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成果范文

2024-08-04

开发成果范文(精选10篇)

开发成果 第1篇

北镇市高级中学是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是辽宁省示范性高中。学校成立96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有着“兴贤育才,状元摇篮”的美名。近几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郭云峰校长的带领下,归纳传统经验,探索发展方向,整合现有资源,提炼办学思想,在办学特色和管理中不 断创新 , 逐步形成“以人为本,文化引领”的办学理念。

学校在北镇市创建辽宁省教育强县 (区) 工作中,立足本校特点,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岗位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一、理论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借助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平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骨干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用他们在培训中习得的理论渐染同学科教师。以榜样激励,以模范引领,使教师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创造性地举行“师训大讲堂”,邀请教学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不同角度的专业指导。我校仅在2013年下半年,就举行八项“师训大讲堂”专题讲座,共设七个专题:1.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的高中教师。2.课堂观察与课堂效率。3.逻辑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与作用。4.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操作方法。5.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6.关于校本 (师本)教育教学科研的思考。7.教学常规对提高教学成绩的意义。

在注重理论引导的同时,学校开设“名师课堂展示”,请在课堂教学上比较过硬的各学科老师上示范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培训只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的弊端,让一线教师学有方向、学有方法。在教学实践检验环节,我们举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课,让老师们在课堂上感受、理解,进而接受所培训的教学理念。

这种“理论后”的教学操练,给不同教龄教师创设了不同的平台。通过这些展示性的课堂教学,教师把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教师专业培训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我们注重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培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我们拓宽培训渠道,广开培训路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条件和环境。

1.撰写听课报告,引领青年教师“悟课”。在青年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依托“青蓝工程”,建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关系。青年教师和“师傅”互相听课,“师傅”从听课中发现“徒弟”教学上的弱点和不足,对其进行指导。青年教师听“师傅”课一段时间之后,要完成一份作业———从所听到的课中选择一节,写一篇评价报告。这份评价报告具有三个作用:一是体现青年教师对理论培训成果的运用能力;二是从理性剖析方面,强化青年教师对“课”的认知;三是青年教师之间进行彼此评课能力的比较评价。

我们把青年教师的评课报告集结成册,发给师徒共同学习,参照交流。从效果上看,这种“听课—评课 —交流—反思—听课”的循环,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型。

2.集体编写导学案,引领全体教师钻研教学。导学案制度在我校已经实行了4年。初始阶段,我们在布置这项教学改革任务时,就明确这样的原则:集体创编,共同研讨,资源共享,个性发挥。而在编写原则上,我们又进一步明确:一编、二审、三校、四定稿。这种环环相扣的环节,保证了导学案的质量。备课组所有成员都有编写导学案的任务———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研究、确立导学案的项目、内容,再由教师个人进行精深加工。编写原则的四个环节,体现了教师全员参与的作用和价值。这种集体创编导学案的方式,也是教师专业培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本上是依托教材完成课标和考纲所规定的定性或定量的教学目标(现多被解读为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易陷入僵化、刻板的套路,重教轻学,重纲轻本。我们在教师专业培训中,注重把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领教师走向教学的信息化。目前,我校已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化的硬件完善。全校共安装交互式触摸屏教学机和教学展台100套,极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条件。在师训工作上,我们先后制定了《教师信息化能力考评初级方案》和《教师信息化能力考评高级方案》,从初步应用交互式电子触摸屏到真正实现学科教学、学科备课、学科测评、家校互通的信息化全覆盖,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二是引领教师走向教材的校本化。在教材的挖掘上,我们引导教师创编校本教材。根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编写方案,来解决学生学习资源的拓展问题。为此,我们把校本教材的编写纳入教师培训的重点工程。2014年上半年,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学校出台新版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并确定了四个编写方向:

《学科思维教程》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为重点,向学生阐释这些学科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从思维层面了解学习应该具有的思维素质,进而通过不同学段的学习,全面掌握不同学科思维的养成。

《哲学故事读本》是一门奠基的课程。哲学本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所包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思想态度、辩证的思想方法提供了足够完整和丰富的理性支撑。哲学素养不单体现政治学科本身能力的高低,更是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深入与完善,也利于历史学科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美文读写》是基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编写的一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材。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从文章中汲取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营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担当、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走进辽代故乡》看似是一本乡土教材,但又绝不只是乡土教材。将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如果心里没有“故乡”情结,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的事情。

四、教学培训与师德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单单指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包括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师德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师德培训中,我们注重以楷模引导,用典型说话,在班主任培训中,树立“慈母”“红烛”的典型,用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影响、带动教师成长。辽宁省优秀班主任王辉老师,就是在学校崇尚高尚师德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名青年教师。做班主任,她爱生如子,忧学生所忧,想学生所想,与学生共同成长。做化学教师,她一丝不苟,喜学生所进,爱学生所长。学习上,王辉是学生们的导师;生活上,她又是学生们的姐姐。王辉老师每次的报告,都会深深感染听众,影响、带动着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关于西部大开发成果的调查报告 第2篇

关于西部大开发成果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8月4日——2011年8月11日

调查地点:西部地区及其周边区域;

调查目的:对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计划;

调查对象:学生、工人、军人、商人、金融工作者、白领;

调查方法:采访调查

调 查 人:王斌(学号:20101101951)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班,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自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各级领导和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因此就目前人们所了解的西部开发的状况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学年暑假做一次调查。下面就以问卷结果做调查分析。

1.“西部大开发”实施中人民的主观认识

就调查结果而言,所调查人群涉及学生、工人、军人、商人、金融工作者、白领,其学历不等。虽没有设计生长城市,但西部与中部及沿海地区人数平均。从主观角度对西部的认识中,50%的人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总体印象为一般。认为虽有美丽的草场、遍地牛羊等,但依然不乏沙漠、荒地等。对总体的印象仅维持在一些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而已。

其中高达70%的人对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很不了解,而剩余的30%则为一般。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几个省、自治区,大多数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而当地的一些本地产业若想要走出家乡,拥有更多的市场,宣传还需要再加把劲儿。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懂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加吸引投资商的目光。也正是如此,调查中有55%的人最想了解西部的是风土人情。一方面反映了西部

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商机,使当地的人利用这一点心理开发旅游观光行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很多独特的风土人情,这将是与名胜古迹相持并论的另一块旅游宝地,拥有巨大投资潜力。

