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贫血范文

2024-07-22

老年人贫血范文(精选10篇)

老年人贫血 第1篇

1 老年人贫血的危害

贫血临床表现主要是组织缺氧和由于缺氧所致的代偿缺乏引起。老年人出现贫血后,由于其各组织及器官代偿能力差,常可影响到其他多器官疾病,加重原有病情,使死亡风险增加。多项研究显示老年贫血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下降。Penninx等[4]发现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3种不同定时功能测试(站立平衡、5次重复从椅子上站起坐下、8英尺行走)能力下降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一致。有研究发现,与同龄非贫血者相比,在意大利Chianti地区居住的年龄在65~102岁贫血患者的膝伸肌力和手握力降低[5]。

贫血是老年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即使存在轻度贫血,也可能引起机体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增加[6]。国外报道血红蛋白每降低1 g/dL,患左心室肥大的风险增加6%[7]。一些观察性研究及临床试验都发现,即使是轻度贫血亦可以造成老年人体力活动受限,致使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死亡可独立的归因于贫血因素[8]。在患其他疾病时,贫血可能影响老年人的死亡率,与非贫血者相比,伴贫血的老年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增加[9]。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能够改善终末器官的功能。国内也有报道,贫血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心衰患者贫血发生率随着心功能恶化而升高[10]。

多项有关贫血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研究显示,贫血可以导致老年人体能和认知功能下降和死亡率上升[11]。尽管研究发现贫血与Alzheimer’s病的关联性不强,但是贫血可导致大脑局部缺血,认知反应能力衰退,从而引起痴呆[12]。贫血可以使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增加,贫血所致的肿瘤缺氧可以导致放疗和化疗作用减弱并刺激血管生成,不利于局部肿瘤的控制,而治疗贫血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13]。

2 老年人贫血的病因

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常常不能归于单一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是慢性病贫血、营养缺乏性贫血和不能解释的贫血。

2.1 慢性病贫血(ACD)

ACD是继发于慢性感染、炎症、创伤或肿瘤等慢性疾病的贫血,以具有足够贮存铁而表现为低铁血症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国外有研究表明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占全部病因的30%~45%,居老年贫血病因之首[14],国内也有报道在老年人中AC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15]。

目前认为,老年患者受到炎性刺激后可见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时间的延长,这可能是老年人慢性病贫血产生的共同机制[3]。性激素对炎症调节的改变和炎性细胞因子分解代谢的减少可能是潜在的原因[3]。其结果是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刺激Hepcidin的产生,后者引起肠道铁吸收减少和巨噬细胞铁释放减少[16]。最近有研究发现,Hepcidin在体外也能抑制红系集落形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0.5 U/m时,体外红系集落的生成被Hepcidin抑制,而在EPO水平为1.0 U/ml时则不受抑制。提示Hepcidin不但通过影响铁代谢,而且通过影响红系祖细胞增殖和生存而在AC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7]。

2.2 营养缺乏性贫血

营养缺乏是老年人贫血的第二大病因。国内多项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IDA)和巨幼细胞贫血(MA)是老年人贫血的主要原因[18,19]。IDA的常见病因为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虽然缺铁是老年贫血的常见原因,但单纯由饮食中铁缺乏所致的贫血却少见[20],慢性消化道失血是引起IDA的主要原因[21]。而消化道肿瘤则是老年人慢性胃肠道失血最常见病因,因为这些疾病自始至终贯穿失血的过程,同时其代谢产物及毒素能抑制骨髓造血和红细胞的合成,晚期骨转移也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另外,随年龄的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增加,其相关胃肠并发症,如消化不良、胃黏膜溃疡和出血较为常见。故老年人服用水杨酸盐是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原因之一[22],而这又促进贫血症状的出现。

老年人MA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膳食异常[23,24]。老年MA以消化道疾病居多,提示老年人MA的发生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部分老年人有偏食、素食的习惯,加之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而节制饮食,患脑血管意外后,饮食困难而摄入减少,由于体内叶酸的贮存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老年人又常有胃酸减少和胃蛋白酶缺乏。因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24],从而引起MA。

2.3 不能解释的老年人贫血(UA)

对不能解释的老年人贫血进行的研究表明,与慢性病性贫血相比,尽管没有显著性差异,UA患者肿瘤的患病率高于慢性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并且UA患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接受手术比例也高于慢性病贫血患者[16]。在不能解释的贫血中,炎症反应的失调、缺氧,红细胞生成素感受机制变迟钝、肌肉组织减少、干细胞数量、质量改变(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性激素减少、常伴多种疾病和使用多种药物,均可能是贫血的潜在机制[3]。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对EPO的敏感性的下降、老年人抑制红细胞造血的细胞因子IL-6的增多、雄性激素的降低(男性和女性)、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等均可诱发UA[25]。Artz等[26]对60例85岁及以上老年贫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不能解释的贫血占45%。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临床上对于不能解释的老年人贫血均应进行骨髓涂片、活检及染色体检查[27]。

总之,贫血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症状,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人贫血的发病率会不断增加。随着对老年贫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贫血不但提示机体可能潜在某些重要疾病,而且与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密切相关。因此,老年人贫血应当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贫血成为应给予极大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贫血可以导致老年人体能和认知功能下降,住院率、死亡率增加以及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是慢性病贫血、营养缺乏性贫血和不能解释的贫血。老年人贫血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应当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治疗老年人贫血中医有方 第2篇

一般而言,通常造成贫血的原因,常见包括有慢性疾病出血、手术或女性产后,以及营养不足或是营养失衡的状况造成。还有属于先天性疾病、再生不良性贫血,或是红血球崩坏的溶血性贫血。

通常贫血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疲倦、脸色苍白、易喘、心悸、记忆力减少、免疫力降低;过度贫血与营养不良的老年人会造成失智风险的增加。

