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2024-05-28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精选12篇)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 建立合适、完整的毕业实践教学体系, 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在高职高专各院校中, 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实践大都沿用了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模式和做法, 这样的毕业实践偏重于理论研究, 但它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毕业实践更应该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 培养动手能力。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 笔者对部分学生、老师、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 通过三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 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校企结合度不够, 教学功能与作用被弱化

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设计一般从第六学期开始, 以学生找工作为主, 基本没有安排教学任务。因此, 大多数学院是放任自流状态, 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外贸公司由于岗位限制等原因, 往往根据自身的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岗位, 无法完成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的内容, 毕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此外, 由于可能涉及商业机密, 外贸公司一些重要的业务一般也不会让学生参与。还有一些外贸公司, 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 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 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mail等, 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 基本学不到专业知识, 只能算打杂。这使得教学功能与作用被大大弱化, 教学也不成体系。

(二) 毕业论文选题陈旧或脱离实际

为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论文指导老师, 往往会给出每位老师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和课题, 而这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论文选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论文写作, 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所以看到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就会照搬, 导致论文选题陈旧, 理论性题目偏多, 脱离了培养目标, 且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国际贸易专业的选题还缺乏多样性, 整个专业的题目类似, 几个教师指导同一个题目, 很可能出现论文结构完全相同, 只是个别设计参数不同的现象。这样一来,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 指导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 无法达到既定的实习要求

虽然在学生离校实习前, 我们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指导老师, 并分别召开师生见面会, 明确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要求, 并相互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但学生一旦离开学校, 由于实习工作繁忙或忙于找单位, 就不会与老师主动联系, 对老师布置的进度也没法准时完成;更有甚者一直联系不上, 到返校答辩时, 突然冒出来。这样的话, 学校很难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 更无从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同样, 指导老师除了有毕业实践任务外, 还有其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往往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进度的掌握尺度不同、要求程度不同, 也会影响毕业实践的顺利进行。

(四) 毕业实习基本走过场, 毕业论文走形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近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 对国贸专业的影响则更大。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就忙于找工作, 部分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又眼高手低, 不停地忙于换工作, 期末返校要交实习手册时, 就随便找个单位盖章, 胡弄出一篇实习鉴定就算了事, 如此毕业实习就是走过场。而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 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拼凑而出, 写不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学院一般鉴于学生已经工作, 为保证就业率, 也就对毕业实践放低了要求。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实践的目标和任务

毕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是使学生所学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得到综合运用, 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积累, 使其基本具备整体的职业能力和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 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最终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一) 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 方法能力主要指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而社会能力则是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 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 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 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因此, 实践教学是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 具体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形成

岗位工作能力是指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具体包括:处理具体业务的专业能力以及完成本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沟通、组织协调、语言及文字表达等能力。岗位工作能力, 并不是经过专业学习后就能具备的能力, 它是结合履行岗位职责调动所学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一般需要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才能形成。

通过毕业实践, 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商业行为习惯和敏感的商业意识, 从而达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培养目的。

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改革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毕业实践虽然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但其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教学功能与作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自成体系。因此, 毕业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加强校企合作, 真正把学生推向社会

笔者在对部分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 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 院校安排学生实训, 企业则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同时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各外贸企业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针对这种现状, 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特色出发,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按照“互惠互利、共建共管”的原则, 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实力求合作、以利他求利己”的宗旨, 加强校企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 共建深层次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 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 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而言, 具有稳固性和长效性。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就和江苏开元、苏宁电器等企业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基地, 它既有外贸业务, 又有国内零售、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深入了解连锁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 熟悉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二) 毕业前岗位定向, 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前岗位定向与强化培养模式, 是根据各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和当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确定拟就业的岗位, 按照岗位分类对学生进行强化培养, 以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为目标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所谓岗位定向, 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当年应届毕业生本人意愿, 通过在毕业前签订就业意向的方式进行就业定岗定向。所谓强化培养, 就是按照当年应届毕业生拟就业岗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提高岗位实际业务处理技能, 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能顶岗工作的目的。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国际贸易业务员。据此建立专门的职业技能模块, 如单证业务能力模块、跟单业务能力模块、国际贸易业务员能力模块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践, 以就业模块培养“零距离”就业能力, 为学生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到“零距离”上岗的平稳过渡打下扎实基础。

(三) 以毕业模拟实习或毕业实地调研替代原来的毕业实习

目前,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实习选题范围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物流、货运等方向。从选题性质来看, 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 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 而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则比较少, 从而出现前面所说的诸多问题, 论文抄袭情况严重。故提出以毕业模拟实习或毕业实地调研替代原来的毕业实习。即凡是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 以毕业实地调研替代原来的毕业实习, 以毕业调研报告替代原来的毕业论文。凡是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 以毕业模拟实习替代原来的毕业实习, 以毕业模拟设计替代原来的毕业论文。

毕业模拟实习与实地调研的内容基本相同, 均以模拟单位或实习单位为主体, 以外贸公司业务流程为主线, 主要包括:出口合同的履行 (备货、报检、出口信用证的处理、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清关、出口制单结汇、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 和进口合同的履行 (信用证的开立、审单和对外付款赎单、进口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口货物清关、进口货物检验检疫、进口付汇核销、进口索赔) 。让学生真正地身处企业环境之中, 体会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 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

同时学生由于受岗位限制, 不可能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所有流程, 那只需对自己所处环节进行分析设计, 撰写相应的毕业调研报告或毕业模拟设计, 遵循“应用选题、真题真做”的原则, “以企业为主线”, 提出针对企业的、切合主题的管理评述、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保证学生毕业实践效果。

(四) 完善毕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是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第五学期开始就可以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做到论文选题提前确立、实习单位提前确定、知识资料提前准备、课余时间提前实习的“四个提前”。二是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化指导老师的“应用选题、真题真做”的指导能力, 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的“应用选题、真题真做”更多地接触企业和实践, 提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通过认真实习、真题真做, 使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 可以促进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三是指导老师要反复指导, 毕业生不认真做或达不到要求的, 学院应坚持三点“:指导老师拒收材料、系里拒绝学生答辩、学生论文成绩不予合格”。

总之, 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毕业实践, 不断改革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 达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或“近距离”的培养目的, 真正增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卫东, 李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 .

