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的阐释

2024-06-07

口语交际的阐释(精选6篇)

口语交际的阐释 第1篇

格赖斯认为意义理论应该坚持这样的分析方法:通过意向性理论分析说话者的意义, 然后通过说话者的意义分析语句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语句的意义就是说话者的意向。格赖斯进一步论述了说话者如何通过合作原则和相关准则表达意向性意义, 即会话含义 (Grice1975) 。

自从弗雷格建立逻辑分析传统以来, 真值条件语义学家们一直没有建立一套公认的言语交际理论。一直到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高举“意义即使用”的大旗, 意义的研究才开辟了另一个领域。这个口号的提出, 使意义的哲学研究从方法论上发生了根本转变, 即整体论的思想被融入意义研究中来, 从而完成了从语义学向语用学的转变。语言的意义就想当然地与语言的使用者、语言使用的场景 (微观语境) 、语言群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宏观语境) 关联起来。因此, 没有关注语境 (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语境) 而分析语言的意义, 结果都是不全面的。

本文中, 笔者将探讨新闻话语交际意义理解中主体的有限理性, 这一概念基于这样的假设:“在正常新闻话语交际中, 我们倾向于相信一个陈述, 而不是拒绝它, 即使这个陈述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证明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只有确定这个陈述是错误的时候, 我们才拒绝它。”新闻话语交际者有限理性的假说, 可以解释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 并对新闻话语会话含义的推理有启发意义。

理性的交际者的交际原则:合作

正常情况下的新闻话语交际语境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无目的的闲谈, 而是有一定的共同话题、共同的兴趣, 或者有一定的目的, 参与者也正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参与谈话。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谈话是以参与者的理性为基础的, 这种理性基础就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你在参与会话时, 要依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的目的或方向, 使你的会话贡献符合这种需要。”为了刻画合作原则的内涵, 格赖斯将合作原则从“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进行了逻辑分析。因此, 会话含义也就是理性的交流主体没有遵守或者刻意违反了四个范畴准则的产物。

合作原则和相关准则的提出, 在言语意义分析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后来的研究对其进行了修正或者更新,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坚持人的理性以及理性基础上的合作原则进行的。

人们对合作原则的批评是:合作原则反映了哲学家们对日常语言使用的理想化构想, 真正的语言使用者不介意这些准则的存在, 更谈不上遵守这些准则。批评的人恰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合作原则和相关准则就是非标记的交际方式。

新闻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样, 都有比较、鉴别、范畴化的过程。比较鉴别是最常用的认知策略, 通过比较, 人类不是通过事物间的共同点, 而是通过事物间的差异性认识事物。既然合作是我们默认的交接策略, 理解话语自然就会把感知到的话语和理想的话语进行比较, 发现其中的差异而识解其中的意义。这也正是对分析哲学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颠覆。因为方法论上, 真值条件语义学是通过真值条件描写而识解语言的意义, 也就是通过重言式对话语进行定义, 而重言式 (例如, “张三是张三, 李四是李四”) 并没有传递信息, 在交际中没有作出会话贡献。

然而, 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逻辑规则基础上的严格的数学演算。这样的理解意味着, 推理的结论是有效的, 是不容推翻的。但是, 新闻语言的实用方式、新闻话语的理解过程具有在线性质, 换句话说, 交际者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得过且过”, 只有当理解的意义不合适的时候, 交际者才重新解读感知到的话语。例如,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要看电视的时候, 妈妈经常会问“作业完成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但是孩子会明白妈妈的意思是“不要看电视, 先做作业”。其实, “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就是新闻交际中可观察到的、最常见的现象。这是一种靠经验、靠直觉进行的交际行为, 而非理性行为。

新闻话语识解的认知原则:最佳关联

就意向性而言, 新闻话语的交际意向性可以表现为信息性意向和交际性意向, 前者是告诉听话人某件事, 后者是告诉听话人说话者的信息性意向。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不仅要有普适性、解释性, 还要有描述性, 而意向性理论缺乏解释性。

