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发展范文

2024-08-15

跨国发展范文(精选11篇)

跨国发展 第1篇

1 跨国制药企业进军仿制药的动因

1.1 “重磅炸弹”专利到期, 研发乏力

根据IMS发布的数据显示, 从2011年至2015年, 全球将有价值77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其中最畅销20种处方药中有18种赫然在列, 其全球销售额累计高达1420亿美元。另外权威市场调研机构Datamonitor指出, 在仿制药大量上市后的6个月时间里, 价格通常会降到专利药的20%左右, 而专利药的销售额会下降70%。例如:根据辉瑞近期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 立普妥在美国的销售额锐减 79%, 从上年同期的 14 亿美元降至 2.96 亿美元;在全球的销售额下降 53%, 至 12.2 亿美元。这种药品专利到期导致销售额和利润大幅下降的现象即“专利悬崖”。“专利悬崖”的后果之一是创新型公司收入减少, 相应会减少创新药品的研发投入, 此外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最近几年经济发展不景气, 医药企业普遍通过减少研发投入来削减成本。例如, 今年辉瑞关闭了其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的英国桑威奇研发中心, 并削减研发投入15亿美元。加上新药研发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一种新药的研发失败会使几十亿美金, 十几年心血付诸东流, 有研究表明, 只有不到 1/3 的药物收回了前期研发成本, 因此任何制药企业在如今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需要承担更大的研发风险。因此对于大型制药公司而言, 除了通过补充后续专利等手段尽量延长其品牌药的专利期外, 拥抱仿制药市场将成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法。

1.2 仿制药市场潜力大, 对原研药造成冲击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30 日 5 年间, 全球将有 631 个专利药到期。仅2013 年到期的药品化合物数目就将达 27 种, 全球非专利药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 350 亿美元, 因此将会给仿制药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MS发布的数据显示 (见图1) :2007至2011年仿制药的市场销售额在逐年上升, 2011年全球仿制药销售额超过1300亿美元, 仿制药增长11%是全球药品增长4%的2倍多。

数据来源:IMS。

仿制药也在侵占原研药的市场份额, 根据2010年《福布斯》杂志列出的“美国最畅销的 15 种药”榜单中, 只有辉瑞的立普妥是品牌药, 其余14种都是仿制药。另据IMS公开数据显示:2011 年美国国内仿制药占处方总量的 80%, 占药品总销售额3200亿美元的 27%。曾经的畅销品牌药物逐渐走向消亡似乎成为一种趋势。

1.3 各国政府支持仿制药的发展

由于各国的医疗支出费用高居不下, 政府和医疗机构一方面通过宣传鼓励使用仿制药取代品牌药, 另一方面通过立法, 修法, 政府补贴, 专利诉讼, 强制品牌药降价等等手段鼓励仿制药的发展。例如, 美国Hatch-Waxman 法案即美国的 《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规定:对第一个以第Ⅳ声明为基础向FDA 提出简化新药申请的企业, 批准后可被授予 180 天市场独占权。在市场独占期间内, 该公司能够收回费用, 并在市场被其他仿制药充斥之前确立其地位。此项条款对于仿制药行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由于价格竞争的因素, 是否获得 180 天市场独占期对收益可以产生五到十倍的区别。另外2010年出台的美国医改法案中要求制药商对医疗补助患者提高补贴, 同时鼓励仿制药, 尤其是生物仿制药的发展。此法案的出台将对制药企业的药品发展战略产生极大影响, 并进一步促进美国乃至世界仿制药的发展。

2 跨国制药企业仿制药经营策略

为了应对专利药到期, 众多仿制药企一哄而上的局面, “让别人仿制不如自己仿制”逐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战略思路。同时为了在巨大的仿制药市场中分一杯羹。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通过调整公司架构, 调整药品开发战略和经营模式等手段进入到仿制药领域。

2.1 并购仿制药企, 成立自己的仿制药部门

进军仿制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仿制药企业纳入自己的麾下, 直接壮大自己的仿制药业务。2008年, 日本第一三共支付40多亿美元购买印度兰伯西实验室的控股股权。在2009年, 赛诺菲去年先后收购了瑞士的Helvepharm AG、墨西哥的 Laboratorios Kendrick SA 公司和巴西的 Medley SA 三家仿制药企业, 还追加投资 20 亿美元控制捷克仿制药企业Zentiva NV 公司, 并在同年 7 月控股了一家印度疫苗公司 Shantha Biotechnic。2010年2月, 雅培花费62亿美元收购比利时的Solvay药业, 面向新兴市场销售仿制药;2011年3月辉瑞以36亿美元收购美国King制药, 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其主要的仿制药业务。而诺华拥有的山德士仿制药子公司多年来通过并购和业务扩张,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的仿制药公司。此外, 辉瑞、默沙东也成立了自己的仿制药业务部门, 专门负责公司的仿制药业务, 把仿制药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布局。