[2]姜佩剑, 任南, 宁宣熙.经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的创建与应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林燕.药学类高职高专“226”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6) .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2篇

论文题目:我国外贸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中文摘要:反倾销作为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通行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重要的非关税措施。入世后,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浙江企业,成为遭受反倾销的重灾区。本文从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和原因入手,阐释了给遭受反倾销的出口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国外反倾销必须采取的有效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反倾销,浙江,原因,对策研究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少数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入世后,我过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如何面对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8月出口的糖精钢和闹钟首次被欧共体控告倾销以来,出口商品在国外便接二连三受到指控。目前,我国已经取代日本、韩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点对象,是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全面进入WTO,反倾销这把中国企业、尤其是浙江企业头上的双刃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骇人威力。

1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家,处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2000年我国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七位、进口总额居世界第八位。随着2001年12月10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我国的贸易伙伴将更多,必定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200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陆内地)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香港位居世界第三位.但在国际反倾销手段频繁使用的国际贸易大环境影响下,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倾销调查,自从79年6月欧盟对我国机械闹钟首例反倾销案调查以来,便不断遭受反倾销调查。毫无疑问,这种大规模且频繁的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严重法律障碍,而浙江成为遭受反倾销的重灾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权威人士曾做出估计,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造成我国每年平均损失800多亿人民币,并引发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相关企业员工下岗、引进外资工作的困难等等,有足够的情况或证据表明,这种针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的严峻态势还将呈恶化之势。分析近二十几年来状况,表现为这样一些特点;国外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反倾销所涉及的出口产品范围广;所征收的税率较高;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国家多等。这些都对中国出口产品不利,都说明中国出口产品被诉诸反倾销的形势非常严峻。

2中国、尤其是浙江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2003年报告指出,虽然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而我国的浙江省,去年的出口产品遭遇了多起以反

倾销和以技术、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涉及金额十多亿美元,成为国内主要重灾区之一。

2002年2月,美国提起的中国轴承倾销案成为人世后的中国首起反倾销案,由于轴承的生产厂家基本上都在浙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涉及金额2亿美元;同年6月27日,距欧盟针对温州打火机而通过的CR法规不到两个月,他们又起诉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涉及的金额有5000万美元。无论是轴承、眼镜、纺织品,还是茶叶、小龙虾、蜂蜜等,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涉及了多个行业的浙江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就有十多起。浙江省负责对外经贸的宫员表示,这些遭遇贸易壁垒的产品都为小商品,区域性强,产业集中,优势非常明显。在全球经济发展迟缓,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出口活跃的浙江商品非常容易成为贸易壁垒的受害。

2.1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特点是诱因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有学者分析,这是温州发展模式已经扩展到了整个浙江省,形成了浙江模式,并且带动了蓬勃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的结果。实际上,由于曾有“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企业看浙南”之说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今形成的浙江模式明显地展现的正是家庭企业或者说是个体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活力。并且,面对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浙江模式凭借其特有的活力,发展而形成了某种“不出国门的国际化”。浙江小商品“走出去”的模式,是不仅企业不用出去,连人都不用出去,走出去的仅仅是产品。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在中国摆摊设点,外国商人在中国采购,只要产品进入专业市场,就走向了世界。这种特殊的国际化形式使浙江模式更加突显了其集群化者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发挥了其专业协作与分工和优势。但同时,其劣势显露了出来:如模式存在内在的分散因素,不易实施宏观调控,没有实际地“走出去”而易形成信息接收与反应上的误差等因素显现了出来。

浙江模式蕴含的某种完全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量调整生产能力或水平的做法,使浙江小商品的生产及制造多多少少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要真正做到做好走出去,浙江模式还要依赖宏观调控与整体的良性运作。然而,正是因为这两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问题,最终使浙江模式因群体出口反应活跃与过于敏锐,而在出口上给国外造成了“倾销”的印象。

2.2政府对外协调能力需要加强

浙江目前遇到了众多的贸易壁垒,今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贸易壁垒。领导们开始意识到,最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应尽快了解和掌握世贸的游戏规则,参与全球化竞争。

而实际上除了了解世贸规则之外,政府的对外协调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以倾销问题为例,反倾销措施协议制定了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不应仅仅依据进口商品构成倾销便对它们采取反倾销行动,而只有在经进口国的调查当局确定倾销的进口货造成如下影响时方可采用:

对国内工业造成损害或造成损害威胁。或实质上阻止某一进口国国内工业的建立。从以上反倾销措施协议的一项制定原则和倾销的定义可以看出,政府在对外贸易协调上

存在较大的协调空间。也就是说,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之时,应该加强对外协调能力或力度,帮助国内企业与出口国政府多进行有效沟通,有助于为国内企业挽回已造成的或将要造成的经济损失

2.3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决策不利

据粗略统计,约有90%的浙江民企精英,很多是以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为创业起点。这些浙商们大多发达干20世纪90年代。他们善于把握机遇、独具慧眼、具有一定的较为“质朴”的管理才能等特点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面对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却是值得分析。

实际上,入世元年的“倾销”问题就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倾销有所了解并不一定意味着了解了这个词的存在意义。如果在做国际贸易时,大多数浙商对倾销这个词有较深理解,或对国际上存在着众多的贸易壁垒有所认知的话或对中国的相当长的有关“反倾销”的历史有所了解,也许仅凭直觉浙商们也不会在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国际市场等问题上反应过于快速与激烈,从而整体上给国外商人留下了“倾销”的把柄,即便打官司胜诉了,也给自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损失。

3反倾销对我国、尤其是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据统计,从1979年8月到2001年3月底,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过反倾销调查,共计422起。我国为此遭受的损失约合100多亿美元。

而在我国所面临的国外反倾销调查中,又以浙江省受到的影响尤为巨大。例如2005年美国家具联盟所谓的“中国家具反倾销”,涉案的中国企业包括150多家,其中浙江省就有10多家。根据杭州海关的统计,2005年1-10月,浙江省家具出口额达5.64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3.05亿美元,比重高达54.1%。而且,随着美国家具需求的增长,浙江省出口美国的家具量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

那么应该如何来正确面对“反倾销”这把悬在中国、尤其是浙江企业头上的这把剑呢?

4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外国政府频繁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不仅使中国企业损耗了大量资金,而且阻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势头。因此,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4.1积极应诉

在面临国外市场针对中国企业、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应该积极应诉,而且更需要所有相关企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在审理反倾销案件中,有个通用的“不合作原则”。即:如果被诉方不应诉,就完全按照申诉方的要求来进行裁定。这样一来,如果不应诉,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就可以依据“可

获得最佳信息”的原则,对不应诉的国家或者企业直接做出“缺席审判”。所以,“不应诉”就像体育比赛前自动放弃参赛权,只有败诉这一种可能性。

例如1994年,中国一次性打火机制造企业遭美国反倾销,54家企业只有3家企业应诉,结果有两家应诉企业的反倾销税降到0,一家企业降到20%,而其余没有应诉的54家企业,都因被征收197.85%的反倾销税而失去了美国市场。

再如1994年美国调查中国大蒜一案,由于我过出口商未出面应诉,美国商务部采用美国申诉方提供的资料认定中国大蒜对美国造成了伤害,裁定以376%的倾销幅度征收反倾销税。企业不应诉使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损失高达3亿美元。

另外,反倾销针对的是我国在销出国的全部产品,要是相关各企业不能齐心协力地去应诉,应诉企业也就很有可能被不应诉的企业所耽误,导致处理结果的不利。

由于浙江的民营企业经济发达,所以现在遭受反倾销诉讼的浙江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特点是散而小,没有实力单独应对国外的倾销诉讼。根据国外的经验,在面临国际诉讼的时候,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协会或商会出面解决,因为单个的中小企业经不起时间和金钱的长时间消耗,一个民间组织可以集中力量为企业服务。浙江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康汉说过,浙江的民营企业在利益上是共同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必须组织协调起来应对困难。因为中国的大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国外的诉讼,但是生产小产品、小商品的企业必须要抱团出击。

孙加锋认为,如果案件官司打下来了,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的地位将得到保护,否则将逐渐失去在各国的阵地。尤其对于小商品来讲,虽然在一个国家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但如果不去积极应诉而导致失败,很可能也会为其他国家排挤中国产品产生示范效应。

