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2024-07-19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精选12篇)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1篇

但由于催化剂中毒和二次污染问题较难解决, 目前尚未达到实用阶段。现在应用较普遍的是催化氧化法, 按反应组分在催化过程中的状态, 可分为液相催化氧化法和气相催化氧化法。 下面就以液相催化氧化法做简单介绍。 液相催化氧化法是用水或稀H2SO4, 吸收废气中的SO2, 再利用溶液中的Fe3+或Mn2+等将其直接氧化成硫酸。 即

千代田法烟气脱硫即是利用这一原理实现的。 该法首先将废气由鼓风机送入除尘器, 除去灰尘, 同时增湿冷却至60℃左右, 然后送入装有含Fe3+催化剂的稀硫酸吸收塔脱硫, 废气经除雾器后排空。 由于烟气和吸收液氧气含量少, SO2在吸收塔里不能充分氧化, 多数只转换为亚硫酸, 因而含亚硫酸还应被送入氧化塔, 在Fe3+的作用下, 用O2将H2SO4浓度达5%时, 分流出一部分稀H2SO4送入结晶槽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石膏, 母液经沉降槽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该法工艺简单, 运行可靠, 并可副产石膏, 但其液气比大, 设备庞大, 且稀H2SO4腐蚀性强, 需用钛、钼等特殊钢材, 因而设备投资大。

2 湿式石灰石/ 石膏法烟气脱硫使用技术

该法是用石灰石的浆液洗涤烟气, 以中和 (脱除) 烟气中的SO2, 故又称之为湿式石灰石/ 石膏法烟气脱硫。 这种方法是应用最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烟气SO2排放控制技术。 其特点是SO2脱除率高, 脱硫效率可达95%以上, 能适应大容量机组、高浓度SO2含量的烟气脱硫, 吸收剂石灰石价廉易得, 而且可生产出副产品石膏, 高质量石膏具有综合利用的商业价值。随着石灰石/ 石膏法FGD系统的不断简化和完善, 不仅运行、 维修更加方便, 而且设备造价也有所降低。

3 二氧化硫的转化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 从1952 粘轰动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4000 人死亡后, 促使人们对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现在认为SO2在大气中的主要化学演变过程是:SO2被氧化为SO3, SO3被水吸收形成H2SO4, 在遇NH4+形成 (NH4) 2SO4或其他硫酸盐, 然后以微粒形式参与循环。 已经证实, 对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人体健康、能见度和气候等产生影响的主要不是SO2本身, 而是其氧化产物。 在SO2向硫酸和硫酸盐的转化过程中, SO2-SO3是关键的第一步。 由于氧化反应可以在气体中、液滴里和固体微粒表面上进行, 涉及一般反应、催化反应及光化学反应等多种复杂反应, 所以至今对其转化机制、速度和影响因素等, 并未完全弄清楚。 现将主要的可能转化途径做一扼要介绍。

3.1二氧化硫在气相中的转化

(1) SO2与O2的反应

在夜间或其他无光的情况下, SO2与O2的反应一般是及其缓慢的。在白天太阳光照射下, SO2吸收340- 400nm紫外线成为激发态分子SO2而提高了与O2反应的活性, 其可能的反应机理为:

SO2作为反应的中间产物至今仍未直接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 清洁空气中SO2的上述光激发氧化的反应速度也是很慢的, SO2的转化率每小时小于0.01%。

(2) SO2与自由基反应

在被污染的特别是存在NOx和HC的空气中, 由于光化学反应提供的OH、CH3O2、HO2等强氧化自由基, 使SO2的转化加快, SO2与上述自由基的转化如下:

此反应转化率为每小时1.9%。 这类光氧化反应的速度比直接光氧化过程要快很多, SO2的总转化率达2%- 5%。 这种转化机制目前被认为是低层大气中SO2转化的主要机制。 但温度、湿度计光强等因素的影响如何, 仍需进一步研究。

3.2 SO2在水滴中的氧化

(1) SO2在液滴中的催化氧化

SO2能溶于水, 并在其中氧化为硫酸盐, 在一般云层及雾霾中, 每立方米空气约含有1mg直径小于50μm的水滴。 空气中SO2与水滴相遇而溶解并在其中直接与O2化合:

这种液相中的直接氧化通常是缓慢的。 人们发现在动力厂含有水气的烟气中, SO2的氧化速度比在清洁空气里快10- 100 倍。 实验证明, 这是由于烟气中所含锰离子和铁离子的催化作用, 加快了溶解在颗粒物表面水膜中的O2和SO2的反应速度。如在锰离子的催化作用下的氧化转化率可达每小时1%, 其反应通常认为是综合催化过程。

(2) SO2在液滴中被强氧化剂氧化

在被污染的大气中, 往往因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浓度较高的O2和H2O2等强氧化剂。 它们被水滴吸收后会促使SO2氧化成硫酸盐。

这类氧化反应的速度可与前述间接光氧化的速度相比拟, 甚至超过其几倍, 如O3可使玻璃种SO2的氧化速率达到每小时13%。 因而这种氧化机制已引起重视, 遗憾的是各国所得氧化速率的数据目前还很不一致, 甚至相差1- 2 个数量级, 故对这种机制的重要性还难以评价。

3.3 SO2在固体微粒表面上的氧化

大气中的SO2会被固体粒子表面所吸附。 在微粒表面存在的金属氧化物或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 会使附着的SO2很快形成SO42-:

如在活性炭表面上SO2的氧化速率可高达每小时30%。 不过, 这类干表面上的催化氧化过程需要很高的温度, 所以只能发生在烟道气中。

综上所述, 大气中的SO2有多重途径氧化成SO3, 其转化机制视具体环境条件而已。 例如, 在白天低湿度条件下, 则以光氧化为主;而在高湿度条件下, 催化氧化则可能是主要的, 往往生成H2SO4雾, 若有NH3吸收在液滴中就会生成硫酸铵。

摘要:SO2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燃煤污染源的SO2控制, 涉及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销售、使用等各环节。

关键词:大气,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供热节能减少大气污染[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7) .

[2]任改平.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J].北方环境, 2011 (6) .

水泥炉窑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第2篇

1.水泥行业排放现状和标准的发展

我国的氮氧化物污染日益严重,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但我国却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脱硝技术。

2007年全年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约为1800万吨~2000万吨。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长率为5%~8%。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氮氧化物减排措施,到2030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3540万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NOx 排放国, 如此巨大的排放量将给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全国的水泥企业近5000家,2010年全国累计水泥总产量18.7亿吨。采用国内技术和装备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经达1300多条。水泥行业NOx排放对全国NOx排放贡献率达到12~15%。水泥行业对NOx排放贡献仅次与电力行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位居第三。根据一些不完全的监测数据显示,水泥炉窑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大约在800 ~ 1600 mg/Nm3左右, 也有一些数据报道水泥炉窑平均排放浓度为500 ~800 mg/Nm3。

水泥行业将严格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以及可替代原料、燃料处理的污染控制标准。对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须配置脱除NOx 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新建水泥项目要安装在线排放监控装置,并采用高效污染治理设备。

与火电厂相比,水泥窑炉有着烟气温度波动大,粉尘浓度高,NOx排放浓度高,SO2 排放浓度低等特点,这将使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水泥行业NOX控制现状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全国水泥行业NOX排放为100mg/nm³。因水泥行业的特殊性,目前水泥行业还没有较好的减排方法。

SCR法不仅投资很大、运行费用很高,更主要的是在窑炉出口处粉尘浓度高,催化剂极易被堵塞而失效。直接影响其推广使用。

SNCR法对950~1050℃的“温度窗口”控制要求高,控制不好不仅不能降低NOX的排放,还对窑炉的正常运行和水泥质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3.氧化吸收法脱硝技术 3.1脱硝原理分析:

烟气中NOx的主要组成是NO(占95%),NO难溶于水,而高价态的NO2、N2O5等可溶于水生成HNO2和 HNO3,溶解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容易被碱液吸收,达到脱硝的目的。虽然NO难溶于水,但NO带有自由基,当它与氧接触时容易被氧化成NO2。将NO氧化成高价态的NO2,并提高NO的氧化效率将极大的提高脱硝效率。

氧化吸收法是采用气—汽热交换原理,在烟气进入脱硝塔前利用专用氧化器将烟气中的NO氧化成NO2后进入装置内的脱硝反应器中,并在反应器中喷入被特殊活化剂活化和雾化的氨水。该吸收剂使气态氨、汽态水与气态的NOx迅速反应结合成铵盐和氮气,从而达到治理NOx的目的。该新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采用自行设计的空气氧化器,将一氧化氮氧化率提高到90%左右,而传统技术的氧化率不足40%,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后经稀碱吸收后,尾气中氮氧化物浓度达到国家最低排放要求。3.2 化学反应: 2NO + O2 = NO2 2NO2 + H2O = HNO3 + HNO2 当氨与HNO3或HNO2接触时产生如下化学反应。NH3 + HNO3 = NH4NO3 NH3 + HNO2 = NH4NO2 氧化吸收法能脱除65~85%的氮氧化物。3.3性能特点

(1)工艺简单,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运行管理工作量极少。(2)测控参数少(PH值、温度、液位),测控技术成熟。(3)有利于烟气余热的吸收和利用。

(4)不造成(水体、噪声、粉尘等)二次污染。(5)脱硫剂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储运方便。(6)设备阻力小。脱硫脱硝装置总阻力小于1500Pa。(7)维修量少。因该设备无运动部件几乎不需维修。

(8)寿命长。因脱硝效率高,脱硝后烟道内酸性物质极少,减少了对管道和风机的腐蚀程度,增加了使用寿命。3.4 新颖性:

它是采用稀氨水为脱硫剂,利用气体氨与气体NOX进行气-汽热交换反应,生成硝酸铵和氮气,从而达到脱硝的目的。3.5 先进性:

此化学反应仅需0.2秒即可完成,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设备的结构复系数,降低成本。另外,所用辅助设备少,工艺流程简单,具有极强的竞争力。3.6独特性:

采用专有技术配方(一种活化剂),使稀氨水中的离子态铵转化为分子态氨,为气-汽热交换反应提供了前提条件。4.技术参数

(1)对脱硫剂的要求: 氨水浓度5%-25% 或碳酸氢铵、尿素(2)脱硫效率:>95%(3)脱硝效率:>80%(4)设备阻力:<1500pa(5)无二次污染 5.结论与展望

水泥窑的尾气排放对大气NOx污染的贡献仅次于电力行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要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家的NOx减排指标,需要严格控制水泥窑的NOx排放。

因水泥行业的特殊性,烟气温度波动大,粉尘浓度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高,以致目前流行的SCR与SNCR法都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3篇

