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2024-09-18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精选11篇)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1篇

18和19世纪期间,西欧和北美的“工业化革命”导致社会发生危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所有富人和贫穷者的生活。社会工作作为对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形成,并且作为应对各种危机中不同应对方法的折中方案而形成。社会工作者单独或以团队形式工作在医院、诊所、学校董事会、社会服务机构、福利组织和劳教机关。也可以在私营部门。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医院缓解过渡拥挤的状况,协调社区和政府部门解决水源、卫生状况、为贫穷病人寻找善款,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危机等问题发挥作用[1]。

2 社会工作者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美国劳动人事部把社会工作定义为一种帮助那些强烈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改善生活的职业;通过最好的方式帮助有需求的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处理他们的关系及解决他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务处质量控制办公室,

们个人和家庭问题[2]。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 C A H O)对医疗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医院社会工作是为协助病人及其家属缓解与疾病和损伤相关的社会、情感和经济压力而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由有资质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或授权其他机构或个人来提供。社会工作者是指取得了国家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承认的、完成社会工作学院全部研究生课程的、或有记录证明具有等同教育、训练或经历的个人[3]。

目前社会工作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中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支专业化队伍,在普通医院和精神病院中,他们提供着相当广泛的服务。在精神病院和社区中心之间,社会工作者提供婚姻、家庭、抚养等咨询服务,帮助人们度过个人或社区的紧急情况,如丢失、悲伤处理或协助灾后安置等。社会工作者也提供对“瘾君子”治疗、身体疾病康复和护理院日常生活服务的咨询服务。如今为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由经营性医疗保险管理的医疗机构更强调社会工作短期干预、流动性、以社区为基础及更分散的服务。医院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程度随着服务内容的扩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人从业于一个专业领域,如临床社会工作者、儿童福利和家庭服务社会工作者、儿童或成人保护服务社会工作者、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年社会工作者等。医院评审机构已经将医院社会工作列为医院总体管理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4]。

社会工作者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标志着医疗服务行业分工更加专业化;标志着医疗健康模式真正转变,即从单纯病人身体疾病医治进入到对病人整体的“生理-社会-心理”全面考虑;标志着医疗服务管理理念的转变,即从疾病技术诊治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考虑;标志着医疗服务质量内容全面提高。

3 医院社会工作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美国著名医疗质量管理专家Donabedian在阐述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指出:医疗服务管理包括技术性和人际关系性管理两部分。技术管理是利用医学科学技术等对具体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诊治管理;而人际关系管理是对医患之间社会和心理相互关系、对病人诊疗环境的管理,如等候室、检查室、床单、电话、可口的食物等[5]。社会工作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的影响可运用他的“结构-过程-结果”质量三维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3.1 社会工作改进结构质量

社会工作改进医院内部结构质量主要通过使医院劳动分工细化,将医疗服务中非医疗技术部分的服务内容从专业技术中分离出来,并实施专业化管理,减轻医疗技术人员非专业劳动负荷,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效率和效果;其次,社会工作通过整合社会医疗服务资源,使整个社会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结构质量得到改进,在“医院-社区-相关机构”间起到桥梁和润滑剂作用,提高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Donabedian在阐述成本与质量关系时指出:当服务的生产效率低下时,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导致成本不必要地上升。例如,当医师做护士的工作或护士承担护工的工作时就是如此。当一所医院人员饱和但比例不合理或规模太小或太大而运行效率不高时亦是如此。在生产方法与规模无效率时,成本在上升,而质量没有提高。合理有效的结构设置,是改进和提高质量的基础。

3.2 社会工作促进过程质量

社会工作使医疗服务分工细化,使诊治服务的充分性得到提高。一方面,增加了医务人员获得专业技能培训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专业知识增加,提高了医生的技术能力和行为规范性。另一方面,由于减轻医务人员医疗服务中非医疗技术性成分的劳动负荷,使医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和护士沟通,降低了因沟通不利所引发的不良事件。同时,医生们有时间或精力对服务过程、服务流程、临床路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规划。另外,通过打开住院病人出口,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分流病人,缩短等候时间,提高整个服务流程的运行效率。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整个服务过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3.3 社会工作提高结果质量

死亡率和患者满意度是衡量结果质量的指标。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和效率,是保证技术服务质量,降低各类并发症、医院获得性感染率和各类情况(麻醉、新生儿、孕产妇)所致的死亡率,改善病人健康状况的基础。同时,通过充分有效沟通,减少医患间信息不对称,缩小医患之间对服务的评判标准和期望值的差距。通过为各种慢性、急性或终末期疾病患者(如Alzheimer病、癌症或AIDS的个人、家庭或弱势群体)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从为家庭看护者、患儿父母提供出院后各种上门服务项目到有关诊治信息的咨询、制定计划及安排家庭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4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严重缺位

4.1 宏观层面

在我国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实际在岗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由于社会工作者缺乏应有的人力配置标准、规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医院-患者-家庭-社区”间相互协调和连接出现严重缺位现象,已有的社会工作水平和内容无论是协助诊治疾病还是满足病人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角色在我国医院中还未得到确立。

4.2 医院层面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与医院服务容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剧烈,医护人员繁重的工作负荷使医患之间沟通不力,导致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增加医患沟通的渠道和时间,减轻医护人员非技术性服务内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发展医院社会工作,是修补这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短边”的重要方法。虽然,目前医院的某些科室或学术专业也提供一些社会服务内容或项目,如:以科研目的的病人疾病定期随访,为某些特殊病人转诊提供协助等非医疗技术性工作。但这类社会工作内容有限,缺乏统一设计、管理和监控,通常分散在与医疗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且主要由医护转行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完成,专门社工专业毕业生可谓罕见。这些人员无法对病人和家庭的状态和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性评价,也缺乏专业性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为病人提供非技术性的医疗服务咨询的能力也很局限,因此,无法让病人及其家属学会和掌握处理和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技能,如:因疾病而衍生的资金、法律、居住、医疗服务等各方面困难[6]。

5 我国医院社会工作发展契机

5.1 医院对社会工作需求的迫切性

卫生部在《2008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卫生工作的方向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本质是坚持公益性质;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医疗质量第一[7]。同时,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慢性病患病率为15.1%,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居前5位,成为城乡居民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8]。这些信息指明了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防治结构,提高整个医院服务效率,最终让病人获得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服务。

2008年是医疗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整合和建立有效的医院社会工作体系,加强“医院-社区医疗-患者”共同协作,统筹、协调各种医疗资源,建立起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大医院高端技术综合服务优势及社区医疗广覆盖的特点,合理分流病源,解决大医院病人出口问题和病人随访问题,使大医院的服务能够主要集中在疑难、危重症诊治和教育培训工作上,从根本上缓解因病源分布不均而致“看病难”的问题;通过提供规范、有效、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满足病人多方面咨询需求,协助病人解决更多的医疗服务范畴中非医疗技术问题,提高病人诊治效率,降低病人诊治成本,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整合医疗服务中人际关系管理(非医疗技术)部分,减少非医疗技术工作的人力成本,使长期慢性疾病患者能够获得可及的、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整个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质量。

5.2 医院社会工作的模式

医院社会工作是医院针对患者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性服务内容之一。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其功能和任务:

5.2.1 将社会工作使命与医院或部门的使命统一。

通过社会工作的使命展示协助患方(患者和患者家庭)发现和利用他们的优势处理疾病和残疾的机会和能力;协助患方获得最有效的且高效率的连续性的服务计划;使患方能够收到的医疗和心理服务的最大化以及预防因疾病和住院所产生的负性社会和心理后果最小化。

5.2.2 通过吸纳各种类型专业人才组

建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工作者团队。通过团队的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作,完成某些需要终生治疗的患者获得可及的和连续的医疗服务,使他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恰当的医疗服务资源,如:陪送需要随诊的患者及时就诊、购买食物及交纳各种公用事业费用或提供低成本的咨询。总之,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需求,医院所能提供服务内容和能力最大化。

