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合作范文

2024-05-21

文化旅游合作范文(精选12篇)

文化旅游合作 第1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旅游合作,无障碍旅游区

1 川黔旅游合作基础条件分析

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 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 四川与贵州山水相连, 同属西南六省区市合作区域及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合作区域成员, 两省在旅游产品建设和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在对外的市场开发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客源群。由于两地同属于大西南旅游区, 两地的区域旅游发展有很强的合作优势和机会。川黔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雄厚的, 下面将从资源概况, 政策支持, 交通, 文化, 市场等方面来分析条件的优劣情况。

1.1 资源概况

川黔主要旅游资源见表1和表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四川和贵州的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其中大量景区是我国目前旅游的热点地区, 具有极强的旅游市场吸引力。特别是2007年6月贵州荔波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中的一员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 实现了贵州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使得贵州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更具有资本。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四川来说还是有较大差距。两地如何利用好这一差距, 真正发挥出两地发展的潜力与实力, 实现资源互补, 杜绝恶性竞争, 加强合作, 使四川的旅游产业更强, 贵州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注:两表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网)

1.2 政策支持

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今天, 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已经被广泛接受。区域旅游要得到很好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总的说来对于区域旅游的合作两地政府都持支持态度, 特别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旅游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 各级政府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强的期望。 (见表3)

(注:资料来源于两地“十一五”旅游规划和中国旅游年鉴)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 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作为两地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保障。只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政府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 排除各种壁垒来大力支持两地旅游业的合作发展, 就能为两地旅游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交通, 文化条件

川黔两地间的旅游交流合作需要便利的交通为前提, 构筑两地间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从自身的交通条件来说, 四川是盆地平原地貌, 交通发展相对超前, 各大高速公路, 铁路网密集, 航班四通八达。因此各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好。而贵州地处高原, 境内山地众多, 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非常高, 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 可进入性相对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 逗留时间短。所以相对于其它交通便利的省市来说, 两地间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建议在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铁路方面增开特快列车以及旅游列车, 使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成为川黔两地间更加频繁的旅游交流合作的坚实的基础。

1.4 市场条件

旅游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无疑会给四川和贵州的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休闲消费方式。四川旅游业, 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 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 这为两地的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四川已经是一个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会通过经验效应慕名而来。而贵州旅游的厚积勃发, 使得贵州即将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营资本大力进军旅游业, 使两地的旅游业面临空前巨大的融资机遇。不过与机遇并存的是挑战。由于两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贵州旅游的开发明显晚于四川,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四川, 如果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处理好各种问题, 就可能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贵州也将会进一步拉大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发展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而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2 川黔区域旅游合作对策研究

(1) 加强旅游企业合作, 建立完善的区域大旅游市场。

区域旅游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是关键, 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却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 两地的旅游企业应该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共同打造和包装精品旅游线路, 相互推介旅游团队, 实现资源、宣传、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共享, 最大限度的进入双方的旅游市场。

(2) 打造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整体旅游形象。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对于旅游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也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做好形象定位与形象营销是进行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手段。四川在打造自身旅游形象, 树立旅游品牌上是作的比较超前的。成都的最佳旅游城市的创立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旅游形象, 再加上近几年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又为四川旅游的形象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近几年政府对贵州旅游的大力支持, 提出了“多彩贵州”的旅游形象, 并拍摄了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宣传片, 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如果两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我们就可以对外宣传两地的整体旅游形象。和谐四川:天府之国, 休闲之都;多彩贵州:森林之城, 避暑之都。

(3) 发展品牌旅游, 特色旅游, 探索新的旅游热点。

西南地区的旅游要发展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 才能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通过对四川与贵州旅游资源环境的分析, 建议发展品牌旅游和特色旅游, 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深度开发优势资源, 探索新的旅游热点, 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①发展红色旅游。

四川和贵州都是红军长征的战略要地。四川广安的小平故里, 华蓥山, 泸定桥, 赤水, 贵州的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山, 娄山关, 息烽集中营等。这些都可以优化组合成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再加上2005年, 国家对贵州旅游投资3280万元, 用于安顺王若飞故居, 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山, 娄山关等红色旅游景区 (点) 基础设施建设, 又进一步为两地的红色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②青山绿水和谐生态游。

四川虽然是盆地, 但是同样山青水秀, 有天下秀的峨嵋, “人间天堂”之称的九寨沟。贵州的山水更是极品, 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风景区。对于这些精品旅游产品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 推出合适的旅游线路, 并且克服可进入性较差的问题, 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客源。

③休闲避暑旅游。

成都是一座休闲城市, 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而具有文化特色的。贵阳素有“林城”之称, 森林覆盖率很高, 因此气候条件非常宜人。我们可以把休闲避暑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

④民族风情旅游。

四川和贵州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有璀璨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多彩的民俗、奇妙的建筑、古老的宗教等, 这些珍贵的财富, 是世界多彩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是两地旅游资源的“金矿”, 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可以作为两地的拳头旅游产品, 具有不可替代性。

⑤探索新旅游热点——异地养老旅游。

异地养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热点。笔者根据贵阳与成都的具体情况提出可以在这两个地区试点这一旅游方式。不过笔者建议这一旅游方式可以和休闲避暑旅游相结合。四川成都的气候条件相对来说是比不上贵州贵阳的, 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夏天或者冬天更适应于贵阳这样的气候。而贵阳的社区和谐文化也发展得较好, 适合于老年人的融入。因此可以在贵阳建立异地养老游的定点单位, 或者修建旅游养老院专门接待老人, 为老人量身定做旅游线路。把四川作为重点客源地, 如果发展比较好, 可以向外扩大。

3 结语

川黔区域旅游合作要在充分分析两地自身的优势、劣势、发展的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 结合两地的资源优势, 找准目标市场, 进行市场定位。同时把两个地区的分散旅游做成大区域的整体旅游, 增强各自的竞争实力, 提升整个大区域的旅游形象, 才能最终实现两地旅游业的资源、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同时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各方面的合作上推陈出新, 由走在前面的四川带动后劲十足的贵州, 互惠互利, 实现两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陆之洋.贵州旅游现状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17-22.

[3]杨永德.西南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2) :58-61.

[4]王曦.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5-11.

[5]罗文斌.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82-86.

