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颗粒范文

2024-07-26

自体脂肪颗粒范文(精选10篇)

自体脂肪颗粒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时间为2008年2月到2011年3月, 共有40病例入选, 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 性别不限;面部凹陷大于10%;伤后一周内手术患者;患者同意;排除物理伤等引起的面部凹陷患者。男性22例, 女性18例, 最大年龄88岁, 最小42岁, 平均59.2岁, 多为老年人;最大凹陷面积为48%, 最小12%, 平均25.2%。

1.2 治疗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都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 先用用电动取皮刀切取刃厚皮片, 厚度约0.2mm, 取皮面积与切痂面积为1:15, 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置于灭菌器皿中, 剪碎呈颗粒样。取自体健康脂肪组织, 冲洗除去表面血液, 剪碎呈微粒样, 大小约0.2平方, 以双层纱布做滤布, 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将所用的微粒皮与脂肪颗粒按照体积比1:1混匀备用。按照凹陷面大小及形状将异体皮剪裁好, 将脂肪颗粒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物和自体脂肪颗粒均匀涂抹于异体皮上, 贴附于凹陷面, 对齐缝合, 常规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术后30d、45d、60d观察凹陷面愈合率, 凹陷面愈合率=凹陷面愈合面积÷检测时凹陷面面积×100%[3]。

1.4 统计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凹陷面愈合率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凹陷面异体皮逐渐排斥脱落, 上皮化明显, 超过50%的凹陷面已经上皮化, 术后30d、45d、60d凹陷面愈合率分别为50.0%、75.0%和95.0%, 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 (P<0.05) 。

3 讨论

大面积面部凹陷患者由于自体皮源不足, 不能及时封闭凹陷面, 易引发全身严重感染及诸多内脏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愈率[4]。单纯移植自体表皮细胞膜片的方法由于缺乏真皮的支持, 成活率低, 预后质量差。当前临床上目前可以选用的早期封闭凹陷面技术十分有限, 包括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各有其不足, 难以及时有效的封闭凹陷面[5]。我们知道, 人的脂肪细胞是活着的自身组织, 转移到面部凹陷部位后得到面部的血液供应永久存活, 而没有得到血液供应的会被吸收。自体脂肪填充对局部肥胖的人起到塑身效果, 因为它是将多余的脂肪转移到其他需要的部位。有研究在猪白体脂肪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研究表明白体脂肪移植到局部皮肤凹陷面中能够明显促进凹陷面的愈合速度, 提高凹陷面的愈合质量。添加脂肪颗粒后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 凹陷面愈合速度明显增快, 愈后质量显著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首先脂肪组织不仅作为一个能量储存器官, 更像一个内分泌器官。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能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瘦素等。脂肪干细胞除了可以向自身组织分化外, 还有多潜能干细胞的特征, 可以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其他细胞分化。

总之, 基于自体脂肪颗粒的微粒皮移植可以促进面部凹陷面修复并提高愈合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燕妮, 彭代智.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对凹陷面愈合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0 (4) :229-231.

[2]张兰萍, 张晓萍.颗粒脂肪移植术46例临床总结[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9 (6) :443-444.

[3]雷永红, 付小兵.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表型的转分化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9, 23 (12) :1536-1538.

[4]孙慧如, 王英.豚鼠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1 (7) :1213-1215.

自体脂肪颗粒 第2篇

【关键词】 自体脂肪颗粒;川芎嗪;移植;隆胸;疗效

自体脂肪颗粒隆胸是当前临床较常见的手术方式,且随着近些年女性对自身形体美要求的不断提升,手术量呈现出一定的上升。采用自体脂肪颗粒进行隆胸因可防止出现排斥性反应,隆胸效果一般更为理想,术后乳房的外观与质地均更佳,女性的满意度一般比较高。另外,同时使用中药川芎嗪可保证术后移植脂肪较高的成活率,利于手术效果的改善。本文即就移植自体脂肪颗粒并联合川芎嗪进行隆胸的临床疗效进行具体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接受隆胸手术的女性共有54例,其中,采用自体脂肪移植以及川芎嗪联合注射方式的女性共有34例,单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的女性共有20例,分别列为A组和B组。A组女性年龄在21-43岁,平均(28.4±2.3)岁;B组女性年龄在22-41岁,平均(28.2±2.1)岁。所有女性均是双侧乳房偏小畸形。自体脂肪供区:7例为臀部,32例为腹部,15例为股内外侧。两组女性在年龄、乳房情况以及自体脂肪供区选择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女性患者均具备隆胸手术适应证,均无严重的感染等症状,身体基本健康指标均正常,均无既往隆胸术史,均同意采用以上手术方式[1]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1.3.1.1 抽取自体脂肪颗粒 根据女性受术者自身的形体特点,选择合适部位的自体脂肪。本院对所有受术者均采用注射器方式和肿胀技术方式抽取脂肪;其中,采用注射器抽取受术者31例,另外23例均采用肿胀技术方式抽取。另外,在脂肪的抽取中按照由深及浅的顺序,用较大的针头先由深层抽取脂肪,后换用较小的针头于浅层抽取,抽取中防止造成真皮下血管的损伤。

1.3.1.2 纯化自体脂肪 移植手术前需要先对抽取的自体脂肪进行纯化,以提高脂肪细胞的存活率;纯化过程中将血液、肿胀液以及纤维组织等异物去除。对所有女性抽取的脂肪采用浓缩技术进行纯化,倒置盛有抽取的脂肪的注射器,待抽取物分层后,将下层的血液及肿胀液等推出,并将上层的脂肪液使用纱布充分吸收,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留取中层的脂肪颗粒[2]

1.3.1.3 注射脂肪颗粒 采用局麻方式,选择腋前线进针,并直至乳腺后间隙,用单点线状多层次方式注射,防止出现团块,注意注射方向的不断调整,并由深到浅注射,同时注意注射量的均匀。单次注射量在80-140ml,注射后间隔10min,并按摩乳房促使硬结散开。注射完成后间隔2个月行二次注射,所有女性前后均注射3次。手术均严格行无菌操作。

