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培养范文

2024-09-12

常规培养范文(精选12篇)

常规培养 第1篇

一、重配合:三位老师协调一致

1.你唱“白脸”,我唱“红脸”

一个班级细化完善的常规不是靠一位老师就能轻松建立的,而是班级三位老师共同配合的结果。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戏,我却要说新学期小班常规的培养也是一出戏,要想唱好这出戏,老师间要默契配合,换言之就要有的老师唱红脸,有的老师唱白脸。在这里强调“红脸”“白脸”是为了考虑幼儿的心理,老师们尽量做到让幼儿既敬又爱又有“怕”的时候!

2.“宝贝找谁都一样”

常规建立之初,班级三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要求不统一孩子就容易钻空子,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您是否感觉孩子们很聪明,当你很严肃地批评一个犯错误的宝贝时,他的小眼睛不会盯着你,而是在看班上另外两名老师,都是求助的眼神啊!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平日班上三位老师要求是否做到一致呢?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犯错误看谁也没用,哪个老师都应该批评,做错事情没有关系,要敢于承认,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二、讲原则: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感知、表象来认识事物,考虑到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给不同孩子设立固定标记来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

一张多彩小动物贴画会解决所有的生活常规问题。自从我园采用了这种方法别说小班幼儿就连托班幼儿也没有出现拿错水杯甚至争抢小椅子的现象。

三、找方法:游戏化的重复

重复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有效方法,若再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幼儿会更感兴趣且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小班舞蹈队形的排练,我们可以利用固定小贴画的形式让幼儿找到自己的点子,我们可以尝试第一遍数10个数宝宝找到小点子,第二遍提高要求数5个数宝宝,第三遍数3个数宝宝,当速度的激趣用了几次后,我们可以尝试原地转几圈,跳一跳,加些孩子喜欢的动作,前期营造开心又神秘的气氛,然后再告诉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点,这时你会发现幼儿既能快速地找到点子,又玩得很开心,让常规练习不再那么枯燥。

四、抓细节:关注消极等待时间

消极等待时最易发生安全事故,那么如何细化这类时间的常规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以餐后常规培养为例:孩子们用餐时间不同,有的孩子吃得快,有的孩子吃得慢,为此我班餐后投放了图书和玩具。为了避免争抢玩具的现象,我们通过讨论共同制定了餐后游戏常规:一人拿一个;不能争不能抢;想玩别人手里的可以换一换、等一等。每周注意调整投放的材料,及时规范提醒,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幼儿会形成良好的餐后常规,减少更多消极等待的时间。

五、多指导:及时评价指导、适时练习巩固

良好常规的建立离不开老师及时的评价指导和适时的提醒回顾!以区角游戏材料收放的游戏常规为例:

1.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当孩子们开心地进入区角游戏时,请老师们一定不要忽视材料收放的环节。如果发现孩子们收的不是很好时,老师一定不要觉得没关系,随手帮孩子收啦,这样害了孩子后期也将麻烦自己,我们可以集中讲评,让孩子们通过认识分类标记,知道什么材料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抓住讲评的时效性,发现问题当时解决,如果过一段时间没了这个情景老师再去讲材料的收放,孩子便没有了兴趣,我们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2.适当地练习巩固

当然及时指出孩子们的问题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孩子们通过真实的体验去巩固这项常规。同样的材料收放常规,讲评完我们就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再去整理材料,适当地控制收放的次数,提高收放的时间要求。

小班常规培养计划 第2篇

一、早晨来园

1、能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

2、与老师、小朋友主动问早,能眼睛看着打招呼的人。

3、自己插好晨检牌,与家长礼貌道别。

4、然后将自己的随身衣物自己折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二、晨间活动

1、室内桌面玩具常规:不把玩具倒出来,需要多少拿多少,不争抢玩具,能互相合作、谦让;收玩具能进行正确的归类;玩具收好能放回相应的地方。看到地面有玩具掉落能及时主动的捡起来放好。玩玩具的时候不大声的讲话,不离开位子游戏。

2、室外活动常规: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玩耍;小朋友之间不推不挤,友好游戏;听到音乐能把玩具放回规定的地方并按照先到先排队的顺序回教室。

三、早操常规

愿意听音乐眼睛看老师做操,情绪愉快。能一个一个排队回教室,不拥挤.四户外活动常规

1、解好小便,整理好衣物并把小椅子放进桌下后在桌子边上排好队。2、走路会一个跟着一个走,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边走,不推不挤,不讲 话。

3、愿意和老师一起做集体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4、玩大型玩具能遵守纪律,会排队等候,不推挤,不做危险动作。五 进餐常规

1、饭前做一些安静活动,不动桌上的餐具,等待老师分饭菜,愿意帮助老师分调羹。把椅子移进桌下,肚子贴牢桌边,防止饭粒掉落。2、分到饭菜后开始用餐,不一边讲话一边用餐,会一口饭一口菜的吃,不挑食,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吃完饭后会收拾自己的桌面,把桌上、地上的掉落物捡干净并倒在垃圾桶里,饭碗、菜碗放在相应的锅里,学习自己擦桌子。

