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展范文

2024-05-15

有机发展范文(精选12篇)

有机发展 第1篇

1.1 国外发展现状

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使大家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后, 生物行业商品交易会成立,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产品的贸易机构, 各个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纷纷颁布有机农业的法规, 使得世界有机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年来, 有机农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有机农业面积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

1.2 国内发展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国开始了现代意义的有机农业。1994年, 我国成立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 这是我国第1家有机认证机构。2005年实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 并且质检总局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的管理办法和实施规则, 我国有机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06年, 我国有有1600多个机构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有机产品数量多、种类全, 大约有30大类, 400左右的品种数。获证产品一般是初级原料, 加工后的有机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少。

2 有机园艺的相关内容

2.1 有机园艺基本要求

有机园艺生产和普通农业不一样, 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 用自然的农作方式, 保持生物多样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土壤资源, 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有机园艺主要有以下要求:原料要求, 原料必须是建立在有机体系中或者用有机的方式采集到的天然野生产品;过程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跟踪记录, 要有比较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 要及时记录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档案;要通过有机认证机构审查认证。

2.2 运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有机园艺

要严格选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使有机园艺优质高产, 而且保护环境。在农药和化肥等方面要进行技术革新, 选育的新品种不仅要满足常规要求, 还要有抗性。对病虫的控制要适当, 不能都把虫子杀死,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抗逆性, 保持生态平衡。

要利用我国传统农业技术, 主要通过有机肥、绿肥等为其提供养分, 对病虫害利用植物性农药进行综合防治, 要培肥土壤, 种植多种植物, 合理的进行轮作。现代的有机园艺也要吸取我国传统农业技术, 才能更好的发展。

2.3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

园艺的工作十分复杂, 不仅植物种类很多, 而且生产技术也不简单, 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现在大部分使用机械来进行园艺工作, 但很多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比如修剪植物、整枝等。在有机园艺中, 要使用有机肥或者天然肥, 还要进行嫁接、剪枝等工作,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

2.4 有机园艺是三效统一的产业

所谓“三效”, 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行有机园艺时, 要对环境加以保护, 极少的投入外来的物质, 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比较高, 因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 同时促进了就业, 达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3 有机园艺生产优势

3.1 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机园艺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需要大量的人工去进行操作,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有机园艺中, 有很多的生产环节和我国的传统农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这样大部分的农民都能进行操作。发展有机园艺, 增加了就业, 也解决了劳动力过剩问题, 大大提高了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资源丰富

我国各处地形气候不同, 地域辽阔, 资源种类丰富。我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不仅植物种类多, 不同的环境也适合园艺的发展和生产。所用的有机园艺的植物般都是原材料采集来的, 并没有经过基因重组的改造, 在很多偏远地区, 很少使用农药等, 可以直接作为发展有机园艺的地区, 方便, 安全, 所建成的生产基地隔离起来也很容易。

3.3 农业技术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经过长期实践, 积累了很多农业经验和技术。比如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这些农业技术有利于更好发展有机园艺, 成为我国发展有机园艺的优势。另外, 很多生态农业基地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有机园艺生产基地。

3.4 优秀的农业思想

在有机农业中, 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能过多的人为的干预自然。要注重合理的轮作, 利用天然有机肥等,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 天时地利人和。这些优秀的农业思想对有机园艺来说也是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世铭.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0) .

[2]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2篇

中国有机农业网

1、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在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行业自律意识在增强,我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进人规范发展时期。在国内外市场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有机农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可能达到600万-1000万hm2,保持着有机农业面积世界第二的地位。

2、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中国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有机农业格局,特别是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认证的有机畜禽包括鸡、羊、猪、牛、马、骆驼、驴、鸭和兔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有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我国有机水产总产量接近11000t,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22%,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比重将超过2%。除此之外,有机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前端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行业会随意有机农业的发展而取得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有机农业的咨询服务行业也将逐步启动,并向前发展,为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国内市场走向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

市场规范化是未来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预计未来十年,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0.3%-0.5%,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10亿-37亿美元,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

旺苍有机农业发展新路径 第3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新路径

旺苍县地处米仓山南麓,是四川与陕西相邻之县,人口46万,属于是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县内平均海拔860米,亚热带季风气候,辖区56%为山区、30%为丘陵和14%为平坝,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和土地多样性,森林覆盖率为47.7%,四川省生态示范县,为旺苍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做靓有机产业、有机产品奠定了基础,有机农业成为旺苍外向型、科技提升型农业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先后被评为“杜仲之乡”、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四川省特色产业基地强县”;2011年全县已认证2456亩茶园、1800亩猕猴桃园为有机产品基地,已认证50.5吨干茶、540吨鲜猕猴桃为有机产品,其年产值达到4200万元。成为广元市有机产品认证及基地认证的“第一方阵”,有机农业如雨后春笋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到2015年旺苍有机食品原料类产品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万亩、有机产品养殖可达到1万只,认证率分别达到60%和50%;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10个,实现有机农产品总产值2.5亿元,打造产值过亿元食品产业集群1个。

一、规划引领有机农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引领方向。拉开“十二五”农业发展序幕,从县上“一把手”到村社干部,开展“走出去、深入基层”的问计于民的大调研、大摸底,做到“吃透县情、摸清民意”,“情透、思路明”,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廓清旺苍县农业的突破口——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邀请四川大学、省县域经济协会一起制定了“551”(5大产业:即茶叶、畜牧、林果、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5大工程: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农村示范综合体建设、以米仓山茶为主的品牌创建、农业科技推广、脱贫致富;1条路径:即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方略。出台了《旺苍县“十二五”有机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旺苍县有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旺苍县有机产品包装和标识暂行管理办法》和《旺苍县有机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奖补办法》,对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畜禽育繁、林果、水产等有机产业基地建设、加工、包装、标识、储藏、配送、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奖补办法作出详细的规定,为加快旺苍县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一套”完善规范的制度保障。

二、培育带动有机农业龙头

在发展有机农业中,旺苍把培育有机农业“龙头”作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形成了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有机农业为标准的新格局。一是抓“引”字聚龙头。主要采取资源招商、产业引资、土地入股等形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私营业主进入有机农业经营领域。先后引进润德药业、汉王山生物科技等8家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办企业,共引进资金13.5亿元。二是抓“优”字壮龙头。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对发展有机产业、有机产品的“龙头”,主要在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税费上优惠。五年来,重点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的形式对“龙头”进行支持,共减免6个省级、市级龙头加工企业、75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税费920多万元。同时优先拨出财政专项资金403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信贷投资9500多万元,积聚社会各类资金9250万元,促进有机农业“龙头”做大做强。三是抓“改”字活龙头。五年来共投入1.2亿元通过技改和扩建、搬迁,促成了东河牧业、天马丝绸实现产值,同比增36%和26%,通过资产重组、技改后天马丝绸公司生丝质量已创国家4A级标准,企业产值由原来的300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8亿元;米仓山重组后精加工从原来500吨增加到1500吨,产值翻了一番。四是抓“合”字强龙头。通过“米仓山”品牌在川、陕、甘跨区域的整合和扩张,博宥产业扶贫、四川康氏投资、四川润德农业、西北农业企业投入4.8亿元,加快米仓山茶业集团的基地建设、有机茶生产、产品研发、品牌提升,使米仓山茶业集团已成为川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研制、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省级龙头企业,广元“七绝产品”领军重点龙头企业。木门镇茶元村茶叶专业合作将原来5个茶叶合作社归并为一个社,有机茶种植规模从原来的500亩扩大了5000亩,已认证1200亩。2011年该社被四川省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整合项目做大有机农业基地

以“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为龙头,加快农业、林果、畜牧、以工代赈等项目的整合,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的基地建设。通过县级部门任务“承诺”、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村社协调的运作机制,把有机农业基地发展纳入县级部门、乡镇、村社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经过几年全县的共同拼搏已建成5600亩有机茶基地、3000亩有机猕猴桃基地、8000亩有机红桃,建成了1.2万农户的生态养殖基地,新建、改造和提升的木门万亩有机茶叶示范园区茶苗良繁基地、品种示范园、移动茶园建设,集生产、科技和旅游为一体的示范园,成为了2011年中国广元“茶?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观摩点,受到省、市领导和40多个国家、地区外国友人的高度评价。全县已建成省级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15个,创市绿色农产品基地1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37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3个、绿色生态示范片45个、生态养殖小区82个。米仓山茶叶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东河红桃示范园被命名为国家级红桃种植示范园,南阳万亩果草畜示范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多策并举创建有机农业品牌

