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集中范文

2024-08-26

信息集中范文(精选12篇)

信息集中 第1篇

一、信息系统风险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就人民银行而言, 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C/S或B/S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C/S模式的信息系统正逐步向B/S模式转变, 单点登录、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成为趋势。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高度集中和统一管理, 使信息系统的风险系数进一步加大, 如果控制不当, 可能使单点故障引发局部停滞, 造成区域内信息系统混乱, 甚至造成损失。当前信息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漏洞如图1所示。

(一) 信息系统的运行都是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由于软硬件环境本身的脆弱性产生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 将对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信息化程度越高, 风险就会越大。例如, 地市中心支行中心机房虽完成标准化改造, 但是中心机房、配电房空调等附属设施没有备用设备, 一旦出现故障, 将导致中心机房温度上升, 造成网络核心设备、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过热停机, 严重时损坏设备, 使整个辖区的信息系统陷于瘫痪。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 各地自建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 而这些项目在软件研发的业务需求阶段普遍存在不足, 其系统安全漏洞较大。

(二) 随着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TCBS, ACBS系统的推广运行, 人民银行开始数据集中整合。

数据大集中减轻了地市及县级人民银行科技人员的压力, 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但是, 数据集中是以网络稳定为基石, 集中后网络风险增大, 单点的网络问题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 目前县支行核心网络设备只完成了线路主备, 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未实现双机热备, 一旦发生故障势必导致网络中断, 县支行信息系统瘫痪。

(三)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面临非法占用网络资

源、非法访问、计算机病毒等风险, 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随时都可能遭到破坏。人民银行内联网目前的安全防范主要依靠Symantec+非法外联+Landesk+入侵监测漏洞扫描四大系统, 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互联的金融城域网主要依靠Symantec+防火墙进行端口和协议控制, 安全性都能得到较好保障。但是由于总行实行严格的网络单点接入和信息安全控制, 使地市以下级人民银行内联网无法通过防火墙DMZ区与财政、税务及其他金融机构横向直联, 数据依靠移动存储介质、光盘传递, 使信息系统安全性受到威胁。

(四) 信息系统风险意识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岗位职责分离不明或流于形式, 一人多岗、密码控制不严密、数据备份不完整或未做有效性检查、系统运行维护不严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如县级支行普遍缺乏专业高素质人员, 科技力量薄弱, 网络维护等关键岗位AB角缺失。

二、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为加强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首先应对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定级, 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漏洞和安全隐患, 制定应对策略。

(一) 对信息资产进行安全分析。

按照硬件资产、软件资产、信息资产、人员资产、文档资产对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信息系统、数据库、软件资料、人员配备进行安全性分析, 根据其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赋予信息资产不同的权重, 权重越大, 重要性越高, 风险也越大。

(二) 对信息系统进行脆弱性分析。

从规章制度、安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网络安全、设备和操作系统、运行管理、数据安全、物理环境、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潜在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三) 对信息系统进行威胁性分析。

从运行环境、操作规程、硬件故障、运行管理等方面对信息系统进行威胁性赋值。

(四) 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

通过对每个信息资产的权重、脆弱性和威胁性计算出该信息系统 (含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备份数据、技术文档等) 的风险值, 查找可能产生隐患的风险环节, 为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风险等级越高, 对该信息系统的风险检查和控制措施应越严格。如对信息系统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级的ABS, TBS以及票据影像、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等系统, 在日常的风险检查和访问控制以外, 在技术上特别进行漏洞扫描处理。对高风险级别的核心网络设备, 在远程登录、路由策略、带宽分配、端口访问、密码管理应实行严格技术控制。

三、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策略基本区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业务风险控制, 注重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另一类是关注技术控制的风险控制, 基于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通过对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定级, 使我们在风险控制策略能有的放矢, 将业务风险控制和技术风险控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分析数据集中下系统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 完成系统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 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实施加固措施, 在制度、管理、技术和内部监督上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 规避可能出现的系统风险。

(一) 建立人民银行信息系统风险预警体制。

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预警细则, 针对每个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设置具体的风险预警信号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自上而下地建立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模板, 对照风险预警模板开展风险预警预测。其次强化风险责任意识, 加强风险分析评估人才的培养, 针对每个特定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 根据风险级别高低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将风险内控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全员培训计划, 将人为造成的风险降到最小。

(二) 建立约束机制, 强化内控制约。

明确各信息系统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 在坚持职责分离的原则下对系统管理岗位、业务操作员岗位及岗位职责进行更为严格、更为明细的界定控制。同时注重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和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 如对ABS, TBS关键岗位的密码管理、密押卡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人员交接管理等强化业务流程风险检查, 提升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

(三) 切实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点排查, 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定期进行风险点评估分析。

从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备份管理、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运行环境等方面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将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威胁弱化, 防止风险的扩大, 当网络或信息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 要及时进行风险定级变更, 调整安全控制策略, 及早发现存在的隐患。

(四) 强化技术手段, 实现网络热备, 加固系统互联, 对未实现核心网络设备热备的尽快实现热备。

同时利用现有的入侵监测、漏洞扫描、非法外联、Landesk防病毒、桌面系统等多种安全手段, 加强内联网实时监控, 对网络流量异常和信息系统风险攻击进行关联综合分析, 查找可能出现的漏洞, 同时对ABS, TBS等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强化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 并根据总分行统一布置实施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的加固。

(五) 建立信息审计体系。

信息集中 第2篇

强调增强机关党员干部“四自”能力

根据市质监局“三严三实”专题学习计划安排,6月23日上午,市质监局组织开展了机关全体党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专题的集中学习。

按照规定,第一专题的主题是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为此,市质监局全体党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等章节、《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等章节。《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中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青海党的生活》所载廉福章同志先进事迹等内容。

学习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作了《每名同志都要增强“四自”能力》的辅导学习讲话,要求市质监局全体同志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勘误纠错、校正言行、自我革新,着力破除陈腐落后的思想、僵化保守的观念、因循守旧的习惯,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物资集中管理探讨 第3篇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电子企业的物资集中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有效途径。 物资的信息化、科学化的有效管理,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资金周转、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就变得非常重要。电力企业涉及的信息资料较多,工作量大及工作复杂,传统的人力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使很多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都面临着严重问题,因此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力企业进行高效的物资管理就有着重大意义。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需求,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物资管理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物资的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工作的效率。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电力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涉及国计民生,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借助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效益