2.2 与仿制药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授权品牌仿制药

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大并购仿制药企, 亲自涉足仿制药业务, 另一方面, 由于新兴市场高市场潜力与低生产成本的特点, 除了收购仿制药企外, 跨国企业与仿制药企进行战略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开发仿制药市场, 并分担市场风险。除了上述的辉瑞海正合作成立海正辉瑞公司,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销售仿制药外, 2010年辉瑞还与印度 Strides Arcolab 公司, Aurobindo 公司和 Claris公司三家公司签署合作伙伴协议, 进行仿制药的生产, 销售合作。印度公司利用辉瑞公司在世界上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品牌优势, 向海外主要是美国市场销售其仿制药。辉瑞公司可以利用印度公司低成本、高质量生产的优势, 扩大其仿制药产品链目录, 同时利用印度公司在本地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 给公司带来快速的销售增长和可观的利润, 加大其在仿制药市场的话语权。

另外, 针对到期的品牌药, 跨国制药企业通过授权仿制药企业销售其品牌仿制药 ( Branded Generics) , 也叫授权仿制药 (Authorized Generics, Ags)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在一些新兴市场, 由于对劣质药品感到担忧, 消费者愿意为知名厂家生产的仿制药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些药品的包装上印有当地或国外生产厂家的名称, 这被视作为产品真实性和质量控制的标志。如:葛兰素史克在2009年与印度仿制药企业瑞迪博士 (Dr.Reddy’s) 签署协议, 瑞迪公司生产的产品将接受 GSK 的质量控制检查, 并最终打上GSK 的标示销售。通过与仿制药企业合作经营品牌仿制药, 使大型制药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有的商业分销体系和营销技能, 来销售高于定价的仿制药, 避免了与普通仿制药企业的低价竞争, 又可以通过授权在第一时间抢占品牌药到期后仿制药的市场份额。

3 对跨国制药企业发展仿制药的思考

3.1 如何应对仿制药企业的低价冲击

虽然各大跨国制药企业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仿制药业务, 但仿制药的销售最终还是要拼价格, 而这不是大型制药企业所擅长的。过去几年里, 凭借相对于原研药企业超强的价格优势, 仿制药企业的业务成长非常快, 其利润和销售业绩都要优于这些跨国大药企。例如世界最大的仿制药企业, 以色列的梯瓦制药凭借其丰富的产品链和极强的价格优势, 占据了北美和欧洲 15%~20%的仿制药市场份额。目前梯瓦公司市值500亿美元, 已超过了礼来公司。梯瓦公司等仿制药公司的日益壮大, 必然对这些以创新药为主的跨国制药企业在仿制药领域的竞争带来很大压力。

3.2 把握在生物仿制药上的优势

生物仿制药 (biosimilars) 是指在原研生物制剂保护期过后, 参考现有的生物制剂按照市场授权法规, 需要单独申请许可的一类生物药品制剂, 如:如糖蛋白、重组单抗、大分子多亚基重组酶和PEG修饰蛋白等。现有的生物制剂专利很大部分即将到期, 越来越多的原研生物药将被仿制。据统计, 2011-2015年, 全球有30个品牌生物制剂将失去专利保护, 市场销售额达510亿美元;2015年, 生物仿制药的全球市场规模将增至37亿美元, 因此生物仿制药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另外生物仿制药与化学仿制药不同, 仿制厂商在生产流程上的微小差别都会影响生物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生物仿制药的特殊性, 各国在生物仿制药的审批上要求很高。2010年4月, WHO 发布了生物仿制药指南, 用于指导各成员国的生物仿制药评估。该指南的一般原则是:化学仿制药的申请步骤并不适用于研发、评估和审批生物仿制药;生物仿制药需通过可比性研究显示在质量、非临床、临床有效性和临床安全性方面和原研生物制剂的相似性。跨国制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生物仿制药区别于化学仿制药的几大特点:开发时间长, 进入壁垒高, 审批严格, 风险大。充分发挥自己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抵御风险的能力, 完善的营销网络,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雄厚的资金支持, 更快地抢占生物仿制药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丁萍.仿制PK原研上演“无间道”[N].医药经济报, 2010-1-22.

[2]孔洁珉, 袁跃.春天里, 像辉瑞那样做药[J].首席财务官, 2012, (3) :36-40.

[3]张俊祥, 李振兴.药物开发策略:关注仿制药及其高端产品关注仿制药及其高端产品[J].创新科技, 2010, (7) :28-29.

[4]赵曦.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较量—美国Hatch-Waxman法案简介[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9, (10) :80-81.

[5]王迪.品牌仿制药的魅力[N].医药经济报, 2010-2-26.

[6]Misa M.Biosimilars: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implication[J].Indian J Pharmacol, 2012, 44 (1) :1-14.

跨国制药企业仿制药发展策略 第2篇

根据IMS发布的数据显示,从至,全球将有价值77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

其中最畅销20种处方药中有18种赫然在列,其全球销售额累计高达1420亿美元。

另外权威市场调研机构Datamonitor指出,在仿制药大量上市后的6个月时间里,价格通常会降到专利药的20%左右,而专利药的销售额会下降70%。

例如:根据辉瑞近期公布的20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立普妥在美国的销售额锐减 79%,从上年同期的 14 亿美元降至 2.96 亿美元;在全球的销售额下降 53%,至 12.2 亿美元。

这种药品专利到期导致销售额和利润大幅下降的现象即“专利悬崖”。

“专利悬崖”的后果之一是创新型公司收入减少,相应会减少创新药品的研发投入,此外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近几年经济发展不景气,医药企业普遍通过减少研发投入来削减成本。

例如,今年辉瑞关闭了其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的英国桑威奇研发中心,并削减研发投入15亿美元。