按照“出精品、铸品牌”的思路,通过龙头创品牌、基地促品牌、市场护品牌、政策扶品牌、全县建品牌等措施,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狠抓品牌整合。引导全县8家上规模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组建成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把“风香”、“女皇”、“木门”、“鹿亭”等10多支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米仓山”茶叶系列产品,解决了品牌小、散、乱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全县茶叶生产实现了统一原料基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产品推介,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二是狠抓品牌创建。鼓励参加特色农产品的各种评比活动,积极申报国家权威认证及品牌标识。米仓山茶叶被命名为四川名牌产品和广元“七绝”之一,并跻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特供茶行列。米仓山绿茶获得了有机茶认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米仓山”商标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米仓山茶业集团成为全市“广元七绝”茶产业领军型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创建特色农产品省级品牌及著名商标5个,市级品牌及知名商标12个,县级“特色旅游产品”19个、“群众喜爱产品”15个。三是狠抓品牌推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功举办了四川米仓山茶叶西部贸易洽谈会和中国·旺苍红色文化旅游节特色农产品展示会,组织参加了西博会、上海农产品展销会、广元七绝暨剑门土鸡成都展销会,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等大中城市消费市场,并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近年来“木门牌” 醪糟被纳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遗产名录”,旺苍“金良”绿色大米、“香乡豆瓣”、“有机沙梨”等绿色品牌响亮全市、全川、全国。

nlc202309021126

五、立体式延伸有机产品销售网络

旺苍以拓展有机营销为重点,延伸龙头企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农民经纪人销售“触角”,建立了立体式多层次销售网络,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近几年,旺苍县培育农业企业401家、农村专合组织131个,80%以上是跨区域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或“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市场为“风向标”,通过建立服务、价格保障、收益分配、完善发展机制等,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三赢”。通过设立专销店、专销点、网上专营等方式,有机产品远销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青岛、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有机茶叶产品、有机猕猴桃等产品供不应求,带动农户达2.2万多户。“米仓山”茶、猕猴桃、有机红桃年销售量已达4600吨,使合作社农户增收6000—35000元。同时致力于培育自己的“有机领导力”,追求“有机生产、有机消费、有机发展”的三位一体,即尊重和保护环境,追求安全和健康,倡导和建立一种社会消费文明。政府重点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在生态环境、操作规程、流通环节、终端控制等方面达到有关质量控制标准,为绿色、有机产品、产业提供一个开放、统一、公正、规范化市场。全县80%的农产品产品戴上了“绿帽子”,80%以上的消费者把“有机”成为自觉行动、成为一种时尚。

六、多措聚力确保有机农业质量

“米仓山”茶产业实现大跳越,茶品质的提升、茶文化的挖潜、茶产业链的延伸是关键、是核心。旺苍以“走出去”与国家茶科所、西南农大、四川茶研所联姻,谋发展、做规划、巧布局、话流通、解难题、亮品牌……为旺苍茶产业增添发展活力。招天下贤达,以“引进来”方式,组建旺苍县茶研所,采用“公司+茶研所+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品种改良、科学培肥、营养套餐工程,全县新增无性系良种茶达到6万亩,新发展科技示范户850户,科技示范乡镇18个,发展天台黄、龙井、福鼎大白等优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化生产有机茶叶生产。同时以测土配方、专用绿色肥、“三免技术”和“三避技术”等绿色、生态技术的有力推广,坚持“绿色植保”、“生态植保”理念,推广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生态植保措施,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年来,旺苍30多个乡镇和农业部门试验、示范、推广此项技术。全面开展“禁用高毒农药”工作,大力推广频振诱控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列为生态农业重点推广技术,成为“猪—沼—果—灯—鱼”、“猪—沼—茶”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关键环节。从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提高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引导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形成“市场+农民组织+植保部门+农户”、“公司+基地+植保部门+农户”等模式,促进绿色、有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到目前,全县绿色、有机技术覆盖农作物面积近30万亩,建设了省市县级生态农业病虫无害化治理示范样板105个,示范应用面积9.6万亩。仅此一项技术,旺苍每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约300吨,增收节支200多万元。

【作者简介】

杨承将,供职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有机发展 第4篇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 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 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 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 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 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 (GB/T19630.1-19630.1) 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 产品总数312个, 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 实物产量7.7万t, 销售额3.8亿元, 出口创汇1 597万美元,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 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 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 总产量高, 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 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 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 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 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 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 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 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 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 而是重在生产过程, 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 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 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 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 建立种植户档案, 统一印制, 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 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 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 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 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 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 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 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 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 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 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 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 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 专业性较强, 组织严密, 运作规范, 管理层次较高。

3.4 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 出台相关政策, 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 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 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 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 鉴别供应链中特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 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 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 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 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 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 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 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 逐步扩大到市、县, 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 (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 , 通过互联网, 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2) 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 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 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 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 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 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 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 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 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 按照良好农业规范 (GAP) 组织生产, 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 其核心是可追溯, 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 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 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 同时产生追溯编码, 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 建立标识管理制度, 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 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 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 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 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就可据此查到货源, 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 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 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 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 舆论宣传, 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 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 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 结语

辽宁省虽不是农业大省, 但近几年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经验证明, 只要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 在任何具备条件的地区, 有机食品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可以做到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将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国际化统一起来, 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既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平, 乔玉辉.有机农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中国农学会.有机农业1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马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81~82.

德国有机护肤发展史 第5篇

古时期

几千年前的多种,在不同古老文化中发现的天然护肤法,至今仍然得以保留:

古印度: 约5000年前使用各种植物油,油脂和生长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疗效的植物,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对人体皮肤进行护理和治疗。

4000年的传统中医,将人的肉体和灵魂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并强调人体阴阳两级的调和平衡状态,各种植物草药的运用,通过对人体气的调理,使其疗效由内至外。

著名的叙利亚Aleppo之皂,诞生于4000多年前,有橄榄油,月桂油和苏打粉制成。

4000多年前的埃及人,开始使用各种植物油,熏香膏进行沐浴,按摩。

3000多年前的希腊人不仅将各种植物油用于沐浴及按摩,同时还它用在体育锻炼,瘦身和睡眠方面。

2500多年前的古罗马人主要使用橄榄油和驴奶护肤。并将植物油,蜂蜜,麸皮以及水果运用到蒸气浴,按摩中并涂抹在身上。

现代自然疗法之源

直到月18世纪末欧洲的自然疗法,才有了个性化的突破发展。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1762-1836)魏玛王朝的御医,于1796年确立了,并出版了名为长寿的艺术一书。其主张使用大自然生物的天然疗效,节制饮食以及物理疗法的温和治疗,使之在19世纪自然疗法学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影响。

Vinzenc Priessnitz(1799-1851)为种植农场主,同时自行研究自然疗法,建成了一个冷水治疗设施。

Sebastian Kneipp 也就是知名的克奈莆神父(1820-1897)是克奈莆水疗法,以及克奈莆医学的创始人。其天然植物沐浴产品,以及草本植物保健品至今享誉全球。

Maximilian Bircher-Benner(1867-1939)同时是一个提倡自然疗法医生以及天然食品学方面的奠基者。

从生活革命运动到产品生产

1893年在德国及瑞士各地的健康运动推动下,诞生了“蔬菜水果种植居住园”。人们通过它来完成远离工业回归大自然的心愿。在此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天然饮食,生态农业,以及自然疗法得以宣传。

1900-1920年Tessin的Monte Verita成为了一个素食艺术家集居地,现如今被称之为现代回归自然运动的摇篮。它的建立者之一为Gusto Graeser.1900年在德国的Wuppertal,生活革命运动的产物,第一家德国Reformhaus诞生了,在那里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植物香料,素食,无酒精饮品,全麦面包,植物黄油,护肤油,以及

