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语法

2024-08-05

现代汉语的语法(精选10篇)

现代汉语的语法 第1篇

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1 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

现代汉语的语序归类于SVO型语言, 其语法通常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通常是按主语在前, 谓语紧随其后, 宾语最后的顺序进行的, 名词放在定语之后, 状语处于动词与形容词之前, 谓语置于补语以前。平时的书面语里, “的”代表的是定语, “地”代表的是状语, 而“得”代表的则是补语, 三者全部都处于定语、状语以及补语之后, 但是口语中是不分这三个de的。现代汉语的补语不同于其它语言, 它具体的刻画了一般谓语动词和谓语形容词, 尤其是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等, 补语都有一个相同点, 那就是谓语主要想表现的行为都在事情发生之前。语言学家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现代汉语原则的时序性, 也就是现代汉语里所说的用来阐明谓词性定语、状语以及连谓句里面许多谓词先后排列所遵守的时间顺序的规则。

1.2 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家一般把语素、词、短语和句子作为平时用的四个基础单位, 它在现代汉语的探究里有许多失误。因为现代汉语里的音节一般是和语素相应的, 因此在语言单位里, 简单的词和词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 然而合成词与单纯词却恰恰相反, 汉语拼音中的词在写法上连接起来时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相对词的范畴, 短语的范畴也很清晰, 跟短语相比, 比之稍大的单位句子的范畴比较模糊, 所以现代汉语句子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具有较强的任意性特征。

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2.1 马建忠的“词本位”

按严格意义来说, 马建忠创办了汉语语法理论, 是中国史上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马氏文通》一书在中国史上创立了中国语法学理论, 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将中国语法学之父的称谓赠与他。可是, 从理论体系上来说, 《马氏文通》大体上是仿照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形式而创作的。但是西方的传统语法是把拉丁语作为自己探究的根本, 而创立这个理论系统的原因是使其顺应教学的需求。词本位便是这套理论系统的基础。

2.2 黎锦熙的“句本位”

继马建忠之后以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阐释我国现代汉语白话语法的是我国的黎锦熙先生。一九二四年, 他出了一本名为《新著国语文法》的书, 他在该书的引论中是这样描述的:“诸君可知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乎?简单说, 就可叫该文法为句本位。”韩锦熙在一九五一年再版的序中又写道:“该书的优势之处就是以句本位为主旨, 以句子六个组成部分为着重出发点”。

2.3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一九八二年, 第1期的《中国语文》上, 朱德熙发布了一篇名为《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否决了句本位的说法, 他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大体上跟词组的构造原则相同”, “句子就是词组, 只不过它具有独立性”, “细致的描述各类词组的结构实质上就等于细致的描述了句子的结构”。朱德熙在同一年出版了《语法讲义》, 该书也就是朱德熙详细的实践了其“词组本位”的理念, 他以“词组本位”作为中心点从而创办了一整套朱氏语法。朱德熙的观念对中国整个语法学界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冰颜.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J].东方青年·教师, 201 1, (1 1) :247

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英语借词 现代汉语 语法

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更加密切,而语言接触亦越加频繁。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几乎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英语借词进入汉语,汉语中新词的产生、尤其是英语外来词汇的出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语法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英语借词与现代汉语语法

借词,也叫“外来词”,是指音义借自于外语的词。英语借词,即指音义都借自英语的词。“借词”这一术语出现使用于50年代,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吕叔湘称“外来词”,罗常培称“借词”。孙长叙称“外来语词”,周祖谟称“外来词”或“借词”。

语法是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汉语是孤立语,英语则是屈折语,二者在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方面即就有巨大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单位由语素、词语、短语、句子、句群五个方面构成,语法手段不像英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汉语语素的顺序不同、虚词不同,那么他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随着中英两种语言的接触,现代汉语语言的语法也受到英语的一定影响。就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拉丁语的影响一样,例如英语某些词汇就来源于拉丁语。例如:March三月Mars(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现代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借词,当然英语中也有来自汉语的词,例如:tofu(豆腐)。因此,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都会在对方的语言里留下自己或多或少的痕迹。

二、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语素与语素新的结合。

由于受到英语借词的影响,原本两个本不能结合的语素结合到了一起,并由此衍生出新的词汇。例如:英语“bus”,将汉语中原本不结合的两个语素“巴”、“士”结合为“巴士”。后来根据车辆的大小、类型又衍生出了“大巴”、“小巴”、“冷汽巴”等词。

2. 产生新的词缀

在我国古代就有词缀的产生,例如:《木兰诗》中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爷”前缀;阿~。由于外来词的大量进入,汉语语言也引进了新的词缀。例如:“软~”软实力、软武器、软环境等,就是汉语仿照英语“soft-ware”而来。

3.改变英语借词原本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是音译过来的。然而汉语音译过来之后,并没有完整保留英文本身的意思,而引申为其他意思。例如:“酷”就是有cool音译过来的cool的英文意思是冷静的;凉爽的;一流的;孤傲冷漠的;使冷却;凉气。然而,汉语译为“酷”,意思是程度深、帅气。

4.词具有拉丁字母化

拉丁字母在目前是世界上已经被广泛的使用,我国也有很多词语利用拉丁字母,用一些拉丁字母来代替汉字。这样的情况在口语和网络中尤为突出。例如:Q版、HOLD不住、IC卡。也有些是全部由拉丁字母构成的词语,例如:CD、DVD、TV、KTV、PC等等。还有一些我们国家自己创的拉丁字母词语,如:RMB(人民币)等等。