而作为私人旅行,人们还是首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云南,四季如春的昆明,迷人的香格里拉成为云南首选的坚强后盾。神秘的西藏也排在前列,布达拉宫、入云的雪山、草场牛羊,再加上《天下无贼》中的迷人风景、纯朴人情也为西藏增加了许多人气指数。相较于西南各地的旅游大产,西北地区显得有些冷清,尽管也有许多秀美景区,但也许是地理位置僻远,气候干燥,南北差异明显等客观原因,使得失去了一些游客。但近年来一些关于考古方面、探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又重新刮起了一波旅游的热潮,罗布泊、楼兰古城散发着独特魅力。

人们对西部的主观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消费、人才走向等方面问题,因此由调查分析得出: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外宣传起着很重要作用,只有被别人了解了,才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合作。

2.“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这么多年来,今天人们对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有75%认为一般,其余25%认为合适。其实国家给予西部有很多优惠的政策,但也许对于大多数的非西部地区的人们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人以为只有像沿海地区一样水平了才叫做有成果。实际上近五年来,西部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取得明显效果。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这些成绩都是应该肯定的,而有这些成绩的前提是在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在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的大力支持,和各种相应的积极措施下取得的。

另具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应选择旅游为最佳。这确实是一个很具有潜力可挖的项目,但也反映了人们只是抱着一种体验和了解的态度走向西部,并没有想要走进西部在这里开发或者投资一些其他的行业。因为另一题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社会调查

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现在投资西部大开发经济效益一般。这种观念也就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企业停滞,市场狭小,经济僵化等一系列后果。人们并不看好西部大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一项摆在领导者面前的难题,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重要举措之

一。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

对于招商引资而言,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投资环境是投资活动的场所和载体,是投资者和政府及社会环境的纽带。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等。本市企业调查对就这六个方面对区外资企业对本市的总体评价作一调查其结果如下:

1.1硬环境:调查中九成以上外资企业比较满意。其中自然环境,地理与内地较远,与周边国家合作有区位优势;房地产业和部分工业企业冬季生产受气候影响;环境污染好转但仍然严重。而基础设施方面,市区道路虽拓宽,但返修的“拉链”工程严重,邮电通讯服务改善,但政府与企业互联网建设落后,水电暖气供应比较满意。生活设施条件满意,但绿化面积太低,很多建设还是有一定的水平。

1.2软环境:这是企业“愿意来,留得住”的关键因素。而外来企业对软环境的满意度却只有67%,如何找准切入点,着力改善软环境是工作重点。

在评价中可以看出行政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政策稳定性好、灵活性差,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环境中GDP持续增长,有实力可以合作的企业不多,市场规模小,金融贷款条件不灵活。法制环境倒还是比较满意。社会环境中信息化水平不高,行政管理和监督中的信用管理欠制约制度。而城市卫生状况和绿化不太满意,教育机构健全,文化观念风俗差异不大,但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从上述评价中可以感觉到硬环境中城市建设、道路、卫生和绿化是很重要的。人们都喜欢在干净、整齐、方便的城市居住和工作,也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静下心来工作。而对于软环境,一个城市的政府形象,包括思想观念、人员素质、工作效率、诚信等都是外资投资所衡量的第一标准。市场的建设、政策的严密性

和透明度也是投资商所考虑的,这些都是作为投资的前提保障,做得好才能让人放心投资建设。加入WTO后,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已经从依靠政策优势逐步转向了依靠整体投资环境,整体投资环境的优势将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和城市招商引资的决定力量。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据调查报告分析,有50%的人认同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是思想保守,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财政不足。

3.“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必要条件

结合上面分析的内容,改善投资条件所带来的是更多外资企业,而在这些条件之上的是80%的人所认为的西部大开发迫切需要的是人才。而沿海城市之所以具有的发展优势也同样是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地理港口、经验管理等也同样拉开了东西部的距离,因此作为西部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教育,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成长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力度。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国内外人才到西部工作和创业。

在这同时还要搞好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西部与周边国家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

开发成果 第3篇

关键词: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成果;旅游资源开发

鲁西地区于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这一注重文化传统的区域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融入当地,成为鲁西地区传统艺术文化。如今,有些乡村艺术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对这些乡村艺术成果的推介却仍显滞后,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和经济则严重脱节,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这一问题亟需解决。

鲁西地区于辽宋金元时期,成为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争战杀伐的主战场之一,再加之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和洗涤,以及其多发的自然灾害,到了明朝初年,鲁西地区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千里原野渺无人烟,农业受到严重的破坏,传统手工业则处于停滞状态。明朝廷在政权稍稍稳定之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和改善百姓生活。当时,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政府便采取移民屯田办法,把移民屯田作为战后人口增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困难的一项重要举措。明政府采取的移民屯田措施,不仅为鲁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带来可能,而且也为鲁西地区带来了新的手工技艺,如平阳府的木版年画即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整个明初移民鲁西人口达18万之多。①在这些移民当中,以山西平阳府为最。平阳府自古就有刻印木版年画的传统,他们平时耕作,农闲时节则刻印木版年画以补贴家用。此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成为当地的殷实人家。

明清之时,由于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和漕运的繁盛,使得鲁西地区的东昌、临清、张秋等地逐渐成为沿运河带上较为繁荣的城镇,人口大量激增。这一方面不仅为当地百姓的生存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生活上的竞争压力与艰辛。当时迁入鲁西地区的移民,并非皆从事于农业生产劳动,即使是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移民百姓,在农业生产的闲暇之余,如漫长的冬季,勤劳的人们便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一技之长从事一些手工劳作,换取一定的报酬来贴补日常生活。当时由山西平阳府迁来的移民,便是如此。他们大多会利用自己擅长的木版年画技艺,于农闲之时,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刻印一些木版年画拿到集市上去销售。久而久之,木版年畫印刷在鲁西便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之一,从事此行业的人亦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移民而来的平阳府百姓,还是当地的百姓,都逐渐学会和掌握了这一技艺。这样,从业人员之间的技艺竞争会越来越大,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这一情形之下,一些稍具眼光的人便开始开动脑筋,转变经营方向,向与雕刻年画技艺相近的其他行业发展,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于是鲁西地区传统的毛笔业、雕刻葫芦、雕版印刷、泥塑和面塑、中堂画与剪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了同木版年画一样的产业。经过经久历年的不断发展,在鲁西地区一些乡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艺,如东昌府和张秋的木版年画,茌平董庄中堂画,茌平民间剪纸,东昌府葫芦雕刻艺术,冠县郎庄面塑等。至如今,东昌府和张秋木版年画,东昌府葫芦雕刻,冠县郎庄面塑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茌平民间剪纸则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有许多已经成为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与喜爱。

