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备考范文

2024-08-01

高三备考范文(精选12篇)

高三备考 第1篇

关键词:题海,精讲精练,反刍

高三语文的复习备考总是避免不了走这样的流程:第一轮复习梳理教材, 第二轮研究考点, 分考点讲解出题方式, 答题方法和规律, 然后就是反复做题、批改和讲解。第三轮便是把各个考点合起来再训练, 查漏补缺。一轮又一轮, 一张又一张……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似乎只有这样做了, 老师才自觉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也才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走进高考考场。

然而, 这样老师忙得不可开交, 学生累得昏天黑地以后, 是否真的效果独到呢?能否有一种让老师轻松, 学生快乐, 而又卓有成效的复习方式呢?这与新课标中“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否相符呢?鉴于此, 我对高三语文复习进行了些反思, 有如下感想:

一.题海战术并非上上策

在高三, 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 因为以考促学, 似乎可以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 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 出发点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 无庸置疑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因为首先在语文的学习中, 除了识记外, 还要求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 即“懂”和“悟”。而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 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其次, 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 只得穷于应付, 疲于奔命,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 因此效果很差, 必会缺乏成就感, 令人身心疲惫, 悲观失望。所以, 我以为题海战术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并非备考的上上策。真所谓“学海无涯很艰苦, 寒窗挑灯是清苦, 题海作战更痛苦”。

二.精讲精练是基础

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就是“大量讲述+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符合“生本”教育的观念, 教师越俎代庖、居高临下, 学生消极听取。这种做法的结果首先是“投入”多, “产出”少, 得不偿失;其次“久则钝兵挫锐”, 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最后是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 士气日益低落, 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的讲解应是给学生解决问题, 而不是对知识进行面面俱到地简单“回锅”。所以教师的讲解应是富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

三.不断反刍是良策

高三语文复习有大量的知识要记忆, 但是按照遗忘的规律来看, 就必须不断地巩固。而且当各个板块都集中在一起时, 学生就会犯糊涂, 出现“高原反应”。况且第一遍往往是生吞活剥地吃进去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刍来进行消化。就像牛儿吃草一样, 先吃下去, 再反过来回嚼, 分类整理, 吸收消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第一遍学起来很难的问题, 过段时间内再反过来学, 会觉得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也就是说“反刍”不仅能巩固记忆, 还能帮助理解, 总结做题规律。

四.成就感是源动力

学生不想学, 任老师怎样灌也是无济于事。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 才会事半功倍。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怎样让学生有成就感呢?

首先, 要降低考试难度。学生复习什么考什么,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其实高考中基础题也是占很大分量的, 而难度值高的题毕竟是针对少数优生的。为何要为少数考生而扼杀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呢?

其次, 每次考试后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分析时不仅要指出学生失分的原因, 自己的弱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此次考试比上次考试进步的地方, 让学生有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 在漫长的复习中充满信心而不是陷入“久则钝兵挫锐”的局面。也才会让学生更信服老师。

高三备考复习计划 第2篇

第一轮,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在第一轮复习中,按着老师的统一安排,会根据课本将高中的所有知识全面、细致的重新温习一遍。这次复习的面应该铺得很广,原来没有掌握的内容,感觉生疏的知识,甚至一些较冷较偏的知识点都应当覆盖到。对于复习中的盲点和做题暴露出来的错误,一定还要一丝不苟的解决。第一轮复习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有很多高一高二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在第一轮复习中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在最终的高考中一鸣惊人,而有些原本基础不错的同学,却因为好高骛远,在积累实力的一轮复习中盲目追求技巧,虽然赢得一时的高分,却由于根基没有打稳,在冲刺的最后全面崩塌。

第二轮,系统整合,融会贯通。第二轮复习就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散布在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做题上,则主要是针对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做一些较为综合的题目,提高自己全面深入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考前模拟,强化训练。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掌握的比较娴熟,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就应该进入高强度的高考仿真训练了,在这段时间里,要模拟高考的气氛和模式,把练习当成正式考试,认真对待。规定答卷的时间,把握自己的解题节奏,锤炼应试心理,积累临场经验;事后多作总结,找出自己的弱点所在,再做一些友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比如,如果你的数学试题中的选择、填空等客观的解题时间和准确性还有待改进,就可以集中精力强攻一下这部分。这样你就会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应用特殊值法、回代法、排除法等提高解题速度;抓住细节和概念,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70-01

