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疗法范文

2024-08-23

精神疗法范文(精选11篇)

精神疗法 第1篇

1 从治疗成败看精神疗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几种情况:在同样条件致病菌的作用下, 思想开朗的人比思想抑郁的人发病少而轻, 且病程短而易于恢复:由于医务人员不慎, 给患者增加了思想负担, 即使是小疾亦可酿成大病, 从而一蹶不振;有些病例经医生反复治疗无效, 而经人思想开导, 反使疾病痊愈了 (多为非器质性疾患) ;当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时, 其病易恢复, 反之, 既是用同样的药物也难以奏效。

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凡此种种, 都说明一个问题, 即药物不是万能的, 而精神因素在疾病的转归上, 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不充分了解这一点, 就不能有效地去把握疾病的进程, 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2 如何实施精神疗法

2.1 针对患者的特点有的放矢, 做到情、性、疑、忌四知道。

这就是: (1) 要彻底了解病情, 耐心静听患者对病情的称述, 不要片面追寻合乎医务人员主观印象的材料, 不要轻易下诊断。因为只有全面了解病情, 综合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知其性格特点。对活泼开朗, 或多愁善感等不同性格的患者, 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于前者, 要使患者认识疾病, 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后者,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 一定要斟酌检点, 因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任何不在意的只言片语和无足轻重的不协调动作, 都会想出许多的与他本身疾病有关的问题, 从而不利于治疗。 (3) 知其所疑。医务人员一定要想办法知道患者想的是什么, 并针对其疑点进行劝解。如一"慢性咽炎"患者, 因自觉某些症状与邻里因食道癌而死亡的患者相仿, 怀疑她自己患的是食道癌。虽经多方检查亦未解除她的顾虑。于是我们在对一严重食道癌患者造影时, 让她在场观察钡剂通过受阻的情形, 然后将X线片与她本人的X线片对照, 方打消了她的顾虑。 (4) 知其忌讳之点。如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及其心底的伤痛等。对于患者忌用的药物, 应避免再用;对患者心里的伤痛, 应避免再刺激。如不注意这些问题, 易增加患者思想上的痛苦和紧张的情绪, 使药物治疗不易发挥作用。

2.2 进行医德教育, 做到温、庄、耐、诱。

这就是: (1) 对患者语言要体贴同情, 态度要温文尔雅, 使患者从医务人员的语言中感到温暖和鼓舞。只有这样, 患者才会信赖医生, 把自己的病情如实地向你反映, 使其辨证有所遵循。 (2) 举止端庄、环境肃静。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只有举止端庄, 才能受到患者的尊重和信赖。清净的休息环境可以给人一种舒适安逸的愉快感觉,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 体格检查要耐心、仔细、全面。即使知道没有重大问题, 也要坚持全面仔细地检查, 使患者从你的行动中, 感到你对他的疾病是高度负责的。 (4) 有些患者比较固执, 只相信某一种药能治他的病。对于这种患者, 医务人员不要横加指责, 首先要取得病人的信赖, 然后采用诱导的办法, 以达到治疗目的。

2.3 治疗要做到表、商、防、破。

这就是: (1) 对于思想顾虑较大的患者, 在用药上首先要解决表症之急。因为这种病人病程较长, 思想负担很重, 对于任何治疗都想急于求成。然后用药后, 在近期内不能取得进展, 便会丧失治疗信心, 使治疗失败。 (2) 对于某些用药和操作, 事先要与患者商量, 取得他的同意和合作, 不然就会给处治带来困难。 (3) 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因为任何药物的毒副反应都可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而不利于治疗。 (4) 破除迷信。有的患者, 病后久治不愈, 就寄希望于迷信活动, 到处求神卜挂, 往往使一些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 丧失了治疗时机。所以, 医务人员一定要大力宣传无神论的思想, 用一些现实事例对患者进行说服教育, 消除患者的迷信思想。

精神分析疗法 第2篇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是探讨人的心理(主要是潜意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 基本原理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作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治疗的实施过程

在正式开始分析之前,需要经过两周的评估阶段即实验性分析阶段。在评估阶段中,治疗者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并探索下列内容:来访者发病的原因;生活史;既往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最初的记忆;经常出现的和近期的梦;对考察来访者的理解力先前治疗及治疗者的体验;观察来访者如何与治疗者建立关系;尝试性解释。治疗者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在初次会谈后确定的治疗对象中仍存有不适合做精神分析治疗的来访者,并加深对来访者的了解,同时也是一个让来访者接受治疗者的过程。

第一阶段。此阶段先就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过程、治疗规则及治疗双方各自的职责进行解释,取得共识。其次,治疗者在来访者对治疗的目的、过程有所了解后,就应该对自己有所“节制”,尽可能地少讲话,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倾听来访者关于内心世界的描述,并设法了解来访者及其潜隐的潜意识冲突的情形。但在开始阶段,治疗者只处理来访者所陈述内容的一些表面问题,不深挖更多的潜意识材料。治疗者应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温和,引导来访者把治疗坚持下去。此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

第二阶段是移情的出现及解释。随着治疗的进行,来访者开始出现对治疗者的移情。移情实质是来访者过去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和反应方式在治疗者身上的投射。治疗者要向来访者解释这一点,使来访者对自己将过去的经历、体验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情况有所认识。来访者在理解了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怎样影响和决定着他现在的经历和体验后,就能选择较为灵活的行为方式并做出较为恰当的选择。

第三阶段即修通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它运用以自由联想、解释为主的各种技术,向来访者揭示他的潜意识欲望和潜意识冲突,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意义,获得并加深理解和领悟。对阻抗的克服也是修通工作的任务之一。修通是反复、曲折的艰苦过程。此间,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联想和回忆,有时会发掘出某些重大的早年生活事件,治疗者应随时给予分析和解释,加深、打通来访者的领悟,尤其是情感性领悟。