加上新药研发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一种新药的研发失败会使几十亿美金,十几年心血付诸东流,有研究表明,只有不到 1/3 的药物收回了前期研发成本,因此任何制药企业在如今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需要承担更大的研发风险。

因此对于大型制药公司而言,除了通过补充后续专利等手段尽量延长其品牌药的专利期外,拥抱仿制药市场将成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法。

1.2仿制药市场潜力大,对原研药造成冲击

年 1 月 1 日至 年 12 月 30 日 5 年间,全球将有 631 个专利药到期。

仅 年到期的药品化合物数目就将达 27 种,全球非专利药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 350 亿美元,因此将会给仿制药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IMS发布的数据显示(见图1):至20仿制药的市场销售额在逐年上升,年全球仿制药销售额超过1300亿美元,仿制药增长11%是全球药品增长4%的2倍多。

仿制药也在侵占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根据《福布斯》杂志列出的“美国最畅销的 15 种药”榜单中,只有辉瑞的立普妥是品牌药,其余14种都是仿制药。

另据IMS公开数据显示:2011 年美国国内仿制药占处方总量的 80%,占药品总销售额3200亿美元的 27%。

曾经的畅销品牌药物逐渐走向消亡似乎成为一种趋势。

1.3各国政府支持仿制药的发展

由于各国的医疗支出费用高居不下,政府和医疗机构一方面通过宣传鼓励使用仿制药取代品牌药,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修法,政府补贴,专利诉讼,强制品牌药降价等等手段鼓励仿制药的发展。

例如,美国Hatch-Waxman 法案即美国的 《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规定:对第一个以第Ⅳ声明为基础向FDA 提出简化新药申请的企业,批准后可被授予 180 天市场独占权。

在市场独占期间内,该公司能够收回费用,并在市场被其他仿制药充斥之前确立其地位。

此项条款对于仿制药行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由于价格竞争的因素,是否获得 180 天市场独占期对收益可以产生五到十倍的区别。

另外20出台的美国医改法案中要求制药商对医疗补助患者提高补贴,同时鼓励仿制药,尤其是生物仿制药的发展。

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 第3篇

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大致开始于1992年。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公司发展和竞争环境。冷战结束使得经济全球化政治障碍被扫除,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有可能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选择和配置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

转型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战略上从跨国经营转到全球经营,在全球吸纳资源并在全球配置资源,从而市场营销全球化、组装制造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资本运作全球化,打造全球产业链。我们在调查的几十家跨国公司的总部时发现,它们在1992年、1993年、1994年这几年里,很多企业进行了深刻的战略调整,比如说欧洲公司,诺基亚也开始转型,1992年转型的重点是专门做移动公司。韩国三星进行了大的调整,开始了所谓的新经营。这个公司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销售额最大的跨国公司是三星,而且它总额已经超过了日本所有的电器公司。

其次,在管理上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转变为多中心、多结点的网络管理模式。比如说像思科,思科现在非常厉害,在1993年开始了全球并购,其全球战略主要是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球配置。过去的跨国公司往往有海外部管理这些事,现在海外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它们又进行了新的管理结构调整,把这种结构称为全球管理,采用网络管理模式,而且在这个期间你去观察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越来越重要,它就是把这样一个点作用加强了,而不是过去凡是大小都要从总部来决策。

第三,在责任方面从追求股东价值转到全面和全球责任。过去我们可以批评跨国公司把它们那些在国内不能做的事,比如污染严重的项目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做,现在先进的跨国公司已经认为在本国不能做的事在别的国家也不能做,在本国做的好事在别的国家也要做。在这方面,仍有不少公司做不到;但是从整体看,先进的跨国公司正在向这个方向走。

根据联合国的世界投资报告,1994年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本比例、海外销售比例、海外雇员比例分别是41%、46%、44%。然而到2006年,上述比例分别提高到57%、58%、56%。也就是说,这些跨国公司海外部门已经超过了它本国部分。这些公司也越来越淡化国籍,比如说IBM称自己是全球整合公司,东芝称自己是地球内公司,ABB称自己是处处为家的全球公司。

全球公司对我国经济社会有广泛影响。

第一、全球公司通过战略延伸管理网络覆盖和理念文化整合,它把中国的优势资源市场、劳动力整到它全球产业链里面了,增强了它全球竞争力。而我们的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需要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现在我们有的公司老是想我们是民族公司、民族产业,要求大家保护,但没想我们怎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全球资源纳入到中国的资源。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走入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缺少这种全球的视野。

第二、全球产业挑战民族工业。在全球产业形成的背景下,采用传统办法依托一个国家范围已经越来越难建立起完整的、有竞争力的独立的产业体系。这种情况下 后起国家只有首先融入全球产业,进而在全球产业系统中提升,才能使本国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全球公司挑战传统经济安全理论。这两年大量的强调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造成了怎么样的经济不安全。但我们调查了22个的案例,就是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包括徐工、达能、娃哈哈等,包括汇源在内,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感觉,其实没有哪一个案例真正影响了国家安全。说到底,是中外企业利益的博弈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问题。在这些年来往往是中美发生矛盾、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些跨国公司反而站在企业利益的立场上充当了协调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公司又是中国安全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国家竞争安全观转变到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观。