4、吃完饭后洗净手,擦净嘴巴,拿好小椅子在教室门口玩玩具,尽量放低音量,好好玩玩具,不随便走动。

5、听到音乐收玩具,动作快,不扔玩具,然后将小椅子搬回教室,六 午睡及下午点心常规

1、把椅子翻到桌上,解小便,脱鞋子,在门口排队。轻轻的进午睡室。

2、到床上先脱裤子再脱衣服,能尽量自己完成,需要老师帮助举手示意。衣服、裤子折叠整齐后放在床尾。

3、安静的入睡,睡醒后能做到不打搅别人。

4、起床时先穿衣服再穿裤子和穿鞋子,注意前后、正反。

5、解小便后自己先塞裤子再到老师处检查,拿好杯子在座位上安静等 待。

6、吃点心能不挑食,吃完自己的点心,有皮、核的点心自己收拾干净,洗净杯子,手擦干净。

七集体活动常规

1、老师放在桌上的教具不随便乱动,能眼睛看到老师,安静的倾听,要发言会先举手。

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引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37-01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要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我班朱子瑜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她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她,刚开始给她喂饭、喝水,后来慢慢引导她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她,经常提问她。渐渐地,她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她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要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宝宝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旁边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小玉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 第4篇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管理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和措施, 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顺利达到目标。例如,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 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 挽袖口, 弄湿手, 抹肥皂, 手心手背搓一搓, 冲洗肥皂擦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就完成了洗手的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引导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玩, 喜欢新奇的事物, 但也因年龄的特征, 注意力容易转移, 因此, 我们在选择内容时, 应考虑深受幼儿喜欢的内容, 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主, 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图片要色彩鲜艳, 大小适中, 数量充分, 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 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三、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幼儿年龄小, 他们会出现哭闹或不接受老师帮助等行为, 老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拥抱, 或者拉拉孩子的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关爱。通过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 没有惧怕你的心理, 这样就容易交流, 就会配合老师的活动。感情的沟通, 成为常规管理的铺路石。

四、表扬鼓励与监督提醒相结合, 促进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幼儿是需要表扬和赞美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我在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扬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激励幼儿不断努力, 如设置“今天我最棒”专栏, 凡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就在其姓名相应处贴上一朵红花, 定期评比, 并把评比结果反映给家长。专栏的直观记载, 既纪录了幼儿的表现, 同时也鼓励了幼儿, 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达到了常规培养的目的。因此,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同时又要注意, 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 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 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我个人在多年工作中的亲身体验, 点滴体会, 望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更多规律, 创造更加丰富的经验, 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均衡发展。

小班常规习惯培养计划 第5篇

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好的常规习惯一定要从小班养成,否则以后抓起来就会很费劲。本学期我们依据《指南》精神,结合我园幼儿实际,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共同制定出以下常规习惯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1、不把手指和不干净的东西放在嘴里。

2、知道爱护公物,用两手轻拿轻放椅子。

3、在成人引导下不偏食,不挑食,安静进餐,不东张西望,不玩餐具。

4、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5、在成人帮助下,能把玩具、图书等放回原处。

6、不独占玩具,玩玩具时,能做到轻拿轻放。

7、洗手时不玩水,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拥挤,有秩序地洗。

8、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9、乐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培养方法

1、要让幼儿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2、要家长、教师、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3、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4、用多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

5、要及时评估、表扬,用多种方式表扬,引导。

6、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久的训练,需要不断地观察、分析、评估、引导。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班幼儿剪纸课程计划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有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其特有的剪纸手法和趣味性,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剪纸对孩子们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右脑,锻炼幼儿手眼协调及小肌肉精细动作,通过动手动脑操作,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细致的态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语言的发展,萌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所以我们将我国独特的剪纸艺术作为我园的特色课程,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特制定出以下方案,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剪纸艺术活动。

一、总体目标

1、增强幼儿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培养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2、欣赏剪纸作品,引导幼儿从剪纸作品中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

3、认识剪纸工具,学习剪刀的正确用法,教育幼儿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安全使用剪刀。

4、能在老师画好的样稿上剪出纹样。

5、按轮廓线剪纸,保持边缘光滑不毛躁。

6、学习剪左右对称的花样,巩固对折方法。

音乐与幼儿生活常规培养 第6篇

说到常规管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都在努力想寻找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路子,如: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吃饭前念念儿歌等,但不科学地压制现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如:“不快点睡午觉就不让你起床,爸爸妈妈来接不准走”;“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参加游戏”等,又如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压制幼儿吵闹,用力拍铃鼓等,这样做幼儿表面虽然被迫按你的要求去做,但仍然不能好好地入睡、吃饭、愉快地参加活动。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而且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哪一种方法是最好和有效的呢?俗话说得好,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在多种活动中,只要是能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情况下接受和自觉去生活常规培养能起到理想的效果,音乐教育结果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音乐”,而且不同性质的音乐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悲伤的音乐会使人随之悲伤,甚至催人泪下,愉快跳跃的音符会使人想随之舞蹈。当婴儿在拼命地哭,你不知道如何为时,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你会发现婴儿不仅停止了吵闹,而且在努力寻找音乐来自的方向,马上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幼儿一日作息时间是要依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并每天相同,因此,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在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有些环节选择相应的音乐或者乐器做信号,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动力定型,即,听到同一种音乐,就会做出同样的反映。如何通过音乐来培养幼儿的常规呢?

