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次发达范文

2024-09-04

经济次发达范文(精选9篇)

经济次发达 第1篇

经过一年的时间, 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下滑的势头, 各大经济体, 比如美国、日本等, 都已停止了衰退。事实上, 这是一次比1929年更大的金融危机。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 避免了像1929年那样的经济大萧条, 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次进步。

世界主要经济体, 欧美等发达国家, 可能还将持续2—3年的零增长或者负增长。2010年初美国还有一段经济低迷期。从短期来看, 2009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10%, 如果2010年还保持这一数字的话, 其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会相应地衰减。其次, 世界经济和金融机制的调整还远未结束。美国的银行继续在破产, 到2009年底, 破产银行的总数估计会达到140多家;失业率还在增长, 现在已经超过10%, 估计到2010年一季度末, 会达到11%, 而且这次失业的特点是高端人群, 是具有高购买力人群的失业, 其需求会大幅下降, 所以现在说美国经济复苏了还为时过早。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中国的经济是可持续的。2010年除了政府投资外, 还有一些积极的因素, 比如房地产投资。2009年的房地产投资, 是1998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 只有10%左右。2009年房企开始圈地, 2010年房产投资将会增加, 预测将从2009年的增长10%提高到26—27%左右, 甚至30%。由于房地产投资将占到总投资的30%左右, 因而它对经济增长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其次, 由于过去采取了一些调控, 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剩产能得到抑制。到2009年底或2010年上半年, 这些被抑制的产能会得到释放, 企业投资会有所恢复。所以, 尽管财政投资的力度会有衰减, 但房地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投资会有一些恢复性增长, 使经济增速保持在8%左右。

另一个比较乐观的是出口。最近几个月, 中国出口都在环比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稳定, 欧美国家开始逐渐恢复消费, 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将体现出来。

如果2010年还有8%的增长率, 且其他各种因素继续调整到位, 那么到2011年, 中国经济就会进入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轨道。

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新的增长点。欧洲人较早地看到了这一点, 已经可以利用低碳技术赚钱, 进入良性循环了。而美国40%的财政计划、日本60%的财政计划都与低碳经济有关, 这个市场越来越大。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会用“低碳”作为保护自己、打击别人的工具, “碳保护主义”正在产生和形成。

经济次发达 第2篇

发达地区乡镇和经济欠发达乡镇是两个概念。总体说来,欠发达地区因为信息少,资源少,渠道窄,所以人肪关系、任人唯亲现象反而显得多,因为可选择的机会较少。为了入公门,选择最偏远乡镇是你保守的个人想法,但还要靠运气。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你所想到的,也是别人所想到的,特别是一些官二代更想到的,因为他们整体(不指个别)水平会略为低下,所以他们只有过了笔试才能有机会,入去后几个月就外向借调,继而调动,这就是关系的力量。所以,你要祈祷的是在笔试挤掉他们,不然就是他们面试挤掉你。

经济次发达 第3篇

近年来, 阜宁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坚持一手抓制造业, 一手抓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看来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 贡献份额增加, 但总量偏低。从数据统计来看, 2003年以后, 阜宁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8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为42.88亿元, 是2002年的2.5倍, 年均增速超过16.8%,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1亿元, 较同期增长25.1%。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对财政贡献逐年增加, 2008年服务业税收达到了3.67亿元, 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但是,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 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2007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超过60%, 我国为41%, 全省为39.5%, 盐城34.1%, 而我县为30.26%, 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在苏北24个县市区中仅排名第12位。

2、行业门类齐全, 体系逐步形成, 但层次不高。近年来, 我县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逐步形成体系。昆仑能源公司、协力物流公司、澳洋物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为制造业提供支撑和配套的物流仓储业逐步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功能不断增强, 2008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3.26亿元和47.8亿元。快捷通等金融新产品得到广泛使用;商务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全县拥有律师事务所9家, 担保机构32家;年销售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超市、商场有6家;林海国际饭店、宏伟大酒店、海亚会所、新区大酒店等一批星级商务场馆完成全面改造和正在建设之中;红色、生态和自然旅游景点的开发全面破题。但是在行业门类齐全的同时, 阜宁服务业总体层次偏低, 物流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 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高端业态产业滞后, 商务场馆“硬件不硬, 软件不强”;高档娱乐休闲场所缺失;旅游景地散、规模小、开发建设速度不快;吃、住、行、娱、购、游产业链没有形成。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势效应不明显, 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力还不强。

3、结构逐步优化, 规模效应初显, 但集聚度不够。从近几年阜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情况看, 虽然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但金融保险、商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提升, 2008年新兴服务业占比达到18.9%, 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科技、通信、物流业、产品交易市场、商贸商务业发展较好, 服务业集约发展模式初步显现。但是在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 阜宁服务业集聚度不够, 分布比较散, 发展不集中, 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较少, 对全县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强。现有服务业企业仍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前行, 产业化程度不明显。