第四、全球公司和中国和平发展。

历史上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本国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无一例外都会借助其发展,但是它们往往都借助不公平贸易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我们不能通过战争和不公平交易来掠夺这些资源,但我们需要资源。在这个时候,中国只能通过和平的道路、公平的交易,即通过源于其他国家的全球公司进入中国,和源于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吸纳、整合全球资源。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这种全球公司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个可能是个更广泛一点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呼唤面向全球化创新跨国公司理论。1992年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发现出现了新的趋势——走向全球公司,10多年来全球的企业形态,实际上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我们原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没有或者很少探讨跨国公司最新发展。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分析 第4篇

一、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在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这上百年时间内, 不断地有新兴公司的崛起和老牌企业的没落, 每年也不断的有企业在“全球500强”中上榜或落榜。虽然某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有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归结起来, 基本上都是由于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拥有和丧失。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里, 企业的进步与衰退, 也就是市场竞争能力的此消彼涨, 是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的。而企业的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是指企业拥有的某些超越其竞争对手的优越条件或环境 (也可理解为资源) 。竞争优势学说的创始人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优势》一书里, 从价值的意义上揭示了竞争优势的本质。他提到:“当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市场竞争时, 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获得持续较高的利润水平, 或者拥有获得持续较高利润的潜力。竞争优势是创造长期价值的关键。”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动力。一个企业因为拥有竞争优势而在竞争中获取了较高的利润;再利用这些支配资源的能力, 去维持、寻求和更新其竞争优势, 以不断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循环上升, 就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地位;反之, 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 拥有较之竞争对手更多、更先进的竞争优势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大型的跨国企业来说, 尤其如此。跨国公司首先肯定是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 凭借过去经营经验的积累而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从而向外扩张, 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样在国际市场上要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更需要拥有竞争优势及发展优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连续两届业绩蝉联500强之首的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得到证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 沃尔玛就采取了一系列成本控制的政策, 如直接向制造商订货, 将采购价格降低了2%~6%;降低管理成本, 实行“反损耗战”;等等。在实行全球化战略后, 为了有效管理8万多种商品, 满足全世界4000多家连锁店的需要, 沃尔玛的经营优势就不仅仅在于它的成本控制了, 更在于它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这强大的技术支持下, 沃尔玛形成了“四个一”, 即:“天上一颗星”——通过卫星传输市场信息;“地上一张网”——一个便于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采购供销网络;“送货一条龙”——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信息化的联接, 供货商自己就可以对沃尔玛的货架进行补货;“管理一棵树”——利用网络把顾客、会员店和供货商像一棵大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 当沃尔玛以同样的价格零售同样的商品时, 他们比竞争对手要多出至少2.2%的利润。

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变迁及其新优势的特征

跨国公司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就应比一般的公司需要更多、更好的竞争优势。因此, 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概念, 既包括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垄断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 也包括了先进的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知识创新优势, 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优势等等, 它贯穿于跨国公司整个的生产经营环节。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又是通过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累积, 现在拥有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过去经营活动的成果, 因此, 它又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企业而言, 今天的优势也许到了明天就不再是优势, 甚至是劣势了;而今天的劣势或许在将来又成为了优势。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跨国公司发展的历程, 把其拥有的竞争优势划分为两个阶段:

1. 从跨国公司的兴起到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 跨国公司处于发展的初期, 主要是由一些西方的大型垄断企业构成。它们在取得国内市场的成功和饱和后, 努力向新兴的国际市场进军。由于当时新兴市场的不成熟, 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相对较为单一的集中在大规模、高垄断和本国政府的扶持上, 而且比较容易保持。这些跨国公司也称之为传统的跨国公司) Lan H.Giddy and Stephen Young, 1982) 。如成立于1952年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该行资产总额为2716.88亿美元, 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十六位。长银作为政策性银行, 是政府仅批准的三家长期信用银行之一, 其垄断地位优势显著;在资金方面, 持有它债券的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国内、外经济团体, 有着丰厚的资金来源;而且日本政府也大力支持长银的发展, 指定企业向长银申请贷款、限制存款客户等, 并以认购优先股的投资方式提供了5 0%的资本金, 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所以它的成功完全是因为拥有规模经济、资金实力和政府的支持的优势。

2.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是跨国公司迅速膨胀的时期。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在扩张中规模过大而引致了不经济效应, 以致许多跨国公司呈现负增长。比如在1991年, 花旗集团亏损了4.57亿美元, 1993年IBM亏损了8.1个亿。这时一方面, 传统的跨国公司都纷纷进行化大为小或合并重组, 把内部化转向外部化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 一些新兴市场 (亚洲、拉美地区等) 的中小跨国公司迅速成长起来, 说明此阶段的跨国公司不再单纯依靠规模和内部化来作为获取高额优势了, 反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获取的利润比大企业还要多。

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竞争的加剧和信息的共享, 许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大都将自己的优势几乎转向到了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竞争优势上来了。虽然它们的企业规模仍然很大, 也还再利用垄断的优势, 但表现却不那么集中了, 出现了新老优势并存的现象。像一些老牌的跨国公司, 如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菲亚特、美国的埃克森、日本的三菱, 它们除了名字还是以前的, 公司形式、资产结构、产品结构, 以及经营范围都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们总结了现阶段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新型竞争优势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 知识高科技的优势。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金额。在1983年, 美、日企业的研发费用为整个投入的3.7%和5.1%, 到了2000年这一数据变化为了30%和40%。且从趋势上看, 跨国企业的R&D费用占其销售额比重还在逐年上升, 一般也在5%~1 0%之间。据有关专家精确计算, 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时间缩短一天, 可增加0.2%的商业利润, 缩短10天, 可增加3.5%的商业利润。