中医认为,贫血属于中医的“血虚”“虚劳”范畴,与气血虚弱相关,患者常见于心脾血虚、脾肾亏损的体质者。

老年贫血问题,主要可见出现“心脾血虚”;以及“脾肾亏损”症候,应配合加强补血虚,还有补肾调理。此外,可配合食疗方式改善贫血。

老年贫血中医辨证用药部分,针对“心脾血虚”者,症状常见表现可见老人食欲不佳、营养失调、体质虚弱、心悸、易喘、胸闷,药方可用归脾汤(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等)治疗。

而针对“脾肾亏损”者,症状表现常见老人腰膝酸痛、怕冷、频尿、头晕、失智、记忆力减低,可用四物汤(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加上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肉桂、炮附子、车前子、牛膝)。

另外,可配合长期食疗,改善贫血症状;包括可多吃苹果、樱桃、葡萄、红豆、波菜、红凤菜、海带、海苔、猪肝、牛肉、紫菜等。

老年失智日常生活保健,可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接触。日常饮食应均衡,同时可多摄取深海鱼油,以及富含叶酸铁质的食物及维生素B6的食物多摄取,如豆类、坚果类、肝脏、酵母、肉、鱼、绿色蔬菜、燕麦、甘藷、马铃薯、芋头、莲藕、杏仁、核桃、花生、芝麻、黑豆、卵鳞脂等。

同时,还可配合穴位按摩,包括可多按摩百会、风池、合谷、太阳穴,有助于促进头部循环,帮助减缓记忆力减退的作用。

药膳保健方可准备紫糯米200克、龙眼肉3钱、红枣5枚,加水适量熬煮成粥;可改善心脾血虚型的老年贫血,有益智补血功效。或准备覆盆子3钱、黑豆2钱、红枣5枚、炖乌骨鸡腿一支,加水适量,炖煮成鸡汤;可改善脾肾亏损型的老人贫血失智,还可改善频尿。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52例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缺铁性性贫血,病因

缺铁性性贫血是老年人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病因与非老年人明显不同, 多为继发性贫血, 常见于消化道疾患, 尤以消化道肿瘤所占比例最大[1]。在临床上重视其病因的寻找, 对治疗至关重要, 现将我院2006至2011年收治的52例60岁以上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在60岁以上, 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52例患者中, 男性33例, 女性19例, 男∶女=1.74∶1, 平均71岁, 轻度贫血9例, 中度贫血29例, 重度贫血14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 部分患者有纳差、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1.3 实验室和器械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 (Hb) 30~100g/L, 平均64g/L, 红细胞平均体积56~8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6~26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20~300g/L, 具有小细胞低色素的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骨髓细胞内外铁均消失。粪便隐血实验阳性者34例, 占65%。所有患者均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粪便隐血实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纤维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2 结果

52例老年缺铁性性贫血患者中消化道疾病占78.8%, 其中消化道肿瘤14例, 占26.9% (胃癌8例, 结肠癌3例, 直肠癌2例, 食道癌1例) , 消化道溃疡11例, 占21.2%, 慢性胃炎11例, 占21.2% (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 , 胃切除术后2例, 占3.8%, 结肠息肉1例, 占1.9%, 痔出血2例, 占3.8%, 与饮食因素相关者7例 (包括素食、进食少、长期饮浓茶) , 占13.5%, 反复咯血2例, 占3.8%, 其他原因不明2例, 占3.8%。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中, 消化系统疾病是主要原因, 其中, 消化道肿瘤占首位[3], 应引起重视, 为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临床上对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老年患者, 首先要考虑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能直视病变的部位, 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应该作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常规检查项目。消化道肿瘤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主要是铁吸收不良与慢性失血。另外, 由于肿瘤所造成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异常, 使铁的释放和利用障碍, 而且老年人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减退, 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这些均可使铁代谢发生改变[4]。由于细菌、病毒的感染可破坏红细胞, 也可抑制骨髓幼红细胞的生长, 加之铁利用障碍,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均可加重贫血, 胃切除术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痔出血主要是因为慢性胃肠道出血引起缺铁性贫血。老年人贫血常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早期症状不典型, 且合并有其他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从而影响贫血的病因诊断, 延误治疗。老年人每天需补充的铁量不超过1mg, 一般饮食可满足供给[5]。但长期素食或膳食结构不合理, 可致铁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 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隐匿性、间歇性的胃肠出血, 由于每次出血量少, 临床上易忽视, 由于胃肠道每日失血15~75mL时, 大便颜色可没有变化, 要明确这样的失血, 必须反复进行粪便隐血实验, 粪便隐血实验阴性, 仍然有必要行内窥镜检查。

总之,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 消化道疾病占整个病因的首位, 粪便隐血实验是筛查消化道隐匿性出血的重要手段, 内窥镜检查是确诊消化道疾病的手段。可把粪便隐血实验、内窥镜检查作为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以便早期诊断, 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1]汪宝贞, 余永卫, 候俊, 等.180例老年缺铁性贫血内窥镜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24 (11) :1071-1072.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6-9.

[3]肖红, 黄力君, 王恩湘.中老年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9) :4594-4595.

[4]李薇.老年人缺铁性贫血67例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7 (3) :209-211.

