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活范文

2024-08-19

老人生活范文(精选12篇)

老人生活 第1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农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预计2030 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 在农村空巢现象尤为明显, 因此, 如何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1 农村空巢老人的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大批青壮年人群外出打工越来越多, 因此, 引发形成农村空巢老人问题。随着社会发展, 这一群体的比例迅速增加, 已经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代沟等原因使农村出现大批少子女或独生子女的现象, 这些子女长大之后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外出打工, 于是出现空巢家庭。

(2) 有女无儿户, 女儿出嫁, 剩下老人, 形成空巢老人家庭。在现在的老年人子女中, 这种无儿有女户类型较少, 虽然此类型所产生的空巢家庭并不多, 但存在的问题较多。

(3) 有儿有女户, 女儿出嫁儿子成家, 因为代际关系所产生的思想差异、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婆媳关系所造成的两代人选择分家单过, 形成空巢老人家庭, 这种类型占有比例较大。

2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生活质量状况、健康状况和情感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是:

(1) 经济收入困难, 生活拮据。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而且缺乏稳定性。农村空巢老人因为没有固定工作所以大多数老人是没有退休养老金, 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以农业耕种劳动所得, 老人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数是自己生活所需, 如果农作物有剩余就拿出去卖。虽然农村空巢老人也有子女, 但他们均表示如果自己还有劳动能力都不愿意要子女的钱, 他们已经习惯自己养活自己。因此, 靠自己劳动所得是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

(2) 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子女成人分家单过, 大多数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甚至有些子女忙于生计有的难得回家一次。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靠自力, 有些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 在做饭、烧水、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设施也比较简单, 住房条件简陋, 冬冷夏热, 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 健康就医缺乏保障。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方面都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疾病, 但是就当地的医疗设施、医疗水平极其不乐观, 每个村只有一个卫生所, 卫生所的医疗状况只能医治小病小痛, 如果遇到大病或突如其来的疾病, 医生们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此时老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就会存在严重的威胁。同时在患病老人中有很多人由于经济收入过低, 无力承担昂贵的医药费, 因此养成小病抗、大病躺的习惯, 严重危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4) 精神情感孤独。由于子女常年外出打工或子女成家单过,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自己独自生活的孤独状态。从他们内心深处来看, 他们更多的还是希望有子女在身边的生活, 特别是老人生病或生活无法自理时, 否则他们就会备感孤独。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往往由于工作原因、经济原因, 有的子女一年回一次家, 有的子女几年才回一次家, 长此以往空巢老人处在失落、孤独、悲观和担忧中, 使得老人精神情感比较孤独。

3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

(1) 加大政府保障力度, 完善社会养老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应为农村空巢老人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可适当扩大农村低保政策或提高60岁以上空巢老人享受的生活保障金, 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消除空巢老人的生活之忧,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其次, 政府大力加强资金投入, 改善农村医疗设备、医疗水平,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同时政府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生病住院保险比例, 提高村级以上门诊医疗报销比例,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 完善社会养老机制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设施, 逐步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机构, 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对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无人照顾, 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单身空巢老人是一种保障。政府应加大建设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 采取“县供村养、县供亲养”的模式, 由县财政统一标准给农村空巢老人发放生活费, 由村委会或亲属照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起居。

(3) 加强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赡养意识。对于空巢老人而言, 除非有重大疾病, 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需要子女的照顾。子女忙工作、忙孩子, 通常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才回去看望父母, 平时则少有关心。作为农村空巢老人就像孩子一样, 其实是对子女有着深深的依赖感却不愿意打扰子女。作为子女平时应该多一些电话嘘寒问暖、多一些陪伴、多聊聊天, 这些简单的举动, 就会让他们觉得子女有心, 感到幸福。所以, 应当鼓励子女经常探望父母、关心父母。同时2013年7月1日我国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不常看望老人者属违法行为。

(4) 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 学会享受晚年生活。农村空巢老人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理性理解子女独立生活的必要性, 尊重子女, 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农村空巢老人积极走向社会, 走出家门, 到人多的地方坐一坐, 与同龄人聊一聊。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把对子女的心思转移到自身, 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空巢老人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比如跳广场舞、打牌、唱大戏、下棋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积极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综上所述,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支持、财政投入、社会支持等多方位、多渠道, 建立完善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保障体系, 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是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薛维明, 李贺.农村空巢老人成因及生活质量研究[J].科学论坛, 2015, (5) .

[2]吉晓芳.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大家健康, 2013, (1) .

[3]袁蛟娇, 汪青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4, (11) .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第2篇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社会发展、城市变迁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失去老伴独留空房的老人。他们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区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

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他们被称作城市里的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生存现状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城市中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么样?有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文研究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利用文件综述法,采访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论文编写。由于家中有亲戚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以下采访资料均来自于此。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花苑社区位于桂城南边,东至宝翠南路,南至桂城中心村交界处,西至天佑六路,面积约1.5平方公里。社区有旧的小区花苑广场、桂兴住宅区。新的有鹿璟村、御景城市花园,还有一个商住结合的桂南名都小区。居民住宅楼178幢,住户约有6000多户,总人口约13000多人,其中60岁的老人有1350多人,老龄人口占社区总数11%

9月24日起,围绕着老年人在生活物质、情感、身体和医疗状况等问题,分别对南海桂城花苑社区居委会的10户老年人进行采访上门调查。以下就列举其中的几个案例:

1.具体采访对象:

案例1 鹿璟村小区的关德全

关伯今年65岁,有一儿一女,是一个国企退休的老职工,现在和老伴刘姨一起居住在鹿璟村的一厅两室的商品房里,儿女则分别在怡翠花园和保利星座那里买了房子。通过交谈了解到关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还是很满意的,每个月和老伴都有退休金,而且儿女逢年过节也给了不少的钱。平时关伯的主要活动是每天早上和以前的旧同事去喝喝早茶,跟着和老伴一起到市场买菜,下午就到小区的公园里下棋、聊天,然后就到花苑幼儿园去接小孙子。晚上吃完饭后,就跟老伴刘姨去散步。关伯还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是很喜受下厨煮饭的,所以儿子和儿媳每天晚上还是回来吃饭的,至于女儿就是每个周末有时间的话就一起聚聚吃饭。最后,关伯说,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医疗问题,虽说现在有医疗保险,但医院的普遍报销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做到五成报销,而且门诊还要定点,我觉得每一个医院都有自己比较好的优势,如果跟禅城一样,取消定点门诊,对于我们老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件好事。

案例2 花苑广场新区的许秀莲

许奶奶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太太,独自居住在一套商品房,她丈夫原在台湾,现已去世,她的子女都在外工作。大约是调养得当的关系,老人身体还是很健康的。老人的生活比较殷实,不愁吃穿;家里十分整洁,因为她很爱干净。当我们问起她是否满意现状时,她很无奈地笑笑,说:“我哪里图什么富贵?只要和孩子们平安快乐在一起啊,人老了,只求能享享儿孙福。”老人表示她非常想念在外头的儿孙们,她向我展示了她孙子的照片,脸上满是笑容,可转眼又有一种愁绪笼罩眼睛,她说他们已经好久没来了。

这位老人享受着充实的物质生活,却感到心灵的空虚。只因为亲情的距离太远了。对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而言,看看自己的儿孙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省,作为小辈,我们连这点愿望也不能让他们满足吗?