天然草本药品。

1905年自然疗法师M.E.G.Gottlieb获得了销售其自行研发的健康护理及饮食产品的资格。通过对其众多皮肤病人的观察,他效法古代,让病人在沐浴后用身体护理油以及草本精华的混合物摩擦全身。经典的护肤产品“Haut-Funktionsoel功能性皮肤油”由此而生。

除了在药店之外,在Reformhaus也可以买到Gottlieb的护肤产品,20世纪70年代仅在reformhaus出售的Arya-Laya护肤品系列终于诞生。

1921年在Rudolf Steiner和荷兰医生Ita Wegmann一起成立了著名的Weleda公司,如今全球45个多国家,人民都能买到Weleda产品。其90多种护肤品几乎占每年公司销售额的50%。

1925年药剂师Ernst Kunze 建立了Elektrobio公司,通过从事专门的天然护肤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表达及促进自然生活,健康饮食理念的传播。1930年起,Elektrobio公司与Reformhaus签订协约,成为了Reformhaus下Neuform产品供应商,生产Heliotrop Neobio 以及Aquabio三个品牌的有机护肤品。2006年Elektrobio正式并入Logocos集团。

1955年生于东德的Annemarie Lindner女士开始她自制护肤品的生产和销售生涯,在她逃亡西德和她的丈夫一起于1959年成立了柏琳天然护肤品公司。自1965年起其 Annemarie Boerlind品牌线纳入了Neuform旗下。目前,柏琳公司还拥有Dadosens Dermacontrl Annelind 和Tautropfen三个品牌线的有机护肤产品,销售超过30个国家。

1935年化学家Rudolf Hauschka教授成立Wala公司,1967年其护肤品师Elisabeth Sigmund的加入Wala公司首次开始生产护肤产品,随后很快就以德国世家Dr.Hauschka品牌的有机护肤品享誉全球。目前他们共有120多个品种的护肤品,在全球30多个国家销售。

1978年自然疗法师Hans Hansel成立了Logona公司,同时经营有机食品店,拥有Logona和Sante两个有机护肤品牌。

目前已经并入柏琳集团的Tautropfen天露是第一个Demeter有机护肤品,Demeter有机护肤品要求每中护肤品的成分90-100%必须取于动态有机种植。目前他们总共55种产品在15个国家有售。

1987年,Thomas Haase成立另一个年轻而成功的有机护肤品牌Lavera公司。旗下拥有Lavera和Laveré两个品牌,针对不同年龄用户。

目前德国主要有机护肤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如下:

Dr.Hauschka 德国世家 27%

Lavera真理 20%

Weleda 维蕾德 16%

Logona 诺格那 14%

Sante 6%

Tautropfen天露 5%

Lavere 1%

绿色财富与有机农业发展 第6篇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卡逊·蕾切尔

这是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逊·蕾切尔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过的一段话。她告诉我们,在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人们长期以来所走的面临着灾难结果的道路,另一条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的道路。

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当年的卡逊·蕾切尔并没有给出这两条道路的名称。今天,当我们党的十八大明确做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部署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卡逊·蕾切尔所说的这两条道路,一条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特征,以牺牲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工业文明的道路,一条就是我们正要走向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以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的道路。

环顾今日的世界,人类正站在这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一方面由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向我们疾步走来,许多国家人民处于贫困境地,部分国家和地区陷入社会动荡乃至战争深渊,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正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追求环境与发展共赢而努力奋斗。

正是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绿色财富”,一个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人类社会以往那种对财富不加区分、对获取财富不择手段的传统财富观念的批判和扬弃,也是我们今天所处历史发展新时代的呼唤。

二、关于绿色财富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财富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绿色财富呢?

众所周知,“财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为什么追求财富”、“追求什么财富”、“如何获取财富”、“财富的用途是什么”等问题上,社会主体之间却有着极大的差别,以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财富可以不加区分地拥有、可以不择手段地获取、可以为所欲为地挥霍,财富也因此呈现种种不同的颜色。譬如:以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为特征的血色财富;以贪污、盗窃、污染环境为特征的黑色财富;以色情、赌博、拐卖妇女为特征的黄色财富;以制毒贩毒、危害人类健康为特征的白色财富;以收受礼金、礼物等权利寻租和回扣、返点、滥发奖金等额外“好处费”为特征的灰色财富;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法手段为特征的变色财富;如此等等。当然,也有我今天所讲的绿色财富。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财富世界。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发生各种纷争、冲突、动荡乃至战争,人们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过程中之所以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其源盖出于此。

所谓绿色财富,就是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准则,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其核心是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其中,“资源安全”指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财富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低耗、循环利用和财富消费过程对资源的节约;

“环境安全”指的是不破坏和污染环境,是财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财富消费过程的无害化;

“生态安全”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被破坏,是财富生产过程恪守生态优先原则和财富消费过程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社会安全”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财富生产和消费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诚信守法,是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应有的责任、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这“四个安全”是绿色财富的核心理念,缺一不可。

事实上,这“四个安全”的提出也为我们确立了绿色财富的四条界定标准,即衡量资源安全的经济学标准、衡量环境安全的环境科学标准、衡量生态安全的生态学标准、衡量社会安全的人文社会科学标准。其中,前三条标准衡量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第四条标准衡量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只有同时符合这四条标准的财富,才是我们所说的绿色财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财富同人们通常意义的财富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前提不同。绿色财富是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的;通常意义的财富是不以这 “四个安全”为前提的。

其次是涵盖的范围不同。绿色财富除了传统经济学意义的物质财富外,还涵盖森林、湿地、雪山、草原、河流等自然财富;通常意义的财富并不承认森林、湿地、雪山、草原、河流等自然财富。

第三是功用不同。绿色财富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通常意义的财富未必具有这“三个有利于”的功用。

第四是涉及的学科不同。绿色财富涉及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而通常意义的财富一般只涉及经济学一个学科。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新事物甚至新时代的到来。我认为,“绿色财富”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它所预示的“新事物”就是正在我们国内外蓬勃兴起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它所预示的“新时代”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三、关于绿色财富的分类

与人类认知领域的其他许多概念一样,绿色财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因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nlc202309031657

这里我们首先按照绿色财富的存在形态将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物质财富、绿色精神财富和绿色人力财富。

所谓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例如森林、草地、雪山、环保节能汽车、绿色生态建筑等。

所谓绿色精神财富,指的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例如优秀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制度、法律、政策等。

所谓绿色人力财富,指的是以人力资源形态存在的绿色财富,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具有一定智力或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例如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公务员、工人、农民、媒体记者等。

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把包含这三大种类的绿色财富统称为“广义的绿色财富”,把其中的绿色物质财富称为“狭义的绿色财富”。

对于绿色物质财富我们还可以按照是否经过人为加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天然型绿色物质财富、人造型绿色物质财富和组合型绿色物质财富。

所谓天然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未经人类加工天然形成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天然林、天然湿地、天然草原、生物多样性等。

所谓人造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经过人类加工生产出来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绿色建筑、绿色家具、绿色服饰、绿色汽车等。

所谓组合型绿色物质财富,指的是天然绿色物质财富与人造绿色物质财富组合而形成的绿色物质财富,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自然风景区等。

当然,对于绿色财富我们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譬如我们可以按照绿色财富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国家)还是个人将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个人财富和绿色社会财富;可以按照绿色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将绿色财富划分为有形绿色财富与无形绿色财富;可以按照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为绿色生理财富和绿色心理财富……如此等等。

四、关于绿色财富的创造途径

(一)创造绿色财富最要紧的是树立绿色财富观。

这是因为人们的财富观念决定和影响着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在传统财富观念下,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在创造和拥有财富过程中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不顾及其对人类健康繁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多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诸多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也正是由于传统财富观导致的种种负面影响,从反面教育了人们,促使绿色财富观应运而生。

