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面罩范文

2024-09-03

防护面罩范文(精选11篇)

防护面罩 第1篇

在复杂多变的作业场所, 操作电动机具产生的碎片或碎屑等飞溅物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能量, 常对作业人员的眼部和脸部等造成危害, 该危害是频率较为高发的一种工伤。选择合适的防护面罩, 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是十分必要的。在选用防护面罩时, 通常要考虑各种因素, 如防护有效性、使用便利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

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因素, 本文从防护面罩的改进着手, 从源头上避免危害, 确保员工作业安全, 有效减少职业事故的发生。

1 防护面罩技术参数

国家标准《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1651-2008) 》以及2000年颁布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试行) 》等规定了岗位眼面护具的配置要求[1,2], 可以作为企业选择防护面罩的参考。国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防护面罩的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本文对安全帽防护面罩的技术改进正是基于以上技术参数而提出的。

2 防护面罩材料选取

根据电网安全运行规程, 配网 (电) 运行人员要定期清理线路周围的各种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树枝, 排除安全隐患[3]。同时, 在湿热、高温、通风较差等恶劣环境下, 使用全密封的面罩会使面罩内起雾, 使得视线受到影响。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配网运行清理10 k V线路障碍作业指导书》, 员工在使用长油机锯清理树障时, 必须配备护目镜以保护操作者眼睛, 但脸部并无相应保护装置。因此, 在不改变安全帽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制作和安装安全帽防护面罩可使作业人员脸部受伤的风险降低[4]。

材料选取需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1) 通风。制作面罩时不宜考虑采用全密封材料, 安全帽防护面罩设计成间接通风型、由钢化材料制作。钢丝网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特点, 适宜采用, 既可用来抵御飞溅的形状大小不一的木屑, 同时也有透气、通风的舒适效果。经反复论证, 最终决定采用1 mm孔径的钢丝网。

(2) 宽覆盖。作业人员在使用长油机锯时, 飞溅的木屑呈90°发散。制作防护面罩要求覆盖作业人员的整个面部, 正面防护范围从眉骨一直延伸到下巴, 两侧能够遮盖面部。在初步评估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下, 选用细密的钢丝网作为面罩防护部分的制作材料。制作时, 根据护罩有效防护面积裁剪出钢丝网, 将钢丝网与塑料边框压注成型, 如图1所示。

3 防护面罩设计改进

合适的防护面罩应不仅起到防护作用, 而且, 防护面罩与安全帽两者不应相互干扰, 尤其是防护面罩不能影响安全帽本身的性能和使用功能。因此, 必须充分考虑彼此之间的匹配。

3.1 直角形金属框架设计

面罩固定架采用直角形金属框架, 分别由内框架和外框架两部分组成——外框架用来固定面罩, 内框架由安全帽固定框架和紧箍弹簧组成。防护面罩顶框沿边分别开出5个长形小孔, 起到固定防护面罩在支架上的作用。外框架两端分别安装4个旋转的活动小扣, 用卡钉固定。防护面罩通过长形孔的固定卡钉和活动小扣来固定面罩;面罩中间也装上1个固定卡钉。框架和面罩的接合部位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 外框架和内框架由两颗活动的卡钉相连接, 在内外框架之间安装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小卡片, 卡钉内嵌入一枚弹簧介子, 防护面罩可以根据需要上下摆动调节。将内框架固定在安全帽上, 在内框架的两端分别钻两个小孔, 根据安全帽的实际尺寸, 用一根可伸缩的弹簧扣在内框架两端的小孔。弹簧套上软胶管, 这样护罩可通过弹簧的伸缩套紧在安全帽上。

3.2 长尾票夹加装

考虑到面罩与安全帽的固定工艺, 固定架结构既要稳固又要轻便。在使用过程中, 要避免因弯腰、低头等动作而脱落。使用者应可根据实际需要方便地掀开护罩, 但单凭一根可伸缩的弹簧还不牢靠, 这是因为安全帽呈弧形且光滑, 当使用者掀开护罩时, 整个护罩架可能会松脱, 或在使用过程中被其他物件碰落。因此, 在安全帽前沿和内框架加装一个41 mm的长尾票夹, 使得防护面罩前后紧贴安全帽。此外, 长尾票夹一端卡在护罩的上沿, 等同于多了个保护开关扣, 一物二用, 简单实用, 如图4所示。

4 防护面罩性能检测

2016年8月, 将安全帽防护面罩送到具有相关资质的劳动保护用品试验机构。同时, 为检验护罩的实际使用效果, 2016年8月~11月期间, 分别让施工人员在清理树障的5个不同施工点现场试用, 并调查回访, 总结出表2和表3, 表明试验结果和试用效果全部符合预期目标。

5 防护面罩安装、使用与维护

5.1 安装

首先, 将护罩网嵌在外框架上的5个小扣子长孔上, 调节、旋转、扣紧。其次, 将外框架和内框架用两颗卡钉安装连接, 套上可旋转活动的小卡片和弹簧介子, 将一根套上软胶管的弹簧连接在内框架两端的扣子上。最后, 把整个护罩平衡套进安全帽内, 用长尾票夹在内框架和安全帽前沿之间夹紧, 安装即可完成, 如图5所示。

5.2 使用和维护

在作业环境中, 为防止飞溅的碎屑擦伤面部, 除了安装有防护面罩的安全帽的配戴, 正确的使用方法才是最终确保作业人员得到足够保护的保证。此外, 防护面罩的定期检查、维护也很必要。在每次使用防护面罩前, 建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面罩护网是否完好、外框架和内框架部件是否紧密衔接、佩戴是否牢固等。如发现有变形、破损、外框架和内框架损坏或存在缺陷, 以及支架接头松动等, 都应及时进行更换。在维护方面, 建议以班组为单位集中存放, 或个人存放在工具箱内, 避免与其他硬物发生挤压, 造成变形。

6 结束语

安全帽是保护人身安全的装备, 国家标准GB2811-2007明确了工业用安全帽的物理性能要求、技术性能要求及其检验规则、管理、标志和包装等。为适应我国南方生产环境, 本文通过增加防护面罩进行安全帽的改良, 具有适用性、便利性和经济性, 使得电网作业人员在使用油机锯清理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树障时, 能够防止飞溅的碎屑击伤面部, 保障人身安全。

摘要:基于现有安全帽防护面罩的局限性, 以国家标准中的技术参数为准绳, 从材料选取和结构设计两方面提出了改进设想, 并介绍了使用与维护方法。在材料选取方面秉承通风和宽覆盖的原则, 在结构设计方面引入直角型金属框架和加装长尾票夹, 有助于改善作业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 以及防护面罩的便利性、灵活性。通过性能试验和现场试用, 相关指标全部合格, 从源头上保障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安全帽,防护面罩,防飞溅,长尾票夹,作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项树乔, 蒋旭日.完善安全帽防护功能[J].劳动保护, 2015 (1) :101-103.

