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范文

2024-09-07

中药药理范文(精选12篇)

中药药理 第1篇

1 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机会少, 理论知识多

课堂上, 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理论知识的灌输, 更多的注重“教”的方面, 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纸上谈兵”的被动接受知识, 而极少有机会去接触中药房、中药厂等有关中药药品生产、流通的实际环节。

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与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我们知道中药成分复杂, 导致其药理作用表现出多效性。每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而中药药理学的内容通常是对其中某一成分的药理作用阐述, 往往有单一成分的作用与单味药作用相冲突的现象, 因此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既有相关性, 又有差异性。如附子, 含有多种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 还有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和四丙酰关附醇胺等, 药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 还有抗炎、镇痛、提高应激能力等, 尽管可以用来抗心律失常, 但是因其毒性大, 尤其对心脏毒性较大, 心电图表现为过性心率减慢, 随即出现房性、室性期外收缩和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1], 即如果使用剂量不当, 反而会引起心律失常。此外中药药理作用无明显量效关系, 无明确规律可循[2]。每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非常繁杂, 学生很难记忆。

1.2 研究方法特殊, 难以提高主动性

中药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 而中药药理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 因此中药药理学的内容是从临床到实验研究, 其目的是用现代医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为中药的国际化奠定科学基础。这与通常的药物研究是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的思路相反, 因而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色, 强调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其研究应该保持中医药特色, 这是它与其他实验科学研究的明显区别。中药药理的研究过程涉及到以中医“证”为基础, 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很多是基于以上研究方法的结果, 因此学生难以理解。

中药药理学属于实验性科学, 中药药理学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均来自动物实验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研究。但现有的传统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模型实验, 即实验前教师详细讲解, 实验时学生不用思考和创新, 只要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 比较所得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指导一致就行了。虽然验证型模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但其内容单调、陈旧、方法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过程中, 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索, 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实验后学生也没有多大的收获,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相互抄袭或拼凑数据。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验证性模型实验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局限性。

1.3 知识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由于新药研制周期极大缩短,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新药层出不穷, 药物的名称也是目不暇接。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和更新, 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有些新药或老药的新用途, 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 但是教材却没有收集;而一些在临床上已经淘汰或几乎不用的药物教材还没有及时删除, 甚至是教学的重点。这就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给临床工作带来麻烦和困难。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实践教学

有些中药和复方制剂作为传统药或代表药, 要花大量时间去讲这些内容, 医院、药店很少有, 而书上没有的药, 药店、医院药房很多, 所以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补充和完善。在制订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时, 可根据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主渠道, 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目前学生就业主渠道是药品营销工作和企业, 而这些企业销售的主要是OTC类药物, 如化湿药、温里药、清热药、泻下药等。中药药理学教学不重视这类药物的学习,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就业岗位上很少接触到的一些处方药物上, 学生在药品零售岗位不可能接触到这些药物。有些中药属精神药品, 零售企业无权经营;还有些药需在医护人员监护下才可应用。而对于接触最多的OTC类药, 所学有限, 难以满足指导顾客购药和用药的需要, 往往不能令顾客满意。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健胃消食药多为一些复方制剂, 而教学多不讲复方制剂, 只分散地在各个章节介绍单一的药物知识, 缺乏连贯性、针对性。因此加强OTC类药物及复方制剂的学习, 才能增强指导合理用药能力。

药品超市是中药药理学教学最佳的第二课堂, 经常到药品超市有目的逛逛, 哪些药教材上有、哪些药教材上没有, 了解药物新剂型、新品种, 并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做某类药的市场调查, 如解表药的市场调查分析。也可以上网络查阅有关资料, 扩大知识面, 养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例如查阅补虚药的最新进展[3]。

2.2 应用对比记忆

中药的药理作用复杂, 各论的学习难度较大。首先以中医药治法为线索, 把中药各论的各章节进行分类, 在讲各章节的概论时, 从这类药物的定义入手, 说明它们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然后把这类药物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病症相联系来分析这类药物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对其个性知识具体掌握。例如介绍解表药时,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有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过敏等, 这是本类药的药理作用概述, 代表药麻黄的药理作用有发汗、抗炎、抗过敏、平喘等, 基本上和概述作用一样, 有个别不一样的需特别记忆。这样学生对药物的作用既能抓住共性, 又能找到个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中药药性理论与西药药理基础理论对比。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与现代西药机制的关系;十八反十九畏与西药配伍禁忌的关系;受体学说等理论是现代西药药理的基础理论。如中药的归经, 中医理论认为, 每种病症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 因而某种药物能够治疗某脏腑经络的病症, 就意味着该药入某经, 如大黄具有泻下的功效, 归大肠经;治疗阳痿滑精的淫羊藿、鹿茸人肾经。可见中药的归经是从药物功效及疗效总结而来, 是药物的作用及效应的定位与定向。而西药则是某药的分布, 有的器官、组织分布多, 浓度高, 有的少, 与中药归经相比, 实质一样, 只是说法上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 以西药药理和中药药性为理论主线进行讲授, 学生有了学习理解上的参照物, 利于其删繁就简, 提高学习效果。

中药与西药药效学的对比。在教学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把西药药理知识与中药的药效学内容进行对比,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的知识。如在介绍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功能主治时, 选择作用机制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如在讲到清热药时, 清热药有抗病原微生物的功效;西药抗生素也是用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 可以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助于加深理解。

2.3 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中药的作用大多来源于生活, 经验性很强, 通过联系, 可以指导学习理论。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山楂能帮助消化, 这是一个常识, 但是具体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习消食药, 我们了解到山楂含有多种有机酸和丰富维生素C, 能促进胃中消化酶的分泌,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促进蛋白质的分解消化;如果一个人淋雨了, 可以熬一些生姜汤, 用于预防感冒,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生姜属温里药, 含有姜酚、姜醇能扩张血管, 使全身感到暖和。这样就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加强理论。

2.4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针对药物更新速度快的现状, 中药药理学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不断了解世界新药研制开发的最新信息, 追踪临床新药应用最新动态, 不断更新拓展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上建立中药药理学学习网站, 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料放在网络上, 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网页, 能提前做好预习工作, 听课时就更容易掌握教学重点;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站视频点播学习课堂上没弄懂的知识点, 以加深理解。此外,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专题讨论课, 要求学生分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书写报告或综述;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互相提问和解答, 教师有针对性的及时纠错, 最后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总结归纳答案和课堂发言, 对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 对教师而言, 教好任何一门专业课程, 既是对自我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挑战, 又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学改革的实验是艰巨的,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探索, 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 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 才能使中药药理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摘要:目的促进中药药理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 并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来阐述。结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 如加强实践学习, 应用对比记忆等, 可以提高中药药理学教学水平。结论上述方法可以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药理学

参考文献

[1]沈映君, 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周宁娜, 何晓山, 李秀芳, 等.多途径提高中药专业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1 (6) :68-69.

[3]罗琳, 徐济良.改革药理学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931-933.

中药药理相关期刊 第2篇

1.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2.中国药理学通报

3.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4.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5.中草药

6.中药材

7.中成药

8.药学学报

9.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0.中国中药杂志

11.中国药学杂志

12.中国新药杂志

13.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5.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6.中国药房

1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8.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9.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中药阿胶;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3-01

阿胶自古就被当作药材,中药阿胶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名贵中药材,一般是主要是由驴皮熬制而成,阿胶性味较为甘平,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用牛皮进行熬制出来的阿胶是名贵中药。在唐代时期,人们就研究出用驴皮熬制出来的阿胶,这种阿胶的药用功效是最好的,而且这种方法流传到现在,中药阿胶有利于安胎、滋阴补肾、补血等功效,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1 中药阿胶的药理作用

1.1 促进免疫功能改善 阿胶中的甘氨酸可以调整人体的血清铁,能够有效地推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对人体缺铁性贫血进行有效地控制。根据临床应用疗效来看,中药阿胶对于控制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展速度跟铁剂相比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医院临床治疗中,一般将阿胶应到治疗常规血液病、出血性疾病和一般月经病等的过程中。血液病指的是人体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出现减少,导致出现人体的再生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出血性疾病指的是孕妇产后出血、月经量过多、月经出现雪崩、血尿和便血等症状[1]。

1.2 有利于骨组织和钙代谢 进行阿胶临床治疗,能够提高阿胶组血钙度,可以调节人体骨钙平衡,阿胶中的药血清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骨细胞分离成熟,提高人体黄骨髓的造血功能,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

1.3 降低人體血管通透率 由于阿胶中的中性氨基酸含量和酸性氨基酸含量较高,所以阿胶能有效地扩张血管,缩短凝血酶原的活化时间,提升人体血小板的数量,进而降低发生病变血管的通透性。

1.4 具有较好美白作用和增强抵抗力 中药阿胶具有明显的抑制黑色素合成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作用,进而能够达到美白的效果,已经成为了非常理想的一种滋补和美白养颜的补品,现代药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中药阿胶具有贮存钙、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休克以及促进钙吸收等等保健功能以及临床医疗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中药阿胶能够有效地抑制黑色素沉淀和抵制络氨酸活性发展,以此实现美白的功效,中药阿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较为理想的美容养颜圣品,根据现代医学药理学,中药阿胶有着以下优点:预防容颜衰老、增强人体抵抗力、抑制肿瘤的生长、促进人体钙吸收等[2]。