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财富观。正是主流财富观引导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是以有形和无形的商业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那么在正要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则有理由认为,生态文明时代的财富观理应是以绿色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即绿色财富观。只有树立这种绿色财富观,才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特质和发展目标相匹配;也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牢固树立起绿色财富观,才能为创造绿色财富提供行动的指南和力量的源泉。

现在党和国家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这进一步为我们树立绿色财富观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装和理论依据。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会懂得:只有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健康为代价发展的经济,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只有在保证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的财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阳光、安全、可持续的绿色财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造绿色财富最要紧的是树立绿色财富观。

(二)创造绿色财富必须以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

应该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绿色财富都是我们要努力为之奋斗的财富。但从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认为在创造绿色财富的进程中应以创造狭义的绿色财富即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坚持以创造绿色物质财富为中心是坚持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必然逻辑和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前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的健康为代价获取传统财富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实现由创造传统物质财富向创造绿色物质财富的根本转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任务和主导需求。

(三)创造绿色财富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这从下列材料即可得到证明:

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在最近于成都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的致辞中说: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煤,占全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这说明,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50%的能源。仅靠节约的能源又可以生产出一倍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档次大幅度提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跟环保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在未来12年内还有望翻番。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的报告称,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包括风能基础设施、太阳能电池板和生物乙醇生产等)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6万亿欧元(1欧元约合10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电子业的世界第三大产业,其2007年收益已经高达6300亿欧元,超过了全球制药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几年前在《节能减排与绿色财富》的文章中称,一个年产800万吨至10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如果对其可燃气全部加以回收利用,其燃值相当于120万千瓦发电厂提供的能源,如果全部利用其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就可以解决300万吨水泥厂的主要原料;按2000年汇率计,我国百万美元GDP总能耗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值高2.4倍,比美国高2.5倍,比欧盟高4.9倍,比日本高8.7倍,比印度高0.43倍,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将总能耗降下来,不要说降到世界平均值,就是降到印度的水平,也将会增添一笔十分巨大的绿色财富。

nlc202309031657

还有资料显示,美国犹他州的生物技术谷、日本的筑波生物产业区、德国的慕尼黑生物产业区、英国的剑桥生物产业区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群落发展的典型。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在内,全球一些超级富翁在金融危机的惨淡背景下,都将众人眼中的“逐利”资本大举进入绿色产业。美国通用电器公司2005年推出名为“绿色创想”的商业战略以来,其产品如海水淡化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发动机等,已经实现了3倍于公司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

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企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新机遇、新领域。

五、关于发展有机农业创造绿色

财富的几点看法

(一)发展有机农业是创造绿色财富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上讲,“有机农业”的质的规定性和“绿色财富”的质的规定性是完全契合的,发展有机农业所创造的正是真正意义的绿色财富;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说,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也已经走到这一步,而且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说明这条路不仅是必须走的,也是完全可以走得通的。

(二)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崇高事业。

这里说的“功德无量”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对大自然功德无量,即生态效益好,有利于耕地等国土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农村区域的空气、土壤、水(包括地下水)免受污染,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再一个是对人类社会功德无量,即社会效益好,有利于确保粮食、蔬果等食品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区、山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发展有机农业大有可为。

1、从社会需求上看,有机食品的销售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巨大市场。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6亿。其中,城镇人口7.3亿,占总人口53.73%,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四分之一。

据测算,在数量如此巨大的城市人口中,关注自身健康、渴望健康食品并具有相应购买力的高端(占城市总人口5%)和中高端(占城市总人口10%)理论消费者约为:1.095亿人。

此外,在占城市总人口85%的普通消费人群中,还有至少5%(约0.31025亿人)渴望健康食品并具有相应购买力的非中高端理论消费者。

以上三者合计:约为1.40525亿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9.25%,占全国总人口的10.33%。

应该说,这1.40525亿人都是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理论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目标消费者。

如果按上述消费者人均月消费健康食品的不同档次(高端消费者2000元人民币、中高端消费者1000元人民币、非中高端消费者500元人民币)计算,则我国健康食品市场的年理论消费总额约为1.93815万亿元。

当然,这里所说的健康食品并不仅仅指有机食品,还包括绿色食品和其他无公害健康食品。但是,就算有机食品只占其消费总额的20%,那也是接近4000亿元啊!

然而刚刚出版的《中国有机产品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有机产品的总值为816.8亿元,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年需求4000亿元的理论数据相比,只占约20%,可见其发展空间之大。更何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有机食品的社会需求还将不断增长呢。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吗?

2、从各地发展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上看,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这方面,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其经验“值得好好总结,逐步推广”的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采用多维立体种植方式,在茶园里实行间种套种,乔灌草花科学搭配,不仅使茶园的植被覆盖率达到130%,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茶叶种植中难以解决的水土流失问题,还用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通过种植木槿花吸引蜂类、蚁类杀灭茶叶的害虫,通过种植除虫菊防治茶叶的害虫,解决了茶树病虫害和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使其生产的茶叶成为真正的有机茶,进而使茶园的亩均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至千元左右大幅提高到万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光碳核(基)肥在发展有机农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广。农民用这种光碳核(基)肥生产各种农产品,投入少、产量高、品质好、又对环境友好,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机产品。在我看来,这种用光碳核(基)肥生产的各类农产品可以统称为“光碳产品”或“光碳食品”,也在食品领域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类,从学术角度讲,就是增添一个新的概念。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类产品一定是很有生命力的,其发展前景一定是十分广阔的。

六、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关于领导决策的,就是要做好主要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科学决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建议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学一点生态学,以懂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至少是懂得生态学的基本常识),懂得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懂得生态学原理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科学应用,懂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将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切实融入发展有机农业的决策中去。同时,建议相关领导同志在决策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不仅要听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农学家的意见,更要听听生态学家和有机农业专家、生态工程专家的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科技专家”常常打着“提高产量”、“为农民增收”等幌子坑蒙拐骗,如前些年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廋肉精、毒姜、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大家切不可上当受骗。

第二点建议,是关于有机农业的实施主体的,就是要对相关企业家、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开展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教育。

nlc202309031657

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机农业知识,二是包括生态伦理在内的伦理道德知识,三是相关法律知识。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相关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掌握有机农业科技知识和相关应用技能,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和增强法治观念,为顺利实施发展有机农业的科学决策和相关方案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氛围。

这里我之所以特别提出伦理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其原因在于:现在,包括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在内的全社会的整体伦理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已经下降到严重危及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程度了。正是由于伦理道德水平的下降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我们许多原本正常经营的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的增长可以毫不顾忌地向土壤、河流和大气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渣、废水和废气,我们许多原本朴实善良的农民兄弟为了“挣钱”可以眯着良心地以次充好,甚至公然造假。其结果是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诚信缺失,使得真正的有机产品也没有人买。在我看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切实有效解决,长此下去,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有机农业的种种构想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点建议是关于相关部门和区域合作的,就是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行动。

这里说的跨部门联合行动,主要指作为我国农业主管部门的农业部门,要和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生产管理的其他相关部门,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国土部门、海洋部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食品检验检疫部门等,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同心合力做好相关工作。

这里说的跨区域联合行动,主要指一些跨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大范围的有机农业发展区域,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相关政府之间要明确权责划分,切实做到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这是因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食品)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相匹配的大范围良好的自然条件,包括良好的水质、土壤、空气、光照、气温等,而这些自然条件本身是不按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分专门提出要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我们发展有机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文是作者、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黎祖交教授在2014区域扶贫开发与有机农业拓展高层论坛暨全国有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联谊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发表时本刊略有删节。)

有机农业:健康发展是关键 第7篇

“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40年诺斯伯纳勋爵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其实, 有机农业就是比较传统的农业形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农民们没有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学制剂 (合成的肥料与杀虫剂) , 因此农产品对此也不沾边。后来, 人们发现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颇有帮助, 如被作为炸药使用的化学药品硝酸铵摇身一变, 又作为肥料派上了用场, 而被用作神经毒气的有机磷化合物后来被用作杀虫剂。

根据IFOAM的统计, 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年20%-30%的增速。2007年, 全球的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为460亿美元;2010年, 全球的有机食品市场规模预计为1000亿美元。

