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联系范文

2024-05-17

空间联系范文(精选7篇)

空间联系 第1篇

1.形体结构与空间概念的含义

形体结构指的是形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形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占有空间, 形体就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 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 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空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多次分解和抽象, 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空间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2.创作和运动结构在动画角色中的有机结合

摄制一部动画片要经过从剧本、分镜头、美术设计、设计稿、原动画、线拍、背景到扫描、上色、合成及特效和后期编辑来完成。在确定了文学剧本之后, 导演对全片进行艺术构思, 并与设计人员进行讨论, 确定片集的风格, 包括人物造型设计、背景场景设计、人物设定和背景气氛的协调等, 在人物与场景确定的情况下, 对剧本进行分镜头处理。这里注重讲解一下动画短片角色的创作与原画设计, 从而体现形体空间概念对动画短片角色创作的关键性作用。动画角色的标准造型设计是集体创作过程中的参照依据, 具有数据化和模式化的特点。没有标准造型设计就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 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就不能创造出完整的动画片。标准造型设计是动画角色表演时的标准样式, 它保证了动画片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中包括确定各种比例关系 (形象本身的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比例、形象与道具之间的比例、形象与场景之间的比例) 和形体构造 (体面、结构转折、连接) 关系, 以及角色的服饰和色彩设计等。对这种比例关系和形体构造的把握, 就运用到了对形体空间概念的理解掌握。一个物体在空间中, 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 然后运用到绘画中, 可以更好的在二维画面中表现它的立体感。可以先从简单的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开始分析, 不同角度的在脑中思考加以绘制, 经过长期联系熟练后, 可以逐渐将空间中的物体复杂化, 最后演变为你需要创作的动画角色, 加上衣服、武器、饰品等, 在虚拟的空间中变换角度, 同时可以赋予你所创建的人物动作变化, 再加以分析, 最终达到你需要的效果, 在纸上绘制出来, 这样你所绘制的动画角色会比较有空间感。动画片《恶童》涉及大量动作场面, 不论造型作何改变, 基本上都遵循透视原理, 对形体结构和空间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在设计一个动作时, 开始只要几笔勾画出一个动态线的早图, 先从简到繁, 在局部润色。一个简单的生气勃勃的动势, 比细致准确地勾画完成更重要。掌握人体的形体结构的空间概念, 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 只有大量地做练习, 多观察周围人们运动时的样子, 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做到下笔有数。

二、动画短片创作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

在进行动画短片创作的时候, 由于动画类型的不同对画面要求也有所不同, 动画类型一般分为偶动画、传统手绘动画、水墨风格动画、沙动画、FLASH动画作品和三维动画等。随着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进入到动画制作领域, 使动画创作更简便, 更容易达到创作者所需要的艺术效果。人们对动画的画面效果的要求, 越来越高。各种新的技术、特效、手段的放大化, 使得艺术家在独立制作动画时的选择扩大化。技术发展的强大, 为动画短片的独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比如说, CG动画, 不仅可以将传统二维绘画或动画进行三维画, 另一方面, 由于计算机制作技术的采用, 并且由于计算机越来越高的普遍性, 所以, CG动画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动画视像表现形式。由于是独立创作的动画片, 所以, 创作人总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尽情发挥, 因此, 在独立创作的动画中艺术家总会不断的发掘出新的技法和新的动画表现力来制作动画。这与商业动画为了迎合观众而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三、形体空间与画面效果的相互作用

在创作中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出来, 做好透视。然后要注意光线的照射, 理解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 虚实变化, 深浅变化, 透视变化等等, 表现在画面上。最后再考虑形体的份量感, 体积感和质感。一般来说, 创作一幅图画, 第一步就是考虑构图, 用最简洁的基本几何图形轻轻确定事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主要物体置于画于纸中部略高于中心的位置, 画人物侧面的时候, 视线的前方要适当多留空白。第二步:用辅助线测定形体的比例, 透视和倾斜度, 确定大的形体特征。这就要考虑到画面整体空间感, 即画面的平衡性, 考虑人物的透视比例与场景的配合, 找出背景画稿上地透视消失点、地平线和视平线, 依据这三者组成的透视关系, 建立透视框架, 找出人物在这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第三步:用线条具体刻画形体细节, 同时用色调表现主要的转折处, 色调要尽可能简练。这时要注意几个形体空间概念中的重要因素:物体的质感、份量感和重量感, 光线的照射、投影、方向性、时间 (自然的规律) 。第四步:整理完成, 从整体效果出发, 通过加强减弱等方法处理, 使画面详略得当, 主要形象特点鲜明突出。

绚丽的画面中形体空间概念是如何体现的。一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是受绘画风格所影响的, 而画家的绘画风格是他们的艺术思想、审美取向在作品中的集中反映, 是其思想倾向、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生活体验、性格、志趣、艺术技巧、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欣赏一幅完成的作品, 你也许会被它华丽的画面, 细腻的笔触, 丰富的色彩等等多吸引, 但是色彩的变化, 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 虚实变化, 深浅变化, 透视变化等都是根据所绘制的事物的形体变化而变化的。总之, 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决定的不同的画面效果, 但是事物本身的形体特征不会变化。