第四阶段,是治疗的结束阶段。当主要的潜意识冲突已经修通,治疗者就确定一个结束治疗的日期。这一阶段中,要解决来访者对治疗者的依赖问题和拒绝中止治疗的企图。面临结束时,有些来访者的移情会变得更为突出。常见的表现是来访者已经消失的症状突然恢复并加重,或者推翻原来的解释和领悟,这实际旧来访者不愿结束他对治疗者的情感依恋的表现。对移情的解决仍然主要靠解释。一旦来访者正视移情问题并做好结束治疗的准备,症状就会消失,并将获得自我的成长。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1.自由联想 一般来讲,精神分析是从自由联想开始的,或者说,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技术。自由联想方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造的,他曾称之为“到达潜意识王国的康庄大道。”

自由联想的基本要求是,让来访者集中注意于头脑中“流出”的任何念头、意象或思想,不用意识指导思维,不对出现的东西进行任何评价,随时说出这些意念。2.阻抗分析

在自由联想中,弗洛伊德发现来访者的联想并不“自由”,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使治疗重心偏移,他把这种现角称为“阻抗”。阻抗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潜意识的。有意识的阻抗可能是来访者怕治疗者对自己产生坏印象,或担心说错话,或是对治疗者还不能信任,这种情况经治疗者说服即可消除。

阻抗表现形式从产生根源来看,阻抗可分为五种。

一是潜抑性阻抗,这是自我阻止潜意识内容暴露的一种无时不在的自动倾向。

二是移情性阻抗,来访者将早期情感体验转移到治疗者身上,他不再注意自身和治疗进程而是关心治疗者了。

三是新近获益性阻抗,这是由于来访者的某种症状使他有所获益,由于不愿意放弃这种获益从而不愿改善症状。

四是反复冲动性阻抗,这是弗洛伊德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阻抗所赋予的名称,他认为这些阻抗是一种自我侵犯本我所引起的。

五是超我阻抗,这是由于来访者把自身的症状作为一种应受的惩罚,他从超我的角度看待自身目前的状况,认为自己不值得变好,本就该接受惩罚。

3.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中最深奥难懂的方法。对梦的解释和分析就是要把显梦的重重化装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其隐义。当治疗者和来访者合作揭开某个梦的秘密时,其梦的真正意义便有助于揭开来访者症状的真意,达到治疗的目的。

4.移情

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分析是让个体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情感和冲突从潜意识的深处浮现出来,实际上出现了情感的回归。当来访者重新体验这些情感时,会出现依恋于治疗者的倾向。

移情有的是正向的、友爱的,有的是负向的、敌对的。但移情并不是对治疗者产生的爱慕,也不是有意识的恐吓,而是来访者潜意识阻抗的一种特殊形式。移情表示来访者的力比多离开原来的症状而向外投射给治疗者,此时移情成了治疗的障碍,也成了治疗的对象。

移情是来访者的潜意识与这个世界的一个沟通方式,随时随地驱使来访者的行为,并且扭曲对现象(咨访关系)真实的认识,衍生出复杂的心理问题,而自己还不知道。透过移情,帮助来访者增进自我认知正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工作。

5.反移情

反移情是治疗者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倾向。狭义的反移情指治疗者把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和情绪等投射于来访者身上。广义的反移指治疗者因来访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

6.解释

日记疗法抚平精神创伤 第3篇

两位老师的不同遭遇说明,当一个人面临强大精神压力时,除了向亲友倾诉、找心理医生疏导外,还可以通过写日记进行自我宣泄。写日记是进行自我心理干预、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研究证实,如果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记述一件生活或工作中最为忧虑和烦恼的事情,便会得到正常的宣泄途径,使原来的抑郁心情得到改善。这对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化验结果也表明,善于用日记、书信及其他文字形式吐露自己的忧虑和烦恼的人,能大大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

“写日记可以治疗精神创伤”。这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有过精神创伤的人,如果开始认真写日记,6个月后便可基本恢复健康。他选择了50名有精神创伤的人进行实验,让其中一半入每天写日记,把自己认为不愉快和感到忧伤的事情记下来,并写下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血液检查,发现认真写日记的人几项免疫功能指标都有所改善,而未写日记的人则没有这些变化。这说明,对因失恋、丧偶、工作中遭遇困难或挫折而引起的精神疾患,均可用日记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近年的医学研究还证明,写日记能预防老年性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症实际是一种老年精神疾病,该病的早期症状是记忆障碍、健忘、失眠及性格的改变,逐步发展为忘记自己的名字、亲人、家属,最终形成痴呆。研究人员认为,老年性痴呆如在轻型前期或轻型期被发现,可以采用写日记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坚持写日记,把一天中的大事小事都记下来,并于每周末或月末将写过的日记重温一遍。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种脑功能训练。如能持之以恒,则能有效地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

精神疗法 第4篇

从精神分析疗法来说明, 我认为可能是和童年的一些遭遇或者阴影或者某种朋友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结造成的。我朋友曾和我聊起小时候很独立, 大概在有记忆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培养他自己洗澡, 然后通过一些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试着分析, 朋友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当谈起生活习惯的时候朋友说起不喜欢泡澡, 觉得麻烦, 比较喜欢淋浴。后来朋友自己提出有可能是以前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独立洗澡时发生了一些自己已经忘却的不是很愉快的回忆。精神疗法比较关注与本身自己潜意识里面的心结, 达到从内心接受从而最终能够正面这些问题。

