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意识范文

2024-07-21

统计意识范文(精选7篇)

统计意识 第1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统计意识,统计方法

概率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比较重要和活跃的学科之一, 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 概率统计一直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一直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 该课程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和应用数学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统计意识的作用、强调统计方法等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对统计意识的认识

统计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行为的主动性或自觉性。当遇到问题时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 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这样便具有了统计意识。统计意识是统计活动的起点, 是统计教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认识随机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意识到对随机现象的统计研究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在教学中可以举出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 例如某网站一昼夜的点击次数, 某保险公司一年内的索赔金额, 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处理众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对统计规律的关注程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随机现象的各种形式进行数据化处理, 例如, 在讲到“随机变量”的概念时, 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随时从网络、杂志、电视媒体中, 有意识地获得一些随机数据信息, 让学生理解随机数据的重要性, 从而看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是通过随机数据反映出来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一组随机数, 从这组随机数的不同取值说明随机变量的随机性。 (3) 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随机现象中的各种问题, 可以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谈起, 如心血管病是否与职业有关, 人的一生是否会遇到强震, 等等。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使学生看到统计思维的合理性, 从而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形成统计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作用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 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 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 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 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 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 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 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 先有数据, 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 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 (2) 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 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 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 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 (3) 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 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 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 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 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 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三、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方法别具一格, 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 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 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 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 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 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 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 (2) 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 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 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 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 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 (3) 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是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统计的观点来看, “随机”并非完全“偶然”, 其中蕴含内在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是对随机现象经过大量观察后得到的某种统计规律。随机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数字特征等只是这种统计规律在数量上的某种刻画。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先讲概率后讲统计, 在讲概率时可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这样有利于对概率论中基本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 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出现概率和统计前后脱节的问题, 有利于整门课程首尾呼应, 贯穿一体, 具体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讲清楚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2) 从统计的观点出发理解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定理。比如从数据的分散程度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含义;由频率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大数定律的意义;从大量数据的叠加的波动性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等等。 (3) 从统计数据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概率论的教学。比如通过绘制数据的直方图来理解概率密度函数;由二维数据的平面散点图看相关系数的大小;通过动画演示高尔顿钉板实验来揭示中心极限定理的奥秘;等等。

总之, 在高等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认识统计意识的作用, 加强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的培养, 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前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对传统的公式和定理有崭新的理解和看法, 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概率统计方法的学习气氛, 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周圣武, 李金玉, 周长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第二版.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3]陈家鼎, 郑忠国.概率与统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4]郭森明.培养和发展统计观念[J].江西教育, 2004, (15) .

统计意识 第2篇

统计局紧抓省局开展“质量素质工程年” 主题活动这一核心,在统计队伍建设上从强化“六种意识”入手,树立统计工作的新形象。

第一,强化学习意识。顺应时代的潮流,勇敢地迎接挑战。以创建学习社会、学习型机关为契机,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用宏观的、大局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准确的统计数据统计分析,认识社会反映社会;在加强现行统计理论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上求发展,达到知识结构常新,工作方法常新,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

第二,强化精品意识。用过硬的统计“品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充分利用统计部门掌握统计信息资源丰富,加大开发研究的力度。使我们的统计分析能够摸准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找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瞻远瞩,见微知著。

第三、强化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创造良好地内部竞争机制和进位争先环境。对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且成绩显著的人员要重奖,实现在位统计工作人员潜力挖掘最大化,工作质量最优化,工作姿态竞争化。真正体现“有为有位”。

第四,强化创新意识。要克服消极等待思想,克服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勇于开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大胆探索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用“自强、自立、自警、自醒”的要求经常警示自己;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要求不断告诫自己。做到统计方法常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好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指南针”。

第五,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借全国统计战线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之机,狠抓学习,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强思想,明是非,壮腰杆,抗干扰,求真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浅析政府领导的统计意识 第3篇