5.2.3 医院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和岗位责任的确定,明确的定位医院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明确界定其责任范围。社会工作者本身应该感到作为患者服务整个团队的部分,给团队带来的价值等同于其他医疗技术价值,如:他们对患者所做的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咨询、出院计划和出院后安排等等,他们是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是临床医疗护理技术性服务的补充。

5.2.4 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服务范围[9]。

如果一个患者符合下列标准的任何一项,就必须由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1)年龄≥80岁的老人;(2)无住所或无家可归者;(3)受损害的精神状态;(4)因暴力如殴打、强奸或老年虐待所致的创伤而入院;(5)毒品、酒精或精神病发病者;(6)慢性医疗状态或有可能明显地损害出院后功能性能力的外科治疗(如:截肢、脑血管意外等);(7)从养老院、看护院或社区医院收治的患者;(8)住院前有家庭护理的患者;(9)有证据证明住院时缺乏充足的关照,如脱水、感染、躺在地上等;(1 0)出院后满足服务需求的资金不足;(11)受虐待、忽视或被遗弃儿童或可疑受虐待或忽视者;(12)高风险的孕妇或婴儿;(13)发育不良的成人或儿童;(14)没有围产保健的母亲住院;(15)年龄18岁以下的母亲;(16)终末期肾病或HIV/AIDS的疑似患者。

6 结论

医疗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源于协助社区人们寻求医疗资源。随着医院服务内容和服务理念的变化,为了解决好患者、家庭和社区间的问题,更好地运用行为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满足医院管理需求,毕业于社会工作教育专业的人才进入到医院社会工作团队,使这支队伍专业化,管理结构更加体系化。工业化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像办企业一样办医院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特点,企业的生存靠产品质量,医院的生存靠医疗服务质量。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及社会形象,专门设有广告宣传、公关、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与咨询等部门;对医院而言设立具有类似功能的综合协调部门——社会工作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社会工作部门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与医院各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协调沟通,体现医院品牌、完成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Chechak,D.Medical Social Work and the Relevance of Com-plete Patient Care[S/OL].(2007)[2008-4-12],http://publish.uwo.c a/~d c h e c h a k/d o c u m e n t s/DChechak_MedicalSW.pdf.

[2]U.S.Department of Labor.Social Workers[S/OL].(Last Modi-fied Date:April14,2007)[2008-4-20],http://www.bls.gov/oco/ocos060.htm

[3]JCAHO.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2000[R].2002.

[4]Schuetze,Kim.Social Worker-Vital to Multidisciplinary Hospital Teams[J].Social Work Today.2007,4(3):32.

[5]Donabedian A.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测[M].李岩,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A Model for Social Work in the Health Care Setting[S/OL](2003)[2008-4-30]http://www.naswnyc.org/SocialWorkinHealthCare.html

[7]卫生部.《2008年卫生工作要点》卫办发〔2008〕8号[S/OL](.2008-01-23)[2008-3]

[8]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S/O L].(2008-2-2)[2008-3].http://www.moh.gov.cn/newshtml/20964.htm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社会问题和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需要开展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专业社会实践, 才能学以致用, 从而增强其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动力, 将来在就业、创业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1】

刘志军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社会实践往往由学校、社会和政府合作, 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2】鲁宇红提出美国高校重视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社区服务及开放校内工作岗位等, 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3】罗公利提出日本大学实行实践学分制, 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4】

在专业社会实践方面, 刘兰波通过分类对比分析表明专业社会实践比其他社会实践更有意义, 在专业社会实践学期, 学生的能力普遍有提升, 也拓展了高校就业培养理念和模式。【5】雷启洪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必要性, 其中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是高校就业创业的需要, 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如:建立良好的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等。

本文将在已有学者们研究该问题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专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并对当前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 数据的收集

为了更好地了解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作用, 我们从企业和大学生两方面出发, 首先初步制定出关于企业和大学生的两份问卷, 然后以方便抽样方式找30个受调查者 (10个成都市企业, 20位大四本科学生) 进行预调查, 通过预调查我们发现问卷的不足, 对问卷进行修改, 制定出最终问卷。

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情况、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评价、今后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核等。本问卷共有14道题, 其中包括单选、多选和简答题型。针对企业的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就是围绕企业的用人的要求, 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来开展的, 问卷共有7道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大四以及近几年刚工作不久的本科生和成都市部分企业。

学生问卷以自愿样本方式共发放500份, 共回收491份, 回收率为98.2%;企业问卷以方便抽样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93份, 回收率为98.6%。

(二) 数据的整理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 , 首先利用测谎题对数据进行筛选。在企业和学生的问卷中分别设置了一道测谎题, 如果被调查者针对测谎题的回答前后矛盾则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测谎题对学生问卷共去掉30份无效问卷, 对企业问卷共去掉20份无效问卷。然后建立模型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二次检验。利用网上问卷调查系统所记录的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完成问卷的时间, 计算出受调查者完成问卷时间的均值与方差。根据“原则”, 算出完成问卷时间的范围, 若被调查人员的答卷时间超出 , 则被去掉, 视为无效问卷。计算得到:

学生问卷区间范围为 (70.10, 273.21) , 即:筛除小于70.10的数据以及大于273.21的数据。共去掉17份无效问卷。企业问卷区间范围为 (33.15 , 96.40) , 即:筛除小于33.15的数据以及大于96.40的数据。共去掉13份无效问卷。

问卷调查的最终处理结果为:针对大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91份, 回收率为98.2% 。利用测谎题和模型排除不可信问卷47份, 问卷合格率为90.43% 。针对企业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93份, 回收率为98.6%。利用测谎题和模型排除不可信问卷33份, 问卷合格率为93.31% 。

二、调查结果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 现对就业形势、就业因素、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等作如下分析:

(一) 就业形势

从调查问卷来看, 被调查的人员中有36.20%的人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 18.10%认为正常, 35.54%认为乐观, 但是仍有10.15%的人不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可见, 在大学生看来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二) 影响学生就业因素

陈迎明认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学校名气三方面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程度。【6】这一点在问卷中得到印证, 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中, 受调查者认为工作能力对就业有影响的有69.66%, 专业知识对就业有影响的有56.63%, 学校名气对就业有影响的有46.29%。

(三) 社会实践类型对学生专业与工作对口问题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 在问到关于企业招聘职位对大学生专业的要求时有52.83%的企业都比较偏爱与他们专业有关联的人员, 虽然需要专业完全对口的只有27.17%, 可以看出专业对口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大联系。故为了研究社会实践是否对就业有影响, 对大学社会实践与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问题是否相关进行列联分析。

在关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相关的调查中, 选项有三个, 分别是很相关;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不是很相关;不相关。在数据处理时, 很相关用1表示, 有一定的联系用2表示, 不相关用3表示。再根据问卷中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做过社会实践, 将学生分为做过和没有做过的, 做过的记为1, 没有做过的记为2。

对此进行列联分析, 提出原假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所从事工作专业对口相互独立。检验得到卡方检验统计值为62.814, 检验的概率P值0.016, 假设检验水平 , 检验p值小于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所从事工作专业对口问题是相关, 即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有联系。说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确有影响作用, 可以影响学生在今后所从事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

(四) 专业社会实践与非专业社会实践的比较

在问卷中, 当企业被问到在招聘人才是否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时,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多达92.30%的企业是比较看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在被问到较看中的是哪方面的社会实践时, 其中有54.6%的企业看中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这说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

为比较专业社会实践与非专业社会实践对求职时间的影响差异, 首先将问卷中关于学生在校参加的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对口的记为1;反之, 记为2。具体来说, 以下社会实践类型应该记为1, 如集中于寒暑假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学校安排在上课期间的与自己专业相符的社会实践;而只是为了赚钱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的这一实践类型应该记为2。这样将受调查者分为专业社会实践类和非专业社会实践类, 根据问卷中对学生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所用时间的调查, 通过分别对专业社会实践类和非专业社会实践类求均值得到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所花的平均时间为67.78天, 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所花的平均时间为55天, 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比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平均时间大约少12.78天。说明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求职时间相对于未从事过的较少。