从行为主义疗法分析, 推测朋友可能是把游泳与之前的一些小时候在洗澡时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照顾从而把泡在水里甚至游泳和恐怖的经验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可以通过描述这一行为的实际效果比如说现在成人在泡澡的时候危险不大, 通过行为治疗, 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精神分析是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情绪迁移关系有时会发生。行为主义疗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以及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处理各种问题行为。

精神分析法、分析性心里治疗, 是心里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的核心理论是: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目标在于他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 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 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心理治疗派别, 是当代心理疗法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我认为在治疗中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不同, 精神分析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 是非理性, 由潜意识来形成动力的来源。而行为主义则认为个体的行为经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造成。所以可以看出: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心里决定论原则:心里过程不是偶然发生的, 某些偶发时间看似无因可查, 却实则有其行为意义。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现的额许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问题, 都可能源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障碍。比如说有我有一位朋友总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经常劈腿, 他经常和我抱怨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他也很想结束现在的这种复杂的感情生活, 但是往往身不由己更加的心不由己。在试着为其咨询的过程中, 我曾经用自由联想法让其说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谈论他的感情生活的同时, 我听到一个看似无关的信息, 朋友说自己从小就很受女性的欢迎。小的时候由于母亲经常在外地工作, 爸爸就带着他去自己工作的单位, 在上学前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父亲的单位渡过的, 单位里面有很多的阿姨都很喜欢他, 经常会带他去各种场所玩耍和买各种玩具和零食给他, 甚至很多阿姨都在工作的空闲时间抢着逗他玩。所以他认为自己很受女性的欢迎。我认为这可能是他小时候在需要母亲的陪伴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 对母亲的依赖移情到了差不多年纪的各位阿姨身上, 其潜意识里面是渴望有母亲般的关怀, 从而把这种渴望小时候移情到父亲公司的阿姨身上, 成年后就把这种渴望投射到不同的女朋友身上。然后我建议朋友正视自己的潜意识里面的这种动机, 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心理上的这种冲突, 也希望能在之后的感情中不要再有阴影。

对于行为主义治疗法, 其中有一项方法是系统脱敏, 主要用语治疗各种恐惧症状, 比如害怕某种动物、考虑焦虑、社交恐怖等。通过使来访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接触 (实际的或想象的) 恐怖对象来克服焦虑。

在行为主义疗法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位朋友以前从来不吃牛蛙, 后来口味改变了变得很喜欢吃牛蛙。之前朋友小的时候和外婆去外婆的家乡探亲, 在乡间小路上看有很多的青蛙也不知道是癞蛤蟆之类的, 当时可能正好是产季, 据她说在路上看到很多鲜活的青蛙, 然后看到了一些被车压过的变得血肉模糊扁扁的青蛙的尸体。从此之后她就再也不敢直视这类的生物了, 陪她母亲去水产市场的时候走到卖牛蛙的摊位附近就会感觉到莫名的恶心, 同桌吃饭的人点了牛蛙等她也会感觉到不舒服。现在我觉得是她把牛蛙和之前小时候的惊吓的体验联系了起来, 使牛蛙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刺激, 从而对这件事物有了直接的条件反射的反映。后来我们问朋友为什么她又开始吃牛蛙了, 她是说她母亲认为偏食是不对的, 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把牛蛙的肉剁成小块和她说是鸡肉和蔬菜一起混着炒给她吃, 在吃了一段时间后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或者的恶心甚至还比较喜欢这种食材后她母亲才告知这是牛蛙, 然后朋友虽然在知道后有一段时间感觉到不舒服但是之后看到餐桌上有牛蛙后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到之后也能够在知道是牛蛙的情况下很开心的用餐。其实总结下来这就是她母亲为其做的一次系统脱敏的治疗。首先是焦虑时间层级, 朋友认为最恐怖的事情是吃那些像是青蛙的生物, 然后按照从高到低是同桌有人吃像青蛙的生物, 看到这些像是青蛙的生物和想到这些像是青蛙的生物。然后她的母亲就直接用了现实脱敏来完成, 直接让她面对她最恐惧的最大焦虑的吃像是青蛙的生物, 在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可怕之后, 青蛙对朋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慢慢消失了。然后慢慢为了巩固脱敏的效果, 朋友的母亲通过不断强化这个行为来打到巩固的目的, 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同理的还有一个朋友本来不敢吃辣椒因为怕长痘痘, 后来在真的慢慢吃辣椒后变得嗜辣等, 其实仔细的想想我的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行为主义疗法的例子。

摘要:本文是以心理咨询理论为依据对心理咨询的相关尝试记录, 使用治疗方法为精神分析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 并对同一个案不同疗法进行比较说明

关键词: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行为主义疗法

参考文献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 第5篇

安娜的治疗引起了弗洛伊德对催眠的兴趣。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就从布洛伊尔那里听到了安娜的病例,1885年10月,他到巴黎跟随夏科学习催眠,前后有六个月时间。他把安娜的病例告诉了夏科,但夏科对此并不感兴趣,这给弗洛伊德浇了一盆冷水。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了一间自己的诊所,并与玛莎结婚。这时的弗洛伊德,要么是沉醉于新婚燕尔的快乐之中,要么是鉴于他那位前辈同乡梅斯梅尔的遭遇而有些犹豫,总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还是限制自己只使用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水疗法、按摩疗法等(Jones,1953,Chapt12)。“由于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他从1887年12月开始使用催眠,显然,他试图想把病人的症状压下去。”(RalphR.Greenson:)