[关键词]公共部门;领导;统计

一、概述

马寅初先生曾说过:“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统计学对认识国情国力,把握国家发展形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离开了准确的统计,就无法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难以进行良好的社会管理。国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决策、咨询、执行、监督、信息五大职能,而统计部门就拥有其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这就充分说明统计职能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领导者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需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需要有科学的领导艺术和踏实的工作作风,需要有权衡利弊的方略和拍板定案的胆识,只有具备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性能力,才不至于在谋篇布局的策略上出现偏差和失误,而一个完备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二、领导工作与统计的关系

李鹏同志曾指出:“社会和经济统计是决策的基础,必须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及时性,发挥统计对正确制定计划的作用。今后,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要重视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以提高我们宏观经济决策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统计对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一)统计是领导者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

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要使得自己的领导活动和领导艺术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仅凭过往的经验和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统计的思维,拓宽视野,提高施政能力。各级领导者要进行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就必须学会运用统计数字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统计为领导者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与政府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政府决策已经不能够满足政府现代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必须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化决策模式的转变。领导者要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统计数据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统计对领导者的决策提供监督

统计能够对经济、社会和科技运行状态正确与否提出数量上的综合性、全面性监督。各级领导者要运用它对各行各业进行政策、计划、物价、技术等各项监督,并把统计监督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领导者的统计意识

(一)领导者要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要意识到学习统计是贯彻实施实事求是原则,切实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各级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论证、目标的确定都要以大量的、准确的、可靠地统计资料为基础,并积极开展统计咨询和统计预测。

领导者若不会运用统计就无法做出决策,而凭精简和主观臆断做出的决策,必将脱离客观实际。统计已成为领导工作的基础,统计调查方法已成为领导者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统计信息已成为领导决策的基本依据,统计监督也已成为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和统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领导者要懂得数字的经济含义以及数字之间的相依关系

21世纪的管理,反映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领导者搜集、运用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在整个领导工作中,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很重要地是由他掌握、运用统计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所制约的。获得数据信息,检索识别数据信息,加工运用数据信息,将成为领导者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一些重要统计指标的含义,了解统计数据是如何提供和生产的,如何确保数据质量、搞好数据质量评价以及学会如何使用统计数据,这些对于现代的领导者是十分必要的。

(三)领导者要加强与统计工作者的沟通

现在的统计数据繁杂,但领导者往往还是感觉到数据仍然不能够为己所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领导者所需的统计数据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将自己对统计数字的新的需求传达给统计工作者,使他们能够及时领会领导的意图,尽快地将搜集到的数据反馈给领导者。

(四)领导者要培养统计思维

各级政府面对的都是纷繁复杂的工作和问题,如何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章,并非完全属于能力才干的范畴,也有方法技巧的因素。这就要求领导养成良好的统计思维,运用简捷、明了、准确的统计方法,行成科学化、数量化的思维方式,防止拍脑门子的现象和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促使工作的制度化、责任化,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进程,提高施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从客观、全面的统计纵横对比中寻找可以借鉴的方法,将这些数字信息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统计的辩证思维方式,注重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融入在多角度、全方位、开放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供宏观决策依据的服务中,给予各级政府和决策层更直观的决策依据和施政依据,以使工作中有效地把握重点,掌握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论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党政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领导只有运用好统计这个武器进行有效决策,才能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毛主席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谈到“要是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可见统计数字在领导决策中的重要性。富有创造性的好领导,往往善于运用统计资料,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到耳聪目明,并能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深入解剖,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由此可见,统计与领导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用好用活统计这个工具,其领导艺术就能得以提高,其领导魅力也就能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1]梁仲明.领导学通论 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贾俊平.统计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崔述强.统计知识简明读本[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新形势下的要求和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谈统计工作[J].中国统计,1990(6).

让统计意识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 第4篇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由它所构成的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如,学生要解决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时,想到要用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统计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统计的知识,掌握一些统计的方法,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

二、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统计意识?

