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医院管理

2024-06-08

医疗安全医院管理(精选12篇)

医疗安全医院管理 第1篇

1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保证医疗质量

1.1 加强领导

多年来,笔者所在卫生院始终把医疗质量立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医疗质量、药品质量、护理质量三个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具体负责卫生院医疗、药品、护理质量和安全的管理、监督和督察。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不是人管人的管理,而是用制度管人的管理。因此必须制定出一整套的科学的、人文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管理乡镇卫生院,如推行24 h值班制度、首诊责任制、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护理“三查七对”制度、药房“三查三对,六不发”制度、“新农合”公示制度、医疗费用控制制度、病情告知制度、病危通知制度等。有了很多的管理和安全制度,院长和院领导一班人:首先要求职工做到的,必须先自己做到,要放低姿态,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克服极端思想和武断做事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员工和关爱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引导和鼓励职工为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1.3 不断增强职工的医疗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卫生院的全体职工是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医疗安全的关键,只有全体职工都认识到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关系到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卫生院的医疗质量才能提高,医疗安全才能得到保证。笔者所在卫生院就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学习《执业医师法》、《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刑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医疗安全意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做起,看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如何才能将医疗安全隐患消除,通过认真教育学习,每位职工的质量意识都得到提高,克服了医疗安全管理上的侥幸心理和麻木不仁的态度,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医疗安全得到了保证,有效遏制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医疗纠纷也就不会发生,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1.4 加强医疗质量目标考核制

医疗、护理、药品三个质量领导小组要严格医疗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度,要把医疗质量的相关指标量化分解到科室到人头,在检查考评上一视同仁,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坚决提出,决不姑息不安全行为存在。在患者诊治流程上严格按照流程和诊治指南开展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严格执行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并要求进行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分析、医疗处理和需要的治疗计划,患者病情告知上都务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设立专门的病历质控检查负责医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并及时修改错误地方,防止不安全因素存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业务院长负责全院职工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医学发展、药品新产品动态,不断更新疾病治疗方案,提高卫生院的整体学术水平。

1.5 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搞好工作;只有工作认真负责,才能搞好工作;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搞好工作;只有工作一丝不苟,才能保证医疗安全。

2 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理解,确保医疗安全

2.1 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存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做好不同时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入院时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危重患者要专科医师详细交代病情,必要时签署病(危)重通知书。住院时的沟通:病情的发展变化、检查结果、还需做什么检查、治疗方案、预后可能的结局,特别是诊断和治疗出现重大变化时,更要及时沟通,否则患者家属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来不理解医院方,可能还会对簿公堂。对于白天不能及时来院了解病情的患者,必须把病情交班给值班医师,让患者家属跟值班医师了解病情。出院时的沟通:给患者说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出院要注意的事项,门诊随诊的时间和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情可能出现变化时的处理方法,需要复查的检查项目等。门诊患者的沟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随诊的时间等。医护人员之间也要沟通:落实医疗行为的及时到位,各种检查是否及时进行医护交换结果,患者病情的变化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是否存在医疗隐患或者纠纷等等。

2.2 认真落实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

患者及家属在患者对于检查和治疗时,都有知情的权利,因此必须由主治医师与家属和患者进行当面的沟通,把该诊治检查的必要性、适应证、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疗费用、医疗需要观察或者治疗的时间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有创伤性的治疗和检查,必须做好术前的准备,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如病情危重、病情波动变化大、精神异常、不配合医疗操作、随便外出等患者,必须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必要时设立专职陪护人员,并做好交接班记录工作。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对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起重要作用,也为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 第2篇

确保医疗安全

XXX年在以“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为目标的工作方针是:以 2011年卫生部提出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百日安全活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词,规范医疗行为、优化程序、细化医疗全过程服务环节内涵质量与安全管理。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结合“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继续以负责任为宗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为我院“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把XXX医院建设成为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目标”,做好各项工作,巩固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取得的成果,为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铸魂”,构建“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价值观”: 医院党总支、院行政,在充分讨论、分析我院目前现状的情况下,要保持我院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首要问题是构建“医院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把构建“医院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要务。组织了全院职工进行“医院文化建设”大讨论,经过“三上三下”,提出了《医院理念文化》十四条(见附件);《各科室理念文化》五十六条(见附件);医院以“文化铸魂”,为确保提高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医院在内网上开辟“我在工作中对《医院理念文化》的理解、认识、实践”的专栏讨论;

(二)在医院内举办了我在工作中对《医院理念文化》的理解、认识、实践”的医院文化“讲演比赛”;

通过举办通过网上专栏讨论、讲演比赛,加深了全院职工对《医院理念文化》的理解、认识,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卓有成效的推进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为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二)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

(三)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实行错峰门诊、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到对口支援医院开展执业活动。

(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50%的病房实行优质护理服务。

(五)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六)探索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同时,适时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

(七)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全面加强和落实医患沟通,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八)医院设立了“医患沟通协调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患者和家属的接待,做到对每一个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做好记录,要求每一件来访必须有“回复”,密切了医患关系,发现了医院在管理、医疗、护理、后勤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了医院管理、医、护、后勤工作的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提高,把医疗服务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为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科室基础管理,落实“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推行了科室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缺陷科主任的“首问责制”,要求各个科主任“当一方领导、保一方平安”。

(二)巩固创建国家三将乙等综合医院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将创建三级乙等医院中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组织”的工作运转进入“常态化”。列出检查内容、可操作性的检查要求、细则,每一个月由医务科负责牵头,按照检查内容、要求、细则,对“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组织”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落实医院、科室“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以人为本”管理;推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全力打造负责任医院”。

(三)医院设立了“医疗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有专人负责运行病历、终末病历的质量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加强 “环节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并实时更新《环节质量检查量表》。每月出版《医院医疗质量简报》,表扬做的好的科室、个人,通报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

监督检查的重点是:

1.其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违反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情况;

2.13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3.“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情况、“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情况; 4.贯彻落实医院文化“质量理念”情况 —— 关注每位病人,关注每个细节,让每位病满意。

(四)医院定期每三个月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分析当前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由院长予以诫勉谈话、和根据医院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认真落实“三基三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及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

