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2024-09-05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精选11篇)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1篇

1 广东林业技术推广现存的问题

新形势下, 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着诸多问题, 与当前实际不相适应, 阻碍了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林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林业推广手段落后和林业推广体制不顺造成的, 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在广东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 由于林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且结构单一, 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福利待遇偏差, 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缺乏必要持续的充电和知识更新, 难以适应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西江林场为例, 10年未能招收到一个大中专毕业生, 大中专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场职工比例仅为5%。”还有不少人实践操作能力差, 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 难以满足林业推广综合服务的需要。

1.2 林业推广方法落后

在广东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 必备的科技推广设施设备不足, 技术推广工作明显滞后于工程建设, 导致技术推广水平落后。对于林业推广方式还仅限于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 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目前仅有的林业技术推广方法形式老套, 信息化管理缺乏, 产品市场开拓不够, 专家服务平台方面做得也不够, 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分散, 管理水平低, 工艺和产能效率低等问题, 使得林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不高。

1.3 林业推广体制不顺

在广东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 由于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和林业推广方式的落后, 导致林业推广体制不顺。广东省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区, 大部分市县基本上以林业为主, 但技术推广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林业推广范围极其有限, 仅限于本单位及小区域, 推广效能不大。由于体制不清晰, 职责不明确, 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指导和交流不够, 致使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难以适应现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2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策略

为了适应现代林业技术推广的需要,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下文针对上述林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以深化林业推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从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创新林业推广方法、理顺林业推广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2.1 优化人员知识结构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要优化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培训, 在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内部, 应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考察和交流, 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鼓励林业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 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服务能力。另外,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林业技术推广的高级人才的培养, 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创新林业推广方法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要创新林业技术推广方法, 可以通过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 与林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合作, 将一大批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户, 实现林业的增效增收。在创新林业推广方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林资经营单位、科研机构与林户, 创建新型的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新型林业技术推广模式下, 实行林业技术推广多元化,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林场和林庄经济, 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 促使林技推广资源集聚, 进而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加快林业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2.3 理顺林业推广机制

构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要理顺林业推广机制, 建立新型推广服务运行机制。广东商品林经营的特点, 一般以大规模造林为主, 在大规模造林中推广林业技术, 搭建高效的林业科技服务平台, 为农民技术咨询、了解市场行情和推广先进技术提供便利的服务平台。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制定林业科技示范户评定及管理办法, 建立高效经营板块示范基地, 提高服务效率, 以带动周边群众学科技林业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使林业技术的推广链条不断延伸。

3 结语

总之, 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重视林业科技推广是适应林权制度改革的需要。科技推广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林地, 更大地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 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推广主体和“桥梁纽带”的作用, 加快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提高科技服务技能, 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林农通过技术推广得到实惠, 为广东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一丹.开创我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J].云南林业.2010 (1) .

[2]韩武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 (2) .

[3]林尤奋, 陈杰, 张晓凡.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岛东林场林业技术推广为视角[J].热带林业.2009 (2) .

[4]吴远志.现代林业技术推广的改革与发展[J].科海故事博览.2011 (5) .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76-03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

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一)设计原则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保证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安全性。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在规划时重点突出以下几点内容:

1.面向政府需求: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2.面向行业管理:实现林业项目申报审批、汇总、上报等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面向社会服务:缩短林业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为社会办林业提供服务的需要;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二)项目建设总体内容

如图1所示:

建设一个统一服务门户:全国林业造价网。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改进和完善林业信息服务功能。

提供两类服务: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林业行业信息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行业相关信息资讯服务。

实现四类业务管理:林业项目申报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典型案例库管理。

构建林业造价数据中心,实现林业行业信息共享。

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包括:安全体系、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同时完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1.总体架构

为了解决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主要问题,满足业务功能和建设理想的IT架构,从系统的需求出发,严格按照模块化规划、分层构建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基于SOA的设计理念构建IT架构,建立不同层次的核心系统平台,通过这个核心平台构建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完整、灵活的流程定义,在系统中提供信息发布、项目申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统计分析等,实现资源整合、交换,实现松耦合的整体系统软件架构。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发布,可以通过分类、文号、发布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3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1 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 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 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 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 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 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 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方针, 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 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 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 防止疫情扩散;同时, 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 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 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 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 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 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 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 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 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 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 实现共建共防, 联合预警。

2.2 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 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 分布范围广, 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 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加之防治经费有限, 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 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 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 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群控群防, 干群联动,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 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 就地销毁外, 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 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 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 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 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 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 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 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 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 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 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 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 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 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 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 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 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 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 变废为宝,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 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 变成优质饲料, 一方面, 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 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 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 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 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 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 应坚持“奖惩并存,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政策, 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 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 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 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 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 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 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 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 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 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 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 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 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 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建英, 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 1999 (4) :22-25.