老年人驼背贫血饮食吃什么好 第4篇

第一: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也可以适量的补充钙剂。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一些豆类食物都是豆制品,例如牛奶、豆浆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有必要,那么老年人也可以适量的服用一些钙片或者是补钙的胶囊。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老年人由于钙质不足导致的骨质疏松的情况,对于预防老年人骨折、骨裂以及驼背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第二:多睡硬木板床。

长期坚持睡硬木板床,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驼背。除此之外,晚上睡觉的时候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要保持一个挺直的姿势,那么晚上睡觉也最好坚持这个姿势,也要选择仰睡,让背部压在硬木板床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军人都是昂首挺胸的原因。如果说习惯了侧睡的,那么也最好不要出现弯腰睡觉的情况,因为长期这个习惯也会出现驼背的情况。

第三:昂首挺胸大步走。

很多人喜欢将双手放在背后,这样背着手走路认为更加的有气势。事实上结果正好相反,因为这样走的时候双手放在背部,这样头部就会在不知不觉的低下来,这样背部也会出现弯曲,如果长期如此就容易出现驼背的情况。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逛街、散步还是其他,最好要昂首挺胸大步走。

第四:家庭体育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坚持体育运动,例如吊环、单双杠等等,也可以自己有意识的抬头挺胸,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进行,这对于身体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老人家出现驼背的情况属于正常的,这是因为年纪上来的缘故,事实上,这并不是如此。老年人驼背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身体缺钙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还应该补充足够的钙质。老年人骨质疏松对于身体的伤害非常的巨大,不仅导致骨骼变得疏松以及脆弱起来,并且承受能力也在下降,只要轻微的打击就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人们长期站立,如果骨质疏松了,那么所要承受的负荷就会加重,这样就容易出现驼背的情况了。

老年人贫血咋办?

贫血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大致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由于年纪的不断增长,人体之中的胃液分泌以及消化酶的活力都在不断的下降,所以肠胃的消化吸收能也也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身体之中对于铁质的摄取就会出现不足,不能满足身体对于铁质的需求,这样就容易出现贫血的情况了。

第一:多吃含铁的食物。

老年人应该多吃一些补铁的食物,常见的有动物内脏、瘦肉、以及血液等等,这些食物之中不仅含有的铁质比较高,同时在进入身体之中消化吸收也会更好,并且不会受到其他食物的影响。除此之外,日常也应该多摄取一些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和铁质形成血红蛋白,这样人体之中的血液循环才能够恢复正常。

第二:摄入Vc。

专家告诉我们,Vc能够很好的促进铁质的吸收,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Vc的水果以及蔬菜,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身体形成血红蛋白。

第三:补充铜。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出现贫血的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缺铜的情况,并且铜能够有效的促进身体对于铁质的吸收,另外也是人体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微量元素,他能够很好的参与到血红的合成之中。

第四:多吃一些粗粮以及天然食物。

多吃这些食物不仅能够满足身体对于铁质的需求,同时对于保健身体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年人驼背贫血是很多家庭都关系的问题。老年人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加,身体之中的各种机能也在不断的下降,所以很容易出现贫血以及骨质疏松的情况,所以应该多吃一些能够有效的补充铁质以及钙质的食物,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老年人贫血 第5篇

1 临床概况

人体缺铁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为摄入不足、失血过多、吸收不良、丢失过度。或因老年人牙齿掉落,咀嚼吞咽困难,进食少;或因便秘,长期应用缓泻剂;胃黏膜破坏,胃酸减少或缺乏等原因造成铁摄入不足;或患有急性或慢性出血,如消化系统的肿瘤、溃疡病、痔疮、憩室及食管裂孔疝等,均为导致老年人贫血的常见原因[1,2]。临床表现为头晕、困倦、乏力、面色苍白、记忆力减退,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毛发干枯等,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心悸气短、脉压加大、心力衰竭、下肢水肿、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的铁过多的缺失,不能保障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程度和症状与起病的急缓有关。诊断标准:血红蛋白<110g/L,伴有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平均血红蛋白(MCH)<26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血涂片中红细胞变小,染色中间透亮区加大。依据血红蛋白的数量把贫血分为轻、中、重三度,血红蛋白90~110g/L为轻度;60~90g/L为中度;<60g/L为重度[3]。

2 治疗措施

2.1 中西药联合治疗

鲍锡金[4]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28例,总有效率达96.4%,本研究对照组给予琥珀酸亚铁2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血Ⅰ号方(炙黄芪10g,当归10g,熟地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鸡内金6g,陈皮6g,炙甘草3g,炒薏仁15g,炒山药15g),水煎服,每天1剂。2组均连服4周。乔新梅等[5]采用归脾汤联合福乃得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7.5%。段兆洁等[6]采用八珍汤随证加减联合补铁丸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疗效佳,总有效率为96.9%,不良反应少,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 中医治疗

姚宇红等[7]报道,采用健脾补血方法治疗老年人缺铁性贫血总有效率为96.7%。方药组成:黄芪、党参、当归、白术、龙眼肉、茯苓、陈皮、远志等,水煎服,每天3次,每天1剂,28d为1个疗程。

2.3 补铁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

王凌档[8]报道,采用补铁+抗Hp治疗收到满意效果。具体方法:在常规琥珀酸亚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Hp治疗: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奥美拉唑10mg,每天2次;甲硝唑0.4g,每天3次,饭后服,7d为1个疗程。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74.2%,第4周后的有效率为90.3%,第6周和第8周后的有效率均为100%。李海霞等[9]报道,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伴Hp阳性患者37例,治疗组均得到治愈,Hp均转阴,治疗时间短。治疗方法: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处方:木香、乌贼骨、姜半夏、陈皮、砂仁各10g,党参30g,炒白术、煅瓦楞子各20g,茯苓15g,甘草5g,每天1剂。右旋糖酐铁片50mg,每天2次,饭后服,忌茶。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加食疗

琥珀酸亚铁片0.1g,维生素C0.1g,每天3次,中药:人参归脾丸9g,每天2次,同时加用桂圆蛋食疗方:干桂圆肉6g,加水400ml,煮沸15min后打入鸡蛋2枚于桂圆汤中,待鸡蛋熟后便可饮用。同时应指导患者每日三餐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低磷饮食为主,多进食鸡、牛奶、瘦肉等动物蛋白质及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嘱咐患者在服用铁剂的同时应避免饮用茶、咖啡、牛奶、蛋类及植物纤维,以免影响铁的吸收与利用[10,11]。

