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2024-09-18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精选12篇)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1篇

农业增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 结合贵州省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探讨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 模型的设定。

根据经济学原理, 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本文选取农业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土地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设定模型的线性生产函数形式为:

其中, 被解释变量Y代表农业总产出, 解释变量K、L、N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土地方面的投入, μ为随机扰动项。

(二) 变量的选取和设定。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农业总产出Y以贵州省每年实现的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 并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数据保持一致, 即也选取1978年=100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值, 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资本K以贵州省每年的农业生产中间消耗值表示, 并同样选取1978年=100的指数值, 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劳动力L以贵州省每年年底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数表示。土地投入N选取贵州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表示。

注:检验类型 (c, t, p) 中, c表示含常数项, t表示趋势项, p表示滞后阶数

二、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一) 方法的选取。

本文拟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对模型进行回归, 为了保证OLS回归结果的有效性, 需要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只有当各序列均为平稳时间序列或非平稳序列均为同阶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时, 才可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容易产生伪回归, 有必要对选入模型的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迪基-富勒 (ADF) 检验来对各变量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 由表1可知, 各原序列在10%的水平下均为不平稳序列, 而二阶差分后在10%的水平上均平稳, 所以这些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2、协整检验。

由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出, 各原序列为同阶单整序列, 现需要对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对方程 (1) 的线性生产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残差序列et, 对et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 (表2) 检验结果表明, 残差序列et的ADF值小于各显著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 说明残差序列et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 故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模型的构建是有意义的, 表明农业总产出与资本、劳动和土地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所以, 该模型满足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的条件, 可以进行线性回归。

(二) 模型的估计。

由以上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 得出结果该模型满足OLS线性回归的条件, 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先用Eviews5.0软件对方程 (1) 进行估计。 (表3) 由表3结果表明, 模型中的土地投入因素N的T检验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则模型中存在未解决的问题, 所以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

(三) 模型估计式的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 贵州省农业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总产出的提高, 即资本投入量与农业总产出正相关, 这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 所以资本K的回归系数为正, 对实际经济情况具有良好的解释力。贵州省农业劳动力投入L, 即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回归系数为负, 与农业总产出呈现负相关关系, 这与贵州省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接近2/3的现状相符。根据表3可知, 贵州省农业土地投入N的T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可能是由于模型中存在异方差, 自相关或者多重共线性有关, 所以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四) 模型估计式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根据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 调整的可决系数R2达到了0.999223, 回归方程的F值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解释变量总体对被解释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回归方程中资本K、劳动力L的T值的可能概率, 均小于0.05, 通过了T检验, 故解释变量K、L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 土地投入N的T检验可能概率为0.0744, 大于0.05, 未通过T检验, 因此土地投入N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较弱, 有待进一步考察其原因。

1、异方差检验。

运用怀特 (White) 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结果见表4。 (表4) 由表4White检验结果中统计量Obs*R-squared的P值可知, 其值大于正常显著性水平0.05, 即应该接受模型同方差的原假设, 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2、自相关检验。

由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 DW值为2.470577,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DW值落在临界值4-d U=2.25和4-d L=3.18之间的不确定区域, 因此无法判断该模型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据此, 运用LM检验法 (又称BG检验法) 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由表5中估计结果知, LM检验结果中的统计量Obs*R-squared的P值大于平常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 即应该接受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的原假设, 故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需要先对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有些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以上, 说明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现运用逐步回归法剔除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 并观察拟合优度和各参数显著性的变化情况, 从而确定估计方程中的解释变量个数。由于土地投入N的T检验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则首先剔除掉变量N再运用OLS法进行线性回归, 得出表7。 (表7)

由表7可知, 剔除掉土地投入N后, 剩下的两个解释变量K、L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T值、F值均显著, 且拟合优度达到0.999很高的水平, 因此剔除土地要素是合理的, 从而确定本研究的最终估计式为:

T值 (5.371099) (34.31700) (-3.536163)

经检验, 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

三、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贵州省1998~2012年的农业经济方面的时间序列数据, 包括四个变量, 即贵州省农业经济总产出Y, 贵州省农业资本投入K, 贵州省农业劳动力投入L, 贵州省农业土地投入N, 并根据各个变量的可获得性, 选取适当的数据进行替代。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省统计年鉴》, 通过对所选取数据的计量分析和检验, 对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出最终结果。

根据本文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贵州省农业经济总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贵州省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要素。由于本文的农业资本投入选取的是统计年鉴中的农业生产中间消耗值, 即涵盖了农田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膜地膜施用量、农业用电量等中间物质投入, 因而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可知, 这些中间物质消耗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由分析结果中资本投入K的系数为2.145617可知, 近10多年来, 贵州省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中间消耗的物质要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增加这几种中间消耗物质要素的投入量, 可实现农业总产出的显著增加;而且在增加这些因素投入量的同时, 如果提高这几种因素的投入质量, 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高投资效率, 保持土地的肥沃, 能够实现贵州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根据本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显著影响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贵州省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这一要素, 但是这一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 说明近10多年来贵州省农业就业人数已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 为了实现贵州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步伐已成为贵州省农村工作一个突出又现实的问题。

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存在, 本文的线性回归过程剔除掉了土地这一变量, 即农作物播种面积并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见, 近10余年来, 通过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来增加贵州省农业总产值的做法, 其效果并不非常显著。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耕地已变得不重要, 土地依然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 贵州省土地资源稀缺, 更应该通过各种合法手段保护贵州省耕地面积及耕地质量, 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 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结论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揭示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由模型分析结果可知, 资本投入对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投入对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的影响, 这就给未来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也就是说, 一方面贵州省应该增加农业投资来源,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以及大型工商企业资金, 推动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贵州现代山地农业, 促进贵州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贵州省返乡农民工稳定就近非农就业和创业, 缓解贵州省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过于“拥挤”的现状, 引导和推动贵州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19982012年贵州省农业经济相关数据,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建立农业总产值、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用机械总动力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探讨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OLS,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结构调整:1978年后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 1992.2.

[2]秦德文, 王怀忠.制度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动力.农业经济, 1995.3.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2篇

2009年07月09日13:4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提交E-mail推荐:

贵州天柱县紧紧围绕“解放思想谋跨越、科学发展促和谐”这一主题,以“打造文化教育新优势、推进特色产业新发展、建设文明和谐新天柱”为载体,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专题座谈讨论、民主生活会查摆分析,深度剖析影响天柱科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群众代表评议,形成了县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为天柱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理清了思路。

多渠道征求意见

为了突出意见征求的广泛性、层次性和代表性,帮助领导班子、领导成员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下基层和群众要求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问计于民、求智于民的工作,并为整改落实打下扎实基础,天柱县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信箱、表函广泛征求意见。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向社会公开电子邮箱tzxkxfz@163.com、利用天柱政府网设立意见箱、通过发送短信、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征求函、等方式建立征求意见便捷平台,方便干部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干部群众的心声,主动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同时,还在县委、县政府门口以及在人口集中的灯光球场门口和两个车站设立意见箱5个,向广大群众征求对本县机关单位行政效能建设以及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县四大班子领导和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还分别到各自的联系点调研,并走访离退休老党员和老干部、私营企业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劳动模范、行风监督员等,向他们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专题座谈会、民主生活会集中意见。5月20日,天柱县委安排了九个专题会场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了各相关部门、单位、乡镇主要负责人,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农村群众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近350余人参加征求意见座谈会。与会同志结合实际积极发言,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以及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成效、服务群众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6月1日,该县召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县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目的是通过民主生活会来进一步找准影响和制约该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县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群众评议完善分析检查报告。为形成高质量的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7月6日,天柱县召开《中共天柱县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会。会议由杨光杰县长主持,该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第二批参学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部分离退休老干部,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基层单位代表、有关专家和其他群众代表等170余人参加了评议会。州委检查指导组第三小组组长龙继模到会指导。与会代表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按照七个方面的要求对《报告》进行了认真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一一投入了评议箱。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较好地反映了该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效;比较全面、客观地对班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得准、挖得深,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总体发展思路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符合天柱的实际;报告中体现了民主、务实创新的作风,对今后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深层次剖析问题

根据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该县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晰了发展方向,更有利于理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科学发展思路。

