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笔的心得体会

2024-08-24

课堂练笔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课堂练笔的心得体会 第1篇

(一) 选择适合练笔的主题文章

不同文体的小练笔要求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章、故事, 创作者的见地往往有很多出入, 比如同样是表达爱, 《背影》是表达放不下的爱, 《目送》是讲述不必追的爱。另外, 同一主题的文章,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 在处理这一类事情时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哪一种更正确呢?思维的发散性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文化、家庭、个性认知背景是否正确。这样具有发散性的文本给了学生写作的空间、思辨的空间、对生活思考探寻的空间。

(二) 只有基于读写一体化思考的小练笔设计, 才会使读和写真正互相促进

下面笔者以文言文“山水小品”主题单元的教学为例, 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山水小品”主题单元所选文章为鲁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及三篇相对短小的课外山水小品文 (其中两篇为吴均的) 。

首先, 这个主题单元的设计有其“共性点”, 都是山水小品文, 作者虽然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法去写景, 但都是情郁于中, 短小精炼。其次, 这样的单元设计也符合“需求点”的要求。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写作的需求, 笔者设计了“让我心动的一处美景”为题的小练笔, 旨在通过课内外的对接, 提升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把握能力。再次, 单元设计符合“启发点”的要求。这几篇山水小品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自然——有描写角度的正侧面选择, 有修辞手法的紧密贴合, 有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 有排版布局的合理安排……使学生读写拓展形成了“读文、说文、写文”的立体化框架, 联系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充分体现这个特点, 从“小练笔”走起, 让学生先进行“小练笔”的构思, 然后再阅读文本。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会时时瞥见自己习作的“影子”, 不断地在自己个性写作中为描绘心中的美景“平添方法”。这样的设计还符合“发展点”,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训练看似都是为了写作, 实则是服务于阅读, 是学生对山水小品文写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 主题阅读小练笔的设计, 应该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 小练笔必须与主题阅读文本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顺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维深度, 给他们提供一个顺应阅读文本的自然而然的协作平台。比如在《走进陶渊明》主题单元阅读中, 教师可以设计“我眼中的陶渊明”, 让学生把阅读到的内容转化为深入思考的素材。第二, 小练笔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息息相关。我们不论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或教学实践, 都不要忘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文本的选择, 小练笔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服务的, 任何脱离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小练笔设计都是失败的。

二、主题阅读小练笔的评价

(一) 对于“读”的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基本的指标, 除了常规的要求, 对于学生阅读要有具体的评价要求。阅读有很多的方式, 较长的文章可以略读或默读, 对于默读, 教师要出示具体的要求, 比如怎么勾画、勾画什么, 怎样理解, 理解到什么程度等。有了要求, 学生就会有阅读后的自我评价, 从这方面来说, 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督促, 更多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把握。短的文章也是如此, 如诵读怎么评价, 更重要的是根据具体要求, 不仅方便教师评价, 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能互相评价, 甚至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二) 对于“说”的评价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口头表达是语文课的思维体操, 因此对于学生“说”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如组内说、全班说、自己说等, 之后再追求“说”的质量。其次是对说的“质”的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说”有具体的要求, 设制一定的目标。

(三) 小练笔的评价要及时

小练笔的写作是课堂人文光芒生成或工具色彩彰显的瞬时训练, 需要特定的环境, 但是, 一旦错过了当时的课堂情境, 小练笔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小练笔应及时评价, 不把评价留待课后。

(四) 小练笔评价要遵循鼓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当堂写作应持有尊重、理解、赞美、欣赏的态度,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大力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比如, 在散文小练笔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点评其他同学习作的三条优点, 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还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触类旁通。

(五) 小练笔的评价要有侧重点

教育教学活动中, “面面俱到”是大忌。因此, 在小练笔评价之中, 教师一定要选取评价的侧重点, 要明确是侧重于评价学生内容的选择、思路的发散, 还是评价学生语言的到位、辞藻的运用, 亦或是写法的优选、构思的严谨。以《谈骨气》一文的课堂练笔——补充这样一个事实论据为例, 在评价学生的练笔时, 笔者设计的侧重点是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和语言的流畅度。其中, 语言的流畅度是一个低级评价指标, 它只是要求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理顺自己的文章。更重要的指标是与文本内容的一致性, 要符合本文论点的要求。这样的教学评价有侧重点, 学生写作就有了指向。

(六) 小练笔评价要多层次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可以是多层次的。如自我层面、对学层面、小组层面、全班生生层面、师生层面。因为全班评价由一定的局限性, 应将其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结合使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能够对学生的习作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因此, 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要多样化。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第2篇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我认为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带领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文思,体会各种各样表情达意的方式。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通过探索进行有效小练笔的训练形式、内容、操作方法、训练量等,让课堂小练笔有机地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的进行语言训练,以期达到“唤醒期待、捕捉时机、提升表达”的效果。