一、根据一日生活常规的不同内容安排及要求选择相应的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人的情趣、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愉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的特点和一日生活常规各个五一节的内容安排选择相应的音乐,如:午睡环节,选择《摇篮曲》,该曲轻柔、安静,能让幼儿情绪安静地快事进入梦乡;进餐环节,选择《田园曲》,该曲愉快节奏平稳、安静,能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活动中,走路和变换队形,四排变半圆或变圆形,需要幼儿斗志昂扬,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精神境界,选择《运动员进行曲》能达到此效果。

二、让音乐循序渐进地贯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过程

第一阶段,音乐,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的阶段。

幼儿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因此,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做到音乐、肢袋子本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如,在幼儿午睡前,首先组织幼儿听《摇篮曲》,“小朋友听歌里唱什么?这首曲子告诉我们小朋友要睡觉了。”教师用动作做出睡觉状,暗示小朋友,在活动中需要幼儿起立时一邊伴奏135|135|,一边起立;坐下时,同样边伴奏531|531|,,边做出坐下的动作,再如组织幼儿洗手时,一边放《洗小手》歌曲一边组织幼儿排队,“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既杜绝了等待的现象,又达到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的。

第二阶段,音乐、肢体语言相结合,口头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虽然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能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但仍然会出现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因此,队了用音乐、肢体语言来指异其行为规范外、还需要用口头语言做相应的暗示,以提醒、督促幼儿。

第三阶段,音乐占主导,肢体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随着幼儿对音乐越来越熟悉和依赖,肢体语言在良好常规培养中逐渐显得可有可无,很多时间不需要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说明,幼儿就能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摇篮曲》一响,自然会学小猫轻巧地走进午睡室安静躺下。

第四阶段,音乐独占鳌头,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已经形成。

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在不断地反复地强化过程中,音乐刺激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基本甚至完全消失,音乐成了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声,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然,幼儿活动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扰,防止常规培养中的不良因素。

小班新生幼儿常规培养策略 第7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情感

对于幼儿来说,充满情感的交流比干涩的规定更有亲和力,所以教师要在对于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过程中要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而言,在生活中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能够让他们在培养过程中充分树立自尊心,让幼儿的内心得到很好的满足,并且能够让幼儿更积极地跟进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而且,对于幼儿而言,事情的重复能够让幼儿在其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行为习惯具有较长的稳定性,如果能够养成一个习惯,那么这种良好的习惯就会跟随幼儿很久。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引导之下,能够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事倍功半,让幼儿为今后的学习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让幼儿在平时的培养中建立很高的自信,能够让幼儿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让幼儿真正能够在培养之中体会到集体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

例如:教师在指挥幼儿进行积木的拼凑的活动中,在黑板上展示出集中积木能够摆出的形状,让幼儿也根据所展示的样子进行摆设,由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幼儿的摆放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幼儿甚至到最后也不能够摆出画面上出现的图形。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引导作用,对于没能够顺利摆出的幼儿在摆放过程中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和支持,并对于他们摆放的位置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摆出图案。教师的鼓励能够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拉近,让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之下受教育能够让他们减少内心的自卑感和挫折感,能够让幼儿在良好的情绪之下进行教育培养,更好地成长。

二、与家长共同合作培养

幼儿对于自己的父母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父母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良好的常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对于幼儿更多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引导,幼儿会更多地学习家长的动作和习惯,所以家长要尽量在生活中多给幼儿建立良好的形象,让幼儿能够朝着好的方面模仿。而且对于许多的小习惯,家长的管教方式就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小时候的饭后漱口,饭前洗手等习惯,家长如果在幼儿很小的时候进行引导,就能够让幼儿在教师培养之前就有着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发展。

例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幼儿要更多地讲述道理和原因,在幼儿吃饭后没有吃干净还剩了很多的情况下,家长要告诉幼儿“谁知盘正餐,粒粒皆辛苦”的优良传统,让幼儿能够从小就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让幼儿能够更早地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幼儿能够在正确的三观指导之下,进行常规的培养,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教育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用一种方式去培养幼儿,要学会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能够在多种培养方式之下更好地成长。教师期望幼儿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进行引导,让幼儿在活动的引导之下,不仅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乐趣,也能够在活动中在正常的教育方式的指引下,让幼儿能够按照正常的习惯进行培养,让幼儿能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更好地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教师也可以为幼儿的一些行为编排儿歌,让幼儿能够熟练地唱出这些儿歌,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更快地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去施行,在乐趣之中培养出好的习惯。这几种方式因为具有多样性,不会让幼儿觉得厌烦,而且会更加地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更好地成长。

例如:为了避免接水过程中你推我挤的现象,教师可以剪下脚丫图把他们装饰成可爱有趣的小脚丫贴在路过水桶的地板上,让每一个幼儿按照规则必须踩在脚丫上才能够通过这条通道进行接水,这样幼儿在这种活动中为了获得胜利,每个人都会按照小脚丫的位置进行排队和行走,就会下意识地形成一个有秩序的队伍。在这种方式之下,幼儿不仅在接水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快乐,而且能够从侧面让幼儿培养排队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之中能够在良好的习惯的引导之下进行成长,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对于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更用心地去思考培养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让有趣的活动去引导幼儿,进而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小班的教育之中真正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并且能够在起步的路上获得更大的优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加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李秋平,高芳云.小班家长工作中几次重要的家长会[J].山东教育2001年36期

