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观察范文

2024-06-21

康复观察范文(精选10篇)

康复观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以来下辖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其中管理人口10万人 (含流动人口) , 实际管理人口6万人, 建立健康档案在册人数中脑卒中患者584例, 其中男性306例, 女性278例, 年龄52~76岁, 平均64岁。包括出血性脑卒中430例, 缺血性脑卒中154例。基础疾病中伴有高血压者342例, 高脂血症者148例, 糖尿病者108例。具备社区医疗服务团队16组, 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和规范化管理研究工作并进行跟踪记录。

1.2 综合康复措施

1.2.1 常态化措施

将脑卒中患者病情、建档等详细填写, 划定负责医师, 定期走访, 监测血压、根据病情, 定期组织针对性讲座。为患者提供饮食、起居、药膳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简便易行的康复技术。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昏迷。瘫痪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2.2 健康教育

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以脑卒中患者需要为向导, 充分利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 渗透社区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脑卒中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宣教。

1.2.3 语言的训练

脑卒中有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 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 都应该积极而耐心地有计划地帮助患者恢复说话能力。首先教他用喉部发“啊”音, 也可以让他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 因唇音最易恢复。能发音的患者, 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 然后可以独立练习, 由易而难, 由短而长。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 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 让他说出后半。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做言语刺激训练, 可在患者面前摆些图片, 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 一个图片一个图片的进行。对伴有发音障碍的患者由于言语器官无力、肌张力异常或失调, 需进行呼吸训练, 使患者说话时能保持一定的呼气压时间 (男15s, 女10s) ;还要进行发音训练, 使呼气与声带运动和振动能够协调, 以便自然发音。

1.2.4 体位训练

尽早进行体位摆放与被动运动, 脑卒中患者最好立即采取健侧卧位。面向健侧, 不让其向后扭转;肩屈曲90°~130°, 肘和腕伸展, 上肢放在身前枕头上;患侧髋、膝屈曲似踏出一步置于身体前面的枕头上, 脚不要悬空。其次是患侧卧位和仰卧位, 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 手不握任何物品。尽量避免采取半坐位, 以免因紧张性颈反射引起下肢痉挛。体位变换可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另外由于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优势, 健侧侧卧位可强化患侧屈肌优势, 患侧侧卧位可强化患侧伸肌优势, 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1周左右, 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可让患者练习床上左右翻身, 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因躯干受双侧锥体束支配, 瘫痪一般不完全, 恢复起来较快。由于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 也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及日后站立、行走等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 可让患者练习从健侧或患侧坐起, 注意应与翻身训练同时进行, 注意不要让患者背靠物体而坐。患者能独自站稳后, 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腿, 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在患者可独立站位平衡, 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 并可向前迈步时, 才能开始步行训练。对多数患者而言, 不宜过早地使用手杖, 以免影响患侧训练。在步行训练前, 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

1.2.5 中医康复

社区康复由于是进入家庭进行, 需要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 中医康复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选用推拿、按摩、太极拳等方法, 进行理疗、电疗、针灸等, 以改善患肢的功能, 逐渐强化大脑皮出, 建立新的兴奋灶, 可对患者针刺百会、四神聪, 上星、曲池、内外关、合谷、后溪、太溪、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 轮流使用。尔后进行按摩, 主要是对四肢尤其是偏瘫的患肢进行来回推法、搓法放松, 并伸屈关节, 协调关节数遍, 辅以旋展滚法、揉捻法恢复肢体关节功能灵动性, 并对上述穴位做点压, 以搓揉抖动放松, 最后以拍打法结束。

1.2.6 饮食护理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 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 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应限制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奶油等, 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其次, 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 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 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喝鸡汤、肉汤, 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 且需忌暴食。中经络者可用半流质或软食。中脏腑者每天注入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流汁饮食。

1.2.7 情志心理康复

人的心理活动, 是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突如其来的中风, 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到损伤, 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对患者造成许多心理创伤。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疗中, 要帮助患者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消除恐惧和悲观, 摆脱一切杂念, 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坚持有效的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按NIHSS及Fugl-Meyer评分在社区康复前进行1次评价, 12周后再进行第2次, 由专人完成, 其中NIHSS满分为42分, Fugl-Meyer满分为100分。

2 结果

详细如表1所示。

3 讨论

脑卒中易造成伤残, 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其后遗症期的患者数量大大增加.在社区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社区康复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1,2]。社会康复 (socialrehabilitation) 是指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 《中国康复医学》将社会康复纳入全面康复领域中, 它指“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生活有关的措施, 促使患者重返社会”。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目标是使中风后遗症患者身心得到康复, 通过康复训练和给予辅助用具用品使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 与人互相沟通和交流。社区康复代表了社区卫生与康复两方面的内涵, 不仅注意到健康安宁, 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 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