1.3.2 川芎嗪使用方式 A组女性均同时联合使用川芎嗪,脂肪颗粒纯化后,将250-400ml川芎嗪加入注射器,并充分混合后完成脂肪注射。

1.4 评價方式 ①对所有受术女性均随访2年,对手术后胸围增加大小以及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统计比较,不良情况主要包括乳房回缩以及脂肪坏死和感染等。②对所有受术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对女性术后的满意率统计;按照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四个等级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所统计数据,用(χ±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X2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 统计情况显示,A组31例女性手术后胸围增加大小均在6-11cm之间,平均(8.3±0.7)cm;B组女性手术后胸围增加大小均在4-9cm之间,平均(6.2±0.4)cm;A组女性胸围增加量相对更大(P<0.05)。另外,A组所有女性手术后2年胸围增加量均未出现回缩现象;B组女性中3例出现回缩,缩小在2-4cm之间,平均(2.8±0.2)cm。两组均未见感染现象;同时,A组女性未出现脂肪坏死现象;B组女性出现1例脂肪坏死女性,发生率为5.0%。A组手术效果更佳,差异明显(P<0.05)。

2.2 受术者满意度情况 A组31例女性受术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手术效果很满意者20例,占64.5%;比较满意者8例,占25.8%;一般者3例,占9.7%;总满意率达100.0%。B组20例女性受术者问卷情况显示,对手术效果很满意者8例,占40.0%;比较满意者6例,占30.0%;一般者3例,占15.0%;不满意者3例,占15.0%;总满意率达85.0%。A组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

3 讨 论

采用自体脂肪颗粒隆胸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部分身材过于消瘦的女性,因不能充分提供手术需要的脂肪颗粒,不具此种手术方式的指征;同时,对于乳房外形过小的受术者,因无法填充足量的脂肪颗粒,较难保证理想的手术效果,一般也不适于此种手术方式。

采用自体脂肪颗粒隆胸后,脂肪颗粒的成活率是临床比较关注的问题。脂肪颗粒的存活率对手术后乳房增加量以及增大后的乳房是否出现回缩,填充的脂肪是否出现坏死等均有直接的相关性。一般脂肪存活效果比较理想的移植手术,术后乳房的增大效果比较明显,且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回缩,发生脂肪坏死的几率很小[3]。笔者在注射自体脂肪颗粒的同时,联合使用川芎嗪,临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川芎嗪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中药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拮抗血小板凝集,加快血液循环等作用,应用于脂肪颗粒移植方式隆胸手术中,对提高脂肪的成活率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吴慧玲即以大鼠为例[4],对自体颗粒脂肪进行移植后,川芎嗪在改善脂肪细胞的成活率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也显示出理想的应用效果。

另外,采用自体脂肪颗粒进行隆胸手术时,应在注射手术前对脂肪颗粒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充分冲洗,以保证脂肪颗粒的纯度;同时,注射手术中,应注意分散性均匀注射,防止出现团块,并由深至浅进行;术后应注意按摩乳房,以保证手术后乳房的理想外观以及整体手术效果的理想。

本文以上研究表明,采用自体脂肪颗粒进行隆胸效果比较理想,手术中同时联合使用川芎嗪可有效改善整体效果。本文联用川芎嗪的受术者术后胸围增加效果更明显,且随访显示未见明显的回缩现象和感染等不良情况发生;同时,受术者的满意率达100.0%。综合可知,自体脂肪颗粒联合川芎嗪行移植隆胸手术效果理想,受术者满意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俊男,吕晓杰,刘虎仙,田孝臣.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504-1505.

[2] 路曼君,郭丹凤,唐瑛.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先天性乳房发育不良[J].中国美容医学,2013,4(01):135-137.

[3] 闫俊灵,狄国虎,丁红,张巍,刘嘉琦,汤苏阳.脂肪干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移植隆胸[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6(05):878-885.

面部美容中自体脂肪颗粒的应用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8月到2013年8月选择在我院进行美容修复的面部凹陷患者50例, 纳入标准:符合面部凹陷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60岁, 性别不限;不同程度的因衰老或消瘦导致面颊部凹陷, 双颞部凹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化学烧伤、 电击伤;身体原发恶性肿瘤。其中男8例, 女42例;年龄21岁~59岁, 平均45.09±2.11岁;凹陷面积48%~12%, 平均25.24±4.13%。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人工组织代用品植入术。治疗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 脂肪采集部位均为下腹部, 用注射器缓慢推注肿胀麻醉液进行麻醉后, 用20ml注射器配以直径2mm脂肪专用抽吸针进行抽吸脂肪颗粒。从空针下方排出下层液体及液化脂肪, 用生理盐水冲洗得到纯化脂肪颗粒。标记面部凹陷的位置, 直径2.0mm脂肪抽吸针在标记范围内进行穿刺, 以形成适当腔隙容纳脂肪颗粒, 然后自远端开始放射状缓慢注入脂肪颗粒, 确保脂肪颗粒均匀分布于凹陷部位。术后供区加压包扎, 积极抗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30d、60d的凹陷面愈合情况, 同时术后随访60d,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数据组间对比采用卡方分析, 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凹陷面愈合情况对比

所有患者完成美容修复, 治疗组术后30d和60d的凹陷面愈合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术后随访60d, 治疗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经处理后都明显好转。见表2。

3讨论

常规整容方法中, 采用人工组织代用品植入术虽能取得较好效果, 但机体排斥较强, 导致预后效果不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自体脂肪颗粒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自体组织, 其生物学特性远优于任何假体材料;自体脂肪充填不会引起人体的内分泌环境改变。同时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术后恢复自然、柔软。同时在本文采用的方法中, 我们轻柔吸脂, 完整提取脂肪细胞, 经过实验室严格的离心提纯、培养, 加入自体细胞激活因子后, 便可以用来回填, 形成自我再生旺盛、净化纯净的脂肪细胞颗粒, 从而有更好的效果。用空针吸脂, 其负压不超过0.05MPa, 可减少细胞的破坏。本文所有患者完成美容修复。

