不合格血液范文

2024-07-25

不合格血液范文(精选10篇)

不合格血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进行血液检测者的资料以及回馈意见, 在14 214份检测结果中随机选取9 800份进行研究, 其中男5 731例, 女4 069例;年龄最大89岁, 最小9岁, 平均年龄为 (41.9±1.1) 岁;均符合一般随机性标准, 选取档案室入库资料、血液检测以及分析均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研究过程符合普查一般规律, 内容包括血液检测不合格样本成因, 院内采血一般流程、血液采集以及检测规范、血液采集管理规范等, 从而总结出造成血液检测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1.2 研究方法

全部样本均在标准采血模式下进行, 并进行严格的血样采集和检测结果归档, 全程均由有一年以上采血及血检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确保采血及验血过程的严格性[2]。血检的质量检查分为三个阶段, 即采血、验血和结果。采血时应对患者地检验内容、姓名、采血部位等做详细整理,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管, 将采血样本与采血者档案放置于同一档案袋。正确分配档案, 建立单人单份的建档管理模式, 送至血液检测科。验血采用院内标准验血工作流程, 由专职人员进行血液检验, 确保整个检验过程的标准性、正确性。并对每1份血检结果进行仔细核对, 严格对照院内统一标准。遇到不合格的血液检测标本应进行错误建档, 详细记录出现不合格标本的日期、患者姓名、样本不合格之处、造成样本不合格的原因, 将不合格血检标本单独归入档案室。最后将血液检测样本交给患者, 全程要做到血检档案始终紧跟患者资料, 交递血检结果时应逐一核对患者姓名, 避免弄错[3]。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标准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进行研究数据的检测,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9 800份血液检测样本, 均来自我院最近两年内所进行血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不合格样本共发现217份, 不合格率为2.2%, 在本地区血液错误率的标准范围内。根据调查造成血检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血液样本存在溶血现象、抗凝血样本中存在小块血凝或发生局部凝血现象、血液采集容器选取不正确、采血量高于或低于额度标准, 这4点是造成血样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占总比例的89.9%。其他原因还有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间隔过长、血液存在脂浊现象、样本报告结果不全面、血液采集位置不正确 (表1) 。

由表1可知, 采血量不标准是造成血检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在采血工作中应重点培训采血工作者对这方面的工作技巧, 制订相关标准, 加强监管控制。另外院内采血与血检间隔时间过长也是常见问题, 应建立采血通道, 加强血液样本送达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对抗凝血样本的处理, 保持血液样本的抗凝状态, 有助于提升血检质量以及对部分疾病的诊断结果。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造成院内血液检测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血液采集量不标准、抗凝血样本出现问题等。根据临床资料分析, 造成这些因素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于采血人员操作不标准, 医院对于不同患者的血液采集标准尚无特殊规定[4], 从而造成采血量较少。另外医护人员缺少责任心、采血技能不够娴熟、医院缺少健全的采血监管制度也是造成不合格血检样本的原因。

为了降低采血标本的不合格率就需要从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 (1) 人员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采血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建立问责制度, 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不定期进行医护人员医德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对医疗护理的认识, 加强其对患者的责任感; (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采血期、验血期以及结果期建立监督制度。采血期对采血人员的标准操作进行监督和规范, 包括基本按压、消毒、换针、抽血等, 尤其要对患者档案与抽血样本进行合并处理后送至血液检验科。血液检验科室内必须由3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并且配备1名指导和监督医生, 对档案归档、血检操作等内容进行监管, 且核对验血者与血液标本是否一致。结果要通过院内统一标准检测, 当发现不合格样本应及时将血检样本送回, 并重新检测[5]。对不合格血检样本进行统一归档, 不定期总结错误发生原因, 及时改正。另外本院近期发生几次样本与检测者不相符的情况, 在完善管理制度后杜绝了此类情况再次发生。医院应建立长期、稳定的血液转送通道, 确保血液样本能够及时准确送达, 以周检或月检的形式进行采血工作检验, 制订考核制度, 增加医护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 血检是一项常规性检查, 但几乎所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以血检报告为依据, 所以确保血检样本的准确性是保证院内工作、医生履行医疗职能、医院保证治疗质量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血检标准和制度十分必要。