[2]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9 (6) :77-80, 90.

[3]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11, 113.

[4]于宝生, 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8, 32 (1) :11-12.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4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

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调整转变机能,活化防治机制,推动防治工作的社会化服务。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治表向治本的根本转变。确保没有重大森林病虫害的流行,杜绝危险性林业外来生物的入侵。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加强森防人员培训计划任务,有效地提高村级森防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义。

(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3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

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完善;会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宏观上再认识我国林业财会理论和方法体系,通过分析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局限,完善林业会计体系提出建议。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問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一一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循环经济中林业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最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治理,必将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林业会计能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有污染破坏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循环经济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林业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是真实披露企业经营信息的需要。林业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三、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者(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并对外报告,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6篇

1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 南阳市共有市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个, 编制32人, 现有人员33人;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3个, 编制303人, 现有人员385人, 在学历层次上, 本科以上55人, 大专以上15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1人, 工程师84人。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撤消了乡镇林业工作站, 设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全市228个乡镇223个设有农业服务中心, 承担林业工作站的职能, 从事林业工作的职工1 125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15人, 非专业技术人员510人。

2 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开展情况

2.1 积极宣传党的林业方针政策及其法律法规

各级林业推广部门能够利用培训、广播、张贴标语口号、固定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和技术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 向基层群众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工作, 使广大群众增强了生态意识、保护森林和植被的意识, 自觉地参加到全民义务植树, 保护森林和野生植物、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活动中来。

2.2 积极配合林业工程建设项目, 积极组织并参与造林绿化工作

全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 特别是乡镇林业工作站能够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各项林业工作。据调查, 全市的退耕还林、平原绿化、荒山造林绿化、长防林工程建设、通道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都是由乡镇林业站参与规划和组织实施的, 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008年全市完成造林5.96万hm2, 占任务5.87万hm2的101.6%, 其中山区生态林3.85万hm2, 农田林网0.97万hm2, 通道造林0.32万hm2, 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0.24万hm2, 村镇绿化0.47万hm2, 林业产业工程0.12万hm2;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51万hm2;建成林业生态村1 283个, 占任务1 200个的106.9%。这些成绩的取得, 各乡镇林业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管理的最基层单位, 在管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防盗、处理林地 (林木) 纠纷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 全市各乡镇林业站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7.34万hm2, 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95%以上,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3‰, 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4.3‰, 无公害防治率达到76.5%。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2.4 积极推广林业新品种、新技术, 开展林业科技服务,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各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能够紧紧围绕全市的辛夷、桐柏大枣、山茱萸、猕猴桃等支柱产业, 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咨询、现场讲解等形式, 开展术知识。2008年全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5期, 培训业务骨干5000人次, 引发资料1.5万多份。全市推广了南林95、895、中豫317杨、美国杂交杏李、日本甜柿、欧洲大樱桃等名优新品种10多个, 推广面积达0.67万hm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07品种杨在我市推广面积近13.33万hm2, 占全市杨树种植面积的60%多,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引进推广了ABT生根粉、GGR、PBO植物生长调节剂、SAP高效抗旱保水剂、TCP植物蒸腾抑制剂、果树套袋等新技术10多项。目前, 全市林果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林木良种使用率达75%以上。

3 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顺, 林业职能难以发挥

乡镇林业站撤消后, 林业工作人员“三权”管理全部下放到乡镇, 乡镇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 主要工作却集中在乡镇的计划生育等行政方面, 而真正用于林业技术推广的时间有限。

3.2 机构不稳, 人心思动

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常年累月地奔波在山上、田间地头和农户之间, 再加上农村工作业务量大, 工作十分辛苦, 部分乡镇的林业技术人员待遇低且得不到保障。在历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中, 乡镇林业站和其它的农口几个站所却首当其冲, 乡镇林业站被撤消, 林业工作人员认为前途渺茫, 造成思想不稳定, 人心浮动。

3.3 经费不足, 影响服务效能

今年来, 除常规造林任务外, 还有生态林建设、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等多个林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林业事业发展, 提高广大林农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但因资金紧、经费欠缺, 致使林业技术人员无法深入到基层林农中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 难于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由于经费不足, 缺乏必要的林业科技推广器材和设施, 致使林业科技推广滞后。再加上又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 造成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不能得以真正的推广。

