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视艺术范文

2024-07-29

数字影视艺术范文(精选11篇)

数字影视艺术 第1篇

关键词:剪辑,原则,技术,艺术

1 数字合成技术的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和影视创作的不断发展,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在影视后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效果也越来越丰富, 同时也不断促进影视创作的进步。20世纪后期, 随着世界影视娱乐行业规模不断壮大, 以及计算机图形图象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在影视节目的创作中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目前, 在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广告、动画等各种视频内容的制作中,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均占有很大的比重, 极大的提高了视频内容创作的效率和效果。数字合成给影视制作增添了很多新的特技手段, 掌握好它的应用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表现力, 在数字影视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 作为其中一门独立科目的数字合成技术, 在影视制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数字合成技术是现代影视制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数字技术。几乎所有的美国现代大制作影片都使用了数字合成技术, 如《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阿凡达》等。

2 主流数字合成软件介绍

数字合成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领域, 这些软件的功能都非常地强大, 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 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特效画面。而在硬件方面, 以前功能强大的数字合成软件对硬件性能的要求很高, 因此大多是运行在高效能图形工作站上, 例如SGI的OYNX、OCTANE等, 在这些高性能的工作站上有很多专业的数字合成软件, 其功能都非常强大, 它们各有其特点和特色。

2.1 Combustion是Discreet公司推出的PC平台产品, 该软件充分吸取了。

Inferno/Flame/Flint系列高端合成软件长处, 在便宜的PC平台上能够实现非常专业的数字影视合成制作, 工作界面和工作方式都非常人性化, 因此成为当前PC平台主流数字合成软件之一。

2.2 Avid DS是集合成与编辑于一身的非常全面的后期软件系统, 其合成模。

块来自于Avid当年最为强大的合成软件Media Illusion, 并且有所提高, 主要是以流程方式进行图像合成。

2.3 Apple公司数字合成系统Shake自诞生以来

一直是获得奥斯卡特效奖艺术家们的选择, 现在更为Power Mac G5和Mac OS X做了优化, 适用于所有的分辨率。这些年来, Shake的艺术家们不断将奥斯卡视觉特效奖拿回家, 包括《魔戒III:王者归来》。

2.4 Adobe公司的After Effects一直是最为流行

的PC平台图像合成软件, 提供核心的2D和3D合成, 动画制作和视觉效果工具, 另外还提供了动画跟踪和稳定化功能、先进的索引和变形工具、三十多种附加视觉效果、粒子系统、脚本、网络成像、每通道16位彩色、额外的音频效果等。

2.5 Final是专业剪辑师的首选工具。

强大的新功能加上众多省时的改进, 快速的完成节目制作。Final Cut Pro 7都提供更多的创意选项和技术控制。它包含的六个应用程序, 为视频编辑人员提供编辑、动画制作、混音、分级及作品交付所需的一切工具。

3 剪辑的艺术

3.1 剪辑的概念。

电影的初创时期, 只需要将一段胶片与令一段胶片粘接起来, 就可以放映, 这种连接胶片的技术工作。剪接是剪辑艺术的萌芽和前驱。剪接是电影艺术初创时期使用的名称, 它偏重于技术性, 是剪辑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 有了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专业部门的分工, 形成了一整套电影的特殊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的理论, 即蒙太奇。于是剪辑应运而生了。剪辑:在电影艺术发展都成熟阶段才产生的, 它着重于艺术性, 同时也包含着剪接技术。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 电影剪辑已经经历了剪接与剪辑两个阶段。

3.2 剪辑的原则。

剪辑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把分别拍好的镜头按照分镜头剧本的总体设计和排列次序, 将每场戏以至整部影片组接起来, 使人觉得这是个连贯的故事。这是起码的要求, 也是最低的标准。要做到情节连贯, 叙述顺畅, 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第一, 要使情节连贯, 就需按照分镜头剧本规定的场景和镜头次序进行组接。第二, 使镜头中的一切运动和动作都衔接得很舒服、自然, 而且不产生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跳动感。3.2.1镜头转换的最基本要求, 就是要在转换过程中使人的视觉注意力感到自然、流畅, 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一镜头自然地转到下一镜头, 也就是说, 不要产生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影视画面向人们传达的视觉信息, 有多种构成因素, 如形态、色彩、影调、运动等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视觉的信息接收。它们有机地、和谐地变化, 是形成视觉连续感觉的基础。这些因素的冲突对比或大幅度变化, 形成的则是视觉震惊感觉。有附加技巧的剪辑特技画面附加技巧 (种类的特性和功用) 。a.显/渐显/渐明/淡人;b.隐/渐隐/渐暗/淡出;c.化/溶化/溶变;d.划/划变/MASKi;e.甩出, 甩人;f.翻转画面;g.倒正画面I;h.多画面/多银幕/画幅分割;i.定格画面;j.画面叠印短片中多次使用了这几种有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无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跳切的转场 (方法) :a.利用语言转场;b.利用动作转场;c.利用景物镜头转场;d.利用特写转场;e.利用情绪转场;f.利用音乐转场;g.利用音响转场这些都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各种方法。3.2.2处理声画关系。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 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3.2.2.1短片拍摄结束后, 短片的类型方向基本确定, 然后就是背景音乐的搜寻。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与画面有机地结合, 可以对画面起到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并赋予画面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力。人们在影视节目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上进行了许多的创作, 力图使声音的形象更加鲜明、完整, 与画面高度统一。一般按影视中声源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 即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a.声画合一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声画结合形式, 它是指镜头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 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 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 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b.声画分立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它发出的声音互相离异的声画有机结合形式。人们在听觉上的感受习惯与视觉上的感受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画面的突然切换在感觉上可以很自然, 但当声音突然消失、出现和转换时, 往往会在观众的身上产生很大的困扰, 但有的时候要求一切声音与画面机械一致反而会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 而采取声画分立的方法, 则可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c.声画对位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声音分别表达内容, 二者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发展, 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的声画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观众的联想, 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 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 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 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3.2.2.2很多的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都是专门配乐。

3.3 节奏

所谓“节奏”, 中国古书《礼记.乐记》中的“节奏合以成文”就揭示了节奏于止起、静动的实质及其艺术感染力。而纵观自然万物可,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只要存在运动, 不管其形式如何, 就都有节奏。

a.节奏本身就是自然界各种运动物质、物质运动和生物机体各项功能交替的均匀性变化与表现形式。音乐与电影之间在手法的运用规律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只是电影在以声画为表现形式时。节奏更多的体现在时空表现上和时空变化形式的重复和分布上。

b.电影摄影的节奏最终是在剪辑上完成的。英国著名的电影剪辑师勃来苏曾说过:剪辑电影百分之九十是节奏。电影摄影剪辑中还牵涉到两个与节奏有关的因素。它们分别是每个镜头的长度和景别的大小。

数字影视艺术 第2篇

如今,动漫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为什么那么多曾经因爱好而选择在大学学习动漫的学员毕业后却就业困难呢,是动漫专业真的不如其他行业,还是和大多数行业一样,大学所培养出的动漫专业学员根本满足不了企业或社会需求。

一个动漫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毕业后做了三年的仓库管理员,又是如何被一家知名电视台的聘用的。不求这个真实的案例能激励千万人,但求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动漫行业。

毕业于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方向)专业的张谱进此刻难以抑制自己那颗激动心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他如此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他都说些什么?

为什么选择学习动漫专业又做了仓管员

从小我就很喜欢画画,喜欢动漫,所以高中我开始学习绘画,大学也是学习的动漫专业。我于2010年毕业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方向)专业,大学时基本学习的是二维动漫,但是现在时代不同,很多都向三维动画靠拢,由于没有学过这些三维软件,所以毕业后选择了一个和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仓储管理。这是一家刚成立不久的电子商务公司,从2010年3月入职,到2013年五月离职,三年期间一直在该公司工作。由于公司发展前景不好,所以从该公司辞职!

失去工作后如何重新找回自我没有了工作后我一直无所适从,整日浑浑噩噩的,以至于意志消沉,也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其实我一直不甘心就这样下去的,想想自己曾经的爱好

和梦想,现在甚至有些后悔大学期间选择了动漫专业,但我明白,不能就这样自暴自弃下去。就这样过了不知道多久,身边的一个朋友得知此事以后,告诉我现在有一个行业非常火的,而且跟我之前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很相关,我一开始是万万不敢相信的,但还是去做了一些了解,其实这是一家郑州的职业培训机构——AAA数字艺术教育,经过仔细了解和实地考察后,发现他们不仅仅是河南最早成立的高端数字艺术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三维动画和影视包装方面的培训,而且他们的学员毕业后就业非常好。这无疑坚定了我的信心,就这样,我重新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收获

刚开始学习预科的Photoshop。在大学时候学的就是动漫专业,对于Photoshop有一定的了解,以前无非就是修修照片,改改图片什么的,听了预科的课程,有很多都不知道的功能现在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比如:抠图,合成,绘制贴图等等。预科的Ps课程是学校送给我们的课时,我感觉非常好,除了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还有额外的收获。但是有些人不愿意学Ps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Ps是基础,以后我们要进行画贴图,后期合成都要用到的,所以学好Ps是很有必要的!

