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敷论文范文

2024-06-10

药物外敷论文范文(精选4篇)

药物外敷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化疗且出现静脉炎病人80例, 男56例, 女24例;年龄20岁~56岁;静脉输液方法:中心置管32例, 周围置管48例;化疗方案:紫杉醇+奈达铂 (TP方案) 29例, 多西他赛+奈达铂 (DP方案) 29例, 小剂量顺铂+替加氟 (FP方案) 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静脉输液方法、化疗药物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红花酊浸湿纱布湿敷, 外用保鲜膜包裹, 再用胶布固定, 2 h更换1次。红花酊配方:红花80 g、黄柏60 g、白芍60 g、赤芍60 g、川莲60 g、丹参60 g、地榆60 g, 配置方法:将上药放置无菌容器中加入75%乙醇1 000 mL, 加盖浸泡2周后去渣制成红花酊备用。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浸湿纱布外敷患处, 2 h更换1次。两组均5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

1.2.2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疗程后, 进行疗效评定, 无效:局部红肿、疼痛及条索状改变无好转, 仍可触及硬结;有效:静脉仍有条索状改变, 局部红肿、疼痛减轻, 硬结消失;治愈:硬结及静脉条索状改变消失, 局部疼痛、红肿消失。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非参数Wilconxon W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反复多疗程是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强刺激、高渗透性药物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 使血管内细胞脱水、充血、水肿、血栓形成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 病人感到疼痛以致静脉变硬、成条索状, 严重时出现静脉炎[1]。同时, 我科化疗病人大多数使用静脉留置针, 由于穿刺时对血管壁的损伤, 套管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 药物对血管内皮的进一步损伤, 使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留置管尖端聚集,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 极易发生静脉炎。

硫酸镁湿敷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作用, 镁离子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和三磷酸腺苷 (ATP) 酶, 改善细胞膜的渗透性、稳定膜电位、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故对静脉炎有效。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 硫酸镁纱布湿敷水分蒸发快、药效难持久、作用时间短;硫酸镁易析出结晶, 使纱布变干、变硬, 对皮肤产生刺激, 疗效较慢。红花酊中红花为菊科植物, 味辛、性温, 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作用;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的作用;赤芍具有活血通经、凉血散淤、清热解毒的功效;川莲具有清热燥湿、泄水解毒的作用;丹参具有祛瘀止痛、凉血化瘀的功效;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乙醇既作溶剂又发挥其辛散温通, 通经活络的作用, 同时乙醇易发挥, 可带走热量, 局部温度降低, 而起到冷敷作用, 使血管壁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采用红花酊于输液局部血管湿敷, 是利用红花等药、乙醇的功效, 使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 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外渗药物的吸收, 减轻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的刺激, 减轻疼痛;而且红花酊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加快新陈代谢, 有利于减轻静脉刺激症状和血管壁的损伤, 维持良好的血管弹性。另外, 采用红花酊浸湿纱布湿敷外用保鲜膜包裹, 保证红花酊纱布保持湿润状态, 达到湿敷治疗的目的, 保鲜膜柔嫩性好, 可适度拉伸, 将红花酊纱布与肢体包裹后, 不易脱落, 还能保持药液与病人皮肤相当的温度, 使药效持续充分发挥作用;红花酊取材方便、经济实惠、病人易接受, 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明显, 操作简便, 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药物外敷论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而发生静脉炎的患者52例, 其中, 男22例, 女30例;年龄20~73岁。

1.2 方法

用中成药新癀片数片研成粉、再用冷开水调成糊状, 涂敷患处, 3~4次/d。

1.3 观察方法

外敷期间由专人负责, 每日对外敷静脉进行观察、评估, 直至痊愈。

1.4 静脉炎分度

以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所定分级标准, Ⅰ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无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无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 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有硬结。52例静脉炎患者大部分为Ⅰ级, 其中有6例为Ⅱ级、2例为Ⅲ级。