4.2合法抗争

在面临国外市场针对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进行“不公平”的反倾销调查时,应该充分利用WTO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权利。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资深专家冯军认为,在面临国外市场针对我们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企业不仅要积极应诉,而且要充分利用进口方成员的相关法律武器,积极选取对中国出口产品有利的“替代国”价格,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同时中国要加大研究进口方成员经济体的法律或行政当局的行政法规,将这些法规放在WTO的框架下进行审视,特别是按照WTO规则要求的透明度、可预见性或者预先通知、合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审视,以防止进口方成员当局滥用中国入世承诺条款,保证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权利。

例如2004年的2月13日,美国轴承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要求对我国出口美国的球轴承正式提出反倾销调查,这成为入世后的中国首起反倾销案。根据美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去年有价值3亿美元的球轴承出口美国,涉及我国253家企业。而且由于轴承的生产厂家基本上都在浙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涉及金额高达二亿美元。

而美方在这次球轴承案中,选的替代国就是与我国的发展状况比较接近的印度。这样一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2004年4月举行的听证会最终以绝对多数认定,中国球轴承对美国轴承工业没有造成任何损害,中国出口美国的球轴承倾销案并不成立。至此,以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为代表的反倾销应诉取得胜诉。

所以,中国企业、尤其是浙江企业,目前应该把意力更多地放在完善自己的出口贸易秩序,协调国内企业产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品牌营销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意识。

5结术语

综上所述,尽管反倾销措施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尽管我国强劲发展的进出口贸易触动了某些国家的切身利益,也尽管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面对反倾销显得经验不足,但只要我们警醒起来,苦练内功,积极应诉,顽强抗争,就一定能够摧毁国外企业对我出口产品设置的重重障碍和壁垒,并最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对外经贸合作部人事教育劳动司.对外经贸理论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健.温州模式再认识[J].浙江经济,2006(7)

[3]李锋,章仁俊.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遇警机制的缺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3期

[4]崔砺金.浙江老板凡成皆苦出身[J].浙江经济,2006(4)

[5]吴少泓.浙江成为中国遭受反倾销重灾区[N].国际金融报.2002.7.16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F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2-01

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国贸相关的公司企业,而这些也直接影响着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也成为了社会、政府以及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1.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大量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应届就业率属于中上游的水平,而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难得出其发展前景也大大优于其他大部分的专业。而且该专业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大部分的毕业生其工作环境还是比较让人适宜的,同时所获得的薪资同比各行业来说可居于中等水平。同时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集中在经济的领域中,但其工作分布仍是比较广泛的,无论是银行、证券公司、外企,国企还是事务所,这些都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其就业状况非常乐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大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已是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类岗位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着诸多问题。

(1)毕业生自身存在问题

虽然毕业生都经过了几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受到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院校老师的培育,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应对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是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问题,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在大的教育背景下,他们都是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乃至就业,并没有充分了解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也对未来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得过且过,不能提早或及时的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使得其把握不住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赢得机会。而有的毕业生则是对自身的认知过高,无论是自身能力还是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都被国语美好化,造成了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也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除此之外,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特点并不能深刻理解,从而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亦不能培养发展自身的优势,使自身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局当中。

(2)高等院校教学存在问题

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外,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仍是在课本之上的教学指导,只把所谓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太少。实践出真知,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基于自身的考虑,顾虑学生的安全不能让学生随意外出实习,也因资金费用等原因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改善的问题。

(3)社会经济状况导致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都很大,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危机导致了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失业,重新走入了求职就业的大军当中。近年来高校扩招已成普遍现象,尤其是国贸专业成为了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使得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机会也就相应减少。

2.改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1)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及自身水平

为了能有好的就业机会,自身能力优秀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因此要想改变就业现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首先,毕业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其次,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这也意味着其岗位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之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自身有非常清楚的定位,这也意味着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制定合理的规划;最后,就是毕业生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具有特色,需要毕业生去把握,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只有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就业保证。

(2)高效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式

学校的良好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必须基于专业的特点重点教学,针对专业技能设置课程,因材施教,把握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设心理辅导课程,在保证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保证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而且对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外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学校还应针对该专业的这个特色,加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有更大的就业机会。

(3)社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萧条的状况已逐渐改善,尤其是国内局势的发展非常令人欣喜,国贸领域的日益复苏也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生机。而且很多国贸企业现在也都亟待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众多国贸公司企业都在主动出击,到各大高校内应聘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也为众多的国贸专业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总结

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现状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毕业生们更应把握住现今的局势变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为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做出努力。学校和社会也要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为国贸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郑金彪,张玫,王芳等.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86-187.

[2]丁思颖,喻蓓佳.北京市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商,2015,(9):27.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质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 撰写毕业论文可以考查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应用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对教师而言, 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好坏, 既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又要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就近年来从指导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来看, 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因此, 笔者专门从论文选题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 对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题, 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选准了选题, 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 题目选得好,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指导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选题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 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导致定题匆忙

毕业论文选题时间, 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或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初。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 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第10周开始外贸业务实习4周, 然后接着6周毕业实习, 结束后刚好春节放假, 所以学期末学生基本不回学校。而计划要求期末时期学生选好论文题目, 并上报学校。再加上学生大四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 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求职, 从而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一是学生投入的时间少, 花费的精力也不够;二是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开始时, 就已前途无忧, 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 在他们看来, 论文成绩的优劣不会影响其就业;三是老师也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应付毕业论文选题的心态随之产生, 其必然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平平。

2. 毕业论文选题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材非常广泛, 本科毕业生在选题时, 只有结合专业实际, 选择对现实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的题目, 才符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但从过去学生的初步选题看, 没有联系实际且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较多。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与专业关联度不高, 学生论文选题专业不对口。二是选题老旧, 没有时效性;三是选题重复现象严重。选题随意性较强, 没有丝毫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没有联系实际的分析仅限于理论层面, 而且没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虽然有些同学能够搜集到很多的材料, 但是在材料使用的环节中, 因缺乏分析评价, 并未能突出对课题有较大贡献, 有的学生使用一些与毕业论文写作无关的材料, 模糊了主题, 造成材料堆砌现象。在论述观点时, 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计划包括外贸业务实习在内的十周实践的材料, 造成前期十多周实习材料的严重浪费现象, 最后导致论文内容空泛、质量不高, 无法达到毕业论文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初衷。

3. 论文题目太大, 存在抄袭现象

从表1看出以往几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选题太大。如有学生选题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欧盟反倾销措施对我国的启示”等, 题目太大, 过于宽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题目数据好找, 学生利用互联网, 在一些网站输入所写论文的关键词, 就可以搜索到大量的相关文章, 然后将几篇相关的论文拼凑在一起交给老师。大题目加上网络发展为学生抄袭他人论文带来了很大方便。这种速成的论文大部分格式凌乱, 没有丝毫的改动。比如:有两个学生写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不利影响, 这个部分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连引用欧盟的条例也都是一样的, 这说明两人的内容出自同一篇论文。所以, 这样的论文的质量更无从谈起了。

二、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对策

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 而是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的过程, 就是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 需要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题目一经选定, 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形成了论文的轮廓。因此要想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必须针对学生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探讨相应的对策思路。