紧接着就学习了最主要的软件:Maya。以前听说过3DMax和Maya两个三维软件,但是一个都没有接触过,属于零基础学习。而学习了一个多月的maya之后感觉对于这些三维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很努力。从简单的建模到复杂模型建模,从机械模型到人物模型,现在看着一张图片就能将模型做出来。

接下在学习了maya当中简单的材质和灯光。以前看过不少CG类图片,知

道是用三维做的,但具体是如何制作却一无所知。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是UV,什么是材质,什么是贴图。当模型课结束之后做了大作业,看着自己所做的模型上好材质贴好贴图,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在里面。对于以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鼓舞。在此期间我们还接触了不少软件,比如展UV软件Unfold3D,制作贴图及刷细节软件ZBrush等等。

从maya里面制作的动画进行渲染就能成为序列帧,而后期合成的工作就要用到另外的软件:After Effects。以前接触过Premiere Pro,以为AE和Pr差不多,学习过之后感觉AE要更强大一些,所有的合成基本都是通过AE来实现。在AE里面我们学习了如何合成影片,如何加特效,如何做成完整的影片并导出等等。

总体来说近一年的学习是我学习到了很多,对于以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还没有毕业就被河南电视台聘用

就在学业将要结束的时候,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到我校来招聘《影视后期包装》人才,当时我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参加了面试,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栏目组领导们的认可。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通过了初试,这是对我的能力的一次肯定,让我信心满满。两天后我去参加了复试,这次是上机实际操作。他们给的测试题目并不算特别难,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所以很顺利的通过了。对于这次面试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加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是我的荣幸。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用行动证明自己,告诉他们我是郑州AAA数字艺术教育学校的学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有你

首先很感谢AAA数字艺术教育这一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各位老师的教导。在这里有负责任的老师、互相帮助的同学、平易近人的班主任、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我感到很快乐。

最后引用AAA的一句话:有梦想,我们一起实现。相信未来属于我们!!衷心祝愿郑州AAA数字艺术教育越来越好,成为CG培训行业的龙头老大!

数字影视艺术 第3篇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影视艺术是一项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并且它的发展是与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相联的。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的发展, 它开始被逐渐应用到了影视艺术的创作实践当中, 并且使影视艺术在审美与理论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 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之间是具有着本质区别的。传统的影视艺术都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真实世界中的, 主要将对物质和现实进行还原作为影视理念, 注重电影的叙事。而数字化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组合进行组合而产生的视觉虚拟效果, 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1。这一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它使得魔幻、梦境、神话等虚拟的世界得以通过数字整合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呈现, 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盛宴。给影视艺术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 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然而, 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问题。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 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 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 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 而缺少了审美意蕴, 变得苍白无力2。

1. 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 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 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 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 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 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 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

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 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 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 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 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3。

2. 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 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 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 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 通过数字技术特效, 将各种情色、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 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4。然而, 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 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 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 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 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 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 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5。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 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 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 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 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 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 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 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 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 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 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 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 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 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在相互交流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技术支持, 在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中, 要注意将数字媒体技术更好的利用, 就一定能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1 .波罗·乌萨伊.电影的死亡:历史、文化记忆与数字技术的黑暗时代[J].伦敦, 2011.15 (1) :23-42.

22 .文德斯.文德斯论电影:情感电影·影像的逻辑[J].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8 (4) :46-58.

33 .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3 (2) :56-61.

4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诊释学的基本特征》[J].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7 (9) :34-41.

影视艺术概论 第4篇

《美丽心灵》影评

氤氲的氛围,暖色调的环境,自己生存的世界交织着真正的成就与爱情,压力与理想,幻觉与现实,天才与木讷,完美理论与分裂人格。约翰·纳什的一生,最贴切的代名词就是天才的头脑、弱智的情商、难以言喻的孤独,甚至孤独到精神的缺陷。《美丽心灵》讲述的是根据真事改编的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一生,一个天才是怎样成功 又怎样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幻觉与孤独,超越自己的“创意”与木讷,最终博得世人认可的过程。从中我们体会到那句“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俗话,每一个天才都是疯子,但却不是每一个都“疯”的这样明显,孤独的这样典型。本片意指不会只是或赞颂或粉饰真正的原型人物,它的意指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曲折坎坷的伟人形象,揭示一个更深刻的人生人性的主题,自己与“自己”斗争的主题,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多坚强的主题,及爱情与心灵是拯救一切的主题。看完影片好多人说,纳什教授是一个奇迹,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伟大,但我却想说,在他背后,有一个女人一直在他身边,对他不离不弃。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妻子艾利西亚的支持,只怕纳什的下半生都会在精神病院缠绵,会在现实与幻想里终结人生吧!在他身边,还有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密友。

爱情,是谁说过,人类因为有了爱情才能不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天赋的才情,天纵的傲骨,一个倔强而又孤独的天才。天才在现实得到不了的友谊,于是他变寻求在幻想中得到,幻想了三个人来完成自己心中那疯狂的渴求。至此,精神分裂的种子已经在他脑海中深深的种下。也许是上天同情他,为他派来一个美丽的妻子来爱他,来照顾他,用爱情的种子来支撑起这个天才即将倒塌的生命大厦。可是太迟了,现实和幻想已经合而为一,他已经分辨不清楚了……

回想起两人最开始的相遇,课堂上的老师略显拘谨,课堂上的女孩活泼大方。也许当艾利西亚站起身开启窗户之时也已经打开了纳什心中的那扇门,也许当纳什走进教室关上窗户是,尤利西亚就已经暗自把这个人藏进心里最柔软的的地方。影片中他们约会的场景并不多,第一次约会时,纳什似乎是心不在焉,宴会结束后,纳什与尤利西亚站在美丽的星空之下勾勒出雨伞,勾勒出两人的爱情。第二次约会,尤利西亚用自己充满感情的吻,来回答纳什的问题。“我很喜欢你,而你对我这么主动,也证明你喜欢我。然而照规矩,在我们发生性关系之前,仍要来上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我正在进行那种活动。然而就事实而言:我只是想尽快的和你上床而已!你是不是该掴我耳光了”,当纳什说出这句话时我不禁想起了当纳什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去酒吧追求女生的事,他对那个女孩子说“我知道我应该说一些话说服你和我性交,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假装我已经说过了。”在中国文化里,纳什已经不是一个小流氓了,用古人的话他简直就是荒淫,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话里面,在这样的一种对比里面我们才更加能体会到尤利西亚的爱与真诚。影片中的整体色调都比较灰暗,甚至纳什幻想中的小女孩玛希也只是穿着暗红的格子外套。但尤利西亚却穿过大红色裙子,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直至纳什终于鼓起勇气向艾利西亚求婚时

约翰纳什:艾莉西娅,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保证长远的承诺呢?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资料。

艾莉西娅:你等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你要证明,和能做为依据的资料,那么,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约翰纳什:无限大。

艾莉西娅:你怎么知道?

约翰纳什: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指示的。

艾莉西娅:可是它被证实了吗?

约翰纳什:没有。

艾莉西娅:有人亲眼见到吗?

约翰纳什:没有。

艾莉西娅:那你怎能确定呢?

约翰纳什: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艾莉西娅:恩,我想这和爱一样。其实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是我愿不愿意嫁给你。多么感人的对白,两人的爱情不算轰轰烈烈不算唯美浪漫,也许他们之间最浪漫的事就是对着天空画下自己喜欢的事物了吧。但是当纳什这位不正常的天才在幻想的生活与现实世界游走时,艾西莉亚的出现终于给这位人际关系坏到几乎无法挽回的自傲的天才带来了新“创意”,到来了后来挽救落魄精神的希望。艾西莉亚一出场就给人女主角非她莫属的感觉,在课堂上与纳什pk创意,后来主动接近纳什,还记得她穿了件红裙子,在整部影片里唯一的有人穿红色裙子,给观众深深的印象,她的美丽机智勇敢,让纳什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她,并喜欢上她。当他们站在星空下画“伞”的时候,场景美丽安宁,真实安静,让观众听到有爱情在悄悄生长,开花结果。爱情的每次出现会赢得赞叹,这也多亏了女主角的纯熟演出,不亏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她将艾西莉亚演得多么美好,机智美丽,善解人意,勇敢坚强。纳什站在领奖台上说的话没有错,艾西莉亚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记忆犹新的是艾西莉亚在厨房歇斯底里的尖叫摔东西的场景,黑黑的夜色,艾西莉亚近乎疯狂的举动,玻璃清脆的破碎就像看不到深爱的纳什痊愈的绝望,就像破碎的心脏。爱情是片中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元素之一,她从女性的方面一点点的突出了影片要从纳什身上折射出的主题,感性的爱情与心灵拯救了一生都在理性思考的脑袋,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精神的缺陷。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纳什多多少少让人有些失望——他与一名护士发生关系,并育有一子,但是现实中的尤利西亚却还是如影片中一样美好,在与纳什离婚后她仍然对他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而后两人又复婚。如果不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巨大的光环,也许Nash的妻子对他这份执着以及坚忍的爱才令人更加的赞同,就算没有诺贝尔奖,他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影片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查尔斯,这个人一直生活在纳什的幻想之中,纳什幻想出来的密友,总是在他困难的时候站出来鼓励他激励他,幸亏有查尔斯,让他不至于内心太孤独无助。纳什没有任何朋友,影片中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父母,他孤单,不善与人沟通,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他的葡萄牙籍室友。如果没有他的支持,他的鼓励,他的开导,他的欣赏,他的陪伴,也许纳什连第一篇论文也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被推荐去著名大学的研究小组。虽然后来这个完美的葡萄牙室友被纳什过度依赖,也最终被抛弃。因此纳什给他创造了葡萄牙籍,让他英俊,睿智,还能到哈佛去教书,他也怕他会孤单,还给他安排了个侄女。不过幸好有个永远长不大的侄女让纳什能够承认自己的幻象。不愧为得了诺贝尔奖数学家,自己设的局,自己还能解得开。