研究的意义: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必须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课堂小练笔”可以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课堂小练笔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忽视多与少的统一。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讲到某个关键词或某个重点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照造句,借以拓展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如法炮制”。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这样的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有学生甚至编了童谣:“练笔练笔,一天不练,老师生气”。

现象二: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无视恰当时机。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课文《鸬鹚》,在学完鸬鹚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红腹锦鸡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且不说这样的课堂练笔对高年级学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单论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细细交流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鸬鹚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教师还能牵得回来吗?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这样的练笔,脱离课文语境,显得支离破碎,劳而无获。

现象三:练评脱离。

由于课堂练笔的密度大,而且篇数较多,因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根本没有时间细致地批阅,只是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给了学生。这样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完全是为练而练,练评脱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作激情。

由此看来,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急功近利。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标的颤动”。我想,功利性太强的课堂练笔,是不是也患了这种“目标的颤动”症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怎样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的有效策略研究。探索课堂练笔的有效策略:找准训练点,把握好训练时机,注重评价及时有效。

1、训练点找准——文道并举处;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注意根据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2、训练时机把握好——情动辞发时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3、评价及时有效——重赏评“导”改。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注意评价。评价方式:自评、互评、点评。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小练笔的习作方法,注重写“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能把一个片段写具体,从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探索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实验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2、实验中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三)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1.精彩篇章,仿一仿

2.形象画面的不足处,增一增 3.变换叙述角度,换一换 4.课文的情境空间,拓一拓 5.情感交融处,品一品 6.精美插图处,描一描 7.课文的写作知识,化一化 8.古典诗词,改一改 预期达到目标:

1、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文章。

2、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多种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及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策略。

3、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教会学生一些基本写作技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使他们养成用作文的形式去发现、反映、积累生活的习惯——一种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可贵的学习品质。

4、实验教师通过研究发展自己,成为会教学,善研究,能撰文的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五、实验研究的方案

1、选取实验对象

本课题选取北白象镇茗屿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2、研究措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9年10月—12月)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小练笔研究开展的现状、效果;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学习、收集国内外有关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小练笔研究的相关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完成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学习的读书笔记。

2、实验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1月)(2009年12月—2010年5月)加强自身的学习;继续积极投入课题实验,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分析、研究、改进,探索出活用教材巧作小练笔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相关课型,完成阶段性小结。

(2010年6月—2010年11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撰写研究论文,收集优秀教案和小练笔集锦,记录教学实录,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0页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深根 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盛茉珠.《依托课文,想象练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赵亚夫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 闫 学 《牵到河边的马》 长春出版社2005年8月 [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版)新世纪出版社 [9] 《小学语文教师》 7.8月合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 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

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实施策略 第3篇

一、何为“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弥补了“大作文”周期长的不足。它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这一得天独厚的形式,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就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思考“为什么写”

明确目标,是教师训练学生小练笔的前提准备,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想象延伸,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且每次小练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而是体现学生在原有写作水平上的提高。总的来说,一要把握文本特点,二要把握训练侧重点,三要把握学段特点。一般来说,低年级要先说后写,还可以多一些仿写,以文引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来模仿写作,写不在长,几句话即可。中年级正处于写作的过渡阶段,是完成从口述向笔述、从句段到篇章的过渡,可以侧重段的练习。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笔归纳自己的思维的能力,既可仿写,又可续写,还可改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内容到位,思考“写什么”

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那么,怎样去找这个“结合点”呢?我认为,课文的悬念点、留白点、精彩点、细微点都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1.续写悬念处。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小木偶的故事》,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拥有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加工,这个设计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原文的意图,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补白留白处。中国画中常常留有空白,给人的感觉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本中也往往有“留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孩子对教材进行补白,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灵性和情怀。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课文写了志愿军对“大娘” “小金花” “大嫂”三位女性的道别,而对那些“亲如兄弟”的朝鲜男性的道别采用了留白,我引导学生用类似的笔墨写“战友兄弟”,学生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片段。

3.仿写经典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精细品读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仿写。

4.想象细微处。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的词语往往都蕴含着一个个丰富而又精彩的世界。在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如果能以词语为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就会更加的鲜活起来。实现学生由消极的静态语言理解向积极的动态语言感悟发展。

四、课堂小练笔训练方式

1.仿写。“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学生觉得作文难写,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2.扩写。“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意犹未尽,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明确;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

3.改写。先要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改写起来才胸有成竹。然后确定怎样取舍材料和组织材料,不妨先拟出提纲,以便心中有数。人称和语言的运用,也要恰当处理。改写方法有:(1)改变文体: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改动,大都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例如:古诗改写成词,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小说改成剧本,(2)改变语体: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3)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4)改变句式:扩写句子。缩写句子等。

4.补写。教材中省略号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空白。如结构上的分段换行,情节的跳跃跌宕,意味的隐藏,视点的转换等。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5.续写。“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总之,小练笔是学生提升习作水平的阶梯,是任由思想情感驰骋的草原,是展示写作能力的大舞台。有效的进行“小练笔”训练,定会打开习作的新天地!