由本组结果与实践我们发现, 综合康复模式是全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将康复走出医院, 起到了极好的宣教与健康促进作用,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愈后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在实践操作中, 我们体会到,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训练要早开始, 只要病情许可, 应积极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适当地进行锻炼, 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 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家务、学习、娱乐及社交活动, 逐渐恢复对社会的适应, 这对患者的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手段, 其中足趾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足趾是整个下肢运动感觉的最末端, 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下肢的运动感觉程度。而且刺激诱发所需要的背曲肌肉反应可以提高踝关节的背曲能力, 加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提早进行步行训练, 使患者在步行能力和行走速度恢复方面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翻身和关节被动运动只能预防褥疮、肺炎和关节挛缩, 并不能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等其他后遗症, 也没有明显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还要尽早开始下主动训练。

中风患者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 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 不能单独依靠使用药物来恢复患者脑神经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 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 从简到繁, 指导患者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帮助他去重新认识周围事物。此类患者大多长时间卧床, 也应督促家属配合, 全方位的对患者进行包括情绪、饮食在内的治疗, 及早进行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 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 防止瘫痪侧肢体肌肉萎缩或关节强直;在心理康复过程中, 最好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这样有利于增进患者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情绪上得到稳定, 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有利于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症状改善, 是脑卒中患者治疗的有效途径,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的影响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辖社区对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康复管理措施, 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归纳评价, 指导临床实践。结果 综合康复后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NIHSS及Fugl-Meyer评分等方面均好于康复前。结论 综合康复有利于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症状改善, 是脑卒中患者治疗的有效途径,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综合康复,社区,观察

参考文献

[1]陆蓉蓉, 吴毅.慢性病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与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11) :1052-1055.

颈椎病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第2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对症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等综合护理。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护理方式对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颈椎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7-02

颈椎病是颈椎的一种劳损退变疾患,与长期的屈颈动作有关[1]。主要包括颈椎骨性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和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椎间盘脱出症等。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颈椎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压迫神经根导致臂至指尖的酸麻痹痛或眩晕,有的颈椎病甚至会压迫神经中枢-脊髓。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原因多是由于颈椎过度劳损,骨质增生以及韧带增厚所引发,有的甚至是由于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颈椎骨折,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以及椎动脉受到压迫所致,从而引发多种功能障碍[3]。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牵引,物理治疗以及针灸等,为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对患者尽心更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治疗风险,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为探讨和分析综合护理在颈椎病综合康复的应用,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53.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观察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在38-63岁,平均年龄为53.6岁,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9-62岁,平均年龄5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发病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照在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注重观察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以及诱发因素等。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在无相关禁忌证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心理护理:颈椎病属心身疾病范畴,本病病程长,症状复杂,诱发闲素多,难以根治,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將心理护理贯穿患者在院期间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的始终,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患者的首选。入院时因为身体的不适、接触陌生的人和环境,患者易发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发生角色缺失。护理人员应做到主动热情地接诊患者,妥善安置好患者的床位。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等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有关注意事项,使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全面仔细地了解、评估患者病情、家庭情况和心理顾虑等,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例举已经成功治愈的病例,使其放松心情,消除恐惧心理。同时与家属、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协调,避免患者因为治疗费用产生压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抗病能力增强。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胆固醇饮食,进食宜清淡、易消化、不食油炸食物以及溶氧仪引起腹胀的食物,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和水果。

(3)康复指导,指导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以使颈部相应的神经肌肉得到有规律的牵拉,有助于恢复颈部功能。锻炼颈部肌肉功能时,先长收缩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再进行颈保健操练习,做操时要全身放松,循序渐进;出院后可以适当进行太极拳等运动以调和气血,修身养性。

(4)加强宣传教育应积极教育和指导患者对颈椎病的认识,教育患者对自身疼痛的判断和描述以利于了解病情情况。通过提高患者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利于治疗时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3疗效评价标准。为评价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进行分类,依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在颈椎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满意15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满意度为70%。观察组满意20例,基本满意25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为90%。经X2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5]。综合护理已经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科梅.颈椎病病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2(8):382-383

[2]施子珍.综合性护理对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4(18):119-120

[3]赵晓萍,宋玉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0,8(32):1249-1250

[4]姜淑波.颈椎病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7(19):332-333

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观察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2例脑梗死患者均经临床与CT确定诊断,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4例, 年龄64~80岁, 中位年龄64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3例, 年龄62~78岁, 中位年龄6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 生命体征稳定后由康复治疗师每日给予2次康复锻炼, 每次30min。观察组同时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给予心理、体位护理, 主动锻炼、被动锻炼的护理, 日常锻炼、简易锻炼的护理和对家属及陪护人员的培训。4周后由专人在同一时间选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对2组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4周后2组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3.1 肢体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下降对脑梗死患者影响很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脑梗死患者健康要求的提高,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肢体功能恢复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第1阶段:发病后 1~7d 以卧床训练为主,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 避免挛缩位, 预防废用综合征,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的原则是先上肢后下肢, 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幅度由弱到强,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第2阶段:发病后8~12d, 以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为主, 每天上、下午各1次, 包括坐位耐力训练, 起立训练5~10次, 站立平衡训练10min, 步行训练20min站稳后让其交替伸屈膝关节。第3阶段:发病后22~35d, 训练以走出室外为主, 包括上、下楼梯训练, 走出户外活动, 每日上下午各1次, 每次≥1h