1. 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主要是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如,在看球赛时推算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这时仅仅依靠主观喜好去作出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统计观念,并且你的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你意识到判断前需要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队员历次比赛的成绩记录等,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你对球队有个概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球队的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是比较可靠的,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

2.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运用数据作出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100%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这种思考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需要学生从小就去体会、去运用。

3. 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信息时代,只要留意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以及由此作出的一系列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和解释都可信吗?统计常常被用来错误地表示某些信息,这时你就需要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这正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例如,我借助联欢会购买水果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体会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作用。

又如,我设计“我换牙了”的统计活动,以儿童自己的身体为研究对象创设了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数据能够帮助了解一些有关自己班级的情况,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分段整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较好地完成数据的整理。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统计知识的作用和乐趣。老师只做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既学会了测量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组织好统计教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寻找与学生相关的数据。(2)学生自己和同伴周围的事情。(3)有趣的游戏活动。

如我在教“平均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出示标题:“儿童乘车免票线‘长个’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儿童乘车免票线吗?没错,就是这条线,我们来看看这则消息:

经过市发改委与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南通市儿童1.1米乘车免票线提高到了1.2米。

师:为什么要提高?

(学生的回答:孩子们都长高了。)

师:我们是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的呢?

(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调查一下。)

师:调查谁?如何处理调查得来的数据呢?

(学生的回答:调查一些儿童的身高,调查完了需要计算平均数。)

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既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能想到可操作的办法。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实际是怎样做的:据统计,目前我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0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0厘米。和你们想的一样,市发改委就是参照了我市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才确定了免票线的高度。

3. 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要使学生形成统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每节课的统计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数据整理,运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统计量等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等。但有些教师往往只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不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是根据提供的素材,机械地解决问题而已,这种“掐头去尾”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盲目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所获得的只是一种机械的解题能力,根本没有涉及统计的实质。“统计”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就像描述一件事,要有“起因、经过、结果”一样,为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要做哪些事情,统计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只有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意识 第5篇

按照上级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我局党组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责任。

局党组对全局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党组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副组长由副局长担任,根据工作分工按照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小组成员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对党支部和党员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二)抓好落实。

党支部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及时总结成功做法,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交流和推广,又注重问题的反馈,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汇报,确保我局意识形态工作不出任何问题。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加强对网站和QQ、微信公众号、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公共平台等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自觉规范线上线下言行,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掌握主动权。

(四)抓牢学习教育。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支部组织开展相关学习辅导,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管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支部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

(五)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市统计局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有的放矢、主动作为,切实维护统计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升预警预判、舆论引导和应对处置能力,联合网信、宣传、公安等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合力。全面做好网上正面舆论宣传,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坚决打击传播网络谣言、散布不实信息等行为。

(六)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央、自治区、地委、市委关于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不力、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不坚定、管辖范围内发生意识形态领域事件、对重大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置和引导不力、管辖范围内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力、不能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等情况纳入追查问责范围,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强化问责刚性和“硬约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面对当前负责的形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增强。二是干部自身宣传意识缺乏,挖掘报道正能量信息不多。三是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有待创新,没有将党员干部业务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舆论阵地特别是网络舆情监管。

统筹抓好统计内外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反应机制,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和信息发布导向,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分析和应对。强化正面宣传,结合统计业务、统计督察等重点任务强化统计文化宣传,提高社会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度,提升统计正面影响力。

(二)着力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引领。市统计局始终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党组理论中心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集体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在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肃政治言论、规范政治行为的基础上,明确纪律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开展好“道德讲堂”,党员干部走上讲台,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组织志愿者参加防疫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统计力量,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有力作用。