鉴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建议学生:需要理清学科的知识框架,夯实基础知识与要点,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迎接考试。

一、理清化学知识的框架

在备战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不要只埋头复习单个知识点,要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和精力分配,从整体上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融会贯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构建知识框架上,在弄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细化知识点,并强化主要知识。

例如,能够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氢离子,碘离子,硝酸根离子,硅酸根离子

B、银离子,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

C、钾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硝酸根离子

D、氨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解析:本题应该选择C。对于A选项,氢离子、碘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三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氢离子与硅酸根离子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中,银离子能跟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形成沉淀;选项D中的氨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间的共存问题,需要学生能构建离子反应的知识构架。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的反应主要有:复分解型(包括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型两类。这里的酸性不是狭义上的氢离子,还要包括所有酸性微粒,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知道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是显示

酸性的,水解是显示碱性的,因此,它不能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任何一种共存。

高考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分子的结构及晶体的类型;化学反应与能量;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原理及其应用;非金属卤素;氧族和碳族元素、美铝铁以及碱金属和同分异构体。同时,还有烃衍生物、蛋白质、糖类、油脂以及有机合成材料等。除此之外,还有物质量计算、结构式与化学式、方程式计算;实验室制法、分离以及物质检验和化学实验的设计。学生需要按照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性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并掌握化学知识。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需要注重基础,更要突出教材,建议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中章与节之间的知识联系、规律的解释等。同时,还要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的介绍及课后习题,它们往往是高考的盲点,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提示卡中有:在检验试样或者配好的试样溶液中是否还有某种物

质的时候,每次取少量该物质试验。

比如: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上表各组实验数据最先出现沉淀的是()

解析:应该选择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众多,本题主要是从溶液自身的浓度与溶液温度因素进行考查的,只要抓住了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其反应速率就越大,便可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题目源于课本本身,而且与新教材内容相一致,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回归,对基础特性进行了有效的强化。

三、注意细节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和书写的正确性与规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化学成绩。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需要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需要强化机构简图、电子式、有机结构式、结构离子式等的书。总之,在化学复习的时候,必须要养成良好地使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达;化学计算的步骤要严格、运算要准确,有效数要表示规范等。

四、平和的心态

据调查显示,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答题心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实践中考生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调整好心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题时,若遇到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一定要冷静,不要被题目表面所蒙蔽或者吓住,要相信再新颖的试题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学习的化学教材和内容,相信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技巧,一定能将此题解出来,而且还要把日常所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浅谈英语高三备考 第4篇

这一学期来, 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了解学生, 去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 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严格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学有所得,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进行英语学情分析

要想做好“因材施教”, 就必须要做好所教学生的学情分析。开学之初对学情进行认真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二、认真制定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分析近几年高考英语试

卷, 尤其是课改省份高考试卷, 把握高考英语命题方向, 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收集高考信息, 使高三英语复习不偏离方向, 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2. 统一教学进度, 教学要求, 资源共享, 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3. 精选试题, 以高考经典题为重心, 尽量避免“题海战”。

三、把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本年度教学工作重心即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升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学工作安排上把重心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复习上。

第一阶段时间:8月到3月

内容:对高中的模块1至模块8进行课文复习, 结合教研组精选的复习用书, 讲解重点复习词汇的各种用法, 及其高中阶段的语法知识。

1. 词块和词汇。

“词块”这两个字是高考命题解析中出现的新的信息词, 意味着高考命题的趋势。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每个老师要分工对每单元的重要词汇、短语进行总结, 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 要求记忆和默写。

2. 语法。

语法知识也是做好各类高考题型的基础, 我们要在复习开始就对各个语法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如名词冠词, 代词, 时态、语态、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等, 我们尽量做到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再配以专项练习, 达到扎实语法功底的目的, 为第二轮的“强化能力”的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练习:选择好配套练习, 穿插高考阅读完型精选精炼

目的:要对高一至高二所学知识疏理一遍, 夯实学生基础, 复习课的原则是讲练结合, 注重实效, 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新课标词汇的背诵。

第二阶段时间4月

内容: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题型, 如单选, 完型, 阅读, 改错, 和书面表达) , 复习《高考词汇》。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重头戏, 在总分150分中占了80分之多, 所以语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我们非常重视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中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写作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全面.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让学生练了高考书面表达中的各种体裁和题材, 如书信、通知、日记、发言搞等, 至少每周写一篇, 然后进行认真批改讲评, 有几次甚至大部分同学都面批。并且指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 归纳运用并背诵一些书面表达常用连接词、句型、写作模板等, 背诵一些优秀范文, 进行模仿写作。