5.产生新的表达方式

现在,汉语受英语的影响还出现了动宾式词语还可以带着宾语的现象。例如:登陆北京。“登陆”本就是一个动宾式词语。后面再跟一个地点名词“北京”作宾语。这句话若是按照以前的语法来看,算是一个病句。但从现在的日常交际来看,它不算是病句,我们是能够理解它意思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借词,已经大量的应用于我们自己的语言中,当然,这些都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更加频繁的原因,也是现代汉语对外来词汇的接受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中国有句老话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排斥新东西的进入,也不能无所分辨全盘接收。我们要对这些语言现象予以整理、分析,使其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使得我们语言运用中的用词造句更加简洁,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是铜仁学院教改项目《母语方言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思考--以铜仁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144。]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难与易 第3篇

一、兴趣是加油站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先天排斥和畏惧。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就要培养起学生对语法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事半功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里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把学习当成乐趣自然是最高境界。

如何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求学呢?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时下的热门节目:汉语桥。“汉语桥”中文比赛是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共分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三项比赛。每年一届,由汉语桥比赛组委会进行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举办九届,来自世界60余个国家的812名大学生先后来华参加了复赛、决赛;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已举办两届,20多个国家的近312名中学生受邀来到中国分享自己学习汉语的成果和快乐;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由国家汉办与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联合主办,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40多个国家的约300多名在华留学生同场竞技,争当“汉语高手”。参与三项比赛预赛的总人数已超过九万人。

在“汉语桥”这个舞台上,外国选手身着五彩斑斓的汉服,说着流利的中国话,尽管汉语对他们而言是一门艰深的外语,他们却也能驾轻就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对汉语的热爱溢于言表,对汉文化的尊崇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让他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若外国人都能对我们的语言痴迷如此,进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拜,那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对汉语漠视或者说是无视呢?扪心自问,我们对汉语错综复杂的语法了解得通透,掌握得纯熟吗?我们能够凭借与生俱来的优势战胜这些异国的汉语高手吗?若心里对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相信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必然提高,在兴趣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意识地探索、研究语法的无穷奥妙,最终打开通往神秘的语法世界的大门。

二、抽象向生动转化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第二道难关是语法知识本身的庞杂、精深和抽象。反映在教材上,就是条条框框之下的若干定义、性质、类别、作用、区别、联系等等,不可谓概念不多、术语不多、条目不多。虽有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等实例佐证,但纯语言现象的罗列和分析还是让人感觉平面化、教条化,缺乏立体生动、身临其境的感觉,很难产生审美愉悦。因此如何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摸可感的、活灵活现的、让学生心领神会的东西,就成为了教学由难转易的一个关键点。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语法是人类思想长期的抽象化工作的结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的标志。”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法规律自然是枯燥的,但语言事实却是鲜活的。我们在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律的时候就应该把它们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语法书中占据很大篇幅的词类这一章节,以吴启主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为例,该教材从词的功能上把词分成了十三个类别:名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叹词和拟声词。每一个类别又基本上遵循了该类词的定义、该类词的性质、该类词的再分类和该类词与容易混淆的词的区分的思路。若在教学时也这么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逐条分析,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原本单一刻板的词放到现实生活当中去,简单来说就是精选每种词类当中的一些代表,然后拿这些词说话,但必须有生活背景,有事实依据,而不是凭空的简短的词与词的拼凑。让学生根据各自喜好围绕这些词造句,而不是生搬硬套书上现成的例子,毕竟书上的例子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角,有了现身说法的机会,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完成任务,向大家展现出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性格特点。往往在这个时候,大家的激情也被点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与此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其他同学从这些表达当中去发现词的规律,得出结论。然后与教材上的理论相互印证,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在大家都产生了共鸣,达成了共识之后,语法就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些生硬的线条,而成了我们息息相关的每日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教学的目的本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语法知识的方方面面,而不让学生有足够多的实践的机会,那教学目的就很难达成。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多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参与进来,能够随心所欲、尽情尽兴地说话,然后从语言使用当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起来,课堂由此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教学内容优化配置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第三道难关是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延展。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包含了语素、词、短语、句子这四个层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整体。这些内容在各类教材上按各自侧重都有合理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各种讲解的范本。但是若仅限于课本上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本外知识的补给,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难免还是会落入死气沉沉的窠臼。那么如何开拓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内容呢?毋庸置疑,教材上的语法理论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也不例外。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也在变,那么有关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语法自然不会始终停留在原点,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教师在给学生夯实语法理论的基础时,可以适当地吸收借鉴语法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添加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例如:有些教材个别内容略显单薄,教师若也一笔带过,学生就更是混沌不明。但如果将一些语言学期刊上的文章所提到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拿出来跟学生分享,就一方面能填补教材上的这部分空缺,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真切懂得语法并非一成不变。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时下的热点,指出目前一些热门的、新颖的语言现象。比如说网络语言,与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呢?这种语言现象符合语法的规则吗?这种语言现象你如何评价呢?初步培养起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网络语言生命力强,流传广,受众多,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或许早在课堂之外就有所接触,若是在课堂里也能拿出来分析一二,学生的热情必然高涨,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激发出来。