[2]何燕杏,张兴梅.小班语言活动:我来了[J].早期教育2004年07期

关注音乐课堂,重视常规培养 第8篇

一、建立教学常规是首要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 它的存在首先需要的是没有其他杂音的安静环境。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前提, 即使最优美的音乐也是杂音。因此, 音乐课堂常规教学特别需要有个控放自如、能给音乐展现所有美妙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形成, 就需要建立音乐课必要的教学常规。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 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1. 学生进音乐教室的常规

学生进入音乐专用教室上课必须提前排好队, 有序地进入。要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 轻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 就要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位置上坐下, 并安静地等待上课。由于教材实行循环使用制,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因此我在每班各选出3位同学接收收发书的任务, 要求他们在班级进音乐教室之前就把书发到每位同学的座位上, 从而节省上课的时间。

2. 聆听音乐的常规

在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绝对的安静, 不讲话, 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及身体来表示, 如或闭眼想象或有节奏地摇晃身体或做简单的动作, 切不可妨碍他人的听赏, 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3. 歌唱的常规

音乐课的歌唱要求是具有良好的歌唱姿势与轻声歌唱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如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 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 在唱歌时要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4. 乐器练习的常规

乐器进课堂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 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练习之前如不先告知演奏的纪律, 则课堂将会乱作一团。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统一放在某个地方, 练习时才能拿出来, 并且在练习时注意姿势准确, 聆听自己演奏的声音, 老师在示范时要认真聆听, 注意观察。演奏结束要轻放乐器, 养成爱护乐器的好习惯。

5. 表演的常规

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音乐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的具体要求, 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表演时要有合作精神, 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观看表演的学生要当文明的小观众, 在同学表演结束时报以掌声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使表演者明白改进的方向。

二、趣味常规, 激发兴趣是关键

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怒目训斥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害怕。这样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而且会降低教师的威信, 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如果将教条化的语气改为朗朗上口有趣的“儿歌”, 既有突出音乐课特征的节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 效果极佳。如在列队时, 我这样说:“咱们来学小鸭子, 排队去到音乐室。”当学生出现排队吵吵闹闹、你推我赶等既不文明又很危险的行为时, 我不是拉下脸训他们, 而是“俏皮”说:“要学小花猫, 走路静悄悄, 轻声慢步不吵闹。”当上课学生交头接耳不会倾听时, 我会“惋惜”地说:“小小蚊子嗡嗡叫, 不爱学习爱吵闹, 我们不要学习它, 否则变成小傻瓜。”在训练孩子们“千姿百态”的坐姿时, 我把要求编成顺口溜:“身体坐正脚放平, 抬头挺胸眼平视。”在孩子们有所松懈时, 我会“微笑”地提醒:“小腰杆?”他们就会顺势调整并回答:“挺直点儿!”

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 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常规训练时, 我常常用琴声代替语言, 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例如:用音阶的上下行来告诉学生起立或坐下;在请学生拿出音乐书时, 弹奏:让学生闭眼聆听:提示他们坐正:等等。用“琴语”来和学生交流, 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 另一方面流畅的琴声使音乐课堂气氛更加愉悦、有趣, 在愉快的琴声中, 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细节常规, 点滴渗透是方法

良好的习惯, 应从细节入手, 点滴渗透, 循序渐进, 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音乐课是让学生体验情感、张扬个性、塑造人格、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学会相处、学会做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音符, 更是一种释放情感、表现自我的创造活动。在各种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乱”的现象。此时, 我会用一个细小的动作、表情、手势、身段等来提醒学生, 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如: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聆听音乐, 有两个同学却在讲话, 这时如果中断音乐或大声呵斥去制止他们, 则会影响更多的学生的学习,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无声的语言:看着他们, 用食指在嘴巴上比一下, 再指指自己的耳朵, 提示他们闭上嘴巴, 认真听。这样他们就会马上停止讲话, 认真听起来。又如:老师正在讲课, 突然发现有个同学根本没听, 而是在玩东西, 这时如果停止讲课, 走过去没收他的东西, 不但会影响上课, 而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此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无声的肢体语言:看着他, 邹着眉, 摇摇头, 指指口袋, 提示他上课不能玩东西, 快把东西藏到袋子里, 下课后再跟他讲明道理。

老师正确、灵活地抓住课堂细节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 一点一滴地渗透,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可使音乐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持久常规, 习以为常是过程

有了课堂常规, 还必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的习惯, 将课堂纪律完全建立在自然养成的基础上。

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我们应长抓不懈、悉心指导、严格要求, 同时常规的养成也应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训练的内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目标与要求,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确保事情有始有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五、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是宗旨

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候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 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课堂, 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 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 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接受老师的教诲。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 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 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 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有人说,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要求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 从而让学生敬佩。如要求学生提前进入专用室, 老师则更要提前在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 等候学生的到来;唱歌时要求学生抬头挺胸人坐正, 而作为老师却翘着二郎腿弹钢琴, 那么规矩也就成了空谈了。教师还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我相信, 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 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常规固然重要, 但它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多思考“如何让学生喜爱音乐、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 “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更合理, 更丰富, 把课上的更精彩”,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4) .