(1)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肌肉萎缩:肢体置于功能位, 活动上下肢各个关节和肌肉; (2) 上肢训练:训练患手做日常动作, 也可用捏皮球的方法来训练手指的功能, 每项做10下, 每天2次; (3) 下肢训练: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体, 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等, 每项做 10下, 每天2次。通过关节活动、按摩、良好肢体摆放、运动诱导等, 可抑制痉挛, 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 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通过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 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 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 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 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

3.2 语言及吞咽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此项康复训练贯穿于肢体功能锻炼中, 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因此从疾病早期就给予这方面的护理是很关键而且必要的。

(1) 对于运动性失语者:以口语表达困难, 说话少, 发音不清, 理解较好为特点, 训练重点为口头表达; (2) 对于感觉性失语者:听觉正常, 但听不懂别人语言, 口语理解障碍为其突出特点, 训练重点为听、理解、会话、复述; (3) 对于传导性失语者:重点训练听写、复述; (4) 对于命名性失语者:重点训练口语命名, 文字称呼等; (5) 对于完全性失语者: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其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训练, 如一起唱歌、数数等; (6) 失读、失写者:可将日常用语、短语、短句, 或词、字写在卡片上, 让其反复朗读、背诵和抄写、默写; (7) 对于构音障碍的患者:训练越早, 效果越好, 训练重点为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和构音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 还可选择一些实用性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如手势、图画、符号等[2]。

参考文献

[1]杨孟林, 华刚, 孟静.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偏瘫60例[J].吉林中医药, 2006, 26 (20) :48.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临床观察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临床效果

【中国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5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重视追求健康,由单纯的治病发展到治疗、康复、保健及预防一体的综合卫生需求。作为特殊人群的产妇,则更需要产后及时恢复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但由于妊娠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变,以及刚分娩的疲倦或其他社会因素,致使大部分产妇产后处在焦燥、紧张等易激惹状态。产后康复治疗仪采用不断改变蜗形磁场,把电磁波逐渐透射至深层组织,对患者实行更加持久深层治疗,加速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收缩,刺激腺体的分泌,能有效恢复肌肉的弹性和紧张度,肌体功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恢复。产后康复治疗仪能够加速产妇乳汁产生,提前分泌乳汁,提高泌乳量,疏通乳腺管,降低哺乳的痛苦,调节体内环境,使盆腔的肌肉和筋膜做规律运动,促进膀胱壁肌肉运动更有节律,达到排尿即时的效果,避免发生尿潴留,从而达到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下就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和实际使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150例自然分娩且初产、单胎、活产的正常产妇,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及产科并发症,产妇年龄处于21~39岁间,产后采用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和产后康复指导。获得知情同意之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观察项目为催乳常规治疗、泌乳不足、产后恢复、乳腺管不通、子宫复旧、加快产后排尿等6项。

1.2方法:催乳常规治疗,子宫复旧,产后恢复设置对照组,其观察组应用治疗仪,对照组选择自然恢复,逐个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过程。对照组采取按摩、热敷和健康指导等常规方法,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治疗仪。在对应部位实施20min低频脉冲的刺激,每天治疗两次,连续治疗在6 次以内(促进产后排尿的刺激时间每次为30min)。

通乳治疗在分娩后72 h开始,催乳则是产后6~8 h,治疗前先清洁皮肤,将治疗仪同电源连接后启动备用。将生理盐水润湿的纱布置于两侧乳头周围,治疗片紧贴局部放置在纱布上,暴露乳头,用固定带加压,调节其强度约170 Hz,适应之后,上调到200 Hz并连续进行20 min。

促进产后排尿的准备工作相同。将治疗片于骶尾部和耻骨联合上方各放置1 片,用固定带固定,由低到高增强治疗强度到170~200 Hz,连续进行30 min。

2结果

2. 1催乳常规治疗:观察组24 h治疗2 次的共75例,其中1次有效的32例,2次有效43例,总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4h 出现乳汁增加或奶胀的42 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卡方检验,P<0.01,结果有显著差异。

2. 2产后恢复治疗:观察组24h内治疗1 次63例,2 次的11例,当中产后排气68例,腰痛、腰酸减缓51例,疲劳减缓71例,且一次见效,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卡方检验,P<0.01,差异显著。

