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与理性思维

2024-07-11

歌唱与理性思维(精选4篇)

歌唱与理性思维 第1篇

一、对于歌唱中理性活动的概述

理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高级形式, 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歌唱艺术首先是通过人的生理组织———发声器官来实现的, 是依赖人的呼吸、发声、共鸣等许多器官的协调运动而表现音乐的艺术。一个好的歌唱者, 必须正确、能动地调节和支配自身的各种器官, 构成一个健全而良好的歌唱“乐器”, 以完成全身心的整体的艺术歌唱。在整个演唱的过程中充满了复杂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活动, 只有正确地建立歌唱中理性的状态, 才能在声乐艺术中不断取得进步。

(一) 歌唱中理性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歌唱审美

发现美、创造美是歌唱中理性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审美的原则贯穿歌唱理性活动的始终, 而这一切都是以歌唱者的理性活动作为基础。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实际上就是歌唱者审美体现的过程。歌唱表演是通过对人的声音和表情、体态的塑造。首先体现出一种形式美, 而后又通过其对歌唱内容的表达来体现出各种自然美、社会美的内涵, 歌唱表演对这些美的表现是一种综合的、具体的表达, 而这些美的表达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声音的审美:《乐记》中说“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生成文, 谓之音”这就是说歌唱审美的体现有赖于声音的表达。二是语言的审美:语言的审美首先要遵循原有的语言习惯“凡唱北曲者, 其字皆从北音, 方为合度。若唱南音, 即为别字矣。”其次还要要求字音的准确性等。三是曲情的审美:曲情美是音乐“以它独有的音响抒情功能直接通过听觉作用人的心理。随着音响的流动使人的情绪同时变化起伏, 使你情不自禁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并迅速的产生审美情感效应, 这是语言和其他抒情手段都难以比拟的。”

(二) 歌唱中理性活动在歌唱技能上的体现

歌唱,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通过人的特定生理组织———发声器官来实现。而每一个人在生理条件上又各有差异, 所以在歌唱学习时应针对不同的条件, 注重个人特点, 不能搞千篇一律的模仿。理性活动在歌唱技能的体现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主要是:正确的呼吸;喉咙的打开;高位置且有面罩共鸣的声音;歌唱的语言。这四者可以说在歌唱理性技能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在歌唱活动中, 四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统一体。

二、关于歌唱中感性活动运用的体现

感性, 英文是“perceptual”, 就汉语的构词法上讲,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 感觉性质的”。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是以人的感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来体现的。那么在我们的声乐艺术中, 声带和发声技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难以测量的。它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性认识。

(一) 感觉在歌唱感性活动中的体现

感觉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在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过程中, 一切的认识过程都是不可避免地从感觉开始。歌唱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歌唱行为的实施, 是在歌唱者主体意识的调控下来完成的, 而歌唱感觉的存在则是复杂的歌唱心理的基础。第一, 歌唱中的感觉, 就歌唱活动的肌体感觉和生理机制而言, 我们可以根据歌唱感觉的刺激性质和感官类别的不同, 在理论上将歌唱感觉划分为歌唱的外部感觉和歌唱的内部感觉 (这里简称歌唱外感和歌唱内感) 两大基本类型。第二, 歌唱中的语感。歌唱语音的获得, 不仅仅是依靠对语音的知识以及语音知识所构成的体系和特征进行分析就能实现的, 它必须是歌唱者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实现对现实性语音直接感知的结果。我们也可以认为声乐语音存在于感觉之中。第三, 歌唱中的乐感。乐感之“感”与“语感”之“感”相同, 只是所感的对象为“乐”———音乐。不过这里所指的“感”不仅仅指“感觉”, 而且还包含“知觉”。在这个意义上说, 乐感就是表演主体对音乐的“感知”。它对声乐语音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心理维度上。乐感的感知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

(二) 想象在歌唱感性活动中的体现

想象是感性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马克思把想象称为“十分强烈的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想象就是创造。”歌唱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歌唱想象能促进听觉与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之间的联系, 促进歌唱艺术从朦胧的感觉像真切而具体的感知转化。歌唱想象往往也是情感表达的先导。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 歌曲需要通过演唱者深情地演唱才能使人们所感知从而产生艺术效果。总之, 歌唱想象是演唱者存在于心理活动的巨大潜能, 声乐演唱时在大脑中的歌唱想象是指挥、调整感性活动的重要方法, 在整个演唱过程中, 是属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歌唱中理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统觉”