(六)为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医院投入大量资金,按照卫生

部印发的“相关学科”建设“指南”、“标准”的要求,完善了医院血透室、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急诊科、新生儿病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人员培训,资格准入、设备、设施的配套。加强危重病员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七)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事管理组织,开展临床药事工作。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八)医院专门印制了《医师手册》、《安全手册》,做到全院职工人手一本;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医疗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和常规,使依法执业深入人心。

(九)组织全院性学习和考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版)》、《四川省住院病历质量评分标准(2010年版)》。

(十)对新进入我院的医护人员,在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岗前培训的内容是: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三基三严”、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

(十一)邀请医学专家、卫生法律专家、律师讲课。

四、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一)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

(二)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

(三)严格执行卫生部“八不准”和省卫生厅“五不准”,严肃查处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事件,堵塞漏洞,净化医院内部环境。

五、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一)建立医患沟通恳谈制度,并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不断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医疗服务。

(二)积极组织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

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第3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 医疗安全 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7-02

医院感染问题,作为衡量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之一,已日益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出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院是一所拥有12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自1989年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1992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20年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比较规范和完善。我院在总结多年感染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观念,通过完善的组织管理及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多年来无医院感染爆发事件发生,具体如下。

1 健全三级监控体系,是完成目标任务的保障[1]

1.1 一级管理 医院感染监控组织中的一级管理是院长负责制情况下形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研究并制定出医院感染爆发等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

1.2 二级管理 以感染管理科作为二级管理的核心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1.3 三级管理 有各临床科室、各个护理单元的感染监控人员,负责监督本科室及本单元的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上报工作。

2 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感染控制手段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能够直接给医院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质量观念更新,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充分体现出在医院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医院感染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感染控制考核力度的加大。

2.1 感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改善消毒设施。先后新建了血液病净化仓、和层流手术室,改建了消毒供应室、口腔科、内镜室、ICU、产房、血透中心等,使布局流程合理符合感染控制要求。添置了大量的消毒设备,如空气消毒机、全自动清洗机、环氧乙烷消毒器、酸性氧化電位水、等离子消毒器等,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2.2 感染控制考核力度加大

我院将医院感染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局管理中,同时也作为院长业务查房的重要内容。在科主任目标考核中加大对感染管理的考核力度,感染管理科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充分发挥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委员会成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项检查,如:手术室外科洗手、连台手术消毒情况、内镜室的清洗质量、消毒供应室的高压灭菌等,对存在问题制定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到位或重复出现的问题,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 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部门,其管理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3.1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标准操作规程

制度是纲,是总体要求和限制;操作规程是目,是具体规定和细则。我院重视对操作规程的落实,使操作人员有章可循,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操作规程详细具体,实用性强,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3.2 深入重点科室,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院要求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周一次参加重点科室的早交班和医生查房,通过交班查房,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及院感信息,及时反馈存在问题,解答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如:手卫生规范的执行情况,无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大家的欢迎。

3.3 注重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应用

对重点科室前3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该科室的感染控制基线,对高出基线太大的科室,必须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必要时进行相关环节卫生学监测,针对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完成监测分析报告。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和分析,我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对微生物室的阳性检验报告进行监测,发现特殊耐药菌株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科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对特殊耐药菌株进行标记隔离。

3.4 加强重点科室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我院对重点科室的培训是由专职人员到科室进行专题讲座或讨论,每季度一次,探讨医院感染相关问题,形式不拘。要求科室每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层次,近三年感染管理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医院感染相关论文20多篇,其中6篇发表在中华级期刊上。完成医院感染科研项目5项,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4 有效的环节管理,是促进感染控制的关键

4.1 加强环节管理的内涵质量

目前,我院正处在发展当中,医院感染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大,工作更重要。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对重点环节的内涵质量管理。

4.2 依法管理,加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的管理

按照卫生部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出台对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的管理的规定,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做了详尽的规定,重点加强了血液透析器和各种导管的管理,明确规定凡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一律不得重复使用。

4.3 特殊感染病人的跟踪监测和防护

对特殊感染病人的转科和医院内流动,特别是ICU病房病人周转快,特殊耐药菌株感染率高,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要进行跟踪监测,并要求接收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工作,防治感染流行。

总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2],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秀的管理人才,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格的操作规程,是医院感染向“零”爆发管理目标努力的必备条件,最终达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牛延军. 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 第4篇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可能会导致健康及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本期特别策划围绕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主题, 针对目前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分布、医疗风险成因、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影响因素认知、医疗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以及发达国家医疗风险管理经验等, 进行了调查、分析和介绍, 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建立和加强增进病人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促进我国医疗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加深入和完善。

医疗安全医院管理 第5篇

1.成立质控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实施; 2.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院感工作; 2 质控组织 5 查看资料

3.每月开展质控活动并有记录,定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反馈,落实整改。一项不符合扣2分。查医务人员“三基”培训计划及落实记录。3 三基培训 5 查看资料 无培训计划不得分,有计划无落实记录扣2分。1.规范设置抢救室,至少应配备除颤仪、监护仪、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抢救车仪器、设等设备; 4 备、物品5 现场查看 2.抢救车内抢救药品、抢救物品齐全并在有效期内; 管理 3.有适用于儿科病人的抢救用物,如儿童用面罩、复苏气囊。管理有缺陷此项不得分,无儿童用面罩、复苏气囊扣1分。分得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考核评分标准 亮点与不足 值 分 抽查10份在院或归档病例,病历书写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医学 5 病历书写 5 查看资料 术语使用规范、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一处不符合扣0.5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查看资料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 临床应用5

现场抽查 现场提问1名医师,了解相关制度、规范掌握情况,不熟悉扣1-2分; 与管理 抽查10份在院或归档病例实地查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份不符合扣0.5分。合理检查看资料随机抽查10份病历,评价检查是否合理、诊断依据是否充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使用 7 8 查、治疗 现场抽查 是否合理;一份病历不符合扣1分。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查看资料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抢救设备完好率100%。8 急救管理 8 现场抽查 随机抽查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及技能;检查急救设备、设施能否正常使用;常备抢救包、药物和抢救物品是否齐备、处于应急状态; 一处不符合扣2分。认真落实查对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核心制度查看资料