为了进一步说明专业社会实践比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更有影响, 对专业社会实践和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就业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在进行t检验时需要提出原假设, 因为从求职时间上已经得到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求职时间较没有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短, 为了进一步证明专业社会实践比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影响更大, 故提出原假设为:从事社会实践的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没有显著影响, 备择假设为: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的就业能力优于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由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在方差齐性检验中, F统计量值为5.172, 概率P值为0.023, 小于检验水平 =0.05, 从而, 该问题属于两总体方差不相等的假设检验。其对应的t统计量值为-4.085, 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检验水平 =0.05, 拒绝原假设, 即从事社会实践的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 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的就业能力优于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这说明专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

三、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对学生今后就业有一定影响作用, 参加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今后所要从事工作与自己专业联系较大并且求职时间也会较为参与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短。为研究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由问卷中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社会实践和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等一些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存在包括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途径, 指导老师不足以及高校对专业社会实践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其不够重视等问题。造成这些现在的原因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学生方面

1. 大学期间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不够了解

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 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大学学习的意义, 无法将所学知识与今后工作相联系。加上当前社会实践丰富多彩, 所以造成学生不够重视专业社会实践。

2. 对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通过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75%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是有必要参加专业社会实践, 然而在问到若有机会, 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社会实践时, 表示一定会参加的只有18%, 而看情况而定的达到76%, 说明大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加之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 家长多认为社会实践只是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任务, 一个形式而已, 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没有很大作用, 故对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支持力不够。因此, 由于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二) 学校方面

1. 学校对专业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在关于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反馈调查中只有3.8%的受调查者表示学校可以及时对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反馈评价, 有82.6%的受调查者表示学校对社会实践并没有反馈, 只要学生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就算学生完成了社会实践, 其余的13.6%则表示学校只对部分社会实践项目进行评价反馈, 因而学校没有真正的重视社会实践。

学校在组织实践时, 大多学校主要精力都放在校级、院 (系) 级社会实践小分队或相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上, 而对广大学生只是一般的号召和要求, 缺乏具体的组织和措施, 并且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点, 忽略了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8】活动形式主义较浓,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大。另一方面在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途径的调查中, 只有8.6%的受调查者表示通过学校参加过社会实践, 其余大部分是自己找的或者通过老师、家长介绍而参加的, 原因在于大多高校受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 以及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造成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尤其是专业社会实践。

2. 指导老师不足

高校老师由于课程任务重, 教学压力大, 没有多余的精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缺乏对在职教师酬金, 职位提升的奖励, 并且会占用老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 因此很少有老师愿意协作学生自主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让学生从事专业社会实践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指导老师缺少专业化的培训, 没有进行过统一的培训, 专业指导能力不足。【9】造成开展专业社会实践的效果不佳。

(三) 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 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问卷中可以看出企业在用人时一般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生, 问及原因时有79.8%的企业表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50.6%的企业表示培养一个应届毕业生会花费更多的资金。由此可以推断, 企业在为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时同样会担心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无法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所以企业一般不会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只是被动的接受、消极参与, 没有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四、改善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的相关建议

梅丽君在《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出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10】也就是说,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锻炼并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对今后求职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其中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途径, 高校不够重视等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一) 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 在思想上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这个方面, 各科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 学校也可以开交流会, 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交流一下他们社会实践的经验, 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其次, 学校可以定期对不同专业分别举行专业知识竞赛, 而竞赛内容都将结合实际, 需要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对于理论要求高的专业就进行理论知识竞赛, 对于应用性高的专业就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竞赛, 如学生排课、学生设计网站等。比赛可以是以团队或者个人参赛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赛实行奖励制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 开发学校与地方合作模式

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于将知识转化为社会需求中的价值, 高校可以主动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政策、经费、平台的支持, 主动探寻企业、学校、政府的合作空间和机遇, 为大学生争取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同时,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11】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实践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表现, 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岗位, 促进就业。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业社会实践”洽谈会, 为企业单位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 企业单位提出需求项目, 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愿选择无偿的专业社会实践, 双方进行沟通协商, 达成合作意向, 确立合作关系。

(三) 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学校可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社会实践的考评结果及时反馈既是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检查和总结, 又可对后续社会实践活动的改进和提高。【12】因此学校除要求学生写社会实践报告外, 还应要求学生附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图片、视频等, 并且由学生实践的企业单位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打分, 学校再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此外还应将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 从大一到大四,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业技能分别制定相应的实践课程和设定课程学分, 不能将社会实践集中在一段时间内, 要将社会实践分散化、长期化。

(四) 优化指导教师团队

壮大指导教师团队, 提升指导教师职业素质;提供指导教师学习平台, 提升指导教师专业培训指导技能并多给予老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交流的机会, 采用激励机制来激励老师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完成每一次的社会实践。【13】在激励机制上, 可以把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计算等中, 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文件。【14】

(五) 建立专业社会实践交流数据平台

公共关系专业介绍 第4篇

2011年夏天,这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90后男孩通过同学的介绍来到公司,我先是帮他做了细致的评估,评估后发现他的硬件条件还是比较优秀的,当时他的TOEFL已经考了113,GRE1400+4,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当时大三在读,只是GPA不是很理想,不到3.2。

沟通的过程中学生明确表示想去美国学习公共关系专业,虽然这个专业可以接受跨专业的学生,但是优秀的学校软件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尤其是ESSAY,测试题目等,范围比较宽泛,很难拿捏定位,这也是学校考量学生的触觉是否灵敏,观点是否标新立异的考量工具之一。

什么是美国公共关系专业(PublicRelations)呢?

美国公共关系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维护公众形象,和一个组织或个人如何交流沟通的学科(比如一个娱乐界人士,或者一个政界候选人)。你将从这门学科中学到如何恰当的传递讯息,并使之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同时,你也会掌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技巧,比如撰写和创造一些打印的,可观看的材料,并且学会策略规划和解决问题。

这各专业通常所包括的课程:

Fundamentalsofpublicrelations,Writingformassmedia,Mediaplanning,Principlesofadvertising,Publicrelationsresearch,Publicrelationswriting,Speechwriting,Medialawandethics,MediacampaignsVideoproduction,Visualcommunicationsandgraphicdesign

Imagemanagement,Crisismanagement,Casestudiesinpublicrelationsmanagement

研究方向包括企业公共关系;消费者关系;员工关系;公共事物;非盈利公共关系;金融或投资者关系;宣传和媒体关系;国际公共关系。从这些学校的essay和面试题目中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对于任何一个非专业背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在读大学生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最终这名同学在我们的帮助下截止到2012年3月28日,所申请的学校100%录取,并且获得共计15000美金的奖学金:

SyracuseUniversity($10000)

BostonUniversity

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

EmersonCollege($5000)

MichiganStateUniversity

职校数学与专业课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优化整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职教正在逐步从普教模式脱离,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企业需求为支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重点,以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为重点。对于职教教师而言,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作为一名职校的数学教师,要教好职教数学就必须对数学知识和教法进行优化整合。

一、职教数学教师要具备扎实、精深、严谨的数学素养,夯实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

作为职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一方面职校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以往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教学或多或少地遗留有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职校的教学不再以追求升学、分数为目标,而是以追求学生个体发展、社会发展、职业发展为目标。从培养的方向性到层次都不同于以往,对职校教师的要求将会更高、更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力,还要了解数学学科的不同分支、不同专业在实际应用或操作中的相关数学知识等多种内容,教学方法更要与实际相结合,更要有趣味性、方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精深的理论知识、严谨求真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还要具备多种专业的职业素质。