目的:精选高考题, 旨在专项训练, 用时约五周时间, 最迟到四月下旬结束。这段时间着重对高考中六大板块进行强化训练。老师重点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时间5月

内容:综合训练, 查漏补缺, 强化语言知识, 单词, 和听力。

目的:对各地各校的优秀试题要进行加工处理, 以便节省学生的时间, 真正提高实战效率。在综合训练的同时还要穿插一些专项练习。

四、大量练习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课本复习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从开学之初即对课本知识点认真归纳和总结, 通过练习的形式进行学习反馈。主要是各地市的模拟试卷, 认真把握教学工作中的练习环节。

五、听力训练作好提高成绩保障

征订了一套听力风暴, 供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时间进行听力训练之用。这套材料是高考播音者录制的, 含金量高, 所以标准的听力材料成为学生最为得益的听力助手。

六、扩大阅读, 培养英语能力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网址:一个是21世纪报, 一个是China Daily。网站兼顾新闻、娱乐、科技、校园、地道美文等多方面内容。学生除了可以增加阅读量还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背诵。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七、认真批阅学生英语作文, 推荐学生优秀作品

本学期要为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多次单独批阅, 主要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高三管理、备考方案 第5篇

。努力营造出人人讲责任、人人讲拼搏、人人重学习、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一.管理宗旨:“科学、严谨、有序、高效”二.管理思路1.切实组织和开好两次备考大会。努力做到充分准备、措施得当,激励师生,开出实效。2.牢固树立“备考重于一切,一切服务备考”的管理理念。不搞与备考无关的任何活动。3.提高教师认识。强化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扭转高三比高一、高二要轻松些的错误认识。4.根据高考卷的分析及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班治学,基础备考贯穿始终,中、后期适当加大递度备考。快班小面积培优,重点抓二本二(含二本二)上线人数。5.文、理快班高三上采取动态管理,每班人数根据成绩保持在55人左右(不含术科生),被调到平行班的学生在高三上由年级组织的大型考试中进入原快班前55名,仍可回原快班。反之,如现快班学生的成绩在原整体人数上低于55名,要被调到平行班。为保证稳定,高三下不再作调整。6.音乐、美术生从武汉培训返校后,文科平行班合成三个班,联考合格的术科生重组一个术科班。被撤的平行班如高考上了文化生仍为原班任务。术科班班主任在现平行班通过公正选拔,由被撤的平行班班主任担任,术科生上线仍为各原班任务,如术科班主任不胜任,学校和年级组将尽快撤换之。文科平行班和术科班采取捆绑作业,其它三个平行班主任要大力协助术科班主任。术科班任课教师由术科班主任从四个文科平行班挑选并经学校同意而产生。理科术科生从理科平行班选教师在每天的晚三、晚四自习课重点辅导。7.为强化过程意识,采取日常操行和高三绩效双挂钩;即平时的纪律要求与高考和评优表模双挂钩。高考绩效按学校高考奖励方案,根据高考成绩,高考奖金=高考成绩数据-日常操行扣分。为强化责任意识,试行给一惩一/二办法。三.具体措施1.总体上全年级文化生理科要抓前200名,文科要抓前150名。文、理快班要抓全部,突出二本二(含)以上的优生备考,理科平行班要抓前20名,文科平行班要抓前15名。力争多上三本。术科要抓全部(不服从教育的要调至平行班),