整部影片精彩细节有很多,有一处细节不得不提,就是纳什被幻想的人逼得要杀艾西莉亚时,那场挣扎,这是主人公开始拯救自己正视自己的转折点,当幻想的人物打破了原本幻想与现实平衡的状态时,纳什一只活在混沌中,观众也在猜测中品读这个曲折的人生旅程,纳什冲到车前,观众为艾西莉亚捏了把汗,然而在大雨中我们看到了纳什唯一的不闪躲坚定的恍然的眼神,大雨就像一场洗礼,就像《肖申克……》里主人公的成功逃出也安排了大雨,雨是会洗涤心灵的,纳什在雨中终于看到了真相,开始了拯救自己的转折。还有两处,一是还是研究生的纳什得出博弈论时的演算过程,镜头从纳什的努力样子向外拉,渐渐的是窗棂,在然后是更大的背景,音乐美丽舒畅,整个场景充满了满足的感觉,人们看到纳什早一步步走向成功;二是纳什意识到自己患病与艾西莉亚坐在桌前,镜头依旧由二人向外拉,一点点看到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时是爱情决战精神的转折点,人们从艾西莉亚坚定的爱情中看到了希望,音乐依旧舒缓,感情超越了理性,人们看到了一点点开始变正常的纳什。

浅谈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 第5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影视艺术;艺术共性;相成关系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把静态的文学言语通过有声且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给大家,在丰富人们工作学习后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视觉盛宴的另一种世界,使观赏者们产生不同于平常的感觉。一部非常具有成功价值的影视作品是一定会在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并都达到高水平,并能完全将两者完美融合,吸引观众产生价值。影视文学具有听和看两种手段,它是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文学剧本,也是电视剧、电影等形式的内容存在基础。影视艺术让影视作品和文学更具有渲染力、生命力、表现力、感染力,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主动鉴赏观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的价值。

一、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字,它是另一种表达形式的文学类型,它将文学剧本进行深加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微视频等声话设备播出,用直观的听视觉感官表现形式把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达到文学思想内容的表达诉求。它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分支,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相比具有更高的魅力,更容易获得人们关注。影视文学具有的特点:

首先,它是文学一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作品并没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它在编辑故事情节、凸显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方面等方面具有传统文学所具有的规律。

第二,它在表现上兼具了影视媒介的一些特点,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融合了影视媒介的“读”、“看”、“听”等特点,所以影视文学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

第三,其影视特征鲜明。视觉效果比较突出,它将死板的文学描述形象通过具体直观且视觉非常鲜明的手段表达出来。它也具有一定动作性,主要是把死板文字用具体影像描述出来;还有就是运动了蒙太奇手法,使得剧本中的各内容、场景、人物及其他都能根据需要效果进行组合,以达到最好表现效果。

二、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使用空间、时间等多种手段来彰显银屏形象的表现力、感染力,通过这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影视艺术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相融合的美学效果,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并起到净化心灵。影视艺术的最早应用是在电影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遍和升级,在电视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叙事要求及发展方位、场景再现、人物表现等方式来展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只为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去拍摄具有迎合性质的商业片,这是不课能会代表影视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降低艺术标准,具有通俗化、暴力化、低俗化的影片,虽然迎合了观众的趣味,但与影视艺术相比是一定不能同日而语的。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发展造就了特技效果,为特技效果提供的平台,但这并不是等同于影视艺术,特技效果的运用虽然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视觉效果,但也只能给观众们带来一时的视觉刺激和冲击,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影视艺术的真正意义上是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并为他们带来眼心相融合的艺术。在使用中要把握好度。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可以说是具有相互交融、荣辱与共的关系,两者中谁有欠缺,向观众们展示的作品都不会光彩而变的不完美。

(一) 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共性

从他们内容的手法展现来看,影视文学的侧重重点大部分主体是人物的本身,主要表现线路是以人物本身的思想行动,在纷杂的关系网中,各种互动融合,一个剧本故事的连贯表达,以达到熏陶塑造启迪并感染大众。在设置相关场景中、故事的铺陈等方面,作品都会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表达的艺术性。影视艺术是阐述方式,并且怎样运用都是为了烘托表达出影视人物的主题。

从美学形态上来看,他们都运用时空等形式来彰显角色和场景环境。它本来就具有展现美的基本目的,进而以启迪智慧为最终愿景,而另一种中所运动的方式也是同样是达到这一要求。出发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从展示方式上来看,一种是能把所有故事情节精彩的融合展现,行使了蒙太奇方式,使任务、环境以及其它等表达整理展现的更为和谐。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相辅相成关系

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再有魅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所以说影视艺术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影视文学也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文学剧本如果具有了吸引力,就像一座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但是只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眼球的,还需要为其不断的添砖加瓦,描龙画风,让其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彩,让人处处感受美的存在。无论怎样,有意义的文学内容需要影视艺术的烘托,这样才不会显得粗糙干瘪。影视艺术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影视文学彰显了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

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会使作品丰满,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并具有历久弥香的力量成为一部优秀作品。许多奥斯卡金奖获得影片,就在这运用的非常精彩。只有具备令大众震撼的文本,再配备饱含深情的角色演绎、非一般的情节设计、不同寻常的手法创作,达到大众在鉴赏时产生自主地被感动效果。

( 三)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前提都是以文学为蓝本

所有的运用手法都需要围绕文学的内容来进行再创作更具有彰显力,不能凌驾于文学内容之上而自成一体。只能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前提基础上,通过合理地运用艺术手法,才会使作品呈现和谐之美。当所有的作品都只具有娱乐功能时,影视作品就失去它的光彩价值和积极意义。

影视作品使得文学作品更为形象丰富。其内容更为直观、具体、形象,也使复杂的社会万象通过一个镜头,就能表现出五味陈杂的韵味。

(四)在观众的接纳程度和方式上,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更加的切合

影视文学在思想的表达上、感情的传递上、审美观点的塑造上,都给大众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说到底影视作品是为了愉悦大众,没有了观众认可,再具有深意、再精美的制作、再有艺术价值的影片也不会有大众欣赏。两者既需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也要通过艺术来表达美为社会带来积极意义。这就需要影视作品要在文学的内容上和艺术表达上找到融合点,既要广大观众所欣然接受,又要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学艺术水平。

四、结语

一部较为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盛宴,也会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等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努力将两者更好的融合,使得影视作品在升华艺术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大家的观看兴趣,以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是现代影视作品努力的方向。只有将影视作品的文学效果、艺术效果、社会价值、观众满意度联系起来创作,影视作品才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斌.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德]克拉考尔.电影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枚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7]崔剑剑.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J].电影文学,2013(18):19-20.