二、职教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是了解市场、企业和岗位对专业知识的具体需求

作为职校文化基础课的数学课程,要为职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服务,为企业、学生的发展和具体岗位服务,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市场、企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状况,企业和具体岗位对数学知识的具体需求,了解与其他专业教学之间的基础与支撑关系,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结合岗位需求调整数学教学的课标。为此,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与内容选择,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校外企业、岗位主管的联系,多听专业教师的课,职业、企业的发展论坛,掌握企业发展方向;了解在专业实践中学生常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必备知识;结合各章节内容分专业、分行业、分岗位地开展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合教学研究,联合教学教研将会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岗位和就业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数学知识从结构到过程、从讲解方法到讲解层次加以调研,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将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作为重点,计算机专业应将算法、逻辑等作为重点,三产专业应将数理统计等作为知识重点。

三、数学教师校内外的教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技能的不竭动力

为了实现职校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即上岗工作的需要,加强学生在具体岗位上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除了具备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还要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职业学校数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要突出两个方面。(1)数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力。数学教师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职教新思想、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开拓者和实践者。(2)数学知识岗位应用的教研和教学能力。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数学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中的支撑作用,职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除了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为提高学历、就业机会提供必备的数学知识,还要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岗位发展、个人成长所需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勤于走出去、请进来,到企业中去,同企业员工一起共同参与岗位生产。通过切身的了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能力,明确岗位需求这一支点,找准职业规划需求这一切入点,突破理论与实际衔接这一难点,才能提高自身能力,把握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脉络。

四、具体岗位的不同需求决定数学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

在职教中要深刻领会“教无定法”,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决定教学的成败,一教而定对于职校教师是最可怕的,也是失败的根源。不同的专业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吸收新知识,吸收由教育科学、行业发展,所提供的新知识,岗位的新需求,在教学中积极加以运用,并不断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场景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等,改进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广泛地引入实训课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教学手段、岗位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需求引入岗位数学实践课,创设岗位数学知识需求模型。协同专业课教师在各实训场地开设数学实训课,利用工作场景实现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实际工作的基础计算、行业需求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际岗位场景模拟实现数学与职业需求、岗位需要的完美结合,通过场景、实训、建模等数学教学过程的演示、验证和实验,提高岗位数学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应用切入到岗位理论和实践、实训教学中,使数学课的讲授、记忆、作业变为学生在参与岗位实践时的探索、思考、解决、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6篇

回顾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历史, 想要说明的是, 社会工作专业最初的师资、课程、教材及模式最初都基本上脱胎于社会学, 两专业在更多的层面上是相生相荣的:社会学的发展直接孕育了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本身是社会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延伸;同时,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社会契合认同度的发展也使社会学的社会支持度与应用性大为增强。但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中, 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模式的差别却使得这两个原本更为接近的专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本身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 但对两个专业发展的影响却值得注意与反思。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不经意间,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但值得耐人寻味的现象。细细打量了一下身边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 发现这两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表现出了一种如果加以观察便能够分辨的特质。正如业内人士经常所说的:社会学重理论, 社会工作重应用;社会学重思考, 社会工作重实务操作。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但却反映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一些差别。而多年来的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 也使得这种分化越来越明显。

一般来说, 社会学虽然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但长期以来的模式大多强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以求发现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存在与变化的原因。这种研究的思路与模式本身是重理论、分析与抽象能力的。社会学的研究者本身并不是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身体力行者, 他们更倾向于做冷静的观察分析者。社会学的教师虽然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所谓的“田野考察”, 但旨在建立解释与说明问题的理论模式, 田野本身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与追求。社会学的从业人员也会在实证主义精神的要求下深入社会以获得经验材料, 但他们一般不介入具体的社区转变与发展中, 更不用说从事具体而微的社会事务。近代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真正具体深入社会, 试图促成社会变迁的最有影响的社会学行动当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以及近年来投身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新乡村建设”行动, 但这些行动实际上是一些思想与理想的实践与展开, 它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如社会工作那样细致、具体的实务操作模式与技术。这样, 社会学的研究者以及目前按既定模式培养出的社会学专业学生, 都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传统的“男性气质”:理性、冷静、简明、抽象、分析、宏观、自我中心等。他们重理论胜于实务, 重思想胜过技术, 重思考胜过行动。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 他们无意在理论本身做过多的纠缠而更喜欢具体的社会实务。在长期的奔走与实践中, 他们养成了社会工作需要的一些品质:平实、亲和、热情、大方、耐心、细致入微、共情、理解、为他人着想、对工作认真敬业等等, 这样的一些品质看起来更象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气质”。这种特质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女性工作者身上, 实际上, 社会工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男性, 也表现出这种适合或者说是由于社会工作实践磨练出的品质。有意思的是,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中不仅女教师越来越多, 而且实务做得好的也大多都是女性。社会工作专业女学生远远多于男生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们大多很喜欢做事, 在与人相处的社会工作事务中丝毫不落下风, 她们中很多人不喜欢甚至讨厌理论课也是事实。以现实中的情况来看, 社会工作专业女多男少的这种“阴盛阳衰”现象可能会起来越严重。

从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即在传统的社会学专业与研究力量较强的学校, 社会工作的发展都比较缓慢, 而社会工作专业正是在一些社会学力量与专业相对薄弱的学校率先得到突破与进展。这或许是社会学力量较强的地方表现出的社会学气质无意于具体的社会工作, 也可能这种气质本身就并不适合开展社会工作, 而恰恰在社会学力量薄弱的地方才有开辟新的领域, 寻求新的增长点的热情与动力。虽然目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在很多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还牵连在一起,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不断分化与分开是很可能的发展趋势。或许, 由于气质的差异, 这两个专业的分化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真正分开, 则可能导致另外一种情况:社会学离开了深入社会的具体行动, 而社会工作也会远离社会学远强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思想支持。如果社会学变成了没有介入社会变迁的社会行动的学科, 它就会失去社会学想象力的来源;如果社会工作脱离了社会学而变成了缺少理论支持与思想导向的灵魂, 它就会成为纯粹的操作技术而失去内在的灵魂。然而, 在目前的专业发展中, 我们的确发现了一种最不可取的倾向:社会学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轻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 将其称之为粗糙的“技术员”;而社会工作则看不起抽象的社会学理论, 将其称之为“懒惰的空想者”。

由于传统的学科设置, 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学学科。但是, 社会学本身不是社会工作的唯一理论来源,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等其它学科也有颇多渊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两种专业的气质差异, 社会工作的发展有赖于在学科、学位等诸多方面与社会学理顺关系。但这不是两个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互相拒绝的借口。也许目前我们最急迫的工作, 不是尽快地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迅速分开, 而是应该认真反思社会学如何能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如何能够为社会学赢得更多的社会空间与理论回应。不回避具体实务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学与不脱离理论、思想支持的社会工作应该是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 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理论阐释与分析才能为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提供导向服务, 而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与操作过程也能够成为社会学联结实践形成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 在两种气质的感知与体认中, 不自大、不自恋, 认真反思, 形成一种“美已之美, 美人之美”的心态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 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同样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在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应该互相激励, 互相学习从而共同发展与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一心向“道”, 即努力发展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 追求更高远的理想与目标;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两条腿走路, 即不管未来怎么样,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是目前两个关联度最高的专业 (目前很多学校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还在一个系与专业之内, 这就更不用说了) ,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学生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以求共同提高, 都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社会调查与工作实务、价值理念与具体技术、理性思考与身体力行的协调、平衡与统一。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7篇

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健康愈发重视起来,对于健身的需求不断上升。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逐渐发展起来,健身产业推动了社会上对于健身专业指导人员的需求。但是,目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并没有及时地为我国健身产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另外,因为最近几年各高校超额招生等各种原因,造成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因此,我国健身产业即将出现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基于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需要适当地将发展的目标转移到市场,以当前市场的需要为依据来整合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找寻与健身产业的共通点和契合点。

二、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社会体育教学体系不完整

随着我国教育的愈发普及,高校社会教育体例也愈发的一体化。但在教育愈发普及的背后,高校社会体育教学体系不完整的情况也愈发明显,主要表现为教育网络涵盖的范围较小、社会体育教育效率较低、教育体系的不规范和社会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教学能力,而且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导。在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成体育认证管理管理模式是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受教育体制所限,导致其教学体系难以完整起来,与此同时在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旨的社会体育专业,但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造成其教学体系不完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不健全的情形之下,各高校为了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地降低社会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因此导致社会体育教学的效率不断降低,并且教学方式愈发粗糙。社会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学效率没有准确的分析研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较多,如此一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体制就得不到高效率的提升,进而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间接阻碍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模式不系统

