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2024-07-2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精选12篇)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1篇

1 注重关口前移, 前端研判, 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 铁路各系统在传统安全管理上重视事故究责和问题考核, 而安全风险管理的突出特点是抓前端预测、抓超前排查、抓梳漏补缺。因此, 应紧贴段情, 由抓末端向前端转变, 重点从3个方面做好研判, 为大修施工安全管理敲警钟、明方向。

1.1 点面结合, 筛查风险源

风险排查不能一叶障目, 要全方位、全过程、全岗位、全时段地对段、车间、班组进行评估识别。段级层面, 应基于科学把握安全生产规律, 总体把控安全工作大盘, 重点从管理体系有无缺陷、各项标准有无缺项、作业流程有无缺失、问题追责有无缺位等方面查找管理机制和安全部署上的问题;车间和班组, 应着眼于职工作业“两纪一化”的落实和施工工序、作业流程、岗位标准等方面的险源评估。管理制度评判既要注意当前, 也要顾全长远;施工作业项点既要识别重点, 也要析透死角。通过上下结合, 横向联动, 将全段人员、设备、管理三大要素的风险源判清识透。

1.2 今昔结合, 理出控制点

从以往教训看, 因施工引发的事故种类繁多, 小的影响行车开通, 大的引发安全事故。因此, 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 (简称武汉大机段) 在抓好当前施工安全管理的同时, 要对全段大修、维修、检修系列不同施工作业和全岗位作业流程中的各种事故及不良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做到分系列、分车间、分岗位、分种类找出共性问题、惯性问题、季节性问题、突发性问题及容易忽视的死角死面问题, 通过科学评估和风险预测, 以此减少安全控制的盲动, 达到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

1.3 内外结合, 识别易险项

工务大修的施工组织, 内有车务、电务、供电等路内单位的协同配合, 外有劳务公司、民工队伍等地方人员的参加, 有的还是跨局作业, 异体施工特点鲜明, 段外、局外、路外等各单位制度各异, 要求不一。在风险识别方面, 不能关门自查, 要高度重视施工组织过程中内外之间横向结合部问题。在施工前, 不仅要掌握施工地段设备管理单位的安全规章, 也要了解配合单位、路外单位及人员的技术要求和人员素质;在外局或路外单位施工中, 要提前研究对方有关施工组织的安全规章和技术规程, 理清内外不同之处, 确定施工衔接方面容易忽视的险项, 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安全组织措施。

2 注重基础建设, 完善机制,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2.1 常抓思想教育, 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人是各项工作推进的决定性要素, 增强职工风险意识应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之举, 把具备风险意识作为从事大修施工的底线和基础, 作为职工的职业操守和准则来培育。要发挥党政工团各级组织优势, 将安全风险教育作为职工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划重点, 通过职工学习会、交班会、点前会、分析会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法, 加强全体职工的风险教育, 切实把风险的核心意义传导给职工, 把风险意识根植于职工心中, 使职工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有着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 知晓本岗位的安全风险点, 从而对大修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有所敬畏, 把规避风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和职业本能。

2.2 完善管理体系, 明晰各项工作标准

以标准化建设为统领, 全面开展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 着眼段、车间、施工队 (班组) 的标准化构建, 完善各项岗位标准、作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 形成全段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上, 要对大修施工的计划方案、施工组织、设备运用、故障处理、材料堆放、综合管理等各个环节标准和基本操作规程进行明晰;在安全风险卡控上, 以规范管理和落实标准为重点, 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 汇编全段《风险管理手册》, 动态修订《职工岗位卡控手册》, 发挥其风险预控、过程卡控、岗位互控等过程风险防范功能。

2.3 健全应急机制, 提升问题处置能力

为有效防止问题衍生和扩大, 将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是要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段、专业科室和相关车间要建立事故突发、设备故障等问题的快速应急机制, 明确不同问题的响应人员、时限、流程和应对方案。二是要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大修施工特点, 制定简洁明确、便于操作掌握的应急处理办法, 并加强日常演练和培训, 提高实战技能, 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带来的损失, 降低安全风险。

3 注重闭环管理, 过程控制, 构建风险排除体系

3.1 坚持对标对规, 严格作业标准化

标准建立之后, 关键靠落实, 安全制度和措施必须逐条兑现到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每一项工序。作业前, 施工指挥者、带班人和作业人, 都要提前学习了解整个施工的作业流程和安全卡控重点, 做到心中有数;作业中, 每名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职工岗位卡控手册》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逐条落实, 做到自控、他控和互控, 对危及安全的作业要快整改, 一旦偏离标准要及时自我修正和纠偏到位, 确保按标作业, 远离风险。

3.2 坚持全面监控, 确保施工规范化

风险的监督控制是核心。风险隐患的出现是一个系列化的动态过程, 每次大修施工均因地段天气、设备状况、组织方式、人员结构不尽相同而出现新的风险。因此, 在施工组织中不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 应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情况, 随机而动, 要组织专业干部采取审查方案、分级包保、现场盯控、流程抽查、机车添乘等方式, 对整个施工安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随时掌握安全风险点的动态状况, 及时发现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不断强化安全风险全过程控制。

3.3 坚持严格考核, 促进落实常态化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 第2篇

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在集团领导的要求下,重点了解各煤矿单位体系建设的进度和开展情况,坚持日常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及纠偏,探讨体系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与各单位体系建设人员进行交流,对体系建设滞后单位进行督促。通过不断查找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推广好的经验、方法,采用示范带动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通过对试点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督导和探讨,现将在督导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和要求归纳如下,以便体系建设单位汲取和借鉴:

一.矿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矿级领导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对体系建设作用和用途不理解,不知道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对此工作开展不积极;

(2)中层领导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不知道体系建设的基本知识,想开展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能指导职工;

(3)有等待、观望、临时思想,认为是搞形式主义,可有可无,应付对待等;

(4)战线领导不重视,没有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所分管战线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不知也不过问,给体系建设带来消极负面影响。

二.三级培训没有落实;无培训计划,无培训效果考核;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有的培训不到位,笼统培训无针对性,干部不理解,职工不清楚,工作无法开展。体系建设期间应让职工知道的:

(1)什么是危险源?什么是隐患?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危险源辨识?什么是隐患排查?

(3)怎样去辨识危险源,从哪些方面去辨识危险源?(4)危险源的风险怎样准确描述?(5)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6)科队级领导及风险小组人员还应掌握危险源分类、整理、补充、完善;以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能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范围确定不准,前期准备不充分,基础工作调查统计不认真,缺失相关单元及元素;

(1)单元划分要全面、准确,战线(专业)、区队(劳动组织)、班组(工作空间);

(2)工作场所、活动区域(包括井上和井下);(3)所辖设备、设施、材料物质、工具及器具;(4)工艺流程、职业健康、环境因素、危险场所;(5)工作任务及工序;(6)岗位、工种、所有员工;

(7)对矿井还有生产系统、生产工艺流程等。

四.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结合基础调查统计进行,随心所欲,危险源辨识五化把门;

(1)全员危险源辨识没有结合员工自己的岗位、工种、工作及工序、操作的设备、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所处的环境;

(2)没有结合“人、机、环、管”四个方面;(3)没有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4)没有考虑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5)没有统计本单位及其他相关的事故案例,无法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和找出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6)没有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而是以班组或找几个人在一起商议填卡;

(7)班组、区队汇总时,缺失内容没有得到补充和完善。五.区队干部及职工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有应付差事的思想,不管全面与否,准确与否,交了完事,不能保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准确及全面;

(1)干部职工没有学明白,不明白怎么做(也是培训问题);(2)危险源辨识不认真,填辨识卡应付3—5条;(3)没有让职工有充分时间去讨论和探讨,没有充分去认真思考;

(4)危险源辨识卡填的是隐患而非危险源;

(5)危险源辨识卡填写相互抄袭,一人填完全组抄,没有真实反映职工对岗位及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认识,交完就忘;