阳极氧化铝板是将铝板置于相应电解液(如硫酸、铬酸、草酸等)中作为阳极,在特定条件和外加电流作用下,进行电解。氧化后的铝板,表面上形成氧化铝薄层 ,其厚度为5~20微米。提高了其硬度和耐磨性,并具备了良好的耐热性、绝缘性和抗腐蚀性能。其氧化膜薄层中具有大量的微孔,可吸附各种染料和有色物质,因而可以在进行阳极氧化的过程中需要在电解液中加入预定的具有染色功能的电解质进行染色,相当于给铝板镀上一层颜色,提高其装饰性。因此阳极氧化铝板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建筑装饰、灯具照明、电子消费品、工艺品、家用电器等行业中。

1.阳极氧化铝板的施工工艺流程

(1)深化设计→现场测量放线→绘制下料排版图→钢骨架制作安装→工厂加工→现场安装→验收

(2)天花阳极氧化铝板安装示意图及照片:

(3)墙面阳极氧化铝板安装示意图及照片:

2.阳极氧化铝板的选材问题分析

阳极氧化铝板可以根据装饰效果的要求选择各种不同的颜色。理论上,不同批次的产品的色泽可以达到一致,但实际操作中要实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阳极氧化铝板的选材主要是为了控制好其色差问题。为此,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阳极氧化铝板制作工艺的选择

一般阳极氧化铝板的加工分为片状氧化和连续氧化,顾名思义片状氧化就是将单片的铝板置于电解槽内进行氧化,因此种工艺难以实现铝板基层的预处理、氧化持续时间、特别电解液浓度始终保持完全一致,所以极易导致铝板出现色差。而连续生产的技术是整卷的铝卷进行连续性的阳极氧化。此技术的创新是新时代的技术革命,克服了传统片状氧化中出现的色差和膜层不均匀等技术缺陷。连续氧化的生产工艺令阳极氧化铝板的外观无视觉色差,从而达到亮丽的装饰效果。氧化膜层均匀的厚度,确保产品寿命和色泽持久一致。在深交所项目施工的2011年,国内还没有技术工艺成熟的连续阳极氧化生产线,因此该项目所有阳极氧化铝板均采购自欧美国家。近两年国内的连续阳极氧化铝板生产线已经陆续开始上马。

(2)阳极氧化铝板基材的选择

阳极氧化铝板的基材选择是控制好其色差的又一关键因素。若铝板基材质量不合格,导致铝板内各种元素的含量不确定,即便是选择最好的氧化工厂进行氧化,铝板也会出现较严重的色差。因此在与铝板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铝板基材的品牌,并尽量使用同一批次的产品。

(3)慎重选用供应商的库存

国内不少进口阳极氧化铝板品牌的代理商会有一定库存的阳极氧化铝板,用以制作样板或应付一些供货周期较短但用量不大的项目。一般阳极氧化铝板在与空气接触时间长了之后颜色还会有少量的变化,因此这些存货即便是同一品牌的产品也会因生产日期和批次的不同存在细微的色差。另外,部分品牌的铝板在覆膜时两个侧边会留下一点不被保护膜覆盖,这样的铝板若存放时间过长,被薄膜覆盖的位置与未被薄膜覆盖的位置会有一定色差,产生“黑边”的现象。因此,我们在选用供应商的存货一定要进行慎重的比对。

3.阳极氧化铝板二次加工厂家的选择

阳极氧化铝板生产出来后需要经过覆膜→裁剪→放样→折弯→植钉→装配→包装等等一系列的工序之后才能运到工地现场进行安装,一般进口阳极氧化铝板的国内代理商都没有自己的二次加工厂,因此二次加工厂的选择也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的关键因素,在选择二次加工厂时要着重考察其以下几点:

(1)考察厂家的规模和加工能力

厂家的规模和加工能力是选择阳极氧化铝板二次加工厂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业绩信誉好、设备先进、加工过程标准化的供应商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2)剪板设备的加工精度

深交所项目的阳极氧化铝板的板块尺寸非常大,最大的尺寸规格达到1500mm*4500mm,而板块之间的留缝只有3mm宽。因此,板块的裁剪公差需要达到相当高的控制标准,尤其是对角线误差必须控制在1mm之内,否则将无法保证留缝的宽窄的均匀一致,严重影响装饰观感质量。这样的误差控制标准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对厂家的剪板设备的加工精度以及工人的操作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经过裁剪的切口断面与铝板的原有截面在效果上有一定的差异,且尺寸上存在公差,因此在排版和裁切的过程中要求加工图纸排版图分隔编号并注明裁剪边,使得裁剪铝板口与裁剪铝板口原材料截面与原材料截面对接安装,防止裁剪铝板口与原材料截面存在差异。

为避免加工精度不足,裁剪氧化铝板时尽量选用前定位裁剪铝板,裁剪边缘要求平滑一致,避免破坏氧化层。冲孔和切角氧化铝板时一定规范加工,严防加工精度不够。

阳极氧化铝板是有的方向性的,一般在铝板表面的薄膜上都有箭头指示,在裁剪铝板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铝板的方向一致。

(3)种植焊钉的工艺水平

种植焊钉是将焊钉用专用的焊钉机将焊钉焊接在铝板背面的工艺,因在焊接时会产生瞬间高温,极易导致背面的氧化膜出现异常,许多使用阳极氧化铝板的项目都因种植焊钉时的工艺控制不当,在种钉处的背面出现了白斑和凸起的现象。正确的加工工艺需要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a.种植焊钉前需对阳极氧化铝板的背面进行打磨,打磨时需要先检查铺设软底地毯作业平台表面有无杂物,台面铺设型材靠山,加工作业设置专业工种对氧化铝板进行直角、种钉的定位数据打磨(工装上设置定位数据),以定位钢尺标示后再抛磨氧化层到铝本色,切忌抛磨太深伤及板面。

b.采用专业特定的进口焊钉机;

c.用于种植在阳极氧化铝板背面的焊钉必须是与阳极氧化铝板的基材为同种标号,深交所所使用的是5005编号的铝板基材;

d.植钉时手持焊枪垂直下压,设置三角平衡柱,使焊钉和三角平衡柱靠到板面后,按下焊枪开关进行种钉;适度调节合理的电流值约90毫安;完成种钉后,快速拔出焊枪,用螺丝劈手柄轻微敲打钉底部,检查所种植焊钉是否牢固;

e.必须用裁剪下来的铝板边角料先进行焊枪调试,检查铝板种钉背面区域是否有凸面状况,然后根据氧化板面效果(面氧化层有无异常)与种钉牢固性,适度调节合理的电流值,种钉所产生铝须必须清除,氧化板与辅件的效果必须密拼无缝方可视为调试工作完成,进行正式加工。

(4)加工及装配铺件的工艺水平

阳极氧化铝板的辅件是指通过焊钉固定于阳极氧化铝板背面的加强筋、龙骨等配件。这些辅件的加工及安装精度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安装质量。因此,在选择二次加工厂时,必须重视一下几点:

a.安装辅件前,必须对辅件的精度进行检测,尤其是龙骨挂点的精度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b.安装辅件时装饰面朝下(铺有软底地毯)平放,一定轻拿轻放,氧化板紧靠专业工装(型材靠山),所有加工程序精益求精;

c.采用气动专用套筒扳手:铝板种钉后依次放置平垫弹、簧垫片、不锈钢螺母,适度调节合理的气批压力值于0.25帕,簧垫片精密程度为90%。适当以边角料进行调试,达到最佳状态后方可进行生产;

d.氧化铝板背面根据图纸挂钩及辅件位置布置定位;首件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合格后方可严格按照工程加工图纸进行装配辅件和产品组装工作;

(5)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工作

阳极氧化铝板的最大问题就是其表面氧化膜的不可修复性,一旦表面出现哪怕是轻微划痕也只能更换。同时,阳极氧化铝板在装饰材料中属于高价材料,一般在下单过程中,施工单位都力求把损耗控制在最低,而且其供货周货期非常长,一般从下单订货到交付给二次加工厂进行二次加工需要超过3个月时间。一旦二次加工厂不注重成品保护,在二次加工过程中造成过多的损耗将直接导致铝板数量不足,对工期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选择二次加工厂时必须考察其管理水平和工人素质,看其工厂环境是否干净整洁,设备的布置是否符合工艺流程,材料转运通道与临时堆放区是否有明确的区分,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一线操作工人是否进行过上岗前的教育培训。另外,在其加工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a.没到工序进行前,检查氧化铝板表面是否有划痕划伤、保护膜有无划破、铝板边缘是否有碰伤变形等现象,问题材料不予加工;

b.每次操作开始前,检查作业平台有无硬性杂物,装饰面(标有箭头的一面)朝上平放,做到轻拿轻放;

c.在进行装饰面朝下的工序时(如植钉、装配),必须在操作平台上铺设软底材料,避免铝板氧化膜的划伤;

d.在材料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出现铝板边角的磕碰,阳极氧化铝板应面对面、背靠背的堆放,并且使用有软性材料包裹的小推车进行转运;

e.阳极氧化铝板的包装应采用专用聚乙烯起泡膜进行全面的包覆,同时为防止装卸、搬运过程中造成边角的磕碰,周边和四角必须采用不低于4mm的纸皮进行有效包覆;对于面积较小,长度小于1m的板,可采用二合一的打包方式,两块板面之间必须夹有起泡膜进行有效隔离,对于面积较大,宽度度大于900mm的板,必须采用单件包装;

f.运输所有板装车时全部立式装运,禁止平面式装运。装车时禁止板的正面与背面直接紧贴装运。车厢与板面之间用泡沫板采取隔离措施,装运时轻拿轻放;

4.阳极氧化铝板在现场安装过程中的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1)阳极氧化铝板安装精度的问题

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的室内装饰共计使用阳极氧化铝板10万余平米,其板块尺寸较大,板块间留缝较小,安装尺寸要求完全遵照建筑模数,必须做到天地墙对缝对线,且缝的大小必须均匀一致。在设计风格上设计师将简洁做到了极致,天花与墙面、墙面与墙面、墙面与地面在收口处无任何收口线条或凹凸关系等处理措施,使得少许的安装误差都会直接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下。另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将大部分的机电末端都置于天花上四块阳极氧化铝板的交界处,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这些都对现场安装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阳极氧化铝板生产加工之前,必须对现场进行精确的放线定位,并要求二次加工厂家制作详细的加工图。厂家在加工图制作时要精确的表示阳极氧化铝板背面龙骨的位置,并且在制作过程中阳极氧化铝板龙骨的安装精度偏差控制在正负1mm之内。

在钢架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放线的完成面线进行竖向钢架的焊接,水平钢架严格按照水平线及阳极氧化铝板的二次加工厂家提供的基层钢架深化图纸尺寸进行作业。同时,现场施工员须根据图纸随时跟踪检查施工的精度。这样才能避免因为阳极氧化铝板龙骨位置与基层骨架不符而导致基层骨架返工。

