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施工范文

2024-05-24

企业施工范文(精选12篇)

企业施工 第1篇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 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将“绿色奥运”理念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绿色施工的内涵及施工企业的现状

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国的传统施工以追求工期为主要目标,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处于从属地位, 这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 以环保优先为原则, 追求高效、低耗、环保, 实现经济、社会、环保 (生态) 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施工应运而生, 成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绿色施工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 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和设计要求, 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水平, 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绿色施工强调的是, 从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 对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环境保护和舒适空间的要求。应该说绿色施工的一些内容,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实践中一直在做, 所以绿色施工并不是一个跳跃式的新理念, 其实质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 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实施绿色施工的主体, 不但肩负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责任, 还肩负着带动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

但是, 绿色施工作为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并未得到所有企业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施工企业注重按承包合同、施工图纸、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等标准完成项目的各项目标, 虽然也会采取一些技术和措施来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的、消极的, 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较单一, 还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适当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系统的思维模式、规范的操作方式从事绿色施工, 也未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来加以重视。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虽已为众多业内人士所了解, 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

真正的绿色施工应当是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施工中去。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施工, 必须从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教育, 切实树立起绿色施工的观念。建筑施工企业若能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 将有利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有利于技术创新,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为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都不强, 因此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首先要树立绿色施工的观念, 这就需要加强对绿色施工的宣传和教育, 这个教育应贯穿于从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开始, 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

2.重视前期设计和动态控制。绿色施工是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前期策划、设计阶段对后期施工阶段将产生极大影响, 因此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 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实施绿色施工, 不仅要重视前期设计, 还要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 对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分阶段实施自评和预评, 加强各阶段绿色施工的监管。

3.加强对绿色施工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以加强对各个分散项目的绿色施工的监管。各个分散项目的经理部, 应按照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并落实到工地管理、工序管理、现场材料加工管理等各项管理中去, 然后严格检查落实情况。在施工中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定期对建筑工人进行绿色施工和节能降耗的宣传和培训, 营造实施绿色施工的氛围。

4.加强对绿色材料质量的把关。建筑物、构筑物是由无数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施工方法将其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构成, 因此必须从“绿色”的角度严把材料关, 确保所用的材料符合“绿色”标准。加强对绿色材料质量的把关, 不仅包括出于强度等危及建筑物安全因素的考虑, 对结构用材料质量的重视, 还包括对装饰材料的质量把关。在装饰材料满足装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 要消除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和有害物质、气体, 以免损害使用者的健康。

5.加强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机械的创新和改进。对当前施工方式中一些不符合节约能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等要求的, 必须予以改进。一是改进施工工艺技术, 比如逆作法可以降低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降低基础施工阶段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新材料如免振捣混凝土的应用, 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避免噪音的产生。二是改进施工机械, 如低能耗、低噪音机械的开发使用, 不仅可提高施工效率, 而且能直接为绿色施工作出贡献。

6.加强对施工环节的验收工作。建筑工程项目每个环节的控制效果如何, 应通过一系列的检查验收工作来鉴定。这项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所建造的工程实体能否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应认真分析所选择各施工工艺的特点, 明确检查点、见证点、停止点等检查验收的关键部位, 尤其是从“绿色”观念出发所需要检测的项目;同时加强对各工艺过程施工质量中涉及环保指标的检查验收及对完工工程的整体验收等。

推进建筑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的配套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我国的绿色施工虽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建设部出台的《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 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的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 因此还需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因为形成科学系统的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施工及其技术应用的关键。一是建筑法规应继续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规定, 技术标准和规范也应继续加强对绿色施工的要求, 并不断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时更新。二是应建立一些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制度, 譬如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 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 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三是应将承包商运用绿色施工技术的程度作为工程评标和评优的依据, 建立绿色施工责任制、施工单位的社会承诺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的制约机制, 以此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四是应将一些“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完善为“绿色施工”或“绿色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使其范围更广, 内容更丰富。五是应进一步完善施工中的保险和索赔制度, 为绿色施工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施工”意识, 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只有在工程建设各方及广大民众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达成一致时, 绿色施工才能广泛推行。因此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 增强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按照绿色施工原则建立示范性施工项目和施工推广应用示范单位, 注重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的比较。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不应仅仅是没有尘土飞扬, 没有噪声扰民, 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定时洒水、清洁运输等, 还应包括气候施工, 能源节约, 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 减少填埋废弃物, 实施科学管理等综合内容。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的民众参与制, 可激发民众支持绿色施工的积极性, 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对绿色施工的推动和监督机制。

企业施工 第2篇

优秀施工企业申报材料

内容及装订顺序

一、推荐函原件(由附件3中的推荐单位出具)。

二、优秀施工企业申报表。

通过网上申报程序填报完毕后打印,补充填写有关单位意见并加盖相应公章。

三、优秀施工企业申报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指标统计表。

通过网上申报程序填报完毕后打印,补充填写有关单位意见并加盖相应公章。

四、由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出具的企业三年内无较大事故(含)以上安全事故证明。

原件,必须明确注明“企业三年内无较大事故(含)以上安全事故”,否则,该证明将无效。

五、申报企业业绩材料(文字部分)。

字数在2000字左右,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生活水平、获奖情况、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六、企业资质证书扫描件(彩色打印)。

七、企业营业执照扫描件(彩色打印)。

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团体会员证扫描件及2016会费交纳发票扫描件。

九、近三年(2014年—2016年)企业所获省、部级及行业以上优秀企业、工程质量奖证书(奖状)扫描件及获奖工程照片原件三张。

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施工索赔 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索赔;管理;策略

当前工程施工行业,因工程任务少,施工企业多,而呈现出“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状况。施工企业为了拿到工程、赢得市场,大多采取低价中标,合同中大部分施工风险由施工企业承担。工程实施阶段施工风险一旦发生,将给施工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合同施工索赔管理,重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按照工程合同条款规定,及时向工程建设方提交索赔意向书及索赔报告,以弥补施工单位不应承担的经济损失,尽可能使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担程度趋向合理、公平。那么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该如何加强针对业主进行的施工索赔呢?结合我在工程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施工企业应从四个方面加强施工索赔的管理。