摘要:目的 探讨造成血液检测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 完善血检方法, 提高血液检测的总体质量。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所采集院内血液检验标本共9 800份, 对其进行标准化比对分析, 对不合格血检样本做重点记录, 总结问题所在。结果 9 800份院内血液检测样本中共发现217份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2%。存在溶血现象、抗凝血样本中存在小块血凝或发生局部凝血现象、血液采集容器选取不正确、采血量高于或低于额度标准, 这4点是造成血液检测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有血液样本送检时间间隔过长、血液存在脂浊现象、样本报告结果不全面、血液采集位置不正确、血检报告与血检患者不符等。结论 血检是一项常规性检查, 但几乎所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以血检报告为依据, 所以确保血检样本的准确性是保证院内工作、医生履行医疗职能、医院保证治疗质量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标准和制度十分必要。

关键词:血液检测,血液检查标本,合格率,原因研究

参考文献

[1]凌侠, 李健, 王衍晶, 等.Sysmex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血小板参数不显示的原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1, 19 (4) :210-217.

[2]史梅, 黄蓓蓓, 夏丽霞, 等.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15 (10) :285-288.

[3]江洪.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研究[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2, 16 (5) :214-219.

[4]李志云, 邹文霞, 邓慧升, 等.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3 (24) :182-188.

不合格血液 第2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75份血液样本均来自于本院,纳入时间1月-12月,所有标本均需进行检验,统计这些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概率,回顾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75份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为21.33%。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有药物影响、延缓送检、抗凝不全、溶血、样本少等,基于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概率,保证检验的质量和精准性。

不合格血液 第3篇

结论: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几率,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47-02

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进度,因此,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本院通过选取11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选取110份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血液标本均来源于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住院患者,由专门人员送达检验科进行检验,并由专门人员进行收取。

1.2治疗方法

血液标本均由护士采用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采血管进行采集,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取不同的采血方式,采集好血液标本后由检验科对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检验科经过检查后,将不合格的血液标本送回,并对送回的标本做好统计。

2.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通过对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研究发现,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标本溶血30例,所占比重为27.27%,,所占比重最大;标本出现凝血22例,占比20%;采血量不足20例,所占比重为18.18%;容器选择不当13例,占比11.82%;送检不及时12例,占比10.91%;采血部位不当13例,所占比重为11.82%。

2.2 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标本溶血: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标本溶血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27.27%。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很多,从标本的采集、运送到保存都有可能出现溶血的情况。标本在运送的过程中,震荡过于剧烈或离心力太大时,会造成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导致标本溶血。除此之外,在采集的的过程中,真空采集管有空气进入;酒精还未干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真空管负压太大等都会导致标本溶血。

标本凝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标本凝血也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占比20%。造成标本凝血的原因主要与抗凝剂有关,如果抗凝剂的加入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标本凝血。另外,采血时间过长、采集的过程不规范、送检不及时、试管没有充分摇匀等,均会造成标本凝血。

采血量不足:在本研究中,采血量不足造成标本不合格占18.18%。通常来说,造成采血量不足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足,对血液标本的采血量不清楚,造成采血量不足;二是患者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得采血比较困难,从而采血不足。

容器选择不当:由于容器选择不当造成标本检验不合格所占比重为11.82%。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护士对血液采集不熟悉,对所需使用的容器无法很好的区分,从而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出现选错容器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护士的疏忽,没注意区分所使用的容器所导致的。

采血部位不當:本研究中采血不当有13例,所占比重为11.82%。采血部位会对血液标本的合格性产生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输液针头处、输液静脉的近心端,均不适宜采血,这些位置采血会将标本稀释,导致成分发生改变。

送检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忘记将临床采血及时送检,或者采血时间较早,都会耽误标本的送检时间,一旦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

3.讨论

血液标本检验是多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不合格的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严重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造成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对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1)完善质控体系,规范检验流程。无规矩不成方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对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制定规范的流程[1],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流程的要求开展工作,减少不正确操作的发生。另外,应加强检验科与护理科的联系,护理科主要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而检验科主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2],两者之间是分开进行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送以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科和护理科能够有效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这些操作,能够大大提高检验的合格率。(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要有效解决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进行临床检验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血液检验工作的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在血液标本检验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减少由于粗心等造成的失误,提高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3]。

总而言之,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提升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加强对血液标本检验的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小丽.检验科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优先出版[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19+121.

[2]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09):114-115.