最后教师还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任务。课堂练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词的构造”这一章节,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是一个重点,因为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结构方式具有一致性,所以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日后学生即将学到的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句子的结构类型紧密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环节。但是教材上未必配置了相应的练习。以吴启主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为例,该章节后的相应练习是指出两首歌词里的单纯词与合成词,如果是合成词,则指明它的构成方式。歌词毕竟比较特殊,学生首先要把句子或短语拆解成词,然后才能对词的结构类型做出进一步判断。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合成词结构方式判断的难度,不是很一目了然。因此可以在做这种题目之前先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合成词,让学生先熟悉合成词构成方式判断的理据和方法,然后再进一步接受考验。而课后任务则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做安排。例如单句和复句的语法失误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足够多的训练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搜集生活中的病句,可以借助电视节目或者报刊杂志去搜索,也可以就从平日里和同学好友的对话中去捕捉。这样学生既把知识用于实践,又能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难易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就能开创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现代汉语语音在语法中的标记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音 语法 标记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53-01现代汉语语音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法手段来使用,这对于口语语法来说尤其如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音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语音与语法的結合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汉语中的儿化、音节重叠、声调等语音形式所体现的语法意义各有不同,可以起到一定的标记作用,使我们在看到某种语音形式时,即明白其蕴含的语法意义。

1 儿化在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标记作用

在普通话系统中,er可以自成部分音节,如耳、儿、二、尔等,但不能与声母相拼,也不能构成复合韵母。实际上,在普通话中,er常依附在其它音节后边构成儿化音,使该音节成为一个带卷舌动作的儿化韵母,这种韵母被称为儿化韵,一般用汉字表示为“×儿”。儿化可以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使该词语的词性发生改变,具有名词的特征和作用。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名词儿化,如:头儿、嘴儿、瓶儿、牛儿、信儿、眼儿、白面儿等。

(2)动词儿化,如:滚儿、盖儿、扣儿、夹儿、钩儿、刺儿等。

(3)量词儿化,如:条儿、点儿、根儿、块儿、袋儿、个儿等。

(4)形容词儿化,如:粗儿、活儿、圆儿、好儿、鲜儿、零碎儿、好歹儿等。

(5)兼类词儿化,如音节“huā(花)”可以儿化成“huār(花儿)”,儿化后,其语法属性有了较大改变,“huā(花)”可以表示度过、在支付或支出上用掉钱(动词),可以表示有杂色的、有花纹的(形容词),也可以指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名词),是一个兼类词,但是儿化后其就只能专指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名词)了。

2 音节重叠在现代汉语中的新语法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音节重叠非常常见,具体有AA式,如人人、家家等;AAB式,如聊聊天、走走路等;ABB式,如沉甸甸、绿油油等;AABB式,如安安静静、兢兢业业等;ABAC式,如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等;ABCC式,如傲骨嶙嶙、波光粼粼等。音节重叠在现代汉语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变化词形,二是能够使新词具有重叠前的音节所不能具有的语法意义。就第二个作用而言,我们可以把音节重叠作为新语法意义的标记来看待。

2.1 名词重叠AA式,具有“所有”“全部”“每一”等意思

如:家家、日日、月月等。

2.2 量词重叠AA式,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增加,也可以表示“复数”

如:个个、块块、片片、堆堆、坨坨等。

2.3 形容词重叠为AA式、AAB式、ABB式、AABB式等形式,可以表示程度增加或减弱,也可以表达亲昵可爱或厌恶的意味

如:小小(的)、红红(的)、重重(地)、缓缓(地)、胖乎乎、毛茸茸、轻飘飘、稳稳当当、明明白白、安安静静等。

2.4 动词重叠为AA式、AAB式、ABB式、AABB式等形式,可以表示少量、短时、尝试等

如:尝尝、听听、跑跑步、哭哭啼啼等。

3 轻声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缀、虚词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语音序列中,有一些音节常常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值而不是原有声调,这就是轻声现象。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不是阴、阳、上、去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轻声也有调值,但轻声不标调,其发音时音长较正常音短,音强较正常音弱。一个实词或实语素根据实际需要音变为轻声后,其所表示的意义往往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实语素)变成不包含任何意义的词缀(虚语素)。实词(实语素)轻声化为词缀(虚语素)后,其存在的价值仅仅是在为构筑某种语法结构服务,从而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即轻声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标记词缀、虚词的作用。当然有一些词缀正在虚化中,还保留一定的词汇意义,这另当别论。

3.1 轻声的词缀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数量在词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大部分双音节词中,构成词的两个语素在词义表达上占据的地位往往不同,会产生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的现象,从而促使了词缀的出现,较常见的结构有:

(1)前缀。其表达形式为“第×”“小×”“老×”“阿×”等,如:第五、小猫、老鼠、阿姨。

(2)中缀。其组合形式有A+B+C(三音节词),A+B+(C+D)、A+(B+C)+D、(A+B)+C+D(四音节词),如吃得(不)开、犯得(不)着、滑不唧溜、酸不溜湫、花里胡哨。

(3)后缀。其表达形式为“×儿”“×子”“×头”等,如鸟儿、儿子、苦头。

3.2 轻声的虚词标记作用

虚词没有实际含义,不是句子的必要构成成分,但是它们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常见的虚词有“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啊”“嘛”“哩”等,这些虚词在现代汉语发音中都是读为轻声而不发原调,但大多在发音时要根据其前一个音节来进行音变。如语气词“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时,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就读作“呀”(y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等。