常规美容后常伴有副作用发生,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不良反应较少。同时脂肪填充可激活人体再生和修复功能, 促进细胞再生, 保持细胞衰退和再生长的动态平衡[1]。本文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经处理后明显好转。

面部美容中自体脂肪颗粒的应用能有效促进面部凹陷的愈合,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面部美容中自体脂肪颗粒的应用效果。方法:面部凹陷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给予人工组织代用品植入术, 治疗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完成美容修复, 治疗组术后30d和60d的凹陷面愈合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处理后都明显好转。结论:面部美容中自体脂肪颗粒的应用能有效促进面部凹陷的愈合,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体颗粒脂肪,面部美容,面部凹陷

参考文献

自体脂肪填充面部的护理体会 第4篇

关键词:自体脂肪;填充面部;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6-01

随着整形美容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通过手术改善面部先天不足的人越来越多,自体脂肪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工组织代用品、异体及异种材料,且无免疫和排异反应,无毒无害[1],受到广大求美者的喜爱。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是将抽吸所得的自体纯化颗粒脂肪注射到软组织缺损部位,从而使受区达到丰满塑形的效果[2]。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我科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面部患者2011年1月~2012年l2月共有820例,其中女性810例,男性10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4岁。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部位有颌轮廓线、颏部、木偶纹、颞部、颊部、颧部、鼻唇沟、外眦角、泪沟、川1字纹、前额、眉弓、唇等。其中3例行颏部注射移植,6例行额、颞部注射移植,81l例行同时3个以上部位注射移植。

(二)手术方法。

1.术前设计。

术前仔细测量受区部位凹陷范围与程度,医师与患者充分交流确认填充部位的范围及厚度,标记其范围,并用碘酊固定,估计所需脂肪量。

2.脂肪颗粒的获取。

取大腿内外侧皮下脂肪作为移植供区,因大腿处脂肪颗粒较腹部等其他部位纯度高,纤维组织含量少,术后容易成活。用0.9%生理盐水5OOml+2%~fJ多卡因40m1+0.1% 肾上腺素imi+2%的碳酸氢钠12.5ml配成局部肿胀麻药,局部浸润“肿胀”麻醉或者全身辅助静脉麻醉加局部浸润“肿胀”麻醉,在预定供区范围内注射至肿胀发白发硬,用20ml注射器连接2mm内径吸脂针放射状抽取深层脂肪(尽量吸取深层脂肪,避免浅层吸取导致皮肤不平)至足够量,不需缝合,直接用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供区。

3.脂肪颗粒的纯化。

把抽取好的脂肪置于处理脂肪的无菌小沙漏里,手拿沙漏外面不可触碰脂肪不停旋转摆动,最大程度的去除血液及麻醉液,留下浓缩的脂肪颗粒备用。

4.脂肪颗粒的优化。

用2%庆大霉素0.5m1+1%地塞米松0.5ml+外用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500IU的混合液倒入备好的浓缩脂肪颗粒里[41。

5.脂肪颗粒的注射。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辅助静脉麻醉下以2%的利多卡因0.4mm小针头切口麻醉,注射器从远端均匀注射膨胀吸脂液(浓度同前),行脂肪移植术区的肿胀麻醉,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层次分别用9号、l2号或l6号进行多隧道注射,并适当按摩,使其均匀分布。

二、护理对策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希望通过手术让面部年轻化,对手术有较高的期望值。术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及心理顾虑,告知患者脂肪微粒注射移植存在一定的术后吸收率,有些甚至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达到较满意效果。说明手术的麻醉方式,术中体位配合,手术切口的位置,脂肪抽吸部位,手术过程及大概所需的时间,并严格为患者保密,充当美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要用心理沟通和人际关系等软技能畸],帮助患者减轻对手术的焦虑、恐惧心理,建立对手术的信心。

2.术前准备:术前半个月禁服抗凝血药物及阿司匹林。术前一天做好患者医学资料照片的拍摄,了解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遗传史等,并能正确的看待手术效果。女性应告之避开月经期,术前洗澡,保持清洁,实施手术部位无局部感染病灶等。备好常规面部整形器械包、注水针、脂肪抽吸针、注射针管等,备好术中术后所需药品和物品。

(二)术中护理。

1.医护人员用自身的语言、表情行为为患者增加信任感(如简要讲解手术方法,轻握患者双手,给予鼓励等),缓解其焦躁、恐惧紧张心理;2.通过术前询问了解其爱听音乐,术前给予准备,术中给予;3.如若全身静脉辅助麻醉要随时观察其生病体征;4.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

(三)术后护理。

1.吸脂部位的护理:加压包扎吸脂部位,敷料应超出术区3~5cm并加压包扎,敷料应平整,压力均匀,且应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当渗出液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7天后,渗出液渗出吸收完毕,可直接用创可贴覆盖即可。

2.移植部位的护理:①术后24h内要避免阳光暴晒,而且手术注射部位尽量避免按压,3日内避免脸部运动等同;②术后两个星期之内尽量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适当的吃一些流食或是较软的食物;③术后不要做夸张的面部动作和表情,避免脂肪移位;④术后尽量减少活动以利于恢复和消肿;⑤遵医嘱不得自行打开包扎敷料,移植部位7天拆线。

3.康复护理:①拆线之前不可吃辛辣刺激食物,术后不要吸烟喝酒,这样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恢复;②术后常规消炎3~5天,可静脉输抗生素或口服消炎药;③术后第二天清洁伤口,保持手术部位干燥,防止感染;④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⑤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很重要,有利于恢复。

三、体会

自体脂肪移植面部是目前美容整形手术之一,帮助爱美者重塑面部的立体美感,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医师的技术娴熟程度、经验有关,而且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密切相关。正确的将医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知识等统一结合整体护理运用脂肪填充面部手术过程中,可减轻求美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手术质量,使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满意而归。

参考文献:

[1]赵坤,梁杰,彭智.提高自体颗粒脂肪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38.240.