1.5 促进生育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阿胶可以促进女性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子宫内膜环境,有利于胚胎着床,促进生育。

2 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

2.1 有着止血补血的作用 阿胶具有良好的补血功效,尤其是适合治疗出血性疾病,因为血虚疾病和阴虚患者较为适用,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热衷于用中药阿胶进行治疗因脾虚气寒产生便血和吐血,例如黄土汤药,《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阿胶的,阿胶主要用于治疗吐血、便血、女性经血不调、血痛、血崩以及产后出现的疾病,阿胶在临床的主要表现是:阿胶用于治疗旅客经过长期旅途劳累出现血虚症状,一般是搭配芍药、熟地和当归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例如胶艾汤。

2.2 有着良好的安胎和保胎作用 从古自今,阿胶就是安胎和保胎的功效。在《千金方》中有实际记载,就是葱白汤有着阿胶成分在内,能够有效地治疗女性怀孕期间的母体冷热交虚、损伤阴体等症状,因为在妊娠期间,胎儿主要依靠母体血液进行吸收和营养,所以,女性在生育之后,很容易出现阴血亏损症状,假如在女性妊娠期间,对孕妇的血虚进行冲任,胎儿会失去母体营养,经常出现胎儿胎动,胎儿出现不稳定情况,严重的甚至倒是妊娠终止,然而阿胶有着较好的滋阴补血的功效,能够孕妇在妊娠期间安胎和保胎。

2.3 有着滋阴和润肺作用 中药阿胶有着较好的滋阴润燥的作用,阿胶主要用于临床治疗阴虚肺燥病症,治疗药物组成部分为枇杷叶、胡麻仁、甘草等以及阿胶,运用胡麻仁、麦冬和阿胶治疗润肺养阴具有很好的功效。在实际治疗中,假如幼儿出现肺热、喉咙干燥和气喘的病症,应该使用上述药方,能够有效地发挥养阴润肺作用[3]。

3 注意事项

3.1 鉴别真假 因为中药阿胶药材比较珍贵,所以一定注意鉴别阿胶的真假,阿胶正品是有着光泽的黑褐色的长方块状,表面较为平滑;对着阳光看,是属于半透明的状态,质地较为坚硬易碎,横切面呈棕黑色,没有光泽感,较为平滑,胶花不明显,没有小孔,质地较为软,不易打碎,而且时而带有异味,这时就要仔细观察,有可能是仿冒品[4]。

3.2 注意服用剂量和时间 阿胶正常服用剂量为5-15克,一般是作用汤剂服用,最好烊化冲服,最好不要进行煎煮,但是阿胶性质较为滋腻,不易消化,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配合调理脾胃的药物,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阿胶消化和吸收,这样效果更加显著,阿胶服用最好适量,有时也需要忌口,在服用2个小时前后,一定不要吃萝卜和大蒜,这样会降低阿胶的作用,同时也不能饮茶[5]。

4 结 语

本文主要从中药阿胶具有止血补血的功效、中药阿胶的保胎和安胎的功效和中药阿胶的润肺和滋阴功效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作用,对于中药阿胶的药理作用论述。阿胶是一种较为名贵中药药材,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所以在实际的治疗和一般服用中,应该学会正确服用阿胶,以此发挥阿胶的实际疗效[6]。

参考文献

[1] 刘培民,章安,刘维志.复方阿胶浆对小鼠抗疲劳作用实验[J].现代中医药,2008,25(02):51.

[2] 李志,陈壁锋,黄俊明.阿胶口服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23(07):1426-1427.

[3] 顾雨芳,张映城,施俊.复方阿胶浆对化疗患者外周血象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08):74-76.

[4] 李志,陈壁锋,黄俊明.阿胶口服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7):1426-1427.

[5] 朱金芳,韩海霞,阿依姑丽·艾合麦提.阿胶铁口服液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研究.新疆中医药,2009,27(6):35.

常用降糖中药的药理分析 第4篇

1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能降低高血糖动物模型的血糖水平,这些中药包括黄连、葛根、地黄、黄芪、麦冬、汉防己、苦瓜、葫芦巴、桑枝、蚕茧、苍耳子、刺楸、翻白草、匙羹藤、牡丹皮、海藻、冬虫夏草、剑麻、金线莲、金果榄、灵菊七、螺旋藻、白菖蒲、枇杷叶、桑叶、唐古特青兰、西红花、仙人掌果、鸭跖草、杨桃根、紫茉莉等[1]。中药的降糖的机制研究表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多糖、皂苷、黄酮、生物碱等。在单味药或处方中,多种成分协同作用,使得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发挥了多因素、多机制联合起效的特点。降糖的同时,许多成分兼有降血脂、抗氧化的作用[2]。

2 常用降糖中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2.1 黄连: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作用。黄连的主要作用在《珍珠囊》中概括的很全面,“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素(小檗碱)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倍受降糖药物研究者的重视,比较了黄连素同传统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发现黄连素的降糖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中药黄连提取得到的黄连素(小檗碱)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其疗效确切、机制复杂。黄连素对胰岛D细胞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降糖作用并非是因刺激了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肝细胞发挥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即通过增加肝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进而抑制了血糖升高;同时,黄连素是一种新型α-糖苷酶抑制剂,也能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作用而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高血糖动物模型的血糖作用。[1]近年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黄连有降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作用,有实验观察黄连素对高脂模型老鼠的影响,发现其能够明显增加老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升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肝糖原含量,作用与二甲双胍相似。有实验发现,黄连素能降低正常小鼠、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和自发性糖尿病KK鼠的血糖,并能改善自发性糖尿病KK鼠的糖耐量[3]。

黄连除了具有降糖作用外,对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刘长山等研究了黄连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发现黄连在体内外均能够抑制醛糖还原酶(AR)活性,而在临床研究中黄连对AR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患者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应用黄连素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4]。

2.2 黄精:

黄精,味甘,性平,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可平补肺脾肾三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的总黄酮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黄精多糖也可表现出降糖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黄精多糖能够降低STZ糖尿病大鼠血糖,提高胰岛素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下调Easpase-3表达有关[5]。

2.3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和降血脂功效[1],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黄芪不仅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同时对于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张颖[6]通过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得出黄芪联合缬沙坦在效降低UTP、mALB、SC方面有较好疗效。赵琳琳等[7]对31例糖尿病者使用黄芪联用洛丁新治疗,结果FBG、UAER血、尿β-2M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G、TC及血黏度亦明显降低,表明黄芪能促进尿钠排泄、减少尿蛋白漏出、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李新[8]对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黄芪注射液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认为能更好的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2.4 葛根:

葛根,味甘、辛,性凉,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中所含黄酮类具有降糖作用,其机制主要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缓慢而持久。有实验研究表明静脉滴注葛根素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管录宇[9]在3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基础治疗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UAER、SCr、BUN均明显下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减轻肾损伤,改善肾功能。杨平等[10]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ɑ、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表明葛根素可能通过减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IL-6,抑制炎性反应,起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2.5 其他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

生地中含地黄多聚糖等,通过对胰岛紊及拮抗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肝糖的代谢,使异常和紊乱的糖代谢向正常转化[11]。苦瓜总皂苷有减弱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缓解糖尿病症状有关[12]。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降糖机制可能与提高糖尿病小鼠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血脂水平有关[13]。麦冬全草可治疗糖尿病,而麦冬总皂苷是麦冬的主要有效部位。麦冬总皂苷可抑制由四氧嘧啶、肾上腺索、葡萄糖所致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对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有明显的降糖作用[14]。人参二醇组皂苷可对抗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15]。

3 结语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5篇

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药性,中药分为寒凉药和温热药两大类。四气对机体的影响具体如下 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B.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 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①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②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 ③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例:龟板等。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 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 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

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 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E.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人参 问答题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和Rg1.作用机制是:A.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坏死。B.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C.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合成D.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脑内M受体数目,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E.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突触效能和结构的可塑性。

②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通过调节,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得到平衡。

③抗脑缺血缺氧损伤:其作用机制是:A.抑制缺氧时脑组织r-氨基丁酸的耗竭,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B.提高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结构型NOS的活性。C.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人参提高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可使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抑制小数巨噬细胞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人参皂苷可增强多种动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廓清能力,促进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人参多糖增强免疫作用,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的功能,显著增加动物胸腺和脾脏的重量,促进抗体,补体的形成。

增强造血功能:人参对骨髓造血功能具有刺激作用,能错觉骨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可使正常动物或贫血动物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增强内分泌功能:①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②增强性腺功能

