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思考

2024-08-17

学校管理的思考(精选12篇)

学校管理的思考 第1篇

面对新课程, 学校管理职能必须转变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调整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平台, 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实现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 已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学校管理职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变到学校的效能管理。过去的学校管理, 主要是管理者从学校特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人的社会功能出发, 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外活动等实现学校管理功能。新课程的实施, 需要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功能的目标转向到效能的目标。也就是说, 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为何做”和“怎么做最有效”。学校管理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教育评价都要以效能的大小作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

2.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变到整体优化管理。过去学校管理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部门上, 只要各部门、班组的工作搞好了, 全校的工作也就自然好了。如果某个部门出了问题, 学校领导就去解决某个部门的问题。这种管理虽具有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的特点, 但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面对新课程实施, 需要学校在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关键时刻需要领导提供优惠条件, 把它们当成重要部门来抓, 让它们好上加好, 更趋完善, 而次要部门只要维持一定的水平, 必要时要做出牺牲。这样做是为了整体优化, 反对平均主义,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使用, 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教育管理中的规划论、决策论、对策论的基本思想。

3.由重视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变到激发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方面。过去的学校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检查、总结三大类。其中对教职工的监督、检查是经常进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 不是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而是靠检查逼出来的。对此, 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的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面对新课程, 学校管理不能没有监督、检查, 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上, 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以及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采用心理引导的方法, 让教职工自己追求完善, 由外部监督、检查机制, 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机制。

4.由重视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变为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管理。过去学校管理十分重视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但是对于例外事件或非常规性工作的管理重视不够。新课程的出现是一项新生事物, 它的开发和实施存在着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 经常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学校管理者要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 随机制宜地展开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与事,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5.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方式与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学校管理不能没有行政管理, 没有行政管理就变成无政府了, 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管理方式为主或行政管理至上势必会泯灭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是与新课程实施要求相背离的。因此, 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作为科研对象, 要把行政管理方式和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 运用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统计、教育实验、教育诊断之类的技术和方法。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以寻求学校管理中的新方案。

学校管理要在“新”上下工夫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学校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因此, 做好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 就需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

1.要在管理思路上创新

要变以往单纯行政管理方式向行政管理方式和科学管理方式相结合, 变以往只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向思想政治工作和关注师生个体成长需要发展相结合, 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育人活动。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把握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 寻求新思路, 开辟新途径, 构建学校管理、师生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管理工作新格局, 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得更加生动活泼, 扎实有效。

2.要在管理形式上创新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积极采取正面灌输与思想疏导, 常规教育与榜样示范, 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学校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 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本着“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结合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健康、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排除化解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 给师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给在校的贫困师生及时提供帮扶。同时, 积极开展一些师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情理交融、“润物细无声”。

3.要在管理手段上创新

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优势, 加快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更新, 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影视教育的优势, 把学校管理的思想要义变为积极、主动地正面宣传和传播的信息, 开辟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 使师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 达到“行”的效果。

4.要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首先要完善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定期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其次, 要理顺学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要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 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 其他部门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再次, 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要有专项经费, 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并且要定期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专向培训。最后, 要健全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制订管理工作人员聘任条件和考核细则, 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晋职相挂钩, 同时还要在订阅管理方面的资料, 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等方面给予管理工作人员政策上的支持。

选拔任用校长要有监督约束机制

随着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新老交替和校长聘任制的全面推行。将会有一大批新校长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因此, 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 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1.建立“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的上岗制度

首先要建立由地市教育局长任主任, 主管副局长、人事科长、进修学校校长任副主任, 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市校长培训中心。对拟选拔任用的校长人选要进行岗前培训, 经培训后参加考试, 不合格者或不按规定参加培训者不得担任校长职务, 对经培训后, 参加考试合格方可任职。其次, 对在职校长, 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指定的:“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 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第三, 对不按《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参加培训的在职校长, 由地市校长培训中心提出建议, 地市教育局或县教育局将其免去职务。

2.建立校长专门档案, 为选拔任用校长提供一手资料

要在各地市、县建立校长专门档案, 了解每一位校长的综合整体情况。校长专门档案应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如年龄、学历、任职年限、个人简历、工作业绩、历年考评结果、学术研究成果、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参加培训情况、以及有参考价值的音像个人资料等。根据个人综合信息情况, 对相似群体进行分类编组, 来确定校长人选。

3.要建立廉政监督制度

对拟选拔任用为校长的人选, 在正式提请党组会讨论之前, 先与纪检部门沟通情况, 征求纪检部门对其廉政方面的意见, 上任后由地市、县教育局纪监对其进行廉政谈话, 对其提出廉政要求, 要建立和完善廉政档案, 谈话记录要装入本人廉政档案。档案由地市、县教育局纪监部门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本人基本情况、住房、住宅电话、乘车、收入申报、礼品登记、重大事项报告、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自查自纠材料、年终廉政考核情况、责任追究情况、诫勉谈话记录, 离任审计报告等。

4.建立任期内诫勉谈话和信访问题函复制度

如果发现学校校长在任职期间有不廉洁问题或苗头性问题, 由地市、县教育局主管领导及纪监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或由主管纪监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当事人就有关部门向组织做出负责任的说明, 针对有关问题对当事人做出批评或建议。诫勉谈话记录及有关文字材料一并装入本人廉政档案。

5.建立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对离任或晋升的校长或主管财务、开发项目工作的校长一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束后写出报告, 送交被审计学校和离任或晋升校长本人。对在任职期间, 没有执行个人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 对有违纪行为的, 由主管纪监的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学校校长应具有良好的人品素养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 全面管理学校工作。校长的人品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人文文化的导向与建设, 甚至关系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 在选拔任用学校校长时, 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素养, 而且要注重人品素养。那么, 学校校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品素养呢?笔者认为, 起码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人品素养。

1.具有廉洁自律行正道的人品素养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 面对“阳关大道”“人间正道”“旁门左道”“歪门邪道”, 学校校长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法制的学习, 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 树立牢固的党性观念, 要“立志乐道”, 不被钱财所动心, 不被名位所累及, 不被美色所迷惑。要谨谨慎慎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做官。一切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 每日“三省吾身”, 反求“诸己”, 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 反省自己的思想作风。

2.具有用权决策讲公道的人品素养

学校校长要过好“权力关”, 要坚持用权公道实属不易。因此, 学校校长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树立“全局”“公仆”意识, 在选人用人和奖惩时, 不划“圈子”, “自克自省”, 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在对教师的处理处置方面,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做到按原则, 按政策, 以法办事, 对事不对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师生的信赖, 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3.具有诚信厚道的人品素养

作为学校校长, 如果讲诚信、讲厚道, 学校班子就会团结, 就会有凝聚力, 就有战斗力, 就会出业绩。但是, 在学校管理方面, 个别的校长不讲诚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具体表现为:表里不一, 当面说好背后拆台;推过揽功, 遇有教师求助能推且推, 能躲且躲;会上不说, 会后乱说;我行我素, 对集体研究的事宜贯彻落实不力, 甚至念“歪经”;随意许愿, 充当“好人”。以上所述, 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个别校长不讲诚信, 不讲厚道的人品问题, 应引起注意, 坚决予以禁绝。

4.应具有敬老爱幼讲“孝道”的人品素养

孝敬父母, 关心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 也体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人品素养。“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校长, 不仅要有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还要有家庭责任感。个别学校校长总以工作忙, 应酬性事务过多为理由, 很少过问自己父母、妻子及子女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试想, 如果一个校长不能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及子女挂在心上, 还何谈履行“为教师服务”“关心师生”的宗旨, 何谈能与教师与同事真诚交往?