区域旅游合作协议 第2篇

为促进两地间政府、企业、社团和民间旅游的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旅游局、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旅游局达成广泛共识,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共同发展的原则,达成如下区域旅游合作协议:

一、积极促进客源互送

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在宣传本市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同时,要积极宣传促销另一地方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提高旅游产品在本省市场的知名度。力争每年组织一次对口旅游促销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国内外旅游者到另一个目的地旅游,争取互送客源人数每年递进上升。

二、联合拓展旅游市场

加强对两地旅游精品合作潜力的深度研发,争取旅游产品互为补充和延伸。相互支持举办旅游促销活动,在国内外市场上联合招徕,形成合力。轮流举行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定期进行工作会商,就区域旅游发展和合作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同营造发展环境

(一)共同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逐步消除区域间的政策保障、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服务障碍。— 1 —

(二)加强旅游质监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执法联动,积极处理辖区内的旅游投诉,并将处理情况及时通报。

(三)实现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共享旅游信息资源。

(四)协助相关部门加快交通建设,尽快实现重要景区间的地面链接。

以上协议共四份,合作市旅游局、班玛县旅游局各执二份。

青海省同仁县旅游局甘肃省合作市旅游局

二Ο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文化搭桥,合作共赢 第3篇

据了解,本届文化展共有450家中外企业参展,室内展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参展参会客商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会期贸易成交更加活跃,规模成效远超预期。

2015年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务实推进的一年,文化展作为东博会的主要专业展之一,以展览与论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汇聚共建共识,积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为中国与东盟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牢了社会根基。

各方参与,影响广泛

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盛会,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泰国是2015年东博会主题国,本届文化展泰国8个府和多所大学组团参展并举办了泰国风情节暨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琶姹妮向媒体介绍道:“我们带来了泰拳表演等风情演出,很多府和一些高校的负责人都来了,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宣传我们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合作项目。”

本届文化展得到国内外宣传、文化部门和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共办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规格高、层次高。柬埔寨王国驻南宁总领事恩索斐、缅甸联邦共和国驻南宁总领事吴敏吞、老挝社会主义共和国驻南宁总领事习彭·班忠帕妮、泰王国驻南宁总领事琶姹妮及泰国七个府的行政长官、越南驻南宁商务领事处商务领事赵翠娥等出席了文化展启幕仪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中国文化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内各省区宣传、文化部门官员,出席了文化展系列活动。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级参赞王永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的落实需要重要的社会基础和民心基础,除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外,现在还有了文化展,文化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繁荣产业,助力发展

中国与东盟文化往来渊源已久。近年来,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频繁,越来越广泛深入。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背景下,中国—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丰富了经济发展内涵。此次文化展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端平台作用,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拉动了文化投资和文化贸易的增长。

广西接力出版社副社长谢志磊介绍说:“我们带来了数百种引进和原创图书,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展示,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把国内好的原创图书,推广到国外,特别是东盟地区。”

“这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京锐景泰蓝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伟告诉记者,“组团参加本次文化展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打响‘廊坊手工艺’品牌。”

特色鲜明,务实精彩

本届文化展将“展”“会”“论坛”与“活动”有机结合,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最新资讯,展现了更多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发展成果,展品丰富、活动精彩、论坛有实效。

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四川的蜀绣、棕编,山西的青铜工艺、平定冠窑沙器陶艺,河北的景泰蓝、民族乐器、唐卡等展品琳琅满目。越南的木雕根艺、老挝的花梨木摆件及家具、马来西亚的传统工艺品、韩国的时尚饰品等受到观众喜爱。

唱响广西、广播影视等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观看。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潘文伟看了广西文化厅展演的《壮族大歌》《银落舞》和《瑶心鼓舞》后,深受美丽的广西传统文化艺术感动,现场写下了“唱响广西”的墨宝赠予了广西文化厅的演出人员。以“丝路书香,魅力传媒”为主题,重点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成果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上,广西电视台、广西电台等媒体机构把演播室搬到了展位上,与观众开展现场互动,让观众体验当主播的感觉。

文化展期间,泰国风情节、韩国礼仪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中国—东盟茶仙子大赛、中国—东盟好少年礼仪大赛、私家车930明星主播喜乐会等各类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泰国优美的传统舞蹈、火爆的泰拳表演引得了阵阵掌声,别样的异域风情,精彩的文化展现,观众大呼过瘾!韩国的韩服、婚纱、流行服饰时尚走秀,还有现场彩妆礼仪技巧展示等,则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

此外,还有2015年中国—东盟文化合作洽谈会暨文化项目推介会、景德镇市文化旅游推介会等卓有成效的论坛活动。山西、江西等省通过系列论坛活动,推介了各自的特色文化产品。现场与国内外客商达成了系列合作意愿。

文化旅游合作 第4篇

1、政策基础

目前,湖南省已将旅游业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大湘南旅游圈”作为刚好位于湖南省的一点一线上的地区,是当前湖南旅游业重点打造的旅游区域,政府因此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把湘南的郴州、衡阳、永州三市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度试验区”,并实行一些类似于广东的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同年,湖南省给了衡阳“三大包干”、“六项扩权”30条优惠政策;1991年,湖南省再给予了衡阳8条政策。2004年郴州、衡阳、永州市人民政府经平等协商,决定建立大湘南旅游经济合作圈,全面发挥三市的区位、交通、景点优势,共同承接来自粤、桂、港、澳等地的游客,以提升湖南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2005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大湘南”大型实地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切实呼应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湘南大开发战略,明确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财政金融、国企改革、旅游、人才、海关等八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2009年省委、省政府给予郴州先行先试34条政策,衡阳、永州参照执行。这些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的导向,促进了大湘南地区旅游圈的蓬勃发展。

2、资源基础

湘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苏仙岭是“天下第十八福地”,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历来就是文人墨客拜访之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闻名天下,炎帝陵、舜帝陵、义帝陵更是历代帝王的祭祖圣地。新潇湘八景中(共三大类,每类都有八景),“大湘南旅游圈”里的景点就占到了9个,占到了32%。《畅游湖南100景》一书中“大湘南旅游圈”共25景(其中衡阳4景、郴州11景、永州10景),占到了22%。目前,“大湘南旅游圈”拥有国家级保护单位12个,省级保护单位35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精品资源众多。在2008年制定的《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度开发的8条精品旅游线路中就有两条属于“大湘南旅游圈”,分别是长沙—南岳—郴州的宗教文化旅游线,长沙—株洲(炎帝陵)—南岳—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3、区位、地缘、交通基础

湘南是通粤达海的湖南“南大门”,是湖南乃至中原地区通往广东沿海地区的要塞之地。这一地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在地缘关系、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统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交通十分发达,衡阳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干线都贯穿其中,区域内的景区交通也都十分便捷。

二、“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

1、观念障碍、区域合作思维欠缺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包括宏观领域(如传统观念、创新或变革精神、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和微观领域(如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将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区域旅游协作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在长期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大湘南各区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较为保守,而旅游是一种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要求旅游目的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都将成为“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旅游合作进程向前发展的强大阻力。