合作原则的提出使意向性理论向解释充分性迈进了一大步。但是, 从心理学上看, 还需要彻底地完善。因此, 需要深刻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首先, 理解的目标是完全还原对方信息, 交际过程是向该目标无限接近的探索, 成功交际的前提不是交际者有共享的知识, 而是他们拥有互明的认知语境。在此前提下, 交际者的认知能力可以使他们的交际信息从不对称向对称发展, 从而使交际成功成为可能。由于认知语境只是假设的集合, 其中的信息交际价值不是自明的, 需要交际者有目的地选择, 那么是什么原则指导交际者从中选择呢?是认知的关联导向。意义推理的心理过程归根到底是新旧信息互动的过程, 即交际者在既有的信息基础上, 接受新信息, 然后借助已有的逻辑规则推理出新的信息。新旧信息在意义上的关联越是密切, 推理能耗越低, 这样的新信息就越具有关联性。因此, 在推理过程中, 交际者总是优先选择最具关联性的信息。

如果说合作原则是对人理性的哲学思考的结果, 那么关联原则则是对人的生理、心理过程思考的结果。理性在社会学意义上是维持个体理性存在进而维持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心理学意义上则是提高个体同化和适应能力的手段。这样的命题可以在发展认识论的研究中得到支持。我们可以从人类的同化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考察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总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经济原则, 即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新闻话语意义的识解:接近最佳解释

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视野内, 新闻话语交际者似乎都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人, 也就是说, 新闻话语交际者都严格按照逻辑原则办事, 但是这种认识与日常语言的使用实践大相径庭。

意义推理中, 新闻话语交际者预设了这样一个命题:在正常新闻话语交际情况下, 我们倾向于相信一个陈述, 而不是拒绝它, 即使这个陈述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证明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只有确定这个陈述是错误的时候, 我们才拒绝它。理性的主体必须有能力维持信念系统的一致性, 或者协调性。信念系统的协调性意味着系统中不能同时存在矛盾的信念。如果出现矛盾的信念, 系统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此时, 主体就要对信念作出调整。这样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放弃与既有信念相矛盾的信念, 二是对既有的信念作出修正。非单调推理的结果就是主体会为此付出使自己信念不协调的代价。主体的自发性调节机制是尽可能使潜在信念合理化。

基于以上说明, 理性的主体一旦相信一个信念, 在新闻话语交际过程中, 他不但要相信这个信念, 还要承诺证明该信念是合理的。所以意义推理的过程就是主体维护自己信念协调的过程, 主体实现自己的承诺的过程。这是语用推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称之为证因推理原则。

总之, 理性的交际者在新闻话语行为中, 如果遵守合作原则就意味着承诺:寻找一切可能的信息证明话语的合理性。信念的确立并不意味着主体的信念系统是稳定的, 相反, 主体的信念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为了保证信念系统的协调性, 主体通过自适应能力对其他接受或者拒绝信念的行为进行了辩护。主体自我辩护的实质就是寻求与自己接受、拒绝的信念处于因果关系的事件。

这样, 新闻话语意义的识解可以总结为交际者通过话语利用各种可以得到的信息寻求合理的、最大程度地接近意向的信息, 该信息可以在当前语境下是话语的最佳解释, 即和话语形成因果关系。

新闻话语意义推理中的有限理性

我们结合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 探讨了新闻话语意义理解中人的理性问题。合作原则已经预设了交际者是理性的主体, 其理性表现在交际过程中从“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话语, 换言之, 在提供足够信息的前提下, 说话者要真诚地、间接地、相关地讲话。正是有理性的交际者这样的共识, 交际者才能意识到话语在某个方面违反了交际原则, 而且仍能合适地识解话语并完成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交际过程。话语理解机制——最佳关联的建立, 实际上刻画了理性主体的心理基础。因为理性的主体总会“避繁就简”, 不会“舍近求远”, 除非有必要这样做。