4 声调在现代汉语中的形态标记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类型,对于同一个字来说,可以有多种读音,这种有多种读音的汉字我们称之为多音字。对于多音字而言,不同的读音往往代表不同的含义,其所表示的词性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声调作为一种语法标记手段来使用,使同一个汉字的不同读音形式在构形和构词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声调成为一种形态标记。例如,“种”可读为“zhǒng”“zhòng”,也可读为“chóng”。读“zhǒng”时是名词、量词,表示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胆量或骨气等;读“zhòng”时是动词,表示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而读“chóng”时是形容词,表示幼稚。同样是“种”字,其在用不同的调值发音时,给予我们的语法功能提示迥异。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汉字还很多,如“差”可读“chà”“chā”“chāi”“cī”“chài”,“背”可读“bèi”“bēi”等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标记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儿化可标记名词,音节重叠可标记新的语法意义,轻声可看着是词缀、虚词的标记,而不同的声调可作为形态标记来使用等等。可以说,加强对现代汉语语音在语法中的标记作用的研究,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宗济.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J].中国语文,1982(6):17-19.

[2]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4-35.

[3]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102-104.

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探究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探究

汉语是通过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再转变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自身也要不断的变化,以西方语言作为发展的推动力。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时间里,随着对西方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等,现代汉语受到西方文化的渲染与影响,将大量的欧化语法融入到现代汉语中,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一、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欧化语法现象主要是指在英语等语种影响下产生出来的语法现象,是在欧化语言影响下,使用模仿、移植等发展出的新兴的语法与句法格式,推动了汉语语法形式的快速发展的一种现象。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文化逐渐的进入了中国的文化领域,加大了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力度,推动了汉语书面语言、文言文、白话文等的转换,改变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面貌。语言学家王力老先生曾经提出汉语语言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清。

社会环境对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直接接触又称为自然接触,是一种语言与空间的直接接触,主要以口语交际为主。间接接触又被称作是非自然的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社团之间隔空的一种接触,具有跨地区性,这种语言多以书面文字等形式存在。语言接触受到强度、高度、时间、地域、文化程度、广度、深度、级别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汉语中语法欧化现象主要是间接接触,因为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书面翻译,使用者没有发生直接接触。上世纪初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自己的主见与见解的一些文人墨客。但是,他们仅仅对汉语欧化态度与吸收方面进行了评价,给予一些建议,将对白话文的改造、新文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评论,而没有从客观、系统的角度进行评价与研究。对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最早的研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首先提出的,系统的对汉语欧化进行了观察与描述。后来由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客观的对汉语欧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出来大陆学者对汉语欧化的研究以外,海外的一些学者专门成立了关于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部门。

二、欧化语法现象的识别手段

语言的演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内部因素引起的演变,另一种是通过接触促进的演变。两种类型的最终结构是相同的,只是过程不同而已。接触促进法是通过语言的相互转变,相互影响而演变的;内部因素是某一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演变。对两种方法的识别与判断只能依靠一些间接的证据,不能直观的感觉到。基于对汉语欧化认识的基础,退出了一下几点识别与判断的方法:

首先,当没有特殊因素影响下,语法通过渐变式的形式自然发展;当一个语法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演变的过程,就说明是通过接触性演变完成的。其次,五四运动以来,汉语是通过书面的形式接触西方语法的,产生了严格的语体限制,并没有深入到口语方面。因此,我们使用的口语没有受到欧化现象。最后,欧化语法现象与传统的汉语语法直接存在罕见与广泛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些欧化现象需要进行有效的统计,否则很难描画出他们的特征。

依据上述对语言欧化现象的认识,口语通过三个方面对语言欧化进行有效的分析:第一,新旧白话的对比,将旧白话与五四以来的新白话进行了有效的对比,分析出哪些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语法现象。确定哪些语法在五四以前就存在,哪些是五四以后发展出来的,将范围扩大到上世纪初,确保研究的新兴语法现象是突变的结果。第二,当代书面语言与当代口语的对比,说明新兴语法现象存在书面语中。第三,将现代汉语中的新兴语法现象与欧化语法进行对比,找到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这种语法已经受到欧化的影响。

三、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着重点出现了由意会到形式的转变

意会是指语句中的语法关系不需要有明显的标志,通过语境来体会出来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汉语以意合的形式存在,而西方语言是以形合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两者的区别是词语与分句使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汉语的习惯是两个或多个词语构成并列结构的时候,可以使用连词“与”、“并”、“及”等,但更多的是不使用连词,只是将这些词语排列在一起就可。例如:《红楼梦》第九回中的一句“袭人催他去见贾母、贾政、王夫人。”而欧化的语法结构是并列了词语要使用连词,增加了连词的使用频率。实际上汉语主要是以语义、逻辑关系、语境等来表达语法的意义,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意合只是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传统的汉语书面表达形式不多,到了五四以后,受到欧化的影响,才逐渐演变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汉语的外部表现形式。