学校管理中的换位思考 第2篇

领导对教师的换位思考

在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中,经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领导“换位思考”,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对方的处境、情感和利益,那么,矛盾就少多了。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是干群关系,这种关系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法定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相互尊重与信任、爱护与关心、理解与同情的民主、平等、竞争的同志关系。

领导的换位思考,表现在对下级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的程度上,同样一件事往往由于领导处理方法不同,效果就大相径庭。

例如:去年,我校被上级批准为聘用合同制试点校,重新进行了岗位设置,结果有11人没有了岗位。对这些人员如何安排?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我们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于他们当中,为他们解决困难,安排一部分教师做后勤工作,把几名青年教师送到别的学校工作,让一部分老教师提前离岗。如何对待提前离岗的老教师?我们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给提前退休的老教师每提前一个月给予200元经济补偿,待办完退休手续时一次付清。暑假还带着这7位老教师外出旅游。开学又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会上,青年教师为他们送上一束鲜花、一份礼物,这既是一种温馨的祝福,又是一种深深的谢意。校长则代表全体教师向他们深深地鞠躬,感谢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几位即将退休的教师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了离开的高兴,留下的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形成了激励竞争机制,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时时换位思考,在各项改革中既要有力度,还要考虑教师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武断,才能得到老师们的拥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领导换位思考,要顾全整体利益,胸怀大志,豁达大度,能宽容属下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或失误;领导要推功揽过,平易近人,不抱成见,疏导主流,不揪“旧账”,团结同志,携手前进。教师对领导的换位思考

教师会对学校领导的工作进行评价,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有的教师牢骚满腹,埋怨领导不公平,不能够冷静分析自身的原因;有的教师在疲惫的时候,埋怨领导施加的压力太大,等等。

教师在对校长工作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带着个人恩怨,要时常站在校长的角度,统观全局地看待事情,校长并非完美无缺,即便有缺陷的校长也非一无是处,只不过所处的工作岗位不同罢了。即使校长工作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有错误,也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谈心,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校长大度,自己首先要大度;当校长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真诚理解,热情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换位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努力使学生做到自尊、自主、自强、自重,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不断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鼓励。教师要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

教师对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知其所想,知其所爱,知其所难,才能想办法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当你了解了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需要的是什么,需要老师怎样去做,才能使他们得到鼓励、得到尊重、得到信任、得到进步,从而取得成绩。

学校会计管理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 学校会计 问题分析 管理思考

1. 学校会计的基本概念

1.1 学校会计的特点

学校会计与其他行业或者企业的不同在于学校的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是事业单位,所以学校财政和其他的财政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作为学校的会计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点,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能正确的对待工作。另外,因为学校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这些资金的处理国家是有相关的规定的,会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守这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到熟悉和掌握,并做到严格执行。还有,要注意的是国家的预算和支出方面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在处理学校的资金的支出问题时,一定要严格与预算相适应,不可以擅自的更改预算中的支出项目。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校会计,教育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事业,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事业,所以,每个学校要严格筛选会计人员,对会计管理投入足够的重视。

1.2 学校会计的组成与发展

1.2.1教学活动的预算,这是学校会计最基本的负责范围,必须由学校会计进行管理。

1.2.2学校食堂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如果是对外承包的食堂,那么则不属于学校会计的工作范围。

1.2.3学校的各种建设活动的资金, 如教学楼的建设,食堂的建设,图书馆的建设,校内公路的建设,都是学校会计的工作范围。

2. 学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主体多元化

因为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项目的负责人员中一定会包含会计人员,负责建筑单位的各项资金的流动情况,这样两组的会计人员针对合作施工的项目的资金,就要进行具体的核对和沟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2 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固定资产即学校拥有的固定的资产总额,这项计算是每个学校定期必须进行的,只有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做了充分的分析,了解了资产的总体状况,才能把握好各项具体的理财计划。

2.3 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财务管理是一个重大问题,每一个数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我们要适当的调整会计的办公技术和设备,方便数据的管理,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以便能将数据最及时的传达到各个管理部门,指导他们的管理,和资金配置情况。

2.4 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不能反映学校全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情况

学校的财务报表的组成是很复杂的,各种报表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校财务状况,不能仅仅凭学校的某一个财务报表,就判定学校的资产总体走势,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仅仅根据学校的负债表来断定学校的总体财务情况,因为每个学校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一定的资产负债,这种负债如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是不会对学校的总资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的,所以,不能因为学校有负债的情况,就对学校的资金情况进行断定。

2.5 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核算存在漏洞

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国家的各项政策上的预算上的拨款,还有就是学生的学费的收取,学生每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交取一定的入学费用,学校用这笔费用进行日常活动的支持,但是除了学费之外,各种小额的行政收费也是必不可免的,学校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的不同,收取一定的行政费用,这是合理的。但是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各项行政收费并不合理,在审核的时候经常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在对于行政费用收取前,财政的总体规划不甚合理,导致了核算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6 其他长期资产的核算零散、不明晰

学校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每个学校对于自身的长期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计划和规划,这种长期的投入也必然会带来持久的发展,所以,在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时,学校的长线投资和长久收益也是必须考虑的。

3. 学校会计管理的措施

3.1 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会计对于资金的处理和整理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权限,但是任何一種权利都不是绝对的,会计在拥有这样的职权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只有在权责相互制约的情况下,才能使会计更好的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只有完善了制度上的权利的制约机制,才能对各种权利予以控制,所以,在学校的财务管理中,我们应该对于会计的职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

3.2 增设现金流量表

目前的各种企业单位,对于会计的工作流程上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最起码相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是严格的多,可能是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团体,所以,对于资金的流向和控制更为严格,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严格的工作流程会减少工作中的很多漏洞,会预防许多资金流向问题,所以,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应该效仿这种做法,最基本的一项就是增加现金流量表,将现金的各种流量描述出来,集中体现在流量表上。

3.3 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学校会计报表之内

增设在建工程情况表,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改革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报送基建报表以报表附表的形式出现。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不再在“自筹基建支出”列支,而是在发生时计入“在建工程”,完工后计入固定资产,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3.4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上的信息化,将会计工作真正变为一项技术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资金管理,虽然是改善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设备和管理技术的更新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同步前进,将会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

3.5 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

承接上文提到过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程度的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专业人才对于会计的管理上有着哪些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会计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也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专业技能,因为会计师的注册和考试都是非常困难的,每年通过的人数的比例也非常低,所以,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相应的专业只是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没有专业的知识,是很难直接进入到会计管理系统的,企业在选择会计人才时,一定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资格考核和审查,也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会计专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不断的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会计能够一直保持专业上的先进性。

3.6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应配有相应的审计部门,一般情况下,是由校长带头,各种管理高层作为成员,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会计的工作进行定期的审计。这是另一种制约会计工作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必要的监督机制。审计部门门应对学校的资产、负债、权益等一切账务进行审核,还要对工作的职责、权限、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审核,定期向校领导汇报,同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及时纠正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一项事业单位,其财务的管理是与国家的财政息息相关的,所以,作为学校的会计就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也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会计管理机制就必须要进行各方面的加强,上文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希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贺桂梅,教育财会理论与实践[M],三秦出版社,1999.