鲁西地区有如此之多著名的传统乡村艺术成果,应该说这是鲁西人民的骄傲,但是,当我们在鲁西乡村进行调研时发现,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艺术成果,仅仅是其周边少数人能够知晓,而相对稍稍远一些的普通老百姓则对此了解甚少,甚至于是一无所知,也就更不用说其他地区的百姓了。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和焦虑,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如果说真的这样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艺术便不再会有人来传承,甚至于有逐渐消亡的现象发生。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方政府组织、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鲁西地区众多的优秀传统乡村艺术成果的传承者和创作者大多分散于各地,还有许多分散于偏远的村落,艺术成果受区域环境限制厉害。又由于现在的大多传承人年龄偏高,后继乏人,还有存在着其知识层次不高,缺少发现和创新。如东昌府年画社社长徐秀贞说,现在聊城会刻板的手艺人寥寥无几,且均年事已高,面临着年画传承后继无的困境。这实在是令人堪忧。

其二,鲁西地区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状态生产工序,且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前景更不广阔。目前,乡村艺术成果主要还是用来消费,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其维持下去,但有些成果却举步维艰。如郎庄面塑,据其村面塑技艺传承人郎秀才说:“二、三十年前到集上去卖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围着看,还吵着要买,现在小孩子都不稀罕了。”他还说:“如今我孙子宁可花钱买塑料玩具和电动玩具,也不喜欢拿家里免费的‘面老虎’玩。现在青年外出打工每天能赚一百元左右,这种经济效益不高的传统工艺,年轻人不愿意学。”

其三,乡村艺术成果整体推广规划设计不足。有关部门并未对鲁西地区的乡村艺术成果进行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其目前仍然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分散状况,如毛笔业、雕刻葫芦、泥塑和面塑等,皆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即使是同一种艺术成果之间亦无相关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要想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存在着诸多困难。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再加之鲁西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与省内一些沿海城市相比,他们由于经济、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旅游开发比较早,民间艺术旅游产品也比较成熟,对鲁西的民间艺术旅游发展也存在着威胁。但是鲁西地区的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有较突出的优势,文化内涵丰富,拥有灿烂的鲁西文化,只有挖掘鲁西地区乡村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民间艺术体验类旅游项目,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保护民间艺术,展示鲁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其一,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其二,专业人员对产品进行形象设计和传播推广;其三,非物资文化遗产自身的创新。

nlc202309012143

一、乡村艺术成果是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应强化管理职能,加大對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给。为加强民间艺术文化旅游伦理教育,应成立专家及各企业人士参加的保护组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老艺人参与保护活动,特别要重视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力量。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和民间艺术保护协会等。

二、发展旅游,注重与乡村艺术成果的结合。首先要保护和尊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而针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要适度包装、开发,让游客欢迎,并方便携带,同时针对鲁西地区各区不同的文化特色,完善相关景点的旅游设施,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还可以针对鲁西的地域特色,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等。当前的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达不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满足不了游客购物需求,这不利于鲁西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发新产品前,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游客对产品的需求,将产品进行有效组合,并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文物,不仅要发现、挖掘、收藏,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过程、积极过程、主动过程、提升过程。地方特色是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的灵魂,使民间艺术特性产生诱惑力,根据产品特点对民间艺术产品进行创新性开发,使之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艺术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鲁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艺术成果,这就是其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在保护艺术成果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开发,将鲁西地区的艺术成果推介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鲁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并让民间艺术发挥更大的价值。

注解:

①程玉海主编:《聊城通史》(古代卷),《典志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第282页。

参考文献:

[1]嘉庆《东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民国《聊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康熙《张秋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4]乾隆《临清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5]程玉海主编:《聊城通史》,中华书局2005年。

作者简介:宫新越(1995—),女,汉族,山东曲阜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鲁西地区乡村艺术成果及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编号SF2014191)”研究成果之一。

加强成果应用服务沿海开发 第4篇

“908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性工程。作为国家“908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 省内外38个高校、科研院所的1200多名科技人员在3万多平方千米的海域, 全面开展了12个专题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在专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在沿海各市县和各任务承担单位的密切配合下, 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顶烈日、冒严寒, 风里来、雨里去,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调查与评价任务。一是全面完成5项大型近海外业调查, 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基本摸清了江苏海洋资源环境的家底, 查清了沿海海域使用现状, 系统分析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6项综合评价, 对江苏沿海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提出了研究分析成果。构建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二是各专题调查与评价研究报告基本形成, 多个方面重大成果正在汇总集成。调查与评价部分成果, 已在海洋管理、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学研究和沿海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通过专项实施提升了江苏省海洋科研装备与研究水平, 现代遥感反演、沿海高程平面网建设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引进培养了一批涉海科研人才, 打造锻炼了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海洋科技人员队伍。总的看, 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为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场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 不仅是江苏的重要发展战略, 而且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成为连接南北、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圆满完成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 全面摸清江苏省海洋家底, 科学分析沿海区域环境资源状况, 对于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早日把江苏省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 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已经到了出成果、出人才, 为沿海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的关键时期。参与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要充分认识顺利完成专项任务的重要意义, 发扬再接再厉、连续作战的精神, 加强组织协调, 加大工作进度, 按时优质完成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的各项任务。

一、严格验收考核, 确保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任务圆满完成

当前, 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已由实施专项任务转入以成果集成和应用为主的收尾阶段。要突出工作重点, 狠抓关键环节, 加强验收把关, 保证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任务全面顺利完成。

首先, 要加快工作进度。专题牵头单位要组织各参加单位, 按照908专项合同与专项规程要求, 抓紧开展资料成果汇编、报告与图集编制等工作, 搞好各专题档案编制, 加强项目成果管理, 规范汇交成果、资料管理和验收程序。在2009年年底前, 原则上所有的综合调查项目都要结题, 综合评价以及各专业图集、报告编制要基本完成。2010年年底前, 要全部完成成果集成工作。在全面完成专项工作的基础上, 加快“数字海洋”建设, 实现海洋数据资源共享, 提高专项成果的应用水平。

其次, 要加强成果衔接。做好成果集成工作, 是908专项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要加强组织协调, 搞好江苏省908专项与国家相关专题牵头单位的主动对接, 强化省908专项各专题之间的协调沟通, 认真做好专项数据资料的省级汇交与成果资料汇编工作。省级成果集成要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 在现有综合调查与成果评价基础上, 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及其他成果, 进行综合、深化和凝练, 形成既符合国家层面成果集成要求, 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开发利用价值, 可供政府直接使用的省级成果系统。