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个别教育,常规培养,家园配合

一、稳定幼儿情绪,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会出现哭闹现象, 这对于部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难题。我也接触过很多小班幼儿, 在这个问题上, 我采取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本班幼儿沈××小朋友, 她年龄比较小, 非常好动, 每天早晨来园时哭闹不止, 不肯进教室, 一天哭好几次, 针对这一情况, 我进行了个别教育, 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经过长期的教育, 现在沈××小朋友的进步特别大, 每天早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园, 能够主动跟老师问好、打招呼, 自理能力也明显加强。大部分幼儿情绪稳定后, 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常规要求一定要具体、符合本班幼儿, 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 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方面、各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制订翔实的计划。

二、小班常规教育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 更能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所以说, 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且在常规培养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幼儿的穿鞋、脱鞋, 在家时都是由成人帮助完成的, 来到幼儿园一部分幼儿出现不会穿、穿反鞋的现象, 老师就要去帮助幼儿。这样浪费了很多活动和游戏的时间。所以小班刚开始时一定要从幼儿的生活习惯开始抓起, 我开始训练幼儿穿脱衣服、鞋子的能力, 利用活动时间教会孩子穿脱衣和穿脱鞋的方法, 让幼儿自己练习几次, 在晚接待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也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 对于小班来说新学期的家长会尤为重要。我在家长会上也会告知各位家长在家里也要制订相关的常规培养计划, 达到家园共育。孩子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的, 当孩子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 孩子们会特别高兴。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孩子们在反复的练习中, 已经能够正确地穿脱衣服、鞋子了。在每天午睡时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除了穿脱衣服其他生活环节的常规也是需要教师制订翔实的计划, 有序地开展, 从幼儿实际出发, 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与效果。

三、创设情境, 常规培养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富有童趣

常规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故事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在刚来园时很多幼儿会将玩具“据为己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 小伙伴之间要相互分享、懂得谦让。而且, 我发现午餐后的散步环节部分幼儿活泼好动, 常发生追跑的现象。我经常提醒, 但收效甚微。于是, 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 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听后特别感兴趣。之后, 我又让幼儿模仿小猫走路、小蜗牛走路等动作, 幼儿慢慢走着,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 在各种活动中老师向幼儿讲解要求时, 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例如, 在幼儿如厕环节中, 我要求幼儿排好队轻轻走进盥洗室。小班的幼儿喜欢模仿, 我让孩子们像解放军一样排好队, 有秩序地进入盥洗室, 孩子们都有模有样地做着。在培养生活常规的教育中, 运用一定的夸张比喻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常规习惯是通过不断巩固建立的, 班级各位老师的要求要一致。各种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的活动, 而是为幼儿的活动空间提供足够的保障。

四、为了孩子的明天, 家园配合, 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尤其是小班的常规培养, 更要注重家园配合。幼儿刚入园时, 家长最担心的是幼儿的饮食起居。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利用班级的宣传栏、早晚接待、土星网、微家园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常规培养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会伴随我们一生。教师要立足小班幼儿的特点, 细化生活各个环节, 制订适合小班幼儿的常规,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培养活动常规让幼儿健康成长 第10篇

幼儿活动常规的培养目的是规范幼儿行为, 维护班级秩序,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塑造独立、快乐的人格雏形。在新形势、新理念的教育时代背景下, 园方和教师的培养方式也应当有所提升, 不能只按照条规操作, 更不能以成人思维去考量, 而是要关注幼儿的细微情绪, 挖掘幼儿的思维感知, 为幼儿制定符合认知度的活动常规培养方式;要尽可能地多样化、生动化、深入化, 让幼儿点滴渗透意识, 愉快体验过程, 让活动常规免于束缚, 延伸内涵, 能够真正对幼儿起到深刻的人生引导作用。

一、环境提示, 激发幼儿活动常规意识

幼儿大多活泼好动, 爱玩不记事, 总是教师苦口婆心讲半天, 但幼儿还是说忘就忘。对成人来说简单的行动步骤, 对幼儿却是不小的挑战。培养活动常规要从意识渗透着手, 要恰当地给予提示, 最有效的莫过于通过环境传导。环境是幼儿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第一场所, 对幼儿有着重要的潜意识影响, 教师可以创设与活动常规相关的环境资源, 在无形中提示幼儿规范行为, 完善意识。

例如, 在幼儿进餐的活动常规培养时, 因为家庭习惯的影响, 以及幼儿性格各异, 常常出现不好的进餐习惯, 大多数幼儿没有主动摆餐具的意识, 有的虽然摆了餐具却摆得很乱, 餐前餐后洗手、擦嘴也是常常忘记, 而教师的口头提醒也起不到根本作用。为此, 培养幼儿对进餐及进餐周边行为习惯的养成, 需要系统的意识和规范的准则。于是教师落实在环境创设中:在盥洗室里贴上了餐前洗手的卡通贴画;在就餐室里则将平时拍的幼儿们积极帮助教师拿餐具、摆餐具、认真吃饭的照片贴在墙上。此外, 在饭桌上贴上唐诗《锄禾》的图文贴纸;每周让幼儿自主发挥在黑板的一小块空白处画上“吃饭的小故事”。幼儿们在环境感染下, 进餐的常规习惯变化巨大, 有了普遍的提升。