(2) 人力资源的优势。都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 更是人才的竞争。这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惜代价的从世界各地“招兵买马”来构建其人才优势。这方面美国的跨国企业尤显突出, 从80年代起, 就以重金从欧亚地区招募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使得美国的科技人员比例远高于欧、日的公司, 如埃克森公司的高技术人员就超过1万人, 其中1700人获有自然科学高级学位, 这也使之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独占鳌头。

(3) 创新的优势。不断的创新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比如有着百年老字号的通用电气 (GE) 公司, 就一直保持着其创始人的爱迪生的经营理念:创业与革新。G E在产品创新上是卓有成效的, 它一共拥有60000多项的专利技术, 有16000余项至今仍然有效。再如微软的CEO盖茨也非常注重创新, 他明确的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对产品来说, 未来5年人们拥有的计算能力将等于过去创造的一切计算能力之和。这一事实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冲在别人前边。”

(4) 现代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企业的管理方面, 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个关键因素。早期的跨国公司由于形成的历史局限性, 多采用直线式的集权组织结构。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这样的结构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而目前的跨国公司中采用分权结构的就占了86%。企业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分立化, 就是由部门分为小的子公司。另一方面就是实行柔性化, 即抛弃固定的组织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临时的, 以任务为向导的团队式组织。像成衣制造商米肯利公司就采用经理人员与客户组成的临时团队的方式, 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为目标, 从而成功的留住了顾客。

(5) 品牌与企业文化的优势。现在的跨国企业都特别注重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效应,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品牌就占了世界品牌的20%以上。例如可口可乐在很早就开始着手于品牌的开发, 据估计, 目前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约为244亿美元, 相当于它年销售总额的三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历史的浓缩, 精神的凝聚。打造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势的核心体现, 如惠普公司就以它响誉全球的“惠普模式”作为其管理的优势而获取高额利润的。

三、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比较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 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竞争优势本身也应如此, 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比较跨国公司低级和高级的这两类优势, 可以发现它们所具有的不同之处:

1. 持续的时间不同

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 取决于其资源被模仿、被复制的难易程度。迪尔里克斯 (Dierickx) 和库尔 (Cool) 在《资源储备积累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 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战略资源储备。企业的战略资源是通过一定时期内选择适当的时间路径流而积累起来的那些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

由于低级竞争优势较容易模仿和替代, 且无法自主更新。它虽然能提供企业一段时间的赢利, 当环境发生改变后, 很难持续的作为企业的优势。而高级竞争优势却不一样, 它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 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培养的结果, 特别像品牌和企业文化, 不是其他企业在短期内可以轻易复制的。因此, 这些优势也就不会在短时间内会消亡, 具有持续性。即使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了, 拥有这样的优势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企业自身, 主动的适应环境变化, 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因素, 维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

2. 创造新生价值大小不同

低级竞争优势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分配, 高级竞争优势是能创造出新生价值。低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由于没有通过知识技术或低级的技术来创造的新生价值, 因此价值附加值含量不高;另一方面, 它使企业所获得的财富却远远大于它所创造出来的新生价值, 主要是因为依靠外部环境的优越性, 比如靠垄断优势使它无偿占有超额的垄断利润。当引入竞争后, 企业就无力获取更多的利益了, 这也是低级的竞争优势之所以会消失的原因。而高级的竞争优势依托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畅通不但能使企业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还可以派生出其他的竞争优势。它们凝结了人类高级而复杂的劳动, 具有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性质, 因此可以无限的创造新生价值。这也是它们能持续支持企业竞争力的所在。

四、结语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随着环境的变化, 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 跨国公司要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发达的社会里生存并持续发展, 那么就要具备符合现代竞争条件的竞争优势, 也就是运用知识的优势、创新的优势、人才的优势等多种组合去创造价值。无论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通用公司也好, 还是只有二十年经历的微软公司也好, 都离不开这些竞争优势。就拿英国石油总裁布朗爵士的话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因此, 我们要做的事必须是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事。在信息时代, 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那就是要比它们的竞争对手更能有效地运用知识”。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跨国公司所拥有竞争优势的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的分析, 并比较了低级和高级竞争优势的异同, 得出了竞争优势的动态概念。说明现在的跨国公司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符合现代竞争环境的优势, 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改进自身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持续的领先。

关键词: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Free Press, 1990年

[2]Narayanan《: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年9月

[3]宋力刚主编:《透视世界500强》.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年3月

[4]杨大楷主编《:国际投资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

[5]刘海云:《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变迁》.中国发展出版社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 第5篇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策略 第6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企业经营,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大量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并不断进行本土化经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大力发展, 无论是从产品品牌、生产制造、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还是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 均实行本土化经营战略, 旨在提高在中国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 确定中国式发展战略。

