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2024-06-19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精选12篇)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1篇

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吃透教材,讲究教学分法,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焕发出光彩。

一、激发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创新的火花。

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是一种带着浓厚情绪色彩的定向活动。有不少学生数学学不好,并非因为智力低下,而是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先得培养非智力因素。只有具备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耐心启发诱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先要求学生拿出课求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做猜角游戏学生报出两个角的度数,让老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大家都为老师能准确说出答案而惊奇。我适时点拨: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用什么方法呢? 这时,急于知道答案的学习兴趣已被“猜角游戏”激发出来,学生自然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上, 紧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拼角操作自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质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精心编拟自学提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的前提。

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 也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的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富有现实意义的启发性、开放性、有适当的问题探索空间,提前分发给学生,起到自学思维的导向作用。开始时,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我拟的提纲是:1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为什么? 2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一同扩大100倍? 3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呢? 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学习,然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把疑难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启动创新的观念,这是因为许多创造发明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的天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就要求教师尽力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表现自我。我的做法是:1.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典型、生动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2.简化教师讲解,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交流、操作;自主思考,发现规律;3.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之后, 我提出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根据大家所学的知识,选择30、6和5中的两个数说一句话,比比看谁说得多,谁说得新? ”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5是30的因数。”“30既是6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是30的因数,6是30的因数。”“30是5的6倍。”“30是6的5倍。”“5是30的一个因数。”“6是5的1.2倍。”…… 通过比赛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自觉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又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营造学生创新的天地。

四、指导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也是创新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解题的一般思路受阻时,应有意识引导学生打破解题中的固有模式的常规想法,对题目、计算公式进行变式思考,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分米,它的内切圆面积是多少? 同学们如用常规想法要先求半径,而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要求半径则需用到开方。小学阶段还没有学,同学们就不懂得做了。因此必须打破常规, 只要知道半径的平方就可以直接求圆的面积了。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读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与例题相关的变式题,或者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简便算法等,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2篇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一)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2008年10月

一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广泛地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施行由“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应用”五个环节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大胆试验,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失去了它的市场,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张扬,合作学习得到了落实,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延伸,它更强调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它需要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即自主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

一方面,“知识爆炸”出现使得仅靠“灌输”的方式来传递有限知识受到严重挑战。学习者如何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必然要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合作精神,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在当前学习自主性与合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要求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问题的体验,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获得直观经验,养成善于

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2)、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4)、学会团结,学会合作。

(5)、培养高尚情操和科学的道德素养。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题实验的管理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和交流在教学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讨论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提高实施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学校和教师们订购了科研报刊——《中国教育学刊》和《青年教师》,使教师们自学研究有了参考资料。课题组定期开展以教改为重点的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利用星期四下午时间,组织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一年来,学习的内容如下: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发展性评价观》(3)、《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要磨就出过硬的能力》(4)、《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5)、《课堂评价方法的创新》(6)、《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7)、《教学反思是创新的加速器》(8)、《如何提高课堂效率》(9)、《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集体备课》(10)、《新教师如何听课》(11)、《如何写课后反思》(12)、《如何备课》等。(13)、《杜郎口“旋风” 》(14)、《减负增效 激情教育》

2、以科研促教研,以课题牵动教育科研的发展。(1)、围绕课题举办全校性的教学活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2007年11月份和2008年4月份进行了“每人一节好课”教研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研究讨论一课时的教学。然后由一名教师上课,大家听后进行评议交流,活动有计划、有总结、采取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上学生由被动为主动、敢想、敢问、乐于表达,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2)、利用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有很多可喜的成果和收获,但还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难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思考,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围绕课改实验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总结在课改实验中的成败得失,找出存在的问题,写出课后反思。

3、用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均参与其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并十分注重过程管理和材料积累,努力使课题研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过程化。每位成员都要根据课题制定个人科研工作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按计划执行。每阶段要写出科研工作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修正。每学期,每位成员都要结合研究课题写一份实验课教学设计,体现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写一份教学反思,写一份评课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和写教学设计,反思评课等活动中,找出不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经常举行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四、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全面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这一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探索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正确看待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另外,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2、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一节时,学生按组分别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组内每个学生分别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不断纠错示范,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探究新知识的意识。然后在讲台上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探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样一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大胆交流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怎么回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一直是倾斜的,如果地轴不倾斜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学生课堂表现异常活跃,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培养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3、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就是顽劣捣蛋,考分的高低、听话不听话几乎成了家长要求孩子、老师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思维的定势,习惯于为应试而学,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其智慧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就会逐渐丧失。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

