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范文

2024-07-10

中国文艺范文(精选12篇)

中国文艺 第1篇

从2014年高考以来, 全国新课标Ⅰ卷加大了对必修3的考查力度, 与必修1、必修2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上表统计可知, 必修3中古代中国思想、科技与文艺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尤其是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 、古代中国科技 (四大发明、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科技对比等) 、古代中国文学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 、汉字的起源、演变等。题型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根据考纲及高考命题趋势, 对2016年高考预测如下:提供新材料, 设置新情景, 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与其他学说的关系、与西方同期思想的对比;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中西科技对比;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时代特征、演变特征;中西文化特征的对比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海南卷历史第1题)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由法家提出, A项错误;法家倡导法治,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 D项错误。

变式练习 (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 战国中后期,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主张, 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 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D项错误。

示例2 (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10题) 在一张地图上, 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 “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徐光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的西学东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 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 C项正确。

变式练习 (2014年上海卷历史第11题) 为了完成图1“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 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 “?”处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 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 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是在13世纪, 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D项正确。

示例3 (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3题) 景帝时, 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悦, 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 日月献纳”。成帝时, 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 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 汉赋辞藻华丽, 手法夸张,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悦”, 表明汉赋为统治者服务, B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武帝时, 已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 C项错误, 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 D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 (2014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 司马迁认为, 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 其生前西汉未败亡, A项错误;据材料, 司马相如的赋“其要归引之节俭”, 且“此与 《诗》之风谏何异”, 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 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 反对奢靡, B项正确;赋形式铺排华丽, 散文韵文并用, 而《诗经》以四言为主, 较为平实, 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D项错误。

【重点破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1) 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 “仁”和 “礼”的学说, 创立儒学。

(2) 战国时期, 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儒学影响力扩大, 成为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思想及法家思想, 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2) 新增“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内容。

(3) 汉代对儒学的改造,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4.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1) 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 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的主张:①政治上,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② 经济上, 提出 “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 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 在治国上, 儒家主张实行“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强调超脱。

(三)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原因

(四)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 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 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 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 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 经验性: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 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科学技术难以推广, 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 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社会相对稳定,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各民族互相学习, 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推动了科技发展。

(7)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 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 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压制手工业发展, 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 禁锢了思想, 窒息了学术氛围,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 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 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 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 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 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特征:①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时期,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②思想上, 理学出现, 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③文学上, 宋元时期, 词、曲相继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④书画艺术上, 风俗画盛行,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2) 影响因素: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2形象地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演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 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立王, 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强调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提出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5.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即尊道、礼佛、崇儒。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广泛

D.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6.“诗以言志, 文以载道。”关于人生追求, 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宋词、唐诗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7.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 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 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 认为‘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8.图7《一团和气》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 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 右为一方巾儒士, 二人各执经卷一端, 团膝相接, 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 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 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宋代儒学新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9.图8和图9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末清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东迁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均反映出理学家

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B.以天下为己任

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关心社会进步

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 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 (黄宗羲) 责民之古义, 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 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 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 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 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 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 中国传统学术 (儒家思想) 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 其中第13小题28分, 第14小题24分, 共52分)

13. (28 分)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 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 未尝自以为教也, 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 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 辄怪乎刑狱之日繁, 盗贼之日炽, 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 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 (1728—1804年) 《潜研堂文集》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参照图10并结合所学知识, 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分)

(2)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 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8分)

14. (2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 伴随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出现了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 建构成新儒学体系, 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 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 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 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 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 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思想特征。 (8分)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 (8分)

(3) 根据材料三、四, 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演变的总体特征。由曲线图在战国、汉朝、宋明时期出现的波峰和在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出现的波谷, 可以判断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曲线。C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丰富,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B项正确;《离骚》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A、C两项错误;《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 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 D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由材料中“从武帝以后”和“崇尚文治的政府”, 可知“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C项正确;法家思想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 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西汉初年, 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在宋元明清时期, A、B、D三项错误。

4.B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 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 督促统治者实行德治, B项正确。

5.C 【解析】从隋朝“三教合归儒”到唐朝三教并行, 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开明开放,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得到重视和广泛传播得益于唐朝与中亚、南亚 (印度) 等地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C项正确。

6.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属于楚辞;“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 《蝶恋花》, 属于宋词;“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其一》, 属于唐诗。B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A项中的重人伦不重实用不符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B项说法和材料意思相反;C项中的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中没有体现;“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的思想, 四民观念是“士农工商”, 士排第一位, D项正确。

8.B 【解析】题中的图画反映了“三教合一”, 即儒、释 (佛) 、道三教合一, 这一思想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 在隋唐时期已经有较大发展, A项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而发展了儒学, C项错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 D项错误;B项符合宋明理学的实际情况, 正确。

9.C 【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 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现象而不是根源, 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 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 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 D项错误。

10.B 【解析】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 其灭欲的目的都是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 是从整个社会层面, 也即维护社会秩序而言的;“格物”或“格心”是手段, 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 B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材料, 可知黄宗羲虽然反对封建君主制, 但“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 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说明其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B项正确。

12.A 【解析】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 (儒家思想) 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关, 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8分) (1)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4分)

汉武帝即位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分)

魏晋隋唐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分)

两宋时期, 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深化儒学,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分)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思想, 以个性解放为核心, 批判宋明理学, 倡导求实精神, 开创思想活跃新局面。 (4分)

(2) 示例:明中后期以来, 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 市民文化兴起, 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 影响了社会各阶层, 比儒、释、道影响更大。小说宣传一种与儒、释、道不同的价值观, 儒、释、道劝人为善, 利于社会秩序, 小说导人以恶, 破坏社会风气, 有悖于传统主流。 (8分)

14. (24分) (1) 原因: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 (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 灭人欲”。 (4分)

(2) 观点:宋代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2分)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6分)

(3) 市民社会发展趋势:市民阶层产生, 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兴起。 (2分)

文化发展趋势:通俗化和平民化。 (2分)

中国微型文艺作品 第2篇

桃花饮清风,溪水舞明艳;

青丝牵白发,共挽一生缘。

桃花树下,举步之间,阳光矮了三分。来自蓝色深处的和风,把三月,把这株桃花,洗得光洁透明温良如玉。泥土内部的核里,有青铜,人影如织。信奉一生的承诺,坚守一刻的宁静。最后的日子,花朵如初。

不知千年有多远,不知一步有多近。茗一抹红酒,笑几分月色。握你一路风雨,天高云远,河流没有尽头。

牵一枝桃花,牵一枝季节的娇羞,牵一枝你漫天飞舞的色泽,我已沉默多年。但我随时都会绽放,绽放在你的发际或素手里。

文字早已醒来,蜜蜂温文尔雅。一张竖琴里的莺歌燕舞,溅湿了你少女时代的蝴蝶结。

清风笑而不语,三月扬酒飞歌。

在一枚桃花的清香里

我们携手,我们走向生命的

中国民谣的“文艺复兴” 第3篇

中国民谣走过了三十年的光景,如今在华语乐坛的一个全新时代再一次回潮,这足以让人感动。“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再一次掀起了民谣集体记忆的回归。

追溯民谣见证人

30年的中国民谣记忆,我们内心深处仍铭记着一些曾让我们感到温馨和感动的名字,也许30年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我们铭记并荡漾在心底的,是民谣带给我们的那份感动。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些在中国民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罗大佑、齐豫、高晓松、老狼、叶蓓、沈庆、郁冬、郑钧,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80-90年代陪着无数人度过了青春岁月。

1979年,齐豫一首空灵的《橄榄树》标志着中国台湾民谣的诞生;叶佳修,中国台湾校园民谣重要的奠基人,他的《乡间小路》、《爸爸的草鞋》等作品被奉为台湾校园民谣的经典。之后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童年》等经典作品更是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1994年,歌曲《同桌的你》问世,传遍那一年以及多年间的大街小巷。高晓松根据一个叫做王阳的男孩的爱情故事写成的歌曲,10年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也终于结成连理,王阳,便是老狼的本名。

在高晓松为其担纲制作人的歌手里,另有一个女歌手,叫叶蓓,她唱的校园歌曲是纯粹的学院派,她的声音纯净优雅。《白衣飘飘的年代》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

另一个名字是朴树。《且听风吟》、《生如夏花》,为那个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清流。《那些花儿》中,他唱到,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那里啊……

30年,一个更新换代、吐故纳新的30年。现如今的文化快餐时代,一年就可以制造出无数个超女和快乐男生,但是白衣飘飘的年代,只有一个淡然的老狼;一个纯净的叶蓓,一个才华横溢的高晓松。

中国台湾民谣“超偶”时代

代表人物:罗大佑、蔡琴、齐豫

齐豫说过,自己是80年代的“超女”。可以这样说,中国大陆很多人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起始于台湾民谣,像《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湾》、《踏着夕阳归去》等歌曲, 三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有深刻印象。说起台湾民谣,我们一定会想起这样一些名字……罗大佑、齐豫、潘越云、蔡琴、王梦麟……

李泰祥:可以不知道这个名字,但却不能不知道他创作的《橄榄树》、《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可以说他直接带动了校园民歌的繁荣,间接的促成了日后中国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

叶佳修:1979年的首张专辑《叶佳修》,在民歌运动中首开了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代表作有《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赤足走在田埂上》。

梁弘志:当年苏芮曾借《搭错车》大红了一把,梁弘志功不可没,《一样的月光》、《酒干倘买无》等,可谓是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罗大佑:如果说中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那么中国最让学子无法忘怀的歌曲莫过于罗大佑的经典之作《童年》了。罗大佑绝对可以对音乐诗人这样的头衔坦然受之,《之乎者也》、《鹿港小镇》、《爱的箴言》……太多的经典歌曲,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中国台湾乐坛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再也回不去青春了,还好有罗大佑的《童年》。