改善物质代谢:①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②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③降血糖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①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增加心排血量。②抗心肌缺血③抗心律失常④扩张血管,调节血压⑤抗休克 抗肿瘤 其他作用:保肝,抗溃疡和抗炎⑥⑦⑧⑨⑩ 人 参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调节兴奋与抑制作用;改善学习记忆;对脑内物质代谢的影响;增加脑学流量、改善脑能量代谢2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荷瘤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对血管及血压的影响;抗休克作用4对造血和血液系统的影响5对内分泌系统影响6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调节血糖;降血脂;促进蛋白质合成7抗肿瘤作用8延缓衰老的作用9增强应激能力

【现代应用】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脂血症、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糖尿病、肿瘤

不良反应:中枢兴奋、类似皮质类固醇中毒症状、性早熟、出血 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

3.补虚药 问答题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胸腺、脾脏)对抗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免疫器官萎缩 ②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③增强淋巴细胞功能: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提高E花环形成率和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阳性率,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增强T细胞功能。④促进抗体生成

⑤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①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②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③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改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抗氧自由基损伤;改善大脑的血氧和能量供应;增加脑内蛋白质合成;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A.崔健蛋白质和核酸合成B.对糖代谢的调节C.对脂代谢的影响

(5)增强某些器官和系统的功能: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B.对造血功能的影响C.对消化系统的影响(6)抗自由基损伤(7)抗肿瘤

4.黄连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2、抗细菌毒素

3、抗炎

4、增强免疫

5、解热

6、对心血管影响:抗心律失常;对心肌收缩力影响;降低血压

7、抑制血小板凝集8降血糖9对消化系统影响: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10、其他作用:抗肿瘤、调节血脂、对组织代谢的影响、中枢抑制、镇静作用。【现代应用】:消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 【不良反应】过敏。小檗碱注射:休克、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抑制

5清热药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抗菌和抗病毒2.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A.中和、降解内毒素B.拮抗外毒素C.降低细菌的毒力 3.抗炎:机制:A.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炎症反应。B.抑制各种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6.麻黄平喘机理:

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②兴奋粘膜血管α受体,减少水肿。

③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NA)。)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 ⑤抑制抗体产生。[伪麻黄碱、挥发油、麻黄碱]

7.温里药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温里药对心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②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③抗休克

8.常用止血药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止血作用的?

(1)作用于局部血管: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如三

七、小蓟收缩局部小血管。

(2)促进凝血因子生成: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大蓟),促进凝血酶原生成(白茅根),增加凝血酶含量(三七)。

(3)提高血小板活性:增加血小板数(三

七、小蓟、蒲黄),提高血小板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聚集,如三

七、地榆。

(4)抗纤维蛋白溶解:白芨、紫珠、小蓟、艾叶等抗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

9.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强纤溶系统功能、调节血液粘稠度、抗凝血

(2)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排出量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影响

心血管的内分泌调节功能

10.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特点和应用如何?

(1)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生物碱,总碱的镇痛效价是吗啡的40%。总碱中甲素、乙素、丑素均有镇痛作用,其中以延胡索乙素作用最强。其作用特点是①对钝痛效果优于锐痛②副作用少而安全,无依赖性③无明显的呼吸抑制

(2)应用:①各种疼痛②失眠③胃溃疡④冠心病

11.钩藤降压特点、原理和有效成分是什么?

(1)降压特点:先降压,继之快速增压,然后持续下降

(2)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

(3)原理:①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并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从而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②抑制心功能,减少心排血量,从而降低血压③拮抗钙离子,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12酸枣仁

【药理作用】1镇静催眠:特点:炒酸枣仁煎剂灌胃,可使大鼠每日慢波睡眠深睡阶段的平均时间延长,深睡的发作频率增加,对慢波睡眠中的浅眠阶段和快波阶段无影响。酸枣仁注射液腹腔注射后,能缩短猫睡眠过程中的觉醒相,延长慢波睡眠相,对异相睡眠无影响。机制:降低小鼠脑组织中多巴胺和高香草酸的含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含量可能是其镇静作用的机制之一。2抗惊厥镇痛3对心血管系统影响: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 【现代应用】:神经衰弱失眠,早搏

综上所述,与酸枣仁的补肝、宁心功效及主治心悸失眠、惊悸多梦、体虚诸症相关的药理作用是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酸枣仁黄酮、酸枣仁皂苷、酸枣仁油。

13.附子回阳救逆的药理学基础

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排血量。抗心律失常:

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冠状动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心排血量。抗休克

14.芒硝泻下机理 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口服后硫酸钠水解产生大量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肠腔内水分吸收,致肠容积扩大,肠腔扩张,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同时硫酸钠本身对肠壁也有刺激作用。

15.论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简答题

答:① 作用的多效性:与中药的多种成分有关,成分不同,作用不同 ②.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的重要原因。③ 某些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双向调节性是指同一中药,既可抑制机体机能,又可兴奋机体功能。产生的原因:a 药物作用的发挥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

b 与用药的剂量有关。某些药在不同剂量时,会有两种相反的作用

c 同一中药内存在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如人参皂苷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口服小剂量人参兴奋中枢,大剂量人参抑制中枢 ④作用相对缓慢、温和,大多数中药起效较慢,15.论述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简答题(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乌头碱,对心脏有毒性,乌头、附子经炮制(破坏乌头碱)降低附子对心脏的毒性; 生半夏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姜制半夏却有镇吐作用,无刺激性。(2)增强药效:

醋炒延胡索;使延胡索水煎液中总生物碱溶出率增加,镇痛作用增强。(3)加强或突出药物某一方面的作用:

生大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制大黄(经炮制,游离型蒽苷含量增高,结合型蒽苷含量下降)抗菌作用增强。

其他:

1.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何者属“拮抗”?何者“减毒”? 答:协同:相须、相使 拮抗:相恶、相反 减毒:相畏、相杀 2.川芎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理学基础

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能提高缺血脑线粒体膜的流动性,降低细胞内Ca2+的超载,保护脑细胞膜Mg2+-ATP酶活性。3.论述秦艽的主要作用与应用 药理作用:(1)抗炎: 成分:秦艽碱甲

机理: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2)解热、镇痛;

(3)利尿:促进尿酸的排泄;(4)升高血糖:

应用:

1、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2、肩关节周围炎 4.论述雷公藤的主要不良反应 简答题

本品毒性教大。对机体多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1).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食管下部烧灼感等。部分患者出现 肝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出血、肝坏死。

(2)皮肤黏膜反应 色素沉着、黄褐斑、口腔及唇糜烂等。

(3)血液系统反应:抑制骨髓,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生殖系统反应 男性出现少精、无精或精子畸形;女性出现月经紊乱,不孕。(5)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慌、胸闷、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改变。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

(6)泌尿系统不反应;肾损害,肾萎缩,少尿、浮肿、血尿、蛋白尿、严重可致肾功能衰竭。(7)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嗜睡;四肢麻木、听力减退等。雷公藤对神经细胞有一定毒性,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8)免疫抑制 治疗量抑制免疫。超量中毒引起淋巴器官萎缩、淋巴细胞调亡、免疫功能降低

5.半夏具有镇吐作用,其是否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为什么?

答:半夏具有镇吐作用,但其治疗妊娠呕吐需要谨慎,因为半夏具有抗生育和抗早孕作用,并对妊娠雌性动物和胚胎均有非常显著的毒性。

6.远志具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可采用哪个动物实验来验证?

答:远志祛痰的作用机制与其所含皂苷对胃黏膜的刺激,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有关。动物实验可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来验证。

7.酸枣仁可用于治疗失眠,其相关的药理作用可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故可治疗失眠。其镇静催眠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含量,如多巴胺。8.简述山楂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助消化;(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3)对心血管系统作用:①抗心肌缺血,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③抗心律失常。

9.简述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改善血液流变性;(2)抗血栓形成;(3)改善血流动力学;(4)改善微循环。10.简述丹参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改善血液流变学;(2)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4)改善血流动力学(5)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6)抗脑缺血损伤;(7)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有何影响?

(1)改善血液流变性:①抑制血小板聚集②抗凝血、激活纤容系统③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

(4)改变血流动力学

(5)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

1)抗心肌缺血:①扩张冠脉②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③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④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 2)逆转心肌肥厚(6)抗脑缺血

11.简述延胡索的现代应用? 答案:(1)疼痛;(2)失眠;(3)冠心病;(4)胃溃疡。12.简述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答案:(1)镇静;(2)抗惊厥;(3)抗癫痫。13.简述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案:(1)镇静;(2)催眠;(3)保护脑神经细胞;(4)促进脑内蛋白质的合成;(5)改善智力。14.青皮、枳实等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哪些作用?

(1)双向作用:对在体胃肠平滑肌主要呈兴奋作用。枳实、枳壳对小鼠、豚鼠和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皆呈抑制效应,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磷酸组胺的兴奋肠平滑肌作用。(2)原因:与胃肠所处的环境有关,离体器官不受神经与内分泌的影响

4桔梗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和有效成分是什么?

