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2024-06-09

数学教学的创新尝试(精选12篇)

数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1篇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时, 面带微笑, 多一些轻松和幽默, 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敲响前奏。关爱每个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更重要的是, 在课堂上, 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 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 创设积极协作与竞争的课外环境。外部环境对任何人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的去思考和探索, 就要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创造宽松、友好而又协作、竞争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推荐学生阅读有趣的课外书,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游戏、举办数学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突然就会产生的, 它需要我们为之不懈的努力。一切思维活动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教学中认真的体会和梳理教材, 精心的选择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收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组织学生去收集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能使他们懂得运用数学可以获得对实际问题比较准确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广阔, 更活跃。

三、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在学习态度上, 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 树立创新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学习内容上, 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 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让学生打破常规, 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 挖掘潜能。激励学生增加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 深入社会,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收集素材, 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开放式训练, 拓展思维空间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 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 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质的升华, 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 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 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 “学问”就是学习提问, 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 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 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过加强对试题的开放式训练, 可以使学生们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 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 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 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 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思路, 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认识事物, 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 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 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 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 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直观、形象、便捷。如果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 有效进行对比、类比、联想, 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驱动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

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尝试论文 第2篇

【摘要】创新物理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1.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要想把所学知识梳理清楚,首先得记忆所学知识。如果能够及时让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重现,就能增强记忆,减少遗忘。新课结束后,让每位学生都回忆本节课内容要点,加工后进行整理,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拓展升华,使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的轻松,用的自如。

2.让学生抢答练习题,增强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精心设计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提高动手实验探索新知的能力,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实验鸣锣开道,而且还用实验收拾战场。学生刚学完新概念,新规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或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做一个小实验,并要求说出实验原理或解释实验现象,或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现有器材探索新知,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动手实验观察的好习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如:讲完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一节后,让同学们各自拿自己的塑料笔杆或塑料米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去吸预先撕好的碎纸片,当同学们看到碎纸片被摩擦过的笔杆或者尺子吸起来时,个个兴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乘热打铁提出新问题:“纸片会被吸住不掉下来吗?”学生又接着探究,发现纸片不会被吸住不掉下来,而是吸起来后就又掉下去了。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这样什么是物体带电和接触带电就不解自破了。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兴奋之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念,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物理下册“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后,教师可演示短路对电池的危害实验,因为电源短路在电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交待清楚,只有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验一下,难点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将电池固定在电池盒里,用夹子将导线直接与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几秒时间,只听见“噗”的一声,电池一端严重变形并伴有一股焦味,请学生摸一下电池,会有很烫的感觉,由于短时间内放电,电流很强,有可能造成火灾。学生亲眼目睹了电源短路的严重破坏十分惊奇,个个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有的觉得不可思议,并从中深刻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想弄明白个中原由,就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潜能,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事半功倍,成绩斐然,学生学的舒心,教师教的放心,多快好省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物理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3篇

一、在激情导入上的创新尝试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课伊始,趣即生。导入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恰当的导入就像桥梁,促进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如同航标,引领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激趣导课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现象、实验、名谚、故事等引起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有疑,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例如在学“运动的描述”时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 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难道他有什么特异功能?在讲“压强”时,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在讲“光现象”时利用多媒体再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些美丽画面,等等。总之,导课要紧紧抓住趣味性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语言生动精练对后面的學习具有指导作用即概括性。

2.情景感知

通过大量的事实、演示实验、自主探究、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体会这一物理过程,形成初步的概念和规律。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在学习“摩擦起电”时先让学生摩擦塑料纸吸引小纸屑;在学习“大气压强”时用水、玻璃杯和一张硬纸来做实验,等等。

因此,我们要巧妙地导入,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

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创新尝试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知识,所以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获奖,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而国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我们叹为观止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的是全方位的“保姆式”教学,生怕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懂,从而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倡开放式教学但有不少教师在实施时,让学生自学,自己高高在上,进行的只是指导性的服务教学,使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而否定了课改的正确性。在前几年的教改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经常设计探究实验、阅读理解等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从中归纳出这类型问题应该用到哪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规律来进行解决问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却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可能也是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这就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虽然人们提出了“书山有路‘悟’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前提,这里的“悟”是不是有点盲目性和异想天开。把我们的教改从一个极端又引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学业毫无进步,又会有什么“趣”呢?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灵活”,要继承和发扬,要改革和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要因时制宜地创新尝试