乡村田野

◇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尚芸小学四年级 陈艳灵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回了老家,见到了令人赞叹的风景——乡村田野。

清早,田野被乳白的雾笼罩着,显得神秘而优美。一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到的是一个个稻草人为人们兢兢业业地看守着田野,我也被美丽的薄雾淹没了,一切都那么朦胧,那么安静,偶尔传来几声鸟叫,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正午,艳阳高照,太阳发出的万丈光芒照耀着这片田野,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翠绿了,野花显得更艳丽了,稻谷显得更活力了。整片田野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走进田野,仿佛听见了它们对这惬意的阳光地赞叹之声!

傍晚,我再次来到这里,此时,天边只剩下最后一抹红霞了,这抹夕阳染红了田野所有的一切,一切变得红彤彤的、金灿灿的……

乡村的田野,不论是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可爱,它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真的让我流连忘返。

开展课堂小练笔的实践探索 第4篇

一、激发情感, 练习说话

在课堂上, 教师要拨动学生乐于表达的心弦,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把心中所想、 心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 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 难免枯燥与单调, 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 和音”, 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 因此, 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 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 在教学《 永远的白衣战士》 一课时, 白衣战士叶欣为了让更多的人活,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可以让学生写下想对她说的话, 激发学生对她的敬佩之情。

二、学习结构, 当堂训练

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段落结构写片段。例如, 《 北大荒的秋天》 其中第五小节第一句话是中心句, 下文是讲它怎么热闹的。 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写好、写出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写了, 印象也就深刻多了。 模仿是创作的先导。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 “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他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 模仿→变化→创造”公式。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结构, 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积累词句, 书写生活

语文的学习, 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习作, 是否会习作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会写作并爱上写作, 语文教师就应将写作教学渗透在语文课堂中。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而在学生的习作中, 我们很难见到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对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使这些优美词句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在写作时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笔写我心。

四、练习补白, 加强练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通过练写, 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大有帮助。

五、注重创新, 感悟鉴赏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 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 在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文时, 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 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 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六、学写读后感, 重视阅读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学习每一篇课文后都应该写读后感, 或给作者、教师、文中的人物写信, 或模仿课文中的人物、作者给自己写信。 语文教学所选编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 学生要多读。 叶圣陶在1940 年发表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 指出了写作的“ 根” 在阅读。 他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课文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细品, 这一做法, 既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又能让学生爱上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第5篇

1、精彩文本仿一仿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不是出自名篇名家,就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删选才得以入册,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正处于写作初级阶段,所以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点的仿写

教材中许多优秀片段运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仿写。如《莫高窟》一课中描写飞天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飞天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其他飞天的模样。学生有的就是这样仿写的:“这些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手持喷壶,浇灌鲜花;有的围聚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神态安详,斜卧在塌……”

(2)篇的仿构

教材中的课文,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以此训练学生的构思和成文。

(1)角色转换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

(2)联系旧知

找准课堂练笔的着力点 第6篇

一、 仿照精美语段练笔,学会遣词造句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是学生积累优美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最好的范文。文本中精彩优美的语段是读写训练的结合体,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述方法。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第二自然段:“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对于这一教学重点段落,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在动笔绘画中感悟小鸟造出的云房子千姿百态,还可以出示天上云朵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并仿照课文练笔,让学生在模仿中尝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考虑到二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稚嫩,练笔可以设计成填空形式:云房子可多了,有的像 那样 ,有的像 那样 ,有的像 那样 ,还有的像 那样 。学生有课文为例,有图片和生活常识引导,很快就能完成填空。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2、3、4小节分别写青蛙、蟋蟀、蝴蝶向小露珠问好,称赞其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水晶那样透明、像珍珠那样圆润。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颂读中体会小动物对露珠的赞美,接着再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小动物看到小露珠并且又会怎样称赞小露珠呢?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笔下自然会出现蜻蜓、蜗牛、蜜蜂、小鸟等五花八门的小动物,并写下精彩纷呈的赞美语言。

二、 利用留白悬念练笔,引导合理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采用详略安排情节,略写的次要内容往往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没有着笔,给读者留下“空白”。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略写的部分进行补充,对留白的部分展开续写,这样的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年幼的孙中山心疼姐姐,反对母亲缠足,文中写到:“‘你年纪小,还不懂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文中配有一幅插图,此处无声胜有声。紧接着下文就写到:“以后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

师:同意老师把这里的省略号改成句号吗?