方案

2.周一至周五晚上最后两节课为自习课,老师不准上课,必须下班辅导,不能专门用作练习课。学校原课时不调整,晚四由各班主任统一协调安排,不讲客观原因。早自习语、外各三节,鼓励任课老师上早自习,如由班主任上,班主任必须坐班督阵,无特殊情况,处理学生问题只能在教室外,吃早餐只能提前5分种。周一至周五晚自习数、综合科各两节,星期天晚上四节分别为数学(1节)+综合科(各1节)。3.年级组每月抽查一次教师备课情况,主要检查老师手中的学生用书。要求教师必须详做学生用书。每月抽查一次学科各班学生章节/单元测试批改情况并与科任老师挂钩。4.学科组要统筹安排,每月制定测试计划,精心组织试卷,成绩尽快改出。高三上年级组举行三次大考,高三下实行月考制。前紧后“松”,高考前10天放三天假,最后10天用于临阵磨枪,调整高考前的应试状态。5.节约其他开支,早自习7元,晚自习课10元,听力7元,大考每监考一场补助10元,培优经费由学校开支,要求老师必须到位。如旷到和缺考倒扣20元,其他如迟到、离堂、不下班辅导、自习课不管纪律、讲课、专门用作练习课等、大考中不遵守教师监考守则的均倒扣10元。正课有旷教、迟到、离堂、不管纪律等的如上,然后上报学校。6.继续强化年级组教师值日和签到座班制。强化班主任值日,认真记载,做到客观、公正,保持优良作风,日志簿数据将作为高三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估的数据之一。必须签到,不准代签,每天第一节前未签视为缺签,缺签一次评估扣0.1分,每周至少要坐班两次,经年级组抽查,每周一次都没有的,评估扣0.2分。7.青年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夯实业务,注重积累教学、备考经验,每周必须听同行的课一节,每学期检查两次听课笔记,少一次评估扣0.1分。8.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备考重于一切的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九月上旬交年级组。9.班主任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措施及办法,年级组专门召开班主任会议。10.加大学生操行管理与心理教育力度。采取操行评定与高中毕业证和高考资格相结合的办法。(此方案从9月1日执行,解释权在学校和04级年级组。)・・・・・・・・・・04级高三年级组・・・・・・・・・・/7/20

高三英语备考阶段的策略 第6篇

笔者是江苏常熟的一名高中教师,作为教师亲历了四届高考“战役”。近期以较好的成绩完成了2014届高考备考送考工作。笔者注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总结,现将学习和积累的一些备考江苏英语高考的策略进行一些整理,希望能对广大考生、家长和教师有所帮助。

要说到备考策略,笔者认为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投入”。一方面是情感上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时间上的投入。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一、在情感投入方面

教师应本着不责罚、常肯定,不质问、常鼓励,少训斥、常交流,不命令、常启发的施教策略,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学生从心底里深信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英语一点儿也不可怕。让笔者最为感动的是笔者的学生们愿意每天整理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并且坚持每天交给笔者批阅。因为他们都知道老师不仅会在整理本中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令同学们期待的是老师在批注后的寄语。这些寄语有时候只是最简单的鼓励,有时候是笔者观察到他们的各种困境并给予的心理开导,有时候是笔者在与家长交流后父母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甚至是父母对孩子的道歉,但是通过老师转述以后,原本平淡无奇甚至是令孩子反感的话语却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励效果。当然,这些寄语通常是以英语的形式呈现,而且笔者会刻意使用一些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词句或者语法结构来呈现,甚至会运用一些比较高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词汇,或者是一些名言警句,学生们每次拿到批改过得整理本都会急切地去试着翻译并笔者的评语,因此,笔者经常能看见学生们主动地翻阅英语词典,甚至相互诵读这些语句。无形中同学们积累了更多的高考必备英语知识。其实这些工作并不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有了情感的注入,同学们的心就会紧紧地围绕在笔者的周围,愿意更投入地学习英语。

二、在时间投入方面

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而是作为老师,教师应更多的投入时间,帮助学生更轻松的学好英语。

1.投入时间研究。教师要投入时间研究政策、考试说明、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研究高真题、专家报告。通过这些研究,明确高考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让学生知道高考究竟要考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并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和学生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时俱进,对老师有信心,他们就更放心,这能有效地缓解考前焦虑。这就正如战场上的指挥者,他若能做到通观全局,运筹帷幄,他的将士们当然能够信心百倍地参加战斗。

笔者在研究学生高三阶段的各次中和考试成绩后,和每一位学生一起分析并找出他们各自在英语这门学科上的强项和弱项,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逐一制定对策。和学生一起制定最后阶段的个性化的复习计划。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诊断,个性化处方,对症下药”。这一方法无疑是有效的,因为这不仅在高考中发挥了作用,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总结了这样一些话:“辛亏某某老师在最后让我狂做阅读,派用场了。”“某某老师让我高考前背了两遍单词,四级完全没压力!”