从夏科那里,弗洛伊德知道了癔症并非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疾病。但在催眠方面,他更倾向于南希学派,虽然他们和以夏科为首的萨尔拜特利尔派水火不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认为,催眠就是“诱发一种增强人对暗示的感受性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一开始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例如,他曾接诊过一个女病人,这个病人名叫苔莎,25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佣人,接连几个星期在夜间醒来就半裸着身子跑到大街上,几乎不吃东西,体重急剧下降。弗洛伊德诊断她为癔病,并给她做催眠治疗。

他把指尖轻轻地放在姑娘的眼皮上,说了些安慰的话。等姑娘入睡后,他便暗示说,她本来是个健壮的姑娘,她的病会好的;她用不着害怕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她的胃口会好起来的,夜里也能睡得安安稳稳。十分钟后,他唤醒了苔莎。苔莎睁开眼睛惊讶地叫道:“医生先生,我都不相信,我饿得慌呢。我要买一个甜面包圈儿,在回家的路上吃。”(欧文·斯通著,朱安等译:《心灵的激情》P379)

催眠治疗的这种基本框架至今亦然。Revenstorf教授在中德班上做过一次催眠演示,他的做法是给处于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讲故事,采用隐喻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暗示的作用。类似的病例赵旭东博士也曾经做过,而且据说效果很好。但弗洛伊德在一开始使用催眠疗法时,安娜的所谓“谈话疗法”就始终在他脑际萦绕。为了对催眠有更多的了解,弗洛伊德曾于1889年专程到法国拜访了南希学派的两位催眠大师伯恩海姆和利波特,并兴致勃勃地对他们讲述了“谈话疗法”的过程,但和夏科一样,两位大师对此反应极为冷淡。伯恩海姆甚至告诫他:那样做无异于让医生去充当听人忏悔的牧师。弗洛伊德再次陷入孤独之中。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1889年,弗洛伊德给埃米·冯·N夫人进行了治疗,这个病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病例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想通过催眠来达到宣泄(catharsis)的目的。这可以看做是精神分析在治疗理论上的第一个假设,即: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癔症症状——引者)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述这种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

浪漫又时髦的精神病疗法 第6篇

超自然理论

(supematural theories):

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神的干预、诅咒、魔鬼附身和个人罪孽的结果。因此,去除疾病需使用宗教仪式、咒语、忏悔和赎罪等方式。例如:

《圣经·旧约》第一卷中,摩西警告其子民,如果他们“不服从上帝,你们的主,或者不仔细按照他的戒律和命令去做……上帝就会用疯狂、失明或精神错乱惩戒你们……”因此希伯来人认为,疯狂是上帝的惩罚。

18世纪,欧洲普遍采用威吓的方式治疗精神病人,希望能把他们从疯狂之中“叫醒”。德国一家精神病医院曾让病人住进爬满蛇群的地牢,以期望如此恶劣的环境能“唤醒”病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住进精神病院期间,甚至曾被用脚镣手铐绑到地板与墙壁上,遭到看护人员的鞭打。

生物学理论

(biological theories):

此理论认为精神疾病类似于生理疾病,都是由于体内某系统出现故障而造成的。根据生物学理论的观点,治疗的恰当手段就是恢复身体的健康。

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美国精神医学之父”的精神科医生本杰明·拉什(DrBenjamin Rush)在他的代表作《精神疾病的医学研究与观察》(Medical Inquiries andObsclwations upon the Diseases of the Mind)把精神疾病归为动脉疾病。他写道:“一种不受控制的食欲造成血管负荷过量。”所以,他提倡利用轻度节食、催泻与催吐以及冷热淋浴以缓解过度的新陈代谢。同时,他还建议患者放血。他曾夸耀在经过47次放血后,排掉一名病人470盎司的血液。

同时期精神科医生亨利·卡顿(HenryCotton)相信精神疾病是由于“自体中毒”,他的治疗方式是拔光病人的牙齿并摘除他们的大肠。极受推崇的霍普金斯大学阿道夫·梅尔医生曾如此称赞卡顿的工作,“具有先驱精神的卓越成就”。

还有医生认为,精神疾病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白血球数量,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有些医生会把马血注射到病人的腰窝,让血液与脊液混合。

另外还有部分医生认为,发烧是让精神病患者苏醒的良方,特别是针对一般麻痹的僵直症状。为此,有些医院还备有疟蚊和病鼠,用来叮咬治疗对象,让其产生发烧现象,以便杀死体内的不平衡因素。

心理学理论

(psychological theories):

心理学理论认为精神障碍是心理创伤造成的,例如丧失亲人或长期的压力。因此,提出休息、放松、改变环境以及配合某些草药的之类方案,谈话疗法(佛洛依德的主推疗法)、物理疗法以及静养疗法也就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在配合的物理疗法中,有医生建议水疗:如果要治疗躁郁症,老年痴呆,热气浴很适合;退化性忧郁症,得用结晶盐按摩8—12分钟;神经痛治疗奇招叫做“诱导坐浴”,从浴缸起身时,用一通华氏80度的冷水泼臀部;如若想要提神,则用3种不同温度的热水分别快速连续地泼……在阐述其原理时,该医生说:“泡过愉快温暖的澡后,你难道不会觉得比较放松吗?”