2 结果

经过外敷新癀片后Ⅰ级静脉炎在2d后疼痛、红肿消退;Ⅱ级静脉炎在疼痛、红肿消退后继续敷药至5d后静脉逐渐变软7d痊愈;Ⅲ级静脉炎一般先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再外敷新癀片, 1周后静脉变软、10d后硬结消失。

3 讨论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 但在化疗过程中, 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 即使不发生药液外渗, 静脉炎的发生率仍很高。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积极给予治疗,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1,2]。

中医学认为, 化疗药物属热毒性药物, 其热毒损伤了血管内皮和组织细胞, 引起静脉炎。新癀片中的九节兰、牛黄、珍珠粉有清热、解毒生肌之功效, 可消除化疗药对血管及皮肤的损伤;三七的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可缓解化疗药的不良刺激;吲哚美辛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应用新癀片治疗静脉炎方法简单、材料方便、效果理想、患者容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新癀片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2001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而发生静脉炎的患者52例, 应用中成药新癀片局部外用治疗。结果 通过外敷此药后静脉炎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应用新癀片治疗静脉炎方法简单、材料方便、效果理想、患者容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癀片,静脉炎,中药外敷

参考文献

[1]王磊, 赵宏, 杨柳.新癀片外敷预防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9:1576-1576.

药物外敷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Ⅱ级以上静脉炎患者130例, 患者的年龄最大75岁, 最小20岁;男57例, 女73例;其中肺癌42例, 乳癌47例, 胃癌12例, 肠癌23例, 胰腺癌2例, 脑肿瘤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化疗用药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采用硫酸镁、如意金黄散、喜疗妥等药物外敷局部, 30 min/次, 2次/d。观察组采用上海康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SKM-Ⅱ型的多源循环传导肿瘤辅助治疗仪 (毫米波) 治疗, 使用的波伏为5.6 mm, 频率为53.57 GHz, 将四个探头放在患者的病变部位治疗30~40 min, 1~2次/d, 分别于2、3、5、7 d观察局部情况、患者的疼痛程度、舒适度等指标。

1.3 入组标准

(1) 年龄20~75岁; (2) 无糖尿病; (3) 无低蛋白血症; (4) 无恶液质; (5) 主要脏器功能正常。

1.4 静脉炎的评价指标

用美国静脉输液协会 (INS) 标注判断是否发生静脉炎及严重程度[4]。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及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长度大于2.5 cm, 有脓液流出。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静脉炎局部情况、治愈时间、疼痛评分、舒适度的改变等各项指标。

1.5.1 疗效评价标准

(1) 治愈:局部红、肿、痛消失, 静脉完全变软, 无任何异常不适感; (2) 好转:局部红肿痛基本消失, 静脉基本变软或从Ⅱ度、Ⅲ度静脉炎转变为Ⅰ度静脉炎, 并且有继续好转的倾向; (3) 无效:局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5]。有效=治愈+好转。

1.5.2 疼痛的评分标准

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6]。

1.5.3 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调查

总分≥8分为舒适;4~7分为一般舒适;≤3分为不舒适。

1.6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7 d有效率100%, 对照组7 d有效率83.1%,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 舒适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治疗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增强治疗的信心。

3.2 基础护理

告诉患者抬高患肢, 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忌对患肢进行强力按摩及用过冷或过热的外敷刺激, 衣服宜宽松, 以免过紧压迫肢体。

3.3 病情观察

治疗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照射区域皮肤颜色的变化, 询问患者的感觉, 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患者, 观察有无头痛、心慌、呕吐、面色变化等不适症状发生, 如患者出现不适, 立即停止治疗, 通知医生对症治疗。

3.4 饮食指导

合理的营养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促进组织的修复, 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3.5 对症治疗

如患处破溃感染, 按感染伤口处理, 每天换药两次,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6 预防措施

尽量选择中心静脉给药, 如条件不允许, 要合理的选择静脉, 使用套管针静脉给药, 避开关节和皮下脂肪薄弱处血管, 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 以防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