环境打造对幼儿的意识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幼儿虽然普遍缺乏行为自觉性, 但感知力却十分敏锐, 趣味的环境提示吸引幼儿关注行为焦点, 并下意识地审视自我, 跟随提示修正自我, 长此以往, 良好的活动常规便随意识而诞生。

二、故事熏陶, 启发幼儿活动常规兴趣

幼儿看待活动常规培养, 往往会认为“不可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打乱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容易引起消极情绪。因此, 教师有必要紧贴幼儿的认知观念进行引导, 对幼儿进行活动常规的深度灌输, 加强兴趣启发。讲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故事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幼儿提升关注欲望, 容易自我带入, 让幼儿更清晰地理解培养活动常规的意义, 从而带着愉快的情绪去改善自我。

例如, 培养幼儿自觉收拾玩具、书籍的活动常规时, 为了维护班级公共环境的整洁, 帮助幼儿建立自觉收拾的常规习惯, 教师自编了《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故事:以拟人的语言形式讲述了被小朋友丢弃的玩具宝宝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回到家的内容。新颖的故事让每个孩子都瞪大了眼睛, 听得津津有味, 当教师讲到“汽车玩具宝宝孤零零地一个人站在课桌后的一角, 还受了伤, 想着爸爸妈妈的它伤心地哭了起来”时, 幼儿们的情绪也随之高涨, 有的着急地说:“它太可怜了, 快把它送回去呀。”有的惭愧地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玩具了。”当教师讲到“汽车宝宝终于被送进一间屋子, 但却是积木宝宝的家, 原来走错了”, 幼儿们也明白了玩具不但要收拾, 还要分类。

故事为引, 不同于教条式的约束, 故事中的趣味与道理自然地融合, 让幼儿越发自主地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故事的自由形式也令教师更有教育发挥的空间, 可以针对实际情况, 为幼儿“量身定制”, 做好贴切的引导。

三、游戏激发, 优化幼儿活动常规体验

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幼儿最容易投入的沟通体验方式。在常规的培养活动过程中融入游戏, 一方面能够迅速提升幼儿的常规认识积极性, 另一方面则更符合幼儿思想接收习惯, 能够为幼儿活动常规养成刻下深度的印象。游戏形式丰富多彩, 对幼儿的学习体验来说, 也是最佳的渠道, 教师要紧密围绕活动常规培养的中心, 将游戏与常规准则结合一体, 让幼儿在玩乐中轻松进步。

例如, 在课堂正确坐姿的活动常规培养中, 教师针对幼儿上课坐不住、没精打采等情况, 设置了游戏“‘没精神’和‘太高兴’”。教师将幼儿分为三个小组, “没精神”小组需要做的动作是垂着头, 歪着身子;“太高兴”小组要手舞足蹈;“很规矩”小组则身体挺直, 膝盖并拢, 双手放膝。游戏开始, 教师叫“没精神在哪里?”时, “没精神”组懒洋洋地应着“在这里”并歪歪扭扭地坐着, 滑稽的场景让全班爆发出哄笑。到“太高兴”小组时, 手舞足蹈的混乱让幼儿们一边笑一边悄悄皱起了眉头。而轮到“很规矩”时, 组员们精神的坐姿和爽朗的情绪让别的小组都羡慕起来。接着教师又让各小组互换角色, 幼儿们在欢笑中认识到坐姿的美观能够带动积极精神。

游戏是幼儿熟悉并且欢迎的学习形式, 将其利用到活动常规培养中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中趣味的发掘和游戏背后的深意, 主动、深入地修正行为意识习惯, 让趣味增添常规学习的生动性, 让投入拉动幼儿培养常规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陆晔.“我的课程”管理之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6 (08) .

培养体育常规 提高活动效率 第11篇

在本园体育教研组的一次大班体育活动观摩中,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小朋友仅站队就花了4分钟,教师发体育器材用了3分钟,比赛等待耗时5分钟,这些不必要的时间损耗降低了体育活动锻炼的效率。教研组成员一致认为,常规的培养很重要。接着,我们分析了常规的种类,研讨了一些培养常规的方法并立即展开实验。一个月后,开展了第二次教学。

对比两次教学发现:第一次教学使用常规5次,运动密度为37%,幼儿平均运动心率为134次/分;第二次教学使用常规18次,运动密度为56%,幼儿平均运动心率为161次/分。实践证明,只有运动密度达到40%-60%,运动心率保持在140次/分-170次/分之间,且持续十五分钟以上,才能达到锻炼目的。由此可见,建立并合理运用良好的体育常规,能减少消极等待和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大大增强运动密度,提高活动效率。

基于两次教学的具体案例,结合教师们的研讨,笔者对幼儿园体育常规的类型、培养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体育常规的类型

幼儿园体育常规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论述排队常规、分组合作常规、收放器材常规和卫生常规等四个方面。