空巢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老人希望用一切换来珍贵的亲情。老人们通常喜欢小孩子,他们愿意把小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也许只有年幼单纯的孩子肯倾听他们的诉说,这也正反映出我们人心的悲哀。

2.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

步人养老阶段,老年人交流的对象多是一些老相识,孤单时更多是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子女多忙于工作。反映了老年人生活的寂寞,与年轻人缺乏交流。

(2)老年人生活单调。

走访中发现,由于西部老年人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水平低下,以致缺少丰富的娱乐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打牌下棋、听戏、看电视等娱乐项目,同时大部分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的娱乐设施也不完备。大多数老人表示,只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参加体育锻炼。随着老年人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的相对弱化,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而相比较于他们单调的娱乐活动,这就使得他们更缺乏集体归属感。

(3)缺乏照顾、经济问题重和看病难造成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减弱,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照顾。更何况患有疾病的老人就更加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不仅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心理负担,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4)老年疾患令人担忧。

老年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患有老年抑郁症的老年人,生命都受到极大的威胁。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的日渐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引起了苏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老城区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主动应对这一状况,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针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提出如 下对策建议,供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希望能够对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所帮助。

1.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属补贴、社会老人补贴等方面,也要 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2.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 如年轻人) ,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如以药物的消费来看,老年人口消费了市场总药物的25%。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此外,目前中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应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3.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目前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照料服务,政府买单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空巢家庭纳入其中。政府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免费服务的数量,以使社区免费照料服务确实有助于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

4.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藉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邻居) 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尤其老城区更要这样),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也要充分利用,不能成为摆设。辖区内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应面向社会,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较多老人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社区也才能够取代单位成为空巢老人新的精神支柱。

老人生活 细节最大 第3篇

耳背眼花不用慌

无线闪震门铃

产品特点:这种门铃是特别为耳背、眼神不好的老人准备的,尤其是这类独居老人,他们可能感觉不到有人敲门,很容易误事儿或让家人担心。与普通门铃不同的是,无线闪震门铃不仅可以发出响声,还有闪光装置,耳背的老人看到闪光器闪烁就知道是有人按门铃了。此外,门铃的无线振动器可以随身携带,老人在家中任何位置都能立刻收到信号。

参考价格:200元左右

便携式电子助视器

产品特点:眼花是很多上年纪人的最大困扰,而有了它,立刻让你看不见的变看见,看不清的变看清。这就是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它可以随身携带,随用随取。自由调节放大倍数2-32倍,大屏显示,操作简单,特别适合老年人和低视力人群使用。

参考价格:500元左右

浦科通PTV1电子听书机

产品特点:这款听书机有大字显示屏,适合视力不好的老年人使用,操作又十分简单,即使是盲障人士也能轻松掌握。它支持text、word、DAISY2.02和3.0图书文件及MP3等多种文件格式,还支持多语言朗读(北京话、广东话、英语,另可选择男音或女音),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听书机自带收音机,支持存储卡,可插U盘,还有录音、闹钟、语音计算器、语音报时等多种功能。

参考价格:800元左右

官方网址:http://www.plextalk.com/cn/

雅器S900助听器手机

产品特点:佩戴普通助听器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助听器常会发出尖利刺耳的声音,而这款助听器手机内置助听芯片,将声音直接转化为听障人士需要的频率,避免产生“啸叫”,同时配合大字显示、大按键,方便老人使用。平时它可以起到与普通助听器相同的作用,而打电话、听广播的同时也有助听功能,使用起来更便捷。

参考价格:1499元

官方网址:http://www.arcci.com.cn/

行动不便有它帮

床上靠背护理架

产品特点:专业的护理床可以随意调节角度,便于护理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自理的老人,但护理床价格很高,不适合普通家庭使用。简易的床上靠背护理架就实惠多了,需要时支在床上,不用了就收起来,也可以调节角度,更便于外出携带。

参考价格:150元左右

可移动床边桌

产品特点:行动不便的老人不方便下床,很多活动都要在床上进行,比如吃饭、看书。这时,如果有一个可移动的床边桌就方便多了,需要时就推到床边,相当于一个操作台,高度、角度都可以随意调节,平时也可以用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非常实用。

参考价格:300元左右

壁挂折叠椅

产品特点:老年人腿脚不便,洗澡时更容易摔倒,因此,有老人的家中最好在浴室安装墙壁折叠椅,老人洗澡时可以稳稳地坐着,安全省事,平时折叠起来一点也不碍事儿。这种折叠椅安装方便,还可以装在门厅当换鞋凳使用。

参考价格:300元左右

移动坐便椅

产品特点: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无法自己洗澡,甚至连上厕所都不能自理,移动坐便椅就是帮忙解决这些问题的,它的材质不怕水,可以让老人坐在上面淋浴。另外,这个椅子还有坐便器的功能,把坐垫掀开就是个简易马桶,老人坐在这个有扶手、有靠背的马桶上不会摔倒。

参考价格:300元左右

便携购物椅

产品特点:老人出门买东西第一怕路远,腿脚累,第二怕东西沉,拎不动。常见的购物车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但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还是有负担。这款便携购物椅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随时停下来当椅子坐,让老年人出行不再犯难。

参考价格:300元左右

本刊记者 程 璐

(备注:本专题所有产品价格均为参考价。)

老人生活 第4篇

一项由德国政府委托的研究显示, 到2035年, 德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超过50岁, 每3个人中有1个超过60岁。老龄化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例如, 一方面老年人照顾或医护成本日益增加, 形成沉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放弃自我的独立生活而迁移到养老院。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技术手段, 例如在环境辅助生活 (AAL) 系统的帮助下使老人可以更长久地生活在原来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

在第5届“环境辅助生活 (AAL) ”大会上, 1000多名专家和与会者研讨了老年人的智能家居和智能生活环境相关问题。德国标准化研究所 (DIN) 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他们制订的德国AAL标准化路线图。该路线图的目的是加速AAL的发展和应用, 并以此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 从而使德国在这个日益增长的全球市场上占据一个良好的位置。