2.5 补铜

铜是许多酶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铜能促进铁的吸收与利用,促进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12],铜能直接参与造血过程,因来源于食物的铁是二价铁,而血红蛋白的铁是三价铁,如二价铁要转化成三价铁,则有赖于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当体内缺铜时,就会因铜蓝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合成障碍,铁的吸收和利用降低,导致铁的转化困难而诱发或加重贫血,此类贫血单纯补铁治疗无效,必须同时补充铜。补铜的方法以食物补充为主,含铜较为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家禽肉类、新鲜水果、坚果类、番茄、豌豆、土豆、贝壳类、紫菜、巧克力等。

3 护理

3.1 健康教育

老年人贫血最常见的类型是缺铁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的胞浆内富含血红蛋白,主要任务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核心部分是铁,当体内的铁不足时可因血红蛋白的合成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若长期不能改善贫血的状况,则不仅会影响体力和脑力,加速衰老,还会导致免疫和消化功能和活动能力降低、使原发病加重,故有必要对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识,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烹调方式,预防和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并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系统,让老年人感到被尊重、被社会和家庭的关心照顾,从而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生活质量,是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根本手段,对临床治疗有增效作用[13,14]。

3.2 护理干预

食物中的动物肝、瘦肉、动物血、虾米、苋菜、韭菜、海带等含有丰富的铁,海带中每100g含铁量高达150mg,比猪肝高6倍;乳产品中含铁量较低,因此,要适当多食用动物性食物,动物食物中铁吸收率高达20%,而植物食品中铁的吸收率只占摄取量的1%~7%,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在膳食中提供给人体足够的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以补充铁及相关营养素使贫血得到预防或纠正。补铁应以禽畜肉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为主[3,13]。注意避免铁及各种营养素的丢失,妥善掌握食物的烹调方法,避免一些影响铁吸收的因素[15,16]。

4 讨论

老年贫血56例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贫血患者56例, 男31例, 女25例, 年龄60岁~91岁, 平均年龄 (70±3.7) 岁。贫血的诊断参照《内科学》第七版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 。标准贫血分级:极重度:血红蛋白 (Hb) ≤30 g/L, 重度:Hb 31~60 g/L, 中度Hb 61~90 g/L, 轻度:Hb91~120 g/L (女91~110 g/L) 。贫血分型: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100 f L, 小细胞性贫血MCV<80 f L, 正细胞性贫血80 f L

1.2 观察指标

(1) 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主要体征、出院诊断等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指标如:Hb、红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

2 结果

2.1 病因 病因分析见表1.

56例患者中, 慢性病贫血12例 (21.4%) , 比例最大, 缺铁性贫血9例 (16.1%) 、巨幼细胞性贫血6例 (10.7%) 、混合性贫血5例 (8.9%) 三者合计20例 (36%)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将肾性贫血单独分类, 发现其所占比例达14.3%, 其次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各占8.9%.

2.2 临床特点

56例老年贫血患者中, 仅有32例因贫血综合征来就诊, 且症状差异较大, 头晕14例, 乏力20例, 面色苍白22例, 心悸7例, 手足麻木8例, 肢体颤抖2例, 典型镜面舌6例, 黄疸1例;有24例无贫血相关症状, 均是因其他系统疾病就诊时通过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而发现的, 如:咳嗽、吞咽困难、便血、消瘦等。

2.3 细胞形态分类

将全部患者血常规按红细胞体积分类进行分析, 发现小细胞性贫血9例 (33.9%) , 大细胞性贫血11例 (19.6%) , 其余26例 (46.5%) 为正细胞性贫血。

2.4 贫血严重度分类

轻度贫血30例, 中度贫血25例, 重度贫血1例, 无极重度贫血病例。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老年贫血以慢性病贫血和营养缺乏性贫血最为多见, 慢性病贫血中又以肿瘤为主, 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这类疾病诱导机体产生较多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干扰素 (IFN) 、炎症因子等造血负调控因子而抑制造血[1]。此类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性多见, 轻中度贫血为主。如今,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生命的重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 恶性肿瘤患者中60%存在贫血, 提示老年贫血和恶性肿瘤性疾病密切相关, 贫血常是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

营养缺乏性贫血占所有贫血患者的36%, 可能的原因有: (1) 老年人素食、偏食、咀嚼功能差、味觉减退、过度烹饪致营养素摄入不足; (2) 胃肠道吸收功能差; (3) 胃切除术后及萎缩性胃炎患者内因子缺乏可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2], 慢性胃肠道失血疾病致铁丢失过多; (4) 老年人多合并有1~2种慢性疾病, 疾病本身影响摄入, 一些内科常见疾病的长期药物服用亦可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 如冠心病常用药物阿司匹林, 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均损伤胃黏膜造成营养吸收不良[3]。营养缺乏性贫血中, 小细胞低色素性所占比例更大。调查还发现, 老年营养缺乏性贫血常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有引起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我们还发现, 肾性贫血亦占较大比例, 据相关资料报道, 30%的老年贫血患者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相对或绝对缺乏[4], 肾功能不全、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等均可导致EPO缺乏而致贫血[1]。本组患者中有1例即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贫血, 经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后数月, 贫血症状消失。此类贫血多为轻中度正常细胞性、正常色素性贫血。

本组资料中, 有3例为原因不明性贫血, 未发现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 此3例患者均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分析原因可能为检查不够全面 (未行骨髓象及EPO检查) , 相信随着疾病的进展和检查的完善最终会归结为某一类疾病。

此外,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占较大比例, 此类贫血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或衰竭致克隆性造血异常引起。

总之, 老年贫血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一旦发现与贫血有关的症状或体征均应行血常规检查, 确诊贫血后应进一步查明病因, 除外单纯营养缺乏因素后, 尤其应进行肿瘤性疾病的筛查。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积极纠正贫血, 有资料显示:纠正贫血可改善多脏器功能, 有助于慢性病的稳定和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5]。

参考文献

[1]邵宗鸿.贫血概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58-563.