生:不同意。

师(出示插图):妈妈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后,背对着房门,会和姐姐说什么?接着又做了些什么?屋外,拖着长辫的孙中山双手叉腰,听到姐姐发出的什么声音?心里会怎样想?

布置学生交流讨论,接着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补白练笔。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她无可奈何地说 ,姐姐苦苦哀求 ,妈妈流着眼泪,开始 ,姐姐伸出手 。门外的孙中山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双手愤怒地叉起腰,心里想 。

借助插图,再给孩子搭一架思维的梯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思考,自然得出孙中山自小就种下了敢于反抗不合理制度的种子。学生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结尾委婉含蓄,甚至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进行练笔。低年级的传统篇目《狼和小羊》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课文结尾写道:“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文中的省略号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笔者在完成这一课教学后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张开大嘴伸长爪子的狼,河边吃惊的小羊,旁边哗哗的流水,地上的青草,岸边的石头等,再让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涨,编出的故事精彩纷呈。有的说:“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机灵地向旁边一闪,躲过了狼的进攻,可是狼却一下子扑进了河中,被哗哗的河水冲走了。”有的说:“狼用力过猛,脚下的石头一滚,一下子栽倒在地,结果狼的腿摔断了,小羊高兴地跑回家了。”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可地上的青草很滑,狼一下子滑倒在地摔伤了,小羊得救了。”

三、 参考课文结构练笔,掌握谋篇布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堂要凭借文本,从字词、主题、情节、结构、写法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习得知识、拓展视野,并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文层次清楚、中心突出,尤其是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奇松语句清新、详略得当,与课文结尾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学完这篇课文,笔者安排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完成家乡某一景物的练笔。学生写作时自觉参照《黄山奇松》的间架结构,模仿文本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借鉴课文谋篇布局,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质量大大提高,超乎笔者的想象。

像写景的《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写人的《海伦·凯勒》《诺贝尔》,写活动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等都是经典的习作例文,参照这样的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更能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四、 重组课文内容练笔,积累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往往不喜欢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如同记流水帐,语言干涩无味,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语言匮乏,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所见所闻和抒发内心感受,虽然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也背诵了很多优美的课文,但这种简单机械地背诵记忆的课文只能属于消极语言,未能将文本中优美的语段存入语言仓库成为学生的积极语言。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并通过重组、复述和改写等训练方式,真正内化文本语言,逐步实现流利于口头、流淌于笔端的表达。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中彩那天》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贾老师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课文,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要读好母亲安慰家人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接着进行表达训练,出示“拮据”“梦寐以求”汽车”三个词,请学生按顺序说说两段话的意思。生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贾老师又把“汽车”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生2:“虽然我家很拮据,但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让学生说,生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最后还在“拮据”后加一个“?”,示意学生继续说。生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这怎么可能呢?”

贾老师通过练说来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学完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写景的文章改写成导游词,状物的文章改写成自述等。

五、 观察课文插图练笔,促进迁移拓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图文交融,共同演绎课文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可以作为课堂练笔的很好素材。学生有了学习课文作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文中第二幅插图就是李时珍借着月光记录白天寻访所得的“特写镜头”,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

师徒俩一边啃着干粮,一边聊着天。不知不觉,月亮升上了天空,李时珍说:“徒儿,我们现在就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于是,庞宪帮师傅用砖头垒好了“桌子”,再摆笔墨砚台,李时珍从药包里将药草一一取出,逐一记录。庞宪一边给火堆添柴,一边帮着师傅研墨。寺外,金黄的圆月慢慢地移到了中天,山风呼啸,周围的树叶发出“哗哗”的声音,远处,不时传来猫头鹰“哇——哇”的尖叫声;寺内,师徒俩偶尔为了药材轻声地交谈着,火堂里的火苗不停地跳动着,把师徒俩的脸映得更红了。

学生在创作中不仅巧妙地运用文本中的优美语句,还对插图进行了生动的再创造。

追求言意共生的课堂练笔 第7篇

一、模仿起步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是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和《“东方之珠”》的教材编者的用意所在。因此, 这样的课堂练笔应该能让学生学会写好用总分构段的一个自然段。比如, 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和生活实践设计这样的开头:清明节的大街上真是热闹……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句从人多、商品多、车多等几个方面着手去写热闹。在每一个方面可以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来写“热闹”。