2、词类功能和格局出现了变化

五四以来,由于受到欧化语言的影响,汉语词类的功能与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汉语书面语中的谓语的结构得到了发展,例如:“决议案的执行”、“国家的昌盛”等句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书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按照名词的模式使用动词的情况,使得动词与名词之间的临界点越来越模糊,导致了二者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汉语中的形容词在传统的使用中,没有做状语的功能,由于欧化语言的影响,将结构助词“地”加在形容词的后面,突破了形容词使用的局限性,使得形容词可以出现在状语的位置发挥着状语的功能。五四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模仿译英语复合词语,增加了很多的汉语词汇量,例如:“人次”、“吨公里”、“公斤米”等,包括一些形容词与前缀次等更加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句法、格式等。

3、语体分化得到了扩大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语言多元化的发展,语体分化是必然的结果。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两种局面,一方面贬斥文言文,推行白话文,提倡言文一致;另一方面大力的推动对旧白话的改造,寻求多种的白话文语体,保证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将小说中的语言与学术论文、政论中的语言区分开。五四以后,汉语受到了太多的外部因素制约,因此,语体分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五四以后,出现了多种模仿欧化语言的形式与现象,但是书面语与口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主要是汉语语法受到欧化的作用,形成了新的语法形式与语法习惯,促进了汉语语体分化,出现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语法现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的语言得到了相互交流与渗透。西方语言的融入给汉语文化注入了心动元素与血液,极大的丰富了汉语文化的表现方式。但是,从中国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欧洲语言与汉语之间的关系除了互补与渗透,还出现了汉语像西方语言结构靠拢的形势,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语言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形式,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丢弃自己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海铭.论现代汉语词兼类现象的成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84-88.

[2]张凤杰.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119.

[3]郭鸿杰.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21-24.

现代汉语的语法 第6篇

一、王力先生和《中国现代语法》

1、作者简介

王力先生, 字了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 卒于1986年5月3日。他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翻译出版多本法国小说和剧本 ;还创作过大量散文, 曾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王力先生早年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 发奋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 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7年赴法国留学, 1932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曾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过教授。

王力先生对语言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语言学研究始终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 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的专门人才, 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的语言学专著有四十多种, 论文近二百篇, 共约一千多万字, 论著汇编成《王力文集》二十卷。他的语言研究在继承我国古代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语言学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 有重要作用。他的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意义, 使学科研究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段, 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

2、关于著作《中国现代语法》

王力先生是位有心人, 他曾在书摊上无意看到《红楼梦》和《儿女英雄转》两本书, 并由此激发出写作灵感, 通过摘引和归纳这两本书中的语句, 以此丰富的语言材料写出名作《中国现代语法》。

因为王力先生在教书时, 特别注重学生们对于自己讲义的理解和反馈情况, “教学相长”的教育方式使他每次讲授完课就能够依据讲义编出书来, 后来接受了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 一部专讲规律, 一部专谈理论, 相辅而行”1, 就从讲义里抽录并独立整理出书《中国语法理论》, 同《中国现代语法》互为姊妹篇。

再后来朱自清先生亲自阅读了全部书稿, 并为其书作了五千多字的序言。正如他在序言中说 :“王先生是第一个人做这番工作;他研究的结果影响将来中国语的发展, 一定不在小处”, “本书描写现代语, 给我们广博的精确的新鲜的知识, 不但增加我们语言学的兴趣, 并且增加我们生活的兴趣, 真是一部有益的书。”看来作为中国语法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本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有幸拜读了这本由中国文库?第五辑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商务印书馆2011年最新重印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中国现代语法》, 全书共402页, 分六章阐述, 分别探讨了分造句法、语法成分、替代法和称数法、特殊形式、欧化的语法等重要理论问题, 深刻揭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本书之所以成为语法研究革新时期的重要著作, 是因为它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书中结合汉语的特点, 较好的应用了西方语法研究的一些看法, 为建立中国的语法理论, 推动中国的语法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王力先生语法研究的特色

王力先生曾说自己对于中国语法的认识是:“由妄而蔽, 由蔽而疑, 由疑而悟”2的过程。所以在进一步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上, 他创建了自成一体的、系统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通读全书, 更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语法研究上的诸多特色。

1、作者在例句材料的选择上,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 这种断开历史时代取材用例的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正如朱自清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序言中说:“这两部书是写的语言, 同时也是说的语言。这两部小说都是用纯粹的北京话 , 既是文学语言 , 又是口头语言, 从这种语言下手, 可以看得确切些”3。

2、在词类划分的问题上, 王力先生提出“用词在句中的职务为标准”划分词类, 开启了按词的语法功能分类的先河。后来, 王力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词义、形态和句法, 这一标准现已基本为广大学者所共识。

3、在句法方面, 王力先生认为语法研究的对象应是结构规则。他根据句子在意义上的完整性和结构的独立性的特点, 提出了“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两个术语来进行分析句子成分, 并归纳出句型和句子的格式。还深入阐述了汉语的一些特殊句型, 如“能愿式”“处置式”“使成式”“递系式”等句型,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汉语句法学的内容, 开辟了汉语句法分析的新思路, 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4、在代词方面, 王力先生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认为代词应属于半虚词, 并把其划分为七大类, 还将数词从代词中脱离出来, 这是对汉语词分类的一个重大贡献。

5、在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上, 王力先生第一次提出了“隔开 (扩展) ”和“转成 (转为 / 转换) ”两个概念来区分词和词组、句子和短语, 这也是一大创新。