4、投资力度增强, 项目规模提升, 但投入量不足。从全县统计数据来看, 阜宁服务业投资随着全县的经济发展逐年增加, 2005年至2008年四年中, 全县服务业共完成投资42亿元, 年均增长超过30%。实施了沿海商贸城、阜宁港物流园区、万国汽配城、金城时代广场、小上海服饰市场、五金钢材城、生产资料市场、西郊度假村、羊寨桃花园等一批重点项目。2008年, 全县共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8个, 项目总规模17.2亿元, 这些项目建成后, 将大大提升阜宁城市载体功能, 对全县服务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 在服务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 阜宁服务业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的开发项目上, 投入不足, 发展滞后。近年来, 服务业在整个产业投资比例中仅占23.32%, 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以上对阜宁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经济次发达地区服务业正在由交通和商业、通信领先发展的相对低级阶段向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业增强的中级阶段加速过渡, 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但也应当清醒的看到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服务业面临着总量不大、层次不高、集聚度不强, 产业化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存在这些问题既受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较慢的制约, 也受干部思想观念, 工作机制体系, 运作方式方法不适应的影响。对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都已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推进的机制体系, 搭建了诸如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园和城市投资公司等发展平台, 而服务业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地管理体系、推进机制和发展平台。因此, 加快速度、提高总量, 加大规模、提高档次, 加快推进、提高组织化程度, 成为经济次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趋势判断

从阜宁县服务业发展进程来看, 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征。

第一, 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把本地区建设的更强更富更美好”的关键措施。根据省委提出的着力繁荣服务业, 加快培植新的增长点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跨越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关键。“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着力采取措施,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出耕地保有量,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三个约束指标。目前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控制资源能源的消耗,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现在从国家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在努力转变这种现状, 力求投资、消费均衡发展, 而消费则主要靠服务业发展来推动。现代服务业能源和资源消耗都远远小于制造业, 服务业发展不排放或者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 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污染。以阜宁为例,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三产仅为二产的16%~18%, 用地量三产仅为二产的五分之二。与工业相比, 服务业用地量相对较少, 投资密度大, 体现了以人为本集约发展, 和谐发展。因此,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更是实现“把本地区建设的更强更富更美好”的关键措施。

第二,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制造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升级提效的重要支撑。推进制造业升级, 实现工业强县, 必须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提供了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规模化生产不再是制造业利润主要来源, 制造业利润和附加值逐步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生产服务环节转移。经济次发达地区工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正加速向这些制造业生产前端的研发、设计, 中端的管理、融资和后端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和重要的应用领域, 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城市现代化不仅是城市形态的出新, 更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服务业商品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特点, 决定了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场所, 也决定了服务业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如果城市没有工业, 缺少“造血”功能, 就不能做强实力;如果城市没有服务业, 就不能集聚人气。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个没有发达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城市, 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目前, 经济次发达地区正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迫切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 来壮大城市经济, 提升城市功能, 化解城市就业矛盾, 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因此, 必须认真谋划、扎实工作, 要像抓工业和交通建设那样攻坚服务业, 使之在服务业发展上有一个重大突破。

三、对策思路

当前, 在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大背景下, 随着土地紧控、出口放缓、投资回落, 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消费需求势在必行, 客观上为经济次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 经济次发达地区对服务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基本定位, 城区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 向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为此, 阜宁要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 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达到40%以上。围绕这一目标, 应重抓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以服务业规划为龙头。

服务业规划是服务业发展的引擎, 是构画县域未来服务业发展蓝图的总纲。根据整体产业发展的特点, 经济次发达地区服务业的规划要突出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和龙头企业带动规划。在区域规划中, 重点突出县城和重点特色镇区。注重产业经济、特色经济和速效经济。在重点行业规划中, 要重点突出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餐饮宾馆业、新兴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在龙头企业带动规划中, 要重点突出以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专业市场、商贸流通企业和餐饮宾馆业企业为龙头, 带动一大批服务业企业迅速扩张、壮大和提升。

(二) 以服务业项目为抓手。

经济次发达地区服务业要大发展、快发展, 必须要加大大项目的建设, 以项目的实施带动产业的发展。以阜宁为例, 目前服务业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25%, 因此, 经济次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服务业国际空间的转移, 为阜宁服务业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我们应该认清这个方向, 顺应国际服务业发展潮流, 敏锐果断的抢抓机遇。同时, 我们应抓住国家、省、市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进一步谋划更多的服务业项目, 做到建设一批、投用一批、谋划一批, 使服务业项目不断线, 长流水。充分发挥资源生态优势, 加强项目的挖掘、筛选、包装和推介。编制一批服务业招商推介项目, 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要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和镇区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服务业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在长三角、珠三角及境外等地进行服务业推介, 寻找新的项目源, 特别是重大的生产型服务业项目。力争每年签约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5到10个, 亿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3到5个。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要素的供给, 引进新的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的主要举措, 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 以服务业集聚区为阵地。

发展现代服务业, 必须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区域资源, 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渗透, 融合发展。就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是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 重点建设几个大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抓紧培育壮大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尽快培植市级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到2015年基本形成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较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物流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占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全面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建设几个大的商务服务集聚区, 如:现代化大型商贸集聚区、中央商务集聚区、金融服务集中区、生态度假区、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中心区。三是研究出台县级服务业集聚区创建标准, 以此来推动本地服务业集聚区的创建工作, 并不断培植规范性的市级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四) 以服务业政策为动力。

经济欠发达城市如何加快发展 第4篇

经济欠发达城市如何加快发展

一、实现思维创新,解决城市建设的切入点. 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要加快发展,首先要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最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创新,要与时俱进. 第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重新认识和审视城市建设,通过对城市建设体系资本的科学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走出一条城市建设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良性循环有序运行的新路子.