[2] 郑胜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福建财会2003(2).

[3] 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01(10).

学校管理的冷思考 第4篇

“学校即小社会”,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纷繁复杂。众所周知: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质量。只有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才能催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关于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思考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莫衷一是。长期以来, 有的学校注重“过程管理”, 有的学校强调“结果管理”;有的学校依靠“制度管理”, 有的学校倡导“以人为本”。那么, 怎样的学校管理最科学、有效呢?笔者以为:作为现代学校的管理者, 我们不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吸取“过程管理”的精华, 又吸收“结果管理”中的有益成分, 兼收并蓄, 打破习惯思维, 突破常规管理的一道道重围, 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学校管理改革之路。

一、吸取“过程管理”的精华———做“减法”

研究学校管理, 大家不难发现:有的学校领导过分强调“过程管理”, 绞尽脑汁地制定出各种花样来要求和约束教师。诸如每节课上完都必须撰写教后记, 上课必须运用多媒体, 每周必须完成几篇业务学习心得, 每月必须开几节公开课, 每学期必须上网发帖多少条……不一而足。领导者旨在通过强大的管理压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殊不知, 事无巨细地要求教师这样, 要求教师那样, 过多条条框框只能束缚教师的手脚, 限制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致使广大教师整日应接不暇, 到头来, 只能适得其反。

苏州市名校长高本大认为:“你把教师当人看, 教师就会把自己当牛看;你把教师当牛看, 教师就会把自己当人看。”这就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者, “过程管理”不是对教师寻“短处”, 而是以教师未来发展为导向, 以提高教师工作绩效为目标, 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为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到更好的提高绩效的方法。

作为学校领导, 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对教师要真情实意, 理解人、信赖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鼓舞人, 切实树立“管理工作是生命与生命互动交流”的观念, 尊重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注重情感投入, 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 为教师的潜能激发奠定基础。

为此, 我们要树立起“删繁就简”的管理理念, 善做“减法”, 削枝强干, 粗线条地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最基本的岗位要求, 给予教师更多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以便通过我们管理者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 既有利于学校严谨教风的形成, 又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别再让广大教师戴着“镣铐”跳舞。

二、吸收“结果管理”中的有益成分———做“加法”

放眼我们的学校管理, 有的学校“和稀泥”, 过分弱化了“结果管理”的功能。如, 教师教学实绩的结果出来了, 奖金发完就完事;班级竞赛结果出来了, 通报一下名次就结束;教师比赛获奖了, 发完证书就画上句号了……

一切工作都要讲求绩效, 学校管理也同样如此。因此, 我们应该切实加强“结果管理”。对于“结果管理”, 我们不能简单地“秋后算账”, 打消教师的积极性, 而应该善于做“加法”。如, 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量化或定性考核, 更要依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判, 挖掘优胜者的先进经验供大家分享, 总结落败者的教训引起大家的警戒;班级竞赛评比以后, 不仅要公布成绩, 更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比赛获奖了, 不仅要在精神上鼓励、物质上嘉奖, 更要借此契机, 树立先进典型, 营造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关于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5篇

益阳市大通湖区一中 谌菊斌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学校管理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

搞教育的人或者真心对待教育的人都知道,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工作,如果去除德育,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但问题在于,德育工作搞到今天,我们总感觉到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笔者认为,德育工作应紧贴时代发展,紧贴学生心灵,学校应努力探求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优良的师德规范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点。

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没有优良的教师群体,那么也肯定培养不出有品性的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师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情感态度都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甚至给学生一生都留下影响。因而,在学校管理中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班主任素质,以保证德育活动任务、内容、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只有严于律己,言行规范,惜时诚信,敬业爱生的老师才能取信于学生。

(二)课堂教育教学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立足点。

 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最强,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双方互动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意志品质,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在学习中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教学过程中一些德育因素有心挖掘,有意强化,有的放矢,有机结合。

 我们要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强化综合实践活动。每周的班会课不能成为“自习课”,传达布置任务的课。班会课应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融,学生认识自我和自我教育的黄金课。班主任对班会课要超前备课,让学生主持、讨论,辩论校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通过活动让学生“自省、自控、自爱”。学校要开办中学生团校,给广大学生上团课,强化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优化性格,自尊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生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 成才必须先成人,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品性、有教养、有责任心的人。为此,学校要以日常礼仪、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全校教师都要齐抓 1 共管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上,要落实“六个抓”:抓配套,配套抓;抓人人,人人抓;抓重点,重点抓;抓及时,及时抓;抓经常,经常抓;抓反复,反复抓。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就是从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就是从节约水电、捡起脚下的废纸开始的。要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为规、言有范”,学校每日对学生执行常规情况要进行检查评比。同时加强对每个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知道:学校秩序不好有“我”的责任,班级纪律、卫生不好有“我”的责任,明白个人的言行就是忠实地代表了个人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

(四)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辅助点。

 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德育教学十分优于单调说教的德育形式,让内容更丰富多彩、更贴近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将更大、速度将更快。通过“三网”(校园宽带网、闭路电视网、校园广播网)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祖国,激发学生爱人类、爱祖国的情感。我们让学生收看新闻、重大体育比赛、优秀影片、党的十七大报告等。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优美乐曲,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也营造了课间文明。

实践证明,利用“三网”进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五)社区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生长点

 为了使五天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在两天的社区生活中弱化,我们必须让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形成合力,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整个社会大潮流中去审视,去实践。我们知道,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开放性。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我们要让学生参与认识社会生活中真善美,所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活动或者让社会教育进驻学校。如: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要求和建议,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步骤、重点,使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请综合治理办公室、派出所领导来校作法制报告,请部队官兵来校作军事报告,加强对学生爱国、国防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社区,走进部队,走进工厂,走进纪念馆,走进少教所„„去亲身实践,去亲身体验,去亲身感悟。

当然,搞好学校德育工作要因校、因时、因人而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德育的观念与方法,让德育扣住学生的心脉,让德育扣住时代的脉搏,学校德育工作一定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农村学校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比较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所以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都已经认识到:校园处处是课堂,学校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然而,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形式简单、内容陈旧、投入不足等。