统计意识 第6篇

一直以来, 高等数学被认为主要是用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 数学教学也过多地把数学当做一门演绎的科学进行,重理论教学轻数学应用的现象很常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历久弥新而又十分迫切的事情。高等数学作为工科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质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正确理解现实中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我们熟知许多科学定律,例如牛顿力学定律,化学中的各种定律等。但是在现实中,事实上很难用如此确定的公式描述一些现象。比如,人的寿命对于个人来说是难于事先确定的。就个体来说,一个有很多坏习惯的人(比如吸烟、喝酒、不锻炼的人)可能比一个很少得病、生活习惯良好的人活得更长。实际上活得长短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可能和人的经历、基因、习惯等无数说不清的因素都有关。总体来说,人的平均年龄非常稳定。一般而言,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多几年。这就是规律性。一个人可能活过这个平均年龄,也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这是随机性。但是总体来说,平均年龄的稳定性,却说明了随机之中有规律性。又比如你每天见到什么人是比较随机的,但规律就是:你在不同的地方一定会见到不同的人,你在课堂上会见到同班同学,你在宿舍会碰到同寝室的室友,你去打球会见到球友,这两种规律就都是统计规律。

三、巧借实例自然引入新概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概率统计课程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上课如果直接写出来,则学生会感到很突兀,很抽象且难于接受。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当重视概念引入的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使学生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揭示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概念形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极大似然估计的概念教学, 一般引入的第一个例子是有个同学和一个猎人去打猎,一只野兔从前方经过,只听一声枪响,野兔就倒下了,这发命中目标的子弹是谁打的? 同学们一定会推断是猎人,你们会说猎人命中目标的概率比同学的大,这个例子说明了你们形成了极大似然估计的初步思想。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 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极大似然估计法首先由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年提出, 英国统计学家费歇于1922年重新发现并作了进一步研究。第二个例子是两个射手打靶,甲的命中率为0.9,乙的命中率为0.4,现靶面显示10中6,且是一个人所为,请问是谁打的? 一开始学生中会形成不同意见,有的说是甲,有的说是乙,有的不知如何判断。表面看,甲的命中率高,如果说是甲好像低估了甲的水平,乙的命中率低,如果说是乙又高估了乙的水平,但现在要作一个合理推断,我们建立一个统计模型:有一个总体为两点分布,参数为P(0.9或0.4侍定),现有样本X1,X2,… ,Xn(n=10),其中有6个观察值为1,4个为0,设事件A={10枪6中靶心}若是甲所射,则A发生的概率为P1(A)=C610(0.8)6(0.2)4=0.088,若是乙所射 ,则A发生的概 率为P2(A) =C610(0.8)6(0.5)4=0.21, 显然 ,P1(A) <P2(A),故可认为乙所射的可能性较大。从这两个实例中教师再引出极大似然估计的原理:在已经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真θ的估计,显得水到渠成。

四、合理假设形成模型意识

概率统计 学科本来 就是为了 解决实际 问题而产 生的 ,它的起源是对赌博问题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应加强模型意识。数学模型是指应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符号对现实事物进行数学的假设和合理简化, 可以理解为现实事物在数学世界的抽象存在, 也是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原型进行的数学抽象, 它的目的是便于应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对问题的量化研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应当选择问题的主要要素, 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易于教学推理和分析。

五、循序渐进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1)概率是指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如在天气预报中会提到晴天与雨天,预报明天下雨,只是说雨天可能性很大,这种概率不可能超过百分之百。 (2)有些概率是可以估计的。比如掷骰子,你得5点的概率应该是六分之一,但掷骰子的结果还只可能是六个数目之一。这个已知的规律就反映了规律性, 而得到哪个结果则反映了随机性。(3) 应当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来估计生活中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 (4)多学习一些统计软件,充分利用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数据来源。

六、结语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要期望通过一门课程或短时期就会立竿见影,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然后才能逐级递进、不断深化。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师生合作互动的平台,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摘要:概率统计是许多专业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它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大学生认可,它的应用渗透到了各个领域。针对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及数学模型意识弱的现状,作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数学模型意识作了思考。

统计意识 第7篇

一、教育统计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 是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决策助手

