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旅游资源范文

2024-06-23

矿区旅游资源范文(精选12篇)

矿区旅游资源 第1篇

资源节约型矿区是在保障矿区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下, 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充分发挥煤种和区位优势, 延伸煤炭产业链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使得矿区运行成本最小化, 以达到资源循环使用目的的集约化矿区。

建设节约型矿区, 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 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减少单位产出对自然资源的耗费或浪费; (2) 从消费的角度来考虑, 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 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获得更多的收益; (3)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考虑, 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生产要以需求为导向, 并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机制。

做好煤炭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 建设资源节约型矿区, 对于实现我国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煤炭企业资源节约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由于总体装备水平不是很高,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能源消耗相对较大, 标准化管理相对较差, 在资源节约方面, 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资源节约意识淡薄, 管理基础不完善

(1) 对资源节约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缺乏全面认识

目前, 有些员工对资源的取用仍然受到“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陈旧观念的支配, 对资源节约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深刻认识, 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仍旧突出。

(2) 资源节约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资源节约技术队伍不够健全, 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数据的采集方面, 没有实现分级采集、按级统计的网络管理;二是各单位资源统计力量不足, 统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 不能相对固定, 培训不及时, 有的单位人员变动时工作交接不清, 衔接不好, 造成工作被动;三是硬件建设和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资源计量与统计基础管理薄弱, 资源节约监测和诊断设施不健全。

(3) 还未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 制度建设不完善, 能效水平对标还有待加强;二是缺乏系统科学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 从宏观上制约了煤炭企业资源节约工作纵深开展;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戒措施。

2. 资源节约技术水平仍然较低

(1) 资源节约资金投入不足

煤炭企业现有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节约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的局面。虽然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 更新改造了相当一部分高耗能设备, 但是煤矿高耗、老旧设备多, 系统不匹配, 调控技术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中间消费 (用于加工转换) 的比例偏低, 导致煤炭利用率降低。能源加工、转换、输送和终端利用的综合效率也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 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较低, 资源浪费严重

老区面临采掘作业深、地温高、地质结构复杂、矿井水量大排水电耗高、部分设备工艺落后等诸多影响因素, 导致老区部分指标偏高, 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 环境治理和能耗问题突出

“以煤为主, 多种经营”的发展机制, 引发了新的、较多的环境治理问题和能耗问题, 成为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问题, 制约了资源节约工作的轻装前进和快速发展。近年来煤炭企业非煤发展较快, 新上项目较多, 特别是涉及建材、化工、造纸、机械等行业的项目较多, 给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环评带来诸多压力。由于煤炭企业多年来从事煤炭主业发展, 缺乏其他行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专业人员, 严重影响了资源节约工作的快速深入发展。

(4) 资源节约创造能力弱

资源节约创造能力弱, 对先进适用的新工艺、性技术、新设备 (产品) 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资源节约工艺、技术、设备等尚未形成工业化研发和生产, 存在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粗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同时, 节约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开发工作滞后, 难以满足资源节约工作的需要。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低

近年来煤炭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目前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多数矿区的循环经济规划以煤—电—建和煤—电—化为主, 仍跳不出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范围, 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项目太少。在煤炭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 节电、节煤、节油、节水及煤矸石、煤层气 (瓦斯) 综合利用、矿区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还有大量急迫而艰巨的问题亟待解决。

4. 生态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

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治理滞后, 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矿井多年的开采, 造成煤矸石堆积日益增多, 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煤矿环境治理欠账较大,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煤矿生产产生大量的煤矸石, 地面矸石山堆积面临严峻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量大面广, 随之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煤田自燃、矸石山爆炸等次生环境灾害时有发生, 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煤炭资源开采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破坏已影响生态安全, 阻碍了煤炭企业的自身发展, 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煤炭企业难以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资源节约型矿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严峻的资源节约形势, 煤炭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1. 提高资源节约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家庭和个人都缺乏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 尤其是在一些公共消费场所更是如此。这显然与建设节约型矿区背道而驰。因此, 当务之急应该加强对广大员工的节约宣传教育, 提高资源节约意识。

建设资源节约型矿区, 不但要提倡节约的生产方式, 还要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树立全员节约、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起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宣传媒体和培训方式, 把节约、环保知识纳入员工培训体系, 并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全员的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矿区的良好氛围。

2. 资源节约型矿区建设具体对策

(1) 能源节约建议与对策

(1) 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从实际出发, 引进或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 从硬件上为节约能源、降低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打下基础。同时, 对企业中已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设备等编制计划, 分期分批地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或更换, 针对能源转换中的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及管理措施, 减少能源转换中的损失。

(2) 定期进行能源监测及能源利用分析。企业应与国家法定节能监测部门或经授权的其他节能监测部门配合, 定期对本企业能源消耗进行监测, 找出企业节能的重点、症结, 对症下药, 同时企业应提供一切方便, 如耗能设备, 安装先进、经济合理、示值准确可靠的计量器具, 对能耗的进出消耗损失进行计量。

(3) 标准管理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企业要达到对能耗的科学化、定量化管理, 就要制订既有理论依据, 又符合煤矿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能源管理考核指标, 并依据能耗指标进行严格考核。

(4) 加强能源审计及计量节能管理。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的能源法规, 以及既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自身的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耗由审计部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 督促企业自觉搞好节能降耗工作。这种做法还能检验企业能源、消耗计量的准确度, 分析企业的用能现状, 帮助节能部门找出节能潜力。

(2) 水资源节约建议与对策

(1) 进一步加强工业用水管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按照标准量化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工业用水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用水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二是要完善供排水计量系统;三是要以国内外的先进水平为标杆加强对标准的设定;四是要加强用水的评估。

(2) 加强监督, 强化考核。在安全环保检查中安排节水检查, 督促企业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落实节水措施, 加强用水考核, 努力完成节水指标。开展节水专项竞赛, 采取好中选优的方法, 对节水优胜单位进行奖励。推广应用《工业用水节水统计管理系统和网站》。

(3) 大力发展科学节水方法。净化并充分利用矿井排水;使用新型技术和工艺, 提高污水回收循环利用及循环水浓缩倍率;采用煤泥水闭路循环洗煤;利用矿井水防尘;集中供热节约生活节水。

(3) 原材料节约建议与对策

(1) 改革支护方式。回采工作面改进软底、软顶的支护控制方式, 减少材料投入, 掘进巷道除锚喷巷道使用金属网外, 其它巷道的两帮原则上一律用塑料网, 并采用旧皮带、钢管、钢丝绳等锚带护帮。

(2) 开展技改活动。回采工作面上巷高压胶管采用无缝钢管代替, 工作面的柱帽和其它煤层临时支柱柱帽可使用替代品, 以减少木材耗量。

(3) 大力开展创建精品工具房、材料库活动。要严格按照标准对井下工具房、材料库每月进行验收考核, 做到表格化管理。

(4) 大力开展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等“双节”活动。矿建区队制定支护材料的复用率不低于20%的规定, 使用旧料, 按新料的百分比计算材料费, 未达到复用率部分按原值处罚。制定出全年回收价值指标及复用价值指标。

(5) 充分发挥井下维修站作用。工字钢、铁管、道轨等尽量在井下修复, 减少升井运输费用;对回收升井的物资, 要积极组织好修旧利废工作, 使回收物资能尽快修复, 投入使用, 同时要加快开拓自制加工新品种, 减少外委、外购费。

(4) 土地节约建议与对策

(1) 利用矸石回填复垦造地、建房, 不仅可以将巨大的矸石山移除, 而且增加了土地面积, 同时解决了广大职工的住房问题。

(2) 建立矿业用地置换制度。矿业用地置换制度是指矿山企业将本单位已征用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 用以交换新的土地, 对新土地不再实行征用。能够降低采矿企业的采矿成本, 提高复垦积极性, 较好地解决矿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以及复垦土地的处置、流转和复垦资金短缺问题。

(3) 对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利用矸石充填塌陷区, 复垦出部分工业用地, 以减少工业土地征用费用。可以根据塌陷区的自身情况在塌陷区建设相应的项目, 如在塌陷区内建公园、鱼塘、蔬菜大棚、养猪场、奶牛场等一批非煤产业等。

(5) 矿产资源节约建议与对策

(1) 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节约的管理制度,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制定完善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煤炭企业积极开展综合利用, 发挥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建设正常的资源保护、综合利用基金, 由国家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部分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经费中列支;运用经济手段支持、激励、调节资源综合利用。

(3) 开展技术攻关, 解决影响煤矿回采率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厚煤层开采技术攻关, 改进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推行先进适用的采煤装备技术, 解决厚煤层开采回采率低的问题。

(4) 完善管理体系, 强化行业管理。赋予煤炭管理部门储量管理职能, 负责煤炭生产矿井的储量监管和回采率核查。完善煤炭企业、产煤地市、省级管理部门的储量管理机构, 配备专门人员, 形成强有力的监管体系。

(6) 资源循环利用建议与对策

(1) 煤炭企业只靠单一煤炭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难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应该延伸煤炭产业链, 改变产品和产业结构。根据煤炭品种, 煤炭企业大致可以形成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对动力煤煤炭企业来说, 主要发展煤—电—建材的经济模式;二是对炼焦煤煤炭企业来说, 主要发展煤—化—煤化工—建材的经济模式。

(2) 矿井水的回用应按因地制宜、经济方便的原则, 适当处理后优先保证煤炭企业内用水, 尤其要优先考虑井下用水, 做到先井下后井上, 先矿内后矿外, 先生产后生活, 充分发挥煤炭企业内现有水利设施的潜能, 避免重复建设。

(3) 培育煤炭企业替代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 发挥煤矿资源优势, 发展煤电、煤焦化工、煤电铝联营;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鼓励煤矿企业发展型煤、水煤浆、煤炭液化、气化等产业;大力发展劣质煤发电、造纸等产业。

(4)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 使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 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通过煤炭企业系统结构的优化、企业间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管理流的循环, 利用不同企业的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废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 做到资源共享, 变点块发展为链网式发展, 努力延伸煤炭企业工业代谢流程, 形成系统中间产品、废物、能量的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网链, 使煤炭企业成为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5) 煤炭企业应加强环境与资源循环利用信息系统建设, 将环境管理和评价方法与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将煤炭企业各个部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规划、指标评价、考核标准、实施进展、先进技术与经验等实现信息化, 形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为煤炭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的科学、综合、高效的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资源节约的根本措施和途径是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 倡导和推行节约生产方式。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把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使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企业中的比重上升, 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就会下降。

矿区旅游资源 第2篇

通过香花台井田、石坝井田、花萼里井田内小煤窑延深开拓、疏排岩溶水及巷道水文地质测绘资料收集,建立深部矿床水文地质模型,并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深部矿床开发建议.