(6)个别管理人员让技术员或职工代填,给职工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该单位工作被动、滞后。

六.基础调查统计中,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相互交叉、条理不清;

(1)工作任务中划分的工序与工作任务不对应;(2)一项工作任务的工序划分顺序颠倒;

(3)条理不清,让你看不明白那道工序与哪项工作任务相对应,像记流水账式的。

七.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概念模糊,交叉使用;

(1)措施中有标准,标准中有措施;(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把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2)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没有对应管理对象;

(3)管理对象不同,但出现管理标准和管理对象却一样。八.矿未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不能调动全矿干部职工对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重视,好坏一个样,工作无法开展;

(1)预控办的同志督办不力,不及时下基层去区队督导和指导,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使基层做无用功,而影响进度;

(2)矿级对区、队、科室及相关人员的没有考核和责任追究;(3)区队、科室对职工没有考核及追究。

(4)风险预控办公室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不清。

九.不结合本单位实际,比葫芦画瓢抄袭神华宁煤资料,一味追求进度,而忽视基础工作和实际效果,最后形成“两张皮”,无法向职工贯彻和实施,写非所干。

十.注重了井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而忽视了地面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

(1)地面办公场所、工厂、材料库;(2)交通运输;

(3)两堂一舍,地面环境;

(4)地面灌浆站及偏远地点,特别是人员不常去,而人员又少,易被忽略的地方和工作;

(5)地面供电、通讯线路,高空作业及悬空设施等。十一.忽视了员工档案建立的全面性;(1)所有在岗员工档案不齐全;(2)档案信息不完整,缺内容;

(3)没对档案分析,未确定重点管控对象;(4)没有档案管理保密制度,员工信息外泄。

十二.文件、资料汇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条例、规范等)方面;

(1)没有层次、主次不分;

(2)胡乱收集,有用没用,适合不适合的都收集;(3)不适合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应保留有用的。十三.与其他试点单位沟通交流少,没有汲取先进工作方法

和经验,只闭门工作,多走了弯路,影响了进度和质量;

(1)矿与矿之间缺乏交流和相互学习;(安全矿长不带队去学习交流,效果欠佳)

(2)矿内部战线之间,队与队之间缺乏交流和相互学习;战线领导未组织战线专业会议,没督促体系建设工作;

(3)不能自以为是,要知山外有山;

(4)交流沟通前,要自查不足和差距,带着问题去交流、学习,才能提高,然后全面了解。

十四.战线对所辖区、队体系建设不指导,放任行事,对专业内容、基层上报资料审核不认真;

(1)汇总不认真,不细致,没有分类、分级、归类;(2)汇总后没有按程序去进行补充、完善和纠错;(3)没有组织战线、区队两级风险小组成员审核,而是由内审员一人完成;

要求:各专业战线是初稿、审稿的完成者,也是最终定稿完成者,并由战线领导、参与人员签字,对终审稿负责。

十五.可试点先行,重点带动,完善体系,全面运行;有的单位人多、面广、战线长,基层单位多,可找出试点单位先行,探索经验,掌握方法,正确引导,其他单位跟进;但存在后续单位多,工作量大,体系建设任务后翘;但是,只要试点单位做好,后续单位少走弯路,也会迎头赶上;“时间服从质量”,但不是无限期推后,各单位应制定详细、切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

和计划安排,并有科学的考核,认真落实,稳步推进。

十六.理清各部门职责,做到“干什么写什么”,“写你要干的,干你所写的”;

(1)危险源辨识目的是让每个职工真正了解自己的岗位有多少危险源,每个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什么,并熟记,变不知为先知;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所有危险源是可控的,采取措施、达到标准,杜绝危险源处于失控状态,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3)避免单位部门之间管理交叉,任务重叠,考核重复,政出多门,文件打架等。

十七.“时间服从质量”,但不是没有时间要求;

(1)各单位(含基层区队)要根据自己的计划,逐月、逐周去落实,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2)按照省政府、集团公司的要求,按时间节点抓落实;(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遵循:边培训,边创建,边运行,边完善;

(4)省政府、集团公司将按照要求进行考核,奖惩兑现。十八.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1)全员分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有针对性培训;

(2)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尽可能力求全面、完

善、准确、术语标准;

(3)风险管理对象提取,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4)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5)其他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逐步进行,逐步完善。十九.省政府、集团公司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全面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时间是2015年以前。这就要求集团公司所有单位必须全面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可建不可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成体系、结合本单位实际去建体系并常态运行。

二十.基本知识: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

@危险源辨识:是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或:危险源可能导致的损失、伤害或其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风险预控:指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分为:事先控制措施、接触控制措施、事后控制措施)。

@不安全行为:指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顺序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象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和控制);

@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 @以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为基础; @以PDCA循环方法为运行模式;

@依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领导重视,培训全面;思路清晰,方案可行;方法适宜,试点先行;切合实际,按标实施;保障有力,全面推进;体系建设,按期完成;抓手选准,考评到位;反复贯标,注重实效;全员学习,素质提高;落实现场,安全可靠。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

张永灿

***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08-02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电力企业要建立起在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以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如果安全上出了问题,就意味着生存危机,发展更无从谈起。电力行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原因有三:一是电力生产较复杂;二是电力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国脉之所系;三是电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责任重大。安全大检查、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双达标、创一流等措施的实行,极大地遏制了生产不安全行为。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人员责任性的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还会发生,甚至有增无减,预防事故的发生、开创电力工业持续安全生产的新局面,仍然任重道远。

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电力企业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最根本要求。做好安全生产管理是保障企业生命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安全工作将始终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积极构建安全生产环境,促进企业朝着安全、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

2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每当事故发生,我们在事故通报、事故处理意见中看到的基本上是这样的文字:“各单位务必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作业人员、运行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增强责任心,杜绝误操作事故,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确保安全”、“反违章力度不够,对现场的违章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稽查手段,致使违章现象屡禁不止”、“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对职工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抓得不细、不实,反映出领导的安全意识不强”、“事故暴露出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反映出安全监护不到位,反违章活动流于形式,未认真开展”等等。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事故的原因,总结归纳为:第一,管理不严,制度未落实;第二,监督不力,稽查不到位;第三,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有章不循。针对原因,采用的对策是:①加强管理,做到严、细、实;②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識;③加强监督,制止违章。应该说,电力系统的各级领导对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认为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安全出差错,就是管理水平不高。

但人员责任性事故还是屡屡发生,有些事故是明显不该发生的,诸如走错间隔、强行解锁、不按规程操作等习惯性违章,为什么管理层的安全紧迫感和巨大压力总是传递不下去,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依然存在呢?究其原因,就是安全管理未达到真正的本质安全,未形成超前预防型为主体特征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当前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期望达到的目标,预防型安全管理是现代科学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本质安全、超前预防”管理态势,才能使安全管理从安全思想到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

3安全生产的监督

习惯性违章、人员责任性事故一旦发生,就必然涉及到监督问题。

安全与生产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构成,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对应于决策层的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安全监察部;对应于管理层的是职能部门和基层的安全领导小组;对应于执行层的是生产班组;这三层就是“安全生产三级管理网”。有了安全管理,自然要有安全监督,于是就有了安全监察体系,具体的组织机构为:①局设安全监察部,其人员即是安全监察人员,安全部以搞安全管理工作为主,现场监督为辅,以不定期抽查为主要监督方式;②基层配一名专(兼)职安全员,主要职责是除了一些重点工程加强现场监察外,其它工程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办法,并抽出较多精力从事必要的安全管理工作;③班组设兼职安全员,班组安全员主要侧重现场监察。