(1)祛痰、镇咳作用:使呼吸道分泌液增多,效果与氯化铵相同。使呼吸道分泌液逐渐增多,可维持7小时以上;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

(2)机理:桔梗皂苷刺激胃粘膜,反射性的引起轻度恶心,增加呼吸道粘膜腺体的分泌,稀释痰液。15.山楂降血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山楂降血脂作用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肝脏对血浆胆固醇的摄入而发挥降血脂作用

16.山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抗心肌缺血:缩小梗死范围、减轻ST段改变。机理: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氧利用率——抗心绞痛(2)抗心律失常:山楂黄酮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特点:类似Ⅲ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即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3)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表现:山楂黄酮、三萜酸静脉、腹腔及十二指肠给药,均显示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机理:与其扩张外周血管作用有关。降压强度:三萜酸﹥水解物﹥黄酮。17.麻黄

【药理作用】

1、发汗:

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

3、利尿: 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

4、解热

5、抗病原体

6、镇咳,祛痰 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

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18.柴胡

【药理作用】1.解热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

4、调节免疫功能

5、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

6、保肝利胆

7、降血脂

8、抗肿瘤 19.葛根

【药理作用】

1、解热 葛根所含黄酮类物质是其解热作用的成分。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改善脑循环

3、提高学习记忆4其他药理作用 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过敏性介质释放 【现代应用】:感冒、发热、头痛、项背强痛。高血压病、冠心痛,心绞痛、偏头痛。20.厚朴

【药理作用】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2促进消化液分泌3抗溃疡4保肝 5抗菌抗病毒6.其他药理作用:中枢性肌松作用、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抗脑缺血作用 【现代应用】细菌性痢疾、肌强直 21.甘 草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作用:抗溃疡、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保肝2镇咳祛痰3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4抗心律失常5解毒作用6调节免疫系统功能7抗炎作用8抗病毒作用

【现代应用】细化性溃疡;肝炎;咳嗽痰多;心律失常;食物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 22.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分类: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湿药具有以下主要药理作用。1抗炎: 2镇痛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3.开窍药

几以苏醒神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抗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学习记忆;对中枢兴奋和抑制的影响2抗心肌缺血3抗炎 24.干姜

对消化系统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助消化;抗溃疡;利胆保肝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缺氧 镇痛

抗炎、抗过敏

中药药理 第6篇

【关键词】 血清药理学;中药制剂;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73-01

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而中药的复方制剂是由很多味中药组成,这些不同味的中药有的需经过炮制处理,在制剂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煎煮、提取、提纯等制备过程再给予患者进行服用,所以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并且其有效成分有的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直接发挥出治疗作用,更多的有效成分则需要通过在体内经肝脏代谢的作用才能发挥出其药效作用,还有一些时候是需经第二信使起间接的药效作用[1,2]。因此,直接提取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往往无法准确并客观地反应药物在体内产生的实际效应[3]。而血清药理学实验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通过事先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动物服药,然后采集其的血清作为实验源,进行体外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及观察。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如何通过其实验方法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

1.1 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区别 血清药理学不同于普通的药理学,普通的药理学主要是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与机体间互相产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单纯的忽略药物化学成分的任何变化,总体观测对人体所起到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准确,更客观[3]。因为血清药理学能够客观的探究药物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还原药物进入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时比对总结其优势[1])。血清药理学的试验方法是给实验动物服用研究的药物,选取不同的时间进行采血,通过血清检测得以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的发展扩展了中药药理研究新方法,實现了从细胞角度研究中药疗效的新途径。例如侯小萍,康永等人在研究中药的复方制剂时先利用药理学将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在探究实际起作用成分时就选择了血清药理学,从而将中药的有效作用成分分离出来[3]。

1.2 血清药理学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疗效 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悠长的历史,但针对于中药疗效的药理研究却一直是半模糊的状态[1]。有资料对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制备出精制的中药制剂、寻找中药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为对象[4]。有学者提出,只有建立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上述中药制剂研发目的[4]。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体外的药理学实验,进一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疗效进行验证与评价,选取含有药物有效成分的血清或是有效药物的血清进行初步的实验筛选(程珠炉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5]);可有助于快速寻找并鉴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有效部位(程珠炉,洪浩等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5]);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对比及筛选出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

1.3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研发鉴定抗肿瘤中药制剂疗效的应用 在研发中应用广泛的离体实验是公认的有效开发、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1]时采用这种方法却发现其有很大的不足:难以发现各种配伍的中药的血清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检测。这也是我国针对抗肿瘤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中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程珠炉等在研究蛇床子的实验中发现[5],采取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能有效地研发抗肿瘤的复方制剂。其研究层面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的调节、干扰端粒酶活性的调控等[5]。

1.4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协助神经药理学及反映其药效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需要有大量的体外模型,通过各种模型进行快速及高效地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筛选。蒙一纯等在研究茯神的药效时显示,合理运用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方法,能在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分析茯神治疗失眠、健忘、心虚悸惊的作用机理,进行中药药效的有效反映。

2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的关系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由于其特殊的实验方法学,能发挥其针对中药制剂成分有效性分析的独特优势。蒙一纯等[4]学者应用血清药理学实验研制滴囊制剂时发现根据方法学中的要求,能协助解决中药复方制剂中无法直接采用实验验证药效的难点,有机地将中医药研究通过此方法直接结合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程珠炉,洪浩等[3]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提出血清药理学实验能以原复方的粗提物作为参照物,同步进行分析对比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的药效作用机制和药动学作用机制,从中寻找并发现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验证并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规律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新思路[5]。

3 讨论

血清药理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能有机结合与血清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动学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经常会与中药证治药动学、中药血清药动学、中药胃肠药动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研究分析,血清药理学对于更快的找到提高中药制剂疗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后血清药理学在针对中药复方制剂方面的研究上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血清药理实验还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血清药理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势必会使血清药理学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地位。血清药理实验法这种对于内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的方法因为能直接有效地对药物在体内环境发挥药效后产生相关的效应的真实过程作出集中的反应,具有科学及真实地理论支持,从细胞学的水平上进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分析,也会逐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林,贾波,石含秀,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319-321.

[2] 孟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 ,10(5):290-292.

[3] 程珠炉,洪浩.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几点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0(2):53-55.

[4] 蒙一纯,丁霞,贲长恩.中药血清药理学应用研究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4):42-44.

中药药理 第7篇

药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内容是研究药物和机体 (包括病原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这里的药物应该包括西药和中药。但目前多数医学院校, 包括我校在内的药理学教学主要针对西药药理进行讲述, 为西医医药学人才培养服务[3]。但已有一些教学工作者提到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临床常用的中药, 以丰富学生知识面, 弥补他们作为西医生对中医中药所知甚少的不足[4]。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有必要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中药内容[5]。

但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课程, 其理论源于实验, 学生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 加深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 并通过实验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严谨的学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在阐明中药药理作用的过程中, 实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就是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 只是在实验设计思路等方面和西药有一定不同。因此, 除理论教学外, 占据药理学教学1/4-1/5的实验教学中也应开设相应中药药理实验, 与理论内容相呼应,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就其意义和具体实践进行探讨。

1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的意义

1.1 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药, 发扬祖国医药学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精华, 无论是在西医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过去, 还是在医疗事业发达的今天, 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目前国内西医院校, 都开设《中医学》等中医教学课程。通过有限的中医药教学, 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对中医药感兴趣, 进而为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 借鉴中医药、挖掘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光大中医药打下基础。但《中医学》等中医药教学课程往往学时较少, 很多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常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而且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所占比例甚少[7]。此外, 这些中医相关课程主要安排在后期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 对于已经习惯了西医重视科学验证、实验支持思维模式的西医学生来说, 难以完全理解“整体性, 辩证施治”、“阴阳虚实”等中医理论的精髓。利用药理学本身就会涉及到一些中药相关知识的特点, 在其实验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 使学生对中西医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的异同有一个初步认识, 培养学生对中医中药的兴趣。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适合中国医药市场的专业人才

目前西医医药学人才今后的就业一般都在国内, 由于很多中国患者对中医中药具有深厚的感情, 而且中医中药在很多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西医结合”往往会成为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方向。对药学专业学生而言, 由于我国目前新药开发主要集中在中药品种的挖掘和开发上, 了解中药药理研究技能对于今后中药新药研发也是必需的。此外, 现在的医药学本科生有很多都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从事研究工作, 而在科研中, 利用中药药理学实验思路和方法进行中药研究也是热门的方向。中药药理学以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阐明传统中药的药理作用, 其实验内容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是种重要的知识补充[8], 反之, 在西药药理的教学中引入中药药理实验内容, 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有助于今后的学以致用。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授课效率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一些中药的常识, 以这些中药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中药药理实验进行验证, 让学生感觉所学的实验技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中药药理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开设, 在中药药理的大方向下, 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施、总结, 使学生充分感受自己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以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生动性, 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授课效率。

2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的具体方案及评价

2.1 配合药理学实验教学, 开设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 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 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 主要验证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点, 在目前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例如我校药理实验教学开设的硫酸镁的导泻作用 (碳末法) 、氯化铵的祛痰作用 (酚红排泄法) 、缩宫素对离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等实验项目均属于验证性实验, 在对这些西药药理作用进行验证的基础上, 同时设置中药组, 如生大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远志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泄量的影响、麦角新碱对离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等, 与西药共用对照组, 一方面大黄、远志、麦角新碱等中药在药理学教材上泻药、祛痰药等章节也是提到的, 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这些经典中药的药理作用;另一方面与西药同时进行实验, 通过中西药药理作用的平行比较,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西药药理作用的理解, 巩固理论知识;此外也能加深学生对经典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而由于与西药共用对照组, 实验成本增加的并不太多, 也不会占据太多的实验学时。但验证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所欠缺。