作 者:崔秀忠 刘汉雄 作者单位:崔秀忠(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四水文地质队,河北,邯郸,056001)

刘汉雄(湖南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湖北,涟源,417100)

矿区旅游资源 第3篇

关键词:新疆 煤炭资源开发 生态补偿 生命周期理论

新疆,中国西北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新疆大开发的前提是生态,资源是重点。新疆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遍布天山南北,预计储量2.19万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其中资源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主要煤田有准东(7300亿吨)、吐哈(7000亿吨)、伊犁(6260亿吨)、库拜(1370亿吨)煤田,这四大煤田煤炭资源占全疆总量95%以上。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应积极在近期内尽快将新疆煤炭的发展由满足自治区内部需求为主转到建设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的轨道上来,逐步发展成未来全国的重要综合能源基地。

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问题,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凸显,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路径如何选择?自治区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新疆的煤炭资源坚决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生态补偿这一机制的出现,使得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为解决我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难题,增强开发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使得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在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煤炭矿山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

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1.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及特点性质及存在的主要关键问题及原因

具体什么是生态补偿?各个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作者认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指调整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补偿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全面性。在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都应当有所体现。

(2)灵活性。由于地域差异及其他原因,即便是对待同样的问题,也应当认同生态补偿给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必追求统一的生态补偿模式。

(3)长期性。生态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关注当心利益,应当看到长期生态补偿带给我们的综合效益。

1.2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

在对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解的过程中,作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第一、生态补偿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补偿,我们在对它进行补偿时应当什么时候补偿,以及补偿的终止点在哪里?

第二、生态补偿包括对人的经济补偿,其中关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以及补偿额度等问题,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均是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所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即是健全完善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生命周期理论

2.1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概括的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夠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2.2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当前新疆的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正在有条不紊的加紧建立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

首先、新疆的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开采力度逐渐增大,尤其是在煤炭资源大开发初期,加紧建立一个合理、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

其次、新疆所处的生态环境极其特殊,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的建立关键一点是具有灵活性,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建立适应新疆发展的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最后、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及补偿实践等方面虽有很多经验借鉴,但是运用在新疆范围,只有创新出更多的高效的生态补偿模式,才能丰富完善我国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从而提高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效率。

而矿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最小单位,在此我们假设矿区从勘探、开采直至结束回到自然的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实践中,矿区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给予不同的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煤炭资源的储存量,任何一个煤矿矿区都会经历成长、壮年、和衰老三个阶段。在生态补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矿区所处的开发阶段,选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整个矿区存在的时间轴上,将关于矿区的生态补偿分为五个阶段:即建矿期、开采初期(成长期)、开采中期(壮年期)、开采末期(衰老期)、关闭期的生态补偿。

3、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的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3.1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文献参考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将适用于新疆的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的原则确立为以下四点:

3.1.1基本原则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据此,我们根据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及具体情况,确定生态补偿中的关键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对象的确定。

3.1.2外部成本内部化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确定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和创新的最困难、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可以增强政策执行的力度。将外部成本内化,具体补偿多少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接受能力及生态补偿的需求。

3.1.3 不欠新帐,多还老账

对于现存的煤炭开采矿区,应该采用中央政府加大生态补偿的投资的力度,地方政府扩大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企业内部自筹资对运行中的矿区生态进行补偿,并确定具体比例,以满足全区统一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要求。对于筹建、在建中的矿区,坚决不允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路径。

3.1.4开发原则

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 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这样有利于补偿政策的统一制定及有效管理。

3.2 构建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全面完善煤炭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加快立法的进度。依照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的原则,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上,根据实际调查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矿区发展的各个阶段,生态补偿应该贡献的作用及相应的政策。

根据全区煤炭战略规划、大型煤炭矿区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特点和地理自然资源优势,在生态补偿机制原则的基础上,划分基于煤炭矿区的生态区,灵活制定处于不同阶段的矿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3.2.1建矿期

调查显示,建矿期间,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周围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农作物的破坏和减产、居民住房的迁移、交通道路的维护、空气质量的下降等。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充分考虑矿区居民的损失,将其涵盖在生态补偿对象范围内。另一方面源于矿区职工生活区的建立,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废物,可采用就地处理的方法,如坑道填埋、利用生态环境强大的自净能力等,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矿期,强化生态补偿政策的现实性,避免脱离现实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结合矿区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对量化指标进行完善,处理好“补偿压力大”与“补偿不足”的矛盾。

3.2.2开采初期

煤炭矿区处于开采初期,实施针对此阶段的生态补偿政策,如强化社会、煤炭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制定塌陷区等突发事件预警及救援机制,逐步开展生态补偿的的各项工作。开征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和煤炭资源开发特别调节费。

加强宣传教育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包括对生态补偿本质的全面解读,以及强化中央、各级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认识,对国内外及兄弟地区成熟经验、先进技术进行创新借鉴和学习,同时扩大宣传教育的普及面,包括各级政府、矿区居民、煤矿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另一方面,定期举行煤炭补偿政策的经验交流会,加强信息的流动性。

加强生态补偿实施的透明度。在矿区开采初期,提高企业等相关责任方生态补偿实施责任的透明度,一方面可以促使生态补偿的相关利益方强化生态补偿的意识,加快完善煤炭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开采初期的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对矿区生命周期的中、后期起到引导性作用。

3.2.3开采中期

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要真正做到合理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高效的生态补偿应当在煤炭开采中期达到峰值。

全方位——全时段实时监管制度。据调查,由于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初期,地方政府及企业对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应强调监管的必要性。开采中期检查在矿区生命前期生态补偿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处理、总结、备案。同时,根据技术外溢的原理,随着生态补偿的不断推进,以及相关经验积累、完善,加快推进补偿机制的完善。建立政府与煤炭开采企业的信息联系平台,完善政策信息的传导机制,增强政策信息的传递效率。

第三方责任人制度。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群众等相关当事人,在其责任范围内的补偿实施,建立第三方责任人制度,加强监督监管的力度,同时,互相监督、互相权衡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

3.2.4开采末期

建立生态补偿融资平台。面对矿区开采后期生态补偿资金不足和补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作者认为在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应该强化现有资金来源的征收力度,坚决避免漏账、坏账。建立基于市场化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融资平台,接受更多的补偿资金来源,提高补偿资金的规模和利用效率。

分类处理煤矸石。据调查,煤矸石是煤炭矿区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对煤矸石进行分类处理,针对不同种类的煤矸石区别对待,以加强对其的利用效率。

3.2.5关闭期

设计矿区关闭生态达标体系。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小型煤矿在煤炭开采完毕后,集中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仅仅对开采区进行了简单的封闭处理,并未对矿区的原始生态进行恢复;另一方面未对矿区的后续保护(如绿化荒山等)尽到应有的责任。针对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应加紧建立矿区关闭生态达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力求对全区所有的煤炭矿区的关闭期建立合理统一的生态达标标准,并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生态补偿框架。解决在生态补偿中的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本身,建立煤炭矿区生态补偿效果的评定与审查制度,完善统计资料,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将审查结果划分层级,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今后生态补偿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4、结论

依兰矿区煤层气资源特征分析 第4篇

关键词:达连河组,断层,煤层气,盖层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隐形杀手。因其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煤层气成为当今能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清洁型能源。目前我国山西、阜新等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已经趋近成熟, 而黑龙江省煤层气的发展现状与其自身的资源潜力还很不协调, 因此分析研究依兰矿区达连河组煤层气的资源特征, 对下一步依兰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依兰煤田位于黑龙江省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处, 整个煤田呈北东向展布, 分为北部坳陷区、中部隆起区和南部坳陷区, 含煤盆地类型属于断陷型盆地。依兰矿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南部坳陷的东北部, 为一条走向近东西, 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面积17.5km2, 区内构造比较简单, 共有10 余条张性正断层, 断距50-150 米, 地层倾角10-20 度。

1.2 地层发育特征。依兰矿区的地层基底为海西期花岗岩, 含煤地层为第三系的达连河组, 其上部被第四系覆盖。达连河组 (E2d) , 是以湖泊、河流相为主的陆相含煤、油页岩、碎屑岩的沉积建造, 最小厚度几十米, 最大厚度上千米。自下而上分为下部含煤段, 中部油页岩段, 上部砂砾岩段。1.2.1 下部含煤段Ⅰ:沉积特征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 底部发育含砾粗砂岩, 厚度几十米, 小至尖灭;上部发育厚煤层, 累计共有5 层煤, 4 层可采, 一般厚度10~60m。含植物化石。1.2.2 中部油页岩段Ⅱ:沉积特征为半- 深湖沉积环境, 主要发育巨厚层的油页岩, 最小厚度几十米, 最大厚度上百米。油页岩段有由北向南变薄的趋势, 中部厚, 四周薄;受下部砂砾岩段的影响, 砂砾岩向南增厚, 油页岩段变薄。含动物化石。1.2.3 上部砂砾岩段Ⅲ:沉积特征为河流、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沉积环境。本段地层下部发育多个旋回, 每个旋回包含砾岩或含砾粗砂岩及细粉砂岩, 上部发育向上序列。现控制厚度在0-187.12m。

2 煤层气控气地质因素

2.1 煤系与主要煤层特征。依兰矿区的含煤地层时代属古近系, 含煤系数达3.4~9.1%, 含煤密度达2160~1250 万吨/km2。全煤层总厚12.28~46.19m, 平均27.24m, 一般为5~14m。煤种主要为长焰煤及少量气煤。由于长焰煤主要处于生气阶段, 储气能力较弱, 因此游离气量会较多, 可以保证前期排采气量。

依兰矿区煤层具有以下特点: (1) 煤层近东西向展布, 向东向南变薄, 而向西向北有增厚趋势。 (2) 含煤性在浅中部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变好, 即煤层增多, 厚度变大, 煤厚度由不稳定到稳定。北部偏西具有三个富煤中心, 集中在zk60-239、zk60-242、zk04-10 附近。