一、索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首先,为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正确认识索赔观念,施工企业要把索赔工作纳入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体管理人员重视合同管理及索赔工作。并成立以合同管理部门为主的索赔小组,组织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熟练掌握施工合同文件。识别每一个重要的索赔机会,认真细致地做好索赔基础工作,争取索赔成功。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索赔,这就要求索赔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合同及法律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等。同时还要培养索赔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积极主动的索赔意识、学习合同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的提高、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

施工企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的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的人才。索赔的成功与否,也在于施工企业对索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善于从合同角度抓住索赔点、利用索赔事件,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向业主方提出索赔。才有机会进行索赔,才有机会得到业主的索赔补偿。

二、做好索赔资料及索赔依据的管理

索赔的主要资料和依据包括:政策法规文件。招标文件及附件。合同文本及附属文件。往來的书面函件。会议纪要。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实际执行进度记录。施工现场记录文件。工程照片,录像资料等。检查验收报告和实验鉴定报告。施工现场气象记录。当地市场行情资料。

为达到索赔成功目的,承包商必须进行大量的索赔论证工作,以大量证据来证明自己拥有索赔的权利和应得的索赔款额和索赔工期。在进行索赔时,承包商应善于从合同文件中和施工记录等资料中寻找索赔的依据。在提出索赔的同时,提供必须的证据资料。

三、加强施工索赔技巧

1、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签证工作。

俗话说“有理”才能走四方,“有据”才能行得端,“按时”才能不失效。用在索赔上面,就是要进行某项索赔事件时,索赔资料必须有理、有据、按时。因此,索赔人员在施工全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师签证工作。索赔成功的基础在于充分的事实、确凿的证据,而这些事实和证据只能来源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关键是用心收集、分类整理,并采用法律法规及合同条款作为索赔的依据。

2、主动创造索赔机遇

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坚持监理及业主的书面指令为主,即使在特殊情况下必须执行其口头命令,亦应在事后立即要求其用书面文件确认,或者致函监理及业主确认。同时做好施工日志、技术资料等施工记录,否则时过境迁就容易引起扯皮,增加索赔难度。不能因为监理的口头承诺而疏忽文字记录,也不能因为大家都知道就放松签证。这些都是工程索赔的原始凭证,应分类保管,以创造索赔的机遇。

3、正确处理好同业主与监理的关系

索赔必须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索赔的成功与否,监理工程师起着关键性作用。索赔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切身利益,承包商索赔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业主、监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良好的信誉。按“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诚信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加大管理力度,在业主与监理的心目中赢得良好的信誉。

四、注意谈判技巧

谈判技巧是索赔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要使谈判取得成功,必须做到:首先应事先做好谈判准备。知已知被,百战不殆。认真做好谈判准备乃是促成谈判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同业主和监理开展索赔谈判时,应事先研究和统一谈判口径和策略。谈判人员应在统一的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变的灵活策略,以争取主动权,以防僵局和陷于被动。

注意谈判艺术和技巧。实践证明,在谈判中采取强硬态度或软弱立场都是不可取的,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采取刚柔结合的立场容易奏效,既掌握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才能应付谈判的复杂局面;在谈判中要随时研究和掌握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意图;因势利导,用长远合作的利益来启发和打动对方;准备有进有退的策略。在谈判中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经受得住挫折的思想准备,决不能首先退出谈判;对分歧意见,应相互考虑对方的观点共同寻求妥协的解决办法等。

五、结束语

总之,施工索赔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对处理索赔问题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经营管理的动力,更是挽回项目经济损失的重要途径。施工企业如果加强这四个方面的管理,索赔水平和索赔成功概率将会极大提高。

企业施工 第4篇

市场经济中,合同风险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合同风险占据了建筑业企业风险的相当大一部分。要有效地化解合同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双方争执判定的依据。现代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大,所涉及的方面和关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合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明确具体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对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

1.1.1风险合同现象严重

由于迅速成长的建筑市场存在的激烈竞争和不规范行为,业主常常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和不平等条约,如过多地强调了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不明确,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业主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了承包商身上,而承包商为了获得工程,只好接受签订风险合同,在工程承包中增添了非正常风险。

1.1.2不重视分析,合同文本存在众多缺陷

国家工商局和建设部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是部分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规避业主义务,常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常常因为缺少某些重要的条款、缺陷和漏洞多、双方对条款的理解有差异以及合同风险预估不足等问题而发生争执。

1.1.3“阴阳合同”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

有些业主以各种理由、客观原因,随意违反招标文件和投标书内容,修改合同或违背约定,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供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审查备案外,还私下与施工单位签订一份与原合同相悖的“地下合同”或增补条款,形成一份违法违规的契约。这种工程承发包双方责任、利益不对等的“阴阳合同”,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损害承包商利益,为合同履行埋下了隐患。

1.1.4缺乏有效的分包合同管理

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分包合同示范文本,总承包商和各专业分包商之间及各分包商之间经常因合同界面不清,责、权、利不明确,而互相推诿,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的承包商将工程非法转包给一些没有资质的小的施工队伍。这些承包商缺乏对承包工程的基本控制步骤和监督手段,进而对工程进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2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

1.2.1合同的履约情况差,索赔难度大

有些工程合同的签约双方都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而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再加上承包商自我保护意识差、索赔意识淡薄,导致合同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索赔难以进行。

1.2.2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很多项目的管理中缺乏对合同管理职能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合同管理部门和人员,合同动态管理制度不健全并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仅仅将合同管理职能分解为施工技术、计划经营、财务等几大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体系和具体的操作流程,不能对工程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和监控。此外,合同管理要求合同管理人员既要懂法律知识,还要懂经营、预算、工程技术等知识,而大多数项目上这类管理人才基本上没有,这就大大的影响了国有建筑企业项目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1.2.3手段落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些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仍实行分散管理,在工程中相关的合同有几十份、几百份,甚至几千份,它们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合同的文件多,包括合同条件、协议书,投标书,图纸、规范、工程量表等;合同条款越来越复杂;然而一些建没项目合同管理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合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维护手段落后,合同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没有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对合同管理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没能实现项目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1.2.4缺乏契约精神,不严格按合同办事