(一) 歌唱的“统觉”

“统觉”, 在英文中写成“apperception”, 它是哲学上的概念, 也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亚里斯多德。歌唱的“统觉”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把理性活动与感性活动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当歌唱者的演唱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在他进行歌唱时“统觉”就会下意识的直接作用于歌唱者。这时, 歌唱者发生了一种本能的、直接的反应 (这种本能的反映是演唱者的理性与感性活动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是一种“合力”) 应用于歌唱表演。在歌唱“统觉”运用的过程中, 感性活动是居于先导地位, 是决定性的因素。歌唱者在感性认识活动的基础上, 遵循一定的理性活动规律, 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声乐演唱的实践。

(二) 歌唱实践中“统觉”的作用

在歌唱实践中, 需要感性活动 (歌唱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创造的活动) 和理性活动 (歌唱的技能、声音的效果、歌唱的审美) 共同的参与。这便涉及到了歌唱“统觉”中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两者的关系问题。歌唱中感性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是理性活动运用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歌唱的实质就是表情达意。歌唱中理性活动依附感性活动理性活动来源于感性活动表达的需要。歌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情感表达发面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三) 歌唱中“统觉”运用的个性体现

我们在歌唱实践中运用的“统觉”是因人而异, 可以说每一位演唱者运用歌唱“统觉”的艺术效果都是不同的。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中, 由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共同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三人的演唱可谓各具特色, 对比鲜明, 既能将三种不同的唱法精致地揉合在一起, 又能将各自的艺术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听众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声乐艺术必须融入演唱者的个人经验, 这样的表演才能深刻鲜活地传达和刻画艺术作品, 否则艺术将会失去生命力。

综上所述, 歌唱“统觉”艺术个性的体现是建立在歌唱者演唱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要求歌唱者积累生活素养, 提高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 培养创作素质, 增强歌曲的处理能力。因此, 应正确的运用歌唱的“统觉”, 将声乐艺术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与听众产生共鸣, 体现歌唱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重视,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音乐出版社, 1957.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4]、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第2篇

创新思维讲得较多,但是如何开发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每个人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是由于我们受太多的权威思想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局面。也就是说,要开展创新思维,首先要破除根植于我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方式,还创新思维一个自由的天空。

比如,当我们看到公园中一尊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内心不禁能体会到美的真实感和对于雕刻师的赞美之心,普通人都会怎么想。但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想,其实美女的形象就存在于一块顽石之中,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覆盖在美女身上多余的石料去掉而已。好的雕刻师与差的雕刻师差异性仅仅在眼光和手法方面,但无论是哪一个雕刻师永远不可能把最美的形象雕刻出来。因为什么是最美,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普通人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的差异性的一个例子。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美丽的花儿。花儿在种子时期就已“计算”好了将来开花的形状和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种,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花儿。这个“计算”就靠花儿的基因来完成。现代的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看似理性思维的方式,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隔了一层薄纸。

区分这三类思维的标识在于,感性思维追求感观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直接利益的得失,而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最实在和最实用。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束缚的?事实上,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从感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同样从理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起点不同但最终归宿一样。但是由于世俗利益的阻碍,导致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终其一生无论从哪条路径都无法最终开启创新思维之门,这就是人的不幸。

因此,究其根源,还是要从人具有两面性这一具有片面性的常识说起。这个两面性主要表现为人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且相互干扰和混合。一般人遇到事情时分不清究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起作用,未必有能力选择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情。