思想建设有待加强。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深度不够。少数基层党组织涣散、战斗力不强。基层干部紧缺,且年龄结构老化。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破解农村二元结构、发展龙头企业方面的人才仍比较缺乏。少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党性不纯,党性教育缺乏;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的监督不力;一些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仍呈易发多发态势,拒腐防变工作任重道远。社会组织的发展尚不充分,作用还不够突出,运用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未能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还不够高,谋划发展的视野还不够开阔;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树立得不够牢固;等靠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观念转变较慢,跟不上新的形势。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大,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够、自我扬弃谋创新不够、融入大局谋发展不够,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且建设速度慢,通达率比较低,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烟水、烟路等工程建设力度不大,且后续管理不到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滞后,“通路不通车”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大,润松、鱼塘等水库支渠老化,供水不正常,农业灌溉得不到保障。二是规划管理有待加强。城镇规划水平不高,预留绿化地、公共用地、市政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新城区开发进度缓慢,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管理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县城“脏、乱、差”整治力度不够,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遍偏小,扩充难度大,城镇化率不高。三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少数单位部门仍然存在权力利益化、利益部门化现象。部分机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作风懒散,办事拖拉,工作互相推诿,效率不高。中梗阻问题在有些部门仍然存在。各类检查考核项目过多且不科学,发展软环境受到影响。个别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业务不熟,法纪观念不强,违法行政的行为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和合法权益的现象偶有发生。

发展步伐有待协调。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大而不强,企业小而不多;“清香型”烤烟种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还处于“大品牌、小产业”状况。油茶良种率低,种植不成规模,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优质稻、优质果品、优质油菜等特色种植业尚未形成规模,骡鸭、生猪、肉牛等养殖示范基地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粗放,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主导品种结构调整不到位;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后续财源建设培育相对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县内工业产业尚未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经济总量偏少,辐射能力较弱,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对当地经济带动不大,产品附加值低;重晶石储量大,但目前是“大资源,小产业”状况,受到区域限制,未能突破发展“瓶颈”;煤、黄金等矿产资源开发、开采、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总量偏小: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商贸业还处于低水平状况,黔东边贸城功能发挥不够,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传统服务业带动能力弱,产业不具规模,旅游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挖掘不够到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民生困难亟待解决。文教卫生事业相对滞后: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平衡,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难有新突破;职业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不对口、学生就业难问题。医疗服务质量跟不上,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卫生、计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且资源配置未达到优势互补;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有待加强。医疗药品价格偏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民族民间文化尚未形成地方特色,对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困难群体保障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保障资金发放不够及时,各类政策保障范围不广,保障水平较低。殡仪馆、福利院等公益基础建设进展缓慢。劳务输出政策不够健全,就业培训效果不够理想,群众创业能力不强。“4050”人员、城镇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再就业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难以转岗就业,影响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全方位理清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柱县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商贸物流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重点培育“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重晶石加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骡鸭、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以清香型烤烟、油茶为主的种植业,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以林产品、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六大产业,全力打造黔东湘西结合部次中心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46万人,生产总值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800元,工业总产值39亿元,农业总产值11.6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20.5亿元,财政总收入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60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5元。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加快县际公路、通乡油路、通村公路、通组道路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黎平至天柱、三穗至天柱高速公路建设,到2012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鱼塘、润松等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加大凤城、高酿、蓝田三个万亩大坝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到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人均0.5亩口粮田保灌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白市、远口、坌处、瓮洞、江东等移民集镇的建设步伐,高起点、高标准构筑县城发展框架,到2025年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以上,县城人口达2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52%以上。四是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秀美山川工程和县城绿化美化工程,努力建设“一江两河”(清水江、鉴江河、朗江河)和公路主干线生态屏障,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打造文化教育优势,巩固提升品牌地位。一是巩固省级先进文化县成果,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先进县。二是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室的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整体转换。三是加快“三星岩文化苑”建设,成立北侗文化研究中心,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开发和运用力度。四是树立办大教育,办优质教育观念,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实现天柱民中升位上档,天柱二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五是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打造清香型烤烟、茶油、土鸭、丰宝牌天子米、清水江牌脐橙五大品牌,规划建设烤烟、油茶、优质稻、生态畜牧业、林果业五大基地,大力发展烤烟、油茶、优质稻、生猪、脐橙、骡鸭六大产业,到2013年全县种植烤烟6万亩,收购烟叶15万担,使天柱进入国家新烟区发展规划盘子,到2020年全县实施油茶优良林建设50万亩,茶油年产量突破 1.8万吨。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重晶石、黄金、煤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力度,大力支持天柱辛集钡盐公司开发下游系列产品,积极推进贵州祥坤矿业公司建设,将天柱建成亚洲最大的钡盐化工生产基地。加快县内水资源开发,力争在白市和托口水电站建成后,全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93%以上,切实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状况。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建设黔东边贸城为重要载体,加快培育黄金饰品交易、绿色食品、木材加工、侗苗风情商业街、物流仓储中心等各类专业市场,将天柱建成黔东湘西边境商贸中心和物流集散地。依托家祠文化和白市水电站库区形成后的自然景观,建设以三门塘景点为龙头、清水江库区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带,全力打造北侗民俗文化体验、自然风光和探险体验、清水江北侗文化走廊体验、自然和人文景观休闲渡假四个旅游区。

建设文明和谐环境,营造协调发氛围。一是深入推进“整脏治乱”、扎实开展“文明乡镇”、“满意在天柱”专项行动,“文明村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二是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加大信访督办力度,及时解决一批涉及企业改制、矿产开发、土地权属、移民搬迁、水源下陷、拆迁补偿等信访突出问题。四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和平安创建活动。五是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处置应急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谭昧)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贵州省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9-03

一、研究背景

2011年,贵州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口号,意图与全国同步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但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实行工业化是不足以让贵州省达到这个目标的。工业化仅是一种单一产业结构上的优化,而经济增长的动力除了源于不可积累的经济结构的多样优化,还源于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可积累性生产要素存量的增长。本文针对贵州经济的增长历程,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可以找出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为贵州经济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

经济增长一般被简单地概括为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而总产出的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基本范式一般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C-D生产函数):

Yt=AKtαLtβ

式中Yt代表t年的产出,Kt和Lt代表t年的资本和劳动力,α和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α+β为规模报酬系数。传统的C-D模型只强调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

由于实际应用的复杂化,C-D模型的基本范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进行扩展。一般的扩展有基于生产要素变量的处理和模型形式的变化,还有一种是体现在分析变量的丰富、分析范围的扩大以及分析的深刻程度上。对于C-D函数的第一种扩展有巴洛和马丁(2000)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函数:

Y=AKαH1-α

该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H对总产出的贡献。对于C-D函数的第二种扩展有Griliches对模型的改进,他将知识资本存量作为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放到模型

中,从而扩大了方程的变量、分析范围且深刻了对问题的分析:

其中Y是总产出,D是知识存量,一般用R&D表示,L是劳动投入,K是资本投入,t表示时间,A是常数,μ代表了时间趋势,该模型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EF)为,从而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而本文也试图按这两种方式对基本的C-D函数进行扩展。首先如以上两个扩展模型所认为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这两种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时,将它们包含进去,得到:

Y=AKαHβDγ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则α+β+γ=1,α、β、γ∈(0,1)。这是总量表示的形式,改写成人均形式,求对数得:

lny=lnA+αlnk+βlnh+γlnd

式中,所有变量均为人均拥有量,均为对应总量除以L,其中,假设L为简单同质劳动力数量。

但同时,对于人力资本的测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合理性,本文采用的是沈坤荣(2008)使用的计算方法。假设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H=eλEL

其中:E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λ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时,人均人力资本h的增量,即为人均人力资本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弹性系数。把这个表达式除以L后代入前一个表达式可得:

lny=lnA+αlnk+βλE+γlnd

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可积累性的要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之外,还有市场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不可积累的制度性因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我国学者沈坤荣(2008)基于1978—2003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认可,这种实证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库兹涅茨和赛尔奎,再加上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经济结构的变革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上述因素,本文都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yt=c0+c1lnkt+c2Et+c3lndt+c4CZ+c5GY+c6GC+c7GYU+c8CY+μt