[2]戚可名.女性整形美容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73.687.

自体脂肪颗粒 第5篇

关键词: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术

自从提出利用脂肪注入的方法对乳房增大后,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传统的方法就是利用植入硅胶假体进行隆乳, 患者在术后极易出现切口感染、裂开、血肿等并发症[1]。而利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 术后患者少见免疫排斥、术后乳房不对称、质地硬的现象, 是女性改善自身形象较理想的手术选择方案。而我院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进行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5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并对术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的患者58例, 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为20~45岁, 平均年龄为 (32.2±2.9) 岁。轻度小乳畸形的患者为25例, 乳房平坦型的患者为33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现纤维瘤、乳房小叶增生等疾病。提供腹部脂肪的患者为23例, 提供臀部脂肪的患者20例, 多部位脂肪的15例。

1.2 方法

1.2.1 脂肪的获取

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吸取臀部、腹部、大腿等脂肪较厚的部位作为隆乳的填充材料。将2%的利多卡因25ml, 加入到500ml的生理盐水中, 0.5mg的肾上腺素调配为0.1%浓度的利多可因为肿胀液。将肿胀液注射到标记好的脂肪抽取区的皮下脂肪层中, 抽吸管利用皮肤的切口处插入到脂肪层内, 由深到浅进行反复吸取, 吸取肌肉表面脂肪时吸引口往上, 吸取浅层脂肪时吸引口往下, 在抽取脂肪时避免损伤到患者的真皮下血管网, 尽量保存1.5cm的皮下组织。

1.2.2 脂肪植入

患者进行脂肪植入时应在无菌的环境下严格操作, 在注射时, 压力不要过大, 动作要缓慢, 在注射的过程中若遇到阻力应及时的改变注射方向, 若仍有阻塞拔出针头进行详细的检验。在注射的过程中要轻柔患者的乳房, 便于更好的均匀分布脂肪, 避免产生结块。在按摩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把握, 力度过重导致乳房的压力过大损伤了局部的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患者血肿。

1.2.3 术后处理

对患者的乳房进行包扎固定, 避免因体位的原因导致植入的脂肪游离到低垂处并影响了手术的效果。并同时给予患者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包扎拆除后进行每天2次的轻度按摩, 每次20~30min。

1.3 疗效标准

显著:患者乳房明显增大, 手感柔软、线条流畅、自然逼真、未见明显瘢痕。有效:患者乳房增大, 手感柔软、线条流畅、较自然逼真、无明显瘢痕。无效:患者乳房的外观与术前无明显的变化, 不自然、两边乳房不对称。

2 结果

58例患者中进行1次移植的患者为32例, 2次移植的患者为16例, 3次移植的患者为10例, 选择8~10个点注射, 单侧总量120~320ml。在术后疗效显著的患者为31例, 占96.55%, 无效的患者为2例, 占3.44%。经过术后的随访3例患者在术后一周出现了乳房发硬的现象, 但经过按摩、热敷后现象消失。

3 讨论

在利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的手术中, 由于采用的脂肪组织是来自自体本身, 降低了术后出现脂肪的排斥反应, 移植成功后可在患者的体内永久性的存活, 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2]。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隆乳方法, 手术时只需要一个针孔, 术后没有明显的瘢痕, 外观比较自然。在利用肿胀液辅助吸取患者自身的脂肪时, 肿胀液中含有低浓度的利多可因, 避免了手术中存在的风险, 也对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对肾上腺素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 降低了出现感染、血肿等不良反应的症状[3]。在手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脂肪组织的存活率, 而为了加强脂肪的移植成活几率, 可将脂肪颗粒减小为直径4~6mm的颗粒状, 使营养组织液、血管更容易渗到脂肪小球内, 提高了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在术前术后给予患者服用维生素E, 可加强脂肪细胞内的新陈代谢, 使患者的乳房具有很好的隆起效果[4]。在本次手术中进行1次脂肪注射的含量按照标准不超过300ml, 若一次注射过多会使受区的面积减小, 导致供血不足, 降低了脂肪组织的成活率。本次研究中总有效率为96.55%, 2例患者注射手术后无效, 出现两边乳房不对称的现象, 经过第二次移植效果比较满意。且3例患者在术后一周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 但经过及时的处理后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 利用自体颗粒脂肪进行移植隆胸手术, 对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出血量少、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恢复快等特点, 弥补了利用硅胶假体植入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戚可名, 王雪, 熊斌, 等.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2012, 10 (9) :108-109.

[2]祁佐良, 张涤生, 王厚滨, 等.颗粒状脂肪组织游离移植的体积变化[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1, 6 (11) :42-43.

[3]雷华, 张翰霞, 李青峰.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14 (1) :21-23.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美容外科的应用 第6篇

吸脂术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满意度都经过实践检验。如何充分利用吸出的脂肪细胞成为热点,如提取各种活性物质 : 培养干细胞、直接移植等,优势在于:一、取材方便 . 二、避免了异物植入的排异风险。三、一旦成活效果稳定持久。四、注射量相对宽泛,尤其在隆胸术上,前景广阔,有取代人工合成品的趋势。

1 应 用 范 围

在美容外科,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几乎能取代现有的透明质酸及胶原蛋白等的应用[1],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面部皱纹的填充修复:常见的有眉间纹、抬头纹、鱼尾纹及法令纹、颈纹等。

局部的面部凹陷[2]: 如应用于颞部填充,面颊凹陷填充,眼窝填充,苹果肌填充等。随着对面部衰老的研究,近来人们提出了面部脂肪移位、随重力下垂的学说[3]。据此理论,通过适当的自体脂肪颗粒的填充,可以达到纠正下垂移位脂肪的功效,从而改善衰老面容。如泪槽填充、颧骨凹陷填充,上面提到的法令纹的填充也属此类[3]。