无偿献血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标本来源于忻州市18~55周岁的无偿献血者, 均按国家卫生部《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献血后经本站检验不合格的血液共1899人份。

1.2 血液检测项目及方法

1.2.1 国家卫生部对血液感染因子检测项目包括A LT、H B s A g、抗-HCV、抗-HIV、抗-TP。

1.2.2 方法

ALT采用速率法 (正常值<40U) ;HBs Ag、抗-HCV、抗-HIV、抗-TP均采用ELISA法。ABO血型采用正反定型。各项检验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每份标本采用两种试剂进行初复检, 1种试剂检测为阳性的判为阳性。

1.3 检测仪器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uranus AE1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KHB卓越350) 。

1.4 试剂

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ABO血清试剂分别由北京中生、上海科华, 厦门新创、北京高达、北京金豪、北京科卫、长春博德提供。所用试剂均由有资质厂家经过批检合格后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通过对1年所采集的血液的统计和分析, 无偿献血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合格血液。忻州市的血液不合格率高达12.5%, 应引起注意。不同血型的不合格率无明显性差异。

ALT的增高是血液不合格的主要项目, 占不合格血液的56.2%, 其原因很多, 除肝胆疾病、药物作用, 还可由饮酒、疲劳、剧烈运动以及标本溶血、脂血等原因所致。这些人无阳性体征, 在献血时发现ALT异常。所以采血前应认真询问献血者, 在采前做ALT快速初筛检测。应告知献血者献血前不吃油腻食物, 不喝牛奶、豆浆等豆制品及少饮酒, 以减少脂肪血的发生。

抗-TP阳性为血液报废的第2位, 占不合格血液的19.2%, 且逐年增长[1], 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是值得发人深思的,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血站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使有危险行为的人群自觉不参加献血。抗-HCV占不合格血液的15.4%, 我国输血后肝炎主要是丙型肝炎, 且预后不良, 因此我们要严格操作规程。抗-HIV阳性标本7例﹙本站检测结果一种试剂为阳性﹚送当地疾控部门反馈为阴性, 按照规定抗-HIV有反应应视阳性者处理。用ELISA检测抗-HIV应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出现假阳性, 造成血液的浪费和社会影响, 因此提高抗-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对降低假阳性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抗-HIV结果为确认实验室检测

无偿献血中HBs Ag阳性率占不合格血液的8.6%, 虽然在献血前用金标试纸进行HBs Ag快速筛查, 但仍有阳性检出, 表明金标快速筛查法仍有漏检现象[2]。再就是工作的失职, 检验人员初筛时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笔者认为, 为降低所采血液的不合格率, 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还应认真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 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 让献血者坦诚地回答有关隐私问题, 尽可能降低高危人群的献血。用快速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结果受气候条件、环境温度的较大影响, 故要求我们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这对于尽可能减少不合格血液的检出而造成血液资源浪费, 提高血液质量, 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可靠,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指标结果, 寻求减少血液报废的对策。方法 对忻州市2008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 TP-Ab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降低不合格率, 节省血液资源。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刘焰.忻州市献血者血清流行病学检测分析 (内部资料) [R].忻州市中心血站, 2000.

不合格血液 第5篇

高端访谈读后感-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高端访谈读后感――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很早之前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看过《王牌军校高端访问》中谭国玉少将的文章――《陈赓院长改变我的人生》一文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幸运的是,当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时,我便亲自参加了话剧《奔流》的演出活动,这部话剧正是介绍谭国玉的,这使得我对谭国玉少将的故事早有耳闻,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了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 在谭国玉由于基础差几经要放弃学业的时候,陈赓院长亲自请他到家里做客并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老师们在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也总是提醒他注意学习的方法,陈赓院长多次用谭国玉的座右铭“人在阵地在”来激励他,让他不要放弃。最终,谭国玉在院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克服了自己底子薄的弱点,顺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并获得了在军旗下照相的优秀学员的称号。 陈赓院长曾经说过“我们都是端盘子的”,他很重视高校教师的服务作用。辅导员一样,我们不是简单的学校精神的传达者,更不能简单定义为学生的管理者,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务,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就是要解决学生的各种需求。这让我想到了每学期的预警,如果我们在发现一点苗头的时候就像陈赓院长那样用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那么每年是否还会有那么多因不及格科目过多而不得不降级,甚至退学的学生呢?如果我们在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就用这么多优秀校友的例子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典型引导的话,那么会不会还有那么多的学生认为及格就是万岁呢?如果我们能及时向学生提出注意学习方法,不要死记硬背,那么会不会还有那么多同学明明学习了但成绩却平平呢?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因为那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都说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我认为的确如此,一位好的老师带出的学生一定不会太后进,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用爱构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才能促进师生之情,用责任对学生说话,才能透彻学生的心灵。