2.投入时间批改作业。给自己下死命令:必须坚持原则。比如说,每天默写,每天批改,每天完成订正。一直坚持,学生发现老师不会偷懒,当然他们就更没有理由偷懒了。这件事看似简单,真正要能坚持下来,作为老师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学生订正时坚持针对性的指导和拓展,而不是草草批一下对错。长期坚持下来,哪怕是那些所谓后进的同学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投入时间与家长联系。笔者会把自己平时阅读或接受培训时得到的最新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试题放在家长的QQ群里,一方面培养家长的教学素养,另一方面,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挑一些自己孩子薄弱的项目下载并督促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样使得英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同时,利用家校路路通及时与家长沟通,告知学生在校是心理、行为和英语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和需要提高的方面,了解学生在高考最后阶段在家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例如,一位学生平时英语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到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发现成绩下滑。在学校,笔者发现他并无异常表现,甚至他还开玩笑说虽然英语遭遇了“滑铁卢”,但他还是所向披靡的“拿破仑”。但在与他的父母的及时沟通中,笔者发现,该学生在家极度焦虑,认为自己英语肯定不行了,打算放弃。笔者马上把他高三阶段的英语各项成绩整理分析,找到该学生谈心,用数据说话,并给他介绍很多以往类似学生的备考经历,让他分析自己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前的学习心态和方法,在笔者的引导下,该学生发现自己在考前调整了英语学习的重点,特别关注语法,忽略了语言的交际性,和语篇应用,以至于考试中阅读理解成绩下滑。于是,笔者帮助他制定了下阶段的学习计划。该学生学习信心倍增。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第7篇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 不离课本;以纲为纲, 不离大纲”的精神, 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 力求知识系统全面, 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就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整合知识结构, 提高分析能力, 把握重点难点, 力求做到以点带面, 点、线、面结合, 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 列出大的结构、线索, 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 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 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 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 关注新闻,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 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 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 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 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 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 团队精神。

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 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 奉献精神。

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 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 把高考摆在第一位, 顽强拼搏, 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 情感教学精神。

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 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师不必不如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等, 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 做到教学相长, 各尽其妙。

4. 精益求精精神。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 而是要精讲精练, 有的放矢, 详略得当, 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 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 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 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 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

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 细如发丝儿”, 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 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 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 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 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

答题也是一种能力, 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 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 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 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 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

考场如战场, 要“有勇有谋”, 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 大胆探索, 求证历史, 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 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 注意纠错防偏, 提升理性认识。

4. 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

“每遇大事须静气”, 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 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 守住自我, 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 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 以平常心对待, 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 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 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 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 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

浅浅谈高三作文备考 第8篇

一、课堂仿写训练是基础

仿写在《高考说明》中列于表述应用层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表述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的语言实践能力。仿写课本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样式, 是为了提升学生语言的基本功, 很有必要一试。

练习题目:仿照《赤壁赋》优美的语言样式, 写你熟悉的内容, 注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文采。原句: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厦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1) ”, 此非□□□ (2) 之诗乎?□□□□□□ (3) 此非□□□ (4) 之□□□□□ (5) 者乎?

(明确: (1) 处引用诗句, (2) (4) 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 (3) (5) 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例句:

1.“时运不齐, 命运多桀”, 此非王子安之诗乎?

饮贪泉而不贪, 处逆境而乐观, 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 表达他的乐观豁达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

面对挫折, 笑对痛苦, 他拂袖而去, 遍访名山, 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了李白之诗, 表达了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二、走进“书”本, 积累素材是关键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这就是因为平时不注重积累所造成的文思枯竭或捉襟见肘。走进“书”本, 这里的“书”本指的是语文课本, 它是一幅浓缩了中华五千年语言文化发展的画卷, 一批批古代文化名人纷纷走来, 他们各具风采,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一颗颗熠熠闪光的星星。走近他们, 便走进了一条永烛人类精神文明之路。

笔者回顾近几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 其优秀作文无一不浸透着古代文化的精华。语文课本所提供的写作素材无不成为考生笔下的“亮点”。因此, 在花时间和精力从课外读本中选择素材的同时, 不可忽略课本的素材的积累、提炼和整合, 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为文章增光添彩。

活动设计:

1. 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徜徉教材, 撷取课本中古代文化名

人的素材精华, 阅尽他们的人生经历, 熟读他们的名篇名句, 探究作品蕴含的精神魅力, 充分做好阅读准备。

2. 在完成以上活动的基础上, 提出思考问题, 形成理性认识。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课本的古代文化名人中, 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是谁?令你震撼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感想?请做简要分析?

