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规划范文

2024-08-07

城区规划范文(精选10篇)

城区规划 第1篇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实现,经历周期较短,但其巨大产业空间带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从规划到建设,从物联网到云计算,从硬件到软件,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智慧建设纪元。

城区是城市的核心或者是城市某个功能集聚区。城区建设体现了城市建设水平,对城市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而城市依赖城区的发展,通过城区的产业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也为整个城市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做示范。

智慧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市民的生活、城区的运行息息相关。而且不同的城区具有自身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背景和特色。因此,智慧城区的建设必须规划先行,且规划需找准定位、突出城区个性与文化,结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建设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区。

本文将借助已有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结合中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城区特色,提出针对性智慧城区解决方案。

2 智慧城区规划案例

2012年4月12日,天津市发布《智慧滨海建设中期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建设目标,即到2013年,基本形成智慧滨海“4211”架构体系——四项智慧工程:智慧政府工程、智慧城管工程、智慧经济工程、智慧民生工程;两个高地:信息基础设施高地、新兴信息产业高地;一套保障体系;一张“智慧滨海”名片。据了解,智慧滨海中期拟建项目99个,总投资近25亿元,2012年年内启动建设39个项目。

2012年7月,四川省《天府新城智能互联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正式评审,天府新城智能互联城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未来的天府新城中,将围绕居住、商务、医疗、教育、政务五大领域推行三网融合、办公一体化、智能互联楼宇、数字媒体、城市管理、智能卡、协同、集中运营中心等八大服务,构建智能互联天府新城,将天府新城打造为西部“智慧城市”示范和样板。天府新城“智慧城市”投资高达每平方公里300亿元人民币。250亿元智能医疗投资,将产生35.4万个就业岗位,智能交通将使交通拥堵降低25%,城市污染下降10%,而燃料使用量降低25%,碳排放量降低10%以上。“智慧城市”建成后,将实现智能化电力、交通等公共服务,让公众开始超乎想象的“高新科技”生活,进一步提高天府新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形成以“智慧城市”技术研发与业务运营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及企业集群,在高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倡导者之一,“智慧浦东”在建设中提出:(1)智慧城市规划过程中,提出“应用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应用,产用联动”的理念,在建筑节能、智慧交通、医疗系统等领域皆有所涉及和突破;(2)浦东计划建设大规模软件产业基地,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3)浦东拟打造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区,深入贯彻落实“智慧浦东”的战略思路。

3 东部城市某城区规划基础及目标

2012年11月,住建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中提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总体目标。

同时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中,城区产业规划、产业要素聚集、创新投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列入智慧城区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因此,产业发展规划是智慧城区发展及规划的一部分,结合该试行办法,某城区经过调研分析了该地区产业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

该城区将在原始城区范围内形成重建,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一并启动,为该城区的产业集聚提供了基础设施的保障。

未来,该城区将成为商务商贸科技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公共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功能区,将成为商务、商贸、科技、交通枢纽等功能集聚的国际化城区。

针对该城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其产业规划,智慧建设应具有针对性,结合地域特色,提出相关领域的智慧建设方向是未来智慧城区发展的落脚点和参考依据,将直接影响该城区产业集聚等功能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以城区产业规划为基础,从智慧城区整体框架出发,对总部办公、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提出针对性智慧建设规划方案。

4 城区规划意义

该规划将加速智慧城区建设,推动城区产业集聚,改善城区人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区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基础,提高人民生活、生产效率并有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前提,便捷人民生活及生产为目标。智慧城区规划将加速该地区智能化建设,改善区域人民生活质量。以区域规划建设为契机,围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各项工程,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速城区产业集聚与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智慧城区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城区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区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区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转型发展,以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特点。该规划将努力打造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城区”。

推动节能减排理念与智慧建设的有力结合。在智慧城区建设规划阶段,节能减排理念的贯彻将为未来智慧城区运营成本及人民生活成本带来利益,同时大力贯彻节能减排的国策是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的要求之一。因此,推动节能减排理念与智慧建设的有力结合将贯穿智慧城区的规划及建设中。同时,节能理念的执行必将拉动节能产业的发展。

5 智慧城区整体框架

由中国通信学会汇编的《智慧城市白皮书(2012版)》中提出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该城区智慧建设规划中,也分为基础设施规划、应用体系规划、产业体系规划;将上述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归为基础设施规划,将应用层分为应用体系规划及产业体系规划。

6 智慧城区细分领域设计

6.1 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区建设的载体。根据指标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建设的重要要素。

该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可以从4个方面考虑: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

感知基础设施:通过视频、移动终端、射频技术等感知手段,为智慧城区综合应用和建设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网络。

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

光网建设:实现城区100%光网服务能力;实现城区3G和Wi-Fi热点全覆盖。

云计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行业级别的云计算中心。

地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位置源数据中心,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智慧感知、智慧融合、智慧分析、智慧服务、智慧决策”。

6.2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6.2.1 城区公共信息平台

指标体系中指出,城区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建设能对城市的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交换的信息平台,满足城市各类业务和行业发展对公共信息交换和服务的需求。

城区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无缝集成的综合性的整体,通过统一界面、进行跨系统全局管理、预案联动,并通过对数据库内设施运行数据、安防数据、预警报警数据、能耗数据、环境数据等进行挖掘和智能分析。用户个性化的功能要求、管理和研发需求目前在通用系统集成中无法实现。

该地区平台采用Niagara Framework先进的、面向控制系统的架构,打破传统的集成和控制系统模式,通过架构中的抽象层,采集建筑里各子系统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标准的对象模型。Niagara Framework软件平台采用基于Java的技术架构,采用应用程序组件和应用程序接口、协议库、中间件和开发工具,可满足用户在较短的周期内对应用级商业程序的需求。

6.2.2 总部办公

该地区规划“三大主导功能”之一的高端商务总部功能,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信息科技产业设计区域总部,形成区域国际化特色的金融服务业、高端商业、商务功能集聚。

从城区五年规划的运行体系上得出,智能楼宇的规划建设及投入运营使用是智慧城区总体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其中商务办公占据大部分体量。

“数字化管理、全面集成、必要联动、运行成本控制、人性化界面、安全稳定、易于扩展”基本成为现代高端商务办公大楼的建设总目标。

根据高端商务办公智能化集成解决方案框架(图2),城区商务楼宇智能化集成系统将由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公共安全系统(PSS)组成。四个子系统又都由各分子系统组成,如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包含冷热源监控系统、变配电监测系统、照明监控系统、送排风监控系统、空调通风监控系统、电梯监测系统、智能照明系统以及能耗管理系统。而四个子系统依托建筑基础、综合布线工程、机房工程等建设集成于基于以太网的综合管理平台的整体架构,实现统一管理、远程管理的便捷管理模式。