蔡琴 :缺少了蔡琴的中国台湾民谣就变得不再完整,在岁月的泡沫中,总有一些歌曲涤荡心灵,这么多年以来,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那醇厚的嗓音透着沉静、知性,和成熟女人迷人的万般风情,听着她的歌,那些逝去的时光和在心中沉睡的记忆,便会慢慢苏醒,那几乎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齐豫:没有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并不是因为她是齐秦的姐姐,而是因为那首《橄榄树》,而《梦田》、《七点钟》、《今生》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九月的高跟鞋》是齐豫早期歌曲中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一首,几乎和《橄榄树》与《欢颜》一样有名。《飞鸟和鱼》,有多少人还记得那句“什么天地啊四季啊昼夜啊,什么海天一色地狱天堂暮鼓晨钟……”。

大陆校园民谣盛世时代

代表人物:郁冬、老狼、叶培、高晓松、水木年华

郁冬、赵节先期已经进行了校园民谣创作的尝试。《文科生的一个下午》、《老屋》在各大高校传唱开来。轻轻拨着吉他,夕阳下轻轻吟唱的情景不知让多少学子沉醉和向往。

还在清华读书的老狼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校园乐队“青铜器”,几年后,高晓松南下流浪归来,两个志趣相投的音乐才子,开启了内地校园民谣的魔盒。

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民谣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民谣,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老狼: 作为内地校园民谣旗手人物的老狼,出过3张专辑,从15年前唱着《同桌的你》,到现在无奈地说:“我已经唱不出那种(校园民谣)味道了。”

从1995年到2010年,漫长的15年时光,这个“和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旗手人物,先后用《恋恋风尘》和《晴朗》两张唱片影响过一代人。

因为《同桌的你》,老狼和高晓松成为永葆青春的校园代言人。我们开始知道什么叫浪漫的年华,什么叫多愁善感,无数的痴男怨女因为成长而出现了烦恼。吉他拨动着洁净的校园,恋恋的情怀,转身之后,如风如尘。朗朗上口的温柔,感动着每一位同桌的我,同桌的你。因为老狼的真情演绎,更多的人却忽略了背后精心创作的高晓松。

朴树:同样,出过《生如夏花》专辑的朴树,他的声音像极了一个忧郁的爱担心的孩子。那些风雨的旅途,那些随风摇曳的花儿,那片拥有浪漫开始却悲剧结局的白桦林。俄罗斯的手风琴,吱吱丫丫的民谣吉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仿佛到了尽头,可依然是等待,仿佛又是一个开始。

叶蓓:《看民谣在路上》深圳站的演出时,发现叶蓓的歌学院派味道浓郁,已经与校园民谣有了距离,但仍然能让我回想起曾经的那个白衣飘飘、黑发如潮的女生来。

每个女生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遇见了高晓松,注定了她的学院派民谣风格。叶蓓那与生俱来的清新和未泯的稚气,歌中弥散的古典气质凝成了令人怜爱的纯真,她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

高晓松:可以这样说,没有高晓松的《青春无悔》,就没有中国的校园民谣。

他让我们重走校园,让心去体味那其中的点点滴滴。他让处于象牙塔下的我们知道了人间就是天堂,天堂就在人间。因为爱恋,因为无悔,因为缘分。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一张不一样的脸,背后却依然是一样的风景。错过了,忘记了,再见了,无悔的青春。

水木年华:水与木,年与华,好一段忧伤的年华。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惟有那颗不变的心,那个黑白照片上洋溢无数诗篇的少年。没有谎言,没有复杂,你看那蝴蝶花,依旧开满了山腰,就如她的微笑,简单而又纯真。诗意的歌手,诗意的歌词,诗意的曲子,诗意的歌名,让曾经的初恋,勾起多少人怀念这似水流年。令人感动的情歌已经不多了,更何况是一朵记忆深处叹息的《蝴蝶花》。

传统民谣的人文精神

代表人物:周云蓬

告别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民谣,送走孤独与自醒的张楚,似乎一瞬间里,中国民谣陷入了低迷和沉寂。随着2010年“民谣在路上”的成功巡演,十几年来,民谣歌手厚积薄发,终于开始有所收获。

周云蓬:有人说当代中国最有资格被称做“鲍勃迪伦”的人非周云蓬莫属。周云蓬,这个最具人文精神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15岁弹吉他,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200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参与创办“马齿民谣”网站;其后独立发展,3年后独立出品了专辑《中国孩子》。

通过音乐,一个人可以得到多少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听一听歌曲《沉默如谜的呼吸》,灵敏的耳朵可以听见“沉默如谜的呼吸”,而这呼吸正是穿过黑暗深出的一阵阵微小的撞击,这是生命存在的印证,这是来自内心的挣脱。

在音乐厅听周云蓬的歌,可能不如在酒吧里听起来有氛围,但我仍然被他歌声中的那种深远和宽广所感动,那种辽阔的孤独深邃的意境深深触动了我。感谢周云蓬在这个太容易迷失自我的年代里继续播种自由和憧憬。

实验民谣与先锋民谣

代表人物:小河、万晓利、川子

新民谣是不同于传统民谣的一种带有强烈的前卫实验色彩和先锋意味的现代民谣,用一种夸张和分裂的方式反映和讽刺现代生活。与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的大流行相比,当下的民谣景况确实更丰富多采。

小河:“美好药店”的主唱,被称为国内新音乐界鬼才,曾发行现场录音专辑《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以及《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万晓利:万晓利仿佛是一个穿梭在钢筋森林里的不羁浪荡者,如同一个冷静的刺客,却在最浮华喧嚣之地,带着一把吉他,放声歌唱,简单的编曲,稍微沙哑的嗓音,既有传统民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有先锋民谣对惯常旋律 的颠覆,女儿和久未露面的老狼同时为万晓利唱和声,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万晓利唱的狐狸,简单的编配,略带萨亚的嗓子加上讽刺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歌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鸟语》、《陀螺》这样的歌曲同样显露出他不凡的才华。

川子:对于35岁左右的人来说,青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2009年初,川子第一张专辑《今生缘》正式出版发行。但最为打动我的一首歌却是川子在深圳音乐厅唱的那首《朋友》。

小资民谣:

文艺范儿十足

代表人物:陈绮贞

作为主流音乐创作走向群体分化的典型代表,“城市民谣”以其对都市年轻群体生活状态的精致表达,而得到了独特、迅速的发展。这个群体的民谣音乐人和音乐,是和当下都市人群的思想年轻化、生活状况相契合的,创造了一种暧昧随意的音乐形态。

近两年最有号召力和思想的声音,无疑是《华丽的冒险》中的陈绮贞、“城市唱游”里的林一峰、及熏染出《黑暗之光》的雷光夏。

听这样的城市民谣,正合适奔忙于都市高楼中的白领们或者媒体从业者们悠闲时的心态。

陈绮贞:毕业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的陈绮贞,一直安静地用自己的吉他,撩拨出属于自己内心的歌谣。

都市民谣:80后的民谣力量

代表人物:陈楚生

中国文艺伦理思想浅论 第4篇

要确立一门学科, 首先就要确定它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 文艺伦理学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顾名思义, 文艺伦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 伦理 (Ethika) 表示风尚、习俗的意思。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概念, 主要是指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习俗和惯例的学问。而在古代中国, “伦理”的意思基本上是儒家所提倡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我国伦理还包括道德与规范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文艺伦理观念不仅包括儒家, 而且包括道家和佛教, 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甚于儒家。由于文艺伦理学是以道德和艺术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因此它与美学、文艺哲学在很多领域是重合的, 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美学和文艺哲学。文艺伦理学的重点在于探索文学艺术背后的伦理精神, 而美学则主要是研究审美领域, 文艺哲学则是研究各种哲学对文艺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善和美在人心灵深层次耦合的研究, 能树立一种人生艺术化的理念, 对心灵荒芜、伦理观丧失的现代社会起到某种精神疗治的效果。

现代学科把真、善、美划分在三个互相独立的领域, 并独立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任何事物、知识和观念, 都必须通过我们心灵的认识才具有意义。一切事物没有与我们的大脑认识进行综合, 那就没有多大意义。文艺和伦理也都是我们心灵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感受而已。善和美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愉悦状态。古人常常把它们当作是一种素朴的浑沌状态。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产生了各种价值判断, 有了善恶、美丑的区分, 就需要进行抽象分析。赵红梅、戴茂堂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考证认为道德与文艺的契合点是情感, [1]也有学者认为是感受, 还有人认为是欲望,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中国文艺伦理的实质。中国文艺伦理更为强调的是“明心见性”, “文以载道”。“性”和“道”是什么?就是个人人格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感情和欲望中那些只满足人的低级欲望的快感, 在儒、释、道三家那里都是坚决摒弃的。中国文艺创作讲究“澄怀味象、体道观物”, 讲究的是个人的心性修养。徐复观说道家体现了纯艺术的精神, 庄子的“虚、静、明”的心, 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心灵, 艺术价值之根源, 即在于虚、静、明的心。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 不仅要消解由生理带来的欲望, 而且与物相接时还不能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2]中国的文艺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心性修养的学问, 作品的层次就反映了作者内在精神修养的深度。