环境辅助生活系统包括一个具扩展性的智能技术平台, 各种不同的仪器可以互相连结在平台上, 建构一个即时反应的环境, 对使用者的状态和环境对象进行分析, 并做出反应。例如实时监控使用者的身体状况, 自动紧急呼救, 帮助使用者进行各种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等。目前, 德国在相关技术领域, 如电子和医疗技术、自动化、信息和通信技术、RFID技术、微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都处于良好的国际竞争地位。考虑到现在的AAL系统还只有相对简单的产品, 不同厂家只使用少数系统和平台。而未来应用将会复杂很多, 一个可以实现低成本、跨厂商的系统组件互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将是确保环境辅助生活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德国AAL标准化路线图积极建议尽快建立相应的国际标准, 并在欧洲市场或更大的范围中执行。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专题调研 第5篇

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这些外出人员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笔者对旬阳县“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做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旬阳县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约12%。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及子女外出创业、务工的留守(空巢)老人约2.32万人,这些留守老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剔除季节性外出和在本市务工的人数,子女举家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约1.21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夫妻两人单独居住、生活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的6958人,占到留守老人群体的34%;独身(丧偶)寡居、生活特别困难的留守老人2157人,约占到留守老人群体总数的11%以上。

二、困扰留守老人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

——生活依然贫困。大家普遍认为:如今日子比过去好得多,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是,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和一部分家庭之间,由于经济收入差距拉大,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也不尽相同。“用钱”仍然是困扰一些留守老人的第一道难题。在桐木乡涌泉村所调查的4户打工者家庭中,有3户是贫困家庭。例如,余月桂老人已经高龄102岁,儿子是个50来岁的弱智农民,儿媳是个哑巴,虽有一男一女两个孙子,均随邻居一起外出打工,孙儿在入冬后就已回家,虽然外出务工半年多时间,却没有挣到钱带回来;孙女在天津一家私营企业务工,拿学徒工资,收入微薄,也只能够自己在外花销,难尽孝心。余月桂老人至今仍然操持家务人情,安排农活,维持一家生计。刘金凤老婆婆,现年84岁,儿子、儿媳先后亡故,她一直是孙儿吉道平的监护人,孙子今年已经27岁,外出务工快十年了,东不成,西不就,没有学到啥技术,也找不到收入比较好的行当。有时在矿山也能一年挣个一两万元,但由于平时“自由散漫”惯了,不知道省吃俭用,有钱吃吃喝喝,打牌赌博,没钱还要借债,常常跑到年底还是没钱回家。刘金凤老婆婆的生活,单靠退耕还林的一点补贴,和耕地转包

后微不足道的一些收入,很难维持正常生活,还要靠两个女儿不定期送粮、送钱接济渡日。还有一户邵国泰老人86岁,老伴肖良秀,78岁高龄(因脑血栓已经卧床4年),膝下有女儿邵永汉,女婿程光孝(50岁,上门)和三个孙子。今年三个孙儿一起出外在河北铁矿打工,因大孙子坐矿车下山接工人途中受伤,致使右小腿截肢,矿山老板推脱责任躲着不见面,也没有买意外伤害保险。两个弟弟照顾受伤的哥哥住院治伤,都没有挣到一分钱,还给家里增加了四万多元的外债。说起家里目前的困境,程光孝嚎啕大哭,邵国泰老人在数九寒天依然穿着单裤单鞋上山打柴,显得十分寒碜。

——疾病痛苦犹存。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顽敌,也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终年就医服药,在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销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在此有一例:城关镇河湾村冯广胜,今年60来岁,患食道癌有两年多的时间。患病前在县城租赁房屋居住,自己跑三轮替煤气店送气,儿子出外打工给别人跑车,儿媳妇带孩子做家务。几年前就已经买了城镇户口,一家人日子过的也算红火,还准备买商品房呢。自冯广胜老汉被确诊为癌症后,便开始四处求医购药,手术费用花去五六万元,为防止扩散,还要经常接受化疗、复查。儿子无奈辞了工回家照料老冯。因为经济上失去了来源,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也不能继续住在城里,只好搬回老家农村养病。幸好民政部门给及时解决了定期定量补助,又从大病救助资金里给了5000元的困难救助,才使家庭困境稍有一些缓解。城关镇鲁家台社区二组康成宪老人今年90来岁,儿子、儿媳、均已64岁,一个孙儿、孙媳妇和重孙6口人生活。前些年儿子身体尚好,与孙儿两人都出去务工,收入还算可以,生活过的很平稳。去年跌跤摔断股骨,卧床一年来花费近万元,加上儿媳妇经常看病吃药,儿子只得常年在病床前伺候,只靠孙儿一个在外打工挣钱,生计日渐艰难。如今主要靠康成宪老人每月97元低保金和几十元的高龄老人保健费维持基本生活,孙儿打工的钱全部用于几个老人治病抓药上,因为无钱住不起大医院,只能请赤脚医生保

守治疗,医药费又不能在合作医疗里报销,形成更重的负担,渐渐沦为当地的返贫户。

——精神孑然孤独。仙河乡竹园河村杨大银67岁,丧偶多年,两个儿子均出外打工,常年不在家。老杨领着两个儿媳妇实行互助帮工,种着十来亩承包地,虽然屋里屋外收入颇好,人均年收入不下5000元,但是老人一脸的郁闷,形似抑郁症患者。原因是儿子们出远门,孙子、孙女们要上学,整天除了干活就是喂牲口,晚上没有人陪着说话聊天,想多看一会电视节目都不方便。段家河镇黄桥村五组曹应金老人91岁,老伴去世30多年了,生活随着大儿子(72岁)一起过,然而大儿媳也过世20多年了。孙子们常年在外打工,两代老人靠儿孙们供养的粮食吃饭倒能够保障,但是论起生活乐趣,老人们显得很木纳。老太太说他们已经好几年不用电灯了。每天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太阳下山了就睡觉,白天只做两顿饭,平时独来独往,饭后闲余只能晒晒太阳,自己去山上闲转,天天如此,生活显得十分呆板和寂寞。仙河乡观庄村78岁的懂付杰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小儿子夫妻均出外务工不在身边,与大儿子住房距离又较远,2008年元月27号夜里,因烤火取暖不慎引燃柴房,竟被无情的火灾事故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亲情淡漠,独居孤守者有增无减。这一代老人多子女较为普遍,而身体状况堪忧。他们曾经承受了过去长久的贫困生活,多数老人因积劳成疾年老体衰。老来子女们忙于生计出外谋生,不在身边的居多,有的子女缺乏孝心也不常回家探望,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后又丧失了配偶者,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农忙地里的庄稼活,出门就医看病,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操作家用电器,搬抬挪动大家具等繁重体力劳动十分不便,经常依靠邻居帮忙或等子女亲友偶尔回来了再办,有的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例如段家河镇黄桥村五组有人口270人,60岁以上老人35位,其中丧偶的老人有9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25.6%);与子女分户单独生活的2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6%;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传统习惯的束缚,老人再婚问仍然是天方夜谈。这给独居“留守老人”的生命质量带来了双重困扰。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是年初离家年底归来,很少有人因忙种收割或老人生病,而中途回家探望。

三、对关爱“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桐木乡涌泉村253户986人,出外打工的劳力有123人,常年在外的有81人。每年带回来的现金纯收入达80万元以上。而这个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900元,其劳务收入人均占到913元;仙河乡观庄村863户3083人,外出务工人员近900人,在全村年均收入2400元中,劳务收入达到人均1610元的比例。在每个外出打工创业的农民身后,都有一两位老人留守“空巢”,照顾孩子上学,耕种田地,饲养家畜。这些务工收入里,谁能说没有“留守老人”的一半功劳?