2、利益分配不合理

区域之间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也会严重影响旅游区域合作进程,打消利益损失地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在地区保护主义的观念环境中比较优势理论已然被忽视,各地区只顾自身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合理承担自身的区际责任,不认真实行各区域间的横向合作,竞相推出预期收益丰厚的旅游产品,争相发展预期收效良好的旅游项目。各地区旅游发展呈现趋同化现象,这将极大地制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3、体制不规范、开发不科学、环境不友好、整合力不高

我国为了管理方便、分工明确的需要历来都是实行按部门、地区、条件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组织也一度按官僚体制划分,设置行政级别。有些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收益,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自己辖区局部利益,而不去考虑辖区旅游经济长远发展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制定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不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方案。这样导致危害生态环境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时尽管大湘南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从整体上看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开发过程中三地之间的旅游开发近距离雷同和粗放型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因而,整个大湘南的整合力也不高。

4、旅游宣传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影响力不强

“大湘南旅游圈”中各市的宣传意识并不高,尤其是在整体对外宣传方面可以说相当薄弱,国内外游客都不是很了解大湘南地区的旅游特色。虽然郴州市在近几年开始加大宣传力度,但其他地区都还没有采取积极的做法,而且营销手段比较单一,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因而整个大湘南的旅游品牌还没有在国内外打响。

5、旅游行业混乱、管理不当、竞争力不强

由于湘南地区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准入门槛低甚至没有,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比较混乱,旅游企业的结构不合理,旅游事业的管理也不到位,导致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很差,管理水平低下,规模化、制度化、综合化程度都很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还处于被动经营管理的阶段,使得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远远不够。

6、旅游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形象力不够

目前,大湘南地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非常缺少旅游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型、策划型人才,整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也参差不齐。一些旅游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大湘南旅游圈的整体形象提不上档次。

7、资金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产业需要的前期投入大,但是回报周期却很长、要求关联非常度也很高,要想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全面的规划、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合理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助力支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湘西旅游圈所在地是湖南省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远离经济核心发达地区,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连带作用不明显,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建设也有限,因而进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资金尚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虽然地理位置相互邻近,人文习俗相近,但是由于三市旅游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衡阳偏重佛教文化旅游、郴州主打生态旅游、而永州却致力打造“大湘南旅游圈”内独一无二的的访古旅游。所以在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的旅游产品上来说大体是相互补充的,只要加强引导、合理规划也是可以完全避免替代关系的。建议在大湘南生态文化旅游未来合作的开发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一是增强思想认识、构筑协作机构。认真学习中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快制定大湘南旅游圈发展战略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大湘南旅游圈”合作运行机制。

二是深挖文化内涵、建设旅游线路。“大湘南旅游圈”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在今后旅游开发中应将现代与历史传统相结合,着重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开发,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湖南地域新型旅游文化区,把圈内的文化景点重新有序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精品旅游路线,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联合作用,建立起独特的“大湘南旅游圈”。

三是设计特色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湘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旅游精品项目和唯我独有的特色产品才会引人注目,才能充分满足游客们的审美需求,形成独特的湖南旅游生态文化区域。同时,还要注重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开拓特有市场,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共同打造“大湘南”旅游品牌。

四是明确市场定位、拓宽融资渠道。既要保持既有市场,还要着力开拓省内和湘、粤、桂三省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客源市场和境外包括港、澳、台市场和国外市场。拓宽市场范围和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满足湘南地区旅游深层次开发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大湘南旅游圈”的产业规模。

五是注重资源保护、培养旅游人才。大湘南地区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保护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基础建设等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以满足社会的各项需求,不可只顾当前和局部利益,破坏生态资源,使当地的旅游业步入恶性发展轨道。

摘要:大湘南旅游圈是湖南省近几年提出的新的旅游区域,根据现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基础与障碍的系统分析,提出整合大湘南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大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第5篇

甲方:山西省翼城县浇底乡政府 法定代表:

乙方:山西中辉枣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杜建钟

为有效推介我乡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和开发旅游线路,依托本乡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以自然生态为品牌,以带动脱贫为宗旨,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本乡旅游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一区一带四大片旅游的新格局。为保证甲、乙双方的根本利益,确保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各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达成如下合作意向,共同开发翼城县生态旅游,打造一个崭新的生态旅游品牌。

第一条:合作内容:

甲方为打造翼城浇底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将文化旅游作为本乡转型的发展的新项目,全力支持乙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乙方负责开发浇底乡全域的旅游项目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同时实现生态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条:根据浇底乡全域旅游规划建议,明确开发范围为一区一带四大片:

1、一区,即翼城浇底乡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

2、一带,即浇底河沿线;

3、四大片,即红色教育基地,以青城抗日县政府为中心;历史文化名村,浇底、曹村等与晋文化相关的村落;自然风光观赏片,以青城石门河为中心;休闲娱乐片,油庄、沟北等村落。

第三条:合作方式:

甲方负责确保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生态旅游区良好的卫生环境,同时负责生态旅游区的安全安保工作,并在行、食、宿、购等方面竭力为乙方提供政策方面的便利条件。

乙方负责浇底乡生态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的所有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包括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历史文化明村、建设休闲娱乐区、建设自然风光观赏区等,由乙方独资开发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将文化旅游作为浇底乡转型发展的新项目。

第四条: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有权依照法律法规对经营区域进行监督管理;

2、甲方有权开展相关政务工作;

3、甲方对乙方项目进行政策方面的支持;

4、甲方积极协助乙方营造好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的外部环境、依法保障乙方正常的建设、经营、管理秩序;

5、甲方将有关区域内同开发项目相关的资料提供乙方用于指导旅游项目建设:

6、甲方承诺乙方在开发建设油庄工程以外的在本区域内享受上级有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7、甲方负责协调处理好乙方与当地村民关系。

8、甲方确保乙方旅游开发活动中的安全安保问题,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条: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在项目开发和经营期间,按照旅游开发规划享有投资开发经营的收益权和管理权:

2、乙方必须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设计和约定的建设期限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保证工程进度;

3、乙方享有约定开发范围内土地、水域、河滩及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的管理权及使用权,并承担其维修、保护、改造责任;

4、乙方享有规划内其它经营性项目的优先开发权,5、乙方在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期间,享受市、县给予的旅游投资等相关优惠政策;

6、乙方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甲方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7、乙方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与第三方进行开发合作、开展主题活动,应报甲方备案。

第六条:乙方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规定以及符合此项目的总体规划,开发经营活动必须在合理合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第七条: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并订立补充协议。第八条: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深化区域合作 共推红色旅游 第6篇

2014年12月18日,以“弘扬苏区精神,促进苏区发展”为主题的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六次联席会议在梅州召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迪辉,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张振林,梅州市委副书记叶胜坤,副市长杜敏琪和福建省、江西省旅游局主要负责人,龙岩、三明、漳州、南平、抚州、赣州、吉安、潮州、韶关、河源10市政府领导及63个原中央苏区县政府领导等共约200人参加会议。