2.2 围岩封闭条件。2.2.1 盖层。依兰矿区在煤层的顶板普遍发育厚层的油页岩, 该油页岩是由巨厚的湖泊相油页岩和薄层粉砂岩组成。一般厚约70~140m。油页岩对煤层气的保存和富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区内油页岩段厚度变化规律与煤层相似, 向东部边缘变薄, 逐渐远离煤层顶板而与之尖灭。向西、向北部变厚, 之后再分叉变薄与尖灭。本区内的大段油页岩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 浅部被剥蚀, 而深部没有任何影响。这段油页岩全区发育, 厚度大且稳定, 裂隙基本不发育, 孔隙率低、渗透率小, 封闭性极为良好, 所以甲烷的解吸及逸出量就会降低到最小的水平, 因此该段油页岩是煤储层最理想的封盖层。2.2.2 断层。本区断层比较发育, 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层, 以正断层为主, 逆断层次之。正断层也就是张性断裂, 不仅能够破坏煤层的连续性, 而且能够在地壳抬升剥蚀的过程中, 造成煤层气的逸散;而逆断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反而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所以煤层气施工井位要尽量布置在正断层不甚发育的区域。

2.3 水文地质条件。依兰矿区地下水的富水性受两种因素影响, 一是基岩的风化程度, 处于风化裂隙带的砂砾岩的富水性较强, 而风化带以下的砂砾岩则含水微弱或为隔水层。二是受岩性的控制, 砂岩相对富水性强, 而本区煤层含水性较弱, 处于煤层群上部的油页岩段则是良好的隔水层。由于本区的煤层段的上下部均有良好的隔水层, 因此煤层中的甲烷能够最大限度的富集成藏。

结束语

矿区旅游资源 第5篇

彬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南,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份,海拔850—1200m,泾河穿越矿区中部,地势从黄土塬梁向中间泾河谷地倾斜,塬梁破碎,沟壑纵横。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盛产苹果、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是“陕西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主要支柱产业为果业和煤炭、化工,2006年全县GDP为1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0元。

一、煤炭资源概况

彬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32.6亿吨,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系延安组,含煤系数17.4%,分上、中、下三个含煤段,共含煤4层。煤炭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2.6亿吨,远期储量40亿吨。二是煤质优。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是低灰(8.87-33.24%)、低硫(0.13-2.9%)、特低磷(0.002-0.129%)、中高发热量(6800---8200大卡/千克),与我省其它地区的煤质比较,更为突出的是煤田形成于侏罗纪,被称为“年轻的煤”,是良好的工业气化、液化、水煤浆和低温干馏用煤。三是储存条件好。煤田煤层储存稳定、构造简单,埋藏深度300~500米,最深达700~800米,煤层平均厚度10.64米。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中等。

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已具雏形,已形成1万吨/年的生产规模。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县煤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具有转折性、标志性和历史性的大突破:一是全县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7年煤炭产量预计达到1000万吨,同比增长33.3%;二是煤炭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5 %。

回顾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煤矿建设成效显著。彬县境内现有煤矿为:大佛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MT/a,井田面积86.3平方公,储量1249.92MT,可开采储量765.68MT,服务年限92.5年,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下沟矿井2.10MT/a,井田面积11.0平方公里,储量176.54MT,可开采储量76.49MT,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官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 MT/a,井田面积30.9平方公里,储量173.72MT,可开采储量112.92MT, 服务年限76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蒋家河矿井0.45 MT/a,井田面积23.0平方公里,储量34.66MT,可开采储量24.26MT, 服务年限38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水帘区其他乡镇矿井井田面积22.6平方公里,储量241.43MT。2006年全县煤炭产量750万吨。

规划建设的小庄煤矿规模为8.0 MT/a,东以17、18拐点为界;西部、南部以西—平铁路煤柱为界;北以18、27、28、29拐点坐标连线为界。井田东西长9.0km,南北宽约7.5km,井田面积井田面积79.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51.7Mt,可采储量736.2Mt,服务年限70.8a;文家坡煤矿规模为6.0Mt/a,东以4号煤零点边界为界,南以16、17拐点坐标连线为界,西以17、19拐点坐标连线为界,北以4号煤层零点边界线为界,井田东西长10.7km,南北宽约9.5km井田面积79.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67.19Mt,可采储量474.03Mt,服务年限60.8a;雅店井田设计生产能力4.0Mt/a,西以西­—平铁路煤柱为界;东及南以4号煤层零点边界线,22、23拐点坐标连线为界;北以陕甘省界为界。井田东西长约19.0km,南北宽约3.0km,井田面积80.0平方公里,井田储量784.02MT, 可采储量293.06Mt,服务年限72.4年。

(二)结构调整有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煤炭工业逐步实现了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转变,由资源粗放型管理向严格保护型管理的转变。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个转化”精神,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把转化放在首位的方针,突出煤炭主业,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了一批涉煤转化项目的建设。着力走科技创新、项目带动、转化为主的路子。新上了一批煤电、煤化工、煤建材项目。

1、彬县煤矸石电厂:该项目位于城关镇朱家湾村秦能电力公司发电厂西侧,建设规模为两台6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配两台200MW凝汽式直接空冷汽轮发电机组。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2×6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2×200MW超高压中间再热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出口电压为13.75KV,年发电5500小时,全年矸石耗量为1.70MT。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9.6亿元,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售电量为22亿千瓦时,平均税后利润10370万元。计划2008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运营,2009年6月项目整体竣工验收。该项目已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主厂房基础开挖基本完成,开挖土方量4万立方米;锅炉、发电机、汽轮机三大主机已定购,已完成投资5.4亿元。

2、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总投资87.46亿元人民币,由鲁能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选址在彬县新民塬化工区,占地120公顷(含部分预留地15公顷)。主要建设年产180万吨甲醇生产装置。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省文物局和市国土、规划等部门的预审文件。预计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投产。项目建成后年均营业收入35亿元,年均营业税及附加4.17亿元,年均净利润6.7亿元。建设该项目,可以将彬长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0万吨/年粉磨站:该项目总投资7660万元,已和岐山天柱水泥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完成了可研报告,正在办理土地预审手续。该项目建成后利用煤矸石电厂排放的灰渣60多万吨,将为企业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使矸石发电厂固体污染物达到“零排放”。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辖区公路总里程706.26公里,正在建设中的武银高速公路穿过矿区,其中:国、省道66.5公里,农村公路639.76公里。农村公路桥梁27座、涵洞326道,县级主干公路8条201.67公里,乡道8条102.35公里,专用公路5条58.35公里,村道127条277.39公里。全县农村公路等级率76.58%,油路率32.02%,公路好路率88.8%,等级公路密度41.41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国、省道为依托,县级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辅助,干支线相连,畅通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建成火力发电厂2户,水力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现有十个供电所,五个变电站。主网110KV大佛寺变电站、35KV李前变电站、彬县城东110kV变电站大佛寺(录长)110/35/10kV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县城供水由水帘水厂(李家川水库)提供水源,水厂设计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日,实际日供水量4000立方米/日。完成了侍郎池调水暨城区供水补充水源工程,采用虹吸方案重力式取水,设计日调水6000立方米,减云沿程损失,每天实际可调水3500立方米,启动实施了太峪河城区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500立方米/日,可基本满足城区及水帘、官牌矿区生产生活用需求。

拟建的李家川水库是一座以供水、灌溉、防洪为一体的小

(一)型水库。大坝设计为均质土坝,坝高36米,坝长326米,底宽150米,坝顶宽5米,坝底高程1008米。水库设计总库容5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25万立方米,建成后可缓解煤化工区用水需要。

为了开发彬长矿区,铁道部一院于2000年12月完成了西平西平铁路预可研。西平铁路经礼泉、乾县、永寿从彬县的虎家湾开始进入位于矿区东南边沿的朱家湾,经雅河湾过泾河到大佛寺,再通往长武的马屋村到孟村。全线新建铁路185.2公里,铁路运量1300万t/a。

三、存在问题

我县煤炭工业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自身内部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直制约着我县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县地方煤矿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含量低,从而形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是采煤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地方煤矿普遍以炮采为主。高档普采、轻型综采和综采等先进的采煤方法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应用煤矿先进适用技术,改革现有的采煤方法。

二是煤炭产品结构单一,转化率低。我县现有煤矿中,原煤生产和输出的比重过大,大量原煤以直销为主。受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因素限制,原煤就地转化低,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洁净煤项目建设和劣质煤、煤矸石、与煤共生伴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的培育更是滞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水平和综合效益不够理想。

三是采空区治理已成为煤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强,采空区面积范围越来越大,全县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四是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县地方煤矿起点低、先天不足,矿井采、掘、机、运、通以及排水、供电系统等普遍缺乏先进技术装备,井下采用非防爆车辆运输,没有实现矿井全程电子监控,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四、今后建议

我县煤炭企业要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三个转化”的方针,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过程中,把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作为主攻目标,打破产业界限,以多种形式推进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联营,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循环经济的格局。

1、建议将雅店井田编入十一五开发建设规划,优先开发建设。雅店井田探矿权价款10.4亿元和佣金3120万元是采用贷款、员工集资等方式筹集的,按照8%的中长期贷款利率,累计40年将产生本利232.7亿元,这样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

彬长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电源条件具备,水资源可靠,地理位置优越,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一线两带”的保障。今后,彬县人民将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我生活在矿区 第6篇

那样一个矿区有一个好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危险,每个人都知道明天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人跟人学会了互助和珍惜。村子里如果刮台风,屋子被掀掉,第一个修的肯定是寡妇家,大家都去帮忙,因为家里没有男人。我看过一本书,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每次看到都很感动,觉得我们那个村庄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社会缩影。在那个村庄,基本上没有谁是李先生、王先生,不是阿伯,就是叔叔、阿公,女生不是阿姨,就是姑姑、阿嬷。

小孩子端一碗饭就可以全村吃遍,但同样你只要做错一件事,就会被打3次。我有一天只是在路上转弯处小便,伯伯过来,看到就一推我,说:“你怎么在路上小便,女生如果看到多难看!”我那时候只是小学二三年级而已,就被打了一次。事隔半年之后,有一天那个阿伯跟我爸爸在树下聊天,看我走过去忽然间想起来了,说这个小孩儿有一次在路边小便,我打过他一次。我爸爸就说:“过来。”然后“啪啪啪”,又一次。事隔1年之后,一次他太太去洗衣服,碰到我妈妈,她突然间又想到了:“我听我先生说,有一天那个谁啊就在路边小便,我先生打过他。”回来我妈妈二话不说,竹子一拿就是“啪啪啪”地打。

那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你的丧事,大家是真心地悲伤着;你的喜事,大家是真心地替你开心。

1975年,我们那个村子被取消,现在回去时荒草蔓蔓,但村里的人都还互相联络,婚丧喜庆都还参加。以前村子里有丧事都会自动编组,年轻的人看棺木,老人家去山上找墓地,会写字的人去写悼词。像我这样的人什么都不能做,就去捧菜,旁边有两个号——31、32,就是说我负责给第31桌和32桌端菜。现在慢慢老了,我开始做证婚人。