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抒写心得, 巩固知识,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和领悟。

教师同步活动:精心组织话题, 为学生写作提供话题。

3. 学生经历了阅读准备、抒写心得过程, 对高中语文课本

中的古代文化素材较熟悉、理解且有一定层次的体悟, 为了提高学生根据话题选择驾驭素材的能力, 提高对已熟记的课内素材的整合迁移能力, 可在课堂上展开写作实练来运用所掌握的素材, 设计题目如下:

下面提供了一些话题, 请你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也可写成一个片断) , 要求运用上述所列举的课本素材。

话题:“坚持”、“理想”、“尊严”、“选择”、“责任”、“永恒”、“心”、“精神家园”、“坚韧的品格”、“我与某某名人对话”。 (写在作文本上)

教师同步活动:批阅学生作品。

三、活动讲评, 为“文”添彩

讲评是作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切忌主观和流于形式。讲评课和其它课一样, 千万别忘了“参与性”和“主体性”, 切忌包办代替, 切忌一言堂, 切忌敷衍了事。应给学生一个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 讲评的形式要多样化: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 小组活动等, 因为“只有参与过, 才会变成自己的”。对于较难的题目, 教师必须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把学生引入求道而不得、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的状态, 让学生不思而不得其解, 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一个人不行, 可三五成群地讨论;较普遍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辨析、互相启发得出结论;对典型问题, 让学生讨论, 也可让做得好的学生说说他的思路, 以唤起其他同学的思维。讲评时, 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 将自己的思路和盘托出, 强加给学生。应记住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 我就能理解”。

活动设计:

1. 讲评目标:

检查学生对课本古代文化名人的熟悉情况, 通过演示、讲评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如何引用课本中文化名人的素材,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写作能力。

2. 讲评重难点:

如何按切入话题的需要, 引用课本的人文素材;活学活用, 增加学生文章的知识含量, 使文章出彩。

3. 讲评方法:

教师点拨, 学生互评。

4. 讲评过程:

第一步:教师导入 (略) 。

第二步:教师可演示古代文化名人的图片、作品 (参见课件) 。

第三步:演示、讨论学生作品。

第四步: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赏读, 提出意见。

第五步:教师小结。

……

通过以上课内外的训练活动, 让学生走进课本, 温故知新, 对作品的句式、体裁、内容及人文思想进行梳理、积累, 为写作垫高厚度。在他们写作文时能通过整合、迁移, 笔端能较多地演绎古代文化故事, 流淌出文化名人的思绪, 从而铸就出一篇篇切合话题、文化品味较高的优美文章, 是个高中语文老师已经或正在努力摸索和实践的教学过程。

高三复习备考“十要点” 第9篇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第10篇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掌握好基本词汇与基本句型。

高考后期结合《考试大纲》和《高考词汇表》进行查漏补缺特别重要。 大纲中新增加的词汇用法, 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的用法都要特殊注意。 对语法知识的复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做练习或高考模拟试题时对语法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和落实;要特别关注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语法项目: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强调结构、冠词、代词、形容词的级、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it的用法、名词短语做连词、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独立主格结构、介词复合结构、主谓一致关系、倒装语序、同义词、近义词、日常交际用语等在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也需要进一步学习, 并融会贯通。

二、“细读”历年高考题, 理清出题思路。

无论是出题的思路还是难度方面, 历年的高考题命题质量都非常高。 如果英语老师在备考时只是把这些题作为最后阶段的水平测试题, 那么, 实在是有点浪费资源。 对此, 我的看法是, 我们对试题的把握不仅要掌握其题目和基本的出题思路, 而且要进一步把各地高考题作为系统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范文, 做到把考题中的单词熟练掌握, 对长句和难句能够熟练拆分, 经典句型能随意模仿。 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英语语言能力问题。

三、查漏补缺, 强化专题限时训练。

高三第二学期, 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 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 建立错题档案, 弥补知识漏洞, 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比如, 在建立错题档案时发现在非谓语动词、从句方面出错率比较高, 就应该重点复习这方面知识。 不要注重记多少题, 重要的是记住老师在课堂上对这些题的分析过程。 到考试前再回顾、反思、比较、消化, 以期达到遇到同类试题不再出错的目的。

复习中要加强题型专项训练, 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复习中应适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强化训练和题后分析, 提高“考点识别、寻找已知条件、排错求证”的思维能力。 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 提高带着问题快速搜索信息, 根据上下文提示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 通过广泛涉猎, 培养英语语感, 提高对词、句、篇的理解速度和准确度。