在阳极氧化铝板安装前应严格检查铝板的加工精度,不符合要求的阳极氧化铝板不能上墙进行安装。在安装阳极氧化铝板时,应在铝板背面龙骨与基层骨架之间设置软性胶条,以增加板块的可调节性。

阳极氧化铝板的安装时需要在天花墙面地面的相同部位弹出分缝控制线,控制线的间隔不大于6米,安装时严格按照完成面线以及分缝控制线进行安装,以确保天地墙完全对缝。在板块与板块之间接缝的背面现场固定承插件以调整板块接缝处的平整度以及接缝大小。

(2)阳极氧化铝板的色差问题

阳极氧化铝板的色差问题一直阳极氧化铝板施工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将对工程的观感质量产生致命的影响。除了前面提到的在铝板加工过程中的色差控制之外,在铝板二次加工及安装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铝板色差的控制,以达到设计师期望的装饰效果。

连续氧化的阳极氧化铝板都是具有方向性的,可以通过阳极氧化铝板覆膜表面的箭头来分辨阳极氧化铝板的方向。在二次加工及安装阳极氧化铝板的时候,同一个面的铝板必须采用同一个方向进行加工和安装,否则在不同方向的板块之间将产生视觉色差。

阳极氧化铝板在进行工厂二次加工时,加工厂应将不同批次的阳极氧化铝板原板分类堆放,同一部位必须使用同一批次的铝板。加工时应预先将计划用于相邻板块间的铝板的保护膜撕开一个角进行色差比对,以减少因铝板氧化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色差。现场安装完成后同样需要进行色差比对,以加强对色差控制的监控。

(3)阳极氧化铝板的成品保护问题

不同于普通静电喷涂铝板在表面漆膜损伤后可以进行油漆修补,阳极氧化铝板的氧化膜是不可修复的,这也是阳极氧化铝板较少用于内装,并鲜有用于室内墙面装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加工、运输、安装以及交工之前的任何时间内一旦出现了氧化膜的损伤只能改成小板或者报废处理,因此阳极氧化铝板的成品保护在整个施工周期内都是极其关键的。

前面以及介绍了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成品保护要求,在施工工程中成品保护更是必不可少,首先在铝板的搬运过程中,要投入足够的人力,一块铝板至少要两个工人抬,切不可为了省人工让一个工人扛着走。同时要教育工人在搬运过程中保证铝板的包装完整减少磕碰。阳极氧化铝板运到现场之后必须选择单独的房间进行集中堆放以便于管理,切不可随意堆放,尤其是不能堆放于通道两侧,以免在搬运其他材料的时候造成铝板的破坏。阳极氧化铝板的包装应一直保留到安装之前,应本项目铝板板块较大,安装时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力,避免因人力不足导致铝板的跌落损伤。安装完成之后,铝板表面的保护膜应完整的保留至竣工交付之前,并且在距地2.4米的高度范围内用5mm厚的夹板进行遮挡保护。

结语

随着人们对装饰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阳极氧化铝板因其不同一般铝板的特有光泽,在新建的公共建筑中必将会被更加广泛的使用。以上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是本人对深交所项目进行总结后得出来的,希望借助这篇文章能和大家共同探讨。

渗碳齿轮内氧化控制技术研究 第4篇

在合金的高温氧化过程中,除了形成表面氧化物以外,氧可能溶解并扩散进入合金内部[1],并与合金中较活泼的组元发生反应而形成颗粒状氧化物沉积在合金内部,相应的氧化物称为内氧化物。行星齿轮承载力较大,长时间运转的行星轮表面内氧化剧烈时会成为疲劳源,最终导致断裂失效[2];另外,内氧化后的区域合金元素减少,会导致钢的淬透性下降。因此,在渗碳过程中严格控制内氧化程度,对提高风机齿箱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氧化剂的存在是产生内氧化的根本原因。渗碳炉中的氧化剂有H2O、CO2和O2等成分,它们能渗入钢材表面,导致渗碳层内氧化。王有铭等人[3]曾分析了造成内氧化现象的主要原因:①渗碳炉的密封性不好有空气侵入;②渗碳炉中氧化性气体如H2O、CO2、O2过多;③渗碳炉内有残余物等。对于渗碳钢而言,一般在900 ℃~930 ℃下进行渗碳。钢在工艺温度下渗碳时,碳势控制值通常应小于Am点对应的碳溶解度,一般设定为略小于该溶解度,这样渗碳中可以抑制高温时粗大碳化物的形成。 潘一凡等人[4]曾对在930 ℃渗碳条件下钢基体未发生外氧化而其他合金元素发生内氧化的最大氧分压做了计算,得出在合金元素以溶质元素形式存在于渗碳钢中时,内氧化不可避免,但随着碳势的增加,氧分压降低,内氧化程度可以有所降低[5,6]。

本文针对材料为18CrNiMo7-6的风机齿轮箱一级行星轮的内氧化深度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在不改变其他条件下通过改变渗碳扩散期碳势的手段来研究齿轮的内氧化程度,找出控制内氧化的预防措施,以解决渗碳齿轮内氧化超标的问题。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齿轮的基本参数为:齿顶圆直径为 Φ428 mm,内孔径为Φ310mm,齿宽为180mm,法向模数为9,齿轮重90kg。每炉附带一个随炉终检齿形样作为试验样品。

使用SPECTROMAXx原子直读光谱仪对试验材料18CrNiMo7-6进行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见表1。

1.2 试验方法

渗碳时采用箱式多用炉,其型号为VKEs6/4-150/115/180CN爱协林热处理系统。采用的热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扩散期的碳势而不改变其他参数,从而研究碳势与内氧化之间的关系。本次试验采用甲醇+丙酮作为渗碳介质,通过控制丙酮的流量调节扩散期碳势。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金相检验结果

图2为渗碳过程中碳势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渗碳后半段扩散期的十几个小时内的平均碳势的高低不同,1#炉试样平均碳势最高,其次为2#炉试样,平均碳势最低为3#炉试样,可以看出扩散期碳势明显都高于工艺值0.7%C。

分别对3组试样进行金相检验,主要对内氧化深度、硬化层层深、碳化物级别进行测量,结果见表2。从表2中得出:①随着扩散期碳势的升高内氧化深度随之降低,主要原因是随着碳势的增加,氧分压降低,因此内氧化程度有所降低;②碳势的升高,导致硬化层层深增加,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也不能一味地提高碳势,由于有效硬化层层深要求为2.2mm~2.5mm,所以1#炉试样的扩散期碳势已经接近最高限,如果再提高碳势,势必会造成硬化层层深超标;③ 由于碳势的升高,表面渗碳组织在回火后析出碳化物,形成粒状和断续网状碳化物,表面碳化物的弥散程度有所降低。

2.2 金相组织分析

图3为3组试样内氧化深度组织形貌。由图3可看出,1#试样内氧化深度控制很好,并没有形成连续网状或爪状的较为恶劣的内氧化,而是表现出单根向内延伸且末端分叉的形貌,而且其深度为15μm,小于技术文件要求的25μm,较薄的氧化层在后续的磨齿工序中能有效去除;2#、3#试样中均发现表面层存在连续或不连续的网状或块状黑色组织,这是由于内氧化导致贫合金化元素形成的屈氏体类组织,也常被称为非马氏体组织,这类组织会降低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疲劳极限。

图4为3组试样碳化物级别。3组试样组织中都包括细粒状弥散分布的碳化物,隐针马氏体及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检测指标,高度弥散的碳化物颗粒能使渗层强韧化,从而在提高耐磨性的同时提高了接触疲劳强度。图4(a)中1#试样碳化物相比其他两组试样要差,可看出有少量呈断续网的粒状碳化物存在。

3 结论

(1)扩散期碳势由0.7%C上升到0.8%C,内氧化深度从22μm下降到15μm。因此可适当提高扩散期碳势,抑制内氧化产生。本试验手段是采用渗碳控制系统,对渗碳工艺参数严格控制,特别是与表面碳浓度密切相关的扩散碳势。

(2)随着碳势的增加,有效硬化层层深有所提高,碳化物也随之增加。所以在当前的渗碳工艺下,应控制扩散期碳势在0.8%C附近,再适当缩短扩散期保温时间。

参考文献

[1]An X,Cawley J,Rainforth W M,et al.A study of internal oxidation in carburized steels by glow discharge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Atomic Spectroscopy,2003,58(4):689-698.

[2]杨志.渗碳部件内氧化行为及其失效分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1-24.

[3]王有铭,王海凤,王永杰.17Cr2Ni2MoA大齿轮渗碳中发生内氧化原因和预防[J].机械工程师,2010(4):124-125.

[4]潘一凡,赵茂程.碳氯共渗渗层黑色组织的形成机理和预防[J].机械制造与研究,2002(5):7-8.

[5]张根元,蔡益新,李春兴.渗碳或碳氮共渗时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J].金属热处理,2001(5):27-29,39.

区域二氧化硫控制优化模型研究 第5篇

摘要:传统的区域二氧化硫控制优化都是基于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的,本文在分析比较了传统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优化中的.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各自的优点与局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决策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更好地描述了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把时间作为模型优化的一个因子,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过程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并能分析这些时间价值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的动态过程影响.本文的模型是更加符合现实的情况,它对于区域二氧化硫控制的中长期决策优化显得更为有效和准确.作 者:王青 邹骥 王磊 WANG Qing ZOU Ji WANG Lei 作者单位:王青,邹骥,WANG Qing,ZOU Ji(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王磊,WANG Lei(济南供电公司,济南,250012)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扩张以及人口增加,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大量废水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实际上,许多城市饮用水源水已经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一般将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水体称之为微污染水源水。就目前情况而言,尚无法彻底改变水源水质低劣的现状,所以必须通过处理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传统水处理工艺“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存在感官指标差、有机物去除率低、加大氯量易形成“三致”物质、管网水质稳定性差等弊端,故此改进常规水处理工艺并采取强化传统工艺、增加预处理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成为必然之选。要取得稳定、可靠、高效的处理效果,往往要综合这三种手段。由于微污染水源的重要特征是富营养化,而传统工艺难以处理小分子量有机物,而这部分有机物正好是微生物有机营养基质的主体,所以生物预处理工艺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具有安全可靠、经济易行的特点,因而成为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工艺之一。以微污染水源水有机物含量水平,最适宜的生物处理手段是生物膜法,其中生物接触氧化法以其处理能力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生成量少、出水水质稳定、维护管理方便而获得较多应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关键设备是生物接触氧化池,虽然生物接触氧化法广泛用于城市污水处理,但用于给水处理还是有较大差别,因此本文对微污染水源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方法与参数选择