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4、鼓励争议反驳,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争议反驳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议反驳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独立思考,去探究各自不同的依据。争议反驳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就一定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比如地球是圆柱体也环球航行一周航行。”还有学生提出假如地球是圆锥体、半球体也可以环绕一周航行,“哗”,这下可不得了,班里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争议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大部分同学能在深读课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寻找论据,使自己的争辩反驳更有针对性,这一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地提高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开放探究时空,拓宽运用领域。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开放探究的时空,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构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拓宽地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合作自主学习”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校级优质课、县级公开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合作自主学习”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六、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课题组成员,勇挑担子,自我加压,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经常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3篇

一、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敢想、敢问、敢创新。

教学中,我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介绍?”“请大家小组讨论一起解决,好吗?”“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样?”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说:“没关系,先想想。”当学生回答流利、正确,说出独特见解时说:“真棒、真厉害!”等。教学中,我还常走下讲台,参加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亲切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心情舒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充满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出引起学生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课伊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的。学生纷纷争着举手回答后给予表扬鼓励。接着引入新课:“看来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同学们想不想认识有关圆的知识呢?”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认识。”同时板出用四个小圆片设计的课题。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独特的课题设计,更是吸引了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新授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創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探索者。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在认识圆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折圆片(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几次),再将对折的圆片展开,通过观察折痕,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经过足够时间的小组学习,可以发现:“不同的长折痕都同样长,不同的长折痕都交于一点,还发现这一点都平分每一条长折痕,即长折痕是短折痕的2倍,短折痕是长折痕的。”教师在每一组充分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圆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改变了“耳听口说”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2.尝试画圆,总结经验

小学生好胜心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当我向学生介绍了画圆的工具圆规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接着请学生介绍画圆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细节。这样,学生在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法,改进技术,从而对圆的画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四、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准备了一些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1.感受圆的美,提出有关圆的知识的问题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圆形花坛,告诉学生它的半径是5米长,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的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这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等等。对于周长、面积,我告诉学生下节课再来研究。这时,也有学生提出“画一个半径是5米长,那么大一个圆,谁有办法?”学生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经过思考后,想出了好的办法。我对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2.观察与思考

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先向学生演示不同形状(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车轮在行进中的状态,再让学生结合手中的汽车模型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将演示、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让学生在自主创作(制作)中体会乐趣

学生都喜欢画画和一些小制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扩展空间,自主创作(制作)。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沉浸在自主创作(制作)的情趣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

1.用圆创作

先向学生展示用圆创作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梦幻般的音乐中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学生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后,进行作品交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用圆制作

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用二十片小圆片制作的正二十面体,并向学生介绍它的制作方法,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也做一个。同时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多有关圆的作品,扩展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

整节课的学习,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就能激励学生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敏超.让数学贴近生活[J].亚太教育,2016.

[2]翟玉娟.关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4篇

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 像它的目标、特性、类型、组织形式、实施步骤等。关于这些问题, 在第一阶段有一些不同看法, 教育部颁发《普通高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以来, 意见基本统一到《指南》上来。《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 (活动) 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1)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 (2)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受到动摇, 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 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 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 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 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我们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很难做到这一点, 学生一直都处于事实上的受支配地位, 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 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他们可以单独或以群体的形式来进行自己所喜欢的主题学习活动, 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 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彻底认同, 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 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成果展示的全过程, 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 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 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 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研究性学习则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发生了改变, 其学习结果创造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去亲自体验,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判断、总结, 这就促使学生去努力实现这种角色期望, 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潜能。同时,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特点, 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 提前开始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 为其迈入社会的生活做好铺垫。

角色冲突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比比皆是的。而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解决了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权力和地位的因素及造成师生之间冲突的根源, 使师生关系合理化,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动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原来存在的学业失败现象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的尖子生、优等生, 而是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使以前的优等生可以恢复平常心态, 减少他们由于其他同学的嫉妒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恐慌;另一方面使原来所谓的“差生”找回作为学生的自我角色, 通过符合自己特点的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敬与喜爱, 最大限度地体会角色成功的喜悦。在研究性学习中, 指导教师“量体裁衣”式个别化指导, 会增强教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割裂的状况。