6.2.3 城区综合体

城区综合体是集商业、办公、购物、金融、交通、居住、旅游、餐饮、展览、会议、文娱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区空间。城区综合体是土地资源紧张和人口剧增的产物,是促进民生和旅游等城区发展方向进步的载体。在大型城市中,城市综合体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小型城市,城市综合体可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城区综合体对城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而智能化的城区综合体将为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标杆。

城区综合体具有多种城市功能,对综合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智慧综合体将以“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多种产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发布等系统”为目标,形成有机的整体。

智慧城区综合体以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框架为基准,将城区综合体的不同业态(观光、会所、公寓、办公、商业、车库等)进行功能集成,实现基础实施、新技术应用、服务增值和便民的智慧城区综合体。

城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甲级商务办公、主体商业、高档住宅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型、体验式城市综合体。

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城区智慧综合体综合管理平台的建成将依托于感知层、数据层、平台层的实现。因此,智慧综合体建设的涵盖内容包括:纵向考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层、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数据层、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层;横向考虑,智慧商务、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能家居、智能会展等应用都将成为智慧城区综合体的建设内容,如图3所示。

6.2.4 综合交通枢纽

该城区将建成未来城市级交通枢纽,面对火车、地铁等大型交通设施及庞大的人流量,实现地区人流、车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是该城区智慧交通建设规划的难点。

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合理规划组织交通流、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现代化交通意识为基础,通过硬件集成(设备集成、通信集成)和软件集成(业务集成、功能集成、应用集成、性能扩展),建设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交通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控制执行、科学决策的四个现代化——“集成化、可视化、网络化、桌面化”,真正实现“监视、控制、管理”三合一。实现城区公共停车引导、车位调剂和城区交通信息服务。

智能交通枢纽从近期发展考虑,规划为“一个中心+四个子系统”:

(1)公共交通运输信息指挥中心;

(2)智能公交监控系统(GPS监控、3G视频监控、客流统计分析等);

(3)智能出租车监控系统;

(4)智能公交电子站牌系统;

(5)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可选:交通诱导、停车诱导、手机服务等)。

系统平台和应用功能定位于智慧城市的车联网架构,采用SOA架构、云计算模式、标准接口和中间件技术,系统构建先进、灵活、兼容性好、建设周期短、扩展性好、成本低,符合技术发展趋势。

7 结论

(1)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与城市的象征,其智慧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城市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合理的建设规划将有力地带动该地区在未来功能定位上更加贴近客户需求,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极强的推动作用。因此,规划先行是智慧城市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

(2)本文以某城区产业规划为基础,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城区发展及建设等实际情况对其智慧规划提出总体方案、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方案,特别是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总部办公、城区综合体、交通枢纽等领域进行阐述,为未来的智慧城区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为未来城区智慧建设提供了思路。

(3)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篇章。智慧城区的规划设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冰之.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2]张继平.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4

河西新城区概念规划 第2篇

1、规划范围:以新秦淮河以北,外秦淮河和凤台南路以西,长江以东,总占地面积55.7平方公里。

2、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河西新城区的功能定位,力争以5到10年时间的建设,“把河西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

3、新城区功能定位:

(1)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中心功能

(2)居住与就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功能

(3)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休闲游览功能

4、新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河西新城区用地建设的现状和奥体中心的定点,规划河西新城区在总体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段落,纬七路以北地区为北部地区,纬七路与绕城公路之间为中部地区,绕城公路以南为南部地。

(1)以中档居住区和鼓楼科技园区为主的北部地区

(2)以新城区为中心、奥体中心、中高档居住区、滨江旅游为主体的中部地区

(3)以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高档休闲健身设施为主体的南部地区

5、主要举措

根据河西新城区的三大功能定位,结合新城区的基本条件,为实现新

城区的整体规划目标,规划提出以下五项规划举措

(1)建设一个卓越的现代化新城区中心

(2)营造优良而具特色的绿化景观环境

(3)构筑多元化和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老龄化时代下的老年城区规划 第3篇

关键词:养老;老年城区规划

1.背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7亿,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2014年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24亿,占总人数的14.9%。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4亿,占总人口的1/3。中国政府结合国情,确定了“9073”养老格局目标,即90%的老人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在2011年,德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6.6%,但“9073”养老格局目标在德国已经实现。2011年德国相应的数字为90%,6.7%和3.3%,这从侧面也印证了中国政策的可行性和实现性。

2.老年城区定义

当90%的老人需要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时,政府就需要加大对建设老人养老公共区域的建设投入。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来看,能够提供给老人活动的公共区域显得较为狭小,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单个的老年活动团体以及短暂的旅游、老年大学等。这种不系统的养老设施使得老人的养老生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出城市区域,建设能为老人提供其活动、学习、娱乐的集中的公共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划分的区域,其要求应当具有方便的交通,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供老人生活、学习、娱乐的各项服务、配套齐全的无障碍设施,能激发老人的生活的向往,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集中区域。

3.老年城区规划

老年城区作为—个能够为老人的养老生活提供系统的生活服务和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建设区域,其规划也就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老年大学。董之鹰在《新世纪的老年教育与资源价值观》一文说:老年大学不仅对老年人的现代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使老年人口作为社会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显示,退休老人是属于学习兴趣很高的一类人群,他们对传统的技能,如各种乐器、书法等;新型的高科技事物,如电脑都很有兴趣,而且他们拥有许多的空闲时间。老年大学能够很好的满足老人的学习欲望,是“老有所学”的必要场所。老年大学课程可设置:乐器、书法、艺术、手工、新型科技、时事政治等等;甚至老年大学的教师可以在老人中选取,让老人相互教学、相互学习。老年大学不但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知识,开阔老人视野,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使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服务社会,展示才华,进一步的做到自我实现。

其次是体育馆。运动作为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场所是至关重要的。当下老人最时尚运动边上广场舞,但广场舞受到天气、气温、人为等太多因素的干扰,而且其组织形式也是极其单调。体育馆的建设能够让老人拥有一个十分稳定的运动场所,更能增加如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形式;棋牌等娱乐设施,丰富老人的运动、娱乐生活。还能在体育馆内不定期的组织大型活动,适当的提高老人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老人更好的参与。

