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训练范文

2024-07-04

有效训练范文(精选12篇)

有效训练 第1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母语, 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形成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做到不仅“学文”, 而且“得法”。

【案例描述】

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中第三小节中有一句群, 从写景方面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闲情逸致, 语言层次清晰, 是值得训练的语言点。

首先, 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隆中美景的部分, 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段话写了几样景物, 分别是怎样写的?同学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感受美景, 在一一说出描写的景物和描写的词语之后, 齐读此句群, 再次深刻感受这段话带来的美。

接着, 抛出问题:山冈是山, 卧龙是龙, 山怎么好像是一条龙, 而且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呢?学生纷纷举手, 指出这里用的是比喻句, 写出山冈蜿蜒起伏的特点, 暗指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

到这里, 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出文中用了7 个词语, 就描写景物分别从形状、数量、稀疏程度、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描写。然后, 大家一起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此时, 话锋一转:其中的妙处还不仅于此, 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性特点呢!孩子们一开始并不能够及时发现, 于是我利用了把所有修饰词抽掉的PPT。再一步步引导, 发现句式特点:××的景物××××。

在此句群最后我提出“景色秀丽宜人”不“简单”。孩子们发现此处“秀丽宜人”概括了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等特点, 总结了景色特点。

最后, 根据此处写景的句式和结构, 指导孩子们仿写。

【案例反思】

1.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需要步步为营

在《三顾茅庐》教学中, 我采取了六部走。一步通过描写感受景美和用词的准确;二步理解比喻句, 感受景美和比喻的好处;三步以读促悟感受景美;四步感受语言文字的组织;五步理解总结性词语的作用;六步仿写及指导。

2.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需把好语境关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 要把文本内容迁移至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 以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凌乱信息为内容, 仿照文本语言练习说话,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3.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需关注句群

句群中的语言训练点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细细品读, 反复咀嚼, 潜心揣摩, 这样才有发现的可能。句群综合性强, 不仅对教师的语用知识和语感等是挑战, 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更有提高性。

4.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需借鉴文本语言

(1) 体会修辞方法, 学习生动表达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时, “随文学习”并体会一些修辞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2) 关注段落结构, 学习有序表达

教材中一些典型的段落形式是学生描写段的范本。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以此为鉴赏点, 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

有效的训练从有效的提问开始 第2篇

【缘起】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严重忽视语言学习环节中的“积累”和“运用”。前不久,笔者听了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辐射全文的核心问题,力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问题设计指向不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一】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是呀,燕子多美呀。那么,燕子究竟美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全文。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很美。

师:羽毛、翅膀、尾巴分别是怎样的?请完成填空(出示):

()的羽毛()的翅膀()的尾巴。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师: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生:这样写可以把燕子的外形写得更美,更活泼可爱。

师:把“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学生摇头)

师:哪一个词读起来更能感觉到燕子的活泼可爱?

生:凑成。

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燕子的活泼可爱。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上台把课文描写的燕子的外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上台介绍燕子的外形)

师:燕子除了外形美之外,它还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几段……

【案例二】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请连起来说说燕子美在哪里。

生:燕子的外形很美,飞行的姿态很美,停歇的样子也很美。

师:请把这些内容并成一句话说。

生: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姿态、停歇的样子都很美。

师:如果作者也像你们刚才说的一样,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因为这样不生动有趣,读起来很没劲。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觉得生动形象的呢?今天,我们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来领悟作者的写法。我们先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外形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写了燕子身上的哪些东西?

生:羽毛、翅膀、尾巴。

师:燕子还有嘴巴、眼睛、爪子等,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是疏忽了吗?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与众不同,它的嘴、眼睛、爪子的特点不像羽毛、翅膀、尾巴那么突出,所以作者就不写了。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如果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嗦。一??嗦还美吗?

生:不美。

师:所以我们写一样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不要面面俱到。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外形美,除了抓住特点,还用了什么妙招?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重读描写特点的形容词)

生:“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这些词读起来很美。

师:这些词语啊,字数都差不多,结构都很相似,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使我们觉得燕子也特别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

师: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美,除了抓住特点,还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板书:用词优美)。多美的句子,你们能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上作者描写燕子的方法,抓住特点,用词优美,来写写你熟悉的一样事物,比如一个人、一只鸟、一条狗等的外形?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一身金棕色的毛,一双闪着金光的眼睛,加上一个红红光光的屁股,一根又细又长的尾巴,凑成了调皮机灵的小猴子。

……

师:你看,我们用作者的方法,抓住特点,用上优美的词语来写事物的外形,写得多棒。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中,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燕子美在哪里?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两个问题虽然都着眼于“美”字,但第一个问题,只是游离于课文的表面,纠缠于文本的内容,停留在文字的表象。学生所研读的,除了内容还是内容,除了理解还是理解。而第二个问题,则立足语言运用,深入课文的肌理,从表达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抵达文本的核心,让学生欲罢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流连忘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核心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追求教学流程的简洁明了,更要着眼于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教会课文”转向“教会课程”。