最为一名教师就要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化人才, 而这些人才不但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品质, 英语也是未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具有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 努力探索创造性教学尝试,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结构,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水淑燕.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2]陈文娟.如何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育管理江苏大学,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5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便变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实践课、创新发展课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在课改实验中的体味谈点浅见。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兰州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注意找出文章中的扩充之点,针对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重点部分详讲,对次要部分略讲,而对没有的内容则干脆不讲的状况,我觉得文章的次要内容和没有的内容就是创新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知识延伸的课件:你还知道了草原的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很多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讲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小资料中知道了我国四大草原的状况。草原的占地面积、草原人民的民风习俗,还知道了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扩充了知识,而且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对知识面广、喜欢读书读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学及时给予了鼓励,这又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问,在质疑中重过程,不只重结果,而应重意识、重过程、重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抓异点,尤其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如对“春天”一词的解释,词典中的解释是“春季”,而学生说,春天就是草绿了,种子发芽了,冰河解冻了,春暖花开,小朋友们脱棉衣了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再比如在欣赏优美的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喜欢,将喜欢读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再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注重了个体感受,学会了自主探索。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6篇

一、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运用。并且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从背诵、阅读理解、写作都离不开指导。只有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培育起来。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

4、构建多种课型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也可以分成多种课型。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语文活动课等。像阅读也可以分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定向阅读等。写作可分为日记,随笔,缩写,扩写,片断练习,命题作文,非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还可以口头作文。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得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 比如我在教学戴望舒的诗《雨巷》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在线播放等形式,把2007春晚上的舞蹈《烟雨江南》结合着让同学们通过视频,感受江南雨巷的魅力和韵味,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艺术享受。在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时,我不仅介绍了一些新闻的相关知识,而且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图片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一些有关集中营大屠杀的镜头,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活生生的感受到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和罪恶。

二、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1、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

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2、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如乞丐现象,上门推销,超前消费,绿色食品等等,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

3、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质疑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发生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无论说的对还是错,都进行鼓励。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哪怕是与课堂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1、活动类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观察生活,写游记等。

2、拓展性作业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形成,能力培养

创新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通过对小课题的创新、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 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掌握已有的知识, 通过对旧知识进行新组合, 进行探究, 得出新的结果。这种"新的结果"可以是学生新的认识, 新的提高, 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 新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想象, 新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营造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重在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1 情境是创新性学习的先导, 是发现问题的催化剂

一位教育学者讲: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创新者, 探索者。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有意创设学生参与的空间。问题环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 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 利用方式, 预计解决方式, 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 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 开拓问题链, 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 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问题为载体为核心, 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 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情境。可采用以下途径创设情境:利用实验、或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利用设问;利用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教科书、报刊等。

2 问题是创新性学习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

2.1 问题性是创新性学习的特点

思维始于问题, 创造力富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创新性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些结论性的知识, 让学生理解记忆, 而是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有时会提供一些材料, 但这些材料不直接解决问题, 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需要学生补充收集材料。因此说, 创新性学习就是以问题或课题作为学习的载体,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目标。在创新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2 创新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

在创新性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没有可遵循操作的"本本", 这给教师和学生一方面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同时也对老师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如创新性学习模式、课题的选择、都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 将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吸引, 牵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启发, 指导, 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用问题解决问题与用答案解决问题二者是不同的, 前者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后者只在于问题的解决。

2.3 环节与实施

案例:金属钠的性质和用途

情境创设: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 (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金属钠, 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向灯芯内滴一滴水。)

引导:在刚才的魔术中, 奇妙现象的产生就是金属钠的功劳。为什么能滴水点灯?在魔术中金属钠的作用是什么?钠具有什么性质?

实验1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钠,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用小刀切去钠一端的表层, 观察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将其放置在空气中, 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在集气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 将两三粒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 向集气瓶内通入氯气。观察现象。

实验4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反应完毕后滴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学生分析并参与解决:

(1) 钠为什么应保存在煤油中?为何能保存在煤油中?

(2) 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 为什么颜色和光泽会发生变化?

(3) 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或装置可以检验该气体?

(4) 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滴有酚酞的水溶液颜色会变红?

(5) 实验过程能否带水?

(6) 钠着火能否用水灭?

发散思考:

(1) 将Na投入HCl溶液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Na跟H2O先反应还是跟HCl反应?

(2) 钠比铜活泼, 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会有铜析出吗?

(3) 通过对金属Na的认识, 你对活泼金属有何结论?