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信息资源,学校实验设备、环境、特点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大中城市的学校,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学生的一种时尚,而小城市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我们现在的教材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少,这就只能靠教师的言传,使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现在有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就是通过教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灵活”,一定要从务实中实现创新,在激情导入上创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创新,继承中寻求发展。不要“一刀切,齐步走”,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创造一个良好、有效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王红奇.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尝试[J].中学生数理化,2009.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4篇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创新最基本的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建立、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应该是教师能够树立为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奉献的精神和观念,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够思考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才能够从效率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最终改善教学的绩效。有基于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 因为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 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来指引自己, 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的完善自己。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为案例进行讲授, 课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别里科夫,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针对别里科夫的《病历表》, 《病历表》上的内容可以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症状、病因、病害、病源等不同的方面。通过这个病历的设计, 别里科夫的恋爱作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得到充分的关注, 能够让学生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前后渗透, 不断扩张。可以说, 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 明确理解整篇文章的教学主旨所在, 原定的教学目的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个设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尤其是针对角色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 实现创新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机智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用热情、用知识开展相应的工作,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 也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作为教师, 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开展相关的工作。教学机智重点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它能够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深刻广泛地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尤其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与合适的显现。对于教学机智来讲, 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快速以及准确地判断。这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在这两者之前, 准确是前提, 是基础, 快速是标准, 是保证。两者任何一个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用《宝玉挨打》这一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本课开授的过程中,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可以精心挑选、准备、设计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 比如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其中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都是什么?贾政对儿子产生“恨”意, 其最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带领下, 进行文章的深入阅读, 让相关的学习更加具有导向性, 阅读的效果更加显著。学生阅读完毕后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倾听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作为教师, 只需要在引导的基础之上, 进行指点, 让学生的认识步入正确的方向, 扩大理解的范围, 而非将文字的理解局限化。

三、创新教学启发角度

所谓启发式教学, 其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换教师原本的主体角色,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新的问题, 让教师帮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热情的学习之心。启发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和考察相关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尤其是对于学生反映出来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 尽管如此, 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也需要得到关注。

列举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 比如《赤壁怀古》这一课, 作为教师, 可以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描绘成一幅图画, 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的描述, 学生描述之后, 教师可以将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影视镜头进行一一的播放:明月、蓝天、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江岸、滔滔的江水、磅礴的浪涛, 江边一人朝江兀立, 望着江水出神, 大脑中不断出现各种历史人物:屈原、孔子、汉武帝、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等, 这些人物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波浪, 不断消失, 又不断有诸多新人物的出现。多媒体的使用, 使得画面的播放无比生动,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也能够比对自己的绘画和教师的描述, 然后阅读欣赏诗歌本身, 进而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改善。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第5篇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6篇

一、在师生关系上创新

“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的形象说明。事实上,板着面孔的老师并不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学生喜爱的是亲切和蔼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提高,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教师要有手心手背之情,给学生一视同仁的感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意培养,使学生形成个性。那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如何创新呢?首先是要有激情。教师从步入学校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如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有兴趣上自己的课。其次要饱含爱心,善于倾听,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二、在教学方法上创新

应试教育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呆板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读”是学生在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展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例如,《可爱的草堂》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堂……茫茫地跟蓝天相接”的句子,紧扣“草堂为什么会像大海”边读边想。这样,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学生才可能感悟到草浪在阳光下欢笑、翻滚的动态美和草海无边无际、碧草蓝天连一片的静态美。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在课堂上讨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由点辐射到面,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其他方面的知识。

2.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入课文,进一步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他是怎么神机妙算的”等问题。这样的引导,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探究。

3.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有偏差,或者认识肤浅片面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的聪明智慧会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得到展示。如学习《小站》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把小站的‘小’和小站的布置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不写这个小站的站名和它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不是作者的疏忽?”经过仔细阅读,他们明白像这样的小站在祖国大江南北有很多,所以作者不写站名。

三、在教学内容上创新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重知识积累和重学习结果向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方向转变。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本质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且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其次,要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材编排的导读,就是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只要教师坚持进行预习指导,必然能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如教学《蛇与庄稼》时,我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认真思考课前预习题里提到的“课文讲了哪些食物之间的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等问题,并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心。这样,在教学《跳水》、《彩色的翅膀》等课文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内容、中心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在家校合作上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与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教育与和谐的家庭有机结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的形成都与家长的基本素质、育儿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因此,学校应把家长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向家长传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请家长走进课堂观摩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好家长评选标准,开展家长评学等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优化了教育环境,充实了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创新,还有许多种: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课文中领悟文句的内涵;指导课外阅读,开展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多读好书等。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沉醉在了书籍王国里,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的综合素质难道还会低吗?