这个村子消失36年了,我父亲去世是1989年,他是矿工,五十几岁生矽肺病,六十几岁受不了,自杀。那一天我弟弟先回去照顾妈妈,我在那边处理后事应付警察,因为是非自然死亡。我回到村里差不多晚上10点多,狂风暴雨,我弟弟回去时已经通知了叔叔伯伯。我晚上10点钟送爸爸的遗体进门的时候,所有的叔叔伯伯已经在那边跪下来,来自各地。

第二天治丧的时候,我弟弟说爸爸曾在夜里讲,他的丧事即便在半夜通知给朋友,他也很自信他的朋友都会来。我爸爸还交代扛棺木这件事,叔叔伯伯都老了,都有矽肺病,所以我们要雇人来扛。我有一个叔叔就说:“这种事情你不要烦了。”

出殡那天,叔叔伯伯很早就来了,每个人自己拿草鞋来穿,草鞋上套着白布,意思是要扛棺木上山。从我家到平路的路面有20级台阶,我是长子,要捧牌位在前面走。我在那边大哭,我哭不是因为我爸爸,我爸爸临终前的一个月,该哭的我都哭了,我是看到十几个叔叔伯伯,六十几岁,都是矽肺,皮肤苍白,腿瘦瘦的,使劲抬上去,肌肉收缩,我看到十几双腿在抖,心里想我这一辈子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即便什么都没有做,也很自豪。

我对上一辈人的情谊、人跟人的真情很珍惜。经过最重、最浓密的情感之后,你再去一个地方,会没有办法把它当做你的故乡,你的乐土。

香花岭矿区地质特征及资源勘查设计 第7篇

香花岭矿田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北缘、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中段及郴州临武北北东向深大断裂三者交汇的复合部位。

区内未出露前古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广泛分布, 中生代、新生代及近代冲积层零星分布。

其中下古生界寒武系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沉积含硅质、含磷的类复理石建造, 岩性、岩相及厚度变化大, 与上伏上古生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古生代地层覆盖了区域面积的80%以上。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碳酸盐岩、次为滨海相的碎属岩, 岩性、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呈面状分布, 多为连续沉积, 未遭受区域变质。

中生代地层零星分布于矿区南北, 构成区内构造盆地, 为一套陆相红色的碎屑岩沉积。

区内南北向褶皱发育, 压性断层密集成行。

岩浆君动频繁, 从侵入岩到喷出岩均可见及。其中侵入岩占绝大多数, 喷出岩占2%以下。产状多样, 既有中深成相的岩基、岩株, 亦有浅成相的岩株、岩墙, 以及浅成一喷出相的岩墙、岩筒。岩石种类有: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及正长斑岩。在时间上, 早期主要是酸性侵入岩、晚期过渡到中性、基性侵入岩及喷出岩。在空间分布上, 以骑田岭岩体为中心, 组成一系列众多的以酸性岩为主的小岩体群, 香花岭岩体群即位于骑田岭岩体的西南角。

2. 矿区地质

香花岭矿区位于矿田的北部与北东部, 亦即F201断裂带的南部1~1.5km2范围内。新风矿段位于矿区的东部, 西接太平矿段, 东接大井矿段, 是矿山的主要的锡生产区。

2.1 地层

矿区范围广泛出露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 (D2q) 和泥盆系上统佘田桥 (D3sh) 地层, 两者呈整合接触。

梓桥组 (D2q) 由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 总厚500米, 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其产状:倾向25~52°, 倾角26~37°。

(1) 下段为青灰色、浅灰色薄层泥灰岩, 夹少量的中厚层致密灰岩, 层间夹有极薄的钙质页岩, 蚀变强者为灰绿色, 致密块状。含有大量的腕足类及珊瑚化石, 且有黄铁矿浸染。厚30米左右。

(2) 中段为深绿色、灰黑色厚层、中厚层粒状结晶白云岩:中粗粒——中细粒结构, 局部为花斑状结构, 系由热液蚀变而成, 其岩层仍保持原始层理, 风化面呈深灰色, 不平整。击之有臭味。含丰富的苔藓虫化石及少量的珊瑚化石。系本区的主要含矿层位。厚约200米。

(3) 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碳质灰岩:层间夹有极薄的钙质页岩及不连续的燧石条带及结核。有少量的珊瑚、苔藓虫化石分布, 部分受热液蚀变为细粒白云岩。厚约270米。

2.2 构造

矿区位于耒 (阳) ——临 (武) 南北向构造带的南段, 南北向构造形迹明显。

(1) 香花岭穹窿

香花岭穹窿 (短轴背斜) , 轴向近南北的短轴背斜, 两翼地层倾向四周, 东、西两侧分别有一条南北向的压性断层夹持, 背斜在矿区北部的三合圩一带约呈30°~40°倾伏, 南部过子母山断层之后形踪不明。

(2)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岩体一般呈岩株及岩瘤产出, 属燕山早期产物。近矿区的有癞子岭岩体, 矿区内有含矿的花岗斑岩脉。

岩体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 黑云母。付矿物有:黄玉、锆石、独居石、金红石、磁铁矿、钛铁矿、铌钽铁矿、绿柱石, 此外还有锡石、毒砂、金绿宝石。

由于岩浆晚期的分异交代作用, 致使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 主要有伟晶状黄玉云英岩化、云英岩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叶腊石化、高岭土化等。

癞子岭岩体是沿高序次的断裂交叉部位侵入的, 是香花岭锡铅锌矿床的成矿母岩。

3. 矿体地质特征

香花岭矿区主要矿床均赋存于F201断裂 (以下简称F1) 及其次级断裂中, 受地层、构造控制明显。按其矿体分布及提交地质报告情况, 将矿区分为三个矿段, 即沿F1断层15线以东称为新风矿段, 15~12线为太平矿段, 12~98线为塘官铺矿段。

新风矿段主要有两类矿体, 一是缓倾斜矿体, 有0、1、2号三个矿体, 是工区目前主要开采对象;二是陡倾斜矿体, 共发现有3、31、17、17-1以及4-1#矿体。

0号矿体, 主要赋存于F1断层派生的次级断裂F0断层面上盘, F0的北东与南西均与F1相交, 形成构造透镜体。矿体主要分布于17~25线, (3~5) 7线的510m~440m标高, 49~53线的200~300米标高范围内, 矿体走向NE-SW, 倾向SEE, 倾角27°左右。矿体走向长40~350米, 平均厚度0.70~3.65米, 平均品位Pb3.03%, Zn2.61%。

1号矿体, 主要赋存于F1断层面上, 其深部相交于岩体, 矿体呈似层状产出, 产状与F1产状一致。沿F1断层自下而上矿石类型具有分带特征, 下部 (深部) 为锡矿体, 中部为锡铅锌或铅锌锡矿体, 上部 (浅部) 为铅锌矿体。矿体主要分布于13线~17线以及41~59线的30~400米标高。矿体走向NE-SW, 倾向117~130°, 倾角20~38°。

2号矿体, 受F1断层的次级羽毛状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控制, 按其产出特征又分为产于F1上盘的2号矿体以及产于F1下盘的2号矿体。产于F1下盘的主要为零星小规模的铅锌矿体, 目前还不是开采对象。上部2号矿体, 是产出特征相似的多个矿体的总称。矿体总体走向北北东, 倾向南东东, 倾角32°左右, 一般与F1平行, 少数与F1斜交, 矿体呈扁豆状、囊状、管脉状, 单个矿体规模较少, 分布零乱, 主要分布于13~21线以及47~53线, 单个矿体走向长8~50米, 厚度0.32~9.13米不等。

陡倾斜脉状矿体, 主要赋存于F3、F3-1、F17、F17-1、F4-1等断层中, 矿体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 呈不规则脉状, 扁豆状产出。矿体形态复杂, 规模小, 连续性差, 沿走向、倾向变化甚大, 常见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膨缩等现象。F3、F3-1、F17、F17-1主要赋存于400米标高以上, 已开采完毕, F41埋深于150米标高以下, 尚未揭露。

4. 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4.1 控矿因素

香花岭矿区地层岩性、构造、岩体三者综合控制着矿体形成与空间展布,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位一体”控矿。综合分析矿区内各控矿因素, 归纳出:“三位”对成矿有利因素分别为地层方面:不同时代地层不整合接触面, 同一时代地层层间破裂面、剪切滑动面, 不同岩性层理发育面, 岩性结构不同的交替面等;构造方面:小型褶皱轴面, 断裂发育, 各组断裂相互交错或派生次级断裂发育, 断裂产状变化较大等地段;岩体方面:岩凸、岩凹频繁交替出现, 接触面产状变化大, 与岩体空间距离适当, 小岩脉 (枝) 发育等区间。

(1) 岩浆岩

癞子岭主体黑云母花岗岩及其位于新风矿段下部的岩凸是成矿物质的来源之一, 在岩浆演化活动及上升就位的过程中, 使成矿物质大量集中, 为形成区内各类矿床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构造运动的作用, 产生大量的热量, 使来自于岩体或地层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 通过断裂构造, 进行迁移, 充填并与围岩发生交代, 从而形成工业矿体。

(2) 地层岩性

地层是本区成矿物质来源之一, 也是充填、交代和储存的场所。以前我们在分析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方面, 均将断裂构造控矿放在主导地位。这几年, 我们通过加强对本区地质综合研究, 发现矿源层的存在, 发现了多个层状矿体。因此, 我们认为层控与构控应当成为该区两大主导控矿因素。

4.2 矿化富集规律

(1) “三位一体”富集规律

即前面讲到的地层岩性、构造、岩体三者配合对成矿最有利的地带, 我们在新风矿段根据上述因素曾划分出三个富集地带, 即“3·9”区间19线附近、49线附近和59线附近。前面2个区间已经经过矿山生产证实。

(2) 与地层岩性有关的矿化富集规律

在矿源层内, 不同地层岩性的间断面、不同岩性层间面、层间滑动面, 脆性大, 易于破裂的生物碎屑白云岩, 粒状白云岩, 在矿源层与岩体接触部位或与隐伏岩体隆起接触部位矿化富集。

(3) 与岩浆岩有关的

隐伏岩凸上部 (10~150米范围内) , 岩凹外围, 岩枝 (岩脉) 发育处, 岩凸 (或岩凹) 产状变化或陡立处, 矿化富集。

(4) 与断裂构造有关的

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构成的“入”字型构造附近部位, 断裂开阔部位, 断层与裂隙、层间面, 裂隙与裂隙重叠或交汇部位, 裂隙产状变化部位, 矿化富集。