在高校社会体育教学效率低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不系统也会对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随之也会使整体的教学情况受到影响。另外,进行课堂教学时,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展开分析和规划是完善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原则,但是因为现在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规范,致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社会体育专业知识,如此一来就会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深化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关于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开展社会体育体验式教学课程

通过开展社会体育体验式教学课程,完善社会体育教学体系,才可以规避因为教学水平有限而导致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综合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发生。首先,各高校应该强化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在基础教学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规范化的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在保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体质和素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展开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体验性教学课程同样也是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素质和体质的一种有效措施,这项措施能够确保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构建“规划性”社会体育教学综合分析制度

“规范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综合分析制度即为落实到每个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具体的学习上去,将教学过程朝着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准确划分,确保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能够高效率的达成,并对每堂课的教学情况展开归纳总结,对于教学纰漏及时改正;结合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现状,根据规范性的教学思路,找到教学关键关节、困难点,分段化、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最终整合所有的教学环节,从而使“规范性”教学综合分析制度有效建成,如此一来,就能够将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三)建立教学课程中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在社会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建成“双主体”教学模式,就能够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展开高效的教学互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时候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汲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态度,通过风趣且富含哲理的课堂语言得到学生的关注,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进而激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就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目前正在上升时期,随着人们对健身需求的不断上升,社会体育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应改变教学体系的不完整、教学效率低下和教学模式不系统的现状,通过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课程、构建“规划性”社会体育教学综合分析制度和建立教学课程中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来加以改善,为我国健身产业的发展“定制”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波,王舒,周文生.健身产业发展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5(1):117-120.

[2]陶权.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互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75,77.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8篇

所谓社区矫正中的专业关系,是指专业社工与社区矫正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其目的在于使服务对象与其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一种合作关系。此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激发了矫正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矫正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自觉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协助。专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矫正对象与矫正社会工作者之间亲切感和信任感的建立,使矫正工作有组织地开展,从而产生促进矫正对象改变的动力。从中可以看出互信是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互信,专业社工与矫正对象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没办法发生。

二、国内外专业关系建立的现状

(一)国外建立关系现状。

在西方社会,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最早国家之一,其在社区建立“中途之家”,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可以在“中途之家”开展服务工作,这对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予服务者温暖与尊重,促使容易建立专业关系。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政府官员的支持下建立保护司,保护司的工作者也就相当于社会工作者,这些工作人员是由各个社区推荐而来的,这样就可以确保工作者和矫正对象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可以容易地建立关系。在国外,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是制度信任的关系,制度信任并不否认矫正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信任,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是以专业为凭据的,而专业则包含了一系列严格的专业的知识、工作制度及其行业规则等,这些大多数都是相对固定的和普遍适用的,矫正对象以此作为衡量标准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关系。

(二)国内建立关系现状。

在国内,当代的社会结构依然是差序格局,人们更加信任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同时,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体系和实务上社会工作都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广州荔湾区为例,社区矫正机构与NGO组织签订政府采购服务合同,社工机构通过所购买的项目来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期间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是通过司法人员的介绍来进行的,这种专业关系的建立难度相对较大,建立关系不牢靠同时花费的时间较长。以上海浦田区为例,同样是与NGO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同时为矫正对象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工作场所,期间会有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矫正过程,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但要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还需与工作人员建立关系,并且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使与服务对象建立的关系有进一步扩大。

我国学者王思斌教授指出,建立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沟通理性之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的实际利益出发的。但是从国内现状来看,专业关系的建立缺乏过程的细化,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方法,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或成熟经验。总体来说,在实践中往往靠学习国外经验与同自己以往经验的修正应用,此种情况下就会遭遇建立关系的难题。

三、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难点

(一)个人方面。

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快速发展,罪犯的标签贴在矫正青少年的身上,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生理健康的发展。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能力较弱,无形中自我就把“犯罪”的意义放大,觉得自身与同龄人存在差距,内心会产生自卑,同时就会产生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对外界的人产生距离感,来保护自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压力,会导致矫正的青少年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难度加大,对于要帮助自己的人会产生抵制心理,这就为社会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带来了难度。

(二)家庭方面。

矫正青少年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就存在保护作用。处于矫正的青少年是受司法保护的,其犯罪行为也要进行保密,这样作为父母就更加替孩子的犯罪行为进行保密,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孩子的犯罪事实。社会工作者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把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去帮助,这就让父母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敌视,为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同样带来难度。

(三)司法人员方面。

社会工作者帮助矫正的青少年前提是需要通过购买政府的项目,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才能去帮助矫正青少年。在矫正过程中,每次的服务过程需和司法人员沟通,并且每次矫正服务司法人员需到场。司法人员参与的矫正服务,无形会对矫正的青少年造成压力,使其有话不敢说、有话不能说。与司法人员关系的处理也是社会工作人员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的难点。

四、与社区矫正青少年的专业关系之建立

笔者将通过自己所接触个案,来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并要阐明建立关系的特点、要素和技巧。

案例:2015年7月12日,作为一名社工的笔者在司法工作人员王某的陪同下,前往xx社区,去帮助一名司法矫正青少年小宇(化名)。由于提前通知,小宇和其父母在家里等候。沟通所要给小宇提供的帮助及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成目标一致。由于事前已经了解小宇的犯罪过程,在这里只略作介绍,小宇17岁,高二学生,和同伴持刀抢劫在校大学生,但是小宇只是作为从犯,并未直接参与抢劫过程,因此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被执行社区矫正。第一次见面,笔者和小宇坐在卧室,小宇低着头很紧张,笔者先做了自我介绍,告诉小宇自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此时小宇微微抬头看了笔者一眼,比较好奇。然后让小宇介绍一下自己,说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所读学校。接下来笔者跟小宇聊了一下他的兴趣爱好,他说爱打篮球和打游戏。当说到打篮球的时候,小宇开始滔滔不绝,但是自从出事以后再也没机会打篮球。笔者觉得篮球是建立专业关系的起点,就承诺下周日带他去学校打篮球,他显得兴奋不已。在第二次见面之前,与司法人员和小宇的父母沟通,他们允许带着小宇到大学打一次篮球,班里同学和小宇来了一次篮球赛,小宇很开心,带着他回家了。第三次见面,小宇和笔者主动说了他的犯罪过程和原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笔者清楚地知道,和小宇建立关系成功了。

(一)建立专业关系的特点。

1. 达成共同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矫正服务,与司法机关达成服务目标。在给小宇提供服务时,已经和司法所所长王某说了服务计划,共同达成目标。王所长才通过服务计划,同意笔者对小宇开展矫正服务。二是当第一次与小宇的父母接触时,笔者就把服务目标与小宇父母阐明,小宇的父母同意笔者的服务目标,才让笔者对小宇开展服务。

达成共同的目标,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链接点。只有与矫正的青少年的监护人和司法工作人员达成共同的目标,才方便协调资源,得到支持,为与矫正青少年建立关系奠定基础。

2. 以矫正青少年的利益为主体。

服务过程中,不能损害矫正青少年的利益,要从有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进行服务。和小宇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直接去问小宇所犯何事,而是了解小宇的兴趣爱好,同时找到适合他心理上可以接受的帮助方法。第二次见面,则是通过他喜欢打篮球的方式,找到这种既对小宇身体健康发展有帮助,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交流的方法,与小宇建立关系。符合矫正青少年的利益是与其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找到符合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方法,则可确定建立关系的重点方向。矫正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陌生人是抵触的,但是找到有益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利益点,则可直接有利地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3.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体现在服务的整个方面,是建立专业关系的重要保障。一是能通过自己的服务方案,购得政府项目,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肯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司法工作人员也放心将矫正青少年交给社会工作者去帮助。二是对于矫正青少年的父母,在阐明自己的服务方案和服务目标时,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使其父母相信确实自己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三是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自始而终都以矫正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用平等、尊重、个别化等专业方法去对待矫正对象,让其信任社会工作者,有利其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