叶胜坤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梅州基本市情和红色旅游发展简况。他希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各市(县)在资源整合、宣传营销、客源互送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打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品牌,助推红色土地加快振兴发展。

罗迪辉在会上总结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对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当前和今后发展红色旅游的方向、功能、举措、路径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会上,11市旅游局联合发布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宣言》,表示将重点在构建红色旅游信息平台、加强红色旅游宣传促销、打造红色旅游联盟品牌、规范红色旅游市场体系、建立红色旅游联络机制五个方面开展合作。

文化旅游合作 第7篇

当前, 全球正进入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快速汇聚、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的大数据时代, “互联网+”的新思维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升级与创新。“互联网+ 旅游”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的深入与发展,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不断由最初的景点之间竞争、线路之间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如今的区域合作的竞争, 如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等。“互联网+ 旅游”将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提出新思路, 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信息整合提供新支持, 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力、新途径。

二、“互联网+ 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

(一) “互联网+ 旅游”

在阐释“互联网+ 旅游”之前, 首先介绍下“互联网+”和“旅游+”。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发展, 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 它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等特点。

“旅游+”的概念是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其文章《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最早提出和阐发的。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是基于产业发展理念的重塑和创新, 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业有机地结合, 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内容和文化元素, 同时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旅游+”是新的生产力, 能够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 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 催生新业态, 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 年8 月11 日在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首次系统的提出积极推动“旅游+互联网”, 随后在同年的9 月22 日国家旅游局发布 《关于实施“旅游+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明确了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简单的来说, “互联网+ 旅游”其实就是运用互联网拓展旅游业的信息链, 它是旅游业依托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具体应用与实践, 也是时代特征的具体产业体现和时代语言的行业表达, 是我国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下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

(二) 区域旅游合作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定义, 旅游界学者存在一定的分歧, 没有得到统一。本文倾向于把“区域旅游合作”理解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主要指行政区域内) , 旅游经济主体依照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 将区域内各旅游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配置、优化与统筹, 从而提高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质量并树立统一的旅游形象, 以期达到区域内共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经济行为。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指打破原有的行政分割, 由旅游经济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 (如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 等, 进行的旅游业务的合作, 最终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效益共赢。

三、“互联网+ 旅游”对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作用

(一) 打破传统方式, 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注入新理念

“互联网+ 旅游”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式和理念, 是对旅游发展新实践的理论总结, 体现了对旅游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从而更好地指导旅游实践工作方法的深入与创新。区域旅游合作需要依托互联网环境以新的姿态和活力逐渐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 目的在于不断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因为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是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区域旅游需要将所有资源重新整合与设计, 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体验, 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全面升级。

(二) 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信息整合提供新支持

旅游信息化的建立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 掌握充足的信息, 就会合理的把控市场发展的方向。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需要依托互联网的环境, 对旅游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发布等, 共建统一、互通、互联、开放的旅游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旅游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 促进区域内旅游线上线下宣传, 线上线下消费的立体化模式。此外, 区域旅游合作通过建立统一开放、资源共享、及时有效的信息平台, 有利于统计游客数量、消费情况、游客满意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完善旅游服务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 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升级

旅游业与互联网行业作为全球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两个行业, 通过“互联网+ 旅游”的融合, 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可谓是强强联合, 达到“1+1>2”的效果, 这也是区域旅游合作所要发挥的应有之势。“互联网+ 旅游”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空间, 并且使旅游投资、旅游消费成为新的热点。旅游散客时代的到来, 使游客更加的注重个性化旅游的体验, 旅游市场尤其是在线旅游市场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则需要进一步的细分, 满足游客对旅游信息和旅游消费便捷化的需求。对于区域旅游合作而言, 则需要从最初的市场定位、市场宣传、市场推广到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提供相应的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结构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 通过跨界融合而形成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不断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

四、“互联网+ 旅游”提供了区域旅游合作新路径

(一) 区域旅游信息一体化

游客选择出行除了受自身直接的旅游动机影响以外, 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获取程度也是促使旅游者产生出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旅游信息的繁杂、更新快, 区域旅游合作需要依托互联网环境将旅游的信息不断的整合, 建立统一、开放、清晰明确的公共信息平台, 及时有效地发布来自区域旅游内的饭店、旅店、交通、商场、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等信息, 游客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的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浏览并制定出行计划, 大大提高了出游的效率, 并且解决区域旅游内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 依托互联网获取旅游大数据, 有利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决策更加的准确便捷, 为区域内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二) 区域旅游营销一体化

在“互联网+ 旅游”的影响下, 我国旅游市场近几年出现的两个新特点, 一是散客旅游市场逐渐成为主导市场, 二是在线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 这两个特点是与传统旅游市场发展完全不同的。区域旅游合作需要推动在线旅游的发展, 通过线上线下整合旅游资源, 线上实时发布旅游行程信息, 完善在线酒店、饭店、出租、旅行社、景区门票的预订与支付系统, 降低营销成本。此外, 加强区域内旅游营销平台的建设, 加入视频、图片和点评的链接, 使消费者对品牌有初步的认知, 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的传播, 扩大区域旅游品牌的宣传。消费者确认对该品牌真的感兴趣后, 便会在合适时候进行购买, 最终达到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目的。

(三) 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特殊性特点, 即即时消费性, 它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尝试之后再给予评价再选择是否购买消费, 因此在旅游者选择出行之前, 旅游企业就需要让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一定的认知, 以便进行营销推广。区域旅游合作一方面仍要不断整合区域内的旅游特色资源,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本区特有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设计可视化的旅游产品, 即在未真正实施旅游活动之前给予游客一次虚拟旅游活动的机会。通过向游客动态展示区域旅游线路中的景区景点图片材料、视频资源以及地方美食、旅游纪念品等, 促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逐步促进区域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推广等一体化的建设。

(四) 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

旅游活动是一定的空间移动现象, 旅游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直接影响着旅游效率和旅游者的体验。区域内的交通是区域内各旅游要素之间交流、沟通和转换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市场规模逐年增加, 而且汽车全面进入家庭, 自驾游比例爆发式增长, 旅游交通的便利性, 尤其是自驾游交通的便利性和交通信息的可获得性更为重要, 这就需要“互联网+ 旅游”来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中, 共同建设道路交通设施是基础, 重要的是打造交通信息平台, 将交通信息及时传递给旅游者, 方便旅游者出行。例如:进行区域内旅游交通一卡通的建设, 提供景区景点、酒店、商场等的交通引导信息服务, 简化各交通道路和停车场收费手续和网络收费平台等, 总之, 通过“互联网+ 旅游”的思想来打造便捷、高效、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

五、结语

区域旅游合作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 旅游”的新思维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思路, 相信区域旅游合作在“互联网+ 旅游”的推动下, 会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万璐.“互联网+”背景下A股的投资机会[J].理财, 2015, (05) :19.