物资供应部門作为物资保障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联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资管理系统对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及时的、高质量的供应,发挥物资供应部门的中间作用,有很大必要。建立一套物资管理系统,既可以加快企业管理与生产信息的交流互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信息化的管理,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将企业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顺应,保证了企业在信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将计划、采购、生产、结算等环节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加快资金和信息的利用,制定合理的采购、存储、出库计划,并且进行合理的高效的运行,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物资储备、采购等环节成本。物资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安全、可靠、快速以及低费用的管理理念,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更快、更安全、更合理。它虽然是一个管理系统,但是却能进行工作方法的有效分析,指出工作方法中不适应的地方,管理中落后的手段。因为它是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所以它满足了信息的及时供给,不断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新的信息和活力。它加强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并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正确的途径。正是它的科学性、及时性、先进性,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引进和使用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进行有效的物资管理。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因为电力企业关乎到国计民生,所以涉及领域非常广阔,而且工作量很大而又复杂,物资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针对电力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计划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部门环节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产业链,发挥本身特有的灵活和计划性的特点,进行采购等环节的跟踪和控制,实现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电力管理系统的运行原理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制定合理的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进行合理安排,实现资金的节约和有效周转、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集中的物资管理整合,打破原来物资储存的分散、空间过大等不足,帮助企业进行物资储存的优化整理,实现内部优化,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将物资的领用、采购、出库等环节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去,有利于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进行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生产所需资源的及时供应,以及出入库等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信息化的物质管理系统还能促进电力企业个部门及下属电厂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促进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对物流、信新的管理的经营理念,是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电力企业顺应这一潮流,建立采购、储存等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大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控制,通过全方面的测评,选取各方面都优先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三、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采用了UML的系统模型,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是在UML技术设计的构图基础上完成的。它可以将物资管理的流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奠定了编码设计的基础。物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了虚拟库存的概念,进行物资的编码出入库,协调不同模块之间的运行。对实际的库存进行统计的工作量很大,费时又费力,然而通过虚拟库存的建立,就可以将库存的信息直观的展现出来,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又提升了工作效率。管理者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提供的虚拟库存数据,进行实时化的了解掌握,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类管理。编码管理的出现,为出入库的统计提供了省时、省事的渠道,同时还防止出现出入库记录不及时带来的混乱。为采购工作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保证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总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电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物资的有效集中管理。同时要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改进,积极解决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信息化与物资管理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梓韩.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C]//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2014.

2.胡泽亮. 基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6(3):204-204.

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探析 第4篇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巨大,绝大部分保存于我国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里。据统计, 我国建有各级各类档案馆近4千个, 省级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近2万个, 现今这些档案馆、室中保存的纸质档案总量达4亿卷件, 排架长度约900公里, 保存的照片档案3000多万张, 音视频档案200多万盘,电子档案近200万盘[1]。这些纳入档案事业管理体系且保存相对比较集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我们称之为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二十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导地位的确立

档案馆从封闭走到开放、档案从仅仅为少数特权阶级所控制到成为广大公民维护权利的有力保障,体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与价值。各级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

1.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涵义。

各级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富有一定实体整理基础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加系统化、有序化,以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并从利用者对客体的利用中获得收益的过程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其主体是档案人员,客体是有一定实体整理基础的档案信息,主体要对客体进行作用,即档案开发人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并将结果正常输出,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服务于利用者,服务于社会[2]。

2. 综合档案馆主导地位确立的基础。

(1)法理基础。《档案法》以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

(2)社会基础。综合档案馆具有固定的利用者优势,这是综合档案馆确立信息资源开发主导地位所拥有的深厚社会基础。历史悠久的综合档案馆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利用者群体,也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这为档案馆开发档案馆信息资源,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档案馆应了解广大利用者的利用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综合档案馆的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学术利用型、实际利用型和普遍利用型。随着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增强,档案意识的提高,人们从档案中获得知识、情报、凭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3)实践基础。 (1) 档案馆的馆藏优势。按照国家对档案馆的设置要求,国家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资料,尽管在某些内容上有重复之处,但绝大多数内容是独有的。也就是说,许多反映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历史的特定内容只有在某一档案馆能查阅到。这是档案馆馆藏的独特优势,也是档案馆比其他信息机构的独特所在。 (2) 档案馆的服务优势。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属性之一,也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档案馆在开展一系列业务工作时,一直把档案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尽管全国范围内还存在一些较为传统、封闭的服务方式,但服务意识已然具备,这些都为档案馆进一步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档案馆的技术优势。信息时代,档案馆的档案信息保存职能已不再是评价其质量高低的首要条件,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通过有效服务方式充分利用馆藏为利用者提供服务。这一职能侧重点的变化,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藏轻用”的传统和封闭的静态服务方式,而以新的方式、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使这种变化成为了现实。同时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档案馆的技术方法、工作手段及管理经营机制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生机。

二、综合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传统与现代化

1.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统开发——系统化内向性开发过程。

综合档案馆的传统开发过程是以档案馆为中心的系统化、内向性的开发过程。传统的档案工作是收藏系统完整的以纸为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其核心任务是对收集来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编目、加工等分门别类地有序排列;其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是由馆藏规模和独立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追求“大而全”的馆藏规模。在馆藏资源建设中,大多采取传统的封闭型管理与利用。

2.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开发——集约化开发过程。

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 起源于“集约化经营”一词。《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结构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保存向重利用发展,对馆藏档案的利用由封闭走向开放,档案信息服务由传统走向现代化。

(1)集约化开发的基本内涵。集约化开发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 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技术, 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及社会人员的积极效应, 以提高档案利用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信息资源开发形式。

(2)集约化开发的主要特性。 (1) 质量高、效益高、效率高。集约化开发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质量是产品与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效率是具体表现。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是体现在档案馆(室)内的“编研部门”的档案文献编研工作上,主要是通过摘抄、缩微拍照、出版文献汇编等形式开展,大都是“以人文本”式的手工操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费时、费力,且效率与效益均不高,难以满足档案利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在信息时代,这种状况将得到大大改观。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开发过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高,这是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显著特征。 (2) 科技含量高。近年来,我国档案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工作中蕴含的科技因素越来越高。从档案的生成到进馆管理,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方面面都涉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因此,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逐步由“手工”向“电子化”转变,实现服务手段与应用方式的自动化是集约化开发的突出表现。 (3) 联合开发。联合开发服务是馆际之间或馆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和相关部门通过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联合开发服务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增强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解决人员、经费、馆藏的紧缺和力量薄弱的实际问题;二是有利于发展全面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状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各地区、各专业系统、各机关的高水平数据联合起来,增大数据库的容量,形成较大范围的服务网站,实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

三、综合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一,顺应档案本身的属性与规律,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具有原始凭证性,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对其产生需要的根本原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积极地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第二,从档案管理角度而言,打破了形成者界限,实现集约化开发,同时也弥补了档案管理的不足。第三,符合国家宏观信息政策的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档案工作向信息化产业迈进的关键环节,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促进信息自由、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社会包容性为契机,积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第四,符合档案馆拓展功能的要求。当代档案馆与以往档案馆有许多不同,其功能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而功能的拓展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为前提的[2]。

参考文献

[1]郭树银.加强档案信息开发服务社会发展[R].信息资源开发论坛, 2004 (9) .