一些项目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往往不是按照合同约定办事,而是通过找关系来解决,这就更加重了双方对合同意识的淡漠。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推广严格的合同管理工作十分困难,严重地制约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工程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产生严重的损害。

2加强项目合同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合同意识,规范合同文本

施工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重视合同的签订,应当把合同签订前的审查列为必经程序。在合同审查过程中对合同内容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考虑周全。及时提出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中出现的不利情况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对风险因素要有周到的考虑及规避措施;对合同的风险及利润做出评估,为工程报价、合同谈判提供决策信息。在协商签约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中有关条款,力求携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与业主分清责任,从而达到降低合同条款风险的目的,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2.2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系统

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工程项目规模庞大,合同管理文件多而杂,合同变更频繁。且在履约中往来函件和资料较多,故合同管理系统性强,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系统。同时要健全合同管理机构,设立专职部门和优秀的专职合同管理人才来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合格的合同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法律、法规,精通合同业务,熟悉合同履行和工程索赔管理等专业业务,从而使合同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全体员工合同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对《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员工能够熟悉和使用这些法律、法规。合同文本及相关文件资料同属重要法律文件,对这些文件应及时建帐存档保存;对合同的变更要及时记录和存档;要建立分包合同档案及相关工程的所有档案。

2.3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2.3.1合同交底和分解制度

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和各工作小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作出解释和说明。同时将各种合同事件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工作小组,使他们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责任,通过层层合同分解,层层合同落实,使各小组能尽心尽职,协调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管理。

2.3.2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

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处,使合同管理工程师及时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问题作出决策。

2.3.3工程变更制度

在合同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办理工程洽商记录。收集、整理所涉及到的种种文件,如图纸、各种计划、技术说明、规范和业主的变更指令,并对变更部分的内容进行审查和分析。凡涉及到工程项目的任务范围、合同价款、标准范围等重大变更均应计算变更对工程进度、费用的影响,及时通过双方谈判签订补充(书面)协议,双方共同遵守。

2.3.4合同的总结、评价制度

要求合同履行完毕后,必须认真总结在合同履行过程所遇见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正确地评价合同,形成书面报告等。

2.4做好合同索赔管理工作

在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变更索赔是难免的,因此,必须建立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时办理有关签证确认,关注现场动态,积极找寻索赔依据,把握施工索赔的重点,在索赔时效内及早提出变更和索赔。同时在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正确履行合同责任,严格控制业主反索赔和分包商索赔的事件发生。

3结语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合同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体系和层次,必须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有工程活动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没有规范有效的合同管理,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也不可能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建筑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增强合同意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

摘要:合同管理对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至为重要。建筑工程时间长,涉及面广,需要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工程合同不仅是建设主体各方面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也是正确处理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纠纷的法律依据,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针对施工合同签订、履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合同意识、规范合同文本、健全相关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施工合同,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合同履约

参考文献

[1]申爱芳.浅议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途径方法[J].经济师,2009(6).

施工企业管理 第5篇

名词解释施工企业 答:也称建筑企业或建筑安装企业,是主要从事工程产品生成的经济组织,即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施工企业独有的特点。管理跨度 答:是指上一级直接领导下属人员的数目。时间定额 答: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判断题劳务分包资质由企业所在县级行政直观部门审批(×)县级→省级企业合并后其资质按照原有最低底企业资质审定(√)

解答题矩阵式结构的优点?答:激动灵活,适应性强。它是按照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要求,把具有各种专长的有关人员调集在一起组成项目部,适应不同的项目要求。矩阵式组织还有利于把管理中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及职能部门与任务之间的协调。最低工资制度是? 答: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所取得的报酬不应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的数目。企业的责任,权利,利益是? 答:企业的责任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某些行为的一种约束,它们或者表现为要求法律关系主体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表现为要求法律关系主体抑制一定行为。权益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企业作出不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利益指经济利益,它是企业具有经济能动性的重要因素。总之,企业的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相对应的,是主要从事工程生产的经济组织,即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施工企业独有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答:经营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内外条件,为其经济活动所进行的总体策划和设计,并据此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指在劳动分工的条件下,为实现共同劳动所生产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有三。(1)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确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2)合理组织生产力。

(3)不断调整企业中那些同生产力发展不相应的生产关系。

施工企业的素质概念? 答:指企业内部人力、物力、技术和组织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其从内在因素来看,表现为领导班子素质,员工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从外在表现来看,表现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素质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相互关系? 答: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在确定中考虑以下问题:

(1)管理跨度。它是指上一级直接领导下属人员的数目。管理跨度的大小取决于协调工作量。(2)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的限制。(3)工程对象的规模和地理分布。在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下,这是确定施工企业管理层次的重要因素。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次主要是两级管理或三级管理。企业内部各级组织间的关系:①愈向基层,愈接近生产第一线,直接组织生产的职能愈大,其他业务管理的职能相应减少②在企业内部,对下属单位也不能单纯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企业战略规划包括? 答:(1)战略发展纲要,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纲要性文件,使用精炼的文字对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施步骤等内容的高度高度概括性表述,包括以下部分:①前言②战略方针、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③业务结构④经营布局⑤投资与融资⑥体制改革⑦运营管理⑧人力资源⑨科技进步⑩内部控制⑾企业文化⑿结束部分

(2)战略规划数据,运用表格的形式表达战略规划的目标数字。一般包括整体规划和各专项计划表示与数字安排。

(3)战略规划说明:①对企业总体战略的说明。②对计划数字的说明。

企业施工 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施工现场 基本原则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84-01

施工现场是将设计图纸转换为实际工程的主战场,在现场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下一工序的施工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现场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现场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所以,不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逐渐成为施工企业关注的重点。