式中,t代表时间,c0是常数项,μt表示随机项,是未能观察到的偶然因素,ci(i=1…8)分别表示各个解释变量对GRP增长的贡献率。

三、变量数据的搜集及说明

人均产出y人均产出是贵州省历年的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对应的省内劳动力总量的值。《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研究》中提供了按可比价格计算(按1952年价格)的1950—2008年贵州省GRP的数据。而对于劳动力总量,本文理解为实际参与劳动的劳动力,这样能比较客观的衡量每位劳动力的实际贡献。因此,本文用就业人数来代表劳动力总量,直接采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列出的历年贵州省就业人数这一数据。

人均资本k人均资本是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除以就业人数。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戈德史密斯(1951)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其基本公式为:Kt=It+(1-δt)Kt-1.其中,Kt、Kt-1表示第t年、t-1年的资本存量,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t表示第t年的投资。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和统计口径的不同,所以测算资本存量的具体方法细节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对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积累法和净投资法。而關于贵州的资本存量计算,龚晓宽(2009)在戴文的基础上,应用净投资法补充测算了2006—2008年以及应用隐含的资本产出比测算1950—1951年的贵州资本存量,并提供了很详细的测算结果。本文认为,龚晓宽(2009)的测算综合考虑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且对数据的估算很严谨,所以,本文直接使用其估算结果。

人均人力资本E历年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关于人均人力资本的估算,本文选择用受教育年限来对其量化。龚晓宽(2009)按照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即劳动投入的差别可以表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的差别,用下面的式子来计算由于劳动者文化程度的差异引起的劳动投入量的变化:

式中DC表示劳动投入量(包括劳动者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αi表示第i种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除以小学文化劳动者的相对收入(设后者收入为100),Wi为对应该种收入的劳动者人数,W是1952年的劳动投入量。并将文化程度分为6个等级,最后得出相对于1952年的1950—2008年贵州劳动投入量。本文利用其计算出来的劳动投入量除以教育程度为小学时对应的基准收入100,再除以历年相对于1952年的劳动力指数,所得商即为相对于小学教育年限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就是本文使用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均知识资本d对于人均知识资本的研究,Griliches用R&D代表知识资本存量,并得出结论:R&D资本存量每增加1%,产出将上升0.05%—0.1%。我

国学者沈坤荣(2008)在做完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后,发现该变量的估计参数很不显著,并给以剔除。而本文考虑到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变量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前人的谨慎研究结论,也决定对该变量不予单独考虑,将其纳入到随机波动项中,使其在残差项中得到体现。

城镇化率CZ历年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在空间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城镇。本文利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汇总的历年贵州省城镇人口数除以总人口,即得到贵州省历年的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GY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并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全部增加值的比重来度量工业化水平,即用历年贵州省工业增加值除以对应地区生产总值。

政府预算内支出水平GC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政府支出水平反映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也间接的反映了市场自由程度。因此这是一个逆指标,政府支出水平越高,市场自由度就越低。本文用贵州省政府的历年预算内支出水平除以按照1952年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换算成以1952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

国有工业产值比重GYU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本文选取该变量主要是用来反映市场的开放程度,这是一个逆指标,该变量越小,市场越开放。本文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贵州统计年鉴》中搜集数据,用历年的国有工业产值除以对应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即为历年GYU。

产业结构CY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逐渐先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而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的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和国民收入的比重都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因而,本文选择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即用历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对应的GRP。

综上所述,计量模型经过调整之后如下:

lnyt=c0+c1lnkt+c2Et+c3CZ+c4GY+c5GC+c6GYU+c7CY+μt

考虑到模型的简洁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是纳入以上变量进行分析。同时,为了对比不同时间段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以1978年为分界线,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进行分析。

四、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用前文所提的经过加工了的数据,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估计分析。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均产出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每一个变量的显著性,找出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作用的变量。逐步回归法主要分为两步进行操作,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多变量方程中容易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是一种比较好的线性回归方法。

以下是对1950-1978年和1979-2008年两个阶段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所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注:表中系数栏对应的数字分别为估计参数、D-W统计量、R2、F统计量,而t栏是对应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在下文中的方程也是如此。

以上这个表就是分时段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在两个阶段中,对单个变量进行回归时,每个回归方程都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并且对最后的回归方程进行LM检验,发现存在二阶自相关问题,因此,在方程中加入该回归方程的滞后两期的残差项AR(1)、AR(2)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发现自相关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D-W统计量大大增加)。同时对两个最终回归方程进行White(不含交叉项)检验,发现加了滞后项的两个方程均不存在显著的异方差问题。所以得到1950—1978年的回归方程为:

lny=2.7***+0.08****GC+3.12****CY-0.6***K+1.38***GYU+0.63***E

D-W=1.3;Ad.R2=0.86;F-stat=35.7

lny=2.98***+0.06****GC+3.57****CY-0.43***K+0.92***GYU+0.48***E+0.74****AR(1)-0.57****AR(2)

D-W=2.26;Ad.R2=0.87;F-stat=25.2

同样可以得到1979—2008年的回归方程为:

lny=1.08+0.73****K+1.45**CY-0.76**GYU

D-W=0.37;Ad.R2=0.98;F-stat=393.2

lny=1.38+0.79****K-0.68*CY-0.16*GYU+1.1****AR(1)-0.14*AR(2)

D-W=1.55;Ad.R2=0.997;F-stat=1897.9

五、贵州省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由上表中的回归检验结果可知,在1950—1978年这一阶段,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率的有:市场自由程度、产业结构、人均存量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市场开放程度。从回归结果得出:这时期政府的干预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处于政府绝对控制下的落后经济,政府的很多活动都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凭此认为市场的自由和开放程度对经济有消极作用,也许是讨论侧重点的不同或者特定时期的体制所造成。与此同时,贵州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这时期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不仅使得贵州工业化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并极大的改善了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此期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上升也对贵州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资本存量却对这段时期的贵州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至于真实具体的原因,则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

改革开放后,贵州经济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名义GRP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在1979—2008年之间,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动。从回归方程可以得见,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0.73,这时期影响贵州人均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事件是“西部大开发”。据统计:仅2001—2006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4997.5亿元。因此可见,该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西部大开发有着紧密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产业结构变动,这时期第三产业占比的迅速增长是维护并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过对比发現在1950—1978年这一阶段中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的因素在1979—2008年这一阶段中作用并不完全依旧。比如,上阶段中政府实际预算内支出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而此阶段则不明显了。所以通过对比发现,不同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因素是可以人为推动的,如西部大开发,但是其前提是不能违背市场运行的规律(表中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一直有益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因素在两个阶段都对贵州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这表明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长期显著的。

六、对现阶段贵州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现阶段,贵州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口号,希望通过工业化来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不同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并不相同。工业在世界范围被公认为是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良药,我国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个结论,而且改革开放至今,工业化并没有对贵州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业规模较小,增长较缓慢,因此,工业强省的方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但是各阶段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贵州在实行“工业强省”的同时,还要继续巩固“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加强基础设施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仍需保持,并维护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徐冕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罗恒荣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出版社.2007.

[3]龚晓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沈坤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1978-2008年的经验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光潮等.经济增长分析范式扩展解析—以广东为例[J].暨南学报.2010,1.

贵州省产业发展规律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4篇

1 贵州产业发展特点

1.1 国民生产总值快速上升

贵州省在过去15年间, 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GDP总量快速增加, GDP增长率快速上升。从总量上看, 贵州在2002年以前GDP增长较慢, 1997年仅为792.98亿元, 2003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11年达到5701.8亿元。从GDP增长率变化上看, 1997-2002年处于10%以下的较低水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005年达到15年间的峰值24.32%;2011年GDP增长率上升到20%以上。

1.2 三大产业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1.2.1 第一产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 贵州第一产业发展较慢;战略实施后, 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从生产总值总量上看, 1997-2002年,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低于300亿元;2010年达625亿元, 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从增长率上看, 2002年以前增长率较低, 2003年以后虽然有较大波动, 但保持较快的上升趋势。

1.2.2 第二产业发展有所成效, 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

贵州工业基础薄弱, 处于发展较缓的省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得到了较快发展。从生产总值总量变化上看, 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02年以前生产总值低于500亿元;2011年在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下, 超过2000亿元, 且增长率上升到44.66%的高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相关战略、扶持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1.2.3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 贵州第三产业总量增长速度加快。1997年生产总值仅为227.68亿元;2004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超过2500亿元。从增长率上看, 虽然有波动, 但保持上升趋势, 2005年达到44.25%的峰值;随后几年, 虽然有国际金融的影响等外在不利因素, 增长率在波动中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2 贵州省产业发展现状与西部12省 (市、自治区) 比较