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身心合一”较为困难,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往往在需要用理性思维时却偏向于冲动,在需要感性思维时又固执于理性思维而不够圆通。因此,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并束缚于思维定势之中。所以,我们区分一个人或给人贴一个标签,往往会习惯地说,这个人做事比较感性,这个人做事比较理性。事实上这种区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感性的人未必不能理性思维,理性化的人未必所有的事都能保持理性。而权威思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局限在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非此即彼的选择上。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只是哪方面多一点,或者哪方面少一点而已。一般而言,感性思维较偏重于欲望的满足,而理性思维偏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而言,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消耗能量来得少,感性思维相对比理性思维让人“比较”不伤脑筋。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感性思维而不太喜欢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无师自通,因而感性思维主要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维主要通过精神分析,针对整体效益,追求中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或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从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的转换将问题变成不成问题。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说不上一定是谁超过谁,谁优于谁,而是同为较低层次的思维方式而已。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遇到生命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互争之时,必须依靠理性思维。而一般情况下,采取感性思维的方式居多,毕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的人占少数。因此,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不过是人的二种武器而已。当然,作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维的高度远不止到理性思维为止。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非为了绝对地排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我们难以想象,当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全部换上了理性思维,这个诗人还能否继续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名严肃的数学家已经不顾及基本的逻辑关系,很难想象他是否还能够继续从事数字家的职业。因此,无论是感性思维或者是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过不断训练从而不断增强的过程,并非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算不上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以理性思维替代感性思维这样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是,创新思维没有模式,它只有一条原则,这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化或最合理的模式。人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真正面对创新思维会视而不觉,因为即使是创新思维,粗看起来也是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思维更多表现为相关元素的重新组合,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不仅是在处理商务和技术等领域,其实在政务、思想和意识领域也存在创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鄙人索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效用。现在我们看孔子的思想似乎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又何尚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并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感,而是为了从最经济、最快捷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能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跨入智者的行列。事实上,古今中外智者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代的商业案例中,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是一个忠实的禅宗修炼者,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从而他会更真切地顾及了用户感受和贴近体验的需要,因而要求在苹果公司中工程师要围着设计师转,以服从设计师的意见为优先。虽然表面上是感性思维获得成功的例子,或者用户看起来仅仅是某一项单一产品的成功,事实上却是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所做出的最佳整合。事实上,有时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并不一致。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宏基、HTC等较为看重制造技术,仅关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表现为设计师要关注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了用户,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整合,其后果是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市场区间逐步萎缩。这一点也表现在诺基亚和黑莓手机公司的运行中。表面上是过度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失败,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对创新思维存在曲解。创新的根本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这就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当今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多种诱惑丛生,前途迷惘,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方位,以此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的需求,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有时确实有点难分,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悟性。

歌唱与理性思维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歌唱思维,培养方法

一、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秦朝开始, 我国就出现音乐的编曲与演奏, 孔子提出“以礼乐治国”, 是将礼乐与我国古代祭祀中的制度相联系, 古代祭祀时奏乐, 庄严肃穆, 与天地人产生共鸣, 祥瑞出现, 古人都是有神论者, 相信天地良心, 不忘列祖列宗, 对祭祀尤其重视, 对祭祀中所奏之乐格外重视。 因此, 音乐在我国古代不仅是文人雅士所好, 更是一种规矩和礼法。 到近代,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出现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开办的学堂中就有专门教学音乐的, 与此前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同, 此时的音乐又加入西洋乐, 初步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融入外来因素, 也为我国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 我国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萌芽, 到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新式学堂的开办, 逐步带领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到成熟阶段。 至今, 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 与国际接轨, 和世界连线, 自成体系, 培养大量音乐人才, 为普及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存在问题。

第一, 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音乐教学氛围上都缺乏重视, 有一些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唱歌跳舞, 尤其是唱歌, 这种狭隘的认识使得高校学生对音乐的定位常常存在误区, 认为参加一些音乐比赛就是音乐修养较高的体现, 同时音乐作为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课程, 上课人数少, 其中只希望获得学分的人占大多数, 只有极少数人想要通过音乐课程提高音乐修养;第二, 普通高校的音乐师资力量有限, 学生的音乐基础不高, 很难达到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水平;第三, 由于课时有限, 导致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兼顾, 而由于场地及硬件设施的限制, 实践往往少之又少, 仅仅停留在浅显的音乐理论教学上, 学习效果欠佳。

二、歌唱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尤其以歌唱教学为主要学习内容。“歌唱是以人体为乐器, 人的嗓音为音乐源, 由人自身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艺术”。 但是唱歌并不是简单地用各种器官的共鸣产生声音, 更不是简单的“会说话就会唱歌”, 而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在唱歌时必须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将思考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一边练习一边再思考, 许多人的唱歌效果不同, 有时并不是嗓音条件的原因, 而是在练习时缺乏唱歌思维的运用。