这样的小练笔既能让学生有例子可以模仿, 又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以实际生活为“活水”之源, 学生有话可说, 有“法”可依, 让总分构段方式能够灵活迁移运用。

在学生学会用总分构段的方式写一小节之后, 还可以尝试着让他们去谋篇布局。如以“热闹的学校”为题, 让学生写出校园热闹的两三个片段, 并能进行开头点题或者文末概括总结。这种就是总分写法的雏形, 今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题材时就能灵活迁移。

二、体验情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蕴藏着浓烈的情感的课文,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黄鹤楼送别》、《理想的风筝》。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得到浓烈感情的熏染。教师设计的小练笔应该聚焦人物内心的心灵世界, 走进内心, 倾听心声。例如, 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为平时不能轻易流露的情感寻找一个落脚点:每当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爸妈一起欢庆节日时, 我就会……每当夜深人静时, 我总是想起爸妈和我在一起时的情景……

当全班进行小练笔交流时, 那质朴的文字里流淌的是学生的一片真情, 流露的是学生对爸妈的思念之情。通过练笔, 学生已完全融入课文的情感境界中, 文本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进行了一次情感之旅。

三、聚焦画面

小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 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呈现画面的文字让学生进行叙述, 用文字塑造出一幅幅画面, 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再次建构。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 文本中有着海伦回忆自己是怎样学会学习、和别人交流的。但是文本中的文字太过笼统和概括了, 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所以, 教师设计的小练笔要帮助学生去丰富这一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想象并描绘出海伦是怎样刻苦练习的:清晨, 海伦……夜晚, 海伦……她练呀练呀, 嗓子哑了, 她……

《二泉映月》也可以这样设计:“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 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学生任选一个场景, 具体描述阿炳是如何度过度过那些坎坷的经历:盛夏, 骄阳似火, 阿炳……隆冬, 雪花飘飞, 他……狂风暴雨下, 他……

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遥远, 而是活生生地诞生在笔下, 人物的形象在他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四、概括归纳

科学类的课堂小练笔可以设计归纳文本的大概,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习《石头书》, 可以让学生用说明书的形式列举文中的石头书;《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写话: “我是大自然的文字,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我……”类似的小练笔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抓住关键内容并进行整理, 用简明的语言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在哪里, 有些什么作用。

五、延伸主题

这种类型的小练笔一般是学生在学好全文后来写, 意图是对文本的升华。如学习了《石榴》一课后, 学会用植物生长的顺序来写一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 可以用总分结构写写《家乡的秋天》……

也许学生的写作语言不及作者, 但模仿和创作、交流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 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品德感染。

浅议课堂练笔的立足点 第8篇

关键词:课堂练笔,内容,时机

如何准确把握课堂练笔的立足点, 恰当选择练笔的内容和时机呢?

一、立足文本解读, 选择练笔内容

课堂练笔, 顾名思义,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写训练, 它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能起到任务明确、节奏轻快的良好效果。课堂练笔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好的课堂练笔的内容应该紧扣文本主题和单元训练要点。当然一篇课文往往可以同时设计好几个练笔点,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读文本, 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选择最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 让学生有感情要宣泄, 有语言要表达。

1. 围绕理解重难点设计练笔内容, 促进学生个性化解读。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 要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教学,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联系课文及平时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 并将这种独特的理解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 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如“跳水”这一课的最后,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船长品质之后心里肯定会有许多话要说, 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当孩子被救上岸后, 船长、水手、孩子自己、猴子他们的表现会是怎样的?请你联系课文, 写一写他们心里的想法。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述, 进一步加深了对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的理解, 提高了表达能力。

2. 围绕语言精彩点设计练笔内容, 关注学生的积累应用。

小学课文大多是精选的经典篇章, 语言优美, 表达规范, 篇章结构严谨, 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是学生写作的范本。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 就能逐渐体悟其中的表达规律, 实现知识的迁移, 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文本特点, 发掘那些典型的语言表达范式,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 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文本语言, 丰富学生的内在储备,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秋天的雨”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我在教学这一段时, 先让学生反复地品读, 感受秋天色彩美的同时积累文本优美的语言, 学习课文生动的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模仿写作, “想一想, 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按照老师的简单提示, 孩子很快就能模仿写出精彩的句子。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 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 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 像一只只黄蝴蝶, 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 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 在向人们点头微笑。”又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后,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借鉴作者抓住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 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在模仿运用课文的相关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时, 不知不觉地积累像课文中诗一般的语言, 逐渐感悟其中的表达运用规律与艺术, 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围绕思维创新点设计练笔内容,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思维非常活跃, 阅读课文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 紧扣文本中隐含的生动画面和鲜活形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适时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 这样既丰富课文语言描绘的场景, 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思维创新点, 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对文本进行拓展, 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课堂练笔里飞扬起来。如教学“凡卡”一课, 学到凡卡写“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凡卡生活境况“连狗都不如”的相关句子, 然后想象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等几个场景, 体会凡卡惨不忍睹的悲惨生活。在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带给他们的震撼时设计小练笔。同学们, 凡卡的诉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莫斯科, 带到了他悲惨的生活中, 我们看到他还遭受了很多的折磨。请用“有一次, 我看到……”写一段话。