一、提问应基于课程的本体目标

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

上述第一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忘却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忘却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只重视文本内容的传授和情感的表达,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而第二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就引导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通过品读,做出自己的判断,从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到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有所了解,直至迁移练笔,自主运用语言规律。因此,我们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时,要紧扣语文课程目标,立足语言,立足表达,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更要知道词句使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

二、提问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指向

“教”应该为“学”服务,“学什么”是教师课堂教学首先要钻研的问题,然后“以学定教”,“以问促学”。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问,这既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堂课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以学生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功。

《燕子》一课,对学生而言,理解“燕子美在哪里”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读上几遍,便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来。而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发现语言规律,领悟“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才是更具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活动。当给学生探讨发现的空间、时间后,我们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提问时,就不必像第一位教师那样,纠缠于学生早已明白的内容;而应像第二位教师那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修枝剪叶,借助核心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揣摩语言使用规律,锤炼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典型语例的学习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提问应基于文本的教学价值

不同的文体呈现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如,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应引领学生揣摩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议论文要引领学生把握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观点、事例、结论三者的关系,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说明文就要引领学生体会如何用准确严谨的语言介绍事物知识……教学并非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因此,我们应努力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巧妙设问,以问题引路,带领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自觉地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燕子》是一篇状物的散文,文字浅显,但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这样的文本,学生在内容的解读上障碍不大,教学时就可以将着力点投注到表达的探讨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探讨语言规律。“抓住特点,用词优美”的写作特色贯穿《燕子》全文,而这一点也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应突破惯常运用的内容剖析的教学窠臼,由表及里,直面文章的表达方式。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不仅能带给学生阅读的新鲜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更能切实地提高学生把握语言规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指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有效的教学,来自有效的提问。让我们紧扣课程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关注文本特点,聚焦语言表达,设置有效提问,促成有效训练,让语文课堂弥漫着“语文”的芬芳。

扎实训练 有效提高 第3篇

作文对于刚步入中学大门的学生还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在他们固有的思维中作文就是记流水账,更无视于开头、结尾及结构上的酝酿和安排。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还得按部就班各个击破才行。

第一,加强学生写作的基础训练

1.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是因为无事可写,无材料可选,或者所选材料陈旧翻不出新意。要求学生写出像样的作文得指导他们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从生活中积累材料,注意从大多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独特的感受,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材料。

2.丰富的写作语言是写作成败的另一关键。学生习作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问题,大多学生在写作中不是病句就遣词造句欠准确,作文语言常常出现前后句子衔接严重脱节现象,这都是学生积累词汇量少的原因造成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而学生缺乏的恰巧是积累这一环节,因此,在平素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敦促学生注意课内词汇量的积累和课外优美语句的消化,唯有如此长期地坚持方有成效。

3.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即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的训练。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才能很好的表达出学生的情感。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习作语言的表达能力上,要在这方面使学生有所长进得靠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在点点滴滴的品评中让学生受感染,有提高。当然,行文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对学生字体的规范和工整做出严格的要求。

第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课堂教学以课本为本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同样道理,学生作文训练也必须转入思维型的训练,写出的作文才富有创造性。作文的思维训练须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抽象思维训练和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三方面入手。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显露出个人健康成长的思想个性,不能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去品评社会、慨叹人生,要善于透过繁复的人生挖掘出不易察觉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幻想的潜能,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像大胆地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寓示道理。指导学生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看似平常却又蕴含人生感悟的新事物进行创作,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真情实感的感慨。即善于用写实的手法抒写人生、描述社会,使习作具有时代的强音。

第三,技巧训练

完成以上两步训练后,接着就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即教会他们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法和技巧,这项训练得按初中三年制的教学步骤进行。初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同时教会他们掌握日记体及童话故事的写作;初二阶段指导学生写好说明文的同时促成他们会写夹叙夹议的作文及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到了初三,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独幕剧等体裁的文章。经过三年按步骤有效的训练,学生必能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法和技巧,并可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写作中挥洒自如,写出有特色的文章来。

第四,综合训练

分步训练结束后,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即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各个作文环节(审题、立意、选题、看图等)的综合训练。1.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辅助以其他多种的表达方式。这样,文章既有了叙事又有描写、抒情、说理的成分在其中,使文章情、景、理并茂又能据文体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2.让学生在写作前要迅速在脑际中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等,酝酿成熟后着手成文。3.各类文体的综合训练。此项训练基本上到了初三才能完成,属后阶段的训练。此项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已熟悉各种体裁写作的基础上,在写作中据个人的兴趣及特长进行写作体裁的选择,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进行成功的写作,有效地完成任务。4.各种作文形式的综合训练,这是在学生完全掌握好各种文体写作训练后要完成的一项训练任务。此项训练主要分别指导学生去完成命题作文、选题写作,怎样据给图材料准确的获取重要写作信息、给文字材料的作文该怎样去判断出题者的写作意图、自拟题目的作文应切合所选的文体去安一个怎样醒目的标题等,所有这几项都训练到位就不用愁学生写作时束手无策。

第五,写作速度的训练

考场作文,速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就可以节省出时间来检查作文外的考试内容,因此,快速作文的写作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训练,到了初三,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并能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体工整等。这是一项长期的训练,必须严格到位,决不允许学生的一篇习作拖它一两节课才上交,否则就达不到的训练效果。