4 意见和建议

4.1 理顺林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机构, 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的桥梁与纽带, 是林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服务单位, 必须稳定机构, 稳定人员,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解决林农在林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 结合我市各县市区林业建设实际情况, 为了能够确保乡镇林业工作站和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全方位覆盖, 建议在西峡、淅川、内乡、桐柏、南召等山区林业重点县设立乡镇林业站, 在邓州、唐河、社旗、宛城等县市区每3~5个乡镇设立片站。从而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

4.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面向林业经济建设主战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 林业科技推广单位要积极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变成生产力, 充分融合农林专业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化通讯技术, 创新服务手段, 变传统和单纯服务为复合型服务, 向产前信息咨询及产后贮藏、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我市的技术优势, 培育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速新技术推广, 把科技兴林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市、县 (市) 区、乡镇3级林业服务体系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 扶持民营林业技术推广实体, 发展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服务、农民教育组织, 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 互为补充的林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新格局,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参与并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4.3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 鼓励科技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科技服务技能, 培养林农科技示范带头人, 加速先进实用技术的传播、扩散和转化。

4.4 抓好林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引导示范园区立足市场, 调整结构, 优化管理, 提高效益。林果科技示范园建设要与中心工作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争取建设1个成功1个, 并与林业结构调整, 林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带动周围林农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为全市优质、高效林业的发展闯出新路。

4.5 增加林业科技推广经费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7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必要性,问题,对策,湖北省

1 湖北省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1.1 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重点林业工程顺利实施的客观需要

1998年陆续启动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涉及湖北省的有5项, 即林业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 需要广大林农的参与, 需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推动作用、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及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1]。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大以来, 国家要求湖北省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 近期为加快推进湖北“生态强省”建设, 湖北省委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加快“生态支点”建设论证调研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实施, 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更好地服务林农, 提高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

1.2 是适应林改后新形势, 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推进“产业富民”的客观需要

湖北省林业用地面积860万hm2, 集体林地面积793.33万hm2;截至2012年6月, 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790.38万hm2, 发证面积789.99万hm2, 分别占总任务的99.92%和99.87%, 确权率、发证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 确权登记发放林权证367.42万本。林权改革后, 农民对这些土地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权, 大大激发了林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农民科技需求的强烈欲望。随着林改完成, 后续配套措施必须跟上, 尤其是在林权单位更为缩小分散的情况下, 林农获得林地之后, 如何进行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维护林地发挥生态效益, 这就需要提高林农利用科技经营林地的能力和素质。研究表明, 林改后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意愿, 希望能够以电视科教片的方式或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方式向其传授林业种植技术、养护技术和套种技术[2]。

1.3 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乡村绿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2013年9月22日,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的意见》, 以打造美丽中国的“湖北篇章”, 实施绿满荆楚行动, 而实施绿色示范乡村计划是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的重要任务。同时,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必须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乡村绿化和农村绿色产业建设必然要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强服务, 履行职能, 走进千家万户, 助力打造绿水青山,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林业部门要围绕新阶段林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 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3]。

2 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机构有待完善

全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初具规模, 但体系不全、职责不清、编制短缺, 无法充分有效履行职能。湖北省已经建立各级林业科技推广站 (中心) 94个, 其中省级1个、市 (州) 级13个、县 (市) 级80个, 达到应建机构 (98个) 的95.9%;现有人员总数1 152人, 在编人数886人, 占76.9%[4]。部分县 (市) 级机构为林业局下属股室, 且长期承担其他工作, 没有真正履行技术推广职能;部分机构与林科所、种苗站“一套人马几块牌子”, 未将推广工作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部分独立设置的机构也忙于应付上级交办的其他事务, 相关工作人员也常被局直借调。乡镇没有独立设置林技推广机构, 而由乡镇林业站承担, 但是林业站主要从事营林工程和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科技推广工作极为薄弱。

2.2 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科技推广人员学历与职称较低, 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整体素质不高。湖北省现有林业科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与职称低、掌握先进技术少、整体素质不高等现象。例如湖北十堰市122个林业工作站的678名推广人员中, 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仅40人[4],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待遇低, 编制缺乏, 环境差, 工作辛苦, 导致年轻技术人员不愿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由于逢进必考, 且都要求本科以上文凭, 而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不愿报考, 即使考入也是将其作为跳板, 而更适应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并掌握实用林业技能的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又无法报考;三是原有林业技能尖子因自主创业或到林业龙头企业就职而大量流失;四是现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缺乏进修深造等机会, 有些甚至连短期培训的机会都很少, 导致知识更新慢, 难以掌握最新实用林业技术。