[2]张之南, 单渊东, 李蓉生.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89-191.

[3]王平, 闫淑宁.巨幼细胞性贫血14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2011, 26 (15) :1334.

[4]赵一鸣, 王会平, 沈元元, 等.老年贫血患者病因和临床特点102例分析[J].临床荟萃, 2011, 26 (6) :517.

老年人贫血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同时期化疗的老年肺癌患者共150例, 年龄65~85岁, 平均75岁。其中男性88例, 女性62例;鳞癌87例, 腺癌63例。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临床分期均为IIIB期肺癌, 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 一般情况良好, Karnofsky70分。化疗前肝肾功能均正常, 预计生存期>6个月, 化疗前所有患者血常规基本正常。排除易致贫血的疾病, 如合并胃肠道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或炎性反应等。

1.2 治疗方法

所有150例老年肺癌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 具体用法为吉西他滨1000mg/m2, d1、d8, 顺铂用量75mg/m2, d1, 28天重复, 均行4周期化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 检测化疗前及行4周期化疗后的第14天的血红蛋白 (Hb) 水平、红细胞 (RBC) 水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与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的变化,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化疗前后两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所有老年肺癌患者均完成4周期化疗, 化疗后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贫血, RBC、HGB化疗后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DW化疗后有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CV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P<0.05, #P>0.05

3 讨论

研究证实, 含铂类药物的两药方案为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线方案;对于老年肺癌患者, 有研究证实含铂类药物的两药方案化疗是可行的, 化疗可以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能够延长生存期。吉西他滨+顺铂方案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其疗效已得到证实, 成为目前肺癌患者常用化疗方案。但是,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差, 各器官代谢慢, 较之年轻患者机体修复能力明显减退, 化疗后出现血液性毒性的症状的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 肺癌患者使用传统的顺铂化疗, 高达81%的患者出现贫血, 使用吉西他滨单药化疗后, 24%的患者出现贫血[2]。在肿瘤患者中, 贫血可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低落, 还可导致认知、精神障碍等[3]。

贫血的分类具有多种方法, 传统红细胞指数分类法, 不能全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 因为红细胞指数分类法不能够明确红细胞体积大小的离散程度, 对贫血的鉴别是笼统的。而依据MCV、RDW指数贫血分类法更能反映贫血的病因[4]。因为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 更客观、准确, RDW值越高, 表示红细胞的大小变化越明显。所以RDW和MCV指数贫血分类法在贫血诊断中逐渐被临床广泛认同。例如, 贫血原因难以辨别时, 当外周血中存在正色素与低色素二者并存贫血时, 且MCV正常, 合理的解释是部分早期铁缺乏患者, MCV亦可正常, 在贫血的初期, 虽有患者储存铁减少, 但储存铁尚能满足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需要, 可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变化, 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当MCV值基本正常时, 如果RDW升高, 可能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指标[5], 若早期缺铁性贫血不能及时早期纠正, 随缺铁程度增加, 逐渐发展成为缺铁性贫血。研究发现,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表现为MCV降低、RDW增高;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RDW及MCV均升高。本组通过老年肺癌含铂药物化疗研究, 发现化疗后不久即出现贫血, 但是其MCV无明显变化, 而RDW变化有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依据MCV、RDW指数贫血分类法属于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导致肺癌患者贫血原因是多方面的[6], 铂类药物直接破坏红细胞;铂类治疗导致肺癌患者肾脏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消化道反应导致进食差, 影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由于肿瘤细胞快速生成、增殖, 其细胞体积较大, 因而出现双相红细胞, 导致肺癌患者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本研究证实, 晚期肺癌患者的化疗后贫血是多因素的, 如果在含铂方案化疗患者中, 检测MCV、RDW值的变化, 可以帮助我们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如考虑补充维生素B12、叶酸、铁剂以及EPO, 或是采取预防性治疗, 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化、放疗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含铂化疗药物对老年肺癌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老年肺癌患者行全身化疗4周期, 测定化疗前后血红蛋白 (Hb) 水平、红细胞 (RBC) 水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与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 老年肺癌患者化疗后红蛋白 (Hb) 水平、红细胞 (RBC) 水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与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平均水平与化疗前相比, 水平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导致老年肺癌患者贫血发生, 为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关键词:肺癌,化疗,贫血

参考文献

[1]孙燕.抗肿瘤药物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

[2]陈燕平, 刘云聪.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治疗探讨[J].贵州医药, 2009, 33 (10) :932-934.

[3]李博, 石远凯.贫血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及治疗[J].癌症进展, 2007, 5 (3) :269-275.

[4]张启友.红细胞MCV和RDW参数对贫血的鉴别诊断[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 (6) :125.

[5]彭海维.MCV和RDW检测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8, 6 (3) :55-56.

老年人贫血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昏、乏力、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无腹痛、腹泻、恶心、呕血、黑便等明显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肿瘤症状,查体缺乏消化道肿瘤相关体征。入院时血红蛋白均≤60 g/L.病程1年~3年不等,曾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并经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用药时间≥3个月。其中3例患者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并给予维生素B12、环孢素A和雄激素治疗。

2 筛查方法

经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在进行实验室一般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腹部B超检查并重点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系统肿瘤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的基础上,将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列入继发性贫血排查标准:(1)“贫血”病史长(≥3个月)或“贫血”反复出现;(2)经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治疗2 d~3 d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30%);(3)骨髓象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4)便隐血至少2次(素食,停用维生素C、铁剂3 d以上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任何1次阳性;(5)血清肌酐正常但尿素氮增高。其中(4)(5)两项任何一项阳性为进一步查找贫血原因的绝对指征。