数字影视艺术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影视艺术,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

近年来网络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并推广应用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传统影视艺术也不例外。目前随着传统影视艺术采用全新数字媒体技术, 已经在生产、传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并促成了我国影视艺术黄金时代的到来。但是客观来讲, 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我国影视艺术受传统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在与全新数字媒体的相互交融时还存在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的现状

影视艺术不仅是一种与现代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其发展与当代的科技密切相关, 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而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也逐步兴起, 并推广应用到了影视艺术领域, 使影视艺术在生产方式、传播过程、理论体系、审美理念层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影视艺术主要以物质与现实为基础, 注重故事的叙事环节, 更贴近现实, 准确体现出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比如一些老电影, 其特效并不多, 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常真实, 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今由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 完全转变了传统的影视艺术风格。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即通过计算机对数字进行组合从而产生视觉虚拟的影视效果, 将人们带入虚幻的世界当中, 这里充满了魔幻、神话色彩, 并给观众带了一场视觉的审美盛宴, 可以说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相交融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因此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依然值得我国继续研究探讨。

二、我国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传统影视艺术逐步采用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 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影视艺术的巅峰时代。但是由于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存在本质的区别, 因此二者在交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 传统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被严重忽视。

随着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传统影视艺术中的真人演员逐步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取代, 而且在影视制作过程中过分的夸大特技效果, 使得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叙事特点被严重忽视。虽然特技效果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审美盛宴, 但是过度使用特技效果也会影响影视作品人文主义的体现, 弱化了其人文教育带给观众的思考与感动的特殊功能。而且如果影视作品中过多使用数字特技效果, 还会使其缺少审美意蕴, 从而使其愈加显得苍白无力。举个鲜为人知的例子:1986年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 虽然特效比较少, 甚至很多穿帮镜头, 但是其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教育意义使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让后人无法超越。后来翻拍了各种版本的, 但是均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尤其是近两年翻拍的, 虽然妖精成了真妖精, 但是与1986年版的比起来, 只能说更像怪兽, 迎合了当代儿童的心理, 但是与传统中的经典相比却成了话柄。

(二) 数字媒体应用严重弱化社会道德作用。

据调查研究显示, 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都是起源于不良影音的传播, 而这些影音就来源于新时代下影视艺术的发展成果。由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推广与应用, 使得传统影视作品起良好导向作用的功能逐步发生了转变。因为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特效技术使得破坏、暴力、色情的场面更加逼真,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感官上的刺激和欲望的需求。但是这种影视作品不仅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建立, 更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会严重影响良好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形成。

(三) 影视艺术将会面临着逐渐衰落的趋势。

由于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充分体现, 使得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充满了特效气息, 内容也逐步流于形式, 其创作观念变得肤浅。殊不知这会严重影响影视艺术的本质, 艺术作品就像人一样, 试想当一个人没了灵魂时, 即使表面再怎样华丽都是行尸走肉, 同样当影视艺术没有了内涵, 再多的特技效果也不能挽回其衰落的趋势。

三、促进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的措施

(一) 继承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的过程中, 要注意继承传统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 在使用数字技术特技要注意适度原则。即在不影响影视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特效, 从而进一步提高视觉审美价值, 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同时还应该继承传统影视艺术作品叙事的特点, 使其与社会的现实生活进一步贴近。

(二) 积极引导影视艺术道德导向作用。

要积极利用影视艺术作品的道德与价值的导向功能, 通过引导影视艺术作品的正向发展来发挥其对社会的教育及劝诫作用。比如:应该鼓励、提倡正向的影视艺术作品生产、传播;要进一步加强对影视娱乐圈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黄色影视作品等等。

(三) 审美观念与艺术内涵的相互融合。

在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的过程中, 要扬长避短, 通过将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与数字媒体特技带来的视觉审美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影视作品的价值, 使其在拥有华丽外表的同时也不失其人文内涵, 从而成就我国影视艺术领域的辉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全新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传统影视艺术中。不能否认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二者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造就了影视艺术的巅峰时代。但是由于二者的本质相差甚远, 使得两者在交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在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交融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 从而使二者得到完美的结合, 进一步促进我国影视艺术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波.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戏剧之家, 2014, 12

[2]赖凌洁.探讨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戏剧之家, 2015, 4

[3]刘雨晴.谈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10

[4]张竑.数字媒体时代的三维动画变革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5]黄菁.影视广告创作中三维动画运用之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 2012

数字影视艺术 第7篇

(一)二者的本质区别。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影视艺术在审美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虽然都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是以真实的物质世界为基础的,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还原与复制,并通过摄影机与演员的表演将故事再次展现出来,即“物质与现实的复原”,其重点在于叙事。然而全新数字媒体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字进行组合从而营造出一种视觉虚拟场景效果,把观众带入虚拟世界。这种新奇的影视技术将人们带入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思维上、视觉画面上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影视艺术的享受,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然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影视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画面、布景设计、角色以及其他元素因为全新数字媒体的出现需要重新找寻自己的位置,怎样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进行互补,达到有机融合,需要影视媒体人不断地探索。

(二)过分利用全新数字技术,忽视影视艺术作品内涵。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众多影视作品过分依赖于数字媒体,甚至对数字媒体技术盲目推崇。真人演员被虚拟数字人物所代替,虚拟数字人物虽然在演员造型、自然景观、演绎高难度动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虚拟数字人物毕竟是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出来的,在表情动作上总是给人们一种规范化的感觉,因而不能充分展现原著中人物的个性。虽然数字媒体展现出的恢宏、奇特景观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影视作品最本质的人文精神内涵没有被充分展现出来。

(三)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的危险。在如今的影视制作行业内,人们纷纷以能够使用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为荣,大多数影视制作人都认为只要在影视作品中使用数字技术,作品的档次就会被提高,就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影视行业中出现了滥用数字技术的现象。过分地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会造成影视作品停留于表象,使作品失去内涵,导致观众对于艺术内涵的审美由深入走向肤浅。如果一直这样根据市场所呈现的错误趋势发展下去,传统影视艺术的魅力将会不复存在。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全新数字媒体融入于传统影视艺术的本质与美学意义。影视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真实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美学原则。影视作品的魅力在于能够追溯呈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亿年前现实社会的存在状态,也能将人们带入超未来、超现实的场景之中,观众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够看到与自身、现实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丰富了观众的精神生活。全新数字媒体的出现将原来固有的“物质现实复制就是电影”的旧观念打破,让不再可能呈现出来的现实世界重新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为真实、生动再现非现实的场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将影视作品中的想象与生活有机结合,呈现出自然、真实的现实生活感受。相反,全新数字技术也可以将真实的场景虚化,把人们带入虚幻的世界,把现实的世界完全颠覆,让无限的遐想与非凡的梦想不变为现实,将影视作品表现的空间推向了极致。数字媒体技术与通俗意义上的真实世界有机结合,呈现出全新意义上的超真实境界,让影视作品中的场景与现实场景分毫不差,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可靠。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的优点相互融合,利用数字呈现的真实感以及演员纯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影视作品演绎得更加真实、富有美感。

(二)全新数字媒体融入于传统影视艺术人文精神内涵之中。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人物精神内涵与观众是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否给观众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感动。传统影视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与艺术感染力。全新数字新媒体在展现作品人文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虚拟数字人物是依靠数字程序技术产生的,不能充分展现出人物个性,人物所需要表现的真实情感不能充分展现,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最核心的艺术精神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将影视技术与艺术表现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艺术与内涵的完美融合。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不断汲取最新的科技成果,以保证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与表现力得到加强。但传统的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是存在冲突的,怎样处理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概括了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以促进我国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数字影视艺术 第8篇

关键词:影视栏目,包装,创意技术

文丨李济宁

如今在影视制作中数字高清等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电视台媒体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随着各类节目的不断推陈出新与社会文化的发展, 观众的审美眼光也日渐提高, 普通的影视栏目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观众欣赏的要求。因此, 为了在观众面前站得有利一角影视包装也随之产生了。影视包装就是通过展示外在来表达内涵, 是通过震撼美观的视觉效果赢得观众的营销手段与艺术表现。

1 影视节目包装的适用范围

影视节目的包装是通过对节目的标识、宣传语、片头片尾、片花、声音、色彩等的设计。

影视栏目的片头一般是指在节目开头为了渲染气氛、烘托气势的一段片段。片头包装围绕着节目的主题、名称、形象等对节目进行视觉与听觉的整体包装。片头是最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 因此对于节目整体的形象与品质的展现给片头包装带来了重要任务。

片花是将栏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 将精彩的部分以片段的形式连贯展现出来, 可以看作是整个节目内容的浓缩版, 一般出现在影视节目段与段之间, 具有控制节奏、预告、舒缓视觉等作用。

片尾的出现代表着节目的结束, 对片尾的合理包装能够强化观众对节目的印象, 引发观众对内容的延伸与思考, 丰富了节目的信息量, 提高了节目的整体完整感。

影视节目主要是观众用来观看的, 除了音乐特效包装外, 视觉上更加重要。下面就简单谈一谈在包装中对于色彩的运用。

(1) 色相对比。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 色相对比是指在色相环上的任意两种以上颜色并置在一起, 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从而形成对比。

(2) 明度对比。明度对比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比。

(3) 纯度对比。纯度对比也可以理解为是色彩的鲜艳度的对比。

2影视栏目的包装画面

影视栏目的包装主要是通过画面来展现的, 这就要求在色彩、光效和图像等视觉要素上重视起来。

色彩不仅起到美化外观的作用, 同时他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因此在进行影视栏目包装时应特别注意合理地选择色彩, 并考虑到与栏目整体风格的搭配。例如浙江卫视频道的主题色彩就是蓝色, 意为“春来江水绿如蓝”, 象征着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凭借着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甚至只凭借“中国蓝”三个字, 很多观众就会联想到浙江卫视。同时, 呈现给观众的色彩也应是有层次、有对比、有过度的, 色彩的包装应注意能够很好地配合并烘托渲染栏目的主题内容, 通过色彩的暗示使观众与栏目产生共鸣。