(二)建立专业关系的要素。

1. 沟通。

社会工作者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必须要进行沟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递二者直接的信息。当笔者向小宇介绍自己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时,笔者向小宇传递的信号是我和你是同龄人,咱俩交流无障碍。小宇听到这个信息是从低头到抬头正视笔者的过程,用肢体语言告诉笔者,我俩是平等的,咱们是一样的青少年,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慢慢开始关系的建立。与矫正服务对象准确沟通想法和感受是建立关系的第一要素,通过两者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信息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关系建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就是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矫正对象有了沟通才能方便建立专业关系,才能使双方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服务。

2. 关心。

建立专业关系,需要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心。服务过程中,小宇喜欢篮球,但没机会去打篮球,笔者觉得应该满足小宇的要求,通过征得其父母的同意,鼓励他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校园打一场篮球赛。通过关心小宇的需求,帮助他完成自己的需求,这样有助于其相信笔者可以帮助他,有利于小宇慢慢消除与笔者的距离感。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怀是必要的,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关怀的重要体现。帮助服务对象找到需求,在可行的范围内,帮助满足需求,这就有利于矫正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慢慢产生熟悉感,专业关系也会逐渐建立。

3. 信任。

信任是让社会工作者与矫正服务对象彼此相互信任,可以让矫正对象放心地去接受帮助。第三次见面,小宇主动跟笔者谈起他的犯罪过程,这就表明小宇信任笔者,至少会相信笔者能替他保密,同时也能帮助他。这样的信任是通过前两次见面逐渐形成的,信任建立的成功也就是笔者与小宇专业关系建立的成功。青少年矫正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就是建立关系成功的重要体现。矫正对象把自己交给社会工作者,双方通过合作,使接下来的服务得以开展。信任的建立过程同样是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的缩影,矫正对象与工作者建立了信任,就表明二者建立关系的成功。

(三)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 同感。

所谓同感就是一个人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经历中的能力,即为能够服务对象的情感和生活,犹如自己身在其中,但在这个过程又不会失去自己的能力。同感是社会工作者努力、积极主动进入青少年矫正对象的生活中,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的前提下,感受矫正对象的处境,并用这种理解帮助矫正对象提升能力。正如在帮助小宇时,笔者把自己想象成小宇,从自身理解小宇对篮球的渴望,才会有篮球赛作为笔者和小宇建立关系的突破点。增进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同感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没有与矫正对象接触之前,通过之前了解矫正对象的资料,假想自己是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帮助增进与矫正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与矫正对象接触时,通过矫正对象的谈话找到假想自己就是对方,通过自己的感受找到对方的需求,来增加对矫正对象的同感。

2. 尊重。

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要关心、关注青少年矫正对象的一切,并能够向矫正对象传达温暖与尊重。在和小宇第一次见面,笔者先主动介绍自己,平等尊重和小宇进行交流,而不是采取以上对下的方式交流,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尊重矫正对象,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对方,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技巧。通过尊重去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帮助提升对生活的愿望,以及愿意接受帮助的意愿。尊重矫正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对自身本职工作的一份尊重。尊重服务对象的同时也会得到服务对象的尊重,这样就方便建立专业关系。

3. 积极主动。

社会工作者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你对矫正对象有兴趣,去帮助他。在和小宇见面时,笔者是主动来介绍自己,让小宇减轻陌生感。积极主动的方式,与矫正对象拉进距离,容易建立专业关系。研究显示,积极主动的态度会促进二者的沟通,减少矫正对象的紧张情绪。积极主动并不是意味着对矫正对象支配和控制,而是在恰当时间用恰当的方式给予矫正对象适当的回应。社会工作者要以矫正对象为中心,鼓励他们对自身积极探索,同时也得让矫正对象感觉社会工作者与其是在一起的,积极寻求资源协助,以回应矫正对象的需求,有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关系。

五、结语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尤其,实践经验最为欠缺,笔者通过自己的个案经历,对个案材料加以整理,发现建立专业关系之于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即建立专业关系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矫正服务过程的成功与否。笔者通过全文的阐述,较为清晰地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及技巧,意图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衍化及社工介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10,6

[2]席小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费梅苹.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24

[5]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征——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服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9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例,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95%。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如教育学、社会学、体育理论、统计学等书籍。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笔者先后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韩国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0余人,针对本研究的可行性、问卷的设计等问题向专家进行了咨询。

1.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信念以及专业素养状态。

1.2.4 测量工具

教师信念量表采用了朴庆石(2009[4])修订的《体育教师指导信念量表》。该量表只有单一维度,主要反映社会体育指导者的信念强弱,回答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较高分值说明该指导者对待自己的职业拥有较强的信念。该量表进行了探索性检验,结果是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862,Barlett Test of Sphericity球形检验结果为X2=896.460,df=15,p=.001.该结果证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了极大似然法和直接斜交法对问卷原有9个因子进行筛选整理,结果3个因子被删除,最终确认为6个因子。同时该量表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的信度系数为.8559.最后针对以上实施的探索性检验结果,对该量表结构是否合理实施了验证性检验,结果显示为AGFI=.876、RMR=.028、NFI=.932、TLI=.902、CFI=.941、RMSEA=.124,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该量表结构的合理性。

专业素养量表以金鉉植(2005,2007)[5][6]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性分析的研究为理论依据,将体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量表划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讲解指导、人际关系、学员管理、以及行政能力,分值较高的表示该指导员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回答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该量表进行了探索性检验,结果是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852,Barlett Test of Sphericity球形检验结果为X2=2678.923,df=78,p=.001.该结果证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了极大似然法和直接斜交法对问卷原有17个因子进行了筛选整理,结果4个因子被删除,最终确认为13个因子。同时该量表因子的信度系数为.7604-.8954.最后针对以上实施的探索性检验结果,又对该量表结构是否合理实施了验证性检验,结果显示为AGFI=.893、RMR=.046、NFI=.934、TLI=.940、CFI=.955、RMSEA=.073,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该量表结构的合理性。

1.2.5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全部数据统计工作在SPSS 15.0和A-MOS 7.0统计软件上实现。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不同特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比较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的差异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差异不呈显著性。但不同执教年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呈非常显著性差异t(p)=-3.074(.00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是根据自己多年切身体会以及经验的积累所总结出来的,这里执教时间较长的指导员通过多年来现场指导经历,已经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了如指掌,并且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执教方面表现的满怀自信。从心理学可以了解到信念与自信是相辅相成的,自信心强的人往往信念十分坚定,对待事情自始至终,另一面拥有坚定不移信念的人往往充满自信,处理任何事情都会一如既往、无所畏惧。相反执教时间较短的指导员由于经验和经历的欠缺,在指导方面还处于摸索总结阶段,所以在教师信念方面体现不及执教较长的指导员。在执教单一项目和多项目的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呈显著性差异t(p)=-2.162(.031)。因为在现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压力下,社会体育指导者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必须要做到一专多能,即除了自己擅长的技能以外还必须掌握其他一些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自身价值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该理念在体育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执教多个项目的指导员由于多年经验积累,对自己的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所以在信念上表现高于执教单一项目的指导员,这与前面提到的执教年限与经验有很大关系。