以往的学者在谈到文艺伦理的时候, 都基本上局限于儒家的伦理美学, 没有研究过道家和佛家的相关理论。对于佛道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超越境界, 他们没有把其当作文艺伦理研究的对象, 而仅仅限于哲学的范畴。张世英先生就指出:“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 其核心在于感情的真挚, 真正的诗人都是最真挚的人, 其活动不是出于应该, 而是出于自然的真挚, 故有许多诗哲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3]在这里, 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境界称为生命伦理境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道德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作为义务的道德。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 为了维持和形成社会, 乃是离不开种种规则的, 而道德义务就是用来维持社会团结一致的一种手段, 表现为一种非人格的、专断的压力。一种是抱负的道德, 它不是出自社会所必须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 超越了只关心个人和团体的狭隘利益的现实道德而把自己投向全人类, 甚至还拥抱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道德。[4]联系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 也应把天地境界看成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审美状态下的天人合一应该是超越了一般世俗的道德境界而达到了生命本质的道德境界。为了区别二者, 我们暂且用生活伦理与生命伦理来区分这两种文艺伦理。儒家所探讨的文艺伦理更为注重生活伦理方面,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佛、道两家则更强调体悟了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后的生命伦理状态, 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极为重视现实生活的伦理, 并提倡文学艺术要贯彻道德精神。孔子崇尚西周以来礼乐教化传统, 用“六艺”教育弟子。孔子提出君子为学, 当“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 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孔子诗论》中, 孔子也一再强调了诗、乐、文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合符仁义的无邪之志、无淫之情、无私之言, 才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5]教育要“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 其教育的终点和起点都是艺术, 并将“成于乐”作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之所以将德、艺并举, 并且高度重视, 是因为他认为道德和艺术是相通的, 都是本于人的性情。《礼记·乐记》对此有比较集中的概括:“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文艺是根源于人的本心, 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感情上的愉悦之感, 儒家更注重强调的是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论层次上的“乐”, 有严格的政治、道德和艺术标准。所以《史记·乐书》指出:“夫上古明王举乐者, 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 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 音正而行正。”儒家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比德的文艺伦理。尽管如此, 孔子并没有要以善来消融、取代美的意思, 而是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 所以《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高度重视形式上的审美, 明确提出文质不可相胜, 只有朴质和文采并重, 才算得上是个君子。这种“尽善尽美”的状态, 后来学者称之为“孔颜乐处”。

在儒家看来, 中和是天地万物的“大德”, “天命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礼记·中庸》) 。圣人体会了天命的中和之性, 才能制定出雅和正的礼、乐来, 才能产生高雅的艺术。儒家文艺伦理思想的终极追求就是中和之道。至高的道德和艺术都是中和心态而来, 都是这种深层次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儒家那里, 文艺在道德伦理层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首先是与政治伦理相通, “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礼记·乐记》) , “声音之道, 与政通焉”, “治世之音, 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 其民困” (《乐记·乐本》) , 不同的政治状况反映在声音之中。儒家特别强调用诗歌舞的文艺教育来达到教化民心、实现理想政治。其次是在人格修养方面, 可以移人性情。儒家提倡乐教, 乃是因为“德音之谓乐” (《乐记·魏文侯》) , “乐者, 通伦理者也”。在上古时代, 国家的治理是真正实行内圣外王之道。《尚书·舜典》就明确将乐教的目的确定为培养“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的“中和”人格。最后, 大乐具有终极的宇宙论的本体意义。一方面, 制礼作乐必须明了天地之道, “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 (《乐记·乐论》) , 另一方面, 制礼作乐可以昭明天地之道。“是故大人举礼乐, 则天地将为昭焉” (《乐记·乐情》) , 文艺作品也要了解宇宙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道理。后世往往忽略了儒家文艺伦理中的生命伦理境界, 往往把文艺变成纯粹宣扬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政治工具, 出现了严重异化。

道家似乎只关注生命伦理领域。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 尽力嘲笑孔子的仁、义、礼、乐是“道”的堕落 (《老子第三十八章》) , 甚至认为包括“五音”、“五色”、“五味”、田猎等都是在戕害人的本性。庄子的思想可以和老子相互发明, 在《庄子·外物》中, 庄子说:“去小知而大知明, 去小善而自善矣。”也是极力反对人有“机心”和“小知”, 认为其犯了所知障, 没有达于大道, 而“至乐无乐”, 只有心性修养到了虚、静、明的状态, 唯道集虚, 才能获得道德的完美和艺术上的极致。但是道家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世俗的道德和礼乐呢?最关键的还是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人为造作, 容易对人的心灵造成蒙蔽, 妨碍求道的进程, 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为此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 把一切的欲望和知性都排离出去之后, 才能获得大道。对宇宙和自己的生命有了根本的认识, 才可以处理好一切事务。徐复观指出:“庄子所追求的, 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 正是可以完全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 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负担, 得到解放。”[6]在这种获得了生命伦理的境界里, 确实是不言道德却又合乎道德, 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就是要澄汰嗜欲、杂欲, 以得到精神的纯洁性与超越性, 这种过程就是个人人格修养的过程, 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 当然是合乎伦理的。

佛教的缘起性空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中道圆融等佛教伦理观念, 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 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其中禅宗即心即佛、明心见性的思想对中国文艺的影响尤为巨大。它不同于道家对现世伦理作深刻的批判, 而是承认现世的伦理的合理性, 但是又认为现世伦理所作的价值判断是有限的、间断的, 必须进入到外化内不化的本体境界, 排除人的贪、嗔、痴、慢、疑等习性, 去除分别心, 才能证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 才是真正成就了至善至美的最高人格, 文艺作品也因此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体现般若智慧的魅力, 表现出悠闲飘逸、心泰神灵的意境。整个东方的文艺, 都因为佛教的理论而变得深刻和洒脱。弘一法师晚年从事书法不复有相可得, 实际都来源于佛学的修养, 已经进入了中道实相的生命伦理境界。到了这一阶段, 整个心灵都已进入了“无分别智”的洒脱状态, 艺术创作的过程乃是作者之无意识去唤醒对象、进而与对象合二为一的过程, 不用刻意追求技法, 不用刻意追求道德, 作品自然达到善美结合的境界。

按照河清的说法[7], 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西方当代艺术完全丧失了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的道德精神, 已经走上了邪路。当代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工具, 而国人却常常将那些粗俗和搞怪的后现代艺术奉若神明, 文艺作品也因此走向了轻狂与放纵, 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尤其是此般文艺作品会败坏年轻一代, 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很多学者发出了“艺术家要补道德课程”的呼声。当今社会已是德波所说的景观时代, 文学和艺术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艺作品必须坚持善美结合的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

[1]赵红梅, 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 (第1版) :225.

[2]徐复观著.李唯武编.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435.

[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 1995:241.

[4]柏格森著.王作虹, 成琼译.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1-90.

[5]方铭.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关系.湖北大学学报, 2006, (1) :72.

[6]徐复观著.李唯武编.徐复观文集, (第三卷)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190.

中国梦主题文艺晚会主持词 第5篇

乙: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甲:今年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胜利召开,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乙: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的中国梦。

甲: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乙;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要继续发扬爱国精神,把个人命运与民族振兴、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甲: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

乙:我们的祖国风光秀美!

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乙:我们的祖国人杰地灵!

甲:我们爱您,歌颂您!

合:我亲爱的祖国!

乙:为了响应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号召,充分发扬对祖国的热爱,我院特举办《我的梦中国梦 》主题活动。甲:我们的祖国走过了64个春秋,我们的国人拥有一个共同的梦——中国梦

乙:颂祖国,我与祖国心连心。

甲:树理想,我与新世纪共成长。

合:让我们在今天的演出中领悟中国梦的内涵

乙: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美丽而可爱的祖国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2412班对我们国家的真诚歌唱。

甲:一曲《国家》唱出了我们的家与国,接下来请欣赏12402班同学为我们祖国朗诵的诗歌《中国梦我的梦》!

乙:从诗朗诵中,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我们骄傲,我们自豪。这自豪也应该让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来分享,他们也是炎黄子孙,他们也有一颗中国心,请欣赏12403班的诗朗诵《红色中国梦》

甲:我们永远和祖国心连心,在祖国妈妈64岁的生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每一位共青团员一起来欣赏12411班带来的三句半《歌唱祖国》。 甲:在品味祖国繁荣的累累硕果,孕育未来腾飞生机的日子里,我们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欢聚一堂,用我们的歌声、乐声、心声去歌唱我们伟大祖国过去的灿烂,去描绘亲爱母亲的辉煌。

乙: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最爱的是祖国。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母亲。__烈士在敌人的牢房中写《可爱的祖国》描绘过她;亿万人民高唱《我爱你—中国》赞美过她。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12401班对我们党对我们祖国的热情

甲:千言万语颂不完我们对祖**亲的赞美,千歌万曲唱不尽我们对祖**亲的热爱。下面请欣赏诗朗诵12407班的诗朗诵《我的中国梦》 乙:多少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

今天的一片没有硝烟的蓝天。

甲:(出示国旗)大家可知道这五星红旗的含义?(指名一名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旗形为长方形旗面红色,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象征新中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五颗五角星居旗左上方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环拱于大星之右的四星较小,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这四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乙:是啊,只要一看见这面国旗,我们总会想到中国人民是团结的,无论何时,各民族的心都紧紧联系着。为了我们同一个梦想,中国梦下面请欣赏12404班带来的歌曲《最初的梦想》。

甲:为了独立,我们的祖先与祖国并肩走过沧桑岁月;为了发展,我们的父辈与祖国携手经历风雨历程;为了辉煌,我们的身心与祖国一同步入新纪元。

乙:不忘祖先的诗篇,让鲜血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铭记父辈的故事,让汗水流向家园的一草一木;创造我们的奇迹,让创新重写中国的辉煌明天。请欣赏12409班带来的歌曲《大中国》

甲:建国64周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乙: 回看几十年前的中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的

祖国形成了发达的生产力。社会的进步,使得小康社会从希望渺茫到有大好的前景,一代代的新中国人把国家从发展缓慢的泥潭中拉了出来。

甲: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国家。这一切都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昭示了中国发展的大好前景。让我们一起来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走向富强。请欣赏三句半《时事小议》

乙:在诙谐的语气里,我们再一次感受了祖国巨大的变化!我们骄傲我们是中国人。

甲:如今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我们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妈妈安静的港湾里,请欣赏12410班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中国梦我的梦》。

乙: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甲: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乙:接下来让我们以一曲《我爱你中国》来抒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甲: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乙:弹一曲高亢的《金蛇狂舞》,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甲:接下来让我们欣赏12408班带来的诗朗诵《织梦》

乙:历史不会终结,社会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而今,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上面几位同学讲的很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在读圣贤书的同时更应该多关心身边事,国家事。

乙:是的,我们的明天就是祖国的明天。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甲:同学们,让我们放飞理想,为建设我们的祖国添砖加瓦。请同学们把你的理想画在理想叶上,画完的同学把你的理想叶贴在象征祖国明天的参天大树上,祝我们的祖国绿树常青!繁荣昌盛!(配乐)学生们到黑板前贴上理想叶。

乙:让我们记住责任,发奋学习,努力拼搏!