信息集中 第5篇

信用档案信息的通知

各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属各开发区建设局,有关县市房产管理机构,各物业服务企业:

为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作用,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根据《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潍坊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决定集中采集物业服务企业有关信息,全面建立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采集范围

潍坊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物业服务活动的所有物业服务企业(包括一级、二级、三级、暂定资质企业及外地来潍企业)。

二、采集时间

2012年3月6日起至4月30日止。

三、采集方式

信用档案信息资料由物业服务企业填报,县市区(开发区)物业主管部门核实确认后统一上报。市物业管理办公室、市物业管理协会审查资料,将电子信息导入信用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潍坊物业网(网址:)向社会公布,提供公开查询,纸质档案作为物业企业的永久档案建档。

四、提交材料

(一)《潍坊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EXCEL电子表格(只提供电子版);

(二)《潍坊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WORD表格(纸质打印1份);

(三)《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确认表》(纸质打印1份);

(四)物业服务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资质证书正副本(复印件1份,原件提交审查);

(五)劳动合同花名册(复印件1份,原件提交审查)

(六)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七)工程、财务负责人任职文件(复印件1份);

(八)规定数量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身份证、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资格证书原件提交审查);

五、有关要求

(一)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是物业服务行业监管的重要基础资料,各物业服务企业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确保填报资料真实有效。各县市区(开发区)物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审查职责,确保上报资料完整规范、符合要求,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二)2012年资质监督检查工作与信用档案信息采集工作同步进行,不再另行提报资料。物业主管部门按照《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信用档案信息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资质状况进行核定,核定结果作为2012监督检查结果。

(三)信用档案信息资料由物业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地物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上报。在工商注册地以外承揽项目的,由项目所在地物业主管部门审核上报《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确认表》。

(四)信用档案信息资料统一用A4纸打印或复印,要求书写规范、印鉴齐全、字迹清晰,按照提交材料

(二)至

(八)的顺序依次排列,用长尾夹活页装订(其他装订方式一律退回重装,不用装硬质封面和目录)。

(五)有关表格及填写说明在潍坊物业网下载。EXCEL电子表格应严格按照填写说明填写,不得修改单元格格式,否则不能导入管理系统。

(六)信用档案信息资料实行动态管理,有关信息发生变更的,物业服务企业应按照规定程序,于变更之日起15日内申请信用档案变更。逾期不申请变更的,物业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其相关业务。

(七)根据《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规定,未按要求建立信用档案的企业,按规定程序予以注销或降低资质,外地企业不得继续在潍坊市行政区域内从业。

信息集中 第6篇

业务管理模式决定信息化管理策略。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同样管控模式直接决定信息化体系建设。一般而言,集团管控模式按照集分权程度不同划分成“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或全面集中管控型)”三种。

“全面集中管控型”运行管理模式

航天精工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集高、中端紧固件研发、制造和检测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属单位包括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694厂)、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3536厂)、德国ACETRA有限责任公司(ACETRAGmbH)、航天精工(天津)制造有限公司、航天精工有限公司营销公司、航天精工有限公司研究院。为了构建集团下属单位“协同高效、专业分工”的运行体系,总部统一管理“战略规划、文化品牌、营销采购、财务资金、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简称为“六统一”:

战略规划统一:在战略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内部分工、经营目标、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等方面,由总部统筹安排。

文化品牌统一:对内建立以员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对外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财务资金统一:建立覆盖全企业的用以及时监控现金流、防范财务风险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资金集中管理系统。

营销采购统一:统一的市场战略,服务体系,营销队伍,调控手段,激励政策;对于主要原料、大宗物品、高价值物品,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

人力资源统一:统一的人才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统筹人才招聘、培训、使用、激励和交流等工作。

研发资源统一:建设统一的集研发、试验、标准、知识产权为一体的技术支持系统。

“全面集中管控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体系结构

航天精工有限公司筹备时,即着手信息化规划;成立之后,即论证、完善了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信息化体系必须符合集团“全面集中管控”的要求。因此,依据“六统一”的管理理念,集团必须建立集中垂直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后,构建的“全面集中管控型”信息化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信息化制度、信息化系统与信息化队伍,结构如图1所示:

信息化制度:完整、规范、协调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体系,有利于规范体系管理、保障系统运行、培养精干队伍。

信息化系统:符合“全面集中管控”运营模式要求,有利于全面推进“六统一”,易学易用、易维护、可扩展;管理支撑与业务运营平台;支持企业持续发展。

信息化队伍: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

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

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信息化应用基础:网络硬件系统

网络硬件系统:硬件平台、网络架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广域网通讯。

信息化业务平台:业务运营系统

决策支持平台: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在业务运营系统基础之上:业务运营平台:核心业务运营系统ERP,研发管理系统PLM;信息协同平台: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邮件系统、工作流管理、信息发布与交流。

信息化辅助管理:辅助支持系统

安全管理:防火墙、防病毒、数据加密、数据库审计、网络监控等;备份容灾:数据备份、容灾系统等;日常管理:上网行为管理、端口控制、打印管理等。

集团信息化队伍体系结构

信息化队伍体系由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应用队伍和信息化运维队伍三部分组成。

信息化管理队伍和信息化运维队伍组成集团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人员构成信息化应用队伍。信息化应用过程中,按照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的规定,分配信息化系统操作权限。

企业信息化制度——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体系结构

信息化制度是规范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管理,规避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的制度保证,是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工作指南,是培养和建立“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的指导文件。

信息化制度:信息化技术标准、管理文件体系。类似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信息化制度由信息化管理纲要、企业信息化管理办法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定三个层次组成。

信息化管理纲要:指导信息化工作的纲要性文件,规范项目管理、保障系统运行、培养精干队伍。主要包括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目标、组织机构、部门与岗位职责、运作方式等内容。

信息化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化体系内部管理、信息化规划计划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信息安全与数据备份容灾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等的基本制度。

信息化管理规定:规范信息化体系具体业务作业,如机房管理规定、信息化系统故障管理规定、应用系统岗位职责和操作规定等。

信息安全与数据备份容灾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业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这三方面的管理办法、规定可以编写为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

从信息化系统应用结构来看,信息化技术标准、管理文件体系应全面覆盖网络硬件系统、业务运营系统和辅助支持系统,应有利于保障和规范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信息化队伍管理。

“全面集中管控型”集团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依据集团制定的“信息化体系结构”,集团信息化机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和信息化队伍建设三部分。

健全和有效运行一个以组织机构为支撑、以信息化制度为保障、以网络硬件平台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导向、以信息化系统为工具: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任务的信息化体系,逐步提高信息化服务管理和信息化治理水平;并以“六统一”为主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和部署策略,从而为集团的发展奠定管理支撑与业务运营平台;在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培养和建立“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信息化体系,支持企业持续发展。

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摆正位置——工具。信息化体系服务于集团战略,使集团经营管理业务运营的工具,是实现CEO管理思想的工具,是集团内外部各个岗位完成其工作任务的工具。

发挥作用——价值。能用的、有用的,就是好的;能提高工作效益与工作质量,才是有价值的。成本相宜,物有所值。信息化软硬件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应进行价值分析,追求投资回报。

工作方法一系统。集团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管理变革,涉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调整,涉及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与利益调整。对于信息化系统来说,包括网络硬件系统、业务运营系统、辅助支持系统,结构复杂软件、硬件,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内部沟通、外部协调;既是专业性很强,有是边缘交叉。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建立信息化体系。