2.3 资金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推广机构缺乏自身造血功能, 推广资金严重缺乏。地方各级政府对林业科技推广事业投入不够, 根据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自2008年对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全面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人员经费1 356.85万元, 其中省级40万元, 市级494.31万元, 县级815.2万元;业务经费577.74万元, 其中省级20万元, 市级152.08万元, 县级405.36万元。同时对市州以下项目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自2009年实施以来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 80%以上为厅直单位所承担, 作为具体实施建设单位的地方所得经费有限;市州以下几乎没有专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经费, 而某些省市设置有省、市、县各级专项推广项目经费[5]。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不足, 导致大多数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了谋生存, 尤其是县乡一级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更多从事个人的小苗圃生产或者从事苗木中介生意。

3 湖北省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依法构建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关系到发展现代林业、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课题, 各级政府必须提高认识, 予以高度重视。1993年颁布并于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与1994年《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均在第二条规定“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是湖北省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法律依据。由于种种原因,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同等重视, 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办财[2013]38号) 要求, 省农业厅、财政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了提高对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重视程度, 湖北省有必要单独制定林业科技推广地方法规, 在立法上走在全国前列, 从而进一步推进湖北现代林业建设, 助推“绿满荆楚”行动, 建成中部崛起生态支点。

3.2 科技服务型林业站与大型林企或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构建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基础

首先将乡镇林业站向科技服务型林业站转变, 将乡镇林业站现行的“宣传、管理、执法、组织、服务”五大职能调整合并为“提供科技服务、管理林业资源、建设生态文化”三大职能, 强化其科技服务功能[6]。随着湖北省林权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 由于林地流转, 诞生了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和大量林业专业合作社, 建立了社会科技服务平台。林业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龙头, 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而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林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不仅在林农规模化经营和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作为林业科技入户的重要组织载体, 在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7]。

3.3 基层推广技术人才培育与专家服务机制相结合, 组建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

林业科技推广要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大力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素质, 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特别强化基层—县 (区) 、乡 (镇) 二级林业科技推广站 (中心) 建设, 解决专门的机构、编制、经费困难问题, 可以考虑建立林业科技推广员制度, 降低进入门槛[8], 吸纳具有实用技能又能留得住的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 解决当前基层林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将促进科技人员与林农、科技推广项目与生产、服务效果与林技人员自身利益相结合[9]。当前要完善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要确保专家能够解决林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落到实处:规定科研人员在申报科技特派员时, 必须有针对派驻地点林业产业发展科技服务的工作计划;规定每年到现场研究和技术指导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定期限, 并必须报送季度工作信息和年度工作总结等;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考查机制, 如省厅相关部门除用电话向每位服务对象了解情况外, 还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抽查, 核实特派员的工作情况;建立年度考核指标, 且特派员的服务业绩必须得到服务对象的签字认可, 才能通过年度考核、申领补助经费;每年组织特派员培训班, 加强科技特派员自身培训, 并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开展讲座及组织座谈会和现场经验交流会。

3.4 经常性技术服务与示范项目推广相结合, 建立现代林业科技推广多层次服务机制

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要充分履行职责, 做好本地林业产业发展的经常性科技服务工作;同时要利用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实施的契机, 做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 并起到辐射作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作为推广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主要载体, 可以有效推动重点特色产业发展, 培养林业科技人员, 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10]。湖北省自2009年以来, 每年申报的中央财政项目资金逐年递增, 做好重点产业重点技术的推广工作, 首先必须确保这些项目本身具有高质量, 对实施地产业确有引导示范效应, 同时做好林农培训工作。

3.5 加大林业科技推广财政投入与实行有偿服务相结合, 建立现代林业科技推广资金保障机制

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刚性投入是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保证。在确保林业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的前提下, 政府财政要保证科技推广工作每年所需各项资金的落实, 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资金[11];同时完善林业科技推广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 提高林业科技推广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 在试验示范新技术、新产品时建立示范基地、示范苗圃, 在进行技术展示的同时, 允许向市场出售, 实现市场价值, 弥补推广资金缺口;对某些企业的特殊技术指导, 提供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

参考文献

[1]傅云林, 王永文.试谈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林业科技, 2005 (S1) :1-2, 9.

[2]刘亚萍, 金建湘.林改后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7) :9340-9343.

[3]王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J].农林科技, 2012 (20) :385.

[4]刘晓宁.关于林权改革大形势下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思考[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北京: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 2009:5.

[5]马莹.辽宁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 2013 (4) :48-49.

[6]陈柯.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3:73-78.