2.2 我国不同特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比较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的差异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分别为在性别方面,男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的人际关系、学员管理上差异不呈显著性,而在讲解指导t(p)=2.887(.004)、行政能力t(p)=3.413(.001)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平均值男性高于女性。笔者认为自古以来由于体育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体育更适合男性,所以往往男性更容易对体育产生喜爱,尽管近些年来随着女性体育的不断发展,也有很多的女性非常痴迷体育运动,但是由于其特殊性更适合男性,而且从事该职业的人数也大多为男性的原因,所以从以上几点来看也就不难理解男、女指导者在讲解指导和行政能力上存在的差异问题了。其次在年龄上,不同年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变因下学员管理维度差异不呈显著性,而在讲解指导t(p)=-2.421(.016)、人际关系t(p)=-2.062(.040)、行政能力t(p)=-2.535(.012)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执教年限方面,不同执教年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的学员管理上差异不呈显著性,而在讲解指导t(p)=-3.896(.001)、人际关系t(p)=-3.778(.001)、行政能力t(p)=-3.537(.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以上年龄和执教年限两方面可以看出,年纪30岁以上的平均值高于29岁以下的,而执教5年以上的高于5年以下的,笔者认为作为体育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执教经验的积累,通过对自己从事的项目的讲解指导多年来的摸索已经熟练掌握,同时在与学员的人际关系方面也处理的非常融洽,并且在行政能力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拥有丰富的阅历以及经验是尤为重要的。在学历方面,不同学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的人际关系、学员管理、行政能力上差异不呈显著性,而在讲解指导t(p)=-2.275(.023)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本科以上高于专科以下毕业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者在人际关系、学员管理、行政能力等方面是可以通过后天执教过程中进行逐渐培养的,而讲解指导方面必须要在就业以前,经过专门的体育院校的系统培养,但是现在我国一些社会体育指导者并不是从专业体育类院校毕业,多数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匆匆上岗,而且即使有些指导者虽然是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在个人项目上有很高技术水平,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导致在对他人的讲解指导上往往捉襟见肘、讲解不清,所以以后我国在选拔社会体育指导员时,体育类院校本科以上毕业应被列为首要条件,并且应该大力加强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最后在执教单一项目和多项目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的学员管理上不呈显著性差异,而在讲解指导、人际关系、行政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值显示,执教多项目的高于执教单一项目的指导员,对此结果笔者认为,前面已经提过,由于执教多类项目指导员一般是执教多年,而且相对阅历以及经验都比较丰富,必然比起执教单一项目的指导员所接触的范围相对较广,在人际关系上相对较多,同时由于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在职务的担当上也随之较多,所以在行政能力方面体现也必定优于执教单一项目的指导员。

2.3 我国具有不同水平教师信念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养比较

通过T检验分析结果为,拥有较强教师信念的指导员与较弱教师信念的指导员在讲解指导t(p)=10.395(.001)、人际关系t(p)=8.151(.001)、学员管理t(p)=7.361(.001)、行政能力t(p)=7.806(.001)方面呈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在4个维度平均值里,教师信念强的明显高于教师信念弱的指导员,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拥有坚定信念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坚定不移的积极信念,同时为了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应该接受长时间、系统的专门教育,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通过在平时执教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习培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开发自我、完善自我。并且在充实自我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在日常执教过程中与学员、同事之间的交流,建立广泛人际关系,这样也可以保证自己在行政等其他方面得心应手,一呼即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执教时间、执教单一项目和多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信念呈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下的人际关系、学员管理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讲解指导和行政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执教时间、执教单一或多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下的学员管理维度除外,讲解指导、人际关系、行政能力3个维度都呈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下的只有讲解指导一个维度呈显著性差异。

3.不同水平教师信念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下4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1.日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着重发展年轻队伍,同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鼓励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院校的学生主动加入进来,并且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系统的、频繁的培训,提高考核标准,努力提升其指导水平。

2.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讲座、沙龙等方式的活动促使其对本职工作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并深刻认识信念在指导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

[2]陈兵.教师信念与教学风格的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刘俊其.试论教师信念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0.

[4]朴庆石.中学体育教师的研修满足与教师信念以及教学计划间的因果关系[J].韩国体育学会,2009,48(3):191-201.

[5]金鉉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研究[J].韩国社会体育学会,2005,24:17-29.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第10篇

前两天收到你的来信,基本了解了你女儿——梁乐欣的一些信息。你在信中提到,你女儿三次模拟考试成绩都超过去年文科一本省控线30分左右,你所咨询的志愿填报问题,现在一一给你回复。高考志’愿填报方案是应该在高考前研究,甚至提前半年、一年研究,并做出种种预案。这是我长期指导考生并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经验。

志愿选择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而喻,然而怎样选择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其难点在于:选择的视角是多元的,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意识;学校与考生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多数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信息资源。即使有信息。然而单一的信息是有片面性的。例如,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表怎么能与研究型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表相同呢?因此,有了必要的信息还要凭借知识和经验做综合判断。特别是对众多专业的理解。即使对很多志愿填报专家来说也是巨大的盲点。基于以上原因,许许多多的学生。特别是没有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却没有录入好学校、好专业。例如2007年,一位高出一本线84分的广西理科考生,被厦门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厦门大学是很好,但该专业并非该校的特色专业。如果考生特别喜欢就读该专业,最好选择与自己分数匹配的具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然而,让人心痛的是很多人却没意识到这点,没有警醒。

志愿填报本质上归结为对学校的选择与对专业的选择两方面。从教学质量视角,即从品牌的视角看,最优选择就是选择名校及优势学科中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要介绍什么是名校,什么是特色专业。

1哪些学校是名校

为了解决学校的选择原则问题,先介绍“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概念。“985工程”是1998年5月4日,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宣布“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称为“985工程”。“211工程”的内涵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项工程已于1995年开始实施,入选学校既要考虑水平,又要依据学校类型,结合结构及分布的合理性。“985工程”院校在全国只有30多所,“211工程”院校也只有100多所,这些院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名校,一般都是在各省(区市)的一本招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重点批次”。

2怎样确定专业选择的原则

专业选择则有不同的视角,大体有三种:一是有人选择热门专业,但对热门专业没有形成概念化的共识。一般人只从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考虑,特别是一般人都随着就业率的变化而改变对热门专业的理解,甚至只把就业率高的专业视为热门专业。笔者则认为热门专业隐含着五种内涵:专业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工作性质、工作的适应性、学科的前沿性等。二是有人选择行业特色专业,即从行业的经济效益及行业专业优势选择专业,这些行业主要是龚断业,例如,电力、电信、金融、民航、海关等行业的优势学科。三是完全从教学质量及专业品牌视角选择优势学科,这种选择很简单,那就是选择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国家特色专业。这里所说的优势学科既有热门专业,又有冷门专业。然而,热门专业、行业特色、优势学科是边界模糊的概念,有时是三为一体的,行业特色有时既有行业垄断又有热门专业性质,优势学科可以同时是热门专业,也可以是冷门专业。

3志愿难题:处理好选择学校与专业的关系

学校层次、行业特色及优势学科(既有热门专业,又有冷门专业)、热门专业三者间孰轻孰重,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而三者又难以兼顾,除非是各省(区市)百名以内的特优生。对于绝大多数考生,都面临着选择“白马王子”还是“百万富翁”的问题。“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丽捆稻草,不知哪捆好,而无法决策,最终竟饿死了。布利丹毛驴遇到的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问题。其象征意义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能满足的资源又是有限的。他必须决定用哪些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哪些欲望。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对志愿的决策,实质上就是选择最优化方案。

根据笔者的长期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在实力相对不足时,对学校及专业的选择可以有三种策略:一、首选学校层次,把专业置于其次,并服从专业调剂;二、首选行业特色或优势学科,置学校层次于其次;三、首选热门专业,置学校层次于其次。第三种策略在就业竞争剧烈的二本及其以下批次尤为重要。

梁乐欣的志愿应当选择哪一种策略?从你提供的她的成绩信息来看,她有一定的实力,但实力显然不足。学校层次选高了,专业的水准就要降低,反之亦然。把一、二两种选择策略结合的主导思想是:力争进入研究型大学,并在品牌专业就读。在研究型大学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提高素质,同时也就是选择学校永恒的光环和良好信誉。这种选择实质上是选择广泛的发展可能性——在读研或出国深造中重新选择热门专业,或者在原方向继续深造。最终目标是把自己造就成社会精英。并最终到科研机关或高等学校成为学者型人才。