四、降低难度, 回归基础, 抓基本题,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临近, 应当保持冷静,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做到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 因为, 在做了许多专项训练之后, 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在此阶段, 学生要练一般题, 不练难题、怪题。 关键是把中档、低档题把握住, 这对取得高分非常有利。 高考英语改革虽然从强调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 但是应认识到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依托。 尤其是到最后冲刺阶段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 词汇复习应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 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 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 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 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概念, 着重复习主干知识。 比如, 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 都是高考常涉及的知识点。 但切记不要在钻研语法的难点上花过多时间, 英语语法不是数学公式, 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就不同。

五、随时关注高考新动向, 抓住信息。

针对高考题型的变化, 要能够及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便学生在做题时从容应战。 万事忙中错, 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做题技巧, 反复训练, 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 高三英语在最后的冲刺阶段, 老师要对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正确判断, 然后找准其薄弱环节, 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相信在最后的考试中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高三年级备考氛围的营建 第11篇

不管是高考倒计时,还是高考宣誓仪式,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基于备考氛围的营造。但是,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适当的压力、紧张、激励确实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挥潜能、提高效率,对于目标任务的完成是有益的,但是不能一味的紧张,不能过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本来,对于高中生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生活已经是比较紧张的了。近年来,尽管高考改革呼声日高,一些省市也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积极尝试新的高考模式,但是,高考分数仍然是升学的唯一依据。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学校只能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唯“分”是瞻,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于是,高中三年的课程两年的时间就要学完,平时更是无休止的作业、训练、测试、评比,不仅有全校性的月考,还有年级组、学科级的周测,到了高三还要进行高考模拟训练,考试一次就有一次排名排队。这样难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使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据新华社有关报道,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有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据笔者了解,高三学生对于高考倒计时牌、高考宣誓之类的做法持认同态度的也仅仅是少数而已,大部分认为于高考无补,相反倒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同学们的焦虑状态,甚至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对于高三备考,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细致有效的工作措施,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轻松愉快的平常心态。

为开展一项课题研究,我们曾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试卷第一部分是3O道选择题,其中有一道题“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答案有四个选项:A找老师交流、B和同学谈心、C到学校心理咨询室、D阅读杂志。这道题在全班43名学生的答卷中有19人选择了“B和同学谈心”、有18人选择了“D阅读杂志”。同时选择B、D的有4人、同时选择C、D的有1人,有1人给出了另外的答案“散步、做运动”,却没有一人选择“A找老师交流”。第二部分设计了一道问答题,征求学生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注意到,有7名学生表达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之类的意思。就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去“找老师交流”,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却说明学生们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诉、阅读书刊杂志,以致一些问题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与一些学校、班级过于重视成绩、分数,而忽视学生内在情感、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面对面、心对心、双向互动的师生交流活动,而不是热衷于搞一些颇具轰动效应的什么倒计时、宣誓、唱班歌。对于高三班级备考,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许多班主任不断摸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管走路,莫问前程”,使学生坦然对待高考;针对一些同学面对高考出现的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开展专项咨询等,调整学生心理状态;针对高三教学活动紧张、体能消耗大的情况,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增强学生体质:根据左、右脑生理活动规律,适当举行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让学生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形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形成与高考相适应的生物钟,保证高考时段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的状态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高考,是青年学生人生的又一次分娩,是广大教师心血的结晶,也是班级综合实力、教学成绩的展示。让我们一起携手,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以图大于细的默默耕耘,引领高三学生顺利走过高考,实现人生跨越。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职教中心)

高三生物高考备考复习计划 第12篇

高考命题是遵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进行的, 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其目标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生物学能力, 图文转换的生物数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及初步的创造能力。测试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鉴于此, 本届高三生物备考以分层次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从细节着手解决思维和解题方法, 从整体上努力提高成绩为指导思想。除了对海南高考测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外, 还要不断借鉴外省区高考的备考经验, 将高考备考工作落到实处。

二、复习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整体上将备考划分为四轮复习。

第一轮: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第一轮的复习是备考的基础, 是备考复习各阶段的基石。因此这一轮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好速度和进度。速度和进度必须与月考内容要求同步递进, 并做匀速运行, 切不可时快时慢。