2. 3子宫复旧治疗:观察组于产后24 h内治疗2 次,1次有效有67 例,2次有效有8例,2次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在24h内子宫底明显下降有31例。观察组同对照组经过卡方检验,P<0.01,差异显著。

2. 4乳腺管不通治疗:观察组中乳房淤块有12例,乳汁较难吸出63例,经治疗1次有效15例,二次有效37例,三次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100%。P<0.01,差异显著。

2. 5乳汁分泌不足治疗:观察组治疗前基本无乳的42 例,泌乳量1-6ml有33 例,治疗2、3次后的平均泌乳量约40ml/d。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P<0.01,差异显著。

2. 6促进产后排尿治疗:观察组1次有效54 例,治疗二次有效13例,治疗三次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P<0.01,差异显著。

3讨论

孕妇分娩之后,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时消耗了大量体能,再者妊娠期和分娩期的焦虑紧张,容易引发产妇生理功能的不协调,最后引发泌乳量不足、子宫复旧不良、产后排尿等,严重影响到产妇康复以及抚育新生儿。剖宫产则更不利于产妇早期泌乳,且饮食受限,排气前仅可进食流质食物,补充的营养不够,术后腹胀及尿管置留引发产妇不适,进而影響到情绪和睡眠,降低婴儿的吸吮频率,影响生乳及射乳反射。产后康复治疗仪能够克服影响泌乳的相关因素,使产妇舒适、提前排气排尿、促进子宫复旧、稳定情绪、促进产后恢复等,提高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1]。

3. 1治疗仪对泌乳的效果:正常生理状态下,胎盘泌乳素是引发泌乳的重要激素。产后泌乳依靠吸吮乳头以刺激其感觉神经末梢,冲动经过脊髓传进丘脑,反射性引起缩宫素及泌乳素分泌,进而维持泌乳。治疗仪可使产妇的乳房内部发生旋转作用,其机制为涡旋电磁波在生物系统新陈代谢时能激发有关振荡,并由组织吸收,进而使毛细血管得以扩张,加快了乳腺的血流速度,完善了乳腺的局部组织灌流,增强了乳腺细胞组织营养代谢,提升了组织功能及组织再生,改善其循环,促进排空,最后刺激泌乳,解决了泌乳、排空、回胀间的反馈问题,进而起到通乳及催乳作用。同时由于微波电动仪有着婴儿吸吮效果,其吸吮强度比婴儿高5~10倍,更好的促进催产素和泌乳素分泌,改善微循环,使乳腺管畅通,增加泌乳量,减少乳汁堆积,使婴儿吸允顺畅,明显降低乳头皲裂及乳房疼痛的发生概率 [2]。

娩出胎儿后乳腺发生哺乳期改变,于产后两三天内,产妇乳房经过垂体所分泌的大量催乳素作用后,将会呈现快速膨胀及结实。哺乳腺一系列的变化是由于催乳素及相关的其他激素相互协同作用后,腺泡以及小叶内导管增多、密集,腺管腔扩张,小叶间组织减少明显,部分上皮从立方变为柱状,胞浆因分泌物富足而透明,有些腺腔大大扩张,有乳汁充满,各腺泡分泌活动轮流进行。分泌后的乳汁由乳腺管进入乳池,乳腺管在乳头表面有多个开口。若阻塞不通,则会出现乳房疼痛,胀痛使产妇出现哺乳恐惧,某些产妇可能因此停止哺乳,同时疼痛会反射性刺激大脑,影响泌乳活动。

3. 2 治疗仪对子宫复旧的效果:产后良好的子宫复旧可以减少产后的出血,减短恶露时间,降低感染几率。剖宫产子宫复旧较差,宫底可能持续不降,常需要应用缩宫剂来宫缩,达到子宫复旧目的。治疗仪采用低频脉冲的电刺激促使盆腔内肌肉收缩,增加筋膜张力,带动子宫韧带活动,加速子宫收缩,排除盆腔淤血,促使恶露排出,利于子宫复旧良好[3]。

产妇剖宫产后,由于受麻醉影响,肠管常处麻痹状态,再者产妇术后的活动受限,胃肠蠕动的功能减退,延迟了排气时间,从而影响进食。而治疗仪可运用低频脉冲的电刺激,调节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帮助改善局部循环,增强肠管蠕动,加快肛门的排气。早排气可使产妇恢复正常饮食,营养补充充足,可以有效预防产后便秘及肠粘连。