但是, 在新闻话语的理解中, 交际者并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首先, 理性与情感总是一对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人不可能二者兼得, 所以得到一方就意味着另一方的丧失。因此, 我们能听到李四说“我总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 从不认为说话者在使用严格的词语讲话, 而是夹杂了情感因素:他在抱怨!但是他是如何实现这一意向的呢?因为, 首先话语中有真值条件内容“李四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 再者李四也相信听众的理性:“经常”近似于“总是”, 即使李四“偶尔”受到不公正对待,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 我们也不会以真值条件的标准来判断他的话语的意义, 而是从理性的角度理解他的心情。

理性意味着怀疑。新闻话语交际者的理性要求他不要盲目地相信某件事情, 以便保持自己信念系统的协调性。可是新闻话语交际中, 交际者却是想当然地相信某件事, 而不会刻意地怀疑某件事, 直到自己的信念系统的协调性受到威胁, 甚至有崩溃的危险时, 才会调整。调整策略就是自我辩护, 辩护的目的往往是证明所确立的信念的合理性。而辩护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过程实现的。

人以概念表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人通过把握对象的属性而认识该对象的特征, 概念的形成以临摹属性特征为基础 (Rosch 1973a, 1973b;Rosch, etal 1976;Murphy&Merdin 1985) 。因此, 知识系统中的概念和概念所对应的事物之间具有先天的临摹特征, 一旦某种特征作为认知手段固化下来, 又成为另一种概念形成的手段。汉字的构词方法就是完美的例证。象形、会意、形声等无不反映出这种认知机制的痕迹。例如“楣”、“湄”、“媚”都和“眉”有意象上的联系:从“目上之毛 (眉) ”到“门上横梁 (楣) ”、“水之岸 (湄) ”、“美好之貌 (媚) ”。范畴化则以对象属性特征的相似性为参照, 成为参照的特征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例如不锈钢锅, 当以“质地”为特征可以归类为“金属类”, 以“功能”为特征归类为“容器”, 以“形状”为特征归类为“圆形”等。这些特征说明人类的知识系统化是动静结合的, 当认知活动开始的时候, 便可以灵活地提取信息。以上特征使得交际者识解话语意义时更具自觉性, 新闻话语中出现的对象可以激发交际者知识系统中的同一范畴的其他对象或与之相联系的类似概念。

交际者在新闻话语言语活动中, 保持理性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一方面通过怀疑一切保持信念的协调, 从而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另一方面还要冒着牺牲人际关系的代价, 追求讲话的严谨, 而牺牲情感。所以新闻话语交际者只是保持有限理性, 这样可以在话语理解中建立“缓冲区”, 既可以追求理性, 又可以容纳情感。

口语交际的阐释 第2篇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现代人社会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把口语交际向家庭、学校、社会延伸,不断拓宽口语交际空间,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全面提升口语交际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往往注意力难于集中;

二是没有明确目的,未能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是进行正确应对和表达的前提。

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生活中的倾听大致分为两类:无目的性的随机听和有目的的倾听,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倾听。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又不外乎两种方式:

一是日常生活的留心倾听,这种听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

二是带着任务听,这种听目的性非常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更要适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不光能知道别人讲什么,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把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学会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让学生会说。书本上的口语交际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靠那几节课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除了要讲好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可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光,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由于受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对于一些陌生话题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表达,而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不会让他们无话可说。因此,校园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宝贵资源。

教学中,以校园生活为中心,通过话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校园生活剖析、调解专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活动的特点:

一是预设,就是事先设定好的,是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二是随机,就是根据发生的事情和校园生活需要临时决定的话题。

随机话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是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以是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如发现学生随手乱扔杂物,就立即让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想想如何说才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其实,生活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用身边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学会应对口语交际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应对。

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是造成口语交际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社会生活话题搬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场,又要让学生把学会的应对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口语交际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到社会生活中去,逐步学会应对,形成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捕捉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建立模拟的口语交际场景,让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再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价,来领悟不同话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懂得要正确应对,就必须做到倾听时要听明白、抓重点,表达时要有针对性、完整性。比如,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接待客人、购物、旅游、指路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将之搬进课堂,教给学生基本的应对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和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应对。