浅谈新疆电力信息系统集中备份建设 第7篇

关键词:数据备份,数据库备份,灾难恢复,LAN-Free,电力

在“SG186”信息系统快速推进的今年, 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新疆电力信息应用系统备份方式逐步从传统手工方式转变为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方式, 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数据, 要保证企业业务持续运作和成功, 就要保护基于计算机的各种信息。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 给公司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此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尽快恢复计算机系统, 恢复原有业务数据, 使其能正常运行。

1 数据库备份的功能和特性

数据备份就是将数据以某种方式加以保留, 以便在系统遭受破坏或其他特定情况下数据丢失时提供数据恢复使用, 是系统数据安全的重要保障。一个完整的数据备份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和特性: (1) 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 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2) 支持大多数异构环境。 (3) 实现不同级别需求的备份。 (4) 备份策略管理的智能性。 (5) 备份过程的可操作性。 (6) 提供全自动备份的集中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7) 对备份数据的及时恢复。

2 常见的数据备份方式

数据备份方式主要针对目前较为普遍的DAS存储环境而言, Host-Based备份方式LAN-Based备份方式SAN LAN-Free备份方式SAN Server-Free备份。

3 软件选型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系统容灾市场日益扩大, 基于各种运行平台、技术核心, 定位于不同性能价位的备份管理软件各有千秋, 如何选择适合新疆电力信息系统集中备份管理软件, 建议分以下几个步骤:

(1) 立足应用, 需求定位。

对备份软件的选型应切合实际, 根据自身应用系统的特点、复杂程度、恢复点 (RPO) 、恢复时间 (RTO) 、保留时间 (Retention) 来明确需求定位, 才不至于迷失于众多厂商的宣传中。新疆电力公司迫切需要备份的重要的系统有:ERP、生产、营销、OA、数据中心、松耦合等应用系统, 关键应用系统的备份需在夜间8小时内完成, 恢复时间小于24小时, 保留时间各不相同;这些应用系统的操作系统类型有:AIX、HP-UNIX、LINUX、windows;数据库平台有:oracle、syBase、sqlServer、mysql;中间件平台由有:weblogic、tomcat、SAP NetWeaver等, 需考虑备份软件的兼容性。因而, 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平台环境及备份策略, 对备份软件的侧重点必然不同。因此, 具体选型开始必须立足应用系统, 明确:什么样的备份管理软件是我们期待的—即需求定位。

(2) 广泛考察, 多方研究, 试用体验。

确定需求后, 应当整个备份管理软件做一全面调查, 对软件的功能, 技术优势, 厂商资历等进行广泛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 通过Internet查询方便快捷。选择较好的厂商进行技术交流、软件演示或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新疆电力公司信息化较为落后, 我们还咨询其他兄弟公司及新疆其他行业对选型大有裨益。选择部分厂家实验测试其备份管理软件, 切实考验软件的兼容性, 体会易用性, 验证备份性能。

对各种方案进行详细比较, 以电力公司现有信息信息系统为案例, 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技术功能指标:对跨平台、数据库方面、必须具备操作系统裸机恢复功能、

SAP系统支持及管理多个磁带库等方面;

一体化解决方案:结合新疆电力公司信息系统现状, 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 完成各系统备份。

用户界面指标:任何软件的考评中, 用户界面都是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所有软件的使用主体均为用户, 所以易用性言不而喻不可或缺;

价格定位:性能价格比;

服务水平:技术支持, 培训、版本更新、疑难解答等

4 实施方案及计划

参照其它省电力公司的实施经验和案例 (福建, 陕西, 河南, 青海, 湖北等) , 我们采用集中统一的备份策略管理, 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将目前迫切需要备份的重要的系统 (ER P、生产、营销、数据中心) 放在第一阶段建设, 其余系统根据系统需要分批次逐步建设, 但是在建设初期方案规划时需要统筹考虑, 避免备份系统资源不足或者浪费现象的发生。具体方法可通过备份服务器, 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备份工作进行集中的管理、监控。采用用一台较小型的UNIX服务器担当备份服务器, 一台小机做备份验证服务器。

系统集中备份整体方案示意图如图1:

第一阶段, 将目前急需备份的系统如E RP、生产系统、数据中心通过采购必要的备份服务器、备份软件系统及磁带库实现SAN LAN-Free的备份, 做好恢复演练测试。

第二阶段, 将其他系统分区分域按要求纳入统一备份, 如有必要配置一个大容量、扩容性好的SAS盘存储用作虚拟带库用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备份速度, 验证备份软件用来实现数据库备份的恢复性能。

5 结语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人员是关键, 硬件是基础, 软件是核心。通过备份管理软件实现新疆电力公司信息系统高效安全的自动化备份, 完成统一的备份方案, 提高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 数据的安全性, 促进公司信息化安全平稳建设, 为“SG186”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牛云, 徐庆, 辛阳.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2]http://www.symantec.com Veritas官方网站.

信息集中 第8篇

鉴于价格是影响基本药物可及性的重要因素, 2001年的世界卫生大会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 要求探索可行、有效的药品价格监测方法。2003年, 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保健行动 (Health Action International, HAI) 共同推出关于药品价格测量的手册《药品价格——一种测量的新方法》, 并于2008年更新。这为我国规范监测药品价格, 确保合理性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以我国目前普遍进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模式为背景, 总结国内外药品集中采购经验及国际药品价格信息监测方法, 基于医疗保险购买方角度, 提出适合我国的药品价格信息的口径、标准及其收集的规范流程。

1 海外药品采购模式与药品价格管理

1.1 海外药品采购模式

目前海外的药品采购模式主要分为医疗机构的自主采购和政府统一采购两大类。

美国、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 (部分) 的医疗机构对药品实行自主采购, 政府不直接参与采购过程。医疗机构采购的方式不固定, 通常以集团采购形式自主采购或委托相应机构进行联合采购。以美国为例, 医疗机构除自主采购外, 也会通过第三方药品集中采购组织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 GPOs) 进行采购。在德国或日本, 药房或医疗机构可直接与药厂进行议价, 也可相互组成联合组织以增加议价资本, 其中规模效应可成为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台湾地区, 各医院系统药品采购小组联合或者单独以招标形式进行采购, 承办机构统一公示招标信息, 投标方经审查合格参加开标。

法国、英国、印度与我国香港地区 (部分) 实行政府统一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由行政部门或其下属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具体的招标流程及标准。香港地区被纳入政府统一采购的药品以招标采购为主, 也可进行竞争性谈判, 由独立于政府的医院管理局制定标准及实施。不同地方的招标标准不同, 这与其社会经济状态、医疗保障模式及药品管理措施有关。在法国, 价格不是关键因素, 最能保证持续稳定的药品供应商易中标;英国通过控制利润率间接调控药品价格, 其招标的主要依据就是药品价格, 具有价格优势的药品更易中标;印度采用双信封模式进行招标, 首先考虑的是药品的生产技术, 其次才是价格;香港则按照价格最低原则和评分最高原则综合考虑推荐标书。