[2]佚名.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J].林业劳动安全, 2014, 27 (2) :38-43.

[3]陈浩.作业场所中的眼面部防护[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 30 (6) :332-334.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第2篇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工作帽和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按需配备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消毒剂)有效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热门诊穿戴防护流程

(一)入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穿工作衣裤→戴帽子→穿隔离衣→戴纱布口罩(12层)→穿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防护镜(二级防护人员)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人员)。

(二)出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防护面罩 第3篇

【关键词】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区;雷电防护

引言

最近几年,对气象部门在气象信息系统进行雷电防护的工作上,我们国家逐渐开始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在许多领域都采取了雷电保护措施,比如说:气象卫星通信、局域网络、宽带网络、可视会商等信息系统,甚至还有在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可是,这样做的效果并没有什么成效,在近两年里,我国还是时常遭受雷电的损坏在气象信息系统的有些设备里,这其中损失最大的是自动气象站。所以我们对雷电袭击气象系统进行研究,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气象信息系统进行雷电防护的措施。

一、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当我们在进行对气象信息系统懂得雷电防雷设计时,应该认真调查气象站周边的地理环境、气象、地质等条件,以及研究在这区域的雷电活动的可循规律,在根据气象信息系统的性能特点再进行全面的规划防护措施。在雷电发生的时会发出一种电磁脉冲,电磁脉冲是一种很强的干扰源,它是属于电磁效应,在闪电时,直接雷击在建筑物的附近和防雷装置上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连接导体而形成的干扰,比如部分雷电流、被雷击中的防雷装置的电位升高[1]。对于气象信息系统雷电总的防护技术有:屏蔽、分流、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过电流电涌防护等,我们应该这许多措施的综合进行防护。

二、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对于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我可以从被保护设备的位置以及设备能够承受的电磁场强度,在根据防护要求相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再进行防护区域的划分,所分的区域就是雷电防护区。通常,雷电防护区可以分为5个,分别是: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屏蔽防护区、第二屏蔽防护区、第三屏蔽防护区。

三、气象信息系统的防雷措施

(1)在直击雷防护区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

我们可以在直击雷防护区通过使用避雷带、避雷针以及引下线,它们可以使雷电分流转到地里,用此防护直击雷对气象信息系统的危害。

(2)在第一屏蔽防护区利用屏蔽对雷击电磁脉冲进行防护

对于减低雷击的电磁脉冲的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使屏蔽,它将有利于降低信息系统的干扰。对于屏蔽是如何形成的,它是通过建筑物中的混凝土中含有的金属构件组成的格栅形的大屏蔽,从而降低雷击电磁脉冲对气象站内的设备干扰[1]。除此之外,电缆的外导体也静电屏蔽作用对内导体,因为电缆的外导体与内导体共同组成电容,这个电容能够将芯线上具有的高频性质感应电荷转入到地,这也可以防止雷击电磁脉冲的干扰程度。由此,我们应该把建筑物内所有线缆的金属屏蔽层,把它们的两端正确的接地,如何要求系统只在一端接地时,这时我们应该使用双层屏蔽电缆,其中对于外层屏蔽我还是要两端接地。对于室外的各种线缆,线缆应该通过铁管或者是敷设在金属槽内而引入,但是铁管或金属槽的两端要放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并且让它们等电位连接。

(3)利用等电位连接进行第二屏蔽防护区的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通过等电位连接可以减小电位差,等电位连接的形成是将建筑物内所有金属外露的电气装置以及可导电部分用金属导体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对于等电位连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总等电位连接、辅助等电位连接以及局部等电位连接[2]。而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它主要是利用各种地网然后采用等电位连接器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如果是在机房或者是电子设备密集的地方,我们还要应该在防静电的地板下敷设等电位连接网,并且还要与建筑物混凝土钢筋中的金属结构的共用接地系统正确可靠的连接;将室内的PE线、SPD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地以及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等都应该作等电位连接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等电位连接在雷达天线、雷电监测系统、观测场、卫星天线、人影作业系统、自动站、雨量站、预报室和机房内以及值班室内各金属设备外壳。

(4)巧用“雷电防护区”设计安装电源SPD和信号SPD

对于不能直接参加等电位连接的带电体(电源线、信号线),我们可以通过SPD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这样一来,电源线、信号线就变成了等电位连接的组成部分,这样会起到限制瞬态过电压的作用,把电涌电流分走从而起到对信息系统设备保护的作用。

依据我们对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在直击雷防护区与第一屏蔽防护区界面上最好是用Ⅰ级开关型电源SPD,开关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总配电箱旁,这样就可以当作设备的第一级防护在整栋建筑物内;在第一屏蔽防护区至第二屏蔽防护区界面上应该使用Ⅱ级能量稍低的限压型电源SPD,安装地方与上述一样,它可以作为第二級防护对第二屏蔽防护区内的各用电设备;在保护的信息系统设备的旁边应该安装Ⅲ级电源SPD进行保护,将Ⅳ级限压型电源安装在第三屏蔽防护区设备前,这样可以对设备精细保护。

(5)接地系统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是作为泄放雷电电流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信息系统设备是一类精密、较为敏感的电子器件,因此它对防雷接地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地网作为共用接地系统,假如建筑物无基础钢筋地网,则应该采取在建筑物周围埋设人工垂直接地体和水平环型接地体,但是要求其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4欧。

四、结束语

由于气象信息系统的损坏主要时原因遭受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我们应该根据雷电防护区,随时注意直击雷防护,在气象信息系统里,最好的雷电防护方法就是采取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屏蔽、安装多级SPD等措施,如果能将这些措施综合使用,那么将会有更好的防雷效果。此外,我们要经常对气象信息系统安装的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它们正常运行,达到保护的效果,并且对于个别重要的、特别的防雷装置,我们要针对性的维护,如果运到故障,应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英]R.H.GOLDE.李文恩译.雷电(下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2][美]E.A.雷西.仇钰译.电子安全防护手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一次性防护面罩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4篇

1 材料与结构

一次性口罩1个, 一次性透明薄塑料板1块, 条状海绵1块, 将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接在一次性口罩上部, 将条状海绵粘在一次性口罩与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相接的内面。

2 使用方法及原理

将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修剪, 高度能够护住眼部、额头, 宽度能够护住两面颊部, 将其接在一次性口罩上部, 将条状海绵粘在一次性口罩与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相接的内面。使用时像用普通一次性口罩一样, 将其戴在面部即可, 由于在一次性口罩上部接有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 所以污秽物、污水、分泌物的飞溅, 就污染不到眼部、额头及两面颊部裸露在外的部分。另外, 由于在一次性口罩与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相接的内面粘有条状海绵, 所以能够有效防止呼出的气体雾化在一次性透明的薄塑料板上。