四、结论

思想的变化和延伸, 都是建立在人的肉体上的, 但思想又凌驾于肉体之上。每个画家在描绘不同的风景时, 所用的构图形式、表现的内容和绘画技巧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思想表达的准确性, 要靠扎实的形体基础, 每个人最初学画时都是从临摹开始的, 只有先把别人的绘画本领学到手,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感情体验, 才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新境。

摘要: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认知, 这种幻觉的意识存在就是"视觉暂留"的现象原理, 动画凭借自身高度的娱乐性、欣赏性、教育性, 在这个互动很强的娱乐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动画是极具潜力的产业, 动画有自己的特点, 它可以表现出自然界中一切看得到、看不到的变化, 可以最大限度夸张影片中的色彩以符合观赏的要求, 学习实践和创作是认识动画这门艺术的平台。其中形体塑造、空间概念和画面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空间联系 第2篇

那与中国科学家的联络与合作呢?最初非常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欧空局任科学项目主任时,惊讶地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来信,当时我们向全世界发出了合作参与欧空局星簇计划的邀请。我们对来自中国的回复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我们只知道非常少的几位中国科学家,且与任何中国科学家都没有任何联系。我和合作各方对这些陌生的朋友给予了积极的回复,并对第一次北京之行翘首企盼。对欧空局以及星簇团队来说,这开启了最有成效、最迷人的旅程。伴随着中国双星计划的实施,双方的合作达到了顶峰。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COSPAR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团体的又一次成功。全球第一颗卫星(Sputnik 1)发射后,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于1958年成立,以促进各国空间科学家的交流。我非常荣幸地主持了北京COSPAR大会,并有机会了解中国空间科学所取得的其他一些成就。来自全球的2000多位科学家相聚北京,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感受年轻的中国同行的激情与能力。

自2003年开始,我在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的围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任执行主任,这是一个只有8名全职员工的机构。我们组织研讨会,为空间科研成果的分析、讨论提供一个没有政治压力的环境,有些议题可能会比较微妙、具有争议性,比如环境变化。每年,ISSI接待80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来访者,包括中国。2010年12月,在一个关于未来如何在极地上空观测太阳的论坛上,中国成为焦点所在。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发射太阳极地轨道射电望远镜(SPORT计划),且正在为这一研究开展国际合作。这次论坛共有来自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几个太空研究领域的主要国家的35位科学家参与,中国有7位科学家参会。

辽宁省城市空间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第3篇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其重要特征在于开放[3], 因此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外学者威廉J赖利于1929年将牛顿力学中的引力模型引入研究内容, 提出了“零售引力定律”[4];哈里斯[5]确定出以人均批发零售额和人均零售额作为一个城市有无对外联系功能的指标研究方法。此外, Ullman[6]、Haggett[7]等学者均对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和经济联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周一星[8]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 为我国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奠定了较强的理论基础。此后, 苗长虹、李国平、石敏俊[9,10,11,12,13,14]等从空间经济联系测度、驱动力机制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城市与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有研究显示, 目前特别针对辽宁省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较少, 且以往研究中多单独采用一种模型或理论方法研究分析一年的数据, 缺少对该区域时间上的动态分析, 导致辽宁省各城市本身对外联系强度和各个城市间的空间作用强度不能得到较全面的反馈。

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 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以揭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现状和特点;同时, 根据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断层数据, 对“十五”以来辽宁省各城市近年来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与比较。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相关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 是我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下辖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盘锦、朝阳、葫芦岛14个地级市, 其中沈阳市和大连市为副省级城市。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 全省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2011全省GDP突破20000亿元, 达到22025.9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2.1%,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制定, 辽宁省各地区积极实施发展战略, 并逐步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

1.2 研究方法

城市流强度模型:城市与城市之间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是通过流的集聚与扩散形式来完成的, 城市与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内所发生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被称为城市流[15]。城市流是依靠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存在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通过对城市的城市流大小与强弱研究, 可确定出城市与外地联系的数量指标。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各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量[16]。城市流强度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因此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流强度模型公式为:

式中, F为城市流强度, 表示城市之间发生经济外向功能 (集聚和扩散) 时所产生的要素流动强度和该城市具有的经济影响力;N为城市功能效益, 表示城市与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度;E为城市的外向功能量, 反映出城市拥有外向功能的大小。计算城市流强度要考虑所选指标的代表性、合理性和可获取性, 同时要采用城市从业人员总数作为城市功能量的衡量指标。城市某一部门从业人员专门化率, 即区位熵用来界定该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 使用Lqij表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 公式为:

式中, Gij、Gi、Gj、G分别表示城市部门的从业人员数, i城市从业人员数, 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以及全国从业人员数。当Lqij<1时, 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 即Eij=0;当Lqij=1时, 则i城市j部门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17], 暂时仅可满足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 而没有能力提供额外服务给城市外界区域, 即Eij=0, 因此该城市仍不拥有外向功能量;当Lqij>1时, 则表示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全国属于专业化部门, 因为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分配给j部门的比例超过了全国该部门的分配比例, 专业化水平较高且有能力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额外服务, 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Eij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 即: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功能效率Ni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 Pi表示i城市的GDP, 即: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中, Ki表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称为城市流倾向度[18], 它可准确反映出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根据城市流强度定义判断, 城市流强度越大, 城市流倾向度越高, 外向性功能也就越强, 同时与其他城市或地域之间的联系就更为密切, 反之亦然。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可通过城市流强度大小反映出来, 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成正比关系。因此, 通过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计算与分析可确定区域中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中心和地位。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城市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强度可通过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这一指标表达。该指标结果受制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反映出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 也反映周围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与城市中人口和GDP的乘积成正比关系, 与任意两城市间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公式为:

式中, P1、P2分别为两城市的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V1、V2为两城市市辖区的GDP值;R为两城市间的运输距离。

1.3 数据来源

依据数据的合理性、可取性和辽宁省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特点, 利用《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GOOGLE EARTH软件技术, 选取14个城市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教育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服务业以及水利和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全市从业人员数、全市总从业人员数、全市GDP数值、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市辖区GDP以及全省任意两城市之间的运输距离。

2 辽宁省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2.1 城市部门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

将数据代入式 (2) , 计算出辽宁省14个城市2011年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 结果见表1。从表1中区位熵的计算结果可知: (1) 全省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值普遍较高。全省虽然没有一个城市的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全部大于1, 但各市区拥有区位熵大于1的外向服务部门均大于等于6个, 其中省会城市沈阳作为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引擎, 其区位熵大于1的主要外向服务部门有9个, 数量最多。大连和抚顺、营口、阜新、铁岭、盘锦则拥有7个区位熵大于1的主要对外服务部门, 数量居本溪、丹东和锦州市的8个部门之后, 而辽阳、朝阳和葫芦岛仅拥有6个位熵大于1的外向服务部门。依据现有相关资料显示, 1997年我国已出现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全部大于1的城市, 如南京、上海和杭州。由此可见, 辽宁省各城市与国内先进经济区城市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存在城市内部各部门区位熵极差较大的现象。表1显示, 沈阳市最大区位熵的部门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858) , 最小的是建筑业 (0.610) , 前者几乎是后者的4.7倍, 数值相差较大, 说明目前在沈阳市的10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发达, 专业化程度较高, 外向服务能力最强, 而建筑业发展最落后, 外向服务能力也落后。

2.2 城市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利用式 (3) — (6) 对表1中所得区位熵进一步计算, 得出i城市j部门的总外向功能量Ei、城市流强度Fi和城市流倾向度Ki, 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 就城市总外向功能量角度而言, 沈阳的总体外向功能量为46.673, 居首位;大连的总外向功能量为38.895, 居第二位;其他城市在3.5—20.9之间, 其中阜新市为3.516, 居末位, 与沈阳相差约12倍, 说明辽宁省各城市发展较好, 均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沈阳在全省区域内经济联系作用最显著, 其区域中心地位突出, 对各地区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连对外经济联系作用仅次于沈阳, 是辽宁省另一个经济对外辐射中心。但计算结果显示, 已形成“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和“沈阳—大连”双强局面。

根据表2, 将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数值分为四个等级 (表3) , 应用MAPINFO10.0软件绘制出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布图, 见图1。从表3可见: (1) 沈阳市和大连市核心地位突出。沈阳和大连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两者核心联系地位显而易见, 集聚和对外辐射能力最强。自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和以大连为主体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立以来, 两市积极发挥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推进作用,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这与近年来该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 较高级别城市数量较少, 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如表3所示, 全省共有9个城市流强度低于500处于中低等级的城市, 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4.2%。可见全省城市流强度较高级别的城市占少数,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占主体地位。 (3) 从空间格局角度看, 全省整体呈现“中心外围式”格局分布特点。从图1可见, 分别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呈现中心外围式分布格局, 且周围城市的城市流强度随着城市间距离的增大而逐层递减。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认为, 区域内适当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 但过大的经济差异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19], 因此要实现经济协同优化发展必须重视全省各城市间互动发展的均衡性。

依数据依次计算出辽宁省2001年、2006年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并结合表2中2011年数值绘制图2, 以得到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的时间动态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全省各市城市流以持续上升的趋势发展变化, 城市流强度的年度变化数值较大。沈阳市的城市流强度始终居于全省首位, 进一步说明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头燕”,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从三个年份数值变化角度来看, 2006—2011年本溪、营口、丹东变化较大。其中, 本溪变化最大, 增长了2.35倍;鞍山市增长幅度最小, 仅增加0.5倍。而2001—2011年本溪市城市流强度变化仍最大, 增长了约9.5倍;阜新市增长幅度最小, 仅为1.98倍。

2.3 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城市流强度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可用城市流强度结构来表示。由式 (6) 可知, 城市流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该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K与GDP数值, 两者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可直接影响城市流的大小而作用于城市流强度结构。将各城市的GDP与K两个指标按式 (8) 、 (9) 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 将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分别以GDP′和K′表示, 则GDP′和K′分别可反映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相对总体经济实力和相对综合外向能力。

将标准化后得出的GDP′和K′进行横向比较, 得到各市城市流强度结构相对水平柱形图 (图3) 。如图3所示, 辽宁省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两者之间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多数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滞后于对外综合服务能力[20]。全省14个城市中只有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总体实力的GDP标准化值大于城市流倾向度K标准化值, 且相差较小。这说明沈阳和大连的城市总能量的外向程度即城市流倾向度处于相对劣势, 对外服务功能相对于经济总量较欠缺。其他12个GDP′小于K′的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但城市的综合外向服务能力相对较强。阜新、铁岭和朝阳三市的K′数值相比其他城市较小, 说明这三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外向服务能力均呈弱势。