作 者:马胜涛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规划局刊 名:城乡建设英文刊名: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2“”(7)分类号:关键词:

经济次发达 第5篇

一、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宏观层面分析

(1)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动保险需求的增加。资料显示,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5469.3亿元, 比上年增长13.0%, 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保源。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增长与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据资料统计, 江西省2007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9位, 然而其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在全国排名低至25位。对比可知江西省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江西省财产保险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方面都远远落后同经济水平的其他省。剖析其中原因:一方面, 是由于江西财产保险市场根基薄弱, 同期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 并且人口相对众多, 导致横向比较时出现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 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 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2)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资产的比较来看, 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 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 致使保险资产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有所上升, 从2003年的2.41%提高到2006年的4.23%, 但“强银行, 弱保险”的格局仍然十分突出。由于资产过多地集中在银行, 使银行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 不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并且江西省财产保险的发展十分有限, 总资产仅占其保险业总资产的5%左右,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拓展空间很大。

2、微观层面分析

(1) 各地市财产保险业发展情况。2006年、2007年江西省各地市财产保险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是, 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中突出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省会城市以及相对较大的城市占据大量的保险份额, 其平均保费收入超过了全省的60%左右;另外, 其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总体来看, 2006-2007年, 江西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比较快, 各地区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市场前景看好。

(2) 居民生活水平比较 (见表1) 。本文选择了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大体上对江西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描述。分析数据发现, 经济次发达省份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 其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了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比例高, 这对保险消费的增长是不利的。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增加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获取规模收益及范围经济, 这将直接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数据来源:根据《江西省、安徽省、陕西省、浙江省、全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分析

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是指在财产保险市场中, 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下面采用贝恩德市场结构分类表作为研究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工具, 分析2002年至2006年间的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结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 尽管自2002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在逐年下降, 但是截至2006年底, 市场集中度仍高达88.01%。根据贝恩德市场结构分析方法, CR 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 并且截至2006年底人保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57.33%远高于市场支配企业所需要的40%的市场份额。江西财产保险寡头垄断性质可见一斑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07年《中国保险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三、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发展相对较大, 而对于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 是导致经济次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其次,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仍面临着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偏低, 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并且由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 对保险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保险业务过于集中在工业化相对发达、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再者,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法人保险公司几乎为零, 缺少法人保险公司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对保险市场的规模扩张, 同时不利于深掘经济次发达地区广阔的保险市场。

2、险种结构不合理, 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来, 全国范围内车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很大比重, 在经济次发达地区, 车险保费收入比重过大的现象尤为明显。例如, 在江西、四川等省份车险保费比例超过70%, 并且没有下降的趋势。这导致车险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 前述江西省的数据就已经很好的验证了结论。并且, 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公司及大部分都是分公司建制, 保险分公司大都不具有产品开发权限, 直接销售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 尽管保险公司之间出于竞争的考虑, 推出了较多的保险产品, 但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对地方经济的渗透度不高, 不能很好的满足地方的需要。

3、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 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 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截至2007年底, 江西省省级分公司只有8家。同时, 人保财险控制了一半以上的业务, 若加上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 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8.01%, 其他公司的平均市场占比不足3%。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 这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 并充分说明经济次发达地区财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 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 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 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突破

1、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发展的基础

保险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依赖程度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保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 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重视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保险业的优势, 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保险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产险新的业务增长点, 紧跟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并且, 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引导保险宣传, 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保险产品的认可度, 强化国民保险消费意识。

2、扩大产险市场主体阵容,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 产险市场的集中程度偏高, 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寡头垄断的局面, 竞争机制对产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 促进产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 有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来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 放宽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约束性条件, 促进法人保险机构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设立;三是考虑引进外资产险公司进行入股和技术合作, 以便对本地区产险市场竞争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加快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改革发展

首先, 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 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 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 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 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再次, 政府部门还应该引导国民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 不仅仅将资产存放在银行, 而且可以通过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 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再者, 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6.

[2]孙祁祥、朱俊生:我国保险业发展评价指标探析[J].保险研究, 2008 (2) .

[3]王力、盛逖:保险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08 (3) .

[4]朱文胜: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研究[J].保险研究, 2003 (4) .

[5]孙祁祥、郑伟: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J].保险研究, 2006 (10) .

[6]刘茂山:保险知识经济研究[J].保险研究, 2006 (12) .