我国有机农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中国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 但是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自2002年开始, 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中国陆续颁布了《有机产品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开始出现有机产品的认证。而在此之前, 我国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绝大部分是由国外的认证组织完成的。

中国有机食品的标准是从欧盟、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来的, 然而在某些地方却学得很不好。举个例子, 有机农业在种植过程中, 国外的标准里允许使用硫酸铜 (波尔多液的成分) 来防治病虫害, 但规定相当严格。对于溶液浓度、施用面积, 甚至在下一年的施用量不能超过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反观中国并没有这些详细的规定, 我们的某些企业只是照搬了人家表面上的东西, 对于深层次的原因, 却弃之不顾。所以有机农业在中国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 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虽然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在近几年获得比较强劲的发展, 但是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问题依然成为我国有机食品出口最大的制约瓶颈。毫不夸张地说,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 现在看来是有一些混乱。虽然国家认监委每年都会对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进行检查, 但目前认证机构和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参差不齐。为了挣钱, 某些认证机构不惜对不合乎有机食品标准的产品大开绿灯。如果认证机构能够自律, 那么有机食品的市场就会更为规范。因此, 一方面, 有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确保质量安全、合格;另一方面, 生产商要以诚信为本, 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生产加工。

近几年, 虽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不足。从国际上看, 不论是出于减缓农产品过剩、巨额财政补贴带来的压力, 还是出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发达国家都支持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像奥地利, 从1995年开始实施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 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同时, 许多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巴西、南非、毛里求斯等, 出于国际有机农产品市场和当地食物安全的需求, 也从政策上鼓励发展有机农产品。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 有机农业及其产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没有政府的介入、协调和支持, 这一产业很难保持健康发展。

在技术方面,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已不存在技术障碍, 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政府扶持, 尤其在有机农业发展初期, 需要政府在资金、技术、农药、种子等方面给予援助, 尤其是最初的2—3年内。

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 第8篇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是按照国际有机食品生产要求进行生产, 并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 首先要求其原料必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者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 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等维持养分平衡, 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是一种改善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整体性的生产管理系统, 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由于不合理使用农用化学品所引起的食品污染、品质下降, 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必然性

2.1 符合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 传统食品大都供过于求, 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适应人们追求安全、无污染营养食品的需求, 市场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市场发展很快, 明显呈增长趋势,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 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2.2 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必然要求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现卫生无污染。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食品质量, 增强人民身体健康,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3 绿色 (有机) 食品是我国农业比较优势所在。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低, 采用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生产, 可减少甚至不施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加入世贸组织又为我国绿色 (或有机) 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也是越过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战略性措施。

2.4 有机农业生产比传统农业生产更有利可图。

一是减少了人们对价格昂贵的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依赖;

二是它的产量更加稳定。

3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政府各部门在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中的协调难度大。

绿色 (或有机) 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和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管理部门和技术学科, 必须有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配合。但是,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贸易中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部门间的理解不够, 协调难度大。

3.2 我国绿色 (有机) 食品的生产标准和监管体系等保障制度急待完善和出台。

目前, 国际上已形成了以欧盟、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法规体系和联合国食品法典为代表的跨国家有机农业法规体系。中国的有机农产品进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和恶性竞争等混乱状态, 除国内设有认证机构——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外, 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家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各个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又不统一, 造成有机食品认证行为中众多尴尬局面。国内绿色 (有机) 食品市场体系也不规范,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假冒绿色 (有机) 食品现象时有发生, 扰乱了绿色 (有机) 食品市场秩序。

3.3 政府对有机农业支持的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 不论是对企业、农户、消费者, 还是对政府, 都存在观念的转变问题。尤其是企业、农户技术和市场能力弱, 且资金不足,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

3.4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育。

3.5 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和经营脱节, 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 产品跨地区经营困难。

绿色 (有机) 食品的生产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 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大了绿色食品供货的难度, 造成产供销脱节, 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4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应做好对业务部门的导向和协调工作。

设立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中心, 安排必要的资金, 组织各地区环境监测、植保、土肥等部门, 协同配合, 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推广等工作。

4.2 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标准、法规体系。

绿色 (或有机) 食品生产标准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接轨, 开通和拓宽我国绿色 (有机) 食品打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渠道。同时, 还应加强对国内认证机构的监管, 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对认证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管理, 并制定相关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管理法规, 使我国认证管理工作规范化。

4.3 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

的支持力度, 扶持有机农业,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农户、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4.4 建立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 实行产业化经营。

在环境条件达到标准的地区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把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联系起来,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绿色 (有机) 食品。

4.5 调整绿色 (有机) 食品产品结构, 扩大市场容量, 满足人们对绿色 (有机) 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4.6 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 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

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集散绿色食品。也可通过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配送中心和开展电子商务等方式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疏通流通渠道。

4.7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努力提高绿色 (有机) 食品质量。

加强优质作物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 规范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行为, 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强化食品保鲜、储藏和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 实现产后优质;建立绿色 (有机)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 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维护绿色 (有机) 食品高质量的形象。

4.8 研究开发绿色 (有机) 农产品专用肥

料、专用生物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和保鲜、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

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已成为必然, 针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我国有机肥发展现状 第9篇

面对这些问题,再加上政策扶持,近年来机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目前,国内有机肥厂家数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也存在规范度不高、行业发展度良莠不齐等问题。虽然有机肥可改良土壤,但下游市场的接受情况也不尽相同。

鉴于当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低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近期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在2020年前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从长远来看,有机肥作为调节土壤、改良地力的一种肥料,后期潜在市场需求量非常可观,但想要普及发展,还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提高有机肥在下游市场的认知度。在多数农村地区,传统思想认为有机肥和农家肥基本是一样的,这间接制约了有机肥的市场流通。正规有机肥的肥效并不是农家肥所能替代的,其养分利用率更高。若能提高相关认知度,后期有机肥需求将会明显上升。

其次,应统一并提高行业标准度。目前国内有机肥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广告肥、概念肥等肥料混杂市场,令基层农户的选择面临困难。若像传统肥料执行统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下游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且会使企业收获更多的利润。

最后,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在行业竞争力逐渐加深的今天,单纯的质量优秀并不代表该产品就可以在行业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在做产品推广时,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可以令客户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大力的倡导之下,有机肥的后期市场需求潜在量较大,但作为朝阳产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质量和服务亦应有相应提高。发展壮大后,有机肥真正打开出口市场也不无可能。

有机牛奶发展前景与挑战 第10篇

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发展

近20年来,欧洲和美国的有机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欧盟于1991年6月24日,发布了EEC2092/1991,首次对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做出规定,后于1999年7月19日发布了EC1804/1999,对上一法令做出补充,添加了畜产品(包括有机奶)部分。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2002年有机农产品占食品总消费量的5%以上,其有机农产品土地耕作面积占农业用地的2%以上。据估计,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有机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美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每年递增20%,有机奶及奶制品是销路最好的产品。

相比之下,亚洲国家有机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而且仅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出现,绝大部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的差价在100~200%之间。

我国于2005年1月公布了《有机生产》国家标准GB/T19630-2005。该标准包含4部分,分别对有机产品(含有机奶和有机奶制品)的生产、加工、管理、标志和销售做了明确的规定。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乳品企业的有机产品上市,但由于有机产品占乳制品的市场份额还较小,所以国内有机乳制品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牛奶市场前景广阔

在有机食品中普及率最高的就是有机牛奶。在美国,至少有3/4的人会偶尔购买有机产品,约有1/4美国消费者每周至少购买一次有机产品。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乳和乳制品在有机产品的增长中位于前列。相关调查显示,49%的调查反应消费者愿意将30%的额外支出用于购买有机牛奶,40%的额外支出购买豆奶,大约1/3的额外支出购买乳制品,如黄油、奶酪和酸奶。

过去几年,有机食品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有机食品95%以出口为主,只有5%的产品在国内销售。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开始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注,伊利的金典有机奶两年前推出时,只作为一款高档牛奶为高端消费者所消费。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机牛奶一度出现了脱销状况,人们开始认识到有机牛奶的好处。