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解析 第6篇

关键词: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

目前的绝大多数医院均具有其独立的检验分析实验室, 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尽管医院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进行检验的前期, 由于影响实验室中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所以医院或多或少的存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情况[1,2]。对于检验质量而言, 应控制好标本采集、标本检验和标本分析等三个环节。为有效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 现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 以找出其不合格的原因, 并进行相应整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该类血液标本主要应用于免疫学、血液细胞学和生化等相应的检查, 且所有的血液检验标准均通过检验人员送检和采集。

1.2 方法

结合血液标本的具体血液检验标准, 所有血液标本的分析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或真空负压采血管进行处理[3]。在检验人员的指导下, 交由采血人员进行运送, 之后检验人员结合相应的血液检测质量标准的, 评价血液标本的质量的。并标记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详细记录好血液标本被退回的原因, 将其进行分类统计。之后交由检验人员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统一分析, 最后将其结果上报给医院检验部。

1.3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判定标准

关于血液标本不合格判定的相应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第三版内容[4,5]。主要通过实验操作, 判断送检标本的合理性, 若同一标本符合两条, 及其以上的不合格操作时, 即可将其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

2 结果

2.1 本组血液标本的合格情况

在本组5064份血液标本的研究中, 其中存有112份血液标本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21%。

2.2 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

分析血液标本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 可将其一共分为9类, 在所致原因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采血量不准确, 为总数的34.82%, 其次为抗凝血凝固或细小凝块, 为总数的21.43%。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 仅为总数的0.38%。同时, 在检查项目中发生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 为总数的27.68%, 最少的是免疫检查, 为总数的4.46%。详见表1。

3 讨论

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也被称之为含有缺陷的标本, 具体指的是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是影响检测的标本, 通常所检测出的结果不能够对被检验者的真实血液情况进行反映, 缺乏对应的临床指导意义[6,7]。为保证血液检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应确保标本采集的合理性, 若是所采集的样本不合格, 其检验数据将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真实的反应, 极有可能造成医生的误诊和漏诊, 甚至耽误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时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要求检验人员注重血液检测质量的提升, 需严格的按照相应标本采集的规范进行, 以保证血液标本能够对受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真实的反映。为有效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应结合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诸多原因中, 与检验人员的相应操作具有较大的关系。其中血液检验标本存有溶血的主要原因在与检验人员在血液的采集、送检、存储和分离等相应的操作中,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造成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具体而言, 其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为穿刺前溶血, 检验人员在操作中, 未风干消毒液, 或是所应用采血针的针头过细, 致使部分空气进入到真空采血管当中;其二为穿刺时出现溶血, 主要因抽血困难, 或是检验人员进行血管的拍打而产生;其三为穿刺后的溶血, 原因在于混合标本的力度过大, 或是采血量较少。容器选用不当所致的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较常发生于由实习采血人员所进行的检验, 由于其操作不娴熟, 通常存在拿错抗凝剂或选错容器的情况[8,9]。同样, 采血量不足, 同检验人员经验不足具有较大的关系。另外, 血液检验标本要求在24 h内采集完毕并送检, 若放置时间过长, 人体血液当中的部分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检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 应根据其中存在的原因, 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首先应对血液采集的相应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 特别需注重将标本采集进行规范化处理, 从源头上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检验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应操作流程完成血液的采集、贮存和送检等相应的工作,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质量问题, 包括脂血和溶血等问题;其次应促进医务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为此, 医院应定期的组织检验科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 提升其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操作技能,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问题。在具体培训中, 应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可有效的防止抗凝和选错容器等问题的发生。最后, 送检医务人员应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及时的送检至检验科, 确保患者所需诊断的指标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完成。若是需要长期保存血液检验标本才可进行检验项目, 应分离出血清, 并保存在冰箱中。另外, 应注重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的强化, 加强血液检验指标相应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并把握好临床检验的最佳时间, 即清晨未食用早餐时, 因为此时的胃部已经完成了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且血液的各成分均处于正常的情况, 有利于医师进行相应疾病的诊断[10,11,12]。

在本次研究中, 本组5064份血液标本中, 其中有112份血液标本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21%。分析血液标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 可将其一共分为9类, 在所致原因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采血量不准确, 占总数的34.82%, 其次为抗凝血凝固或细小凝块, 占总数的21.43%, 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 仅占总数的0.38%。同时, 在检查项目中, 发生在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 占总数的27.68%。, 最少的是免疫检查, 占总数的4.46%。基于以上原因, 医院的工作人员应注重该方面的质量控制, 从人员管理、质量标准制定和医院设备更新等各方面进行努力, 严格控制采血量不准确、抗凝血凝固或细小凝块和容器不当等问题, 尽可能的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提升医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可早发现、早治疗, 有益于患者的康复[13,14]。