在走访调查中,面对“现在生活怎么样?”的提问,绝大多数留守老人怀着感恩心态回答“很满足”。因为他们知道上辈老人的物质生活及其贫乏,下辈子老年人又适逢计划生育带来老龄化人口压力,生活状况会更加严峻。尽管这样,面对留守老人生活上的诸多困难,我们在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高度关注老人生活的“空巢”现象,把留守养老问题纳入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议事日程。我县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大约每两户要供养一个老人。随着白发浪潮的提前到来,老龄问题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冲击。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心爱护老年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要从提高公民道德伦理素质教育入手,着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大对“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发掘、培养、宣传和表彰的舆论工作力度,弘扬社会正气,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2、发展基层老年协会组织,推进居家养老制度化建设。面对当今社会年轻人“亲情观念”淡漠,偏重于投资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忽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老年协会组织体系,以老年协会为载体,使涉老侵权案件得到及时调解和必要的法律援助,为不孝敬老人的家庭签订《养老协议书》,并按期检查其落实兑现情况。严办涉老侵权案件,打击虐待老人的犯罪行为。

3、制定基层老龄工作规划,扶持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业。按照《旬阳县发展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乡村两级要长计划,短安排,立足当地实际,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开办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第三产业。政府对于专

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项目,要给于信贷,融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照顾,使其在不赢利的原则下,健康发展。

4、逐步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在各级财政增收的比例中,要按照可用财力的一定比例,足额预算老龄事业经费。我县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老龄工作先进县,按照国家的验收标准,每个集镇社区要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事调解,吃住行服务配套完善的老年公寓;全县老年人口人均预算事业费达到4元的标准。2008年要着力抓好县中心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和区域敬老院的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对有经济供养能力的老人实行代管代养,以解决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使敬老院供养对象逐步从五保老人扩大到“留守老人”,实现“空巢”老人衣食住行有人管,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设施有依托。使这些老年人群体中的困难者,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全社会一起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成果。

空巢老人寂寥生活写照 第6篇

老人的孤独,谁来关注?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大部分空巢老人寂寥生活的写照,“空巢感”也因此与他们如影随形。

独居老人窗口看外面看一整天 83岁的李志英老人老伴早逝,无儿无女的她独身一人居住,老人双眼患有白内障,面对面都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她还得自己买菜、做饭、洗衣,与其他孤寡老人一样,李志英有着许多的无奈。老人年轻时没有工作,她现在的全部收入,是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再加上老伴生前单位每月50元钱的补助。水电费、吃穿用,全部生活开支都来自这里。如果遇上感冒发烧不舒服,她的办法就是“忍着”,实在不行吃点感冒冲剂。如果病重不能做饭了,就冲点侄子们送来的奶粉。老人说,最难熬的不是这些生活琐事,而是无边无际的孤独,有时候她坐在窗口看窗外邻居们人来人往带孩子玩耍的老两口买菜的,能看一整天。

南京六旬老人“空巢率”近4成 2013年11月,南京六合区朝天路一小区的4楼,一名八旬老人趴在窗口喊救命,楼下居民听到求救以为发生什么意外,于是报警。民警到场后询问得知,老大爷已经80多岁,住在儿子家里,平日儿子儿媳妇上班后,就没人陪他说话了,他忍不住寂寞趴在窗户上喊“救命”。

记者了解到,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9.4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9.96%,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7余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以上。具体来说,秦淮、鼓楼、高淳、溧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该区总人口的20%以上。其中空巢老人不少,据介绍,南京六旬老人“空巢率”近4成。这些老人不缺吃穿,可是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失落……

不要让孤独找上你 南京市老龄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空巢老人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我们叫做“独居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这些人占据了老年人很大的比例。

该人士表示,人到老年,生活圈日渐缩小,听自己倾诉内心情感的人也日益减少,致使孤独感常与老人相伴。另外,老人若退休离开曾熟悉的群体,子女忙于工作对老人无暇顾及,特别是具有闭塞特点的现代高楼居住环境,更加重了老人孤独的心理状态。

那么,老年人如何才能避免孤独感呢?该人士建议,应当充实生活内容,与人为伴,和睦相处。主动走出家门结识老年伙伴,做感兴趣的事情,参加丰富的活动,选择兴趣爱好,这也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使生活过得五彩缤纷,并永葆活力。老年人离退休后闲居在家,如果无所事事,不仅心理上会感到不适,还会产生老朽感、寂寞感、孤独感、无价值感等。这种负性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为此,老年人离职居家,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志趣,如练书法、学绘画、吟诗、填词、集邮、创作、听音乐等,倘若有一两门入迷,将会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老年人离退休后,可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去旅游,开拓视野,使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摘自《金陵晚报》

我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第7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社会养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3个特征。至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约占总人口的13.7%,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到达峰值4.8亿左右,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我国空巢家庭比例不断增加,2030年将达到90%。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人口的新难题,同时,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2]。

1 相关定义

1.1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岁~79岁,80岁及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3]。

1.2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健康测量技术。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而我国老年医学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定义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对自己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对老年人生活的全面评价[4]。生活质量可以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幸福额度量表以及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进行评估。常用的量表是生活满意度指数(life satisfaction index,LSI),评估对生活的兴趣、决心和毅力、满足感、自我概念、情绪等方面。Kozma于1980年制定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额度量表(Men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也是老年人精神卫生测定和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此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和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定表也是用于测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用测量工具[4]。黎惠芬等[5、6]采用了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该量表在国内使用多年,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7]。