最后, 要强化项目管理。专项各承担单位要加快成果的集成与应用, 抓紧做好项目验收各项准备。省908专项办要加强监督检查, 切实抓好成果集成和验收工作。对于没有完成任务或存在质量问题的专题, 要限期整改。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要全力支持专项成果集成工作, 确保专项任务的完成时间、完成进度、完成质量。

二、加强成果应用, 充分发挥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成果的作用

开展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根本目的是将专项调查与评价成果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要及时汇总集成、广泛应用专项成果, 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为海洋开发服务, 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首先, 908专项成果要为全省海洋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础调查成果是做好各项海洋专题规划的重要基础, 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决策依据。“数字海洋”成果的应用, 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各界的海洋意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支撑海洋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作用。908专项是江苏省近20年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海洋基础性调查, 其成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江苏省沿海地区开发的各项规划都将以此为依据, 让908专项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

其次, 908专项成果要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依据。近年来,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较快, 实现了连年快速增长, 但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有的地方粗放式资源利用以及环境负荷过大等问题较为突出。908专项开展的系列调查与评价课题, 应当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上多下功夫、早出成果。

再次, 908专项成果要为保护海洋环境、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提供基础依据。沿海开发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优先,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908专项中的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趋势预测控制、海洋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评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评价结果, 要尽快集成并转化应用到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之中, 以促进海洋环境的保护, 努力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处。

最后, 908专项成果要为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区域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新的发展模式, 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区域管理, 是加强海洋管理的重要途径。这要成为908专项成果集成和应用的重点, 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服务沿海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三、服务沿海开发, 加大海洋科技攻关力度

高层次的海洋开发, 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作为支撑保障。近年来, 通过实施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江苏省海洋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 一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与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但从总体上来看, 江苏省海洋科技力量还比较分散, 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不够多, 成果转化不够快,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急待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实施沿海开发战略, 切实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强化海洋科技攻关,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 要立足江苏海域特点, 加强海洋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海洋资源保护、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力发展海洋监测、海洋环境和灾害预警预报及其应急保障技术, 提高海洋监测、海洋预警预报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近海、滩涂和辐射沙洲能源勘探开发, 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形成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围绕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权益问题, 着力提高海洋管理科技水平, 建立海洋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 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管理模式。围绕海岸带与滩涂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浅海与辐射沙洲区资源环境开发保护, 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总之, 要根据江苏省海洋事业发展需求, 组织实施一批海洋科技重大专项, 着重解决制约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努力实现海洋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其次, 要完善海洋科技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及早制定和启动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一是加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要加大科技兴海资金投入, 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政府资助科研项目要向涉海基础科学倾斜。积极参与国内外海洋基础科研计划, 特别要争取国家科技、海洋科技等重大项目。二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体系, 加强中小企业海洋科技项目扶持, 引导产学研紧密结合,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沿海市、县海洋技术市场建设, 在中心城市设立有形技术市场, 积极推广应用海洋新技术、新成果, 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企业积极转化海洋科技成果。四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与国家海洋局共建中国海涂研究中心, 逐步将江苏省建设成为具有典型辐射沙脊群淤泥质海岸特色的国家级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五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有关涉海院校海洋学科和海洋大专院校建设, 培养本省海洋科研技术队伍。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 不断提升海洋科研、管理水平。

开发成果 第5篇

我公司目前已投入生产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空(镭射)转移镀铝纸

该产品将铝丝在1×10−3大气压下,2400摄氏度度以上高温直接升华成铝蒸汽,在-20摄氏度的薄膜表面迅速冷凝成铝层,然后将其通过水性胶黏剂从薄膜上转移至纸张上。该产品还可以增加镭射效果,起到防伪和美观的作用。

2、纸张、薄膜镭射标签

通过真空镀铝技术制造防伪作用的纸张或薄膜标签

3、烫印箔

采用独自开发环保原料,生产用于在纸张的烫印箔。

4、水性无机透明色浆

该产品摒弃了以往采用络合金属染料含有芳香胺等有毒物质的染料,采用无机颜料和纳米技术制作而成,产品性能稳定,不会在任何条件下反映生产有害物质,可以用于直接食品包装上使用

涉及到以上产品我公司正在申请的专利

201010547123.9一种环保可剥离水性涂料及制备方法已公开

201010520916.1一种水溶性OP蜡乳液及制备方法已公开

开发成果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德育的根基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总不尽如人意。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1.小学德育理念跟不上现实需要的变化

虽然课改已经走过13个年头,当前小学德育仍然存在过于理想化和简单政治化的倾向,目标要求过高且缺少层次要求,内容无所不包,过程重知轻行。主要采取的还是学习道德知识、榜样典型引导、集体进行活动等方法。这些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深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不能把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一直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由于比传统社会更加开放,交往的节奏更快,对每个人的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比传统社会都有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必须直面现实,直接指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小学生行为习惯“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所有的德育,如果不重视习惯养成,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有的德育,如果不落实到习惯养成,不仅没有实效,而且会导致小学生落下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病根。

现在每个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都高度重视,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学生身上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现象:一个懂得保护环境的学生,在家里、在大街上、在没有老师看见的时候会随地乱扔纸屑;一个懂得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学生,在家无礼顶撞长辈,不愿意整理自己的房间;一个懂得文明礼貌的学生,对同学却满口脏话……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说明小学德育在知而不行上已经走得太远。

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系统设计和反复强化

现在的小学德育整体上是“跟景式”的,通常逢重大节日进行,或者是按照上面设计的活动如“雏鹰争章”等开展,并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及德育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设计。而小学德育国家课程(品德)虽有具体要求,小学各种班队、心理健康等地方课程也有明确目标,但都不直接指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小学德育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相应的规范,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上更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小学德育,花费了不少时间,开展了很多活动,却总不能深入人心,没有收到实际成效。

4.小学德育校本课程随意性太大

德育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关系密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在城乡不同区域学校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校本德育课程才能植根于本校学生、教师内心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德育课程基本上是零散的,或者是单一的,有的开展生命教育,有的开展生态教育,有的开展环境教育等。这表面上使得某种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但实际上弱化了德育课程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偏颇及缺失。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起步阶段:以培养“劳动自理”等习惯为目标,初步形成“六个主题四大活动课程”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推进方式