[2]张保伟.“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30) :18.

[3]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 :27.

[4]李娌, 杨梦兰.“互联网+”背景下中小旅行社“触电”营销策略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06) :28.

中外企业文化合作的典范 第8篇

2013年10月18日, 在菲尼克斯电气扎根中国20周年庆典仪式上, 菲尼克斯 (中国) 获得两项荣誉:被评定为跨国公司国家级地区总部, 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来自中国企业联合会、江苏省商务厅、南京市政府、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等相关领导到场祝贺, 中企联驻会副会长尹援平等领导为国家级地区总部和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揭牌。

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成立于1928年。菲尼克斯电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片组合式接线端子, 这就是现代端子的雏形, 也是菲尼克斯电气申请并获得的第一个发明专利作为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 自1993年扎根中国以来, 菲尼克斯电气已成功运营20年, 成为连接技术、浪涌保护、电子接口和工业自动化等众多领域的市场领袖和创新力量, 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工业的发展。目前, 公司销售额近20亿元, 连续13年人均上缴国家税收超十万元, 已经成为德国在华投资最成功企业之一。

20年来, 菲尼克斯 (中国) 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建设。2005年, 菲尼克斯 (中国) 建成亚太地区竞争力中心和业务总部;2007年, 菲尼克斯 (中国) 独立注册研发中心, 成为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全球第一个海外独立注册的研发中心。该中心已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创新和现代制造体系, 在同一的技术创新平台上, 集成中德的资源, 为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形成以研发、本土创新为技术为导向的业务模式, 真正意义上为中国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并具有高品质的解决方案。随着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物流枢纽相继落户南京, 此次跨国公司国家级地区总部的落户, 将全面依托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全球公认的电气连接、电子接口、高品质电源和信号传输和工业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优势, 以及菲尼克斯 (中国) 强大的市场、销售、研发和市场推广资源, 立足区域市场, 贴近用户, 满足区域用户的特殊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区域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

“过去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电力行业及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另一方面, 背后隐藏的核心驱动力量则是公司坚持创新创造、为客户提供最富创造力产品的企业文化。”菲尼克斯 (中国) 总裁顾建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对菲尼克斯而言,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菲尼克斯 (中国) 的企业文化不仅秉承了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90年发展所形成的深厚积淀, 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团队的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菲尼克斯 (中国) 的企业文化中, 最核心的理念是“信任=责任”, 其体现在中德公司合作过程中的信任碰撞和融合, 也体现在100%本土团队和100%本土管理的独特发展模式;体现在创业初期最艰难时刻的坚定执着, 也体现在20年的发展道路上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对价值的坚守以及荣辱与共的决心;体现在其“振奋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大众、共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更体现在其面向未来发展战略的气魄和担当。也正是这些独特的价值理念, 成就了菲尼克斯 (中国) 独特的企业文化, 同时这也是菲尼克斯 (中国) 的立身之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个近100%外资的跨国公司却是100%本土员工和100%本土管理, 德国企业与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100%本土团队构建了菲尼克斯扎根中国的基础。由此, 菲尼克斯 (中国) 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这是中国电气行业, 也是跨国公司中首个“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自2013年开始, 菲尼克斯 (中国) 开展了从模式创新到文化重塑、从组织再造到业务再造的全面变革, 正式进入未来十年CP2.0战略的全新发展阶段。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病理”透析 第9篇

一、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病理”的表现

“病理”是医学科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教育研究者借鉴医学病理现象, 得出“教育病理”的概念。教育病理, 简言之, 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失调状态, 即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障碍, 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

健康的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同事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文化状态。它能够使教师之间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分享, 在思想信念上相互影响和促进, 从而使团体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合作文化“病理”阻碍着教师责任使命感的形成, 无形中阻碍着教师的发展和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狭隘封闭的合作观。

很多教师在深层观念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地盘”意识。他们关注自身领域的私密性, 这种想法一是出于教师专业的自我意识, 想要保留自身的专业特权, 二是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心虚”, 从而导致教师不主动去听别人的课, 也不愿别人进入自己的课堂。而且, 高校内不同学科教师间不但没有合作, 反而会因为学校中某些教师利用手段谋求权力、地位和资源而导致关系冷漠。

2. 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 高校教师合作多是由上级行政部门发起的, 这些合作是在压制性氛围下勉强开展的, 很容易导致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教师评定合作过程时, 往往碍于情面, 只是泛泛而谈、敷衍了事, 使教师合作逐渐变得形式化。

3. 合作动力不强。

高校教师合作往往以任务布置的方式呈现。对于制度规定的非自愿合作, 教师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师参与合作的效果。另外, 一些保守的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不把好的经验、方法与其他教师分享, 没有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使其他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失去了合作的动力。

4. 主体缺失, 机械操作。

一些教师超负荷工作, 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 只是以各种硬性指标考核教师, 使得教师不得不紧抓提高自己的业绩, 而无暇顾及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还有, 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 便失去了工作积极性, 也很少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钻研、探讨、交流、合作。

二、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病理”的成因

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同样, 教师合作文化“病理”也不是短期行为可以形成的。因此, 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探究其成因。

1. 学校传统文化的影响。

高校努力继承大学独立自主、学术自由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高校教师也在努力继承中世纪大学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即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当然, 这些精神展现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 但也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合作思想, 如不愿意观察和参预别人的工作正是个人主义作风的体现。这说明教师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也是引发教师合作文化病理的思想根源。另外,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本位”思想使教师在合作中处于被动、不平等地位, 即教师在合作中保持沉默, 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不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述。此外, 长期的分科教学传统使得教师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学科教学, 只关心自己的学生和班级。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氛围的营造。

2. 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目前, 教师合作缺乏完善的运作机制, 缺乏具体的指导方案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也没有有效的监督, 这些都会降低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外, 评价制度决定了教师合作的积极程度。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只注重评估教师的个人业绩, 忽视对团体合作的评价, 很容易催生教师的个人主义。学校学术氛围、管理者的工作作风也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合作的效果。

3. 教师职业特性的影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 也使教师的工作异常繁忙, 于是教师很少有时间参与合作。同时, 教师工作是个体性工作, 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间的合作存在着天然障碍。加上学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将教师的活动更多地限定在某个教室或办公室里, 教师就很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进行交流合作, 即使合作也是局限于自己的学科。

三、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病理”矫治建议

教师合作文化“病理”严重阻碍着高校组织功能的发挥。学校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合作文化“病理”潜在的危害性, 加强控制, 积极探讨矫治对策, 创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环境。