有效训练 第4篇

关键词:课堂训练,有效训练,有效课堂

课堂训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就所学知识的当堂练习,是一种教学方式,从它的效益来看,存在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而有效训练又可分为高效训练和低效训练。作为教师,必须要尽力追求高效训练,所谓高效训练,是指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种反馈、训练、提升、拓展。高效训练又可以被认为是花费较少的师生交流、互动等活动,可得到较高的彼此认可,即低投入,高产出。

纵观现今种种教育实践现象,形式远远大于内容,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保证有效的课堂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有效的新内容、新形式、新理念,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理想教育,但在有效的道路上,我们不应把教育理想化,我们应在有效的课堂训练中不断做到扎实、丰富、精致,统一于学生的现今发展与长远发展。

一、防止机械训练和单调训练,要抓住训练的本质,提升教学内涵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训练的重要性,本着尊重教材的理念,一般教师都采用了教材编写者提供的题目进行课时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以成人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这往往会使一些教师产生轻视的想法。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小学乘法和除法(二)第96~97页第5~9题为例,这个内容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后的练习课,很多教师在教到这课时,认为这课无重点、无难点,只要学过上一课时的内容,这里的每一题都可以利用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来一一解决,得出答案。一题一题让学生计算,然后核对答案,只要算得对,便认为学生达到了熟练的计算水平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节课的训练目标有效,甚至高效达到了吗?我认为,作为计算,它不是知识点,但作为实际问题,它是整个知识习得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数学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所以,教学必须直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可以很好地在数学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中形成完整的发展模式。所以,有效的课堂训练应防止机械训练,抓住训练的本质,提升教学内涵。

二、防止只讲不练和随心训练,要把握训练时机,促使有效教学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一线教师对于重难点的设计与实践可谓是煞费苦心,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上面,而忽视了课堂的有效训练,这样做会产生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教师经常会说起,上课一个个都回答得头头是道,怎么做起作业来差得惨不忍睹,这真的完全是学生的错吗?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时,由于是处在当场情境中,而且遵循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会对短时记忆比较清晰,而到课下作业时,情境改变,变得复杂,学生有可能唤醒不起当时的情境,这是记忆不深刻,也是学习不深刻造成的。本质上,教师没有把握好训练时机,因为知识是会忘的,而知识一旦转化成能力,便会在一段时间内拥有,还会随着下一次的训练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占为己有,他(她)们盲目地认为,只要我讲,多讲,强调,再强调,学生就会了,学生在一次次的被迫下点头、举手,以符合教师当时的心理需求。其实,这是一种教师不懂认知规律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在自欺欺人,把学生学习状态的假繁荣作为自己教学有效性的成果。所以,教师应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于学生,给他们受到训练的机会。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能力是练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务必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不要把课堂任务拖到课后。重难点的精心设计是一堂成功的课所追求的地方,作为一节成功的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训练,也应该得到精心设计,而不是随口训练或随心训练。

课堂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时间段可分为:课前训练(一节课的开始处)、课中训练、课后训练(一节课的结尾处);按训练与新授知识获得联系可分为:及时训练,讲一个知识点练一个、先把新授知识全部教完再一起训练;按训练的作用可分为:铺垫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按方式可分为:对比练习、分层练习、补充练习、综合练习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训练的时机,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的训练,促使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防止以练代讲和只练不讲,要及时训练反馈,做到扎实有效训练

练有练的好,讲有讲的理,很多时候,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以练代讲;有些时候,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时间来不及就只练不讲,这两种做法对课堂训练的作用置之不理。只管自己,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对于这两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用讲练结合、少练精练来解决,所以,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应该拥有灵活的教育机制,只要有训练,便要及时反馈,做到扎实有效训练。因为,任何没有反馈和评价的训练都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建立正确的课堂训练价值观。

有效训练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第5篇

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语用题(第22题),要求用生动、连贯、得体的语言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为课文人物蔺相如或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该题堪称湖北卷的亮点,人们普遍认为,这类试题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和教材内容的考查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题型。这道试题的命制,可以给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重视教材内容的回归已成为广大高三语文教师的共识,但人们一直仍在摸索如何找到一种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近几年的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笔者受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启发,尝试了给教材中的人物写“教材人物感言”的做法,感觉效果还不错。

具体操作大体上有以下几个阶段:

1.现实示例,经典引路。由教师从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精选一些范例,让学生通过认真品读,揣摩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语言的精练优美。

2.通读教材,选择人物。在揣摩范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10天左右的时间仔细、全面地通读教材(包括课本和读本),每人至少选择10人作为拟写的对象。人物既可以是文学形象,也可以是著名作家。

3.精心运思,拟出初稿。在认真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正式对选定的人物写出初稿,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为了便于汇总,每一段均要求写在一张单独的卡片上并署名。

4.分类汇总,集体修改。将学生上交的初稿按拟写对象分成各个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把拟写某一共同对象的组员组织起来共同进行修改润色,最后形成定稿。