6、他重视中外语法以及方言语法之间的比较 , 认为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明确语法的重点, 从而开创了对比研究的新思路。

7、《中国现代语法》重在描写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这在中国语法研究史上, 是很有特色的。如“词品”一章, 采用叶斯泊森的说法, “替代法”一章, 采取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他还独创了中国语言学中“描写”和“理论”相结合的体系, 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也使语法现象在语言理论中也能得到印证。

8、作者还特意对“欧化的语法”在最后一章进行了专论, 说明作者当时已经敏锐地观察到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著作对国语的影响。在对比不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 发现和总结出更多新的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规则,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9、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自序》中说:“语法的规律必须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 而且随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 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 再随时随地地加以补充 , 然后能观其全。”这就说明 , 他在注意语言的描写和说明的同时, 还注意语言表达和语法的规范性, 作者把两者有机结合应用于对语言事实的挖掘和研究分析理论方法的探索中。

10、王力先生对其语言研究一直保持严谨求真的精神, 比如他曾在其论著《中国语言学史》中自我批评说他把句子分为叙述、描写、判断;归纳汉语特殊结构为: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紧缩式;把副词范围缩小到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的词等。“这些理论在语法学界都起了较大的影响。这是重视汉语特点的结果。”4

三、总结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通俗易懂, 创新独到, 是我国现代语法学研究的一部经典力作。笔者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 通读全书后, 感受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更激发了对语言学科的浓浓兴趣, 同时也深深佩服作者对待学术研究精益求精和独具匠心的治学态度。此书真所谓开风气之先, 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法论著, 推荐更多的读者和笔者一样将它加入精读书目的行列。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中国文库·第五辑)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 (2014.1重印)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006重印)

[4]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第2期, 1955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第7篇

动量即动作的量。有关动词重叠的动量, 也是众说纷纭, 大多学者把它解释为“短时”、“少量”、“轻量”。直到朱景松先生做出了新的阐述:“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 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朱景松先生对“量”含义的拓宽无疑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难度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等。

2、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减弱动量

既然动量包含诸多因素, 那么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短时说、动作轻量说、委婉语气说等就可以概括为减弱动量。具体到不同语境, 每个句子的动量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也可能同时弱化几个因素。所以应该从具体事件着手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2.1 缩短动作时间

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效果是缩短动作时间。

(1) a你先坐一会儿, 我去去就来。

b你先坐一会儿, 我去就来。

句 (1) 是最典型的短时的例子。重叠式“去去”体现说话者离开时间较短, 让听者容易接受, 且“一会儿”已经缩短了动作的时间, 有限定作用, 后半句只能使用重叠式。类似的还有“你等等我”, 不仅很有礼貌, 还能缩短动作行为“等待”的时间, 让请求更委婉。而基本式“你等我”就没有这种短时的作用, 且不如重叠式委婉、礼貌。

(2) 他看看表:“已经10 点了!”

(3) 年纪大了, 重活干不了了, 只能洗洗衣服, 铡铡草, 喂喂牲口。

看表是为了知道时间, 一般1、2 秒足以。例 (2) 中“看看表”正好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 比基本式“看表”更加贴切。例 (3) 强调动作时间不长, 如果使用基本式“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不能体现动作的短时。

2.2 轻化动作力度、难度

动词重叠式的减弱动量还常表现在动作力度、难度的轻化上。

(5) a孩子敲敲门进去了。

b孩子敲门进去了。

例 (5) 重叠式“敲敲门”就体现了力度轻, 如果换成“敲门”就不能体现动作力度轻, 还显得没有礼貌。动词重叠式明显轻化了动作的力度。

(6) a你给我讲讲这道题。

b你给我讲这道题。

例 (6) 重叠式“讲讲这道题”表现“讲题”的任务没有难度, 听者可以轻易完成, 因此也易于接受 “讲题”的要求。上述例句分别反映了动词重叠式降低力度和难度。

2.3 缓和语气

前面提到, 语气强烈与缓和也属于动量。那么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就应当包括语气的缓和, 也属于动词重叠基本语法意义的范畴, 而不仅是表达功能。动词重叠式在缓和语气的同时有委婉的效果。

(7) a这个字很难, 您给我们写写。

b这个字很难, 您给我们写。

可以感到使用重叠式的a组均比非重叠式的b组语气缓和, 也更有礼貌。缓和语气的重叠式一般出现在表示未然的祈使句中, 起到委婉地表达主观愿望的作用。

缓和语气不是孤立的一种减弱动量的情况, 而是经常与缩短时间或轻化力度、难度同现的。如例 (1) 的“我去去就来。”, 缩短时量, 也显得委婉、有礼貌。和基本式“你先敲门。”相比, 重叠式“你先敲敲门。”轻化力度的同时让要求更委婉、礼貌。

把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归纳为减弱动量, 扩大了动量的范围, 弥补了“短时说”“少次说”等现有观点的不足, 概括了现有观点不能解释的句子。减弱动量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一种更全面的说法。

3、动词重叠减弱动量具有主观性、模糊性

3.1主观性

动词重叠对动量的弱化并不是客观的, 而是主观上动量减小。很难说清“我每周五晚上跑跑步”和“我每周五晚上跑步”事件主体所作的动作的量在客观上具体差多少。“请你讲讲这道题”和“请你讲这道题”, 两句的动量客观上一致, 只是心理上觉得前者动量减小, 从而使请求带有委婉语气。