1 施工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基础性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属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性管理,想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就必须将基础工作落实,比如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成本核算、材料采购以及会计工作等,这些工作是开展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所以施工现场管理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

1.2 群众性原则

施工现场施工步骤复杂,施工工序繁多,存在大量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涉及方面较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施工现场管理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群众性原则,要调动现场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工作人员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进行自我控制。施工现场管理需要靠每个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要重视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只有万众一心,才能不断创造精品工程。

1.3 动态原则

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比如天气、温度以及意外事故等,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坚持动态控制原则,不能严格按照计划一成不变的进行管理,这样往往会导致施工质量和进度难以控制。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调整,以应对各种不可控因素,要优化各种生产要素,不断适应施工现场的变化,这就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注重加强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排除施工中遇到的干扰,按照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1.4 经济效益原则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然而施工现场管理关系着施工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以及进度管理,所以,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要对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出现材料的丢失、浪费以及施工出错而造成返工等情况,并在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行探索,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5 规范化原则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工作人员的施工水平决定着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所以现场施工管理必须遵循规范化原则,对工作人员的施工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工作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严格按照规范化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安全操作等进行管理,形成科学、规范、有序的施工秩序。

2 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措施

2.1 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要采取措施不断健全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将管理职责明确分配给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承包队长、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个人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无人负责,还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工种的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防止出现越权越岗、违规操作。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将综合检查和随机抽查结合,按照专业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项目施工质量。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为其他工作人员树立楷模,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对出现错误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惩罚。还要对施工现场的消防、材料、卫生以及安保等建立完善的制度,要涵盖施工现场的所有细节。

2.2 健全各项管理资料

施工资料是质量管理、施工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参考依据,资料管理要包括施工标准和各项法律法规,并将关于消防、卫生、安全等资料进行记录和保存。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施工日志,将施工步骤和各个细节进行文字、照片以及视频记录,为后期的质量检查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将施工现场的施工记录、培训记录、考核记录、会议记录以及检查记录等进行妥善的保存,为成本核算、质量控制以及施工细节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

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而引进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现代化管理方法就是提高企业施工效率的有效措施。要广泛应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型材,采用新型的防腐材料,改革施工工艺,大力开展机械化作业,还要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督,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降低施工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效率。

2.4 施工现场成本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控制施工成本的重要环节,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将施工环节与成本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各个部门要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还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成本控制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2.5 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水平

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主要通过目视方法,目视就是管理人员用眼睛去观察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通过获得的信息来加强和完善施工现场管理。管理者要深入作业现场,对材料、施工、质检以及安防等环节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化管理效果。还可以将监督管理制度生动形象的进行直接展示,将质量提醒标志牌、安全警示牌以及施工进度管理牌直接展示在施工人员面前,通过这些警示牌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要在遵循施工现场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采取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项目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不断创造精品工程,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魏永刚.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2):1-8.

[2]黄国雄.浅谈土建工程材料的细节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9(3):12-15.

[3]韩权友.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的思考[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2):66-68.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研究 第7篇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就是运用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总成本的目的。其核心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合同手段、组织管理手段降低成本,一方面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标价内,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取工程利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1 现在造价面临的问题

1.1 施工合同条款欠严密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关于建设项目事宜依法订立的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协议。该类合同主要包含用地协议,代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审图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等等。其中内容最复杂、标的最大的和施工方利益关系最紧密的要数施工合同,施工合同就是业主或者发包商为完成建筑工程,明确和承包商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合同。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成本三方面控制的主要依据。现阶段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存在施工合同条款不够严密,从而导致了施工中的各个活动失去了遵循的依据,变得混乱,从而造成造价失控。

1.2 施工组织设计欠优化

最优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是既方便施工、又能提高进度,而对造价又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在实际的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没有达到最优,而且有时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是矛盾的。如基础土方采用大开挖当然施工简单易行,这针对基础比较密的工程造价肯定是节省的,但如果基础间距比较大,如果采用大开挖恐怕要比单个基础开挖增加很多土方量,对造价控制不利。

1.3 分包商虚报工程材料造价

有的分包商巧立名目,虚报原材料的价格,高套定额,造成施工企业的造价成本的超额,以材料的价格变化为理由套取施工款的补偿。例如,预算包干费已包含冬雨季施工增加费,有的施工单位又把雨季抽水费另计,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2 建议措施

2.1 制定严密的施工合同条款及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跟踪与管理

2.1.1 制定严密的合同条款

在国际的实际合同制定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合同的时候,也最好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投标文件以及施工中的相关合同,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的合同部门对合同进行管理、对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以合同条款形式确定下来,赋予其法律上的约束力,为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应对合同语言文字是否简练、规范、严谨,各种相关条款的描述是否清晰,费用成本和数据资料是否有误差,和施工合同有关的有关附表、附录和签章手续是否齐全等都要进行审查。

2.1.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跟踪与管理

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一方面要严格检查合同中的索赔要求,利用合同条款及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做好自己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减少工程变更等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最后,施工企业还要建立自己的支付报表,专人管理工程费用的支付情况,及时管理好各种工程预付款或甲方提供材料款。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同步跟踪管理,确保施工企业按合同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管理以及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施工。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往往能够缩短项目工期,提高材料利用效率,控制项目的总体造价。

2.2.1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前准备以及指导整个项目施工的基本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应考虑全局,抓住主要矛盾,遇见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合理的合理安排。要及时的对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在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制定好应急措施和保障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包含的基本内容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技术及安全保证措施等。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运转过程如图1所示。

2.2.2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应先建立技术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灵活运用定性方法和有针对性地应用定量方法,对各种施工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最后选定最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即项目投资最低的方案。

2.3 做好市场材料及设备的询价,建立询价体系

建设工程的材料及设备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以上,显然控制材料成本价格是控制施工阶段造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企业应积极地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与社会咨询机构保持联系。同时最好建立起企业自己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准确的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价格,保证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地调用及监督。其次,要控制材料的采购单价,还应在历史总体价格的基础上,绘制主要原材料的时间价格曲线图,分析材料的周期变化规律。要进一步建立与原材料厂家的直接经济往来关系,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结合技术曲线的分析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研究判断不同地区、不同材料的短期及中期走向,从而实现原材料价格的科学预测。

3 结论

上文从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三个方面对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方面的研究,远不是上面的这三个方面所能囊括的,但是上面的三个方面确实最有代表性的。在遇到实际中的具体的造价控制方面的问题是,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求项目组人员的共同努力。

摘要: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取得经济效益的保障。文章针对我国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造价失控的现象,指出我国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施工企业如何在施工阶段进行有效地造价控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建峰,陆宁.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庄呈君.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Pillchey R.Project Cost Control in Construction,William Collins Sonsand Co,ltd.1985.