整个过程从创设情境, 然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到探索创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操作, 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在研究、讨论、发散、创新的过程中, 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潜能得到开发和释放。

3 培养能力是创新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 创造能力是经发散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三种问题解决特征的能力。它显著特点是:勇于开拓, 创新求异。

首先创新性学习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 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在过程的实施中形成能力。

其次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 凡事能感到为什么?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 独立思考, 自我实践, 自我创新, 自我实现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深入创新, 师生互动, 形成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把学习与思考, 探索与创新, 创造与发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知识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它是超常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它是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渗透的结晶。它的一般思维程序是:

参考文献

[1]朴雪涛.《教育科学创新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

[2]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第8篇

一、激发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也是创新的火花

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 是一种带着浓厚情绪色彩的定向活动。有不少学生学不好数学, 实际上并非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 而是受到了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意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先得培养非智力因素。只有具备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耐心启发诱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 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做猜角游戏。任学生报出两个角的度数, 让老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 大家都为老师能准确说出答案而惊奇, 我就适时点拨: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用什么方法呢?这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猜角游戏"激发, 学生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拼角操作来寻找答案。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质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精心编拟自学提纲,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也是创新的前提

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 也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的难点和关键, 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 设计出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的问题, 并提前分发给学生, 起到自学思维的导向作用。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例如, 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 我拟的提纲是: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2.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一同扩大100倍?3.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呢?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学习, 然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和讨论,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勇于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学生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 最后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因为许多创造发明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 把疑难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启动创新的观念。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也是学生创新的天地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多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就要求教师应尽力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来表现自我。我的做法是:1.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典型、生动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活动;2.简化教师讲解, 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操作;3.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充分相信学生, 鼓动学生各抒己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之后, 我提出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根据大家所学的知识, 选择30、6和5中的两个数说一句话, 比比谁说得多, 谁说得新?"于是,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30是6的倍数, 6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 5是30的因数。""5是30的因数, 6是30的因数。""30是5的6倍"……比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自觉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又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 营造学生创新的天地。

四、指导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突破定势、打破常规,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也是创新的关键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9篇

一、释放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让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社会跨度的零距离。在我的授课中,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中的细致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分析, 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由此可见,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和旁观者。传统的语文课堂, 教师都是“满堂灌”, 学生听进去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学生吸收了多少更是无法验证。可以说,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 无法让学生真正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性。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要完全自己学习, 教师就要舍得放手,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在争论、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交流找答案, 体现出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如在授课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后, 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 很多和语文关联的知识他们都会在质疑探讨中解决明白。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 学生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 对学习其他课程也更有积极性了。

二、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

对于传统角色的转换是必须要改变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教师唯恐学生不会, 唠叨的越多, 学生就越会产生逆反心理。自从我转变了这种观念后, 便意识到太强势地灌输的老师并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虽然有些教师一厢情愿地承担了所有的课堂任务, 可是学生并没有按照他们设计的走向发展下去, 很多失败的课堂不言而喻。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得到发展, 只要教师重新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 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找到驾驭学习的途径, 就会使学生有超长的发挥。通过我长期的经验积累, 学生开拓了学习思路, 课堂的那点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学习。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他们在自己研究和探索发现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成果是欣喜的。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就必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优点, 多给予他们鼓励, 在慢慢地培养中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当今社会发展是极其快速的, 当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语文知识的延伸, 教师就不能错失这个机会, 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在感受时代变化的时候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感触多了, 他们的语文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宽了。学生没有行万里路的机会, 但是有读万卷书的时间, 当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触动了心弦, 自然会有感而发,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而有所领悟, 考虑问题也会变得更周全。在课堂中, 我会让一些学生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真知灼见。如在学习了《诗经》后, 学生会通过互联网去了解《诗经》所涉及到的地理范畴, 同时一些辅助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论语》的时候, 学生们自己制作课件, 充分领略出了孔老夫子的魅力所在, 体验到了当时环境下的那份心情。语文常识的积累, 正是通过学生的不断拓展得来的。

四、语文知识搬进工厂

技校的优势就是学校、工厂相结合, 在学生走进校厂的时候, 我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达到学以致用。这种实践, 不仅能让学生有真正的体会, 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劳动与学习之间, 也就是说在“做”与“学”之间会有一个“瓶颈”。不要小看“做学问”, 只有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并从劳动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学生在工厂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对工作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知结合起来, 多姿多彩的内容会让学生耳目一新, 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富有情趣。当课文展现出来的时候, 学生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真实画面, 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10篇

一、树立信心和勇气, 培养创新意识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 首要的是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异想法, 不要训斥, 不要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 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 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 如0.28和0.3谁大, 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 十分位上的3比2大, 那么这个小数就大, 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 那么0.30就比0.2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麻烦一点, 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所以, 也支持他们这一想法, 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和发挥。

二、创设创新气氛和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 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利于知识的创新。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害怕会阻碍学生新的思维, 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第二, 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教学相长,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这一意识淡薄, 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 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 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新世纪的学生, 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 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有这样一道题:“3辆卡车共运480箱苹果。照这样计算, 再增加2辆卡车, 一共可以运多少箱?”我发现学生的做法不大一致, 就决定把他们列的式子写在黑板上, 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生1:480÷3×2。