1.2 海外药品价格管理

药品上市后, 价格一般都会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 尤其是医保报销范围内药品。药品的集中采购与价格管理关系密切, 因为不同价格的规制都将最终影响药品的采购价格。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各国的价格管制来看, 价格管理对象主要为出厂价、零售价或报销价, 有21个国家是通过限定批发加成来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 其余国家则是直接控制零售价格或报销价格。

2 国内药品采购模式及价格管理政策

2.1 国内药品采购模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与直接采购是我国主要的药品集中采购方式。在各省市的实践中, 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包括集中招标、挂网竞价、委托采购及“交易所”模式等各具特色的药品集中采购形式, 且每个省市不仅限于一种采购模式, 根据药品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多种模式的结合 (见表1) 。

2.1.1 集中招标

集中招标实质是企业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竞争性投标报价, 专家组集体决策产生合理低价的中标药品和合格供应商的成交模式。

中标候选结果由专家组按事先约定的评标标准择优产生。评价标准一般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涵盖药品质量、价格、服务、信誉等相关内容。评标结束后, 所有标的按竞争规则和评分高低, 胜者入围中标候选目录。

2.1.2 挂网限价竞价

网上限价竞价采购是指药品供应商在低于或等于医药采购服务机构按方案规则制定的限价范围内进行报价, 高价者按规定淘汰。它与传统招标采购的不同之处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以价格作为唯一竞争标准。

2.1.3 委托采购

委托采购是某个区域或某个医疗机构委托具有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医药经营企业或有关机构进行药品采购。委托采购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交方式, 而是一种包括成交在内的药品购销权限义务的转移和利益分配。

2.1.4“交易所”模式

“交易所”模式是指医院和药企的采购行为完全在网上进行, 药企报出挂牌价, 医院议价后进行采购。与招标不同的是, “交易所”模式中的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议价形式而非招标的形式确定成交价。该模式设定入市价, 以此作为卖方挂价的上限。该模式中政府职能由原来的直接参与集中采购逐步转变为监管为主。

2.2 我国药品定价模式与管理

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进行单独定价或控制最高零售价格, 其余由厂家自由定价。在流通环节的价格以出厂价为依据, 受到批发差价率及销售差价率的控制。纳入集中采购的药品零售价格则以中标价作为依据。属于政府定价范围的招标药品, 中标零售价格不得超过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格。

政府规定了药品成本监审、出厂环节价格制定办法、出厂价调查及管理办法等。其中出厂价调查的文件规定了出厂价格调查的原则、内容、方法和程序, 要求受调查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财务报告、销售明细账、销售发票等财务核算资料。

3 WHO药品价格信息监测

WHO与HAI推出的药品价格测量手册指出, 不同的药品价格随着药品的流通, 都会对最终的药品价格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累积效果, 尤其是处于流通环节前端的价格构成, 即使数值很小, 也会随着其他价格成分的加入而产生显著效应。

供应链中药品价格构成的调查, 根据药品供应链从制药商至患者, 可以分为5个阶段 (见表2) 。但是并不是上述5个阶段费用都需要调查, 其选择应基于财政影响、可控性、分发的反应性、可倡导性、透明性等因素。应选择那些对最终价格影响大, 如处于供应链前端;在政府控制范围内;易使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反应的, 如关税、批发/零售加成等;易于倡导、可接受性强的;了解不充分的成分进行调查。

4 讨论与建议

国际上的药品集中采购具有各自的模式与经验, 海外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控制药品费用支出, 在药品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从海外经验看, 制药企业往往希望能够进入药品集中采购范围内, 因为进入采购范围后, 药品将获得更大市场。不过这也意味着制药企业将受到更多的政府约束, 包括药品报销范围、药品价格规制的约束, 考察其价格、质量、效果等因素。

我国为了规范药品采购行为、制定合理的价格, 政府不断完善政策, 包括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减少流通环节、扩大集中化规模等。为了使药品采购价格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建立价格与质量之间的联动机制, 结合海外药品采购及信息监测的经验, 提出下述建议。

4.1 政府部门应明确职能定位, 协调集中采购与其他药品管理系统的关系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由政府主导, 事实上存在着对药品集中采购的组织、操作与监管的包揽,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肩负着多重的政策目标, 这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了集中采购的作用。另一方面, 从我国整个医药体系角度看, 除国际上通行的政府对药品实施准入与质量监管等规制手段外, 社会医疗保险部门通过药品目录政策、支付方式等手段影响着参保者对药品的可及性与费用负担, 价格管理部门通过对药品目录内品种的价格管制也影响着患者的费用负担, 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和用药监管致力于促进合理用药, 这些政府举措又都与药品集中采购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此复杂的医药体系以至整个卫生体系中, 政府须明确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价格管理、用药规范以及药品集中采购在医药体系中各自所要实现的核心政策目标;就药品集中采购而言, 在组织、操作与监管等方面明确政府的应尽职责, 而不能因政府主导的原则而致政府全面介入, 这显然不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4.2 建立适宜的药品价格监测机制

4.2.1 监测主体为药品集中采购机构

当前,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的决策权未完全与医疗机构剥离, 尤其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鉴于医保部门作为药品支付的主体, 对药品集中采购有强烈的监管动力, 因此建议建立一支以医保部门为主,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展改革 (物价) 、卫生、监察等多部门组成的独立药品价格监测组织。

4.2.2 监测对象为集中采购范围内的药品

应把药品集中采购范围内的药品价格作为监测对象。鉴于同一药品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规格, 差比定价法代表品的价格监测可以作为监测主要对象。考虑到长期持续监测所有药品价格的可操作性较低, 因此建议把以下药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1) 根据以往经验市场需求量大的药品; (2) 供给稳定性难以确保的药品, 如制造成本低的药品、制药商的利润率低或无利润的中标药品、药品中标后无法执行的低价标等; (3) 同一药品与其他省份相比价格差异大的药品; (4) 与出厂价差异悬殊的药品; (5) 历史中标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药品; (6) 特殊规定药品。

4.2.3 把药品出厂价与中标价作为监测价格

结合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特点, 出厂价是决定药品流通链终点价格的重要因素。作为招标采购的药品, 采购成本加成法确定终端零售价的方法决定了中标价的重要地位。因此建议把药品的出厂价与中标价作为监测的价格类型。药品出厂价的检查主要以制药商按照《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 (试行) 》、《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主要规定, 以制药商上报的方式进行监测;药品中标价可定期从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获取信息。

4.2.4 政策与技术支持

药品价格信息监测涉及范围较广, 需要一支专业、独立的小组进行公正监测。除了组建药学、临床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外, 还需要行政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信息系统可以为价格监测的长期、动态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为后续的价格比对、汇总分析等提供支持, 也可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4.3 引入HTA, 完善质量标准、评审标准与工作流程

卫生技术评估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可用于评估药品集中采购, 尤其是在评标、议价等环节, 从采购品种的质量、经济性、有效性、伦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有利于确保药品价格体现药品价值。H T A可增加采购过程的透明性, 这有助于向药品供应商提供注重药品价值的激励导向, 促使形成有效竞争, 从而合理降低药品价格。

参考文献

[1]WHO/AHI.Measuring medicine prices, availability, affordability and price components.2ND EDITION.2008.