2000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提出并实施, 大大促进了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贵州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 获益颇多。但通过与西部整体发展情况比较, 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差距, 第三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2.1 第一产业与西部平均发展趋势类似, 但增长率低于西部平均值

贵州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与西部平均发展趋势类似, 但从第一产业增长率上看, 1997-2002年比西部平均值低1.15%;战略实施后, 虽然与自身相比已经取得较快增速, 却仍逊于西部平均发展水平, 2009-2011年差值扩大到2.35%。

2.2 第二产业发展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且差距逐渐加大

2002年以前, 贵州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略高于西部平均值, 1999年在西部省份中排名第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 西部省份如内蒙古、四川, 大力发展工业, 其增长率迅速提高。期间虽然贵州第二产业发展有所成效, 但相比之下, 发展力度较弱, 致使增长率低于西部平均值, 且差值有扩大的趋势, 2011年差值达5.36%, 而排名降低至十一名 (见表2) 。

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上看, 贵州该比例保持在40%左右 (见表3) , 而西部均值逐渐上升, 以致两者差值逐渐加大, 由此可看出贵州第二产业没有随着西部的整体发展而取得较大成就, 与其他省份存在差距。

2.3 第三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增速较快且生产总值占GDP比例超越西部均值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 贵州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比西部平均值高1.56%;战略实施后,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迅速发展, 增长率提高较快, 与西部平均值逐渐拉开差距, 排名也逐渐提高, 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看, 与西部均值的差距不断缩小, 并实现超越。该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且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后期贵州该比重接近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综上所述, 在贵州经济发展中,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产业结构调整也有所成效, 产业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第二产业发展力度较弱,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最快,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贡献作用,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3 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3.1 制约因素

近年贵州省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但由于受自然环境恶劣、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差、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较落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位。具体来看, 制约贵州省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产业结构不合理

贵州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存在不协调的一面。总体来看, 第一产业正逐步被第二、第三产业替代, 第三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动力, 但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逊于第三产业。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 工业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不发达到发达的重要动力, 而贵州的产业结构出现“三、二、一”的情形, 因此第二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3.1.2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贵州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在户籍、人口、就业、教育、社保制度等影响下使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被分割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极大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工业生产为主, 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较完善,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等。

3.1.3 前期区域政策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国家采取渐进式对外开放策略和经济体制改革, 使沿海地区不仅获得了国家的投资倾斜及利用外资的绝对优势, 还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 而此时期的中西部地区在此进程中被边缘化。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导下, 贵州经济及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但仍然属于欠发达省份。

3.1.4 地理条件的限制

贵州是我国西南内陆省份之一, 省会贵阳缺乏对外通商口岸和货物出口的集散地与出口通道, 交通建设落后, 运输成本过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国际交流贸易处于弱势地位。贵州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山地和丘陵占93%,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且海拔较高、土地贫瘠、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脆弱、喀斯特地区特殊地理条件制约着传统农业的发展, 区域开发和交易成本高, 难于吸引市场投资, 各种自然资源优势很难转为经济优势。

3.1.5 人力资源因素

贵州农村人口比例大, 人口增长过快, 劳动力负担过重, 农村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另外, 贵州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贵州学生考到省外高校读书的大学生一般不愿意回乡就业, 特别是毕业于一流高校的人才。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促进下, 很多优秀人才带着先进技术为贵州省的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的贵阳、遵义和凯里, 其他地区仍然缺少人才。

3.1.6 民族传统文化习惯因素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长期以来许多相对封闭的民族地区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 视经商为不道德, 严重影响民族自身经济的发展, 虽然一些地区的这种观念有所改变, 但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在集市交易过程中可以看到, 少数民族往往以出售自产的农产品为主, 做商业买卖的一般都是且有时民族意识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 牺牲民族经济利益。

3.2 对策建议

3.2.1 优化产业结构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中, 需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成长, 提高产业效率, 为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打好基础, 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中, 可以借鉴西部较发达省份的发展模式, 如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现状,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实行生态型、特色型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时, 可以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发展, 在发展支柱产业、培养特色产业的同时,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以获得更高的发展效率。同时, 应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加大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特色轻工业等发展力度, 以保证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这一主导产业仍能保持高速增长。另外, 贵州还需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会展业等, 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 依托“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梵天净土”、中国 (贵州) 国际酒类博览会等发展平台, 促进贵州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2.2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贵州三大产业发展规律可以看出,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加强贵州省区域经济协作、拓宽发展方面, 贵州省可以与西南省份加强合作。在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 贵州需主动承接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外环境的促进下, 贵州省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优势, 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 贵州省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 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快慢, 除了受原有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外, 国家和区域的政策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 贵州不仅需要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而且应抓住发展机遇。

3.2.3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完善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贵州建设铁路3000公里以上, 贵阳至广州、成都、长沙、昆明等快速铁路的建成, 将形成链接周边省会城市和通往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铁路交通圈。贵州已兴建众多高等级公路, 同时在重要城市也已建成机场, 将带动旅游、物流、信息等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对贵州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3.2.4 引进人才

针对贵州目前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领域流失严重、人才对科教兴黔战略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中共贵州省委出台黔党发[2012]31号文提出引进高层次人才, 以驱动贵州省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这将在经济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应继续做好省内少数民族人才定向培养工作, 为促进省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2.5 打破传统观念, 学习先进知识

文化观念是一个民族地区特点, 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阻碍的反作用。打破屏障、引进先进文化, 让大山里的青年有机会出去学习, 将先进文化带回家乡, 传授给当地村民, 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1997-2011年1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指出贵州该时期三大产业发展规律及特点;通过比较贵州省与西部12省 (市、自治区) 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找出贵州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廖洪全.黔中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重大机遇[J].安顺学院学报, 2011, 13 (4) .

[2]黄臻, 李平.制约贵州山区经济发展的因素[J].农技服务, 2010, 27 (11) .

[3]肖良武.制约近代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 2008, (2) .

[4]罗蓉, 成萍.贵州喀斯特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J].区域经济, 2010, (3) .

[5]李博.贵州对外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4 (2) .

[6]余开远.从生产总值看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J].北方经贸, 2005, (10) .

[7]李炳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技术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08, (28) .

[8]陈政.贵州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意义深远[J].社科新视野, 2004, (3) .

[9]贵州省统计局.贵州六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5篇

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的目标。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民族制药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强省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贵州民族制药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大好时机。

贵州苗药是全国六大民族药之一。“十一五”期间,贵州民族药业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凸显较好发展势头。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足本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促进民族药业发展,提升了药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目前,贵州省已有150家药品生产企业500多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认证,其中,民族药制药企业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70%以上。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31个,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有81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处方发明专利权116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已有15家民族制药企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产业链,其中,有4个药材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据统计,2000年~2009年,贵州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平均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医药行业仍逆势而上,保持了较大增幅。特别是在2009年,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仍然以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发展速度速度快速发展,在众多工业类别中位于四位,仅次于电力烟草和饮料工业,产值达到151.3亿元。

日前出台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打造民族制药贵州品牌,做强做大现有“益佰神奇百灵同济堂”四个著名企业品牌,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企业15家,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个。全省还将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材药品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医药销售网络。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贵州省;社会经济;统计分析

1.2013年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1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3年贵州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9%;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20%、31%;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9%和221%。财政总收入达到191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06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167%和18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98亿元,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32%,较去年提高4%。

1.2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2013年,贵州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2:391:479调整为129:404:467,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356%、43%、6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38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超过50%,旅游总收入增长27%。为进一步做到节能减排,贵州省淘汰落后产能988万吨,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44%和59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

1.3民生实事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2013年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700亿元,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4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05%和143%。2013年贵州省减少贫困人口166万,6个县、172个乡镇“减贫摘帽”。改造农村危房401万户,竣工城镇保障房101万套、扶贫生态移民房36万套。建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120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实现全面覆盖。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53万人,产业园区新增就业人口22万人。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保险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了370万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1.4瓶颈制约加快破解,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2013年贵州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0公里,总里程达到3281公里,通高速公路的县城增加到68个。铁路总里程达2100多公里,所覆盖的县城达到39个。贵阳龙洞堡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运,毕节飞雄机场、黄平机场通航,民航进出港旅客达1100万人次。内河航运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00万吨。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到102亿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解决333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2.制约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经典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三次产业演变的趋势是其产值所占比重由最初的一、二、三变为二、三、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三、二、一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就贵州的三次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虚高”。