瘢痕修复:面部瘢痕尤其是凹陷性瘢痕,由于其基底支撑组织少,或者是局部粘连,使得面部瘢痕非常明显,单纯的手术修复有再次粘连的可能,通过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能增加基底的组织,而且有效的避免局部粘连松解后再次粘连的可能[4]。如常见的重睑修复,辅以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取得良好的效果。

隆鼻及隆下颌:无论是应用人工合成品还是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效果差不多,由于隆鼻除要求高度增加外,还有形状的要求,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最近有人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纠正假体移植后阴影明显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5]。而对于相对来说对形状要求不高的隆下颌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效果更加肯定。

隆胸:自体脂肪颗粒隆胸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项目,无异体植入的恐惧,更易被人们所接受,手术操作方便,恢复快。而且隆胸术填充的体积大,这是人工材料所无法企及的[6],曾有奥美定隆胸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很多爱美人士谈之色变。但自体脂肪颗粒隆胸虽说是与隆鼻及隆颞部只是量的差别,但实际操作中却有质的改变,这牵涉到自体脂肪移植的多个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2 技术操作要点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基本分为提取 - 提纯 - 回输三个步骤,要点如下:

2.1 吸脂提取

取材部位:目前开展较多的取脂部位多为腹部,其次为腰臀及大腿部,这些部位取脂不仅脂肪量大,还有塑身的功效,一举两得。有报道称大腿取脂成活率要高一些,目前还缺乏严格的医学证据。

取脂方法:对于面部填充,所需脂肪量较少,一般采取20ml空针抽吸,而像隆胸术所需脂肪量较大,则需采用吸脂机,有研究表明不同方法取脂对脂肪成活有影响,关键在于负压的控制,一般压力控制在90kpa以下。抽吸速度也不宜过快。

2.2 清洗提纯

清洗液的配制:现在临床上多以生理盐水作为清洗液,主要因为是方便快捷,价格便宜。但有人指出,生理盐水的渗透力及张力问题,其不利于脂肪细胞的成活,考虑配制专门的清洗液。在临床上,对面部填充等因为其需求量小,用生理盐水清洗影响不大。而对于隆胸术等脂肪颗粒需求量大的,良好的清洗液对脂肪颗粒的成活的影响应列入考虑范畴。

离心:脂肪颗粒的清洗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脂肪颗粒的机械损伤,有人在清洗过程中用针管反复抽吸,无疑对脂肪颗粒是很大的损伤,个人认为不可取。另外有研究表明,离心的速度对脂肪细胞也有很大影响,提出离心机转速应控制在3000rps以下,以1500rps为佳。还有研究表明,离心提纯的效果与简单清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之,在提纯时不宜一味追求纯正,而应多考虑减少脂肪细胞的损伤,提高其成活率。

2.3 局部回输

回输器械:现在临床上一般用5ml螺旋针配1214# 针头或者脂肪移植针注射回输。考虑其吸收率,一般在填充时均要掌握填充要多一些。尤其在面部回输时,因为其阻力较大,用针筒回输在量上难以把握,完全靠个人感觉,现在有专门的计量回输器械,回输量可以精准把握,值得推广。

回输层次:回输层次的把握关系到术后效果,考虑到脂肪为颗粒状, 其注射层次不宜过浅,多在皮下,或者是肌肉层,甚至可以接近骨膜。有报道称,植入肌肉层的脂肪颗粒更易成活。对于表浅的皱纹,在填充时应注意充分松解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粘连,然后再注入脂肪颗粒,以取得更佳效果。

回输部位:回输时应充分考虑回输部位的血运及营养情况,据目前临床资料,面部由于血运良好,成活率最高。而四肢以及隆胸时,由于大量注入,血运较面部差,成活率不及面部。

回输成分:脂肪颗粒移植以脂肪细胞为主,另外多少混有一定的液体及其他组织,为了有利于脂肪细胞的成活,有人采用加入EGF,或者是加入干细胞,另外,在面部细小皱纹填充时,为避免局部凹凸不平的情况,有人填充用PRP混合注入或者分别不同层次注入,均取得比单纯注入更佳的效果,基本达到瑞蓝填充的水平。

除以上脂肪颗粒移植的主要步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无菌操作 ,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因为取材于自身,不存在排异问题,但从其操作过程看,需经过抽吸、清洗、离心、回输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免造成感染。观察个体反应,理论上自体脂肪移植不存在排异,但是注入时也混有肿胀液及清洗液等添加物,如EGF等,术后一般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给予必要的术后护理。术后即刻局部按压塑形后,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局部按压及热敷,防止移植的脂肪颗粒细胞坏死,另外,有人提出局部可应用扩血管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对提高脂肪细胞成活率有积极的效果[3]。

3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现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较为成熟,且经临床证明较安全可靠。其并发症有:

发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感染、过敏引起。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脂肪颗粒移植中添加的EGF为生物制品,有引起过敏的可能,需及时对症处理。取脂部位凹陷不平或者皮肤坏死:要求取脂时严格按吸脂操作规范,均匀一致,避免单一部位大量吸脂,吸脂时要掌握层次,避免过浅造成皮肤损伤。神经损伤:吸脂时应轻柔,避免皮神经损伤。回输时,尤其是面部填充时,由于面部神经丰富,要清楚面部神经分布,还需要掌握其层次,注入时尽量用钝头的吸脂针注入,避免神经损伤。脂肪栓塞:这是脂肪移植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为操作粗暴所致,注入时应一定回抽确认没有刺入血管。一旦发生栓塞除立即停止注入外,还需确定栓塞部位,做相应的处理或者急救。

4 展 望

自体脂肪颗粒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 ~ 2015年7月于我院 行下腹部脂肪抽吸术的10例轻健康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23 ~ 29岁,平均25.5岁。将术中获取的150ml脂肪样本以1ml针筒分别注射至容量为1.5ml的eppendorf管内,取100管脂肪组织。各管脂肪组织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分组方法