[4]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审定委员会.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11-379.

水电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控制 第8篇

1 定目标, 理清思路谋发展

1.1 现在的很多企业在管理上遇到了瓶颈, 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发展, 这将会阻碍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

价值链在这个时候被一些企业所青睐, 应用价值链的管理, 可以使业务流程更加的顺畅, 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会太多的浪费, 在市场竞争力上也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都是价值链带来的优势, 所以合理的运用价值链, 将会为企业改善很多的弊端, 理清思路, 在管理控制上有所突破。通过价值链的应用, 可以建立一套相关的系统, 来更加详细的进行管理, 为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的缺陷提供补偿。提高在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 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系统的能力要求, 分解确定相应的:

成本目标、流通量目标、时间目标、其他多个目标。再次对系统网络结构组成进行明确:节点 (功能、数量、分部) 连线 (数量、长度、速度) 。同时抓好以此为基本指导方针的软力量建设。所谓软力量的建设就是要注意做每件事都要站在政治的高度, 使其符合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 网络的便捷畅通。确保价值链管理竞争优势的核心, 充分发挥协调效应和协同效应。在水电施工中, 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加之水电施工是一项工程规模比较大, 现场工程相对分散的管理层面, 造成施工管理比较封闭, 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 特别是在水电施工过程中, 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在持续运转的高强度表现下, 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因此, 水电施工的质量隐患是客观存在的, 譬如, 一些水电施工操作人员有些是一些农民工, 文化程度相对低点, 工种分配的不同, 造成施工过程中适应能力各不相同, 尤其是应变能力减弱, 就会带来一定的质量隐患。如何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首先推行全面、全过程质量教育在水电施工质量教育这一点上, 要时刻绷紧质量这根线, 在加强工程质量预防上, 一是要求每一个水电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并作为水电施工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标准, 实行一票否决制, 对存在质量事故的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全面管理。其次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再次建立质量忧患意识, 时刻践行质量教育的宣传, 在企业网站、机关制度等多方面形成全面的宣传到位, 促进质量教育与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融入。

2 精预算, 开源节流创效益

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 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 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2.1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一旦制定了预算, 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管理工作的重心就进入了控制过程, 即设法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 企业外部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变, 必然会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偏差, 此时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预算指标为企业控制提供了标准, 哪些钱是可以花的, 哪些钱是不可以花的。一些内部控制好的企业, 他们能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企业的内控, 即时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情况出现偏差时, 也会事先设定一个上限, 不能逾越。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2.2 有利于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员工加薪晋升的重要指标, 在绩效考核指标的拟定过程中, 首先应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 使企业中每个职位被赋与战略责任, 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管理是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 绩效管理指标应围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而不应与战略目标的实施脱节。而企业预算正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指标, 以此做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可以充分达到绩效考核导向性的作用, 而且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 其本身具有可考核性, 因而可以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评定工作成效, 分析差异改进工作。

3 强制度, 严格要求保佳绩

3.1 由于小电施工企业项目部分散, 流动性强, 缺乏刚性、量化

的生产规划指标, 生产责任的考核操作性较差, 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 事故隐患本身的隐蔽性和预测的困难, 致使日常管理发生混乱, 最终导致各种生产事故的发生。

3.2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水电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减少安全隐患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要完善现场作业管理制度, 并设立现场作业的专职安全监督员, 对有可能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进行疏导和排查,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发现问题给与严肃查处。二是要严格专业化的操作标准, 在规范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基础上, 对专业工种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不是专业人员不准参与现场作业,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要全面加强现场作业的工序管理, 全面掌握施工中的各种不明情况, 防止隐患的发生。同时要加强现场的监督巡视, 控制现场作业的状态, 譬如对于一些易燃易爆的材料使用, 建立消防安全队伍管理, 在加强专业消防知识培训和演练的同时, 加强设备的及时更新、维护和检查, 防止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3.3 制度建设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补充

企业成功, 人才是关键。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人才荟萃和人尽其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 具有本企业独特特征的经营理念, 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 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总和,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 习惯和行为方式。优秀的文化意识, 对内部控制很有效。

4 结束语

总之, 水电施工企业管理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手段, 针对水电施工的特点和技术要求, 在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整体质量意识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建立、宣传教育、意识形成、现场管理等多种手段, 提升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更有效的杜绝水电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 为我国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振潮.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10.20.[1]黄振潮.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10.20.

[2]陈悦滨.水电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控制浅析[J].广东水利水电, 2007.08.15.[2]陈悦滨.水电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控制浅析[J].广东水利水电, 2007.08.15.