从中可以看出,安全监督人员同时就是安全管理人员。尤其是生产班组,安全监督人员是安全管理人员,也是生产人员。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安全监督状况,即自己监督自己。对于自我监督的不可靠性,管理层也是有所警觉的,这就是“达标”、“创一流”、“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等活动不断开展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活动全是上面定出标准、细则,下面执行.再由上面来检查、验收。但由于安全检查只是发现已出现的问题,加上许多的安全检查往往都流于形式和应付,所以安全隐患往往被隐藏,可见这样的监督,成本非常高,收效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更为先进的,以风险管控为主要手段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4利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安全体系,实现根本的本质安全管理,就必须引入比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更为先进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下称“安风体系”)。本质安全管理含有四个方面:人员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安风体系就是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细分成了九个单元,见图1,通过把所有的工作的步骤分解,对所有的工序都进行评估打分,对风险值较高的风险制定措施管理和控制,真正体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安风体系就是一个识别、研究和纠正与轻微事件、疾病和财产损害事件及未遂事件相关系统问题的过程,它可以预防严重事件和主要事件的发生,使企业形成自我检测、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图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单元和内容

5结束语

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所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将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先进手段,通过这先进的手段实现了从以往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化,改进了我们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促进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Application the Safety in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 Rais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Control Level

Dang Weijun

Abstract: Along with nation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living standards’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national electric power lacks the electricity condition to be day by day serious, suspends is day by day arduous in fro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or’s duty, therefore does well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in production and develops the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the electric power profession survival, the article to applied the safety in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new management patter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4篇

一、概述

风险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危害辨识以及风险评估工作,结合实际生产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发生,保证生产安全性。

在企业中,需要结合相关流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处理等。

第一,关于风险评估的目的: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通过系统的梳理我们的作业任务和步骤,使员工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养成安全的工作习惯。

第二,关于风险辨识。这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第一步,必须要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针对过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危害的类别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等等。识别过程应考虑:作业环境、设备、施工机具、用具、人员行为、管理手段、作业方法。

第三,关于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在对风险进行正确辨识之后,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应用SEP分析法,评估风险等级,建立基准风险数据库、基于问题的风险数据库和持续的风险风险评估。形成风险概述。

第四,关于风险控制。在对风险进行正确辨识并对其进行评估之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和适用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资源保障、控制措施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方法应遵循下列顺序:消除/终止、替代、转移、工程/隔离、行政管理、个人防护。管理人员需要结合风险的具体类型和实际状况对控制方法进行科学选择,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第五,关于风险处理。这一点就是贯穿以风险控制为主线,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各个部门要结合评估意见,进行整改或者是不断进行改进,同时还要结合相关要求对整改的过程以及效果等进行报告,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二、体系开发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应用风险管理,开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建立在作业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基础之上,与电力特点进行结合,将电力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这一体系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质量管理工作都能够逐渐实现系统化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安全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一)原则

(1)基于风险的原则。对于这一体系来说,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对危害进行辨识,并对风险进行评估。这一体系中的所有管理标准是结合要素风险进行设计,若是抛开风险这一原则,就会无法开展管理工作,无法对损失进行控制。

(2)事故预先控制原则。在事件发生之前,要对危害进行辨识,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预测,将相关措施制定出来,对危害进行控制,减少风险,防止出现意外。对于事件发生的时候产生的总体能量或者是有害相互作用预知问题,都需要在事前制定相关措施,可以减少对于能源的使用,对源头进行隔离或者是封锁。

(3)全员参与原则。在对这一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全员共同参与,企业需要对所有的员工加强教育,确保所有的员工都能有良好的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识,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使风险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4)持续改进原则。当前,电力市场正在逐渐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处于不断改变过程中,其面临的风险管理环境也在发生改变,企业需要及时对风险管理做好评价工作,结合评价结果对风险管理加以改进,确保体系先进性。

(5)系统性原则。在这一体系中,所有的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能够在横向上以及纵向上构成闭环控制,对危害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控制措施进行制定和实施以及检查和回顾能够构成纵向闭环,对事件进行分析,能够将体系之中关于时间原因的要素找出来,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改善。开展闭环管理,并实现有机整合,确保体系的互相包容和互相关联。

(6)行为与态度原则:态度意味原则,决定行为。对现行管理工作已开展,但与体系要求尚有差距的,需要应用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工作标准来支持,按5W1H(why what who when where how)的要求和企业实际编制各要素管理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规范和指导管理工作与作业项目,使各项工作满足体系中提出的管理要求。

(二)结构

对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来说,其主要结构如下:

共9个单元。第一,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安全生产方针,二是责任制,三是目标与指标等;第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总体原则,电网、作业、设备、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第三,应急与事故/事件管理;第四,作业环境;第五,生产用具;第六,生产管理;第七,职业健康;第八,能力要求与培训;第九,检查、审核与改进。

共49个元素,157个管理节点,561条管理子标准。第一,在对进行电力施工、生产以及运行的时候,是存在危险性的,发电以及供电与用电都是在同时完成的,当前,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电力生产安全性是保障我国安全的重要组成,所以,电力安全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要保证电网以及人身安全性,同时还要保证设备安全性,确保环境以及职业的健康和卫生,并保障质量安全。结合电力单位特点,并依据体系总框架,能够将管理体系构建起来。在这一体系中,包含的元素比较多,主要包括:(1)安全制度建设和信息沟通,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2)对作业风险和变化进行管理;(3)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响应和事故/事件报告、调查、统计与分析管理、信息沟通与回顾;(4)标示管理、划线管理、通风、照明与能见度、建筑物与构筑物和内务管理;(5)个人防护用品、特种设备、测试设备、用电设备、爬梯、平台及脚手架、机动车辆;(6)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投运并网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用户管理、设备运行管理、作业过程控制、物资与仓储管理;(7)职业健康管理、人机功效;(8)员工选聘、能力与意识提升;(9)检查、审核、纠正与预防系统。对这些元素进行运作,从而全面控制安全以及健康还有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结合运作模式,能够与职业以及健康与环境方面的标准要求相符。另外,企业还能够依据实际状况,在其中融入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使体系保持良好运作。

第二,审核及评分方法参考《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电力施工企业部分)》,审核组以PDCA闭环管理流程为审核思路,通过现场观察、文件和记录的查阅、人员访谈、现场演示等方式收集相关的审核证据;

(1)结合每个要素的审核发现,按SECP进行归类分析和诊断,分析各要素在策划、执行、依从、绩效各环节的表现;

(2)分析存在问题/不符合项在SECP各环节中所占的比例和关键程度,按照指南中的计分方法计算SECP各环节的得分,并汇总计算过程管理得分;

(3)综合过程管理得分率、工伤意外率,确定体系绩效的等级。

(三)实施要求

(1)领导要对这一体系加以重视。领导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工具,在对这一体系进行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员需要和员工共同参与到安全以及健康还有环境和质量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讨论中来,使体系能够顺利执行和开展。

(2)保证全员参与进来。为了构建这一体系,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人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必须要强化培训以及宣传工作,对员工进行引导,使其对这一体系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共同参与到体系建设工作中,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必须要对现代安全体系进行建设,从而掌握好人这一要素,使安全工作具有较好的主动性以及预见性,使安全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科学化以及系统化和条理化,保证安全生产的有序性。另外,还要对人员以及财产还有生产与环境等要素进行正确处理,确保执行的动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当前经营环境逐渐复杂化,对于电力生产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风险管理的应用,结合自身情况,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保证生产安全性。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用电量也在逐渐增加,电力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要求电力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对其生产造成了影响。因此,要在电力生产管理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开发。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开发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兰英,戴宗峰.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2014(11):122-123.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2012年版)[Z].

[3]郭文武.论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21):195-196.