5.分工输入,资源共享。学生上交的定稿涉及到的人物共有一百多位,老师利将定稿分发给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去分工打出电子稿,然后传给老师汇总。最后由老师再稍加润色后打印出来,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项工作摆脱了枯燥的题海战术,学生普遍还是很感兴趣的,热情高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结合新课改及今年湖北卷反思一下,我觉得它是符合课程目标关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的,至少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它要求学生认真地通读教材,这正是抓住了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所在。通过认真通读教材、精心运思拟写,学生加深了对教材人物的理解,也写出了一些很精彩的语段,例如:

【史铁生】  人生的不幸通常是把双刃剑,它会让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输掉整个人生;但也会让勇敢者变得无比强大,并从此拥有绚丽人生。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像钢铁一样坚韧。他那种在逆境之中决不低头、奋力打拼的精神,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身残志坚”。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也许能够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写史铁生的同学最多,体现了学生对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庄子】  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脆弱。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叫阵,便做一个静静的守望者,看守人心之月亮。这血泪与荒诞,令芸芸众生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此段巧妙地化用课文,点评精到。

其次,在拟写、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锤炼了语言。因为这是一项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反复地进行修改、润色,从而感性的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练优美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写出了一些很有文采的片段,例如:

【屈原】  那一投惊天动地,那一跃山河同悲!为的是一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诺言,你直言进谏;为的是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你历经风雨。命运总是那么残忍的让你一次又一次遭人陷害。众人皆醉你独醒,举世浑浊你独清,但你却救不了你的“美人”。 滔滔的江水是你最后的归宿吗?你的忠心,被永远铭记;你的《离骚》,将永世流芳!

此段恰当地运用整句,整散结合,精练概括。

【司马迁】  生活中的不幸,像一道闪电,可能撕天裂地,也会照耀乾坤。那份尊严,可以淡了再淡;面对极刑,可以忍了再忍;那份使命,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从一个匍匐于地的殿臣一跃成为华夏史官,他实现了人生最辉煌的蜕变。他的隐忍,犹如一湾清水,洗涤了那个时代的污浊,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著作。凝结在纸上的字符,决不是辛酸泪,而是一位至圣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此段综合运用比喻、引用、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作家与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含真情。

再次,学生在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过程可能比结果更有意义。没有思想的积累、素材的积累,学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关注点,而这正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许多学生也确实写出了一些很有个性的片段,例如:

【曾国藩】  事功之大,不愧为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运动领袖;著作等身,不愧为国学之集大成者;治军有方,不愧为军事之大家;拥兵而不自重,吏治清廉,不愧为国之栋梁;厚厚的一部家书,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此段运用几个排比句,将人物一生几个突出的`方面高度精练地概括出来,体现了学生阅读面之广。

【泰戈尔】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便是你吧,泰戈尔?你是一只追寻自由的飞鸟,苍穹中不朽的图腾。超脱了国家的限界,将艺术升华到人格的高度。你的诗歌,是天际的云,既能化成一阵时雨,也能染成五色的彩霞。阅读你的诗行,总会感觉有双温暖的手将我们紧紧包裹,带领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那人生的真谛。

此段抓住了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比喻的运用也很巧妙。

最后,这一工作完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因而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而且,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爆发出的能量绝对是超出想象的。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全部参与,热情高涨,写到的教材人物共有一百多位,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成就感。

从起,高考命题进入了“课改背景”的新时期。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是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的。只要我们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抓住高考复习过程中一些最本质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性地做好复习工作,就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于《成才》第10期

宋三兵

有效训练,告别蹩脚英语 第6篇

一、纠正语音,做好“说”的准备

1. 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

在认读新单词或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先尽量模仿录音带或教师的标准发音,给学生一段时间练读,同时要注意自己读单词是否准确,是否注意语调、语气、意群等,再让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如果该生能非常准确地读出来,我们及时地给予肯定及表扬。如果发现某些音调发得不准确,我们也及时地指出并示范纠正,同时也让全班同学一起练习正确的发音。如果发现有个别学生语音特别糟糕的,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辐射作用。

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的语音是优秀的。老师一定要尽快地发现和培养这样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早读的时候作为领读员,在老师不在场时及时地指出同学出现的错误。同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由这几位学生当组长,要求各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各组长处朗读单词,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既有压力把单词读熟,语音不正确的又能够及早得到同学的指正,既纠正了语音,又提高了自信。

3. 合理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1)“喊话”法。练习时,可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山头”,另一个同学在对面“山头”,两个人都得尽量大声地把对话、短文的内容“喊”出来,对面“山头”的同学才能听得到。慢慢地,就能把元音该有的韵味读出来了。这也是李阳“疯狂英语”最有效的方法。

(2)“悄悄话”法。当我们与别人耳语时,为避免被他人听到,会下意识地降低声音,这时往往也就不会去强调词尾的辅音,久而久之,就能感受到正确处理尾音的方法,并逐渐控制好尾音了。

二、创设语境,练出正确语调

1. 借助科技产品,随时随地感受语言环境。

多数学生都有MP3或者手机均有带MP3的功能,因此可让学生把课文下载到MP3或手机上,让他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闲暇时随时随地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另外,也可让他们下载一些英文歌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环境。这样,他们的语音语调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 技巧点拨,培养更标准的语音。