光效就是通过对光的性质、成分、强弱等进行变化组合的制作包装形式。不同的光效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合理的光效运用不仅可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 也可以表现出或梦幻或时尚的栏目环境、塑造形象。

图像符号就像一种品牌的标识一样, 在影视栏目中也同样代表着一种形象。因此图像符号的包装就应符合栏目的特点, 例如戏曲类节目普遍采用脸谱等能够突出戏曲风格的图像作为标识, 让观众看到图像便一目了然。

3影视栏目的包装技术

如今影视栏目的包装形式多种多样, 包装技术不断发展高新。在栏目效果中运用2D与3D结合技术已经非常娴熟, 随着CG技术的发展, 在实拍中加入CG特效也逐渐普遍, 这些包装技术的成熟也给观众带来新颖丰富的视觉享受。如使用Maya、3Dmax、cinema 4d等软件制作生动的三维数字特效。After Effects等后期软件应用于色键抠像、淡入淡出、运动合成等。技术软件也为特效制作创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在天气预报节目中, 传统的形式就是主持人指着一面大屏幕来解说, 现在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主持人与动画特效结合在一起, 观众看到的画面便是主持人播报的同时, 也会有雨雪等天气符号融入其中, 使枯燥的天气预报更加生动, 更加贴近生活。

观众欣赏到的包装后的画面看起来非常和谐统一, 其实是经过了非常复杂的程序, 将每一个镜头都进行考究之后组成并添加各种技术的最佳效果画面。在栏目包装技术中不仅是添加特效, 还要注意镜头的切换流畅自然, 掌握栏目的节奏, 突出栏目的主题。例如综艺类节目的包装就会更偏重娱乐性, 增强节奏的跳跃感;而文艺类的栏目则更加舒缓。

4影视栏目的包装音效

在影视栏目包装中, 除了画面的包

1 少儿电视节目编排时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少儿电视节目编排而言,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时间因素

对于少儿电视节目而言, 在播出时间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 不但要选择在儿童接受度高的时间段播出, 也要考虑到电视台的整体电视节目的规划, 还要考虑少儿观看电视的时间和习惯。因此时间因素是少儿电视节目编排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从目前少儿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来看, 除了少儿频道全天滚动播出之外, 在其他频道的少儿节目都是选择了下午五点—六点播放的。这一时间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少儿的作息时间, 也把握了少儿在家里的生活习惯, 可以充分保证少儿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及时的观看到少儿电视节目, 从而提高少儿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2 受众因素

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目前主要是面对0岁至18岁的青少年儿童。虽然年龄段相对固定, 但是在0岁至18岁这一区间内, 儿童的心理成熟度相差很大, 儿童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为此我们在少儿电视节目的编排上, 要把握这种差异,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编排不同的少儿节目, 使少儿电视节目能够照顾到各个年龄段的儿童, 保证少儿电视节目的多元化, 在少儿电视节目中融入丰富的知识, 满足儿童对电视节目的需求。由此可见, 受众因素成为了影响少儿节目收视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我们要根据节目受众的现实需求改善节目编排。

1.3 竞争对手因素

在我国电视台的分布中, 除了中央电视台之外, 还有省市级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 电视台的数量众多, 少儿频道的数量也比较多。在这种局面下, 少儿电视节目不但面临其他电视台同类节目的竞争, 还面临着其他种类节目的竞争。所以, 少儿电视节目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因素, 在电视节目的内容选择上、节目形式的编排上、播出时间的选择上进行优化, 保证在收视率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地位。

2 少儿电视节目编排对收视率的具体影响

随着少儿电视节目的收视群体逐渐增加, 少儿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对少儿频道乃至电视台带来了直接的效益, 因此许多电视台都将少儿电视节目作为重要的节目板块, 旨在通过优化少儿电视节目编排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 目前少儿电视节目编排对收视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少儿节目编排中理念陈旧, 影响了收视率的提高

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电视台播出节目中, 对于少儿节目的认识还普遍处于比较浮浅的层面, 在对少儿电视节目进行整合的时候, 许多电视台都还停留在

少儿电视节目编排对收视率的影响

文丨李岳

摘要:为了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观看需要, 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及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推出了面向儿童的少儿频道。从目前来看, 少儿频道的发展势头良好, 已经成为电视台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少儿频道的快速发展, 收视率成为了衡量少儿频道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由此对少儿电视节目的编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强并优化少儿电视节目编排使之成为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 成为了少儿电视节目编导面临的新问题。有研究表明, 节目质量和名牌节目固然对观众的收视选择有很大影响, 但由于电视传播的线性规律, 电视观众无法像报纸读者那样自由选择爱看的内容, 因而电视节目的编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收视率。因此, 重视在不同时段怎样编排、编排什么内容的节目, 是提高频道整体收视率的一个重要理念。

关键词:少儿;电视节目;编排;收视率

装外, 音乐的包装也很重要。在选择音效时不仅应符合栏目主题, 还应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范围与喜好。有条件的栏目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曲, 这样起到的效果往往比经常变换主题曲更加能够深入人心。根据栏目的风格选择曲风也应各不相同, 文艺类的栏目多采用悠扬、舒缓的旋律, 娱乐综艺的音乐则多采用轻快、活泼、轻松的旋律, 访谈类的栏目则会配上正式、沉稳的旋律等。

参考文献

[1]梁玉坡.影视片头设计盛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青奇.论影视广告的视听语言[J].美术大观, 2010 (3) .

[3]刘玲.国内电视栏目包装形式语言演变探析[J].现代商业.2010

[4]田树芬.浅谈综艺节目后期包装[J].发展.2010 (10)

[5]罗荣.对电视栏目包装的见解[J].企业家天地.2009 (07)

116023)

参考文献

[1]梁玉坡.影视片头设计盛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青奇.论影视广告的视听语言[J].美术大观, 2010 (3) .

[3]刘玲.国内电视栏目包装形式语言演变探析[J].现代商业.2010 (14)

[4]田树芬.浅谈综艺节目后期包装[J].发展.2010 (10)

浅谈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影视艺术 第9篇

一、影视艺术创作的数字化

数字化在影视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运用, 起于上世纪80年代, 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媒体时代, 而普及于现如今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 这也是继画面影像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新飞跃。和传统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不同,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创作中, 数字化技术不再只是在影视艺术创作的某一个小环节中蜻蜓点水, 而是已经广泛并深入地参与了创作的每一个过程和各个领域, 无论是从影视创作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还是到后期制作, 数字化技术始终如影相随并大放异彩。数字化不仅给影视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提供了新颖的制作手段, 还在改变传统的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 提高了制作效率, 并且对影像的美学特征及创作观念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伴随着计算机的大众化以及数字视频技术和多媒体网络的日趋成熟, 未来的影视艺术创作必将会从前期准备、现场制作到后期处理等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 在加速推动影视艺术创作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制作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 也必然会带来影视艺术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并为影视艺术的更好更快传播锦上添花。

二、影视艺术传播的数字化

影视艺术创作者创作影视作品的目的, 并不只是为了孤芳自赏, 归根结底, 他们费劲心血, 犹如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般, 投入时间、金钱、激情和热情创作出心血之作, 为的就是希一望这样一部有生命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 这就离不开影视艺术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传播同样和数字化密不可分, 数字化不仅保证了影视艺术传播的质量, 丰富了影视艺术传播的平台, 还实现了影视艺术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影视艺术传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经过传播才能保证影视作品被更多的观众所熟悉, 从而实现导演和创作人员的努力和价值。因此, 新媒体时代孕育的新传播平台这个角度上看, 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独立存储设备对影视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它们不仅丰富了影视艺术传播的方式, 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观众的生活, 给了他们更丰富、更自由的观影体验。

三、影视艺术产业的数字化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 也应该同时兼备形成产品的两大体系, 第一是生产体系, 第二是营销体系。前者即影视艺术的创作, 后者则和影视艺术的传播及产业化相关。作为文化产业中的视听行业, 影视艺术产业包括制作、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同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影视产业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影视市场需求容量会逐渐扩大, 影视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化时代, 数字化进程口新月异,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进步, 广播电视领域与电信领域、计算机领域产生了业务交叉。在业界, 这种业务的交叉被称作“三网融合”, 它是指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和业务相互融合渗透, 使得通过不同的网络和不同终端可以传输同样的信息内容。

三网融合节约了产业成本, 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三网融合普及之前, 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络三者是各自独立、分别布线, 工序繁琐不说, 而且容易出现重复建设, 耗费成本。但是三网融合的出现, 则有效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此外, 通过三网融合, 观众接受信息的环境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环境, 同样的信息内容可以经过不同的传送方式进行接收, 接收渠道更自由更多元。

四、数字化给中国影视文化的启示及前景展望

在当前瞬息即变的技术和文化环境中, 人们对于不断发生的新变化已经非常之适应, 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每一个新近到来的事物, 却又在不断的接受中呈现出对新事物的不能原谅的麻木。这些狂热和麻木表现在人们对新事物及其存在价值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 往往表现得过分感性。