3.7 疼痛的护理

如患者疼痛不适明显时, 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

4 讨论

静脉炎和药物外渗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 静脉炎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是指因静脉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大和细胞毒性强的药物, 直接刺激血管壁, 引起局部静脉壁的无菌性化学炎症反应[7]。药物外渗是指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输入的发泡剂及刺激性药液或液体进入了周围组织而引起的局部肿胀, 中度或重度疼痛, 常表现为胀痛或烧灼样疼痛、刺痛, 重者皮肤呈暗紫色, 局部变硬, 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4]。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输液的患者, 这是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容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和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引起的。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影响治疗和康复, 同时也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难[8]。如何积极预防和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损伤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经验通常采用喜疗妥、硫酸镁等药物外敷治疗。喜疗妥主要成分为多磺酸基粘多糖, 其能迅速穿透皮肤, 抑制组织中蛋白质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 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 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 促进局部血液刺激受损组织再生, 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9]。硫酸镁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缓解局部炎症作用。如意黄金散具有清热、减毒、消肿的功效。由于其每日局部要涂擦2~3次, 工作繁琐, 治愈时间长, 患者不太愿意接受。而目前毫米波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方面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 易于被患者接受。毫米波指波伏为1~10 mm的极高频电磁震荡波, 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伏范围, 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其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的毫米波与人体细胞产生相干谐振现象, 使人体病变细胞恢复正常状态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毫米波能降低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刺激抗氧化剂的保护功能, 在血液流变学上有改善作用;同时毫米波照射时能使皮肤吸收, 利用能量谐振产生非热生物效应, 使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和新陈代谢, 有利于炎症消除和创伤愈合。毫米波可以减轻正常人对疼痛的敏感度, 提高疼痛的耐受力,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10]。同时, 毫米波能够抑制炎症组织中的细菌增值过程,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提高病灶的吸收速度, 改善局部的代谢和营养供给状况, 提高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从而实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11]。通过上面数据比较得出:毫米波组在治疗静脉炎时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外敷组, 同时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在治疗时对每位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等干预措施, 向患者讲解毫米波治疗的注意事项和效果,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积极配合治疗, 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毫米波治疗具有三大优点: (1) 避免或大大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依赖性和耐药性等危害; (2) 毫米波方法简单、安全、无损伤、无不良反应; (3) 毫米波具有良好的消炎、消肿、止痛作用。

药物外敷论文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级以上静脉炎患者130例及皮肤损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年龄20~75岁; (2) 无糖尿病; (3) 无低蛋白血症; (4) 无恶液质; (5) 主要脏器功能正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静脉炎患者及皮肤损伤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静脉炎患者每组65例, 皮肤损伤患者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化疗用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采用硫酸镁、如意金黄散、喜疗妥等药物外敷局部, 30 min/次, 2次/d。观察组采用上海康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SKM-Ⅱ型的多源循环传导肿瘤辅助治疗仪 (毫米波) 治疗, 使用的波伏为5.6 mm, 频率为53.57 GHz, 将4个探头放在患者的病变部位治疗30~40 min, 1~2次/d, 分别于2、3、5、7 d观察局部情况、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舒适度等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7 d后的情况。

1.2.2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治疗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增强治疗的信心。 (2) 基础护理:告诉患者抬高患肢, 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忌对患肢进行强力按摩及用过冷或过热的外敷刺激, 衣服宜宽松, 以免过紧压迫肢体。 (3) 病情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照射区域皮肤颜色的变化, 询问患者的感觉, 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患者, 观察有无头痛、心慌、呕吐、面色变化等不适症状发生, 如患者出现不适, 立即停止治疗, 通知医生对症治疗。 (4) 饮食指导:合理的营养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促进组织的修复, 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5) 对症治疗:如患处破溃感染, 按感染伤口处理, 每天换药2次,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6) 预防措施:尽量选择中心静脉给药, 如条件不允许, 要合理的选择静脉, 使用套管针静脉给药, 避开关节和皮下脂肪薄弱处血管, 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 以防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 (7) 疼痛的护理:如患者疼痛不适明显时, 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静脉炎的评价指标 用美国静脉输液协会 (INS) 标注判断是否发生静脉炎及严重程度[4]。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及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长度大于2.5 cm, 有脓液流出。