目前,中国的有机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增长,首要原因是政府开始重视和扶持这一环保的有机产业;其次,有机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和场合进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了全面认识;第三,目前在中国有机产品的销售模式已经比较健全:连锁店、大型超市、网上配送、会员制的俱乐部、农户直接配送等等,数量也在不断提升。

国内发展有机牛奶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巨大的前期投入

有机奶生产企业一旦提出有机申请进入转化期后,就要按照有机方式进行生产,而在完成有机转化之前,其产品通常不按有机产品销售。虽然按照规定,可以有机转换产品销售,并粘贴有机转换标签,但一般按照常规牛奶销售。其主要原因有:我国处于有机奶发展初期,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了解不多,如果企业对有机转换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可能使消费者对有机转换产品和后期的有机产品概念混淆而影响有机产品的销售;而大力宣传,费用昂贵,有机转化期相对较短(相对整个有机奶开发过程),经济回报低,所以放弃有机转换产品,仍按照常规产品销售。

饲料费用昂贵。有机生产要求全部饲喂有机饲料(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要求)。有机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转基因技术等,产量一般较低,约为常规的80%左右;劳动力的投入也因施用有机肥等原因大大增加;很多常规生产中很容易购买的饲料(如玉米、大豆),往往因为有机认证需要,必须远距离购买有机饲料,导致饲料运输费用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饲料成本,据估计,有机饲料成本可达常规生产成本的160%,甚至更高。

由于有机奶生产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周期长,同时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生产有机饲料,以及满足在可接受的运输范围内有机粗饲料的供应,不宜盲目扩大规模。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等。

居高不下的产品价格

原则上讲,有机奶生产以生产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的牛奶为目标,不追求高产量。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都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降低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消费者拒绝购买有机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过高的价格往往让消费者怀疑是否物有所值,过高的成本,消费者无法接受,有机奶的市场也难以扩大,也不利于有机奶的发展。国外一般有机奶的价格高出常规牛奶的20~40%,我国其他有机食品的价格一般控制在高出常规价格的50%以内,有机奶生产企业如果不能将成本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过高的价格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还有待于市场考验。

因为生产有机奶所用的饲料以本单位生产为主,同时饲料的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奶牛产犊、泌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国外一般为春夏季产犊,我国目前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还不确定,但为了降低储备饲料或外地购买饲料的成本,这种生产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机牛奶市场有待规范

我国已出台了有机认证标准GB/T19630.1-4-2005,该标准是一个指导性的标准,其中内容包括有机农产品、畜产品、加工等,对有机农产品和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包装、标志等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为我国农产品、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依据。有机认证标准包含有机奶部分,但由于奶牛的饲养管理在很多方面区别于其他家畜的饲养,更有别于种植业,因此国家标准在认证和生产的具体工作中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在GB/T19630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具体标准,或者企业自己出台相关的内部标准,以规范本企业的有机奶生产,提高专项产品的认证把握能力,严格认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有机奶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公众对有机奶的信任度,从而促进整个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球有机棉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11篇

关键词:有机棉;标准;生产现状;进展;全球;中国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021—04

近年来,有机农业以其健康、生态的种植和生产理念获得快速发展,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其内涵不仅是指在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它更加倡导的是一种农业体系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2006年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已经达到230万hm2,跃居世界第2位。我国有机农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有2512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58.6万hm2,转换面积15.82万hm2,合计约374.42万hm2。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可能达到600万~1000万hm2,保持着有机农业面积世界第2的地位,且有机农业的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的年均增长为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0%~1.5%的份额(http:∥www.enoa360.tom/)。

在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下,有机棉的概念逐渐被引入。棉花种植是每年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最多的农作物之一,据估计,棉花种植中使用的合成农药的量占到总量的10%,杀虫剂则占到20%~25%。有机磷酸酯的杀虫剂和有机氯杀虫剂是在棉花田地里较常使用的,它们在环境中有毒且性质稳定。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和误用不但增加了种植成本,而且会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农民中毒、水土退化、作物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而在有机棉的生产中,则是以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且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或转基因产品。它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棉农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有机的方式进行生产正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有机棉的发展。有机棉的问世解决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它完全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舒适自然的环保纤维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围绕有机棉的概念、标准、生产现状和研究现状展开,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有机棉的生产和研究概况,目标一是了解有机棉的基本概况,二是掌握国内外在有机棉研究领域方面各自的成果及差距,三是了解有机棉在全球的生产状况、产量分布等,从而探索发展有机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有机棉的概念和内涵

有机棉又称为生态棉或生物棉,它是美国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动态农业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棉花生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明确规定有机棉的定义,也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美国得克萨斯州所制订的TEXAS Organic Program中对有机棉的定义为:在停止施撒化学肥料、农药后经过3年以上的田地所栽培的棉花称为有机棉。一般较为统一的定义是:有机棉是在农业生产中,以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许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农产品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具体分析即是,有机棉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完全不使用有毒或有残留性的农药或肥料,且未受到污水污染、未受到辐射或基因工程的影响,并被公认的独立机构认可。有机棉还有一个特殊时期,即由常规生产过渡到有机生产的转换期,一般规定是首次申请认证的作物收获之前2~3年的时间(具体视采用标准而定),而在这段时间内生长的棉纤维就称之为“有机转化”棉纤维。在转换期内,它必须完全按照有机生产的要求进行操作。在经过1年有机转换后,田地中所生长的作物,就可获得有机转换作物的认证,其产品便可以冠以“有机转换期产品”销售。

总之,有机棉是指遵从有机农业的生产、收获、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并严格地对全过程进行质量監控,且产品须经有机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并颁证的原棉。

2有机棉标准

2.1全球标准

目前,全球有机棉标准在国际层次上主要有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标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制定的有机纺织品标准等。国家层次上主要有美国纺织交易所(TE)建立的全球有机棉标准(OE),其中OE又分为有机转化100标准(OE 100标准)、有机转化混纺标准(OE Blended标准)。认证机构主要有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美国有机贸易协会(OTA)、英国土壤协会、德国国际天然纺织工业协会、欧洲国际组织Demeter、瑞典和北欧KRAV和日本有机棉协会、瑞士生态市场协会、荷兰Skal等。

以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标准)为例,该标准到目前为止前后经过了3次修订,分别是2005年、2008年、2011年3版。2008版与2005版最大的不同是新版允许使用光学增白剂,这点将受到大部分零售商与品牌商的欢迎。其余部分条款的比对见表1。而2011年发布的3.0版的GOTS标准的修订内容包括:禁止服装加工方法有害工人健康(如牛仔服装喷砂处理),要求到2014年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认证产品中的聚酯來自消费后的回收材料,允许聚丙烯被作为一种“其他纤维材料”使用,配件将有更多的材料可以选择。此外,解除以往对所有的化纤面料后处理的禁令;因此,现在大部分织物处理是允许的,但是,它们必须符合严格的一般全球有机纺织品毒性标准。3.0版本还制定了减少使用水和能源的目标,检测社会道德管理计划是否落实到位,确保满足最低社会标准。再如OE 100标准是适用于跟踪并证明购买、处理及使用含100%经认证有机棉纤维的纱线、面料及成品,而OE Blended标准是适用于跟踪并证明购买、处理及使用最低含5%有机或有机转化棉纤维的纱线、面料及成品。它们与GOTS标准的区别在于,GOTS标准是可以确保公司采用70%的有机或有机转化棉纤维来生产产品。

2.2国内标准

国内在有机产品标准方面,主要有2005年1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的GB/T 19630.1-4《有机产品标准》,之后2011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与2005版相比,新版標准将4部分(生产、加工、标识和销售、管理体系)变成了4个分册。新版标准无论从语言的规范性,标准主体构架的合理性,术语和定义的准确性,还是内容的严谨和完整性,及生产和认证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如在修订原则上,新版标准引入了有机农业生产的原则,且其修订结合了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满足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参考了主要贸易国和国际有机标准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在生产和认证过程的可操作性上,新版标准增加了清洁剂和消毒剂的使用要求;在严格程度上,新版标准无论是对有机产品的生产者,还是对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标准都更加严格,如有机产品中不能检出任何禁用物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增加了限定条件等。