在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 教育逐渐趋向信息化和全球化, 尤其是作为新时期教育活动主体的高等教育, 已经一改往日安定平和发展的氛围, 转而被推向了“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洪流, 校园教育逐渐参与进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新时期不断发展过程中0各类信息的需要, 就必须充分发展和利用统计数据, 除此之外,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科学预见性和、合法性, 也要积极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 并结合高校自身的资源配置以及科研水平等等情况, 形成对高校自身与其他高校之间优势与差距的有效评估, 在此基础上, 根据竞争及发展的需要, 适时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及教学目标等, 通过后续教学中一系列的锐意改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为新时期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和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应用的力量。

(二) 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中所进行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究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各方面竞争激烈的大环境, 而主导这一切竞争不外乎是全面化的高素质人才, 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所以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对高校自身各类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优化配置, 使得其在对外和同类竞争中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完成新时期国家发展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由于教学统计信息具有客观、科学、全面的特点。使得其可以在高校资源配置及科研成果等等的评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过有效地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和找出新时期高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在此基础上, 对资源配置等进行合理的优化, 并从中努力挖掘新时期高校的办学潜力, 全方位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 促进高校教育的更好发展[2]。

(三) 是了解高等教育现状和制定规划的依据

当前的高校发展中, 通过实施教学统计, 可以对高校内所拥有的师资力量、经费使用以及办学规模等进行有效的披露和综合的反映, 是对一所高校整体实力等的有效综合。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度的不断加强, 逐渐将对高校教育的投资排在了相关支出的前列, 并且在各项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方面也都重点参考了高校的教育统计信息, 这这也使得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在基础作用日渐重要, 利用统计信息对学校的相关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的环境的影响等, 形成对高校的全方位分析和描述, 指出高校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进而制定和实施高校的各项工作计划, 促进高校的更合理完善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 是管理过程监控和目标评估的手段

高校的管理的保持高校快速发展的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 为了实现对各种执行要素的变化情况了解和统计, 可借助教育统计数据信息来进行相关的分析、论证, 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明确, 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借以调控和指导后续计划的的执行过程, 完善高校的管理。在某一项具体工作完成后, 经过运用教育统计的方式对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检测, 实现对各个阶段以及整个管理计划的有效评估, 登记入案, 为高校的后续发展中实施的管理计划进行参考和借鉴, 提高高校的管理计划的实施和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益, 促进高校管理计划的完善实施[3]。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教育统计的内容与方法

(1) 教育统计的内容及视角存在“内视倾向”

为了推进新时期高校的更好发展,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规定的教育统计内容包括了学生信息子集、研究生非学历教育信息子集、学校基本情况子集等12大项的内容, 囊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综合来看, 统计的内容及相应指标都是从外部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发展, 形成了对高校全方位的审视, 这也使得所有统计的指标集及指标将限定在高校的内部, 脱离了高校所处社会环境与自身发展的联系, 使得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统计缺少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及分析等, 仅仅是以搜集内部数据为主, 像《普通高校基层统计报表》等, 其的存在与发本来就是有统计部门等编制的, 为了实现上级部门对新时期高校的发展中各种状况进行了解掌握, 这种形势下, 就使得教育统计并不是基于高校管理及自身事务的需要而实施的, 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的用途狭隘化, 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及管理意义不大。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视角单一、狭隘, 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高校的影响, 使得统计指标体系发生了“瘫痪”现象, 新时期的教育统计进表现为十几套报表, 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统计信息不足”及“严重重复”现象共存, 淡漠和忽略了复杂的社会动态和外部环境, 而存在着严重的“内视倾向”, 遮蔽了高校发展中望向更高处的“眼睛”, 不利于高校的更好发展。