衡量一个人口语流利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连读,也就是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连读技巧。例如: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Here it is. What about you? 这样的句子如能进行连读,听起来不仅感觉流畅、有跳跃感和音乐感,而且更有native speakers的味道。

另外,还可以尝试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自己想象是成年、小孩或老人等不同年龄的人或带着不同的情绪如高兴、生气、沮丧等来朗读。这样,朗读不仅富有挑战、充满乐趣,学生也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正确运用语调的重要性。比如人教版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属于人物介绍的文章。结合课堂上刚学到的词汇、句型,老师可以自己为例进行自我介绍,再让学生模仿介绍自己,接着还可让学生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如明星、名人、老师、父母甚至是Nelson Mandela等进行自我介绍,并要求尽量把各自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既觉得容易开口,又能感受到不同语音语调带来的不同效果。

三、培养自信,秀出漂亮的口语

学生的口语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必然跃跃欲试,想验证自己这一阶段的努力是否取得效果,但又担心说得不好。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作准备、熟悉内容。同时,对学生口语表达时所犯的错误,老师也不要急于纠正,以免挫伤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应该予以不同程度的表扬、鼓励,保护他们说的积极性。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趁热打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时事新闻、球星、名人等都是学生业余的热门话题,引导他们运用英语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拓展学生课前英语口语活动的内容,能极大地丰富口语活动的题材,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还可以开展诸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沙龙、英语剧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把他们的英语展示出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自信。

关注“语用”有效训练 第7篇

一、找准关键, 把握语用精髓

语用教学的关键要素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理解, 一是运用。如何把握这两个层面, 将其有效整合, 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陷入“窄化运用”的窠臼, 要么将运用等同于读写结合、课堂练笔, 要么等同于技能训练, 甚至无视文本言语的形象、内涵, 将语用教学引入歧途。笔者认为, 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 用学生的眼光解读文本, 贴近学生语用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学生的理解点, 把握语用的精髓所在。

1.合理架构“理解”和“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 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 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仅仅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 对于语用来说, 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但要能够理解文本的意蕴, 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 怎样谋篇布局, 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等。经历“顺分析”和“逆分析”两个方面的过程,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 教师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文本中对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精神的歌颂, 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赏析船长这一形象的刻画手段, 从语言描写中的文字修饰再到重点句子“大家沉默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的理解。这些都将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获得理解和运用的转换。

2.有效引导“体验”和“运用”

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画面感, 具有“一感即觉”的特性。荀子指出:“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也就是说, 语言学习仅仅靠“理解”是不够的, 还必须去“体验”, 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其经验被激活, 学生才能体味言语蕴含的丰富意义。有了言语体验, 学生将会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言语形象, 触摸言语温度, 获得言语经验, 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做好积累。

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夹竹桃》时, 为了让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运用, 针对“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这段话, 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设计:从内容来看, 这句话写了些什么?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写它的韧性?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习惯, 写出诸如“夹竹桃以它特有的韧性, 开了一朵又一朵”, “夹竹桃花不断地开啊开”这样的句子, 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探讨和交流中理解了这是作者先讲个体, 再讲群体的写作手法。在写作技巧上, 这里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 由此体会出:夹竹桃始终如一, 花期之长, 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这点韧性多么可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的言语形式进行表达, 获得了真实的感受。

二、巧设训练, 夯实语用基础

巧设训练点, 实施有效的训练, 夯实语用基础, 这是语用教学的关键。通过训练, 学生可以捕捉文本的精妙之处, 品读赏析言语秘妙, 增强语感, 提高语文素养。

1.巧设感悟点, 品味语言。

语言文字的运用, 必须要有理解和感悟的基点。对于小学生而言, 想要拥有较强的文字感悟力, 必须要从文本的语言表层进入到内在底蕴层, 充分触摸文字, 赋予其生动的灵性, 悟得语言文字内在的真谛。

如苏教版课文《月光启蒙》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好一个“芳香的音韵”, 此句借用通感写出了月色下美轮美奂的柔美意境。此时, 我让学生听音乐, 想象画面, 然后用诗歌的感觉来美读, 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样,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字描写的意境, 深入领悟了文字的意蕴。

2.巧设仿写点, 迁移语言。

文本中有很多精美的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特定语境, 带领学生仔细揣摩把握, 进行语言形式的仿写, 促进学生对言语规律的本质理解, 使其获得言语迁移能力。

如苏教版课文《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 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 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 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这段对话非常有条理地说明了森林的蓄水功能。我将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 并设计了如下过程: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 感知森林的蓄水作用,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森林的作用, 但前提是一定要用上“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式。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照句式练习后发现, 要介绍一种事物多方面的功能及其特征,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由此拓展了视野, 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迁移。

三、揣摩写法, 提升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文字的琢磨, 而忽略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学生虽知道文字之美, 却不知道如何组织得来的美。这样的教学现状, 导致学生对文章整体架构没有清晰的思路, 写作时也不知从何处下笔。因而, 揣摩写法, 探究文章的表达及写作手法, 习得语用方法, 已是当前语用教学的重中之重。