将样本根据是否离心处理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不采取离心处理,研究组样本按照不同离心力分为A组(600r/min)、B组(800r/min)、C组(1000r/ min)、D组(2000r/min)、E组(3000r/min)、F组(4000r/ min)。离心机:Avanti30Centrifuge高速冷冻离心机, 离心2min。为了保证检测结果具有对比性,对照组与各研究组每组均选取10管进行检测。

1.3检测方法

1葡萄糖转移法。将各组样本注射于10个无菌培养皿内作为标本,将10ml DMEM、1IU胰岛素加至各标本中,同时创建空白标本3个(无脂肪颗粒,仅含有DMEM与胰岛素)。将各标本摇匀置入恒温箱孵育(35℃, 5%CO2),待1h后取出。采取生化分析仪对DEME内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定。空白标本含葡萄糖浓度均值为基础值,各实验标本浓度与基础值差为各标本葡萄糖转移量,以此判断脂肪颗粒活性的强弱。2 MTT法。 将各管脂肪组织内加入0.6ml的胶原酶(0.1U/ml), 37℃孵育50min后加入40μL的MTT,再于37℃温度下反应3h。之后,将各样本中加入100μL的异丙醇, 低速离心0.5min,随后加100μL的葵花子油,使蓝紫色油层能够趋于酶标仪光波映射范围内。取紫色液体100ml入96孔板后,置入酶标仪内,0.5min后测定样本于492nm波长下的吸光度(D492)。

2结果

2.1葡萄糖转移法测定结果

对照组与 研究组内 的A组、B组、C组、D组、 E组、F组的葡萄糖转移量各为(1.45±0.10)mmol/ L、(1.20±0.10)mmol/L、(1.08±0.11)mmol/L、 (1.02±0.05)mmol/L、(0.91±0.06)mmol/L、 (0.81±0.10) mmol/L、(0.71±0.07)mmol/L,由此可知,随着离心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移量逐渐下降。 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研究组间有19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MTT测定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内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的D492各为(1.89±0.11)、(1.73±0.06)、 (1.62±0.08)、(1.56±0.06)、(1.43±0.11)、 (1.39±0.13)、(1.35±0.12),提示各组脂肪活性的强弱与离心力的高低呈反比,各研究组间有17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经葡萄糖转移法与MTT法检测受损脂肪颗粒活性所得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r=0.9796。

3讨论

在脂肪移植中,确保脂肪颗粒活性无损对自体自体移植脂肪成功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种因素的管控,应用更为准确的检测方法,以从最大程度上降低脂肪移植术中脂肪颗粒活性的损伤程度[2]。

目前,脂肪颗粒活性检测尚无简单可靠的方法, 主要采用细胞活性检测及组织学染色等办法。

在组织学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脂肪细胞的形态变化,如细胞核碎裂、细胞膜破坏等,由此可推断细胞活性。 但是,该方法的检测结果难以采用数字量化表示,只能依靠检测者主管观察来判断细胞活性,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不小的限制[3,4]。

四唑盐(MTT等)比色法属于一种细胞学实验检测方法。MTT生成物具有不溶于水、透光性好及溶解性强等优点,且与活细胞线颗粒反应可产生formazan,能够在测定特光波下有效反映细胞颗粒活性[5]。葡萄糖转移法属于一种脂肪代谢功能评价法,其检测对象为脂肪颗粒,可直接反映出脂肪组织原始采集样本的活性,不仅操作简便,且检测结果可靠、精准,临床应用前景较好[6]。

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MTT检测显示各研究组间有17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葡萄糖转移法显示各研究组间有19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有两对研究组数据对比差异MTT检测未能有效分辨,而采用葡萄糖转移法检测却能分辨。由此可知,相较于MTT法,葡萄糖转移法检测敏感性更高。

本文研究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移植脂肪颗粒的活性,但都是以脂肪细胞为对象来实施研究,都需要先把脂肪颗粒酶解成细胞。而在此之前,还需要经过剪碎、 洗涤等多个步骤,较为繁琐,因而也存在一定的不便之处,下一步研究仍有待改进。

自体脂肪颗粒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面部美容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9例, 女性患者56例, 年龄为21~57岁, 平均年龄为 (39.17±3.82) 岁, 每部位注射脂肪量为3.5~13ml, 平均注射量为 (9.62±1.24) ml, 按照注射部位划分, 额部凹陷患者21例, 颞部凹陷患者15例, 面部皱纹凹陷患者11例, 颊部凹陷患者9例, 鼻唇沟凹陷患者9例。

1.2方法

参考患者脸型, 应用亚甲蓝标记大腿供脂区和受区, 确认填充范围和填充厚度, 脂肪的准备量应为植入量的2倍。脂肪制备:供脂区进行肿胀麻醉, 应用20ml注射器连接双孔抽脂管, 插入脂肪层, 采用手工负压抽吸, 取出脂肪悬浊液, 静置10min, 排除黄色脂肪颗粒, 备用。脂肪填充:利多卡因局麻后, 在相对隐蔽部位穿刺, 放置吸脂针, 注射部位为面部皮下组织层, 每隧道注射量应低于1ml, 一面退针、一面注射、一面塑性, 保证脂肪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受区。手术伤口应用医用胶粘合, 可根据需要使用敷料轻度压迫, 局部应暴露。术后服用奥司明, 每日服药2次, 连续6d;服用维生素E, 每日服药3次, 连续用药一个月;视情况给予按摩护理, 按摩用保证动作轻柔, 保证患者无明显疼痛感, 持续按摩3个月。