口语交际的阐释 第3篇

图式理论从多重领域发展而来, 图式一词最早是哲学词汇, 在康德的著作中就已然出现。他把图式看成是“原发想象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 因而理解可以把它的“范畴”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后来近代心理学研究将此提升为理论层面, 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对图式予以高度重视。先后多位心理学家致力于这一研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极其重视图式概念, 他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理论就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而成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为基础的理论。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即“认知图式”, 他相信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后来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 (Bartlett) 研究记忆, 这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 正式引进心理学领域。随后, 图式理论又经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演变为一种心理结构。在7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产生了现代图式理论。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 后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 与其他理论相比, 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 并可以籍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 因此在国际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波特和萨姆瓦 (R.E.Porter&L.A.Samovar) 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人人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误解, 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图式的功能主要用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 对知识的获得或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学习者构建内在心理表征, 使学习者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知识联系;使学习者依照图式的变量间内在联系, 推测出那些隐含的或未知的信息, 利用图式构成目标指向性或预测, 从面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 以便分析、比较、综合, 达成知识的沟通和应用, 解决问题;最终把新输入的信息纳入图式的框架中, 与相应变量联系起来, 使变量具体化、融为一体。图式具有一般性、知识性、结构性、综合性等特点。按照图式理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差异, 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迥异, 影响了交际者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

而英语诗歌认知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的认知共性, 可以消除差异增强相互理解。诗歌是语言、经验、模仿、真理、艺术、想象、图像, 爱诗歌是人的天性, 诗歌可以在多数人中激起共鸣。“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起初那些最富于这一资质的人, 使它逐步发展, 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亚里士多德, 《诗学》, 第12页) 一切诗歌界具有意象、隐喻、情感、想象等特征, 诗歌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英语诗歌具备了音乐、绘画、语言、历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特点。英语诗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文化的发展, 并深刻体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的思考 (刘林峰, 2011) 。因而英语诗歌认知是人类认知中差距最小的, 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认知手段。诗歌课堂认知的过程图式可以分解为:。显然这一过程是全方位激活人脑中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的官能的过程, 而英语诗歌认知则发挥了人脑的各种官能融合了包括五种技能在内的多种技能:。据此, 英语诗歌认知的图式特征就可以分解为:

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的相似图式通常体现为归类性、编排性、联想性、目标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脑的构造功能, 人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官能去感知事物, 就能够理解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诗歌是诗人依据自身的经验与体验提炼升华的艺术语言, 其中包含着人的史诗性的一般知识, 还包含着相似感受, 因而诗歌认知可以极好地体现感知、分析和运用三个互相依存的阶段 (Anderson, 1985) 。在诗歌认知时学习者一听到Starry night,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联想到天上的星星, 在内心构建出星光璀璨的夜空画面, 就可以从听觉转向视觉, 进而联想到画家梵高的旷世之作《星空》, 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从star到starry再到starry night, 整个认知过程体现为递进的解读记忆形式, 结合自身体验自然就达到了语言认知的目的, 这体现了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相似图式性

学习者对语言信息意象化是语言认知的最终环节, 这有助于实现语言认知的终极目标掌握并运用语言。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意象图式性体现为抽象性、想象性, 是构建关于诗歌语言的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 它在人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构成, 在人类语言认知中十分重要。Croft&Cruse根据Johnson和Lakoff列出的27与7种意象图式把意象图式概括为七大类:空间、路径、容器、整体、力量、辨认、存在。英语诗歌认知从识别到最终的拓展均体现了这种意象图式性。譬如在诗句They would not listen/They did not know how/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 读者联想到梵高的遭际, 因而很容易地would、did not、will这三种抽象的时态与时间和事件联系起来, 既理解了诗歌的深意且拓展开来掌握了时态运用的技巧, 达到了认知的效果。同样, 在I am flying/like a bird cross the sky/I am flying/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中, 读者通过对fly的识别联想所建构的画面, 可以识别解读cross the sky、pass high clouds包含的空间与路径的意义及其隐喻的理想、信仰与追求的深意, 读到实物bridge则可以意象到乐于助人甘为他人渡过难关的助力的品质, 其所包含的实际力量与精神力量, 进而构建出整首诗歌的意象及隐喻, 成功实现了诗歌的认知。