1. 使学生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在大三阶段建立导师制

首先要纠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许多学生认为, 只要自己所学的课程及格, 就能顺利毕业。事实上, 除了课程的学习, 还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必不可少的环节, 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是23个学分, 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 因此, 必须强化宣传并贯彻执行。其次建议大三学习阶段建立导师制, 加强前期的论文写作的训练, 尤其是论文选题方面训练。如在大三两学期中要求学生结合当下的热点, 让每个学生每一学期至少写一篇小论文。目前虽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计了学年论文环节, 但是一个班只有一至两位老师指导, 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其更多是从教师角度考虑教师工作量问题, 而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安排。如果像指导毕业论文一样每个教师带几名学生, 从大三就开始着手培育学生选题并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给予指导, 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那么通过有序的思维训练和写作指导,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一方面有了前期积累就有了一定的选题基础, 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也有一定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这些方法都有利于避免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盲目性。

2、根据学生就业导向, 进行选题原则引领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 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 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 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或继续深造等。因此, 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 要设计好四类不同的选题原则:一是岗位实践报告类。选题原则:在专业相关领域内, 结合顶岗实习从事岗位, 可从岗位工作职责、规范、流程管理与优化等方面深度挖掘, 分析探讨。二是业务案例分析类。选题原则:案例为背景 (案例要求尽可能完整, 含具体业务文件、单据等业务背景资料等) , 通过案例分析, 提出某一业务环节的处理策略、技巧或建议。三是产品出口市场研究类。选题原则:在专业相关领域内, 某产品出口战略分析等。以上三项原则要求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企业或行业为立足点。四是时事和热点类学术论文。选题原则:仅适用于参加考研的同学及实习期间已在创业的同学, 其余同学不能选择此类型。设立这样的设计原则后,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就业倾向进行更深入的探析。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提高。

3. 校企双导师指导, 使论文选题更有现实意义

开展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首先确定校内指导教师, 明确校内指导老师是责任人。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的具有“双能型”专业教师即“既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又能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教师来担任。因为这样的教师既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 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其次选择专业对口合作的企业, 并确定指导的工程师。在寻求合作企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规模及发展趋势, 然后针对我校的专业情况, 找到与企业的对口切入点。这样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 能顶岗工作的人才, 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践岗位, 并确立了企业的指导工程师。

在校企双导师制指导中, 企业工程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 可以为其提供客观事物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第一手资料, 校内指导教师能对学生在理论方面以及相关前沿的二手资料方面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这样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 客观事物反映的对象与学生所学的理论不断发生冲撞, 从而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对所实习企业在外贸业务 (如合同磋商、报检报关、单证或跟单工作等) 处理进行成功经验评析或进行失败原因分析。选题就可以以实习所在企业事件为依据。如:一以某公司某产品出口市场或出口战略分析;二以某产业 (或产品) 如何应对国外的反倾销;三以某企业出口障碍分析。引导学生往这些方向选题, 既结合了专业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

4. 充分利用论文答辩契机, 再审选题严谨性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阶段。论文答辩前, 学生们必须充分熟悉论文, 答辩时, 要求学生能脱稿进行5~10分钟的毕业论文内容的陈述, 并流利、准确地回答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 答辩的教师一般3~5人为一组, 其中有1人为主答辩教师, 其与论文指导教师分离。因为如果指导教师作为主答辩教师, 在答辩过程中可能产生以下心理活动:如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 课程成绩都已经达到了要求, 如果毕业论文不让学生通过于心不忍。而且在学生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的情况下, 也不好意思频繁地催促学生, 更谈不上严格要求学生, 甚至于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一眼就能看出是东拼西凑的, 但指导教师也让其通过了, 只是毕业论文成绩要稍低一些, 比如评定成绩为“中”或“及格”, 或者部分指导教师认为, “总不能让那么多学生因论文成绩不合格而无法毕业”等出现要求不严的现象时, 答辩教师可以再次把关, 遇到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特别是文不对题的论文、大量抄袭但为了防止查重率而语句不通顺的论文, 可以提出整改要求。在高校论文答辩过程中类似情形时有发生, 经过答辩教师组的再指点以及修改建议, 可以使论文内容与题目更相符、更切题。最后充分利用论文答辩把关过程, 再次审查选题严谨性, 使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总之, 通过对目前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可以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更加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瑞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科学导报, 2015 (9) :79-82.

[2]刘已运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9 (06) :301-304.

[3]王晓静, 瞿祎.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策略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11) :82-83。

[4]姚志红.从毕业论文选题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2010 (12) :64-69.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工作安排 第5篇

09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已经进入课程最后阶段,即将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作业阶段,为了做好毕业工作,特做安排如下:

一、国贸专业毕业工作小组

毕业工作由教研室牵头,各位指导老师参与。

1、工作小组

高自非 刘正良 施华玉 陈国波 马华 杨琴 尤丽蓉 周建成 杨俊

2、审题小组

刘正良 高自非 陈国波 杨琴

二、毕业实习和毕业作业分组

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已经就09国贸1(46人)、2(43人)班这两个毕业班级进行了毕业作业和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分组,详见毕业作业、毕业实习分组分组表。

三、毕业实习安排

1、由于本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以院部原则上要求毕业班学生自己寻求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找到实习单位后与其指导教师联系,将其所在毕业实习单位的有关情况告知实习指导教师,然后由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联系。原则上要求实习单位为该学生指定一名具有经济管理经验或业务操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负责指导该生在该单位的毕业实习事宜。如果学生确有困难,难以找到实习单位,则由其指导老师负责为其安排实习单位,找到单位后,学生不得推诿,否则毕业实习成绩按零分计算。

2、毕业实习要求

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要求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和学校要求。听从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和安排,当出现学校要求和单位安排相冲突的情况,应做好单位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工作,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期间,要求仔细填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四、毕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国际贸易专业实务分析、方案设计、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训练。

3、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五、毕业作业选题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2、毕业作业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课题原则上应来自于实习单位,应具有时效性、先进性,要适应现代化建设新情况、新环境、新技术的要求,30%以上应是实题。

3、课题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题目的大小和难易要适度,防止片面求全或过小过窄过深,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

4、课题形式可以是企业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论证、财务分析报告、项目方案设计、市场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但学术论文的选题应有所控制,其比例控制在每位指导教师所带学生数的20%以内。学术论文在答辩前须经审稿,并采用盲审的方式。鼓励课题组选题;鼓励搞与本专业有关的创业方案。

5、课题需经各专业审题小组审查通过,以保证课题选准、选好。

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为确保毕业作业质量,各教研室应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教风严谨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助教一般不宜单独安排指导工作,但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在外单位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的毕业作业,可聘请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教研室必须指定教师负责联系,明确教学要求和进度,协调有关问题。

3、每个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4人。

4、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具体指导学生做好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的撰写、谋篇布局、行文表意、格式规范、排版规范等工作。

5、指导教师要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在业务指导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一丝不苟,养成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如系指导教师原因导致学生在答辩环节被判为不及格的,指导教师要负连带责任。

6、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在岗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得到一次答疑、指导或检查。要检查学生毕业作业的进度、质量,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指导或检查应记录在毕业作业任务书上,并按要求签字。

7、指导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批阅实习报告给出成绩。学生若不能自行落实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帮助落实。