(2) 总量数据统计静态孤立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具体表现为年底填制统计报表, 实现对该年高校运作中指标总量的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 这一过程中不涉及往年的历史指标。然后的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将去所采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实施处理, 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进行对教育统计数据的汇编和加工, 使得对整个数据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报表处理的阶段, 究其实质, 电子统计数据库仅仅是对纸质统计报表的简单复制。除上述原因外, 统计指标历年的数据均是按照不同年份的统计报表登记的, 这就使得统计信息中的任意一个报表中的数据指标不具历史延续性, 专项调查没有实施和体现出来, 使得新时期的教育统计信息所提供和反映的信息相当有限, 仅仅是一些孤立、静态的统计数据, 仅仅能说明的、是进行统计的当年该校各项指标的数值, 但是事物往往是变化发展的, 只有经过对各种情况、不同时间段的情况就行比对才能真正意义上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 而当前的这种孤立。静态的数据信息统计限额按削弱了统计信息的功能, 没有形成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有机结合, 也没有进行专项统计与定期调查统计, 致使教育统计数据不及时, 影响了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客观描述及评价, 这种形势下, 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统计便失去了信息反馈与信息依据的作用, 严重削弱了其应当拥有的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4]。

(二) 统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界定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中, 统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的界定是对其在高校管理中作用和地位的有效反映, 有的高校的单独设置了信息科, 进行学校相关方面的综合统计, 如湖南工业大学, 由校办调研督办科负责, 与其同在一个省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则是由党政办公室综合科负责等, 综合分析可发现, 没有哪所本科院校的统计人员是专职的, 除综合统计工作外, 这些高校的工作人员好要负责大量的其他相关工作, 并不是将教育统计当做自己的专项工作去做, 这样就使得高校统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对所处高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和监测, 这种形势下, 就使得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数据的无法进行深加工及深层次侧分析, 进而得到的教育统计信息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指导高校进行相关决策等。

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 新时期的高校对统计人员进行了岗位职责的规定, 其中, 重点突出其作用是上报各类统计报表, 向教育、统计行政部门提供统计服务, 如湖南大学的相关规定是“负责学校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实施统计数据‘建库上网’和电子台账”等, 从这些高校对统计人员工作职责的规定中可看出, 高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政府部门成为了高校统计服务为唯一对象, 进而忽略了高校本身的管理机发展, 也就是说, 当前高校的教育统计淡忘了自我服务, 仅仅是限定在纯粹的为他服务方面, 这就大幅削弱了教育统计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重点体现了其在发展及实施过程中的客观性及被动性, 长此以往, 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统计流于形式,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统而计, 局限化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三、缺乏教育统计支撑的现行高校管理

(一) 管理的片面化和短视性

当前的高校发展中, 服务社会的功能被不断强化, 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国家化趋势的发展, 使得新时期的中国高校逐渐汇入了全球化的大竞争及大交流之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巨变, 进而促使当前高校的面对的着快速变化又纷繁复杂的环境, 基于当前高校教育统计的狭隘性和内视性, 导致我国高校不能有效、融入和应对外部世界的竞争环境, 促使高校的、管理逐渐陷入了片面化及偏见性, 中国高校对自身的管理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另一方面, 当前教育统计中实施的这种定期、孤立、静态的事后统计, 为高校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具有严重的非延续性和滞后性, 积极是一些年底的表面数据的统计, 试想, 一种离开了原有的整个体系和动态时间数列的统计数据, 其时效性及决策性意义已丧失殆尽, 脱离了新时期高校的动态历史进程, 静态孤立的数据信息根本无法“突出”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对教育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异常及问题也不能实现真实有效地披露, 长此发展下去, 必将使高校管理陷入肤浅和短视以及麻痹, 对高校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