甲: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乙:对,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是祖国的栋梁! 下面有请陈老师为本次的活动作总结

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陈老师精彩的讲话

合:我宣布《我的梦中国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主题活动到此结束。

>>>下一页更多精彩“中国梦主题文艺晚会主持词”

谁谋杀了中国文艺片 第6篇

王小帅无法接受。当天傍晚便在微博发布声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现实情况之严峻、排片量之少、排片场次之边缘,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谁也没料到,这番诉苦反倒成了《闯入者》的最佳营销——当晚,范冰冰、姚晨、高圆圆等明星、电影人转发了这条微博。接着,很多影院增加了排片率,万达、金逸等院线直接表示要“力挺”。5月2日起,万达院线要求旗下影院增加《闯入者》排片,至少每天3场。但更多的院线对这样的“撒娇”并不买账:“不是不支持,我们也要活!”话语中的委屈不比导演少。

对此,王小帅的妻子、《闯入者》制片人刘璇把桌子敲得嘣嘣响:“谁错了?我没有办法解答这个问题。影院错了吗?没有。观众也没有错啊。我只知道不是影院的错,也不是观众的错。但排片肯定是不合理。”

过去,王小帅对电影市场的商业化一直颇有微词。

对于自己的第12部作品《闯入者》,他认为,“故事是很接地气的,老百姓是很能够关联到自己的,而且起码能看得进去。”这不光是王小帅自己的看法,投资方、宣传公司也有共识。

光合映画是《闯入者》的宣传公司,这是王小帅的电影第一次邀请专业的宣传团队。《我11》时,宣传单一,除了靠微博,几乎没有其他渠道。这回,全国路演、微博话题、预告片、发布会,看上去,该有的都有。

片方和发行方原本盘算,首映争取5%的排片,再靠口碑、宣传,争取冲到10%,照光合映画负责人陈旧的估计,票房也许可以做到2000万。然而在上映当日,全国排片率1.6%,票房仅为45万。

院线就像超市哪个好卖摆那个

现实情况是,五一档这类节假日是影院争取营收的最佳时期,把宝押在那些明显好卖的电影上,显然更合情理。

广州华影青宫电影城市场推广经理杨桁把影院比作超市:“一般货架上至少摆五个东西,每次补货都被卖空,你是不是要在旁边备一箱货?如果摆在那里,一整天都没卖出去一个,说明那个东西是不受欢迎的。”

影院负责人随时监控,每天调整第二天的排片,通常依照当天的票房和预售情况,从上座率最好的电影排起,保证它们的黄金场次,依次排完,有空档再由不那么好卖的影片填满。

有些影院有公式计算:一个电影的票房占比(即单片票房收入占影院总票房的百分比)除以场次占比(即单片场次数占总场次数的百分比),如果大于1,表明有得赚,那就多排。

“比如《速7》明6日是21%/17%(也就是说,用影院17%的资源,创造了影院21%的收益),大于1,就会多增加场次。《闯入者》6日的数据是3%/7%,亏了,7日就变成了1场。”大地数字影院番禺潮流汇店店长梁海涛说,该影院从5月9日起,不再放映《闯入者》。电影的口碑、王小帅的呼吁以及明星的站台起了效果,《闯入者》的整体排片上升了。比如广州的影院,从4月30日到明3日,《闯入者》只有30到40场,4日到8日明显增多,最多的一天116场。

但这并非出于对王小帅本人的支持或者对观众口碑的认同,影院的逻辑还是市场逻辑:五一假期三天过去了,几部“主流大片”势头已过,《闯入者》的上座率、票房、口碑都好,排片自然要增加。

前有《速7》,后有《复2》

资深影人高军把选错档期看作《闯入者》“营销上最大的问题”。“这种主打情怀的文艺片,在黄金档期的话,会被进口大片和国产商业大片压得喘不过气来。”

王小帅和刘璇原本考虑过,2014年9月从威尼斯回来,10月就上映,像《白日焰火》那样,趁热。但那时,正式的宣传还没开始。2015年春节前,光合映画接下了《闯入者》的宣传。春节档竞争太激烈,到了4月中旬,宣传差不多了,《速7》来了,5月中旬,又有《复仇者联盟2》,再往下,又到了竞争更激烈的暑期档。

但王小帅没料到:一部《速7》,在中国的大银幕上停留了一个多月,票房连创纪录。《何以笙箫默》《左耳》又吸纳了大部分的80后、90后,而他们,正是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对他们来说,《闯入者》这样的严肃电影、文艺片,根本不是首选。

王小帅一度认为,可以把那些大家以为不看电影的人,“40后”“50后”“60后”,重新叫到电影院里来:“实际上是在把电影的盘子做大,而不至于都是同质化的电影。”

5月10日母亲节前,《闯入者》推出新海报,大字写着:“和妈妈一起看《闯入者》。”

母亲节当天,《闯入者》的票房仅为60万。要靠一部片子,把年长的观众带到电影院看电影,显然不太可能。

只能犯罪,不能文艺

《观音山》《白日焰火》《万物生长》宣传时,都明确拒绝把自己定位成文艺片。陈旧也是《白日焰火》宣传的负责人,他很清楚,这几年缺乏明星主演的文艺小片,票房过1000万的没几部,《闯入者》宣传时得把这个标签摘掉,否则只会让主流观众敬而远之。

《白日焰火》被包装成一个犯罪爱情故事,《闯入者》最终被定位为“犯罪剧情片”而非惊悚悬疑,因为刘璇认为《闯入者》不够悬疑也不够惊悚。

《闯入者》的演员阵容不错:实力派老演员吕中,加上冯远征、秦海璐、秦昊,没有一个是小演员。而影院看重的却是流行的偶像、明星。重庆UME影城渝中店业务部副主任席堃事后了解《闯入者》在重庆的地面活动:书城分享,和影院在同一家商场。但这么文静的活动很容易就被盖过去了:《何以笙箫默》主创黄晓明、杨颖、杨幂也在重庆进行了落地活动,“现场人气相当之高,场面几近疯狂”。

“《白日焰火》我们做了很大的渠道曝光,是在文艺片里做得比较好的。但是《闯入者》我们想做都做不了,把吕中抬出来根本没人认。秦昊、秦海璐只是客串的角色,也不符合商业电影市场的需求。”陈旧很无奈,最后,“唯一可以拿出来放大的就是‘闯入者’这三个字。”

nlc202309012338

而那些把首映排片当作押注的影院经理,特别看重上映前一周的传播效果,结论是:《闯入者》上映前,公交车站、地铁根本看不到海报,网上声音基本没有,去看百度指数、微博、朋友圈,很少有^在讨论。

陈旧很快找到了反驳的例子:“有很多惊悚片前期宣传都没怎么做,但院线排了三五个点。”

至于那些大面积的宣传覆盖,“文艺小片”根本拼不过“商业大片”。

陈旧想:实际上,在那些院线心里,已经宣判文艺片死刑了。

光合映画做过很多文艺片,成功、失败的案例都有。“大家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票房都不太高。这么多年,尤其是文艺小片,我们只是知道怎么样一定不行,但怎么样又行?谁都心里没底。”

谁来拯救文艺片

万达、金逸等商业院线中的“长线放映”,听上去像文艺片们的好出路。

但《闯入者》开始做长线的背景是:5月12日《复仇者联盟2》上映。

“也只有长线放映的空间了”,高军介绍,长线放映应该是选择有效的城市、有效的银幕做长线的放映,形成口碑以后,再铺开,“而不是说排片遇冷以后,才做长线。长线不是将就出来的,是提前确定好的。”

艺术院线,是另一条出路。“现在问题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同一个货架上销售,没有细分。”刘璇也借用了超市的比喻,“文艺片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地方。”

北京万国城百老汇电影中心算是“专门的地方”,它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艺术影院。《闯入者》首映日,它排了三场,占比15%。观众也比一般影院多,上映前几天的平均上座率,都是影院最高。最高点在5月2日,排了5场,占比25%,上座率达到59.05%,票房11610元。

对更多大众化、规模小的影院来说,拯救文艺片,既不是他们的义务,他们也没有分散风险的足够能力,显然只能把宝押在更保险的电影,比如那些投资巨大、明星云集的商业大片上。

王小帅发出声明的第二天,5月1日《闯入者》的票房达90万,是首日的两倍。2日和3日,票房都超过百万,此后每日票房,都不过百万。和如今动辄上亿票房的商业大片相比,这个数字显然小得可怜。

5月12日,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复仇者联盟2》,排片率达67.92%。在绝大部分电影院,《闯入者》已被下线。

“这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这是一块牛排和一块萝卜干之间怎么互不干扰的问题。”王小帅说。

(据《南方周末》,有删改)

《中国文艺日史》与您携手前行 第7篇

新年伊始,《中国文艺日史》栏目与您见面了!作为一本音乐艺术刊物《黄河之声》推出这样的栏目适得其时。2014年是文化艺术走向繁荣、走向强盛、走向世界的关键年份,毫无疑问,在这一年里一定会有很多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是专门记录我们国家大事的专门机构,已经编辑出版了60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2010年—2013年卷初稿也在紧张的编排之中。《黄河之声》开办《中国文艺日史》栏目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件好事情,栏目的开展对《黄河之声》在音乐艺术史积累和挖掘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相信《中国文艺日史》栏目将会办好办成功,也会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真诚欢迎史学界、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尤其是老作家、老文艺工作者、老历史学家、老干部、老同志积极投稿,特别是对艺术史诗情有独钟的朋友们来函来稿,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办好我们共同的栏目。

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以及《黄河之声·中国文艺日史》栏目给大家拜年了!