5. 找矿方向

5.1 近期找矿方向

A、在生产区域内, 1#主矿体上盘“1·9”、“2·9”、“3·9”地带, 寻找类似于2号锡矿体的缓倾斜脉状、“管脉状”锡多金属矿体以及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与碳质岩不同岩性接触面上“脉型”透镜体型“层状 (层控) ”锡多金属矿体;

B、开展227~137中段F0及其上下盘区域的找矿。

5.2 中长期找矿方向

工业废弃地——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 第8篇

矿区工业废弃地是指由采矿活动所占用破坏后弃置不用的、未经处理而无法使用的、与矿业生产相关的生产用地、交通、运输、仓储用地等。它不仅包括矿区工业用地内采矿作业面、与生产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机械设施及相关的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还包括废石堆积地、采矿废弃地、尾矿废弃地等。以徐州矿区为例,随着徐州地区煤炭资源的减少,矿区土地资源闲置的现象日趋严重。截止2007年底,仅徐矿集团工业废弃地即达到约620hm2,在未来的2~3年中,因煤炭资源枯竭,将有5对矿井陆续关闭,即使不包括为矿井生产提供服务的用地(工人村、商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废弃地的数量也将达到约887hm2,这些因矿而兴、因矿而废的土地,多数位于矿业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镇区内,亟待被赋予新的功能(2)。

一、矿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这些曾经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为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矿业城市(镇)由于已经出现的资源枯竭危机,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矿区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闭矿使得失业率增高;当许多工矿厂区因停产而丧失了原有物质功能,并因长期闲置而日渐破败时,其荒废的景象与所在城市显得格格不入,造成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成为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负担;工业废弃地原有功能的丧失及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使得矿区的煤炭开采历史和文化逐渐遗忘和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矿井关闭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用地功能转换和人口结构变迁,矿区传统的文化圈及生活模式处于一种快速瓦解的过程中,致使社区结构衰落、社会秩序紊乱等现象出现,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丧失,从而使得这些社区成为社会问题集中的社区(3);长期开采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尤其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明确的区域,采矿带来的地表塌陷、土壤破坏、尾矿堆积以及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使矿区的整体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矿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对邻近社区及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也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产业结构突变导致经济衰退,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2001年前后因资源枯竭,诸多矿井被关闭造成近3亿元资产埋在井下,当年贾汪区财政收入减少5 000万元,煤炭相关产业的退化及萎缩促使贾汪区产业结构面临着整体的调整及转型,贾汪城区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艰难的发展甚至滞缓状态(4)。

二、矿区工业废弃地的资源价值—矿区复兴的潜力

采矿活动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许多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但通过景观重建也为人们重建矿区环境,重塑矿区景观,提供了新的机会。正如景观设计大师西蒙兹所言:即使在人类聚居地的生活条件迅速衰退并走向悲惨低谷时,仍有许多希望的迹象。妥善对待大量矿区工业废弃地,挖掘其潜在资源价值,整合城市空间,集约利用土地,将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采矿活动对自然地貌有着不可避免的改变,但采矿迹地因其特有的形式和规模也形成了矿区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一人文景观的动态变化饱含了矿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矿区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见证。经过治理和修复矿区工业废弃地可以在不增加新用地的基础上,为新企业提供必要的工业场地。采矿迹地的不同表现方式丰富了矿区景观。孤寂的井架、闲置的工业设施、锈蚀的钢架,以及场地内充满勃勃生机的树木、花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废弃的工业用地逐渐形成拥有丰富物种资源、保留特有工业景观的独具特色的废弃地开敞空间环境。长期以来未进行治理和未被干扰的自由发展,使得许多采矿迹地形成了新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核心区域。这些核心区域里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循环体不仅为许多在矿区其他地区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且也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生活空间,为丰富矿区的物种奠定了基础。

三、矿区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矿区复兴的希冀

工业废弃地是“矿业城市复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有利契机,通过土地功能的再赋予,“旧资源”被激活为一种“新资源”,并协助城市跳出资源困境,逐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矿业城市复兴由过去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转向关注城市竞争力、城市人居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目标(3)。因此综合矿区复兴的物质及非物质基础,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挖掘工业废弃地潜在的经济、社会、生态、美学价值,变负担为资源;改善废弃地的整体生态环境,营造新的城市空间;创造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构筑矿城新形象,改变矿业城市在人们心目中脏、乱、差的形象;实现废弃地周边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缓和矿城矛盾,为本地区人口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外来投资,改善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四、矿区复兴的环境基础和保障

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早在2000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讲过:不是人,而是法律管理国家。这正是今天法制国家的主体思想。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966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的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于1969年经过修改和补充,最终以法律形式予以正式公布,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德国政府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还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环保基本法》等,纳入到法制轨道,有效地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

目前我国工业废弃地的再开发涉及到的政策法规有: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建筑法、文物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但这些政策法规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在法律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也缺少实施工具和监督手段,没有起到应有效力。如现有的《文物保护法》中就缺失工业遗产这种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内容,而目前刚刚兴起的工业遗产普查及评估工作通常由地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高校联合进行,但工业企业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往往交流不畅,使得遗产保护工作难以真正开展。针对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的城市复兴项目,作者认为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制定专项矿区景观规划和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完善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制定国家资金援助及土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私人资金注入废弃地的改造;营造政策实施的优良软环境,提供高效的法规咨询和项目审批服务。

2. 倡导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规划方式

以功能为主导的刚性规划强调政府绝对权威、常常用政府全权代表市民的方式回答“我们需要什么”,确保有效的“自上而下”机制。但是由于工业废弃地权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刚性规划并不能完全解决废弃地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为了适应城市不断变化的需求,必须在规划和运作过程中具有弹性,在原有刚性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弹性规划的优势。弹性规划用动员市民和社会,倡导公众参与的方式回答“我们喜欢什么”并且强调沟通的过程,通过各个利益团体达成共识来制定规划的方向和实施手段。规划目标可以在规划实施中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正,也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做出及时调整,这种局部目标的调整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恰恰适合矿区随环境改变而逐步改善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矿区经济的复兴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

3.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

政府及市场之间的协同合作是矿区工业废弃地成功再开发的关键因素。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引导地块的再开发,比如投资治理工业废弃地被污染土地并改善基础设施,以“熟地”的形式吸引开发商投资,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多媒介宣传工业废弃地的开发潜力,策划设计竞赛促进公众参与,引发各类社会群体对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的关注。而建设项目、项目规模、建成时间,这些都是受市场需求引导的。所有意向项目必须运用城市经济、社会及环境综合发展的原则来衡量,评价其是否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面对矿区内因矿业衰败后遗留的大片工业废弃地,政府应首先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在管理、经营城市环境中发挥战略性的作用,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使土地及物业的拥有者接受相应的标准。总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表现在政府与私人投资联合开发的“双赢”局面,政府通过土地再开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污染的治理为提高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创造机会;对于开发商来说,政府提供的补偿减少了投资成本,降低了开发风险。

4. 有效组织和多方合作

矿区工业废弃地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无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其中均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因此有效的组织机构及其促成的多方利益合作局势,在工业废弃地再开发项目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主要集中于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甚至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具体到矿业城市,即地方政府与矿山企业、房产开发商、公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例如在鲁尔区景观生态的重建过程中,“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有限公司(IBA)”就起到类似股份合作公司中代理人的作用,通过制定互利性的目标以达到有效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超过17个城市的政府作为合作伙伴参加了国际建筑展的规划,共同完成并最终实施了120个项目,而鲁尔区埃姆舍国际建筑展进行的面向社会的方案筛选和户外展览,使得地块开发更加透明和民主,从而建立起成功的“自下而上”的竖向合作模式。同样1987年到2000年的卡迪夫海湾城市发展公司(CBDC)也是为了该城市复兴项目而建立的代表政府立场的组织,具有强制购买所辖区域内土地的权利,但不需要负责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5)。这些机构相当于一个供不同利益方协调的广泛平台,激发和协调各种角色在规划中的最大效用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各方基于共同的发展远景目标对规划进行讨论、沟通与协商,平衡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各方满意的状态,并能够积极发挥每一方的最大功效,这种模式对我国矿区景观重建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5. 良好的融资机制

资金是任何城市开发和再开发项目运转中最为核心的因素,而工业废弃地的再开发是一类社会效用强、成本费用大的项目,再开发资金的缺乏是影响工业废弃地更新项目实施的“瓶颈”,开发项目往往会因为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或初期土地环境治理投资过大而无法设施。资金的来源应保持广泛的渠道,遵循“大范围投入、大范围收益”的原则,建立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自愿团体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并且根据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经济投入产出进行动态调整,《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中提出了城市复兴项目中的一些经济措施值得参考,项目中充足的公共投资和财务安排必须同更大规模的私人投资相结合,建立国家级的“公共—私人”投资基金及区域投资公司,吸引更多的复兴项目基金;引入税收评估机制,激励发展商、投资商、小土地所有者、业主和租客,为城市土地与建筑更新做出贡献;引入政府城市复兴计划和财政开支审核机制,以确定公共开支优先项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计划进行审核,以决定中央政府财政资源分配计划,以保证地方政府管理与维持城市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文在分析矿区工业废弃地及其引发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区工业废弃地的资源价值以及矿区景观重建的目标,并结合国内外实例提出了矿区景观重建的基本策略,旨在探索工业废弃地的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建矿区景观,为矿区未来发展寻求新契机。

关键词:矿区,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

参考文献

[1]参见:许豫东,孙威,樊杰.我国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矿业研究与发展,2004(06)

[2]参见:常江,冯姗姗.徐矿集团存量土地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08(08)

[3]参见:冯姗姗.矿业城市复兴的新资源—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策略研究:[硕士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2007

[4]参见: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系.夏桥工业广场复兴规划研究.研究报告,2007(04)

矿区旅游资源 第9篇

另外, 通过对勘探目的层的合理选择, 将井下巷道充分的利用起来, 通过多种勘探试验手段, 并结合综合水文勘探方式, 将地质条件探查清晰, 避免矿井受到水害威胁。

1 传统勘探分析

1.1 方法

在矿井中, 出现底板突水的矿井大多存在岩溶承压水, 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产生突水状况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结构中裂隙水网络的发展状态;其次, 突水状态会受到岩性特征以及隔水层厚度的影响;再者, 导致底板突水发生的主要诱因在于采矿活动对于底板的损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原声构造的裂隙以及断裂结构的发育;最后, 突水的程度还会受到矿压-水压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 因此针对水文地质勘探主要包括隔水层厚度的探查以及裂隙水网络发展的规律、含水层变化以及发育状态。