2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

空巢老人长期处于空巢环境下会出现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是指老人处于空巢环境中,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感、心理和躯体不适综合征。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8],从而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指数的下降、幸福感下降、满意度下降等方面。封婷等[9]的研究表明,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于非空巢的同龄老人。黎惠芬等[5]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其中,与配偶单独住在一起的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的期望值与非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指数的期望值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寡居老人生活质量指数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和独居老人,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最低[8]。李德明等[10]调查显示,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交往得分低于夫妇同居家庭和非空巢家庭。王玲凤等[11]对城市空巢老人压力源调查显示来自身体健康、经济压力、情感交流、社会地位、对子女担心和生活服务压力6方面的压力,空巢老人均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与冯兰芳等[12]对南通市4个社区的调查一致。姚引妹等[13]对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于非空巢老人。赵华硕等[14]对徐州市农村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但是,何资桥等[15]对湖南省农村的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差异并不显著。其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农村群体存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何资桥等[15]调查的该农村群体农村老年群体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对生活的期望值不是特别高。同时,他们深受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影响,认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不论空巢与否,对儿女养老的依赖程度较大,自我养老观念淡薄。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相似,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消费模式单一。

3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空巢老人的健康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身体各器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相应的疾病也随之出现,其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等疾病占很大部分,这些疾病将严重影响到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祝雪花等[16]的调查显示,585例空巢老人的慢性疾病总患病率为81.71%,患2种以上疾病者达56.41%,其中占前几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也有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18名空巢老人中,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65.1%,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的占2 2.0%,同时患3种以上疾病占12.3%[17]。在空巢老年人有80.66%的被调查者患有1种或1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而非空巢老年人中只有63.84%[8]。由此可见,多数空巢老人患1种或1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成为影响他们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患有的慢性疾病数量越多,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越差[18]。空巢老人群体与一般老年群体相比年龄偏高,70岁以上的老人占64.15%,他们的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19],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但是也有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只是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20]。原因可能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不能依赖子女的照料,客观上增强了老年人的自立意识,提高了自理能力;而非空巢老人由于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心理上依赖子女照顾,久而久之造成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

3.2 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

由于长期与子女分开、退休后出现心理落差等原因,空巢老人常表现为对生活缺乏热情,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负性情绪表现为孤独、寂寞、失落、无助、抑郁等,与他人疏远,其中,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感[21]。冯兰芳等[12]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满意度、对周边人际关系、对自身健康状况等项与非空巢老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空巢老人在感受生活乐趣、自我价值、日常生活精力、忧虑、紧张、恐惧等方面均差于非空巢老人,说明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有明显的焦虑、抑郁趋势,易出现莫名的恐惧感、自卑感、无助感,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表现为精力衰退、郁郁寡欢。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也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71.77%的机构养老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53.23%的老人感到失落,67.74%的老人感到记忆力下降[22]。

3.3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主要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余昌妹等[18]调查显示,男性空巢老人获得的支持比女性空巢老人客观支持高,可能与男性退休前社会交往较多、人际关系相对密切有关。同一项调查显示,随年龄的增长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逐渐下降,而随着空巢年限的增加社会支持会增加[18]。其可能原因是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脆性增强,接触外界少。另外,空巢年限长者又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同时,调查还发现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小学文化程度者。谢配云等[23]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文化程度较高的空巢老人通过阅读学习容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加以运用,满足自己归属的需求,所以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方面都优于低学历老年人。此外,经济也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有经济收入或者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无经济支持的老人的生活质量高[18]。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对空巢老人获得较好的社会支持有积极意义。有调查显示,离婚、丧偶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评分低于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与配偶同住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最高[18]。生活质量还存在城乡与农村的差异。李德明等[10]的研究显示,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差并且主观幸福感较低。

3.4 空巢老人的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躯体功能及容貌变化,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与他人关系等重大改变,如退休、生活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继离开,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的下降,导致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存质量降低[24,25]。

4 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措施

4.1 加大护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空巢老人能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减少了老年空巢综合征病人的痛苦,强化了自我保健的意识,达到了预防和治疗空巢综合征的目的,提高了生活质量[26]。此外,于琪等[27]研究表明,采用心理干预能使老年人的一般心理问题及中重度心理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各种身心症状及焦虑、抑郁均比干预前明显减轻。张建凤等[28]研究也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工作人员,加强社区护理,增加护理干预次数,如增加家庭访视次数、开办健康教育讲座等,能帮助空巢老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医护人员在与空巢老人日常接触交流中,注意灌输健康生活新观念,帮助老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其摆脱对子女的依赖,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文体社交活动中,参与文体和社交活动可以对心理健康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4.2 培养老年人的自我关照意识

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老人们自身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培养自我关照意识。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培养多种兴趣,积极参与社区为老人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做到老有所为,增强独立意识[12]。

4.3 子女要经常探望和关怀老人

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就是孤独、寂寞[21]。子女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和照顾父母,孝顺父母,尤其重视父母情感上的需求,不要让他们有过分的孤独感,同时,还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排除大部分的抑郁情绪,使老年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享受天伦之乐。

4.4 加强社会的养老和关爱意识

老人生活 第8篇

大规模的劳动力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孙鹃娟,2010)。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同时,留下了滞留在农村的留守老人,由此引发了大量农村社会问题 (孙慧明,2010)。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渐渐淡化而新养老模式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令人关注的焦点(陈铁铮,2009)。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宽泛,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从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生活影响的研究来看,一类认为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是积极的。Kreager(2006)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村庄的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后会通过汇款等方式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经济和福利状况也因此得到改善。另一类研究则认为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是负面的。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降低了农村老人晚年的福利水平(白南生,2007),也造成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加重了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 (左冬梅、李 树茁 ,2011)。Mitiades(2002)对29位有子女跨国外迁的印度农村老人的访谈发现,子女迁移会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状态。老人能从子女处获得雇工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可内心普遍存在孤独感和压抑感。方菲(2009)利用文献数据资料,剖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呈现出的特征,以此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路径:责任伦理的建构和村落社区的建构。

总的来看,现有研究的涉及面较广,研究视角也比较丰富,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不够,且大多数以定性方法、比较方法和规范分析为主,仅有少部分学者采用了量化分析,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描述性统计的层面,相关的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基于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及概况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年一项以农村老人为对象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即其子女至少有一个于调查期间外出务工)和非留守老人(即其子女于调查期间均未外出)。本次调查内容涉及被访农村老人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子女务工状况等多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21份,剔除内容填写不全、有逻辑错误样本57个,有效样本数为1364个,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3%和90.93%。其中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样本数分别占71.68%和28.35%,本文所使用的是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共978个样本,占收回问卷的68.82%。样本共覆盖全国15个省市,从高到低排序,分布量高于10%的依次为浙江、湖南,集中度在5%~10%的包括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安徽,集中度低于5%的依次为重庆、陕西、吉林、云南。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4.83%,女性占45.17%。年龄最大的留守老人为94岁,最小的为60岁,平均年龄69.87岁。已婚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占71.47%,未婚、离婚或丧偶的占28.53%。文化程度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留守老人仅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5.77%。