论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艺,西化,自由化

中国当代文艺因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出现一些自称为“现代艺术家”的人主张:“全盘接受现代派艺术”, 充分“利用西方现代主义来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美国化就是好, 全球美国化好, 因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好,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 等等。他们对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的观点、主张不作任何辨别, 原盘地照抄照搬, 并公开地叫嚣“马克思主义消亡了, 没用了, 失败了”……那么,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实质是什么?

一、中国当代文艺种种西化的主张及表现

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艺界有人认为:“在所有发达国家, 现代艺术已成为艺术的主流, 成为政府资助和个人收藏的主体, 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志, 最重要的是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艺术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和“人类新精神”“没有现代艺术, 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现代艺术就是中国”“现代艺术就是改革开放”“阻碍现代艺术就会阻碍原创性在中国人中的生长”“贬低现代艺术就会贬低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限制现代艺术, 就会放任媚俗, 限制以真诚与忧患揭露邪恶的呼唤!”“曲解现代艺术, 就会变相和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等等。

由此可见, 持上诉观点的所谓艺术家们, 其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化;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由化;在艺术上表现为主张和追求行为艺术。

然而, 在他们主张和追求的行为艺术中, 这些“艺术家”们, 以宣扬色情行为艺术和残暴血腥行为艺术为主。他们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 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这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的东西、足以祸国误民的东西。

二、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5月8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军委诸同志的批示上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上, 每当社会处于重大的转折关头,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往往是异常激烈的。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 一定要高高举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 十分警惕和防范唯心主义和其他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对党员和干部思想的侵蚀, 绝不能让它们干扰和冲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

第一, 我们的国家、社会正处在改革之中, 社会处于重大的转折关头,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使整个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必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和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往往是异常激烈的。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 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人, 很容易滑向西方自由化的泥潭。这是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

第二, 社会上和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着“不能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认为这种方法已经“过实”的错误思潮。因而, 在思想领域中缺乏与错误思潮斗争的理论武器。

第三, 一段时期内, 我党对理论界、文艺界以及整个思想战线的情况、问题和工作重视度不够, 对西化思潮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对思想战线的领导软弱涣散。

“有些同志对精神污染不闻不问, 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 甚至认为是生动活泼, 是‘双百’方针的体现。有些同志明知不对, 但不愿或不敢进行批评, 怕伤了和气”, 使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四, 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和平演变战略, 是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另一不可忽略的原因。正如美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所言“千方百计地支持和鼓励往人的意识里灌输崇拜暴力、色情和叛卖行为的思想”“灌输崇拜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思想的所谓艺术家”“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 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 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可见,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 是中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西化、分化中国, 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进而使中国失去与西方对抗的可能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 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可见, “某些人所谓的改革, 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自由化, 资本主义化”。那些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 这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的东西, 足以祸国误民, 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 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 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 任其自由泛滥, 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 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也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的:“艺术是为麻醉阶级意识和遏止政治行动的意志服务的。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的目标是把工人阶级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等同起来, 鼓励在人所共知的‘自由’‘民主’‘人权’和‘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口号下造成没有阶级区别的大一统的假象。而事实是, 资产阶级制度产生阶级分化和阶级冲突。关于我们已经超越了阶级斗争;进入了‘后社会主义’和平时代, 建立了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制度的任何说法, 都是荒唐可笑的”。

因而, 针对这种思潮, 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 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 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 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是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们在搞自由化, 在以西方低级庸俗的东西腐化中国人。在此, 我们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作为对这一思潮实质的批驳, 即“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 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优秀作品往往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成为人民奋斗的号角。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 积极倡导先进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追求真理、反对谬误, 歌颂美善、反对丑恶, 崇尚科学、反对愚昧, 坚持创新、反对守旧, 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第三卷) .

中国文艺 第9篇

今年32岁的张丽娟是一位举止优雅的知性女子, 原本在深圳一家IT公司任部门经理, 薪水丰厚, 衣食无忧。但由于“每天一睁开眼就忙得像打仗”的生活, 已经把她拖进了亚健康行列, 精神上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张丽娟就想换一种更为健康、快乐的活法!

2010年初, 张丽娟与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聚时, 大家聊起了韩国每年人均阅读11本书、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中国人却只有4.5本, 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读书。而事实上, 我国63.8%的网民仍倾向于纸质书阅读, 因为实体书拿在手上的那份实在感, 以及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 是飘渺的网络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只因许多人嫌买书太贵, 许多人又离图书馆太远, 借书还书需要占用太多时间, 大家最终才与实体书才渐行渐远。

这种现状, 令张丽娟的心情难以平复。西方一位哲人说,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她和朋友都想为社会做点什么, 让更多的中国人爱上看书。可如何做呢?几位都曾在IT界打拼过的年轻人讨论了很久, 最终敲定借助他们最熟悉的互联网, 推广全民阅读。

“何不打造一家新形态的图书馆, 以网络+实体书的模式向全国读者开放呢?”听了张丽娟的创意, 有心和她一起创业的3个朋友都赞不绝口。为了考量项目的可行性, 他们花了数月时间走访社区、学校和企业。

张丽娟和同伴收集到的信息是, 中国的图书馆资源极为匮乏, 除了高校外, 社会性图书馆只有国家、省、市三级, 区图书馆几乎是摆设。至于社区图书馆, 也只在少数发达城市的高档社区存在, 且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企业也曾自建图书馆, 至少是图书角,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久而久之, 图书馆成了“库房”, 图书角成了“死角”。

社区图书馆的缺位和滞后, 让他们看到了生存的空间。因为在网上“营业”的图书馆, 可以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地域界限, 覆盖到每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不过, 要最大程度地推广纸质阅读, 还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把价格降到最低甚至免费。有可能免费吗?有!因为这四个年轻人创业的出发点是“用商业的手段, 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他们决定就创立一家“免费图书馆”!

2010年5月, 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张丽娟与合伙人共出资400多万元, 采购了大批图书。随后, 他们亲手开发起了网络定阅平台。这其间, 张丽娟和同事忙到了“连吃个冰淇淋消暑的时间都没有”, 大家把所有的朝气与活力全用在了“免费图书馆”的思想风暴上。

不仅顺利建好了网站, 他们最终还创意出了为用户提供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书上门服务的点子。2010年8月, “青番茄”网站一经问世, 就引起了无数网民和媒体的关注。

打造贴心服务, 文艺“青番茄”一炮而红

网友们惊喜地发现, 在青番茄网站 (www.qingfanqie.com) 注册成会员后, 最少只需支付110元押金, 就可以开始美妙的借阅之旅了。说美妙是因为这家图书馆最大的卖点是免费!支付押金后, 无论借多少次书, 都无须再支付额外的租金;比免费借书更诱人的是, 整个借阅过程足不出户, 都通过快递完成, 且快递费由该图书馆承担。当然, 前提是你得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而最令人诧异的是, 等你哪天不想借书了, 只需一个电话, 青番茄就会无条件退还你的押金!

“青番茄”有着鲜明的气质, 它强调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件时髦、快乐、轻松、环保的事情, 有点小文艺, 有点小清新, 还有一点儿小幽默。读者从快递员手中收到的书, 不像淘宝、卓越那样用纸盒或塑料袋包装, 而是装在一个名为“精神食粮袋”的布制环保袋里, 上面除了青番茄的logo, 还印着一句话:“不含农药, 不含防腐剂”。收到书后, 许多人通常会把它和“精神食粮袋”摆在一起, 然后与自己拍张合影, 传上微博。甚至有用户留言说, “仿佛是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礼物!”

青番茄总部隐藏在深圳设计产业园内一栋名为“水”的写字楼里, 像大多数创业型公司一样, 开放式的办公室内, 随处可见员工们自己动手, 用木板、键盘盒、塑胶水管等材料制作的相框、秋千、桌椅。中心区域摆着几排无间隔的办公桌, 后面立着几排“DIY”出来的书架, 再配上一群85后的面孔, 让人感觉瞬间穿越到了某大学图书馆。

张丽娟招聘员工的条件极为简单———谁爱书如命, 她就雇用谁。这些充满朝气而又爱书如命的员工, 很善于在细节上创新。比如, 在为用户打造不同的“阅读尺码”时, 他们就借用了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 分为M、L、XL、XXL这4种级别, 最小的M尺码需要充值110元押金, 每次可以借2本书, 归还时限为14天;最大的XXL则需要充值510元, 每次可以借10本书, 归还时限为56天。

这种轻松有趣的免费服务方式, 对大众极具诱惑力。“青番茄”上线3个月后, 就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注册会员从最初的几百人, 一路飙升到了10多万人!