1.2 传统方法的局限

传统方法中, 单一的勘探方式仅仅只能够探明引发突水的一种因素。例如, 采用抽水试验以及注水试验或者钻探法只能针对岩溶的发育以及岩溶的富水状态进行了解, 而针对整体的开采地域中的富水规律无法予以全面性的掌握。并且, 矿井突水不仅仅是由于一种因素引发的, 不能仅采用一种方式探明一种原因便可以解决。因此, 需要依照实际的空间变化状态以及水文条件变化规律等在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 例如在断层导水突水中, 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为构造突水机理;而引发底板破坏性突水的关键在于采矿动压。所以, 突水现象的防治需要进行全面的勘探, 针对性的进行治理, 通过综合性的方案, 进行全面的突水防治。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 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综合勘探分析

2.1 地面地震勘探

在对采区进行设计前应当对采区地面进行地震勘探, 从而对采区的断层发育状况以及地层构造形态等进行查明。了解煤层底板形态以及赋存状况, 并针对地下含水层的实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从而保证采区的设计建立在有效的地质资料之上。

并且在本阶段中, 需要对采区小结构地质状态予以查明, 例如断层落差在5米左右的结构以及采空区以及陷落柱等的分布状况和空间状况, 并针对这些结构进行预先的布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勘探方式主要包括瞬变电磁法、三维地震勘探以及钻探和直流电法。四种方式中, 操作最简单的为物探法, 但是容易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三维地震勘探方式是最佳选择。

2.2 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 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 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 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 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 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 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内接正三角形) 组成, 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 可采用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 (2) 测线勘查。

2.3 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 (矿井、采区) 的基础上, 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 针对不同的条件, 采用各种物探手段, 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 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 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2) TEM探测:瞬变电磁法 (简称TEM) , 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 (或称发射框) 发送双极性大电流, 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 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 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 (即一次磁场) 。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因此, 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 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 (3) 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 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 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4) 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 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 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针对矿区水文地质异常以及实际地质状况还可以采用槽波、坑透以及脉冲试验等进行探测。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针对具有水害隐患的矿区, 通过了解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 结合各种放水试验, 并利用钻探和局部异常调查等手段, 相互验证、补充后, 得到准确的勘探结果, 对于矿区煤矿开采以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目前应用的矿区地质勘探技术结合了基础地质勘探以及地球物理方法, 并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地面钻探、矿井物探以及三位地震和井下工程等勘探手段, 收集多方数据, 查明采区地质状态, 例如煤层分布、深度、厚度以及采区地下断层的分布、埋藏深度等。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起全面的地理信息平台, 并采用复合式的地质勘探手段, 综合分析采区资源分布状况, 制定合理的采掘方案。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安全化的开采。从而有效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实现现代化的动态地质管理, 更好的应对突发性的灾害。

参考文献

[1]田茂虎, 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2]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 2008.

[3]卜昌森, 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1.

[4]吴钦宝, 陈同俊, 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矿区旅游资源 第10篇

1 矿区概况

新兴煤矿所在行政区为七台河新兴区, 新兴煤矿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筹建, 一九六O年东煤公司二O四勘探队提交精查地质报告后, 由原黑龙江省煤炭设计院进行了总体设计, 于一九六四年成立, 设计能力75万吨, 经过历年各次技术改造形成年生产能力为160万吨/年的煤矿。采矿权人: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矿山名称: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七台河分公司新兴煤矿, 矿山经济属性为国有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设置采矿权人为黑龙江七台河矿业精煤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矿区面积为43.3356km2, 采矿许可证号为C1000002009091120035105, 有效期限为2009年03—2029年12月, 开采深度为200m至-800m标高, 开采煤层46、47、48、49、51、56、58、60、63、65、66、67、68、74号等14层, 发证机关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

2 矿区地质条件

2.1 地层

补勘区位于勃利盆地南部,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城子河组、白垩系下统穆棱组及第四系。本井田煤系地层属白垩系下统鸡西群含煤地层, 主要由城子河组上部和穆棱组下部组成。下部界限从74号煤层底板开始, 上至44号煤层, 地层厚度1265米, 共含煤56层, 总厚度28.51米, 含煤系数为2.33%, 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20层。穆棱组平行不整合于城子河组之上, 全勃利煤田以42号煤层底板含砾粗砂岩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分界。根据岩性特征和含煤性, 本矿区的地层主要在城子河组第五段和第九段之间。

2.2 矿区地质构造

煤矿位于勃利弧形构造东翼, 距弧形构造的转折端较近。在弧形构造发育期, 受到压性、张性、扭性、张扭性多种应力作用, 本区内中生代地层在上述力的作用下, 形成了以北东向为主的褶曲, 并发育了多条不同方向的不同性质的断层。

本区地层在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影响下, 先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力作用, 形成了近东西向褶曲及多组近北东向逆断层。后期近南北向挤压力逐渐减弱, 派生的与南北向挤压力垂直的、斜交的张力、张扭力、剪切力加强, 发育了多组张性断层及张扭性断层, 局部发育了剪切断层。这些断层切割并改造了先期的背斜及逆断层。

3 含煤地层与含煤性

新兴矿矿区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城子河组1-9段, 含煤地层总厚约1300m。

新兴矿矿区城子河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4层, 煤层总厚10.86m, 含煤系数0.84%, 其中局部可采煤层3层, 可采总厚度2.21m。各煤层厚度、煤层间距、煤层稳定程度、煤层可采程度。

4 矿区煤炭资源前景分析

煤炭资源开采情况:

从1988年至2011年累计采出量3298.0万吨, 累计矿井损失991.2万吨 (其中累计地损447.3万吨, 累计报损59.3万吨, 累计摊销永久煤柱230.9万吨, 累计采区损失253.6万吨) 。平均矿井回采率76.9%, 平均采区回采率92.8%。

新兴矿采区片盘巷道均为单巷单向掘进, 片盘布置, 上下二片盘间巷道靠码石墙维护, 不留护巷煤柱, 减少了煤柱损失。从多年生产实践看, 采区回采率均超过85.0%, 所采煤层均为1.3米以下薄煤层, 本次报告依据《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 (1998年3月9日煤炭工业部令第5号发布) 第二章第9条薄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85.0%规定, 本次报告设计采区回采率采用85.0%是合理的, 能够完成的。本次报告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量为3636.3万吨, 生产核定能力为160万吨/年, 备用系数为1.4, 剩余矿井服务年限=3636.3÷ (1.4×160) =16年。

结束语

七台河新兴矿区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设的老矿区, 具有经济价值的煤层均富集在城子河组地层之中, 作为储量计算煤层有14个层, 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0m, 最大含煤总厚度达18.88m, 含煤系数为0.098。2014年矿区深部,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80亿吨, 其中111b:0.50亿吨, 122b:0.83亿吨, 333:0.4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50亿吨, 前景非常可观。

摘要:七台河新兴矿区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设的老矿区, 具有经济价值的煤层均富集在城子河组地层之中, 作为储量计算煤层有14个层, 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0m, 最大含煤总厚度达18.88m, 含煤系数为0.098。2014年矿区深部,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80亿吨, 其中111b:0.50亿吨, 122b:0.83亿吨, 333:0.4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50亿吨, 前景非常可观。

关键词:新兴,矿区,煤炭资源,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邢翔, 胡望水, 汤济广.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煤炭技术, 2013, 8.

奏响矿区艺术发展乐章 第11篇

多方演练“追梦曲”

2011年11月3日 ,在澄合矿业公司党政工的大力支持下,澄合矿区职工乐团在矿区职工文联积极筹备下正式成立。在开班仪式上,公司领导希望乐团成员能勤学苦练、奉献矿区,把优美的交响曲奏响在澄合矿区,将乐团打造成一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职工艺术团队。

面对这样的期望,有的队员心里打鼓:矿工都是一群糙汉子,玩音乐能行吗?很快,这个疑虑就被打消了。刚刚建团,就有八十余名矿区音乐爱好者前来报名,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长号……各种各样的乐器声响,淹没了部分人的质疑。很快,乐团学员队伍扩展到二百多人。

二百人的乐团一起学习排练,需要一个安静、宽敞又不扰民的环境。澄合矿区工会和矿区文联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为乐团的日常排练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由于职工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为了让大家得到系统的训练,矿区工会聘请了专业人员担任乐团教师,配备了长笛、黑管、小号、长号、萨克斯等乐器二百余件。

针对乐队队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乐团特地将队伍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班次,每天训练两个小时。指导老师按照个人特点,因人制宜,因乐器制宜,制订学习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员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同时,以乐器类别划分学员小组,以优带差,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个人演奏水平。

在澄合矿区工会和职工文联领导的支持下,在专业老师的教导下,职工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晚的日常训练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生活安排。汗水和努力不会白费,学员们就基本掌握了吹奏乐器的要领。当大家第一次熟练合奏《我们走在大路上》时,许多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澄合矿业公司为乐团配备了演出服,乐团多次完成了礼仪迎宾任务。

齐心协奏“进行曲”

2013年11月6日晚,澄合矿区职工乐团隆重举行成立两周年汇报演出。如果说之前外出的一些表演是小露锋芒,那么这次的汇报演出就是一次全面的成果展示,乐团成员们不免有些紧张。

随着欢乐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的奏响,汇报演出拉开序幕。管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萨克斯合奏《友谊地久天长》、长笛齐奏《映山红》、管乐小合奏《博基上校进行曲》,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温婉深情的萨克斯独奏《北国之春》,以其迷人的音色让大家沉醉其中。舒缓多情的长笛独奏《梁祝》、铿锵有力的小号独奏《骏马奔驰保边疆》……乐团成员精彩的乐器演奏,让现场的观众惊叹和欢呼。

成功的喜悦背后是无数个辛苦学习的夜晚。老师兢兢业业辅导,团员长期艰苦训练。师有师道,学有学风,大家克服了训练给家庭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牺牲了教育孩子、照顾家庭的时间,终于迎来了丰收的硕果。乐团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职工兴趣班,而是矿区职工展示艺术的殿堂,是彰显澄合企业文化和职工素养的文化标志。

2014年12月25日,又到了矿区职工乐团汇报演出的时间,一曲《欢庆》热烈开场。铜管合奏《铃儿响叮当》曲调欢快,表达了大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木管合奏《瑶族舞曲》向大家呈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救护大队管乐队演奏的《人民军队忠于党》,旋律高亢激昂;高音萨克斯协奏曲《红梅赞》表达了大家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最后,演出在管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落下帷幕。这不仅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场澄合人的精神盛会。

2015年,煤炭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澄合矿业公司困难重重,矿区职工遭遇分流、放假、转岗及工资欠发等种种困境,给澄合矿区职工乐团的日常排练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大部分队员保持冷静的心态,努力工作,乐观生活,继续投入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乐团采纳大家建议,成立了“铜管五重奏”小组、“木管五重奏”小组及声乐兴趣小组,既克服了艺术训练的瓶颈,又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先后排练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康定情歌》等管乐曲以及《黄河大合唱》《香格里拉》等合唱曲目,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在庆祝建军88周年军民联欢晚会上,一曲《咱当兵的人》与子弟兵互动,达到了整场晚会的高潮,赢得官兵和观众的一致称赞,圆满完成了公司交办的演出任务。

四年来,澄合矿区职工乐团从开始的职工兴趣班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职工业余艺术团体。来自基层不同单位不同职业的二百名职工,用勤学苦练的汗水浇灌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把乐团的交响曲传遍了澄合矿区的各个角落。他们不仅学会了演奏乐器,更锤炼了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那一次次的汇报演出,充分展现了澄合人风雨同舟、奋勇拼搏的风采。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澄合人的精气神没有改变,澄合职工未来的日子如那乐声一样,将会更优美更精彩!