2 结果

61例患者为注射一次, 4例患者为注射两次, 患者术后1月、6月、12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8.46%、95.38%、89.23%, 治疗效果理想。具体见表1。患者术后均出现轻度的疼痛、发红反应, 但未出现感染、血肿、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可弥补传统治疗方案的不足, 对面部老化患者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创伤。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可达到塑性效果, 符合患者面部特征, 使患者感觉年轻化 [3]。同时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可增加皮内胶原的含量, 皮肤纹理及柔软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不留瘢痕、可反复注射等特点[4,5]。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可达到面部美容效果, 笔者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7,8,9,10]: (1) 大腿作为供脂区, 其脂肪颗粒较其他部位纯度更高, 纤维组织的含量明显减少, 成活率也随着增加。 (2) 手工注射肿胀液, 通过负压抽吸脂肪悬浊液获取的脂肪细胞中仅有10%脂肪细胞被破坏。 (3) 通过自然静置法排除下层的水份, 保证提取更多的脂肪细胞颗粒, 静置获得的脂肪细胞明显优于离心提取存活率。 (4) 在标记区域内放置2mm吸脂针, 可在皮下脂肪层采用多通道穿刺, 离断纤维粘连, 受区的中央部位仍有组织粘连, 扩大颗粒脂肪同受区的接触面积, 保证组织具有良好血液供应。退针时将脂肪颗粒注入受区, 但注意不注入肌肉收缩。 (5) 自体脂肪具有一定吸收, 术中严密观察注入量的舒适度, 多选择高于周围皮面5mm为适宜注入量, 并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按摩和塑性, 这不仅可以保证脂肪颗粒同受区充分接触, 建立血供, 避免出现硬结。 (6) 术后因受区肿胀导致压力增加, 引发脂肪细胞受损, 术后服用奥司明可保证静脉回流, 改善微循环, 必要情况下应用氢氯噻嗪可保证水肿吸收, 服用维生素E可有效提高脂肪细胞的耐受力, 提高脂肪活性, 术后应尽量避免移植区域表情肌活动, 避免造成新生血管损伤。

因面部血液丰富, 其作为脂肪移植受区, 可提供较好的受床, 移植量相对较少, 有助于脂肪成活。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血运建立前运用组织液渗透保持活力, 前脂肪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增加[11,12]。受区建立血运, 前脂肪转换成为成熟脂肪细胞, 而不能成活的细胞逐渐被吸收, 终被组织细胞替代。

本研究显示, 患者术后1月、6月、12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8.46%、95.38%、89.23%, 治疗效果显著所, 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血肿、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上所述,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应用于面部美容, 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低等特点,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越波, 徐培君, 胡锡浩, 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颜面部年轻化美容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4) :367-368, 374.

[2]吕长久, 焦智慧, 牛志超, 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凹陷整形美容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7) :92-93.

[3]谢艾玲, 孟令军, 牛磊, 等.自体脂肪颗粒多层次注射移植矫治面部凹陷畸形[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745-1746.

[4]徐亚红, 赵艳, 姜南.自体脂肪颗粒在矫正颞部凹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1) :172-173.

[5]王艳波, 郑斌, 翟彦刚, 等.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11) :875-877.

[6]黄泽春, 晏丹, 谭章梅, 等.红外线治疗对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11) :1583-1585.

[7]汤苏阳, 李彦, 闫俊灵, 等.体外扩增的自体脂肪干细胞介导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8 (6) :433-438.

[8]李瑛.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注射填充技术在美容外科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5) :160-161.

[9]陈建军, 陈彩, 卢家灵, 等.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下部轮廓整形术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13, 8 (3) :314-315.

[10]闫小林, 孙嘉阳.自体脂肪移植中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3, 7 (4) :232-233.

[11]赵坤, 梁杰, 彭智.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5) :238-240.

自体脂肪移植 整形美容界的新宠儿 第9篇

自体脂肪移植是自体组织移植的一种,是将自己体内的脂肪组织从腹部、大腿等部位移植到面部和乳房等区域。自体脂肪移植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结构脂肪移植,另一种是颗粒脂肪移植。颗粒脂肪移植也称脂肪注射,是将体内的脂肪通过抽吸的方式分离成颗粒状,经收集后,再注射至体内所需要移植的部位。因其获取脂肪的方式简单,且移植的可操作性强,是当前最流行的脂肪移植方式。

“变废为宝”,优势凸显

首先,脂肪移植是自体组织移植,不会发生排斥反应,也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相对安全。其次,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在腹部、大腿等局部堆积的脂肪十分影响美观,将其抽吸出来进行注射移植,可谓“废物利用”,不仅实现了形体的雕塑,还能用于其他部位的美容充填,一举两得。第三,手术效果逼真。对面部老化所导致的凹陷及乳房发育不良的女性而言,脂肪移植后局部组织的质地和手感与皮肤软组织十分接近,效果非常逼真,很难辨别出是自然的形态还是整形手术所获得的效果。第四,脂肪组织是体内含量最为丰富的组织之一,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皮下,通过常规的脂肪抽吸,一次可获取数千毫升,可以满足移植所需,且可多次抽吸。尽管移植的脂肪会有一定的吸收率,但吸收大多在注射后三个月内发生,注射三个月后,保留下来的脂肪将永久留存在移植部位,并维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脂肪的获取、分离和注射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国际公认的操作规程。早期脂肪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多,但随着技术的改进与成熟,脂肪液化、感染及硬结形成等情况,已相对少见。随着水动力等脂肪抽吸技术方面的出现,抽吸过程中对脂肪颗粒的破坏相对微小,专用的脂肪收集装置可预先过滤掉脂肪中的纤维条索,进一步提高了脂肪注射的成活率。

目前用于注射美容的材料,除自体脂肪外,还有很多人工材料,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不过,人工材料的维持时间十分有限,大多在6~8个月,最长不超过2年,需要反复注射。相比之下,脂肪移植大多可以通过一两次注射达到满意效果,且美容效果可长期维持。在价格方面,自体脂肪也有一定优势。