8 讨论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

落实 现场抽查 现场提问及查看资料,医护人员未掌握核心制度或未有效落实,一项不符合扣1分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医护人员熟知该内容; 医疗安全查看资2.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本,重大医疗安全事件无瞒报、漏报。10(不良)6 料;现场 一项不符合规范扣3分。事件管理 抽查

分得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考核评分标准 亮点与不足 值 分 四 门诊质量 24 1 门诊流程 5 现场查看患儿门/急诊病历、留观病历10份,应符合省卫计委《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查看资料每次诊察均应填写日期,急诊病历应到具体的时间,发热患儿应记录体温,记录主诉、1 门诊病历 5 现场抽查 病史,体检、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记录、诊断处理,并签名; 有缺陷者,每1份缺陷病历扣1分。查看资料继续现场查看上述患儿门/急诊病历、留观病历,抗菌素、辅助药物使用不合理或不合 2 合理治疗 10 现场抽查 理输液每例次均扣1分。1.有儿科分级诊疗双向 转诊制度、流程、《儿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双向转诊2.有上、下级医院签订转诊协议; 五 6 查看资料 安全 3.对转入、转出的患儿进行转诊登记。一项不符合扣2分。合计得分:

预防院内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第6篇

关键词:急诊;感染因素;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7-01

急诊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由于其病人病原复杂、病情重、创面暴露多、血液、体液污染多等,在抢救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隔离不合理,很容易增加病员感染机会,或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医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的诊治技术的运用,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急诊科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人性检查、操作使急诊病人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人,成为严重威胁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急诊医护人员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积极寻求和探索预防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科绝大多数患者为危重患者,其中不乏传染病患者,由于患者情况较危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时往往徒手操作机会多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1.2 医护人员因素 (1)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中为患者输血输液、穿刺置管、导尿、吸痰、洗胃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且锐器伤,针刺伤的机率加大;(2)急诊患者常需床边摄片或由医护人员陪送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急诊医护人员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机会明显多,加上工作疲劳可能导致免疫力减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院前抢救中由于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少,患者病情危重并复杂多变,在紧急处理和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碰伤,擦伤,污染机率明显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内院内感染质控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生护士各1人担任监控员,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对急诊科各类人员的院内感染培训 (1)医护人员每年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1-2次,科内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学习并考核1次,每季度接受院感办监控及随机检查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内质控小组重点督察跟踪改进效果;(2)对新上岗人员将院感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来对待,使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责任意识面对工作;(3)加强对急诊科导医、卫生员、120司机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洗手的方法、物体表面空气消毒的方法、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的处理方法及自我防护知识。

2.3 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针对急诊科工作环境特点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监控制度;(2)护士长重点进行环节质量检查,落实好床单位的终末处理,物表空气的消毒,特殊病人的隔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等;(3)定期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科室监测结果,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向患者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处理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人及交叉感染。

2.4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

2.5 做好环境及抢救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监控,每日环境定时通风,对诊断床、平车、轮椅、血压计每日消毒并登记,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24小时更换,洗胃机终末消毒,气管插管用的咽喉镜使用一次性咽喉镜套,手柄用后消毒,各室有洗手设施及上下水,拖把定位有标记。

2.6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

2.7 做好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有各项制度,有必要的物资保障,有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从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规范以及把好工作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做起。预防院内感染,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

[4]裴学玲,《急诊科院内感染控制对策》(新疆医学,2009,39卷112)。

实行准入管理确保患者医疗安全 第7篇

1 医师临床准入管理

1.1 严格处方权授予

医师处方权是贯穿于医务工作者整个执业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是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在医疗机构执业中执业权的具体体现[1]。我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所有申请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师实施严格资格审查,对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获得执业注册的医师方可授予处方权。

1.2 建立处方权签章和工作站使用授权制度

医院采取发放医师处方权签名章和进行医生工作站使用授权两种形式实现医师处方权的授予。医生工作站是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的主要平台,是医师临床工作的记录载体。医院严格落实“一人一码”管理,严禁医师将本人医师工作站密码供他人使用。同时,根据医师临床工作范围不同,对其使用权限进行相应限制。要求医师在签署各种医疗文书时签名并加盖印章。凡是没有盖章的处方、申请单以及其他医疗文书一律视为无效。

1.3 实施处方权分类管理和审核制度

根据医师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医师的工作内容,将医师处方权划分为临床、中医、医技类,并对各类处方权的行使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以印章的颜色区分权限类别,以印章的有效期限区分人员类别。医院要求凡是涉及到接受医师开具单据的各单位对医师开具的处方、申请单、签署的证明书等医疗文书要逐一进行处方权资格审查;各科室对接受的检查及诊断报告单也要对签署报告的医师进行资格审查。

1.4 实行信息化管理

在实施处方权签名章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医生工作站使用,医院研发了医师处方权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处方权和医师工作站使用权的授予、查询、变更、终止以及医生工作量的统计功能,并归口机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了处方权、医师工作站使用授权、进修医师、研究生的四联动管理,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5 严格岗前培训考核

医院对每一批新来院医师在授予处方权和医师工作站使用权之前都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卫生法律法规、医疗规章制度、临床病历书写、医师工作站使用等方面。在共同科目培训、考核合格后各专科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专科二次培训,对两次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方予以授权准许进入临床工作。

2 新技术临床准入管理

2.1 明确新技术临床准入管理的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成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技术含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不断解决医学难题,提高疑难疾病诊治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医院鼓励科室进行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成熟的诊疗新技术应用临床。同时,面对层出不穷的医疗技术所导致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引起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学技术准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在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严格开展新技术的审批与实施工作[2]。

2.2 明确审批对象和组织机构

对国内、外均未开展,或国外已有开展,国内尚属空白,以及国内已有开展,但医院尚属空白的检查、检验、治疗等项目,在正式应用于临床前,都需要申请进行论证、审批。医院在医学伦理委员会下成立了新技术和新业务临床准入审批领导小组,成员由临床专家、法律专家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等人员组成。同时,建立新技术论证专家库,根据申请项目的不同专业遴选有关专家,与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组成评委团,完成论证、审核工作。