谈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学尝试 第7篇

一、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创新教育的大方向

创新教育没有范例可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教育改革。而改革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数学课程标准》,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备课上课实践等方面作一些改进,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把握创新教育的大方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喊口号、瞎忙碌。

例如:数学教师关于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定位,就应以标准为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究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又能训练他们用多种方法或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1: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如工地实施爆破炸山,若导火线长85cm,燃烧速度为0.85cm/s,问点火者能否以4.5m/s的速度跑到500m的安全区。

教师可安排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让学生说出有三种解法。(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引导)(1)比较时间;(2)比较路程;(3)比较速度。

例2:一只不透明的袋制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会出现那些可能的结果?

张华的观点:摸出的球不是白球就是红球,所以摸出白球和摸出红球这两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王鹏的观点:红球有2个,如果给这2个红球编号,那么摸出白球、摸出红球1、摸出红球2这三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

解:一只不透明的袋制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因为这三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所以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每一个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红球有2个,如果把它们编为红球1、红球2,那么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摸出白球,摸出红球1,摸出红球2,并且这三种结果是等可能的。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张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王鹏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诱发创新“燃发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得解决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一次函数y=kx+b时,当b=0, k≠0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让学生研究电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第8篇

一、注重思维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良好的思维习惯, 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 注重思维诱导,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第一, 注重提问的设计,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 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 最后得出判定方法.B.在证明命题时, 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C.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 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 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几何.D.定理证明研究之后,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 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小结.这样学生能有效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 这样培养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 并对变化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认真备课, 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 教育在发展, 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 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 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 一要备教材, 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 把握教学的适度点, 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 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 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 条理清楚, 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 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从局部到整体, 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 启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 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 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 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 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 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

例如, k是什么数时, 方程kx2- (2k+1) 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Δ=[- (2k+1) ]2-4k·k=4k2+4k+1-4k2=4k+1>0, 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 那就错了, 因为当k=0时, 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 所以在k-14的范围内, 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 从各种不同角度, 寻求不同的解 (证) 法,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最根本的一条, 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 使学生变学为思.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第9篇

1.作文兴趣要激活。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写作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源泉。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写作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学兴趣性原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要使学生愿写、乐写,必须激发学生对写作萌生强烈的欲望,在习作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就越想写;越想写,就会写的越好;写的越好,兴趣就会越浓厚,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为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2.作文过程要放开。作文过程要放开,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教者只能进行指导,学生是写作的主要参与者。让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本、自然环境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作文题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所受到的时空制约。平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能写家庭内、学校内的事,而且要联系家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家门,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观察、去游览、去思维、去练笔。并利用幻灯、电视录像、录音等多媒体及简笔画、老师口述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习作情境,使学生产生用口、用笔表达的欲望,激发具有创新思维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有效途径,让学生去探索、去观察。培养学生会观察、会积累、会探索的精神。由此看出,这些动手动脑实践和写作活动对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是极为有用的。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表演小品,编小报,谈读后感,写续写。学习课文前或课文后,激励学生,用这篇课文的题目来写作或进行想象性的口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作文之前多“采花”。七十年前的四月,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在读书这件事时打了个比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这实际上是在要求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积累的能力。因为,多积累才能具备创新意识的基础。多“采花”可以分为几步进行:

(1)指导学生多读。小语新课标规定:“六年中,学生应该阅读课外读物145万字。”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有机的结合各年级的课内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多读适合自己的书籍。课本中的,课本外的,古代的,今天的,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适合各年级学生读的文章,教师都应该积极而适时地推荐给学生,到新华书店阅读或向他人借阅、订阅。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范围越广泛越好,让学生从各种阅读材料中多积累,让学生见多识广,积累写作方法,产生写作欲望,使之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2)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在课内外,让学生观察老师、同学、家人、邻居、观察社会,接触社会,观察家乡,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让学生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会以观察来明辨是非,在观察中有自己的创见。