六、对学生的要求

1、毕业作业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项独立工作。学生本人应充分认识毕业作业对自己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以认真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行工作。

2、要求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要严格按照毕业作业规范化要求,认真、按时完成毕业作业。

4、学生要尊敬指导教师,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

5、学生要独立完成毕业作业,不得抄袭和弄虚作假。

6、对于不服从指导者,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其毕业作业的进行,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七、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

1、毕业作业成绩的评定,必须严格掌握评分标准,实事求是,力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是:

(1)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毕业作业的质量;

(3)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

(4)毕业作业期间的表现(包括认真努力程度、学风等)。

2、毕业作业的成绩采用五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毕业作业的成绩,由各专业答辩委员会确定,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优秀率控制在15%以内,对于没有达到毕业作业要求以及弄虚作假、抄袭者、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八、时间安排1、7-8周毕业作业毕业实习动员2、12周前 指导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3、14周落实毕业实习单位,落实学生课题4、15周课题审查,撰写开题报告5、17周完成详细写作提纲6、2012年3月中旬 完成初稿7、4月上旬中期检查8、4月下旬定稿9、5月11日前上交答辩材料(含电子档)

10、5月19-20日毕业答辩

2011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今天,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商务交流也日益频繁和深入,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培养出能适应国际商务变化、具有较强国际商务竞争能力的人才,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熟悉贸易业务,而且还要精通外语,以便在商务活动中更好地交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就不能仅局限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多元化国际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交流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以及在开放竞争条件下进行商务决策的判断能力和驾驭能力。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国内形势良好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开始重视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年内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力争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教育部对于双语教学的逐步重视,为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势头良好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势头良好,各种经验交流会促进了教学发展,教学目标、教材和课程设置都得到明显改观。2001年8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双语教学就逐步开展起来了。对双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新变化等,国内高校每年都举行各种级别的学术会议,进行探讨和交流,推动了双语教学,也为双语教学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在教材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包括高教、人大、清华、北大、东财、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在内的国内出版社都引进了大量国外原版教材,并针对教材改编做了许多创新工作,就双语教材的选题出版、双语教材教学资源的下载使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发展趋势等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不断改进。同时,海外高校教材出版公司也踏进国内的双语教学市场。目前,双语教学课程正在各个高校陆续开设,且比例、比重都在不断增加。

3.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实物商品)的交换,也包含无形商品(劳务、技术)的交换,又被称为世界贸易。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流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听说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且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很有优势的。

4.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参与意识

现代的教育水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大学的专业特征和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那些英语基础好、善于沟通的考生有很多都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课还是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上,都有很高的自主参与意识,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沟通能力也普遍高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二、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双语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外部环境、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行和推广,并影响了教学效果。

1.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在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多都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校大学生既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与习惯,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与需要,加之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其结果是,学生只会用英语应试而不会用英语交流。这种外部环境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得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2.缺乏良好的师资条件

师资条件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践,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较高的听说能力。可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或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或是英语基础较好的相关专业课教师,都不是太符合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要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基础好,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专业教师相比,一般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对某些专业知识的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会流于表面,因此这类教师特别容易进入“外行人说内行话”的误区。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教授双语课,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而实际的问题:一是这些教师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二是他们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但缺乏较完善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3.缺乏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妥善协调教学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首要原则。但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各自为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采用汉语教材,汉语是主要教学语言,英语是第二教学语言,仅把一些贸易专业术语介绍给学生;二是一些高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以双语进行板书和标注,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三是一些高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汉语为次要教学语言,以全英语进行板书和讲解,对某些难点内容和贸易术语以汉语辅助讲解,用英语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第一种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还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较广泛,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就全国而言,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层次不一,还没有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4.缺乏规范化的教学设施

教辅手段落后、教学设施陈旧是双语教学普遍面临的困境。有些本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给学生的国际商务活动画面,却因教学设施的陈旧而无法让学生接触到,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三、当前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构建教学的总体目标、课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贸易理论、贸易知识和英语技能,而且是让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进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基于英语环境下的国际商务能力的培养和基于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两部分,这两部分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获得用英语处理国际贸易事务的技能。为此,一方面,各高校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环境、国际贸易场景交易、单证制作及审核、函电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顺利应用双语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而且要能紧跟时代,及时更新知识,把握专业前沿,具有较强的学科纵向深入发展和横向交叉发展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善于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和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流程。这种能够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在讲台与实际贸易业务操作平台间自由转换的教师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只有拥有了这样一支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甚至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都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商务信息、商务实例,而且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商务活动等情景教学模式,让师生互动,寓教、学于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的外贸企业参观学习,更多地接触公众性商务活动,体验国际商务活动的程序与规范,及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完善学习过程,为将来完全踏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4.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网络平台

双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所不同。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一般要比中文教材内容多,而且理解起来速度也慢得多,因此,在教学设施上,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双语教学网络平台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国内双语教学层次不一的缺憾。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各高校的双语教学网络平台链接起来,实现双语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师系统(辅导与答疑)、教学素材等资源共享,弥补落后地区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解决双语任课教师不足和教学水平层次不一等问题,使所有地区与高校的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教育信息。

5.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要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有效和合理,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机制,给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以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尽快制定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标准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最后,努力创造良好的开展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把知识变为能力的快乐,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孙锦如.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4]王育红.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7篇

一、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一) 、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外贸出口企业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了重大冲击, 这些企业面对国际市场, 靠外国的定单以销定产, 没有了定单, 不能通过市场顺利实现资金回笼, 产供销链条必会中断不能维系再生产, 企业纷纷倒闭, 企业职工只有纷纷离岗。有关调查显示, 2008年以来, 有近7万家出口型中小企业倒闭。对外贸、进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外贸、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类学生就业因此受阻。

(二) 、校企合作的机会减少

企业效益下滑, 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等工作困难重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须要同企业加强合作, 为学生提供一定岗位实习时间, 共同培养学生岗位工作技能。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 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为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赢得企业的支持,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自金融危机以来, 绝大多数企业都遇到了困难, 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跌到了低谷,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三) 、报关与国际货运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择业过程中心理素质差。

择业过程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 而很多高职生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 害怕竞争、不善于竞争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自我角色转不及时。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8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自我认识不够准确。对自己充分的了解, 是求职者进行职业规划的依据与前提, 而高职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3、职业能力不足,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高职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 要求高职生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 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 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业寒冬”的对策

(一) 、政府推行、强化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就业需求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的出口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更好发展, 更多吸纳就业, 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改善创业环境, 同时强化创业培训, 加强创业服务, 提高创业的稳定性, 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 、社会要观念与时俱进, 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高职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 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 、学校实现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掌握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货运代理和进出口报关、报检流程, 有较强的报关业务和国际货运业务综合能力, 可从事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等相关国际贸易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首先, 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 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为核心, 遵循“理论够用, 突出实践”的原则, 兼顾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四)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加强自身调整

1、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眼光不要过高

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就是外贸类相关专业的就业, 该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想一毕业就踏上理想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而面对危机, 第一位的是生存, 第二位的才是发展, 只能先保证了当下的基本生活, 才有转为危机、向前发展的可能。因此, 调整期望值, 放低眼光, 不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 而恰恰是对现实问题的充分考虑;而且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果自己期望值太高, 频繁碰壁后, 心情和自信都会处于低谷。