(2)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章节复习的整体性。复习与授新课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生在此前已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进入章节复习时, 不能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 一定要把握好学情, 应从整体上考虑知识的侧重点, 详略相济。注重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章节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3) 本阶段备考复习策略。第一, 紧扣知识点,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针对性复习, 实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查缺补漏。第二, 以教材为基础, 构建章节知识体系, 用好高考复习资料 (或教材) , 但不能过份依赖。对资料中较好的知识构建材料, 要指导学生分析并用好, 但要以教材和考纲为据。对复习资料上的练习要通过分类和精选后安排给学生完成, 不能逢题必练, 必须与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目标紧紧相扣。第三, 对学生进行分类, 采用分类指导, 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进行指导。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求严、求实、求深、求宽, 方法应用上应是讲练结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求稳、求细。基础薄弱学生往往都有一个通病, 即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所以, 复习要更具目标性, 让他们看到复习的实用性。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 我们要尽可能根据考纲要求, 深入分析历届考试特点, 对他们进行讲解, 使他们的学习更有目标性, 以提升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动力。重点把握考纲中的骨干知识讲清学透, 要求学生不能在骨干知识中丢分, 复习方法应是以练带讲。

时间安排:2009年7月23日~2010年3月

复习方式:教师以章节讲授为主, 贯穿能力培养,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以复习和掌握教材内容为主, 重点进行基础题的演练、并尽可能使教材主干知识系统化, 了然于胸, 扫清知识盲点。

能力培养:以记知和理解基础知识为主要能力目标。

主要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按章节理清知识点, 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解决经典例题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并按自身能力完成一定量的基础题。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 还要配合经典例题的变式分析, 将主干知识适度地拓展和延伸, 兼顾实验探究问题的学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打通模块综合知识, 进行专题内的综合细练, 进而开始全课程的综合训练。

本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决定成败的关键阶段。本阶段划分好知识专题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专题内容应有所区别。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更广, 使学生的知识联系更为丰富、应用知识的脉络更为充实。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小, 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脉络要简单、清晰。因此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复习方法:前者的复习注重对概念原理理解的精细化、对知识应用追求综合化, 对知识分析的系统化。复习方法应是以练习、知识归纳来推动, 专题试题可采用综合性强的大试题。而后者则注重对概念原理的重新回忆, 对知识应用实施标准化, 对知识分析的明确化, 简单地说就是强调记忆。

我们将本轮的复习专题规划为两大类。

1. 知识体系专题。

其中包括: (1) 物质和结构; (2) 细胞代谢; (3) 细胞的生命历程; (4) 遗传物质; (5) 遗传规律; (6) 个体稳态; (7) 生态系统; (8) 选修。

2. 实验专题。

其中包括: (1) 验证性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2) 纠错与补充实验。其内容是:对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补充与纠错。 (3) 实验设计。其内容是:简单实验设计, 对实验设计的分析等 (4) 材料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中的各种信息的分析与解释。

以上专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拆解与合并。

时间安排:2010年3月8日~5月15日

复习方式:专题复习, 解题方法指导, 专题训练及综合训练。能力培养:以提高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及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主要任务:实现对综合练习的熟悉与理解、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本阶段应结合第一阶段和复习薄弱环节对知识进行重新记识并排除知识困惑, 对于自己还不甚理解的知识在本阶段教师要个性化地筛选一些练习在单元训练中进行突破。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解决在解题过程中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偏差和思维短路的问题。力求在解题过程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第三阶段:应考阶段。

本阶段应是复习的收关阶段, 能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考验着高三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因此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对考试前景的预判、对学生知识的精雕细琢都无时无刻地考验着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以本阶段的主要复习方法是:通过模拟测试调整状态、调试应试心理、调节考试时间钟、知识针对性讲解与分析等。此时是心理中心教师介入的最佳时间, 应在本阶段解决学生应试的紧张心理, 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宽松的个体心理环境。

时间安排:2010年5月15日~6月1日。

复习目标:培养学生在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

复习方式:模拟测试与讲评。

主要任务:编好模拟试题并对高考试题进行宏观和中观的预测, 通过测试和高质量的讲评查找问题, 解决问题。

第四轮:考前调整。

本阶段切不可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中性的复习, 教师在此时间段内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安排出时间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考前的需求, 并尽快解决他们的困扰。二是解答学生认为可能影响考试成绩的知识问题, 并且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 千万不要认为可能不考而让学生忽略, 因为高考试题不是任何人可以预测的。另一原因是,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生就会带着满心的狐疑上考场, 对考试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真的在高考中遇到此类问题, 对学生来讲不啻是个巨大的打击。

时间安排:2010年6月1日~6月5日

复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 教师答疑为辅。

复习目标:控制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节奏, 调整应试状态, 着重进行心理调整增强学生信心, 力求使学生的应试状态达到最好水平。

上一篇:国家农业示范区下一篇:信息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