1.1 设计方法

如前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用于给水处理与污水处理有较大差别,主要反映在水质差别上,不仅是污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得多这一点,更重要的差别是污水水质相对于微污染水源水质要稳定的多,由于污水基底浓度较高,浓度的少量变化对处理效果不致引起很大变化,但对于微污染水源水而言,浓度的微量变化也可能对处理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基于这个原因,生物接触氧化池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设计方法相对成熟一些,《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9-2011)6.4.1.1给出了填料容积负荷法的计算公式,即根据设计流量、进出水BOD5、填料容积负荷、填料填充率来确定池容,再通过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核算。但也有研究[1]指出填料容积负荷法忽略了填料比表面积的差异,并不具有通用意义。污水处理尚且如此,那么微污染水源给水处理采用类似公式就更不靠谱了,所以最可靠的设计方法还是针对原水水质、水温、填料类型和处理要求等条件通过小试和中试来最终确定设计参数。

1.2 设计参数选择

1.2.1 填料類型

填料是生物接触氧化池中附着生物膜的载体,因而是设计的关键因素,选定填料后再进一步考虑池型和其他参数。目前,用于微污染水源给水处理的填料类型主要为颗粒填料、弹性填料和悬浮填料。颗粒填料(页岩陶粒)和弹性填料(YDT立体弹性填料)之间经过比较,颗粒填料挂膜快、净化效果好、生物膜活性高,但是要严格把握反冲洗周期,否则水头损失大、布气不均匀而影响水质;而弹性填料挂膜慢、净化效果逊色一些,维护方面要求低一些,但也要经常排泥和冲洗脱膜。陶粒填料项目投资略高一些,运行成本在抵消混凝药剂方面的优势后接近弹性填料。弹性填料应用上更具灵活性,更适合旧厂改造。文献[2]研究了弹性填料与悬浮球填料,净化效果悬浮球填料更优,而且弹性填料容易结泥,所以需要专门排泥设施,而悬浮球填料一般不需排泥,但因为积泥和生长水生动物造成重量增加而下沉,并容易堆积到格网处而影响曝气均匀性,价格上悬浮填料要高得多,但因为停留时间短而减小了占地和土建费用,综合比较还是相近的。由于悬浮填料属新型填料,安装简单、灵活,维护方便,新建池子多采用此种填料。

1.2.2 池型布置

随填料类型不同,生物接触氧化池型也有明显差别,颗粒填料池子构造和布置形式与带气水反冲洗砂滤池类似,所以也称为淹没式生物滤池,如图1所示。弹性填料的池子如图2所示,填料连成串挂在池子内,池下方设穿孔管或微孔曝气器,并且采用了三级曝气串联形式。悬浮填料池子如图3所示,池子分为两段,并以格栅或导流墙分隔,其他情况与弹性填料池子类似,但填料不固定。

1.2.3 曝气方式

目前,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方式主要有穿孔管、微孔曝气器、鸭嘴阀等。一般来说,穿孔管布置和管理都比较简单,成本也最低,但是充氧效率也较低,这意味着运行电费会比较高;微孔曝气器充氧效率高,但对水体搅拌作用较弱,容易出现曝气头堵塞和橡胶板老化破损现象,而且价格也较高。鸭嘴阀充氧效率较高,对水体搅拌作用也较强,但是价格也较高。通常颗粒填料池子选择穿孔管,由于填料阻力较大,在充氧的同时必须有较强的搅拌能力。弹性填料三种曝气方式都可选择,从维护方便角度建议选穿孔管,而从效率和运行费用方面考虑建议选另两种曝气方式,选用微孔曝气器时应选质量可靠的产品。悬浮填料为保证流化状态应选用穿孔管和鸭嘴阀。

1.2.4 水温

温度是影响生化反应的重要因素,据文献[3]研究在15~28℃范围内,温度下降1℃,氨氮去除率下降0.5%左右。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水温几乎不会低于10℃,可以认为该地区水温适合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运行。

1.2.5 停留时间

通常水力停留时间(HRT)长,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去除效果,但也会使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增加,所以应选择适中的HRT。HRT的选择与进水污染物浓度、填料型式、曝气方式、气水比、水温和处理目标等因素都有关系,一般推荐颗粒填料池适宜滤速为4~6m/h,弹性填料HRT≮1h,悬浮填料HRT≮1h。

1.2.6 气水比

气水比除了要满足溶解氧的需求,还有传质和搅拌的要求。一般溶解氧应维持在2mg/L以上,但过大的气水比会增加能耗和运行成本,所以应根据填料型式、曝气方式、池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气水比:颗粒填料池气水比为(0.7~1.2):1,彈性填料气水比1:1(穿孔管)和0.7:1(微孔曝气器),悬浮填料(0.8~1.5):1。

2 微污染水源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案例

某水厂二期扩建规模为7×104m3/d,由于供水水源受到污染,2009年检测氨氮为0.25~3.20 mg/L,平均1.48 mg/L;CODMn为3.79~9.60 mg/L,平均7.11 mg/L,所以考虑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流量取7×104m3/d,填料选LT100悬浮球,密度为0.98~0.99g/cm3,比表面积为106m2/m3。池体尺寸(长×宽×高)为69.8m×21.15m×6.8m,有效水深为4.5m,有效池容约6600m3。由于一期工程选用微孔曝气器出现了积泥堵塞、橡胶盘老化和曝气头连接管断裂等现象,所以二期建设采用穿孔管曝气,气水比取(1.0~1.5):1,悬浮球填料填充率取33%,MRT为1.5h。运行效果(去除率)如下:氨氮90%,亚硝酸盐81%,CODMn20%,铁36%,锰50%,色度10%,浊度30%。成本情况:造价65元/m3,运行费用0.018元/m3。

3 结语

目前,微污染水源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并无很成熟的方法,而且随着新型填料的不断涌现,设计上大多通过参照类似工程,再结合小试和中试进行验证,但是设计参数的变化趋势还是较为明确的。设计选型不仅要考虑造价,还要顾及运行维护的便利性和运行成本。众多工程已经证明生物预处理的有效性,只要设计上留有一定余地,这种装置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方法的探讨[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14,45(6):47-50.

[2] 翁利丰,赵明雷,夏玮,等. 弹性填料和悬浮球填料在生物预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2011,37(7):22-24.

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处理技术 第7篇

关键词:氮氧化物,大气污染,处理技术

0 引言

目前, 大气污染里面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就是氮氧化物。现阶段比较常见的酸雨危害以及臭氧层空洞皆是因大气里的氮氧化物所造成。因此, 本文将主要通过介绍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以及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这三种氮氧化物处理方式, 以对相关防治处理技术进行探索。

1 大气污染现状

现阶段, 大气污染已经不再局限于区域范围里面, 在污染不断加重的条件下, 大气污染已经属于全球性问题, 其产生的危害将对各国民众以及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这种全球性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最近几年,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 这种温室效应就是氮氧化物大气污染造成的。此外, 南北极臭氧层破坏程度也更加严重, 酸雨现象也越来越频繁。每年全世界直接排到大气里面的氮氧化物超过三千万吨, 并且有不断上升趋势, 其不仅可以诱发化学烟雾, 也可以导致酸雨的产生, 因此, 氮氧化物相关治理问题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1) 来源现阶段, 人们所使用的燃料大部分都是石化燃料, 该燃料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氮氧化物将会直接排放于大气里面, 是大气里面所含氮氧化物的主要部分。大气里面氮氧化物的具体来源包含有: (1) 工矿企业, 比如, 钢铁厂以及炼焦厂和火力发电厂等, 各种窖炉、取暖锅炉以及炉灶等在燃烧燃料的时候, 都会往大气里面不断排放氮氧化物, 使得大气里面所含的氮氧化物显著增加。 (2) 各种工业生产企业生产、粉碎以及运输和加工相应原材料的时候, 会产生一定氮氧化物, 同时将其排放到大气里面[1]。 (3) 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的肥料氮肥, 也是增加大气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施加的氮肥能够自己通过土壤或者是在土壤里面所含微生物的作用下和大气相融, 从而使得大气里面的氮氧化物变多。 (4) 汽车尾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 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 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固体悬浮颗粒物。其中的氮氧化合物是汽车的发动机在大负荷工作时, 在燃烧室高温富氧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褐色且有臭味的气体。

(2) 危害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 (NOx) 主要包括NO、NO2、N2O、N2O3、N2O4、N2O5等几种。这些氮氧化物的危害主要包括: (1) NOX对人体及动物有致毒作用, 会侵入生物体的肺部组织, 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使血液处于缺氧状态, 还会引发肺癌; (2) 对植物的损害作用, 氮氧化合物能抑制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 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使农作物减产, 植物枯死; (3) NOX在大气中遇水或者水蒸气能转变为硝酸, 并最终随着雨水到达地面形成酸雨; (4) NOX与碳氢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与烃类化合物在阳光照射条件下会产生化学反应, 而生成物的毒性要比原先物质所含毒性高很多, 从而严重污染大气。; (5) NOX亦参与臭氧层的破坏, 导致全球出现温室效应,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非常不利。

3 氮氧化物相关控制技术

(1)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所谓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就是改变燃烧条件, 使氮氧化物的生成受到抑制, 或者是对已经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破坏, 从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包含有:低过量空气燃烧、烟气再循环以及二段燃烧。我国在所有控制氮氧化合物的相关技术里面, 应用最广的就是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其比较简单, 并且经济有效。

(1) 低过量空气系数具体运行技术:如果炉里面的空气量增多, 就会使得排放出的氮氧化物也增多, 因此为了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 能够让锅炉里面进行低空气运行, 不仅可以提升锅炉实际热效率, 还可以知道空气过剩系数一定要和锅炉热效率、减少氮氧化物以及燃烧效率等具体要求相符, 防止由于空气过量运行过程中可能使得一氧化碳、炭黑以及碳氢化合物、飞灰里面可燃物增加, 减小燃烧效率。 (2) 二段燃烧技术:所谓二段燃烧技术, 就是在分段燃烧装置里面, 在和理论空气量比较接近的条件下进行燃烧[2]。将燃烧空气分两次送到燃烧装置里面, 就是将燃烧分成两段。 (3) 烟气再循环技术:就是让燃烧空气再循环重复达到燃烧区, 降低燃烧区里面的氧浓度以及温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氧化物的产生。该再循环技术属于降低氮氧化物产生的一种主要技术, 作用非常显著, 一般循环率为25%到40%.