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水平的高低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入行的重要因素。在招聘计划减少的同时, 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其次增加操作经验,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不仅能掌握学科知识, 还要有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懂得国内外贸易法则和操作惯例, 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取岗位的关键。最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相比其它高科技行业的高学历特点,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具有不重学历重证书的特点。无疑考证会增加就业竞争砝码。如果毕业生求职前考取各类证书, 会对自己就业有所帮助。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讲求人格, 有责任心, 有较强的社交涉外能力, 反应灵敏, 语言表达能力强, 积极进取, 诚实守信具有基本学科理论及相关的金融、法律知识, 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办事能力, 善于收集信息, 熟悉有关国家的地理、历史、政策、风土人情、消费水平以及有关出口方面的条例和规定等情况。

总之, 作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大学生, 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涉猎各学科知识。另外, 要加强涉及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 深入了解国际文化的现状与历史渊源, 了解国际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惯例要求, 加强外语、计算机能力的学习, 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国际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速缓慢, 受此影响, 在高职院校中, 作为培养国际货运代理人才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该类专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与困难时, 更应该正确定位, 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毕业生。本文将对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如何解决毕业生困境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就业,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王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高职)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高职研究 (上旬刊) .2006

[2]李家华主编.打开求职就业之门序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

[3]莫运国1多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J]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8篇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专业对口率”,也称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总毕业人数中的占比,其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学以致用是衡量职业教育效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专业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工作岗位稳定、升职加薪及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学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投入是否产生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现状分析

2013 年7 月,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纳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0%以上”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量化数据,并且要求“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才能评为优秀。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4 年麦可思关于我院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2013 届毕业生半年后整体专业对口率为57%,其中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2%,按照麦可思报告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针对这一现状,麦可斯报告建议我院应该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应该说,通过麦可思报告,使我们准确地了解了2013 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对口率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更加系统的原因做出分析,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和不够全面。

三、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状,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我院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本专业是面向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胜任证券经纪人、保险代理人、投资顾问、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们对上述金融机构就业岗位需求的市场调研,除了银行柜员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机会较少以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层岗位人员的需求在天津滨海新区都比较普遍和充裕,虽然还没有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但是一般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然而通过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金融机构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且经过毕业后1~2 年左右时间的历练,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的前景都比较满意和有信心。针对这种比较矛盾的现状,我们又对这些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和不对口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回访调查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一些与学生就业专业是否对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缘由。

(一)来自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1.缺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立体体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过于偏重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法得到教师深入、持续、有效的指导。

2.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性。虽然这么多年在专业课程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是从学生毕业工作后给我们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认为在学校所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按学生的说法就是:所学非所用,或者是所学不会用、不善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上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

3.专业顶岗实习过少,缺乏连贯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可能是一个培养方式的问题。在对毕业生工作后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专业顶岗实习经历,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从业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他们纷纷希望学校今后应该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给学生提供了不多的一些顶岗实习机会。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只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然后学校负责联系几家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理财公司、贵金属现货和期货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最后每个学生只有到一家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这种顶岗实习的安排,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推荐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但是其总体效果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二)来自学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众所周知,心想才可事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如果心里对未来自己想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丝的想法,相反,每天都是心怀杂念无所事事,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认真学习的动机和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马上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工作。本人曾经兼任过7 年的国际金融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我就发现凡是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心有定向、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工作,并且早早开始准备的学生,毕业后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当然,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一方面跟其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教”,还应该要注重对“人”的培养,即所谓“育”。通过“育”人,让学生早早地走出迷茫,看清方向,从而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

2.学生缺少“从业”的资质。从事金融类工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资质,这里的资质主要是指通过了相关法律所规定的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基金销售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校期间没有通过上述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结果就是自己想去但总被拒绝。相反,那些毕业前就已取得一项或多项金融从业资格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在毕业离校前,已经有了为期超过6 个月的从业经历,等到毕业时他们每月的收入已足够应付未来的房租、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开支,因此这些学生往往都能够在现职岗位上继续安心踏实的工作,而且是越干能力越强、收入越高、信心越足,如此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学生缺少“乐业”的意愿。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金融工作而言,绝大部分都是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内勤文员类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往往所招聘的人员数量都比较少。俗语说“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尤其如此。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忍受不了在销售过程中客户的反复拒绝,从而纷纷跳槽。在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询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工作时,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简单的“不好玩”,或者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等等。其实,从事金融销售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了“诚信”、“用心”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能否做到“坚持”,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乐业”的意愿。这种“乐业”的意愿首先来自于学生对所干工作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做保险代理人工作,我们应该把保险的销售看成是为别人送保障、送安心,而不应看成是多拿提成的手段。其次,这种意愿来自于学生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要有一份坦然面对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到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有困苦的一面,同时它也有磨练自我、成就自我的一面,正如星云大师所言“吃苦就是吃补”。

四、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分析

提升专业对口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专业对口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太过于一蹴而就。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二是职业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确定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职业规划决策,是指对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从上可知,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说不能仅仅依靠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具体信息,学生不可能完全知道和了解,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也不一定都能知晓,因此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国际金融专业所有专职教师的事情。比如新生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教育由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主要面对的职业岗位等方面的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课程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相关信息,例如岗位的市场需求、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等。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机会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三是工学结合,就是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

(三)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

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就是以天津滨海新区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理财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戴士弘教授所倡导的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理论,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实施整体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二是课程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三是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同时它也应该符合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其实施要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确定课程在能力、知识和素养三方面的整体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等等。

(四)创建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

截至目前,适合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报考的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主要包括: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其实都不是很难,而且其中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课程里都有所涉及,但是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到毕业的时候,大概只有25%的学生能够通过1~2 项从业资格考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学校的相关系部完全有必要创建一个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由国际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师担任培训讲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考前培训,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和辅导作用,使国际金融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取得多项从业资格,为学生从事金融类岗位工作提前做好铺垫。当然,这种培训服务最好是非盈利性的。

(五)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

在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很所学生都是通过以前毕业学长的介绍,才比较方便和顺利地找到了一些与专业对口的金融类工作。因此,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就有利于在校学生和以前的毕业生建立一个及时动态的就业信息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既有利于促进在校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系部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查。

参考文献

[1]于斌.基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视角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评论,2014(6)

[2]刘莹.大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分析—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析 第9篇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国内形势良好

早在2001年, 教育部就开始重视双语教学, 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1年, 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年内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 力争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003年,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自2002年以来, 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 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 并且教学效果要好。教育部对于双语教学的逐步重视, 为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势头良好

目前, 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势头良好, 各种经验交流会促进了教学发展, 教学目标、教材和课程设置都得到明显改观。2001年8月,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后, 国内双语教学就逐步开展起来了。对双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新变化等, 国内高校每年都举行各种级别的学术会议, 进行探讨和交流, 推动了双语教学, 也为双语教学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在教材方面, 经过几年的发展, 包括高教、人大、清华、北大、东财、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在内的国内出版社都引进了大量国外原版教材, 并针对教材改编做了许多创新工作, 就双语教材的选题出版、双语教材教学资源的下载使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发展趋势等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不断改进。同时, 海外高校教材出版公司也踏进国内的双语教学市场。目前, 双语教学课程正在各个高校陆续开设, 且比例、比重都在不断增加。