2.4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分析

为了解辽宁省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情况, 运用式 (7) 对数据进行运算, 得到全省各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矩阵。结合矩阵将计算结果分为四个等级, 运用MAPINFO10.0软件绘制出辽宁省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图 (图4) 。结合图4以及矩阵数值得出以下结论: (1) 沈阳空间核心地位突出, 起主要支配作用。计算结果表明, 沈阳在全省空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支配作用。全省14个城市中, 沈阳对抚顺的城市作用强度最大, 数值为14947万人/km2。辽阳与鞍山的相互作用强度值为12887万人/km2, 居全省第二位, 其他城市之间的作用强度明显较小。 (2) 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发展极为不均。从图4中不难看出, 省内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较强的城市均集中在中部以及沿海部分地区, 而位于西部、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数值极小。

3 结论

空间联系 第4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单靠一座城市已难以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种背景下, 城市群的概念呼之欲出, 其逐渐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交流, 促进合作的“网络圈”, 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国外有关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起步较早。赖利 (1931)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康弗斯 (1949) 进一步发展了赖利的理论, 提出了“断裂点”概念, 用于测算两座城市的吸引力边界。美国乌尔曼 (1957) 提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对研究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此外, Harris (1943) 、Ullman (1957) 等学者对城市外向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 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内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和计量模型, 其中有许多学者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城市群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集中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 对云南省16个省辖市和自治州之间进行空间联系研究, 以期揭示云南省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现状, 为云南省城市群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城市流强度原理及计算方法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所发生的频繁、双向和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间的联系中, 城市外向功能 (集聚与辐射) 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公式为: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 即城市之间发生经济集聚和扩散时所产生的要素流动强度, 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影响力;N为城市功能效益, 即各城市之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即城市的对外影响力。

考虑到模型的可测度性, 采取城市流中人流和资金流作为城市流强度的测度指标。而人流则采用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度量指标, 资金流选取城市GDP作为度量指标。外向功能量E则取决于该城市行业部门的区位熵。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所以将公式作如下改进。其公式为:

式中:Gij—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Gi—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

Gj—i城市所在省的j部门从业人员数;G—i城市所在省的从业人员数。

若Lqij≤1, 则表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 E=0;反之, 若Lqij>1, 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i城市分配给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超过了该省的比例, i城市j部门相对于该省是专业化部门, 能够实现对外扩散, 对外界区域能够提供服务。用Eij表示i城市j部门超该省平均水平的部分:

i城市m个部门总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城市功能效益Ni则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 如下: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式中:Ki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 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强度, 称为城市流倾向度。

2.2 城市流强度结构

城市流强度结构实质上是指构成城市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从公式 (6) 可以看出, GDPi和Ki属于绝对数指标, 直观上不便于城市之间进行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因此, 将两者标准化处理, 其对比关系直接对城市流强度的分析产生影响。

式 (7) 和 (8) 中, GDP′i和K′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结果。GDPmax、Kmax分别代表16个地州市的GDP和城市流倾向度的最大值, 反映云南省各地州市的综合实力和外向综合服务能力。

2.3 数据来源

一般认为, 外向服务功能主要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测量。根据各州市分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以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将外向功能较强的制造业加入其中进行分析。由此, 选取云南省16个州市中制造业和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与零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7个外向服务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作为测量指标。上述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

3 云南省城市城市流强度空间联系的计算与上述结果分析

3.1 城市流强度空间联系的计算

一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实质上反映了该城市对外联系与辐射的能力, 这种能力越强, 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越强。

模型所需要的各城市各部门的从业人员数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

表2是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来的16座城市8行业的区位熵。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城市规模与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熵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它反映的是从业人员行业分配的量化关系。从图1中容易直观得出这一点。

通过 (3) 式和 (4) 式计算各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和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 得出表3;根据公式 (4) — (8) , 结合表3, 得出表4。最后分别作出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柱形图 (图2和图3) 。

3.2 结果分析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云南省将打造一个核心城市群以及五个次级城市群的战略格局, 以期带动云南省区域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16个州市所属城市群如下表5所示。

表4和图2反映了云南省各城市在各自所属城市群中的联系地位:昆明、玉溪和曲靖是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 是滇中城市群以及整个云南省区域发展的中心, 昆明则对滇中城市群起着带动作用;滇西城市群中, 德宏的城市流强度值比大理、保山均高, 反映了桥头堡建设以来德宏作为重要门户开放城市的成果;滇东南次城市群中红河、文山城市流强度值均比其他次城市群高:地理位置上与滇中核心城市群空间联系紧密, 同时与北部湾和珠江三角洲区域进行着互动, 增强了该区域的城市流强度值;滇西北次城市群因其本身地理位置偏远, 远离省内经济中心的原因, 城市流强度值普遍偏低;滇西南次城市群中临沧应当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 城市流强度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昆明、玉溪和曲靖, 其余的13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普遍较弱, 城市流尚未形成规模。要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实现城市之间的辐射和联动发展, 13个城市的城市功能需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是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从图上可以很明显的得知各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对比关系:昆明、曲靖和玉溪凭借其相对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 成为云南省区域联系的中心;而昭通、红河、文山、丽江、临沧与德宏因其较高的城市流倾向度, 可作为各城市群中心以及云南省次中心城市。同时6个城市均位于云南省边境, 可以考虑边境对外服务业的发展, 以此增强城市流倾向度, 进而加强城市的空间联系。需要特别指出, 怒江之所以城市流倾向度偏高, 是因为从业人员总量基数较小, 计算出来的综合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差距悬殊;保山和大理由于外向功能量不高, 加之有着相对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 因此大大降低了城市流倾向度。这说明影响城市流强度的因素除了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流倾向度以外, 适当控制城市外向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 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4 基于强化城市流的云南省城市发展对策