2.2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贵州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成为拉动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向煤炭产业聚集,从而抑制了制造业、生产服务行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原材料生产部门“一枝独秀”的畸形产业结构。这种畸形的结构是造成物价上涨过快、经济难以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3生活资料供给不丰富

由于贵州省内生活资料生产部门规模小、数量少、效率低、成本高,生活资料相对短缺,所以相当一部分生活资料依赖省外输入。加之贵州省的物流业发展迟缓,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偏高。所以贵州省的物价受省外物价和流通成本的双重影响,当国内商品价格上涨时,贵州省物价的上涨幅度往往高于全国和周边省份。

2.4 PPI的上涨幅度过快

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资源性产品的调控力度,煤炭、石油、电力、矿石等资源性产品开始大幅涨价。由于能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在贵州的工业产品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计算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时资源性产业所占的权重也相对较大,因而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大幅调价导致贵州PPI的大幅上涨。

3.促进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进一步明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

(1)贵州省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要想实现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输出原材料的方式,形成建立在资源之上的深加工工业链,发展有特色的加工制造业。

(2)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发展总体态势,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去设计贵州的发展方式。与周围其他省区相比,贵州省广阔的平原,因而不适合发展大工业、建设大项目。但是贵州省气候适宜、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因此贵州省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对市场的研究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空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生产,而是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从贵州省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很多产业都因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而夭折或发展不充分,例如汽车工业、微硬盘、白酒业等。因此,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并不是号召生产者生产什么,而是向生产者提供充分的市场需求信息,帮助生产者开拓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3建立良好的资源开发定价的市场竞争机制,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资源采掘业中的产权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的弊端。尽管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己为《宪法》明确规定,但这种所有权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和各级资源管理部门行使着事实上的所有权,当政府官员不能直接获得资源采掘的收益时,便会利用资源开采的许可权谋求局部利益或集团利益,从而实现间接分享资源开发收益的目的,这不仅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有序管理,还极有可能导致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的盛行。

3.4制定积极政策培养、吸引人才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体制。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看,人才流出多、流入少,这种情况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积极政策培养、吸引更多人才。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另外,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制定积极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到贵州省就业、创业。可以在住房、工作安排、补助等方面制定积极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到贵州省就业。此外,还可以在税收、用地等方面制定积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吸引高新产业到贵州省安家落户。(作者单位: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贵州省经济增长因素研究 第7篇

1.1 模型的说明

1928年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t提出的生产函数即C-D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为:Y=AKαLβ, 根据要素的产出弹性定义, 很容易推出:

undefined;

undefined;

即参数α, β分别是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

国内的传统研究一般是基于上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两个因素来分析经济增长, 很少有考虑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但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一定会受到市场和产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现代社会实行的快速市场化和产业优化的形势下, 市场和产业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 因此分析经济增长有必要加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也一般是建立在传统的研究上, 因此本文从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因素出发, 建立贵州省的经济增长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1.2 指标的选择

产出数据 (Y) :本文选择贵州省GDP作为产出数据。

物质资本存量 (K) :由于物资资本存量资料欠缺, 且估算难度大, 本文就直接选用贵州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劳动力投入 (L) :选用贵州省年末就业人数。

人力资本 (H) :选用年度财政中教育支出。

市场化制度 (MI) 和产业结构制度 (SI) :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省制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呈现市场化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重要特征。本文选取投资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 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的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 即用公式表示为:MI=其他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用每年第三产业总产值占每年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 即SI=第三产业总产值/总产值。本文所有指标的数据来自1980-2007年贵州省各年的年鉴。

2 贵州省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

2.1 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社会经济分析中通常是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因素和产业结构化因素, 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经济增长模型:

Y=AKαLβHγeR1MI+R2SI (1)

其中: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表示年末就业人数;H表示人力资本, α、β和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MI, SI分别表示市场化制度和产业结构制度, R1和R2分别表示市场化制度和产业结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系数。把模型 (1) 线性化, 即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引入随机误差项ε可得如下线性经济增长模型:

LnY=LnA+αLnK+βLnL+γLnH+R1MI+R2SI+ε (2)

为了克服共线性, 令α+β+γ=1 (3) , 所以相当于在模型 (2) 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线性约束条件 (3) 的基础上进行线性约束回归。结合模型 (2) 和约束条件 (3) 可得如下线性约束的回归模型:

undefined

2.2 模型建立的过程

2.2.1 初始模型

根据附表的数据, 用Eviews3.0对模型 (4) 进行参数估计得如下结果:

可得到初始模型:

undefined

即Y=K1.091074L0.588196H-0.67927

e-2.450443+0.016199MI+0.008984SI

2.2.2 最终模型

从上面结果知道,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43040, 说明模型拟合的较好。各变量除SI变量外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也通过了。但是存在序列相关性。

本文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进行一阶残差项的辅助回归为:

undefined

于是LM=nR2= (29-1) *0.984760=27.57328, 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 自由度为一的χ2分布的临界值χundefined (1) =3.84, 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同理可以检验模型的二阶序列相关性, 但由于undefined的参数不显著, 说明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 只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

下面运用广义差分法消除初始模型的一阶相关性:

第一步, 由上面拉格朗日乘数检验进行1阶残差项的辅助回归可得ρ=0.998523。

第二步, 作差分变换, 广义差分法就是广义最小二乘法 (即为原模型差数的无偏、有效的估计量) , 但是确损失了部分样本观测值。在一阶序列相关情况下, 可进普莱斯-温斯特变换, 用Eviews3.0完成的结果如下:

可得到最终模型为:

即Y=K1.091074L0.588196H-0.67927

e-0.13314+0.016199MI+0.1653645I

模型及各变量 (除SI外) 的显著性都通过了检验, 该模型通过广义差分法消除了一阶序列自相关性, 模型已经不存在自相关。

由最终的估计模型可以看出资本的投入弹性为1.091074, 表明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拉动贵州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劳动投入弹性为0.588196, 表明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拉动贵州经济增长58.8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投入弹性为-0.67927, 反而使经济减少, 这说明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拉动的作用要小, 因为本文是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约束下做的实证分析, 但实际上可能不是规模报酬不变, 所以导致人力资本弹性为负。市场化制度的边际参数为0.016199, 即MI增加一个单位, 拉动经济增长1.62个单位。产业结构制度的边际参数为0.165364, 即SI增加一个单位拉动经济增长16.54个单位。虽然SI的显著性不是很高, 但其对经济的影响比市场化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更大。表明贵州省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 市场相对闭塞, 而产业结构制度略显优化,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 贵州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更好更快的发展旅游业对贵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好, 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从模型还可以看出资本投入弹性远高于劳动投入弹性, 说明贵州省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的拉动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也与事实相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贵州省的资本投入也迅速增加, 经济属于粗放型。而劳动力资本欠缺, 劳动力素质偏低, 高文化高水平的劳动者稀缺, 这与贵州的经济及教育有关。

3 建议

3.1 资本投入是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从模型还可以看出资本投入弹性最高, 说明贵州省经济主要靠资本投入的拉动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贵州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粗放性、低效性。所以贵州省政府更应当加强对资本投入的有效监督, 引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效、有序、外向发展, 努力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率, 而不是靠数量。

3.2 积极引进人才,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加大教育投入

从模型可以看出贵州省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弹性都偏低, 导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说明贵州省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 因此贵州省政府应积极引进人才,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因为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都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关。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大。

3.3 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贵州省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 同时也要对科技投入产出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3.4 制度因素对拉动贵州省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 但应进一步开拓贵州省的市场和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 制度因素对贵州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的经济体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发挥更生产要素的效率, 从而加大对经济的增长作用。然而贵州省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 市场相对闭塞, 而产业结构制度略显优化,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 贵州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更好更快的发展旅游业对贵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好, 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所以应进一步开拓贵州省的市场和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摘要:采用C-D生产函数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的基础上, 增加了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两个制度因素, 建立了贵州省经济增长的因素模型。通过Eviews3.0作出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资本的投入, 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的结论, 并提出了几点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C-D生产函数,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市场化制度,产业结构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保法.计量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屈小娥.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与陕西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证分析[J].产业与技术科学论坛, 2007, (1) .