三、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描述性分析

(一)劳动状况

调查显示,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较高,经常或偶尔参与农业劳动的留守老人占样本总数的61.99%。务农之外还在参与其他非农工作的留守老人占30.25%。从个体特征来看,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劳动,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都要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的农业与非农劳动参与率都明显下降。文化程度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和非农劳动参与率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初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参与率差别不明显。拥有农业技能和没有农业技能的留守老人农业参与率分别为73.42%、58.27%。社会身份有助于留守老人非农劳动机会的获得,具有党员、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率为37.93%,比社会身份为群众的老人高出8.5%。

(二)收入状况

从留守老人的收入分布来看,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1普遍较低,39.30%的留守老人月收入低于500元,高于1500元的仅占25.44%。虽然多数留守老人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经济支持,但仍有8.39%的留守老人未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总体上并不高,44.30%的留守老人每年从外出子女那得到的经济支持低于2000元。男性留守老人的月收入普遍高于女性。有农业技能或具有党员、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三)生活与疾病照料状况

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结构、居住安排和两代人之间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外出会改变这些因素并影响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供给(贺聪志、叶敬忠,2010)。调查表明,留守老人自己及其配偶是最主要的照料提供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8.70%、34.06%,其次是未外出子女,占23.53%。其他照料主体如亲属、邻居等社会网络成员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较少。相较于日常生活照料而言,在疾病照料中,留守老人得到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的照料比例较高。当留守老人生病时,外出子女都会尽量回家照顾父母,53.46%的留守老人在生病期间得到子女的照顾。但是大部分留守老人表示尽量不会去麻烦子女,他们通常抱着“小病熬一熬,大病拖一拖”的心态对待疾病和医疗,多数留守老人家里会备有常用药,不到非不得已不会选择去医院进行治疗。47.15%的留守老人会选择随便买点药吃一下,22.06%的留守老人选择硬扛着,只有30.79%的留守老人会去医院或诊所看病。

(四)精神生活状况

农村劳动力迁移造成老人与子女在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间距影响了老人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的频度、深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劳动能力的下降,老人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凸显(方菲,2009)。调查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较为单调,文化娱乐生活缺失。在做完农活后,主要以串门聊天和看电视为主,比例分别高达65.85%和67.69%。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打电话和回家探望是子女与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就子女外出务工后与留守老人的关系变化来看,有16.35%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外出后和自己的关系变得疏远,觉得没有变化的占55.35%,还有28.30%觉得变得更加亲密。当问及子女外出后是否会感到孤独,回答不会的占30.31%,偶尔会的占51.56%,经常会的占13.44%,总是会的占4.69%。留守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身份等不同,其个人感受存在一定差异,但子女外出对老人的精神感受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

四、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主要包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结合现有研究及本次调查的数据特征,本文以留守老人的农业与非农劳动参与、收入对数3个因变量衡量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以亲子关系及生活满意度两个因变量衡量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自变量分为子女务工特征变量、个人特征变量以及其他控制变量。表1是模型变量选择与处理说明。

(二)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校正可决系数R2 和赤池信 息准则(AIC)作为选择变量的权衡标准,采用逐步回归法,根据变量的显著性及R2、AIC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引入该变量,最终确定所采用的回归方法。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本文所用分析软件是 stata/SE 10.1。*、**、*** 分别表示 10%、5%、1%的显著性水平。 由于篇幅限制,省份虚拟变量的系数未列出。

1.子女务工特征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

子女在省外务工、务工时间的延长会显著加重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但务工时间对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则显著为负,说明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模型三表明子女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收入,但这种收入转移并不足以使老人愿意放弃农业劳动。模型四表明,子女务工月数对与子女关系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一定程度上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疏远。联系频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外出子女和老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于维持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模型五的结果显示,务工月数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子女长期外出加重了他们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但是,子女外出务工也使得留守老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此外,出于“攀比心理”,当留守老人看到别人家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自己子女却留在农村时,会觉得子女碌碌无为,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子女在省内务工、联系频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子女能离得近一些、多和老人联系沟通不仅是多数留守老人的希望,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慰藉品,该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表明农民的就近就地市民化更加有利于农村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2.个人特征及控制变量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

年龄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及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呈现出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而退出农业与非农劳动的趋势,收入也因此降低。文化程度的提升显著增加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拥有农业技能的老人的农业参与率相对更高。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显著降低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从调查来看,有退休金和没有退休金的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为54.84%、64.91%;相对于没有养老保险的留守老人,有养老保险的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要低8.87%。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健康状况的系数在5%的水平显著为正,而子女汇款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身体的健康比物质上的宽裕更能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隔代监护并未显著降低留守老人的劳动参与,说明隔代监护和劳动参与之间没有替代效应,随着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老人不会专门照料孙辈,只是身上的劳动负担更重了。但是,隔代监护对亲子关系及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却显著为正,说明隔代监护是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桥梁,而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留守老人孤独的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慰藉。

五、启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还会出现新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应得到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在这过程中,应将政府、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努力有机结合,采取经济、心理、医疗等各方面的措施积极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这将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之举。

摘要:本文基于2013年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子女经济支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其生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疏远,但也为改善留守老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子女的就地就近转移对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状况和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隔代监护促进了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老人生活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21名老人个人资料来源河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他们人生经历、生活习惯、行为状况和养生之道等情况的了解, 采取老人自己介绍或其了解情况的子女亲属介绍的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百岁以上老人121名, 年龄最大的是一位邯郸市老人107岁高龄, 生活比较清苦, 但身体健康, 生活完全自理, 能经常做家务。性别构成:其中男性25人, 女性96人, 分别占20.66%和79.34%;家庭成员构成情况:无子女者2人, 一二个子女者24人, 3个以上子女者95人, 分别占1.66%、19.83%和78.51%。家族史:其中9人资料明显提示家族内成员有长寿史, 占7.44%。

2.2 性格爱好

在121名老人中, 有113人性格开朗, 爱说爱笑, 为人友善, 遇事不计较, 与周围人关系融洽, 且多年保持勤劳好动的习惯, 占93.39%;有5人脾气急噪, 爱管事, 看到自己认为不公正的事就说, 占4.13%;有3人性格内向, 不爱说, 不善于交往, 喜欢独自活动, 占2.48%。