3. 3 治疗仪对促进产后排尿的效果: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有: ①分娩前后的母体心理、生理变化较大,产时消耗巨大的体能,分娩时焦虑、紧张情绪,易导致生理功能的不协调,再者膀胱受压过久膨胀影响其收缩功能,进而造成子宫复旧不良,产后排尿不畅;②镇痛和麻醉药物导致膀胱肌发生不同程度上的麻痹;③尿管留置作为异物给产妇造成不适感。同时,留置导尿改变了正常的排尿模式,尿管长时间开放导致膀胱的储存功能废弃,排尿反射中断,膀胱处于有尿就流的惰性状态,且收缩性减弱,导致尿潴留。治疗仪能够促进腰骶盆腔肌肉以及筋膜进行节律性收缩运动,促使膀胱肌肉进行节律性运动,促进局部的血循环,消除了膀胱肌麻痹,加速膀胱的收缩功能恢复,出现自主排尿。临床观察,术后拔掉尿管1~2 h后经治疗仪一般治疗20~30 min,随即出现尿意,能够自行排尿。所以,产后应用治疗仪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尿潴留,大大缓解了尿潴留带给患者的身心痛苦[4]。

4 小结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促进产妇提前泌乳、子宫复旧、排尿、增加泌乳、及产后恢复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使用体外贴膜,对身体无创,效果显著。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产后康复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雅莉,李王乐,荆琳等.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5):49-50.

[2]刘卫红,赵春艳,张秋玲.联合应用产后综合治疗仪和微波电动仪护理产后乳房的临床观察[J].武警医学,2007,18(9):679-680.

[3]李亚玲,高健.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防治产后及术后尿潴留[J].华北国防医药,2006, 18(2):134.

[4]董红艳.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剖宫产后产妇康复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 9,15(4):38-39.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5.97±9.79) 岁;观察组男23例, 女12例, 年龄 (56.81±9.1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 包括肢体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训练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护理以及心理支持等。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6周后, 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对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和比较。

1.2.2 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偏瘫或其它并发症,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出于对疾病的恐惧, 患者常出现绝望、抑郁等负性情绪, 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拒绝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 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 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针对不同性格患者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 让患者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 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给予患者支持, 让患者能感受到亲人的关心, 减轻心理负担。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不断给予患者鼓励, 增强患者训练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2) 功能康复。临床资料表明, 脑卒中后尽早给予康复护理, 行床上良肢位的设计与摆放, 对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对抗异常运动模式、防止或对抗痉挛、保护肩关节及诱发早期分离运动的出现等均起到良好的作用[2]。因此, 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良肢位的正确摆放, 即患者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 肩前伸, 伸肘;下肢保持稍屈髋, 屈膝, 踝中立位[3]。鼓励患侧卧位, 增强患侧肢体的刺激。但不宜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 要每1~2小时帮助患者变换一次体位, 促使肢体的伸屈肌力得以平衡。为预防关节活动受限, 四肢关节都应尽早行被动运动。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以牵拉挛缩的肌肉, 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 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 特别是肩外展, 外旋, 前臂旋后, 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 可防止肌肉萎缩, 避免关节挛缩和变形[4]。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 15 min/次, 每天不少于3次。开始运动时动作要柔和, 幅度要小, 保证在患者的可接纳范围内。但关节的被动运动并不能有效促进功能恢复。因此, 要尽早帮助患者主动运动。一般患者肌力达到三级以上时, 可采取主动运动, 由患者自己完成握手、按摩、抬腿等活动[5]。活动量要循序渐进。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主动活动, 如翻身训练、桥式训练、坐位训练等,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下床站立, 防止异常痉挛模式[6]。从第五周开始, 可视情况开始步行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患侧手、肩及下肢的按摩, 2~3次/d, 20 min/次, 防止肌肉萎缩。在肢体锻炼的同时, 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利用已有功能逐步引导、恢复遗失功能[7]。护理人员主要训练患者上肢功能, 从抓取大物品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手指精细化操作, 使患者最大可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 应有目的地训练与吞咽有关的肌肉, 使有关肌肉运动逐渐到位, 防止误吸及呛咳[8]。对失语患者, 通过失语刺激疗法帮助修复言语功能;对构音障碍者, 有针对性加强舌唇肌肉训练、口语训练、听力训练等, 鼓励患者多说话, 并指导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 (Fugl-Meyer评分量表) 比较, 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指数)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急, 致残率高, 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 减少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的影响。该研究中, 护理人员通过帮助观察组患者正确摆放体位, 加强关节的被动、主动运动以及言语功能、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辅之心理护理, 增强了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改善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通过6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 , 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6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萍, 刘增军, 丁海敬,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 (7) :747-749.

[2]黄丽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新进展[J].吉林医学, 2011, 32 (19) :4038-4040.

[3]奚淑平, 岳英, 刘慧丽, 等.急性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0) :2663-2664.

[4]朱德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全程康复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 2014, 36 (9) :1416-1418.

[5]于春荣, 刘会媛, 李鑫, 等.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6) :132-133.