本土化也叫做本地化, 微观解释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方向之一, 宏观解释为跨国公司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发展的方式之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 公司的跨国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进入本土化, 而本土化的进一步成功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义,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拟订《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时对跨国公司的描述为大多数国家接受:“跨国公司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 而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 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 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 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 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三、跨国公司选择中国战略式发展的原因

原因一:成本因素。任何公司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运营成本是需要重要考察的因素之一,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不仅人力成本低廉, 而且我国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 尽快开放国际市场, 也在政策方向上给予各跨国企业以最大的优惠, 如税收、土地租金、便利政策等等。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 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我国在成本这一重要因素上对跨国公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原因二:市场前景。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市场空缺自然就飞速增长起来, 加之我国人口众多, 很多行业的正常需求量乘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对于成熟的国家完全可以把成熟市场中有限的商业机会转移到大片的空白市场中来。其策略往往就地自主研发、自制自造、当地销售, 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和跨地区成本。

原因三:人力资本。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 近年来我国大量人才纷纷凸现, 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落实本土化战略的具体形式

第一、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实现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打开一定市场空间, 已积累起一定的客户群后需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时, 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具体是指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尽可能从当地本土的供应商处采购, 而非进口。优点是既让利给当地的消费者, 又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赢得了政府的认可。

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 也是实现企业与本土国家共赢的商业模式之一。本土化的生产必然会给本土国家带来人力资本的需求, 需要建厂的企业还会增加本土国家的土地租用收入, 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过程中同时还会产生当地政府的税收, 更重要的是企业给当地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企业选择本土化生产不仅节省了异地运输成本, 还更接近消费市场, 缩短了企业管理周期, 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满足市场要求。

第二、营销、品牌的本土化。

企业跨国发展必然会遇到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冲突, 因而企业在跨国发展过程中客服异地异国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消费习惯, 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 是尤为重要的。跨国企业将营销、品牌进行本土化管理更贴近本土化国家消费习惯, 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 同时还能便利的提供当地化的售后及产品服务, 甚至能够在当地创立当地特色的品牌, 同时当地销售能够利用当地完善成熟的经销与代理渠道, 能够使企业更快打开市场, 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开拓新渠道的成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 品牌已经跨越国界, 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并被中国消费者接手的跨国公司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宝洁、奔驰、宝马等。

第三、研发中心本土化。

研发是一个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职能之一, 是企业进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跨国企业往往在母公司所在地具备在当地比较突出的技术竞争能力, 这种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复制性, 所以选择良好的发展国扩大发展, 对于跨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很重要。研发中心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运营成本一方面融入了本土市场的需求, 同时还能够吸引各本土国家的人才。因而研发中心跨国本土化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研发中心本土化一般采取的形式有:在本土国家设立分公司, 专业进行分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或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所在本土国家的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共同开发。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各企业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 权衡成本收益比率做出的战略性发展策略。

第四、人才资源的本土化。

发展本地人才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无论是在成本节约还是有效管理上都是有效的。启用本地人才减少了异地人才不必要的异地费用开支, 管理上本地员工更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 能够帮助企业更快的融入本土化的经济圈,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的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 本土化管理人员往往是一家跨国企业开展人才本土化的首要一步。因为高级管理人员本土化可以减少跨国公司母公司外来管理人员来华后的不适应, 当地管理人员无论从文化、消费习惯还是更接近本土消费者, 能够在宏观战略上帮助企业更快融入本土化的经济圈。一般管理人员往往数量比例较大, 其本土化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 同时一般管理人员本土化更接近基层本土的员工, 能够拉近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距离, 更快更有效的实施企业发展策略, 减少员工和管理上的不适应感, 提高企业执行力。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往往采用高薪吸引人才, 如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等, 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同时提升了员工的人力资本竞争力。高薪聘请的优秀人才既有本土化的文化背景又有较强的人力资本竞争力,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库, 大幅提高了跨国企业的效率, 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如下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跨国公司的成立如雨后春笋, 其本土化发展更是越来越迅速。如此快速大规模的经济体出现必然带来很多方面的影响。作为积极吸引外资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需要发展其积极作用, 抑制其消极作用。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发展必然会在经济、法律、人才等多方面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产生碰撞、融合及升华。一方面提高了跨国公司适应本土化的进程, 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和磨合时间, 另一方面, 也为我国尽快步入全球化经济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真分析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利与弊是非常重要的, 对我国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巨大变化, 顺应国际的发展, 我国很有必要提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深入分析, 做好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尽快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经营活动的主体, 不同于中小公司, 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深深影响着国际经济体的发展状况, 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在发展中应该看到, 尽可能的多引进跨国公司在我国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提速具有重要影响, 但经济提速的同时, 还应紧密做好企业发展适应本土化的要求, 无论是政策、经济、法律、产品还是营销等各个环节, 各个层次上都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切实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紧跟国际发展的大趋势, 做到跨国企业在华本土良好发展的同时, 我国经济也一并良好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高湘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6.

[3]张新民, 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4]赵素洁.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 2005.

[5]吴先明.跨国公司当地化:动因、特征与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6]李雅洁.浅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运作策略[J].国际经贸, 2008.