2.3 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121名老人中, 有119名 (98.35%) 饮食起居非常有规律, 包括每天的餐数和每顿的用量、就寝和起床的时间、运动锻炼或家务劳动的持续时间等。有2人 (1.65%) 生活极不规律, 无论白天黑夜困了就睡, 饿了就吃。有17人爱吃甜食, 占14.05%, 其中2人平均每天进食白糖或奶糖50g, 1人平均每天进食冰糖125g;有21人爱吃肉, 尤其爱吃肥肉, 占17.36%;有11人喜欢睡觉, 每天睡觉时间长达10h以上, 占9.09%;有11人一生爱好喝酒, 但量小, 每天50g左右, 占9.09%, 其中有2人每天睡前喝25g白酒, 自称不喝酒就睡不着觉。有4人喜欢喝茶且喜欢喝浓茶, 占3.31%;有2人平时喜欢喝醋, 占1.65%;有78人爱好运动或劳动, 占64.46%, 其中有8人一生最大的爱好是旅游或运动, 条件好者游览名川古迹, 无条件旅游者则在居所附近活动, 占6.61%;有70人一生勤劳, 或参加体力劳动, 或做家务, 占57.85%。

3 讨论

论如何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第10篇

(一) 研究城市空巢老人的背景

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剧增, 成为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也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有很多的担心, 比如突然生病时身边无人, 或者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空巢综合征”就形象地概括了这一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情绪, 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 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 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抑郁症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 如何养老才能使辛苦一辈子的老年人愉快地安度晚年, 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空巢老人。“由于空巢老人缺乏明确的定义, 本文所研究的我国空巢老人, 特指年龄在60岁以上, 且无子女同住的老人。”“空巢老人在心理上比一般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孤寂、无助、拖累等负面情绪,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空巢综合症。”

(2) 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的本质生活, 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通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理想信念、归属意识等而得以确证的, “没有理想和信念, 就很难谈得上人的自我超越, 没有人的自我超越, 人就不能从动物王国中突现出来”。

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现状及其需求分析

精神慰藉是相对于经济供养、生活照顾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 精神慰藉是老人照顾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愉快的精神是是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 精神赡养是空巢老人问题的重中之重

据某项调查显示需要精神慰藉的占51.9%, 只有16.0%和25.2%的空巢老人需要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湖南常德一名81岁的老人, 由于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工作, 一个人过得很辛苦, 感到没意思了, 便从自家二楼阳台跳下。专家指出, 老人长期被孤立遗弃在家中, 久而久之的孤独感便会导致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如抑郁、易怒、偏执等。空巢老人独在一个“空”字, 如何打破“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凄凉景象, 是我们亟需改善的。

(二) 电话沟通成主流, 空巢老人遇事独自承受

由于子女的繁忙, 不能时常回家看望父母, 因此多数子女都选择了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进行沟通, 了解父母的需求, 打探父母的情况。据调查有60.3%的空巢老人通过电话沟通, 22.1%的空巢老人与子女是面对面的沟通, 写信沟通的占11.2%, 网络沟通的占6.4%。

(三) 空巢老人娱乐活动单一, 晚年生活孤独乏味

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几乎很少外出, 基本是局限在家中这一狭小的活动空间, 活动也只局限于看电视或者看报纸, 缺少精神上的慰藉, 便更容易导致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据一项调查表明, 80%以上的老人表示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做做家务、看看电视和与朋友聊聊天, 30%左右的老人表示经常无事可干。由此看来, 空巢老人孤独乏味的生活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增添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四) 空巢老人渴望子女常回家看看

有这样一则报道, 刘大爷的老伴因为肺癌去世了, 自己时常想念老伴, 春节子女回来陪老人过节, 家里很是热闹。初六那天儿子、女儿相继都离家出去工作了, 家里突然冷清下来, 只剩下刘大爷一个人, 巨大的反差让老人失落。正月初七, 刘大爷自己在家选择了割腕自杀。有调查显示, 76.7%的空巢老人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1.5%的空巢老人由于某种原因不希望子女常回来。我们也能从刘大爷的案例中看出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最大的欢乐。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问题的对策

(一) 保持乐观心态, 笑对空巢危机

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现在空巢老人面临的严重问题是“空巢综合症”,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问题, 应鼓舞老年人充满自信, 摆正心态, 潇洒洋溢的安度晚年。虽然子女远离自己, 但身边还有多年的好友和同事, 大家常聚在一起可以回忆当年的美好点滴, 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二)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填补心灵的空白

“一些老年人到相当大的年龄仍保持忙碌的生活, 完全融入他们周围的社会中。其他老年人则退缩到他们自己有限的世界中, 落伍于主流社会。”空巢老人长期憋闷在家, 自己孤独寂寥的生活常常会诱发老年人产生无聊烦闷的情绪。所以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除工作以外的兴趣, 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下象棋等等, 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弥补精神上的空虚。

(三) 建立社会关系, 增强空巢老人的幸福感

无事可做的老年人憋闷在家中常常会胡思乱想, 需要周围的人多多和老年人互动交流沟通,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条件, 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设有棋牌室、活动室和老年阅读室等, 组织老年人跳舞、歌唱等休闲娱乐, 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 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社区活动不仅有利于排解老年人心中的郁闷, 也拉近了老年人的距离。

结论

在空巢老人家庭精神赡养缺失的情况下, 为了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发挥自己的功能, 帮助老年人树立对角色转变的积极认知。社会各方面必须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的认识, 尤其是关心“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思想观念认同的基础上把各方面力量资源整合起来, 推动老龄事业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实现家庭和谐、代际和谐、人际和谐, 才能实现社会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享, 宁泽群, 马惠娣, 赵鹏.北京城市空巢老人休闲生活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市三大典型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10年第4期第25卷.

[2]刘登阁.化解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11.

[3]田君叶, 刘均娥, 岳鹏等.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内心感受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1) :31-34.

社区老人的快乐生活 第11篇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进华能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只见宽敞的舞厅里,几位老人正在认真排练扇子舞。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该社区负责人张大姐告诉我:为了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不仅成立了舞蹈队、太极队、台球队,而且还开设了棋牌室、乒乓球室以及书画室供老年人活动。华能社区的这支舞蹈队表现不错,她们在威海市2011年老年人健身排舞交流赛上获得过优秀奖。

张大姐说,社区工作人员对每户家庭都定期走访。现在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他们有的是儿女在外地工作,有的是儿女结婚后与老人分开住。老人退休后,人闲了下来,有时会感到不适应。为此,社区积极引导退休后的老人融入集体,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很多老人在这里唱歌、跳舞、切磋球艺,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华能社区的活动室全天开放,有些老人在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天。他们说,每天哪怕只是过来坐坐,心里也感觉舒坦、乐呵。

跟着张大姐,我们来到了二楼的棋牌室。我发现每张牌桌前都围满了人,有的在聚精会神“作战”,有的捧着水杯站在一边观看。张大姐说,别看他们都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有时却跟孩子一样,走了臭棋也会急眼。见我们进来,几位老人笑着和张大姐打招呼。张大姐问其中一位看棋的老人:“最近身体咋样?”老人说:“还好,社区卫生服务站上午给我们体检过,我的主要指标基本正常。”张大姐一边叮嘱他要适当锻炼,注意饮食,一边给我介绍说,社区每年都会为老人免费体检:如果有老人住院,社区还会派人探望。