安全风险管理 第5篇

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必须提高职工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部党组先后对安全工作提出了“三个共识”、“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强调了“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的“饭碗”工程,安全不好是最大的失职。因此,全面推行风险管理,深化安全基础建设,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作为机车乘务员,肩负着平安运送旅客和货物运输的巨大责任,加强安全法治教育必不可少。

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必须补强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乘务人员行为的指南和执行标准,规章制度的落实首先要以满足安全管理需求为目标。其次,要有现实性、可靠性、长远性。因此,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管理者放下架子,下到一线去实践,依照部、局管理制度,从作业标准到现场管理,从开始实施到落实等进一步完善规范,避免规章制度与现实脱节,确保安全生产不出现管理漏洞,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必须落实好安全检查制度。行车安全是铁路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好安全检查监督机制,落实“抓早、抓小、抓苗子、抓预防”,掌握影响安全的机车质量及现场信息,发挥安全质量预警纠偏机制作用,降低安全风险系数,是安全责任管理者第一要务,各层管理者要把现场当第一办公室,深入一线添乘检查指导,特别是关键区段点,要围绕安全关键,季节性多发问题和惯性问题,尤其是客车、调车、重载、人身安全、施工安全等重点检查,以确保现场作业安全为基本职责,加大现场和抽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盯住,纠偏、销号、现场指正,做到各项规章制度掷地有声,有实有效,杜绝管理人员下现场盲目完成量化指标不负责任的作风。

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必须发挥安全责任考核激励作用。加大安全责任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加大奖励力度,奖罚分明,提高机车乘务员在值乘过程中查找和解决质量隐患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杜绝机车恶性故障发生,着力在广大乘务员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和导向。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调度操作;管控环节;重点监护

作者简介:程金松(1968-),男,安徽怀宁人,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107-02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调度员的日常工作日益繁重。电力调度员正常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的依据是调度检修申请票、电网运行方式变更单等;调度操作指令票从拟定到最终的执行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控制方法,这样可有效保证电力调度的安全。但由于电力业务联系及电力调度操作均通过电话下达调度指令,鉴于这一操作方式的特殊性,调度操作监护制度却又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分析电网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我们对调度监护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结合黄山地区调度的工作特点,提出了调度核心业务的操作重点监护制度。实践证明,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电力调度机构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电力调度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

一、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网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如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事故案例:2004年6月3日XX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发生一起因疏忽了一张停电申请票,造成带工作接地线合闸的恶性误调度事故。再如:2002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调度误下令造成用闸刀误合空载变压器的误调度事故(该站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带线刀的结线方式);2000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因调度电话打错变电站误拉开关的误操作事故等。分析近几年电力调度发生的事故,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调度员值班期间思想不集中,造成调令下错变电站。

(4)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5)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黄山地调要求每一位当值调度员在电力调度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查找每一个电力调度生产环节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应明确到具体的工作点,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开展记录必须全面、具体、有针对性;杜绝空话、套话,确保工作安全,最终实现调度安全生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自身迫切的需求,我们大胆尝试进行电力生产管理创新,提出调度操作过程中核心管控环节的调度重点监护制度,有必要在黄山地调范围内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并不意味着除上述环节之外的操作取消监护。实行重要操作步骤的监护制度符合黄山地调的工作实际,能实现电力调度安全的收益最大化,它是科学合理实施现有监护制度的具体体现,提高了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二、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特征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分析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

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可以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但是,目前使用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我们依据防止误调度、误操作的总体要求,在调度业务中划定几个重点监控的环节,其环节的执行必须经过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并将这些监护点加入应用到本系统,实现了重要调度操作环节的有效监护。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现有调度资源;将制度规则数据化;在线联络,实时互动;调度操作全过程闭环管理等。

1.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资源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要打破条块分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将多个系统(停电检修申请票系统、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电力生产PMS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内部条块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

2.建立动态数据库,将监护制度规则数据化

利用计算机的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预置功能,将监护制度电子化、数据化。将调度操作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与典型票合理加入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流程中,有效地预防了电力调度操作中常见的漏项、错项或跳项操作等异常和未遂事件的发生,切实提高了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3.在线联络,实时互动

在调度票操作中,实现调度下令、监护调度员监控,两位调度值班员均能够在同一界面执行,实现监督,有效防止调度操作监护不到位的问题。

4.全过程闭环管理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中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得调度操作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调度工作动态易于实时掌握,提升了电力调度操作管理的水平。

三、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首先是建立与调度日常工作相适应的调度日志平台。整个调度日志系统自始至终以值班日志作为主线,借助调度日志平台,调度申请票处理及调度操作过程实现了电子流转,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结合电力调度运行专业的工作特点,黄山地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

1.检修申请票的审核与答复风险防范

停电检修申请票风险主要体现在电网申请停役设备时,对需要停役的设备描述不清晰,从而造成运行方式人员在批复检修方式时,造成理解歧义,使得停电范围扩大或缩少,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点。一张合格的停电检修申请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批复停电设备应满足现场检修工作需要;相关停电设备间的申请停役时间上应保持衔接性;批复的停役设备应满足本地区电网的“N-1”原则;电网检修方式应能保证本电区的发供电保持平衡。可见,调度员在接到运行方式转来的申请票时,只要重点监护好上述几点,对于检修申请票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

2.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

3.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风险防范

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以前环节中的一小点失误,必将在此显露出来。我们将需要监护调度员确认的步骤加入到操作票系统中,这些步骤必须经监护调度员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操作调度员对某项(或几项)的下令功能。在这个环节中的监护重点是:

(1)停役操作前,监护调度员先进行预判电网方式,判断与本次停役设备相关的设备检修是否恢复,是否存在着相关设备的检修延期情况,是否对本次操作产生影响。

(2)不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必须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3)检查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与本调令的初始状态是否完全一致,若不一致,是否对本次操作(潮流、电压、重要用户供电)产生影响。

(4)同上级调度联系的合解环申请和下令的合解环操作,需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执行功能。

(5)复役送电操作,判定申请单位数目,是否所有检修单位工作均完工。

(6)复役送电,还需判定是否对下级调度产生影响,是否已通知下级调度等。

4.调度交接班管理风险防范

正确的调度交接班是保证调度安全运行的基础,调度交接人员漏交待、错交待的事项,往往隐蔽性高,不易发现,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我们在交接班过程中,制作了交接班记录卡,将电网的运行状态、重要操作方式变更、设备的缺陷,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操作时将其记录其中;同时将与相关单位的核对设备状态加入其中,只有调度员与相关单位核对相关电网信息后,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班,从而保证了安全交接班。

四、结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网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晓飞,房贻广,陈存林,等.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第四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邓岩,王勇,孙硕乾,等.浅谈电网调度运行工作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

[3]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黄山MIS调度操作全过程监控系统用户手册[Z].2011.

[4]边吉,王国平,朱余启.对电网调度工作思维模式的思考[J].云南电力技术,2010,(1).

[5]唐龙江,王文林,等.基于数据关联技术的调度停电检修申请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浙江电力,2011,(7):16-18.

[6]王文林,夏培峰.调度操作全过程管理系统防误技术的设计与应用[C].第三届安徽省自然科學学术年会,2005:82-86.

[7]胥传普,吴濡生,胡翔,等.2000年-2006年华东电网事故汇编集[G].华东电网有限公司,2006:52,146,176.

[8]洪天炘,王文林.新型调度任务票防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6,(10):31-33.