生2:480÷3× (2+3) 。

生3:480÷3×2+480。

生4:480×2-480÷3。

开始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做法是对的, 经过比较他们很快发现了这种做法的错误之处是只算了两辆卡车的载重量, 第二、第三两种做法才是对的。而对于第四种做法, 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看不懂。这时生4解释说:“我认为这道题目就是求五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480×2是六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 480÷3是一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 六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减去一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就是五辆卡车所运苹果的箱数。”多好的想法呀!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在方法上进行创新, 化复杂为简单, 这不正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吗?全班不由得都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三、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的课堂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 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积极参与课堂, 开动脑筋, 拓宽思维, 并发现和正确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 我就让学生自制了底面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圆柱体, 准备了直尺和剪刀,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 有时得到一个长方形, 有时得到一个正方形, 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一会儿, 有一个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剪法。他说:“我没有用直尺, 是随便剪的, 所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但我试了试, 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 也就会得到如同上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

四、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

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 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教学中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如教学“倒数”时, 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 改变过去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 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 当第二个学生出后, 教师指出: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提问, 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学生积极动脑, 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 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 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1、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师表形象最容易让学生亲近、感染、和敬佩,亲近了就会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还应注意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同时还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学生差异,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让学生开展讨论,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主动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4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3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改进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如讲七年级的“立方体的表面展开”一节时,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小组讨论能展成多少个不同的平面,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钥匙

1、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

4、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

5、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四、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动力

1、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体验成功刺激的群体,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有必要的。如在学习《图形的密铺》后,我进行几何图形设计大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等;在作业的错误地方下面划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迟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又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魏超群:《论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21期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12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要经过不断地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如, 在教初一时, 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 避免成人化, 必须把知识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多用直观教具, 做游戏, 猜谜语, 唱英文歌曲, 表演, 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如:教英语字母是枯燥乏味的, 我没有死板从头到尾教、念, 背, 而是让学生分别充当A、B、C……进行排序游戏。妙趣横生的英语游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好英语的动机。但对高年级;有些形式就不太有效了, 如初二、初三年级增加了大量的阅读课文, 阅读成为教学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 我总是想方设法找一个和课文有关、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 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自由, 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初二年级,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music入手, 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Do you like music?

(2) How do you like music?

(3)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4) 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

(5) Is there a band you like very much?If there is one, please name it in English or Chinese?

由于本话题学生熟悉, 感兴趣, 所以讨论激烈, 很自然地引出Rock'n Roll及rock band。教师借以导入课文教学, 化难为易, 学生兴趣浓厚, 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二、引导合作探究, 学会自主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 人人都从中受益时, 小组学习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据此, 可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课堂上相互合作, 课外也可开展活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 伙伴之间互相启发、帮助, 各自都能获得很多实践机会。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各有自己的长处, 在你一言、我一语, 你猜一点、我发现一点的相互启迪中, 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现自主学习。比如, 在教Changing our lives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在放完课文录音后, 笔者要求学生把听到的生词罗列出来, 之后, 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好学生带中等生, 中等生带学困生的方法借助词典自学单词的读音及词意。实践教学证明, 在此项活动中,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互帮互助, 自主地掌握了单词的读音和理解了单词的意思。接着在课文理解阶段, 要求学生在老师第一轮初步讲述课文的基础上, 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 然后互问互答,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做主角, 合作学习, 讨论思考,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式, 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 体验共同进步的愉悦。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与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发散性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的神圣使命, 教学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和使用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每次的阅读课上, 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 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方面, 我鼓励学生摆脱思维惯性, 标新立异,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例如, 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对话改编成短文或把短文加工成对话, 并且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所设定的话题、情景来编写、表演出新的对话。让学生对时事或课文有关内容展开评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语言点、知识点造句, 有目的地写一些开放式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等。

四、通过生动课外活动, 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英语兴趣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加强了语言信息的刺激力度, 营造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如在组织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 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 (生活功能区) , Reading Corner (阅览功能区) 和Audio-video Corner (视听功能区) , 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兴趣爱好, 多给予实践机会, 二人对话可扩展到小组对话, 并多鼓励学生离开座位到讲台前进行小品, 角色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或想象, 然后进行创造性改写表演。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及学校的联欢会, 多用英语编小品, 课本剧, 朗诵短文, 小诗, 讲英语故事。

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会知识, 而且会学知识, 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师, 只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授之以渔, 才能更好的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 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

上一篇:情报交换下一篇:锅炉燃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