3 实验室检查

本组16例中,13例患者至少有1次便隐血阳性或尿素氮增高,占81.3%;经铁剂、叶酸、维生素B12治疗2 d~3 d,12例患者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增高30%以上,占75%;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7例,明显活跃9例,呈现较典型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与缺铁性贫血“双重”表现,如幼稚红细胞有巨幼样变,晚幼红细胞胞体偏小,胞浆偏蓝,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未见病态造血;骨髓组织化学检查:骨髓铁染色呈铁储备降低或缺铁表现。

4 临床诊断

对经过初步筛查的可疑患者,我们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胃、十二指肠镜检或16排CT扫描等不同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贫血原因,在上述检查结果阳性的基础上,经外科手术或组织活检证实。本组病例中,十二指肠肿瘤7例(腺癌5例,平滑肌瘤2例),空肠肿瘤6例(腺癌2例,平滑肌瘤4例),回肠肿瘤3例(腺癌1例,平滑肌瘤1例,淋巴肉瘤1例)。

5 讨论

小肠肿瘤是引起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但术前确诊率低[1],其原因可能与小肠肿瘤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警惕性、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部位隐匿、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尚无对原发性小肠肿瘤有价值的标志物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有关。本组患者门诊医生均以“重度贫血”收入血液内科,入院时患者缺乏与小肠肿瘤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而且多数患者长期按“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营养性贫血”在外院或门诊治疗。入院后依据我科制定的继发性贫血排查标准进行了认真排查,对符合条件者,再进一步采用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胃、十二指肠镜检或16排CT扫描进行辅助诊断,以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结果在268例“重度贫血”患者中,筛查出小肠恶性肿瘤16例。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关键是病因的追踪和诊断。我们体会到:(1)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至关重要,在骨髓检查排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后,如患者生活条件不足以引起营养障碍,要想到继发性贫血的可能性,而消化道出血是病因筛查的重点。(2)便隐血是排查有无消化道出血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但影响因素较多,易出现假阳或假阴性,因此要特别注意影响便隐血结果的因素与标本采集方法。(3)网织红细胞计数对观察贫血治疗疗效是一种既简单又灵敏的方法,对治疗后短时间即有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的患者,可初步判定患者骨髓增生良好,在排除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等因素后,要高度怀疑有失血情况存在。(4)血肌酐正常而尿素氮增高的贫血患者,在排除患者进食高蛋白的因素后,应想到患者可能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以明确病因。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仍是目前小肠肿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但诊断符合率仅有50%[2],检出率很低可能与放射医师经验不足有关。纤维内镜检查是发现小肠肿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普通的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较高价值,但对Tretiz韧带以及远小肠无法探及。B超、CT、MRI均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是否转移,但由于肠管内容和气体的干扰以及小肠的可移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当肿瘤直径小于1.5 cm时难以发现。因此,对高度可疑小肠肿瘤的患者,要进行认真分析,以免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邝贺龄,胡晶津.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5-436.

关注老年性贫血 第9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王文生

贫血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其中尤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据统计,老年性贫血患病率在男性约为30%,在女性约为17%,贫血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字面上讲,贫血就是血液贫乏、不足,实际上其主要是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检查单上常常用Hb来表示)<120克/升,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克/升就是贫血。而世界卫生组织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贫血定义为男性血红蛋白<130克,升,女性<120克/升。在贫血的整个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但在老年性贫血中,男性高于女性。

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的氧气,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因此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可直接造成人体脏器功能减退,导致病变。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本身就存在缺氧状态,如果再发生贫血,其原有的慢性病会加重。同时,老年性贫血常被忽视。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老年性贫血的常见病因

老年性贫血可以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甚至是某些疾病的首发表现,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引起老年性贫血的病因有:

1.造血原料缺乏 包括铁、维生素B12、叶酸等缺乏。除饮食因素外,胃肠道病变、胃及空肠切除、胰腺病变以及药物应用干扰等,均可造成造血原料缺乏,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系大细胞性贫血,有时因铁、维生素B12、叶酸均缺乏而导致混合性贫血。

2.炎症 炎症性贫血过去被称为慢性病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足约30%的老年性贫血是由于EPO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肾脏病变所致EPO产生不足的肾性贫血较多见,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必有”的症状。全身慢性疾患,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感染时EPO产生不足或对EPO不敏感导致的老年性贫血也常见。

4.恶性肿瘤 老年人恶性肿瘤所致贫血中,以消化道肿瘤及造血细胞肿瘤为多见。消化道肿瘤可因长期少量慢性失血或急性大出血导致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因此老年男性或绝经后女性一旦出现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一定要追查原因,特别要排除消化道肿瘤。另外,造血细胞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在老年人是多见的,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有时会以贫血为首发表现。

5.药物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最常用的如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阿司匹林,该药长期应用可引起2%左右的患者因消化道失血而造成贫血。老年人是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发人群,由细胞毒药和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干扰素等)通过骨髓抑制引起的贫血,是可以预见的,但必须提高警惕,及时处理。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结核药甚至某些静脉用活血化瘀中药等偶尔会通过免疫机制导致溶血性贫血,有时是危及生命的急性血管内溶血,需高度警惕,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6.病因不清 以上是老年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但有些老年性贫血的病因并不清楚。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等均可诱发老年人的贫血,这类贫血即所谓不能解释的老年性贫血。

“贫血”是老年人常见的且非常重要的血液系统问题。尽管很多老年贫血患者被诊断为营养缺乏、慢性炎症,或被认为其贫血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但相当一部分贫血患者的病因不清。

贫血的临床表现

老年人自己可通过以下症状来判断是否贫血——

一般表现:乏力、消瘦、体力下降、面色苍白或萎黄、踝部水肿等。

心血管系统表现:心悸、气短、胸闷、憋气等。老年人冠心病若伴贫血易诱发心绞痛,重度贫血者又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如精神淡漠、精神错乱、幻觉、兴奋、妄想、失眠、大小便失禁等,容易误诊为老年精神病。这些症状大都与老年人伴有脑动脉硬化有关。