(责任编辑:孙晴)

跑道安全风险管理浅析 第7篇

伴随着全球民用航空运输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各部门对跑道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一方面, 跑道不安全事故在民用航空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自1995年至2009年, 装备涡喷或涡桨发动机的民用航空器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事故总计1508起, 其中因跑道安全问题造成的事故是457起, 占总量的29.9%。另一方面, 随着航空运输量的增长, 跑道不安全风险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预测, 全球空中交通流量在2012年将增长4.9%, 并将在2020年以前一直保持类似增长速度。有研究表明, 每增加20%的空中交通流量, 发生跑道侵入的风险有可能增加140%[1]。因此对跑道安全进行风险管理, 对于提高民航行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跑道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即对危险及威胁到组织生存的后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排除或将之降低到可接受或可承受的程度的过程。换句话说, 风险管理有助于在所评估的风险和可行的风险缓解之间取得平衡[2]。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一门新兴科学;在5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学科, 并得到了推广并受到普遍重视;70年代以后,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风险管理均由保险型的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经营型风险管理;此后迅速发展并形成为系统化的管理科学。

一般来说, 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可以如图1所示。因此, 跑道安全的风险管理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 影响跑道安全的危险源的识别

跑道危险源的识别是整个跑道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所界定的系统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险加以识别。危险识别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每一步, 影响着我们对跑道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决策。清楚的认识在跑道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险源, 并依据风险的特性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降低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反之, 危险识别与评估中的错误, 遗漏等会造不可挽回的损失。

危险源可以定义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也称为危险因素或危害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害环境及安全管理上的缺陷[3]。因此我们可以从人、机、环、管四方面来分析跑道的危险源。而对于如何对危险源进行识别我们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 头脑风暴法

2) 历史追溯法

3) 故障模式影响度与危害性分析 (FMECA) 法

4) 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HAZOP) 法

5) 失效模式与效应/后果分析法

6) 事件树分析法

1.1 人的因素

据研究表明在跑道安全问题上人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管制员的因素

研究表明, 与管制员有关的可能引起跑道不安全事件的最常见行为有[4]:

1) 管制员的短时遗忘 (航空器、跑道关闭情况、指令的发布情况、跑道上的车辆等)

2) 管制员通话问题

a.使用的通话用语不标准

b.管制员没有确保飞行员或车辆驾驶员的复诵与发出的许可一致

c.管制员误发指令

d.通话语速过快及过长或复杂的通话

管制员之间协调不充分

4) 管制员的注意力分散

5) 管制员的工作量过大

6) 管制员的经验水平和培训不足

7) 管制员的情景意识不足

1.1.2 车辆驾驶员和飞行员的因素

1) 未获得进入跑道的许可

2) 没有遵照ATC指令

3) 机动区内运行车辆驾驶员培训不足

4) 对机场布局缺乏了解

5) 不了解机场标记牌和标志的含义

6) 飞行员或车辆驾驶员未能正确复诵指令

7) 飞行员或车辆驾驶员误解管制员的指令

8) 飞行员或车辆驾驶员接受了发给另一航空器或车辆的许可

9) 飞行员或车辆驾驶员所用的通话用于不标准

1.2 设备因素

无论是空中交通管制员还是飞行员, 他们工作时都是置身于一个电子设备环境中, 面对的是通信设备面板、雷达监视器、飞行进程单、计算机、气象监视器、气象雷达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设备。这些都是管制员和飞行员有效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工具。设备功能问题及管制员和飞行员的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跑道侵入。因此我们在进行工作前必须进行设备的检查, 确保各种设备处于适用状态。

主要的设备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1) 通导设备

a.通信导航设备是否失效

b.场面监视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c.跑道下滑引导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d.机场活动区内是否存在信号干扰

e.ILS临界区、敏感区是否存在信号干扰

f.机场区域内是否存在通信的盲点

2) 灯光系统

a.滑行道灯光系统是否正常

b.跑道灯光是否正常

c.着陆系统灯光是否正常

d.灯光系统是否开放

e.应急灯光系统是否正常

1.3 环境因素

影响跑道安全的因素我们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包括跑道、滑行道的状态, 塔台内席位的布局, 塔台视野的开阔度以及能见度, 塔台上的照明系统是否符合要求, 以及重要天气等情况;内部因素则包括人员之间的配合, 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跑道的安全。

1.4 管理因素

在跑道不安全事件中虽然管理者并不直接参与工作, 但是他可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跑道安全产生影响[5]:

1) 管理者在做操作人员不能做的事情, 如获取资源和提供培训

2) 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3) 管理者有全面纠正错误的权利

4) 管理者雇佣合格的工作人员

5) 管理者确定机构的有限事项和特征

2 跑道安全的风险评估

风险可以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6], 它是危险发生概率和严重性的表征。可用下式表达:

风险=意外概率×后果

风险评估是相关人员对风险可能影响系统安全程度的分析过程。它要求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 和严重程度等方面入手, 确定风险等级, 判断系统对风险的承受力, 为正确选择风险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同时, 它也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的方法。它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 并且选择模型根据信息做出推论。

风险评估通常需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 风险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即如果允许潜在不安全状况存在下去, 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2) 某一不安全事件潜在不安全后果或结果的严重程度

3) 受危险影响的程度

为了达到跑道安全风险评价中识别危险并确定措施提高跑道安全性的目的, 选取适当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掌握好定性与定量的界限, 根据跑道安全风险管理中不同的评价对象, 做好定性与定量的分配工作。在对跑道侵入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危险分级, 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

3 跑道安全的风险控制和缓解

当确定所有危险源并进行了风险分析后, 我们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有的因素导致的风险较小, 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有的因素导致的风险则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这些风险都存在随机性, 高于所要求标准的危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或组织管理措施来降低或控制危险;低于标准的危险属于可接受或允许的危险, 则可以通过建立监测措施, 防止条件变化导致危险性增加;对不可排除的危险要采取防范措施, 提出机场应急救援预案。

跑道安全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防损和减损两个阶段。防损即通过跑道安全风险的分析, 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跑道侵入的产生, 防损的目的在于努力减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减损则是为了尽量减轻已经发生的跑道侵入损失的程度。

对于如何降低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7]:

1) 采取新的防止跑道侵入的技术手段, 主要有以下几种[8]:

a.防止滑行错误的机载设备

b.机场活动区域安全系统 (AMASS)

c.低成本地面监视系统 (LCGS)

d.目视警示灯光系统和道面标志

e.协助机组滑行的机载设备

f.跑道侵入预防系统 (RIPS)

g.地面监视设备ASDE-X

h.上海浦东机场所采用的周界防入侵系统

i.增强型电子进程单

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管制员、车辆驾驶员、飞行员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感触,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对跑道安全的情境意识, 进而提高了跑道安全。

2) 针对可以引起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危险源,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管理 (即防损阶段) , 减少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a.跑道安全小组工作制度

b.跑道巡查制度

c.有关污损跑道的工作制度

d.塔台避免“错、忘、漏”的制度[9]

e.提高管制员通话质量的制度

f.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制度

g.建立跑道侵入事件的存档制度

3) 加强机场, 空管单位以及航空公司之间的联系

4 结语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影响跑道安全的危险源, 针对影响跑道安全的危险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建议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员差错, 减少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防止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事情,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系统的共同的责任, 因此我们还应该加强机场、空管单位以及航空公司三方的合作, 为降低跑道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欧洲防止跑道侵入行动计划[Z].EUROCONTROL, 2005.

[2]杨昌其.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理论与应用[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5.

[3]李智.空中交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安全科学报, 2009 (3) .

[4]跑道侵入手册[Z].国际民用航空组, 2006.

[5]张志军.防止跑道入侵[Z].昆明:空管跑道安全交流研讨会, 2011-08-30.

[6]杨昌其.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理论与应用[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5.

[7]中国民航空管跑道安全实施方案[Z].民航局空管局, 2009.

[8]张晓全, 常晓晨.预防跑道侵入技术主导成功[J].航空安全, 2011, 05.