2.2 配合药理学已有实验, 增加中药实验组, 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有些中药在药理学教材中虽然并未提及, 但学生在药用植物学和后继的中医学等课程中会接触到, 而且由于以往的用药经验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 学生对这些中药的作用还是有所了解的, 利用这一点, 可以引导学生将熟悉的中药作为实验对象, 引入已有的药理学实验中。比如配合已有的度冷丁的镇痛作用 (扭体法) 和阿托品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 增设金铃子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和青皮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影响的实验内容, 综合药用植物学和中医学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初步学会查阅资料, 了解医药学课程间的交叉特点,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中医药相关课程和实验, 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与验证性实验相比, 综合性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要引导学生复习预习相关课程内容, 往往会花费更多的学时。

2.3 引导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方向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药理实验教学虽然主要是以西药为研究对象的, 但是这些实验方法和模型同样适用于中药药理评价, 需要帮助学生将中药的治疗理念转换到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模型上去, 由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这种转换后, 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例如, 以感冒治疗中常用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等的药效研究为题,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解表药是一类能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 治疗外感性疾病为主要作用的中药, 引导学生主要根据外感的主要症状 (如汗出、发热、头痛、咳嗽等) 和外感六淫邪气 (病原微生物) 设计实验指标, 通过灵活应用已有的实验技能, 结合资料查阅, 使学生自行选取诸如发汗实验 (汗液着色法、汗液定量测定法或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等) 、抗病原微生物实验 (体外法或整体动物抗感染实验) 、镇痛实验 (扭体法、热板法等) 、解热实验 (内毒素、疫苗等造成动物发热模型) 等实验模型和指标, 设计实验步骤, 集体展开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 并实施, 最后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

这种方案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授课方式进行,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设计性实验花费时间多, 学生设计的具体方案往往也是五花八门的, 为了让一些有创新性的实验思路能够得以实施, 要求实验室配备齐全, 能够满足多种实验项目的进行, 并且集体讨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教师的要求高。

2.4 开放实验室

现在很多院校都设置了一些支持学生科研的项目, 例如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 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利用开放性实验室, 进行一些课外的研究项目。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很多院校已经大力开展了起来。利用这个平台, 以中药为研究对象, 借助药理学研究手段, 实现实验时间和内容的开放。这种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但是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导师配备和实验室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还处于摸索阶段。

总之,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的方式均可用于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中药药理实验的开设, 目前在我校主要开展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对西医学生开放实验室, 使他们应用药理实验技能, 解决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资源、学时有限和学生原本知识结构的限制下,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3.1 主要以单味药为研究对象

中药现代化具有复杂性, 从知识体系出发, 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无法理解中药配伍的原理, 因此应以单味药为主要研究对象, 避免引起过于复杂的中药知识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实验中选取的受试物最好都是学生熟悉的单味药或其有效成分。

3.2 不可脱离大纲

由于西医西药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多数医药院校的目标, 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属于锦上添花, 不可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 不用花费过多的学时介绍中医中药的理论, 关键要落脚到药理实验技能的掌握上, 不可脱离药理实验教学大纲。

3.3 注意中西医的区别, 不要完全照搬西医研究模式

中医学讲求整体,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而西医则强调微观辨病, 中医的证候不仅仅是几个症状的简单相加, 而是对病因病性、邪正盛衰等疾病本质的集中概括。中药药理学实验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手段, 主要以中药为研究对象, 除一般西药药理研究方法外, 中药药理实验尚遵循中医学的理论、特点和思维方法等特殊规律, 如证候研究、证病结合、中药辨病治疗、中药四气五味研究、功能主治内涵、复方作用特点等[9]。目前药理实验所用的西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理论关系不大, 难以完全体现中医证候的特征, 虽然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具有很大意义, 但对中医证候实质、中医药理论的深入研究价值有限。这些中西医的区别需要在教学中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经过在数届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使用此教学法, 学生反映良好。当然其效果尚需更多实践来检验, 如果得到进一步肯定, 可以建议药理实验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予以扩充, 以培养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素质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清和.中药药理学 (中医药类专业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2]沈映君, 陈长勋.中药药理学 (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

[3]杨宝峰.药理学 (第7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

[4]于海玲, 陈正爱, 曲香芝.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5) :894.

[5]王君, 胡霞敏, 江珍玉, 等.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6) :1575.

[6]谭梦晖, 沈旭华, 沈伟.建立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总结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2) :2574-2575.

[7]陶衔, 区鸿斌, 李华峰.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892-893.

[8]游秋云.改进中药药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 :69-70.

中药药理 第8篇

一、在药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的重要性

(一) 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对中药使用的正确认知

在药物学的课程当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主要是为了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对药物使用的正确认知, 在未来实际的医学工作和治疗干预过程中体现重要的药物应用价值。中医药学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也是需要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积淀瑰宝。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基础, 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和情感。当下我国对于中医药学的课程开展现状并不乐观, 积极地开展中药药理实验对于未来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 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医药学的发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地位, 因此, 在药物学专业中开展中药药理实验课程对于未来医学专业的学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奠定作用, 能够提升我国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的药理知识对于未来专业的医学治疗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地为患者进行病症的干预和治疗。中药的药理实验和分析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 对于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框架都具有梳理和构建的作用。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知识理论基础, 在实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课程的创新和展开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影响作用, 能够保障学生时刻对医学专业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开设实验性质的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重要, 学生以主动的形式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实践和总结工作中, 受到了良好的教学引导作用, 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开展中药药理实验具体方案及评价体系

(一) 增设药理验证性实验教学

在开展中药药理实验课程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操作体系, 并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的评价和观察, 进而实现对医疗工作的辅助支持作用。实验性质的课程需要学生自身主动参与, 因此, 在实际的课程当中需要增加设置一些关于重要药理验证性的教学, 制定一个研究的相关题目进行实体实验, 观察药物使用效果, 并最终要求学生提供总结性的报告, 以此加深学生对中药药物药理的掌握。

(二) 在药理学实验基础上增设中药药理实验综合知识教学

创新的中药药理实验课程内容需要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不能完全推理传统的教学和药物学研究实验理论, 控制相关内容的发展和深入分析。传统的医药学教育课程拥有长时间的检验积累, 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完善, 创新的中药药理研究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举证, 降低学生对资料收集所需要消耗的时间, 并且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复习和验证实践, 提升学科的教学引导质量。

(三) 积极引导学生药理实验开发性思维

在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上增加中药药理的教学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应用需求。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实现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实验设计, 针对同样的病症类型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 选择多种药物进行病症干预, 观察具有实际效果的药物类型不同的效率比对数据, 进而得到创新的研究结构, 促进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内容, 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转型要求, 能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意识。

(四) 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应当积极地给学生提供实验辅助, 学校要向学生开设实验室, 提供开放性的使用制度, 能够保障学生自身积极地投入到中药药理的学习内容中来。通过创办科学实验基金项目保障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中药药理实验, 通过教师的课外辅助实现一些专业的研究项目, 从中使相关的实验得到成功, 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以及积极的创新和发展意识对于自己未来工作的深远意义。

三、在药理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 侧重把单味药物的研究作为实验对象

中药药理实验开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需要重视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向, 在中药药理实验的内容中, 应当注重中药使用的复杂性质, 采用单味的药物作为研究的实际对象, 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负面的结果。因为多重药物的干预, 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药物效果的理解出现歧义。

(二) 中药药理实现不能脱离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实验的工作不能脱离实际的药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应当重视以人才培养和教育为主要目标, 进行相关的实验课程开展, 不必要进行没有意义的实验操作, 提升学校的研究课程品牌, 降低实际的研究成本, 提升中药药理的实验内容, 才是促进中药药理实验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中药药理实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 才是增加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 区分中西药药理实验, 进行中药药理实验创新

观察中药药理与西药药理之间存在的差异, 能够反映出中西医科学之间存在的不同, 增设的中药药理实验研究主要是未来提升中药医学功能的发展, 因此需要重视与西药药理实验研究的区分。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通过综合方式的干预实验保证中药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 区分与西药药理之间的差别, 是开设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首先从药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的重要性入手进行相关的理论认知和分析, 关注到其能够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对中药使用的正确认知, 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再进行开展中药药理实验具体方案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需要根据中药药理实验的特征入手, 进行增设药理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 并在药理学实验基础上增设中药药理实验综合知识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药理实验开发性思维, 向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的服务。应当观察到药理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中药药理实验需要重视的问题, 其中包括侧重单味药物的研究作为实验对象, 注意中药药理实验不能脱离实验教学大纲, 着重区分中西药药理实验进行中药药理实验创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实现对我国中药药理分析的教学质量提升, 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瑞兰, 范蕾, 常福厚, 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科研设计性实验研究[J].北方药学, 2012 (1) .