1.着眼整体, 体会独特构思。

文章的整体构思, 决定了情感的走向, 也代表了作者的风格。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独特构思, 提高自己的语用水平。

如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 描绘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诠释了父母之间那平淡而真挚的爱情。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那像茉莉一般平淡而又温馨的真爱?我先从文章的主线入手, 带领学生梳理出一条情感脉络: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这条线索, 找出几个让自己感动的细节。如妈妈生病了还惦记给爸爸包饺子, 爸爸出差刚回来, 顾不上吃饭就到医院守护妈妈。通过对细节的梳理, 学生逐步厘清了文章的写作结构, 揣摩了文章的写法, 体会到课文是用细节串联起了文章的情感主线, 以点带面, 由此感受到作者看似信手拈来之笔, 实则是匠心独运的设计和构思。

2.读写结合, 找准表达支点。

读写结合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 写则可以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读写训练中, 教师既要把握好读这一基础, 又要将写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找准表达支点。

如苏教版课文《姥姥的剪纸》中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并没有进行刻意的正面描述, 而是通过侧面的衬托来表现。如“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 让她摸着剪窗花, 结果姥姥剪出形象生动的“喜鹊登枝”后, 我虽然心服却还要耍赖, 说姥姥从手指缝里往外偷看了。在教学中, 根据这一段描述, 我让学生谈谈“我”和姥姥之间的感情。学生因为有生活基础, 既熟悉一个孩子的调皮心理, 又对姥姥疼爱孙子的那种情感深有体会, 因此在进行书面表达时, 能够言之有物、有话可说, 将自己的所读所感尽情抒发出来。

有效地训练观察技巧 第8篇

在实验教学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每个物理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标, 明确实验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 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在实验中有许多同学觉得实验热闹有趣, 热情是很高, 但确往往忽视了观察的目的、任务, 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 观察目标不明确, 分不清重点, 直接导致观察失败, 实验失败。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训练观察技巧, 对于每个物理实验,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 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 学会捕捉观察对象, 各个实验都要先确定观察目标, 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 指导要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况, 确定观察目标为 (1) 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在水中, 在同一深度改变橡皮膜的方位, 观察压强计的示数; (2) 改变金属盒的深度, 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变化; (3) 在同一深度, 用水和盐水做实验, 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变化, 这些目标的确定, 有助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观察, 从而得出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另外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 伴随着积极的思考, 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 在做演示实验时, 应注意把每个演示操作交待清楚, 同时要说明道理, 这更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巧。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演示实验中, 要全面细致的观察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两点: (1) 导体的运动方向; (2) 电流表指针摆动的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既对某一实验或某一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又能按着一定的特殊目的和要求, 某一项或某几项实验内容, 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的、本质的现象进行有选择的重点观察, 其观察程序为为先由整体到部分, 再由部分到整体, 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初略的认识后, 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厅, 对这些部分仔细的观察, 从而对整体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中, 重点是观察两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通过它来认识电流产生的热量, 并找出导致温度示数变化不同的原因, 得到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 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有效地训练观察技巧,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强化两种“技能”训练, 把握三个“观察”“倾向”。

两种技能是:1、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把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操作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做实验的具体操作者, 学生的兴趣在个体及群体的合作中不断生成, 学生的感受和经验在观察和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丰富。

2、独立设计实验的技能。在教学中, 教师把部分问题留给学生自已, 让他们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实验设计, 通过跟踪指导, 使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 例如:八年级物理下, 探究串, 并联电路电流及电压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他们的设计实验能力。

三个观察倾向是指:

1、培养有意观察。观察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主动自觉活动,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实践证明:无目的观察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 只有明确观察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规律, 总结规律, 否则就是看热闹, 寻找不到规律性。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有意观察的重要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观察细节的处理, 从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不是盲目地观察, 而是带着一定的研究问题去发现。

2、学会定向观察。定向观察基于教师课堂教学确立的教学目标, 在有效的四十五分钟内进行合理构建, 明确观察对象, 明确在观察中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观察目的, 任务提出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如:由于物体的位置变化, 而使像的位置、大小、倒正、像的虚实的变化等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提高观察的质量。

3、引导对比观察, 在观察中有了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用比较法让学生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现象的异同, 加深他们对观察对象特点的认识。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讲授《汽化》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 在对比中抛给学生疑问, 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深入研究探索, 在对比中观察找到问题入口之处探究解决。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设计一些实验, 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 根据以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要, 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提出具体要求, 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更有效的途径。

找寻有效的读写训练点 第9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 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纯真的散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述了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教学时, 首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冒出来”“花瓣儿”“展开”, 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等词句, 感受白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

对于每一朵白荷花的姿态怎样, 作者没有具体描述, 用“一朵又一朵的姿势”, 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加以概括, 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此时,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看图, 仔细观察这些荷花的姿态。在我的启发下,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低着头, 正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呢。”“有的害羞得藏在几片大荷叶中间, 怎么呼唤也不出来。”“有的随风飘动, 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瞧!在孩子们的眼里, 荷花真的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或是对镜打扮, 或是羞羞答答, 或是随风轻舞。