经济次发达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资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上述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根据人类价值体系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而且每种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 (Clayton. Alderfer) 继承和发展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认为, 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 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这三种需求可以同时起作用, 而且在各种需求并存的情况下, 总有一种需求起着主导作用。

两种需求层次理论对我们研究农村养老资源配置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农民来讲, 养老资源作为他们安度晚年的保障, 同样可以视为一种需求。养老保障应该由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构成。由于各种养老资源的类型不同, 决定了他们对其需求层次也有所差异。能够吃饱穿暖、生活无后顾之忧, 这是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能够沟通情感、享受快乐, 这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鉴于上述需求层次的分类, 我们同样可以把农村养老资源分为两大层次:生存保障型的养老资源和补充提高型的养老资源。其中生存保障型养老资源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上的, 维持老年人生存方面的养老资源;补充提高型养老资源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 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养老资源。依据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老人对养老资源需求层次的不同, 分别予以满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人主要提供生存保障型养老资源, 使所有老人老有所养;为经济发达地区老人以提供补充提高型养老资源为主, 使老人在生活无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状况概述

1.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工业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程度较高的地区。[1]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地区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老人收入较高, 自我保障能力较强;并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地方政府有经济实力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情况较好, 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保, 基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2]

江苏省苏州市200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80元, 远高于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 苏州市在全国首先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在苏州农村地区, 男满60周岁, 女满55周岁的老年农民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即可获得每月100元以上的养老补贴。[3]

广东省中山市农村农民收入较高, 全市农民的生活在1995年已步入小康水平;2000年农民人 均收入已经达到4883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对发达, 具有地缘与经济优势, 实行社区单位分担缴费加政府补贴模式, 使农村老人拥有了养老保障。中山市农村养老保险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参保单位, 农村股份合作社代表的集体经济组织充当了类似于城镇社会保险中单位的角色, 与农民共同缴纳, 甚至还会代扣代缴, 统一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4]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状况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 是指那些没有村办工业, 乡镇企业也不多, 民主制度不健全, 农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5]贵州省、青海省等省份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农业阶段, 农民收入较低,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生活困难, 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现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部分劳动力在城市定居, 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 老后生存无法保障问题更为突出。

2007年, 贵州省政协通过调查发现, 贵州省农村“未富先老”现象凸显, 老人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73.99元,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据2005年抽样调查, 全省60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5%, 调查数据说明, 早在2005年贵州省已经成为老年化省份。农村老龄化突出, 再加之农村45%~80%的农村青壮年都已经外出打工, 而农民又主要靠体力劳动谋生, 老年人体力不如年轻人, 收入水平更低, 造成了农村未富先老、老后更贫, 老而无保现象突出。政府对低收入者实行救助, 但因政府财力有限, 资金投入不足, 覆盖面较小, [7]救济渠道不畅通等原因, 农村多数老年人的生存还得不到保障。

青海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于1995年, 1998年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顿状态, 参保人数达到12万, 全省仅积累养老保险800多万元。截至2008年底, 青海省农牧民总人口371.6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有41万人, 占农牧民总人口的11%。农村牧区人口结构已步入老龄化。[8]虽然青海省于2009年11月开展了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但是参加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共60.2万人, 仅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16.2%。大部分农村老年牧民的基本生活还无法保障。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首先应该解决低层次的生存养老需求, 借助强关系型资源稳定、可靠的优点为其提供养老资源;但对于少数富裕老年人口及地区, 则应考虑补充提高型的养老资源建设。

1.继续建立和完善以生存保障型为主的农村养老资源

第一, 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养老资源中的作用。

旧式的农村养老保险政府补贴很少, 而且基本上不能发挥互助互济的作用, 它的实质是一种自我储蓄, 相当于自我养老, 所以基本上属于一种强关系型的养老资源, 这也导致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各种弊端, 发展缓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变了这种现状, 采用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普惠式”养老金的发放, 既能由国家财政出面保证农民年老时的生存需求, 又能体现互助互济的特点。它注重必须以国家财政兜底, 满足农民低层次的生存需求, 体现了这种养老资源的强关系性;由原来一个人的保险变成了多数人互帮互助的保险, 而且个人激励账户的设计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这又体现出其弱关系性。这种改革适应了农村的现状, 从而增强农村的养老保障能力。各级政府应该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积极拓展新农保的内涵, 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第二, 应特别重视社会救济的作用。

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 应特别重视社会救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救济属于强关系型的正式养老制度, 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系数, 针对低于贫困标准的特定人口直接进行救济。它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所以属于生存保障型的养老资源。建国以来, 尽管政府对社会救助的重视程度一直在提高, 但仍存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弊端。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 坚持公平为主和保障基本的生存权原则, 充分发挥强关系优势, 使那部分特困农民切实得到有效的生存保障, 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发展。

第三, 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 下拨资金完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 对农产品进行种植补贴, 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二是要提倡科技兴农, 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切实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应当鼓励个人和各种组织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 对农业方面的贷款利息给予适当减免, 由政府为农民小额贷款进行担保。

第四, 塑家庭养老资源的强关系性。

家庭养老中生存型养老资源以子女对父母的物质供养为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赡养和孝敬父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父慈子孝, 代际互助”道德伦理的约束, 决定了子女对无收入来源的老人进行物质供养的必然性, 使其成为一种强关系型养老资源。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并承担起沉重的经济压力, 使留守家中的“空巢老人”得到的物质供养越来越少, 父母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子女养老, 这种强关系逐渐退化成了弱关系。应采取一些措施继续保持其强关系性质, 除了提升农民的孝悌观念, 还应创新形式, 如通过子女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书强化家庭养老, 把子女对老人应尽的经济供养乃至生活扶住和精神慰藉的义务明确规定下来, 并通过司法公正,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9]住房制度改革要适应居家养老的需要, 向“老少户”提供两套相邻相近的住宅满足他们“分而不离”的住房意向, 这种形式有助于家庭养老和对老年人的照料。[9]