核电工程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创建 第8篇

目前, 建筑工程项目高风险管理主要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质〔2009〕87号) , 对7大类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控制, 但对于核电建设工程项目高风险活动安全管理, 尚无指导文件作为依据。尽管有学者对核电工程高风险活动作业过程控制进行过重点研究, 并特别针对核电厂大修期间高风险作业过程控制进行了系统探索, 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高风险管控体系, 无法系统地指导高风险管理。

因此, 笔者结合多项目的工程安全管理经验, 探讨如何创建核电工程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 以指导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进而促进高风险作业安全管理流程标准化、系统化。

高风险安全管理

风险有很多种类, 本文所述风险主要是指安全风险, 即引起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等危害可能性的活动或物体, 高风险活动则是指可能导致人员重伤、群伤 (2人及以上) 、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群体性职业危害事故等重大后果的作业活动。高风险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去防范、减少和分散安全风险。

为有效控制高风险活动, 建设单位在编制高风险活动专项方案时, 可参照工程质量控制中常用到设置控制点的方式编制高风险作业控制单, 即对高风险活动作业全过程安全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对策措施并责任到人。对于高风险作业活动中涉及作业安全风险较高的分项工作任务, 还应按照许可制度办理作业许可证。高风险活动中各分项作业班组应结合上游文件、现场条件, 开展班组作业安全分析。作业安全分析 (JSA, Job Safety Analysis) 是针对某一项具体作业进行步骤分解、风险识别进而采取控制措施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 是控制作业过程中危险的有效工具。作业安全分析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实施作业安全分析能够识别作业中潜在的危害, 确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置, 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防止人员受到伤害。

创建体系

本文所述核电工程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 (见图1) 主要基于戴明模型 (PDCA模型) 而建立。该体系分为6个主要控制环节, 分别为识别和确认高风险清单、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含专家评审) 、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效果评价以及持续改进。笔者将对6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分别阐述。

识别和确认高风险清单

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中, 风险识别与评价是整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通常, 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方法有基于经验的方法和基于活动的方法2种。对于核电工程高风险清单辨识和确认应基于高风险的定义, 同时结合上述2种方法的优点。建设单位应根据风险辨识和评价的原则和要求, 对核电工程建设全周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别列出不同施工阶段的高风险清单 (清单格式见表1) , 并结合机组建设经验反馈, 定期进行修订完善。

在动态风险识别与评价过程中, 执行单位应参照已固化的高风险清单, 按照施工进度计划逐项梳理, 同时还应考虑法律法规变化、工艺方法的改变和事故事件反馈, 定期优化高风险活动清单 (见表2) , 以确保达到动态控制的目的。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对于已识别出的高风险活动, 建设单位必须强制要求施工承包商编制高风险专项施工方案, 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劳动力计划和计算书及相关图纸。专项施工方案应根据识别出的安全先决条件以及工艺流程安全风险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处置措施、监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对于符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需要组织专家评审的项目施工方案, 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评审。

实施与运行

在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中, 高风险作业控制是关键环节。高风险作业控制应遵循目标原则、责任原则、衔接原则和闭环原则 (图2) 。目标原则就是要特别针对高风险活动采取系列措施达到减少或避免事故后果;责任原则就是要明确相关各方职责, 既要有分工, 也要有协同;衔接原则就是规定高风险安全管理的一体化要求, 相关方要在统一体系下运作;闭环原则就是要确保各项目管理和技术措施得到切实落实。

为做好高风险预前控制, 高风险活动应实施申报许可制度。在高风险作业前, 承包商必须提前24 h按照高风险作业申报格式 (见表3) 向监理单位或总承包管理单位报送高风险作业清单, 经审核并确认无重大交叉和影响事件后方可批准作业。

在高风险活动实施过程中, 为实施分级控制, 各层级使用的管控工具应根据其适用性有所不同。管理层应参照专项施工方案中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设置控制点, 形成高风险控制单 (表4) , 作为实施阶段高风险控制的有效工具。对于高风险活动中涉及许可的作业应优先办理作业许可证。作业班组应采用作业安全分析 (JSA) 方法, 对所负责的分项工作进行工作步骤分解, 识别每道工序安全风险, 制定控制措施, 明确班组成员的责任, 并在实施过程中逐项落实、检查验证。

不同层级在实施高风险控制过程中, 管理层与作业班组必须分工明确 (见表5) , 管理层应落实重大措施项目保障、过程管理与协调。作业班组要掌握安全风险点并落实具体行动措施, 完工后对执行结果进行反思, 以提升班组自身管控能力。

检查与纠正

为确保高风险分级控制有效实施, 监督检查不可或缺。承包商监督管理部门、监理或总承包管理单位应根据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检查内容不限于控制成果、基本信息以及风险识别与评价等 (表6) 。对检查发现不符或不足事项应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处理。经评价, 具备反馈价值的内容, 应启动多项目的反馈机制, 作为后续类似项目实施高风险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实现集约化管控。

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在检查与反馈的基础上, 还应针对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运作情况进行系统性评价, 包括体系的运作模式、高风险清单识别、过程控制、监控与反馈机制等内容 (见表7) , 以便系统地发现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各环节存在的不足, 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是增加体系满足能力的活动, 目标是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是推动体系不断循环上升的动力, 是体系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机制的基本措施。通过定期的体系评价, 集中、系统反映出核电工程高风险安全管理体系中运行不畅、执行偏差等问题, 并作为管理改进的输入,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架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个与全球经济同步的开放整体,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开始设立国外分行, 同时, 国外银行也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 这就表明,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隐患也将由国内范围加深到世界范围。这时候, 应该从分析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特性着手, 准备把握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信息, 也可借鉴国外已经成熟了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制, 再根据本行的信息安全系统的特点, 构建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体制, 及时防范并有效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的安全损害, 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 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热议的话题, 必须引起银行以及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

1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1.1 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

广义上来说, 信息安全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 国家为维护自身信息安全、低于国外信息威胁利用信息安全的通讯技术、网络IT技术的一种能力。从狭义上来讲, 信息安全就是信息内容不被随意泄漏和改变, 信息体统不受威胁与攻击。当前, 风险管理已经在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 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但可以削减企业经营风险, 还能够在企业决策上提供一定的支持,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风险管理有非常巨大的存在意义。风险管理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观念。目前, 普遍认为信息安全是识别信息系统风险, 并能够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

1.2 网络风险

在管理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时, 一定要非常谨慎的对待风险管理过程。在评估风险时, 可能会发现网络被没有被充分的保护, 需要增加一些软件、硬件或者是加强安全管理意识等进行充分保护。网络安全能够平衡银行业务、客户功能和速度。要证明减少某些操作是无误的, 比如关闭Active, 该行为的发生必须在能够保证银行业务和用户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企业最高决策机构必须时刻强调时刻注意企业的安全, 以风险管理为原则不断识别企业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能准确判断网络容易受到攻击地方, 并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保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主要根据三个步骤来实现风险评估:

1.2.1 网络价值的判断

一定要从银行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方面考虑来评估商业银行的网络价值。比如, 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 要考虑到该故障会对企业的财政收入造成的影响;在网络出现故障时, 要考虑修复网络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 重建网络信息要消耗的资金;在商业银行网络中有重要信息被泄漏, 要考虑到整个公司的财政将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1.2.2 定义威胁

商业银行的网络和网络数据经常会很容易被内外部环境的威胁攻击。所以, 了解每种类型的威胁是非常必要的, 还要尽可能多的鉴别可能存在的威胁。目前, 很多管理网络的人员都并不能清楚理解环境自身的威胁。内部威一般很常见也很容易定义、识别。外部威胁就相对较难定义, 首先要做的是判断破坏机密文件的以未授权方式的患者记录或者信用卡号。可能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为了找到银行客户资料, 也可能是为了改变银行的数据并破坏数据的可用性的黑客所为;准确判断网络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安全弱点就是已经被识别的威胁, 按等级分类所识别的威胁:威胁的关注度、威胁的可行性。

1.2.3 设定方案

如何执行一个安全的解决方案是网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步。该方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客户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改变并创新网络结构;稳固安全硬件;关闭银行中有安全威胁的并不常用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测试、服务以及补丁程序。