东兴跨国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东兴,旅游,分析,对策

一、导语

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 东南濒临北部湾, 西面与越南接壤, 与越南芒街市仅一河之遥, 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 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 建于明而盛于清, 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因其兴于北仑河东岸而得名。全市陆地边境线长27.5公里, 海岸线长50公里。1992年, 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沿海开放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开放, 广西东兴市已经由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发展比较滞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很低的贫困地区, 逐渐成为在广西甚至我国沿边地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等规模城市, 由一个相对封闭的小镇跃起成为我国沿边地区中外客商云集、边贸活跃的口岸城市, 由一个主要靠一般种植和打渔为生的农业建设成为以经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主导的边境商贸旅游城市。2009年, 东兴所在的防城港市提出了“上山下海出国”的战略目标, 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东兴则依托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 与越南下龙湾联袂打造跨国边境旅游, 成为了中越边境旅游的精品路线, 倍受国内外游客的追棒,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东兴旅游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1、浓郁的京族风情。

东兴市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 而京族又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大海的滋养和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族风情, 在与环境和谐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建筑、服饰、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奇异的民风民俗。京族人的哈节、喃字、独弦琴, 被视为京族文化的珍品, 而万尾金滩则是京族三岛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京族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 有近500年的历史, 是海神信仰的重要文化遗产和传统海洋文化艺术的融合。京族三岛之万尾、巫头二岛在农历六月初十, 山心岛在八月初十, 海边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举办哈节, 以祭祀神灵、团聚乡民、交际娱乐为主要内容。在哈节期间, 京族三岛家家户户打扫庭院, 人人身着盛装, 五天五夜通宵达旦纵情欢庆。青年男女除观赏歌舞文娱节目外, 还游乐海滩, 在林荫间开展对歌逗情, 掷叶示爱, 换屐订亲的传统活动。

2、丰富的海洋资源。

东兴濒临的北部湾, 可以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天然渔场, 沿海滩涂辽阔, 水质肥沃, 气候适宜, 为各种鱼类、贝类、蟹类、藻类的繁殖生长, 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海洋资源异常丰富, 主要包括海洋养殖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有鱼类近千种, 虾类两百多种, 附近海域还拥有人工养殖如牛牡蛎、毛坩、珍珠、青蟹等140多种海洋养殖资源。在二十米以内的浅海里, 有各种海洋生物一千多种, 浮游动物130多种, 浮游植物100多种。海洋生物中具有药用价值非常高的稀缺资源有4种鲎、9种海蛇、8种海豚, 以及文昌鱼、海马、儒艮 (俗称美人鱼) 等。北部湾海产品以其质优、环保的特点, 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口皆碑, 尤其对虾、扇贝、青蟹、鱿鱼等品种倍受青睐。北部湾所产的珍珠驰名中外, 赢得了“南珠”的美誉。另外, 北仑河口沿海1200公顷红树林, 是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有“海底长城”、“海底森林”之称。

3、边境跨国旅游前景美好。

2010年1-9月, 东兴口岸出入境达244万人次, 成为我国边境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根据《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 到2012年, 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 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 北部湾中国区将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到时每年的国内游客达到4.8亿人次左右, 入境旅游人数超过9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超过3500亿元。从越南对中国内地旅游市场预测来看, 2010年接待407万人次、2020年预计接待1008万人次;1995-2020年均增长率22.5%, 远远超过中国出境年均增长率12.5%, 充分表明越南开发邻国旅游市场的信心与决心。

4、区域合作联盟, 发展前景广阔。

2005年1月, 广东广西建立了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之后, 北部湾六市无障碍游区、两广九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十市自驾车无障碍旅游联盟等相继推出。区域旅游合作遵循全局最优原则, 加强资源整合和合作, 各地区重点开发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 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2008年1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等六座城市结成旅游联盟, 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北部湾旅游产业突飞猛进。以北钦防三市为北部湾核心区域的泛北部湾旅游圈的建设, 更是加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2010年防城港确定了70个旅游及文化基础设施大会战重点开发项目, 总投资高达156亿元。首创“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果展示大篷车”活动, 在南宁、贵阳、武汉、北京等全国8个城市展开营销, 刮起“海湾城市”旋风。

三、东兴旅游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1、京族文化旅游策划营销缺乏经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文化产品的命运与其它商品一样, 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取向, 即文化产品只有为更多的人所欣赏、接受, 乃至消费, 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产生预期的效益, 而社会越是发展, 人们的需求越是个性化、多元化。由于缺乏经验, 京族文化开发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低档次这一层面上, 受到资源结构、资源配置、品位、审美等多种市场要素的制约, 初级开发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度与厚度。

2、旅游消费较低。

无论是开发旅游, 还是发展文化产业, 自身资源是基础, 市场运作模式是手段, 只有不断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把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 成功铸造出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才得以壮大。在东兴, 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地域特色, 不能充分地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3、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显。

“十一五”期间, 广西沿海已经基本构筑出一个大港口、大工业、大物流的局面, 对海洋环境造成更大压力。北部湾处于海陆交汇地带, 拥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属于速度型, 科学绿色生产体系尚未完善, 一些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工程项目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对海岸、海滩盲目开发利用, 大量兴建沿海建筑, 极大地破坏海洋自然景观。近年来近岸海洋污染持续加剧, 生物多样性下降, 整体生态功能减弱。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和钦州湾近岸局部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石油类。