排队常规。排队常规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规,包括听信号快速调整队形、观看示范队形、拍手解散等。经过训练,幼儿能在教师示意下,达到“快、静、齐”的站队效果,并能安静倾听示范讲解;当出现纵队多的情况时,前三排能自觉蹲下,便于后面的幼儿观看示范。

分组合作常规。在比赛常规的训练中增加了分组合作常规的训练。分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各自的小组中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创新、自由思考,促进幼儿互帮、互学和合作,集思广益,合作完成各个小组的任务。

收放器材常规。在器材常规的训练上增加了爱护器材的教育:活动前及活动中教师教育幼儿要轻拿轻放、不能拖拽;活动后提醒幼儿及时收拾体育器材,提供容器,指导幼儿将运动器械分类摆放,方便下次取放。教师还在容器上做上形象的标记,帮助幼儿更好地识记器材的归属地。

卫生常规。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保持五官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挖鼻孔、掏耳朵,不将脏手放进嘴里,不用脏手抹脸上的汗等;活动前后上厕所,活动过程中避免随地大小便,活动后如厕时应该先洗手。

体育常规的培养原则

本园探索出了两项体育常规培养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体育活动中,虽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他们完成活动,而是要引导他们参与制定常规或选择、认同常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只有让幼儿自行对常规进行感知、认同,并且愿意主动地遵守常规,才能真正做到规则的内化。

因材施教原则。规则是人们制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比如在活跃的班集体中体育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比较奏效,而在另一个比较沉静的班集体中效果也许不那么明显。教师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班级培养不同形式的常规,促进幼儿更好地活动。常规教学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做到有章可依,又要据情而定。

体育常规的培养方法

趣味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常规的培养过程中,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就能提高其学习的动机。笔者总结出三种趣味认知法:

歌谣式认知。“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抬头挺胸,向前看齐’”……这些歌琅琅上口,最利于儿童快速记忆。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这种规则就在大脑中得到了强化,以后每当遇到站队、看齐等情况时,大脑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辅助材料认知。趣味认知也可利用一些小物件,引导幼儿建立常规意识。比如接力赛跑结束后,最先到达的一名幼儿,举起系在胳膊上的红丝巾,大家就知道他是第一了。这样以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不失为趣味教学的好方法。

后果体验认知。“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不再重犯。

实践证明,趣味认知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意识到不按照常规要求练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遵守常规和体育安全练习重要性的认识,这种方法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记忆深刻。

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培养学生的常规,教师自己首先要遵守各种常规,如每次活动穿便于运动的衣服(不穿高跟鞋)。除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外,还要善于发现幼儿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可以在活动后评选“声音洪亮小教练”“集合迅速小骑兵”“立正规范小卫兵”等,以此来表扬幼儿,具体深入地挖掘他们的长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榜样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优势,越学越来劲;其他幼儿在不甘落后心理的驱使下,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从而在相互学习、竞赛比赛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常规。

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好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完成体育常规。幼儿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教师能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幼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后会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游戏中要经常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幼儿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体育常规。

行为演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规的养成需要教师常抓不懈、规范不止,切忌出现教师对常规拿捏不准、一个老师一个调的情况。学生自身也要加强练习,可以采用个人分散练习、同伴练习、小组练习、全班整体练习等形式演练,进一步巩固所习得的常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幼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儿童制定或接受适合他们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幼儿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实验幼儿园)

托班幼儿进餐能力的常规培养 第12篇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 两只手不停地摸这儿摸那儿, 同时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吃饭时都存在一些不卫生、饭菜乱丢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特点, 我在工作中总结了几种餐前准备的方法, 效果较好。

1. 看谁的泡泡多。

教师和幼儿一起擦肥皂搓泡泡, 许多晶莹透亮的泡泡从自己的手缝中挤出来, 互相比比看谁的泡泡多, 在这一快乐的过程中, 让孩子们在开开心心中将手洗干净。

2. 利用歌谣学程序。

依照洗手的步骤和要求, 编创歌谣, 如“搓搓搓, 搓手心, 搓搓搓, 搓手背, 大胖子, 大胖子洗洗澡, 手心, 手心挠挠挠”。幼儿一边唱歌, 一边把手洗干净。

3. 利用游戏抹香香。

洗好手后适当抹一点护手霜, 让幼儿将手展开成小花状, 教师扮成小蜜蜂, 依次检查每个幼儿的手是否洗干净了, 然后给每个孩子涂一点护手霜。

4. 利用游戏保卫生。

幼儿进餐前洗好手后, 还会玩这玩那, 不能保持小手的清洁, 于是我们教孩子将小手握紧, 模仿大炮, 幼儿也学着我的样子, 架起“大炮”, 然后说:“以后我们洗好手就来开大炮, 好吗?”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以后如果幼儿忘记了, 我们只要做一个小手势, 孩子们马上就会想起来。

5. 用好围兜。

2~3岁的孩子小手肌肉发展还不协调, 用餐时掉饭粒、打翻碗的现象多有发生, 有的家长还抱怨衣服脏得太快了。为此, 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围嘴兜。饭前系上, 脏了稍加搓洗便可。解掉围兜马上还孩子一个清洁可爱的形象。