[2]苏涛, 常峰, 邵蓉.对美国药品集中采购组织的解析[J].上海医药, 2011, 32 (6) :295-297.

[3]傅鸿鹏, 苏健婷, 单楠.等.香港医院管理局药物集中采购方法及经验[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9) :38-40.

[4]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General and Austrian Ministry of Health, Family and Youth.Pharmaceutical Pricing and Reimbursement Information project, Final report, June 2008.

浅谈建筑企业信息化集中采购 第9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集中采购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经营风险、市场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在注重市场开发的同时, 还应加强自身的精细化管理。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 完善采购流程, 降低采购成本, 使企业走上科学的管理轨道, 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已成为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建筑企业采购管理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因其自身工程项目较分散的特点, 物资采购多采用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采购模式。M公司目前实行的分散采购模式是项目经理承包制度下的产物, 是公司阶段性发展的需要。虽然分散采购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减少了采购环节, 调动了项目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 这种采购模式的缺点也很突出:第一, 公司对物资质量难以控制。第二, 利益分散, 资源浪费, 不易形成采购规模效益。第三, 采购腐败行为监控难。第四, 资金占用较大, 库存量高。

大型建筑企业实施集中采购有以下立足点:

(1) 发挥规模采购优势。M公司是大型建筑公司, 有很多同时进行的项目, 可以将区域内项目的小订单聚成大订单, 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降低采购价格。同时, 通过搭配运输和合理规划运输路线, 做到一次运输解决多个项目物资运输, 有效节约物资运输成本。此外, 集中采购还可以降低库存。一般大型项目由于工期比较长, 物资量比较大, 工地上都会设有仓库。其周边小项目可以依靠大项目仓库优势, 进行合理调度, 利用大项目的闲置库存, 提高物资利用效率, 降低物资闲置率。 (2) 实施集中采购使得采购行为比较集中, 监控起来也容易得多。 (3) 在集中采购模式下, 采购运行成本明显降低。 (4) 集中采购模式使得公司对项目物资的质量控制变得更加容易, 物资处于有效监管之下。集中采购的物资通常数量较多, 对供应商也更具有吸引力, 有利于提高物资供应商提供售后服务的积极性, 能为公司及项目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 信息化集中采购管理平台的构建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化业务和数据处理平台是M公司信息化集中采购的基础。通过信息平台的运作, 将全公司的物资信息有效集成,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提高运作效率, 还可以提高管理的可靠度和精确度。

优化后的M公司集中采购管理平台, 是基于企业的门户网站、OA系统、ERP系统 (PM系统) 基础上的综合管理平台 (如图1) 。该系统按其功能可具体划分为采购决策、物资管理、供应商管理、需求计划管理等, 涉及到集中采购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2.1采购管理信息平台

采购决策平台是基于集中采购流程, 提高采购决策效率的信息化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的支持和物资采购策略组合, 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并且可以实现网上招投标, 以及决策信息的及时发布。

采购过程管理:以采购计划为起点, 实现网上招标采购;通过采购计划跟踪功能, 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和查询;价格查询功能方便监管部门的监督和采购、预算人员查询价格信息;通过供应商管理功能实现供应商分级管理, 同时与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业务的协同。

决策分析:为M公司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综合统计报表及分析资料, 为企业领导层的绩效考核KPI指标的设置和度量提供依据;

基础数据管理:将专家、物资和采购目录进行基础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采购信息门户发布:对招标、中标信息公告, 进行公司采购相关政策、通知等信息的对外发布。

供应商管理平台包括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供应商日常管理、供应商考核、信息共享等内容。供应商信息数据库包括供应商基本信息、供货信息、历史成交信息等。供应商日常管理包括合同管理、交货记录、付款情况等。信息共享是指供应商管理平台、企业门户网站、互联网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供应商考核系统是在以上数据库对基础数据汇总、集成的基础上, 通过相关程序完成对供应商的评价考核, 其结果可以通过M公司企业门户网站对外发布。

资产、周转材料的调拨, 可以通过M公司内部物资管理平台得以实现。通过设立库存信息检索, 查询集团内部资产信息, 实现集团内部资源信息共享。

需求计划管理平台是各项目物资需求计划的汇总之处, 该平台直接将项目部、二级公司的需求计划, 汇总显示到集团公司的物资信息平台上, 是集团公司物资采购方式、采购策略制定的前提条件。

采购管理信息平台 (含电子商务平台) 和公司的门户网站、OA系统、ERP系统 (PM系统)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通过该平台的有效运作, 可以将集团公司物资信息有效集成, 提高采购效率、规范采购业务流程, 实现快速、科学决策。

2.2 ERP物资管理子系统

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都属于企业的信息系统, 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ERP系统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电子商务解决的则是企业与外部世界的通信、连接和交易, 侧重于与外部的交互。电子商务更多地起到一种工具的作用, 而ERP却是提供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ERP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支撑系统。

实现各项目部物资计划、采购、库存、费用等环节的信息处理和过程监控。具备物资编制管理、物资计划管理、物资收发存管理、周转料具管理等功能。

以流程驱动业务, 对项目来说, 满足资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对物资消耗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完整的监控, 输出日常报表, 减少基层工作强度;对公司来说, 满足公司集中管控的要求, 实现集中采购, 对物资消耗情况实时监控。通过业务流程, 对两级公司业务交互进行有效串联。

对于项目, 实现对现场物资的管控, 建立电子账务处理, 单据和报表全部电子化, 在线的进销存管理, 严格物资发放管理, 对物资日常检验、收料、限额领料、发料、退货、退库、调拨、盘点、报废等的信息处理和过程监控, 相对独立的建立周转料具的管理, 在线完成周转料具的日常收、发、存、领、用、退等管理功能, 自动生成周转料具的动态台帐, 完成成本的摊销。

对于公司, 由项目发起流程, 驱动公司的物资管理过程。实现对项目计划的收集和汇总, 通过系统完成对项目计划的响应, 解决两级信息交互的瓶颈。通过系统, 汇集需求, 发起集中采购, 利用合同和价格发布, 对项目物资价格进行控制, 在采购环节, 与网上采购平台建立数据接口, 实现采购信息的网络实时发布。建立公司级的料具管理, 实现公司对项目供应材料的管理, 完成内部的材料结算, 满足M公司下属专业化子公司的管理需求。

3 结束语

传统的电子商务只是在网上进行交易, 并不管理这些交易, 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之间缺乏联系, 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企业来讲, 电子商务和ERP系统正如前端与后台、外部与内部的关系, 两者息息相关。企业利用ERP系统制定出采购计划,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采购计划传递到电子商务平台上, 以便尽快进行采购, 确保不影响施工进度。

ERP与电子商务整合之后, 企业的供需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办公业务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 实现资源、数据共享, 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衔接更加平滑、合理、规范, 生产效率更高, 库存占用资金更少。企业管理层可以迅速准确地得到所需信息, 对市场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和最有效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黄永.ERP与电子商务结合分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鲜绍毅, 肖铧.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13) .