不过有医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对男性患者进行睾丸紫外线照射显然要比水疗更具疗效。他坦言,这种疗法“就目前我们所知,和个人的整体福祉并无关联”。

精神疗法 第7篇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在临床实践中已引起高度重视, 比较运动训练和控制饮食在改善抗精神药物引起的体质量增加中的作用, 观察其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一般收集随访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首次住院患者,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入院前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体质量正常;服药后定期门诊随访, 体质量增加超过入院时10%;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6个月以上, 共104例, 随机分为运动组及饮食组, 6例中途失随访而脱落, 实际完成98例。

运动组49例, 男24例, 女25例;年龄15~74岁, 中位年龄33.9岁;体质量49.5~101kg, 平均67.7kg。饮食组49例, 男25例, 女24例;年龄11~81岁, 中位年龄38.6岁;体质量36~91kg, 平均63.4kg。2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动组每天2次做有氧训练, 强度中等, 每次30~60min, 包括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健身操, 训练项目因人而异, 每次任意选择1~2种, 疗程3个月。 饮食组合理平衡膳食, 低能量饮食, 素食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或含纤维较多的食物, 不吃或少吃含脂肪较高的食品。基本控制不吃零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测体质量1次。

1.3 疗效评定

显著:以体质量较治疗前下降≥7%;有效:体质量较治疗前减轻<7%;无效:治疗后体质量增加或无改变。

2结果

运动组体质量由疗前平均67.7kg减至62.1kg, 平均减轻5.6kg;饮食组体质量由疗前平均63.4kg减至61.1kg, 平均减轻2.4kg, 运动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减轻显著多于饮食组。 运动组显效31例, 有效17例, 无效1例;饮食组显效5例, 有效42例, 无效2例, 以运动组显效较好。

3讨论

据知抗精神病药物因其对多巴胺 (D2) 、5-羟色胺 (5-HT2) 和组胺 (H1) 受体的阻断作用, 产生镇静作用, 活动量减少, 食欲增加, 导致体质量增加, 且大多出现在治疗早期, 增重至1~2年后达稳定水平, 一般可超过基础体质量的10%, 甚至可达10kg 以上[1]。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几乎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中均不同程度存在, 是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之一, 且易并发其他躯体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 现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药源性肥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 控制饮食, 增加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据此本研究通过增加运动, 体育锻炼, 控制饮食的方法在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质量增加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尤以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更加显著。本研究中患者通过治疗体质量下降后, 运动增加了肌肉对血中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 脂肪细胞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 使脂肪细胞瘦小;同时也使多余的血糖被消耗, 不能转化为脂肪; 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可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 加速富含三酰甘油的乳糜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 故能降低血脂, 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最终加快游离脂肪酸的作用。控制饮食减少了脂肪的摄入和合成, 可避免过多的脂肪在体内储存[2] 。

参考文献

[1]郑瞻培.精神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4.

精神疗法 第8篇

关键词:新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约有1/5会出现病情迁延, 由于患者需较长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 患者很容易出现兴趣减少, 情感淡漠以及自理生活能力下降等情况[1], 严重者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以及精神残疾。因此选择一种容易操作、效果确切且可以较好执行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先生在1920年创始的心理疗法, 经过几十年的使用, 其后继者将该疗法进一步发展,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森田疗法[2], 其核心是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 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不要受症状的干扰, 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和工作[3]。新森田疗法的住院式分为绝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社会康复期四个阶段[4]。因此笔者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新森田疗法治疗, 并与49例接受内观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比较, 为探索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住院治疗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年龄23~45岁, 其中男52例, 女60例, 病程1~12年。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63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 (36.4±12.1) 岁, 病程 (5.4±2.6) 年;观察组49例, 平均年龄为 (36.9±15.3) 岁, 病程 (5.8±1.9)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采用奥氮平 (10~30 mg/d) 进行治疗, 两组奥氮平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干预方案

1.2.1 观察组干预方案

观察组患者入选后, 积极进行系统性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采用新森田疗法进行干预, 住院期间接受研究小组统一管理。住院治疗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1) 绝对卧床期:患者独居一室, 除了吃饭、如厕外, 其余时间不得下床活动, 禁止会客、谈话、吸烟、读书、写字等。该期持续4~7 d。 (2) 轻作业期:仍然禁止读书、交际, 每天卧床时间保持7~8 h, 白天可以到户外活动。从第3天开始, 可逐渐放宽对患者工作量的限制, 并引导患者避开对疾病的注意, 关心外界活动。该期持续4~7 d。 (3) 重作业期:继续禁止会客、娱乐, 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 患者在医院里和其他患者一起劳动, 互相不谈自己的疾病。在此阶段学会对症状置之不理, 进一步将精神活动能量转向外部世界。该期持续4~7 d。 (4) 社会康复期:此期为患者出院做准备, 要指导患者回归原社会环境, 恢复原社会角色, 使患者在工作、人际交往及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顺应自然的原则, 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该期持续1~2周。

以上各期的情况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来进行及时调整来, 使患者达到对精神的自然流动及其演变有实际的体会, 消除以前对病的臆断和误解, 达到心理上的“自然流动、无所住心”的状态。

1.2.2 对照组干预方案

内观疗法主要是回忆和检讨自己所作所为中存在的问题且予以彻底反省, 比较自己对他人的冲撞和他人对自己的仁爱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并进行自我洞察、自我分析, 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 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应对与自己有紧密关系的人和事做三方面情况回忆, 然后按年代顺序进行回忆, 站在对方的态度上进行分析观测, 并作自我责备, 进行回忆反思, 使其从焦虑、不满、对抗的情绪状态转变到愉快的、善意的、对他人有发自内心感谢的心态中去。内观治疗师每天与患者访谈约15 min, 对其治疗过程中内观主题的适当提示, 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并对下一阶段的内观提出指导和建议。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满意度量表 (lifesatisfactionratingscale, LSR)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均接受经过专业培训、不了解分组情况的评定者测评, 此量表包括3个独立的分量表:其一是他评量表, 即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soales) , 简称LSR;另两个分量表是自评量表, 分别为生活满意度指数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B) , 简称LSIA和LSIB。

1.3.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包括客观支持 (3条) 、主观支持 (4条) 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3条) 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