在国家层次上,我国并未颁布专门针对有机棉的标准,而在认证机构层次上却是有自己标准的。如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的OFDC有机认证标准。该标准对纺织品的原料生产、加工都作出了规定。主要内容有:(1)原料。纺织品的纤维原料应该是100%的有机原料;在原料加工成纤维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纺织品中的非纺织原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不应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原料配方中不得包括五氯苯酸、四氯酚和多氯联苯等。(2)环境要求。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物质,使用的任何助剂均不得含有致癌、致变、致畸物质,对哺乳动物的毒性LD50小于2000 mg/kg;不得使用已知为易生物积累的和不易生物降解的物质;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能耗应最小化,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工单位应采用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排水量和排水中污染物与浓度达到GB4287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初次获得认证后的当年内,应制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改善计划;煮茧过程或洗毛过程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应该选择易生物降解的,并应配备适当的废水处理装置;浆液应最终可降解或至少有80%可得以循环利用;在丝光处理工艺中,允许使用氢氧化钠或其他的碱性物质,但应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纺织油和编织油应选用易生物降解的或由植物提取的油剂。(3)印染。尽量使用生物来源或从植物中提取的燃料;尽量使用不含重金属的矿物染料,印染时只可使用天然的印染增稠剂;只允许使用易生物降解的软化剂;禁止使用含在污水中形成有机卤素化合物的物质进行印染设备的清洗;染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的指标如表2所示。(4)制成品技术要求。辅料(如装饰物、纽扣、拉链等)必须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制成品加工过程(如砂洗、水洗)不得使用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助剂。

3有机棉生产现状

有机棉的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土耳其,发起人是由5个欧洲食品进口商组成GFF(好食品组织)。目前,世界上许多产棉国家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研究开发与生产有机棉。

据数据调查显示,2000—2001年全球有机棉产量占全球棉花产量的0.03%,共有12国种植,分别是土耳其(29%)、美国(27%)、印度(17%)等国。2004—2005年,全球有机棉种植国家增加到22个,产量依次是土耳其(40%)、印度(25%)、美国(7.7%)、中国(7.3%)等。2005—2006年,全球有机棉最大产棉国依次是土耳其(32.76%)、印度(31.71%),中国和美国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到2007年年底,全球已有24个国家进行有机棉的种植,印度、土耳其的产量依然是第一、第二。2008--2009年,全球有机棉产量比2007—2008增长了20%,种植面积达253 000 hm2。2009—2010年的全球产量较2008--2009增长了15%,种植面积达461000 hm2。由此不难看出,2006—2010年5年间,全球有机棉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但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的全球产量却接連下降(图1)。

我国有机棉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2000年进入常规地转换有机棉地面积266.7 hm2,当年获得通过认证的有机棉转换产品20 t以上;2001年进入有机棉生产,面积为466.7 hm2,获得有机棉认证产品60 t以上。2002年有机棉种植面积约733.3 hm2,产量90~100 t。2003年新疆有机棉生产面积接近1 000 hm2,总产约600 t。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该地区具备了种植有机棉的绝对优势。

4有机棉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棉发展现状及前景、有机棉生产技术、消费者对有机棉的行为态度、传统棉与有机棉比较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从国外和国内2个层面进行阐述。

4.1国外研究概况

MriH首先从技术发展与美国有机棉产业发展角度提出影响有机棉生产的社会、技术因素,包括农业生产中农民面临的风险、消费者利益在有机棉生产中的角色、技术变化中创新的来源等。结果表明,加深加强有机棉技术的研究能为有机棉农提供更好的服务体系。

Lin对夏威夷有机棉的潜在和现有消费者进行了评估,发现不同性别的人群对有机棉的了解、喜好,以及对有机棉和传统棉区别的认识上都有很大的联系,且更偏爱有机棉的消费者也更青睐购买有机产品,更关心环保问题。

Rieple等以英国零售商和印度供应商为例,分析了有机棉产业的价值链。结果发现对农民、零售商和中介来说,在生产的每一个阶段有机棉的使用都会产生附加值,尽管未来许多不确定的变化和因素会影响到该价值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有机种植方法会降低害虫管理成本、增加产量、减少作物歉收和减少农场债务。

Hae等研究消费者性格与其购买有机棉服装之间的关系,发现母亲的环境意识、环保购买行为和再回收行为明显地影响到她们是否愿意购买有机棉产品。

Laurent等通过介绍贝宁(位于非洲西部)跨国有机棉网络的历史发展和管理结构,研究了在地区层面和国际层面上有机棉生产和消费网络是如何出现和运行的,以及全球商品链的观点是否不应只局限在经济维度,而应该融入如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理念。结果发现非政府组织网络为价值共享和信息交换拓宽了空间,且在联系当地生产者和全球有机棉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者角色。国际会议和活动也为有机棉提倡者和商人的交流之间提供了机会。

Chen等采用方法目的链框架对台湾地区支持使用有机棉的消费者构建模型,以了解他们不同的购买动机。

Babu等对比研究了有机棉和传统棉的特征。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TIR-ATR光谱分析和MALD-TOF质谱法分析、PHILLIPS XRF分光镜、FYIR光谱和WAXS衍射散射数据来进行分析。结果都表明:2种棉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没有重大变化,除了三十四烷醇仅在有机棉纤维中探测到;2种棉纤维的表面元素组成基本一致,都未探测出金属元素,且除ca外,金属在有机棉中的含量均高于传统棉,Fe、Al、Mg在有机棉纤维中的含量非常高;2种棉纤维的结晶度相似,且没有在二者中发现明显的不同。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对有机棉进行了其他角度的研究。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能明确有机棉或环保产品的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如Laroche发现至少有1个孩子的已婚女性更愿意购买有机棉产品,这就表明孩子可以激发父母的生态责任行为;Fotopoulos和Krystallis发现年龄并不是影响人们选择有机棉的一个决定性因素;Hustvedt等认为在选择产品时,女性比男性更有环保意识,且愿意付更多的钱去购买有机环保产品。一些学者则研究了有机棉产品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如Scribner等认为消费者本有的对有机棉了解的知识会影响其消费态度;Schwarz发现消费者预先了解的知识与其购买决定问有重大的联系。还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市场因素也会影响有机棉纤维。如Bunin调查发现原材料和社会因素会影响有机棉的生产和市场;Kogg报道了1家有机棉供应十分成功的纺织公司,发现其一小部分过渡点是在欧洲市场。

4.2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有机棉的科研成果主要涉及有机棉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研究、有机棉栽培技术研究、全球有机棉标准及其认证等。

在有机棉发展现状及前景方面,缪云等认为中国作为棉纺织产品出口大国,培育有机棉的新品种、增加有机棉种植面积、开发有机棉的系列产品已成为当务之急;李翠兰等提出了彩棉应向有机有色棉发展;王蓓等分析了有机棉在我国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在有机棉生产技术方面,缪云等概述了土壤培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棉花生育调控技术;韩志亮介绍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有机棉栽培中关于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灌溉方式、收获、贮藏等内容;周惠敏和张雪莹等选取南北疆地区同期同地域有机棉和常规棉进行测试,比较分析了它们在颜色级、长度、强伸性等方面的差异;徐曼等利用HVI和AFIS检验对有机棉与新疆棉进行了纤维性能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有机棉内在质量差于新疆棉,有机棉生产的纱线品质要差于用新疆棉生产的纱线,应从技术经济角度,加强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调整。

5發展有机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1刺激有机棉产业发展的因素

首先,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和媒体的宣传力量是发挥最重要作用的2个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传统棉花种植所带来的危害,这使得消费者对有机棉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更加崇尚一种绿色、环保、自然的种植方式。同时随着媒体对有机棉宣传力度的加大,消费者对有机棉的了解逐渐变多,它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备受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机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政府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欧洲,它为有机棉的生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近年来政府积极干预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德国和瑞典使用奖励和税金来减少农业中化学药品的使用。政府的支持,无论是经济上或是政策上,都为有机棉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另外从广大公司、零售商的角度来说,采用有机棉不但提高了他们公司的形象和声誉,而且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近年来的许多调查都表明,道德产品的售卖与品牌绩效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5.2阻碍有机棉產业发展的因素