(8) 以前说“顶顶风就可以混过去”的造纸污染企业老板经理们, 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例 (8) 中“顶风”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公然对抗现行的政策法律等。”, “顶顶风”相比基本式, 分量明显减轻, 反映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行为难度不大。所谓减弱动量, 仅指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动作行为则不一定有客观具体的动量减弱。

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还体现在对施事者的选择上, 它常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 而不出现在第三人称里。如:

(9) a我明天去逛逛公园。

b你明天去逛逛公园。

c他明天去逛公园。 (逛逛)

因为第三人称不是对话当事人, c句是客观的表述, 无法体现施事者的主观情感。而b表达的是说话人对第二人称对象的要求, 是一种主观态度。所以a和b可以重叠。

3.2 模糊性

动词重叠的动量弱化还具有模糊性。首先, 不能明确动量具体减轻了多少;其次, 难以确认具体弱化了哪个方面的动量。比如:

(10) a他每天晚上跑跑步, 打打球。

b他每天晚上跑步, 打球。

使用重叠式后主观上感觉时间减少, 但是不能明确说明“跑步”“跑跑步”分别是多长时间, “跑跑步”比“跑步”具体少了多少分钟。弱化动量, 具体是程度减弱, 还是时量减少, 量减少了多少, 都不能准确地讲出来。这些都是动词重叠式减弱动量具有模糊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1998 (05) :378-386.

[2]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05) :8-15.

现代汉语的语法 第8篇

一、传统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课大部分教材的结构特点之一就是先阐述理论要点,后举例分析。以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为例,在名词的语法特征的讲解中教材的体例是:

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

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例如:柳树梢头、河边柳树。不能作补语。……

在“把”字句的特点讲解中体例为:

2、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例如:“把书放在桌子上/把地种上庄稼/把茶喝了/把信带着/把情况谈谈”。

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就因袭教材的编排特点,按照“理论在前,例证在后”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积累轻语言运用的问题。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总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由于学习要点在前,一看便知,学生对例证则无心深入钻研,结果往往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逆向式教学法

逆向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式教学法则借鉴了逆向思维的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举证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是一种逆向教学模式:首先避开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和思考,再引导学生从材料和案例中总结出理论的知识,即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感受和实践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逆向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多次尝试逆向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较之前活跃了很多。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逆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素材的准备。

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理论知识点后语言素材的选取上主要是正面的例证,便于学生理解。而在逆向式教学法中,除了要有正面材料,也需要有典型性的偏误材料与之相对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归纳出知识点。以上文提到过的“把”字句为例,笔者针对“把”字句选取了四则语言材料:

1、下午我很饿,所以把饭吃。

2、请你把一支钢笔递给我。

3、她把孩子又想念了一遍。

4、你把报纸不该折起来。

这四则例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学生在发现并改正这些病句的过程中实际就能注意到相对应的四个“把”字句的特点和用法: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再加上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例,对于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以后可能面对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特点。

逆向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课堂授课前素材的选取上要下功夫,除了典型性还要注意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另外,素材的选择还要形成相互的关联性,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和思考,通过材料和案例对知识有系统化的理解。

二是教师自己的准备。

由于在逆向式教学法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会比传统教学法多,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的准备要充分。首先老师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深入,而且要全面,具有延展能力,能从多个视角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其次,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让学生思考,同时又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就需要老师具备很强的课堂掌控力,及时应对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吵、跑题或其他情况,保证讨论、发言的效率和价值。

对应上文提到的,笔者以名词的语法特征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1.给出一组材料:

(1) 鸡在叫,鱼在跳,李园在作诗。

(2) 牛踢郭芬

(3) 东方明珠

让学生找出名词,然后分析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从而自己总结出名词的第一条语法特征: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

2.给出另一组材料:

(1) 一头牛、一只鸡、一双鞋、一个人

(2) 很鸡、太鞋、特别笔

让学生判断 (1) (2) 两组材料的对错,在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名词的第二条语法特征: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通过这样的方法,每种词类的主要语法特征学生基本都能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来,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例外的情况,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因此通过参与、探讨、领悟,学生就逆向推导出知识要点,从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词类的分类依据。在短语、句法成分和句型等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以此类推。

实践证明,使用逆向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提高了,同时因为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逆向式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从程式化的思考中开辟新思路,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汉语语法——学好语文的关键 第9篇

关键词:语法 语文 ?摇关键

经历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有一个知识盲区,就是对汉语语法知识得掌握太差。尤其在高中阶段,汉语语法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知识上。只知道主语、谓语、宾语等一些名词,可能还是从英语课上学来的,所以在老师利用语法知识讲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是初中语文教师授课时,认为这些都是名词术语,跟考试不挂钩,就淡化了语法的讲解,而高中教师又觉得这些东西初中都学过了,不必再多费口舌。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汉语语法在高中阶段一些语文知识点中的应用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语法知识在病句判断中的应用