(二)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当前农村学校实际,我们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农村学校校园文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美丽的校园和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学校在排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发挥教师作用,参与建设、丰富、活跃校园文化活动。

4、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建设,是队伍得以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科学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能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因此,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正常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在校园内设置“硬性”的文化标志,比如标语类:其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创新隽永,尽可能减少禁止类、训导类的标语上墙而改用关怀、激励性的语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提倡人文性短句上墙;展示类:展示的各类作品;公告类:学校惩罚性公告、各类各级荣誉公告、学校的各类骨干教师、学生优异分子表彰公告等;宣传类:宣传关注国家政策法规,身边时事。

6、学校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统一的主题,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以上是根据当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一些思考。

三、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目的只 3 有一个,就是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以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摒弃“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围绕“学困生”制定教学计划,要唤醒他们的成长,关爱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树立他们的信心,培养全体学生成为有知识、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人才。

首先要树立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学生主体”的理念,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三是“全面发展”的理念。这三个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将会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之一。

(一)大胆实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法。

1、课堂自主学习要突出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倡导全体参与体验。

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自主学习的四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过关

预习模块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老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创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做预习笔记,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这个过程既有自主学习、自悟,又有合作交流,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统一的解答方法和答案。

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就自己的预习展开交流,接着确定目标,然后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里的分配任务就是立体式教学的体现,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的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示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受到启发,又产生更好的解答方法,由一条线变成立体式的网络,课堂容量加大,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更深、更透、更快。

反馈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总结,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过关模式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过去一周中学科的重点知识和学习过程中暴露的易错 4 点、易混点而设置的问题,明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采取月考制,认真进行对比、总结。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1、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宣传发动。①开好四种会议:

教师大会:宣讲方案、全体动员,全员参与,明确目标和任务。学生大会:分析得失,讲清课改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骨干教师会:学科骨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形成共识,起带头示范的作用。家长大会:正面宣传解释,展示汇报课改课,形成正确导向。②通过多种渠道(英特网、电视媒体、报纸等)进行宣传造势。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浓厚的课改氛围。

2、教室的布置和分组办法

各班按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学习小组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得力的小组长,有会讲的会写的,对小组长要进行培训,教室里的黑板要进行初步分块,激励标语要醒目,要有小组评比栏等。班级管理的工作进行细化,环境卫生、公物保管责任到人,工作常态化,同时各班须成立学生帮扶配对小组,要有帮扶目标。

3、教师培训提升

组织教师认真读好一本书(课改方面、学生管理方面的业务书籍),每周每个教研组至少上一台公开课,评课内容进行公示,教师业务论坛以教研组为主体开展,内容可以是教学方面,也可以是学生管理方面的,由教务处牵头,由各教研组轮流主持;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并进行张贴。

4、逐步将作业过渡到预习笔记、反思录和纠错本

预习笔记是让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让学生把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养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会、学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通过搜索信息,整理重组的过程,更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为展示课做准备。

纠错本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的,遇到有疑难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录整理,这些问题一般要求在课堂上完成。

反思录是对知识的再加工、感悟、归类和拓展的整理,为学生今后的复习指明方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考评组的评价、本教研组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要求,考虑时间的分配,适当进行时间的调整,但必须达到预习的效果。

关于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哲学 教育本源 教育的双重性 发展因素 个体与整体

前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各种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校管理哲学是社会对教育的整体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追求教育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式,以促进学校管理观念、方法上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一、教育的本原

在学校管理的哲学中必须回答教育是什么、从何而来、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本原认知会影响到学校管理观念的形成和学校管理实践的效果。考察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本原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对个体而言,教育是要发展人的个性、能力和智慧,是促进个体加速发展的活动。其二,对社会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教育就是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个人的发展推动着和整体的进步,这就是教育真正的本原。当认清教育的本原后,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管理哲学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传承、创新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目的。

二、教育的双重性

在学校管理哲学看来,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目标具有双重性,也就是在学校管理中要把握好学生发展目标和社会要求目标的统和工作。在社会的立场上看,社会需要学校为发展和建设提供道德高尚、综合素质强和心理健康的人才,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学生需要学校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各种环境。由于主体的不同,教育的双重性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明显,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学校管理哲学就是要统一教育的双重性,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将学校管理的重点放在整合教育目标上,力求探索出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

三、学生发展的因素

学生是通过两方面因素才得到发展的,即:内因与外因。学生通过内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个体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内因。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环境,通过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称之为外因。学生发展的内因是学生内部矛盾的结果,学生发展的外因是学校外部矛盾的结果,学生的发展就是在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学校管理哲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入手,为学生创建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内化的发展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四、个性和全面的发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目前学校管理哲学遇到了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注重发展全面就会影响到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就不言影响全面发展”的错误认识,学校管理哲学应该纠正将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对立起来思考的错误,应该正确区分真正的对立,树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统一的观念。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保障,如同人的双腿交替前行才能走出困境。学校管理哲学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为学生创造有助于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中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各种环境和状态下发展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整合为学校管理的活动,促进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的转变,形成良好、健康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置于整个教育工作中。

五、学校管理的主体

学校管理哲学应该确定学校管理的主体,人是学校管理最主要、最根本的要素,确定学校管理的主体有助于学校管理哲学指导实践工作。学校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和结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理的进程和质量。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和所达到的水平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教育水平,学生在学习矛盾发展中发生变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学校管理中应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管理过程中的矛盾。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主动地位,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速度上。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与教育能力、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动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管理应该有两个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管理者,教育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重点在教师;管理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重点也在教师。如果学校管理工作出现空白,学校就会失去稳定发展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发展,制约学校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颢. 老子哲学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01(06) .

[2]程振响. 学校管理创新:一个永恒的主题[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3]陶西平. 关于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J].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21).

高中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7篇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建于民国12年 (1923年) , 原名赣榆县立初级中学, 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中央部属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试点学校, 学校为国家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连云港市首批名校。学校以“坚持三个面向、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为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创高标准的办学条件、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取得了显著成绩。现结合我校实际, 就如何加强当前高中学校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策略一: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

从管理活动开始, 目的就应当以目标的形式鲜明地揭示出来, 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有序进行, 这样, 就能使整个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步调一致, 可挖掘人才最大的潜能, 充分发挥集体的放大作用、创新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无疑是质量管理, 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需要校长永恒地思考。那么, 学校管理目的就应当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这一目的,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明确质量管理目标,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体系。