虽然存在许多鼓励有机棉生产的力量,但阻碍有机棉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首先是有机棉服饰的售卖价格过高,一般为普通棉服饰的2~3倍,这对于普通或贫困家庭来说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会使消费者在选择时多加考虑。其次是有机棉种植者或轧棉工人对有机棉种植带来的效益缺乏认识。因为有机棉在种植初期投入的资金较多,若没有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出发考虑,许多棉农会在早期就放弃种植有机棉,转而种植成本较低的传统棉,这对于有机棉的种植产量影响会非常大。再者,零售商和制造商是否愿意长期采用有机方法在间接上也会影响农民是否种植有机棉。因为在能生产获得认证的有机棉之前,农民会有3年收成产量都下降的转换期,因此制造商的长期承诺会鼓励农民种植生产。另外,如今消费者对快时尚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机棉产业的发展。鉴于有机棉生产的周期较长,使得它在与能很快供应且款式多样的非有机服饰竞争时缺乏竞争力。

综上可见,推动和阻碍有机棉产业发展的因素各自存在,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推动有机棉产业蓬勃发展。据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棉花产量的30%将由有机棉代替,产量将达到400万t,有机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将不容小视。

6结论

山西发展有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第12篇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明确指出, “。偏远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突出, 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且扶贫规模较大, 扶贫压力大、任务艰巨。我国扶贫开发现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1]山西省“十三五”扶贫方案中, 重点强调贫困地区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2研究意义

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 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佳方式, 三者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山西有机农业历史悠久, 有机农田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该地区污染少、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多数农民保持着传统农耕方式, 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与城镇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并对山西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3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现状分析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境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农作物品种资源, 其中有机农产品发展前景好、市场优势突出。虽然山西地区干旱少雨、土地瘠薄, 大宗粮食作物不适宜在此地区发展, 但杂粮, 苹果、核桃、牛羊等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较多, 已经成为山西继煤炭矿产资源产业之后又一新兴产业主体。

3.1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主要优势

3.1.1独特区域优势。山西位于黄河流域东部, 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1) 山西贫困地区土地深厚肥沃, 受现代农业影响较小, 在光、热、水等资源条件上, 有较高协调性。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多保留传统方式, 为有机农业基础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 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在区域内具有循环性特征。该地区环境相对封闭, 有机农业多利用当地优良品种, 采用传统施肥方式, 使有机农业与当地环境形成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3.1.2生态环境优势。山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许多地区未受污染。 (1)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僻, 工业不发达, 受污染程度低, 呈现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统一, 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 满足有机农业种植条件。 (2)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开发程度低, 完整性良好。贫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虫害, 降低成本投入, 形成该地区特有有机农业产业。

3.2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户素质较低。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受农户素质影响, 不仅表现在贫困小农户其习惯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化过程中, 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农户对新事物接受慢。有机农业是需要投入前期时间与成本的产业, 未见到具体实效时农户有很强抵触情绪。 (2) 农户缺乏主动性。农户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能力较低, 在没有当地组织宣传帮助的情况下, 过分依赖外部技术指导, 很难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有机农业生产。

3.2.2有机农业规模较小。贫困地区有机农业龙头企业所占比例较少, 开发滞后且规模较小。 (1) 有机农业的60%分布在晋中、大同、吕梁等地, 分布不平衡。 (2) 通过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来完成有机农业生产与销售。虽然有龙头企业带动, 但多数情况下农民都只是参与, 未起到主导或决策性作用。造成有机农业产业整体性较差, 影响整体脱贫速度。

3.2.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贫困地区水、暖、气、电等基础设置无法到位, 尤其是交通、通讯等设施落后严重。 (1) 贫困地区交通设施较差。交通环境差必然会影响有机农产品运输及销售, 这不仅会减少农户的收益, 也极大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2) 通讯设施落后。导致农户获取相关农业政策、市场动态、市民需求等信息量减少, 影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及结构调整。

3.2.4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截至2010年5月底, 山西省7市、18县中41个乡镇均设有金融机构, 但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 远不及市区金融中类多样。 (1) 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较少。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且多设立在县城, 偏远地区覆盖率低。[2 (]2) 金融产品单一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小额信贷业务为主, 忽视了农业保险、农产品投资、保险等衍生金融业务。另外农户评价体系在农村金融服务机系统少有体现, 多追求表面利益而忽视服务的真正目的, 真正做到针对性服务的并不多。[3]

4山西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着重把精准二字落实到位。山西省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实施精准扶贫, 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促进各类扶贫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根据有机农业现状, 精准扶贫要求与实施特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4.1教育培训扶贫政策

山西省“十三五”精准扶贫战略中, 主要实施教育培训补贴、补助优惠政策。针对贫困劳动力, 组织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 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真正把教育扶贫落实到位。继续推进实施改革试点“雨露计划”, 特别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把“万人助学”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中专、技校、大学对贫困生扶持力度, 帮助贫困村新生代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4]加大科技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 有效整合和统筹协调农、科、教等。鼓励大学生、农业技术推广员到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扶贫服务。

4.2扶贫资金投入政策

扶贫资金投入是以扶贫为直接目的的政府经济社会活动, 对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2002-2015年, 我国扶贫资金总投入总额由2002年250.20亿元增加至2015年460.90亿元, 总共增加210.70亿元。山西省在认真贯彻“十三五”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 又新增10项补贴政策, 资金数量达67亿元。山西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在扶贫开发基础上推进精准扶贫, 增加贫困地区扶贫力度, 落实到户;加快推进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促使有机农业产业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山西省扶贫办从2015年开始, 不再统一管理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县级政府自主使用, 真正做到“切块到县”, 增加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与灵活度, 使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资金更加高效利用。

4.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山西省出台《山西省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2014-2018年实施方案》到2018年, 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将在全省58个贫困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强调, 金融机构加大“小额扶贫到户贷款”业务的拓展。每县按500万元标准分配, 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8倍以上, 充分支持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下,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财力投入。支持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业的“强农贷”、“富民贷”等扶贫服务产品, 重点引导政策性银行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倾斜, 建立“农企+银行”合作机制, 真正做到“扶真贫”。

4.4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2015年省工作报告强调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村房屋新建改建21万户, 安置64万人安居困难问题;巩固农村公路建设为目标, 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为重点, 在完成县乡公路800公里改造基础上, 积极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 增加村公共汽车停靠点, 有效改善乡 (镇) 汽车客运站。吉县政府部门, 专门为农户建设田间路、信号塔、网络覆盖等基础服务设施。当地扶贫部门利用现有政策资金, 在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 广泛利用社会投资打造冷藏物流业, 建成果库和交易市场等农产品配套项目20多个。

4.5龙头企业带动扶贫

龙头动, 百业兴。以公司为龙头, “公司+农户”是有机农业产业最佳选择。一个具有加工与贸易并重的龙头企业, 对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具有指导性意义。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 龙头企业不仅可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集体生产, 管理产业基地, 还可以帮助其议定产品价格, 直至有机农产品统一供应市场。确保有机农业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供、销的产业链。特别是以“公司+合作社”模式, 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一条利益纽带, 实现“企业拓展, 农业发展, 农民脱贫”。五寨、左权等重点贫困县, 把扶贫开发有机农业产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 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结束语

我省政府要以促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竞争力, 稳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充分农民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经济扶持、扶贫资金、农村金融、基础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精准扶贫政策实施, 促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合理、完善、优化, 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加快脱贫速度, 从而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城镇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J].2011.

[2]郭红东, 郑伟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1, 11:34-37.

[3]张畅.发展有机农业推进扶贫开发[J].中国农村经济, 2007:3-9.

[4]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2:122-127.

[5]孙贵臣.山西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及潜力[J].农业开发, 2014, 01:4-5.

[6]王振颐.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扶贫耦合研究[J].三农探索, 2011, 11:40-41.

[7]张新民, 陈永福.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生产展望, 2009, 04, 19-24.

[8]张新民.中国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06, 17-19.

上一篇:监管融合下一篇:文化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