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6月我院各科室采集的血液标本中经检验人员验收筛选出不合格标本186例, 所有血液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至检验科。

1.2 方法

对186例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类, 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 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规律, 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2 结果

在186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溶血、血液凝固、脂血占不合格标本的前三位, 见表1。

3 讨论

3.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3.1.1 溶血

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 标本发生溶血后, 首先与主管医生联系, 区分是体内溶血还是体外溶血, 如排除体内溶血, 建议重新采血, 否则应注明标本溶血、溶血程度以及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以提醒医师注意。常见原因有扎压脉带时间过长过紧、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过度损伤组织、针头过细或抽血速度太快、抗凝时用力摇晃、运输过程中动作幅度过大、离心时速度太快等。针对以上原因, 护理人员要规范采血程序, 强化技能培训。采血时选择合适的静脉, 扎压脉带时间小于1 min, 避免用力拍打或反复握拳等动作。另外检验科在标本分离时要选择合适的离心速度, 检验过程中如发现乳酸脱氢酶 (LDH) 、血红蛋白 (Hb) 、钾 (K) 等值异常增高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非显性溶血。

3.1.2 血液凝固

标本采集后未及时混匀或由于采血量过多导致抗凝剂相对不足, 血浆中出现凝块。应将血标本180°左右轻轻混匀3~5次, 避免用力摇晃。

3.1.3 脂血

高脂血症患者日益增多、某些患者采血前未做好准备, 以及临床上对一些患者采用脂肪乳治疗后抽血等诸多因素, 导致经常出现脂血标本。因此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采血前应禁食12 h, 并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输入脂肪乳的患者应在8 h后采血[1]。

3.1.4 采血量不准确

真空管负压过高或不够, 可使血标本过多或过少, 有些是由于对拔针后针管内血液流入试管量估计不足, 导致血液量过多或过少, 常见的是红细胞沉降率, 因血沉管口径小, 负压管细, 血液量不易掌握。因此应加强护理基本技能训练, 不断总结经验。另外应选择质量较好的采血器具。

3.1.5 容器选择错误

护理上对检验相关业务和一些新开展的检验项目不了解, 造成标本容器选择错误。应加强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尤其是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应有专题讲座。

3.1.6 血标本送检时间超时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可减少标本中某些成分发生变化, 有些项目如血气分析, 则必须立即送检。检验科应针对标本送检的具体要求, 对标本传送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应做到专人、专业且要有纪律约束, 切忌让患者自己送样, 避免因传送不当造成检验标本的不合格。

3.1.7 信息不清或不符

多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造成。应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采集标本前认真查对检验项目, 患者信息、标本容器等是否相符, 标本采集后再仔细核对。

3.1.8 血液标本被输入的液体成分干扰

输液不仅会使血液被稀释, 且输入的液体成分会干扰测试结果。本文186例不合格标本中, 血标本被稀释所占比例最小, 但其所造成的后果却最为严重。为保证血标本的质量,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 尤其不能在输液的肢体采血;有些危重患者, 双臂都有静脉留置, 建议在其远端采血, 可减少血样被稀释。如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血细胞比容异常降低, 应引起注意, 及时与临床联系, 判断是患者贫血还是血标本被液体稀释。

3.2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的沟通, 是降低不合格标本的有效手段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的沟通, 需要医院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需要医护的沟通、患者的配合来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因此检验科应定期与临床医护联系, 对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规律进行反馈和针对性的培训, 内容包括:标本的规范采集、患者的准备、采血容器的正确选择使用、采血量、采集后核对、标本的处理、运送等。

3.3 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是确保检验结果正确性的前提不合格标本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 而其往往由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运送等操作不规范导致, 是检验结果失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检验科可通过外部质量验收、离心处理及检验分析后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2]。须注意的是有些不合格标本通过上述方法很难发现, 如患者服用药物、运动、吸烟、饮酒、饮茶、咖啡的影响以及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等, 严重影响检验结果, 干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甚至造成漏诊和误诊, 危及患者的生命[3], 是医疗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医护、检验部门的高度重视, 积极配合, 努力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 确保采集到高质量的标本。

综上所述, 取得合格的检验标本, 需要领导的重视、医患的沟通、检验人员不懈的努力, 只有这样,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非疾病因素的影响, 保证标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疾病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通过采取相应对策, 提高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 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6月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类、汇总并作回顾性分析, 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2012年1月—6月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共186例, 不合格原因主要分为8类:溶血、血液凝固、脂血、采血量不准确、容器选择错误、血标本未及时送检、患者信息不清或不符、血液标本被稀释,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2.8%, 23.1%, 20.4%, 11.8%, 5.4%, 3.2%, 2.2%, 1.1%。结论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对不合格标本及时查找原因,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可降低标本不合格率, 提高血液标本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艳, 李山.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35.