二、抓住文中的“趣”, 趣中学写

学课文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文章的过程中, 掌握文章的基本脉络、结构布局、思想内容, 并从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教材中有很多介绍动物的名篇, 它们或是描写了动物的外形特点, 或是描述了人与动物的美好关系, 可以说, 这正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好教材。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我引导学生:“你养过小动物吗?小动物和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是怎么培养相互信任的情感的?把你们之间的故事写下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小狗刚到我家时, 睁大一双惊恐的眼睛, 一听见响声就竖起耳朵。我拿来牛奶喂它, 它却害怕得向后缩。我把牛奶倒在碗里, 放在它的窝旁, 自己则悄悄地躲在一旁。它见我走了, 便凑到碗边, 嗅了嗅, 伸出舌头舔了舔, 没几下, 就喝光了……时间一长, 小狗和我慢慢亲近了。我背上书包上学去, 我走了很远很远, 它还是看着我, 眼里满是不舍的神情;只要一听见我回家的声音, 它便一路欢奔迎接我。”小作者在阅读《珍珠鸟》一文的过程中, 学习运用作家细腻的笔触, 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描写得如此有趣。

三、揣摩文中的“情”, 以情激情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这些动情点, 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 不难找出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不同看法。但是, 为什么母亲觉得“精彩极了”, 而父亲却觉得“糟糕透了”呢?这是文章的重点,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母亲, 来朗读并表演这段对话。在一次次的朗读和讨论中, 学生明白了, 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不同于母亲的另一种爱。

训练,让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10篇

一、练读,促使学生深入文本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正确是基础,流利是关键,有感情是归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对读等多种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好,真正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大部分插图都包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进行朗读。由于课文插图就是课文的再现,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将画面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图文对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深入文本。

二、练说,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阅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说话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使阅读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双向并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文章结尾的省略号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是引导学生练说的好资源。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懂得了“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不仅因为荷叶像一把大伞,很漂亮,还因为荷叶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说。“荷叶还能给谁带来欢乐呢”?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学生说:“青蛙来了,在荷叶上跳舞。”有的说:“蜻蜓来了,在荷叶上睡觉。”……他们的想象多么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创造的火花时时迸发。

三、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把读书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猴子先后种了哪几种果树。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猴子种果树的过程,再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猴子种果树的过程。让大家在发言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到了最后,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对猴子进行评价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大多数学生认为:“猴子做事没有耐心,急于求成。”但有的学生认为:“猴子种果树,种了拔,拔了种,天天给果树浇水、施肥,说明他很勤劳。”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的认识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思维由模糊到清晰,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练写,彰显学生的言语生命

有效训练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英语教学;语言技能;阅读兴趣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的美国, 随后很多国家的语言研究者加入了这支日渐壮大的队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比教更加重要,教学的中心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而非学什么, 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因此, 外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外语的策略。外语教师也不仅是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同时还必须是学习策略的训练者。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一种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广大师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题占了较大的分值,可见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与训练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能力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促进英语教学。

一、培养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掌握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达到准确理解全文的目的。具体方法:①快速整体阅读。即快速浏览全文并掌握全貌,了解材料的大意、作者的观点等。整体阅读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整篇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②跳读。一般而言,快速阅读目的性强,但阅读时不可能一字不落地读完, 这就要求选择跳读法。各个单词的重要性在读篇中并不相同, 有些词只不过是一种结构信号,有的词只能传达一些辅助性信息,选择性跳读并不影响理解。阅读时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这样就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时间。这种阅读方法特别适用于图形、表格等题材的阅读。③略读。略读即“when,after that,while,finally,at last”全程式阅读,通过整体粗读以领略内容大意为宗旨,重点是从整体意义上把握作者思维的轨迹,为细读做准备,進而寻找主题句、获取大意。抓住了主题句,就是抓住了段落的中心思想,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④细读。要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主要内容、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层理解。细读的过程包括理解生词词义、结构表达的意义及句子表达的词法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英语兴趣的培养,强化阅读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或休闲活动,而不是负担,这样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所读材料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宜有浅有深,逐步加大难度,让他们始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一条吸引人的广告语,一个配上精美图片的单词,一句充满生活气息的话,一篇深浅适度的小短文、绕口令、小韵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只要读起来具有亲切感,切合实际,则容易理解。

三、制订训练计划 

完成学习者策略使用情况的诊断之后就要对症下药,对策略训练进行合理规划。因为是针对不善学语言者,因此对他们进行的策略训练应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学习策略训练。笔者认为,应在全面了解受训者实际之后,按照以下原则制订训练计划: 

(1)选择简单、直观、容易操作的策略。例如,对于不善学习者来说,由于语言知识的缺乏和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一般不善于利用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和段落分析, 因此可以进行想象和联想的策略训练。 

(2)重点训练学习者已经使用但使用不当或使用频率不高的策略。比如, 大多数不善学习者在记忆词汇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善于总结规律和发现词汇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词缀的讲解来引导他们多注意词汇之间的联系。