消化系统表现: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

如有以上表现,可到医院验血确诊。

老年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检查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

2.周围血涂片检查: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还能发现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异常改变。

3.网织红细胞计数:帮助了解骨髓内红细胞系统的增生程度及作为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

4.骨髓检查:注意骨髓增生情况、各系细胞间的比例、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及是否出现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

5.贫血病因检查:包括尿常规、肝肾功能、粪便潜血、胃肠道x线、胃镜及有关的生化、免疫、组织病理及核素检查等。

专家简介

王文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北京大学临床医院会诊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干部保健健康教育专家。擅长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血液系统肿瘤、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治疗篇:如何治疗老年性贫血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梨园医院血液科主任 韩红

老年性贫血比较常见,但常因非血液病就诊而漏诊。合理膳食配合生血细胞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是防治老年性贫血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除了严重贫血的患者要及时输血外,其他的患者可以选择这样治疗——

饮食治疗轻度贫血患者,应首选饮食治疗。中重度贫血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也应该配合饮食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擅自选择市售的“补血药”。医院专科治疗时主要是口服铁剂,治疗有效者待血红蛋白升至正常值后还需补铁剂两三个月,以补充体内储存铁。

如有胃肠道疾病或急需增加铁供应者,可选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均应注意纠正引起缺铁的原因。

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直至血常规完全恢复正常。对于单纯维生素B12缺乏者,不能单用叶酸治疗,否则会加重维生素B12的缺乏。

血液恶性病的治疗一旦确定贫血是由以下血液疾病导致的,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要及时到专科进行治疗。

慢性病贫血的治疗 主要是祛除病因(原发病),如治疗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痔疮、肿瘤等。如果原发病不能治愈,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可以改善症状。

食疗篇:老年性贫血的饮食调养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梨园医院血液科主任 韩红

老年患者若正在服药,应遵医嘱正确服药。若该药有导致贫血的不良反应,应定期查血,并且从饮食上有意识地补血。若患有容易导致贫血的疾病,则要积极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性治疗贫血。这里,着重从饮食上为大家介绍防治贫血的办法。

饮食原则:营养丰富,全面均衡;多天然,少加工;少食多餐,易于消化;因人、因病、因时制宜。

生血食物可适当多吃

多吃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故可选用动物肝脏、奶类、瘦肉、鸡蛋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与肾、鸭血、鸭肫、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黄豆、黑豆、芹菜、大枣、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并提倡使用铁锅。

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肉类、肝、鱼、蛋、肾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新鲜蔬菜、水果和蘑菇中含有较多的叶酸。长期素食的老年人易患维生素B12缺乏,食用蔬菜过少的老年人易患叶酸缺乏。

适量摄入脂肪 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抑制造血功能。

调治老年性贫血的药膳

1.归脾粥

原料 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各15克,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各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各药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毫升,煎半小时。2次煎液混合,去渣。留汁于砂锅中,再将粳米淘净放入,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化。

功效 补益心脾,益气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型贫血,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怔忡、夜卧不宁者。

服法 分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5-7日。

2.人参养荣粥

原料 党参、当归、熟地黄、黄芪各15克,白芍、茯苓、五味子各10克,肉桂3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各药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毫升煎半小时。2次煎液混合,去渣。留汁于砂锅中,再将粳米淘净放入,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化。

功效 健脾补肾,补气益血。用于脾肾阳虚型贫血。

服法 分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3日。

3.黄鳝胡萝卜粥

原料黄鳝250克,胡萝卜150克,粳米100克,姜丝、麻油、精盐各适量。

制法 黄鳝去头、剖腹、去内脏、拆骨后洗净切片;胡萝卜洗净,切成细丝。粳米淘净,加水1000毫升,大火烧开后,加入黄鳝、胡萝卜和姜丝,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精盐,淋麻油,调匀。

功效 补气益血,强筋壮骨。用于心脾两虚型贫血。

服法 乘温空腹服,连服5~7日。

4.桑葚龙眼粥

原料桑葚、龙眼肉各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粳米淘净,加水1000毫升,大火烧开后,再将桑葚、龙眼肉洗净放入,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至冰糖溶化。

功效 补气血、益心脾。用于心脾两虚型贫血,症见面色无华、唇白手冷,头晕目眩者。

服法 分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3-5日。

5.大枣核桃粥

原料大枣50克,核桃仁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粳米淘净,加水1000毫升,大火烧开后,再将大枣去核、核桃仁去膜,分别洗净后放入,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化。

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用于脾肾阳虚型贫血。

服法 分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3日。

6.芡实花生仁粥

原料 芡实、花生仁各3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粳米淘净,加水1000毫升,大火烧开后,将芡实、花生仁(连衣)洗净,与去核大枣一同放入,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化。

功效 固肾涩精,补血健脾。用于脾肾阳虚型贫血。

老年人贫血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的年龄大于60岁的214例CKD 3~5期患者作为老年组, 患者平均年龄为 (72.2±8.2) 岁。选择同期年龄小于60岁的CKD 3-5期患者173例作为对照组 (非老年组) , 患者平均年龄为 (41.2±11.1) 岁。排除标准:透析患者、既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治疗者、应用铁剂者、合并血液疾病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有活动性出血者、恶性肿瘤者及近期合并感染者。

1.2 CKD诊断标准及分期

根据KDIGO 2012年慢性肾脏病评估及治疗指南[3], CKD定义为肾损害或肾小球滤过率 (GFR) <60 ml· (min·1.73 m2) -1持续3个月以上。e GFR应用MDRD公式计算:e GFR (ml·min·1.73 m2) -1=186× (Scr/88.4) -1.154× (年龄) -0.203× (0.742女性) [4];CKD分期:GFR 30~59 ml· (min·1.73 m2) -1为CKD3期;GFR 15~29 ml· (min·1.73m2) -1为CKD 4期;GFR<15 ml· (min·1.73 m2) -1为CKD 5期。