网络风险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安全性风险、网络故障风险、法律媒体风险。防范网络风险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构架, 最后制定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评估风险首先需要企业内部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分析并诊断企业网络安全的状况, 然后从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探讨研究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架构需要考虑到的网络风险的几个方面:通过完善网络设备性能、提高网络承受力、先进传输技术的引进以及定期核查网络设备的方式来避免网络故障风险;通过加强宣传并提高社会成员法律安全意思制定一定的法律条款来防范法律媒体风险;通过增加设立持续不断的电源、增加投保企业保险、加强网络机器安全管理等方法来避免网络安全风险中如断电、火灾等的自然风险。针对网络自身的风险以及网络攻击风险, 需要遵循一定的有限级有条理有选择的来解决来自数据、应用、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利用防火墙技术、安全监督体制、IT设计工具、VNP设备、数据加密技术以及数字签名等技术保障网络风险的最小化, 并制定符合法律规则的有一定安全标准的全面完善的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体制。

1.3 外包业务风险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中有一大部分的银行属于中小型银行, 在资金水平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下, 缺乏独立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只有通过业务的外包来满足银行信息系统, 导致大量的银行核心代码分散到外包公司信息系统中。如果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谨慎对待外包商、依据法律条款签订相应的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职责, 那么, 银行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以及系统业务的可持续性将会受到加大的威胁。与此同时, 在银行维护信息系统的时候, 外包公司审核的不够严谨, 没能积极修复系统漏洞、优化信息系统, 也会威胁到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银行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协议的时候, 如果没有做好协议数据保密工作、外包公司蓄意泄密或者转包服务等情况, 都会产生信息安全风险, 甚至会给银行带来销毁性的打击。

2 我国商行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一定信息安全风险是必然的, 即使不能避免和杜绝这种风险, 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的控制、削减、化解风险的发生频率。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主要从技术、运作以及管理组织平台三方面设计。

2.1 管理组织平台

风险管理组织平台处于我国商行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高层, 为整个管理体系提供策略性的引导。主要从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与策略、管理人才以及组织机构三方面着手。

2.2 运行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中间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运行平台, 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主体部分。风险运行的整个过程包含了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诸多活动, 着重体现一种风险管理持续完善的理念。该过程依据PDCA模式, 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改进的管理模式管理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 持续完善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有利于银行创建良好的安全的信息环境。

2.3 技术平台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底层便是风险管理的技术平台。技术平台为运行与组织平台的创建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也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安全性技术保障。从时效上将技术平台分为预防、实时跟踪以及事后恢复三大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主要从技术平台、运行平台、组织平台三方面的构建组成。风险管理组织平台的构建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整个管理体系提供策略性的引导;风险管理运行平台的构建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风险管理的运行过程严格遵循PDCA的循环定律。通过资产、威胁、脆弱性三方面的评估形成对应的资产、威胁、脆弱性信息, 为满足银行业务的需求, 可以采取转移风险法、规避风险法、接受风险法以及消减风险法加以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具体利用数字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控制访问技术、检测入侵技术、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技术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架提供安全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我国商行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后, 还需要对该体系做出评审、改建意见以及相关说明等后期工作。该后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文件管理。需要注意的是, 在审计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银行信息系统中的大量的铭感信息, 假若不能够正确处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银行敏感信息将会给银行的信息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威胁, 所以, 加强严格管理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银行最高决策机构应该依据法律制度, 设计出相应的整改方案, 并定期实施有效方案,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的安全度, 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成功构建。

3 结束语

信息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一项可贵的必不可少的资源。一般来讲, 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取胜以及权威的先机。信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这样一个特别的行业更是非常重要。在商业银行网络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面临严峻的考验, 所以, 保障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目前金融行业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 第10篇

1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容

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以下简称AQ/T1093) 规定了煤矿建立和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必备的要素。AQ/T1093以PDCA循环模式为体系基本框架, 按照体系策划、运行实施、体系评审和改进4个阶段设计控制要素, 并规定其要求。这4个阶段构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PDCA, 分别为:

(1) 体系策划阶段 (P) 包括4个部分, 规定了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的必备元素和要求。其中“总体要求”规定煤矿建立并保持一套适合自己的、内容齐全的必备元素和PDCA运行模式;“总体方针”规定体系方针、目标建设和贯彻的基本要求;“风险预控管理”规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一般流程的步骤和要求, 是体系运行的基础;“保障管理”规定为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所必需的各种保障等基本要求, 是体系的动力源。

(2) 体系运行阶段 (D) 包括3个部分, 规定了煤矿“人、机、环”3类载体的危险源运行控制必备元素和要求, 其中“员工不安全管理”规定了人员招聘、培训和工作期间安全和健康保护的基本要求;“生产系统生产要素管理”规定了煤矿采掘、掘进、机电、运输和提升、一通三防等生产系统危险源的控制要求;“综合管理”规定了煤矿准入管理、应急与事故管理等控制要求。

(3) 体系评审 (C) 和改进阶段 (A) 设置在一个部分, 包含检查、审核和评审3个元素。其中检查主要规定安全绩效的主动和被动监测的要求, 审核和评审规定了体系评价要求, 是体系运行绩效和体系运行过程持续改进的基础。

2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法

对一些大型煤矿企业来说, 风险预控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当时引进OHSM18001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体系认证任务, 除了动机方面的原因外还缺少一套有效的方法, 风险预控管理遵循煤矿安全管理的一般程序, 覆盖了从危险源表示开始到风险受控为止的全过程, 因该过程分为7个步骤, 又称为“七步法”, 流程图如下:

3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吸收了许多国际上的先进思想, 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煤矿安全管理问题。

(1)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实现事前管理。风险预控管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 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 能够很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2) 以过程管理和机制建设为先导, 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管理对象、管理重点、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的依据和途径分别通过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检测和预警以及管理标准和措施来明确。

(3) 以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 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煤矿工人的准入条件和不安全行为控制通过员工准入管理和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明确, 保证员工岗位规范有效执行。

(4) 以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为基础, 实现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融合。针对煤矿各个生产系统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明确管控要点, 对煤矿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

(5)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在整个体系的框架下, 考核标准的科学建立是基础, 能够将日常管理和体系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用

(1) 推动全员参与, 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AQ/T1093中明确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2) 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办法, 实现危险源的全面管控。针对煤矿的不同特点, 这套体系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实行分级管理, 只要管住这两类危险源, 煤矿就能实现安全生产。

(3) 推动隐患排查治理, 持续改进隐患控制。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传统的做法相比, 它要求煤矿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理清企业所面临的系统性危险源和高风险的工作任务, 进行全过程的危险源检测和预警, 实现隐患预防控制。

(4) 注重过程控制, 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注重过程控制, 通过强化过程中的安全管控, 实现安全生产。

(5) 推动煤矿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 深化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这套体系通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最新要求实现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全面融合。

(6) 简便实用, 便于掌握。对于煤矿客观存在的几千甚至上万条危险源, 每个员工只要能够充分了解本岗位的危险源, 并且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就能实现安全生产。

(7)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套体系是针对煤矿行业的不同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对于不同类型、条件以及不同规模的煤矿都有借鉴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范围覆盖了煤矿从设计到基本建设、生产、改扩建乃至报废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通过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手段, 可以帮助煤矿实现安全目标并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摘要: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 大量的法规制度、经济政策、安全标准和措施先后出台, 以促进煤矿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近年来,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我国许多大型煤矿企业中得到了建立和推行, 本文通过体系的内容、方法、特点和作用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郝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2]何国家, 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实际中的理论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 2011, 37 (8) :89.

[3]陈维民.以风险预控为基础的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7) :16.