6. 提供干净的餐用毛巾。

由于2~3岁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就餐的习惯, 特别是在吃鸡腿或大虾等食物时, 宝宝出现两手乱抓、到处乱擦、弄脏衣物的问题十分普遍, 针对这一问题, 在进餐时, 不妨给每个幼儿准备一条消过毒的湿毛巾, 确保他们在用手抓或捏过菜后, 能够随吃随擦, 及时清除手上的污渍, 这样在便于孩子养成良好就餐习惯的同时, 也随时保持了孩子的个人卫生, 培养了孩子的卫生习惯。

二、规范的就餐习惯

1. 利用游戏培养就餐习惯。

经常进行一些情景故事讲述:如《猫咪自己会吃饭》、《漏嘴巴的娃娃》、《喂娃娃吃饭》等。在喂娃娃吃饭中我请家长帮忙用酒盒、可乐瓶挖出大嘴巴, 再贴上形象的鼻子、眼睛, 头发用毛线编成辫子, 用按扣定在两侧, 花生或大枣做食物, 在喂娃娃之前我先问幼儿:娃娃还小, 不会自己吃饭, 你们是哥哥姐姐, 在家里你们是自己吃饭还是爸爸妈妈喂着吃饭?孩子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长大了, 我会自己吃饭, 不要大人喂, 也不要大人抱了, 我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上幼儿园的。”这时我引导幼儿:“你们长大了, 可是娃娃还太小, 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 娃娃可能肚子饿了, 谁愿意来做他的爸爸妈妈呢?”这时孩子们的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 “我, 我, 我。”活动中我还发现:有的孩子边喂边哄娃娃:“娃娃不哭, 你冷不冷。”更好笑的是有一幼儿在喂娃娃时, 不小心把娃娃碰倒了, 大嘴巴里的花生也掉出来了, 他连忙对老师说:“老师不好了, 娃娃吐了, 衣服也脏了。”这些是你收到的意想不到效果。通过类似的活动,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达到了孩子们由刚开始学吃饭时一片狼藉到现在能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有模有样地吃的效果。在平时的就餐中, 我还为吃得干净、不挑食、不剩饭、有进步的小朋友随时奖励一个小笑脸, 孩子们高兴地站在镜子前照照自己小笑脸, 心里美滋滋的。

2. 巧用游戏进行剩饭回收。

托班的幼儿进餐时, 孩子们将吃剩的鱼刺、肉骨头扔得满地都是;有的孩子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到处都是, 甚至扔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一餐过后桌上地上满地狼藉,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中我巧妙利用“剩饭送给回收站”等游戏, 教孩子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如:在日常的就餐过程中, 我们为收集孩子们吃下的剩饭, 都事先做了一些小猫、小狗等形状的回收站。在孩子们就餐过后, 随时提醒他们“让我们赶快实行饭菜回收吧”。鱼刺送给“小猫”吃;骨头送给“小狗”吃。至于宝宝不爱吃的饭菜嘛, 也别太勉强了, 那就让大家送给“大力水手”、“奥特曼”吃吧。有了这些别致的“回收站”, 宝宝吃饭更起劲了, 你一口, 我一口, 比比谁吃的饭菜多。

三、良好的餐后习惯

在活动之前, 我们首先要提问幼儿:“小朋友, 我们吃过饭以后要拿茶杯去干什么呀?” (漱口) “为什么要漱口呢?”……然后有出示图片, 让幼儿出示图片讲一讲, 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大家一起来学学他!孩子们个个学得颇有兴趣。其次, 我们结合学唱歌曲《漱口》, 通过表演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漱口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又会问:“小朋友, 你们想不想学漱口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要求, 就是告诉幼儿:漱口时不要玩水。

四、幼儿就餐的注意事项

古语讲:“食不语”、“食勿大言”。强调吃饭要一心一意, 否则就难以品尝食物的味道, 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孩子吃饭时, 老师不能向孩子发脾气, 批评孩子。这是有较深的科学道理的, 我们知道:口腔是重要的消化系统场所, 它通过咀嚼, 分泌出唾液, 再通过嗅觉刺激大脑, 人才能感觉到香味, 从而刺激食欲。然而, 如果当孩子还没感觉到什么味道时, 下一口饭接踵而来, 只嫌孩子吃饭慢, 再加上要边吃边吵孩子, 孩子只能由一个食欲正常的孩子变成一个厌食、拒食的孩子。所以吃饭时不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 更不可边吃饭边吵孩子。我班有一幼儿在班上吃饭时一直很好, 但一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他在进餐时总是不吃或是就吃一点点。对大家来说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午餐:大米排骨, 可他就是不端碗。当我们把饭端到她面前时她却大哭起来, 经过和孩子妈妈长时间接触, 我们发现她妈妈为了保证孩子的早餐质量, 每天早上要让孩子在家吃两个鸡蛋。由于怕上班迟到, 吃饭时采取填鸭的方式, 这一口还没吃下去就要填下一口, 再加上她妈妈经常在吃饭时吵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就出现厌食的情况。

摘要:现在许多家庭几乎是几个大人捧着一个孩子, 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大包大揽, 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一方面抱怨孩子的依赖性强、任性、放纵, 使幼儿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另一方面, 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2~3岁的幼儿正处于好模仿、好学习阶段, 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愉悦的集体生活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护理创新与护士素质下一篇:关注细节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