2.3 明确审批原则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论证、审核申请准入项目的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发展的前景和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等。对于国内尚属空白,并已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了严格的临床前研究试验,证明确实合法、合理、安全、有效,条件相对成熟、各种资料齐全的创新项目,原则上医院予以大力扶持。对国内已有开展,各种条件相对成熟,医院尚属空白的引进项目,原则上鼓励开展。对国家明令禁止,或按照有关规定,尚未获得必要许可证明(包括生产许可、资格认定等)的项目,不予批准。

2.4 审批流程

科室申请开展新技术项目,首先须经科室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的论证小组论证,填写《新技术应用临床申请书》,项目负责人签字后,连同详细技术资料、国家和军队相关行业规定、各种权威机构颁发的合格证书、许可证明、资格证书、创新项目查新报告等,一并上报医务部。医务部负责从专家库中遴选相关专业专家,与审批领导小组共同组成论证会评委团。评委团评委依据论证审批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个人意见,并对是否准入临床进行投票。对论证通过的新技术,由医务部根据论证结果提出具体意见后,分情况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批。

2.5 实施计划管理

医院根据各科室在国内、军内或医院的学术地位下达硬性指标,要求科室每年必须制定上报新技术开展计划,并对开展新技术的水平提出要求,进而督促科室不断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医院每半年对科室新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验收,年终进行考核讲评。

3 外科手术准入管理

3.1 指导思想

为防范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工作质量,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应加强手术医师能力的评估,同时对新手术技术、手术方式的临床运用实行准入管理。

3.2 手术准入管理机构

医院成立院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外科临床部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和科室手术准入管理小组三级手术准入管理机构。

3.3 手术分级和手术准入

手术分级是指医院建立手术项目目录库,按照手术的难易程度、风险大小,通过采取科室上报,专家组审定,机关备案的程序,对全院各科室常规开展的手术项目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进行分级管理。手术准入包括手术项目临床应用准入和手术者资格准入两个方面。

3.4 手术项目准入程序

开展新手术项目前,科室手术准入管理小组提出准入申请;外科临床部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依据相关手术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对申请科室具备的条件进行评估考核,提出是否准许开展意见;初审通过后,报院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复核;医务部进行备案[3]。

3.5 手术者准入程序

医师本人要提出准入申请;科室手术准入管理小组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由科室主任签署意见,报临床部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审议,临床部办公会审定,上报医务部审批备案。

3.6 建立技术培训与监督、处罚机制

各手术科室应制定本专科各级医师手术技能的培训计划。上级医师有培训下级医师的任务和责任目标。医院实施各级医师手术项目实施情况登记备案管理,并建立手术人员资格数据库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科室手术分级准入制度落实进行检查。医院建立手术工作督导制度,聘请资深专家到手术室现场督察各科室手术工作情况;外科临床部手术准入管理委员会定期对科室手术准入管理小组进行工作检查指导。

4 成效与体会

通过实施医师临床准入制度,切实把好了医师临床入口关,提高了医师依法执业的意识,加强了对医师执业行为的有效监督,实现了全院医师依法执业、合法执业的目标和要求。建立新技术临床准入制度,通过实施新技术临床准入专家集体论证审批,既充分发挥了新技术对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作用,同时又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合法权益,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实施“手术准入管理”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降低了外科手术的技术性风险,减少了因手术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为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训平台,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年轻医生手术能力培养计划的落实,保证了外科手术质量。

实践证明,“基础的”往往也是“重要的”,“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难坚持做到的”。只有从质量源头入手,从点滴基础抓起,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有效管理,才能切实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才能切实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4]。

参考文献

[1]袁永全.黄尚进.医师处方权的法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3):158

[2]李大平.医疗技术准入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4):10-12

[3]刘广东,郑部,石青龙.实施外科手术分级准入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院,2008,12(12):68-70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 第8篇

1 组织机构的建立

成立《抗菌药物合理管理领导小组》, 工作相互配合, 共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1 机构成员组成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我院成立了由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感染科、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

1.2 组织机构职责

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督促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原则》和管理制度;组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学术讲座, 提高正确认识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建立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制度, 并组织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会;对危重疑难病例用药会诊, 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指导、咨询和监控。

2 管理办法的制定

为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精神, 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南京市江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1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 对我院使用每种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及价格因素综合考虑, 将抗菌药物分三级并公布《江宁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名录》, 同时对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电脑医嘱进行权限规定。

2.2 临床用药选择原则

对特殊情况下各种感染 (败血症、感染性体克、严重感染等) ;紧急情况 (急诊和值班医师) 越级使用抗菌药做了具体规定, 既保证抗菌药应用的大原则, 又充分体现灵活使用抗菌药, 确保临床实际需要。对住院患者进行抗菌治疗时, 明确要求需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的治疗。治疗用药病原菌检测送检率应达到50%, 抗菌药物使用率应<50%。门诊及危重患者的抗菌治疗, 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3 各种具体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3.1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制度

遵循抗菌药物应用的总原则。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不得应用抗菌药物。明确抗菌药物选择、更换、联合使用原则;对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局部用药也做了详细规定。

3.2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严格遵循“分级用药”原则, 贯彻“有样必采”原则。各级医师根据《南京江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填写《抗感染药物使用审批表审批表》;越级使用须经上级医师授权;联合用药或更换抗感染药物须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同意, 联合使用>3种抗感染药物须有药敏试验报告, 并经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审批。

4 加强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强化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

每月对各科室出院人数、感染人数、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耐药菌数进行统计;每月对各病区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每月对各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液、灭菌物体进行卫生学监测。每月对感染病源卫生耐药谱统计;每季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肠杆菌中的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 (ESBL) 耐药菌进行监测并分析。

5 做好抗菌药物使用的各种信息统计分析, 严把药品采购关

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及增长趋势 (金额、数量) 进行统计;每月通过处方点评、病历检查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合理性分析;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 随时掌握异常情况, 并对异常增长品种做具体情况分析。综合分析上述各种数据, 并根据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临床查证结果, 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做出对抗菌药物“限量、替换、停药”的审定和批准。

6 利用各种形式公布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加强监督管理

每月通过《医疗质量简报》公布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医师名单;每季通过《江宁药讯》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不定期在医疗安全通报会上反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将每月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 与科室和个人挂钩, 奖惩分明。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同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紧密相连,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十分重要。我院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落实, 细化监督考核、奖惩分明等具体措施, 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 临床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认知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日益提高, 医疗安全质量大为改善。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

参考文献

[1]于荣富.国内十大城市医院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杂志, 1998, 11 (2) :21-26.