水电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控制浅析 第9篇

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统驭下的以现代化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科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平台的, 是一个综合的、跨越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具体体现在:管理的全过程化;操作是整个流程的合作;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即时互动。现代企业管理目标不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定目标, 理清思路谋发展

突破管理效率低下的瓶颈, 要求各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力度抓管理控制。采用价值链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 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有竞争性、外延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特点, 被现代企业广泛采纳运用。

2精预算, 开源节流创效益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 改善网络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 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 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时空管理控制的客观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一套由预算的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为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外部环境:当今水电建设企业大多采取短、平、快的发展模式, 单纯讲究建设速度、低投入、早产出, 货币紧缩导致施工企业相应投入大, 造成资金短缺、利润低, 导致运转困难。内部环境:各种机械费用增加、原材料费用上涨、人员工资费用增加。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要点: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规范企业治理机构;战略细化, 指标分解;同步控制, 管理纠偏;绩效考核, 奖惩兑现。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在战略把握全局的前提下, 在细分市场上精确制导, 取得绝对优势。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争创节约型机关:“四个一”, 即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钟;节约型项目部:杜绝在物资采购、工程结算、设备材料使用管理混乱;各种非生产性经费开支, 如电话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健全完善承包机制, 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实行资金集中统一, 盘活闲置、沉淀资金, 加大财务控制力度, 资金管理应遵循“以收限支, 以支促收, 先收后支, 合理有效”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 是施工管理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以广大党员干部骨干为支撑, 不断提升自身与集体的能力 (“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讲, 是指使一个企业实现出色的绩效并且保持在竞争者中具有的竞争优势的品质、本领、组织方法、知识和技能) , 以点带面, 形成辐射状控制网络, 纲举目张, 绩效考核。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面控制、全过程控制。

制度建设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补充。企业成功, 人才是关键。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人才荟萃和人尽其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 具有本企业独特特征的经营理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总和,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方式。优秀的文化意识, 对内部控制很有效。

企业文化在施工企业的培育 第10篇

当今时代, 知识密集, 信息爆炸, 企业竞争已不单单是产品、技术、资本等有形的东西, 企业竞争的高级状态是企业文化, 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制胜力。

企业文化是“一把手”工程

企业文化如此重要, 企业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需要一把手高度重视, 并要成为企业管理常有的内容。认识提不上去, 把企业文化当成一般性的专业管理, 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不具有核心价值的, 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企业一把手不能仅仅是懂经营、会管理就能成为一个好企业家, 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 有一定的知识、学问, 有政治敏感, 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一把手的社会价值观、人格魅力、职业操守、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道德观念水准, 往往成为企业文化的基调、特色和水平。一把手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 是不断学习文化、修炼内功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境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是要让员工知晓、认同和接受, 从而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一致, 形成极强的凝聚力,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效果和作用。达到这样的境界靠的是制度和管理, 很多企业搞的企业文化花哨、热闹, 但华而不实, 没有效果, 起不到作用, 关键是没有制度和管理, 而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企业文化有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培育, 二是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匹配是实现企业文化从建设到管理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导向, 文化管理的实质是用共同价值观管理和约束员工行为, 引导员工共同奋斗。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价值观念, 势必对应新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需要新的制度建设重新定形, 新的流程建设来匹配, 这就会采用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新技术应用及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制度匹配能否实现, 取决于一把手对文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高度以及实现决心。制度匹配一要审查现有制度与文化是否匹配, 二要看所有元素是否在制度中都能得到体现, 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管理完善、流程优化、制度建设甚至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没有一把手的直接组织和领导是无法完成的。

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系统率先成立了企业文化中心, 企业文化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在公司党政领导的亲自领导和支持下, 企业文化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推动活动。其一在企业领导层中开展学习企业文化, 邀请专家、学者到公司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在员工中达成共识。企业文化中心经常组织青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笔会和研究写作课题, 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和传播先进的企业文化。其二是提出共同目标, 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 人人感到有奔头。将企业的愿景目标提升为员工的共同愿景, 让员工了解“企业给你一个舞台, 让你成就自己的事业;企业给你一个机会, 让你书写一部恢宏的作品”。其三是寻找不同角度切入, 推进公司的企业文化, 四分公司和六分公司分别进行了诚信文化及人性化管理的试点, 达到了企业文化“赢在影响力”的初衷。

项目文化为窗口

项目是企业信誉之本、效益之源、人才之基, 项目是展示企业综合实力的窗口。项目形象的创建, 是展示企业文化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载体。

1.项目形象的创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上层建筑, 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的事务之中。项目形象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形象的创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内在形态上, 根据中国铁建的《企业识别系统规范手册》和《关于启用总公司新标识的决定》等进行整合文化资源, 统一企业标识, 确立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管理方针。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 精品、人品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创誉中外、领先行业”的企业精神, 通过广泛、持久、有效的宣传和教育, 使产业报国的志向、奉献精品的追求、锐意创新的意识、有诺必践的文化、顽强拼搏的作风、令行禁止的纪律、团队合作的精神等“七大理念”在项目管理体系中赋予文化的灵魂和内涵, 抓好诚信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礼仪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制度构建和完善, 使企业文化真正“固化于制”。第二, 外在形态上, 规范使用企业标识和企业理念, 充分展示项目形象, 使产品人格化、品牌人格化、企业形象人格化, 使项目直接承担着为企业塑形的重要功能。

2.项目企业形象创建是企业文化的主力军。

第一, 以人为本, 营造内外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 强调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要制度化、规范化, 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营造积极向上内外和谐能使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文环境。第二, 打造感知企业文化的窗口, 营造最佳的施工环境。项目形象创建以表象形态, 全方位向社会展示企业文化窗口, 通过“四位一体”———施工生产作业区、项目部办公区、员工生活区和民工生活区, 真正把项目形象创建与企业文建设融合起来, 以“四位一体”为主阵地, 因地制宜地利用“五牌二图”大型广告、宣传栏、拱门、门楼、横幅、彩旗, 向社会各界展示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管理理念,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3.创新是企业文化个性特征完美体现。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项目形象创新要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 在统一性指导下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 形成既规范统一, 又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体系。项目形象创建越鲜活越有特点, 越有个性。企业性质类别、文化传承、管理层次、经营规模和人员的素质均有差异, 如何在竞争中创立企业独特形象, 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要创新就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创出亮点。”

安全文化为根基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是施工企业的根基, 缺了这个根基, “大厦”不稳, 企业文化也无法落地生根。