[2]龚梦鹃, 王晖, 胡旭光, 等.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药与临床, 2012 (2) .

[3]穆阳, 武清芳, 赵晖.提高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120-121.

[4]张海英, 王昕宇, 薛洁.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5) :97-98.

[5]阮叶萍, 陆红, 姚立, 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4) :278-279.

中药药理学教学方略探索 第9篇

(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点多。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阐明传统中药疗效的现代科学依据,揭示中药新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因此中药药理学的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病理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但《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就没有开设。像《免疫学》等课程课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介绍相关的一些免疫学学机理,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时就很吃力了。例如在课程中讲到归经对中药环核苷酸水平的不同影响这一点,就涉及到《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讲到环化核苷酸对细胞的影响,教材中只是简单提到环化核苷酸是细胞内调解代谢的中药物质,二者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维持在一定比例,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同学们不明白环化核苷酸的由来,就更难理解环核苷酸对中药作用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特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从古至今,中药一直用于中医临床,其功效是以人为使用对象总结出来的。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就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因此中药药理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中药对动物的实验研究结果。这与药理学从动物实验研究到临床使用的过程正好是相反的。而且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作用环节的多样性使中药药理的作用不同,单味药就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药理作用,而且互相之间的联系很小,学生很难理解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中药药理学的学习要求理论和实验同步,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有限,实验部分没有开设中药药理学的相关内容。

(三)理论知识多,记忆难度加大。

教学过程中,中药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开展相关实验的条件,学生对中药房、中成药的相关品种了解也不多。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动物研究的复杂性也加重了学生们的负担。而且多种化学成分存在于一味药中,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比如附子里面含有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和去甲乌药碱,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是升高血压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却能降低血压。中药药理学的内容通常和中药的剂量,尤其是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是息息相关的,一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的规律,而且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其作用与剂量和机体功能状态也有关。例如,人参对于麻醉动物小剂量可以使血压升高,大剂量使血压下降;对于人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降低,又可使低血压或休克病人血压回升[1]。所以,每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多且相互联系少,无规律,学生很难记忆。

(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的中药专业,文理科学生兼具,学生层次水平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部分学生会认真记录学习。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会对新内容进行提前阅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记录,课后复习。但是大部分同学学习主动性不高,对不理解的内容就忽略不计,再加上中药药理理论复杂难记,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

二、优化中药药理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建立总体观念。

中药药理学每一节都有相关内容的概述,通过对概述的讲解,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介绍的主要内容,获得整体认识[2]。学生通过对概述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对后续知识理解、记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的中药功效和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例如血虚证主要表现心悸、头昏眼花、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闭经,或老人筋脉拘挛疼痛、便秘、舌淡、脉细弱。血虚重症则为精髓不足、甚至脑髓不充,临床多见于久病患者或老人,可见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牙齿早脱、筋骨萎软、步履不健、健忘甚至痴呆。主要指现代临床医学骨髓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贫血病、或衰老症等。在介绍病症的基础上讲授养血药的药理作用,学生就可以把中药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联系起来,同时也能理解养血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先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讲解中医“证”与现代医学相关联的疾病,让学生通过这种讲述理解中药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二)联合实际教学。

很多中药不仅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药食同源”就是这个意思,通过和大家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讲述课程内容之前,用3~5分钟时间向学生引入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就是本次课的重点。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来把学生引入“课堂”。例如讲述山楂这味药物时,就可以让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哪个季节常吃,什么情况下常吃。很多同学回答消化不良的时候吃,冬季过年的时候常吃山楂串。然后再来介绍山楂可以帮助消化,消肉食积。但是其具体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可知山楂含有脂肪酶,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另外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及多种有机酸,能增加胃液酸度,促进胃消化酶的分泌,能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又如,受寒、淋雨后饮用生姜汤驱寒,这是因为生姜味辛、性热,属祛寒药,所含姜酚、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增加温热感。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既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增强记忆,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成果和新方法。

课堂教学讲授解表药、清热药时,通过SARS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病毒的案例,使学生了解解表药防风、清热药金银花等在防治重大疾病中作用。另外,安徽济人药业生产的疏风解毒胶囊,2009年上市,当年入选国家医保目录,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10次入选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类防控流感主要推荐用药,其中包括由钟南山院士等17位著名中西医呼吸专家共同评定的2011年版流感防控指南;1次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埃博拉病毒诊疗方案主要推荐用药,2013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5年6月疏风解毒胶囊入选卫计委《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通过引入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引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到青蒿时,可以介绍青蒿素在非洲抗疟疾效果,青蒿素发现的过程,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内容。在讲到中药的不良反应时,2006年的“鱼腥草”事件,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再到2009年的“双黄连”事件,尤其是“鱼腥草”事件,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通告,关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同时暂停受理和审批相关各类注册申请。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中药也不是可以滥用的,中药也是有不良反应的,尤其是随着中药使用越来越广泛,中药制剂越来越多样化,成分纯度越来越高,中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并受到重视。通过引入新成果和新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注入新的活力做到与学生互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四)采用网络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教材里,提到很多代表性的中药和复方制剂,讲述的过程很枯燥,学生很难形象理解,在生活中很少用到。而书上没有提到的中成药,却是药店,医院经常会用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中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品销售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药品销售工作主要接触的是OTC类品种,如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健胃消食药等复方制剂,而教材里不讲中成药复方制剂,只在各个章节中按照传统中药的分类介绍单味药的相关知识,缺乏连贯性、针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查找相关的中成药,把单一的药物知识和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单一药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相关中成药的品种,组方。如讲到板蓝根时,让大家利用网络来查询含有板蓝根的中成药的品种及其主要适应症。通过查询有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鱼腥草芩蓝合剂等品种。课后让学生总结这些中成药的品种主要用了板蓝根的哪些现代药理作用。通过学习OTC类药物及复方制剂,提高了学生指导合理用药能力。中药药理学教学也可以设置在模拟药房,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查询药物品种,组方,可以了解哪些中药是教材里讲授过的,在这个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中使用了哪些药理作用,也了解药物新剂型、新品种。课余可以让学生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做相关药物品种的市场调查,如清热药的主要品种及其成分。也可以上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总之,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科较多,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做到教学共长,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中药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10篇

1 抗病原体作用

黄芩具有的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姚干等[1]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研究表明芩栀胶囊 (黄芩、栀子) 可明显延长甲、乙型流感病毒、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 提高感染小鼠存活率, 逆转感染小鼠的肺炎性病变, 并对表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奇变杆菌、变形杆菌、板畸杆菌等17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张道广等[2]通过考察黄芩多糖对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在传代细胞系MARC2145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证明黄芩多糖可在细胞水平抑制病毒增殖。徐珊等[3]采用体外细胞培养, 对黄芩茎叶活性部位 (SLSBGAF) 的抗病毒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SLSBGAF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10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杨洁、刘萍[4]同样用体外细胞培养证明了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在Hep-2细胞内复制的作用。高雷等[5]研究发现黄芩苷体外对流感甲型病毒和柯萨奇B3型病毒感染, 有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是黄芩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作用。Qian Wang[6]等在体外对黄芩苷-锌复合物的抗HIV-1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黄芩苷-锌复合物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 并且能有效的抑制重组子逆转录和HIV-1进入宿主细胞。这些研究从开发角度和研究思路上对深入的工作有很好的启示。

2 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

王丽娟等[7]应用热板刺激法、扭体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观察了黄芩的抗炎镇痛作用, 证明了黄芩能明显延长小鼠对热刺激反应的潜伏期, 抑制腹腔注射醋酸溶液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 可使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陈曦等[8]用完全佐剂诱导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研究发现黄芩及黄芩和氨基葡萄糖软骨素 (Glucosamine Chondroitin.GC) 联合用药, 不仅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 对继发性反应的全身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说明黄芩不仅对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效, 对免疫性炎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陈敬国等[9]在一般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黄芩苷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60例, 结果显示其可抑制增加的白细胞介素 (IL-6) 的合成, 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此外, 人们对黄芩苷抗炎机理的研究也有深入。体外实验[10]证明了黄芩甲醇提取物SBM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及促炎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Kyung Jin Woo等[11]用Raw264.7细胞建立脂多糖诱导的炎症模型, 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抗炎的可能机理, 发现黄芩素通过抑制COX-2基因表达, 阻止C/EBPb DNA结合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炎症作用。张涛等[12]通过体外培养RIMMVECs, 观察黄芩苷等中药成分对LPS损伤RIMMVECs表达ICAM-1的调节, 结果表明, 黄芩苷等中药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LPS诱导的ICAM-1强阳性表达, 其抗炎作用与其下调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李会英等[13]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 研究黄芩苷对脂多糖 (LPS) 刺激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HPLFs) 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对LPS刺激HPLFs合成和分泌TNF-α有显著抑制作用, 与地塞米松抗炎效果相近, 作用机制与其抑制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有关。丁亚春等[14]研究黄芩苷与甘草甜素合用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影响, 结果显示黄芩苷与甘草甜素合用能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 降低血清NO及iNOS水平, 对豚鼠哮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华晓东等[15]灌胃给予小鼠黄芩素, 在2, 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豚鼠Forssman皮肤血管炎症反应、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 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组织胺致豚鼠足痒实验、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实验中, 证明了黄芩素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拮抗组胺和一定的抗炎作用。研究黄芩苷的脱敏作用机理, 发现主要是抑制巯氢基酶的活化并防止肥大 (嗜碱性) 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5-羟色胺等介质的释放, 同时还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曾光等[16]以刀豆蛋白A (ConA) 或佛波醇酯 (PMA) 加离子霉素诱导小鼠淋巴细胞中T细胞增殖, 并利用ConA或PMA诱导T细胞激活, 观察黄芩苷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显著抑制多克隆刺激剂ConA或PMA介导的小鼠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王敏等[17]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单独作用及其与丝裂原 (ConA, LPS) 共同作用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结果说明黄芩苷能显著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 并与ConA、LPS对T、B淋巴细胞有协同刺激作用。