1998年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主题德育”工作模式框架下,我根据当时所在昆山国际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如浪费严重、普遍比较冷漠、不坚强、没有责任心、住宿焦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快乐”“礼仪”“爱心”“感恩”“责任”“自理”六大好习惯养成主题,逐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

第一,“希尔顿逸林酒店—国际学校关爱课程”:做曲奇饼送敬老院老人、做月饼义卖、捐罐头送社区贫困家庭等。

第二,“生活自理技能课程”:低年级学生叠被子、梳辫子、叠衣服比赛,中年级学生做点心、水果拼盘等技能学习,高年级学生进行小厨师技艺展示等。

第三,“小学生礼仪风采课程”:借助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并因此成为昆山电视台指定合作单位,举办昆山市一年一度的“小学生礼仪风采大赛”。

第四,“主题单元感恩课程”:以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集体、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为八个单元实施感恩教育。

通过以上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昆山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以“有礼仪、有爱心、知感恩、自理能力强”的“好习惯标识”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校成了家长首选的热门学校。

在总结“爱心”“感恩”等六大习惯养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2002、2003年我们又进一步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研究,并出版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校本课程1套6册《快乐de成长》和故事晨会课程《第二颗太阳——100个生活哲理小故事》。《快乐de成长》在2007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2003年年底,我们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年会现场,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团队核心成员朱小敏、尹弘敏、王琴等参与编写广西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爱心”“感恩”“责任”“自理”等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得到应用及推广。

2.发展阶段:以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目标,逐步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

2003—2009年,我调任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副校长,兼任昆山市教育学会德育分会理事长。我们以裕元实验学校为根据地,深化实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路径。我们发现“六大主题”需要细化内容与目标,建构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系列校本德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将“六大习惯养成主题”发展为12个“每月一事”主题:

“每月一事”训练模式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主题内容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层面不断丰富完善。

第三,主题活动以五个板块——主题阅读、主题课程、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为主体,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创造性实施。

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同行及上级的认同,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将2008年定为习惯养成年,要求全市小学向昆山学习习惯养成主题化的做法。2009年11月,我们承办“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国开放周活动,活动历时一周,来自全国的400多名代表全方位检阅了我们的系列做法,教育在线网站、苏州电视台均进行了报道。

3.提升阶段: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系统有落实为重点,建构“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办学特色

2008年9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兼任苏州市名师共同体品德组组长,昆山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2009年8月,我担任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申报并通过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我们继续坚持把习惯养成作为重点,经过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团队和苏州市品德组名师共同体成员学校共同合作,对十多年来各学校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课例和活动案例进行梳理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主题单元”作架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化“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体现了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办学特色。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一生受用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每月一个主题,用大单元形式,把校内所有德育课程和常规活动都聚焦到习惯养成,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1.确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 12 个主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我们用“每月一个主题”的方式来保障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同时遵循“关注内容,讲究方式;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强调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导行”三大原则,提炼并确定12个习惯养成主题,即“节约、规则、公益、自然、劳动、艺术、健身、交往、求知、感恩、自信、自省”。建构一门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课程,为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打下做人的底子,使每位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研制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内容及课程融合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依托德育课程方能取得实效。德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品德)和地方课程(晨会、班队会、心育)以及主题德育活动等。在这些课程中,只有品德课程有统一教材,其他课程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这些课程通常都是兼职老师,不少兼职老师不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也就很容易会偏离学科要求,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

我们以“12个习惯养成”为主题,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兼顾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联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德育课程有内容可上,上出实效。

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德育单元课程特点,我们还改变了传统小学每节课40分钟的规定,实施长短课时有机结合的弹性化时间制度,分别按照微型课(15分钟晨会)、小课时(30分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时(40分钟班队会)和大课时(60分钟大德育活动)等不同时间长度灵活安排课时,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课时制度。

3.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教学模式

(1)主题阅读——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以12个好习惯养成为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等,按年段进行阶梯式编稿。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2)主题课程——让良好习惯浸润课堂

每个月不仅所有班级课表中的晨会、班会、队会、品德、心育课均围绕该月主题统筹安排,在实践中我们还探索了多种德育课教学模式:如心育课的“心灵点击—心灵探索—心灵导航—心灵牧场”教学模式;班会课的“常规活动、专题活动、特色活动”活动模式;晨会课的“故事晨会、游戏晨会、诵读晨会”教学模式;品德课的“联、动、悟、行”(联—勾联整合,动—活动构建,悟—体验内化,行—有效践行)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习惯培养在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浸润,融入生命。

(3)主题实践——让良好习惯天天实践

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各成员学校结合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按低、中、高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有生活回家作业,有小组合作活动,有班级年级实践基地体验,有走进社区社会活动等,让好习惯天天实践。

(4)主题展示——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将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照片、日记、画作、小报、卡片、实物作品等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展示平台有:班级展示墙、学校展示园、专题展板、主题广播,及校园电视台、《昆山日报》、学校网站等。同时与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行动融合,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各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的主题月展示曾经轰动昆山教育,在苏州电视台多次报道。

随处呈现的好习惯在展示中得到强化,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在班级校园里、在社会舆论中、在家长的赞赏下随时享受着习惯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5)主题反思——让良好习惯与日俱进

主题反思包括评价策略和师生随笔两大板块。评价策略指每月均设计该月习惯养成的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要点等。师生随笔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和智慧经验。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成员学校坚持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有效反思,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良好习惯与时俱进。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我们建构的以培养习惯为主的课程:如以“不闯红灯”培养学生的守规则习惯等,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指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习惯,然后,分年段编撰校本德育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使德育内容从“大而空”变为“小而实”,从灌输变为体验,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2.有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质

好习惯培养不能“突击”也不能“随机”,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和反复强化。我们以12个好习惯为基础,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养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形成良好素养。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仅使学生个人终身受益,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整体提升。项目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校风、学风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形象和素质都耳目一新,在升入中学甚至大学后仍然能够保持,家长、社会亦赞不绝口。

3.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

从讲道理式的说教、间隙性的突击活动;从“六大主题”到12类好习惯养成;从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体践行。在12年的探索中,我们逐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我们通过主题阅读丰富知识和情感,通过主题课程浸润洗礼心灵,通过主题实践训练强化行为,通过主题展示显示品行德性,通过主题反思提炼升华智慧,这些对品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模式的建构,使我们不但收获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良性固化,也收获了对品德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二)反思

1.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就可能失去对道德的坚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形成习惯。但习惯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要经过反复训练,需要坚强的意志。从学生的外在表现看,好习惯养成时有反复,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上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2.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在学校范畴内,当以教师最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教师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会有不良影响: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不能与同事友好合作等。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3.对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