3 优点

沙特王妃揭面罩 第5篇

蒂娜不仅是中东地区少数高调公开亮相公众场合的王室女性,更是少数不在公众场合穿着传统长袍或佩戴面罩的王室女性。有媒体分析,蒂娜是第一位如此开放的沙特王妃。

同时,她在西方媒体面前,依然保持着身为沙特王妃神秘的一面。虽然接受过不少欧美时尚杂志的采访,她却几乎不谈及自己的王室背景。欧美媒体只挖出她1996年结识沙特王子纳塞尔·阿卜杜拉兹,在16年前嫁入沙特王室,生有3個孩子。纳塞尔王子的身份也很神秘,鲜有曝光的照片,欧美媒体仅有一张据说是蒂娜和纳赛尔的合照。

防护面罩 第6篇

微波是高频电磁波, 也称射频电磁波,一般指频率为300 MHz 至300 GHz ,亦即波长从1 m至1 mm的电磁波。随着科学研究、广播通讯、医疗卫生、军事装备和电子等的发展,微波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微波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电子设备或系统向周围辐射电磁波会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向外泄漏的电磁波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此外,电磁波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证明受电磁辐射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的紊乱失调,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国内外目前对微波辐射都有相应的卫生标准,许多科研机构和工作人员也正努力采取措施来抑制电磁辐射。其中,使用微波防护纺织品就是一种防护手段。

防微波纺织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防微波辐射纤维织成织物。通常在纺织品中使用一定量的金属纤维,通过经纬纱交织使织物中的金属纤维构成纵横交错的隔离网,达到防护目的。另一种是采用织物后整理的方法,在纤维或织物上直接镀金属层,获得防微波的功能。后一种方法在生产中会产生严重的污染。目前国内外较多的使用第一种方法。

2 屏蔽效果指标

根据S. A. Schelkunoff所提出的电磁波屏蔽理论,电磁波在遇到屏蔽层后会发生透射、吸收、反射及折射等多种现象, 电磁波屏蔽效果用下面3 种损失来表示[1],即:

SC=A+B+C

其中,SC为屏蔽效果(dB);A为表面反射损失(dB);B为内部吸收损失(dB);C为内部反射损失(dB)。

对金属纤维混纺织物来说,其主要是反射损失A ,一般用屏蔽效率η(dB) 来表示:

η=10lg(Ρ2/Ρ1)

其中, P2, P1为屏蔽前后的电磁场功率。η值越大,屏蔽效果越好。如当η=10 时,P2/P1 = 10 ,则微波衰减了10 倍;当η=20 时, P2/P1 = 100 ,微波衰减了100 倍。

根据Schelkunoff 理论:

A=108.2+10logG(106Ρμf)

其中,μ为相对导磁系数;G为对铜的相对导电系数;f 为频率。可见A (表面反射损失) 与频率成反比,当f 增大时A 减小,所以屏蔽效果会下降。其关系如图 1所示。关系式中的μ,G与所选用的防微波金属纤维本身有直接关系。

3 防微波辐射纤维

防微波辐射纤维是指对电磁波具有反射性能的纤维。金属材料是理想的防微波辐射的材料, 因其笨重而很少有人穿着。一般利用金属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成纱, 再织成布,成为具有良好防辐射效果的防微波织物。其中所用的金属纤维既可以是纯粹由无机金属材料制成的纤维(如不锈钢纤维) , 也可以是在金属纤维的表面上涂一层塑料后制成的纤维, 还可以是外包金属的镀金属纤维(如镀铝、镀锌、镀铜、镀镍, 镀银的聚酷维、玻璃纤维等) 。由这种纤维制成的防电磁波辐射的织物具有防微波辐射性能好、质轻、柔韧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波防护面料, 微波透射量仅为入射量的十万分之一。这种防护面料主要用作微波防护服和微波屏蔽材料等。

4 防护用品的生产

4.1 机织物的生产

不锈钢纤维为Naslon纤维。代号为304型OCr18Ni9,纤维直径8mm。原料含量:C 小于1%,Cr18%,Ni9%,余量Fe。耐热性为熔点1 400~1 450℃,在500℃的条件下可长期使用,耐腐蚀性为完全耐硝酸、磷酸、碱和有机溶剂。

纺织纤维:涤纶、粘胶中长纤维,涤纶6 5 %,粘胶35%。纤维长度650mm。采用这三种纤维混纺,纱支为18.2dtex × 2(32S/2)。具有良好的仿毛效果。不锈钢纤维与纺织纤维混纺成纱, 再织成布。

4.2 防微波辐射非织造织物的生产

防微波辐射非织造织物是在德国进口的水刺非织造设备上生产的,主要通过开棉、梳棉、水刺、印刷、上胶、烘干、卷取、分切等过程,其技术原理是将不锈钢纤维、粘胶、涤纶等纤维按量进行开清、混合,然后进行高速杂乱梳理,再通过高压水刺进行缠绕,烘干后,分切成产品。采用不锈钢纤维与粘胶、涤纶等纤维混合生产的防微波辐射非织造织物,织物中的不锈钢纤维构成纵横交错的隔离网, 可赋予非织造织物防微波辐射功能。

原料配方(1.44 dtex×38 mm):60%粘胶,20%涤纶;20%不锈钢纤维(6 μm×50 mm)。服装款式要有利于屏蔽防护,尤其是上衣门襟处宜采用金属拉锁,并有搭盖衣襟。服装各处接缝要采用包缝,以避免从这些地方造成能量泄露。

5 防护纺织品的测试结果

机织物的测试结果如表 1所示,非机织物的测试结果如表 2所示。

dB 是表示屏蔽性能的计量单位,20dB 的屏蔽单位为1%,30dB 为1‰,即屏蔽性能达到30dB 时,能够穿过屏蔽布料的辐射能量只有1‰,就可达到有效防护作用。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以知道,微波防护用品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

6 防护用品的检验与使用

目前,市场上防护用品很多,如何检验其具有防微波功能?一是让商家出具检测报告;另一个简单方法是,用织物将手机包裹起来,过一会再打开,可以看出在打开瞬间手机信号明显减弱;第三,用明火燃烧一小块织物燃烧后的织物会残留一层金属网;第四,从外观上看,它与普通纺织品的差别还是有的。由于金属本身不上色,仔细观察织物上总是有灰黑色的金属纤维,为了掩盖这种灰黑色,织物大都被染成深色。

防护产品使用不当,则不但效果形同虚设,甚至会对身体有害。我们知道电磁波是散射且直线传播。前面所说的防护品其原理是屏蔽反射,产品并不具有吸波功能。假如:人体穿着不封闭的围裙时,如有来自人体后方的电磁波,电磁波可以顺畅地第一次穿透人体,当电磁波接触到防微波围裙后,被反射回去,又第二次穿透人体而过。在这种状态下,围裙不但不能起到屏蔽作用,相反又增加了一次辐射,对人体反而有害。因此有效的防护用品必须是闭合的,不能是开放的。

防护纺织品在洗涤时应注意:尽量漂洗不要用力搓、揉、拧等,因为它们的面料不是镀了金属涂层,就是由金属纤维编织而成。最怕洗脱和折断。在晾干后存放时,也不要折叠次数过多,免得折断金属纤维,影响屏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斌,王晓梅,段亚峰.不锈钢金属纤维混纺织物的防微波辐射性能[J].毛纺科技,2002,(3):3-5.