1.3.3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severty of illness, CGI-SI) 评定疗效

采用0~7分的8级记分法, 根据具体患者的病情与同一研究的其他同类患者比较, 作出评定:无病 (0分) ;基本无病 (1分) ;极轻 (2分) ;轻度 (3分) ;中度 (4分) ;偏重 (5分) ;重度 (6分) ;极重 (7分)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满意度量表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热情与冷漠、决心与不屈服、自我评价、心境等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 (P<0.05) , 对照组采用内观疗法后决心与不屈服项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升高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自我评价、心境评分较对照组出现显著升高 (P<0.05) 。见表1。

2.2 两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 (P<0.05) , 对照组采用内观疗法后客观支持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0.05) , 对照组采用内观疗法后客观支持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0.05) 。见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常见的诱因包括精神刺激、病前个性特征包括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的存在, 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和代谢障碍也可以引起大脑功能紊乱[5]。尽管导致精神分裂症有以上很多因素, 但还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迄今未找到发病原因。如有的患者没有明显原因而缓慢起病, 开始时仅见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 常离群索居, 沉默寡言, 以后症状日益明显因而出现个人生活懒散、行为怪异、痴笑、暴怒等情况, 而躯体方面的检查往往是正常的[6,7]。目前治疗方法多为是对症处理, 长期服药过程中常出现焦虑、抑郁、用药依从性差等问题, 部分患者很容易出现病情反复[8]。因此,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住院的急性期患者采用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目前认为早期适当的心理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恢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 心理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效果明显。

由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热情与冷漠、决心与不屈服、自我评价、心境等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差异, 采用内观疗法后决心与不屈服项较治疗前有差异。观察组治疗后自我评价、心境评分较对照组有差异。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差异, 采用内观疗法后客观支持分较治疗前有差异。观察组治疗后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评分较对照组有差异。观察组采用新森田疗法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差异, 采用内观疗法后客观支持分较治疗前未出现差异。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出现差异。新森田疗法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在减少复发、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对住院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新森田疗法, 可促进患者不良认知模式的改变以及个性的成熟[9], 对应对事件的心理素质有大幅的提升, 而对工作及生活树立适当的计划和目的[10], 对后期社会生活的尽早适应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而内观疗法多强调对内心的反省, 缺少对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以及与外界交往[11], 相对于新森田疗法效果为差。

精神疗法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以下,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③无突出的阳性症状, 病人的兴奋、冲动、外逃、伤人等阳性症状已基本控制, 以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 阴性症状量表 (SANS) 评分在48分以上;④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无重大躯体合并症如颅脑外伤、脑卒中、糖尿病、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色盲等, 以免影响计算机操作功能;⑤经封闭式住院治疗3年以上;⑥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 在本院及兄弟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条件200例, 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单数分入研究组, 双数分入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研究组采用计算机作业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式护理。其中男133例, 女62例, 脱落5例, 脱落率2.5%, 实际完成195例。研究组 (下称A组) 97例, 男66例, 女31例, 年龄42~60岁, 平均42.5岁, 病程3~30年, 平均14.5年。对照组 (下称B组) 98例, 男67例, 女31例, 年龄44~59岁, 平均44岁, 病程3~31年, 平均13.8年。组间的年龄、性别、病程、服用药物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封闭式护理管理方法, 不开展任何形式的作业疗法。研究组的病人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 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干预, 具体实施如下。

1.3.1 制定训练计划

每天由专职护士组织计算机作业, 训练前由2名护士向研究组病人讲解计算机作业疗法的目的、意义、作息时间及注意事项, 每周由专职治疗师集中授课, 讲解计算机知识、操作方法, 病人熟悉操作规程后, 进行作业训练治疗。

1.3.2 治疗方法

入组病人每天上下午到医院康复中心进行计算机作业疗法训练, 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电脑扑克、电脑游戏、电脑拼图、电脑日记、电脑上网等作业, 鼓励患者写出自己的康复体会, 制作电脑作品, 网上健康知识咨询, 网上信息查询等, 每次90分钟, 每周5天, 3个月为一疗程。1周进行康复评分并以代币奖励进行阳性强化训练, 对病人出现好的行为时就给病人若干相当于钱币的筹码, 筹码可以兑换成病人喜爱的东西, 如食物、工艺品或参加某种娱乐活动。这种方法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衰退的病人可恢复建设性行为, 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

1.4 疗效评定

以阴性症状量表 (SANS) 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30) ,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两组于康复治疗前, 治疗后1、3、6月分别进行评定。量表评定由2名从事精神科多年的临床护师担任, 评定前进行了多次训练, 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二者一致性较高。并予以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在计算机上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2 结果

2.1 NOSIE-30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激惹、总积极因素、抑郁、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社会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仅精神病表现、迟缓两项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前后自身对照, 各因子差异均有极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ADL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个月, 与治疗前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6个月后, 与治疗前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步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2)

2.3 SANS评定结果

由表3显示, 治疗前后两组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个月, 研究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注意障碍、社交缺乏均好于对照组 (P<0.05) ;治疗3个月、6个月SANS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 (P<0.01) 。表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并有明显效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 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和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 而康复效果和质量是人们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选择在本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对上述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得出如下结论。

3.1 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有效提高病人的住院生活质量

有研究报道对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以康复训练方法如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工疗、音乐治疗、体育活动及交往、定期与病人会面等等, 经康复训练前后比较, 康复训练后病人有自知力, 仪表整洁, 生活规律, 情感适切, 接触好, 对答切题, 能增加痊愈出院率。增加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病人思维活动扩展, 锻炼接触外界, 适应外界能力, 生活能够自理[4]。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业疗法对上述符合条件的病人进行了训练, 改变了病人原来刻板的生活, 陶冶了情操, 丰富了病人的住院生活, 使病人生活规律, 分散了病人的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 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进步。说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改善病人的住院生活, 提高其住院生活质量。