根据本文提出的城市流强度模型, 强化云南省城市的城市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促进省内城市与省外区域的联系

6个次中心城市均位于云南省边界。昭通位于滇东北, 是联接成渝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文山和红河位于滇东南, 是联接北部湾和珠三角区域的重要通道;3个城市同时与云南省经济中心联系紧密。因此, 这些城市应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不断加强省内与省外的空间联系以及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要素投入, 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及外向服务能力;丽江处于云南西北, 连接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 离滇中核心城市偏远, 应通过自身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等资源优势, 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临沧与德宏作为连接东南亚的门户开放城市, 应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提高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 以增强城市流强度值。

4.2 提升和优化省内城市之间的联系

除了促进与省外区域的联系外, 还应提升和优化省内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提高区域竞争力, 以实现稳定发展。除了滇中核心城市群外, 其余的次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具体表现为城市外向功能量不高, 城市流强度值普遍偏低, 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因此, 16个州市应该根据表3所列示的外向功能量为0的行业, 进行行业的升级或转换, 提高各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服务能力, 加强空间联系, 实现城市的整体推进。

4.3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 提升区域城市间的贸易联系

各州市可以利用表3所提供的行业, 与城市功能定位相联系, 确定各自的产业优势, 将行业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 做到“优先发展外向功能量较强的产业, 适当发展外向功能量中等产业, 升级外向功能量弱的产业”;此外, 各州市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 应该考虑与其他区域的贸易合作情况, 以加强城市之间区域贸易合作为目标, 增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流动性, 提高各州市的空间联系强度。

4.4 适当控制各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比例, 强化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

利用2012《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得知, 8个外向服务部门人员数量占每个城市总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的均值约为67%, 其他行业仅占33%, 这说明外向服务人员的数量配置不合理。因而, 适当控制每一外向服务行业人员数量对城市流强度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将外向服务人员在外向服务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和分配, 同时采取适当控制各城市的外来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增加就业人员的生产力, 合理分工, 强化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等措施, 不仅使各外向服务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得以增强, 而且可合理分配就业人员数量, 从而增加城市流倾向度, 进而增加城市流强度值。

5 结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云南省各城市群除了滇中城市群外, 其余均处于城市群的雏形阶段。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上分析得知, 要使城市流强度值提升, 昆明、玉溪、曲靖的未来发展应着重城市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其余城市除大理、保山外, 城市综合实力不足是影响区域和各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大理、保山的发展应从控制、转移就业人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生产力的角度考虑, 以达到作为次中心城市的要求。总之, 从城市流角度出发, 各城市应当考虑如何提高城市流强度以增强区域的空间联系, 实现均衡发展。

摘要: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 可以发现云南省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情况:高强度城市流城市为昆明、玉溪和曲靖, 是云南省区域发展的核心;昭通、红河、文山、丽江、临沧与德宏因其较高的城市流倾向度, 属于云南省的次中心城市;大理和保山由于从业人员的基数大, 拉低了两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由此, 根据对各城市城市流强度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增强云南省各城市空间联系的基本对策, 为云南省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空间联系,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裘丽岚.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观察, 2011, (5) :165-173.

[2]Harris C D.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in the Untied States[J].Geographical Review, 1943, 33 (1) :86-99.

[3]Ullman E L.American Commodity Flow[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7:60-73.

[4]徐慧超, 韩增林, 赵林等.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经济地理, 2013, (6) :53-58.

[5]胡晓红, 薛东前.基于城市流理论的中心城市空间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3) :161-164.

[6]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77-86.

[7]姚士谋, 朱英明, 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144-157.

[8]曹红阳, 王士君.黑龙江东部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分析[J].人文地理, 2007 (2) :81-86.

[9]戴宾.城市群及相关概念辨析[J].经济观察, 2004 (6) :101-103.

空间联系 第5篇

由此可见, 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 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渗透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对此, 笔者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背景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 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 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是一个基础概念、核心概念, 它是学生学习物体体积计量、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等知识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高等数学的基础, 是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 为此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概念教学, 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 但是由“面积”概念过渡到“体积”概念, 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 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知识跨度大, 难度高, 学生不易理解。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比以前有所提高, 但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 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的抽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让这一新知建构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空间”、“体积”概念。

【教学片断】

1. 激趣引入, 初步感知。

师 :同学们, 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 :听过。

师 :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其他学生也兴致盎然地一起讲起来)

师 :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

生1 :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上升了, 就喝到水了。

师 :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2 :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把水挤上去了。

(师板书 :空间)

2. 实验验证, 揭示概念。

师 :石头真的占了空间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师 :同学们, 你们的桌上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 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 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 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水会溢出来。

师 :咱试试?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

师 :还真溢出来了, 为什么?

生 :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 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 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所以装不下了。

师 :哦!石头占据了空间, 一部分水没地方去了, 所以溢出来了。

师 :粉笔占了空间吗? (占) 还有什么占了空间?