制约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第8篇

1 制约贵州果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顺

贵州绝大多数地、县虽已成立果树行业部门, 但部分地方果树行业管理不在农业部门, 缺乏对行业的统一规划和发展指导, 影响了水果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2 科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

全省果树科技推广人员400人左右, 但其中部分人员并未具备果树知识, 有名无实, 有的只是兼职宣传推广, 使得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滞后, 加上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果农得不到及时有效培训, 导致水果生产科技含量低, 果园管理粗放, 水果单产水平低, 优质果品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虽然全省已有了一批部优和省优果品, 但批量小, 质量不稳定。

1.3 加工、储藏保鲜能力不足, 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产业化程度低,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

全省水果生产虽有一定规模, 但由于各方面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尤其是采后处理能力很弱, 现有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 知名品牌少, 市场占有率低, 大量的果品得不到及时清洗、分级、打蜡, 影响了商品率的提高, 加上贵州现有储藏保鲜能力很低, 大量的果品无法以冷链的形式进行运销。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现有水果的各种加工能力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0%, 无法实现大幅度增加果品的附加值。企业与果农之间连结不紧密, 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机制, 导致生产与市场难于有效衔接, 产品积压, 果农卖果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挫伤了果农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水果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1.4 果园布局不尽合理, 发展混乱, 未完全形成商品生产基地

贵州参与水果开发的部门较多, 由于大多数地区未按省果树部门的统一规划, 水果种类和品种没有完全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 盲目引种, 任由果农发展的现象突出, 这就导致品种多而混杂, 布局不合理, 连片种植少, 难以形成规模, 缺乏拳头产品, 没有竞争力。

1.5 投入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不配套

全省大多数农户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收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自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弱, 水果生产的投入普遍不足, 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政府经费有限, 果树产业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薄弱, 科技和技术推广人员极度缺乏。果园的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配套, 影响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

1.6 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虽然贵州有铁路与外界相连, 县县、镇镇 (乡) 公路相通, 但许多乡镇公路等级差, 坡陡、弯急、路面差, 水果的运输很不便利。而且全省农村从总体来讲, 农民与外界联系少, 市场信息不灵, 影响了产品结构的及时调整。

1.7 果苗市场混乱

优良品种和优质苗木是水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贵州现有优质果树苗木繁育无法满足水果产业发展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 除自育自繁果苗外, 贵州每年要从外地购进各种果树苗木约150余万株。因大多数果农缺乏果树知识, 各地、县苗木监管部门监管不严, 大量为假冒劣质果苗, 给果农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挫伤果农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1.8 受行内历来观点的影响

在不少人 (含贵州人) 的印象中, 贵州市场上的水果, 品质好的多是省外的, 省内的水果多是提篮小卖或者板车贩卖的山野品种。原因:一是贵州气候多样, 雨水太多, 光照不足, 土地贫瘠, 不适合水果的规模化种植, 更不适于种植精品水果。二是以往无论是农业教科书还是一些农业权威人士, 普遍认为贵州高原不适宜种植北方落叶果树, 尤其对于苹果和大樱桃更是个禁区。在这种观点影响下, 导致近几十年贵州省鲜果种植业的发展缓慢, 鲜果领域的投资者寥寥无几。

2 贵州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2.1 搞好区域规划, 发展水果优质生产基地

贵州省地形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在生产上必须按发挥优势, 适地适种原则, 优化水果生产布局, 突出优势品种, 实现高品质, 高效益, 批量生产。严格按省果树部门的总体规划:在都柳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红水江、赤水河、乌江等中低海拔区域建成以椪柑、脐橙为主要种类的以东南亚、俄罗斯、中国北方为主攻市场的绿色鲜食柑桔果品产业带;在黔中海拔1000~1200m的区域建成以翠冠等早熟品种为主, 中、晚配套发展的主销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优质梨基地;在长顺 (石漠化面积近80%) 、赫章、威宁等县新建、改造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满足省内市场对苹果需求的同时, 大力拓展泰国等东南亚国际市场;围绕贵阳、南盘江峡谷、黄果树、小七孔、遵义等大中城市及名胜风景区建设杨梅、桃、葡萄、杏、樱桃、猕猴桃等时令鲜果基地;在龙里、贵定、修文、仁怀等县 (市) 建刺梨、猕猴桃加工原料基地, 为炎黄刺梨干酒、环泰刺梨汁、猕猴桃汁提供优质原料。

2.2 以市场为导向, 推广优质品种, 着力提高品质和培育品牌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推广适合贵州栽培有市场前景的优质品种, 着力提高品质和培育品牌。同时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进, 尽快选育一批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积极引进优新果树品种, 为品种更新换代打下坚实基础。开展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完善无公害水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示范带动, 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果生产基地, 并使这些基地成为产业的核心、品牌依托和技术示范的基地;选择优良品种, 集中发展, 培育拳头产品。

2.3 加强苗木管理, 加大良种体系建设与管理力度

良种良苗是搞好水果生产的基本保证。必须制定《果树苗木管理办法》, 加强果树苗木的管理, 建立苗木生产和采购监督机构, 取缔不具备条件擅自育苗的单位和个人, 充分利用好中央资金, 抓好良种苗木的培育和推广, 防止苗木滥育、滥调、滥销, 保证品种纯正和苗木质量。同时, 在地、县两级建立无病毒良种母本园, 采穗圃和苗圃, 培育无病毒苗木, 实现无病毒栽培。

2.4 依靠科技, 采取综合措施, 提高单产和品质

一是加大对水果产业各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力度, 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着力提高水果生产的科技含量, 努力提高单产和效益。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和推广, 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科学施肥、果园覆盖、整形修剪、果实套袋、保花保果和疏花疏果、病虫防治等水果生产技术;三是全面推广“高接换种”等快速、实用的品种更新技术。四是推广适时采收和分批采收措施。

2.5 加强产后管理, 扩大加工, 确保丰产丰收

加强水果采后处理、储运和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提高采后处理水平和能力, 改善产品外观质量。建设多种类型的贮藏保鲜库, 解决果品集中上市的矛盾, 在加工上要新建、改造和扶持现有加工企业, 提高加工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 做到加工产品多样化, 提高加工效益。水果贮藏和加工的发展状大, 能有效延长水果生产的产业链, 促进产品升级增值, 解决果农后顾之忧, 确保丰产丰收。

2.6 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产业化经营

水果生产必须实行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做到观念上有新转变、思想上有新突破、政策上有新举措。建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制度,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 力争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信贷资金、产品出口等方面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取有力的支持;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水果生产基地, 通过政府搭台、穿针引线,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订单农业”方式建立生产基地, 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同时, 协调企业与基地、农民的利益关系, 积极探索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长期的、紧密的产销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 搞好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 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减少无序竞争方面的自律作用, 使行业组织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 发挥其服务、指导和开拓市场的作用,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2.7加强和完善科技队伍,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水果生产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关键。省、地、县、镇 (乡) 都应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科技推广队伍, 水果生产重点镇 (乡) 、村成立专业技术协会, 培养大量的农民技术员, 形成完整的推广网络, 对农技人员和果农要经常性、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 提高管理水平。

2.8 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 搞活流通, 积极开拓市场

目前应结合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在省、地、县三级信息网络增加主要水果信息的采集转输、储存开发和发布等内容,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地、州、市级主要水果产地批发市场, 形成水果信息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水果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多种成分参与市场流通, 培养营销队伍, 随时掌握市场动态, 提供市场信息, 指导果农生产。

2.9 制定优惠政策, 努力增加投入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9篇

游泳,作为一项健康的运动,一项人的基本求生技能,以其独特魅力和锻炼价值,受到不同年龄人的重视和喜爱,然而,随着游泳场馆数量的不断增多,反映出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少儿游泳安全培训方面,不可控因素较多,存在着很大隐患,本次研究通过对游泳的教练员、学员、管理人员及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提出少儿游泳培训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贵州省少儿游泳培训的风险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探讨贵州省少儿游泳培训的风险因素,提出合理性建议。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库等获得有关少儿游泳安全风险方面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访谈法:为了更好的了解贵州省少儿游泳培训风险,与游泳馆有关负责人、教练员、学院及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访谈,就少儿游泳培训风险因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3 研究结果