(2) 烟气脱硝技术 (1) 非选择性的氮氧化物催化还原法:就是含有氮氧化物的大气的催化剂以及一定温度的条件下与相应的还原剂反应, 把二氧化氮以及一氧化碳等气体还原成氮气, 并且还原剂和大气里面的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以及水。所用的还原剂气体一般是低碳氢化合物、氢气、甲烷以及一氧化碳。所使用的催化剂是钯以及铂, 比较合适的反应温度是550到800℃, 产生的净化效果是最好的。 (2) 选择性氮氧化物催化还原法:将氮化氢用作还原剂来催化还原处理里面含有氮氧化物的大气, 让氮化氢可以有选择性地与氮氧化物反应, 不与大气里面的氧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是钯、铂金属催化剂以及含有铜、锰、铁等元素的非金属催化剂。当反应温度不超过400℃的时候, 反应可以发挥出绝对优势。 (3) 液体吸收法:液体吸收法也可以分成几种:水吸收法、酸吸收法、碱液吸收法、吸收还原法、氧化还原法。

水吸收法:水和二氧化氮发生反应会生成亚硝酸以及硝酸, 而亚硝酸性质不稳定, 会分解为水、一氧化氮以及硝酸。而一氧化氮既不会和水反应, 也基本不会溶解在水里面, 而水吸收二氧化氮时会生成一些一氧化氮, 所以水吸收法产生的净化效率比较低, 不可以净化含有大量一氧化氮的燃烧废气。可是因为水价格不高且方便, 所以能够用来净化含二氧化氮比较多的氮氧化物废气。

酸吸收法:浓硫酸和氮氧化物能够生成相应的亚硝基硫酸, 从而减少大气里面的氮氧化物。

碱液吸收法:就是让碱性溶液与二氧化氮反应产生亚硝酸盐以及硝酸盐。

吸收还原法:利用硫化物、亚硫化物以及亚硝酸盐或者是尿素水溶液来吸收氮氧化物, 同时将其还原为氮气, 该方法净化效率非常高。

氧化还原法:就是先将氮氧化物里面的一些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增加氮氧化物氧化度, 然后利用碱液将其吸收。该方法在工业生产中比较常用。

(4) 吸附法:利用周期性控制温度以及压力这种方法来让吸附剂有效吸附以及吸收氮氧化物, 将氮氧化物从大气里面分离出来。所使用的吸附剂通常是:含氨泥煤、分子筛以及活性炭和硅胶等。

(3) 机动车尾气的控制技术由于汽车分散性和流动性太强, 给尾气的集中净化处理带来一定的限制。目前针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 (1) 机内控制技术, 机内措施主要包括推迟点火正时, 采取EGR废气循环, 采用二次空气供给系统等; (2) 机外控制技术, 原理是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 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选择还原催化转化器SCR、储存还原催化转化器NSR、分子筛以及等离子体等[3]微粒捕捉器的使用, 近年来最新开发的O B D车载诊断系统能够随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状况, 在未来的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3) 行政管理手段, 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 不断提高燃油标准, 加大老旧汽车的淘汰力度, 以及不断开发新能源汽车等。

4 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氮氧化物大气污染现状, 可以找出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同时对其产生的危害进行探究, 从氮氧化物控制以及净化这两个不同方向着手, 对目前所使用的一些有效氮氧化物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力求对大气里面的氮氧化物含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降低其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与危害。同时, 应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娟.浅谈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处理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 (9) :89.

[2]吴晓青.我国大气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 2009, 426 (16) :9-11.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8篇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 氮氧化物的污染物排放逐渐增加,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 煤炭燃烧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结合物, 其产生的数量与煤炭的燃烧时间以及燃烧方式有关。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的气体, 是导致细颗粒污染和灰霾的主要原因, 氮氧化物排放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二氧化碳节能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因而,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氮氧化物作为大气污染物控制的主要对象。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火力发电、机动车排放物以及工业燃烧锅炉的排放, 其中火力发电厂是氮氧化物最主要的来源。加强火电厂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已成为对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研究重点。

本文在介绍氮氧化物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总结了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指出了控制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 旨在实现对火电厂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的有效控制。

1 氮氧化物概述

1.1 氮氧化物的内涵和危害

氮氧化物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的总称, 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化学物质。其中,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一氧化氮是煤炭燃烧的主要产物, 大多来自于煤燃烧中N的氧化以及高温环境下N2和O2的反应。氮氧化物会侵入人们的呼吸道深处以及支气管和肺泡中, 人类长期处于氮氧化物排放过多的环境中可能死亡。因此, 人类所处的环境中氮氧化物质量浓度不能超过5 mg/Nm3。另外, 氮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化学物质之一, 对臭氧层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导致较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面, 进而引发皮肤癌, 或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

1.2 氮氧化物形成机理

燃煤发电厂排放的NOx主要是煤燃烧产生的, 其中90%都是一氧化氮。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一般可分为热力型、燃料型和快速型, 具体如下: (1) 热力型。热力型氮氧化物一般是助燃氮气在高温环境下氧化产生的。具体的生成机理一般用捷里道维奇反应式表示, 热力型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降低煤炭的燃烧温度, 降低氧气的浓度, 使燃烧在远离理论空气比的条件下进行, 缩短在高温环境下的燃烧时间。 (2) 燃料型。燃料型氮氧化物一般是含有氮化物的燃料在燃烧中氧化生成的, 其生成的要素主要是空气和燃料的比重, 温度对燃料型氮氧化物的生成影响较小。 (3) 快速型。快速型氮氧化物一般是在碳氢燃料过浓燃烧时生成的, 这种氮氧化物中CHx类原子团较多, 氮氧化物浓度较低, 对温度的依赖较小。

2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现阶段煤炭电厂一般使用的是煤粉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一般采用低温燃烧方式, 温度在800~900 ℃之间, 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一般为150~280 mg/Nm3。煤粉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一般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2倍以上, 一般为450~600 mg/Nm3, 可见, 这两种锅炉都无法达到合理控制氮氧化物的标准, 因此, 需要有关人员采取措施加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目前, 降低氮氧化物污染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煤炭电厂燃烧中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 即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工艺成熟、资金费用低的特点;另一种是采用技术措施减少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 即烟气脱硝技术。

2.1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低NOx燃烧技术是指根据燃料在燃烧中生成氮氧化物的原理, 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来实现氮氧化物生成和排放的降低, 其大多使用在燃烧烟煤和褐煤的锅炉中。使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和不使用这种技术相比, 平均能减少20%~40%的氮氧化物排放。低NOx燃烧技术具体包括:

2.1.1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是我国燃煤电厂广泛使用的一种较为成熟的低NOx燃烧技术, 对污染物的脱除率达到了15%~30%。其基本原理是将燃烧中所需的空气分两个阶段送入燃烧装置, 进而实现燃料的分段燃烧。首先, 将一定比例的空气放入燃烧器中, 让燃料在缺氧的状态下进行燃烧, 降低燃烧的速度和温度, 直到燃料生成CO。这时, 燃料中氮氧化物会被分解成多种复合氮气, 有效分解和抑制NOx的生成。其次, 将燃烧后剩余的空气以二次风的形式通过主要燃烧器上方的专门空气喷口输入到炉膛中, 和一级燃烧产生的气体混合。这时要保持火焰的低温, 以免生成大量氮氧化物。这种燃烧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二段空气量过大, 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不完全燃烧的损失;另外, 煤粉炉易结渣、腐蚀。

2.1.2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还被叫做再燃烧技术, 主要是利用已经形成的一氧化氮在没有遇到烃基和未完全燃烧产物时会还原成N2的原理, 使燃料进行分段燃烧。这种燃烧方式氮氧化物脱除率为40%左右, 需要经过三个燃烧区的反应:第一燃烧区, 将80%~85%的燃料送入一级燃烧区, 在a>1条件下使燃料尽可能转化成一氧化氮;第二燃烧区, 将剩余的15%~20%燃料通过主燃烧器上部输入二级燃烧区进行再次燃烧, 在a<1条件下形成强烈的还原性气氛, 使主燃烧区中生成的氮氧化物被还原成氮分子, 该阶段一方面能够将已经生成的氮氧化物进行还原, 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抑制新的氮氧化物产生, 有效降低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第三燃烧区, 主要是在再燃区上部布置“火上风”喷口, 在a>1条件下使没有燃烧完全的污染物燃尽。

2.1.3 烟气再循环技术

烟气再循环法是指在锅炉的空气预热器前方抽取一部分低温烟气, 将其与一次风或二次风混合后送入炉内。烟气再循环技术可降低锅炉内的火焰温度以及局部的氧浓度, 进而降低燃料型氮氧化物的浓度。烟气再循环技术能够将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25%左右, 但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受燃烧稳定性影响, 一般烟气的再循环率为15%~20%, 且需占用的场地较大, 使用费用较高。

2.2 烟气脱硝技术

环保部在2010年提出, 当采用低NOx燃烧技术后, 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如果仍不符合控制标准, 要采用烟气脱硝技术来降低氮氧化物的浓度。现阶段, 我国的烟气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脉冲电晕等离子法等。

2.2.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是指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 将还原剂从800~1 100 ℃的高温烟气口喷入, 进而降低氮氧化物浓度。这种方法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当温度高于1 100 ℃时, 氮氧化物的热分解能力会降低, 当温度低于800 ℃时, 氮氧化物的分解不完全。因此, 需要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尽量使其保持在800~1 100 ℃之间。这种技术的操作工艺较为简单, 一般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对氮氧化物的脱硝效率不高, 一般在25%~40%之间。

2.2.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指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 将还原剂从300~400 ℃的高温烟气口喷入, 进而降低氮氧化物浓度。这种技术的脱硝效率较高, 一般在80%~90%之间, 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会大幅降低, 一般为100 mg/Nm3左右。

2.2.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联合脱硝技术

这种联合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脱硝方法的优点, 主要是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的还原剂喷入炉膛, 并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的催化技术结合, 进一步对氮氧化物进行脱硝。这种技术的脱硝率一般在40%~80%之间。

3 低NOx燃烧技术应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

低NOx燃烧技术在多个发电站的应用实践表明, 其对降低氮氧化物浓度具有一定作用,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但由于锅炉型号以及燃用煤炭品种不同, 具体的氮氧化物排放效果差异较大。其中, 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改造后的氮氧化物减排效果最好, 对企业的其他工作产生的干扰较小, 但对冲燃烧锅炉的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则不理想。低NOx燃烧技术应用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灰、炉渣可燃物增加, 炉效下降

低氮燃烧器改造后, 虽然NOx降幅很大, 但造成的可燃物飞灰较多, 这是因为低NOx燃烧技术适用的温度低、温度下降快。另外, 一些低氮燃烧器的改造, 对一、二次风喷口的面积做了改变, 由此导致了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的推迟, 不利于煤粉气流着火和燃烧, 同时也使得锅炉飞灰可燃物增加, 导致锅炉效率下降。

3.2 蒸汽参数偏离设计值

锅炉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进行改造后,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再热汽温超出设计值的问题;另一方面, 主燃区温度的降低、炉膛出口烟温的降低, 导致了过热器温度的提升和再热器温度的下降, 不利于保证二者的设计值。

另外, 技术改造后还可能产生锅炉过热器温度降低、水量增大的问题, 原因是煤粉燃烧时间长, 使得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升高、炉膛温度下降、水冷壁辐射吸热量减少、对流受热面的吸热份额增加, 进而导致过热器减温水量增加。