3.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 (或地区) 之间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商品 (实物商品) 的交换, 也包含无形商品 (劳务、技术) 的交换, 又被称为世界贸易。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流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听说等, 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 且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很有优势的。

4.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参与意识

现代的教育水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大学的专业特征和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那些英语基础好、善于沟通的考生有很多都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证明,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课还是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上, 都有很高的自主参与意识, 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沟通能力也普遍高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二、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双语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在外部环境、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严重阻碍了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行和推广, 并影响了教学效果。

1.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在中国,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大多都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校大学生既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与习惯, 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与需要, 加之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其结果是, 学生只会用英语应试而不会用英语交流。这种外部环境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使得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2. 缺乏良好的师资条件

师资条件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践, 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 尤其是较高的听说能力。可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或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或是英语基础较好的相关专业课教师, 都不是太符合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要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基础好, 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专业教师相比, 一般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们对某些专业知识的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会流于表面, 因此这类教师特别容易进入“外行人说内行话”的误区。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教授双语课,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而实际的问题:一是这些教师专业知识比较欠缺, 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二是他们有一定的英语能力, 但缺乏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3. 缺乏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 妥善协调教学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首要原则。但是, 目前国内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 课程设置不同,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各自为政,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采用汉语教材, 汉语是主要教学语言, 英语是第二教学语言, 仅把一些贸易专业术语介绍给学生;二是一些高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 以双语进行板书和标注, 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 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三是一些高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汉语为次要教学语言, 以全英语进行板书和讲解, 对某些难点内容和贸易术语以汉语辅助讲解, 用英语提问, 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 第一种在全国高校, 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还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较广泛, 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 就全国而言,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层次不一, 还没有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4. 缺乏规范化的教学设施

教辅手段落后、教学设施陈旧是双语教学普遍面临的困境。有些本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给学生的国际商务活动画面, 却因教学设施的陈旧而无法让学生接触到,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三、当前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 构建教学的总体目标、课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贸易理论、贸易知识和英语技能, 而且是让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 学生应该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 学会运用外语技能, 增强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进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因此, 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基于英语环境下的国际商务能力的培养和基于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两部分, 这两部分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 获得用英语处理国际贸易事务的技能。为此, 一方面, 各高校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环境、国际贸易场景交易、单证制作及审核、函电写作等,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能够顺利应用双语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 而且要能紧跟时代, 及时更新知识, 把握专业前沿, 具有较强的学科纵向深入发展和横向交叉发展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善于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来说, 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和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流程。这种能够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在讲台与实际贸易业务操作平台间自由转换的教师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 只有拥有了这样一支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队伍, 双语教学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丰富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 甚至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都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商务信息、商务实例, 而且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商务活动等情景教学模式, 让师生互动, 寓教、学于乐。此外, 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战训练,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的外贸企业参观学习, 更多地接触公众性商务活动, 体验国际商务活动的程序与规范, 及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完善学习过程, 为将来完全踏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4.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网络平台

双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所不同。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一般要比中文教材内容多, 而且理解起来速度也慢得多, 因此, 在教学设施上, 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双语教学网络平台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是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 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国内双语教学层次不一的缺憾。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各高校的双语教学网络平台链接起来, 实现双语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师系统 (辅导与答疑) 、教学素材等资源共享, 弥补落后地区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解决双语任课教师不足和教学水平层次不一等问题, 使所有地区与高校的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教育信息。

5. 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要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有效和合理, 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 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机制, 给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以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 尽快制定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标准体系, 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最后, 努力创造良好的开展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体验到把知识变为能力的快乐,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摘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对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外部环境、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认真对待, 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样才能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8) .

[2]孙锦如.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6) .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

[4]王育红.高等财经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第10篇

1 国际贸易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1.1 精通的专业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工作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除此之外, 还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 例如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惯例、规则以及贸易术语等等, 同时面对紧急问题, 要有能力进行及时处理, 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素质。

1.2 较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 在贸易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因此, 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英语能力, 包括听、说、写等各个方面, 如此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确保其顺利开展。

1.3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 互联网发展迅猛, 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运用, 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操作人员, 都需要熟练掌握文字、电子表格、数据库等软件, 在国际贸易中, 这些工具的作用非常关键。

1.4 准确的统计与核算能力

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 任何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对价格的具体核算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例如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 企业盈亏等等, 同时外汇市场的汇率换算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 必须对商品价格与盈亏情况有一个精准的计算, 并在交易之前对合同相关价格条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2 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1 贴近专业方向, 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中专学生来说, 学习一些较为实际的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比较合适, 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块, 例如, 公共课、专业课等基础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充分体现学科的厚积薄发的特点。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确保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

2.2 紧跟市场需求, 突出学科实用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除了要建立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同时还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开设相关交叉课程, 以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课程为例, 这些课程可以丰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知识体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市场的需求是基本保障, 科学实用性是基本的技术支持, 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得国际贸易的学习更具有实用性, 实践性也就更为突出。

2.3 注重实践环节, 强化课程的可操作性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达到要求, 具备较高素质, 中专学校就必须强化课程的实践操作性, 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与实际相结合, 对案例教学方法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讲解, 对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释, 如此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理论课的学习, 对模拟实验室进行建设,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也应该组织学生在遇到操作难题的时候积极讨论, 争取自行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运用现代化手段, 实现教学先进性

中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国际贸易教育的特点, 对现代化教学方法加以充分利用, 使教学的专业性、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得到强化。教师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以此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 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讲解。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及时更新了解国际化的资源信息。

3 总结

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加强中专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也是各个学校必须担起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抓住学生的特点, 促使学生基于对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与认识,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 确保学生的学习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琳.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企业导报, 2015, (12) :112, 180.

[2]陈红艳.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 2013, (24) :307-308.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11篇

本届设计大赛主题为“丝路华章”,以古城、宫殿、石窟、古道、沙漠、宗教、建筑等为灵感来源,共展示了32个系列130余组服装服饰作品。模特们优雅流畅的T台走秀,传递出设计师对“丝路华章”的独特领悟与创意。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以艺工结合为特色,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有特色、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二级学院。该学院2012级的学子利用所学知识,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融入服装设计,探索各种表现手法,从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发掘服装设计的多重可能性。

本届大赛由设计师、服装评论家和院校学者组成评委团。12号作品《用新呼吸》受到评委们的认可,摘得桂冠。8号作品《变奏》、9号作品《彩云之韵》荣获二等奖;7号作品《花稼》、17号作品《妆粉午夜》和20号作品《紫金宫》荣获三等奖。(通讯员_严家民)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出新政提速B2B出口业务

日前,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推进大会召开,会议公布了综试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还推出了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智能物流等便利举措。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涉及10个方面30项措施,更加注重跨境电商B2B发展、产业发展和生态圈的营造。

出台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便利举措包含了通关监管便利化、检验检疫便利化、退税管理便利化、产业发展便利化等细则内容。杭州综试区还推出首批300家跨境电商B2B市级重点企业,将给予重点扶持。杭州综试区与阿里巴巴联合共建信用保障资金池,阿里巴巴对每家市级重点企业在原有信保额度基础上增加50万美元信保额度,并在通关效率、退税和结汇上给予倾斜。