一会儿,我们来到二楼的台球室。一走进去,只见台球桌前,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正俯身拉开架势:左臂前伸,手掌按在台球桌上,拇指稍微上翘托起球杆前部,右臂弯曲握杆后拉,屏息敛气地在杆前的白球上凝视片刻后,右手推杆果断一击,“啪”的一声,被撞击的球“骨碌骨碌”地向桌边的球袋滚去。老人直起身来,左手在球杆顶部摩挲着会心一笑,然后踱到台球桌的另一侧,寻找下一个出击目标。台球室内除了球与球之间发出的撞击声,你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我和张大姐相视一笑,轻轻走了出来。掩上身后的门,张大姐说:“别看我们的台球室小,这里的老人可全是台球高手呢!在2011年威海市老年体协‘英豪杯’台球比赛中,我们社区的男队员获得了金奖和银奖,女队员获得了铜奖。”听着张大姐的介绍,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如何使老年人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华能社区工作的重心之一。张大姐说,她每天都会来活动室走一走、看一看。如果发现哪位老人没来,她就会问问周围的老人,或打电话,或登门探望。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社区更是关爱有加。经常派专人上门走访慰问,鼓励他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

看着社区这些快乐的老人,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老人生活 第12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角色,社会养老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 尤其是在农村, 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加以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一) 收入来源不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农村青年外出打工, 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然而, 子女的收入支持和政府的救济金对于身体不好的空巢老人来说基本是杯水车薪, 生活开销难以为继。由于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去了城市, 空巢老人基本上负责了全家人的农牧业劳动, 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所以靠农牧劳动所得仍是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其生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 二) 看病难现象十分普遍

随着年龄增高,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 健康状况明显下降, 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在农村, 老人没有体检的意识和条件, 很多空巢老人常年从事农牧劳动, 积劳成疾, 小病不治拖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基于医疗收费太高和不愿给子女找麻烦的考虑, 空巢老人往往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医疗设施、医疗体系都极其不完备, 再加上农村交通不便, 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

( 三) 与子女分离, 精神“空巢”现象普遍

子女是农村空巢老人精神上的最大慰藉, 特别是很多外出务工者与老人的联系不足, 很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也许很多老人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 尤其是生病以后无人照料, 还是希望子女能在身边, 得到心灵的慰藉, 否则就会觉得寂寞空虚, 甚至自暴自弃。长久下去, 空巢老人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 一边为减轻家庭负担还要下田劳作, 常年劳累, 情感孤独, 不安、焦虑、担忧使他们身心疲惫, 精神状况令人忧虑。

二、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 生活方式差异导致农村传统家庭分裂

由于两代人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导致子女大都不愿意与父母共同居住。农村多数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生, 大部分家庭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有的家庭甚至是入不敷出。改革开放以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别扩大, 城市发展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经商, 父母成了典型的留守者。

( 二) 农村空巢老人观念落后

由于空间原因和历史原因, 农村老人普遍缺乏互助互济的帮扶理念, 很多空巢老人仍坚持自我保障的观念, 有困难时不肯向邻居、政府伸手, 怕丢面子、怕被嘲笑、怕被愚弄是常有的心态, 因此, 他们常常承受生活及病痛的折磨。养老方面, 空巢老人宁愿自己生活无人照料, 也不愿去养老院。因此, 这些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 三)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

基于农村基层政府力量有限和财政基础薄弱, 可供空巢老人开展活动的场地设施尚不完备, 很多老人除了去农田干活、聊天, 根本无其他娱乐休闲场所, 因此, 空巢老人无法通过社交手段获得关怀。对于那些长期无人照看的孤寡老人, 基层养老院和医疗组织缺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为空巢老人提供了获得政府医疗资助的途径, 但这两项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况且农村基层卫生医疗现状落后, 相关医护人员的素质、医疗设施的质量都令人堪忧, 无法满足患病老人的需求。同时, 各级政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监管的漏洞, 漏保、骗保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出现的诸多危机, 已成为地区不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隐患, 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空巢老人的规模可能将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依然得不到改善, 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最终制约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当下, 关爱空巢老人, 解决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迫在眉睫。

( 一) 转换空巢老人社会角色, 发挥家庭养老积极作用

面对生活中的危机, 空巢老人应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情变化, 主动调节自身的生活期望值, 寻找社会认同感和角色存在感。空巢老人应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此外, 空巢老人应增强自我养老的意识,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拓宽参加各种劳动的渠道。与此同时, 未外出的子女或亲戚应尽量照料老人的吃穿住用行等日常起居, 并提供精神慰籍。家庭养老观念不仅要依靠子女在情感上的自觉维护、孝心的内化, 而且还依赖于法律的强制保障, 进而才能使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与法律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 真正树立起家庭养老的意识, 做到“老有所养”。

( 二)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搭建青年返乡就业平台

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较少较难在家就业。要从根本上减少空巢老人比例, 不仅需要重提“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 更要加强基层地区经济建设。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招商引资,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让富余劳动力能留在当地创业, 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升级, 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让更多的人在当地就业发展。当农村经济发展了, 年轻人在当地就业生活舒适了, 老人们才能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晚年生活, 空巢问题才能有效得到解决, 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 三) 加强养老教育宣传, 营造关爱空巢老人良好氛围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数千年的传统孝道文化为老年人提供了最基本的养老教育保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照顾好老人就是为后代做表率。因此, 在农村应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 全面开展敬老养老的文化教育, 对敬老养老的子女给与表彰。同时, 子女应该多同老人谈心,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 多电话联系, 倾听其心声, 让老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均有所依托。

( 四)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靠政府与社会的“合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要完善社会养老法律法规,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危机。首先, 推进政府主导的养老补助, 扩大高龄补贴的覆盖面, 对无参保能力的特困户空巢老人, 由政府统一核定后, 按标准全额发放高龄补贴, 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问题。其次, 加大政府医疗救助的工作力度,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农村空巢老人, 特别是高龄、特困者, 降低医疗救助门槛, 减轻其医疗负担。同时, 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和帮扶力度, 扩大农村新农合社会医疗救助的有效性, 适度降低基本药物价格标准, 有针对性地扩大基本药物种类范围。再次, 降低社会组织养老医疗产业准入“门槛”, 拓宽社会化养老渠道, 降低社会组织经营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 扩大养老机构融资投资的平台和渠道。建立适合农村空巢老人不同消费需求的养老服务机构, 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医疗机构兴建和医疗救助, 形成“个人———社会组织———政府”三位一体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

上一篇:有效汇率下一篇:鼻唇沟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