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迄今为止, 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姊妹艺术。随着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现代科技被更频繁地用于影视艺术创作中, 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 提升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以一些影视艺术作品为例, 从《星球大战》中的浩森星空到《泰坦尼克号》中的灾难沉船, 从《侏罗纪公园》里的庞大恐龙到《阿凡达》里的潘多拉精灵, 从《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到《宝莲灯》里的神奇法术, 数字技术创造了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和完全不存在的“新”“奇”“特”景观, 给观众带来了高质量的影像享受, 令我们沉醉其中。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数字技术丰富了影视表现技巧, 使得影视艺术创作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技术从来就具有两面性, 诚然, 数字技术留给了我们诸多震撼人心的画面和华丽精美的影像, 但是数字化也为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目前, 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技术拜物教”的趋势,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 只借助数字技术而忽视艺术内涵, 只迷恋视觉冲击}fn忽视故事情节, 只追求科技含量而忽视思想意蕴的“两高一大”即高科技、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铺天盖地, 表面上看, 影视艺术的市场好像是空前繁荣, 但是实际上, 更多的作品都是质量低劣,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没有内容的数字画面, 如果缺乏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探讨和对人内心的情感关怀, 就算把效果做得再惟妙惟肖, 也往往会流于空洞无物, 影像的显现只是一堆冰冷的漠然的数字游戏而已”。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 必须本着“艺术为本科技为用”的原则, 将艺术的创新与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

总而言之, 在影视艺术创作的数字化进程中, 如果我们只是频繁地沉酒于“新瓶装旧酒”的大制作中, 而对新技术在内容创新方面的开拓置若同闻, 那么可以肯定, 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只是屏幕前的观众, 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依靠数字化而竞争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数字化竞争:影视传媒高校专业揭秘 第10篇

一、进军中国影视业

自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态势,直至20t3年仍继续保持着强势的发展势头。2012年。国产电视剧交易额突破100亿。电视剧交易额增长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从整体产业环境上来看,中国不论是在院线数量、银幕数量、电影票房,还是电视收视率方面,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影视市场。也因此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各种影视公司纷纷进军大陆市场。随之而来的影视企业改革、重组、合并也风起云涌。

二、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影视在生产、融资、收益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有三大发展趋势:

1 追求质量提升和类型的多样化。中国目前年产影视剧数量已经将近千部。但是能够上院线和电视台的只有三成左右,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将来在影视制作上,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另外,在类型上。中国目前缺乏影视类型的多样化,也缺少主打的品牌,除了武侠片之外,中国还需要发展更加丰富的类型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

2 中外合作更加频繁,打造中国影视品牌。近年来,中国影视的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来源于合拍片,很多流行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品牌。中国影视企业开始出现对国外企业的兼并。万达并购美国AMC。小马奔腾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不过,在品牌发展上,中国仍然没有“宝来坞”或“好莱坞”这样的世界品牌,所以如何打造中国自己的影视品牌形象仍迫在眉睫。

3 网络传播的比重在增加。网络的终端消费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消费模式。从单屏到多屏,从固定到自由,网络终端越来越成为影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且所占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

三、中国影视业缺乏哪些人才

中国的影视行业主要稀缺三个种类的人才:

首先,从专业训练角度来看,要做好影视。首先需要的是技有专长的人,他们必须理解电影的语言、语法、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经验。

其次,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影视人才还缺乏熟悉影视经济规律,懂得媒体运作,把握影视的整体发展趋势,善于创新的管理、经营人才。

再次,从综合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的影视发展与艺术以外的多学科交叉越来越紧密。分工也越来越细。从事影视产业的与法律专业密不可分,从事制作的与计算机技术形影不离。从事营销的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社会学都要打交道。因此,当今的影视发展对影视人才的需要是多元而广泛的,一个真正的影视人才不再是术业有专攻即可满足,而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NO.1 北京电影学院:致电影人的情书

杨文火

明星摇篮

说到明星,北京电影学院可谓是明星的摇篮,从十号线西土城站东南出口往南走,你会路过CCTV-6(电影频道)。把电影频道与电影学院放置得如此临近,似乎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李少红、陆川、蒋雯丽、陈坤、赵薇、黄晓明、黄渤、徐静蕾、海清、杨幂、黄圣依、王珞丹等明星都在这里出道。

北京电影学院建于1950年,几经风雨,略成正果,目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目标迈进。一进大门直走。正对面的就是教学楼大楼,大楼与旁边的小树林连成一体。曲径通幽。教学楼里庄重地摆放着季羡林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也体现了学院的传统特点:师傅带徒弟,拜师学门道。

由于电影制作的系统化,所以每个专业的学生并不是独立的,他们在平时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一个影片的制作所需要的摄影、录音、美术等都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所以专业互助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特点。

院系浏览

对有志于报考电影学院的同学来说,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各个院系的专业设置和特点。文学系目前影响力很大,《三峡好人》的贾樟柯,《潜伏》的姜伟,《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璐和《李米的猜想》的导演曹保平等,都把文学系抬上了新的高峰。目前文学系主要设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剧本创作和电影史论两个专业方向)。

导演系是所有热心当导演的人的梦想,导演在中国基本与“一把手”意义相当,当上导演就有了最充分的话语权,是不得不关注的一个学院。导演系目前设有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剪辑三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是整个电影行业的“硬件”组成部分,另外,按《东方红》的调子来唱,“摄影系出了个张艺谋”。目前,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先生以及很多第五代的领军人物都来自摄影系。摄影系主要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录音系是电影的半边天,如果电影没有了声音,那么我们只能回到默片时代了。录音系主要开设有影视录音艺术和音乐录音两个专业方向。

美术系是一个集古老与年轻于一身的系。古老缘于它的建系非常早,大家知道很多中国经典动画片(以前叫美术片)都是来自于这个小作坊,而年轻的含义是指导它现在的“影视特效”专业是一个世界潮流的新兴专业,发展潜能无限。目前美术系主要开设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戏剧影视导演两个专业。共有六个专业方向,以电影美术设计为龙头,电影特技设计、电影(电视)广告导演、新媒体艺术、影视虚拟空间设计、电影人物造型设计多元共生。

电影学系是一个世界级别的系,敢叫这个名称的系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但它却是世界范围内电影学的最权威阵地。说到电影学系,我们会想起斯皮尔伯格,想起卡梅隆,想起大卫林奇,因为他们的母系也叫“电影学系”。

表演学院是电影学院的招牌菜,每年媒体关注的重心,明星的摇篮,梦想的集结号。不多说了,能考上表演专业的人是千里挑一。

动画学院是新兴的热门专业院系,中国目前最大的动画专业教学单位,每年举办的“动画学院奖”非常有影响力。

摄影学院,如果你想学好平面摄影,这是最专业的起点,当然你同样也能拍电影。比如宁浩就来自这个学院……

教学相长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任课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备课、进修、著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一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特色就是创作教学。

看电影是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在过去视频稀缺的年代里,实在是一个美差:学生说,我看电影呢!不是玩,我在学习!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大约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那会更多。光看还不行,还要开阔视野。学院每年要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像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冯小刚、张国立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交流。

光看不行,还要练。仅以导演系、摄影系为例。一年级拍照片作业和VSH录像作业,二年级拍DV作业和BETACANM录像作业。三年级拍16MM胶片作业,四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联合拍摄35MM胶片作业。学院提供摄影机、35MM胶片、照明灯具、录音设备和部分制作经费。

中国电影的过去和现在。都留下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身影,我们也相信她还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再接再厉,倾尽全力,成就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与梦想。

NO.2 中国传媒大学:我的非主流生活

若竹

对于众多期待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来说,读大四的我称得上大师姐了。四年前,在收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虽然没有如愿进入第一志愿专业“新闻学”,而是被调剂到“传媒经济”。但可以在中传开始求学生涯,这令我分外期待。

中传的青春之歌

新生开学报到迎接我们的是将近一个月在远郊的严苛军训,期间设立了广播电台、设置了黑板报展示、CCTV军事频道采访跟拍、“结业”后还有一场才艺展示的晚会。异于京城其他高校的军训之旅让我们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的同时又真正感受到了“传媒高校”的特别之处:主题各样、频率颇高的传媒人、影视人讲座最得我心,我几乎一场不落到现场聆听,赫然成为学校400人报告厅、1500人报告厅的常客。虽不是那类会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的学生,但我却会用笔记下每一次的“听后感”。这个习惯多少令我受益匪浅:一年一度的校园重磅歌唱比赛“广院之春”,堪称广院学子们集体狂欢的大party,在这里你可以一路跟进或惊艳或奇葩的表演,也可以充分感受广院独有的“嘘台”文化——不满意不乐意不赞同不愿附和。没问题。异口同声的“嘘……”带给你极大的参与感。

“嘘台”文化久来有之。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的“广院人”,但我们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嘘”,那些真正有实力且撑得住场的演讲、表演、播报等。也会赢得台下的掌声。连知名主持人都说,正是在学校时经受了台下观众的“嘘台”洗礼,才让他们日后面临各种主持状况都处之泰然。