浅谈如何减少农电管理安全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农电管理;安全风险;措施自从国家开展“两改一同价”工作以来,农电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县级供电企业已从农村安全用电的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的责任者,按产权归属与管理权限承担了相应的安全责任。供电企业的安全贵任加大了,同时电力设施的保护范围也扩大了。供电企业如何避免安全风险,笔者谈几点看法。

1农电管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1.1农电体制改革后管理机构减少,安全管理存在死角。农电体制改革前,农村用电安全管理和电力设施保护由乡(镇)政府、乡(镇)电管站、村级管电组织以及村电工共同承担。农电体制改革后,乡(镇)电管站撤消了,农用电由县级供电企业垂直管理。所有的网改投资都是供电企业的,产权也是供电企业的,与乡(镇)政府无关,原来村组集体办电的资产转交供电企业,村级管电组织也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村电工,通过考试考核后由供电企业择优聘用,按400一500户的标准配一名农电工,供电企业聘用的农电工人数相应减少,农电工要完成农村用电管理,电费回收以及其他的相关工作,难度很大。

1.2人身触电纠纷越来越多,同时缺乏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农电体制改革前,在农村发生的人身触电事故和电力设施破坏造成损失都是由乡(镇)政府、村级管电组织自己解决,很少要求电力部门赔偿和解决。但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发生的只要与“电”有关的人身触电事故,不管是什么原因,责任是谁,当事人都要求供电企业高额赔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对用电安全贵任的划分不明确,法官们对法律条款的认识不同,对触电案件的处理还缺乏完普配套的法律法规,处理事故随意性较大,使供电企业承受着很大的经济负担,同时陷人无休止的应诉、上诉之路,牵扯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1.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临时用电已成为安全管理的死角。一是农村抗早排灌用电;二是建房时的临时用电;三是农村加工用电;四是村级公共场所的用电等。农户为了节约,加之安全意识的淡漠,临时接线都不使用规范合格的材料,而且都是农户自己私拉亂接。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人身触电事故。从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在抗早排灌用电上出的人身触电死亡人数较多。

1.4安全用电宣传不到位,农户安全意识淡薄。虽然电力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很多的安全用电教育和宜传,但真正掌握安全用电知识,对安全用电认识到位的村民还不多。特别是在农网改造中,广泛使用保护器(简称触保器),不少村民认为安装了触保器后,怎么操作也不会发生触电事故,造成了思想上的麻痹。另外,由于农村条件差,农户室内的线路乱牵乱拉不规范,而目前触保器的质量不是很过关,触保器的损坏率也很高,损坏后村民也不愿更换。

1.5农村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薄弱。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农村供用电点多、面广、线路长,设施被盗现象时有发生,设施被盗后责任难以划分,盗窃者不易查处,即使公安机关把案破了,被盗的损失也无法追回,这样就给预防盗窃和恢复供电带来较大的困难,最后还要供电企业投资恢复供电。

2农电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的供用电实际上都是由县级供电企业一竿子到底,直接管到每家每户。这样就导致供电企业的安全风险增大了,组织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尽最大努力减少风险。

2.1向当地政府、人大反映,尽快出台电力设施保护的有关政策。把电力设施的保护延伸到村组和农户,要发挥当地政府的作用,恢复村级管电组织,适当配t电力设施协管员(给以相应的报酬)。同时可以采取供电方和用电方双方共建的办法,明确管理范围,采取村包段、组包线、户包点,发动村民参与到电力设施的保护,自觉关心、保护电力设施,并和村组签订相应的责任状。

2.2把农电安全管理工作纳人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电安全管理体系。供电企业要及时顺应体制变化,抽出精干力t,成立农电安全管理小组,层层签订贵任状,把安全职能分解到每个人,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奖惩,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

2.3加大安全用电的宜传,增强村民安全用电的意识。农村安全用电常识的宜传不是一个阶段或给农户的一封信(原来做过)以及几块安全警示牌就能做到的,供电企业要持之以恒地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宜传,通过事故教训进行宜传,做到人人重视安全,个个安全用电,把要我安全转化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

2.4建立并完善电力事故处理法规,合理界定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贵任和义务。在解决电力事故纠纷时,要分清贵任与过错,否则,当事人都向供电企业提出赔偿,处罚主体不分,赔偿金额也越来越大。继续下去,供电企业将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尽快完善电力事故处理法规则是必要的。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12篇

1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 具有普遍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要做的是通过风险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估和分析, 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 风险管理也克服了传统上以保险为主的风险处理手段, 通过整合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措施, 使风险处理的方法日趋多元化。

1) 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和甄别需要找到引起风险和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 并且对由此而引发的后果进行恰当的判断和估计, 这是进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对风险的范围、程度和种类进行人为的扩大或者缩小, 导致了在后期对风险分析和处置中出现错误, 造成了风险管理的失真[1]。

2) 风险识别

要识别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常常需要准确地对风险因素进行解读, 通过构建风险层次图, 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找到其中的不稳定因素, 经过论证之后, 再经过对建筑项目的评估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在进行设备风险识别过程中要对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判断, 确定其是否客观存在。风险预测是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判断, 确定其发生的概率。但是仅仅确定其概率还是不够准确的, 一般情况下还需要确定其概率分布密度, 以进一步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

3) 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

在对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评估出各个风险的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 从而找到其中的主要风险, 为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提供根据。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以便从不同程度进行控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和一般的风险管理一样, 常常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把施工过程中的分析进行量化。定量分析有决策树分析、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 但是也有相应的缺点,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综合某几个方法使用, 提高其预测的准确率。

2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评价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目标确定了建筑安全水平的指标, 按照不同的安全层次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其中最高层表示施工安全的总目标是唯一的, 是为了确保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中间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水平的主要相关指标组成;最低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主要指标的分指标组成。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一个自我完善体系, 有着其独特的评价方法和原则[3]。根据确定好的安全评价指标, 对每个施工安全评价进行打分, 然后带入到相应的数学函数中, 从而对这些指标进行数学量化。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常常采用AHP-Fuzzy的评价方法, 它是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每个层次指标在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中的权重值, 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从而来评价施工安全的状况[2]。

在层次分析中, 利用AHP的思想将影响安全的因素按照重要性的要求从高到低排列成不同的层次, 然后对每一层次中的要素进行数学量化, 建立起因素的权数, 为最终评价决策提供数学支持。其具体步骤为: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中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每个层次的要素按照上一级中的某个要素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通常用1~9个标准来确定, 其标度和含义如表1所示[3]。

然后利用互相比较的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评分, 建立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特征值法求解判断矩阵就是把一个层次上的所有元素相对上一层的某个元素排列出一个优先顺序, 也就是求解矩阵的特征向量。

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通常是根据经验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 然后确定其权重值, 这样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做到客观准确, 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结构, 通过对比的方法建立判断矩阵, 再对矩阵进行求解从而确定某个指标的重要性。在计算完成后还应当计算其权重的偏差, 其中的重要一步是进行一致性检验, 使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建筑安全评价的结果是根据相应的数学方法判断建筑施工安全水平和安全等级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好”就表示建筑施工安全状况良好, 不存在安全隐患;“合格”表示安全水平处于恰好符合安全要求;“差”表示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必须立即停止施工, 加强安全检查[4]。评价对象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例如在评价某个煤矿建筑工程中瓦斯爆炸事故的危险性, 可以以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作为评价单元。假设隧道中有两个工作面, 可以划分为甲、乙两个评价单元, 应当怎么确定这两个评价单元的安全风险呢?一种方法是利用甲、乙两个评价单元结果相加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对甲、乙分别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也就是先得到各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 然后利用等级比较高的作为整个评价对象中的风险等级。其中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做第一种方法的补充, 克服了第一种方法上的局限性。又如在贵族清镇到黄果树的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 利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由于此项工程巨大, 其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也比较严格, 对于施工方来说施工风险也比较大。但是由于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大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方的经济损失。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将会给施工方带来各种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此看来, 在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适当的风险控制和分析策略, 能够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3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 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 从而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降低风险, 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施工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 从而把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进行研究, 克服了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施工安全的等级要考虑到施工安全中的各个要素, 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施工安全的评价, 做好对施工安全的预防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彭伟功, 李春光, 杨德钦, 等.可靠性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4) :115-119.

[2]杨莉琼, 李世蓉, 贾彬.基于二元决策图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7) :1889-1897.

[3]方东平, 席慧璠, 杨钇, 陈大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矩阵的构建及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9) :167-174.

上一篇:汽车精品下一篇:苏北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