第三是无障碍配套设施。无障碍设施作为养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出现在规划区域的各个地方:包括无障碍通道、电梯、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无障碍扶手、沐浴凳等与其相关生活的设施。以保障老年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其他。一个老年区域的规划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在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为老人生理需求提供服务。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等必不可少;适当的休闲观光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惬意的生活;一个专门提供老人商品购物商场等等。

4.意义

老人作为一个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我们应该关注其退休后的生活,整个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努力去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老年城区的集中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老人来参与,有助于老人的交流交友;老年大学能够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人的自我实现;老人在体育馆中能够体验到不同的运动项目、娱乐项目,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无障碍配套设施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方便的生活环境;其他配套建设更能丰富老人的养老生活。总之,老年城区的建设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系统的、安全的、丰富的、健康的养老生活环境。

城区规划 第4篇

老城,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及既有建筑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载体,记录了社会发展,承载着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历史记忆。但是老城区老旧建筑和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现代高效的城市生活严重脱节,如城区功能混杂、居住环境杂乱、交通及绿化缺失等。以简单的大拆大建来解决这些问题,会造成城市文化传承的缺失和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其原有的特色识别性。面对老城区,应重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协调,这对于正确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找寻城市记忆,乃至掌握城市文化发展脉络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城市发展和老城区改造要求方面,也是亮点频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第5篇

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遵化是历史古城,“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城区范围基本在一环路以内(一环路即原城墙位置),面积约0.86平方公里,当时主要有大悲阁、鼓楼、州署、州学宫、城隍庙、西大寺等重要建筑。现在这些古建筑都已被毁,只有部分由此而来的地名称谓,如西大寺、阁等保留至今,老城区的道路系统还基本保留原有脉络。老城区内现有6个城中村(自由村、和平村、胜利村、解放村、民主村、建国村)及部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住宅大部分是坡屋顶一层平房,其中承担行政及商业功能的建筑多为2-4层的现代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年代久远,现状道路狭窄,车流人流汇集,交通拥挤,出行不便。根据《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遵化市老城区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集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中心。按照老城区“古文化商贸区”的定位,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满清文化产业园区,我市于2008年聘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老城区进行了规划编制。设计单位于2010年6月13日和8月27日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做了两次方案汇报,2011年4月29日城乡规划局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又做了方案汇报。目前,设计单位正按照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按照市领导指示精神,老城区改造将先从十字街改造开始。通过十字街的改造带动整个老城区的改造。

重庆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步行交通系统,步行通廊,步行单元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非机动车通勤优势的发挥。人们一般选择步行和机动车2种出行方式。非机动车的通勤量分流给了步行和机动车2种通勤方式,使山地城市通勤方式呈现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城市居民的远距离出行基本上都选择机动车辆为通勤工具,但短距离出行时步行出行方式在总出行方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步行成为山地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人们靠双脚爬坡下坎,或直接到达目的地或到达机动车换乘点。

本文结合重庆主城区“山城”、“江城”的城市特色,分析探讨现状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重庆特殊地理环境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依托城市内重要的步行区域、生态公园和旅游景点,依山就势打造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打造“绿色交通”。

1 重庆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现状

总的来说,随着多年的城市建设,重庆主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依附于城市道路的人行道为主体、独立的人行步道和商业步行街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性步行系统。交通性步行系统将城市交通源与各种交通工具联系到一起,满足了主城区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需求,使步行交通成了主城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也为减少道路车行交通、保证城市道路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1]。但纵观现状及规划,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步行交通系统密度偏低。一般以交通为目的的步行者可接受时间多为30 min以内。而在现状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地形高差等各种原因,部分区域(如北滨路)道路网密度很低,而在规划中没有重视区域内的一些原始的步行通道的保留和加强或者对区域内步行通道的考虑不足,形成了一些面积较大、中间无法穿越的开发项目(如海客瀛州之类),周边居民出行不得不长距离绕行,对居民以步行的方式出行造成了较大的心理障碍,影响了整个区域步行系统功能的发挥。

2) 步行系统与交通设施衔接不够。一般步行系统与交通设施(公交停靠站、轨道车站、停车场等)衔接不够紧密。居民通过一种交通方式(包括步行)到达另一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必须通过较长的距离步行才能到达交通设施,换乘非常不便,限制了交通设施功能的发挥。以轨道二号线牛角沱为例,其与周边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的衔接都非常差,居行进出该站点都感到十分困难,怨声载道。

3) 城市交通的建设和规划中对人行过街系统重视不够。一般在道路建设中,并没有从建设开始就对人行系统予以充分的重视,往往都是在人车矛盾十分突出、道路交通出现严重拥堵时,方进行人行过街设施的建设,总是抱着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2]。并且在规划中,对于人行过街系统的预留更为不足,天桥、地道的规划设计十分随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流交通的需要和与周边地形、建筑的结合,在实施中也没有较好地得到贯彻与落实。

4) 人行通道未统筹规划,使用效果不佳。已有的人行通道使用效果不佳,未能形成系统,人们出行仍然不便[3]。如观音桥环道市规划局门口处的人行通道连接步行街广场,不远50 m处小苑的地下通道连接金源大酒店,两处通道没有连通,使用十分不便,同时环道南侧及东侧缺乏人行设施,天桥设置单调,人行仍愿意在天桥下横穿道路。

2 建设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交通系统在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和谐的标志、是城市文明水平和科学程度的反映、是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和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4]。规划建设好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 完善步行通道有助于发展公共交通,促使城市交通形成合理的出行结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是以良好的步行道设计、管理以及与公交车站的衔接为基础的[5]。大力发展公共汽车在各大城市已经形成共识,但是与之紧密联系的步行交通系统、公交捷运换乘系统并没有建立起来。现代城市常见的情况是:在交通换乘站点附近形成大规模的人流聚集,却又难以有效疏解,这又反过来干扰了机动车辆的流动。因此必须完善步行通道,使公共交通的乘客能有更好的步行空间、候车场所,加强公交吸引力。

2) 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能保持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建设步行交通系统可与旧城保护相结合,因为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地段和风貌街常常较新建的街道窄,以这些不宽的街道为基础建设步行街,可在对其不做太大改动的情况下,兼顾旧城保护的需要。设立步行区有助于保护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

3) 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能够促使邻街商业活动活跃,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化交通带来的交通混杂、空气污染使城市的中心区环境不断恶化,无法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有一定的影响[6]。步行化改造可以为行人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有利于促使商业贸易额大幅度上升。