专业与就业

当然。专业学习并不会因为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轻松起来。3/5经济学课程、1/5新闻类课程、1/5管理类课程构成了我所学的“传媒经济”专业课程。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心仪的专业会因为放纵、懈怠而学无所成;调剂的专业也会因为努力、认真而学有所得。我不是说教也不敢说自己就学得多好,而是觉得态度决定结果。大学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是一种开放的求知心态。在中传4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完成专业学习。我确实接触了很多自己向往的媒体资源:去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当观众:在学校举办的晚会现场感受可以媲美专业水准的舞美效果;大四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去地方电视台实习……“非主流”的专业并没有制约我去体验“主流”的校园时光,任何事都是如此,只要敢想就一定有办法去做。

中传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会去电视台工作,对国内电视传媒的贡献最大,从CCTV到省市地方台,中坚力量都是中传的毕业生。尤其是播音主持、电视摄像和编导。中传出来的都是业内拔尖人才。但在电影人才方面。中传就相对薄弱些了,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出了点成绩,可想赶上电影学院和中戏,恐怕还得继续努力。

大学四年毕业后,我也进人了北京的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这得感谢我的班主任为同学们多方介绍实习机会;非常重视校友情谊的广院文化也令我们在找工作时可以大打“校友牌”;另外也有一个“作用力”,那就是行业人士集群效应,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凡媒体行业相对都比较认可中传这个学校招牌。

NO.3 上海戏剧学院:梦想的情怀

王一楠

2011年高考,我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拿到了梦想中的编剧专业,两年过去了,我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实际改变很多,视野得以开阔,心境更为踏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在上戏的熏陶。

初识上戏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与延安西路高架之间,是绝对的商业中心。周围都是交通主干道,且距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美琪大剧院等都很近。上戏设有导演系、表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以及电视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多个分院。上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顶尖水平的是戏剧文学、舞台美术、戏曲以及舞蹈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国际大都市,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对演员的培养也顺应这一形势,走向经济化和市场化,着力培养“海派”演员。虽早期曾有祝希娟、焦晃、潘虹、奚美娟、李媛媛等实力派演员,但近几年来逐渐往青春偶像派发展,如陆毅、李冰冰、佟大为、聂远、马伊利、周杰、胡歌等人先后成名,其共同点是均以出演英俊潇洒靓丽多情的角色居多。就这一点来说,上戏虽然大牌明星数量明显不如中戏,但受到广大少男少女欢迎的青春偶像派演员却大大多于中戏。

实验剧院,上戏的灵魂

一进东门。左手边便是实验剧院。剧院前面莎士比亚的塑像静静地向远处凝望,代表了上戏的气质。剧院里的舞台很是气派,镜框式结构,高7米,宽12米,深36米,台前乐池是可以升降的。还有非常宽敞的左右副台以及近千个观众座位。

实验剧院除了平时的教学演出任务,到寒假时会上演学院的毕业大戏。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有国内外大型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包括英国皇家话剧院、日本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女子合唱团以及国内大型知名文艺团体等。

求学红楼

红楼是上戏的教学楼,依然是西式的建筑,四层,红墙,屋顶上有小天窗,很有历史感。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睡觉,都美其名曰“红楼梦”。红楼顶层还建有传统样式舞台的大排练厅和实验戏剧基地——黑匣子。因为里面是全封闭的,黑乎乎一片,必须打灯照明而得名。

红楼的斜对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剧场。每年的11月,上戏会有小剧场戏剧节。届时到上戏逛的话,可以到小剧场、黑匣子、大剧场等处看戏,很是过瘾。

逸夫舞台是主演京剧兼演地方戏曲的舞台,每一次的观演经历都留下鲜活的印象。上海人对越剧非常痴迷,且不说生活气息浓厚、表演细腻到位的越剧演出场场满座,单是看着演出临近尾声,那些戏迷一改文明姿态,一涌而前,围着乐池,叫着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名字,越剧演员在这样热情的氛围中幸福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无论是红楼还是逸夫舞台。到处都能见到我们听课、蹭课的身影,我们以虔诚的心态穿行于各个教室,认真聆听各位专业老师精彩的讲授,老师们的鼓励让我们求学路上不孤单。

对于编剧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来说,写作实践是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只有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才会有作品的体现,才会有最后的呈现。一直以来,因为才浅和胆怯,我对编剧这个职业心存畏惧,不敢轻易涉足。“上戏”的学习,我把自己扔到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里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学习体验,逐渐尝试着学习从选题材、找素材,到立意构思、写大纲到最后完成作品一个完整的过程,让我从此有了剧本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NO.4 数字时代,一场电影技术革命

李申

2010年,一部名叫《阿凡达》的影片席卷全球,为全世界带来一场前所未有视听盛宴。美轮美奂的场景使人沉醉。利用高科技手段所创造出的精妙绝伦的视听效果使人震撼,詹姆斯·卡梅隆给我们带来的是电影观影的质的变革。

21世纪,是一个属于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更是如此,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和发行放映,数字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数字电影技术是新兴信息科学技术与传统电影技术的结合。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数字电影技术方向)就这样应运而生。

电影发展,技术引导革命

众所周知,电影英文单词film本义是胶片,我们默认胶片电影即为传统意义的电影。然而,《阿凡达》以后,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数字拍摄、数字放映。数字拍摄大幅减少拍摄的胶片成本;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数字放映相比传统胶片放映,大大节省了运输拷贝的成本,并且可以防止拷贝盗取。这些是胶片电影所无法企及的。

纵观电影发展,正是电影摄制、洗印、放映的科技技术发展。成就了电影的发明和快速成长。1904年美国只有10家影院,而4年过后,美国有超过10000家影院。如今,又一次技术革命。而这一次的主角则是数字技术。如今的放映厅已经从胶片为主,过渡到数字放映略胜一筹。电影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是每一次的电影发展,都是由技术引领的革命。

重视基础课程,数理必不可少

大一入学后,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基础两门。电影技术概论等专业则留在第二学期才开始。表面上看,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似乎不太会用到类似的公式和原理。大家在学习高数。尤其是繁杂的泰勒公式时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高数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将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来到电影学院是为了更直接的学习与电影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像理工类学生一样埋头于解题。当我向本专业的教授问起这个问题时。他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回答:数学以后必定会用到。而且现在学的这部分绝对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太有限,而到那时只有靠我们自己自学。物理的电路和光学学习,更和数字影视制作密不可分。在这之后则是大量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因为电影离不开计算机。

创造历史,迎接美好未来

从2002年起,北影的影视技术系就开始培养数字电影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被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科研单位聘用,并成为行业内的骨干力量。

未来的电影画面的清晰度能不能再提高一些?现在的放映机是每秒24格画面,未来能否像实验室里的设备那样提高到每秒48格甚至每秒60格,使影片的连续性再高一些?立体电影的制作能否更加成熟?3D眼镜看到的画面能不能不再那么暗?裸眼3D能否有更好发展……这些问题等待影视技术系的同学思考解决。

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型,国内已有99%的荧幕都是数字放映,亟需大量既了解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又掌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梦幻电影的荧幕需要我们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电影素养的高端科技技术人才共同支起!

NO.5 做一个半文艺半理性的数媒青年

王骏波

高中时我是理科生,却非常天真地有一腔投身传媒事业的热情,完全不想继续读理工科专业。于是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填了三个大学的新闻系。但如同大多数戏剧性的高考录取结果一样,最后我以第二院校志愿的第二专业志愿被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录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传媒工科生”。

从“电气”到“数媒”

2009年到2011年间,电气信息类的招生方式是“大类招生”,下分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等六个专业,2012年之后大类招生取消,重新实施分专业招生制度。不过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前两年修读的基础课程基本都相同,其中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传统工科课程,以及C语言、Java、数据库设计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当然,作为传媒工科生,我们还需要学习广播电视概论这种极具传媒特色的基础课程。

在大二下半学年时,所有电气信息类学生进行了专业分流,我选择了数字媒体技术,这是一个听上去就非常“潮”的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985平台学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这个专业的前身是工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后来分化出了艺术、游戏、动画、技术四个专业,分属于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看到这里你应该感觉到,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带有文艺基因的交叉学科专业。

进入大三之后,本专业设置了智能媒体技术和互动媒体技术两个方向,前者学习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自然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测评、多媒体系统设计等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的课程,以及摄影与灯光艺术、数字特效、动画、影视制作等艺术类课程,那么这些课程教的是什么呢?直观地说,我们需要编写程序实现“美图秀秀”的磨皮祛痘效果或“汤姆猫”一类的变声工具,学习大家在Wii和Kinect上玩的体感操控游戏原理,还要亲手拍摄专题片,学会电影中那些酷炫特效的制作流程。而互动媒体技术方向的同学则要学习媒体资产管理、媒体内容安全、移动多媒体设计、互动业务设计等互联网方面的课程,建个自己的网站,做个安卓或者iPhone、iPad App神马的都是必会技能,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功能要可靠实用,UI界面设计也要高端大气上档次才行。怎样,是不是非常紧跟时代潮流?