开发成果 第7篇

一、Map Objects的特点

Map Objects是一套制图软件集, 它使程序员能够把地图加到应用程序中去。通过Map Objects可灵活地建立适合用户的地图接口。在小内存空间中, 能用多种工业标准程序环境之一去建立应用程序, 能够联合使用Map Objects与其它软件去实现地图与用户信息的联系。

二、基于Map Objects开发系统的步骤

(一) 选择数据模型。

创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主要有两种:存储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和存储非地理信息的相关数据。Map Objects可以使用多种空间数据, 包括ESRI shape、SDE数据库layers和参考地理影像, 空间数据库中的每一图层都对应一张表, 该表中除了存有地理对象的位置坐标以外, 还可包含其他属性字段。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导入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其他数据库生成, Map Objects可以通过数据绑定把这些数据库中的地理信息映射到地图图层上。Map Obiects可以支持对多种常用数据库的访问:Access、Oracle、SQL Server等数据库。

(二) 设置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

空间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图投影, 只有确定了各类投影数椐, 才能将各种空间数据转换到统一的地理坐标系中、所有图层必须使用一致的投影方法才能精确匹配。Map Objects中的地图坐标系统分为地理坐标系统和笛卡儿平面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中对象的坐标用经纬度来表示、平面坐标中对象的坐标通常是相对坐标, 是相对于图中的某个基准点来设置的, 如果图层的坐标不一致的话必须先转换坐标才能进行匹配。

(三) 设计Mao Objects中地理信息的相关功能。

MO提供标准地理实体对象点、线、多边形 (面) 的类型定义。通过MO提供的选择功能选取相应实体, 可以实现对相应实体的添加、删除和改变属性 (形状、颜色、大小等) 功能。设计GIS的查询功能和分析统计功能。空间查询与统计分析是GIS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 也是与其他数字制图软件相区别的主要特征。MO提供了一定的查询和分析手段, 如可以根据图层表中的字段值查询相对应的地理对象;可以提供对应于图层表中某个或某几个字段的分析图表等。

三、基于Map Objects的控制点成果管理系统的开发实例分析

(一) 系统的总体设计。

1. 系统目标及功能。

系统目标:以电子地图为框架实现对控制点测量成果进行可视化管理, 即:实现控制点成果的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 数据编辑入库。其中数据包括点名、坐标等一些属性数据和点之记、控制点近景图片等一些图形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权限, 可以对数据进行编辑, 即对数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

(2) 数据检索统计。该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 要求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检索, 同时对检索的结果进行统计生成相应的报表。另外, 这项功能应与安全管理相结合, 对不同的角色检索的结果会有不同。

(3) 报表制作及打印。实现两个报表, 即根据检索的结果能够以列表的形式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浏览和打印, 同时对每个点的所有信息做出一张控制点成果表进行打印输出, 还有控制网图形的输出。

(4) 安全管理。该模块包括三部分, 即: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用户管理为把对数据库使用性质相同或接近的用户群进行角色管理, 每个用户都属于一定的角色, 每一个角色包含了许多用户, 用户在继承所属角色所拥有的系统权限的同时也可以拥有自己所特有的权限;权限管理主要指将选定的权限对象授予给相应的用户或角色, 权限对象可以根据用户和角色两种方式进行分配;日志管理指对系统建立日志审核机制, 管理员可以通过日志审核功能来查看终端应用软件对数据库的访问情况, 具体了解用户登陆的帐号、登陆的电脑、登陆的时间以及用户对数据库所作的操作, 这是系统管理员管理好数据库的前提, 也是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2.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及原型化开发方法, 充分考虑系统的完整性、灵活性和安全性, 基于以下环境和工具进行开发。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Windows 7作为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性能优越、稳定可靠的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端数据库, 以保证系统的存储容量和数据的安全性。GIS软件: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Map Objects进行GIS二次开发。开发工具:选用微软开发平台Visual.net进行程序设计。整个系统采用C/S结构, 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 Server操作系统, 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数据库在服务器端, 客户端用ADO进行远程访问。图形都用二进制的方式存在数据库的一个字段中。图形操作显示采用Map Objects, 由Map Objects来完成所有的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需要管理的控制点资源数据量大, 数据结构内容复杂, 其中既有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空间数据 (如道路网图位置、控制点的分布等) , 又有与地理信息无关的属性数据 (如控制点的点号、等级, 所在位置等) 。为了更有效地存储和管理系统数据, 本系统进行了以下的数据库设计:系统的空间数据用GIS组件Map Objects的图层进行存储、管理, 而系统的属性数据则采用一般的数据库管理软件Microsoft Access进行存储、管理。

4. 系统数据组织。

系统的数据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类。图形数据以文件形式存放, 属性数据则存储在Microsoft Access中 (数据库采用ADO引擎, 这样有利于将来的数据库方面的修改、移植) 。这种数据组织方式的特点是数据不再需要特定的GIS格式数据, 更易于数据的社会化共享。特别是能与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结合, 相互共享数据库。

(二) 测量控制成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测量控制成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建立控制点测量成果库, 内容有控制点、三角点、各级导线点、图根点、各等级水准点等, 为维护数据的实时性与完整性, 提供对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功能;二是地理定位, 能灵活确定信息查询的地理范围, 实现方式包括图号定位、坐标定位、多边形定位、图幅定位等;三是图形显示, 能通过鼠标方便进行放大、缩小、漫游等屏幕操作, 并可实现图形变焦查询;四是查询, 能实现图形查属性、属性查图形、模糊查询与定位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五是检索与统计, 检索某一区域符合查找条件的控制点分布情况, 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六是权限管理, 可设置用户的权限等级, 以维护测量控制成果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七是图表输出, 能以报表的形式输出所检索的测量控制成果数据, 并视用户需要输出相关的点位图。