从教练员角度来讲,风险因素包含了教练员的经验,教练员的技术和教练员的自我管理。游泳本身属于高危运动项目,在游泳教学前,教练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的讲解,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上课思路要清晰,并切合学生实际,重视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对学生在水中玩耍或嬉戏的行为应立即制止;准备活动要充分;在游泳教学中,教练员要顾及每个孩子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眼睛要观察到全体学生,要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少儿出现的身体异常;教练员示范动作要到位,避免学生错误动作的学习,并能及时对少儿错误动作进行纠正,使安全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少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心智不成熟,教练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多讲解少体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从学员角度来讲,风险因素包含了学员的行为和自我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少儿心理正处于发展期,容易做出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行为,如情绪暴躁、自由走动、不遵守纪律等,在上课班级人数过多教练员照顾不到每个学员的情况下,一时不察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自身有特异体质或疾病要及时向教师汇报,在教学中教练员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游泳。

从管理人员角度来讲,风险因素包含了管理经验和有效沟通。管理人员决定着培训过程的安全控制因素,要及时了解教练员的教学经验及技术,实时监控游泳池的环境、水质及安全设施的配备;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泳伤害事故的发生。

从环境角度来讲,风险因素包含了游泳池的自身条件、卫生条件以及救生配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中明确了游泳场所的开放条件,对于不同大小、不同水深以及水质要求和救生配备都有明确说明。

4 分析与讨论

教练员在少儿游泳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对教学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贵州省游泳教练员队伍以年轻教练员为主,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恰当。应重视青年教练员的继续学习,从岗前技术考核和经验培训开始,到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对学生安全事故的讲解,实时监控教练员的课前准备,使风险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学员是游泳教学中的主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员来讲,在游泳课上应遵守纪律,不做与培训无关的事情,提高安全意识,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私自下水游泳,如遇身体不适应及时呼救。

管理人员是游泳培训班的上层决策者,对教练员的教学、游泳池环境具有决定权。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的经验,总结其他同行管理的经验以及教训,多沟通勤学习,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游泳场馆的有效管理办法。要加强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与学员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和内容。

环境对游泳教学安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认真贯彻《游泳场馆管理条例》,明确贵州省游泳场馆水质、卫生的评分标准,全面公开,并制定奖惩制度,突出水质、卫生管理的重要性,建立长效机制,并实时公示水质监控状况;安全警告标识要醒目,避免学员不知情或不了解危险程度而贸然下水,引发安全事故;加强医务的监督和管理,配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对事故的发生能够及时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5 研究结论

1)教练员应加强在教学中对安全事故的讲解,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善于发现少儿在教学中出现的身体异常情况,动作示范到位避免学员错误动作的产生。2)学员要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服从安排,严禁嬉戏打闹,自身有特异体质或疾病要及时告知教练员,有效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3)管理人员要加强少儿游泳培训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4)要严格监控游泳池水质、卫生条件,场内安全警示标识醒目,器材布局合理,配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李静.普通大学生课余游泳训练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

[2]田东升.广州市少儿游泳培训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4.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10篇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所有矿床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气降水有关。但这里所讲大气降水水源, 是指矿床直接充水的唯一水源。

大气降水充水型矿井的涌水量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其可以根据矿井充水条件来确定。并且不同的导水构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矿井充水形式。矿坑涌水量的大小不仅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而且还与降水强度 (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的连续性 (指一定强度的一次降水所延续的时间) 、降水前包气带的含水量等有密切关系。

1.2地下水

由于人类的大多数采矿活动与地下工程活动都发生在地表面以下, 所以, 地下水往往是造成矿山和地下工程充水的最主要水源。

矿井涌水的强度与充水含水层的空隙性及其富水程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岩性决定着不同岩体中的空隙发育特征, 一般地说, 受裂隙水充水的矿床, 其充水强度小于受孔隙水和喀斯特水充水的矿床。

1.3地表水

常年性地表水充水矿床的涌水量往往呈现出大而稳定的特点, 不易疏干, 矿井一旦被淹很难恢复;季节性地表水充水矿床的涌水量受地表水源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地表水体与矿床体的相对标高直接控制着地表水的充水条件。只有当矿床体低于地表水体的标高时, 才能构成地表水充水的基本条件。

2关于贵州省金山县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2.1金沙县煤矿概述

贵州省金沙县玉天成煤矿位于安底背斜南东翼中部, 属长江水系。区域内发育脊状山、顺向坡、逆向坡等构造剥蚀山地地貌, 也发育溶丘、洼地、峰丛、伏流等剥蚀溶蚀岩溶地貌。地层主要为可熔岩与非可熔岩两大类组成, 三叠系的夜郎组玉龙山段 (T1y2) 、二叠系的长兴组 (P3c) 、茅口组 (P2m) 属可熔岩, 岩溶发育, 含岩溶水, 地下水埋深中等, 富水性中~强;三叠系的夜郎组沙堡湾段 (T1y1) 、龙潭组 (P3L) 属非可熔岩, 基岩裂隙发育有限, 含基岩裂隙水, 富水性弱。总而言之, 该矿区以岩溶裂隙充水为主,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2.2金沙县玉天成煤矿矿床充水条件分析

2.2.1直接充水水源

矿区主要含水层为T1y2、P3c、P2m岩溶含水层, 其次为T1y1、P3L基岩裂隙含水层。其煤系地层上覆含水层是否为主要充水层位及充水水源, 可根据可采煤层顶板岩性, 计算未来坑道冒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来加以判断。其次, 为老窑积水:主要沿煤层露头分布, 多数积水, 现已停采, 经调查, 开采深度不大, 一般倾斜延伸在40m以内, 走向80-100m, 老窑内都有一定量的积水, 未来矿井开采时, 应先探后掘, 预防老窑突水。

2.2.2间接充水水源

大气降水为矿区内主要充水水源。含煤地段部分裸露, 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其充水强度与季节和降水强度、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如玉天成煤矿, 雨季矿井涌水量为枯季的5倍。因此, 矿井应加强雨季的疏排水工作。

矿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 主要河流有跳墩河。除此以外, 区内冲沟及集水岩溶洼地发育, 冲沟呈树枝状或羽状, 冲沟水属季节性水流, 均汇入跳墩河, 旱季大多干涸。冲沟水因采动影响下有可能成为勘探区未来矿坑充水水源。集水岩溶洼地在雨季将成为汇集大气降水向地下集中灌入的通道, 特别是在暴雨期, 可能成为矿井顶板突水及导致水害的原因和地带。因此, 矿井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 应加强对冲沟及集水岩溶洼地的检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矿井涌水量预算

2.3.1预算层位

矿井内T1y2+P3c岩溶裂隙水为矿床顶板充水水源;P2m岩溶水为矿床底板充水水源。故本次分别选择T1y2+P3c层和P2m层作为预算层位。

2.3.2顶板涌水量预测

根据上部煤层C5、C7、C8资源量估算图, 121b+122b的资源量的标高主要分布于600米标高以上, 故矿井涌水量预算范围为准采600米标高以上, 北面以煤系露头线为界。

矿井内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矿井, 采用“比例法”计算矿井涌水量;根据T1y2+P3c层混合抽水试验资料求取K、R、r0值, 利用简易水文观测及编录统计含水层有效厚度及地下水位等, 采用“大井法”计算矿井正常涌水量。现矿井为生产矿井, 开采面积为51000 m2, 开采深度45m, 主要开采C8煤层, 矿井以顶板滴水淋水为主, 依据矿井2010年井口抽水量的观测记录, 玉天成煤矿2010年平均涌水量每小时7m3, 雨季最大涌水量每小时15 m3 (见表 (1) 所示) 。

大井法预测层位为:T1y2+P3c, 矿井范围内之600米标高以上, 地下水局部为潜水性质, 当疏干排水时, 采用潜水井公式计算矿井正常涌水量, 计算公式如下:

Q正常=1.366K (2H-S) S/ (lgR0-lgr0)

式中:Q正常———矿井正常涌水量 (m3/d)

K———渗透系数 (m/d)

H———含水层厚度 (m)

R0———引用影响半径 (m)

Q最大=Q正常·λ

式中:Q最大———矿井最大涌水量 (m3/d)

Q正常———矿井正常涌水量 (m3/d)

λ———涌水量变化率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11篇

关键字:农村小学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前言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仍长期困扰着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影响了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教学质量的追求,贵州山区各乡镇下属行政村的小学生大量转入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导致各镇中心小学学生数量明显增长。这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镇中心小学出现了超大班现象,致使这些原本规模就不够大的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紧缺。二是由于学生人口的向外流动,导致各乡镇下属行政村小学的学生减少,出现了超小班现象,相对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就存在很大的浪费。