在传统高校管理理念下, 主体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是高校教育统计最为缺乏的观念, 这就导致了教育统计与高校管理之间关系被割裂的严重现状, 二者若即若离, 虽说高校领导层管理着教育统计的实施, 彼此之间存在着关联的关系, 但实际上是游离于高校管理的核心, 久而久之, 便表现出了高校管理的边缘化的倾向, 导致的后果便是加剧了高校管理的片面。麻痹和短视, 在实际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片面追求规模效益,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实现流水线生产, 且大幅圈地造楼, 债台高筑, 师生配比不合理、图书设施等基本条件不达标、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不顾自身教学水平大量“进口”热点专业等等, 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 也使得所在学校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现象逐渐严重, 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二) 高校管理的经验化、制度化和权力化

(1) 教育统计下的经验管理

由于当前发展中教育统计提供给高校管理的数据支撑极为有限, 这也致使新时期的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当前的管理中, 高校领导对高校的各方面管理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来实施, 也就是所谓的“经验管理”, 这之中提到的经验, 不但有个人经验, 更有从同行同僚切磋交流得来的经验、从著述文献中得来的经验以及教学方面的前辈传授的经验等, 在进行高校管理决策中, 高校领导依靠各种总结积累得到的经验作为主要依据, 综合而言, 经验具有感性和具体的特征, 不能摆正符合普遍的理性, 使得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具体而言, 首先, 在时间方面, 经验只能属于过去, 但反观新时期的高校管理, 其本身具有先导性和现时性, 这种形势下, 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过去的经验用于具有现时性和先导性的高校, 显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表现出“守株待兔”般的高校管理, 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建设及发展;其次, 基于性质方面考虑, 过去发展中总结出的经验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 容易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会做出有失公允的管理, 套用没有严格周密论证的经验, 无法满足新时高校组织复杂及功能多样的要求。

(2) 教育统计下的制度管理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制度管理是组组织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其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以惩戒作为坚强的后盾, 本身形成了强制执行的效力。制度管理以公平公正、快速高效为其主要特点, 保证了组织正常有序的运转, 进而避免了“人治”的随意性带来的种种弊端。高校在运用制度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往往将管理对象视为可控的静态封闭系统, 进而运用自己的职权进行对其的有序化刚性管理, 追根究底, 制度管理是经验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制度管理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更是对高校教育中教师的本质特征及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了忽视, 只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人视为被动的工具, 进行了对其机械的管理, 制造出的是一种“无人的组织”, 随着知识分子教师“人”的意识的觉醒, 他们会反抗这种制度化管理, 质疑这种繁文缛节的制度管理, 有的人甚至会愤然辞职, 清华大学的陈丹青和北京大学的邹恒甫就是真实的案例。

除上述两种管理外, 还存在一种管理模式, 、那就是权利管理。其以不容驳辩的行政权力强行决断执行, 进行对被管理者行为的规范管理, 如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 浙江大学大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等。使得这种行政权利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烈, 不仅使得高校的教授完全沦为被管理者, 就连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等都归属行政机关管理, 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自主性, 彰显了世俗权利的对学术自由等的严重影响, 导致了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旁落。

(三) 以过程为代价的静态目标管理

新时期的大学管理中, 静态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的传统化管理, 忽略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可变性和复杂性, 将新时期的大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 使得被管理者只能按照管理者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活动, 其规范性有余, 但灵活性不足, 且重结果而轻过程, 粗放有余而精细不足, 久而久之, 在组织内部产生了一种惰性, 虽达到了管理目标, 却是为这个管理的结果付出了超长的代价, 影响了新时期高校更快速更完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高校统计与高校管理之间存在的着紧密的联系, 基于当前的现状, 高校在发展缺乏教育统计的有效支撑, 暴露了管理中的种种弊端, 无视高校内外部复杂性及多变性的情况下, 重结果轻过程, 造成了新时期高校发展中的停滞不前及倒退现象, 分析得出, 没有充足的统计信息, 即便高校有着科学的管理办法, 也不能带领高校走出管理滞后的怪圈, 必须合理使用二者, 双管齐下, 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高校的科学管理,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路.高校管理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 2012, 04:107-109.

[2]李元.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师, 2012, 09:25-26.

上一篇:工业经济分析下一篇:生猪养殖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