[2]杨广富, 李英芬.全国第3届临床用药进展学术会议纪要[J].医师进修杂志, 1999, 22 (1) :62-64.

我院医疗设备安全的管理措施 第9篇

医疗设备是一类特殊的电子产品,它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一旦设备发生异常,不仅影响诊治效果,而且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因此,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极为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影响医疗设备的安全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既有设备本身设计缺陷及元器件质量等内因的影响,又有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外因的影响,其影响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要保证医疗设备安全使用,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效益,除了配置品质优良的医疗设备之外;一方面,必须满足医疗设备使用的客观环境要求,这是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医疗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强安全防范,确保医疗设备诊治质量,这是关键。本文结合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影响医疗设备安全最常见的因素,并对我院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防范进行了探讨。

1 影响医疗设备安全的常见的主要因素

1.1 设备本身质量原因(内因)

设计结构过于紧凑,不利于大功率元器件的散热,信号传递匹配不佳;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及检查不严,造成不合格产品出厂;元器件的质量把关不严,如齿轮耐磨性能差,电容等元器件耐压不够,部分零部件热稳定性差等。

1.2 环境因素对医疗设备的影响(外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近代高科技成果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使医疗设备的运行速度加快、诊断率提高、信息存储量增大,但同时对设备工作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温度。当设备通电工作时,电流通过元器件做功产生热量,器件内的温度要比周围环境温度高,当温度高于一定值时,常常引起设备死机(尤其是计算机),或者设备因为温度过高处于热保护报警状态而停止工作。

(2)湿度。医疗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必须干燥,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医疗设备的性能。湿度过低,会导致某些材料几何变形和性能变化,如扭曲、断裂,造成设备故障;湿度过高,会导致元器件电器性能变坏、精密部件生锈而降低性能,特别是在夏季雨水多的情况下,很多水分凝结在电气元件表面、管脚之间,降低绝缘度,可能引起短路或高压打火,从而造成故障。

(3)灰尘。静电感应可使灰尘附着于元器件表面,既影响元器件散热,又影响其电气性能。如CT磁盘机,必须要有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当磁盘机工作时,磁头是浮动的,读写头与盘面的浮动间隙极小(仅几个微米),当盘面或磁头附着灰尘时,不但不能读写,而且可能发生磁头与盘面摩擦,导致盘面划伤,烧坏磁头[2]。有些设备,特别是精密设备,某些功能是光控的,对灰尘影响特别明显。如我院1台意大利产的口腔治疗机,其脚踏开关就采用光控,当发光头附着灰尘时,照射强度减弱,接收器光电流减小,控制继电器因流过的电流弱而不吸合,造成机器不开机而处于报警状态。

(4)电源。大部分医疗设备的工作电压为220V,有些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如X线诊断机、DR等工作电压既有220V又有380V。不同种类的医疗设备对工作电压及电源频率都有明确要求,电源电压的变化范围一般应<±5%。电源的稳定对于设备正常工作极其重要,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由于现实中某些客观原因,常常会出现瞬间断电、来电现象,这种现象反复多次不仅会引起设备工作异常,还可能造成故障,或者因为突然开启某些大功率电器,引起电压突然下降,之后瞬间恢复,电压的波动超出设备允许的范围。

(5)干扰。在现实工作环境中,有高压电源、大功率设备、电焊机、X线诊断机等用电设备的使用,会向环境中辐射强度不等、频率不一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不仅会对医疗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尤其对心、脑电图机、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医疗设备影响巨大,由于这些设备与人体不同部位直接接触,所采集的人体生物电信号非常弱,容易受到干扰,当受到干扰时,就会使诊断结果发生畸变造成误诊,如果干扰较大,还会引起设备工作异常,甚至引发故障[3]。

1.3 人为因素对医疗设备安全的影响(外因)

(1)运输。设备出厂到投入使用,中间要经过搬运、装卸、长途运输等环节,如果其中任一环节有不慎,就容易使设备因受到撞击、挤压、雨淋等而损坏。

(2)安装调整。设备的安装调整欠佳也是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原因之一,如安装设备时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固定不牢、地线没有按照要求埋设、X线管参数调整欠佳等。

(3)操作使用。由于没有按照设备的操作要求正确使用而引起设备工作异常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如开机与关机没有按操作规程规定的程序执行;设备通电后需要预热而没有预热或预热时间不够;不开空调致使室内温度过高;停机之前不按程序退出等。

(4)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实际上就是定期对设备实施检查,通过看设备图像是否清晰、运行是否平稳、表面是否清洁、零部件是否有松动,地面是否有不明水迹、油污等;听设备是否有异常声音;闻设备是否有异味等[4]。发现有影响设备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排除。由于没有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保养不当而造成设备运行异常的现象屡见不鲜。

2 防范措施

疗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主要是药械科承担的,按照军队体制编制,从事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人,维修力量薄弱,加上现代设备又是集声、光、电、磁、力等有机结合体,科技含量高,单从维修的层面是不能有效保障设备的安全应用。我们对疗养院过去3年设备发生的故障或工作异常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因设备本身质量问题约占7%,使用不熟或没有维护或维护不当约占40%,各种环境因素约占20%,没有进行检定校准的约占10%,因老化而引起故障的约占23%,也就是说,如果充分考虑各种不良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制定措施,进行主动防范,70%以上的设备故障可以有效预防,从而相应地减少设备的故障率。