3.2 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阴性症状, 延缓精神衰退

计算机作业疗法是应用先进的电脑工具, 训练病人动手、动脑、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一项作业治疗。通过手、眼、脑协调统一的活动, 增进病人手的技巧性、关节灵活性和操作正确性, 提高病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其一定的3.3 提高了病人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

本研究中研究组接受计算机作业疗法训练后, 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接触交流增多, 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增加了兴趣和注意, 同时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逐渐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病人在活动中取得的一点成绩护士及时给予肯定, 使其重新建立自信心, 改善焦虑、自卑的精神状态, 提高了社会兴趣, 改善了社会功能, 说明计算机作业疗法能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增强生活动力、改善人际交流、缓解情感冷漠, 但结果也反映出计算机作业疗法只能延缓病人的精神衰退, 而不能改善精神病性症状。

电脑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技能的一部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电脑正在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经, 电脑集应用性、学习性与娱乐性与一体, 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休闲和精神康复治疗方式,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不亚于国外心理社会技能训练模式所获得的效果[6],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作业疗法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方法:将200例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采用计算机作业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式护理。观察6个月,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3、6个月予以以阴性症状量表 (SANS) 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30)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定。结果:两组在实施干预前SANS、NOSIE-30、ADL差异不明显 (P>0.05) , 实施干预后两组SANS、NOSIE-30、ADL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显著 (P<0.01) 。结论:计算机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作业疗法,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

参考文献

[1]卢世臣.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577.

[2]张喜梅, 肖春玲, 朱凤艳.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3) :150-151.

[3]王明兰, 杨军芝, 张继英, 等.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0) :214.

[4]许玉兰.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训练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06, 27 (8) :894.

[5]Bell M, Bryson G, Greig T, et al.Neurocognitiveenhancement therapy with work therapy:effects onneuro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J].Arch.Gen.Psychiatry, 2001, 58:763-768.

精神疗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5月-2013年5月这一阶段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剔除药物依从者, 排除患有其他类型心理疾病患者和伴有心脏、肝脏和肾器官身体急症的患者。其中, 男67例, 女43例, 年龄16~50岁, 平均年龄 (25.67±6.24) 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54±0.69) 年。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上述110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55例, 对照组5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服用利培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10309) 予以治疗, 初始阶段每天服用药量为0.5~1 mg, 一周之后, 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以个体差异为标准给予药剂, 药物剂量为2~4 mg/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药物治疗并行心理康复疗法进行治疗, 药物使用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心理康复疗法: (1) 所有操作皆由笔者所在医院资深心理指导医护人员进行, 在治疗初期, 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抚慰患者家属情绪, 使其调整心态, 促其做好后期的监护工作。 (2) 每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 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症状, 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病症的发展过程、转机及治愈后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 使患者不仅可以清晰明确的知晓何为精神分裂症, 还可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治愈病情的信心和决心。 (3)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 给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患者因为病发时给他人带来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并不会因为患者当时属无意识状态而消失, 加之当前社会对心理方面疾病均存在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患者常常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并逐步产生自我厌恶心理。因而,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时, 与患者多沟通交流, 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 了解患者对于当前自身生活状态的看法, 满足患者情感表达欲望。在会谈中, 促使患者正面看待自己, 接纳自身, 看到自身缺点的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优点。总而言之, 这种沟通交流目的在于促进患者改变心态, 学会乐观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病症和生活。 (4) 技能训练。每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次技能训练, 主要以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事件以及理解能力训练为主。

1.3 疗效评定

(1) 依据功能评定量表 (GAS) 对患者进行评分, 以0~100分为评分量值, 评分越高, 则意味着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更趋于常态; (2) 依据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SSPI) 对患者进行评分, 以0~100分为评分量值, 评分越高, 则意味着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越佳, 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好; (3) 治疗1年内随访患者的复发率[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AS和SSPI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GAS和SSPI与观察组GAS和SSPI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对照组GAS为 (62.39±13.25) 分, 观察组为 (75.29±13.73)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SSPI为 (16.19±4.29) 分, 观察组为 (23.71±5.7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1年内随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共复发18例, 占32.73%, 观察组共复发8例, 占14.55%, 两组患者1年内随访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 临床表现多为感知觉和认知功能障碍, 极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基于现阶段医疗水平的限制以及心理学发展历史短暂的影响, 目前医疗界和心理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结合当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情况, 便可发现, 单一的药物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患者心理的需求。对此, 我国大部分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认为, 诊治精神分裂症的目的不应当限制于缓解和控制临床症状, 而应当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自杀率和抑郁率, 保证患者在治疗之后能够融入社会, 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如此方可认定其治疗具有现实意义[7,8]。梁颂游等[9]认为, 针对当前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情况, 虽然抗精神病药物尤以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和治疗精神分裂症发明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 不过患者经长期治疗回归社会是否可适应社会却难以保证。且该种病症极易复发, 控制效果难以肯定, 故而不论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 还是对于医学界和社会来说, 这都是一份共有的责任。由此可见, 有效的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提升其回归社会的能力是当前我国医疗遵循的主要准则。

为了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结合两种方式和多种方式进行病情控制治疗。本次研究便是遵循这种治疗方案, 以药物利培酮结合心理康复治疗法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利培酮。利培酮为苯并异恶唑衍生物, 目前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本质属于一种有效的D2拮抗剂, 可通过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有效改善患者的阳性状态。且利培酮强直性昏厥性能与以往常使用的抗精神分裂药物更佳, 药物吸收也不受食物和其它物质的影响, 在人体内部与血浆蛋白迅速结合, 产生药效[10]。