矿区旅游资源 第12篇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对建设用地供应需求的增加,使其在城市中占据重要空间区位的矿区土地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政府亟待通过市场化的配置手段(如土地置换),实现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科学地再利用。考虑到资源型企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为了有效扶持该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帮助解决大量下岗职工的安置等民生问题,当地政府应通过酌情、合理的处置方式,在依法收回原有矿业用地的同时,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置换其他用地,重新配置矿业企业的转型发展用地。然而,利益冲突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1],矿区土地置换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政府部门和矿业企业是两个核心利益的相关者。在矿业用地置换过程中,矿业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导致置换工作出现诸多问题。矿区土地置换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满足自身的置换开发收益,实际上是双方利益的博弈过程。因此,基于博弈的视角探讨矿区土地置换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在土地置换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对农地置换的模式、驱动因素、利益补偿的定性分析方面[2,3,4,5,6,7],个别学者基于演化博弈论研究了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8],也有学者对城市工业用地置换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9]。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研读发现,目前对土地置换的研究仅仅围绕“二元”产权制度下农用地的政府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忽视了国有企业对划拨或授权经营用地置换开发的利益问题研究,使其能适用于矿业企业对相关土地置换的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寻求视角创新,引入动态博弈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矿业企业和政府在面临矿区土地置换时如何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对方就收益问题进行博弈,从而选择出不同条件下矿业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最优行动策略组合,得出影响博弈稳定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指导政府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矿区土地置换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动态模型构建

2.1 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基础

演化博弈理论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完全理性的假设,将其研究对象锁定为某一个群体,认为群体中个体的决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理性的,往往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找到最优的策略集。个体之间通过相互模仿、学习等动态过程从而找到最优的策略。演化博弈论为分析资源枯竭型矿区在土地置换过程中政府和矿业企业的相互博弈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演化稳定策略(ESS)和模仿者动态方程(RD)是构成演化博弈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ESS是指一个种群对进入该群体的变异策略进行防御,最终将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现象[10]。演化稳定策略的解释为:当博弈的局中人随机组合进行博弈时,群体中成员的收支水平高于入侵者的收支水平。每个博弈参与者遇到选择策略x的参与者概率为1-θ,遇到入侵者的概率为θ[10]。用数学模型解释ESS的定义为:

式中,θ是一个很小的正数,。模仿者动态模型能较确切地描述有限理性的个体在群体动态行为变化趋势中的行为取向,因此在演化博弈分析中应用得较多,其动态表达式为:

式中,xt表示t时刻使用策略s的参与人占总群体的比重;ut(s)表示t时刻使用策略s的参与人的期望收益;表示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如果将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群体中被采用的频度进行微分,即可得到模仿者的动态方程,其基本思路是:如果选择策略s的收益高于平均收益,则选择该策略的群体数量将会增加[11]。

2.2 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枯竭型矿区的土地置换过程中,矿业企业和政府是两个核心利益的相关者,本文利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两方博弈过程的动态模型。在综合考虑两方利益博弈的实际影响因素与模型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以下假设。

假设1———博弈的参与人。本文中博弈的主体为政府和矿业企业。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政府作为置换工作的推动者,矿业企业作为置换工作的发起者。由于资源枯竭导致原来的采矿用地面临闲置,矿业企业积极响应“破产、老工业企业退出城中优越位置,留作更具经济价值的商服用地,按照产业集聚导向,转而向城郊的工业园区发展”的国家集约用地号召,主动向政府提出土地置换申请。政府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缓解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压力,向矿业企业提出支持置换工作进行的各项优惠举措。

假设2———每个利益团体的策略空间。策略是在参与人给定信息集下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方案。矿业企业通过分析政府提出的各项优惠举措采取的行动策略有{进行置换,不进行置换},政府根据对矿业企业的综合考评对应的行动策略包括{支持土地置换,不支持土地置换}。若政府支持置换,矿业企业在积极进行置换的基础上,矿业企业可依法选择科学合理的置换标准进行公平合理的置换,也可凭借目前土地置换标准存在的缺陷以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不科学置换,因此矿业企业有两种行动策略{科学置换,不科学置换}。政府为了保证国土资源的科学、公平、合理利用,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考虑到自身的作为和不作为因素,针对矿业企业的土地置换行为将会出现{监督置换,不监督置换}两种策略,对应的行为策略博弈模型见图1。

假设3———博弈主体的效用函数。效用是指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弈获得的报酬,其效用函数受自身行动对行动策略的双重影响。土地置换双方的博弈满足演化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双方根据在自身群体中的适应度并结合其他成员的策略选择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矿业企业和政府的收益来源有以下方面。

矿业企业的效用来源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无偿获得等价值的转型再发展生存土地。由于资源枯竭,原矿业企业即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局面,通过土地置换,矿业企业在未付出任何经济代价的条件下获得市场等价值的转型再发展的生存土地,从而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②实现了原有划拨类和授权经营类土地向出让类土地转变,增加了企业资产。土地置换之前,矿业企业用地为国家无偿划拨和授权经营类土地,不具备土地的完整产权,更不能将土地列入企业资产进行相关抵押、融资;土地置换后,矿业企业通过有偿出让方式依法获得一定年限的工业园区土地,并具备完整的土地产权,可依法进行自由处置。③解决了矿区职工再就业的沉重包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一直以来,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企业难以卸去的沉重包袱,通过土地置换,矿业企业得到转型再发展的土地,有效解决了矿业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难题。

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直接土地增值收益。在置换过程中,政府得到的直接土地增值收益为矿区土地在土地市场的公开出让价格与按照修正基准地价对土地的评估价格与收储成本的差额。②获得矿区土地再开发后运营商缴纳的税费。矿区土地经过市场公开出让并经开发商对该土地进行二级开发后,政府可获得开发商不动产销售税金、所得税等税金。同时,在不动产后期的运营过程中,政府仍可持续性地获得相关生产运营税收。③获得开发区土地出让金与矿业企业转型后缴纳的税费。虽然政府在土地置换过程中将部分土地出让金按照修正基准地价评估后的价格返还给矿业企业,但矿业企业在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工业园区土地的同时又以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形式上缴给政府。在矿业企业转型发展之后,仍需按照相关税收政策依法缴纳生产运营的相关税费。④盘活了矿区的闲置土地,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通过对矿区土地的置换并进行功能再造,既盘活了即将闲置的矿业用地,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和效率,又满足了最新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另一个主要的社会利益表现为:通过土地置换对原矿业用地进行再开发利用,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发展,有助于增加矿区职工与周边人群的再就业机会。

2.3 置换主体两阶段博弈模型的构建

置换主体第一阶段的博弈分析:假设在政府支持的条件下,矿业企业采取置换策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为R1,政府得到的利益为R1′;在政府不支持的条件下,矿业企业采取置换带来的利益为R2,政府得到的利益为R2′;在整个置换过程中对矿业企业相关资产产生的损失(包括工业遗迹、地面建筑设施等)为X;在矿业企业不采取置换的条件下,双方均无利益来源。因此,构建政府与矿业企业利益关系的博弈矩阵见表1。

在此模型中,若政府不支持矿业企业发起的土地置换,矿业企业在土地置换过程中将面临一定的阻力,进而对矿业企业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R2-X将小于R1-X;同时,由于政府的不支持可能产生额外增加的费用,导致政府在矿业企业中的声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政府的利益将受损,R2′将小于R1′。因此,总利益为:

为了彼此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主动选择与政府进行土地置换。同样,政府也可主动选择与企业进行土地置换。若政府参与了土地置换,则处于二级交易市场的土地可通过置换重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公开自由的交易。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地一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状态,该土地置换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如现有A企业某闲置地块市场评估价值为10万元,若与B企业价值量相等的某地块进行置换交易,置换后土地价值未发生根本变化,仍为市场价值的10万元;若A企业选择与政府进行该地块的置换,置换后该地块由政府依法收回储备并将其纳入土地的一级市场进行公开出让,通过“招拍挂”后的最终出让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市场评估值,因此企业通过选择与政府进行置换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土地的市场价值。

根据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必然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方式。即政府支持矿业企业进行土地置换,矿业企业也积极进行土地置换,从而保证政府和矿业企业双方实现利益的“双赢”。这一阶段双方的博弈稳定策略很明显,矿区的土地置换能否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行为方式,因此本文将对第二阶段的博弈机理进行着重分析。

置换主体第二阶段的博弈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假设R表示土地置换为矿业企业带来的正常土地增值收益;△R表示矿业企业利用土地置换标准存在的缺陷采取投机行为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π1表示双方对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行为采取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策略,即理想状态下为矿业企业带来的社会效应;C1表示矿业企业应对政府的监督检查付出的组织成本;F表示由于政府的及时监督对矿业企业的不科学置换采取的惩罚。同时,假设W表示由于不监督置换状态下,矿业企业科学置换为政府带来的收益;π2表示双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土地置换行为采取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策略,即理想状态下为政府带来的社会效益(一般情况下π1、π2)均大于惩罚成本和矿业企业的额外收益);C2表示政府付出的监督成本;G表示矿业企业进行不科学置换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额,据此得出政府和矿业企业的支付矩阵见表2。