3 重庆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结合重庆主城区“山城”、“江城”的城市特色,依托城市内重要的步行区域、生态公园和旅游景点,依山就势打造主城区步行系统,形成主城区特有的集山水、旅游、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步行空间,丰富居民出行方式,打造“绿色交通”。

3.1 规划原则

根据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的功能和形式,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原则如下。

1) 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步行交通系统穿插渗透与城市综合开发的各个区域,其规划设计应当纳入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筑、空间环境及步行通廊应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构成要素应符合整体设计特征和基调,并应明确主次,使整个体系秩序井然、协调统一。

2) 因地制宜的原则。

步行交通系统充分体现主城特有的山、水结合的特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顺应地形,使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个性鲜明地体现重庆独有的山水一体的城市风貌。

3) 多种功能融合的原则。

步行交通系统应是多种方式复合的网络体系,应包括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公园、人行天桥、自动扶梯、建筑内的通廊、轨道车站等。

4) 充分重视与交通系统的衔接。

规划中充分重视步行交通系统与公交站点、轨道车站、停车设施等多种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体现步行系统的交通性与休闲性并重的特点。

3.2 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在规划中,充分结合主城区内主要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公园绿地、学校等步行重点需求区域,规划在主城中心区形成11条步行通廊、11个步行街区、18个步行单元。

1) 步行通廊规划。

步行通廊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较长距离的、有较强连续性的、以独立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区域为主体的步行系统,是周边区域内居民以步行交通方式出行的主要通道,也作为居民健身、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集中区域。步行通廊应是有较强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能够保证行人连续、安全、舒适行走的,贯通步行时间不小于1 h的步行系统。

规划结合城市道路网络现状及区域居民步行需求分布情况布设步行通廊11条,见图1。

2) 步行街区规划。

步行街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大量商业设施的布置、吸引了较为集中的人流量特定区域,该区域内具有较强的人行需求,对于步行系统具有较为集中、密集、多元化的要求的区域。步行街区多指以商业步行为中心的城市商业区,面积为3~8 km2。

规划结合城市商业中心区分布和交通换乘枢纽分布情况,将未来人流高度聚集区域规划为步行街区,步行街区除纳入了传统的渝中半岛外,将现状和规划的城市副中心、江北城CBD和主要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如二郎中心区、汽博中心等划为了步行街区。共规划步行街区11个, 见图2。

3) 步行单元规划。

步行单元主要指有多种交通方式聚集、高峰小时有较强人流量的、以满足交通性步行需要为主体的步行区域。步行单元主要集中在交通换乘枢纽等区域,面积在以交通设施为中心的1 km2。

结合交通换乘枢纽、轨道站点、对外交通枢纽等交通站点布局,规划在观音桥、冉家坝、大坪、两路口——菜园坝等区域内布局步行单元共18处。步行单元应结合区域内交通设施以及与周边商业、建筑等合理布置,根据各步行单元交通设施布局,提出各步行单元规划见图3。

4 结束语

步行起到了与公共交通短驳和换乘的作用。通过步行空间的合理组织,能够减少城市交通繁忙区,尤其是市中心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区人们对汽车的依赖,这对于城市交通趋于系统性、结构合理化有莫大好处。建设舒适宜人的、连续的步行交通系统是新时期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重视步行通道的建设,因地制宜建立步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张永波,刘庆楠.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J].城市交通,2009(6):53-58.

[2]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48-53.

[3]魏晓云.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8(6):21-26.

[4]刘庆楠.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5]袁文平.上海市中心城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09(6):70-71.

赤峰市新城区道路景观规划 第7篇

1.1 赤峰市整体风格和布局特点

赤峰市主要城区有3个:其一为松山区;其二为红山区;其三为新城区。在这3部分城区中, 前两者属于老城区, 现在正面临着被扩建与改建的过程。而其中的新城区, 是于2001年新建的一部分城区, 其建设速度快, 其建设规模大, 形成了比较胡规模的一个城区体系。

1.2 传统与现代结合

赤峰市中, 其红山区为其城市的中心区, 所经历的历史也是比其他城区更为久一些。红山区南面被红山环抱, 往北则依着北河套, 河岸彼岸便为楹山区, 其西侧与新城区相邻, 其东侧为平坦平原。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知, 红山区所在地理位置非常有优势。而在建筑方面, 因为其为老城城区, 所在范围内建筑物都相对低矮, 只有在近些年来, 改建时修建了不多几栋高层建筑, 所以其城市的天际线非常得平缓, 在城区内具有良好的视野。

相较与红山区的传统, 新城区的规划与设计中, 则可以随处看到现代都市的风味, 其城市规划与设计力求打造功能齐全完善的一座城区系统。在新城区的核心区内, 将会有以下方面的功能区出现: (1) 商业金融中心; (2) 科技大厦; (3) 行政服务中心; (4) 会展中心; (5) 青少年科技馆; (6) 医院; (7) 学校; (8) 图书馆; (9) 剧院;并且与此同时, 将会同时建设一些, 联排的低层商住楼, 并有多层或高层的民住楼及独立式别墅区, 同时还将同时建立一些相关的系列休闲场地, 如:政府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娱乐中心、滨水景观、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

3 赤峰市新城区景观规划分析

3.1 赤峰市新城区景观规划构想

新城区的规划与设计充满着现代都市的理念, 城市功能齐全、完备。在新城区核心区内, 已经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联排低层商住楼, 多层、高层商住楼和独立式别墅区, 政府广场、市民广场以及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 这里还将建设会展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科技大厦、青少年科技馆、图书馆、剧院、医院等公共设施, 建设文化广场、娱乐中心、滨水景观、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一系列休闲场所。新城区具有“三山五河”优越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 它将形成我国北方地区融“山、河、林、城”四位一体的独特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

3.2 赤峰市新城区景观的特色分析

3.2.1 建筑物特点。

(1) 玉龙广场。在赤峰市曾出土过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所以玉龙广场的命名也是以此为题, 因此玉龙广场其实是以龙文化为主题, 从而形成了龙文化广场。在广场中轴线上, 中华的龙字大观, 还有飞龙在天的标志, 都在广场中一字排开, 从而表达了龙兴之地的历史文化的悠久, 同时也象征了赤峰人继往开来的龙马精神。 (2) 漠南长廊景观带。漠南长廊全长3200m, 宽70m, 其主要表达的内容为, 将赤峰管辖区内, 所出现的所有地形地貌, 进行了人为的缩小重塑, 其做工精良, 虽然是由人为形成, 却看上去犹如天开, 形成了更有地域特色的人为景观。 (3) 市党政综合办公楼。市党政综合办公楼, 总建筑面积8.2m2, 长270m, 高11层, 位于赤峰市新城区中心。市党政综合办公楼, 是一座气势非常雄伟的建筑, 它的整个设计理念, 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进行了有机融合。其建中具有着古朴而明快的色调风格, 既富涵了远古龙文化的深邃厚重, 也展示了公正民主的现代精神。 (5) 国际会展中心.赤峰市的国际会展中心, 其位置于玉龙大街与宝山路的交汇外, 占地面积57800m2, 建筑面积6.95万m2。这是一座综合建筑楼, 其建筑风格恢宏壮丽, 在新城区, 也算是一道人为的亮丽风景景观。