浅议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和系统集成 第10篇

金融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进而服务于决策和带动业务创新, 实现此目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数据集中。然而, 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 数据集中对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仍较为有限, 且可持续性较差。笔者认为, 较为理想的方法是采取一种开放且能够适应业务不断变化的体系架构, 持续性地进行系统集成。

一、数据集中与系统集成的关系

一般而言, 数据集中是指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并进行相应软、硬件的整合, 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而整合又是指将2个或2个以上具有不同数据库结构、不同操作系统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以达到数据的实时交换。系统集成则是指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将各种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资源充分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数据集中与系统集成的辩证关系。早期大型机的应用是硬件和数据走集中道路的典型例子。虽然大型机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等优点, 但是缺少灵活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等缺点却为后来的PC和UNIX服务器带来了广泛的市场空间,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群集技术的应用, 业界把PC和UNIX服务器集成起来, 从而实现了大型机的功能, 出现了两者并存的局面, 这是技术层面上数据集中和系统集成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例证。在应用层面, 要正视信息孤岛和业务流程断裂问题长期性存在的合理性, 仅依靠数据集中不能完全解决这2个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系统集成去连接孤立的信息和断裂的业务流程。以人民银行为例, 不同司局的职能部门管辖着征信、账户、反洗钱等重要的信息资源, 各信息系统使用的软、硬件众多, 体系结构复杂, 各职能部门业务流程又相互独立,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要把上述信息资源及相关应用集中到统一的软、硬件平台, 不但不现实, 而且技术实现困难, 并且由此引起的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的改变短期内亦难于实现;即便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实施了部分或者全部信息系统的数据集中, 但依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现时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把系统外部 (如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 的信息资源集中到自身的内部系统, 因而仍需要考虑采取系统集成的方法。

数据集中和系统集成作为解决信息化问题的2种不同方法, 在合适的时候采取数据集中可以解决信息化进程中的部分问题, 而系统集成则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从广义来看, 系统集成是一种思想, 一种哲理, 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而数据集中则是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体系离不开系统集成, 但并不是每一个信息技术体系都需要数据集中。

二、系统集成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集成可分为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和应用集成3个层面, 以下所提到的系统集成主要指应用集成。

首先, 要对系统集成有正确的认识, 它不是对分离系统和应用的简单连接。在早期的许多系统集成实践中, 由于采用不恰当的技术手段或者对系统集成认识偏差等原因, 当时许多系统集成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 造成用户对系统集成产生怀疑。例如, 早期利用C/C++, SQL或脚本等编程方法硬性地在几个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数据共享, 这种集成方法往往只解决了当时的问题, 却为日后应用系统的维护、更新及扩展等带来更多的问题, 效果极其有限。

其次,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经使得系统集成效果得到初步显现。过去十几年采用的企业级应用集成 (EAI) 技术, 主要针对企业或政府行业级别的集成, 初步体现了系统集成为其带来好处。EAI将业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 在2个或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 使得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例如, 企业或政府部门后端应用系统和Web的集成, 构建能充分利用多个业务系统资源的电子商务 (政务) 网站, 系统集成效果得到初步显现。然而, 这一时期的系统集成基本采用J2EE或.NET的体系结构, 这2种体系结构之间未能直接交互 (如组件之间的交互) 。如果从更大范围来考察系统集成, 这2种异构体系之间相互集成仍会遇到不少困难。

最后, 要充分认识到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技术对系统集成带来的深远影响。SOA是一种基于标准化的技术手段, 它以服务为基本元素来构建或整合不同的信息系统, 实现行业内、外部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SOA的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充分整合和复用原有的信息资源, 并使得信息系统能够灵活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与EAI集成技术相比, EAI解决集成问题往往是事后的, 即遇到了需要集成的问题, 才想办法通过EAI来解决;而SOA解决集成问题是事先的, 即在构建SOA体系架构时, 就已经考虑到系统集成的问题。因而, SOA是未来较长时期里能够引领信息系统建设走出信息孤岛, 实现全局范畴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实践。

三、SOA在系统集成中的应用前景

以企业 (或单位、金融机构等) 为例, 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 投入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越来越多, 但至今仍没有完成建设的迹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用软件。应用软件不仅仅是代码, 其实质是企业业务的体现, 同时又是企业文化的反映, 企业的业务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企业业务和文化现实反映的载体, 势必要适时地反映这种变化, 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 应用软件要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常需要通过不断修改软件代码来完成, 且不同的应用系统及同一系统中的不同模块之间接口的依赖性比较强、耦合度高, 当企业应用软件从部门级单一的功能发展到企业全局的应用时, 这种强依赖性、高耦合度往往会造成应用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良局面。因而,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体系、方法和工具, 能够把所有应用软件的接口通过统一的、松耦合、易替换的标准来描述, 这种标准与软件实现技术、平台、地点无关的软件服务体系, 正是SOA的倡导的理念。

SOA通过以下几项核心技术来实现上述软件服务体系。一是服务即服务构件架构SCA (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 它是一种与实现语言无关的服务构件编程模型, 可以很好地处理服务网络的建构;二是数据即服务数据对象SDO (Service Data Object) , 它以对象为中心, 采用层次树型数据模型, 是一种最贴近业务表现的方式, 使用SDO可以统一数据访问和处理模式, 即使数据来源于以后的数据源如关系数据库、XML数据、Web服务等;三是编排即服务编排和流程, 它将已有的服务组装起来定义真正的业务流程, 同时提供相应的事务管理、流程状态管理、出错处理等支持功能。BPEL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是服务编排的核心技术, 也是具体业务流程的表现。

中国电子化标准研究所在SOA核心技术的基础上, 对SOA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产品互操作、工程项目实施、质量与产品测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明确和体系化的标准规划, 于2009年6月24日发布了《中国SOA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征求意见稿) 》。这是我国SOA标准化工作的里程碑, 奠定了SOA标准与产业、应用融合的基础, 将有力推进我国信息化借力SOA思想和技术向纵深发展。

信息集中 第11篇

9月28日至10月9日券商集中推荐的股票前四名为:航天信息、昆药集团、新联电子、福能股份,这4家公司分属于沪市和中小板。航天信息、昆药集团、福能股份3家公司近期分别有强强联合战略措施,题材明显,公司前景值得期待;新联电子中标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稳增长背景。另外,两市三季报拉开序幕,超跌成长股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航天信息(600271.SH)

有5家券商看好公司,公司主营国家金税工程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及其配套服务、金卡工程等。2015年9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为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航天信息收购浙江航天电子信息有限公司51%股权。同时,公司宣布以货币方式出资1亿元,成立爱信诺征信有限公司。此外,公司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航天财信”企业理财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流动性和稳定收益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预计公司将利用其用户、数据、渠道优势,通过与信贷相关、与债券市场相关、与供应链金融的各类应用合作实现其资源价值的挖掘。