2.避免“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提出了“受挫——回归”思想, 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 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例如, 如果一个人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把这种规律引入到养老需求上来, 便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农民生存型的自我养老能力并不差, 但还一直停留在这一层次徘徊不前, 致使无法向高层次发展。这是因为在家庭或社区中缺乏一种温馨和睦、互帮互助的氛围, 人与人之间的冷冰冰的关系使他们不得不认为年老生存只有靠自己, 于是农民便无限制加大个人储蓄以备自我养老。如果能改善这种关系, 广泛利用弱关系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进行人文关怀, 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便会使他们认为年老之后也一定会有身边的人对自己进行关照, 从而削弱对生存型养老需求的无限制追求, 也使其需求层次得以提高和发展。

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低, 农村人口整体上已经摆脱了生存型养老需求的限制。养老保障需求的重点应当放在补充提高型养老资源的建设, 充分发挥弱关系优势, 广泛地从各方面满足老年人各种高层次需求;同时也不能忽视生存保障型养老资源, 而应实现制度创新, 挖掘出新意, 从而更好地促进补充提高型养老资源的发展。

1.发挥弱关系型养老资源的优势

(1) 开展老年娱乐中心, 满足老人各层次需求。

养老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层次的供养, 但大部分地区养老资源的设计只强调了物质供养这一方面, 忽视了精神层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表现在物质上, 更表现在精神上。《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 家庭所担负的为老年人提供传统的照顾和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全面责任正在削弱。”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正在加剧和日益严重化, 在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明显突出的新问题。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挑战。而机构社会化养老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全面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也不能尽如人意。[11]这要求我们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状况, 在社区中举办老年性娱乐社团, 并由政府出资设立老年娱乐中心, 把缺乏精神食粮的老年人聚集到一块儿, 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些娱乐活动以满足老年人快乐为宗旨, 并不需要固定的、单一性资源, 而应以多样化为特点, 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老龄化”, 即也要像城镇职工那样, 从多方面实施农村保障工作, 注重精神层次中的“老有所乐” (包括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教育、精神慰藉等) , 不仅使农村老龄人口的赡养问题能够上升到积极老龄化层次上来, 还能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和效益的目的。[12]也可以运用各种政策,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营利性机构的参与, 设立和开展各种娱乐性老年活动中心, 既促进的经济发展, 又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

(2) 以“老有所为”来满足发展型的养老需求。

对于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 他们最大的发展型需求就是能够达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为”, 这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国家有关部门应提供一些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发挥其“余热”, 如农村老年志愿服务部。我国农村老年志愿服务部中工作的设置应符合农村实际, 如老人力所能及又有所寄托的社区义工、为年轻人提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经验、为年轻妈妈提供孩子养育咨询服务、传授一些手艺, 或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既能让年轻人多学到一些知识, 又能让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来, 还给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此过程中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与肯定。

2.创新性地拓宽生存保障型养老资源的内涵

(1) 积极利用好新农保中的个人激励账户。

在农村中建立正式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的发展趋势, 能真正保障农民的生存需求。新型养老保险的设计既能体现这一保障, 又引入了个人激励账户, 这对发达地区或者部分富裕的农村人口来说, 适用性很强, 为其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把个人激励账户看作是理财投资的一部分, 通过多投多得, 这样既对统筹性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充实起到促进作用, 又保障了年老时能领取较高的养老金。

(2) 注重新农保和其他养老保险的接轨。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设计中还应特别重视与其他养老保险, 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接轨, 以便于二者的转保过渡。南方许多地区的农村的经济条件已经相当高了, 农民收入同城市地区相差无几, 这部分农民也想在年老之后像城镇职工那样“按月领退休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 便可以发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 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水平;或者制定相关政策, 允许并鼓励他们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转移, 从而满足其特定的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小三.重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J].老区建设, 2000, (03) .

[2]申群喜, 王世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探索[J].乡镇经济, 2009, (01) .

[3]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09, (04) .

[4]赵德余, 梁鸿.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验:一个比较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 2007, (07) .

[5]吴远立, 关奉来.土地承包制在不发达地区的运行[J].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6) .

[6]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7]人民政协报[N].2008-04-28.

[8]刘书鹤, 杨继伟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对策[J].人口研究, 1999, (01) .

[9][10]陈德君.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 2001, (06) .

[11]金小桃, 金王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人口研究, 2003, (03) .

经济次发达 第7篇

发达地区、次发达 (较发达) 地区、不发达 (欠发达) 地区是目前对我国经济区域的一种分类方法, 主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划分依据。次发达地区是指如下地区:经济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潜力比较大, 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与不发达地区相比较高, 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具有一定范围的经济区域。本文所讨论的次发达地区是站在国内经济发展角度, 将国内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从国内各省经济发展来看, 河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属于次发达地区。因此,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分析。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下列特征:

(一)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次发达地区因为第二产业刚刚有一定发展, 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与之紧密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以河北省为例, 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有如下数据: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6.3∶49.9∶3.8, 到2012年, 该比例为12∶52.7∶36.3 (表1)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 2012年, 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为64%, 第三产业贡献率仅为31.1% (表2) 。而发达地区江苏省2011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064.78亿元、25203.28亿元、20842.21亿元, 比重为6.2∶51.3∶42.5。其中, 201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2%。由此可以看出, 河北省作为次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相对落后。