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目标是一所学校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师生奋斗的高标, 行动的指南。作为管理者, 应该学会用质量管理目标去鼓励师生追求成功, 营造人人向上、天天向上的竞争氛围。学校在新学年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 明确提出新学年学校质量管理目标, 详细说明学校质量管理目标确定的依据, 客观分析完成质量管理目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困难与挑战。学校把9月份定为“质量月”, 班班召开以质量为主旨的主题班会, 人人发言表态, 个个制定目标, 把学校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具体行动, 落实在每一堂课和每一道题上。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途径。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合适的教育, 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根据学生成绩差异扩大的实际情况, 学校推行了“分层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 强调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面向全班学生,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 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在分层过程中, 始终坚持学生自愿选择原则, 家长写申请参加, 动态分层, 随时换层, 分层不分班, 不设快慢班, 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对分层的学生, 采取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上课采用二段式教学方法, 类似于以前的复式教学, 大半节课面向全体讲授课本的基础知识, 小半节课面向中上等学生补充一些较高难度的兴趣题。分层辅导, 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安排教师对中上等和中下等学生分别进行集中辅导, 长年坚持, 从不间断。分层考试, 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难度不同的两种试卷, 学生自愿选择考哪一种试卷, 让学生体验考试的成功感。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考, 分层要求, 全面提高。

三是关注教学的过程,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

加强对管理过程的关注与监控, 是确保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这样, 能让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管理策略, 提高管理效率。为此, 学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 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写出质量分析报告, 监督师生按照学校提出的目标去努力, 促进师生圆满完成学校质量管理目标。

策略二:理顺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是实现学校管理目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通常有四个管理层, 分别是: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和政教处、年级组和教科室。这种管理模式层次多, 信息沟通容易失真, 且内耗大, 效率低, 很容易造成两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尤其是副校长这一职务, 上不能宏观领导, 下又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管理, 只是以校长和政教处、教务处的政策传递人的身份存在。对此, 我校大胆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三纵三横”管理模式。

“三纵”:第一层为校长, 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的总方向及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 是学校的决策层。第二层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各一名, 同时分别兼任学校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 负责学校具体措施的制定、督导及各年级间的协调, 是学校的督导服务层。第三层是年级组长, 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学校的执行层。

“三横”:每年级设一名年级组长, 同时, 校长和两名副校长分别挂靠一个年级, 协同年级组长, 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采取三年一贯制, 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 负责到底。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 把管理责任从教导、政教上移到校长室, 把管理重心从教导、政教下移到年级组, 避免了中间层过多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精力耗散, 使各管理层之间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做到一定的人对一定的事负责, 项项工作有落实。如果把学校工作比作一台戏, 校长是制片人, 只负责做正确的事, 副校长是导演, 主持日常工作, 各位主任是主角, 保证把事做正确。

策略三:摆正管理层的位置

管理主体在组织管理中起决定作用。具体到学校管理, 其主体即学校的管理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好的管理层, 是一所好学校的前提条件。所以学校的管理层如何摆正在学校的位置, 是关系到学校管理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为此, 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提出了两个标准:

一个好班长的标准。校长要当班长而不当家长。众人拾柴火焰高, 宽容者得天下, 学校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要统揽不包揽。集中精力在三点一线:突出特点, 主攻难点, 善抓热点, 关注教学第一线。校长在具体事务上要做到放手不撒手。一把手不放手, 下属难放手, 一把手一放手, 下属成高手。校长出思想, 副校长出思路, 中层领导出措施。

校长的权威不是靠权力决定的, 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的树立取决于校长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学校教师思想的共鸣, 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 广大教师就会被吸引到管理者的周围, 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 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一个好班子的标准。中层干部是保证把事情做正确的管理层, 是学校具体措施的执行者, 其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效率。一个有执行力的中层领导队伍必须是立场坚定, 与学校目标一致的。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能够精心做事, 精细做事, 精品做事。必须能够勇挑重担, 敢于吃苦。必须能够团结教师, 做到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同时还必须有质量和危机意识, 能够开拓创新,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策略四: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

人是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 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 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 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其一是引导。校长定期召开校务会议和全体教师会议, 在会上多讲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办学理念, 加强与教职员工的沟通, 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用思想和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确立一个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 用它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教师对校长的支持度决定了学校各部门工作执行力的强弱, 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心往一处想, 劲才能往一处使, 只要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在一起, 学校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其二是尊重与理解。教师是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群体。“尊重人性, 换位思考, 利益共享”是校长与教师相处的三大法宝。校长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 为教师服务, 让教师满意, 是学校的一号任务。校长要有教职工第一的意识, 在校长心中, 教师应该是最重的。教师工作很辛苦, 一年到头披星戴月, 一天到晚两头黑, 但不要让教师心里痛苦。

其三是激励。理解教师, 激励教师, 为教师唱赞歌, 大力宣传好人好事, 及时犒劳为学校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在学年初, 根据确定的目标, 建立一套质量管理目标激励机制, 在奖金的分配上尽量减少按量的分配份额, 增加按质的分配份额, 让教得最好的教师得到最高的奖励, 避免“按人头分馒头的现象”。奖励是对教师昨天工作的肯定, 引导教师今天应该怎样努力, 激励教师明天做出更大贡献。

策略五:经营学校管理的品牌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品牌文化。品牌是办学成功的最高境界, 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了避免学校发生信誉危机和形象危机, 管理者要树立主动经营品牌的管理意识和战略意识, 广泛发动全体师生争做学校声誉和信誉的建设者和宣传员, 运用各种手段宣传学校成绩, 提升学校形象, 做到让家长放心, 让社会满意。

品牌经营的关键是:提高质量, 最后想办法让公众知道。学校的师生是学校运行的参与者, 他们对学校管理的质量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也是学校品牌最好的宣传者。因此, 品牌经营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学校师生的心中树立品牌。通过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丰富校园文化, 提高师生素质, 让我们的师生充满自豪和自信, 然后通过广大师生社会关系, 向社会辐射, 树立学校形象, 打响学校品牌。其次, 学校每学期在开学和期末安排两次家访, 时间为2~3天, 参与人员为全体教师, 学校只留校长和门卫两人, 不论远近, 不管风雨, 每生必到。风浓雨浓情更浓, 和风细雨不须归, 没有比加强与家长情感沟通更好的宣传手段。

总之, 学校管理是一篇大文章, 必须由校长设计好总体框架, 全体教师共同谋划才能写好。■

学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 第8篇

一、学校班级管理的主人翁:全体学生

从主客体的关系看, 应该树立主体观念, 让全体学生成为现代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同“人—人”的管理体系和“人—物”管理体系相比, 前者的主客体矛盾更多的表现为依存和转化的状况,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立;在“人——人”的管理体系中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包括被管理者在内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1]。加上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民主政治的广泛普及, 导致人的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 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主体观念和主导作用日益强化, 尤其是当代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格外推崇自主观念和自我中心, 厌恶传统教育“要我做”的被动管理, 向往现代教育“我要做”的主动管理。为此学校班级管理者在工作中, 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不要把他们视为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客体。其次要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针对一些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已养成的随大流、顺从教师的惰性思维和懒于参与、袖手旁观的消极心理, 学校班级管理者要讲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再次要引导他们的主人翁言行。学校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让必要的纪律制度成为班集体中每个人的自觉行为[2]。