1. 教师层面:

以共享的价值和信念为依托, 增强合作主动性。共享的价值和信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 是形成合作文化的隐性力量。要想让教师形成共享的价值和信念, 高校首先要使参加合作的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团队里的一员, 而且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家认同的, 团队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这样教师才能没有心理防御, 坦诚地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其次要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发展”是合作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 这种由以“做事”为目的到以“提高自己”为目的的转变, 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激发高校教师在教师合作中的内在动机有极大的意义。最后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合作的互利性。合作并不是要求教师为了团队目标只是付出, 而是让教师通过合作, 利用优势互补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激起教师合作的兴趣。

2. 学校层面:

民主管理, 为教师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教师之间有效的长期合作需要有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合作氛围。营造合作氛围, 首先要赋予教师充分的合作自主权, 给教师合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并积极与教师沟通, 让教师清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形成共同愿景。其次要在民主、互信、互谅的氛围中提供教师间互相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等活动的时间保证,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变教师的组织文化。最后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一定的措施, 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

3. 组织层面:

建立具有长效性、动力性的教师合作机构。教师合作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学校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加强领导和管理的, 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术, 养成合作研究的规范。一是建立具有长效性的教师合作机构。一方面, 学校需要借助合作机构在其原有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职能范围内增加课程研究与管理等职能, 这样既可以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和管理, 还可以起到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研究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校需要建立常设的教师合作机构。这些合作机构承担着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培训和评价的任务。同时, 可以通过这一机构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合作关系和合作意识, 培养教师的合作态度和习惯, 形成合作的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具有动力性的教师合作机制。教师奖惩制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动力, 因为有效的奖惩能促进教师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 使教师处于激情状态。当然, 这需要学校制定恰当的奖惩条件、范围和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小贻.走出对教师合作认识的误区[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 .

[2]林艳.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 .

[3]李翠华.教师合作中的问题与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7) .

[4]章云珠.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探索, 2007, (1) .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解析 第10篇

在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出现,区域旅游合作更是呈现了更加繁荣的景象和发展趋势,同时,区域旅游合作也被专家学者广为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研究,以揭示区域旅游合作的机理,促进更加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角度也多种多样,虽然大大丰富了研究理论体系,但研究角度过于分散,更多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实践案例研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等基础问题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区域旅游合作被国内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由无到有、由浅及深、由少及多,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指导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研究较少,不能完全达成共识的现象。

因此本文就是着力探讨什么是区域旅游合作,明确和确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便于大家在实践中开展合作,减少误会和理解歧义,并能在实践中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

二、区域旅游合作相关概念的解析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概念,目前业内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和统一说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意见:一种将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如长三角旅游合作和珠三角旅游合作等可视为区域内旅游合作;另一种将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辽宁与海南所建立的旅游合作就可视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第三种综合前两者,将区域旅游合作概括为既包括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但是由于该种说法过于宽泛,且存在划分不清的情况,未能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对于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界定,尤其在其区域范围的指向上,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指区域之内的合作,还是指区域之间合作。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释与剖析,并概括出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一)域

“域”由“土”和“或”构成,“土”指“封土、疆土”之意;“域”本作“或”,与“国”同义。“土”与“或”联合起来表示“封建之土”。即“域”本义为“疆界、疆域领土、邦国;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逐渐演变为“范围”之意。所以对“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理解,可以明确的是,旅游合作存在一定的范围与界限,可以把土地之域的大小作为衡量合作范围的单位。

(二)地域、地区、区域

部分文献只是对“区域”“区域旅游”“区域旅游合作”等概念做出界定,而本文增加对“地域”“地区”概念的阐释和比较来说明“区域旅游合作”对“域”的定位和意义。

把“区域旅游合作”中“域”的界定为“区域”而非“地域”或是“地区”,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到其合理性所在。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地域”的解释为:1.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如地域辽阔;2.地方(指本乡本土),如地域观念等。也就是说,“地域”只限定出了一定的面积内涵,并且也可指代“地方”,无论是对“域”的面积的界定还是对“地方”的指代,都过于狭隘和模糊,若把合作的范围限定为地域,显然会受到阻碍与制约,但是“地域”中包含“域”的含义又有其价值所在,因为“域”限定了范围。

其次,《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地区”的解释为:1.较大范围的地方:如湖北西部地区、多山地区;2.我国省、自治区设立的行政区域,一般包括若干县、市。旧称专区;3.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托管地等。虽然对于“地区”的解释中也提到了对“范围”界定的成分,但是其重要的界定在于对于“地区”中“区”的含义,即一定是行政区域。因为行政区域才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基础,包含着合作当中的重要的要素、机构与“成分”。所以对于“地区”的界定是为了指出“区”的含义与价值。

最后,再来分析“区域”。由于“区域”这一概念存在于不同领域和学科当中,所以不同学科赋予了“区域”不同的意义。如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域单位;政治学把区域作为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社会学则把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则把区域认为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赋予了一定的经济意义。尽管对区域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共有的成分是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才能存在,并且具有空间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区域”的解释为“地区范围,如区域性、区域自治”。虽然对其解释比较简单,但是如上分析,“区域”更多体现的“区”与“域”的共有特征,即区域是不同行政地域之间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与界限。

(三)区域旅游

在我国,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时间,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经有30年了。当时提出区域旅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区域旅游的概念。全世界除了大国之外,很多邻近的、领土较小的国家都选择了与周边的国家进行合作,如欧洲面积不大,但国家比较多,而且签证容易、交通便利,区域旅游合作得到了顺其自然的发展。二是市场意识增强,催生区域旅游概念。我国旅游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得到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线路与产品的区域特征更加明显,所以催生了区域旅游的概念。

如上所述,对“区域”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界定,可以从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来诠释。“区域旅游”可以总体概括为“区域”在旅游领域或是旅游学科中的运用和发展。虽然什么是“旅游”,目前在旅游学术界还没完全统一,但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的各种现象和活动,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概念中的某地,就是指旅游的目的地,但它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景点或城市,可以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景点或城市的集合体,是一种以区域作为相对独立概念的空间范畴。所以,“区域旅游”是可以用来描述、分析旅游活动和区域之间关系的术语。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阐述

本文经上述分析,将“区域旅游合作”概括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包含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原则、目标和制度,重新将区域内各旅游要素进行统筹、优化、整合和配置,从而实现树立整体区域旅游形象和增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目的,以最终达到区域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合作行为。

在此需要作出几点解释:第一,一定的区域范围不是指现有的行政区域概念,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不同行政区域范围;第二,旅游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等,并且三大主体将统一于市场运作当中,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第三,合作需要打破各自原有的发展模式,需要把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统一和谐,最终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第四,效益是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大动力和目标,但人们往往把效益过于狭隘的定义为经济效益,还应该包括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并要坚持把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贯穿于区域旅游合作整个发展的过程之中。

四、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综合来看,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通,推动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消除旅游合作项目的市场化障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树立特色鲜明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各区域内的利益双赢等。

参考文献

[1]邹光勇.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障碍的成因及政府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15,(01).