在服务方面,新政策扩大了“单一窗口”平台应用,打通了“关、税、汇、检、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目前,原申报地为宁波、上海等共计14个申报现场可通过“单一窗口”,实现在杭州申报,并从上海外港、上海洋山港、北仑港、梅山港等口岸出境。4月份以来,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从约4小时缩短到目前平均10分钟。(王赛)

中服协构建中国服装产业资源平台

近日,记者从中国服装协会获悉,为推动供应商与品牌商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上下游企业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建立快速反应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中国服装协会将构建“中国服装产业资源平台”。

为了汇集行业优质制造商资源,中国服装协会于日前开展了中国服装制造商信息采集工作,此次信息采集工作旨在为国内外中高端服装品牌企业提供优质的制造商资源。中服协将以企业所填写的相关材料为依据,经过汇总审核后进入“中国服装产业资源平台”。参与企业需于8月31日前将相关材料提交至中国服装协会协作部,或通过地方行业协(商)会、产业集群或主管部门推荐,向中国服装协会提交相关材料。

据悉,“中国服装产业资源平台”是中国服装协会为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构建的信息平台,该平台计划于2016年底开通。(刘嘉)

英威达推出莱卡融丝纤维技术

日前,全球最大聚合物和纤维综合生产商之一英威达正式宣布,公司开发出了适用于优质丝袜的莱卡、融丝纤维防脱散技术(LYCRA FUSION)。该技术不仅可以防止丝袜脱丝,还能保持丝袜的弹性,具有良好的拉伸性和回复力。

该技术能使丝袜集防脱散、舒适、贴身、有弹性和易穿着等功能于一身,是全球首项可以使丝袜同时拥有以上功能的专利技术,也是袜品行业第一个获得多项与双组分纱线相关专利的防脱散技术,并且覆盖氨纶纤维生产的针织服装,能为服装行业的袜品领域开设新标准。

英威达大中华区服饰和高级纺织品业务商务总监Steven Stewart表示:“我们创新的初衷是为给客户和消费者创造长期价值,维护和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致力于保护专利技术,生产优质的差异化产品,保持品牌在纺织行业的领先地位。”

基于特殊的防脱丝性能,莱卡融丝纤维技术使得袜业厂商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其织造出不同风格和创意款式的袜品,既有露出脚趾的大网眼风格的丝袜,也有如手套一般的分趾风格的丝袜。还可以通过调节纱线张力和线圈密度,生产出适合不同腿部直径的袜品,使丝袜更合体、更舒适,体现女性魅力。(赖松)

红豆等中柬企业迎来西港特区“百家企业入园”庆典

日前,由江苏红豆集团等中柬企业投资建设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迎来了“百家企业入园”庆典活动。这既是西港特区发展的重大节点,也是西港建设者8年辛勤耕耘的硕果。

2007年,红豆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中国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及江苏省、无锡市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多家无锡企业与一家柬埔寨企业在柬埔寨共同打造了11.13平方公里的西港特区。历时8年,西港特区已有100家入园企业、148栋厂房、解决1.3万人就业。

西港特区作为中柬合作的桥梁,不仅在交换两国优势资源、推进经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中柬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并决定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区域的跨国界和项目投资的集群化。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强化“共赢”理念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王赛)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第12篇

(一) 校内实践教学

1、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操作。

目前, 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 (简称TMT) 和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 (世格软件) 等。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 依托模拟实习平台,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 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出口模拟操作系统 (TMT系统) 主要是由学生扮演出口商, 指导老师扮演进口商, 学生通过查看老师每次发送的操作要求, 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训练;Sim Trade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 学生登录系统后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完成工作。

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 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 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 通过老师精讲、指导, 学生多做, 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 相互协作, 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 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 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 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 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 从信用证收证初审、收单和制单的初审与制作、交单、单据结算的全过程执行和跟踪等各方面, 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 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 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3、聘请相关人员参加实践教学。

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外贸企业、银行结汇部门、海关、商检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 学校老师全程辅导、管理的形式, 能够拉近学生与国际贸易相关职能部门的距离,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例去帮助学生解决平时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行业动态。

(二) 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训。

校外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 能够提供真实的场景, 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外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货代、港口、海关等重要场所, 加深学生对外贸的认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港口现场参观, 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集装箱的类型、尺寸及集装箱船的结构, 对集装箱堆场的运营管理、码头的业务流程有了具体认识, 现场了解到叉车作业、箱装货、托盘货等不同类型货物的港口装卸方法和规则, 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一) 实验室模拟实践存在的缺陷。

一是实验室模拟实践的课时设置偏少。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 10个课时每个学生仅能扮演5个相关角色 (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 中的一个, 完整地完成一笔交易时间都很紧张;交易过程中出口商的角色任务最重, 供应商和银行的角色任务相对较少, 每个学生训练的内容、强度都不同, 要让每个学生把5个角色都做一遍, 至少需要30个课时以上;二是外贸软件操作多为案例式, 重视单证的制作和流转过程, 而忽视了国际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外贸商品被抽象化, 只有象征性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 并不能展现实际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重要作用, 只有对外贸商品的各项参数、生产工艺流程有足够的了解, 才能有实力和信心去对外销售该类商品。人际交往, 在软件中是通过邮件的形式体现的, 这也仅仅是真正外贸工作中的一种沟通方式, 对于面对面的询价、英语听说写的锻炼, 都较少涉及。

(二)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教师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中, 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 大多是从学校入学校, 缺少国际贸易方面的实际工作经历,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训指导能力上,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的局限。

目前,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自身利益, 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同时, 受实习经费所限, 实习基地大部分就在学校附近, 过于集中的实习给这些企业造成的压力也比较大。而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的参观, 真正能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一些外贸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出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商业保密或不愿新手失误造成损失, 也不会将核心的业务或单证交给学生去做, 使学生不能接触到实际业务, 有时甚至只能被随机地分到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生产流水线上。

三、加强与改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 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

一是注重模拟软件质量。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不断充实完善内容, 更新知识, 使学生了解国贸新信息、新动态, 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要加强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如, 建立产品展示厅, 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推广或客户的开发, 了解商品知识, 真实体验外贸交易过程;三是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软件的实践操作, 以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二) 加强“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立教师实践学习制度。定期选派国贸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 学习兄弟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取长补短;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 以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四是引进具有业务实践背景的国贸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五是聘请外贸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多措并举, 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率, 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 强化从业资格证书培训。

目前, 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前茅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 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加强上述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就要做到宣传到位、师资到位、培训质量到位, 使学生在毕业前能获得1~2种从业资格证书, 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一是要加强投入,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如, 九江学院在庐山建立的实训基地, 实训内容充实, 生活设施配套, 每学期都有大批各专业学生上山实践, 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二是要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之路。校企合作要本着友好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才有生命力, 医学、护理、旅游等专业有广泛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就是实例。国贸专业可以通过实现高校优质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共享, 在科学研究、员工培训、教师入企挂职、学生实习和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双师型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通过成功创业的校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得到校友的支持, 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的同时也受到鲜活的创业精神教育。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是许多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籍丹宁, 鞠耀绩.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训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12.

[2]银灰.探究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 2010.2.

上一篇: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下一篇:条件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