2.2师资力量差、人才流失严重

不可否认,当前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师资队伍老化严重和新生力量不足等情况。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毕业以上的教师比例比较少,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之后,继续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尽管许多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位,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小,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也很有限,僅仅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教学质量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在农村小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依旧占大部分,这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因贵州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上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因此,贵州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一些地处偏僻、条件差的学校教师非常紧缺,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2.3小学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贵州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就非常紧张。因此,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电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十分有限,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农村小学根本不可能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根本不可能接受现代化的信息,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的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3.1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小学教学点

从贵州山区农村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撤销一些行政村的农村小学,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农村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便利服务各村庄等问题。农村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生活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新建小学的作用。

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师资力量

贵州省已经实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时间,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30多万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达3万多人,占农村教师十分之一,部分乡镇学校,特岗教师比例可达80%。以后,我们应该加大该计划的实施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任教。

对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小学教师,不但要做到引进来,还要做到留得住,从而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素质,增强教育力量。政府应大力实施“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小学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表率。调整师资结构,制定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乡教师跨校兼课、兼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3.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注重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应当借鉴国外把学校教育经费与教育行政经费分开的做法,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把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各级学校,从而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的需要,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我们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的体制改革,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去偏远山村农村。同时采用远程教育等辅助手段, 改善和发展好山区农村小学教育,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仲惟岳.从失衡看农村小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3] 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贵州,协调发展,主成分分析

贵州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西部大省, 发展是时代所需, 但要避免类似部分中东部城市因盲目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有少数研究者对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做了研究, 但都是对特定沿海或东部城市区域展开的研究[1,2,3,4,5,6]。本文尝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 对其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对贵州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建立人居环境和经济两个评价体系, 通过数据挖掘, 进行两个体系的评价, 然后找出两个体系的相关度。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指标因子的选取原则[6], 人居环境评价系统选取14个原始指标, 经济评价系统选取16个原始指标, 包含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几大部分。资料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2012》、《贵州统计年鉴2013》、《贵州省十一五政府工作报告》、《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至2020年) 》等等。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内容见表1。

二、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定量分析方法理论综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系统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法是利用线性代数有关理论, 将原来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 并由原来各单项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的综合指标。其突出优点在于对各原始指标的权数确定不带有人的主观意识, 比较客观科学, 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了消除由变量的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 在进行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前, 故将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计算公式为:

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根, 各指标的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凡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个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因此, 选取前m个指标作为主成分。将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代入公式 (2) 中, 求得各主成分得分。

其中βij为第K个主成分的荷载值, Z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然后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利用公式 (3) , 计算系统综合得分, 求得各年的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其中是第个主成分得分, 为相关矩阵的特征根。

再求两个系统间发展协调度。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之间的一种良性的发展关系, 协调度则是对其协调状况好坏程度进行度量的定量指标。设利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人居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f (x) 和g (y) , 则当f (x) >g (y) 时, 反映该年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f (x) =g (y) 时反映出该年人居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f (x) <g (y) 时则反映人居环境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更清楚的评价两个系统的协调程度, 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 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首先建立状态协调度函数。

式中:U (i/j) 表示第i系统对第j系统的协调系数;xi表示第i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x’i/j表示第i系统与第j系统协调发展时第i系统的发展水平;s2是xi的方差。

由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回归分析可知, 理想状态的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为同步发展。即i系统的得分为N时, j系统得分也为N。但实际中两者完全同步的情况是很少的, 因此我们认为当回归系数为0.8-1时即可认定两个系统为协调状态。由此, 可以确定的值, 当经济指数为N时, 要求人居环境指数协调值为 (0.8-1) N。由公式 (4) 可以看出, 实际值越接近于协调值状态协调度U (i/j) 越大, 说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通过状态协调度U (i/j) 可以对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 计算方法见公式 (5)

式中, U (i/j) 为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协调系数, U (j/i) 为环境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协调系数。

上式表明, U (i/j) 与U (j/i) 的值越接近, U的值越大, 说明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反之, U (i/j) 与U (j/i) 的值相差越大, U的值越小, 说明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越低。当U=1时两系统间完全协调发展。为了便于更清楚的反映贵州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 本文根据文献将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等级划分 (表2) 。

三、人居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定量分析结果

首先求两系统的各指标特征根、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由表3和表4可知, 两个系统的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0.47%和94.56%, 按照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故只需求出第一、第二主成分Z1、Z2即可。

从表5两个系统的主成分载荷值矩阵可看出, 人居环境系统的第一主成分Z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X2) 、客运周转量 (亿人公里) (X3) 、客运量 (万人) (X4) 、医院卫生院 (个) (X5)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万张) (X7) 、失业率 (X8) 、离婚率 (X9) 、每万人公共图书馆书数 (X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X14) 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 而这7个原始因子和基础设施条件有关, 且综合性较强, 因此, 第一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基础设施条件。第二主成分在环境污染事故数 (X13) 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 所以概括为环境维护条件。而在表4的经济系统中第一主成分对原始变量中的人均生产总值 (X1) 、农业产值总值 (X2) 、工业产值总值 (X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4)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X5) 、旅游外汇收入 (X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12)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 (X13) 、人均年末储蓄总额 (X14)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15) 、移动电话用户 (万户) (X16) 有较大的载荷系数, 而第二主成分则在进出口总额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 (X1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X11) 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值, 因此可概括提取出两个主成分因子, 经济实力组成因子和居民消费水平因子。

再利用公式 (3) 计算求出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表6) 。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f (x) 和g (y) , 它具有两个性质:1、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某一系统若干年的指标为一整体, 通过分析每个指标在这个整体中的权重求出的系统各年的综合发展指数, 这个指数反映的仅是该年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水平, 而不是绝对水平。也就是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指数既有正值, 也有负值。当其为正值时表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当其为0时表明为平均发展水平;当其为负值时表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低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系统发展水平越高的年度其评价指数越大。2、由系统分析的性质知人居环境系统的得分值与经济系统的得分值在数值上是对等的, 即人居环境得分的1分与经济得分的1分是等值的。最后,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得出贵州2005-2012年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 (表7) 。

由表6、表7可知, 从总体上看, 贵州人居环境与经济出于协调发展水平。2007年以前, 二者属于良好协调, 人居环境发展总体大于经济发展;2007年到2009年之间, 两者的协调度最高, 二者发展基本同步;2009年以后, 经济发展加快速度, 人们居住环境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四、贵州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定量分析结果所反映的问题

1、贵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林业和生态保护工程, 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涌现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是同比东部沿海地区, 贵州仍属贫穷大省, 经济发展相当缓慢。

2、贵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 招商引资, 注重人才和技术引进, 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及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 人居环境有了一定的发展, 2012年都匀市还荣获“全球绿色城市”称号。同时, 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迈向了新的台阶。

3、贵州自然条件优越、空气清新, 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但是, 2010年后, 人居环境的发展速度稍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要警惕出现其他省市因快速发展经济而导致的破坏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否则, 终将与人们追求的舒适生活的目标背道而驰。

结语

如前所述, 贵州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虽然仍处于协调发展水平但已有下降的趋势, 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势必将直接影响整体的持续发展。针对贵州发展过程中需注重的问题, 不妨探讨如下。

1、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目前公路等级太低, 交通现状成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环境的修复不仅要考虑财力成本还要考虑时间成本, 因此在建设道路的同时需考虑环境保护。

2、人才引进与本土培养。要充分利用外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 同时, 也要做好本土人才培养, 与省内高校紧密结合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3、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品牌打造。通过有效保护、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提高贵州省知名度。可结合民族文化、原生态风景积极拓展旅游线路, 也可跨省合作多种形式带动旅游业、民族产品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煤矿开采及近两年棚户区改造均需考虑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农村废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污染问题日渐凸显, 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许学强, 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地理学报, 2001, 56 (1) :54-63.

[2]郭镭, 等.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四川环境, 2003, 22 (5) :67-72.

[3]熊鹰, 曾光明, 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 2007, 62 (4) :397-406.

[4]李雪铭, 等.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25 (3) 383-386.

[5]吴琼, 王如松, 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生态学报, 2005, 25 (8) :2090-2095.

上一篇:国家课程改革下一篇:运动系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