3.3 炉内燃烧工况变差, 配煤、配风、稳燃性能下降

因采用低温、低氧燃烧, 炉膛温度下降, 煤粉在低温缺氧情况下着火推迟, 燃尽能力下降, 炉内燃烧工况较改造前变差。同时, 采用低温、低氮燃烧方式后, 改造前的配煤、配风方式不再适用, 由此必然对锅炉的蒸汽参数、飞灰炉渣、排烟温度、热工品质等指标产生新的影响, 导致锅炉低负荷稳燃能力下降。

3.4 热工自动控制性能下降, 蒸汽参数波动大

低氮燃烧器改造后, 在同一煤种的同负荷下, 燃料在炉内燃烧反应减缓, 使各级受热面的烟温分布和吸热量发生了变化, 进而蒸汽参数波动变大, 具体表现为热工自动控制迟缓、过调现象增加等。同时, 低NOx燃烧对机组AGC响应速率要求较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没有对热工控制系统定值、控制曲线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往往会出现AGC响应速率迟缓的现象, 满足不了电网的要求。

3.5 燃烧器上部水冷壁区域高温腐蚀加剧, 过热器产生结焦

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在对冲燃烧锅炉上较为突出, 主要原因是燃烧器区水冷壁存在着较强的还原性气氛, 同时, 燃烧区域的氧含量在2%以下, 产生了大量的CO, 这就加剧了水冷壁区域的高温腐蚀。

另外, 因增加了高位燃尽风, 在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 二次风量减小, 将导致煤粉缺氧燃烧, 一次风与二次风掺混时间都发生推迟, 炉内煤粉燃烧过程拉长, 炉膛火焰中心上移, 相应炉膛出口烟温升高, 未能燃尽的成分随气流上升到上部区域与燃尽风等强烈混合, 在此区域开始剧烈燃烧, 造成此区域温度高, 容易引起过热器超温、结焦和积灰。

3.6 锅炉煤种适应性变差

虽然低氮燃烧器改造后, 经过燃烧优化调整, 一定程度上能使NOx排放水平和锅炉经济性相匹配, 但锅炉燃用煤种发生变化后, 原先锅炉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伴随出现了燃烧器喷口结焦、过热器超温、过热器减温水量增加等现象, 不利于NOx的净化。

4 对策

4.1 改造前的充分评估

锅炉的排放指标, 尤其是NOx的排放浓度与煤种、锅炉选型、燃烧器型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 燃煤电厂为了盈利和应对多变的电煤市场, 锅炉时常燃用劣质煤种, 对氮氧化物的净化不利。因此在低NOx燃烧技术改造前, 要充分对锅炉的排放指标和使用的煤炭质量指标进行评估。

首先, 要充分评估锅炉现有主要燃用煤种和常用煤种。在改造中由于煤种选定不当造成改造后NOx减排效果不明显并产生新的问题的不计其数, 因此要对煤种的选定进行严谨的评估。

其次, 要在改造之前进行摸底试验, 充分评估锅炉运行中存在的燃烧性能、蒸汽参数、受热面壁温、结焦结渣、运行调整、热工自动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科学合理的预期改造目标, 权衡锅炉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 并通过改造解决现有的问题。

4.2 科学的燃烧运行优化调整

锅炉低NOx燃烧技术改造后, 燃烧器的型式已确定, 但对于不同的煤种, 燃烧条件不同、锅炉负荷不同、燃烧温度变化、所需空气量不同, NOx的生成量将会变化, 所以锅炉运行方式将起主导作用。因此, 降低NOx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科学的燃烧运行优化调整, 并在满足环保排放要求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4.2.1 炉内分层配煤混烧

结合锅炉的配煤掺烧, 在兼顾排放浓度、稳燃等条件下最大程度消化经济煤种, 建议烟煤宜配置在下层燃烧器保证锅炉稳燃;褐煤挥发分高, 宜配置在中间层燃烧器低氧燃烧, 可控制NOx的产生;贫煤宜配置在上层燃烧器, 有利于着火和二次分级燃烧。同时, 各磨煤机应根据不同煤种确定合理的经济煤粉细度。

4.2.2 根据煤种、负荷配风

额定负荷工况下, 烟煤挥发分高, 在下层燃烧器主要用于稳燃, 宜配中等风, 如配以大风量则不利于控制NOx的产生和整个炉内的低氧燃烧;褐煤若配以大风量, 则NOx的生成量较大, 宜少配风;贫煤、无烟煤挥发分低, 为确保燃尽宜多配风。考虑稳燃、低氧、分级, 配风方式宜采用缩腰、倒宝塔型, 即下层风门开度30%~50%, 中间风门开度不宜小于10%, 上层风门开度50%~70%, 不建议燃尽风门开度长期在100%。当负荷降低时, 在保证稳燃的基础上, 经济煤种掺配比例可增大, 这对控制NOx的产生有利。

4.2.3 锅炉运行氧量的优化控制

锅炉燃烧中对燃料氧量大小的控制, 不仅影响锅炉运行的经济性, 而且对氮氧化物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在低NOx燃烧技术改造后, 要对锅炉的运行氧量进行科学控制。

5 结语

氮氧化物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而火电厂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源头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为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尽一份力。

摘要:在阐述氮氧化物形成原理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氮氧化物燃烧器的技术特点以及改造方法, 并针对现有的改造问题, 对如何控制火力发电的氮氧化物污染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氮氧化物,火力发电厂,排放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禹庆明, 张波, 朱宪然, 等.低氮燃烧器改造及运行调整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技术, 2012 (7) :35-38.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9篇

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和高昂的处理成本,必须找出一种适合我国能源格局、技术基础、燃煤特性,并可广泛应用的脱硝技术。

1 氨法还原脱硝技术

1.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

该方法是在高温(850~1 250℃)和没有催化剂的工况下,经锅炉炉壁上的还原剂喷嘴向烟气中喷氨气或尿素等还原剂,选择性地把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N2。该技术在锅炉内部进行,无需昂贵的催化剂和体积庞大的催化塔,停炉安装期短,投资成本约15~30美元/k W,脱硝效率在30%~60%。

国华北京热电分公司对两台蒸发量410 t/h的锅炉进行了SNCR技术改造。改造前,锅炉NOx排放量为290 mg/m3,投用SNCR系统(干尿素106 kg/h)后,锅炉NOx排放量下降到200 mg/m3,脱硝率达到43%。虽然改造的效果达到设计要求,但是在运行中却出现了氨分布不均和水冷壁腐蚀等问题,系统难以长周期稳定运行[3]。

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主要取决于反应温度、NH3/NOx化学计量比、混合程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自控策略的要求较高,目前在国内的工程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温度窗口的选择和控制比较困难,如果控制参数不合理,将引起氨逃逸,造成二次污染;

(2)为保证还原剂混合效果,SNCR还原剂喷嘴需要单独设计,喷嘴容易磨损,影响还原剂的混合效果;

(3)氨的利用率低,氨逃逸会形成铵盐,引起锅炉水冷壁和下游设备腐蚀;副反应产生温室气体N2O;

(4)锅炉类型和负荷状态不同需设计不同的工艺和控制方案,改造难度大。

基于上述几个问题,自1974年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全世界仅10%的电站运用该技术,SNCR现在更多的是与其他脱硝技术结合使用。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

SCR技术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300~450℃的温度区间内,以NH3(或烃类)为还原剂有选择地优先与烟气中的NO反应,生成无污染的N2和H2O。SCR技术最先于1957年由Engelhard公司发明,随后日本成功研发了V2O5/Ti O2催化剂[4],并于1977年商业运营。

SCR装置通常布置在锅炉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之间,此处是高烟尘区,催化剂中毒和烧结发生概率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催化剂供应商提供了垂直布置、宽通道、大壁厚的催化剂设计,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该技术的催化剂寿命有限。有学者研发了低温SCR催化剂,将SCR装置布置在含尘量较低的布袋除尘之后,控制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在120~210℃之间,试验条件下能达到80%以上的脱除率[5],但未见工程化应用报道。

华能玉环电厂4×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设计了以尿素为还原剂,烟气处理量3.65×106m3/h的SCR系统,将NOx排放量(干基)从450 mg/m3降到90 mg/m3,氨逃逸小于3u L/L,脱硝率达80%。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2×600 MW工程,装备了以液氨为还原剂,烟气处理量1.85×106m3/h的SCR系统。系统投用后,氮氧化物排放量从657 mg/m3下降到130 mg/m3,脱硝率达到80%,催化剂寿命24 000 h。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为成熟,我国燃煤烟气脱硝工程中SCR技术运用占到了90%以上,但SCR技术仍存在以下问题:

(1)总投资高。美国电力研究协会的测算结果为140美元/k W,且设备运行需要高昂的催化剂管理费用(20 000美元/a)和还原剂费用(0.304美元/kg);

(2)运行费用高。SCR技术以烟道为反应器,需要在烟道内设置复杂的AIG(氨喷射)装置,设备运行成本高且操作复杂,稳定性有一定隐患;

(3)还原剂的存储难度大,易引起爆炸事故,且需要设置耗能较大的氨蒸发和喷射系统;

(4)催化剂寿命有限,且制备技术的核心掌握在国外专利商手中。催化剂容易将SO2转变为SO3,SO3与NH3形成NH4HSO4,造成下游设备堵塞和腐蚀。

1.3 SCR/SNCR联合脱硝技术

SCR和SNCR技术各有优缺点,为了克服这两种方法的缺点,利用SNCR和SCR技术的优势,将它们在燃煤发电系统的高温区(800~1 250℃)和低温区(300~400℃)联合使用,利用SNCR炉内脱硝后的余氨进入SCR催化脱硝,可较好的实现技术耦合。

兴达电厂3、4号机组分别运用了SCR技术和SCR/SNCR联合技术,年运行成本相对减少了30万美元,建造总成本减少了8.7%[6];美国Mercer Station 1,2号机组(2×320 MW)采用联合脱硝技术,效率甚至达90%。

这种技术可为电厂提供较为经济的脱硝方式,可阶段性增添设备和催化剂,节省周转及初期投资费用,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电厂建设现状。但是,由于技术转让和改造成本等原因,目前国内运行这种脱硝技术的电厂较为少见。

2 再燃法脱硝技术

再燃脱硝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NOx控制技术,用还原性的再燃剂将主燃区的NOx在再燃区还原成N2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属于尾部烟气净化技术的一种。

2.1 甲烷再燃脱硝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气体再燃脱硝技术,其机理基于Miller&Bowman[7,8]、Giral&Alzueta[9]等建立的模型,依靠甲烷再燃气还原NOx,从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苏格兰电力公司Longannet电站[10]成功地将甲烷再燃技术运用于600 MW的煤粉锅炉中,NOx减排总量达75%左右,几乎没有灰分排量增加的迹象。四川江油电厂六号锅炉进行了甲烷再燃改造,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多喷嘴技术时,NOx排放量从735 mg/m3下降到440 mg/m3,降幅达40%[11]。