英语诗歌认知图式还表现出自我图式性。诗歌种类繁多语言风格各异, 对诗歌的喜好因人而异, 这有赖于人的自我概念。对于不同形式的诗歌认知又有助于形成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判定, 它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预期。自我图式是关于包括人格特征在内的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的个人图式的一个方面, 是人对区别于他人的自身的认识, 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性”、“独立”、和“敏感”等多种维度。人一旦在思想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 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 因而通过对优美诗篇的阅读与解读, 人可以彰显个性、树立正确有益的世界观, 培养人正面的自我角色, 帮助塑造与定位自我形象。例如:I'd rather sail away/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读者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sail away、swan、gets tied up、saddest sound的解读, 自然会希望摆脱束缚向往自由, 追求人生的理想。而在“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中读者通过内心构建的世界大同和平幸福的优美画卷, 一定会为了和平祥和的美好前景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人脑构造中学习、记忆及情绪功能都位于同一区域,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具有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各种情感, 情感对于人脑的运动具有加速作用, 情感是人类活动的推动力与催化剂。英语诗歌完美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爱恨情仇应有尽有, 通过对诗歌中的特定情绪情感加以认识并体验, 可以强化语言的认知并加深在长期记忆中语言的储存。例如友谊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人人都爱自己的朋友爱友谊, 读到类似When you're weary, feeling small/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I will dry them all/I'm on your side, /when times get rough/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 will lay me down.这样颂扬友谊的诗篇, 学习者就联想到自己的朋友及朋友之间的深深友情, 体会患难之中见真情的感受, 这样人们自然而然地激情澎湃, 这些诗歌语言就会深深的烙印在记忆之中。这就是英语诗歌认知图式的情感图式性。

勒温 (Lewin) 言道:“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基础是人的官能, 而英语诗歌认知可以充分利用人脑官能, 从感官感知开始, 激发思维达到认知的终极目的。英语诗歌认知是全方位激活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的官能的过程, 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认知的目的, 因而借鉴图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探索英语诗歌认知是英语教学的可行之法。

摘要:根据图式理论英语诗歌认知是全方位激活从听觉到视觉再到知觉到思维意识人脑官能的一个过程, 英语诗歌认知图式具有相似图式性、意象图式性、自我图式性、情感图式性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诗歌认知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可行之法。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诗歌认知,英语诗歌认知图式,图式特征

参考文献

[1].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Anderson, 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H.Freeman, 1985.

[3]Croft W.&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Our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汪安圣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口语交际的评 第4篇

学习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口语交际的评价我感受更深。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了口语交际评价的基本项目、要求和方法。现在就“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一、重视口语交际,重视口语交际的评价。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理解不到位,不重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课不上,改为上其他的阅读课。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口语交际,在评价中要重视口语交际。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这对现代人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表达的态度,能够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接人待物的习惯,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这个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适应我们新时代的要求,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口语交际评价的具体要求。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分学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因为学生刚入学,所以强调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和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能在一定的场合自信地说,建立学生表达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

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小学生到了中、高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是必须讲清楚讲明白,能进行提问和解释,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表达就更有自信心,发表意见就更有勇气。