不少学生辨析病句只是凭感觉,读着顺畅就是正确的,读着不顺就是错误的,殊不知,命题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来迷惑学生的。因为多数语病是从语法角度分析的,所以语法知识在病句判断中显得尤其重要。辨析语病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句子主干,只有抓准主干,才能达到准确判断句子中是否有搭配不当的问题、成分残缺的问题、句式杂糅的问题等。如:十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如果只凭感觉,读不出什么毛病,但稍一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主语“足迹”和谓语“踏遍”搭配不合理。又如:看着这些我国自己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展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分析可知,句子主干中谓语“使”前面缺少主语,主语放在了前面的动宾短语中,或者说这个句子前后主语不一致。再如: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产生了一种欣慰而又自豪的情感是难以形容的。句子中,主语“同学们”,谓语“产生”,宾语“情感”,后面的“是难以形容的”就没有着落;如果把“情感”看作主语,前面就应该是一个偏正短语,此句却不是。这样,就判断出这个句子结构有问题,属于句式杂糅。这些语病都不是仅仅凭借语感能判断的。而如果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就比较容易分析了。

二、语法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各种考试中语文试题里必不可少且分值较高的一部分,而语法现象又是文言文教学中接触最频繁的内容,如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都涉及语法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一些虚词的用法,如果没有语法方面的知识,就无法判断。

1.词类活用分析。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粪土”一词,本为名词,在这里,词性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后面“当年万户侯”是它的宾语,所以“粪土”一词就成了动词,应理解为“把……看作粪土”。在“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远近”本为形容词,在这里,作了介词“于”的宾语,活用作名词。在“是己而非人,俗之通病”(刘开《问说》)中,“是”本为“正确”之意,在此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是“认为正确”的意思。

2.文言句式判断。例如:在“欲呼张良与俱去”(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与”是介词,如果了解介词的用法,知道介词应与名词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则可以判断此句为省略句,应为“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在“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触”的主语是“蛇”,而“尽死”的主语是“草木”,可知为省略句,应为“(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在”是动词,“安”是宾语,此句是宾语前置句,同时又是主谓倒装句,主语是“公子能急人之困”。

3.文言虚词用法。例如:句子“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两个“与”字的用法,第一个是连词,第二个是介词。因为此句中主语是“卿与子敬”,谓语是“与孤同”。如果掌握了句子结构的知识,就会很快判断出这两个字用法上的区别,否则就很容易判断失误。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不同之处比较 第10篇

一、词性上的不同

1.两种语言的动词用法不同。汉语的很多动词可以在后面加“着、了、过”, 表示如今和过往及将来的动作。汉语的动词不表示时态。而英语的动词则通过在词尾加“-ed” “-d ”场“-ing” 或在词前加“shall/will”构成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三种时态。如worked, working, shall/will work。

2.英语里的情态动词, 在汉语中则是副词或形容词, 如can, may (可以) ; must (必须) ; need (需要) 。英语中的情态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不带to的实意动词或系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ought除外) 。汉语中相应的词就可以单独作谓语 (在问与答的语境中) 。

3.英语里有系动词, 如:be; look, seem, appear;get, grow, go, become, turn; stay, keep, remain;smell, sound, taste, feel...后面常跟名词、代词、形容词、分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充当表语。而汉语相应的词只有“是”, 后面跟名词、副词、代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等, 表判断。

二、句子成分的划分与表达也有不同

1.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状语、补语六个句子成分, 而英语里有七个句子成分, 多了表语成分。汉语中的补语成分在英语中被放到状语里, 英语中的表语在汉语中则归到宾语里了。

2.主语的表达有所不同。两种语言的主语都可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但汉语中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动词性短语等也可以充当主语。英语中存在着成分位置的调整:若某一个句子成分 (分词短语或从句, 有时是名词) 太长, 保持其位置会影响其他成分的理解时, 应对该成分位置作适当的调整。有时要用一个形式主语there或it放在句首, 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短语或从句。

3.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有所不同。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和被动语态的分析对“动词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有直接的影响。汉语有些时候主宾的位置可互换, 但意思不变, 如“冰雪覆盖着大地”可说成“大地覆盖着冰雪”, 而英语的主语和宾语就不能换。

4.英语中有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汉语就没有, 英语的从句在汉语中直接作定语或状语。

5.在英语中, 主谓要保持前后一致, 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三、两种语言的句式不一样

1.被动句式不同。英语的被动句是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的, 即助动词be/get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汉语则是在动词前面加“被”。如:Tom was elected monitor. (汤姆被选为班长。)

2.汉语中非主谓句多, 表示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及问答的问句、答句等都可用非主谓句, 如:“好!”“走开!”“谁?”“我!”英语则很少非主谓句。汉语有“主+谓+谓”语句, 英语则没有。如“他脸色苍白”句中谓语“脸色苍白”是主谓短语, 翻译成英语则是:He looks pale. looks 是谓语, pale是表语, 说明主语的特点、性质。

3.省略句的省略条件和省略的成分不同。汉语的省略句往往出现在古汉语中, 可以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而且一般不能省略谓语。英语在并列句、复合句、感叹句和日常口语中主语和谓语往往同时省略。

4.倒装句的类型及倒装形式不同。汉语倒装 (古汉语)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类型。英语只有主谓倒装, 如:Out rushed the little girl. (那小女孩冲了出来。)

5.汉语里有把字句, “把……”往往是状语, 而英语里基本没有把字句, “把”后面的成分在英语中作宾语, 如:Please give me the second book. (请把第二本书给我。)

上一篇:处理解决下一篇:小说《白苍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