运用甲烷再燃需要先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避免SO2对脱硝效果的影响[12]。同时,这种技术也需要有稳定的气源,只能在有稳定天然气供应的电厂才能实现,在我国多使用煤炭发电的现实下,这种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2.2 合成气再燃脱硝技术

直接甲烷再燃脱硝技术存在成本高、气源少等问题,如果将电厂少量煤粉进行气化,利用合成气进行再燃脱硝,就能较好解决上述矛盾。

Alzueta[13]等人建立了CO和H2还原NO的动力学模型,作者认为NOx可经由烃类衍生物HCCO(乙烯酮自由基)除去,并通过实验证实CO和H2在1 200 K条件下能达到20%~30%的还原率,而且改变温度和再燃燃料的热量比,还原能力会逐渐增大,并逐渐接近CH4等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效果。Daguat[14]等人建立了相对详细的NOx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SJR反应器研究了热解气对NOx的还原脱除效果,认为NOx的还原是经由乙烯酮自由基来进行的。Greene[15]在小试规模上研究了CO和H2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在1 673 K下,H2的还原能力超过50%,但需要较低的空气过量系数(α=0.25),当氧含量大于10%时,脱硝率断崖式下降到1%以下。

将煤先气化得到合成气,并利用高温下的还原反应促使NOx脱除,可极大地缩减电站环保成本,具有较大的技术研发前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小试阶段,合成气再燃脱硝走向工程化应用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2.3 超细煤粉再燃脱硝技术

相对于甲烷再燃脱硝技术,煤粉再燃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充分利用了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在国际学术界主要有Mark、Teng、Chambrion[16,17]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燃料N、C和空气在脱硝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据华北电力大学半工业化实验表明[18],当再燃比大于10%时,脱硝效果比较显著。浙江大学欧大武[19]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再燃量达到25%,能够达到70%~85%的脱硝率,效果十分明显,煤粒径越小,NOx排放越低。

虽然这种技术有原料易得、再燃脱硝效率相对较高、单位燃料脱硝绩效较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技术壁垒:第一,煤粉组分复杂,脱硝机理研究困难,很难系统化研究和优化;第二,超细煤粉的制备、筛分比较困难,粉煤进料的稳定性也很难保证。

2.4 生物质再燃脱硝技术

我国农业废弃物每年有超过10亿t之多。生物质含氮量低、还原挥发分高,含灰量低,且几乎不含硫,是良好的烟气再燃脱硝原料。将生物质燃烧与脱硝进行技术耦合,既增加了可再生能源消费,又可解决甲烷、煤粉再燃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Harding[20]等人对木屑作为再燃燃料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至少可以实现40%的NOx减排。如果烟气携带木屑,NOx减排效果可达55%,该研究团队在U型炉上进行了再燃脱硝实验,发现硬木屑的脱硝效果可达70%。当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小于0.9,再燃区停留时间大于0.3 s,喷入生物质区域温度大于1 377℃时,NOx减排效果可达60%。

美国能源部的Zamansky[21]等人的研究显示,核桃壳作为再燃燃料与天然气的再燃脱硝效果相近,NOx减排达65%。牛胜利[22]以棉花秆、玉米秆、麦秆进行脱硝试验,再燃比为20%,停留时间为0.7 s,化学量比为0.7~0.9,氨氮摩尔比为1.5左右时,在1 273 K附近取得最高脱硝效率,在1 173~1 473 K之间可保持80%以上的脱硝效率。

生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其再燃脱硝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积灰问题。生物质中的碱金属元素容易导致灰熔点降低,锅炉受热面易结垢,影响系统传热;二是高温腐蚀。生物质中含较高的氯化物,容易在高温下对炉壁腐蚀,存在安全隐患。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这种脱硝技术才能产业化应用。

3 建议

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NOx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2 900万t和4 000万t,研发适合于我国能源格局、技术基础、燃煤特性并可广泛应用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迫在眉睫。在上文技术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新建电厂首先要优化煤炭燃烧过程,从燃煤方式上降低烟气NOx的含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投资额度,选用适宜的NOx控制技术,采用多种脱硝技术耦合往往能带来不错的脱除效果;

(2)合成气再燃脱硝技术的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于昂贵的SCR或SNCR脱硝技术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且适用于我国资源格局,是可以工程化的研究方向;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10篇

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井工三矿39107工作面因存在断层、冲刷带等构造, 煤层局部遭到破坏, 出现上抬、下沉或缺失。工作面北端埋藏较浅的煤层局部被氧化成了风氧化煤, 如图1所示。39107工作面辅运巷揭露风氧化煤52 m, 该段顶板破碎, 支护困难, 采用架棚支护。

39107工作面位于井田西北部, 工作面标高1 180~1 285 m, 西部为39106工作面, 东部为39108工作面, 南靠9#煤东翼辅运大巷 (西段) , 北部靠近大沙沟及风化露头;工作面走向长度575.8 m, 倾斜宽度300 m, 平均倾角8°, 面积174 437.6 m2。地表为黄土丘陵, 大部分被森林覆盖, 沟谷发育, 地面标高1 344.7~1 425.6 m。该工作面煤层厚度在11.03~13.80 m之间, 平均煤厚12.22 m, 埋深为54.7~193.9 m。

1 计算模型建立

根据39107工作面地质钻孔和生产技术条件, 采用UDEC软件进行综放工作面风氧化带顶板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模型尺寸 (宽×高) 30 m×36 m, 上部载荷按平均埋深150 m计算, 底边界垂直方向固定, 左右边界水平方向固定, 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数值模拟中各岩层、煤层的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2 端面顶板冒落机理与结构研究

工作面过风氧化带时, 一方面受超前支承压力作用, 风氧化顶煤极易因破碎发生冒落;另一方面老顶回转造成端面风氧化顶板压力集中, 易发生剪切破坏冒顶[1]。端面顶板风氧化煤冒落时, 会发生接触面滑移和岩块转动并在楔紧力作用下形成极限平衡拱;平衡拱范围由煤壁跨越端面至支架顶梁, 拱圈以上煤岩将载荷传递至前后两个拱脚, 随着冒高增大, 平衡拱逐渐向外扩大, 对稳定支架围岩关系极为不利, 如图2所示。

3 顶板注浆加固对风氧化稳定性影响

当风氧化带发育至39107工作面底板时, 煤壁前方和顶板均为风氧化带, 直接推过时煤壁和端面顶板破坏严重, 易发生端面冒顶事故, 因此采用对顶板注浆加固措施改善顶板岩性。不同顶板加固厚度对风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

随着注浆厚度的增大, 顶板岩性得到改善, 承载能力增大, 支承压力向煤壁前方转移。在这种情况下, 顶板越稳定, 煤壁片帮越严重。因此仅靠加固顶板不能有效控制片帮冒顶。且顶板加固后, 随着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增大, 支架有低头现象, 在采用注浆加固的同时还应提高支架的初撑力[2,3]。

4 底板注浆加固对风氧化稳定性影响

如图4 (a) 所示, 当底板注浆厚度为0.5 m时, 底板岩层均已发生塑性破坏, 工作面底板条件未能得到改善;如图4 (b) 所示, 当注浆厚度为1 m时, 底板下方部分已发生塑性破坏, 表明底板加固层可能会发生局部断裂, 仍不能有效改善工作面底板条件;如图4 (c) 所示, 当注浆厚度为1.5 m时, 底板下方局部发生塑性破坏, 但加固层整体显示尚为完整, 表明底板岩层能够承载上覆岩层的载荷;如图4 (d) 所示, 当底板注浆厚度为2 m时, 底板仍有局部破坏, 但整体来看, 底板较为完整。

如图5所示, 当支架陷入底板量超过300 mm后, 支架移架困难, 当采用注浆措施后, 支架陷入底板的深度不超过170 mm, 但注浆厚度为0.5 m, 架前底板大面积鼓起, 且鼓起量较大, 此时也将造成移架困难;当注浆厚度为1 m时, 支架陷底量为120 mm, 架前局部鼓起, 鼓起范围较小, 此时的底板鼓起对移架工作影响不大;当注浆厚度为1.5 m和2 m时, 支架陷底量约为150 mm, 架前底板鼓起量在120~150 mm之间, 鼓起范围较小, 表明底板注浆厚度超过1 m能够满足生产要求。随着底板注浆厚度的增加, 底板变形量逐渐变小, 围岩更加稳定。

5 不同采高端面顶板状态分析

根据工作面实际条件, 模拟了采高为2.7 m、3 m、3.3 m 3种情况下顶板的运移情况, 如图6所示。由于围岩的松软破碎, 不同采高下煤壁破坏深度超过2 m, 顶板破坏深度大于1 m, 顶板和煤壁的破碎情况均比较严重, 且煤壁的塑性破坏区与顶板塑性破坏区导通, 对生产影响较大。

对比注浆前后不同采高的顶板运移情况, 发现注浆后采高为2.7 m和3 m的端面顶板和煤壁较为完整, 采高为3.3 m的工作面煤壁存在约0.5 m的片帮。随着采高增大, 作用在支架和煤壁内的应力也随之增大, 片帮冒顶更加严重, 因此在工作面过风氧化带时应适当降低采高。

6 注浆现场实验

6.1 注浆方案

从39107工作面辅运巷向工作面风氧化区域施工注浆钻孔并注浆, 注浆材料为玛丽散, 注浆钻孔布置如图7所示。

6.2 注浆效果分析

白色迹线为马丽散充填, 在注浆作用下, 煤体胶结为整体, 原有裂隙被马丽散充填, 岩体的完整性较好。39107工作面辅运巷超前注浆后, 工作面煤壁和端面顶板稳定性好, 端头没有明显矿压现象, 辅运巷变形量小, 围岩变形稳定, 保证了39107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7 结论

(1) 过风氧化带时端面顶板容易冒落形成极限平衡拱;平衡拱范围由煤壁跨越端面至支架顶梁, 拱圈以上煤岩将载荷传递至前后两个拱脚, 随着冒高增大, 平衡拱逐渐向外扩大。

(2) 随着注浆厚度的增大, 支承压力向煤壁前方转移, 顶板越稳定, 煤壁片帮越严重。在采用注浆加固的同时, 还应提高支架的初撑力。

(3) 随着底板注浆厚度的增加, 底板变形量逐渐变小, 围岩更加稳定。

(4) 随着采高增大, 作用在支架和煤壁内的应力也随之增大, 片帮冒顶也越严重。因此, 在工作面过风氧化带时应适当降低采高。

(5) 煤壁注浆后, 煤壁的整体稳定性提高, 围岩强度增大, 煤壁片帮得到较好的控制, 顶板稳定性得到提高。

(6) 39107工作面注浆后, 工作面煤壁和端面顶板稳定性好, 端头没有明显矿压现象, 辅运巷变形量小, 围岩变形稳定, 保证了39107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摘要:根据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井工三矿现场条件, 采用UDEC数值模拟计算得出, 过风氧化带时端面顶板容易冒落形成极限平衡拱, 随着冒高增大, 平衡拱逐渐向外扩大;在采用注浆加固的同时应提高支架的初撑力;在工作面过风氧化带时应适当降低采高;煤壁注浆后, 顶板稳定性得到提高;39107工作面注浆后, 工作面煤壁和端面顶板稳定性好, 端头没有明显矿压现象, 辅运巷变形量小, 围岩变形稳定, 保证了安全回采。

关键词:综放面,风氧化带,顶板运移,围岩控制

参考文献

[1]曹胜根, 钱鸣高, 缪协兴, 等.综放开采端面顶板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4) :23-34.