这种淡化了班级管理的主客体界线而形成的班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管理”和“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3]。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管理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注重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为被管理者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 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使之明白“班级是我家, 管好靠大家”。从而改变学校班级管理者集权式、命令式的“一言堂”管理方式为有利于提高管理素质、推进管理工作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参与式、协商式的民主管理方式, 最终形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 既有纪律、又有自由, 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的育人气氛和成才环境。

二、学校班级管理的主旋律:精神管理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 应该注重精神管理的作用, 将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精神管理作为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主旋律。众所周知, 管理除了制度管理外, 还包括物质管理和精神管理, 所谓物质管理就是运用物质手段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要求, 所谓精神管理, 它是超出于一般“感情投资”乃至行为科学之上的高层次的管理, 它依次分为三个层级: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思想[4]。物质管理和精神管理的关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物质和精神这一对范畴的表现, 一方面, 物质管理是基础, 精神管理是发展, 仅强调前者便抹杀了管理者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 精神管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是一种能转变被管理者世界观的深层次的管理, 由于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塑造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人”, 它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以实际功利为目标的管理, 因此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精神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因为, 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 学校教育更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想信仰、道德品质, 素质修养等方面都应成为时代的楷模。从职业定位看,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 更应注意培养他们淡泊名利, 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 为人坦诚、以诚相待的高尚人格, 与时俱进、业精于勤的职业理想。从人生价值看,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还要通过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理想远大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由此可见, 以理想、拼搏和成才为主要内容的正面教育为主的精神管理应该是现代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主旋律, 这不但是学生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境界, 而且是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基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任何集体中的个人, 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是目标激励,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自我实现”目标, 每个班级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 每所学校有不同层次的办学目标, 从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班级管理者就是这个目标体系的监控人, 他运用恰当的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二是责任激励, 责任来源于相应的职务和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 学校班级管理者要知人善任, 因人而异, 人尽其才, 创设适合不同学生工作的最佳岗位, 提出职责要求, 明确工作内容, 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三是竞争激励, 学校班级管理者要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以促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从而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育人任务。总之, 无论哪种激励机制的精神管理, 都应该将个人的成才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为现代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主旋律。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学校班级管理的主导力:榜样模范

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看, 应该做好个别工作, 使榜样模范成为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主导力。哲学上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就管理工作而言, 既有属于矛盾普遍性的共性管理, 也有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个性管理, 二者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管理过程始终。现代学校班级管理除了它的方法、原则、方针等共性内容外, 还存在具体的管理对象、目标、内容和过程等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容,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由于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之中, 个别性中包含了一般性;一般性就是抽象而笼统的, 个别性才是具体而生动的。因此, 在现代学校班级管理中处理一般管理与个别管理的关系时, 必须把重点放在做好个别工作上, 即是将班级的榜样模范作为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导力。

现代学校班级的一般管理, 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的两个方面。外部的管理是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决定指示、教育行政主管理部门的指令要求;内部的管理是指班集体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5]。班级的个别管理是针对不同事情和不同的学生所进行的管理, 它是整个管理的基础, 也只有通过个别管理才能实现一般管理。个别管理就是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于学校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因此个别管理就是抓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榜样模范, 将榜样模范作为现代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导力, 这些典型人物对整个管理系统和实施过程能发挥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从正面看现代学校青少年学生中的榜样模范有三类。一是领导型榜样模范, 主要是各类学生干部, 尤其是班级中班委和团支部的主要干部, 他们作为学校班级管理者的得力助手, 领导、组织并开展班级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 因此对这类干部要严要求、勤监督, 促其全面发展,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 更要注意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二是学业型榜样模范, 这主要由学习尖子和学科佼佼者构成, 他们文化基础扎实, 自身修养好, 考试成绩优秀, 学业竞赛获奖, 通过树立这些榜样模范,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积极性, 但是也要注意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活动型榜样模范,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外向, 爱好广泛, 喜抛头露面, 好结交朋友, 热心社会活动, 关心集体荣誉, 且有一技之长, 他们常常是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的骨干,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既能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又能带动其他学生热心公益活动, 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但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 不要顾此失彼而影响了学业。当然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主导力还少不了学生党员、学生团员和获得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榜样模范[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学校班级管理者应注意发现榜样模范、培养榜样模范、任用榜样模范, 让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触及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和角落, 以点带面, 用榜样模范来推动整体,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55.

[2]邓小平文选 (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8.

[3]和灵贤.学分制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探讨.西华大学学报, 2004 (5) :90-92.

[4]赵修文.邓小平人才管理思想初探.西华大学学报, 2004 (3) :123-127.

[5]黄培森.运用哲学思维探索大学班级管理.西华大学学报, 2004 (5) :88.

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思考 第9篇

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1.科学的人性观认为, 人性主要是人脑各种形式的心理——意识运动。现实人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性 (表现为生理需要) 、社会性 (表现为人际交往、安全、自尊、价值等的需要) 和主体性 (表现为自主需要) 。

2.人性是指人的本性, 是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和理性。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 讲求民主, 给予尊重的管理模式。

3.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 一切围绕人,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4.人性化管理是指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原则, 激发学生一切可能存在的潜能, 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可见,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对学校中所有的人 (既包括教师和其它的工作人员,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 都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给予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可接受度的前提下进行管理, 在管理中促使他们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和谐健康稳步发展。

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人性化管理是学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教育人性化就是让教育这个严肃的工作, 充满了人情味;让教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 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

2.加强人性化管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学生中, 难免存在一些智力开发迟缓、学习能力低下、自律意识较差的孩子, 如不能对他们进行真诚的关爱、有效的帮助, 不但影响其终身发展, 还有可能造成对其他学生、集体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尊重这种差别, 尊重每个人个性特点, 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加以保护, 给予他们更多的沟通、理解、尊重与关爱, 才能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3.加强人性化管理是教师提高素质的良好途径。开展人性化教育, 最忌简单、粗暴和高压, 最需要的是教育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具备了这“四心”, 教师才能处处以学生为本来思考问题, 才能深入学生,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赢得学生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 做好工作。

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实践途径

1.注重学习, 强化服务意识。教育的核心是人,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本性, 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鼓励个性发展。所以学校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就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幸福,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转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建立起现代教育和管理理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的水平;也才能真正从思想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更好地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

2.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发展。现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隔代抚养和单亲家庭多, 注重家庭教育的少;被动学习、厌恶学习的多, 主动刻苦学习的少;以自我为中心的多, 考虑别人的少;性格和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多, 让教师省心的学生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人性化教育要求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些差异, 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因此,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愿望和特点,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正确加以引导, 因材施教, 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去疏导、去关怀, 去对症下药, 促进学生的原生态成长。