(三) 系统功能与实现。

系统采用VB.net+Map Objects+Microsoft Access集成的二次开发模式, 既可以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分析功能, 又可以利用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高效、方便等编程的优点, 集二者之长, 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 而且使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外观界面, 更强大的数据库功能, 可靠性好、易于移植和维护。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进行控制点信息的输入、更改和删除, 可选择手工输入和文件批量输入两种方式。二是可进行图形的基本操作, 如平移, 放大, 缩小。三是控制点分级显示, 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四是可根据点号, 点名, 所属区域, 道路名, 等级等信息查询控制点, 并可把查询到的控制点信息输出到文件中去。五是利用点缓冲, 线缓冲, 矩形缓冲, 不规则多边形缓冲, 圆形缓冲等多种方式进行缓冲区分析, 查询位于缓冲区内的控制点, 并将点位信息输出到Excel表文件。六是系统安全:进行系统用户的管理, 定义用户的角色, 给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 使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能够对系统进行不同的操作, 并能记录系统登陆的用户名和该用户的主要操作,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七是打印图形显示区当前显示的图层。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GIS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GIS在控制点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想和方法。它的提出是根据控制点管理的需要, 以一计算机硬件设备为基础, 以属性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 按照一定的空间定位方式, 组织信息流和数据集, 向用户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它通过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的查询, 其结果以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测量学实习控制点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利用Map Objects组件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结合Access数据库技术, 解决了控制点管理零乱分散的问题, 实现了“由图形查找属性”和“由属性查找图形”的双向查询, 方便测量工作人员在实地找到控制点, 并且引用了一些GIS分析功能, 为工程测量人员选择点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伟.MapObjects——地理信息系统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 .郑海春, 谢维成.VisualBasic编程及实例分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开发成果 第8篇

一、高校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意义

1. 为有关课题深化研究提供资料, 推动图书馆科技服务活动。

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对大量资料查阅和对前人成果进行精确总结后的学术创新, 由于此类成果为校内研究很难流通, 所以不能被其他人广泛利用, 造成学术价值浪费。如果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的开发与组织, 不仅能够为有关课题及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能够避免研究者出现重复劳动。另一方面, 通过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组织, 高校图书馆能够为企业、科研机构或教学等部门直接提供科研服务活动, 促进高校内部教学科研成果学术价值利用最大化。

2. 有利于学术资源共享和创新, 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组织, 能够将分散的科研资源汇集起来, 帮助人们更快地找到想要的教学科研成果, 有利于学术资源的传播、转化、共享和创新。其次, 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发与组织校内教学科研成果这一过程, 统计和分析重点科研学术影响力, 为高校学术竞争力和发展趋势分析提供服务。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是高校科研力量和实力的外显, 对其开发和组织利用对提高高校知名度也有一定作用, 从而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 促进高校图书馆形成特色馆藏和服务。

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是高校重要资源, 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组织能够对学校科学研究领域及其发展情况直观、形象地反映, 同时能够对各专业研究成果及学术发展脉络有所反应, 在开发与组织中形成高校特色资源, 向高校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同时, 高校图书馆每年采购数量与经费是固定的, 开发与组织校内教学科研成果能够进一步扩充图书馆馆藏资源,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职工。

二、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现状

1.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宣传力度不够。

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是高校比较特殊的资源, 但高校图书馆对其宣传、介绍和推荐的力度不够, 在众多的馆藏资源中, 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或者不被广泛接受。一些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图书馆应该只对图书和历史书籍进行收藏购买, 对如何开发、组织利用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缺乏了解,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读者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就更少了。另外, 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发行出版较为特殊, 有些具有一定保密性, 因此开发与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2.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管理缺乏科学性。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系统性的开发与组织使得校内教学科研成果资料条块分割, 缺乏条理性, 造成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极大浪费。其次, 统一协调、科学有效管理的缺乏, 使得图书馆对校内教学各部门科研成果的收集一直处在零散的状态, 即使开发与组织后也往往放在那里很少拿出来利用, 无法实现教学科研成果价值的转化。

3.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加工手段落后、利用率低。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组织重收藏轻报道, 对文献的二三次加工能力和手段比较落后, 不重视其文摘或索引的编制, 对科研成果资料的著录格式不统一, 无法满足读者在检索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此外, 由于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的管理不够完善, 导致管理没有明确的章法可依, 论文的密级、借出和复印等管理尺度参差不齐, 从而造成校内科研成果开发与利用率不高。

三、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收集整理校内科研成果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增强图书馆工作的透明度, 加大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对图书馆馆藏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有深刻了解。其次, 高校图书馆应对校内科研成果资源广泛收集和整理。校内教学科研成果资源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在社会公开发布过的科研成果;一类是未在社会公开发布过的科研成果。图书馆对这些校内科研成果资源的获取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第一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及时地向高校图书馆自行提交存储科研成果;第二是由学科馆员进行提交, 作为校图书馆与院系学科联系人, 学科馆员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状况更加了解;第三是批量提交, 高校图书馆通过高校机构指定特定单位, 对科研成果统一审查、提交。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来源部门很多, 高校图书馆在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获得这些部门的支持, 加强与师生之间的理解与配合。

2. 规范加工并及时更新维护科研成果资源数据。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科研成果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应坚持以质量为准, 成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标准化是其质量的主要体现。所以, 为了确保校内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的质量, 加工这一环节应由高校图书馆内专业人员进行。高校图书馆开发与组织校内科学研究成果时在元数据的标引上一定要坚持标准化, 成果资源录入的标准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科研成果的资源共享。为了促进网络条件下的资源共享, 各高校图书馆在对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时, 数据著录的标引应遵循当前通用标准, 只有如此, 才能促进科研成果利用实现全球共享[2]121。为确保科研成果所有者信息的正确性, 高校图书馆在对科研成果开发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所有者信息认真核对。可以在开发与组织时由所有者本人填写科研成果信息登记表, 这样一来不仅能使著录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同时也能减轻高校图书馆人员的工作量, 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成果分析与组织工作的其他方面。高校图书馆除了规范教学科研成果加工外, 还应对科研动态密切关注, 对出现的知识和成果变更及时更新, 确保图书馆科研成果数据一直走在前沿。

3. 图书馆工作应与校内教学与科研活动加强联系。

为了便于开发与组织校内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应加强与校内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密切联系[3]34。高校图书馆工作与教学和科研密切结合, 提升实际服务效果不仅能帮助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 而且能够给图书馆带来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强与校内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联系, 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开发与组织教学科研成果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对深层信息服务工作加以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竞争意识加以强化, 对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在开发与组织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目录体系, 深度开发校内教学科研成果, 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或三次加工。高校图书馆可以对科研成果档案进行建立, 以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组织及保存更加完整系统, 为需要者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高校图书馆也可以依靠服务技术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分期分批地查找、搜集、整理, 为相关课题的选定和资料查找提供准确信息资料, 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4]109。

4. 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 建立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推广网站。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 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 促进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是教职工及科研人员思想与研究的载体, 真实地记录了高校的科技实践, 但是只有对这些成果进行及时开发、组织才能使其本身具有的学术和经济价值体现出来, 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相关研究表明, 科研成果保存的时间越久其价值便越低, 因为很可能会被新的科研成果所取代,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发与组织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应立足时代特点, 为校内教学科研成果提供更加便捷的传播平台。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网站, 便是比较直接的开发手段, 不仅能节约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 同时能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高校图书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建立双向共赢的推广网站, 给高校及社会各界提供科研成果信息服务, 使高校校内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也是彰显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对校内科研成果开发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要求高校必须立足实际状况, 加强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教学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组织。

参考文献

[1]梁多煦.变革科研管理体制提高成果转化能力[J].大众科技, 2012, 3 (3) .