1.3 贫血判定标准

绝经前期女性和青春前期患者血红蛋白 (Hb) <110 g·L-1[红细胞压积 (Hct) <33%];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女性Hb<120 g·L-1 (Hct<37%) [5]。

1.4 冠心病诊断及心功能分级标准

所有患者的冠心病诊断根据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及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分级[6]。

1.5 观察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 (RBC) 、Hb、Hct、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碱性磷酸酶 (AKP) 、铁蛋白 (SF) 、血清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钙 (Ca) 、磷 (P) 、总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 PTH) 、C反应蛋白 (CRP) 。两组均取晨空腹外周血, 分离血清后用AU5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P、Alb、AKP、SF、Scr、BUN、Ca、P、TG、TC、C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 PTH。全自动血红细胞分析仪XT2000检测RBC、Hb、Hct。西门子AUCSONS200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仪记录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各连续性数据以±s表达, 各连续性数据均行正态分布检验。若两组均符合正态分布, 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 两组间相关性分析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 组间均数比较进行秩和检验, 两组间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组成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原发病情况

老年组中男134例, 女80例;慢性肾炎70例 (32.7%) , 糖尿病肾病74例 (34.6%) , 高血压肾损害61例 (28.5%) , 其他原因9例 (4.2%) 。非老年组中男112例, 女61例;其中慢性肾炎88例 (50.9%) , 糖尿病肾病38例 (21.9%) , 高血压肾损害43例 (24.9%) , 其他原因4例 (2.3%) 。老年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高于非老年组, 而慢性肾炎患病率低于非老年组, 两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贫血发病率

老年组总贫血发病率为82.7%, 非老年组总贫血发病率为70.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组CKD 3、CKD 4、CKD 5期患者贫血发病率分别58.7%、86.7%、98.6%, 非老年组CKD 3、CKD 4、CKD5期患者贫血发病率分别为37.7%、71.4%、96.9%, 同期比较, CKD 3、CKD 4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KD 5期两组贫血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RBC、Hb、Hct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SF、AKP、CRP、ALB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 不同CKD分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项检测指标

在CKD 3~4期老年患者中, 老年组贫血程度与同期非老年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CKD 5期老年患者中,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贫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同期非老年组比较, a P<0.05

2.5 两组冠心病发病率及心功能情况

两组冠心病发病率, Ⅱ、Ⅲ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 讨论

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 它可进一步加重CKD的进展, 同时它也是影响CKD患者心血管事件预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因此, 老年CKD贫血更需要引起重视。

我们发现, 老年CKD患者的贫血不仅发生早, 发病率高, 同时程度更加严重, 且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笔者认为, 老年人CKD贫血首先与老年CKD的病因构成比有关。美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最常见的CKD和终末期肾病 (ESRD) 的病因是糖尿病肾病, 其次是高血压肾损害[7]。李长春等[8]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中国老年CKD、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要病因。本研究非老年组CKD患者中, 慢性肾小球肾炎仍为导致CKD的首要病因, 但在老年CKD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为首要病因。已有报道, 糖尿病肾病患者贫血程度明显严重[9], 主要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异常及营养状态相关。老年人本身骨髓增生功能低下是贫血另一原因。文献[10]资料显示, 30岁以后骨髓造血组织开始减少, 80岁时造血组织仅相当于青年人的29%, 老年人应激能力低下, 参与造血的脾脏、胸腺、扁桃体及淋巴结重量下降。有文献[11]报道, 随年龄的增长, 老年贫血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本研究发现, 老年组碱性磷酸酶水平高, 提示骨髓增生能力减低, 而骨髓增生能力和对造血刺激因子的反应能力减低, 会造成红细胞生成能力相对减低或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使Hb水平相对较低。

老年组血浆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 提示老年CKD患者贫血与营养不良相关, 说明营养不良是造成贫血的重要因素。ALb和Hb存在正相关性也已得到证实[12,13]。老年患者肠道吸收功能减退, 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出现低蛋白血症、高黏滞血症、血流阻力增大、微小血管阻塞以及微循环障碍, 加重了血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老年组氧化应激严重, 而贫血与氧化应激有关, 发生机制为氧化应激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使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高表达[14], 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导致或加重贫血。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组CRP水平高于非老年组 (P<0.05) , 而CRP是慢性炎症状态敏感而特异性指标, 提示老年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炎症反应在患者的贫血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且独立的作用[15]。美国NHANESⅢ的调查数据显示, 32%老年人贫血的发生与慢性炎症 (伴或不伴有肾功能不全) 密切相关[16]。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相对缺乏是造成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最重要因素。老年人在肾功能明显减退时EPO分泌水平显著下降[17]。而炎症因子又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机体的造血功能, 特别是抑制EPO的分泌, 降低EPO的生物学活性, 引起EPO抵抗[18]。同时炎症过程中, CKD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以及一些毒素本身均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19]。另外,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组血清SF水平高于非老年组, SF是反映储存铁的重要指标, 储存铁增加提示炎症反应重, 出现功能性铁利用障碍, 结果使循环中的铁浓度下降, 造成Hb生成原料不足, 导致贫血。SF升高还提示老年患者有发生肿瘤的潜在风险[20], 而早期肿瘤不易被发现, 需警惕, 应尽早筛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年人贫血】相关文章:

老年人失眠06-15

中国老年人06-30

特殊老年人07-03

老年人贫困07-07

城市老年人07-25

老年人价值08-28

老年人钢琴教学06-08

老年人服务论文07-07

老年人居住空间07-08

老年人旅游市场07-26

上一篇:万科集团财务分析下一篇:中学体育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