因此, 在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后, 每一笔到账的押金某种意义上都可被视为收入, 她用这些钱不断扩充藏书, 并先后在深圳、广州、大连、郑州、太原等城市设立“储书仓库”, 还配备了快递人员。

与名企“牵手”, 免费服务赢得大财富

在创业过程中, 张丽娟接触过不少令她感动的用户。“今年年初, 有一位吴先生在飞机上把他借阅的书弄丢了, 马上打电话给我们, 主动让我们扣书钱, 说怕延误到下一位用户的借阅。”这个小插曲, 足以让“青番茄”的员工们为半年多来的付出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喜欢阅读, 对用户唯一的期望是, 给好书以应得的尊重。

还有云南一位用户, 专门为自己印了名片, 上边写着“青番茄阅读推广志愿者”, 她还定期在家乡组织读书会, 义务为青番茄做推广宣传。张丽娟和同事们得知此事后, 都非常感动。

许多人都很好奇, 张丽娟的“图书馆”免费为大家服务, 收入从何而来?事实上, 青番茄的规则是不向个人用户收费,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免费服务中琢磨出生财之道。随着用户基数和借阅次数的增加, 青番茄掌握了一个庞大的阅读趣味数据库, 直接反映会员的爱好、个性、经济条件, 且有详细而准确的线下地址, 若针对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网络广告和书签广告, 势必相当精准。

2011年2月, 大名鼎鼎的宜家和星巴克, 就先后因为目标群体明确且气质相投 (清新文艺的都市小白领) , 主动找上门来与张丽娟谈合作。很快, 青番茄网站上就出现了宜家的产品展示区。有趣的是, 宜家将部分商品重新包装后, 在这里打出了“阅读的概念”, 通过文案将其营造成从阅读中衍生出来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 比如台灯、书架、沙发、靠枕等。星巴克则直接附上了咖啡单, 在会员中征集“喝后感”。两家世界名企的“投怀送抱”, 为青番茄赢得了不菲的广告费收入。

除了广告收入, 目前青番茄最大的盈利点在企业用户身上。他们向企业收取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年费, 然后为这些企业构筑一个外包式的图书馆。这笔费用大约只相当于企业自建图书馆的1/6, 但与自建馆相比, 书籍的更新率和利用率都高得多。

通过张丽娟他们一年多时间的努力, 如今包括中石化、工行、联想、万科、腾讯、富士康、华为在内的200多家企业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户。在青番茄的首页上点击“每企一馆”, 便可进入各企业自己的图书馆, 这里除了有专业读物、热门书籍, 还有部分企业学院和企业品牌文化传播的内容, 企业员工从这个频道借书就不再需要支付押金。仅此一项, 每年就能为青番茄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随着企业用户的不断增多, 将来这个数字还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事实证明, “免费图书馆”的确提供了一项没有人会拒绝的服务。从去年8月上线至今, 青番茄已经积累了60万会员读者, 服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 藏书种类也超过了16万种。

作为“中国最大的阅读生意”缔造者, 张丽娟与合作人在经营中, 时时显露出传统图书馆不可能具备的“霸气”。比如, 他们有专门的图书采购部, 和国内众多优秀的出版社保持合作关系, 几乎每周都在不断购置新书。如果用户在网站上没能找到想要看的书, 还可以在“量身订阅”功能板块提交订阅申请。“只要你确定世界上发行过这本书, 我们都会尽力买到它。”张丽娟肯定地说。

有财经专家为张丽娟算过一笔账, 目前青番茄个人会员是60万, 由于押金档次从110-560元不等, 即便平均下来按每人200元计算, 押金总额也高达1.2亿!哪怕用这笔钱做“保本基金”理财投资, 年收益也有几百万元, 足以应付青番茄图书馆补充藏书、支付快递费用、公司花销等开支。而企业用户每年交纳的上百万阅读费用是不予退还的, 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广告收入, 张丽娟与合作人每年的纯利润, 少说也有四五百万。接受记者采访时, 张丽娟点头默认了这一说法。

因为商业模式新颖, 2011年7月, 青番茄网站还与融到巨资的京东商城传出了“绯闻”:京东CEO刘强东通过新浪微博表示, “在图书领域将会有重大的投资并购披露”, 据业内人士透露, 此言所指的对象正是青番茄。不过, 青番茄并不急于投向京东的怀抱。用张丽娟的话说, “青番茄还青涩, 我们也希望它始终有那么一点儿青涩, 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今年8月, 青番茄又推出了“每校一馆”, 这是一个面向大学生提供的免费产品。到了大学毕业季, 青番茄还有“漂书码头”, 鼓励大学生把不要的书、带不走的书寄给青番茄, 换取可在青番茄使用的积分, 张丽娟他们也能借此节省了采购费用。

目前, 青番茄正在努力开拓的另一个业务就是建立“每园一馆”, 希望将“每企一馆”的模式复制到各地的幼儿园。从“每企一馆”、“每校一馆”、“每园一馆”到“漂书码头”, 这些都是青番茄边做边产生的创意。张丽娟说, 从上线的第一天开始, 她就希望能把青番茄做成一个有想象力的公司。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与思考 第10篇

一、受众的心理需求与电视节目的文化定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网络环境成长下的新生代观众日益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主体,新生代受众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程度普遍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不再是被动的传播靶子,而是自我意识复苏从而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人”。新生代受众比以往受众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他们更偏好于通过互联网来收看电视文艺节目,不仅在线收看与电视同步直播的文艺节目,还乐于参与节目设置的互动环节,更热衷于相互进行讨论、“吐槽”,表达自身感观体验,进而产生更深入的观点。这就要求电视文艺节目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视角,尊重人的价值,理解人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关注人的命运与生活,将受众的需求视为传播的出发点与归宿,强调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融合与互动,不仅是各类型电视文艺节目普遍遵循的人本主义哲学,更是新生代受众群体强调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而满足受众的需要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根基所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定位是基于大多数受众的出身、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历、个人喜好、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所产生的文化需求与欣赏品味而进行的文化定位,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确保先进的文化导向和品位,引导受众建立高尚的审美观,在满足受众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电视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电视文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也正是电视节目文化定位不断调整、不断趋于精准细分的良性循环过程。优势栏目更应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潮流下,调整自身节目定位和节目形式,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发挥优秀节目的优势,从而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与活力。央视每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是央视创办的历史最为悠久、最长盛不衰的电视节目之一,自1984年创办以来,在荧屏上活跃了近30年,以高端主流的节目定位,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需求,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然而在各卫视选秀节目新生力量揭竿而起的2112年,青歌赛却遭遇瓶颈期,陈旧的赛制和节目形态缺少新鲜的收视刺激,使节目影响力明显下降,被迫停办当年赛事。在蓄势而发的2013年第15届“青歌赛”中,除了组队方式、赛制、评委设置、奖项设置、综合素质考评等环节进行了大跨步的“升级转型”,特别增设了网络代表队,由新华网、人民网、百度网、搜狐网、腾讯网和新浪网六家主流网站分别组成网络参赛队,向全国歌手发出邀请,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这一尝试是在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与网络的第一次深度合作,也使节目回归了纯粹的媒体属性。据统计,青歌赛官网累计独立访问用户达600万人次,新浪微博青歌赛话题量达380万,腾讯微博被称为“青歌赛钉子户”的忠实受众话题量达84万。青歌赛在吸引互联网用户的同时,更注重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的互动,通过开设苹果手机IOS和Andriod两个版本的青歌赛移动客户端,观众不仅可以获取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内容信息,还可获取节目内嵌的相关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来与节目进行竞猜、投票等进行互动。特别是与第三期比赛同步的”视唱练耳——节奏打击“环节,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软件体验与参赛选手同场竞技的感觉。青歌赛一系列的努力与耕耘,使青歌赛在地方卫视众多王牌歌唱比赛节目《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绝对唱响》杀出重围,既坚守着娱乐节目底线,引领中国主流音乐方向,保持了高雅清新的节目格调,又紧紧吸引了新生代的观众群体,既不浮躁媚俗,也不固步自封,显现出成熟卓尔不凡的节目文化气质。

二、电视文艺节目的“雅”与“俗”

不可否认,电视文艺节目作为文化“产品”,必然受“收视率”、“经济效益”、“成本核算”、“市场价值”等市场经济指标和商业逻辑影响和渗透,不可避免地偏离了“文化含量”和“审美特征”这两大衡量电视文艺节目优劣的重要指标,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也曾走进“过度娱乐化”的误区,荧屏上也曾一度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节目,互相抄袭的娱乐节目、空虚而苍白的搞笑节目、怪诞百出的选秀节目、“狗血”乏味的偶像剧,新潮怪异的流行音乐……文艺节目市场的表面繁荣掩饰不了文艺节目逐渐向“庸俗化”“低俗化”的误区倾斜的趋势,在”受众本位“的需求下,满足一部分观众猎奇和审丑心态,从而获得争议,并“剑走偏锋”地将争议当做收视的热点、看点。一时间,“凤姐”、“芙蓉姐”、“干露露”丑星走红,相亲类节目充斥着拜金的“宝马女”、“炫富女”,真人秀节目充斥着稀奇怪诞的造型、荒腔走板的腔调、匪夷所思的行为、刻薄“毒舌”的点评……那些与社会主流审美观相悖的人物,迎合了浓厚的消费文化气氛,引发一系列的网友之间的“骂战”、“口水战”。正如普利策所言“一个冷嘲热讽、商业性强,哗众取宠的媒体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一群同样低级趣味的民众。”尽管此类节目在短时间吸引了受众的注意,也满足了部分受众的阴暗心理,但终归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而失去市场,因缺乏文化内涵而失去生命力,聒噪一时也难免销声匿迹,但“庸俗化”、“低俗化”节目的危害性却不容小觑,其阻碍了受众的审美视野,更抹消了社会认知和社会价值建构的电视文艺功能。幸而在国家广电总局的规范管理下,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倡导下,电视文艺工作者及时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短时间内,电视文艺节目走出低俗化的误区,回归到引导受众建立高尚的审美观、以美熏陶和提升观众文化品位的出发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创新节目形态,使电视文艺节目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过分追求电视文艺节目的“雅”,也是电视文艺节目容易陷入的误区,尽管受众的文化品位较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缺乏对受众了解和调查的情况下定位过于高雅,曲高而和寡,所表达的内容甚至晦涩难懂,必然会使观众感到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电视文艺节目越来越丰富而多元的今天,更易沦为尴尬的局面。只有将电视文艺节目定位建立在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受众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节目才有受到普遍认可的可能。