3.2.2 道路与路灯的观赏性。

在赤峰的新城区, 在其城市景观的设计中, 对于道路的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 道路都宽阔而街, 道路两旁都有绿化, 并且其路旁路灯的选取也别具匠心, 在晚上可以照亮马路, 在白天以其造型的别致还可以成为景观。新城区的道路建设, 是以玉龙大街为主线, 从而再造了13条, 构成了新城区的道路交通网络。

3.2.3 植物景观。

兴安南麓植物园, 位于赤峰市新区, 玉龙大街北北侧, 王府大街南侧。在此园中, 收集种植了大兴安岭南麓的原生植物。其中展示的植物种类达到160余种, 对其属性进行分类, 按乔、灌、花等不同的种类, 进行分布。从本质上来讲, 此植物园是一座综合性的植物公园, 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了非常好的诠释。

3.2.4 其它装饰物的布局。

在对赤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 其设计者以规划者, 对于青少年的孩子们也予以了充分的考虑, 在对于青少年宫的建设中, 不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还考虑到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 因此在少年宫旁边有相应的一些活动设施, 如音乐喷泉、儿童沙坑、儿童游乐场, 还有一些石头景观, 让孩子们紧张的学习之后, 可以得到充分的身心放松。

参考文献

[1]李钢.地域性城市设计[J].城市问题, 2007 (6)

某市新城区电网规划及投资效益分析 第8篇

城市电网是城市建设的核心, 城市电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此同时城市电力负荷具有电量需求量大、电力负荷需求点密集、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特点。作为大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负荷中心, 城市电网的设计对整个电网的设计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否合理科学的进行电网的设计规划, 是决定未来电网能否安全高效运行, 能否给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动力, 能否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现代城市电网规划中要着重解决目前存在的峰谷差过大、发电设施和输电设施利用率不高、局部事故扩展导致大面积事故最后导致大面积停电等问题。

1 某市新城区及电力负荷预测

某市新城区是未来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区。规划区内的工业用地主要为早年建设的大型工业如某市轴承厂等, 有一定的工业功能区布局和景观。居住用地多为上胡村、何屋的农民私人住宅, 基本上仍然是按照农村建设模式一家一户的自建住宅, 这些住宅形象单调, 新旧不一, 且规模较小, 分布零散, 配套设施不足。由于规划区现状多为农用地与林地, 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很少, 所以区内道路系统不完善, 道路用地比例非常少。除了西联大道这条主干道外, 其他道路基本为乡间道路, 不能符合日后规划要求。规划区内绿化景观单调, 主要是原有的耕地和部分林地, 沿北江河地段未能充分利用, 景观缺乏良好组织。

新城区是该市近期发展的重点地区。在过去10多年历经了多次规划, 新城区地区的用地性质从最初的工业开发区调整为未来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区。规划新城区远期人口规模为18.4~25.4万人。由于新城区定位为城市未来的行政、文化中心区, 所辖区域多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性质用地, 并且为该市近期开发的重点区域, 故其远期总电量及人均综合电量水平较高。远期总电量为16.34亿k Wh, 人口为25.4万, 则人均综合电量为6432k Wh/人。

2 某市新城区电网规划

2.1 变电站选址定容

变电站是电网中的中枢部分, 它承载着变换电压、集中分配在网电能的任务。根据当地电网结构和电力用户的分布, 合理的确定变电站的位置、参数对电网的规划合理性有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的投资建设以电网的建设为主, 电网建成后经济收益的高低对电网的经济性有重大影响。变电站因其特殊的总用在整个电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上游系统来说, 变电站属于负荷点, 它消耗了由电厂发出的电能, 而对于下级用户, 变电站又是直接电源, 为电力用户源源不断的提供着电能, 所以变电站的布局直接影响着电网的运行效率以及上游电站的输电效率。

本次规划依据某市新城区区域发展的定位和区域总体规划的实际情况, 对新城远期的变电站布点和主变压器容量进行规划。变电站选址的总体规划思路如下:

2.1.1 变电站选址及定容的相关原则

1) 变电站选址

变电站的选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 比如所选取位置的地价因素, 如果选取的变电站厂址地价过高, 这对变电站造价有一定影响, 再次要考虑到变电站位置的可行性, 有些地区是不适宜建造变电站的, 比如河流湖泊旁边。根据以上因素就能够大概判断出变电站选址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变电站选址的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2) 变电容载比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并考虑到新城区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110k V电网变电容载比应在1.9~2.2范围内。

3) 电力平衡

如果变电站总容积不能够满足负荷所需电容量, 就会发生电力事故, 根据历年负荷变化规律预测, 预计远期新城区范围内10k V负荷总计430.01MW, 按照110k V等级容载比1.9~2.2计算, 需110k V (含220k V) 变电容量817.0~946.0MVA。

2.1.2 规划结果

新城区远期负荷预测结果为430.01MW, 取容载比2.0, 计算得到本区共需供10k V电源容量约为860MW。

目前规划区范围内有1座220k V变电站, 该变电站主要为某市地区辐射供电, 仅向规划区配出2回线路供区内的农用负荷。这2回线路为临时供电性质的线路, 在规划区各建设项目开始后可作为施工供电线路, 规划区建成后将进行拆除。该变电站远期将配出10k V线路, 为新城区10k V侧的负荷供电。

结合某市地区电网建设安排考虑, 区内新增1座220k V变电站, 远期容量构成为4×180MVA;考虑区内220k V变电站供10k V能力及线路供电半径要求, 需新建110/10k V变电站2座, 容量均为3×63MVA。

规划后的新城区远期将由2座220k V变电站及2座110k V变电站共同为10k V负荷供电。远期变电站选址定容结果及各变电站供电范围见附图四。变电站规划结果见下表1。

“十二五”期间, 规划区内电力负荷增长主要来自施工设备。根据2014年负荷预测结果, 同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规划“十二五”后期在规划区东南侧新增110k V曲西站布点, 一期容量为1×63 MVA, 则2014年规划区供10k V侧容量为213MVA, 容载比达到2.18。