[6]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9) :77-78.

[7]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5) :702-704.

康复观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住院10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 年龄均>65岁, 其中男48例, 女52例, 将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纳入标准: (1) 符合髋部骨折诊断标准; (2) 意识清醒, 自愿参与项目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年龄≥65岁, 无其他部位损伤; (4) 未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无伴发其他严重并发症。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通过多学科协调合作, 对骨科医生、护士以及专业陪人进行髋部骨折相关康复知识培训, 组建一支包括骨科医师4人、康复治疗师2人以及护士6人在内的骨科康复团队, 围绕病人入院时、围术期、康复期、出院时4个阶段, 制订各时期治疗护理方案, 再将各阶段护理核心落实为饮食护理、血液循环观察、卧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4个关键步骤, 出院后做好电话随访、上门随访, 继续帮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给予耐心的关怀与护理。骨科康复团队还要对家属、病人进行专业知识健康教育, 开展多媒体康复知识讲座、现场康复技术指导、康复团队共同查房、功能训练, 做好病人效果跟踪评价, 及时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方案, 最大程度保证病人身心处于最佳舒适状态, 自动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 最大限度地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3 效果评价

1.3.1 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

包括髋部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型4个方面, 总分0分~100分, 得分越高, 表示关节功能越好[4]。

1.3.2 功能独立性测评量表 (FIM)

分为7级6类18项, 每项最高7分, 最低1分, 共计126分。包括自我照顾、括约肌控制、移动能力、运动能力、交流、社会认知。126分为完全独立;19分~125分为部分依赖;18分为完全依赖[5]。

1.4 评价方式与时间

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上门随访方式跟踪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统计方法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病人关节功能及肌肉收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活质量[6]。近年来, 学者们对如何尽快恢复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肢体功能的方法进行大量研究探讨, 旨在缩短病人术后卧床时间, 从而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组建包括医生、护士以及康复技师在内的骨科康复团队, 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实施评估和干预, 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取得显著效果。骨科康复团队可以更专业、规范、系统地督促病人按照康复计划进行相关训练, 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护士共同全程参加髋部骨折病人的查房、治疗、康复功能训练以及出院指导、跟踪评价。另一方面, 骨科护士接触病人的时间远远多于医生和康复治疗师, 可以及时为病人提供帮助, 有一部分病人对术后康复训练不够重视, 术后怕痛而不愿进行活动训练, 骨科康复团队要做好病人心理指导, 耐心细致地讲解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向病人宣传典型的成功病例, 指导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训练之中, 促进病人尽快康复。表1显示, 通过组建骨科康复团队对髋部骨折老年病人实施全面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病人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观察组病人功能独立性测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综上所示, 多学科骨科康复团队的工作模式, 可以明显促进病人术后功能恢复, 有效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守友, 董浩军, 潘静, 等.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并发症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1) :66-67.

[2]王建英, 林会芬, 陈金平, 等.精细化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患者预防并发症的效果[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8) :74-76.

[3]葛向煜, 王君俏, 刘邦忠.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50-552.

[4]张祝英.护理随访对髓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影响[J].现代医院, 2011, 11 (4) :155-156.

[5]顾立强.股骨近端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5) :558-563.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2月于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6例, 病例选择标准: (1)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次发病者; (2) 年龄40岁~80岁, 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以及合并恶性肿瘤及严重营养不良、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70例, 晚期康复组5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1.2.1 康复治疗介入时间

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 h~7 d, 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3周~4周开始康复治疗。

1.2.2 康复训练方法

2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外, 还进行以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时间为90 d.内容包括: (1) 床上良肢位的摆放 (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 ; (2) 定时变换体位; (3) 患侧肢体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尤以肩、手、髋、膝和踝关节为主, 幅度由小到大; (4) 翻身坐起训练; (5) 桥式运动; (6) 坐位、跪位及站立平衡训练[1]、减重步行训练[2]; (7) 起立床站立训练; (8) 行走训练; (9) ADL训练 (包括进食、更衣、如厕等) ; (10) ST治疗, 包括失语症言语训练、构音训练、吞咽训练以及认知感觉功能训练等。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还要及时发现患者表现出来的和隐含的心理问题[3], 将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融入整个康复进程中。一般在前2周主要进行床上训练, 以后开始站立及行走训练, 每天训练3次, 每次50 min, 同时教家属学会基本的训练技术, 帮助患者训练。

1.3 疗效评定

在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 运动功能评分 (Fugl-Meyer运动量表FMA) [4]。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 (Barthel) 指数评定ADL[4], 由固定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 记录评定结果, 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显著降低, FMA评分、ADL评分比入院时显著提高, 组间比较, 早期康复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晚期康复组, ADL评分明显高于晚期康复组, 早期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显著改善, 与晚期康复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 与近几年有关研究基本一致[5]。见表2.