[2]姜淑媛,陈志华,孙承科,郭伏.电磁辐射屏蔽织物--微波防护布的设计[J].丝绸2004,(2):9-10.

防护面罩 第7篇

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

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给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为保护人群健康, 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1]。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 (车间或工段) 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其作用是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气载污染物提供一段稀释距离, 使污染气体到达居民区的浓度符合国家标准[2]。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关系到厂址的选择、厂区平面布置等, 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 区分并执行现行导则所规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2]

参考我国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质量标准, 设置环境防护距离的前提条件是:对于无组织排放源强, 厂界外最高浓度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要求, 但是不满足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的原理为:计算不同气象条件下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各点的预测浓度, 将最远超标距离作为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依据。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作为环境管理的一项规定, 对于单个无组织排放源所对应的环境防护距离按计算结果为准。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 (生产区、车间或工段) 的无组织排放源, 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预测出环境防护距离之外出现区域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 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源控制措施, 确保环境质量达标。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是两个不同概念,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按大气导则要求执行, 卫生防护距离按国家颁布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 如行业未规定则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13201-91) 推荐的方法计算。

3 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

3.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

3.1.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

1) 评价标准的选择。标准值一般选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均时的二级标准限值;对没有小时限值的, 可取日均限值的三倍;对标准中未包含的, 可参照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 则利用相应的数值;

2) 污染物排放源强。如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则应满足场界排放标准。预测结果如在场界监控点处超标, 应削减排放源强。污染物排放源强及排放速率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及速率。

3.1.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1]

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 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 应分别计算, 按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属同一生产单元 (生产区、车间或工段) 的无组织排放源, 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3.2 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

环评中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3.2.1 公式法[3]

GB/T13201-91推荐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 m;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无因次;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 m;Cm-标准浓度限值, mg/m3;Qc-有害气体经控制后的无组织排放量。

该公式表明, 卫生防护距离与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的扩散条件、源强和排放速率、环境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等因素有关。

3.2.2 行业标准法

针对《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13201-91) 的公式法经常出现卫生防护距离偏大的问题, 相关行业先后制定了行业标准, 如《塑料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肉类联合加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等三十余项。这类标准中确定的防护距离较公式法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4 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案例

4.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某水泥厂年设计产量为80×104t/a, 所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为2.1m/s, 无组织排放源气载污染物主要为粉尘, 其排放速率为3.7kg/h。

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推荐的方式计算各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计算结果见表1。

因此, 本项目不设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4.2 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粉尘日均浓度标准为0.3mg/m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中飘尘一次最高容许浓度限值为0.5mg/m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中粉尘厂界标准为1.0mg/m3, 由于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中应是带量纲的、一次浓度标准限值, 因此采用TJ36-79中最高容许浓度0.5mg/m3。无组织排放源的等效半径为24.47m。采用本文中所述的公式 (1) , 计算卫生防护距离为211.83m (100m

通过查《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 (GB18068-2000) , 该水泥厂年产量为80×104t/a, 近5年平均风速为2.1m/s,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为500m。根据卫生防护距离从严执行的要求, 该水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最终确定为500m。

4.3 分析

以上3种方法计算的环境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最大, GB13201-91计算的方法次之, 按新导则不需要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由此可见, 新导则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可能过于宽松。

5 结论

为切实保护人群健康, 项目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 提出合理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是必须的技术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 综合考虑行业、生产规模、清洁生产水平、污染物治理效果、污染物性质、污染源有效排放高度及地形、气象等, 分别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 并环评文件中加以详细阐述, 以平衡土地利用和保护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2]丁峰, 李时蓓.新大气导则条款说明与难点解疑[J].环境保护, 2009 (18) :49-51.

防护面罩 第8篇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发生原因

计算机网络安全常见的影响因素, 主要来源于网络自身的一些系统缺陷, 就其实质性而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发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一方面, 非授权性访问以及信息的非法性利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没有经过一定的授权而进行的访问, 对于用户的部分信息有着有意修改和窃取的作用。同时信息的非法性利用, 以至于难以保证信息有着一定的保密性[1]。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错误使用以及环境, 同样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非法用户登录之后, 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造成了资源的消耗, 进而损害了用户的根本利益。计算机网络安全同样也存在一定的软件漏洞, 这些常见的软件漏洞一旦受到病毒的侵略, 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严重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对病毒防护技术在的应用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病毒防护技术的应用, 就要避免病毒的侵入, 将安全威胁彻底消除, 并做好基础的防范工作, 以此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广大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提供安全性。病毒防护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应用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2.1 将软件的防御能力显著提高

软件防御能力提高的过程中, 就要定期的检查软件, 对潜藏的病毒进行寻找, 软件较大时, 就要采取人力, 将杀毒软件运行, 投入一定的资金, 做好软件的安全防御, 通过购买一些防毒卡, 做好内部系统的安全防护。

2.2加强服务器的合法保护

一般而言, 病毒进入最主要的关卡则是服务器, 而整个网络的重要支柱同样也是服务器, 一旦服务器受到非法分子的全面攻击, 将会使得整个网络受到严重的威胁, 进而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一旦服务器通过对模块进行装载, 并对服务器进行合理的扫描以及杀毒, 进而结合防毒卡, 将会有着更好的防护效果。

2.3加密数据信息和安全防范病毒

计算机病毒侵入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对计算机用户的机密信息有着一定的入侵作用, 在对加密方式采取的过程中, 通过重新编码信息, 将计算机用户的重要信息进行隐藏。而做好数据和信息的加密处理, 就要采取密钥管理和密文存储的方式, 一旦用户进入系统之后, 就要对用户的身份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验证, 进而将安全保密的目的全面实现。病毒防范时, 由于病毒有着越来越强的伪装性和攻击性, 对于内部网络而言, 主要采取内部局域网, 而基于服务器操作平台的相关防病毒软件, 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并及时的发现计算机隐藏的相关病毒, 全方位的防护病毒, 对计算机漏洞的补丁进行自动性的更新[2]。