(二) 轻工业相对薄弱

重工业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包括冶金、机械、能源、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轻工业指以提供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工业, 通常指纺织业、加工业等工业。次发达地区一般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 有传统重工业基础, 因此重工业发展相对轻工业发展要早, 基础投资较大, 以传统的国家投资企业为基础发展延续。而在重工业发展相对平稳的环境下, 资本、技术、劳动力仍在较成熟的重工业范围内流动, 如果这些重工业对轻工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那么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会呈现出下述特征:重工业比重较大, 而轻工业相对落后。

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依赖当地铁矿石、煤炭资源, 钢铁、煤炭行业发展较快, 资本、技术、劳动力在上述行业集中, 而钢铁行业对其他轻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因此, 河北省重工业比重较大, 而轻工业发展较缓慢。2011年度, 河北省轻工业总产值为7864.19亿元, 占比19.8%, 重工业31834.61亿元, 占比80.2%。而经济比河北省发展更好的山东省, 2013年度轻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为36682.8亿元, 重工业78024.5亿元,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68%。由此可见, 河北省轻工业发展相对薄弱。重工业一般对环境污染较严重, 因此, 在注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 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轻工业。

二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 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 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 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 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由低级到高级演进。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多种路径选择, 但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考虑, 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应是在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一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加大科技创新, 扶持有一定基础的第三产业、轻工业进行升级。

三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

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定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但政府也应有所作为, 从财政及税收两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一) 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 助力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第三产业的流转税是缴纳营业税。我国原营业税征收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以及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 涉及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广泛领域。而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影响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营改增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 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因其税不重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等特点, 被经济学家称为“良税”。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税制, 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因此, 我国于2012年开始营改增税制改革, 并于2012年1月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同年7月扩大至10个省、市,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从2014年1月1日起, 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纳入营改增试点, 2015年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也会推进营改增。在推进营改增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阻力, 需要政府协调, 积极推进;同时要积极辅导原营业税纳税人在改征增值税情况下如何使用增值税发票、进行纳税申报。通过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 助力第三产业发展。

(二) 落实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推动轻工业科技升级

要优化产业结构, 离不开科技创新。原有的工业投资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 一部分需要关停, 但更多需要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引导, 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 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同时要扶持有一定基础的轻工业进行科技创新升级, 提高经济增加值。而科技研发投入 (简称R&D) 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而一个企业的R&D水平, 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经济较发达省份科技研发投入水平较高, 而次发达地区投入较低。以江苏省为例, 全省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

科技创新要依靠多方面的政策, 但从财税政策方面着手, 要积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2008年, 国家税务总局根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 出台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这项优惠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开展研发, 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进行产业升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 许多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并没有享受这一优惠政策。要从税务机关的宣传、辅导, 以及简化申报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等具体操作层面着手, 使得该政策能得到有效落实, 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年鉴[Z].河北省统计局, www.hetj.gov.cn

[2]郭俊华, 等.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

[3]王曙光, 李兰.税法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4]徐惠敏.区域经济发展之次发达地区的界定[J], 社会科学论坛, 2005 (5)

[5]江苏经济年鉴[Z].江苏省统计局, www.jssb.gov.cn.

经济次发达 第8篇

一、成人教育战略多样性路径探讨

(一) 特色品牌战略

是在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基础之上,通过长期的实践、求索和提炼,形成的一系列大学独有的特质和措施,浓缩成品牌。根据品牌类型可以分成综合型特色品牌、单一型特色品牌、创新型特色品牌、国际型特色品牌等。大学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大学特色,而学校不同特色的形成则彰显了大学的个性。大学特色和长期的品牌经营使学校在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的发展。

(二) 联合共享战略

是指各高校战略性协作,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战略。联合共享战略实施以后,原本资源有限的各高校以同一品牌为纽带形成联合体,进行品牌宣传,可有效减少成本支出,并使边际效益增大,在此基础上组成一个品牌联合体。联合共享战略不仅包括国际高校联合共享,也包括国内高校之间的校校联合共享,还包括高校与企业、地方实体等联合共享,这样使得成人教育能够走出区域,走出走出校门、国门,同时也能够把外地和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联合共享战略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新机制,能极大增强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 实用创新战略

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实用,又要考虑到为产业升级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围绕以实用为本,以非学历为主,针对生产实际、社会教育需求现状开展。该战略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是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对大量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创新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先导,只有不断发明创造,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用创新成人教育战略即围绕实用―引进―开发―研究―转化的过程,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 服务基层战略

是学校把面向社会、服务基层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目标。服务基层就是指教育要直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区、企业、农村,即把成人教育置于具体社区、企业、农村基层的背景之中,并和其他各类教育事业融为一体,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教育与培训。

(五) 质量保障战略

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成人教育效果的具体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保障是个系统工程,作为质量管理实践,既关注目标设定更关注执行过程;既关注结果检验更强调问题预防;既关注内适质量更强调兼顾外适质量;既关注各管理部门的绩效又注意统筹各部门的协调互动;视质量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坚持系统地挖掘质量改进的潜力。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条件保证体系、教学质量反馈信息体系、教学质量督导体系等保障体系。质量保障战略为成人教育赢得社会声誉和市场信赖。