三、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评价。

口语交际的阐释 第5篇

一、目前宁夏中职学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宁夏目前中职学校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 招生困难, 就业相对还可以。为了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宁夏的中职学校一方面升格为高职院校, 另一方面与高等学校联合办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凭。许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 就目前来看, 口语交际课仍然没有引起教师、学生乃至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口语交际教学仍然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校教务科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教学常规, 主要是看教材上的课文, 没人关注具体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提高, 作业中几乎没有口语交际的内容。在缺乏条件开设社交口语这门课程的情况下, 无论是从适应社会需要, 还是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 语文教师只能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 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努力完成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卡耐基在《口才训练秘诀》中说过:“一个人获得事业的成功的机会, 15%取决于知识技术, 85%取决于人格和领导能力。而后者又主要表现在他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联合国教科委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这些足以说明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强与弱, 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也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以新教材为契机, 从培养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能力上下工夫,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当前, 宁夏地区中职学校普遍采用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新教材, 该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现实当中我们的口语教学还相当薄弱, 当前如何高效、科学有序地进行口语教学是我们教学所面对的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说”的环境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中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话存在障碍, 心理素质差, 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 一走上讲台就害羞, 低头不语。教师可发挥教学语言的感染作用, 刺激学生说的欲望。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研究设计好教学语言, 形成说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在简洁明快, 要言不烦, 或语势雄健, 富有激情等的教学语言中, 感受口语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魅力, 从渴望能这样去说话。教师也可通过情绪感染和导语调动等方法, 把学生导入一个宽松、民主、愉快的口语训练环境中, 让学生敢于直抒胸臆。如教师微笑的面容, 饱满的精神, 信任的目光, 鼓励的话语等, 都会极大地感染学生, 而教师采用激发式、故事式、提问式等多姿多彩的导语形式, 能更快地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2、进行“说”的训练

(1) 结合阅读与欣赏系列进行口语训练。在阅读与欣赏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试着从口语交际的角度进行课文解读, 找到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情境出发来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和意境, 在阅读中品味口语交际的技巧, 提高口语交际规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只要我们引导规范, 学生的口语表达一定会进步。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在课堂里开口讲话, 并不等于一定是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学生在课堂里不练习、不表演他们已经会说的话, 也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是否乐于发言, 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口语交际的技巧如何要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 让学生能说乐说, 真正实现课堂的“对话”。

(2) 在表达与交流中进行专项口语训练。新教材每单元第二系列语文综合训练中有专项口语交际训练, 在基础模块上册中安排了说好普通话、朗读、解说、交谈、演讲、情境对话这六个专项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两周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训练, 如我在开展说好普通话训练时, 先讲宁夏方言中前后鼻音、省略介音和无r声母的现象, 以扫除宁夏方言对学生讲普通话的障碍, 然后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 组织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 让学生了解考试内容, 平时注意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标准, 以提高普通话水平。

(3)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口语训练。新教材设置了语文综合学习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根据专业指向、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安排活动内容, 创设活动情境, 设计活动项目, 让同学们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实践活动要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写一封家书, 一分钟自我介绍, 推销的语言艺术, 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 学生在活动中不至于无话可说, 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使学生愿说敢说;要么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如探究低碳生活, 这一活动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 而我们如何更安全、健康、自然的生活。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不仅畅谈自己身边的低碳生活, 以及低碳生活的好办法, 还进行了变废为宝手工制作, 家庭低碳生活的倡议等活动, 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一项活动只要求学生声音要响亮, 态度要大方, 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3、贴近生活实际, 在实践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 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 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 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 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职业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职业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的口语焦急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课堂口语,训练,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珉, 主编.普通话口语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于忠生.口语交际[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原因剖析[J].新课程研究, 2008 (127) :125-126.

[5]胡大鹏.谈加强语文口语的途径和方法[J].长沙航空职业技学报, 2001 (9) :17.

口语交际的阐释 第6篇

口语交际并非散漫式的随性交谈,它同样需要“有法可依”,才能有其恒久的语言魅力,本文结合了个人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从明确对象、资料选择、语言组织、口语交际的艺术性四个层面,介绍了行之有效的口语交际之评价体系,以期在具体操练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明确的对象