因此,电视文艺节目文化定位的“雅”与“俗”,是辩证的“雅“俗”共赏,“雅”为节目文化品位的高雅清新,给受众以美的感受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提高着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俗”绝非“低俗”和“庸俗”,而是“通俗”,特别要注意努力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摆脱趣味低级的流行文化的干扰,而是要以通俗化、平民化、贴近化的视角和语态,“用最恰当的形式表现最适宜的内容”,使文艺节目给人带来欢乐和轻松的同时,也能传达社会积极文化价值观。电视文艺工作者更应将雅俗共赏作为电视节目美学的追求,努力发掘既符合电视艺术规律,体现电视文艺艺术魅力,又讲求大众化、社会化的契合点,让受众在所喜闻乐见中得以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品位。以浅显通俗的形式传达深刻内涵的娱乐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形势下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

三、“创新定位”——电视文艺节目的灵魂

“同质化”是一直是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弊端,节目缺乏个性,简单盲目的模仿已经取得成功的节目形态,使同类节目相互混战,同一时段内,定位雷同、风格类似、缺乏创意的同质节目蜂拥而来,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迅速耗尽节目形态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创新”不仅是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观众的客观需求,更是而文艺节目的生命力的来源所在。文艺节目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式创新、主持人风格创新、节目包装创新,更体现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定位创新。

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是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既然将电视文艺节目视为“文化产品”,不妨以“产品定位”的理论来选择目标受众,通过认真分析受众的出身、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历、个人喜好、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乃至收看习惯的差异,来进行差别化定位,从而获得电视节目的创新定位。如,同是科普竞赛益智类节目的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和《天才知道》,前者以普通民众为节目受众,节目的参与者也是以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为主,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科普知识进行普及,使观众在享受激烈竞争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节目的娱乐气氛较后者更为浓重。而后者以知识精英为节目受众,参与者全部是中国知名高校的“学霸级”才子,节目的题目难度明显增强,知识含量更高,观众在领略高校学子风采的同时,纷纷自认“学渣”从而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其二者节目类型相同,但却以不同的定位赢得不同文化层次和需求的观众。

电视文艺节目文化定位创新也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上,近年来,节庆文艺节目逐渐摒弃了千篇一律的面貌,涌现出了诸多亮点,如央视的《2011清明诗会》、湖南卫视的《端午赋》,以诵读经典的节目形式,用诗歌的浪漫情怀来表达对生命、对文化的敬重;湖南卫视的“五四成人礼”,以中华文化“冠礼”仪式为根据,千名18岁青年郑重宣誓“天地为鉴,国旗为证,十八而志,青春万岁”,将“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升华为健康成熟、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苏蕾.对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和审美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5:62-63.

[2]程晋.新形势下的电视文艺的文化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1:45-47.

中国文艺片推广之七问 第11篇

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时代轰炸全球,欧洲文艺电影作为与之风格迥异的一种电影发展流派,为电影这个第七艺术表出另一枝风采。然而,如果不是因为有富足、稳定的政策支持,欧洲艺术类影片的末路一定会收场得更快一点。

在中国,电影经历早期计划体制时代,制度与创作的禁锢,文艺艺术片成为导演们不愿碰触的字眼。直到2000年破开了商业片的大门,电影人开始自行尝试一条自我生存之路。在经历十多年的票房与数据追逐后,电影的艺术性及人文精神又成为导演们重新需要审视思考的问题。

2014年,华语电影人似乎不谋而合地开始集体大爆发,纷纷回归到电影的艺术创作中。而近日文艺片《白日焰火》在内地票房破亿,将观众的视野再一次投向文艺片,文艺片是不是开始崭露头角,开始与观众交流,中国电影是否也迎来艺术与商业两面开花的局面,依然有待观察。

大导演们“回归”文艺片? '

2014年,导演们似乎开始重拾电影人的理想,纷纷回归到电影的艺术创作中来。张艺谋的《归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侯孝贤的《聂隐娘》,关锦鹏的《放浪记》,顾长卫的《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罗启锐、张婉婷的《三城记》,刘德华主演的打拐题材“失孤”,众多大导演都纷纷重拾文艺,回归自我。

然而,中国文艺电影,是真的回归了吗?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集体回归文艺电影,我觉得这种趋势还是有,但不是简单的说大导演向文艺回归。中国的情况很复杂也很残酷,这些导演,他们更深入、深刻地理解了市场。之前因为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大家对电影市场、观众,包括对商业电影的理解,都太狭隘了,甚至有一些矫枉过正,现在只能说是从弯路上走到正轨。

#滕文骥:著名第四代导演

随着今天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没有钱拍不了艺术电影,导演作品也得向市场负责。而当大家积累够了人气和资金,导演们一定还是非常希望回归艺术创作的。

文艺片票房开始有起色? '

随着近日文艺片《白日焰火》在内地票房破亿,似乎打破多年来华语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尤其是获奖影片。据时光网数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19部获奖文艺片,有14部票房未超过千万。除此之外,那些未能获得奖项,仅在院线“存活”几天的低成本文艺片,常常落得无人知晓。

而随着近年《观音山》、《桃姐》等相继创造6000余万票房,中国文艺片的票房是否随着银幕数的增多,观众的观影热情高涨,文艺片也开始破开局面?还尚待观察。

#十美娱乐传媒首席执行官:董文洁(影片《万箭穿心》宣发人)

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有好的影片加上成功的宣发,票房上“悄无声息”地过亿,将会是常见的事。这两年我觉得随着银幕数的增加,一些口碑较好的电影取得较高的票房并不奇怪。

#(北京)当代MOMA影院 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要说文艺片的票房,收入其实不太理想。最近就《白日焰火》还不错。整体上是否有大的改观,还得看片子。我觉得一个片子如果拍得好,或者生得逢时,还是有人看有它的市场。

勿做文艺、商业划分? '

长期以来文艺片给中国观众的印象是节奏缓慢、小成本、无明星,甚至看不懂。诸多影片浓烈的导演个人色彩,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说,文艺片就是作者电影。那么是否一部电影只要打上“文艺片”的烙印,这些特点被长期压在文艺片头上,想要在票房上有所收获,就容易给观众引起误解与偏见呢?

#十美娱乐传媒首席执行官:董文洁(影片《万箭穿心》宣发人)

千万别再给商业片文艺片套上这样的标签。在美国是没有文艺片这种说法的,他们叫做drama,就是剧情片。

成片之前,制片方或投資方如果能够不刻意把影片往文艺片那个方面引是最好。因为文艺片给中国观众节奏缓慢、表达晦涩的印象被长期压在文艺片头上,如何能把这些标签去掉?其实怎么样给大家呈现一部好看的电影,就可以了。

#(北京)当代MOMA影院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从两方面看吧,一方面既然是文艺片,已经等于不好看,沉闷,没有娱乐性。没有明星等于卖不动。如果这样理解文艺片的话片方肯定不喜欢贴上标签,这是中国这样的环境作用下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文艺片这个词已经变得有点曲解了。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很多的称谓其实是大家一种交流方法,约定俗成,这种称谓没那么可怕。不是文艺片就没市场,有些观众不是专业媒体不是专业人士,只关心这个电影给他的信息是什么,他觉得这个电影值不值得看。我觉得他们想得很简单。

#(北京)卢米埃影业总部 市场总监:赵敏

如果一定要定义为文艺片,我感觉近年的文艺片,越来越懂得用商业运作为影片服务。我们看到更多的商业元素巧妙地融于影片中。这是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观众观影水平有提高? '

中国电影观众是非常奇特的一支群体,他们长年靠盗版碟慰劳“精神需求”,有合法自由的网络下载空间,同时他们又喜欢扎堆年节,也在意众口夸赞,有时电影是什么并不重要,重在参与和谈资才是他们最在意的事。

中国的观众就是这样一支让人爱恨交织的队伍,它的吸引力致使近年好莱坞都热衷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取悦他们。

这些年,他们的确又在进步着,又在“挑剔”着。

#(北京)当代MOMA影院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我觉得其实现在主要看文艺片这一批观众还是十几年前的,看盗版碟文化给培养起来的,当然整体观众水平是在提升。但是更大的主流电影观众,他们还是喜欢看好莱坞轻松的电影。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误解。以前中国电影商业化之前,基本都是文艺片,那时片子并不受欢迎,有很多严重宣传的色彩,不注重与观众的沟通与时代的回应交流,逐渐失去了观众。紧接着有点矫枉过正,后来的娱乐化商业化的电影又非常严重地败化了观众的口味。这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现在大家看的片子越来越多,而且观众在年轻化,对电影的欣赏水平和理解力还是在慢慢提高。这个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各行各业进步的趋势肯定阻挡不了,变好是肯定的。这种变好是自发的一种趋势。

#十美娱乐传媒首席执行官:董文洁(影片《万箭穿心》宣发人)

现在主流的观众,都已到了20多岁,他们应该是读图一代长大的,观影模式、习惯和特点都与四五十岁的人不一样了,尤其现在的电影是需要观众一张张买票进去看的。好的作品看多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审美需求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北京)卢米埃影业总部 市场总监:赵敏

近年我们在影院终端观察,发现看文艺片的观众也开始逐渐出现细分,比如有热爱古典音乐剧歌剧的观众,会走进影院通过大银幕看歌剧和芭蕾;影展也有关注青年导演的,户外运动的,纪录片的,还有老电影的,看得多品位自然越来越好。

文艺片的宣传推广有没有一些进步? '

#(北京)卢米埃影业总部 市场总监:赵敏

许多年前片商是拿不出太多钱做宣发的,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影片的宣发费用占到整体制作成本的30%,甚至50%以上。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总体上我觉得中国电影营销还是在进步,但是并没有像现在很多人把它神化得那么厉害。随着中国电影总体环境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基本套路,靠量铺开。现在更愿意跟观众做深的沟通,而且注重渠道手法,立体的营销宣传。不过目前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新颖的影片的理解没有达到成熟电影市场里面专业电影营銷公司的高度。

#(北京)当代MOMA影院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感觉进步不大。基本还是那些电影宣传的套路,其实我倒觉得文艺电影需要更多深度的思考,在内容方面下功夫,得发行团队更懂电影。现在一般的宣传团队下的功夫比较少,因为对大众来说更喜欢明星娱乐噱头。