二、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及其战略现状

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基础条件好,人们生活水平相对高。按照国际通用指标衡量,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以珠三角发达地区为例,从举办成人教育机构来看,除了区域内的1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机构举办成人教育外,还吸引了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到经济发达地区办学和招生,为珠三角发达地区成人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从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也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求学报考热情。与中西部地区成人教育招生规模逐年下降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报名人数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就成人教育战略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发展还没有提高到战略层面,目前各主办院校基本目标还是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求得经济效益;战略模糊,不能体现特色,也没有品牌,忽视教育质量建设;各学校各自为政,没有在资源上共享。专业方面一哄而上,专业雷同;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知识陈旧,表现的既不实用,又不能体现创新;在办学质量保障方面,广东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集中在教学站 (点) 授课,除了部分授课教师由主办院校派出外,大多由教学站 (点) 自行聘任教师授课,使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创新不足,所有的成人教育基本都是一个模式;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均还欠缺,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个教室、一只粉笔的教学时代。重学历轻能力,成人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拿个毕业证,对能力和知识的提高认识不足。

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依据学校自身优势,制订和实施成人教育战略,经营特色品牌;如何根据实时变化了的环境,培养实用和创新人才;如何依托现有教育资源,联合国内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等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战略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三、经济发达地区制订和实施成人教育战略思考

(一) 准确评估学校现实性优劣,打造特色品牌

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要把握学校特质,在分析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同行的优势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需求,以及对学校学科结构,以及自身的优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合理分析,根据自身的实力合理定位,找准切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起点和突破口,制定发展战略,打造特色品牌。

(二) 把握经济发展内需性取向,坚持实用创新

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发展,新的知识含量高的职业和岗位在不断产生,而现有的知识含量低、技术基础低的职业岗位将陆续消退。这期间必然存在一个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进程,以产生新的知识,同时将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是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强动力之一,也预示着成人教育有巨大市场需求。经济发达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内需性取向,坚持实用创新,开设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等。

(三) 制定切实可行性战略措施,考虑联合共享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规模小、实力弱的学校也可能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总的来说,即使实力再强的大学要在同一时间把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发展壮大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制订、选择可行战略措施,追求卓越,不盲目求全是非常必要的。应考虑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优势领域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通过实行校校联合、高校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创新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资源联合共享,促成效益和效率最大化。[3]

(四) 遵循成人教育发展规律,加强质量保障

把握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律,加强质量保障。根据成人学习基础差异、生活经历差异、年龄和学习时间差异等的现实情况,建立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成人教育教学体系。树立服务成人学生理念,实行学籍弹性制管理、教学学分制管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领导听课、专家听课,期中教学检查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环节实施监控、督导;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严格考试工作和强化各项管理等形式不断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以保障成人教育质量。

摘要:成人教育战略是关系成人教育的长远目标、全局成败的谋划。本文在研究成人教育战略多样性路径基础上, 结合珠三角发达地区成人教育及其战略现状, 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制订和实施成人教育战略的着力点。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育战略,战略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昌灯圣.何香凝办学思想对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09 (4) :9-10.

[2]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简介.zhuanshttp://hkuspace.hku.hk/about/about.php?action=intro&content=big5.

经济次发达 第9篇

一、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对于贫困的界定,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标准。低于绝对贫困线,就是绝对贫困。国务院在其公开发布的文件中指出,每个城市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看作是绝对贫困线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者无法仅靠自己的收入满足食物、衣物等基本物质资源的社会成员,有权要求政府的帮助以达到最低生活水平。与其他人的生活水平相对比确定的相对贫困线,就是相对贫困标准。在确定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标准时,基本采取的是综合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但要考虑到有没有收入来源,也要考虑到市场价格的状况,家里有没有奢侈品等。这与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困标准是有差别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困,多指绝对贫困,就是无法满足基本的食物等生存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后,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再采用这一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目前,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类型组成:一是在岗人员。他们通常文化水平不高,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职业,缺乏技能,有的肢体或其他身体部位有缺陷而没有完全劳动能力,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因为疾病致贫的人员。现在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城市都是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加上某些职业,本身就对健康有危害,如化工厂的一线职位,这就造成了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多,患病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还不甚健全,很多人患了重病又没有保险,收入又低,为了治病甚至会倾家荡产。经济发达城市是最先实行工业化的,而医疗保障体制又与工业化进程不匹配。因病致贫,因病失去劳动能力致病的人员占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的很大比例。三是临时性劳务人员。这部分人因为没有与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收入不稳定,而且福利待遇较差,也大多没有医疗保障等基本保障。一旦他们年龄大了,就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如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等。四是没有养老金或养老金太低的老年人口。以天津为例,在所有的退休人员中,就有20%~25%的人没有养老金,而且由于职业、通货膨胀等原因,有些人员的养老金不足以应付基本生活所需。

二、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1、转型期的贫困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贫困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有着明显的不同,导致发达国家城市贫困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贫困更有持续性、固定性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城市基础设施不足、资源紧张和体制不健全,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都在转型,因此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总体而言,贫困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贫困人口没有劳动能力,而是因为社会上没有给这些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包括他们自身的就业权丧失。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特征。