[2]柯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11.

[3]宇侠.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变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开发成果 第9篇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层拟合,注采结构调整,方案优选

1 历史拟合研究[1]

在地质模型已经建立的基础上,采用斯伦贝谢公司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lipse2006来进行模拟,数模模型采用油气水三相黑油模型,网格维数为191×69×72,共计94.9万个网格,模型中72个模拟层代表了地层中72个沉积单元[2]。模型共有油水井498口,其中油井306口,水井192口,模拟时间从1971年5月1日开始到2010年5月1日结束。本次模拟从72个沉积单元中选取1种有代表性的沉积单元来研究。该沉积单元是PI22,内前缘相,第61层。

历史拟合目的是对地质储量拟合、地层压力拟合、含水率拟合、累计产油量拟合、产液量和含水率拟合。全区地质储量拟合率为96.8%,地层压力拟合率为98.5%。

2 剩余油分布[3]

从图4剩余油分布图可看到,PI22沉积单元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图4矩形区域内。其中A、B区域代表了2种不同剩余油类型。

A代表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大部分存在于模型的边界处,因此可在边界附近打加密调整井对剩余油进一步挖潜;B代表地层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对于该区域,为了进一步开采剩余油,方法是改善地层连通性,提高渗透率,增强油的流通性,可以进行酸化或压裂。

3 确定注采结构调整与地层压力和产液含水量关系

对PI22沉积单元共做了9个不同的注水方案:初始方案(水量不变),提水10%,提水20%,提水30%,提水40%,减水10%,减水20%,减水30%和减水40%。预测时间从2010年5月1日始到2015年5月1日止,共计5年。其中研究注采结构对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变化时,考虑了生产井不同含水级别的影响。一般来说,将每个沉积单元生产井按不同含水级别分别划分为3个不同井组研究:G80井组(含水率<80%),G90井组(80%≤含水率<90%),G100井组(90%≤含水率)。

3.1 注采结构调整与地层压力变化关系

初始方案,PI22沉积单元G80,G90和G100井组平均底层压力分别为9.22 MPa,11.61 MPa,10 MPa。注水量为207.9 m3/d。根据表1,将每个注水方案的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与初始方案的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做差,得到水量增幅与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之差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对曲线拟合,得到水量增幅与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之差关系:

PI22沉积单元初始方案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为14.56 MPa,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为21.04 MPa。

将各注水方案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与初始方案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做差;将各注水方案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与初始方案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做差。可分别得到注水量增幅与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之差关系曲线和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之差关系曲线。

对曲线拟合,得到水量增幅与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之差关系:

对曲线拟合,得到水量增幅与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之差关系:

3.2 注采结构调整与产液含水变化关系

利用Eclipse,对曲线拟合,得到SII2a沉积单元水量增幅与产液量之差关系:

,(△q:日产液量之差(m3/d);w:水量增幅(%))。

由上面增水幅度与日产油量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提水越多,日产油量越高。

4 合理采油速度和注水强度的确定

历史拟合结束,全区含水率为91.99%,底层压力为11.372 MPa。PI22沉积单元含水率为88.31%,底层压力为11.371 MPa。以全区含水率和地层压力为各开发指标调整界限,来指导PI22沉积单元开发指标调整。

通过与全区含水率和地层压力对比可知,PI22沉积单元含水低,压力低。经分析,PI22沉积单元需要提水,提水过程中要考虑地层压力的变化,使地层压力与全区压力基本保持一致。

通过数值模拟,并结合压力和含水,最终确定PI22沉积单元提水10%为最优方案,注水量为228.69 m3/d。其相对应的注水强度为合理注水强度,其采油速度则为最合理采油速度。

因为不同注水方案下肯定会有注水井达到一个最大井底压力,这个井底流压不能超过地层破裂压力,所以方案预测时对注水井限定了最大井底流压,当某一注水井达到了这个最大井底流压时,注水井则转为井底流压控制,会有达不到注入量的限定,所以应该对提水10%方案是否有注水井达到了井底流压控制来统计分析一下,如果达到井底流压控制,理论上应该按照最大井底流压控制的注水量来注水。并以此来统计每个注水井的合理注水量,从而确定出PI22沉积单元所在沉积单元的合理注水强度。经统计各水井在PI22沉积单元的有效厚度和为69.67米,得到的合理注水强度见表4。

5 结论

(1)在地质模型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对杏南开发区杏十区纯油区西部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修改油层各参数,使模型与实际地层得到很好拟合;

(2)对PI22沉积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剩余油类型,提出剩余油挖潜方法;

(3)分析得出了注采结构调整与PI22沉积单元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和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的关系,其中对生产井地层压力关系研究时考虑了含水级别的不同;分析得出了注采结构调整与产液幅度和含水之间关系;

(4)通过动态预测并结合压力和含水,确定对PI22沉积单元提出提水10%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端阳,于开春.杏南纯油区二次加密后断层再认识.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59—60

[2]陈兆芳,张建荣,陈月明,等.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研究及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4):82—84

开发成果 第10篇

2015年2月12日,由中国电科院牵头的“电力系统云仿真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电力系统云仿真平台构建、电力系统仿真计算分析云服务、电网计算数据多副本多用户的云中维护和存储共享等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电力系统云仿真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源于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项目研究了海量仿真数据存储管理、大规模分布式并行仿真、仿真平台服务能力集成和构建技术、一体化模型和数据管理等电力系统仿真云化关键技术,研制了云仿真系统。云仿真系统首次实现了基于云计算服务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分析软件开发、测试和应用服务的新模式,具备跨域任务协同调度管理和异地分布式计算资源共享功能,提高了数据维护和仿真分析效率。

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多家电网开展省级以上电网仿真计算分析,系统稳定可靠,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提升了计算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应用开发运维效率,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项目形成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6项,发表论文10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

上一篇:职校连线下一篇: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