由文字的直接品读到对情节的间接想象, 让学生深入感受凡卡悲苦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二、立足课堂教学, 把握练笔时机

课堂练笔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 思维极为活跃, 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这一思维兴奋点, 在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 趁热打铁,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情感高潮处练笔。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 课堂中, 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处, 是练笔的最佳时机。此时, 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 写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我校一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的壮歌”一课时, 通过精心设计, 不断启发,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 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后, 进行练笔,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充分感悟了蚂蚁国英雄们的壮举, 并充分体验了惊讶之情后, 老师引导学生“在肆虐的火海中, 蚁团始终不见缩小, 多么令人感慨;河面上升腾起薄薄的烟雾, 又怎能不引人浮想联翩?拿出笔, 用上‘万万没有想到’, 我们来写一段话。”教学至此, 学生确实有话要说, 不吐不快。此时, 学生心里的所想所感自然地流露笔尖, 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2. 在矛盾激发时练笔。

课堂上, 学生在文本阅读中, 经常会出现对立的观点,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这些不同观点激发矛盾, 设计练笔, 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表达, 阐述自己的观点, 抒发独特的体验,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放弃射门”一课, 当读到福勒面对精妙的射门却放弃时, 在课堂上引发了这样的讨论:“如果你是福勒, 你会怎么办?”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 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写下自己的感受。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点拨, 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写作水平。

以课堂练笔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9篇

一情动之时, 随手记录快乐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 阅读过程中出现情感的碰撞是读者深入文本的重要表现之一。此时, 阅读者应及时抓住情感的触发点, 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既是情感表达的快乐与阅读快乐的良好结合, 也是对自我阅读过程与轨迹的一种必要记录与备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对那些文质兼美的优秀课文学习的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多种感情, 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澎湃感情的欲望, 进而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

以《酸的和甜的》一文为例,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不仅仅是狐狸的笑话而有心理学的根据, 即狐狸以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自我安慰。对这一点, 不仅仅如文末所言, “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 二年级小学生也多数不明白, 虽有小猴子亲自尝试, 对多数学生来说仍是似懂非懂。这种情况下, 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单元教学主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必然会被激发。这个过程中, 学生适时记录所思所想即会在无形中演变为一种课堂小练笔, 有助于学生巩固与提升语文的学习情感。

二精彩之处, 仿写也快乐

虽然今天的社会提倡创新, 一味模仿并没有出路, 但学习与创造之初, 模仿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与途径, “就像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一样, 作文也是从仿写开始的” (叶圣陶语) ;进而才会有自己的独创, “所谓独创的能力, 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 (伏尔泰语)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 (习作教学) 中,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仿写练习, 既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得到适当的拓展, 也会在非明确的习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帮助学生体验“写”的快乐。

例如, 学习《秋天的雨》一文中, 在引导学生从感觉、颜色、味道、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感受秋雨中大地万物多姿多彩的同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味刚刚过去的夏天或春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例如, 文章第一段有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那么, 夏天 (春天) 的雨呢?有学生说, “夏天的雨, 也是一把钥匙。它脾气不好, 一点也不温柔, 往往你还没来得及准备和躲闪, 它忽地一下子就来了, 把凉爽的大门打开了。”把这样的话写下来, 虽口语色彩浓重,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模仿, 兼具创造精神——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式的模仿。这种小练笔, 把说与写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修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效果极佳。

三空白之处, 体会创造之乐

就像书画家在书画艺术创作中有意留白、为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之美一样, 好的文章也会在文章中有意地留下一些空白, 力图以“此处无声胜有声”之境, 为读者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文章之美提供便捷之径。而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中,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清澈的湖水》一文, 文中“小洁”游湖过程中始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 直到文章最后才说“她眼睛一亮, 飞快地向前跑去”, 并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这里, 文章并没有描写到她是如何扔掉面包纸的, 过程如何, 细节怎样, 这就为学生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时, 如果教师抓住这一点, 启发学生想象, 并书写下来, 就会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小洁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练习。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课堂练笔的课文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向学生的生活实践延伸,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结合文本感受生活, 进而丰富文本内容, 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 促使学生在创造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当然, 课堂小练笔采取的形式, 并不仅限于此。结合教学实际, 其他如概括、评议、拓展、转换等均可。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 课堂小练笔的进行都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 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达成水乳交融之态。因此, 教师要以一颗慧心, 使学生因“心动”而至“笔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方法总结:一是情动之时, 随手记录快乐;二是精彩之处, 仿写也快乐;三是空白之处, 体会创造之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晓红.小练笔给语文课锦上添花[J].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 2013 (1) :82~84