[7]李湘玲, 余吉安.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1) :20-24.

[8]胡加林.林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研究[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北京: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 2009:5.

[9]彭锋, 左斌, 蔡万亮.关于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的探讨[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北京: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 2009:4.

[10]周小玲, 梁军生, 董春英, 等.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回顾与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 2012, 39 (5) :89-91.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8篇

1 广德县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现状

广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工作, 成立专门的林业产业标准化工作领导组, 出台一系列有关林业科技工作的文件, 遵循“全面推进, 保持特色, 优势互补, 产业联动”的总体要求, 切实加强对全县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大投入、大支持、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已拥有县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 (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 , 实现全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 由该县农林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并已完成的国家、省、市、县农业科研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共110项, 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或地市级以上奖励55项, 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或技术论文385篇, 出版学术专著2部、专辑2本;全县每年开展“科技人员联系村”活动逾300人, 开展送科技下乡38场, 举办科技培训班90期以上, 培训干部群众逾4.2万人, 印发赠送各类农林科技资料逾5万份, 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5 000人次以上;集中办班培训750场, 培训骨干农民达27 700人次, 转移就业4 600人, 培训教师实地指导750次, 发放技术资料逾8万份;全县已组建89个不同合作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家协会,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先后成立县林学会、花木、竹业、板栗、紫竹、笋干、竹木制品、南天竹、元竹等逾30家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 在行业自律、产业服务、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广德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体制、理念落后

基层推广体系不完整不健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不统一、职能性质不清、职能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推广经费缺乏、人才待遇低、推广理念滞后、推广机制不活、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体制、自上而下并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技术推广模式、单一落后简单的推广手段, 都成为当前制约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1,2,3]。

2.2 人才断层, 知识老化

目前为“三农”服务的科技推广体系局部存在“县级弱、乡级虚、村级断、入户难”现象, 推广力量薄弱, 人才匮乏或流失, 能力单一, 主观能动性差, 激励机制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亟需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复合型多面手人才。

2.3 林业产业化经营面临挑战

科技推广主体提供的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相脱节, 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缺乏互动, 农民需求迫切的行情预测、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协调生产、专业化分工等服务严重滞后。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培训及推广工作难度大, 进展缓慢, 设施设备落后, 不少林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并没有发挥组织、沟通、服务、传递信息的功能, 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 难以适应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分散生产经营的需要。

3 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

争取领导高度重视, 推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等7项制度, 不断增强林业科技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以县林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为龙头, 以县林检局 (森防站) 、林科所等为骨架, 以乡镇林业工作站、村级服务组、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完善县、区 (乡镇) 、村、户4级服务网络, 设立多级服务平台, 形成覆盖全县的多元化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与培训网络, 全面担负起全县林业新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公益性服务工作。

3.2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与服务机制

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和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新机制, 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将县财政投入经费落实到位, 建立担保基金, 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科技示范户;在全县规模企业都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为企业技术升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科技服务,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与服务体系,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经营性服务网络的连锁效应、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林业科技示范场的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效果, 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4,5]。

3.3 加大推广服务力度

全县林业、科技等部门要继续坚持开展“百名科技人员联系村”活动, 建立科技服务小组, 按照“指导发展一片基地, 建立一个示范点, 举办一期培训班, 帮扶一户示范户, 形成一篇调研报告”的要求, 走入田间地头向林农传授农业新科技、新成果, 指导当地林业示范工程的实施,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全县乡土名优品种栽培管理技术重点培训, 常年开展菜单式、进村入户式、现场培训式送科技下乡, 提供技术服务。

3.4 建立健全林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

加强林业科技信息化和信息服务网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热线以及林业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开展技术培训、咨询, 指导新技术推广应用,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重点实施“宽带进乡入村工程”, 开展“千户农民网上行”活动, 免费实施针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林业科技培训, 培育壮大种加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组建多个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家协会, 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让农业、农村、农民受惠于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应用成果,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3.5 创新林业组织形式

成立广德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中心, 制定出台《广德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 确立“政府引导而不领导、参与而不干预、指导而不包办”的总体思路, 立足实际, 大胆实践, 着力在“创新、发展、规范、提高”上下功夫,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创新以基层科技、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资服务网络、民营科技、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为主体的不同推广服务模式。

3.6 开展新型林业、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强化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职业技术培训、转岗创业培训和林业科技示范场、标准化基地建设等, 建立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区 (乡镇) 农民培训学校、村农民田间学校, 围绕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万名党员学科技”活动、“巾帼示范工程”为载体, 为广大农民送去种植、林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深入开展专题、专业培训工作, 结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 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和科普赶集等形式, 采取报刊、科技信息网站、科技信息专栏、广播电视、专家解答、展示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系列科技下乡培训活动。