昆药集团 (600422.SH)

有4家券商看好公司,公司主营天然植物药的生产经营和外购药品的批发零售。据诺贝尔奖官网公布,屠呦呦女士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女士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公司作为国内独家蒿甲醚注射液生产商,拥有最完整的青蒿素业务产业链。公司实施了营销精细化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近期成立互联网子公司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业绩的增长,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应对“互联网+”医药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工具为公司的产品服务。

新联电子(002546.SZ)

有3家券商看好公司,公司主营三遥系统(国家有专项规定的办理许可证后经营),广播电视设备(不含卫星地面接受设施),微波接力通讯系统,微型模块,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电子技术服务。公司9月2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国家电网公司于当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公告了 “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第二批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设备招标活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公司为中标候选人之一,预计中标总金额约为9283.58万元(含税)。

福能股份(600483.SH)

信息集中 第12篇

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的扩大,经营风险加剧,作为大中型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是公司整体运作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何使资金的循环周转顺畅,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个集团的财务费用,是企业领导以及财务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但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各独立单位自行管理的分散式资金管理模式, 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总部资金管控要求,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总部无法及时掌握企业资金头寸和资金分布; 集团获取资金关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无法保障; 无法有效地监督下属单位用款特别是大额的用款需求; 集团对资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手段弱等等的问题。

为了能有效地解决和规避以上资金管理的难点, 集团型企业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资金管理系统平台,对整个企业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实现企业对全体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的流动情况实时的掌握,控制资金使用风险;实现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实现整个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资金管理体系的趋势和目标

2.1 资金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合国内外集团型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和项目建设经验,现行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报账中心模式、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 从业务管理的角度主要体现出在初期以传统财务管理为主的分散式管理模式, 中期阶段采用集团集中式的现金管理平台, 后期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产业一体化的集团管理模式。

2.2 资金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2.2.1构建分级的集中管理体系

按照“平台统一、分级管理”的原则,构建分级集中管理体系,在满足政策监管要求基础上,实现集团资金业务的集中管理。

2.2.2 实现资金业务的实时监控

通过规划和部署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实现集团内各管理层、业务处理层、分子公司以及外部合作银行等相关资金业务处理平台的一致性和集成性, 以强化集团资金管理效率和制度的贯彻落实。

2.2.3 构建统一的资金结算平台

通过收入账户的零余额管理和支出户的定额备用金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沉淀,集中闲余资金,实现资金的自动归集。满足集团和各单位正常的用款需求,提高资金结算效率。

2.2.4 构建统一的融资管理平台

实现统一授信、担保管理;实现统一融资管理;实现资金中心内经营资金的调剂,降低财务费用;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增强集团融资能力。

3资金管理体系规划

3.1管理机构模式建设

集团型企业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 设立一个单独的部门或管理机构来行使资金管理的职能,即资金中心。 资金中心作为总部的一个管理部门, 它负责整个集团公司日常资金结算,代表集团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金。 根据集团的组织规模或其他战略管理要求,在设置资金中心时也有不同的设置模式,可以独立资金中心模式或多级资金中心模式。

3.2 管理职责划分

3.2.1资金中心职责

企业总部的资金中心具有两重身份, 一是作为整个集团的资金管理机构,负责集团内各项资金制度和业务的整体规划,对整个集团和各二级资金中心资金业务进行及时监控和业务审批,行使集团的管理职能。 同时还负责对下级单位进行资金业务的集中管理。 包括对下属各单位账户的集中管理、资金归集和集中结算、融资管理、资金预算和计划控制等。

3.2.2 下级各单位的职责

企业下属各二级或三级成员单位主要是根据需要按照企业中部及所属资金中心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3.3 管理模式选择

通常情况下集团型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两级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每个资金中心根据下属企业的行业特色和业务需求来确定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 不同行业、不同的资金管理要求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决定了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资金管理模式也不相同。 主要的资金管理模式分为监控型、统收统支、资金划拨型和集中结算型管理模式。

4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平台是一个涉及到软、 硬件多种技术的集成性的综合信息平台。 系统平台设计搭建主要可以从应用系统设计、网络平台、系统安全设计3 个方面规划方案。

应用系统设计: 描述系统的总体架构及系统内各平台之间的关系,反映本项目信息系统未来具体的应用模式。

网络平台:从企业业务系统自身设计企业本身、资金中心、银行、下属各单位等多个角色出发,描述各角色之间信息联同的方案,即系统的网络建设方案。

系统安全设计:则从企业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出发,保证数据处理及传输等业务过程的安全,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

4.1 应用系统设计

企业的资金管理既要满足内各项资金业务的高效运作还要满足企业内不同管理层的管理要求。 同时,在整个资金应用架构的搭建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基础平台的统一性和未来业务的拓展性。 应用架构给出如图1 所示的规划。

如图1 所示,集团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下,构建整个公司统一的管理平台,该平台支持多资金中心的业务处理来实现其下属单位内资金业务的集中管理。各资金中心间在逻辑上分开的。同时,对集团管理层来说,各资金中心在物理上又是统一的,根据设置的权限不同,又可以分别监控或审批其中某部分或全部的资金业务,同时也可以对整个集团的资金业务进行汇总分析。

4.2 网络平台设计

资金集中管理的整体网络规划如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

(1)在集团内统一部署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他们构成集群结构,共享一套存储系统。 其中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数据库服务器可以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应用服务器采用负载均衡的方式,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集团公司总部用户可以通过内网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外地下属单位都通过网络的方式,远程登录集团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处理。

(3)未来应用数据信息存储在磁盘整列中,数据备份通过备份管理服务器、磁带库和相应的备份软件来实现。

(4)在整个的系统应用中, 通过与CA的集成、 部署防火墙、漏洞扫描系统来保障系统的应用安全。

4.3 系统安全方案

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部署应用也使得企业内计算机系统日趋庞大复杂,业务形态越来越多,安全形势也日益严重。尤其对于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系统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证,很可能为将来的安全埋下隐患。 信息系统安全不再单纯是技术性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经营竞争的成败。 针对企业的资金管理信息平台,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方案的建设。

除了常见的安全措施外,在资金业务系统中还需要实现与外部CA安全认证系统的集成,同时还通过底层设计和多重校验的方式加强银企直联平台的安全保障措施,以规避重复付款,确保在系统瘫痪、突然断电以及网络堵塞等特殊条件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5建议及展望

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现状、管理需求和相关岗位及人员的配置情况,需要对整个企业的资金业务进行集中管理。 未来随着企业资金管理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管理提升, 如板块业务整合、成立新公司、成立财务公司等,这就要求企业在规划和搭建资金管理平台的同时还需兼顾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以满足未来资金管控平台的不断提升和平滑升级。

摘要:提出集团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发展趋势和建设目标,分析了企业在实现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重点介绍了资金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管理职责。并阐述说明了平台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上一篇:医学教育深化改革下一篇: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