施工企业不同于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厂房固定、产品固定, 较容易控制和管理安全。施工企业流动性强、产品不固定、意外情况多, 建立安全文化不能简单草率, 要制定体系, 使安全文化有思路、有抓手、有制度并且易操作。

1.做好人的工作。

企业管理说到家是做人的工作, 人是工作的核心。要依靠职工, 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要坚持施工育人的指导思想,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第一, 打造安全教育模式, 建立起党政工团联合安全教育小组, 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 以示该组织的重要和规格。安全小组要经常深入到分公司、项目部、施工点, 通过图片、演讲、录像、现身说法等形式, 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以自己的事教育自己的人。第二, 建立安全培训小组, 对新人、临时雇用人员、特别岗位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可视情况和岗位来定时间, 教材要因事而定, 因岗而定, 重在针对性。第三, 考核上岗制度。有关安全的重要岗位、关键岗位要有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一要应知, 二要应会。应知即是安全理论与安全制度, 要让安全意识映入职工的脑海里。应会是操作, 只知是职工有了安全意识, 这远远不够。要知道安全事故的防范, 尽量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中。一旦出了安全问题或安全事故, 应立即做出回应。考核内容要简洁明了, 不能事无巨细、连篇累牍, 使职工不易记、不易做。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考核不能一劳永逸, 要根据情况滚动考核。第四, 一事一议制度。施工企业流动性强, 不可预料事情多, 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安全问题、安全隐患。要遇事不放, 只要发现一点问题, 就要在班前班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不让星星点点的问题扩散和集中。

2.做好物的工作。

安全文化离不开物质基础, 人的安全重要, 建筑产品同样重要。第一, 施工设备。施工企业的设备很多都是大型设备, 如盾构设备、塔吊等, 这些大型设备价值高, 操作复杂。管理上一方面要注意设备的价值, 另一方面要注意操作风险。要提高操作水平, 不能临时代岗。要重视设备的维修, 不能带病运行, 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第二, 施工技术。现代的建筑产品越来越复杂, 施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施工技术, 可直接引进新技术, 也可请研究院所帮助提高。鼓励职工学技术, 给与一定的资费和奖励, 帮助职工提高施工技术。第三, 施工工艺。要不断提高工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工艺流程上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

3.做好制度工作。

安全文化实施的顺畅与否, 还是要用制度来保证。管理、考核都要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做到奖优罚劣, 安全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挂钩。

企业定额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定额编制原则;规范发包承包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Abstract】Enterprise scale reflects the compan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o determine the basis for bidding.

【Key words】Scale preparation of business principles; Standardize contracting contracting behavior;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定额是指消耗在单位工程的单项构造所需要的劳动力、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而企业定额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承包人在正常施工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施工设施配备情况、材料来源渠道及管理水平等所规定的为完成单位工程实体所消耗的各种人工、机械、材料和其它费用的标准。它应该能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管理经营水平,是施工企业确定工程成本和投标报价的依据。

1. 企业定额能够满足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

运用自己的企业定额去制定工程量清单中的报价,尽管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报价包括的内容仍然沿用了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的规定,但是在材料消耗、人工消耗、机械消耗、管理费用的构成等各项指标上,基本上是按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与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相比,表现了自己企业的施工管理的特点。

2. 企业定额的编制原则

编制企业定额,应坚持既要结合历年定额水平,也要考虑本企业实际情况,还要兼顾本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平均先进性原则。定额应反映单个施工企业在一定的施工程序和工艺条件下施工生产人、材、机的实际消耗水平。即: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某一个施工企业的大多数施工班组和生产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超过的水平。这种水平既要在技术上先进,又要在经济上合理可行,是一种可以鼓励中间,鞭策落后的定额水平,是编制企业定额的理想水平。企业定额水平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施工定额”水平,它应包括预算定额中包含的合理的幅度差等可变因素。

2.2定额划项的适用性原则。企业定额作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和承发包计价的依据,在编制划项总思路上,应依据“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号和项目名称、计量单位等保持一致,这样既有利于报价组价的需要,又有利于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定额标准,更有利于企业各别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的比较分析。由于企业定额更多的考虑了施工组织设计、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及成本降低措施,更加贴近实际,便于定额管理。

2.3独立自主编制的原则。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政府价格政策,以盈利为目标,自主地编制企业定额。这一原则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施工企业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更好地面对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也有利于促进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采用。企业自主地制定定额,主要是自主地确定定额水平、自主地划分定额要项目、自主地根据需要增加 新的定额项目。但是工程量计算规则、项目划分规定、计量单位等应与国家政策保持衔接。

3. 企业定额的建立和应用可以规范发包承包行为

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主导思想应通过工程项目的承建,谋求质量、工期、信誉的最优化。惟有如此,企业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我国建筑产品还未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没有脱离低价和微利。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施工企业由于任务严重不足,在竞争过程中只考虑当期企业困境,工程投标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无节制地压价,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亏损、发展滞后,如此竞标损害了施工质量,也扰乱了建筑市场。企业定额中的人、材、机消耗量的确定,反映的是一定时期本企业平均先进消耗水平,它以体现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价格水平的报价参与市场竞争,是科学、合理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是衡量施工企业建筑产品个别成本水平的尺度标准。经营要保证产生一定利润,盈利是一个企业生产目标,没有盈利,就没有扩大再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发展。企业定额的应用,促使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按实际消耗水平报价。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初期,为规范发包承包行为,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定额的建立和使用一定会产生深远和重大影响。