[2]白美丽,范瑞春.对区域旅游合作概念及空间范畴的认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3,(03):67-70。

[3]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27.

[4]宋子千.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旅游学刊,2008,(06):74-75.

[5]李天元.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34.

文化旅游合作 第11篇

“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现象。为了讨论韩国文化,我们先把韩流和韩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考虑。韩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想从韩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韩中文化关系层面上去思考韩流的本质与背景。

韩流是一种在不到20年的短暂时间里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而且现在也在进行当中,所以人们对韩流的看法和评价有所不同。为了正确理解韩流,需要探讨其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韩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以电视剧等影视内容为主的第一代韩流,(二)以偶像歌手等明星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具体而言,第一代韩流是指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韩国电视剧在中国、东南亚、中亚地区深受欢迎的现象。第二代韩流则是指21世纪之后,韩国流行音乐K-pop风靡于全球的文化现象。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以电视剧为主的第一代韩流只局限于亚洲范围之内。但以K-pop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却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目前,韩流的内容不断扩大,日趋多样化,除了电视剧和K-pop之外,还发展到韩食、时装、游戏等。

“韩流”一词恰恰源于给韩国文化带来极大影响的中国。在 1999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有位记者报道《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广受欢迎, CLON、H.O.T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通过大型演唱会受到了中国年轻人的追捧,首次使用“韩流”一词。从那之后,“韩流”成了代表韩国大众文化的名词,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掀起了以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为主的新的一股文化潮流。尤其是,随着2011年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于全世界,韩流开始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韩流的背后——韩国传统文化

韩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人们对此表现出惊讶的同时,对韩流兴起的原动力及其背景也深感好奇。世上没有无源之水,韩流也有其基础文化,即深奥而有兴致的韩国传统文化。作为韩流的基础,韩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何在,其魅力又是什么呢?

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对韩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评价道:“韩国人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接受中国文化,创造出了高丽青瓷、金属活字等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近年来,又在固有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欧美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形成了韩流。”并提到韩国固有文化有韩文、泡菜、火炕、镶嵌青瓷、金属活字、龟船、散调音乐等。孟森先生强调,韩国早在接受中国文化和近期接受西方文化时,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按照自身的性情和情感重新解释,创造出了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这就是韩国和中国虽然文化基础相通,但两国文化的氛围和韵味不同的原因所在。韩中两国文化看似相似,但细看就能发现有很多不同,孟森先生正是清晰地掌握了两国文化的这一关系。

那么韩国人在接受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出哪些区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特文化品质特征呢?对此有多种角度的解释,而我认为韩国文化的品质特征就是观念性和兴致。追求参禅悟道的禅宗佛教和研究宇宙本体论和人的本性的朱子理学在韩国兴盛,由此看出韩国人非常注重观念。重视观念的韩国人比外在的华丽和宏伟,更在乎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纯朴、底蕴深厚的文化。因此,韩国文化看似平淡,但接触越深,越被其魅力所吸引。这种观念文化是由朝鲜的支配阶级两班发展起来的。两班贵族根据理学思维,过着有节制的生活,形成了观照内心的既深奥又有格调的两班文化。

与此相比,朝鲜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欢快的“兴致文化”。韩国人的“兴致文化”与民间信仰相关。韩国的民间信仰里有助人的善神和使坏的恶神。韩国人认为能够助人的善神喜欢音乐和舞蹈,所以韩国人在请神求助仪式(跳大神)上唱歌跳舞。为了能常常与神在一起,在艰苦的生活中也时常唱歌跳舞。从前,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唱歌跳舞取悦神,现今,通过K-POP愉悦世界人。以观念为基础的有格调的两班文化和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欢快的大众文化,虽然主体不同,但随着持续的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底蕴深厚、兴致盎然的独特韩国文化。这就是今天韩流的基础。

韩国文化的考验与发展

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接受了邻国中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符合民族心性的韩国特有的固有传统文化,但是韩国文化发展也曾面临诸多困难,尤其受到士农工商阶级观念较强的儒教思想的影响,当时视艺术家为贱民,这成为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后,由于被日本剥夺主权,民族文化经历了36年的黑暗时期;南北之间爆发6·25战争带来的经济落后,也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巨大因素。但是,韩国自1960年代推动经济发展5年计划以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于1980年代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艺术家备受尊重的创作环境以及以新一代人为核心的自由奔放的社会氛围,使得以观念性和兴头为特性的韩国文化方兴未艾。此后,韩国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各地,发展为如今的“韩流”。

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具备世界竞争力的韩流,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过去韩国坚持实行韩国电影配额制,所有电影院必须每年至少放映106天韩国电影,直到2006年推动韩美FTA磋商过程中,把韩国电影放映天数大幅减少为73天。当时很多电影从业者认为,减少电影配额,韩国电影则无法生存,因此强烈反对。但是,如今韩国电影并没有死,竟然每年突破一亿观众,开启了本国电影占有率超过60%的韩国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

另外,韩国为了保护韩国大众文化市场,一直没有接受日本的大众文化,此后,自1998年至2004年分四次对日开放大众文化市场。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日本的J-Pop将韩国歌坛化为焦土,但这只不过是一番杞人忧天。如今,韩国的K-Pop反而在日本市场备受欢迎。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如上所述,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数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韩国文化,于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成熟方兴未艾,再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可以说,韩流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制造出来的韩流文化内容,既有趣又有深度,因此富有很好的接受力和生命力。

nlc202309040352

民族文化该如何走上世界市场?