但是我认为需要从片方到发行影院,对这样的电影抱一种更耐心的心态。其实全世界都一样,想要看这类片子的人就是少数。不能上来就期待5亿、8亿票房,要实际一点耐心一点。要对观众做一些引导。

文艺片的推广难度 '

从前,文艺片向来是低投入,零回报,亏本是这类影片的代名词。能让创作人员不贴钱将电影拍出来已是烧高香。最后这类电影能即时上映,并且让更多人知道,投入宣发费用,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笔。另外,在本身市场观影机制并不成熟的状况下,文艺片要想达到高效的观影率,则是一道上等难题。

#(北京)当代MOMA影院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目前来说,文艺片还是缺少政策上的扶植。你看法国的艺术电影推广就比较给力。目前在中国只是听说有这方面动向,但还什么都没有。第二是电影审查,这个就不用说了。然后观众的培养,比如像我们这种独家的商业公司影院,需要政府官方机构给予经济扶植才能有更多的动力来培养观众,有更多的导演愿意拍,发行公司愿意发这样的电影。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其实主要的难度是中国没有形成分众、细分市场。电影市场还是一锅粥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片子,在同样一个平台,很难准确向观众做推广。

虽然国家现在在政策上有一些调整,但单纯依赖市场调节很难也很慢。如果有艺术片发行,艺术院线的健康电影生态,相信推广文艺片会容易一点。

另一个是创作面临的很大障碍,体制的限制让创造容易受到大的挫折,甚至很多人会去拍没什么营养的电影。

在我们国家特别残酷,我们都知道包括有关部门领导应该去扶植这样的电影,但并没有真正做什么。像每年有6个亿的电影,去奖励票房成功的大片,这个完全本末倒置。本来应该扶持有文化价值的电影。创作很艰难。

#十美娱乐传媒首席执行官:董文洁(影片《万箭穿心》宣发人)

好莱坞大部分大片或商业大片,都能给我一种想看的欲望,因为这类片子尊重人的观影习惯,创作上有规律可寻。比如人的兴奋度需要多少时间来刺激,多长时间应该有一个小高潮,这些特性使得人们对类型片产生一定喜好。

其实文艺片也需要尊重观众的观影选择。比如文艺片成片阶段能不能考虑整个故事的节奏、拍摄的手法、表现主题。

#(北京)卢米埃影业总部 市场总监:赵敏

宣传推广的资金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文艺片制作成本低,更加没有宣发的预算,这样仅仅靠小范围点映,很难做出更大的影响力。

如果把该做的都做足了,还是无人喝彩,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

艺术院线的长路 '

如今艺术院线的发展,也是中国电影营造影市多样化的一种途径。除了媒体大力支持文艺电影,今年中影集团也将筹建艺术院线,包括1905电影网,1905影业联手打造“1905佳片点映”等文艺电影系列观影活动。中国电影逐步迈入文艺新格局,或许能改变如今商业片的大行其道,令电影产业严重失衡的现状有所改善。

那么,作为长期以商业片给养文艺电影放映,一直亏钱死守的艺术院线,如今是否能看来未来希望的道路?

#天画画天影业总经理:杨城(公司主营文艺电影的制作、推广、营销)

这种电影会越来越多,有一定数量的基础,好电影会越来越多,也会带来观众习惯的衍变,当一切趋向于利好之后,一些制度的不足会显得更加刺眼,从而推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北京)当代MOMA影院 节目与推广经理:杨洋

我们MOMA运行模式特别简单,用商业电影的钱来补养艺术电影亏的钱。我们在放艺术片的排片比上,远达不到一个影院所应该放的片子的丰富程度。包括影片长度的比例上还差得很远,毕竟我们还是单打独斗。

所以,艺术院线的发展得看官方的态度,以及能否对我们开放一些国外艺术电影的配额,包括宣传发行的支持,现在都是观望和谈判的过程当中。

#(北京)卢米埃影业总部 市场总监:赵敏

浅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民族传统 第12篇

一、文艺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在文人的创作中很多都体现出他们的理想抱负, 表达出一种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 也可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倾向。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从原始时代开始, 最初的文艺创作就已经和实用与功利联系起来。例如在六七年千年前半坡中, 处于新石器时期的半坡人在彩陶绘画创作中就有“口含鱼”的图案。除此之外, 仅仅从字体的发展也看出这种倾向。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从文字的起源看起, 但从“美”字来看, “美”可以看作是“羊”和“大”的结合, 而羊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是非常高级的食品。而“大”字本身也来源于人体的形态, 《说文解字》中也有云“大像人形”。从这一层面来理解, 我们可以认为“美”就是人得到了羊的意思, 因此会获得快乐、满足之感, 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分不开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艺大多都和朴素的生活劳动、采集渔猎等相结合, 到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 文艺创作中逐步体现出初步的宗教意识, 这种宗教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神灵的沟通, 希望通过与神灵沟通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这些艺术创作尤其在青铜艺术中比较鲜明。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自然就会提升, 因此文艺创作也逐步和社会政治、伦理纲常等结合, 以达到一些政治、教化等方面的目的。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标志就是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学校孔子所提出的“尽善尽美”。《论语·八佾》中有云:“子谓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儒家学说强调文人的“入世”, 而所谓的“入世”就是与政治的结合, 将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政治、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 诗、乐都是修身、培养情操的手段, 可以用来培养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道德标准, 以此实现政治理想, 达到政治目的。因此《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和“不学诗, 无以言。”这些无不反映出文艺创作的实用主义倾向, 并且后续的封建时代, 几乎成为所有文人追求的标杆。

《礼记·乐记》可以认为是儒家文艺美学的成就之作,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 解析文艺对社会的功用。其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都在倡导文艺作品需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常见的莫过于劝善惩恶。而这不仅仅是儒家在倡导, 其他学派例如法家墨家等亦是如此。尤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 因为法家学派本身就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 因此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 他认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就应当是是否对社会有作用。从这种美学的基点出发, 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 显然是重内容的, 形式只是为了服务内容存在。这种思想发展到后期, 也逐步将文艺作品与社会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 这就形成“把文学作品与仁政和民本思想结合, 文学作品所要体现的就是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开明的政治”。从现代文艺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们虽然不能将作品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唯一评判文艺作品好坏的标准, 但这仍旧是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优良传统, 是值得后人认真思考和探究的, 也是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二、“无声之乐”的最高审美追求

“无声之乐”其实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是老子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美学概念, 它所推崇的是一种自然的美, 非人为的美, 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所追崇的最高理想境界, 也是最高的审美追求。从字面意思来看, “无声之乐”所指代的美学境界, 实际上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 但也同样可以适用于文艺美学的审美追求。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 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中, 由以老庄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音乐的最高审美就是“无声之乐”, 但从理论上来说, 音乐是不能脱离声音而存在的。因此“无声之乐”就是一种理想境界, 只能通过想象、象征等方法去体会, 因此也就具有最为纯粹而完整的美, 即“大音希声”。当“大音希声”表现在造型艺术上, 就会转变为“大象无形”。

在“五声之乐”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文学在遣词造句进行创作时, 强调一种“言不尽意”, 追求的目标则是“言外之意”。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道家和佛家, 在这方面都是强调“言不尽意”。如果追溯一下言意之间的关系, 在其被刚提出时, 言意之间的关系本来属于哲学中的一种认识论, 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论。早在先秦时期, 儒家与道家在这一方面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儒家思想讲究言能尽意, 道家则正好相反, 强调言不尽意。到魏晋时期,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辩延续了这种争论。佛教, 尤其是其中的禅宗, 和玄学一样都比较强调言不尽意。这些争论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本身是一门与语言相关的艺术形式, 因此言意之间的关系到文学创作的最终价值和意义的取向问题。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 其主要受到言不尽意的影响, 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语言本身的作用, 并且同样肯定文学创作的意义。指明要求在运用文字进行创作的时候, 既要体现语言文字的作用, 但也不能限制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要借用多种文学手法例如象征、比喻等, 寻求一种超脱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审美情趣,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说, 而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美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通过写实的创作来领会到想象中的意境,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形象塑造中的“形神兼备”

文艺创作中, 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中西方是各有不同的。在西方的创作中, 重视“典型”和“代表”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 对于艺术形象的创作则注重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 最突出的莫过于“形神兼备”。“形神兼备”不仅需要将艺术对象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 还需要展现出艺术作品内在所蕴含的气质。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形神兼备”, 我们可以理解为现象与本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方面。在艺术形象的现象与本质方面, 即形之美与神之美。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 更加注重神之美, 认为对艺术形象的外在刻画是为了表现内在的美感。从外在和内在之美关系衍生出的审美, 同样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庄子重神, 在他看来, 人的形体外在如何都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精神内否能够达到与道合一, 做到真正的清静无为, 这才是最重要的。除庄子外, 北宋著名文学大家苏轼也有类似的观点, 强调形象背后的内在含义, 而作品是否能传神是尤为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认为要达到真正的“传神”, 对于形象的刻画也不能忽视。只有把握好塑造对象的特征, 将其充分描写, 才能实现“传神”。所谓的“神”实际上是虚构的, 需要依托一定的“形”才能够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的一个基本的美学原则。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民族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代文艺美学的时候, 必须与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到文艺作品的美学原理, 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今天可以发扬光大。

摘要: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民族传统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所具有的鲜明特征。这种民族传统表现在多种方面, 包括兼具文艺欣赏和实用性, 功利主义倾向以及流露出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并且在塑造形象上强调“形神兼备”等等, 这些特征也令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文艺美学,古代,民族传统,鲜明

参考文献

[1]胡健.以无为本——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奠基[J].聊城大学学报, 2015 (04) .

[2]齐桂荣.理学美学视域下朱熹的文艺批评观探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6) .

[3]张晶.文艺美学:从奠基走向深化之途[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5 (07) .

上一篇:体质健康问题下一篇:语音室的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