2.4建立防火墙, 做好安全隔离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 可以结合防火墙做好病毒的安全隔离, 将病毒的入侵进行阻挡, 并在计算机内部和局域网中, 对外来信息进行辨别, 做好计算机和局域网信息数据的分类。安全隔离的过程中, 对于计算机的安全性有着基础保障作用, 通过对一些可疑信息和一些数据进行隔离, 并在通信网络内部信息保密的基础上, 避免病毒的繁殖和感染, 进而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进行全面的保护。

总而言之,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 不仅仅要做好软件的安全防范和建立安全模块, 同时也要保证传输线路的安全, 实现网络的双重加密, 做好信息数据存取的安全控制, 通过采取鉴别机制对实体身份进行特权识别, 进而对双方身份的合法性进行检验。

三、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有着越来越广的应用范围, 同时在知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病毒防护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更是基于对计算机信息数据保护的目的, 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病毒防控技术, 进而做好软件的安全防范, 采取密钥加密以及密文加密的方式, 对计算机内部系统外来信息进行一定的验证, 从根本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对计算机用户的根本权益加以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病毒防护技术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整体网络系统的安全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宗慧娟, 王爱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 2015, 01:209-210.

防护面罩 第9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由未知病原和已知病原变异引发的爆发性流行病有增加的趋势,对公众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从早期“SARS”的爆发到“H5N1禽流感”肆虐,再到正在蔓延的“H1N1甲型流感”,对人们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内外对高危生物污染作业人员防护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为了提高个体生物防护装备的安全性,正压防护技术正逐渐用于研制高安全性的生物防护装备[1]。正压防护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装备安全性,还能够向穿戴者提供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将热量与水蒸气带走,热舒适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较为典型的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正压生物防护服[2]及正压防护头罩等。

2 正压个体防护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现状

2.1 正压形成技术与对应个体生物防护装备

正压生物个体防护技术是指在个体防护装备与佩戴者之间形成高于大气压的相对正压区间,从而有效阻止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沾染,阻止微生物液体渗透。正压形成的方式多样,但应用较普遍、形成装备较多的有压缩空气和动力送风2种方式。

2.1.1 压缩空气供气式正压形成技术及装备

这种正压形成技术主要依靠高压头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入压力容器中,通过稳压阀、空气过滤器、油气分离器等装置处理后得到稳定压力的洁净空气,用特制软管将防护装备与之连接,即可在防护装备内形成稳定流量与压力的空气流。一般这种方式会限制受防护者的活动范围,但如果采用较小的压力容器,如小型钢瓶等,可以制成便携式正压防护装备。压缩空气供气式正压防护装备的突出优点是防护等级非常高,压力和流量稳定。但固定压力容器供气限制了装备使用者的活动范围,小型钢瓶则使装备使用时间大大缩短。因此,该方法一般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等拥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场所使用。

目前,基于压缩空气供气的正压个体生物防护装备包括:头罩、面罩和全身式防护服。如3M公司的H系列头罩长管供气式呼吸防护系统,其带有15 m软管,面部形成微正压,可有效防止生物气溶胶的吸入与沾染。长管式正压生物防护服主要有ILC Dover公司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防护服、Bacou-Dolloz公司的正压生物防护服等。

2.1.2 动力送风供气式正压形成技术及装备

动力送风供气是将小型风机、电池、小型过滤器与控制系统集成为小型动力送风系统,与装备一起形成动力送风正压生物防护装备。动力送风系统不仅向装备提供洁净新鲜空气,而且能保证装备与大气形成一定的正压,确保装备的安全性。随着风机的小型化、电池的高容量化及空气过滤技术的提高,动力送风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多种专利与产品。由于动力送风系统能提供较长的工作时间与较大的工作范围,因此是正压防护装备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外较大的个体防护装备公司均已开发出动力送风系统及正压头罩、面罩与面具。3M公司的Jupiter电动送风系统与BETM 10丁基橡胶正压头罩、Bullard公司的PA20系列动力送风头罩、Bacou-Dalloz公司的Compact Air面罩代表了此类装备的较高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正压医用安全头罩[3]专为传染病医护人员设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2003年“SARS”防治期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正压生物防护服方面,以法国DELTA公司的Mururoa系列产品为代表,广泛应用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等高危生物污染环境的个体防护。美国PPS公司的Proflair Pro-Plus正压生物防护服、North公司的RINBA防护服均采用动力送风系统提供正压的方式。

2.2 正压稳定技术

个体防护装备内部压力稳定在一定数值是防护安全性的基本保证。影响正压形成的因素包括装备种类、装备本身气密性、供气压力和流量、材料气密性等。气密性装备,如正压生物防护服,其正压形成较快,保持也更容易。而正压防护头罩、正压送风面罩等非气密式装备的正压形成和稳定相对困难,正压受外界条件干扰也较大。

性能优良的电动送风系统是非压缩气源式正压个体防护装备正压稳定的关键部件。Samuel研制的送风系统带有2个滤毒罐和强力涡流风机以及控制显示电路,代表了目前电动送风系统的较高水平[4]。随着驻极体等高效低阻过滤材料、高容量聚合物电池、高性能风机等技术的成熟,电动送风系统的性能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穿着因素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内的正压影响很大,包括呼吸、行为等产生的影响。Goran等研究表明,送风式正压防护服内部压力会随着呼吸而有波动[5]。蹲姿或坐姿都会对内部压力产生影响,因此对排气阀性能、安放位置和数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外正压生物防护服产品均采用单向限压阀来保持正压,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缺点是压力调节范围小,一旦超出限压阀调节范围,压力的波动将无法控制。研究单向可调限压阀,并配合使用压力反馈系统,将能有效保持防护服内正压值的稳定。

2.3 装备内部微环境

内部微环境即全身正压防护装备与人体皮肤之间的空间,具体分为头部微环境和其他微环境。头罩与面罩类装备只有头部微环境,而正压防护服类装备则包含头部微环境和其他微环境。微环境内较为重要的参数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氧浓度、气流形式等。头部微环境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包括呼吸作用,并对穿戴者的视力、听觉和舒适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微环境的因素包括送排风方式、风量、温度和湿度等。