脚踏实地,重视实践

传媒大学各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非常频繁,学校也非常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除了专业所学的知识之外,我们还会接触到当下传媒行业的各种一线知识。学校里配备了省级电视台设备和专业转播车的校园电视台、各种高低端摄像设备和机房让我们亲手操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和从台前到幕后各种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合作。不夸张地说,随意组合拉出一队传媒大学的学生,办一台小型春晚或是拍一部短片不在话下。也正是有了这样重视实践的氛围,我们都能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学得了知识和技能,自然要有用武之地。大学四年的学习。我们既对广电和传媒行业深度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将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新媒体有了充分的认知,还培养出了一半文艺一半理性的混搭气质,因此,数媒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非常不错的。互联网和广播电视行业是我们的主要就业方向,许多同学进入各级电视台从事新媒体方面的工作,把传统电视节目搬到电脑、手机等更多平台上,也有不少人进入各大网站和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产品运营、视频编辑、广告设计等工作。

NO.6 录音工程:艺术与技术的“混血儿”

马耀

虽然说“沉默是金”,但是,谁敢设想广播、电影、电视如果没有了声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句著名的广告词,“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的确是影视行业的真理。

作为广播影视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录音环节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和成败,录音决非我们平时用收录机录音那么简单。

因爱好而进入录音专业

我自小开始就十分喜欢音乐。学习过多年钢琴,小时候梦想成为专业的音乐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在纯艺术领域有所欠缺。所以我决定通过技术来提升自己,因我高中学习理科,所以报考专业时我选择了“录音工程”这个专业。录音工程是工科专业,但照样需要艺考,可比起其他艺术类专业来说,录音工程的艺考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的问题,我一个也没能答上,但最后还是成功考上了本专业。

和大部分工科专业一样,我们专业在大一、大二偏重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公共课的要求很高;到了大三、大四,专业课就丰富起来,如影视录音、古典音乐录音、流行音乐录音、音响系统设置和录音设备原理等。

录音设备原理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老师的讲解来学习各种录音设备的原理,熟悉设备在实践中的运用;音响系统设置是由比较资深的专家来教授这门课程。他会从实践中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有些外请专家是国内著名音乐公司的高层,他们的经验非常多,真正是从实践出发指导我们学习。

在专业课中学习

我们的专业课普遍实践性比较强,这些实践课要求我们自己找课外实践,再通过学校的各种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录音作品。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联系。去外面的电视台、录音棚,包括外面的高校去录一些作品。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活动,若你参加了这样的晚会或音乐会,你可以申请学校的设备去录音。学院的设备在硬件方面也是比较好的,我们专业新建的录音棚就有两个,加上以前的共有6个录音棚,话筒和音响等设备也非常齐全。

录音工程专业的同学经常在学校的活动里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就常常在晚会中调音、在短片里充当录音师等等,参加的活动越多,经验也可以积累越多,能让自己去见识到许多设备。很多新鲜的东西,同时也能了解做晚会、做影视的流程并且去感受一种工作状态,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前打好基础。大学四年,我参与拍摄的短片作品大概有十来个,当然主要以学生作业为主。

录音专业就业广

一般而言,录音类专业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只收理工类考生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一个则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更侧重于艺术性。除了中国传媒大学之外。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有类似的音响专业,北京电影学院完全是做影视的录音,在电视行业就很少涉足;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方面可能没有他们强。但从广播电视领域来说就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我国的各大电影制片厂、音乐公司、中央及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各类艺术团体以及各类录音工作室容纳了我国各大院校的大部分录音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一些有较高档次和较大规模的影剧院和音乐厅等也可容纳一部分录音专业毕业生。

数字影视艺术 第11篇

一、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对艺术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影视作品的节目效果和发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反映出国内影视制作具有很宽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化技术是一种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 它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虚构和设计, 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因此, 数字化技术在影视市场上深受观众的欢迎, 也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第一, 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制作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一方面, 数字电影拍摄与工作流程将成为主流。并不是所有的电影摄影师都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但是方便快捷的数字媒体意味着数字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可能在五年之内, 数字技术将取代胶片成为电影制作的主流。但目前来说, 启动一个完全基于终端用户的流水线对大多数的公司来说成本是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 高清数字化技术成为主流。高清影视的发展是近年来广电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为制作产业链后端的后期制作业在高清时代同样酝酿着巨大的变革。高清素材带来的超大数据量处理对后期剪辑与合成系统的速度与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每一个做长远发展计划的制作公司来说, 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生产流程的进一步合理化都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寻求性价比最高的后期解决方案?

第二, 影视制作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拍摄效果, 在拍摄机器上可以安装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摄像机, 使拍摄画面更加科学。拍摄者可以设置计算机的拍摄指令, 使得计算机的拍摄方式和成果更符合拍摄者的要求, 可以使摄像机重复移动, 能够适应摄像机画面的拍摄速度, 达到构图艺术的完美境界。目前, 数字化制作技术中的多轨录音、分时录制音乐组成元素、后期混合录制等影视制作的效果都可以分别实现, 音乐录音师在实现创作想法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另外, 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也迎来了数字化的发展, 非线性编辑技术的使用使得编辑工作更加智能和简单, 影视制作的产品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二、影视制作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策略

得益于技术的发展, 动画特效让影视制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事特效制作的公司则成为幕后的英雄。但是, 即使数字媒体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每年都重复上演着票房神话, 但有一点非常明确, 数字技术并不是核心内容, 它是辅助人类艺术创作的工具。例如, 《速度与激情7》 这部在国内外都是票房奇迹的电影, 由于男主角保罗沃克在拍摄过程中的意外去世而面临困境。为了使得电影继续下去, 制片方用数字技术将替身演员的脸换成了男主角保罗沃克, 电影如期拍摄完成并上映。但是这次数字技术制作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正是因为用数字技术代替人的表演, 《速度与激情7》 引来了无数的争论。导演冯小刚携妻子徐帆捧场 《速度与激情7》, 还未等影片结束就失望离场, 徐帆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人物仿真性极高, 但是一眼看过去, 男主角只是空洞的技术, 却失去了表演的根本。即使因为这次数字技术制作引来了无数的不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 观众可以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事物, 技术是不能取代电影艺术的。

第一, 为了使影视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影视制作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同时, 更要让他们加强对审美艺术等美学方面知识的学习。细数古今中外的经典电影, 以前的老电影虽然没有酷炫的数字技术效果, 没有令人称赞的特技和精美绝伦的画面, 却带给观众许多启迪, 让我们永远难忘, 正是因为这些电影闪烁着艺术和思想的光芒, 这些是数字技术无法实现的。国外的许多电影就是艺术与思想重要性的案例, 一部电影最根本的是镜头语言、故事情节、真实的人物形象, 如果这些因素配合得天衣无缝, 必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佳作。在电影刚刚兴起的20 世纪上半叶, 黑白电影是非常原始的。人们刚刚开始摸索电影, 但是却诞生了很多质朴又经典的电影, 如《淘金记》、《罗马假日》、《飘》等等。这就说明:电影制作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基本审美能力的学习, 努力钻研电影的艺术。

第二, 在培养影视制作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 应注重技术人员的美术功底, 也就是对于艺术有一定的感知, 更应该掌握基本的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和非线性编辑等基本的技术。从事音乐领域的制作技术人员应该有音乐行业的相关知识, 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同时英语素质和计算机素质也是需要努力的一方面, 因为目前的影视操作软件都是英文版本的, 为了更高质量的效果的实现, 必须具备英语和计算机能力。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性能的不断发展, 影视制作正在由原先昂贵的专业设备转移到计算机上, 影视制作的专业软件正在慢慢升级并不断地适应计算机, 成本也日渐下降。另外影视制作并不仅仅在电影领域使用, 更多的走进了计算机游戏、多媒体、家庭娱乐等等领域。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和艺术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进步, 酷炫的数字技术效果带来的视觉盛宴也是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 背后无数电影制作人员的辛苦努力和创新应该受到尊重。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文艺的核心应该是艺术, 应该以人为本, 技术是艺术的附庸而不是主导, 文艺应该让观众沉浸在思想和艺术的氛围里, 而不是陶醉于夸张的特效和酷炫的画面, 这是电影的没落。技术和艺术是可以兼得的, 数字技术主要是靠技术人员实现的, 技术人员应该加强艺术理论和审美能力的学习;而文艺的创作者应该使作品富有思想的魅力, 潜心研究生活的艺术, 而不能养成依赖数字技术的习惯, 这样才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充满震撼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媛.数字化影视制作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4) :87.

[2]王绍辉, 李建平, 王青亦, 等.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6) :80-81.

[3]郝梦岩.浅谈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 2015, (8) :10-11.

上一篇:户型空间下一篇:国际流动性过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