生 :课本。

生 :黑板擦, 电视机, 还有很多。

……

师 :这些固体都占有空间。那么液体、气体占空间吗?

生 :在刚才的实验中, 我发现水也占了空间。

生 :人喝很多水后, 肚子会鼓起来, 还会感觉到有些胀。

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 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

生 :往篮球里打气, 篮球就会鼓起来。

生 :空牛奶盒我再吸时它会瘪, 吹气时它会鼓。

师 :不错, 证据确凿。

师 :由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所有的物体……

生 (一起) :都占据空间。

师 :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 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 又有什么感觉?

生 :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 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

师 :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

生 :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 :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抽屉里, 再摸一摸, 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 感觉怎样呢?

生 :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

师 :这说明了什么?

生 :书包占的空间大, 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师 :我和他 (特指一个同学) 谁占的空间大?

生 :老师占的空间大。

师 :谁能举例说一说我们周围的物体, 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学生举例)

师 :看来, 物体不光占有空间, 并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板书 :大小)

师 :面的大小我们叫做面积, 体的大小我们叫什么?

生 :体积。 (教师板书 :体积)

师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

(学生回答后, 教师完善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物体的体积。)

师 :谁能说说什么是粉笔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

生 :粉笔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粉笔的体积。

……

【设计意图】

1. 学科联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起始阶段, 处理得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中, 笔者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 从《乌鸦喝水》这一寓言故事导入。本故事是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 学生耳熟能详, 要讲这个故事, 学生手到擒来。再加上课件中充满童趣的卡通动画的视觉冲击和背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结果就出现了指名学生讲故事变成了全班同学兴致盎然地一起讲的火热场面。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 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学科联系, 激活旧知, 初步感知。

要理解体积, 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很困难, 解释起来就更不容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 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于是, 教学时笔者借用趣味盎然的课文故事引入, 并提出“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 水面就上升了呢”等问题, 学生在回忆与思考中明白 :“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把水挤上去了。”从而初步体会“空间”的含义。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采用语文课文故事引入, 加强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也启发学生其他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 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3. 学科联系, 借鉴方法, 亲身体验。

虽说学生对于“空间”、“体积”有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 以及一些初步的感知和体会, 但都很零散和浅显, 也可能只是心领神会, 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要深入理解概念, 把握概念内涵, 需让学生切身体验, 亲身感受。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 证明并深刻感受“石头真的占了空间”、“书包占的空间大, 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从而在亲身体验中丰富对“空间”和“空间大小”的感知。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但并非是科学课的专利。在教学中借鉴科学中的“实验”、“探究”, 进行“数学实验”、“数学探究”, 通过实验操作, 直观感受, 点燃和丰富学生的空间感觉, 发展空间观念。

4. 学科联系, 知识迁移, 丰富内涵。

在实验证明“石头占了空间”之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有利于强化自己的空间感觉。对于“还有什么占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的举例基本上全都是诸如课本、黑板擦、电视机这样的固体, 几乎没有液体的例子, 气体的例子更没出现过。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全面理解, 也会影响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因此, 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举例,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而且起到了深入理解概念的作用。

空间联系 第6篇

本文的研究区域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哈大齐城市组群。辽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营口、丹东、盘锦、铁岭、本溪十个城市;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通化六个城市;哈大齐城市组群在地域上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四个城市。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本省的87.99%、50.70%、71.80%, 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4.45%、77.42%、63.94%, 建城区面积分别占各省建成区面积的85.51%、60.47%、55.38%。

城市 (组) 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主要借助交通廊道和信息网络使个体城市之间发生内在联系, 在空间形态上, 以点域和廊道空间连接为主, 点轴发展模式较为显著, 区域经济地理网络特征出现雏形。经济空间联系的研究包括地区联系、中心地联系、城市等级联系、商品流联系和相互作用联系等。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的支配性网络中存在的联系模式以及与这些联系有关影响因素的性质和程度。空间动态则是地理分布的运动轨迹以及支配这种运动的原则。本文以图示方法展示了城市空间结构, 并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结构洞”和“桥点”理论来分析网络结构中起支配作用和桥接作用的城市。

针对该地区国际化水平, 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为辅。定性研究主要是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地区以及国际上的定位分析。针对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东北三省与朝鲜半岛“三角形物流交通网”构想、中俄建立珲春—哈桑跨国经济合作区、区域节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但其中研究经济空间联系和国际化水平依存关系方面内容较少。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分析21世纪第一个十年, 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经济等级, 对不同等级城市间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并在MapInfo软件中绘制出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图, 将经济联系量可视化。旨在识别东北三省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格局、空间导向以及空间结构发育状况, 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 城市经济等级

本文用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 建立多指标体系的强度指数, 综合分析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具体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 (1) 中:Xi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指标, Kx为该指标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 i为研究区域中不同的城市, n为城市总数量。KE为是城市的所有指标中心职能强度指数, j为不同指标, m为指标的总数。

(二) 城市间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量, 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 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 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 (2) 中:Rij为经济联系量, Pi、Pj为城市, i、j的人口数, Vi、Vj为城市i、j的地区生产总值, Dij为i、j两城市间的时间距离。