2.2 中压配电网远期规划

2.2.1 规划思路

1) 10k V配网主干选用YJV22-3×300导线, 载流量为450A, 可供负荷约为7MW。2) 根据每个负荷中区远期负荷安排主供回路数量。3) 为了满足“N-1”安全供电准则, 每个分区再引入1~2回10k V馈线作为备用线, 共同组成1~2组“N供一备” (N≤3) 馈线组。4) 每条线路有明确的供电范围。5) 主供回路选择环网柜组网。6) 当分区负荷发展因市政规划调整等原因超出本次预测范围时, 可选择环网柜组网单环网接线作为补充。

2.2.2 规划方案及工程量简况

依据规划思路, 结合远期变电站选址方案, 对某市新城区远期目标网架进行了规划, 对网络规模进行估算。根据负荷中区负荷计算得到各区所需主供及备用回路数统计, 至2020年某市新城区共需新建环网柜287座, 开关站8座, 新建电缆142回, 电缆主干总长250.45km。

2.2.3 规划网架电气分析

1) 变电站负载率

对规划网架各分区供电线路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表2。

2) 线路平均负载率

规划网1 0 k V出线总数为1 4 2回, 区域总负荷为430.01MW, 计算可得线路平均负载率为49.77%。

3) “N-1”安全校验

(1) 线路“N-1”安全校验

规划网架个供电分区均形成独立的“N供一备”馈线组, 并且各主供、备用回路均来自不同变电站或同一座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因此规划网架可以通过线路“N-1”校验。

(2) 变电站主变“N-1”安全校验

由于各110k V变电站均为3台配置, 且负载率均≤67%, 因此在变电站一台主变故障或停运状态下, 均不需借助下一级网络即可转供负荷。规划网架可以通过主变“N-1”校验。

4) 理论线损计算

利用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CNP2.6计算得到, 规划网10k V主干线路线损率为0.86%。

2.3 “十二五”中压配电网络规划

2.3.1“十二五”中压配电网规划目标

1) 使电网结构趋向科学完善, 各个分区电网之间具有一定的互供能力。在“十二五”期间, 努力提高新城区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为规划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施工电源, 同时为早期投入使用的电力用户提供电力支持, 使网络接线逐步向目标网架过渡, 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建设。

2) 各项运行指标满足《导则》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 使电网结构更加合理可靠, 对各个变电站的供电负荷合理划分, 是电网稳定、安全、高效。

2.3.2“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思路及方法

1) 规划在“十二五”阶段的电网建设中, 提高电网规划的前瞻性, 要使建设规模能够满足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保证近期电网负荷、着眼远景电网需求, 尽量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

2)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的高速精确计算对于解决复杂的城网规划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大降低了规划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 缩短了规划工作的周期, 提高电网建设进度。

2.3.3“十二五”中压配网规划方案

根据上面所述的配电网络规划思路, 对某市新城区“十二五”期间中压配电网络进行规划, 到2014年某市新城区共有变电站2座, 出公网线路28回, 环网柜88座, 全部为新建环网柜。各变电站出线情况见表3。

1) 芙蓉变电站

芙蓉站为220k V已有站, 位于某市新城区北部。参考2014年负荷分布预测结果, 至2014年该变电站主变容量保持不变, 为2×150MVA, 主供西联大道北部地区负荷。芙蓉站作为规划区内现状仅有的变电站, 至2014年共出线16回, 全部为公网线路。根据规划区变电站布局情况, 规划该站部分出线与南边的曲西站形成联络,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2011~2014年期间该变电站新建线路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 芙3线、芙8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A5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2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2.12km和1.85km。

(2) 芙4线、芙7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A2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2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2.07km和0.53km。

(3) 芙9线、芙16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A4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2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76km和0.57km。

(4) 芙1线、芙2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A1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32km和1.36km。

(5) 芙10线、芙11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B1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2.24km和2.06km。

(6) 芙12线、芙13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B2、B3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2.99km和1.7km。

(7) 芙5线、芙6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A3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4年由芙蓉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0.6km和0.57km。

2011~2014年期间该变电站新建线路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 曲2线、曲3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D2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27km和1.49km。

(2) 曲6线、曲10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D1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2.27km和3.81km。

(3) 曲11线、曲12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C4、C6、C7、E2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3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5.7km和5.44km。

(4) 曲1线、曲5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D3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4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22km和1.28km。

(5) 曲7线、曲8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D4、D5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4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形成一个单环网,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21km和1.87km。

(6) 曲4线、曲9线

为解决西联新城C2、C3、F1中区电源问题, 规划2014年由曲西站馈出两回电缆线路, 分别与芙蓉站芙14线、芙15线联络, 线型采用YJV22-3×300, 线路长度为分别为1.8km和6.26km。

2.3.4 配电网络建设项目规模汇总

根据新城区电网的发展规划方案, 规划区共规划新建10k V线路28回, 新建主干线总长度62.41km, 全部为电缆线路。新建环网柜88座。

3 经济效益分析

某市新城区共需投入资金31037.43万元, 其中高压变电站及其配套设施投资4500万元, 中压投资23277.7万元, 低压投资3259.73万元, 才能保证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达到既定规划目标。电网供电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电网输送安全稳定, 保证用电用户安全用电。从以上电网规划不难看出, 规划电网建成后能够在变电站供电半径内合理分配电能。

3.1 完善电力网络

经过电力网络的建设, 合理完善新城区电网建设布局, 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而且相对于以前的电网模式更加注重电网的经济性。作为企业的电网公司要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 合理规划电网, 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输电能力, 但同时还要达到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防止出现输电能力太弱电网阻塞现象的发生。

3.2 提高供电企业效益

电网供应电力逐步开始市场化进程, 现如今电力用户在购买电力供应服务的时候还在购买电力供应保障, 电网供应的安全可靠也是电网供电的重要品质, 如果电网因事故停止供电, 电力用户是有权提出赔偿的。因此, 在供电企业成本计算时电网企业的成本除了已有的电网建设成本, 电网运行维护成本以外, 还应包括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电网供电中断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就会带来电网规划建设的成本的增加, 电网优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可靠性与电网成本的矛盾。

4 结论

应用综合负荷预测法, 结合某市新城区已有资料, 进行电网的供电安全可靠性分析, 寻找最佳方案, 尽量达到供电安全性与电网建设成本的平衡, 使电企收获最大效益,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新城区电网规划中, 通过市政对各个地区的用地规划, 进行用电负荷预测, 对每个地块的的负荷分成不同的类型, 在对每一地区进行具体分析。将每个地区的负荷根据行业比重进行负荷曲线的拟合, 最后得出该地区的负荷曲线。这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 能够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

总之, 在某市新城区配电网规划中应用, 通过应用计算机计算的方法, 避免了以往变电站选址工作量巨大, 计算精度低的缺点。本文通过计算机计算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专家的丰富经验, 大大减少了电网建设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电网结构合理化调整, 提高电能的输送效率, 合理的调和发电企业的发电能力与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杰超.电网规划方法探讨[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09, 25 (03) :56-57.