所谓歌唱思维, 是指在声乐演唱领域中, 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加工、概括、间接反映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与一般的思维过程一致, 以感知为基础, 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还具有音乐的特征, 是一种独特性的思维。 它贯穿在整个歌唱过程中, 一个良好的歌唱思维, 能够提高歌唱的品质和歌唱者的艺术修养, 甚至起到升华的作用。 歌唱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 想象性

想象是通过人的大脑将过去发生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一定的整理、编排, 加上人的经验形成的新的事物。这一事物是人从没有直接接触过的, 同时也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反映,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张外星人的图片, 这大概是人类想象出来的, 因为所谓的外星人与人类是如此相似, 这说明想象是有事实基础的。 从声乐上讲, 歌唱思维的想象性是指演唱者将演唱的内容化为一种意境的能力, 这种意境是演唱者运用音色、音量, 甚至表情、动作等各方面综合形成的, 欣赏者能够通过耳听、眼见等方式将演唱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传输到大脑, 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印记及经验相联系, 形成从未直接接触过的图景或进入演唱者需要进入的场景、状态, 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所造成的。

(二) 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在生存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是人们因获得而喜悦, 因失去而悲伤, 因惊吓而恐惧, 因未知而期待的情绪, 更是人与人之间除语言外最大的传递信息的途径。 歌唱思维中的情感性是指歌唱者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情感的过程。 歌唱思维者通过感知演唱作品中所要传递的信息, 使其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折射。 感情的传递应当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理性的认知是不能传递感情的。 当歌唱者面对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时, 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再表达出来。 情感时歌唱思维的内部动力, 歌唱思维主体对艺术作品所投入的感情越丰富, 其所表达出的感情就越深刻, 受众就越能产生强烈的情感。

(三)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也称为创造力。 唱歌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歌唱者将音符、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加工, 表现出与原作品不同的情感与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一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歌唱者通过对原作品的分析和研究,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另一方面是演唱者针对原作品, 加入自己的理解, 形成新的情感, 从而将无感情的音符和文字化为与原作品不同的情绪表达。 例如现在风靡的一栏歌唱节目, 参赛者都是“出道”多年的成熟歌手, 所表演的曲目大多是其他歌手的原唱作品, 参赛歌手通常会用改编的方式在原作中加入对歌曲的理解, 甚至是自己的经历、情绪、性格、所擅长的音域和歌曲风格, 等等, 从而表达出不同于原作的情绪, 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这就是歌唱思维创造性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 歌唱者在新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创造力。

(四) 审美性

审美是指“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和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 歌唱思维的审美性是歌唱思维者通过接收音乐作品, 而引起自身的美感体验, 是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艺术是将美的音乐作品传递给人们, 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三、歌唱思维的培养及运用

歌唱思维包含四个特征, 高校音乐教学就需要围绕四个特征开展, 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歌唱思维。

(一) 声乐技巧与演唱方面

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 首先,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以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发音、嘴形、身形等基本歌唱方法, 由于歌唱的发音使在身体内部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是不可见的。 教师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 由学习者进行理解并想象教师的相关器官的感受, 再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从而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为学生留下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歌曲的处理和表达的方式上,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不受原作的桎梏, 更不能将原作的表达方式奉为圭臬。 再次,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技巧可以教授, 但能力的提高对理解音乐和表达作品来说更重要。不同的唱法对美有不同的要求, 但是我们要从常理出发, 温情的歌曲要连贯柔和, 激烈的歌曲声音要有穿透力和震撼力, 悲伤的歌曲需要在发音时夹带其他声音技巧, 例如哭音等, 在确定表达的感情类型后, 应当善于运用不同的歌唱方式, 同一首歌的同一个情感, 每个人因为运用技巧的不同, 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二) 歌唱心理方面