2.3.1 送排风方式的影响

目前对送风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呼吸安全性、防止视野起雾、降低噪音及干扰等方面。由于对呼吸安全需要重点防护,因此头罩与面罩采用头顶部送风的方式。大多数正压防护服都采用头部送风的方式,一般在面罩位置形成气幕,防止面罩因温度变化而起雾,然后经过口鼻部位向下通风,将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法国DELTA的正压生物防护服采用集中进气,通过嵌在防护服内部的管道向头部和四肢分别送风的方式,可达到身体不同部位同时通风的效果。排风方式决定防护服内部的气流方向,还影响到内部压力分布。为防止通风的局部短路,导致换热效率低,一般将送风口与排风口设置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2.3.2 风量的影响

送风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穿戴者呼吸需要以及使防护服整体达到安全的正压值。风量直接决定了内部微环境的温湿度及防护服整体热舒适性。一般风量越大散热散湿性能越好,但风量和热舒适性之间的确切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密闭式防护服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觉钝化[6,7],不仅受材料隔离的影响,风量也是重要形成因素,高风量形成的噪音及吹拂对穿戴者的疲劳性干扰也需慎重考虑。目前国内外对正压防护装备的送风量并无明确要求,研究表明,正压医用头罩的送风量为75~125 L/min时,即可满足较重负荷劳动下的生理需要[8]。

2.3.3 温湿度的影响

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不同使用人群与环境对温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温湿度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于动力送风的正压防护服和头罩等,通风载体是外部大气,如果在实验室使用,问题尚不突出;但若在野外环境使用,温湿度波动较大,控制困难。因此人们尝试将半导体制冷或加热技术用于送风的预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9]。长管式正压生物防护装备温湿度控制相对简单,目前很多国外公司开发出了可升温或降温的流量调节阀,控制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4 人体工效学

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结构较复杂,内部微环境特殊,因此与服用者之间的人机结合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国外对正压防护服人体工效学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决定正压生物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主要因素有结构、材料、内部微环境等,对穿戴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穿戴性、热应激性、生理疲劳、感觉疲劳及噪音干扰等。

由于微环境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影响最大,因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微环境因素导致的生理感觉疲劳。Hussey研究了高温高湿条件下DELTA Mururoa正压防护服热舒适性,结果表明,穿戴Mururoa正压防护服的人员体表核心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甚至低于佩戴AVAcore冷却系统的对照组[10],说明正压防护装备的热舒适性明显强于其他装备。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工作人员配备C级或以上的生化学防护服时,体温自我调节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身体核心温度升高,心血管过度疲劳[11],且蒸发散热能力降低,往往会导致机体快速失水[12]。David通过向受试者静脉中注射0.9%生理盐水,使机体内水分超饱和,然后穿戴C级防化服后进行骑单车试验发现,受试者的生理与感觉疲劳程度显著下降[13]。Tesch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正压防护服热量与质量传递模型,模拟在不同送风条件下模型体表温度变化及水蒸气传输效率,为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结构、送排风参数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14]。

未来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人体工效学研究趋向于集成化,即将所有参数综合分析,采用现代模糊分析理论与人工智能,综合评价装备的生物学影响,给出各种条件下生理参数与热舒适性预测模型,指导正压防护装备的研制与应用[15,16]。

3 存在的问题

3.1 正压生物防护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

虽然正压防化服的出现与应用已历经多年,但以正压生物防护服为代表的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的提出与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正压值范围问题。国外标准对正压防护头罩和防护服内的压力上限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最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正压范围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状态监控。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压力、温湿度及风量等重要参数关系到服用者的安全与身心健康,有必要进行实时监控[17]。(3)送风量与人体工效学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确定。上文介绍了正压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相关研究,但对送风量这一重要参数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被普遍认可的结论。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各种送风量条件下人体各种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寻找出最为合适的送风量范围。

3.2 正压生物防护亟待建立与完善的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特别是防护服研制与检测的相关标准。国外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从各类防护面具、防化服、防核服标准中寻找研制与评价的依据[18,19,20]。以法国DELTA公司的正压生物防护服为例,它的生产与检测共采用了7项标准,加上手套、靴子等附件,一套正压生物防护的生产,要参照近10项不同标准,研制难度与管理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另外,仅从防护服研究角度考虑,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研制参考化学防护服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生物防护服的防护侧重点与化学防护服不同,因此亟需建立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相关标准,使研究与产品开发更加规范化。

4 展望

防护个人信息安全 第10篇

触目惊心

人民网4月27日的文章《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失控态势》称,国内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网络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不断成熟壮大,呈现产业化、集团化、跨境化、智能化的趋势,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失控态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在网络经济大潮下,用户的个人信息是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支付、网络营销等各类网络活动的基本要素,成为商家竞相开发的“金矿”和非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新华网3月4日题为《信息安全“黑洞门”触目惊心,一些重要数据流向他国》的文章指出,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门”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网站攻击与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用户隐私和权益遭到侵害。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甚至流向他国,不仅是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

光明网4月23日的文章《社保系统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称,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目前重庆、上海、山西等超30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海量社保信息泄露问题掀开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严重缺乏的法律短板。

《法制日报》5月1日刊发义章《社交工具成网络诈骗信息传播一大途径》提到,2015年1月至3月,北京市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共接到网络诈骗报案4920例。报案总金额高达1772.3万元,人均损失3602元:在个人电脑端,社交工具和电子商务网站是网络诈骗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占诈骗类报案总量的比例均为37.2%:个人电脑用户报案的所有诈骗类型中,虚假兼职以44.1%排在首位。其次是退款欺诈13.4%、网游交易12.4%,这三种诈骗类型占个人电脑端诈骗类报案总量的近70%。而在手机端用户报案中,虚假中奖以22.2%排在首位,其次是钓鱼盗号18.5%和虚假兼职12.8%。

追问缘由

《中国青年报》1月13日刊发题为《谁泄露了我们的银行信用卡信息》一文,认为信用卡信息泄密严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没有将商业银行对客户信息保密纳入监管追责范围,对银行制定的信用卡保密条款缺乏统一规定,致使各银行信用卡保密规定“五花八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二是商业银行没有将信用卡客户保密工作置于相应高度,内控漏洞多,惩处不力。致使一些银行“内鬼”私自将客户信息卖给非法牟利机构或个人:三是银行在泄密担责中处于强势地位,客户处于分散状态,加之法律存在问题,在信息泄露维权时,无法与银行抗衡。对银行信用卡相关条款。客户也只能被动服从。

光明网3月9日《大数据建设要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文章指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个人信息的泄露存在着下述原因:一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不完善。在现有法律法规中,既缺少对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利主体等概念的明确规定,也缺乏在数据的收集、使用和管理上明确的规范性指引。二是数据库本身存在重大安全缺陷。数据库也存在诸多的安全漏洞,黑客往往利用这些漏洞。对数据库进行侵入。由于对数据库访问的操作缺乏控制。很容易造成数据泄露,某些程序人员也恶意利用这些控制缺陷,在应用程序中埋下后门程序,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非法下载。三是数据使用监管存在明显隐患。企业对所收集用户数据的使用权边界模糊不清,用户无法了解自己隐私信息的用途,缺少知情权和选择权。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属于多头监管,公安部、工信部、商务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都负有个人信息监管职责,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监管无序。