[2]王春燕.让“小练笔”走进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 2012 (41) :46

课堂练笔的心得体会 第10篇

一、练习读后仿写,提高词句应用能力

小学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经典文章,如果小学生能够将这些文章真正吸收,想必对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而模仿是学习的一大有效途径,有了模仿,才有了提高。好的文章中遍布好句子,无论是句中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仿写,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会提高很多。课堂上可以进行句子仿写,教师首先让学生对仿写的句子进行感悟想象,然后再进行仿写。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夸赞之情。而后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这样出题:“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真______啊,______得______。”学生可以很快地仿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特点,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成果与大家分享。然而单单独立的写句子还不足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仿写句子设计情景,让学生开始对整体结构进行掌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对溪流的描写: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这样运用四个并列,把溪流的变换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写云的变幻多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云变换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后仿写。

除了仿写句子外,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段落,因为句式的仿写对文章的情感展现的还不够足,也无法创设情境,所以小篇幅的段落仿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第二自然段“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一课文都是以段落开头句为主题进行论述描写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学习这种写法,那么,仿写的主题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如操场。教师可以这样出题“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学生在段落的模仿中不知不觉地便学会了很多写作知识,提高了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进行读后练笔,对文章内容理解更深刻

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而想象能力也是学生语文写作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填补文章的空白,多多想象。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黄河决堤所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题目:当黄河决口、时,洪水冲走了(),冲走了(),冲走了()。学生通过想象,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对黄河决堤带来的灾难有所认识。而灾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类的某些不尊重自然的行为,此时,可以这样设计题目:是人类的错误行为让水土流失了,我想说______。我知道以后我们要______。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书写下对文章的感想,即读后感。我们教材中有很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章,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受到道德的熏陶,学生在学习完这类课文时,可以写个小随笔谈一谈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可以采取边朗诵边写的方法,让学生随着文章的思路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当然,学生在写作之前需要对读后感有整体的认识,即要先确定主题,之后才展开全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感受一定要出于内心真正的想法,不可伪造。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应该对地球资源有限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保护地球资源,珍惜地球资源这方面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三、解析文本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小学语文的教授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与文章内部的人物进行对话,或者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然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然而不管什么形式的对话都离不了教师的用心设计和引导,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精神情感表达,让他们的情感随着文章的情感的变化不断变化,最终使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情感及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如苏教版第五册的《掌声》一文中,有一次新老师让身有残疾的小英走上讲台讲故事,“小英犹豫了一会,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当她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时,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演讲结束后又给了她赞扬的掌声,这几处小英的眼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而两处掌声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假设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她的同学,写一写小英和同学当时的想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让课堂练笔的评价真正“有效”起来 第11篇

一、 量化评价指标——有据可依,合理可信

笔者尝试从抒发真情实感、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原有水平三个方面设立出一套规范合理的评价指标。主要量化标准可见下表:

在《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评价指标量化一览表》中,分为A、B两个区域,通过百分制从情感、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对于练笔的质量进行了量化,其评价不只是对学习结果进行描述与判断,更融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关注度,实现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统一。在运用百分制的评价方式时,可采用与A区的要求相符合就加分,出现B区错误做法时就减分的方式,最后根据练笔的总分得到相应的等级,并在对应等级的括号内打“√”作为最终的结果。在表格末端还增设了对于本次练笔结果的简单评价。它是评价者对于这次练笔情况的大致描述,尤其是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对于被评价者改进写作方法、提高下一篇练笔的水平有很大的鼓励和启发作用。

二、 细化评价模式——全员参与,主体互动

在量化了一系列指标后,我们再来仔细审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1) 因为教学时间安排不妥当,练笔无法当堂评价;(2) 一味采用教师批改的单一模式,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3) 学生没有参与评价,只重视练笔的等级,并不重视在练笔中得到的收获;(4) 传统评价语言刻板,对于大部分学生无法起到推动和激励作用。当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后,它必然缺失了其真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细化评价模式,加强主体互动,增强全员参与意识,把教师和学生从原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1. 教师评价——权威型评价模式。改变评价模式,并不是说一味地甩手,放任学生自由批阅,传统的教师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只是教师要选择性地进行批阅,让其他主体也有参与评价的体验和乐趣。比如一学期20篇练笔,教师评价占四分之一,其他部分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评价效果的提升。