“瘦身塑形”,一举两得

自体脂肪移植目前主要用于丰胸、面部填充、丰臀等。自体脂肪丰胸一般仅需注射2次,即可获得满意效果。手术后乳房的形态与正常乳房几乎没有区别,不仅在感觉与质地方面与正常自体组织~致,且站立位孚L房突出度良好,卧位时乳房自然外趴,这是假体丰胸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面部,脂肪移植主要用于年龄增大所导致的局部皮肤软组织松弛、凹陷和皱纹的填充,常见治疗项目包括法令纹、泪沟及苹果肌充填,丰颞,隆鼻,隆颏等。此外,自体脂肪丰臀也是目前国内外热门的整形美容项目,对女性形体的雕塑有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脂肪注射后一周内,不要按压注射区域,以免脂肪颗粒发生移位,影响脂肪颗粒的存活;术后次日,进行脂肪抽吸部位伤口换药,并开始穿弹力塑身衣至术后3个月;自体脂肪的吸收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个月内,以术后第一个月最为明显,不必过分焦虑;术后3~6个月,若注射区域已变得柔软,可行下一次脂肪注射。

自体脂肪颗粒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例患者, 年龄在20~48岁之间, 平均34岁, 女性22例, 男性1例。凹陷面积在2~4 cm之间。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 无异常者方可接受手术。

1.2.1 供区的选择

由于供区采用的是0. 25%利多卡因+0.01%肾上腺素溶液局麻, 并采用1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及16号或18号硬脊膜穿刺针作为抽吸及注射器械, 灵活性较大, 因此只要是体表脂肪较多的部位均可抽吸, 尤其合并体形美容抽吸时, 可根据患者要求, 选择脂肪较多, 影响体形美观的部位, 如:腹部, 臀部, 腿部, 腰部, 下颌部等。如仅做小范围的单纯脂肪颗粒注射, 则以大腿前内侧面为佳, 因为此部位脂肪肿胀液注射饱和量较低, 抽吸方便, 而且该部位脂肪脂蛋白脂酶活性高于其他部位, 其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腹部纤维组织及血管较多, 不仅难于抽吸, 且出血量多, 所以尽量少用腹部作为供区。

1.2.2 抽吸及注射

供区注射麻药致局部肿胀发白发硬, 注射器内可吸入2 ml生理盐水, 最大限度回抽针芯, 使针筒形成负压, 并用纹式钳钳加针芯根部, 采用扇形往复抽吸技术, 左手平置皮肤表面平行以掌握抽吸的范围和深度, 根据需要获取适量的颗粒脂肪。从供区抽吸足量的颗粒脂肪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 去除血性成分及游离脂肪酸, 在受区边缘外1~2 cm处用16号注射针开一小孔后, 用16号硬脊膜针在皮下捅成密而均匀的隧道, 挤出渗血, 将脂肪颗粒缓慢而均匀注入, 同时用手轻柔挤压塑形。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 有一例出现色素沉着、感觉迟钝, 但3个月后逐渐回复, 无红肿、感染及继发感染情况。20例随访6~12个月, 效果较满意。2例需注射第2次后达到满意效果。

3 讨论

3.1

利用脂肪颗粒注射, 对面部凹陷畸形的矫正目前已被许多学者感兴趣并进行研究, 有不少报道取得很好的效果。它的主要特点:A可适用于填充全身任何部位的凹陷。B只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每次注射后移植的脂肪颗粒都会有明显存活, 尚可反复进行注射。C因属于自体移植, 因而安全且无不良反应。D供区较多, 脂肪颗粒易获得, 且不留瘢痕。E组织损伤小, 操作简单费用少。F可同时进行脂肪抽吸, 塑形效果显著。

3.2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 经一段时间后, 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吸收, 大部分报道在40%-50%, 甚至近80%[1]。大部分学者在临床中都取得教满意的效果, 这可能与颗粒脂肪的收集、处理、受区的准备和注射方法有一定的关系。为了避免脂肪细胞过多损伤, 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存活率, 注射时应采用与抽吸时相同口径的针头, 以避免注射时的高压力破坏细胞。注射后轻抚塑形, 以免细胞破裂, 注射时宜采用单点多隧道扇形注射, 以避免颗粒脂肪成团块状。同时使受区中央仍有组织上下相连, 扩大了移植物与受区的接触面, 容易获得营养而存活。如果受区中间存在紧张的垂直条索组织, 往往会成为术后的凹陷区域, 应捅断。

3.3

影响脂肪颗粒移植后的因素有:A感染, 即对有感染的受区不能做移植。B受区血运较差的部位脂肪颗粒易变性, 机化后更易形成斑痕。C年龄、体质、营养、精神等因素对颗粒脂肪移植后的存活都有一定的影响。D新近形成的凹陷, 其脂肪颗粒移植后的存活率较高。反之, 形成时间较长的凹陷, 脂肪颗粒存活率较低。E较表浅的凹陷脂肪移植后吸收率低, 凹陷深者吸收率高。F每个部位注射总量不宜过多, 否则会出现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或脂肪液化。通常采用受区水平面高出周边正常组织0.2~0.3 mm即可。

3.4

为了保证受区能填充到足够的脂肪组织, 受区从麻醉到创面的分离都要保持一个针孔进出, 且针孔应选在发际内或隐蔽处。如果受区内存在多个针孔, 在填充时, 这个针孔往往使得注入的脂肪组织溢出, 达不到足够的填充量, 而且术后会遗留针孔的痕迹。总结这23例患者, 每个部位注射量最多的达20 ml, 仅有两例吸收明显, 需要重新进行脂肪填充或其他移植物代替填充, 其余21例均达到满意效果, 无需进一步进行脂肪注射填充。

随着脂肪抽吸术的发展, 脂肪颗粒注射移植近年来的世界范围上已广泛应用, 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关键在于移植的细胞是否成活, 且成活率有多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脂肪组织移植中的理论问题将会不断得到解决和证实。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体脂肪颗粒】相关文章: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08-04

自体血液06-13

自体输血06-22

自体植骨05-10

自体血疗法09-05

稀释式自体输血05-30

自体血回输08-03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05-2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07-09

自体血液回输作用08-16

上一篇: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下一篇:世界城市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