《安徽口报》3月18日刊发的《个人信息频遭泄露,准在任性?》一文,剖析了哪些幕后推手的“任性”导致目前几乎人人自危的乱象。文章指出,首先,就是商业机构太“任性”,消费者几乎在各个消费领域都会遭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银行、电信运营商这些强势企业,就连商场、饭店甚至是理发店都通过订餐、办理各种消费卡等途径,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二是某些“任性”的权力,也助长了非法泄漏个人信息的“恶风”。群众到很多部门办事都要登记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才能领到“入门证”,这在安保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在索要这么重要的个人信息时,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防止其遭非法泄漏。三是由于政府各部门数据难共享,公安、人社、医疗卫生、税务等很多部门都掌握着一整套的公民个人核心信息。这些年查处的一些倒卖个人信息的案件中就有政府公职人员参与其中的情况。

人民网4月23日的文章《个人信息泄露拷问信息安全短板》指出,一直以来,国内不少部门和产业存在“重建设、轻运维”“重管理、轻安全”的情形,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大大低于欧美国家。而一些管理部门对个人信息安全不重视,即使出现了泄露情况也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筑牢防线

《人民日报》4月23日的文章《别让个人信息“露天存放”》指出,公民为了获得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供身份证明,并让渡一定的个人隐私。但这都仅限于必要的范围之内,而且获取个人信息的部门有义务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如果因为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跟不上,大量私密敏感的个人信息如同“露天存放”,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利用,造成公民信息泄露。这不仅给公民安全带来隐患,也会对有关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伤害。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更是一个制度命题。是否善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使公民免于“隐私裸奔”的恐惧,不仅折射国家理念,更涉及国家利益。正因此,国家已在推动网络安全立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而公民信息系统也需必要的功能整合,避免公民不断重复地提供身份信息,也便于统一安全标准和安全系统建设。

nlc202309020407

中国日报网2月27日刊文《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法律保障》提到,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公民个人隐私毫无疑问是必须加以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围显然远远大于个人隐私,有些个人信息或许谈不上隐私,然而一旦泄露同样会给公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伤害。个人信息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长期被忽视,导致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的事件屡屡发生,而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则使利益受损的民众难以挺身捍卫自己的权利。早在2005年,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就已启动立法程序,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快立法步伐。

人民网2月2日的文章《让法律成个人信息安全护身符》认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让法治成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护身符,也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在目前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个人信息被泄漏或非法利用,受害者可以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可以向公安、网络、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光明网3月19日题为《个人信息安全谁来保护》的文章指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让惩戒更加具有法律上的操作性。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保护公民权益,切实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堵死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

《人民日报》5月11日刊发《互联网要“+”,信息泄露要“-”》一文指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应对症下药。在国家层面,进行更多的投入必不可少,包括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科研攻关经费,支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培养和储备网络安全人才,加强技术防范,等等。制度层面,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泄露的问责机制,倒逼有关责任主体切实加强保护和防范工作。应把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一些重要部门设立“首席信息安全官”等职位。管理层面,政务信息系统自搞一套的情况目前普遍存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带来安全漏洞,如能有效整合,问题就会少得多。法律层面,当前日趋上升的个人信息泄露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密切相关。比如,《刑法》规定的“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并不包含疏于防范或者网络漏洞等问题,一些人很容易借此来逃脱责任,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温馨提示:为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支招

1 尽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例如所用用户名、密码等尽可能跟个人没有关系,让他人不易猜到。

2 各网站密码尽可能各不相同,防止因相同而全部被破解。可以设定一套统一规则,然后在各个网站稍加区分,例如在京东的密码里加入字母“id”,在网易的密码里加人数字“163”。

3 不要点击不可信的网址链接。很多短信诈骗都是因为机主点击网址后手机中毒所致。

4 不要扫描无法确认安全性的二维码。二维码相当于图形版的网址链接,近年来,通过二维码传播的病毒呈加速上升趋势。

5 公共场所,不可信的免费WiFi千万别联。不法分子会在公共场所搭建不设密码的WiFi,手机用户一旦连上,信息和资料就可能被盗取。

6 不要通过不可信的渠道下载手机应用。别觉得安装个软件而已,有问题卸载就好。一旦装上恶意程序,你的钱和个人信息可能马上就没了。

7 关注网络安全相关新闻,看到有网站发生信息泄露,及时修改自己的密码;看到他人受骗的遭遇。要汲取教训,避免自己上同样的当。

责编 文邦

防护面罩 第11篇

关键词:DR,立位防护屏,立位摄片,剂量,防护效果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93号出版物[1]认为要重视受检者的辐射防护,如何避免非受检部位接收X射线散射线以及对受检者进行有效的防护是放射医学防护的重要课题。立位摄片主要对头、颈、胸、腹部进行摄片,传统的防护方法为在受检者在非检查部位放置铅橡胶个人防护用品[2],并将球管束光器投射光野面积调整到与受检部位大小相适应。但患者佩戴防护用品不仅延长了检查时间,且个人防护用品多重复使用,亦存在交叉感染等问题。立位防护屏是进行DR立位摄影时对受检者进行防护的设备,其能够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情况下屏蔽有效线束之外的X射线散射线,避免不必要的照射。本文主要探讨评估立位防护屏在受检者进行DR摄影时的防护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体模剂量实验

1.1.1 实验仪器

选用标准男性仿真体模,总长度95 cm,双肩宽度46cm,胸廓厚度20 cm;岛津RAD Speed固定式数字化摄片机1台(由苏州市计量测试研究所校准);瑞典RTI辐射测量公司Barracuda-X射线机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由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校准),探测器型号:BarracudaMPD,剂量量程:15 n Gy~1000 Gy(2μR~100 k R),误差±5%,测量范围:35~155 k V,曝光时间:0.1 ms~2000 s;Sandway SW-80型激光测距仪,分辨率0.01 m;“移动式铅防护帘”(即立位防护屏),铅当量为0.50 mmpb/150 k V,防护屏由上下两块悬吊式铅帘构成,上防护帘面积630mm×320 mm,下防护帘面积640 mm×415 mm,中间孔径大小为410 mm×650 mm,亦可进行中间孔径大小调整,且悬吊式铅帘可上下移动调整高度,DR胸片架面积为600mm×640 mm。