(三) 经济隶属度

经济联系量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经济辐射能力的大小。用城市经济隶属度来反映各城市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强度。

undefined

式 (3) 中:Rij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 m为次级城市的数量, Fij表示经济联系隶属度 (单位为%) , 指各城市相对上一等级城市的经济隶属度。

三、计量结果

(一) 经济等级

本文选取八项指标:非农人口数量、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工业产值、客运总量、科学支出、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由公式 (1) 计算东北城市 (组) 群的经济等级得分, 大连、沈阳得分为34.24、26.26, 远高于其他城市, 列为第一级, 哈尔滨、长春为第二级, 吉林、鞍山、大庆列为第三级, 其他分别为第四、五级。哈尔滨和长春综合职能得分比其他地级市得分要高。第三等级的吉林 (7.3) 和鞍山 (6.8) 比长春 (17.1) 又低很多。第四等级分别是营口 (4.9) 、齐齐哈尔 (4.2) 和铁岭。东北城市 (组) 群经济等级得分总体特点是:1.大连市值最大, 辽源市最小 (1.5) 。得分差距大, 大连市约为辽源市的30倍。大连、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为第一增长极。2.省会城市得分高于地级市, 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得分高, 沿海及边境城市得分高于一般城市。3.各城市 (组) 群得分城市处于第五等级的比重分别为20%、25%、66%, 辽中南城市群整体水平最高、哈大齐城市组群次之、吉林中部城市组群最低。

(二) 经济联系

由于东北三省密集的铁路网, 选用时间距离能更好地体现“流”空间分布的差异。查询铁路客户服务网, 若省际和省内有火车直达的城市, 时间距离以历时均值表示;没则用 “列车时刻表查询”中转查询, 取平均值作为时间距离。部分城市间的铁路线运行时间远超过其余部分的均值且票价高出一倍时, 考虑到人们选择时的偏向性, 剔除这一部分时间来避免夸大时间距离, 如长春至齐齐哈尔。综上, 得出时间距离分布, 以开口向渤海湾“∧”形分布, 呈现出哈大交通带沿线城市时间短而两侧时间长的规律, 这样的分布规律使得“流”的分布过分集中, 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出现极化现象。由公式 (2) 、 (3) , 得到经济联系模型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 筛选前三等级数据列表1。

对经济联系度数值进行解读, 沈阳经济等级得分居第二, 但沈阳对于整个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大连, 平均高于4.8倍。且显现出的圈层结构紧密, 标志着地域分工与合作更协调, 资源互补型更强, 产业关联度更高, 产业发展的梯度性更明显, 区域城市群的集聚辐射能力更强。

对经济隶属度分析, 各城市对沈阳的隶属度大于25%的有13个;大于40%的有6个;大于60%的城市共有3个, 即抚顺、铁岭、鞍山。省会哈尔滨, 突显出对于下属地级市的控制能力, 值均大于25%。第三等级次级城市对吉林的隶属度只有松原为13%, 其余均在10%以下。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整个东北三省空间联系的一体化程度不够密切, 行政分割现象明显。

综上, 空间规律表现为:1.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之间缺乏良好的契合, 呈片状发展。2.辽中南城市群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内部交通结构使得圈层结构紧密, 集聚辐射能力最强;哈大齐城市组群省会城市位置较为优越, 位于两省中心位置, 综合实力较强, 区域联系较为密切;吉林中部城市组群省会城市的中心性较强, 区域经济联系较弱。

(三) 网络图分析

用MapInfo软件绘制网络图, 如图1。分析表明:1.在SNA理论中, 社会角色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楚地认识点结构的对等性, 确定在结构上对等的行动者类别就可能成为区分正在各种突显角色的一个基础。分析各城市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 大连作为第一等级城市且作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城市, 是东北地区了国际化交流中资源和信息的“源头”;沈阳从整个网络中的位置来看, 是东北整体经济联系网的枢纽地区, 是经济活动最核心的参与者。长春处在局部中心位置, 是局域网的中心, 其通达性和经济等级相对较高, 起到承接作用。哈尔滨处于哈大齐城市组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组群“桥点”, 突显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2.按线的属性来计算, 将“<10%”记为1, 并依此类推, 得出排序分别为: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 沈阳展现出对东北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同作为第一等级, 大连和沈阳的作用在区域和国际尺度上是有区别的。

(四) 国际化水平测度

测度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这种结构下各城市在等级和作用方面存在差异, 用国际化水平来测度这种差异大小。选取17个具体指标, 构成城市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在这些具体指标中, 有代表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 也有代表国际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其中基础指标分为:城市规模、经济水平、服务业水平、劳动力素质。核心指标分为:经济国际化、国际交流水平、政府国际化三部分。具体指标分为:人口数量、建成区面积、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电话数、人均邮件业务量、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人数、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科教支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占本地投资比重、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数、互联网用户数、年入境人数、政府网站语种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在SPSS软件中输入17个指标数值, 进行KMO值和Bartlett检验, 得到KMO值为0.606, 证明各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选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 计算出各城市国际化水平得分, 见表4。

各城市国际化得分的差别表明:各城市国际化得分整体过低, 而且等级职能得分与国际化水平得分城市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等级职能得分中, 排在前十名的只有吉林市、铁岭市下降到12和16位, 本溪和丹东排名上升到前十。若该区域的国际化程度高, 则各城市与大连一样, 在区域经济联系中地位低于在国际化中得分。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为沿哈大经济交通带的带状分布和省级行政中心圈层分布的结构。为了充分发挥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带动作用, 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时,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中, 不仅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 而且要高度重视利用经济手段, 通过多种经济杠杆, 自觉运用经济规律, 指导和调节社会再生产。