[2]赖晓霏, 张梨萍.2008年—2010年某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及质量控制[J].重庆医学, 2010, 39 (24) :3365.

不合格血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血液标本共有4 500份, 均是该院门诊采血科室医务工作者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 然后由指定的护士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

1.2 方法

血液标本被送至检验科室后, 通过专职工作者进行集中收取、放置。按照临床医生申请的血液检验项目内容, 对相应的血液标本外观、颜色进行观察, 分析采集时间并通过复查方式、检测分析方法等手段帮助核对血液标本是否合格。另外, 检测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标本量不足、凝血问题、溶血以及抗凝等情况。并认真记录不达标的血液标本, 通过建立相应额档案, 在档案中详细记录各个不达标标本的不合格原因, 然后按照不达标原因进行分类。通过与相应的负责护士进行沟通之后退回不达标的血液标本、重新采集, 并重新检验, 将其检验结果对原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达标原因

采集回来的4 500份血液标本中检查发现有230份血液标本是不合格的, 所占比例为5.1%。其中不合格标本的常见类型包括:样本量少:27.5%;抗凝不全:20.5%;溶血问题:12.5%;凝血问题:11.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6.3%;容器不合格:6.7%;输液同侧血液采集:6.2%;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5.2%;标签不规范:3.3%;标本受到污染:0.4%。

2.2 标本血液比例不正确

检验标本中发现血液比例不当, 检查结果中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以及PT (凝血酶原时间) 测定值水平明显升高, 而Fib (纤维蛋白原) 、TT (凝血酶时间) 测定值下降。详细数据: (1) 不合格血液标本中Fib (2.36±1.16) g/L, TT (15.5±2.3) s, PT (21.2±4.8) s, APTT (41.5±9.1) s; (2) 复查标本:Fib (3.59±1.04) g/L, TT (18.0±1.5) s, PT (11.8±1.9) s, APTT (25.5±2.8) s。

2.3 溶血影响

发生溶血的不达标标本与复查血液标本相比检测所得结果中GLU (血糖) 水平值偏低, 而钾 (K+) 浓度以及AST (谷草转氨酶) 检测值偏高。其中不达标标本:K+ (6.9±0.7) mmol/L, AST (55.8±15.1) U/L, GLU (3.1±0.6) mmol/L。复查标本:K+ (4.2±0.6) mmol/L, AST (26.1±10.8) U/L, GLU (4.2±0.7) mmol/L。

2.4 凝血原因影响

血液标本中存在血凝块会使检验项目中的PLT (血小板) 的测定值下降, RBC (红细胞) 、Hb (血红蛋白) 检测值相比与复查标本检测值较低, 而不合格标本中WBC (白细胞) 检测值较高于复查标本检测值。这表明不合格标本中凝血原因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3 讨论

3.1 分析部分导致血液标本不达标的原因

3.1.1 病人自身原因

4500分血液标本中有230例标本不达标, 其中有12份 (5.2%) 是由于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工作质量也会受到受检者的身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但是在工作中医务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血液采集工作中, 护士没有向受检者说明详细的注意事项, 仅是简单的介绍, 造成受检者没有认识到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缺乏充分的准备。应告知受检者在采血前12 h就停止进食, 并在采集前4 h禁烟酒、咖啡以及茶等刺激物, 有效防止饮食因素对生化检验指标产生影响。告知受检者在采血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过度劳累, 因为其会导致出汗、剧烈呼吸, 造成体液分布以及体液量改变, 使电解质升高[2]。

3.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

该组研究中230份不达标标本中有32份血液标本溶血, 检测结果表明标本溶血GLU值偏低, 而钾及AST检测值略高, 导致检验结果发生误差[3]。其中比较多见的溶血原因: (1) 采血过程中护士采血时间太长、止血带拉扯太紧、采血部位挤揉、拍打过度, 或者是使用的真空采血管内部压强太大, 使血液在采血管中发生较大的撞击, 使部分红细胞发生破裂情况; (2) 护士采血前使用酒精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 未将酒精干透就进行插针, 或者是针头和注射器连接部位发生漏气, 造成采血过程中存在气泡[4]。

不达标样本中有120份属于血液比例不当, 其可导致检验结果中的APTT以及PT检测项目的测定值偏高, Fib以及TT测定值下降, 从而使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发生较大误差。其中采血量少或者过多都会使血液抗凝比例不当, 导致凝血试验结果发生误差。