2.1 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设备的不良影响

2.1.1 发挥设备委员会职能,严格开展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工作

我院成立了由主管医疗的院领导,科室主任,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论证小组,每年第1季度召开设备管理委员会,对科室申请购买的设备进行论证,除了对申购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之外,还把设备的质量列为重中之重,重点对设备的性能、功能/价格比;质量可靠性/价格比;配套方案的优化性和适应性;售后服务质量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和综合评估,选取综合因素优越的生产厂家和机型,从源头堵塞漏洞,保证设备的质量。

2.1.2 加强设备的验收管理

设备到达单位后要求验收小组对其进行认真验收,大型设备规定领导必须参加。设备安装前,重点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挤压、撞击、雨淋等痕迹,如有异常,及时与厂家取得联系,说明情况,避免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备安装后,重点检查设备是否运行平稳,图像是否清晰,地线埋设是否符合要求,整机漏电流是否合格,各项参数调整是否合适等,直到确定整机性能优良后,才在设备验收单上签字。

2.1.3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

我们依据《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和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了设备使用制度,规定操作人员必须经厂家培训,直到能熟练操作才可上岗;对贵重的医疗设备落实了“三定、两严”的使用制度;成立了由医务部牵头组成的监管小组,定期下科室检查督导;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设备使用人员对遵守操作规程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用装、爱装”的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1.4 严格落实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5]。我院党委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建立和落实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由药械科医工人员对科室的设备进行统计,根据科室各设备使用手册的具体维护要求制定维护保养计划表。

(2)按照设备维护计划表的内容分级逐项落实并认真填写。(1)日常维护由科室负责落实;(2)定期维护由药械科医工人员具体负责落实;(3)需要定期维护的大型设备,如CT各项参数调整、软件升级等,每半年或1年请厂家工程师前来执行。

2.2 完善配套设施保障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

(1)安装空调。根据不同医疗设备的功率及房间大小,配置相应规格的空调机,以满足设备对工作环境的温度及湿度要求。

(2)配置稳压电源。我们对一些高精尖的设备进行采取两级稳压,如彩超,第一级采用高精度净化交流稳压电源为医疗设备供电,抑制公共电源的瞬时过压、瞬间下跌和脉冲[6];第二级配置不间断稳压电源(UPS),防止瞬间断电、来电对设备的影响。

(3)建立屏蔽室。对灵敏度较高的设备房间进行静电屏蔽,采用专用接地线,避免外界电磁波及设备本身静电的干扰。

(4)加装净水装置及空气过滤器。有些设备工作时必须用到水或气,如牙科设备,而本地区水质较硬,对设备机头影响较大,加装净水装置,可有效提高机头使用寿命。

2.3 加强医学计量机构建设,扩大设备质检范围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设立质量控制目标出发,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并执行,然后通过检查、分析,找出质量控制方案中的不足,改进方案并执行,循环往复,达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目标[7]。我院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大意义,医学计量机构建设得到加强。

2.3.1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标准器配置

随着我院设备规模不断提升,被列入国家强制检定设备的范围扩大,对医学计量机构投入也相应加大,完善了标准器配置。我院医学计量室2008年之前只有精密血压表和砝码检定装置2项标准,对我院强检设备的覆盖率不到30%;2008年后,按照《军队卫生管理要求》和疗养院设备具体情况,先后配置了心脑电检定装置、人体超声仿生模块、氧气流量计3项标准器,现能对我院强检设备进行90%以上计量检定,确保受检设备质量完好、受控。

2.3.2 落实周期检定制度

我院对列入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进行分类统计并制成了周期检定表,按照设备的检定要求对其进行周期检定。由于出具的检定证书具有法律作用,因此,我们在设备的检定过程中,认真地按照检定规程逐项进行检测,所填写的证书做到如实客观。检测不合格的设备经维修或者调整后,再次进行检测,仍不合格的,坚决停用,杜绝因设备质量问题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实践证明,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防范,可以大大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对我院2009~2010年在用主要的(B类以上)120台件医疗设备进行了维修统计:2009年发生故障37台件,故障率约占31%,其中环境因素引起故障12台件,维护或使用不当等人为因素引起故障17台件,设备缺陷或零部件等本身质量问题引起故障8台件。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防范后,2010年医疗设备发生故障16台件,故障率约占13%,其中环境因素引起故障5台件,维护不当或使用等人为因素引起故障7台件,设备缺陷或零部件等本身质量引起故障4台件,故障率下降18%,收到明显成效。

3 结语

影响医疗设备的安全因素方方面面、多种多样,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医疗设备发生的故障又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因此,对医疗设备发生的故障必须认真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深刻地吸取教训,通过进一步制定措施加强管理,才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才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高效地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医生、患者服务,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坤,赵晓余.谈环境对卫生装备的影响[J].医疗卫生装备,2006,31(3):103-104.

[2]石明国.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0-112

[3]栾振涛.复杂电磁环境下卫生装备的抗干扰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112-113.

[4]常宗强,张东.浅谈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6):338-339.

[5]李志刚,王万水.实用医院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262-270.

[6]汤黎明,戚仕涛,仝青英.医院供电质量对医疗设备质量保证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8):847-850.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

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人类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追求不断上升, 促使医疗设备成为各科学技术领域将其高新科研成果应用的首选领域之一。首先, 医疗设备是现代社会医生检查患者病情的主要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 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检查已不再是单纯靠“望、闻、问、切”。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 使医生们得以凭借长期积累的临床医疗经验, 再借助于高科技的医疗设备, 从而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其次, 医疗设备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人们体能素质的主要工具。目前在医学临床上, 医疗设备已成为药物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 医疗设备在医学临床上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 地位越来越重要。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问题目前已成为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能否安全使用医疗设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也影响到医院的服务信誉、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医疗主管部门开始考虑将设备安全、质量和操作使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的范畴。