假设矿业企业科学置换的比重为x,不科学置换的比重为1-x;政府监督置换的比重为y,不监督置换的比重为1-y,结合博弈支付矩阵,得到以下期望收益。

矿业企业选择科学置换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矿业企业选择不科学置换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矿业企业的平均收益为:

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政府选择监督策略时的期望收益为:

政府选择不监督策略时的期望收益为:

政府选择监督策略时的平均收益为:

政府选择监督策略时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式(6)和式(10)描述了这个演化系统的复制动态,该系统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根据动态方程(12),矿业企业有三个均衡点:x*=0或x*=1或;根据动态方程(13),政府也有三个均衡点:y*=0或y*=1或。关于这些均衡点在矿业企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下的稳定性,本文从演化路径的角度来分析。

3 政企土地置换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3.1 演化稳定策略求解

根据复制动态微分方程演化稳定性原理与性质可得出:当F(x)=0,F′(x)<0时,X*为演化稳定策略。根据矿业企业选择科学置换策略时,动态方程的分析为:①当时,则F(X)=0、F′(X)=0,即所有的y轴水平都是稳定状态的;但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程度达到时,政府对矿业企业土地置换行为进行监督的可能性都是稳定的。②当时,对X*=0、X*=1有F′(0)>0、F′(1)<0,此时X*=1为全局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当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策略的比例逐渐增大时,政府将越来越趋近于采取监督置换策略,全面实施监管策略将是政府的最佳选择。③当时,对X*=0、X*=1有F′(0)<0、F′(1)>0,此时X*=0为全局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当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策略呈下降趋势且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时,政府为了节省监督成本一般不会对矿业企业的土地资产置换行为进行监督。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土地策略的动态趋势及其稳定性分析见图2。

根据政府选择监督置换策略时的动态方程做如下分析:①当时,则F(Y)=0、F′(Y)=0,即所有的x轴水平都是稳定的状态;但政府采取监督置换的力度达到时,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的可能性也都是稳定的。②当时,对Y*=0、Y*=1有F′(0)>0、F′(1)<0,此时Y*=1为全局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当政府采取监督置换策略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时,矿业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置换行为策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③当时,对Y*=0、Y*=1有F′(0)<0,F′(1)>0,此时Y*=0为全局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当政府采取监督置换策略的力度呈下降趋势且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时,矿业企业就很容易采取投机行为,不科学置换的概率会越来越高,见图3。

基于上述分析,一般可用非平凡的均衡点为界,将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矿业企业和政府的博弈变迁过程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动态变化区域,博弈演化路径见图4。

在五个局部均衡点中,得到两个均衡点具有稳定性,即(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科学置换,监督)两种帕累托的最优结果。A点与C点为博弈不稳定源点,点为鞍点,而至于鞍点往哪个方向演化,则取决于受系统的初始状态、政府的监督成本、对矿业企业的处罚力度、矿业企业的额外收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3.2 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在矿区土地置换博弈过程中总是根据既得利益不断学习和动态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使所得利益得到最大化。无论在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的博弈中,博弈双方的利益总是均衡的。即在矿业企业科学置换土地的条件下,R1-X=R1′、R1+π1-C1=W+π2-C2。若矿业企业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企图谋求额外利益,将会打破这种利益均衡的局面,变量△R变大,π1减小。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矿区土地置换就违背了初衷,越来越多的矿业企业将会模仿这种行为,政府为此需付出较大的监督成本,C2政府的社会效益π2会降低,久而久之政府就会放任这种行为的发展,最终演化为稳定策略朝着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置换的方向发展,这种双方利益不平衡的状态将导致整个矿区土地置换市场的瘫痪,矿区土地置换行为就无法正常进行,这就违背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矿业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土地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在政府政策、法律的规制下,矿区土地置换会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方向发展,这与现实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最终各方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尽相同,但均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矿业企业和政府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各自都达到了相对均衡,见图5。

4 博弈主体演化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由博弈双方的演化相位图可知,政企双方的稳定状态为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置换与科学置换、监督置换两种。而具体朝哪个方向发展则取决于ADCB区域的面积与OCDA区域面积的大小比较。OCDA面积越小,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策略的概率越高。其中,ADCB区域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本文分别对影响ADCB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4.1 监督成本

根据S面积的公式,对C2进行求导可以得出因此S是C2的单调递增函数。当政府付出的监督成本C2逐渐增大时,区域ADCB面积将不断增大,政府采取不监督策略的概率就越来越大,双方的策略将朝着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置换演进状态发展的可能性增大;当政府付出的监督成本C2有下降趋势时,区域ADCB面积逐渐减小,政府监督置换策略的概率增大,双方博弈策略将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的稳定状态演进。因此,要使双方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稳定状态演进,必须有效控制政府投入的监督成本C2,避免政府负担过重或监督力度不够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4.2 额外收益

根据S面积的公式,对△R进行求导可以得出,因此S是△R的单调递增函数。当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的额外收益△R逐渐增大时,区域ADCB面积将不断增大,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策略的概率越来越大,双方的策略将朝着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置换演进状态发展的可能性增大;当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的额外收益有下降趋势时,区域ADCB面积逐渐减小,矿业企业采取科学置换策略的概率增大,双方博弈策略将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的稳定状态演进。因此,要使博弈双方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稳定状态演进,矿业企业必须遵守土地置换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发生。

4.3 惩罚成本

根据S面积的公式,对F进行求导可以得出。当政府对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的惩罚成本F逐渐增大时,区域ADCB面积将不断减小,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策略的概率越来越小,双方的策略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演进状态发展的可能性增大;当政府对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的惩罚成本F呈下降趋势时,区域AD-CB面积逐渐增大,矿业企业采取不科学置换策略的概率增大,双方博弈策略将朝着不科学置换、不监督置换的稳定状态演进。因此,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对矿业企业不科学置换行为的惩罚成本,有利于博弈双方朝着科学置换、监督置换稳定状态演进。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由于矿业企业的贡献,对资源枯竭型矿区的土地,政府不能像对待一般破产企业那样由国家划拨或将授权经营的用地进行无偿收回,土地置换是适用于矿区土地再利用的有效方式。矿业企业与政府是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矿区土地置换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双方对自身的置换开发收益能否满足,实际上是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论原理对置换主体进行了利益关系分析,分别构建了政府与矿业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与双方的复制动态模型,求出均衡稳定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博弈稳定性影响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变化机理。

从上述数学模型的分析中,结合目前资源枯竭矿区土地置换的现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针对矿业企业来说,由于资源枯竭或政策性停产而导致即将闲置的城镇规划范围内的矿区土地已不再符合原采矿用地的规划,矿业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得已而进行产业转型,整体退出原矿业用地而进行区域内的异地再发展是必然选择。矿区土地置换实质上是对矿区土地进行功能再造与优化配置,以实现矿业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促进置换双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从置换意愿角度分析,矿业企业应避免陷入被动置换的局面,积极主动申请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享受迁出地政府的相关土地政策优惠与置换补偿,才能实现转型发展。②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土地置换是利益均衡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矿业企业和政府都在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一个主体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事实上,矿业企业和政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均衡的土地市场运行状态增加了矿区土地置换的难度,造成双方利益损失,这种非均衡的状态会被打破,最终实现利益均衡,从而保证矿业企业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的利益不受损害,满足转型发展的需求,保证政府在土地置换过程中不致负担过重,保持土地交易市场的稳定和国有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③矿区土地置换的科学性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监督成本、额外收益和惩罚成本是影响矿区土地置换的关键因素,三者具有一定的制衡关系。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成本与矿业企业的行为规范性是成正比的,同时也影响矿业企业的额外收益。说明三者之间存在影响均衡状态的最佳关系,也间接地说明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只有政府进行一定的监督,矿业企业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科学地进行土地置换,才能提高矿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效率、实现土地资源价值的显化以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5.2 建议

由于资源型城市形成的特殊性,政府和矿业企业存在复杂的关系,对公共利益责、权、利的产权归属和职能不清晰。针对矿区土地置换行为,为了有效解决矿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和诸多问题,政府应结合矿区土地置换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矿业企业相应的优惠产权流转政策,降低矿业企业在产权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次数和交易费用,激发矿业企业自发进行矿区土地的科学、合理置换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率,快速、高效地盘活因资源枯竭而效益低下的矿区土地,减轻政府的额外支出。其次,政策作用力是对矿区土地置换的原始初动力[12]。政府应完善土地置换政策法规,加强对土地交易市场的监管。当前,我国政府在土地监管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成为加剧土地流失的现实写照,导致“发现不法现象难、制止违法行为难、查处成本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为实现矿区土地置换朝着科学公正的方向进行,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措施,加强土地置换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加大对不科学置换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探索新的土地管理机制和政策;加快制订一套适用于矿业用地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矿区土地再开发和流转机制,加强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力度,满足城乡建设发展需要。

摘要:明晰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主体的行为诉求方式,是指导矿区土地功能性退出和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将矿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土地置换行为作为研究客体,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政企博弈两阶段复制动态模型。模型求解表明:1双方均对高收益策略具有模仿倾向,但利益均衡是两者土地置换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2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总是根据既得利益不断学习和动态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使所得利益得到改善;3监督成本、额外收益和惩罚成本是影响博弈主体演化稳定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对实现政企土地置换的稳定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科学地揭示了资源枯竭矿区土地置换瓶颈的成因,为政府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动态演化,演化博弈论

参考文献

[1]程玉龙,柳瑞禹.土地征收中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2)∶196-202.

[2]上官彩霞,冯淑怡,吕沛璐,等.交易费用视角下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07-115.

[3]王文刚,庞笑笑,宋玉祥,等.土地利用的区域问题与区域间功能置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68-75.

[4]蒲方合.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中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4)∶92-96.

[5]刘亭,庞亚君,赖华东,等.农村宅基地置换问题探讨——以义乌、松阳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9,(10)∶119-122.

[6]孙建伟.城乡建设用地置换中的“自愿”原则及其悖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43-54.

[7]史红亮,陈凯.云南省城市边缘区土地置换模式及其改进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45-1049.

[8]思维,曹渝,齐广旭,等.宅基地置换进程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监管[J].统计与决策,2014,(18)∶49-52.

[9]谢红彬,林明水.快速转型时期城市工业用地置换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福州市城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56-160.

[1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刘伟兵,王先甲.进化博弈中多代理人强化学习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3)∶28-3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矿区旅游资源】相关文章: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04-17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提纲10-04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参考文献09-14

淮北矿区05-16

矿区勘查05-17

矿区地质05-18

矿区企业05-24

矿区监测06-05

金属矿区06-06

现代矿区07-15

上一篇:江苏高职院校下一篇:报道摄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