本次研究结果中, 对照组单行用药, 观察组药物治疗合并心理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 对照组与观察组GAS和SSP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对照组GAS为 (62.39±13.25) 分, 观察组为 (75.29±13.73)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SSPI为 (16.19±4.29) 分, 观察组为 (23.71±5.7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单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相对于药物治疗合并心理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还是稍差一些, 究其原因, 可能在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师的干预治疗, 利于患者更为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和交流中。另外, 两组患者均接受1年内随访, 其中, 对照组共复发18例 (32.73%) , 观察组共复发8例 (14.55%) ,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单行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复发率较高, 药物治疗合并心理康复疗法进行诊疗其复发率较低, 可见其疗效良好。

综上所述, 药物治疗合并心理康复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 其效果较佳。不仅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还利于患者重新接受自己, 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且复发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连英.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86-87.

[2]国效峰, 赵靖平, 翟金国, 等.抗精神病药单用与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年结局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9, 42 (1) :7-11.

[3]于青, 陈敏, 翟金国, 等.药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局的疗效[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电子版) , 2012, 2 (1) :57-61.

[4]芈志勇, 史少丽.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4) :505-506.

[5]陆晓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治疗:国内研究10年回顾[J].医学综述, 2013, 19 (8) :1441-1443.

[6]李婕, 高慧敏.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伴自知力缺陷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8) :11-12.

[7]刘湘林.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3-4.

[8]杨丽, 田丛东.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22) :2801.

[9]梁颂游, 冯冬梅, 刘金英, 等.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0, 21 (13) :24-26.

精神疗法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本院2005年12月~2007年3月期间住院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持续2年, 年龄≤60岁;住院时程≥3个月, 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无严重躯体疾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00例,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18~60岁, 病程2~32年, 按入院先后编号,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年龄、病程方差齐性检验不齐, 选择近似F检验Welch法和Brown-Forsythe法检验, 结果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入组:

将符合上述条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 (其中男60例, 女40例, 年龄18~60岁, 病程2~32年) , 按入院先后编号,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 , 对照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18~60岁, 平均 (35.08±11.97) 岁, 病程2~30年, 平均 (9.74±7.75) 年;训练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2~60岁, 平均 (36.04±10.34) 岁, 病程2~32年, 平均 (10.84±7.89) 年, 两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年龄、病程方差齐性检验不齐, 选择近似F检验Welch法和Brown-Forsythe法检验;结果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1.2.2 治疗、训练方法:

实施半开放式管理, 两组均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按常规护理, 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太极拳训练 (二十四式) 。每次训练前做准备活动3~5min。先后采用集体加个别指导形式训练45min, 每周3次, 疗程为3个月;训练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映, 训练前、第1周及每月结束时各检查心电图、脑电图1次。训练中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冷汗、面色苍白、头晕等不适症状;心电图出现S-T段缺血性下移≥2mm;血压下降≥10mmHg (1mmHg=0.13332kPa) , 心率≥160次/min即终止运动。

1.2.3 评价方法:

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2]、阴性症状量表 (SANS) 、阳性症状量表 (SAPS) [3],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治疗护士进行各量表评定, 对评定工具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3~1.0 (P<0.01) , 于入组时、第1周及以后隔周各评定1次, SANS、SAPS量表的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训练组患者在训练中出现1例女性患者因心电图异常而中途退出终止训练, 均无因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不适终止训练情况。

2.2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训练组与对照组的IPROS、SANS、SAPS量表总分比较 (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用Satterthwaite 近似t检验, ) , 两组患者在训练干预前IPROS、SANS、SAPS量表总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入组训练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2.3 入组3个月后,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IPROS、SANS、SAPS量表减分差值比较, 其中IPROSR符合正态和方差齐, 统计结果t=3.206, P<0.0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SANS、SAPS方差齐性检验不齐, 不符合正态或方差不齐, 经过用Satterthwaite 近似t检验, 结果SANS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SAPS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病情的迁延, 逐渐变成始动性缺乏, 意志力要求减退, 兴趣丧失, 社会功能退化, 其康复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采用太极拳二十四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 研究结果 (表1) 显示:太极拳运动患者训练3个月后, IPROS, SANS, SA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585、6.722、3.361, 均P<0.01;患者的阴性症状, 人际交流得以改善, 提高了参与周围事务的兴趣, 其它功能性、意志力也得到增强。说明太极拳运动它不仅能锻炼肌肉、关节, 增强体质, 而且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同时, 使长期患病的患者增加社会交往机会, 有利于心理困惑的疏泄[4], 增进心理健康。

表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对照组与太极拳训练组减分差值比较, IPROS、SANS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SAPS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t=0.877, P>0.05) 。说明通过太极拳训练,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患者得到美的感受, 忘记忧郁、烦恼、苦闷, 它有助于调节情绪, 使人心胸豁达, 完善人们的性格和情操, 故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提高康复疗效效果显著。而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控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这是康复训练无法同比的。建议: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宜尽快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控制阳性症状, 再结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更好康复疗效。

抗精神病药物辅以太极拳运动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是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方法。太极拳训练为多人同时治疗, 在小组间形成友好、支持气氛。为住院患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环境和途径, 经常参加这种群体锻炼, 有助于调节情绪, 使人心胸豁达, 完善人们的性格和情操,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出院, 重返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浅论体育疗法对人身疾病的防治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3) :217.

[2]卓大宏, 主编.中国康复医学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915-922.

[3]张明园, 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95.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新课导入下一篇: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