1 现状

1.1 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 人们不重视医疗设备的安全质量管理, 由于医疗设备的不当使用或安全性问题造成不良事件的比例逐年增加, 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 还影响了医院的综合效益。因此, 在管理过程中, 首选要重视医疗设备的安全和质量, 其次才是要关注其成本和效益。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疗设备在监管中存在诸多盲区, 如“医疗设备的期效管理”。任何设备、机械都有其使用寿命, 唯独医疗设备无使用期限,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也未在“效期管理”上给予明确的规定;目前许多医院仍在使用二、三十年前的老设备、老仪器, 这些老设备、仪器会引发治疗效果的下降降。。2009~2010年河北省部分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性能质量控制调查结果显示:省级医院X射线机性能检测合格率高;而县市级X射线机性能检测合格率低, 分别为44.4%、33.3%, 主要原因是设备老化, 无法做到定期维护。检查诊断数据的失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有些已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 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规范化管理刻不容缓。

1.3 国外管理

发达国家已把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列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美国1976年推出了《医疗器械修正案》, 1990年颁布了《医疗器械安全法令》, 授权FDA管理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和性能质量。

2 通过有效的管理减少医疗设备对患者和医护人员以及环境的危害, 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2.1 严把进货关

(1) 购入医疗设备, 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有效证件: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税务登记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 企业法人授权投标人的授权书, 3C认证书, 计量器具的型号批准书等。

(2) 医疗设备的采购必须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保证医疗设备在电气、机械、电离辐射、微生物等方面性能上对患者、操作者以及环境不造成非预期危害。

(3) 采购前医疗机构与生产厂家或销售商应明确安装、保养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4) 该设备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 功能是否能满足预期要求。

(6) 医疗机构自身是否具有与设备安装、使用相适应的条件, 如电力系统、防电磁装置、相关能源、污染处理设施等。

(7) 新设备的电磁干扰兼容情况。

(8) 新设备和已安装设备的兼容情况。

(9)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是否提供分别针对操作者和设备管理部门的说明书。

(10) 设备的预期寿命。

(11) 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安全原则的外部因素和附带影响。

2.2 必须严格遵守医疗设备的安装、使用规定

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大型医疗设备还需专门部门进行检测, 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 医疗设备应由生产厂商或具备资质的工程技术部门进行安装。

(2) 开箱验收后, 临床工程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应派专人参加设备调试验收工作,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尽可能向上述人员演示该设备在采购合同中列出的所有功能。临床工程部门应填写验收记录, 与设备使用部门共同签字后交相关部门存档。

(3) 验收工作全部结束后,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因以中文或图形的形式将其简易操作流程、保养维护流程、警告防护标志和其他出现故障的规律, 早起和晚期使用出现故障概率较高。

(4) 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定期做好维护与保养, 并对设备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全民检测, 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上岗证。

(5) 对于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 (如:心电图、监护仪、X光机、B超等) , 主动向计量检定部门申请周期检定。

(6) 血透机、除颤仪、婴儿培养箱、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自动输液泵及其他可直接威胁病患生命的治疗仪器和生存支持仪器设备, 应由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制定检测计划,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测工作。在设备上应做好检测情况标记。

(7) 超期还在使用的医疗设备, 立即停止使用。

3 结论

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医用设备在医学科学发展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 对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尤为突出, 这就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规范医疗设备管理, 特别是持续性安全质量管理。只有完善的法规制度, 才能够保证医疗安全与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祥, 葛建新.浅谈现代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3) :57-59.

安全是联网医疗设备的核心需求 第11篇

物联网(IoT)迅速成为消费者体验和全球经济的关注焦点。但是,IoT也可能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特征。在医疗领域中,联网医疗设备逐渐融入IoT,这些设备佩戴舒适,并已临时植入乃至嵌入人体,以便开展药物治疗、药物处理及综合健康护理。

由Intel Security赞助、大西洋理事会完成的报告深入探究联网医疗设备面临的安全挑战和社会机遇。其中针对医疗行业、监管机构和医学界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福利,同时尽量降低这些设备面临的软件、固件和通信技术安全挑战。

今天人们可以佩戴联网设备进行详细自检,包括日常饮食、锻炼计划及生命体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快速调整优化植入的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而且往往无需启用导入性医疗程序。在医院中,新设备纷纷联网,用以提供更高效、更经济的监测和治疗方案。据估计,在未来的15年中,这些技术可以节约630亿美元医疗费用,并能降低15%-30%的医疗设备成本。

然而,联网医疗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四种主要交叉隐患,包括危及信任的意外故障。无论发生任何显著故障,各级社会团体都可能会抵制联网医疗设备,致使联网医疗设备部署延迟数年乃至数十年。保护患者隐私和敏感健康数据是另外一项当务之急,因为恶意黑客意识到医疗信息尤为可贵。2015年PwC全球信息安全情况调查,2014年医疗纳税人和提供机构报告的信息安全事故猛增60%,增幅几乎是其他行业的两倍。

蓄意破坏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联网医疗设备与任何其他联网技术一样都很脆弱。黑客行动主义者、窃贼、间谍乃至恐怖分子纷纷设法利用IT漏洞实施犯罪及造成危害。从理论上而言,一款针对性恶意软件可能在Internet上广泛传播,感染采用易受攻击设备的每一位用户。此类场景在企业IT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中已有所显现,这一点在复杂Stuxnet攻击中得到充分印证。

当前的医疗设备开发和生产焦点集中于制造商偏好和患者需求。医疗行业和政府机构还必须转移注意力,实施一系列联网设备通用安全标准或最佳实践,以便缓解潜在风险。

一些建议有助于在尽量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促进创新。本报告证实,医疗行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安全方案内置到设备,而不是作为事故后的补救措施。

报告建议持续加强私营机构间的合作及公私合作。加强协作、减少监管才是关键。监管机构并不总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因而需要通过透明式协作论坛接受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确保监管机构独立运作,避免出现与行业串通舞弊的现象。同样,业界企业还应持续加强彼此交流。

另外,报告还建议对医疗设备监管机构审批模式进行演化,从而激励创新,同时使医疗机构达成监管策略目标及保障公共利益。

一些医疗设备制造商继续推行原有技术抵制创新,因为他们明白,原有技术可以通过监管审批。简化监管审批流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改进的流程应鼓励采用安全设计,至少可以在部署系统后进行系统修复。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探讨 第12篇