[2]李全生.综采工作面顶板状态与支护质量监控[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1989:188-196.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乡镇自来水;水处理;二氧化氯消毒技术

1 二氧化氯水处理的概述

1.1 二氧化氯水处理的特点

二氧化氯水处理技术采用二氧化氯作为消毒试剂,这一种高效的消毒试剂可以处理水资源中的微生物和水体病毒,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尤其是对于肠道有严重威胁的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灭杀效果。同时二氧化氯的稳定性较高,即使环境的温度较高,其不会出现溶解度降低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在水中的浓度,提高了消毒效果。二氧化氯水处理的用量较少,使用少量的二氧化氯就能在段时间灭杀水中的病菌,具有良好的经济应用价值。

1.2 二氧化氯水处理的作用机理和处理流程

二氧化氯对水体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有着良好的处理效果,二氧化氯对水体中的铁锰等离子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二氧化氯是良好的氧化剂,和金属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同时其沉淀反应迅速,能够彻底地除去金属离子,二氧化氯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抑制管道内的细菌生长,同时可以把水体中的硫化氢进行氧化,形成沉淀硫单质,从而减少硫离子对水体的污染。再者采用氯气消毒时,其氯原子可以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和有机物进行反应,生成各种氯代有机物,而二氧化氯主要通过氧化作用和有机物进行反应,避免了在水体中产生氯代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水体内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二氧化氯水处理的过程较为简单,由几种功能不同的设备组成,首先是使用循环泵把待处理的自来水输入到处理程序中,自来水进行物理沉淀、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得出初步处理的水,然后再使用消毒装置进行二氧化氯消毒,从而得到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饮用水,其具体的消毒装置图1如下所示:

图1 水处理二氧化碳消毒的流程图

2 水处理中影响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

水处理的流程较为简单,但是其影响消毒效果的环节较多,采用二氧化氯进行水处理应当做好水温的控制,避免水温过高或者过低影响了二氧化氯的挥发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消毒效果。通常而言,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和水温呈现了明显的正比关系,因此待处理水的水温是影响消毒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再者是待处理水的碱度值,由于二氧化氯是酸性的消毒剂,其作用机理是在水中溶解形成有效的消毒物质,但是如果水体的整体碱度较高,就会和二氧化氯进行中和反应,从而降低二氧化氯在水中的浓度,因此为了提高二氧化氯消毒效果,要进行水体碱度的控制。最后待处理水和二氧化氯消毒剂接触时间及其用量都直接影响水处理的效果,适当增加二氧化氯的投入量,会提高处理水的消毒效果,同时增加二氧化氯和水体的接触时间,有助于二氧化氯在水中的扩散,提高了其作用时间,具有良好的消毒杀菌效果。此外在污染水处理时,要适当控制水处理过程中的出水余量,提高出水自来水的纯度和色度,提高处理效果。

3 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优势

在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应用之前,最常采用的水处理技术是臭氧消毒技术、紫外线照射、液氧处理技术,但是以上水处理技术都有一定的应用缺陷,因此二氧化氯消毒技术逐渐成为最常用的消毒技术,其技术优势有以下几点:①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作用机理决定了二氧化氯可以在水体中产生持续的消毒作用,由于二氧化氯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因此可以对水体中的病原体和微生物进行持续的杀灭,因此表现出了良好的持续性消毒优势,同时二氧化氯受到氨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在水处理中持续发挥较为稳定的作用;②二氧化氯水处理对水体碱性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虽然过高的碱度会影响其消毒效果,但相对于其他的消毒技术而言,其依然具备良好的水处理能力,尤其是针对水体中肠道疾病和脊髓灰质等多种病毒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这是因为二氧化氯可以侵入到病原体的生物膜保护层,从而破坏其内部组织;③二氧化氯的水处理安全性较高,二氧化氯在水处理过程中不会残留有害物质,其和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含氧集团,不产生有机物残留,同时二氧化氯在水中不会产生致癌物质,有效提高水质的安全性;④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二氧化氯可以用于污水的脱色处理、除氰处理、除臭处理以及除酚处理,对污染水体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提高了其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

4 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同时乡镇的工业和生活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因此乡镇自来水和水处理成为当前乡镇工作的重点之一。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待处理水体的消毒效果,可以实现大规模、持续性的消毒处理,因此在乡镇自来水、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存.浅析水处理中的二氧化氯消毒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12篇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现象严重,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 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现象日益突出, 对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等造成极大的伤害, 并且形成酸雨等现象,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是当前我国城市环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引起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样的, 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有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是造成当前城市环境中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内容。当下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范围比较大。近期我国很多城市都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这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这些都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长期积累的结果, 二氧化硫污染也成为当下诸多城市的城市病之一。

2.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极易形成酸雨。而酸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严重, 它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还会损坏雕塑及建筑物。

3.另外, 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也存在着隐患, 严重时可导致结肠癌、眼病和先天性缺陷等疾病。

4.污染治理困难。大气污染环境问题由于污染源难控制, 相关治理措施配备目前还不算太完善, 导致其治理工作存在困难。其次, 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 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环保意识, 这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大气污染的治理难度。

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例如当下社会上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等都与大气污染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除此之外, 大气污染还会对植物产生危害, 由此也能间接对人类的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显而易见, 因此, 防治大气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研究。

当下, 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为主, 燃烧大量的煤可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物质, 有关研究表明, 当前90%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来自于燃烧煤炭的废气。二氧化硫对于人体及哺乳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危害。二氧化硫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 现在我国已经将二氧化硫列为一种主要的法规控制空气污染物, 并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水平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影响因素及假设提出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一般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因此, 可以简单将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其中, 气象因素主要有:风向、太阳辐射、大雾、雪、雨等以及天气形势等。地理因素主要有地形、海陆位置、城镇分布等因素, 这些都会对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扩散产生间接影响。

2. 人为因素。

周新青在《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中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而人为因素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其中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们烧火、取暖、沐浴等需要而燃烧煤等燃料所排放的煤烟造成的污染。

周琴指出,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含硫燃料 (煤和石油) 的燃烧;二是含硫金属矿的冶炼及硫酸工业也可产生二氧化硫。

另外,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浓度一般与源强成正比, 越靠近源强的地方, 一般大气污染就越为严重。

本文主要研究人为因素对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

当下, 我国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现象极为严重, 而面对当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加之现在不成熟的脱硫技术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的事实, 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恶劣影响。由于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结构布局的不合理, 形成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的煤烟型污染;随着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增加, 形成了城市煤烟和交通复合型污染。孙荣庆通过分析认为我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势在必行, 并从清洁燃烧技术和脱硫措施等方面对控制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张慧、韩军青以大同市为例分析了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指出在主要煤炭产地大同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炉灶等设备, 生活能源消费量很大, 而且由于大同市人口稠密, 燃煤使用量多, 这些是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人为影响因素。基于这种情况, 提出以下假设:

H1:生活能源消费越大, 二氧化硫排放量越多。

伍建生认为, 根据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 提前对汽车排放产生的交通尾气污染采取措施, 可降低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与成本。由此, 我们可以推断, 汽车的数量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也应该是有影响的。由此, 提出以下假设:

H2:汽车拥有量越多, 二氧化硫排放量越多。

傅京燕通过分析, 证明大气污染排放强度不仅与能源使用、物质资本密度有关, 而且还和人力资本密度存在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 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应该也存在联系。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H3:人口越多, 二氧化硫排放量越多。

三研究方法设计与实证分析

1. 概念模型。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 影响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也有很多, 主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生活能源消费量、私人汽车拥有量、人口规模, 这些因素与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周琴在《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及防治对策》中提到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分布范围很广, 它是影响很大的污染物, 有着“大气污染元凶”之称, 故在大气污染的研究中通常以它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在这里因变量也选为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2. 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所构建的概念模型, 查阅了相关的国家统计年鉴, 获取相关的二手统计数据。在获得了大量的第二手统计数据之后, 本文利用计量软件Eviews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以得到实证结果。

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软件, 经过计算, 本文给出的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几个具体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假设因变量y与各个自变量之间的表达式为:

其中, y代表二氧化硫排放量;x1代表生活能源消费量;x2代表私人汽车拥有量;x3代表人口规模。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生活能源消费量、私人汽车拥有量以及人口规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随着生活能源消费、汽车拥有量、人口规模的增加, 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基于以上分析的结果, 对于我们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气污染中主要污染物之一的二氧化硫虽然与人口规模和生活能源消费量有着密切关系, 但是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增强, 二氧化硫的污染并不是不可防治的。由于二氧化硫在大气污染中带来的危害性, 因此关于防治二氧化硫污染的政策和措施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本文前面的分析, 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 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推广, 鼓励人们尽量使用清洁高效、低污染的能源燃料, 包括日常取暖能源、汽车燃料和锅炉能源等, 以实现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2. 推行低碳技术, 加强关于煤炭低碳化的研究, 控制由于大量燃烧煤而带来的二氧化硫排放, 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政府应加大推行煤炭低碳化创新政策, 相关研究部门也要加强煤炭低碳化的应用技术及推广。

3. 鼓励公众参与到对环境的监督中,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继续完善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 加强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执行力度。

4. 通过媒体、公益广告等加大对大气污染的危害宣传, 提高人们对大气污染尤其是对二氧化硫污染危害的认识和警惕度, 更大范围地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新青.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 2006 (4) :16

[2]徐健, 冯涛.大气污染的几大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3 (21) :125-127

[3]桑燕鸿, 周大杰, 杨静.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研究[J].生态经济, 2010 (1) :178-179

[4]卢照坤.食品安全影响因素与监管分析——基于大气污染的视角[J].管理学家, 2012:415-416

[5]周琴.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2 (3) ;12-13

[6]王文林.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7)

[7]孙荣庆.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中国能源, 2003 (7)

[8]张慧, 韩军青.北方煤炭型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研究——以大同市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5)

[9]伍建生.铜陵市交通尾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 :245

上一篇:解决问题学习法下一篇:女性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