4 保肝作用

陈忻等[18]观察发现黄芩苷能显著减轻BCG和LPS所造成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ALT、AST的升高, 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枯否氏细胞以及肝细胞的增生;能显著减轻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引起的谷胱甘肽降低和肝脂质过氧化的损伤, 认为抗氧化可能是其保肝降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李海燕等[19]研究发现黄芩苷可明显降低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丙二醛 (MDA) 含量,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还原性谷胱甘肽 (SGH) 活性, 并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Sang-Won Parkl等[20]的研究显示黄芩苷对四氯化碳诱发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有保护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以及抑制促炎症介质有关。

5 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黄芩的主要成分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可预防诸如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损伤[21]。苏宁等[22]研究显示黄芩苷可使糖尿病肾病 (DN) 大鼠肾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升高, 并且能延缓DN的发展进程, 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肾脏抗氧化系统功能, 从而减轻DN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有关。王富玉[23]在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上, 观察到黄芩苷降低了MDA含量, 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 并增加心肌细胞活力, 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说明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自由基有关。

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具有黄酮类母核, 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一方面, 体外的实验证明形成的金属离子配合物具有药理活性, 从而影响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武荣兰等[24]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发现, Cu2+、Fe2+、Al3+、Mn2+、Zn2+、Ni2+6种金属离子均可增强黄芩苷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活性, 对黄芩苷的抗氧性具有促进作用。陈忻等[25]通过观察黄芩苷对Fe2+-半胱氨酸致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发现, 黄芩苷可显著抑制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且随黄芩苷浓度增加 (0.005~50 nmol/L) 抑制作用加强, 认为这种作用可能是黄芩苷通过与Fe2+发生络合, 降低反应体系中Fe2+游离浓度而实现的。又如Yan Zhang等[26]给予铁-葡聚糖诱导铁超载小鼠含有黄芩苷或槲皮素的饲料 (1%w/w) 45天, 发现铁超载诱发的肝脏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水平显著降低, 血清非血红素铁水平升高, 铁的排泄增加并从粪便排出。体外研究还证明, 黄芩苷和槲皮素都可以使铁从蛋白中释放。这些结果表明, 除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外, 两种黄酮类成分还可以使铁从肝中释放, 最终通过粪便排泄到体外。黄芩苷与铁离子螯合作用所给予的提示, 预示其可能在与铁积聚有关的一些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具有潜力,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陈忻等[27,28]在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上, 观察到黄芩苷能阻止鱼藤酮导致的纹状体DA含量的降低, 使纹状体多巴胺保持正常水平, 说明黄芩苷对鱼藤酮致PD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有保护作用;在MPTP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上, 发现黄芩苷可以防止由MPTP引起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丢失以及纹状体DA含量的降低, 并显著升高小鼠脑内GSH水平, 认为黄芩苷预防给药对MPTP致帕金森小鼠有保护作用。刘平等[29]通过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 黄芩苷可以使大鼠脑内NO和NOS含量显著降低, 表明黄芩苷具有抑制NOS活性, 进而降低NO活性, 减轻其高浓度引起的神经细胞毒性, 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张仁良等[30]观察了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5-LOX转位表达, 从而减少cys-LT的合成, 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有研究[31]显示黄芩苷能降低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升高缺血侧脑组织中SOD、GSH-Px、CAT的含量, 降低MDA的含量, 说明其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氧化损伤有关。刘萍等[32,33]的研究表明黄芩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芩苷降低神经细胞内Ca2+含量, 抑制caspase-3表达, 促进HSP70表达, 从而发挥抗凋亡作用。熊娟等[34]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梗塞体积, 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降低脑组织MDA、NO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肿程度, 升高SOD活性并降低MPO活性, 显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理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抗炎和减轻脑水肿有关。

除大量体内实验外, 体外细胞培养也同样证明黄芩有神经保护作用。朱陵群等[35]用缺氧-复氧结合缺糖-复糖的方法攻击SH-SY5Y神经细胞, 模拟人体神经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观察黄芩苷对此损伤的治疗作用, 结果显示黄芩苷可以显著减轻由损伤造成的SH-SY5Y细胞线粒体的活性下降和凋亡率明显上升现象, 从而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神经前体细胞 (NPC) 具有在成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在很多实验性大脑损伤模型中, 均可出现NPC的增生和迁移, 但依靠自身代偿机制到达损伤部位的内源性NPC数量不足以满足损伤修复的需要。石田寅夫[36]等用Wistar大鼠双侧大脑皮质为标本, 培养星形胶质细胞,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 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的缺氧星形胶质细胞能促进NPC的迁移, 说明其具有促进神经分化的潜在能力。此外, 还有研究发现高剂量黄芩苷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同时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7]。这些结果令人鼓舞, 预示着其在促进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价值。

7 抗肿瘤作用

新近的研究显示黄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 李宏捷等[38]采用体内、外两种方法对黄芩苷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黄芩苷对体外培养的人Eca-109、KB、CL-187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对小鼠H22肝癌、S180实体瘤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可使移植小鼠的瘤重减轻, 肿瘤抑制率提高, 提示黄芩苷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匡菊香[39]选用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以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分别处理黑色素瘤A375细胞, 结果表明黄芩苷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张转建等[40]观察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处理胃癌细胞株SGC-7972的凋亡情况, 证明了黄芩苷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并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 具有抗肿瘤作用。张学武等[41]用MTT比色法观察黄芩苷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芩苷对HepG-2细胞期分布的影响, 结果显示黄芩苷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还可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改变细胞周期分布, 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Ziyi Sun等[42]运用电化学方法对黄芩苷进行研究, 其结果显示黄芩苷可以通过嵌插作用与DNA结合。Xin CHEN等[43]的研究发现黄芩苷对H2O2诱导的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单链断裂具有促进修复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黄芩苷与DNA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中药药理 第11篇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药药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88-01

1 引 言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中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这类疾病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的时候比较复杂,虽说中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重要制剂的提纯这一过程的困难导致现在医学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够被大家所认同。随着近些年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在本文中将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进行分析。

2 中药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保护的药理学机制

通常的脑缺血的在灌注损伤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原因与其有关,例如细胞内的钙失稳定、自由基的生长等对于脑缺血的在灌注损伤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所有的参与环节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这就在患者身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据中药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发现有很多中药试剂能够对脑缺血的在关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根据不同的工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保持细胞中钙的平衡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缺血在灌注损伤之后,患者的神经元以及患者的神经功能都受到严重的损坏,从表面表现可以看出主要为神经缺失症,患者的脑部病理主要表现在患者的神经元以及脑部的胶质细胞发生病变,烯醇化酶从患者的神经元向外部泄露进入到患者的血液中,使得患者的钙平衡受到影响,患者的细胞浆中所有利的钙离子含量就会明显的提高,就会出现钙超载的现象。根据王斌的研究可以看出清脑宣窍滴丸能够有效地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烯醇化酶的外漏,通过服用这种药物对于钙超载症状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脑缺血损失的保护 根据动物实验可以看出脑康注射液这种中药制剂能够使得患有脑缺血大鼠体内的丙二醛的含量明显的降低,还能够使得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歧化酶的活性,通过检查发现其大脑中的含水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药成分葛根素以及川芎嗪在抗炎以及抗氧自由基的治疗过程中是相互协作的,通过这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快神经功能缺损这一症状的恢复过程,使得脑缺血体制中大脑的歧化酶活性被明显的提高,丙二醛的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清中的L-1B也能够明显的降低,可以说对于脑缺血损失的保护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 能够促进神经的再生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显示,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有保护因子,通过这种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帮助神经功能恢复,在药物的干预作用下能够促进这类因子的表达,这样就能够使得更多的神经元能够存活下来,有效的保护人体大脑的完整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地黄这味中药中的成分梓醇能够促进NGF以及mRAN这些基因的表达,这对于加快人体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显著的效果。根据吕中等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黄芪和血府逐瘀汤的搭配能够有效的提高实验鼠脑组织中的NGF以及mRAN自身的转录能力,而且通常都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加快脑缺血之后大脑中神经元的后期恢复。参麦这种中药制剂的注射液能够有效地加快大脑中缺血部位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促进其恢复功能。