[2]钱强.110kV电网规划浅谈[J].广东科技, 2008, 12 (08) :67-68.

[3]何永秀, 杨卫红, 李艳, 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设计与评价[J].中国电力, 2009, 23 (12) :34-35.

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第9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为保障涪城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当时的规划思路的局限、技术手段的限制,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通过资料分析,对上轮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规划实施的效益、存在问题及成因,为涪城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编制经验和建议。

2. 研究区概况

涪城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中部,涪城区是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绵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和商贸中心,全区幅员的46.2%属绵阳城市规划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4°50’,北纬31°16’—31°37’,辖区面积597.0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42个村,1098个组,总人口约为65万人,200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3.09亿元。涪城区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410—693米。区域内平坝、河谷地带多为冲积土,丘状台地和丘陵地带多为黄壤、紫色土,农田灌溉条件较好。

3. 评价方法

3.1 研究材料

以《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对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2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对象、内容和目标,评价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涪城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注:1.数据来源为《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括号中的数字为权重。

3.3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根据所选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涪城区资料的实际情况,选用数模型对指标量化。

Ki=(1nxi—lnxi2)/(1nxi1-lnxi2)×a+b(正指标)

Ki=(1nxi2-lnxi1)/(1nxi2-lnxi1)×a+b(负指标)

其中,k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Xi1Xi2为指标的上下限,其中a、b为常数,通常a=40, b=60[1]。

3.4 指标权重测算

一般来说,根据数据的来源将权重确定的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客观赋权法需要大量的样本资料,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无法收集到大量的统计数据[2]。因此,为了合理地反映各指标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贡献程度,采用专家经验估算的方法,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3]。

3.5 指标的平均合成方法

综合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平均合成的方法选择几何平均值,该方法能显示各指标之间的差距。

评价方法为:

w为权重, k为各项指标值。

3.6 评价标准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总评价值80≤C≤100时,良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很协调,效果明显;当60≤C<8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各方面比较协调,起到一定效果,较好;当40≤C<6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作用不大,各方面有点不太协调,一般;当20≤C<4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比较糟糕,很多目标难以完成,各方面不协调,较差;当C<2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很差,规划如同虚设,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4]。

4. 评价结果

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指标平均合成后为77.78,处于“较好”评价等级,具体评价值见表1。该结果表明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规划实施以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以规划为依据,以用途管制为手段,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果。效果指标和执行指标得分相近,都处于较好等级。反映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指标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较为注意妥善处理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产生了相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从中也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在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看到,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建设用地满足率、耕地总量与占补平衡率,以及环境改善率得分相对较低,有待提高。

5. 结论及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显示,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比较协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足和困难。

5.1 上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5.1.1 耕地数量减少过快

涪城区城镇周围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耕地减少数量过多过快。一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预期提高,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较大;二是因为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是在规划实施之后;三是在2001—2005年间,国家大规模开展生态退耕,退耕规模比规划预计规模大。

5.1.2 建设用地增速过快

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已超过上一轮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主要由于涪城区作为绵阳城市规划区主体,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三产业用地需求较大,规划预见性相对不够。另外,在规划初期,城市用地以粗放型发展为主,未能充分节约集约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增长过快。

5.1.3 规划实施缺少必要的弹性空间

上轮规划自上而下开展编制,各类规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和刚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超前性和长期性规划,很难做到用地规模的准确预测与合理分配,缺少必要的弹性空间,增大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调整的频率,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效率和严肃性。

5.2 改进规划的建议

5.2.1 严格保护耕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5.2.2 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和集约用地

随着用地总量的扩大,既要适应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要求,又要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趋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发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纠正主要依靠扩大用地、经营土地推进城镇化的做法,努力经营城市,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5.2.3 圈外建设项目应留有余地

上一轮规划除省、市重点项目下达用地指标外,没有圈外项目用地指标,涪城区很多项目无法纳入规划,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由于未来圈外工业等项目用地的不确定性,建议适当预留部分可调节用地指标,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5.2.4 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化、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上一轮规划仅重点考虑了中心城市规划区,其他镇乡场镇、集镇指标太少或无指标,不符合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际,应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欧海若.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4, (6) :101-102.

[2]薛凌霞, 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3) .

[3]胡宝清, 廖赤眉, 严志强.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 (2) .

[4]涂姗, 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以桂林市资源县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 2006, 5, (1) .

城区规划 第10篇

要最大限度上发挥中心片区绿地系统的各方面效益, 必须对现有的绿地格局作出合理的规划, 依托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 在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和避灾防灾的需要功能上, 依照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原则, 建设功能完善的绿地网络结构。即要提高旧城区内散落在各处点状绿地的联系性, 加强“点”、“线”、“面”各绿地之间的联系。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 将各级各类绿地按照合理的规模、位置和空间结构形成合理的布置, 使整个旧城区绿地成为一个具有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的有机整体。本文以长沙市2004~2020年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分析中心片区绿地系统布局。

1 规划目标

要把长沙建设成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 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国家园林城市, 实现“城乡绿化一体”的总体要求, 2020年达到人均公园绿地12m2, 人均绿地15m2, 绿地率45%, 绿化覆盖率50%的目标, 中心片区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中心片区作为核心城区力争在规划期内, 绿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各类绿地分布均匀, 并形成系统网络, 满足中心片区市民对绿地的需要,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缓解热岛效应。突出“山、水、洲、城”的“城”空间, 创造“城在绿中”的优美意境。同时展示长沙旧城的布局特色, 使长沙历史文化的独有魅力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中心片区2020年应达到人均公园绿地6.78m2, 人均绿地21.43m2, 绿地率30%, 绿化覆盖率35%的绿化发展目标。

2 规划原则

2.1 绿化突出旧城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中心片是长沙旧城所在地, 是长沙悠久历史和地方文化的最主要的承载空间, 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绿地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2 绿地布局系统化、网络化原则