基于韩流的经验,我想就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如何走上世界市场提几点建议。

第一,不应该害怕开放文化市场,而应更加果断开放,促进激烈竞争,加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大众文化领域,韩国通过减少电影市场配额和开放接受日本大众文化,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证。

第二,如果让世界人民更容易接受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加强文化的普遍性。但是在加强文化普遍性的过程中,不能损坏文化的独特性和固有性。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与其他韩国流行音乐不同,是针对韩国国内市场制作的,而非国际市场。因此,蕴含着更丰富的韩国文化背景和情感,但这一点正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

第三,加强文化内容产品的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开发并确保使其内容产品流向世界市场的平台也很重要。目前,通过Youtube、Itunes等互联网平台,流通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产品,当“江南Style”风靡世界时,最大受益者正是这些平台,他们通过广告获取了巨额利润。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也要同时开发确保能够流通这些产品的自主平台。

第四,像电影、动漫、游戏等文化内容产品不是靠个人力量去开发的,而是从企业层面,投入各式各样的资源和经验制作出来的综合艺术。如果地区内周边国家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目前,韩中两国政府正在推动电影共同制作协议,可以说这也是为了汇聚两国电影领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具竞争力电影的一种努力。

创造经济和韩中文化产业合作

韩流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正发挥着向世界宣传韩国,提高国家形象和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韩国朴槿惠政府把想象力和创意作为经济的核心价值,追求创造附加值、工作岗位、增长动力的“创造经济”。创造经济是指通过科学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连接产业和产业、产业和文化,创造全新增长动力的政策。换句话说,创造经济是改变过去简单扩大原有市场的方式,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全新市场和工作岗位的一种政策。创造经济的具体方向是从追赶型和模仿型经济转为先驱型和创意型经济,从追求经济增长率转为追求就业率,从量的增长转为重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质的增长。

同时,韩国政府把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视为创造经济的核心动力。实际上,韩国流行歌曲、韩餐、时装等韩流文化产业已成为引领创造经济的融合和革新的成功案例。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小企鹅 PORORO”,单靠“小企鹅PORORO”一个动漫形象就能每年创造出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以想象力和创意为基础的韩流内容产品,与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新价值和市场,在向世界宣传韩国的文化和风格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对韩国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为改善国家品牌形象,出口消费品,带来积极的效果。

为了实现创造经济,除了一国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同拥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利益的邻国进行交流合作。尤其是文化内容产业,如果在制作和营销等所有的环节上同邻国合作,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间的友谊。韩中两国在文化产业拥有各自的优势,有着加大的情感共鸣,因此很容易在此领域进行合作,也能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样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故、多彩多样的文化是中国的极大优势。不仅如此,中国已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舞台技术和表演能力。韩国方面,就如“韩流”现象所反映的那样,拥有固有的传统文化、韩国人特有的艺术素养和毅力、培养明星的体系,以及国际水平的信息通信技术。如果韩中两国通过交流与合作,把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以亚洲价值为基础,生产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韩中两国在经济领域所拥有的互补性,也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第12篇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京津冀地域相连、人脉相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人口密集、交通便捷, 既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又是大量的客源输出地, 现已形成了高品位、紧密型的旅游合作圈。近年来有几项大活动:一是举办每年一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 并建立了旅游联合体。从1987年至今, 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 联合天津和河北省旅游学会, 每年召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 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问题, 并形成了共识。二是建立了区域旅游协作会议制度。2007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 建立区域旅游协作会议制度。同时京津冀旅游部门也将建立联动机制, 完善救援应急机制, 对旅游市场进行规范整顿。以两市一省目前的旅游质监投诉电话为基础, 建立三方旅游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热线电话, 确保节假日24小时开通。三是京津冀地区正在共同构建良好的交通环境。预计到2010年, 京津冀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 多中心城市群格局将初步形成, 逐步形成与国家公路干线和环渤海地区公路干线有机衔接的高速公路网。四是共同构建统一市场。2007年4月, 京津冀旅游合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决定联手打造黄金旅游精品线。2007年三地已提前策划奥运旅游合作计划, 建立无障碍奥运旅游区, 实现区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统筹旅游发展规划。

受区域利益驱动和企业有限理性的影响,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协同性差、无序开发 (功能性、结构性重复开发) 、无序竞争 (切分资源、争夺市场) 、无序管理 (条块分割、地方保护) 等问题。一是主要是企业自发行为, 还未上升到政府间合作的层次, 也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二是主要由市场推进, 还未进入政策协调的阶段, 成为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融和的重要因素。三是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还缺乏协调, 区域内部存在关卡林立、互设障碍的现象;在海上交通、机场等方面还缺乏相互协作, 未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在通讯网络、旅游信息设施建设等方面, 也未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四是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欠缺, 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性, 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 区域合作微观基础不牢固, 还未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五是存在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 使得各地必然将本地的利益放在首位, 而原本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障碍。六是规模等级缺乏合理性。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很大, 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 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 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七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在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是主要的建设模式。京津冀由于存在条块分割、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平衡及旅游信息的共享性等原因, 造成政府主导强烈、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行业获利较小的局面。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1. 总体空间合作模式。

京津冀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泛珠三角的“多中心”模式。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是由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天津 (经济中心) 两个核心加上河北省周边地区, 形成“一环两核心”的发展模式。区域合作以双赢为基础, 以分工互补为保障。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为特色, 天津是个工商业城市, 以滨海旅游资源见长, 而河北省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日渐成为市场的新亮点。依据各自的特色, 以市场为导向, 三地可致力于联合开发会展旅游、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 河北省“一带两核心”的合作模式。

区域内旅游合作推进的程度与区域内旅游目的地的成熟度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只有地方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合作。石家庄地处河北省的中南部, 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地处河北省的北部, 鉴于这种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分布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应形成中南以石家庄为核心、北部以秦皇岛为核心、中部为环京津带, 以京津的需求为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样便可形成“一带两核心”的发展模式。

3. 政府间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为了保障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顺利推进,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事实证明, 政府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收益的改进是指在不降低相关地区旅游收益的前提下增加旅游收益。该模式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建立制度化区域协调程序。可通过签订具有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法律协定或行政协议来实现, 从而实现区域间自我协调的目的。二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当实施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造成某些成员损失时, 其它各方应给予补偿, 以兼顾所有方的利益。三是促进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京津冀地区政府在旅游合作中, 要改变包揽一切甚至以政府行为代替企业行为的做法, 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市场对资源配置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四是构建统一的区域旅游市场, 使旅游产业要素能够在区域旅游市场内自由流通。

4. 旅游行业协会合作模式。

为了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应建立京津冀区域旅游行业协会, 其具体形式可分不同层次:一是建立以各地经济专家为主体的组织机构, 它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 应成为三地政府决策的咨询参谋机构。二是建立京津冀旅游行业协会 (专业协会) 的联合会, 主要职责是为各专业协会提供服务。行业联合会应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协调行业关系、研究旅游产业政策、指导协会工作、开展调研和提出政策建议、协调国际交流和区域整体宣传等公共服务方面。三是各专业协会应直接服务于旅游企业 (京津冀旅行社协会、京津冀饭店业协会等) 。这些组织机构的成员应以各地关联产业的行业协会为主体。专业协会更应注重对企业和政府的双向服务, 关注本行业的政策制定、市场问题、行业管理和价格制定等。京津冀区域旅游行业协会要建立旅游产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承担行业自律的责任、规范旅游市场;制定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旅游标准化;协调区域旅游联合营销。

5. 旅游企业网络合作模式。

上一篇:医院病案档案管理下一篇:日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