3.7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创造机会, 建立奖励机制, 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提高林业人才综合素质, 努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知识广博、富有创新精神、有能力、会做事、能吃苦、复合型的林业人才队伍。

3.8 加快“一网两园”建设

加快“一网两园”建设, 即构建现代林业综合信息综合网, 建设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林业加工示范园。以此为契机将多项新技术集成配套应用, 以园区建设为纽带, 集良种良法、林业机械化、培训示范为一体, 为林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加大户提供有效的市场、培训等信息服务, 促进产业集聚、资源整合、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依托边界农林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形成全国农林特色加工产品基地。

摘要:总结广德县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现状, 分析其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健全的对策, 以促进当地林业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广德

参考文献

[1]广德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德县志 (一、二) [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6-2011.

[2]广德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德年鉴 (2007~2011) [M].合肥:黄山书社, 2007-2011.

[3]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4]陈洪贞, 丁明来.新形势下加快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22 (SⅠ) :27-30.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9篇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保障“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职业教育目前有三种类型的课程类型, 即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

1. 理论与实践并行型。

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简化, 以“事实、符号”为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重视理论知识的再现、验证、记忆和理解。实践强调动作技能和技巧。但存在3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没有将“工作”作为整体, 无法形成对工作的整体认识、难以建立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 (2) 教学以传授知识和训练动作技能为主, 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无法系统实现经验的获得并最终形成实践能力。 (3) 职院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脱离具体职业情境中的理论学习效果较差, 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2. 理论为实践服务型。

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岗位需求, 缺乏对受教育者职业成长规律和生涯发展进行分析, 弱化职业课程教育课程本质的职业活动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和教育性, 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且存在以下问题: (1) DACUM职业分析的核心是对岗位所需能力点进行分析, 脱离具体工作岗位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养。 (2) 岗位分析的结果可能满足岗位培训的需要, 无法达到学校职业教育的要求, 因为学校职业教育很难与岗位要求一一对应。 (3) 对能力点的分析忽视了不可测量或难以表述的隐形能力。 (4) 把能力看作孤立的行为, 认为多种能力简单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职业能力的思维范式。

3. 理论实践一体化型。

发生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 手脑并用的“做中学”、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化的学习, 促进综合职业能力, 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学习领域课程, 此类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 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 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更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能做什么, 会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怎样做的更好。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最佳课程化类型, 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 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是前提和保障。我院成立了学校的“两委会”, 即行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开发等需经“两委会”审议, 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的作用。林业技术专业与44家林业行业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学校校外实训基地, 提供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同时通过校友联谊会收集了遍布全省林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校友, 有利地保障了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动态数据与信息的收集。

二、课程开发流程及实施

1. 企业调研或顶岗实习。

学院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 开展社会需求调研, 进行岗位能力与工作任务分析。林业技术专业的调研设计如下: (1) 常态化调研:每年2月、8月两个假期进行合作单位信息反馈和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跟踪调研, 每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林院校“双选会”上对用人单位开展调研。 (2) 针对性调研: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问卷调查, 确定调查样本为整个云南省内省级、州市级以及县级林业系统的一线领导以及一线工作人员, 云南省内林业技术相关企业领导及一线工作人员, 林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样本数为对云南省129个县级林业部门、16个州市级林业部门及省林业厅共146家单位。二是典型样本实地调研, 选定玉溪—元江—墨江—普洱—景洪—勐腊 (滇中、滇南) 一条线, 滇中昆明和楚雄, 滇东南红河州等具有云南林业特色, 包含了云南林业常规经营与管理、林业产业发达、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好的林业企事业单位。

2. 职业岗位分析。

课程开发团队对林业技术专业 (对应职业或职业小类) 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 在林业类岗位群分析中以林业生产的类型划分为营林、森林资源监测与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区人员、资源与林政管理人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人员等, 根据《林业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与岗位规范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集》中对林业技术类岗位的梳理, 得到了相关林业技术类岗位和岗位群设置情况。

3.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课程开发团队对调研和分析的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筛分, 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逐步集合、转化, 最终形成3到5个核心职业能力的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 。

4. 课程结构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来构建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通常包含人文素质课、岗位 (群) 技术课、拓展课等。林业技术专业按“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规格要求, 遵循“目标规格→职业岗位 (群) →职业能力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思路, 构建学习领域, 形成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综合训练学习领域和顶岗实训学习领域, 以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调查规划能力、森林资源管理能力等三个职业能力模块为教学的基本单元, 形成与“校区教学在林间, 林区作业进教室;森林培育物候化、调查规划项目化、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两区三化”人才培养方式相匹配的培养体系, 达到“教、学、做”合一。