2、贫困群体特征

通常而言,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社会的不同人群中,但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却有着群体性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都进行了调整,社会、时代大背景相同,导致了这些贫困人口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比如,国企的改革使大量的职工失业,制造业渐进饱和,利润下滑导致了工资降低或失业等等,甚至还有着某些经济连带关系。他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是比较集中的,居住在某一个片区或某一个集中地,经济条件都不太好,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而且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对自身的认识也够清晰,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和心理的需要,他们的从众心理很强,彼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往往有着共同的意识和行为,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

3、边缘化特征

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因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更加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被迫边缘化,这是这个群体共同的特征。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都是不太被社会关注的群体,也是无法被主流社会正常接纳的群体。所以,这种边缘化,不只是经济,而且包括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关注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由于经济问题带来的心理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贫困人口因为物质匮乏,社交也较为狭窄,通常都只局限于和同样的人群交往,心理、文化、政治上的参与都长期被隔绝,他们离主流社会太远,久而久之,他们的政治、社会权利几乎形同虚设,而无论社会保障体制多么健全,经济援助多么到位,都不可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这些权利。所以,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是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群,他们长期受到排斥,被社会孤立。

三、导致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认为,我国城市的贫困问题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并存的。因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不是经济不发展带来的贫困,而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产生的贫困。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这在经济发达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城市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人员的涌入,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就业机会不足、底层劳动者收入微薄、住房和公积金紧张等,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也较落后,以采掘业、加工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到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信息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比例显著上升,我国的传统产业遭受到国际竞争与乡镇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竞争上来说,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后者则要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加工、制造业来说,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还固守着以低价取胜的传统市场战略,企业的产品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竞争力都不足,企业经营每况愈下,生存困难、利润微薄,企业员工的收入就可想而知了,而物价在这些年上升的速度也很快,收入与物价相比,使他们陷入了贫困。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上来说,这些产业已经逐渐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我国也同样如此,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力剩余,无数人竞争同一岗位时,只需要简单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必然会降低每个劳动者的工资;这些劳动者只掌握了简单的技能,在其他行业就业的机会很少,也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技能需求。

2、经济体制的变迁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不再对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也不向员工实行平均分配、统包就业制度,企业、劳动者都被推向了市场,成为市场的竞争者,在竞争中失败的那些人就成了贫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业率非常高,城市中长期实行充分就业政策,职工不担心失业,工资差距也不大,贫困问题不突出。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后,很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就出现了经营问题,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裁员,造成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而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发生了变化,下岗、失业就成了常见的现象,企业不再为员工提供终身的保障,企业内部给员工的福利,比如说住房分配等也几乎已经消失,这些都减少了企业职工的总体收入,他们的风险抵御能力也因此降低,也更容易陷入到贫困中。

3、收入分配不均衡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打破了原先的平均分配制度,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的口号,诚然,这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拉大了企业内部、不同企业间收入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在不断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边是千万、亿万的富裕阶层,另一边则是贫困阶层。因此,城市特定的分配格局是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角度来说,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公,其中,有合理的因素,如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某些行业的市场垄断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覆盖不够全面等再分配手段调节不力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原因。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不甚健全和完善,对于贫困人口照顾得不够。首先,大多数城市实行的都是人户不分离的低保政策,也就是说,只有当地户籍才能申请低保,外来务工人员是没有申请资格的,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次,低保政策落实不到位,该被社会救助的人员没有领到低保,而出现了很多骗取低保的现象,尽管前段时间对其实行了整治,但是依然无法彻底杜绝。再次,低保、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针对的人群有重复现象,导致很多人重复被社会救助,而这些人通过救助渠道获取的救助金达到的生活水平,甚至远远超过自己的就业所得,如果他们就业,就失去了获得低保的资格,因此,他们一般也懒于就业、不想就业。

四、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就业

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是负相关关系,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让社会各阶层人员都得因此获利;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经济发达城市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非需求性失业,针对此问题,可以从下列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些产业、企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安置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多种就业形式,例如,非正规部门就业、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就业等。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在制定任何经济政策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就业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一套能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

2、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目前,在经济发达城市,收入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根据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合理的差距要进行保护,对于一些因行业垄断、生产要素壁垒等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要尽可能地缩小。再者,还可以采取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建立一个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利息税等为辅助的完整的税收体制。收入分配不平衡,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构建公平、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

3、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收入低是显见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能力的问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差异。无论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对于经济政策的转变来说,都需要以人力资源为本,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贫困人员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对他们开展职业培训,同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对于贫困问题,只治标,不治本。贫困问题,如果不能从能力提高的角度彻底改善,必然会有续代性,导致贫困现象的扩大,因此,对于贫困家庭,不仅要对正在壮年的劳力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还要增加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方面,首先,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弱势群体都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获益。严格区分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受惠的人群,既要保护弱势群体,又不能让其中的部分成员因双重甚至几重受益而失去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物价等情况,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在物价上升时期也得到满足。再次,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对家庭实行补贴前,详细了解该家庭的收入情况,登记且联网,让社会资源能够用在刀刃上的同时,也能让该受到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体真正受益,再者,将社会救助与就业结合起来,严格规定申请低保的资格,让有劳动能力、或有有限劳动能力的人在申请低保时,必需同意参加就业培训和相关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在政府、社会的帮助下,能够自立,以此减轻社会负担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祝建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关信平: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C].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上一篇:实训课教学下一篇:短波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