3.严管厚爱, 培养完整人格。爱是进行人性化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爱学生就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理解其行为, 宽容其过失, 关注其发展, 帮助其进步, 激励其成才。爱的关键是以情感人, 以心换心。但是, 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思想单纯, 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 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需要教师在爱学生的同时加强人本管理, 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达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情感的交流,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绩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要摒弃那种命令式、裁判式的口吻, 多用商量的语气, 多从讲道理入手, 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当中, 帮助学生明白道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寓教于乐, 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 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学生聪明好动、时间充足, 自我意识强, 学校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使那些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 让他们感到生活中不再一味是压抑、苦闷, 而是更多的阳光和快乐。学校的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 学校在组织活动时, 既要有知识性, 又要具有趣味性, 让学生乐于参与, 积极参与, 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陶冶情操, 享受生活, 教师要善于诱导,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摘要: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内心生活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和引导。学校教育的宗旨是育人, 只有以人为本, 加强人性化管理, 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才能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

关于学校会计管理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学校会计,问题分析,管理思考

1 学校会计的基本概念

1.1 学校会计的特点

由于学校是国家的事业性单位, 所以在学校中的会计工作就应该和国家的预算体系保持一致, 在对资金的管理方面要和国家保持统一。在这种统一条件下, 学校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 针对学校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在学校会计工作中, 实行的是专款专用原则, 对于各项开支和预算都应该和国家预算保持一致。在学校经营发展中, 会有关于科研、教学、生产和建设等不同的项目发展, 那么针对这些项目可以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1.2 学校会计的组成与发展

(1) 有关教学活动 (包括科研活动) 一般执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来处理。

(2) 有关学校食堂一般都单独成为会计实体,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单独核算, 单独编制报表。

(3) 有关学校的建设活动, 一般视为建设单位。规模较大的单独作为一个建设单位。规模较小的则由主管部门作为建设单位。

2 学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主体多元化

由于预算体制不同, 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 不利于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目前中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没有“在建工程”这个科目, 所以只有当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反映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但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 不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核算, 这样导致学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经济资源。

2.2 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对于学校固定资产的入账方式采用的是原值方式入账的, 这种入账方式就会使其和账面价值不符, 造成了信息失真, 对于固定资产的净值在核算的时候比较困难, 不利于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 利用率下降, 在更新方面速度慢。

2.3 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下, 各种生产工作都已经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方式, 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节省劳动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但是在当前的一些学校中还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 为会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这是目前阻碍学校会计发展的难题之一。

2.4 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不能反映学校全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情况

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学校会计报表之外, 会计报表不完整。现行学校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 不利于不同投资主体和单位领导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容易给会计报表阅读者产生误解。同时, 由于学校会计制度未设置“在建工程”科目, 学校日常基建支出发生时均作为“自筹基建支出”列入了当年“事业支出”, 竣工交付使用时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容易造成当年未完工的基建投入虚减资产、净资产。

2.5 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核算存在漏洞

在学费收取方面的账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只是对于已收的学费进行入账处理, 而对于那些应该收取而没有收取的学费却没有相应的体现, 这样的状况极易使学费流失。还是就是在收入方面的信息管理上时间的不符, 容易在实际资金和账面资金方面严重失调, 不利于学校对资产的管理, 这些都是在收入核算方面的漏洞, 要及时的改正。

2.6 其他长期资产的核算零散、不明晰转

由于学校购置小额资产都是一次性计支出, 而不计资产增加, 特别是对未构成固定资产标准的长期耐用小额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造成该类资产分散零散, 给统计带来很大难度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同时这些资产在报表上也没有得到任何反映, 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 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真实的财务情况。

3 学校会计管理的措施

3.1 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随着学校收入来源和支出的多样化, 为了强化教育成本管理核算, 权责发生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 根据学校内部核算的需要, 部分地利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学校日常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按期摊销、收入与支出按权责制确认、区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保障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数据的客观性。

3.2 增设现金流量表

在报表的使用制度上灵活掌握, 可以利用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校的报表进行管理, 这样既可以照顾的学校的经营发展又可以满足国家的资金预算要求。

3.3 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学校会计报表之内

增设在建工程情况表, 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改革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 报送基建报表以报表附表的形式出现。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基建投入不再在“自筹基建支出”列支, 而是在发生时计入“在建工程”, 完工后计入固定资产, 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3.4 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中, 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实现会计电算化,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可以使会计工作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学校的财务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5 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

现阶段, 会计人员已不能仅是一个简单的核算型会计, 而应当成为一个管理型会计。会计电算化的巨大作用是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 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优点, 加强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模块, 加强计算机的查询功能, 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以供分析决策之用, 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6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完善审计制度, 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组建审计小组, 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学校的资金预算和经费支出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防止出现资金乱用的状况。学校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在会计工作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桂梅.教育财会理论与实践[M].三秦出版社.1999.

[2]郑胜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福建财会, 2003 (2) .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思考 第11篇

多年的后勤工作经验告诉我,后勤工作不仅是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思想性、教育性的工作。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一定要追求服务育人的理念,更要强化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思想,努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序与高效。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也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强化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一中心

学校工作的内容很杂,各部门工作各负其责,各行其事,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后勤管理工作虽然是千头万绪,但其出发点必须落到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上来,后勤管理工作要完全服从教育教学需要去开展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高效开展。只有明白这个关系,才能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处理后勤管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另外,要保证重点突出,如在财力和物力的安排使用上,都要确保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学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对经费的使用应有急有迟,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尽最大限度满足教育教学经费,对学校其它的事情要压缩或削减经费。

二、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育人理念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理念。其一,心里要装着老师和学生,努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便利的条件,更要为师生的学校生活创造舒适的环境,把服好务当成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作为后勤工作人员,要时刻想着师生员工的需求,要思考怎样主动为教研、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变“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你接受什么样的服务”为“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服务方式。其二,要强化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要功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既关系到全校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必须突出强调后勤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体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三,要注重管理工作的创新。要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规律,解决新方法,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逐步规范管理行为;同时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努力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三、强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服务效率是根本,服务质量是保证。要想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其一要注意超前。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本质也就决定了也必须超前准备。要注意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及时令季节的更替,打出提前量,做到提前准备,服务及时主动,不被动。其二要增强预见。常规性的工作可以超前准备,而对一些临时突发,非常规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后勤人员多动动脑筋,未雨绸缪,多一点先见之明。其三要考虑周密。后勤管理工作虽然在课堂之外,但它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能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要做到周密细致,不出问题。

四、完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

学校后勤管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其一,要想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就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靠“人治”是要不得的,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校,这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从人、财、物、事四方面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其二,学校后勤制度建设要在科学规范上下功夫,一定要体现合理性、严谨性和人性化。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要科学规划,科学指导,使后勤管理工作做到行动时有目标,工作中有指南,建设时有标准,管理中有制度。同时在学校财力能保证教学经费的前提下,要做好预算,达到统筹兼顾;做到重点保证,照顾一般,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成事。如,要健全审批制度,精打细算,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大型物品的订单采购,要采用招、投标制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其三,要重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提高执行度。万不可把各种规章制度只贴在墙上给别人看的,迎合上级检查的。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坚持原则,不搞小动作。让制度真正规范师生行为,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