4名人看冷专业——文史哲

现在考生对专业选择的明显倾向是过于注重实用,认为“科学”不如“技术”,“技术”不及_“工程”,明显轻视文化和基础研究学科。这种倾向直接导致实用学科分高,文化学科、纯理科分低,例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应用学科专业录取分数一般要高出一本线70培O分,武汉大学的哲学专业一般高出一本线40分。这种实用倾向,从本科就业看,有合理性的面,但从长远发展看是一种认识误区。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文社科院院士杜维明说,教育的最大危险是滑入市场化,过于重视经济而忽视文化。中国的精英绝大多数愿意考理工或学医,认为学文史哲没有出路,即使考社会科学也学管理学或外文。从事文化研究的,不仅在大陆,就是整个中华文化圈都较少。

杜教授还说,而在美国从事文史哲的人绝大多数都出于是趣,而文史哲研究者中,从事中国研究的又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的大学校长多数是文史哲出身。在哈佛,文理学院的学术地位高于商学院;在日本,清流(人文学者)比较清贫,但社会地位极高,而且在学术界工作比较稳定,可以长期发展,容易获得满足感。他还说,成功的人生与有意义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而恰恰是文化赋予人生的意义。

陈寅恪先生(民国时期清华三大名教授之一,康有为认为他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在欧美读了七所名大学)说,他那个时代,有很多学子,千里迢迢到西方学习,但恰恰没有学习西方最精华的东西。回国后他会有机会用,但是实用的东西随着时代变化,一旦实用的东西不再有用,他们便落后了,而一些博大精深的理论,则具有长期效用。

原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艺说:“我无法回答考生及家长关于哪些专业冷,哪些专业热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会增强你对专业选择目的性的理解,剩下的问题是你所选择的专业是否适合你,适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就平时考生问到应选择什么专业时,我总反问他。你将来要做什么?是科学家,学者型人才,还是管理型,实用型人才?我遇到一位同学,他坚决要报历史专业,因为他热爱历史,他想当大学老师,当学者。对他来说,历史就是热门。笔者想把程艺主任的话做为结束语,供乐欣思考。

卢志钊

校长专业素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第11篇

校长的专业素质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校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教师,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文化的管理,去影响和鼓舞周围的人,凝聚起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愿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才能办出拥有自己特色,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新形势需要,满足人民愿望的好学校。

一、校长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一个校长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大批拥有什么样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师;一个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其学生就会成为有什么思想、什么素质的学生,因此校长的教育思想境界有多高,学校办学思想的层次就有多高。

一个好的校长一定要有三观。首先,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其次,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再次,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一是学生中心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创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教育;二是教育的发展性观念,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三是教育的个别性观念,每个学生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四是教育的鼓励性观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和表扬激励学生奋进;五是教育的灵活性观念,教师要把书教活,提供多种教育的最佳结合。

结合三观,学校一直以来,坚持“扬文明之气,办优质之学,育创新之才”的办学宗旨,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坚持“用爱心去塑造、用智慧去启迪、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的育人途径,面对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为培养新型人才全面打好基础。

二、校长要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保障学校发展

校长是学校的主要管理者,要用人本观念、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作指导,一切着眼于全体教师,通过管理手段的运用,激发出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长要积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重视情感激励,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彼此交流,共同进步。在管理制度方面,管理者要刚柔结合,具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留有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中强调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并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之间的适度竞争既有利于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又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师间的协调合作。

在教师管理上,我校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工作和教育行为,用赏识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提高,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内化成为教师的自我原动力,促使教师的工作一次次迈上新的台阶,在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新目标新要求的工作进程中,教师能发挥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与追求卓越的激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制度管理下我校每一位教师,不论老中青,还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关山初度尘未洗,无需挥鞭自奋蹄”的学校精神,广大教师在这种环境感召下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加压,自我提升。

在学生管理上,我校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意味着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权利,更意味着其要承担义务、服务群体、回报他人和担当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磨炼,收获也更多。学校德育采用“以人为本”的主体参与式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了“三自激励”(即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初步形成了由点(学生)到面(班级),由面到线(年级),由线到片(全校)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学生人人遵规守纪、文明礼貌,校园秩序井然的局面。三好学生、十佳学生大量涌现,各班“学雷锋小组”和“环保小组”长年坚持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巩固学校“三自激励”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学校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会为主,各班班委会和团支部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管理组织机构,协助学校落实和实施各项管理工作。

三、校长要用全面的人才战略推动学校发展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校长要认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劲旅。在这方面,我们突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狠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培养名师,推出名师,借此拉动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名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和形象代言人,学校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可以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我们认为名师是相对而言的,一项课题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要努力优化环境,提供必要条件,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坚持不懈地开展培养活动。为此,我们多形式树名师:学校通过经验报告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介绍已有一定名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展示他们的教学风格,使他们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通过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示范课及国家、省、市级各类教学竞赛,推广这些教师课堂成功经验和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这些教师的知名度。全方位推名师:名师不仅要树,还要靠推。让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走出去,在与外地教师的比武、学习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水平。同时,还让名师承担省、市级课题,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理论,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学术研究的知名度。多层次育名师:名师要树,要推,更要育。开展拜师学艺活动,聘请专家为师,选择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为徒,在专家指点下,促使骨干教师尽快成名;定期请专家、名师来校讲课,开展研讨活动;通过与专家互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与最新信息,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推选教学骨干外出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外地成功经验;举行教学竞赛活动,结合教研组活动,让更多的人冒出来,不断扩大名师的后备队伍。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生动局面,最终要达到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实力是创建名牌学校、品牌学校的基础,实力的不断提升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增添了动力,而我们获得实力主要靠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习,在每次教研组及备课组活动时,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或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或是组内教师轮流讲。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型教研,使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加强。第二种是反思,我们要求教师们的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课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完成后的“课后反思”。通过组内的反思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将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反思形式,来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推进。第三种是诊疗,主要通过两个环节进行:一是组内“诊断”的环节。大家纷纷建言,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将问题提出来,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二是“疗伤”的环节。大家通过“学习———反思———实践———研讨”,多次反复,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并返回教学实践加以验证。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解决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尝到甜头,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团队建设扎实有效进行。第四种是研讨,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始终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就一节课、一个共性问题、一种理念、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数学教研组的“如何分层次提问”;物理学科的“生活中的物理”;全校进行的有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校本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培养师资方面我们还积极做好校本培训,强化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水平,切实推进“研训一体,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带头作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省、市、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教师队伍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加蓬勃向上。

四、校长要用超前的科研意识提升学校发展

学校的生存靠常规管理,学校的发展靠科研。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手段,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树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科研意识、求实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创一流意识,为全体教师营造了一个“人人心系科研,个个积极主动参与科研,随时随地琢磨科研,求真务实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

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走教研培一体化之路,即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将校本教研重心下移至教研组、备课组。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的问题为核心,作为校本教研课题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教育科研建立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展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并处理好重点突破与群体参与的辩证关系。重点突破是指选择有代表性课题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实施,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产生辐射效应,进而使群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打好重点课题的“攻坚战”和“整体战”。我们的科研工作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由学校领导引领;第二层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骨干探索;第三层次教师人人参与。实行专题组长负责制,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本组的专题确定自己的微型课题,带着微型课题入课堂。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牵头,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经过“理论学习———集体研讨———实践———再学习———再研讨———再实践”的反复研究,掀起一次次头脑风暴,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整合。

在我校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群体参与度极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课题范围上,涉及教育教学各方面;二是从人员上,提倡全员参与,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反思,再将反思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到课题中进行研究。从而使所有教师都参与到课题与校本专题研究中来;三是时间上,做到长短结合,统筹安排。坚持全面规划,使各个课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有利于发挥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整体效能。

在“教育科研为先导,校本教研为基础,教科研并举”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为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引领校本教研得以不断提升;同时又不断夯实校本教研这一基础,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供大量丰富的来自于实践的一手实验数据和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使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随着这种机制的科学运用,我们大力倡导全员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实施学校教师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达到出名师﹑出质量﹑出理论﹑出特色之目标,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终极目的。

上一篇:演变进程下一篇: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