3 讨论

3.1 早期康复介入的可行性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康复科, 配备了神经内科医师、康复医师、物理、言语治疗师, 责任护士共同组成医疗协作组, 基本上符合卒中单元的条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言语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全面治疗, 卒中单元的建立为早期康复介入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3.2 早期康复介入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表明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均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但早期康复组的FMA、ADL及NIHS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晚期康复组, 早期康复介入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提高ADL改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脑的可塑性有关[6]。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损伤后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和适应过程, 即代偿机制, 其中一种代偿形式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轴突再生, 树突侧支出芽和突触阀值改变发挥储备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功能, 调整神经元兴奋性, 重建神经功能网络, 实现功能重组而达到功能重塑的作用。早期康复训练基于这种理论, 通过利用卒中后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引起的泛化运动,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及其他粗大活动, 促进正常运动出现。

3.3 康复介入的时间性

一般来说, 康复治疗越早, 疗效越好, 因此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24 h~48 h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 为防止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我们对早期康复组一般在前3周主要进行床上训练, 如关节被动活动、桥式活动等, 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情加重, 但疗效优于晚期康复组。

3.4 康复早期介入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康复医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患者, 由康复医生及神经内科医生共同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早期康复介入; (2) 卒中早期康复医生及时、准确、标准化的康复功能评定, 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计划, 具有针对性; (3) 发病初期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 减少错误运动模式; (4) 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积极的翻身、坐起等离床训练可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压疮、肺部感染甚至卒中后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 (5) 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法, 先进的治疗技术, 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目标, 减少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6) “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模式, 早期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总之,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ADL和生存质量,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时间, 使患者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缪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0-12.

[2]夏娣文, 王玉龙, 等.减重支持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8, 23 (6) :399-400.

[3]赖丽萍.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3, 18 (4) :227-228.

[4]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574.

[5]谢财忠, 陈光,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经颅超声Doppler和脑电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6) :426-429.

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1]。诊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 均经CT或MRI确诊且为初次发病,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在48h内;40~70岁。全部病例均来自黑龙江省中医医院住院患者, 选择2006年2月1日至2006年12月2日之间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对照组40例。如果出现剔除和脱落病例, 则立即补充入组。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24~48h开始康复治疗, 而脑梗死则应尽早或24h内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常规护理+早期康复+健康教育;对照组:常规护理。早期康复内容包括床上翻身训练、搭桥训练、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坐站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推拿治疗、言语治疗、心理疏导。

1.3 功能评定方法

神经系统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DS量表;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用SPSS1 1.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从表2~4统计结果分析, 治疗前ND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 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1) 入组时和对照组比较P>0.05, (2) 4周后和对照组比较P<0.05

(1) 入组时和对照组比较P>0.05, (2) 4周后和对照组比较P<0.05

(1) 入组时和对照组比较P>0.05, (2) 4周后和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脑卒中后急性偏瘫的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早期康复之所以有效, 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和高度的可塑性, 这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循证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而康复护理训练是卒中单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采用的早期体位疗法、被动活动患肢、给予患肢各种刺激等方式, 增强了患肢的感觉刺激输入, 降低其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2]。临床实践也证明, 早期康复护理可加快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极大的发挥脑的“可塑性”, 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3]。目前一致认为康复训练应及早进行, 训练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 任何疾病发病时康复护理应开始进行, 早期功能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卒中的并发症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是行之有效的。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停止24h后可进行康复治疗[4]。

成功的康复离不开康复护理, 随着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医学介入,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康复护理, 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 对提高疗效、稳定心理、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效果明显。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卒中单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康复训练更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多专业、多学科协作的卒中单元中, 早期科学的运动康复护理, 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提高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减轻了社会、家庭的负担。

关键词:卒中单元,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志, 1996, 12 (6) :379.

[2]陈九斤, 杨朝辉, 梅元武.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康复, 2005, 20 (4) :58-60.

[3]3Frowe R, Cicine llip Bassi A.Mapping of m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tlersfler stroke A brain stimulation study with focal magnetic Pulses[J].Stroke, 1997, 28 (1) :110-117.