口语交际对象的第一层面即从文题中获得的明确的写作对象,一看就能把握,一听便能明白,无需赘言。口语交际对象的第二层面则是要明确文章的交流对象。

我们常说,说话要有中心,即有明确的主旨,在主旨确立之前,明确文章的交流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倚,也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材料,对象正确是基础。把握好对象的需求、喜好,则是说话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投其所好往往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这一点上,生活与文章之理是相同的。如初中语文七(上)的《这就是我》。面对这篇口语交际,孩子们很是不以为然,不就是自我介绍吗,从小至大、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平时都有过。我在上之前提醒孩子们要把它变成三分钟的演讲,孩子们惊讶、皱眉、思索,继而有人微笑了。课堂结果,对姓名、性别、爱好等的一层不变的平面介绍已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符合交流对象心理需求的张扬个性、事迹感人的自我介绍,则独树一帜地变得亮眼起来,佳作、名人都成了被欣赏者的光环。孩子们的幸福感,成就感也就此建立了。要想被认可,你必须关注到初中阶段,听者的需求层次已大幅提升,孩子们在评价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本评价和心理需求评价结合起来。理性思维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已不容忽略。

2 有效的资料

材料是文章的活水,是文章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作为初中生的口语交际材料既可以来自于生活的真实,也可以是对文本知识的吸纳,能够符合文章主旨,体现独特的思想性的材料便是可取的好材料。在建构评价体系时,我们给出了三种有效资料的鉴别与鉴赏标准。

首先,紧扣主旨的有效引用首当其冲。思想的获得主要依靠阅读和思考。吸纳性材料便是阅读,而中学语文课本给出的名著选读则是重头戏。文学家余秋雨建议中学生用名著打底,因为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由于时间不多,那就速读名著,名著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绝不过时。《成长的烦恼》这节口语交际课,一名学生引用高尔基悲惨童年,与自己幸福童年作比较,诉说了:“成长中的烦恼只是轻轻的一片云彩,有了高尔基处获得的坚韧与积极,他日这些云彩必将凝成吉祥的雨滴,点缀我粲然的笑靥。”这样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既吸收到了知识,又经历了精神的洗礼。在交谈中凸显名著的阅读底蕴,往往令人心生敬佩之情。当然名著的有效引用一定要避免胡乱联系。

其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与其他学科做朋友,会使你的材料更具价值。《黄河,母亲河》这节课的最佳作品是借助于一系列出触目惊心的科学数据诉说母亲之伤痛,呼吁爱我母亲的令人深受震撼的文章。注重联系,有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的资料,尤其是数据性资料和故事性资料的引用,在交流中往往会被当作智慧者的体现,而受到推崇。

最后,最为有效的,取之最易,用之最难的材料当属生活材料。积累生活的真实是口语交际熟练运用生活材料的前提。生活材料的运用必须避免落入俗套,需不断讲求创新。《漫话探险》看似难以交流实际只要你跳出浅层的“探险”就有诸多生活材料可用。一名学生以美国诗人的《未选择的路》开篇,点出“每一次的人生抉择,就是一次探险。”的主题,很容易过渡到了生活中真实的选择。难题一下易化了。最恰当、最真实、最感人的材料当属生活中的好材料。以文章主旨为刀刃,在众多的生活真实中进行最合理的剪辑是为最恰当;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用语言诉说生活本身是为最真实;“写真情实感可以避免思想贫乏所带来的内容空洞。”写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东西,是为最感人。鉴别出有效材料,给文章合理的定位便无须抓耳挠腮了。

3 有序的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人文性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但这并没有弱化她的工具性,而是力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余秋雨说:好的语言是有质感和吸引力的语言。金属和服装面料的质感是做工极为精细,光泽,手感恰到好处。不能粗糙,不能有杂质。好的语言亦然。初中生由于思想的贫乏,写文章很难以内容角度取胜,所以大家不妨在语言形式上下点工夫。讲究文从字顺,追求句式变化,工于词藻之美都是中学生可以做到的语文素养。

一方面,文从字顺即文章顺畅之意,叶圣陶说:“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的摸清楚。思想走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最后到达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语言是顺畅的文章。”《我也追星》谁都可以写两句,但有些孩子往往自相矛盾,如一个喜欢周星驰的孩子不能将爱流行之意贯彻始终,结尾又莫名其妙的说我爱古典,没有任何

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管理工作的研究

Study on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Work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胡山泉Hu Shanquan;高守平Gao Shouping;龚德良Gong Deliang

(湘南学院,郴州423000)

(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423000,China)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剖析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帮助地方院校加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

Abstract:Aiming a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t present,through analyzing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o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in order to help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design work.