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的最大不同是旨在充分发挥歌唱者的自主性, 无论何种情绪的表达都要求歌唱者本身要释放自己的感情。 所谓释放感情不是无节制地自由释放, 而是有的放矢, 用最真诚的态度、最高超的技艺让听者受到充分的感染。 某些歌唱者尤其是初学者, 表演时心理素质欠佳, 紧张的情绪使其往往发挥得不理想。 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缺乏训练, 对歌唱得感觉比较陌生, 另一方面是自身心理素质不佳。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歌唱思维的情感性, 鼓励学生放开情绪, 不怕唱错, 鼓励学生用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在感情上占据正确的位置, 再在技巧上给予指导, 收放自如的歌唱状态应当是最理想的。

(三) 作品表现方面

歌唱作品所表现出的效果与歌唱者本身的审美能力有关, 什么才是美? 这个问题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 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绪, 建立在对作品的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教学者应当在教学之初, 向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 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 查阅资料, 了解作品的形成时间、历史特征, 创作者的个人经历, 等等, 只有在对作品做到充分了解后, 才能准确地运用合适的技巧和感情, 同时, 高校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经历几乎为零, 因此对某些感情不能真正体会, 此时需要教学者进行引导和点化, 使歌唱思维者深刻把握作品, 达到良好的效果。

音乐艺术尤其是歌唱艺术是一项特殊的艺术种类, 歌唱思维始终贯穿在其中。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歌唱思维的正确培养和运用能够使歌唱者所表达的作品效果从量变过渡到质变, 使作品本身和歌唱者在能力上都提升一个层次。 音乐技巧的培养只是一个知识的积累, 而认知提升则会让歌唱者进入另一个阶段, 正如我们看到一些歌唱者掌握极高的音乐技艺, 但从听者角度说, 感情的传递总是好像差些什么, 有时犹如隔靴搔痒, 让人总抓不住点。 从这个角度说, 好的歌唱思维的确能给人带来愉悦。

参考文献

[1]荆晶.关于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研究[J].艺术品鉴, 2015 (12) .

[2]靳风林.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方音乐, 2012 (02) .

[3]陈俊.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J].新校园, 2013 (12) .

《创新思维与理性决策》培训 第4篇

各有关单位:

21世纪是不连续性发展的时代,跳跃性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用“创造性的破坏”颠覆已有的思维定势,才能以不断的创新思维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用创新思维方法结合理性决策力乱,透过案例分析,掌握决策的原则、方法、技巧、以及决策工具的应用,从而提升各管理干部的决策水平。现定于8月 31日(周日)一天,邀请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和企管顾问、实战型引导式培训专家刘建平作《创新思维与理性决策》专项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实施:

本期培训班由常熟市人力资源培训指导中心主办、常熟市弘成教育培训中心协办。

二、参培对象:

企业管理者、高级专业人士及相关管理人员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一)培训时间:2014年8月31日一天,上午8:30---11:30,下午1:30----4:30。

(二)培训地点:常熟市人力资源培训指导中心310教室(珠江路222号)。

四、培训形式、费用:讲座形式,免费。

五、【课程大纲】

(一)什么是创新 1.你自己的创新【互动】 2.大师论创新

3.创新是西方人的特权吗? 4.你创新的障碍与目标【互动】

(二)创新思维与思维训练工具 29个创新工具菜单

(三)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与理性决策 1.问题分类

2.突发事件应对计划和风险管理 3.创新的评估策略与工具

六、讲师介绍:

刘建平——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和企管顾问,实战型引导式培训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学院的访问学者。历任美国CoCo Art驻中国代表,上海长鹰复合材料公司总经理,上海沪好阻燃科技公司董事长,山西鑫源矿业集团管理顾问,德国SPITZE GmbH 执行董事.凭借多年的经商经验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刘老师在企业创新研发与改善意识,文化落地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刘老师从实践者的角度解读企业的创新研发,改善意识,企业文化高效地落地,融合近20年的商战经验,为企业提供实效性的理念和解决方法,课程和实践相结合,以最新引导、体验、互动、问答式教学方式授课,以效果为导向,学、练、辅、辩、评、导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获得企业和学员的高度认可.具有中英文双语授课能力。

七、其他事项:

请参加培训的人员将报名回执于8月26日前发邮件至常熟市人力资源培训指导中心。

上一篇:《武陵春》教学简案下一篇:英国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