(3)引领学生多实践。有人说:“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课中的“实践活动”要求,有意识地指点学生办小报,自编作文集,做小制作,进行小发明创造,口语交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小队,几人自由组合参与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机的指点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将其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写出来。

4.作文题目要灵活。富有新意而灵活的作文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思维活跃,激发写作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要求加以领悟。在此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自拟题目写作,写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的作文具有训练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学生在平时或参赛作文中,自拟题目的作文具有创新性。如《自然环境代表大会》、《拥抱香港》、《爱惜纸张等于保护森林》、《滚动测量计算尺》、《放飞理想吧》、《四十年后再相会》、《记一次写“标语”比赛活动》、《致奥运冠军刘翔哥哥的一封信》、《我学会了平菇的栽培技术》、《刘翔叔叔,你真棒》、《张开理想的风帆》、《2024年的我》、《和地球妈妈聊天》、《节约用水记在心》……学生的创新就在这样自由的空间里充分地得到了发展,写出的作文题材新颖,立意独特创新。

5.作文内容要真、要活、要新,想象作文要合理。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要求学生写身边的小事、小景,亲身经历过的事。但在具体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写身边发生的真事。此时此刻,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观察新事,吐真情。如让学生做游戏,做后动笔写真实场景,领悟动笔前勤看勤思的习作方法。对于想象作文,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大胆想象,写出创新作文、如本班学生写出的《四十年后再相会》,学生根据身边同学的现实爱好,想象现在喜欢写作的柯可在四十年后成为大作家时,写了二百三十二本书,从小爱吃牛肉干的学生,将来成了牛肉干经营专家,从小好玩好动的陈“小二”将来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拳王”……

6.作文评语要灵活。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要放在首位,对有新颖独特思维的作文要给予激励,让其从小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具有新、真、活、趣特点的作文,可以加以鼓励。教师还可采用学生互改、自改、老师复改等批阅方式,让学生多写多改,创设创新作文的时间与空间。并对自改、互改中的佼佼者多给予鼓励,对于少数不如意的习作,要在其文中多找闪光点,并着意提出缺陷,让习作评价充满人性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在习作中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尝试 第10篇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数学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务之急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考试观和人才观, 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学会做人, 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结合起来, 把教学活动作为创新活动来启迪创新意识, 培植创新机会, 启发创新方法, 启动创新思维, 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学生只习惯于接受, 而不去主动思考和论证, 扼杀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那种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做, 学生练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仲裁者、学生的控制者、教材的实施者及固定教学模式的执行者等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促进者、设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1. 强化学法指导:

创新活动是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对学生的培养要从“学会”转变成“会学”,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环境和氛围, 所以,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数学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学习方法。方法越扎实, 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就越宽广。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掌握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一般方法,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

2. 努力做到“四教四给”:

在课堂教学中, 坚决废除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探究式教学, 把数学教学看成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教知识, 还要向学生教思考、教创新、教做人。不论是概念教学, 还是公式、法则或解题教学, 教师都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创造性因素, 坚持做到:相信学生, 给他们看的机会;提出问题, 给学生有想的时间;开展讨论, 给学生有说的机会;培养技能, 给学生有练的空间。

三、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情景和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新的情境, 培养每个学生的信心, 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念。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方法之一就是赞扬, 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 你就在那一方面赞扬他, 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 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 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但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新机遇, 那么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教师, 不要把眼光老是盯在某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要多把注意力投向中等生和后进生, 并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 使学生们真正从内心里爱数学, 想学数学, 使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创新与成功的乐趣。

四、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注重课堂创新欲望的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教学需要, 巧妙设置“悬念”, 使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和急于满足的强烈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活动, 发展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多引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实例, 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引导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 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抽象的, 枯燥的, 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 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及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2. 注重突出过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再现数学发展的本质过程, 追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产生规律, 让每位学生品尝数学创造的乐趣,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时, 可通过用等腰三角形的纸片进行折叠, 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具体形象的呈现, 为学生主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创设情景。当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等腰三角形一系列性质的同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怎样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呢?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折叠实验中的折痕也就巧妙的为如何恰当添加辅助线埋下了伏笔。