总之,学校后勤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创新管理模式,主动沟通、协调学校各部门,才能出效益,出成果。

对学校管理“无为而治”的思考 第12篇

一、尊重教育规律, 不瞎折腾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运用到教育中来, 就是要求管理者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 尊重其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老子将之形象的比喻为:“治大国, 若烹小鲜。”意思是说, 治理一方, 就得像煎小鱼一样小心翼翼。河上公注曰:“烹小鱼, 不去鳞, 不去肠, 不敢挠, 恐其糜也”, 意思就是说, 不要没事乱翻弄, 没事不要瞎折腾, 翻腾的勤了, 小鱼就要被翻烂, 成鱼酱了。这句话是“无为而治”的最形象的表达。

办好教育的关键, 就是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有很多层次。除了教学目标、教育方式方法之外, 当前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教育千万不要瞎折腾。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说了“不折腾”, 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不折腾就是教育最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包括:第一要教育学生做好人, 一定要坚守高的道德标准。第二对教育千万不要瞎折腾要让教师和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

有人说, 教育是农业, 是慢的事业,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好大喜功、不能哗众取宠, 一天一活动, 两天一运动, 学校要被整垮, 学生要被耽误。人的成长是有其固有规律的, 认知、理解、感悟、实践、反思、修正, 都需要一个安静地内化过程, 需要一个慢慢地改进的过程, 需要一个自己亲身实践领悟的过程。

要做到不折腾, 首先, 学校办学要去功利化。学校要懂得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内功”才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最关键所在, 而“内功”修炼是一个长期、隐性的过程。其次, 学校要戒浮躁。要摒弃哗众取宠之心, 革除弄虚作假之意, 以“捧得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 蹲下身子, 静下心来, 专注于学生、倾心于教育,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 把枯燥的事情做出“彩”。再次, 要尊重教育规律, 倡导教育家办学, 就要懂得, 分数是次要的, 成长才是主要的;升学率是次要的, 人格塑造才是关键的;政绩是次要的, 学生的未来才是最主要的。

只有这样, 学校才会回归“着眼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不折腾的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的一方“静”土和净土。学校管理者要学会安静, 学会等待, 不要急于出手相助, 我们帮助蛹破茧而出, 出来的蝴蝶就永远不能飞翔, 我们要当心:好心办了坏事。

二、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首先, 学校管理需要有刚性制度。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实现自我约束, 而自我约束也要经历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所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是学校走向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学走向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制度的建立必须是科学的, 民主的。学校出台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工会要集思广益, 反复酝酿与斟酌, 多方讨论形成共识, 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让每个教职工从心理上都能接受, 让他们自觉遵守, 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制度一经确定, 就应严格执行。比如教学管理方面, 执行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都需要坚持刚性原则。这样能使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学生行为规范统一, 有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其次, 学校管理离不开柔性原则。柔性管理就是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教师从事的劳动, 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 因此, 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 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 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 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既要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 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 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 互相支持和帮助。比如, 在教师的管理上, 教师不坐班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人性化管理, 也是体现管理的柔性原则的一个方面。另外, 要重视对制度刚性结果的补救措施, 这种补救就是通过人文关怀, 尽可能消除制度刚性造成的“伤害”。

最后, 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是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性的东西, 体现柔性的一面, 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管理的要求。学校教学效果, 必须用管理的刚性标准来衡量,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强化刚性管理, 才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 才是对员工的最大关爱。就像只有淬过火的宝剑才能柔中带刚,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一样, 我们就是要促进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管理紧密结合, 相得益彰。

三、建立管理网络, 放手管理

(一) 构建职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

战国时期道家名篇《心术·上》说:管理事务繁杂多变, “纷乎其若乱”, “强不能遍立, 智不能尽谋”, 因此, “心之在体, 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 官之分也, ……毋代马走, 使尽其力;毋代鸟飞, 使弊其羽翼。”这样, “官得守其分”, 自然也就可以有条不紊, 做到“无为而治”了。

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相对于学校来说, “官得守其分”就是指管理者在学校高效运作的基础上, 按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 实行层级领导, 分层管理, 分级负责, 各司其职, 各行其是, 各尽其能, 使下属在各自的岗位上竭其能、守其责、尽其力、展其才、成其功, 变自己忙为大家忙, 变领导者一人操心为大家共同操心, 实现权力层层有, 任务个个担, 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 真正达到无为而“管”, 有为而“理”。

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职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 这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有效形式。由于不同的教职工有不同的特长、兴趣和潜在的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并轨, 优化组合。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形成“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科学管理网络, 从而极大地促进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 当管则管, 大胆放手

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 要“劳于用人, 逸于治事”。不必大小事事必躬亲。一位“大事小事亲手干, 整天忙得团团转”、“眼睛一睁, 忙到熄灯”的校长, 肯定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 而只是一位劳动模范。校长的“正业”是运筹帷幄, 他应该专门干教师干不了的事情或突发的、非常规的事情。教师能干的事情由教师自己干, 最初可能出些差错而影响工作效率, 但以发展性的眼光来看, 只有让教师肩负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使之有职有权, 才能增强其责任感, 并在工作中逐步减少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校长放手, 让每一个职位都有责有权, 这样意味着效率更高, 学校管理更清晰, 也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三) 放手不等于放任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只是单纯地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 什么都不说, 什么都放任自流, 这其实是一盘散沙, 达不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真正地无为而治, 则是富有形于无形之中, 富有为于无为之中。作为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人、财、物流, 保证其畅通无阻, 所以领导者应懂得“提纲挈领”的艺术。不能够“胡子眉毛一把抓, 校长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指导下属, 指导不是命令, 是必要时的指导, 所以要经常留意各处的工作状态, 反复给予必要的指导。信任下属与放任完全是两码事, 不能将管理上的不努力推托为信任下属, 放权是基于对属下的工作能力的信赖, 但下属也并非万能, 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 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帮助解决问题, 而不是放任下属自由无限度地发挥, 要防止造成组织管理的混乱。

四、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化人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 展示才华的场所, 追求幸福的家园”。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立足于“人本”, 着眼于文化化人。学校文化管理不单单是学校文化建设,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校文化精神的塑造, 渗透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我们立足打造教师自我管理的文化特色, 立足在引导教师形成多学习少批判的学习观, 多做实事, 少讲报酬的价值观, 互助善比的人生观。当这种理念成为教师工作的指导思想后, 学校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地步。

我们追求学校管理无为而治的境界, 因为这是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但我们必须清楚无为而治的目标是文化育人, 而文化育人反过来又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最佳途径。追求文化育人的效果, 就是要努力做到致力文化传承, 营造文化氛围, 实现文化开发, 形成文化特色。如果学校始终围绕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 学校管理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最后, 又想起了老子的又一名言:“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么悠闲, 从来不轻率地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 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要想达到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校长必须审时度势, 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 做出一系列正确的选择, 最终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不能老折腾》, 朱清时《, 教书育人》2009年17期.

上一篇:军事题材影视剧下一篇:学生质量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