1.1.2 实验方法

(1)对照组:将体模置于胸片架前,探测器固定在体模性腺部前,手动设置使用3个摄片条件(78 k V、16 m As,86 k V、25 m As,90 k V、31.5 m As)并将照射野调至胸片架大小,投射面积为60 cm×64 cm。使用激光测距仪确定球管中心距平板1.8 m,由于体模胸厚20 cm,故球管中心距体模胸骨柄1.6 m,使用定位十字线对准体模第5胸椎,每个条件自动曝光10次,共计记录30次剂量值。

(2)实验组:基本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另使用立位防护屏进行防护干预,调节防护屏上下铅帘孔径高度与DR探测器平板高度相等,利用激光测距仪确定防护屏铅帘距体模胸骨柄的距离分别为1、0.5和0 m(0 m时铅帘紧贴体模)的3个位置条件,每个位置条件曝光10次,3个摄片条件共计曝光90次,测得9组剂量值。

1.2 受检者剂量验证

1.2.1 实验仪器

岛津RAD Speed固定式数字化摄片机1台(由苏州市计量测试研究所校准);个人热释光剂量计58件(由苏州大学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进行退火),某公司所生产的X线性腺防护围裙,铅当量为0.50 mmpb/150 k V,尺寸约为475 mm×400 mm;某公司所生产的“移动式铅防护帘”(立位防护屏),铅当量为0.50 mmpb/150 k V,铅帘分为上防护铅帘和下防护帘,下防护铅帘即所使用验证部分,下防护帘尺寸为640 mm×415 mm。

1.2.2 实验方法

选取肋骨检查受检者58名,58名受检者体型正常,胸厚度无明显差异。分为A、B两组,每组29人。A组使用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进行防护,B组由于受检者面部高于性腺部等一系列原因,使用立位防护屏进行防护(距受检者5 cm)。使用热释光剂量计分别夹在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性腺部和立体防护屏下防护帘对病人性腺部进行测量,摄片部位均为胸部前后位,DR摄片条件固定为76 k V、16m As。共计曝光58次,后将热释光剂量计送至苏州大学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进行退火,每个剂量计片分为上片和下片,测得116个数据,取上片与下片的均数,并记录其剂量值。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体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受检者剂量实验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均数比较分析(t检验);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 19.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模实验屏蔽效果

体模对照组实验中,由于对体模不作任何防护,只将DR束光器照射野调整至胸片架面积大小,对照组辐射剂量统计,见表1。

体模实验组实验中,使用立位防护屏在不同距离对体模进行防护干预,认为在立位防护屏距体模距离<5 cm时此防护措施为接触屏蔽,距体模距离>10 cm时防护措施为阴影屏蔽(依靠防护屏的投射阴影防护X射线)。实验组测得辐射剂量值统计,见表2。

使用SPSS 19.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处理,不同曝光条件下不同距离的组间P值(P<0.01);在立位防护屏紧贴体模防护的条件下,与未防护的对照组相比,3种曝光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分别下降100%、99.4%、98.5%。这说明在不同曝光参数和防护屏距体模不同距离的条件下,组间的防护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接触屏蔽效果大于阴影屏蔽效果。

由于立位防护屏在距体模1.6 m时,立体防护屏上下铅帘孔径中央正好为球管束光器前部,故认为立位防护屏在距体模1.6 m处起不到防护效果,此时体模性腺部受到的辐射剂量与对照组相同。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绘制不同曝光参数和防护距离下立体防护屏防护效果图(图1)。从图中可看出立位防护屏距体模越近,体模性腺部所受的辐射剂量值越小。

2.2 受检者剂量验证结果

在76 k V、16 m As曝光条件下受检者热释光剂量计所测得辐射剂量值结果,见表3。

使用SPSS 19.0进行A、B组t检验结果:P=0.475>0.05,说明受检者佩戴铅围裙与使用防护屏对性腺防护效果无明显差异。由于人体密度和体模密度不同,X射线在两类模体上的散射也不同,且体模实验和受检者剂量验证所用的检测器材也不相同,故虽体模实验和受检者验证实验曝光条件相似,但测得的数值与意义均不同。

3 讨论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供的《人体各种组织及器官的辐射效应危险度和权重因子》数据推算:对于公众,每一个单位(Sv)的射线照射致癌机率效应为4.4%[3,4]。故检查中要注重受检者的防护,尤其是对甲状腺和性腺等敏感脏器的保护[5,6]。现实操作中,医院放射技师为加快工作进度,疏于对受检者采取防护措施[7]。而随着近年来电离辐射危害知识的普及,受检者逐步开始重视X射线检查中的防护问题。

立位防护屏通过上下两铅帘屏蔽非检查部位的漏射线和散射线,在进行胸部检查时,下帘主要对性腺进行防护,上帘主要对眼球进行防护;在进行腹部检查时,上帘也可以对甲状腺进行防护。由于上下铅帘的铅当量相同,故认为防护屏对于眼球、甲状腺与性腺的防护效果相同。李敏明等[8]认为在使用立位防护屏时,应在严格控制照射野的条件下尽可能增加防护屏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以降低主射线散射和其他散射线对受检者的照射。通过体模剂量实验得知,在不同的摄片条件下,防护屏距体模越近防护效果越好,尤其是当防护屏的铅帘紧贴体模时(距离0 m),所测得的剂量值最小,这说明接触屏蔽的防护效果优于阴影屏蔽。受检者剂量验证实验表明,使用铅围裙和立位防护屏的防护效果无明显差异。受检者佩戴铅围裙进行防护,检查时间较长、效率低,而立位防护屏定位后能快速进行摄片,提高了摄片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 Publication 93.Managing patient dose in digital radiology.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tional Protection[R].Oxford:Pergamon Press,2004:807-815.

[2]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

[3]Mazonakis M,Tzedakis A,Damilakis J,et a1.Thyroid dose from common head and neck CT examinations in children:is there an excess risk for thyroid cancer induction?[J].Eur Radiol,2007,17(5):1352-1357.

[4]傅强,卢涛,张琳.头部CT扫描时防护围脖对减少甲状腺辐射剂量的评估[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1):13-19.

[5]余巧生,蒋均远,仝青英,等.多体位医用X射线防护屏的研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2):30-33.

[6]汪荣,陈文辉,韩志江,等.胸部后前位摄影时甲状腺防护贴的屏蔽防护效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34(6):439-440.

[7]江东潞,周伟华,沈明亚,等.苏州市姑苏区社区人群放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析[J].医药前沿,2014,12:350-35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防护面罩】相关文章:

呼吸面罩08-22

防护标识及防护方案09-05

高压线防护防护方案09-11

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屏防护效果分析11-24

防护原则05-10

防护功能05-22

内部防护05-23

电梯防护05-24

防护建设05-27

防护对策06-01

上一篇:控制设想下一篇:中国无形资产投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