2.东北地区应加强互助合作,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避免盲目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3.积极发挥沈阳的“结构洞”和哈尔滨“桥点”的作用, 在现有良好交通网络基础上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弱化这种极化效应带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完善联系网络, 建立多样化的“桥”和“结构洞”。

4.东北地区的经济融合较差, 外资吸引能力不强, 国际化联系不够密切。应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 同蒙东、俄罗斯东部、朝鲜和韩日建立起超强联系网, 以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网络内流动为主要承载形式, 优化城市网络布局, 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摘要:分析东北城市 (组) 群经济空间联系, 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经济空间联系网络图, 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各地的国际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城市经济等级分布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差异的影响, 存在梯度差异限制了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SNA) 分析结构的对等性, 结果显示沈阳是网络中最核心的经济活动参与者, 大连是网络资源或信息流动的“源头”;经济联系量和国际化水平共同表明同一城市在不同尺度上作用不同。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空间联系,SNA,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士君, 王丹, 宋飏.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 2008, 28 (1) :15-21.

[2]李靖宇, 隋雪.关于东北地区实施国际化共同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2 (4) :77-80.

[3]李国平, 王立明, 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 2001, 21 (1) :33-37.

[4]韩增林, 郭建科, 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J].经济地理, 2011, 31 (5) :741-748.

空间联系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群,时间维度,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群是以多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地域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并且物流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及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与物流)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其城市群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撑,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快速流动,形成更为紧密的更高层次的物流经济联系,促使城市群无论是地域空间结构还是经济空间结构都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的演变及强度将对其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主要物流经济指标的时空演变分析

区域物流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产品和劳务等的交流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人员流动和货流量的大小,不仅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还能反映经济要素的流动频率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标—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演变情况。

2.1 空间运输联系的演化

无论从数量还是频率上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崇左市2003年设立)的物流经济联系1998年以前一直较为薄弱,且忽高忽低,不便于研究。因此,本文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同时为便于考察演化情况,还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单元格第一个数字表示客运量,单位是万人,第二个数字是货运量,单位是万吨)。

从图1、图2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的总量均为上升过程,尤其是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货运量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较大。1998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4 849万人和11 214万吨,2009年增长到29 086万人和32 315万吨,分别为1998年的1.96倍和2.88倍,也说明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运输联系日益紧密和繁荣。对于具体城市而言,南宁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2.23倍和3.17倍、北海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92倍和2.49倍、钦州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66倍和2.78倍、防城港客货运分别增长了1.36倍和2.12倍、玉林的客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倍和2.89倍、崇左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65倍(崇左以2003年数据为基准);其中,南宁增长速度最快、客流量最大、货流量最大。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2 邮电通讯联系的演化

邮电通讯联系一直是物流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联系作用十分重大,其总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同样,本文仍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以及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2所示(每个表格的第一个数字是邮电业务总量,单位是亿元,第二个数字是移动电话总量,单位是万户)。

图3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一直稳步上升,中间没有下降的转折点。1998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6.43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为36.76万户,2009年则分别达到300.35亿元、826.09万户,分别为1998年的18倍和22倍以上,增势均非常明显。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均传递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明确信息。在六个城市中,南宁的邮电业务总量以146.1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以400.42万户均居第一位;相比1998年的邮电业务总量而言,钦州以20.57倍的增长速度居于首位,其次是南宁的16.97倍和玉林的16.7倍,在移动电话方面,南宁以34.1倍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是北海的17.78倍和钦州的17.61倍的增长速度。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3 物流经济联系强度的演算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之间的物流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城市和城市的联系空间结构和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区域经济学中,对地域上相近、联系上紧密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起源于牛顿的重力假设。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吸引力与各自质量成正比、与两者间距离成反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如刘承良[1]、何奕[2]等在研究区域经济联系时,都将万有引力定律引进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中,得到了很多计算联系强度的模型。笔者认为区域内物流经济联系应分为两个部分,即区域内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与进行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外向功能两部分,因此在计算经济联系强度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区分。笔者认为城市的农业部分主要是为区域内经济联系服务的,非农部分可近似代替城市间的物流经济联系;至于距离,大多数公式取点到点的线段长度,比较理想化,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铁路(含高速铁路)、公路(含高速公路)、水路等距离的情况,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比重来计算实际通达距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Fij表示城市i和j的经济联系强度,(PiVi)和(PjVj)分别描述两个城市的经济规模,Pi和Pj分别代表i城市和j城市的市区非农业总人口(万人),Vi和Vj分别代表城市的非农产业产值(万元),D表示两城市的便捷程度[2]。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三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入公式中进行运算,观察城市间经济联系变化,如表3(其中每格第一个数据表示2003年情况,第二个表示2006年情况,第三个表示2009年情况)。

通过计算三个具有代表性年份的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从纵向来看(如表4所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相比2003年的数据,一般都增长了2倍以上。

3 结束语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在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等现实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无论是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还是联系强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时间维度看,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均处于递升态势,物流经济联系强度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刘承良.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6):826-829.

上一篇:新型自动气象站下一篇:山区山羊高效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