城市绿地布局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形成系统, 结成网络上, 只有形成一定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 才能为虫鸟类生物提供合宜的生境, 从而加强城市的自然生气。充分发挥绿地的规模效应, 以利于各项环境保护、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目标的实现。

2.3 绿地规模适中, 均衡设置原则

由于中心片区用地十分紧张, 不可能腾出过多用地用于绿化, 这就需要在用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科学确定各类绿地的适宜规模, 进行空间均匀、总体平衡的布置, 以达到使片区内各部分环境都能得到改善, 市民绿地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目标。

3 绿地规划

3.1 中心片区绿地系统结构特点

中心片区是长沙市的核心城区, 绿地系统中没有大面积的城郊森林和农田水域, 主要靠城区内的公园、防护、附属3类绿地构成系统, 在平面上则由绿线、绿斑、绿块通过“以链串珠”、“藤上挂瓜”的方式形成绿色网络结构。因为城区用地十分紧张, 开辟大规模绿地非常困维, 所以, 在点、线、面的结合中, 以均匀分布、合理设置为主要原则。

3.2 中心片区绿色空间体系规划

以主城区现有格局为基础, 结合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 依据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 规划形成“一圈、一环、一心、九廊、九园、十一斑”的绿地空间体系, 规划城市绿地548.70hm2, 占城市建设用地10.97%, 公园绿地470.69hm2。防护绿地规划面积78.01hm2。 (图1)

3.3 各类园林绿地发展规划

3.3.1 公园绿地规划。

根据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确定中心片区的公园绿地规划策略如下:

(1) 充分结合城市用地格局和肌理, 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民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园绿地, 并形成城市绿色空间秩序的重要结点。

(2) 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生活性服务半径, 力求做到大、中、小各类公园绿地的合理配置和均匀分布, 方便居民使用。根据中心片区的具体情况, 各类公园的生活性服务半径宜控制在300~500m以内, 一些专类公园和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可服务整个片区乃至全市。

(3) 公园绿地的设施内容应考虑各种年龄, 爱好、文化和消费水平居民的需要, 力求达到公园绿地功能的多样性。公园绿化应以植物造景和片植高大乔木为主。

(4) 旧城区及建筑密度大绿地少的建成区, 采取“拆房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的办法进行绿化建设。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公园绿地的前提下, 新增公园绿地的规划要求为:在烈士公园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用地规模, 强化其绿心的地位和功能;在旧城区和建设密度较高的城区增辟公园绿地;结合防护绿地形成的城市绿廊建设公园绿地;结合重要的文物古迹和城市广场修建公园绿地;在城区内的主次干道交叉口设置节点绿地;各类公园绿地建设用地指标, 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小区游园, 街旁绿地的绿化种植用地面积, 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70%, 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的用地面积, 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5%;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 应以植物造景为主, 适当配置园林建筑及小品, 到规划期末, 中心片区的各类公园总数达到43个。

3.3.2 防护绿地规划。

中心片区防护绿地除了满足城市卫生隔离, 安全防护的功能之外, 主要形成绿地系统骨架网络和景观轴线, 其中以“四纵五横”九条城市主干道的绿化为重点。“四纵”为湘江大道、芙蓉路、韶山路、车站路, “五横”是市府大道, 展览馆路、五一大道、人民路、劳动路, 同时结合沿线公园绿地的建设, 严格控制分期实施。2008年前湘江大道、芙蓉路、韶山路、展览馆路、人民路绿化带基本建成, 到2020年规划防护绿地要争取全部建成。

4 规划评价

长沙中心片区绿地系统规划 (2004~2020) 是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长沙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3~2020) 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规划综合了中心片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系统性规划。中心片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很多方面做得较好, 值得借鉴和讨论学习, 但也有其不足的方面。现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有助于对中心片区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4.1 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规划成功之处

(1) 中心片区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完整、层次清晰, 总体规划依托于上一层次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 (2) 充分考虑了城区内现有的自然条件以及绿地的存在现状, 利用现有绿化状况较好的单位附属绿地, 规划了部分公共小游园和街头绿地。 (3) 规划中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新的绿地的开辟, 在有限的用地资源内, 尽量增加中心片区的绿地率。规划充分体现城市的历史性与地域性;建设中心片区内的街旁绿地, 尽量在城区内增加绿地, 同时提出街旁绿地的建设要逐步趋近于300~500m的块状绿地建设目标;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区级、社区级公园绿地, 改善旧城区的生活居住环境。

4.2 规划中的不足之处

(1) 在中心片区人口建筑高密度的地区, 尤其是五一商圈周边, 缺失对绿地系统与减灾、防灾系统结合的考虑。 (2) 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 并且按照现状格局划定的用地功能进行新的绿地规划, 因此存在片面性。 (3) 对各类附属绿地应制定严格的绿地率指标, 通过定性定量的检测, 便于从理性的角度衡量。 (4) 在公园绿地分类规划时, 只考虑了绿地的均衡分布和服务半径, 而对人的游憩行为活动规律考虑较少。 (5) 除了平面的绿化控制之外, 还应该提倡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等多层次绿化, 增加城市绿量, 弥补旧城区绿地面积不足, 同时让中心片区在立面上统一城市风貌。 (6) 除此之外, 控制中心片区周边片的绿地布局, 长沙夏季主导东南风向, 为了让绿地系统整体调控整个城市的生态, 应注意中心片区东南部的长圭、新井片区的绿地布局, 在风道上开辟开敞的绿地带, 促进整个城市对郊外清新空气的纳入。 (图2) (7) 规划的落实也是规划应该继续关注的地方, 如规划内容能确保实施中心片区绿地率将有大的增加。然而在实际过程中, 出现了占用规划绿地作为它用的现象, 而对于侵占的规划绿地, 往往被移至市域范围内的其他新兴片区, 虽然城市绿地的总体数量不会减少, 但是对于片区内不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有较大的障碍。

总体来说, 中心片区绿地系统规划是较为成功的, 整个规划能够因地制宜,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其提出的规划原则也是在类似有一定历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考虑的, 其不足之处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绿地系统规划中的, 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 其方法虽然在前面的理论中已有所阐述, 但如何把理论的措施运用于规划实践中, 还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中不断予以完善, 并通过实践来检验, 使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以长沙市20042020年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介绍其规划目标、规划原则, 分析中心片区绿地系统结构特点、中心片区绿色空间体系规划和各类园林绿地发展规划, 对规划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分析, 有助于对中心片区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长沙,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一97)

上一篇:国家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下一篇:高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