近年来,医疗设备迅速高效吸取了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光学技术等新成果,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并提高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医疗设备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性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产业重要的基础和支柱,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高新技术领域。

医疗设备成为医院提升其诊断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新产品、新设备层出不穷,一些技术含量高、简洁实用、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投入到临床。医学工程科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在保障质量安全前提下管理好所用医疗设备。包括设备的维护、检查、维修、计量、检定、管理等工程技术支持;医用卫生材料、医用气体、重症和急救设备等供应链管理;医疗设备购置和应用的技术论证、评估和实践再评估等技术支持;揭示并解决临床科研教学中与医学工程相关的问题,这些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足够重视,科室人员密切协同、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

1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医学工程质量控制是医院各种医疗质量控制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而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医学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作为医学工程师,必须寻找并减少影响医疗设备质量与医学工程相关的各类因素。具体应该做到:

⑴评估医疗设备性能和功能退化引起的医疗风险,开展周期性的医疗设备质量检定和测试,充分保障医患安全。军队医院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经过10多年努力,不仅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法规制度,并建立了服务临床的计量人员队伍;总部、军区和中心医院构成了三级相对完整的医学计量机构,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主要是经过全军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医学计量员证”的在职医学工程师。按照法规规定开展周期性地医学计量检定,保障了在用设备的准确、安全和有效,进而减少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按照总部和军区工作部署,依托医学工程科管理平台,在已经建立的院级医学计量室基础上增购了呼吸机质量检测仪、高频电刀质量检测仪、无创血压测试仪、血氧饱和度测试仪、输液泵质量检测仪、多参数病人模拟器以及电气安全检测仪等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同时在人员培训上同步推进,尽快做到了人装结合统一,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有条不紊开展工作。

⑵制定并强化医疗设备和器械操作规程,加强对使用人员操作方法和技巧的培训,督促并指导规范操作。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存在的病员增加快、科室医护人员缺编以及医护人员新老更迭频繁等问题,采取传统卡片式等方法,简洁明了地制定操作规程,便于使用人员一目了然。经常利用设备巡检时机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拿出耐心多次反复指导使用,尽最大努力降低设备人为故障率。

⑶采用临床工程的技术手段研究并揭示医疗成本与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医疗成本控制。注重总结设备及耗材使用规律,提示并配合使用科室有效降低医疗成本。通过临床提供的设备使用量、使用病种以及使用频率等数据结合设备发生故障频率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找出设备在用期间使用成本最低与最高的不同阶段,便于使用科室充分利用设备在磨合期适量使用,磨合期后增大工作量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发挥其最大效能,这种使用方式成本最低。在医疗质量上人机磨合非常重要,使用人员必须摸透机器的“脾性”才能使其性能发挥极致,必须用熟才能避免因错误的操作而带来的不必要的人为故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降低了运行的成本。

2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监管

医疗设备在保障人体健康及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医疗设备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和切身利益。如针对呼吸机、麻醉机以及输液泵等用于急救和重症监护病人的医疗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前必须有严格规范的质量检查和鉴定;其它如MR、CT、DSA以及彩超、心电等设备同样必须有使用前的质量检定,只有合格的设备才能用于临床、用于病人。同时针对有操作资质要求的设备必须有证才能上岗,杜绝无证上岗。医学工程科在该环节上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更要投入其中切实全面了解掌握设备使用状态。我院采取由兼职医学计量和质量控制的工程人员“专职”负责大型设备“三证”的管理,建立管理档案,相关设备的配置许可证和应用许可证悬挂上墙;设备及人员更迭即时掌握信息,证件到期及时通知更换,保证了所涉及设备均在管理之中,避免遗漏。

3 医疗设备维护与修理措施

新设备到货安装,医学工程科必须派人到现场与公司工程师共同按照合同约定检查仪器的包装、配置、性能等情况,及时把产品附带文件如说明书、合格证书等技术资料整理收集,统一交由资料员建立设备档案。常规医疗设备的质保期一般在1~2年,质保期内仪器故障由公司负责维修,质保期之后主要是医院工程师解决问题。由于设备科技含量高,势必要求工程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维护和检修?

首先是立足自主维修。在常规设备的维修中,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主人翁责任感和尽职尽责意识,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其次,遇到技术能力不足或材料配件封锁等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厂家或者第三方有能力的专业维修公司来解决。此时应该重点关注维修价格、维修时效以及质量保证时限等内容。再次就是借助区域性的维修资源。充分利用本区域内其它医疗单位较强的维修能力资源,可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需要与友邻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在完成好本单位本职工作之余适当的技术输出。第四,要特别注重人员储备与技术的积累。设备购买环节要求商家尽可能地提供维修培训机会,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师,增加相对专业的技术知识积累。维修中充分信任工程师,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拓开思路。在人员储备上尽可能在编制内搭建各专业有精通、跨专业搞得懂的人员结构模式。通过医院整体福利政策的适当倾斜留住人才,基本保持人员的稳定。通过以上方式齐头并举,医学工程科就能够充分保障临床医疗需求。

4 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在设备档案管理方面,按照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专人专管。将医疗设备按照类别编号、生产厂家、销售公司、出入库日期、购进价格、成本折旧期、使用部门、操作使用人员、设备技术资料及使用维护情况等相关信息录入设备管理系统,便于管理者查询、浏览、统计以及生成相关报表。应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掌握设备使用状态,对平时和战时动态调动装备,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医疗设备的新技术、新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医疗设备应用安全是医学工程科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如何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做好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管理。

关键词: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晏妮,杨东明.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浅谈[J].医疗卫生装备,2009,27(3):86-87.

[2]何彦,刘小冬.军队医院战备医疗仪器的管理与维护[J].医疗卫生装备,2008,16(10):92.

[3]周丹.急救医学装备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张金葆,刘文,卢爱国,等.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J].中国医疗设备,2009(6):78-80.

[5]李世录,余巧生.全面质量控制的医疗设备管理探讨[J].医疗装备,2009(12):56-57.

[6]孙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1):62-64.

[7]周国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与长效机制探索[J].医院管理论坛,2007(8):34-35.

上一篇:环境照明论文下一篇:管理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