(3)选择与学习者当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关系密切的学习策略。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策略训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 阅读策略的训练更为重要,可以多进行科技文章的阅读策略训练。 

(4)选择趣味性强的学习策略以激发不善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善学习者通常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心理,而趣味性强的学习策略可以改善他们的焦虑心理,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图片或录像等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词汇的记忆和会话的训练。

(5)选择应用范围广,见效较快的学习策略。不善学习者一般受挫感较强, 某些学生甚至已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果教师能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一些用途广泛的学习策略,会重新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并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策略训练方法。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不善学习者的策略训练很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针对不善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中的策略训练。时间可以是一个月左右,每周进行两到三次,每次讨论一两个问题,比如如何扩大词汇量,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如何准备口头演讲等。教师还可以邀请学习策略方面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因为对于一位教师而言,要掌握全部的策略训练方法是不可能的。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在平时抓好英语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阅读技巧,不仅有助于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立足语言训练,加强有效表达 第12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教学建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信息传递迅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显得空前重要,因而社会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应用格外重视。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吸收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

张志公先生提出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就引发我们思考怎样有效选择语言学习内容,怎样抓住语言训练点进行高效训练。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关于学段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中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筛选、取舍、提炼有效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强化语言训练的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切实通过自身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尽可能选取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言现象,优化语言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程序的设计。以语言形式为载体,引领学生会文、品读、感言、得意,强化字词句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规范的言语实践,让母语学习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呢?

一、找准语言训练点,有效表达

怎样的语言训练堪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崔峦先生指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他同时提出:“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由此可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语言训练堪称有效。有效的训练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母语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言语学习,通过潜心解读文本,创设多种语境,优化训练手段,进行扎实有效的练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到言语学习活动中,获得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学习语言的鲜活例子,语言训练点就是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图式。语言训练过程应该是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相互统一的过程。

1. 抓文本语言特色点。

教师首先要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然后准确地捕捉最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领悟文章表达方式的词句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词句段上,帮助学生将之理解清楚。

2. 敲词句段间联系点。

有些句子,意思非常含蓄,学生要通过咀嚼,才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联系上下文以至全文,才能深入体会其深层的意思。如《巨人的花园》;“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我抓住句子间的联系点,读后有什么感受?多么鲜明的对比,一墙之隔两个世界,一念之差,天壤之别,这一墙围住了什么?只留下什么?然后引领学生读出文字中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句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由衷地动情品读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

3. 看教材课后练习点。

对课后的语言训练点,我们可以设计比较性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懂得区别,引出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根据要求选择文中能点燃思维火花,促进学生理解和想象的重点词句为发散点,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多思路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

4. 找读写表达结合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我们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在仿写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5. 引课堂教学生成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跳出课文原来的框框,突破课文现有的观点,探求不同的见解,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句子,话中有话,需要联系更广泛的信息,体会其弦外之音。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大胆假设,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关注教学生成点,使课堂语言的表达更富有挑战性,让语言训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景象。

二、关注语言训练策略,有效落实

1. 目标明确,准确定位。

由于年级和教材的不同,学生的个性、智力、学习态度和动机不同,每篇课文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达到怎样的认知要求?科学地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训练目标是提高课堂语言文字训练效率的前提,围绕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训练目标,精心引导,善于启迪,逐渐养成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2. 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阅读训练重点,对训练要求和要教给学生的方法都提了出来,每篇课文和课后习题都紧扣训练重点来选择,因此,在训练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练什么和怎样练,通过练达到怎样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如《月球之谜》,本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就掌握的材料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与语言现象,寻求最佳的训练点。

3. 渗透学法,有效迁移。

语言教学最终要让学生从扶到放,所以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外,学生还要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衡量学生对一个词语、一个句式、一个段式是否真正理解,要看他会不会运用。这样,训练的迁移更显重要。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讲读议练紧密结合。

4. 重视积累,有效表达。

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重视言语积累,厚积而薄发,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迁移训练,通过比较、推敲、领悟,使之入乎其内,从而将课文的词句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且注意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创造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5. 重视层次,效果求实。

因为学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课文内容的深浅,所以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从而使个体带动全体,又使全体带动个体向高层发展,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与情感逐步深入,培养探究品质,更易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最完善的角度去寻找最佳点。在训练时,必须体现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最完美的角度寻找最佳结合点。训练必须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6. 严密监测,有效达成。

教师当堂检测以目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对于个别学生某些目标要求上不能达标的,及时进行适当补练,更有效地增加课堂语言文字训练的密度与效度。

三、反思研究成效,达成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课程理念,对于当前的语言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引导我们思考应选择怎样的语文材料让学生直接接触?应以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接触语文材料并进行语文实践?基于两个问题的思考,我想首先是精选具有丰富训练价值的语言材料;其次是在语言训练的设计上循序渐进,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是关注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语文课堂要提高言语训练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思考。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在与文本对话时,能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达到真心地与作者、编者心灵上的交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针对每篇文章中的“形”与“魂”、“文”与“法”,找准训练与感悟的最佳交汇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08, 4.

[2]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6, 2.

[3]小学教学设计, 2008, 5.

上一篇:山地地区下一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