5. 课程设置。

即学习领域确定。体现职业性,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即准确分析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使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起到的主要支撑作用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标上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 (态度) , 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林业技术专业围绕三大职业核心能力“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调查规划能力、森林资源管理能力”确定的专业学习领域为15个。

6. 课程设计。

(1)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工作过程系统化包含了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全过程, 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重点和难点是合理的提取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尤其是林业生产任务的基础性和交叉性需要仔细思考虑。 (2) 课程设计六步骤:学习领域或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课程) ;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 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确定,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时预期的教学效果。包括在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通过什么学生能做什么;工作与学习内容选择, 学习内容是将职业分析的客观结果按照学校教育进修主观化教育处理的过程。把典型的林业工作任务从三个维度 (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工作要求) 与学校教育和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进行学习任务的确定, 任务最好体现简单到复杂, 容易到难得递进层次;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括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产品类型、操作部位或系统、复杂性或难度级别、工艺流程或服务对象的不同, 考虑学校教学资源等时机情况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过程设计, 体现在教学组织与实施, 即学习情境的学时数, 理论与实践的安排等;学业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 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评价设计, 包括各种形式, 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突出学习任务实施和完成的重要性, 闭卷考核只针对必须知识部分。

林业技术专业对15个专业学习领域, 即15门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已经完成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正在进行工作活页 (学习任务书) 的编制, 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与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 关注课堂是否体现“学生主体”, 是否体现“生产任务”实施的完整性, 学生受益面的多少, 学生学习意愿的转变性等, 并且修改完善与此类课程配套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

有了好的课程设计, 要有好的师资和方法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学校在积极构建和开发课程的同时着力打造“双师素质”团队, 挖掘好的教学方法。在世行贷款剑桥教育集团的指导下, 结合我校10年的林业国际合作荷兰项目经验推出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 形式可以是随机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改变,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有机结合。

林业技术专业进行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为林业类专业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但课程实施的课堂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重点将放在课堂教学上, 把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创设“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作为我院落实“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抓手。

课程改革是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做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自始至终贯穿“基于职业综合能力”的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求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工科院校成效明显, 而林业类学校普遍存在着行业特点导致课程体系构建难于突破“基层工作单一、显现的工作过程不突出、内容复杂而交叉”等实际困难, 本文借助世界银行贷款云南职业教育项目, 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建构“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旨在为林业类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完善

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林业是其发展的主体,所以要想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就要维护好林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环境问题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对于陆地的生态环境来说,林业是其建设主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建设和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十分重要。

一、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1.森林价值反映不完善

对于传统的观念来说,森林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生产木材,通过挖掘木材进行出售,以此来获得经济效益,关注林业发展是为了森林资源的获取。对于森林资源来说,获得收益的主要方式是出售林木,不过,因为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紧密相关,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关注到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所以,林业经营者的社会效益较低,个人效益过高,在利益的驱动下乱砍乱伐,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业分类核算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被纳入森林资源

对于森林来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根据森林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结合自身的属性进行分别管理。通常情况下,商品林的经营融资渠道比较多,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利益。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生态服务,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投入以后,它们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的。在现在的发展中。商品林和公益林在会计处理的层次上并没有很突出的差异,因此难以进一步明确公益林的经营目标,只是为了追求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没有关注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对公益林的评价不合理。

二、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与改革途径

1.分类核算商品林与公益林

公益林和商业林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资金来源上,还体现在运作方式和经营目标上。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根据公益林和商业林不同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来进行监管。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理论层次上逐渐分类核算林业资源,不过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要按照商业林和公益林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方针,通过一定的程序把两套核算方法进行连接,进一步建立好相对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分类核算商品林和工业林,一方面可以合理划分不同的森林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其他性质的森林资源的经营,进一步明确会计的目标。对于林业会计核算改革来说,这是一项基础的工作,进行这一工作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推动林业资源的发展。

2.公益林生态效益三方主体综合核算体系的构建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涉及了3个经济主体,它们分别是政府、公益林生产企业以及生态效益承受企业。在这3个经济主体中,生态效益承受企业通常是一些无偿享受公益林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企业,同时也有因为自身的生产经营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的企业。对于这种企业来说,政府必须通过相关措施来进行经济补偿,举例来看,有征收罚款,征税等方式。对于上面提及的3个经济主体来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资金的运转体系,所以,必须扩大整体层次上公益林和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进一步实现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公益林的核算