2. 自我评价——自助型评价模式。自我评价是一种主动参与型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具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教师评价模式因带有主观性,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作品,很可能会更改习作者原本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自我评价这种自助型模式有助于保留作品原貌。同时,自我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在反复修改中得到提升和进步。

3. 同伴评价——沟通型评价模式。同龄人最懂彼此的想法,也是最容易沟通的群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巧妙利用他们平时就喜欢互相交流习作的特点,采用同伴评价不失为评价的一种好方法。这种沟通型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跳出自己看问题,走近他人长学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自我建构,从而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取长补短。

(1) 同桌互评。指导学生尊重同桌的劳动成果,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练笔中最动人的语句,尝试找闪光点、精美词语、感动之处,用红笔圈画出来,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正确鉴赏、品析。

(2) 小组互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体的互换批阅,用发现的触觉去寻找练笔中需要改进的病句、错别字,及时地进行纠正,并采用眉批、尾批的方法提出建议,既帮助同学改进练笔质量,又能提高自己的批阅水平。

(3) 网上互评。鼓励学生利用班级博客,定期发表自己的作品,加强宣传力度,用优秀作品增加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在网络博客中交流、评析自己的文章,达到“取百家所长,避一己之短”的效果。

4. 抽样评价——随机型评价模式。抽样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在练笔评价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多阶段抽样法等多种形式,重视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进步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对于班级中习作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这种评价模式更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习作的动力。

5. 家长评价——客观型评价模式。课堂练笔的篇幅一般不长,很多是片段式的练习或是对关键词句的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其中。这样的语文学习不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家长的融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练笔的兴致。教师要善于引导家长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可以在练笔中提出修改意见,可以用读后感的方式写一写体会,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动笔,就同一篇练笔要求写“下水文”,然后再与孩子共同探讨彼此的优缺点。这种参与模式让学生带动家长,与文本走得更近,让家庭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是亲子课堂学习中的崭新尝试。

三、 深化评价过程——层次分明,形式多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练笔的整体把握,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始终,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

1. 评价要有层次。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产物,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

2. 评价要有重点。每一次课堂练笔一定要目的明确,针对某个方面有所侧重地训练。在评价时,也要根据事先设定的习作重点进行判断,既要预防出现“全面论”,也要避免出现“偏激论”。即既不能要求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面面俱到,也不能随意地布置练笔要求,让学生无从下手,影响了这次练笔的效果。

3. 评价要有弹性。评价标准有弹性,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写话要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并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准确地给学生的写话以肯定。特别珍惜写作能力较弱学生的点滴亮点,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一份收获、一份快乐,从而拥有写作的自信。

4. 评价要有反思。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练笔结果的评价,教师在每一次练笔后,也应该对于自己的练笔内容是否贴合文本,切入点安排是否妥当,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能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是教师迅速从课堂教学中成长起来的有效途径。

总之,课堂小练笔是学生借助文本,挖掘内涵,提炼自身,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小练笔中的个性,并在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借助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爱上语文课,爱写小练笔,让课堂练笔真正有效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 第12篇

1. 从读到写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每篇课文中基本都会有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本积累本, 把这些日积月累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 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如朗读了课文《幸福是什么》后,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 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练笔, 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句子使语段更具文采,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语句的感知能力, 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2. 看图描写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简练含蓄, 尤其是课文中的许多插图, 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课文中的插图以及描写简练的地方,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尽情地表达出来, 还原当时的情景。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把画上的内容, 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 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 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 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写读后感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抒发真情实感的课文, 这些内容往往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 可以向学生传达人世间的美好情感, 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学习这类课文的过程中, 在学生为课文中的情感所感动的同时, 适时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凝结成文字, 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感想, 言由心生, 有感而发。例如人教版小学课文《一夜的工作》, 作者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 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 作者心潮澎湃, 激动万分, 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学生可以针对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从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崇高的品质。

4. 仿写练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阅读量有限, 有些小学生不具备独立写作的能力, 而仿写练习正是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利用一些优美的篇章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描写方式, 对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展开描写,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5. 续写课文

有时, 我们读一篇好文章后, 往往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故事内容一直萦绕心头, 挥之不去, 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常常使人浮想联翩。在这时, 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大胆地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怎样。例如《挂两支笔的孩子》的最后一段:“后来, 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 找他谈了话。不久, 小亮的两支笔又挂起来了。”王老师说了什么话, 文中没写, 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王老师这样说……》这样的小练笔, 让学生续写课文, 把文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 改写古诗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古诗,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安排一些小练笔, 让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一来, 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古诗《赠汪伦》, 学生完全可以将其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上一篇:软硬件维护下一篇:卫生标准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