4. 企业定额的建立和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施工 第12篇

一、透视多数企业的管理措施, 缺少人本管理的方式

人不仅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 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核心。只有重视和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发挥, 企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但是, 在经济活动中, 部分企业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了这个核心问题, 偏重于采取一些外在的约束力管理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靠行政管理;二是依靠规章制度;三是依靠物质激励。运用物质刺激来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 通过勤奋劳动, 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是无可厚非的。但仅靠物质刺激, 只能换来一时的劳动热情, 明显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容易使员工思想上产生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倾向, 以至于偏离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 最终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 依靠物质激励出来的积极性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 这些以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物质刺激为主构成的企业管理机制, 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均属于外在力量的控制与约束, 仅仅依靠这种外在力量, 不可能从根本上自觉的产生自我激励和规范作用, 真正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 这种借助外在力量管理企业的, 只是把“人”当作缺乏思想和情感的“物”, 忽略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这同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核心理念相去甚远, 这也正是当前企业都在抓管理, 但管理效果不佳, 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二、透视企业的管理思想, 缺少对人本管理的重视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依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是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需要所决定的, 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在过去一段时期, 一些企业却把人本管理和经营管理看成“虚”与“实”, “软”与“硬”, “有形”与“无形”的关系。认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是有形的、实的、硬的, 而把企业文化称之为无形的、软的、虚的, 更有甚者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 就是认为人本管理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种重物不重人的倾向, 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这种重物不重人的思想支配下, 当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企业发展受阻时, 不是首先从主观方面寻找根由, 而是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 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致使问题反复出现, 屡禁不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人这个既能够产生问题, 又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人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决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试想, 一个胸无大志、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的员工, 即使在环境优越、条件充足的单位, 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而一个有理想远大、精神振奋, 斗志昂扬, 积极上进的员工, 即使在环境恶劣、条件较差的情况下, 也能够克服困难, 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有一家施工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承揽了地方一个项目, 当时中标价格低、施工条件差是投标时就预料到的, 项目开工后, 设计不到位, 材料跟不上, 制约了项目的实施, 项目处于干干停停的状态, 应该说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成本控制难度非常大。但是项目管理团队, 从对企业负责的愿望出发, 面对困难, 集思广益, 采纳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工期拖延, 自己员工干人工成本高, 保留部分骨干, 具备条件时雇部分劳务人员, 降低人工成本;由于工期不合理, 按劳动定额考核施工班组有困难, 项目部就制定综合定额, 按实物工程量实行小承包, 按承包周期结算, 让班组自主调配劳动力;辅材浪费严重, 超预算情况普遍, 项目部就把辅材费包给班组…。所有这些措施, 在企业的规定里是找不到的, 但是项目部一班人群策群力,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最终项目不但没亏, 还实现了盈利。

这个事例说明人一旦主观上想解决问题时, 潜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 我们应该把人本管理看成是“有形”的, “有形”在人的头脑之中;看成是“硬”的, “硬”在使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看成是“实”的, “实”在扎实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成果。以人为本, 一切着眼于人, 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 认同人的价值, 使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意义。以人为本, 一切着眼于人, 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充分承认他们的创造价值, 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把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成巨大的物质财富, 就会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同时造就出一流的人才。企业做到了这一点,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透视现行的管理, 缺少人本管理的个性

要实现由以“物”管理为中心, 转变到以“人”管理为中心, 这是管理上的质的突破, 只有切实高度重视以人为核心的管理, 管理水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当前, 部分企业推行人本管理, 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 征求中层领导共谋企业发展大计, 归纳本单位的企业精神, 但是由于缺乏对人本管理的深入探讨, 出现了缺乏个性化的办法和措施, 即便是提出了一些人本管理的措施、方案, 依然是收效甚微, 没有达到切实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自身活力的目的, 原因就是在制定和培育人本管理理念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特点和个性所导致的。所谓个性化, 就是要体现出企业的行业特点、人文环境、队伍素质、价值追求等, 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关键要能够深化到员工的脑海里, 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成为员工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行动。因此, 企业人本管理的理念, 要通过个性化的文化建设, 将企业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中, 印刻在员工的心坎上, 才能成为激发和引导员工工作的动力和准则, 培养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企业怎么做

1. 确立人力资源战略。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人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 企业要发展, 首先要制定满足需要的人力资源战略, 弄清楚企业的经营宗旨即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企业;3-5年目标是什么;下年度的短期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公司的长、中、短期目标来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包括: (1)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2) 我们管理员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控制、激励, 还是兼而有之; (3) 我们的人力资源计划是什么;我们需要多少什么样的员工;如何提供; (4) 我们采取何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后续的管理梯队;外部招聘还是自己培养; (5) 采取的薪酬策略是什么;最高、中间还是中偏上;鼓励长期服务还是用短期高薪吸引员工。这些问题清楚了,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就基本清晰了。

2. 制定人力资源激励措施。

当人作为一种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发挥作用时, 便成了企业最难监督的一种生产要素。对人的能力、天生资质、智商等的衡量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时人们自己也不知自己能力的大小, 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每个人在面对企业时可能会尽可能地修饰自己、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给企业造成监督困难。因此企业要减少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 就要建立一种能使员工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但制度不是强加给员工的惩罚机制, 而是激励机制。

3. 培育团结协作、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传统和工作作风, 它具体表现的是全体员工整体精神、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及管理方式的规范。企业要建立具有高度凝聚力、激励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文化,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是企业组织行为和员工思想及行为统一的过程, 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措施被员工接受后形成的, 不是一句口号喊出来的。为了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要从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发展, 有利于社会贡献三方面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这样才能聚人心, 增实力, 快发展, 当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都得以实现时, 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4. 处理好几个具体关系。

一是处理好工作和休假的关系。由于施工企业的特点, 加班加点是不可避免的, 但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协调安排保证正常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使员工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 有一个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尤其是要安排好外埠施工的职工的休假, 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尽到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二是处理好“工学”关系。为员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施工企业常年在外施工, “工学”矛盾又比较突出, 有些员工参加工作几年、十几年很少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 这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要想方设法为员工, 尤其是年轻员工, 创造学习提高的条件, 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处理好降低成本和改善暂设条件的关系。施工项目的暂设需要较大的投入, 但这关系到外出员工的居住、饮食条件, 影响到员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企业既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又要舍得花钱, 保证员工吃得卫生、住得舒适。因为施工企业员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大部分是在项目暂设中度过的, 项目暂设的水平, 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生命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人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本管理的措施。

上一篇:综合防治钩端螺旋体病下一篇:中国经济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