4 能够有效的降低血脂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期间一般都有脂代谢紊乱的症状。对此进行研究的刘东立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对偏瘫康复颗粒这种中药试剂进行了相关实验。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偏瘫康复颗粒对于患者血脂水平的调整有着明显的作用,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验中的调查可以发现通过服用偏瘫康复颗粒这一中药试剂使得患者的血浆比粘度明显的降低,而且对降低患者的红细胞積压也十分有效果。史潍华的研究则表明醒脑平玄汤这一中药制剂对于质量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有明显的效果,患者服用这种药物之后体内的血清胆固醇明显的降低,而且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也被降低,由此可见醒脑平玄汤对于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调节患者的血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5 降低全血粘度

在血液流变学中主要包括血液粘度以及红细胞的变形指数等方面,血液流变学对于血流阻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人体血液的粘度过高就会导致人体的血小板发生聚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人血管中形成血栓。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对此都有影响。血栓心脉宁片这一中药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可以看出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比容等。活血通络颗粒这种中药制剂对于降低全血粘度值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效果。在花期的山楂中可以提取出山楂叶总黄酮,主要为抗自由基组分以及山楂纳酰、荭草素、含黄酮苷类等。根据相关的科学实验证明山楂叶总黄酮对于降低血压和血脂、扩张人体冠状动脉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张晓丹通过动物实验对于山楂叶总黄酮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并发现山楂叶总黄酮能够有效地降低全血粘度。以上这些实验表明山楂叶总黄酮对于改变血液流变学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以中药成分能够有效的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这对于减少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 结束语

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中腰药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重要成分的提取,只有能够对中药成分进行有效提纯之后才能够保证其精确度。现阶段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通过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只有加强对中药成分的提取工作才能够进行根深一步的研究,为了使得我国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能够跟上国际社会的发展脚步,运用现代科技区队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秋香.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1,(9).

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第12篇

1 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机会少, 理论讲授多

课堂上, 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学生只能在教室被动接受知识, 而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关中药药品生产、流通的实际环节。

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与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增加了学习难度。中药成分复杂, 导致其药理作用表现出多效性。每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而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是对其中某一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阐述, 往往有单一成分的作用与单味药作用相冲突的现象, 因此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既有相关性, 又有差异性。例如, 中药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 (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 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和四丙酰关附醇胺等) , 药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外, 还能抗炎、镇痛、提高应激能力等, 尽管可以用来抗心律失常, 但对心脏毒性较大, 如果使用剂量控制不当, 反而会引起心律失常。此外, 中药药理作用无明显量效关系, 无明确规律可循。每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非常繁杂, 学生很难记忆。

中药药理学既是连结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 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因此, 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 与中医理论课程 (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 及现代基础医学课程 (如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物学等) 均有交叉, 而中药学专业尚未开设中医内科学、病理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课程, 且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学时较少, 在教材中只简单提及某些中药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机理,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2]。

1.2 研究方法特殊, 难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药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 而中药药理学的大部分内容是基于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 因此其教学内容是从临床到实验研究, 其目的是用现代医学研究中药的成果, 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为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科学基础。这与通常的药物研究思路 (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 相反, 因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特色, 即强调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中药药理学研究以中医“证”为基础, 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因此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觉得难以理解。

中药药理学属于实验性科学, 其理论内容均来自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研究。但现有的传统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即实验前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 实验时学生不用思考和创新, 只要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 比较所得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指导一致即可。虽然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但其内容单调、陈旧, 方法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 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索, 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 实验后也没有多大收获,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抄袭或拼凑数据。这种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局限性。

1.3 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

由于新药研制周期极大缩短,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新药层出不穷, 药物名称繁多。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的同时, 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较慢。有些新药或某些老药的新用途, 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 但在教材中却没有被提及;而一些在临床上已经淘汰或者几乎不用的药物却仍出现在教材里, 甚至还是教学的重点。这就容易误导学生, 给其将来的临床工作带来麻烦。

2 对策

2.1 加强实践教学

有些中药和复方制剂作为传统药或代表药, 需花大量时间讲授, 同时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补充和完善。在制订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时, 可根据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目前中药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药品营销单位 (医药公司、社会药店) , 而这些单位销售的主要是OTC类药物 (非处方药) , 如化湿药与温里药、清热药、泻下药、理气药、开窍药等。中药药理学教学若不重视这类药物知识的讲解,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就业后很少接触的处方药物上, 则会使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指导顾客购药和用药的需要。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健胃消食药多为一些复方制剂, 其相关知识散见于各个章节介绍的单一药物知识中, 缺乏连贯性、针对性。因此, 加强OTC类药物及复方制剂的讲授, 才能增强学生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能力。

药品超市是实施中药药理学教学最佳的第二课堂。教师应经常去药品超市, 了解药物新剂型、新品种, 并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做某类药的市场调查, 如解表药的市场调查分析。此外, 教师也可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扩大知识面, 养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如查阅补虚药的最新进展) [3]。

2.2 应用对比记忆方法

由于中药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 中药各论的学习难度也相应较大。因此, 应首先以中医药治法为线索, 把中药各论的各章节进行分类, 在讲解各章节的概论时, 从这类药物的定义入手, 说明其功效以及主治病证, 然后把这类药物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病证相联系来分析这类药物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对其个别知识具体掌握。例如介绍解表药时,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为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过敏等, 这是本类药的药理作用概述, 代表药麻黄的药理作用为发汗、抗炎、抗过敏、平喘等, 基本和概述作用相同, 有个别不一样的作用则需特别记忆。这样学生对药物作用的学习既能抓住共性, 又能找到个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中药药性理论与西药药理基础理论进行对比讲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与现代西药机理的关系, 十八反、十九畏与西药配伍禁忌的关系, 而受体学说等理论是现代西药药理的基础理论。如中药中的归经, 中医理论认为, 每种病证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 因而某种药物能够治疗某脏腑经络的病证, 就意味着该药入某经, 如大黄具有泻下的功效, 归大肠经;治疗阳痿滑精的淫羊藿、鹿茸则入肾经。可见, 中药的归经是从药物功能及疗效总结而来, 是药物的作用以及效应的定位与定向。而西药则讲某药在某个器官、组织的分布, 与中药归经相比, 实质一样, 只是说法上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 以西药药理和中药药性为主线进行讲授, 使学生有了学习理解的参照物, 利于其删繁就简, 提高学习效果。

将中药与西药药效学进行对比讲授。中药药理的学习是建立在西药药理基础上的。在教学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把西药药理知识与中药药理的药效学内容进行对比, 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内容。在介绍中药的作用机理和功能主治时, 选择作用机理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 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如在讲解中药清热药时, 清热药有抗病原微生物的功效, 西药中抗生素也是用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 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2.3 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中药的作用大多来源于生活, 经验性很强, 通过联系, 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如山楂能帮助消化, 但是其具体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习消食药的有关知识可知山楂含有多种有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C, 能促进胃中消化酶的分泌,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与消化。又如, 淋雨后饮用生姜汤可预防感冒, 这是因为生姜属温里药, 所含姜酚、姜醇能扩张血管, 使人感到暖和。在教学中,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 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理论的效果。

2.4 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

多媒体案例教学图、文、声、像并茂, 能将静态的课本、板书变为动态的教学情境, 使枯燥的药理作用变得生动, 使抽象的理论机制变得形象、活泼、有趣, 使中药案例中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能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变难为易, 寓教于乐,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媒体案例教学使教师实现了从知识灌输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通过多媒体组织和指导学生来获取药理学知识,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践证明,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只有将多媒体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 可给学生讲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曾发布通告, 鉴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的事件, 使学生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4]。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时, 教师应在课堂上做到:言传, 用精炼、风趣的语言, 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手写, 将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身教, 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 切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单纯操作电脑, 尽量用肢体语言来传递教学信息, 活跃课堂气氛。

2.5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

中药药理学教师应密切接触临床, 不断搜寻和关注药理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适当补充老药新用知识, 及时补充新药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和拓宽自己的药理学知识面。“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应根据所传授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将有关知识加以提炼,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 促进学生发展。

2.6 教师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针对药物更新速度快的现状, 中药药理学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不断了解世界新药研制开发的最新信息, 追踪临床新药应用最新动态, 不断更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上建立中药药理学学习网站, 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料上传, 课前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网页, 可做好预习, 听课时就更容易掌握教学重点;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视频学习课堂上没弄懂的知识点, 以加深理解。此外,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课, 要求学生分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书写报告或综述, 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提问和解答, 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纠错, 最后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 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 才能实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目标, 才能使中药药理学教学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 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摘要:简述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以使中药药理学教学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 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映君, 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周宁娜, 何晓山, 李秀芳, 等.多途径提高中药专业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1 (6) :68~69.

[3]罗琳, 徐济良.改革药理学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931~93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药药理】相关文章:

中药药理学08-12

中药药理论文提纲09-23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05-10

中药药理学论文提纲09-15

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09-04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05-13

药理经典09-07

人参药理作用05-28

药理学08-20

三七/药理学06-08

上一篇:多年生栽培技术下一篇:多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