关键词:教学管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以培养应

用能力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胡山泉(1966-),男,湖南郴州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湘南学院计

算机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计算机实践教学管理、网络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组网工程方面的研究;高守平(1965-),男,湖南常德人,南开大学博士,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教授,从事计算机教学管理、软件建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龚德良(1964-),男,湖南益阳人,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教授,从事计算机教学管理、软件建模、图像识别方面的研究。

衔接,随意跳跃,文章质量大打折扣。衔接性语言的运用,地位不容小觑,在口语交际评价体系中最应注意的就是衔接。注意好了,流畅就会成为最美的印象。

另一方面,阅读常考查词句在文中的含义,说话也是如此,用词藻造句皆讲究上下文之关联,绝不孤立单纯的用一字造一句。可学学老舍,方可使文章前呼后应,血脉流通。前后照应的语段有助于文章整体框架在听众大脑中的建构。如果说文从字顺是龙身,句式的变化则是翻腾的云海,辞藻的锤炼就是斑斓的龙纹。用恰当的句式表达人物恰当的感情。常语说“文如其人”,曹操的《观沧海》以诗的形式抒建功立业之志;诸葛亮的《出师表》则用大量长句恳切诉说了忠诚与期望。现代文《邓稼先》长短句交错使用表达了抑或铿锵抑或透彻的道理。当然,长短句的使用,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都有相当难度。我们只把知识介绍给初中生,作为亮点评价的选取点。口语交际是艺术语言的交流。恩依.库德良舍夫说:“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形象性。具体到语言形式上,则有多方面的表现:在词汇的运用上,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如重叠词、色彩词、比喻性量词等描绘性词语,以及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熟语。”在写作中,我常鼓励孩子们立新意,用新词。如八(下)《献给母亲的歌》,我惊恐与小学作文的事例再现。就事先要求他们在事例的选择上要慎重,词句的锤炼上多下工夫。结果,一篇《我的伟大的母亲》,让孩子们笑谈了很长时间,并不是母亲好笑,而是说此文的孩子,通篇用了九个“伟大“,别无他词来赞扬母亲,让人笑极生悲。相反,词语富于变化的《醉人的母爱》则广受称赞。“田间地头,我看着您,矮小而羸弱的母亲,抡起沉重的镐头,播撒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74-02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反映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1]。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同时也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与其它重点院校有一定的区别。作者长期从事地方性院校计算机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工作,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应该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存一季的期望,时间在那一刻定格,您不再仅仅是勤劳淳朴的化身,更是孟母一般的教育行家,有播种才有收获,我明白您的苦心了,亲爱的妈妈!”富于变化的语言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形象性语言更会为文章增光添彩,孩子们若仔细聆听,一般都能很好的捕捉到。细推敲,回味无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字与本该对应的“饿“字,孰优孰劣,推敲便知。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在意思上字字斟酌,务期妥顺,还须把语言的音乐性发挥出来,听着悦耳,使人容易记住,像诗歌那样。

4 丰富的艺术

一次语言的展现便是一次艺术的积淀与展示,语言上广采博览,凸现亮点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到民间采风去》若善于发掘身边的资源优势。让一个班级来自于不同区域的孩子搜集并展现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就会将形象性与知识性完美结合。借助于流光溢彩的体态语言,表达自我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是口语交际焕发光彩的法宝。

参考文献

[1]李声智,孙德琳.《说说我自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05):50-52.

[2]张亮平.口语交际障碍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1):135-136,140.

[3]孙细凤.几种常用的口语交际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0,(05):156.

[4]张桂英.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把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2):42-43.

[5]田绍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能力视域下一篇:关注创业板高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