3.2 预防对策

3.2.1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医院可以印发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册子, 并将其发放到每一位采血工作者手中。册子中包含有临床检验相关项目及其重要性、受检者准备工作、标本采集规范、采集注意内容以及检验时限等。并定期开展相关的血液标本采集讲座, 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采集技术、专业技能, 完善护理人员的血液标本采集知识, 从而提高采血质量, 确保标本合格。然后定期对科室工作者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成绩计入个人绩效, 从而提高科室人员的工作认真度以及自我提升的意识。

3.2.2 确保受检人员准备充分

采血护士在采血之前应告知受检者采血相关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要求来确定禁食水时间, 使受检者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有效防止饮食、饮水因素影响检验项目测定值。并且叮嘱受检者在采血前禁止剧烈运动、过度劳累, 避免在检验过程中存在假阳性情况。采集工作中, 对于紧张、害怕的受检者, 护士应积极与其进行交流, 帮助转移注意力, 缓解受检者不良情绪, 从而控制由于紧张、害怕心理造成血糖升高、红细胞数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 影响标本检验结果的正确性[5]。

综上, 血液标本检验工作中为了确保标本质量合格, 提高检验指标的准确性, 医院采血护士应严格控制好采血量、采血方法规范, 使受检者做好充分准备等, 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对于采集好的标本, 在送检过程中也应做到及时, 防止送检时间延长而影响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周迎端, 陈敏, 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0) :97-100.

[2]吴华, 王小青, 于波, 张翠青.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3) :99-100.

[3]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88-89.

[4]黄位强.132份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8) :88.

不合格血液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送检的1500份血液标本,1500份血液标本分属于15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00例,年龄在17~78岁,平均年龄为(35.2±1.4)岁。女性患者700例,年龄在15~75岁,平均年龄为(36.1±1.2)岁。1500例患者所患的疾病包括,肛肠疾病、心血管疾病、颅脑外伤、骨科疾病等等。

1.2 方法:

对1500份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分析临床检验不合格率,针对于不合格的临床检验标本进行研究,了解导致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现针对于临床检查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

1.2.1 原因分析:

(1)标本凝固:在不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标本凝固,导致标本不合格,影响到临床检验的进度及质量。标本凝固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检验人员粗心以及对时间没有掌握好导致的。而标本凝固问题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影响到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血液标本没有及时送检:血液标本没有及时送检也是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一个原因。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没有及时的送检,最终无法应用该血液标本进行临床研究,无法对患者的疾病的诊断。(3)标本量不足:由于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标本量是具有一定的数量标准的,如果采集的血液标本数量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导致标本量的不足,将会直接导致血液标本的不合格,需要再次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对患者的影响颇大。(4)患者信息丢失:在血液标本中,都会标注患者的信息,以便区分不同的血液标本,而在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中,由于临床检验人员的多方面原因,导致患者信息丢失,也就出现了临床检验标本没有人认领的情况,最终影响到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的耽误了患者的时间。(5)采血过程不规范:在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中,还存在着采血过程不规范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血液标本没有摇匀,导致临床检验结果与实际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影响到临床检验的质量。其次,压脉带压时间过程而导致出现溶血的情况,这种情况较长发生,而这些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在采血过程中不规范导致的。(6)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在进行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一些材料,但是,由于材料的不合格影响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不利于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由相关的人员对血液标本检查中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检查,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合格,进而高质量的完成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工作。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2 对策分析:

(1)加强责任意识,减少失误:在进行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中,相关的检验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的失误。如患者信息的丢失以及血液标本没有及时的送检,都是由于临床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导致的。因此,在工作中,临床检验人员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责任意识对工作质量的重要性,进而高度的重视工作的细节,减少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失误,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2)加强学习,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由于一些临床检验人员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情况的频繁发生,如标本量不足、标本凝固都是由于临床检验人员水平不高导致的。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首先,临床检验人员要提高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其次,临床检验人员还应该积极的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学习临床检验知识,能够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3)完善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细节:在进行血液标本临床采集的过程中,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的细节。采集血液样本使用的试管、注射器等要保持清洁干燥,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酒精进行消毒,会影响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告知患者药物的停用和饮食,睡眠,喝酒等情况,并且在清晨,患者空腹的时候采取卧位的方式进行采血,减少了食物药物或者其他东西的影响,不是空腹抽血可能就发生脂血。(4)规范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流程:通过有效的规范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流程能够有效的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情况的发生。在实际的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医院应该制定一个规范的流程,要求血液标本检验人员按照医院制定的流程进行临床检验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检验效果。(5)对材料进行验收检查:由于材料的不合格容易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验收检查,最大程度的确保材料的验收质量,实现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一份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在进行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过程中,由于临床检验人员以及患者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常常出现不合格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临床检验的质量,对患者也造成较大的伤害,尤其是一些患有急症的患者,需要等待临床检验的结果进行疾病的确诊和治疗,而由于临床检验的不合格,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在日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对这些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问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规避,能够进一步减少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2]。另外,临床检验人员还需要根据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工作,按照规范的血液标本采集步骤进行标本的采集和检验,确保操作的规范和正确,这样才能保证血液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尽量将不合格标本的采集率降到最少,准确及时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实现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3]。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上看,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为8.0%。其中120份不合格标本中,33.3%是由于标本凝固导致的,25.0%是由于没有及时送检导致的,16.7%是由于标本量不足导致的,12.5.0%是由于患者信息丢失导致的,8.3%是由于采血过程不规范导致的,4.2%主要是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导致的[4]。可见,血液标本凝固是导致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对潘文波、姜艳华、毕重秀、姜扬等人的《影响血液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的研究发现,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信息丢失、标本量不足以及标本凝固,这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本次的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秀兰,邱方成.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5(7):129-130.

[2]任俏梅.护士采血对检验标本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9):221-222.

[3]涂学亮,王坤,李玲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5(6):319-320.

不合格血液 第10篇

1.1 资料来源

2003年至2007年5年中全部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计127860例, 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 汉族占92%, 少数民族占8%, 体重:男性≥50kg, 女性≥45kg, 按照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18467-2001) [1]对非预检献血者要求进行健康征询、体检、H B测定、A L T、H B S A G、初筛后采集血液。血液标本由采集血液后留取的抗凝血, 保证样管标本无遗漏、无污染、无渗漏、无溶血, 无稀释, 标识完整、清晰, 在4~6℃冰箱中保存, 采血工作结束后采血工作人员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实物交接核对, 并形成记录。

1.2 仪器设备和方法

依据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18467-2001) 对血液检测项目要求进行检测。检验设备为全自动酶免系统、全自动浮育振荡器、H T3酶标仪。检验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执行, 每份标本均经2种不同试剂进行初复检, 二次结果一致判定合格, 对脂血及其类采取物理外观检查, 利用肉眼观察判定。

2 结果

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见表1。

其中抗H I V初检阳性者, 送本地区市地C D C H I V实验室确认,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将确认为阳性者通知本人及市辖区C D C进行跟踪治疗。

3 讨论

新乡市中心血站成立于1996年, 自建站初期, 即致力于无偿献血的发动、宣传,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后, 我市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街头无偿献血, 成分血的制备率达到95%。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平均为3.35% (不包括脂血) , 血液检测不合格以脂肪血居首位2.08%~5.94%, 将血浆报废, 血细胞经过洗涤后应用于临床, 避免浪费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脂肪血主要与献血者的饮食关系密切, 我站采取: (1) 合理安排采血时间, 根据我国的饮食习惯, 中餐和晚餐高脂肪摄入多的情况, 自2005年起广泛宣传采血缩短时间, 改全天采血时间为集中在上午的9~14时, 2006年9月1日起献血时间集中上午; (2) 招募献血者体检征询中加强问诊, 在体检征询表中增加饮食表单, 让献血者勾画; (3) 将脂血报废率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中与采血人员的奖惩挂钩。脂血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ALT其次, 占1.6%~2.71%, ALT水平受多因素干扰, 如饮酒、饮食、运动、疲劳及药物服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市地处中原, 酒文化源远流长, 特别是男性公民大多数者有饮酒习惯。为降低ALT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率, 在招募献血者体检征询中加强问诊, 对有近3d饮酒史、剧烈运动、睡眠不足、疲劳或服用药物等情况劝阴其延期或再择期参加献血活动, 2005年初增加了ALT试条初筛, 在宣传无偿献血活动中, 增加对无偿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合格报废率呈下降趋势;

丙肝位于不合格结果位于第三, 这已引起本站高度重视。寻求适合在流动采血车适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 增加初筛丙肝快速检测项目, 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 排除不合格献血者献血, 规定对献血者用血给予奖励 (免费用血) , 也排除了血站承担的负担。

梅毒抗体阳性检测率0.19%~0.23%, 血液在4℃±2℃冷藏5 h以上[2], 避免新鲜血液发放临床,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GB18467-2000,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立体考核下一篇:政府技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