康复观察 第9篇

方法: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于第30天后进行Bathel指數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Ba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技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7-0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近几年统计,我国脑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高于西方国家,全国脑卒中发病人数逾越150万人,致残率约86.5%,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明显的提高,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信心。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0天后进行Bathel指数评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1.2.1对照组:患者病情在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疾病不再进展后给予康复护理。

1.2.1.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需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也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1.2良肢体位的摆放。其目的是防止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有助于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出现或加重。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后垫一个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臂位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因会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是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1.2.1.3定时翻身拍背。每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时,患者侧卧位,扣击者两手的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由轻到重,迅速而有节律地扣击胸壁,震动气道。目的是预防坠积性肺炎,防止肺部感染。

1.2.1.4关节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缓慢轻柔,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每个动作需3—5秒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1.2.1.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进行ADL训练是能够恢复以前生活方式的重要步骤,患者常需要在充分指导下认真,反复地训练和体验,以便早日回归家庭。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可逐步练习穿脱衣服、穿袜、穿鞋、刷牙等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内容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急性期是指病情尚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就可以进行良肢体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和适当的被动运动及按摩。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动作不猛,均应尽早甚至超早期康复护理。(发病28—72h)。

1.3评价指标。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定比较,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

2结果

3讨论

膝部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效果观察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膝部骨折手术的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1例, 男29例, 女22例, 年龄17~63岁, 平均年龄 (38.2±9.1) 岁;观察组患者53例, 男30例, 女23例, 年龄16~65岁, 平均年龄 (38.9±9.4)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在手术后1个月左右, 经影像学观察认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对位正确, 骨位稳定之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主要对患者的作息、饮食、运动量进行干预控制, 帮助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②观察组:在手术后第2天就开始介入康复治疗。首先, 从心理角度进行康复治疗, 与患者建立心灵沟通的渠道,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将术后康复训练的意义、方法向患者介绍, 让患者能够主动接受康复训练;其次, 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训练, 在术后第1天主要让患者进行手术肢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 进行轻微训练, 在术后第2天让患者进行膝关节的轻微屈伸活动, 在术后7 d左右让患者进行手术肢的抗阻训练, 在术后20 d左右让患者进行四肢的功能训练;最后, 让患者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直至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另外, 在康复治疗的前7 d, 每日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进行辅助康复, 每日进行两次, 每次30 min左右。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半年以后回医院进行复查, 检查膝关节的骨结构恢复情况, 并对膝关节活动质量进行比较。

1.3 评价指标

采用Judee标准进行膝关节活动功能的评价[2]。将关节活动度高于100°评价为优秀;将关节活动度在80°~100°之间评价为良好;将关节活动度在50°~79°之间评价为一般;将关节活动度在50°以下评价为较差。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即为膝关节活动质量的优良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通过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术后半年的复查以及膝关节活动质量比较发现, 对照组51例患者有26例膝关节活动质量优秀, 有16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良好, 有6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一般, 有3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较差, 膝关节活动质量的优良率为82.4%;观察组53例患者有44例患者膝关节活动质量优秀, 有7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良好, 有2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一般, 膝关节活动质量的优良率为96.2%。见表1。

3 结论

膝关节是影响人体活动非常重要的一处关节, 一旦受到损伤, 就会对人们的直立、行走以及其他的日常活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并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与此同时, 膝部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 当出现碰撞、车祸、暴力等情况时, 膝部都非常容易受到较为严重的损伤。因此, 目前对膝部骨折的治疗与护理, 是医学研究领域重点讨论的话题, 具有非常深远的医学价值[3]。

而对于膝部骨折的康复, 目前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对骨折部位进行纠正与修复, 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在传统的康复治疗中, 选取的康复治疗时机主要是在手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 此时患者的膝部骨结构已经回到了正确位置, 骨折线开始模糊, 并且有骨痂形成, 膝部骨骼的结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在此时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虽然较为稳妥, 患者中途出现二次损伤的概率较小, 但康复效果却相对较低, 膝关节的功能难以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水平。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 以及常规康复治疗思路的逐渐不适用, 在当今的膝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过程中, 新型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早期康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膝部骨折术后护理方式, 在一些文献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4]。该康复治疗方法的康复开始时机选择在进行骨折手术之后的第2天, 在时机的把握上比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更早。并且早期康复治疗是建立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的辅助康复基础之上的, 克服了在手术后早期患者的骨结构已受到二次损伤的问题, 让患者能够更早地进入康复轨迹, 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水平。并且在早期康复治疗的初始阶段, 心理干预也拉近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让患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接受康复治疗, 增加了康复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 在手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膝部骨折患者, 膝关节活动质量的优良率达到了96.2%, 比常规康复治疗下82.4%的优良率提高了许多。并且采用早期康复治疗, 大多数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质量都能达到优秀水平, 让更多的患者恢复了膝关节功能的正常, 更好地消除了骨折对患者的生理功能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 对于膝部骨折患者来说, 不仅要即使进行骨折的纠正与修复手术, 更要在手术后根据实际的护理条件, 进行即使的康复治疗。在手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该康复思路具有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可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艳许, 节晓光.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2) :91-93.

[2]刘萍, 乔瑞云.CPM锻炼结合护理康复对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2) :379-380.

[3]徐海燕.膝部骨折合并月国血管损伤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信息, 2013, 34 (26) :310-311.

上一篇:社区慢性病干预措施下一篇:礼仪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