对于生态公益林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调节气候,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长远的发展中,它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其生态效能。建设生态公益林不是盈利性的,它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的产品是社会公共产品,主要特征是外部性。所以,要想实现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能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而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完成。在《森林法》中,第八条的第二款有明确规定,国家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主要用于防护林,还用于多种用途林,实现林木的营造、抚育和保护。所以对于生态公益林来说,会计核算要主要反映其生态价值以及社会功能价值。在进行会计实务时,可以通过建设一些公益林资产、公益林基金和公益林保护等账户具体进行核算。

4.对营林作业各项生产耗费应区别对待

通常情况下,形成资产的要实现资产化,而不形成资产的要运用核销制度,举例来看,一些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损失要进行补偿,不仅要包含苗木生产,还要包含营林生产前期的作业费损失,除此之外,还有营林项目科学研究的支出,还有其他的营林事业费支出。对于基层的营林生产单位来说,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年终要核销营林管理费用,一些没具有核销能力的要实行资产化的处理,避免把责任推给经营期。

5.合理确认林木资产收益

林木的资产形成周期长,在不断的发展中,林木资源的价值也不断发展变化。林木资产的基础阶段是造林和抚育,在基础阶段以后就是林木的生长阶段。在总体上来看,在发展前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有很小的生产量。在发展后期,投入了较少的资金,有较大的生产量。投资只有在采伐和销售的阶段才能收回投资。如果在这个时刻确认收益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的,不仅如此,成本费用也不会及时得到补偿。所以,必须根据林木生产的相关特点,进一步计算林木的蓄积量,预测林木蓄积量,通过跨期分配的方式来分阶段确认收益。

三、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会计制度也得到了完善。林业会计是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分析现在的林业现状,完善现在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细分会计领域,实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管理,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道金,冯迎春. 林业会计改革的探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 ( 02) .

论完善我国林业会计监督体系 第11篇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具体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单位自身的财务制度, 通过记录与不定期的检查等方法, 对企业单位生产活动的合法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使企业单位能够按照健康有序的完成定期目标与发展。《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本法规办理会计事务, 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然而在我国林业企业中, 由于传统的监督制度陈旧, 因此在监督力度上较为薄弱, 呈现了以下的问题。

首先, 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低, 业务水平较低。我国大部分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制度都缺乏“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核心, 使监督制度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监督人员观念都停留在传统监督方式上, 使监督力度较为松散。

其次,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林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与财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变化, 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使部分会计人员的思想没有及时更新, 缺乏职业道德与诚信观念。

2 国外林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 美国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它的林业会计监管体系、企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是因为美国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 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林业会计监督体制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在美国, 内部控制一直受重视。而且美国在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同时, 也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重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融合与协调。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监督的同时, 也要对会计人员实施激励制度,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促进会计队伍的良性发展。

3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

3.1 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政府应当加快会计的法律体系的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 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因此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制度的约束力。明确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与权限。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员, 要加大依法处罚的力度。在现行林业会计制度设计中, 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仅对国有林场制定了会计制度———《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但是并没有针对私有的林场进行法律建设, 因此需要政府对于当前林业发展现状来制定林业会计制度在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地方的规定来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

3.2 树立危机意识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等词句都是形容要树立危机意识的, 可见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林业会计工作来说, 树立危机意识是林业企业与发展的需要。在如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比如大自然的灾难对林业资源的损害, 加上人们对于财产的不重视, 林业企业的财务工作自身更应该要有着危机意识。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形成危机, 给企业的财产造成重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需要有着良好的防范意识, 将财务报表等备案处理, 对于一些有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 要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

3.3 加强林业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由于近年来, 我国林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膨胀的人员数量素质却没有显著提升, 这妨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林业企业需要对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进行考核选拔, 建立一支高素质, 业务熟练的高水平会计队伍。另外, 企业需要定期对会计进行培训, 一方面加强业务素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保证在熟练业务的同时不会出现违法乱纪的工作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 领导应当重视激励机制, 经常对工作突出的员工进行褒奖, 以促进工作的积极性, 引起会计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4 结语

林业会计的工作是林业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监督体制建立的好与坏, 管理水平的高与低, 都是考验林业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林业企业只有改变现状,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树立客观的监督理念,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监督模式。在实践的同时,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缺陷, 汲取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 才能让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地向良好的方向去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立波.浅谈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9) :231-232.

[2]李蕾蕾, 孙文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03) :78-79.

上一篇:快速方法下一篇:术后输卵管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