摘要: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形式上, 从激发创新欲望;突出过程教学;注重直观教学;自制教具;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上努力而为!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尝试 第11篇

一、尝试命题

尝试命题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环节,自命题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亲自去尝试。无论其命出了什么题,应予以鼓励引导。只有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有计划地让学生尝试命题。例如,在训练学生记叙人物时,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反复审题,进行尝试命题。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小伙伴》《我的妈妈》等。只要是学生选择的,必然是学生熟悉的,如果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叙述一定真实、容易、生动。

二、尝试习作

尝试习作是根据题意,让学生独立立意、选材,这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思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审题,启发学生试着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用何方法?可以小组讨论,重点指导,根据学生的交流,集中指导或者个别辅导。如初冬的第一场雪后,整个校园银装素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源泉。因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所以多数学生构思敏锐,条理清楚。达到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了作文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表达的弊端,使学生想象、创造等能力得到发展。

三、尝试修改

尝试修改是在学生尝试习作的基础上再提高的过程。首先,指导学生对作文逐字逐句地修改,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同学间讨论评议。其次,教师选出上、中、下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小作者自读,其他学生听、思、议。最后根据要求,让学生评议中心是否突出,情感是否真实等。可以让学生同桌评、小组讨论评议,遇到问题无法修改,请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经过尝试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自改或者互评的方法,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明显地提高。

四、指导讲评

指导讲评是作文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作文能力进一步提高。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正确评价学生习作。如,文章开头好就读开头,结尾好就读结尾,把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大家欣赏,并点评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尤其是对于写作较差的同学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果某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某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某段话紧扣中心,都可以作为“闪光点”进行欣赏。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第12篇

一、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

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 可以通过运用课堂教学艺术, 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1. 创设“问题情境”, 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碰撞迸发出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因时制宜地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去体验创新性学习的乐趣。例如, 讲授三角形分类时, 我没有直接将分类结果告诉学生, 让学生去记忆, 而是设置了两个问题:“三角形按角分, 分为哪几类?按边分又分为哪几类?”结果通过自己探究, 除了得出了教材中的结论外, 创造性地定义了“等角三角形”“不等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等说法。创新性地定义科学概念, 创造了“自己的数学”,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尝试了创新的乐趣。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积极探究结论,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 生动地导演, 让学生亲手操作, 独立思考, 大胆地猜想和论证, 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3. 巧“问”善“启”, 开启学生创新意识的闸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 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的承上启下的问题, 运用提问技巧, 循循善诱, 层层启发, 逐步开启学生创新的闸门。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性质第二课时, 当要求学生探究函数的最值时, 可先请同学回答一系列问题:值是多少?进一步问若前面各小题中完全平方数的系数为3时, 它们的最值又是什么?最后还要问:求最值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经过这一系列的巧问、启示,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成功地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贯彻于教学过程中

在中学数学中, 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和归纳思想。在代数中的思维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参数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方程法等;在几何中的思维方法有:全等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面积法、平移旋转与对称法、代数法、三角法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 更应让上述思想和方法贯彻于整个数学教学,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求解方程时, 按常规是分三种情形求解, 但是若能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求解, 可以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重视数学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增加感性材料, 进行形象化教学。应努力使用实物、实例、实验、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表象,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重视几何图、体的组合、训练, 使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 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新的、无序的立体思维, 它

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这种思维不囿于已有的秩序和规律, 努力寻求多角度、多方位, 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 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诱因、质疑问难, 编拟探索性、发散性、开发式、创新性的新问题, 驱促学生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发散和逆向思维, 克服知识的负迁移, 打破思维定式。如在讲授分式方程应用题时, 可给出一道分式方程, 要求学生按方程去编拟适合的应用题, 让学生去发散地创设“形形色色”的应用背景, 激发创造性思维, 从而引出创新意识。

总之,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的教育, 它应该立足于日常教育和教学之中, 需要依靠改革数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实现, 需要广大的中学教学教师进行不懈的探索。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应开创以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新局面一、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创新教育的效应;二、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三、教师要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数学贯彻于教学过程中;四、教师要重视数学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上一篇:跨国企业人才管理下一篇: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