1.3.2静脉炎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局部红、肿、痛消失, 静脉完全变软, 无任何异常不适感; (2) 好转:局部红肿痛基本消失, 静脉基本变软或从Ⅱ、Ⅲ度静脉炎转变为Ⅰ度静脉炎, 并且有继续好转的倾向; (3) 无效:局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4) 有效:痊愈或好转[5]。

1.3.3创面愈合判定标准 (1) 痊愈:创面完全愈合; (2) 显效:创口缩小2/3以上; (3) 有效:创口缩小1/3以上; (4) 无效:创口无明显变化[6,7]。

1.3.4疼痛的评分标准 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评定[8]。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

1.3.5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调查 总分≥8分为舒适, 4~7分为一般舒适, ≤3分为不舒适。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炎两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 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皮肤损伤两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 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0.05

3讨论

静脉炎和药物外渗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 静脉炎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是指因静脉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大和细胞毒性强的药物, 直接刺激血管壁, 引起局部静脉壁的无菌性化学炎症反应[9]。药物外渗是指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输入的发泡剂及刺激性药液或液体进入了周围组织而引起的局部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 常表现为胀痛或烧灼样疼痛、刺痛, 重者皮肤呈暗紫色, 局部变硬, 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4]。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输液的患者, 这是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容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和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引起的。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影响治疗和康复, 同时也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难[10]。如何积极预防和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经验通常采用喜疗妥、硫酸镁等药物外敷治疗。喜疗妥主要成分为多磺酸基粘多糖, 其能迅速穿透皮肤, 抑制组织中蛋白质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 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 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 促进局部血液刺激受损组织再生, 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11]。硫酸镁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缓解局部炎症作用。如意黄金散具有清热、减毒、消肿的功效。由于其每日局部要涂擦2~3次, 工作繁琐, 治愈时间长, 患者不太愿意接受。而目前毫米波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方面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毫米波指波伏为1~10 mm的极高频电磁震荡波, 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伏范围, 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其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的毫米波与人体细胞产生相干谐振现象, 使人体病变细胞恢复正常状态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毫米波能降低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刺激抗氧化剂的保护功能, 在血液流变学上有改善作用;同时毫米波照射时能使皮肤吸收, 利用能量谐振产生非热生物效应, 使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和新陈代谢, 有利于炎症消除和创伤愈合。毫米波可以减轻正常人对疼痛的敏感度, 提高疼痛的耐受力,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12]。同时, 毫米波能够抑制炎症组织中的细菌增殖过程,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提高病灶的吸收速度, 改善局部的代谢和营养供给状况, 提高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从而实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13]。通过毫米波治疗, 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组织水肿的吸收、加快渗出物的排出, 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目的[14]。炎症早期 (浸润期) 炎症反应较为明显, 局部红、肿、热、痛严重, 是毫米波治疗的最佳时期, 能制止炎性浸润, 并可造成炎症逆行反应, 使之消散或吸收。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越明显, 效果越好, 不少患者上午治疗后, 下午症状就有明显改善[15]。毫米波治疗具有三大优点: (1) 避免或大大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依赖性和耐药性等危害; (2) 毫米波方法简单、安全、无损伤、无副作用; (3) 毫米波具有良好的消炎、消肿、止痛作用[16]。本研究结果显示, 毫米波在治疗静脉炎和皮肤损伤时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外敷 (有效率均为100%) , 同时可以缩短治愈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 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也很重要, 它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认识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本院在治疗时对每位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等干预措施, 向患者讲解毫米波治疗的注意事项和效果,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毫米波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损伤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外敷, 同时能快速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毫米波和药物外敷两种疗法在治疗静脉炎和皮肤损伤中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5例, 对照组65例。将70例皮肤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 对照组35例。观察组行毫米波治疗, 对照组行药物外敷治疗, 并给予两组相同护理, 观察两组疗效、愈合时间、疼痛程度及舒适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 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毫米波治疗静脉炎和皮肤损伤时治愈率高于药物外敷, 同时可缩短治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 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公允价值本质下一篇:就业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