4、异地办证成为制约跨国旅游的瓶颈。

东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游客只要花一千多元, 就可以实现“上山下海出国”旅游梦想, 到越南首都河内以及世界级风景名胜下龙湾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2005年2月, 根据全国组织开展集中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 东兴口岸暂停边境游异地办证, 这一停就是六年多时间, 跨国旅游人数逐年减少。在这之前, 出境旅游的手续非常简便, 一般的游客只要提供身份证原件及两张一寸照片, 并填写好《中越边境出入境通行证申请表》, 就可申请办理出入境通行证, 从申请到出境只需要两三个小时, 省时省力。

5、周边旅游资源同质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 人们的消费需求档次的不断提高, 处于竞争弱势的同质性旅游产品对于外地游客特别是高中端游客的吸引力日渐减弱。滨海旅游是共享北部湾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三市的最大优势, 也最有可能出现重复开发, 浪费资源, 乃至抢夺客源。又比如三市都有红树林景区, 但在红树林资源的开发上都基本保持在自然生态观光这一低层次上, 没有赋予特有文化内涵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旅游资源如果不注意差异性开发, 势必削弱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东兴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搭建京族文化长廊。

无论是京族同胞一年一度的哈节, 还是倾力打造“京族哈节旅游文化周”, 远远不能满足游客们了解京族风情的好奇之心。因此, 应当搭建京族文化长廊, 让游客实现一站式体验京族人家的风土人情。长廊设有商店、烧烤美食摊点以及京族舞台等等, 旅游商店经营海产品、珍珠、独弦琴、海贝、帆船、尖顶帽、等具有京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烧烤美味摊点为游客提供各种原汁原味的京族食品和海鲜系列。京族歌舞表演则围绕京族哈歌独弦琴光棍舞, 融入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海洋文化元素, 将海洋文化与京族文化融为一体, 全方位地展示京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建立环保监控体系, 实施海洋“绿化工程”。

当前, 北部湾海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显, 综合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建议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大力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使北部湾海域的开发利用遵循有偿有度有序有度原则。定期作出环境质量评估,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实现规范化管理, 防止破坏海洋环境。按照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 坚持陆海联合整治, 扼制陆地污染源和海上污染物, 着力解决重点海区、污染源和污染物, 共建陆海生态环境,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对生活垃圾, 尤其是塑料袋问题, 丽江模式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非常值得效仿, 也就是不论当地居民还是进入东兴的游客, 一律不准使用塑料袋, 否则进给予相应的处罚, 游客随地丢弃塑料袋的, 导游承担连带责任。规定市场禁售塑料袋, 鼓励使用环保袋或纸制袋, 从源头上根除“白色污染”问题。

3、提升服务管理档次, 建立危机应急预案。

服务行业是服务人员与游客的接触点, 是游客在观光消费过程的真实感受, 而这种瞬间印象, 最能显示景区服务水平。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控制关键点主要包括停车场、售票处、检票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导游服务、景区内个体摊点、茶室、游乐设施玩点、演出场所、港口码头、车站等。加强旅游产品市场监管力度, 倡导商家诚信经营。景区既需要完善服务设施, 也要建立危机应急预案。在景区当发生诸如游客旅途事故、海面沉船事故、景区突然停电等突发事件时,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这些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旅游地是否可以持续经营和品牌声誉。预案应当包括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信息报送及处置、应急保障、附则等五个部分。预案明确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及事件等级, 应急组织机构工作职责, 应急启动流程图, 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 规定应急人员、资金、信息、物资、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确定应急预案监管部门, 应急组织机构的奖惩办法等, 使危机发生时得以迅速化解。

4、尽快恢复异地办证业务。

东兴市是我国唯一与越南海陆河相连的城市, 是我国内陆与东盟相互往来最便捷的双向大通道、主门户、桥头堡。东兴市开展边境旅游异地办证, 是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东盟各国战略合作的迫切需要, 是推动建设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加快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迫切需要。东兴为恢复异地办证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特别是打击中越边境赌博专项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越方正式也做出严禁中国游客进其赌场的书面承诺, 恢复东兴中越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时机已成熟, 万万不可因噎废食。

东兴囊括“海之神韵、边之神秘、山之神奇、林之清秀”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而且毗邻世界第八大自然遗产的越南下龙湾, 具有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应该着重建设几个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文化底蕴足的海洋旅游品牌, 以中越海上跨境旅游为重点, 大力发展京族风情游、海洋生态旅游观光、海滩海岛休闲度假、海洋珍稀物种观赏等旅游精品, 还要不断拓展旅游的广度和深度, 以顺应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卿善.赣南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

[2]仲晓东.淮安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06) .

[3]薛华菊等.青海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SWOT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12) .

跨国发展 第8篇

(一) 改革开放政策力促中国跨国企业进入起步探索阶段

中国的跨国经营始于1979年, 起步探索阶段持续到1985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为积极响应该政策, 国务院于1979年颁布了十五项经济改革措施, 其中明确提出要出国开办企业 (张路, 2011) 。至此, 中国企业陆续在出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国投资以企业自发性尝试为主, 数目少, 投资规模小, 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方面, 多采取海外代表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走出国门, 直到1984年, 中信公司在美国合资组建的西林公司成立, 中国第一家跨国公司才正式诞生 (任永菊, 2012) 。

(二) 中国跨国企业进入渐进发展阶段

经过六年的试水摸索以及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化, 我国对海外投资审批权限部分下放, 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从1986年到1992年, 中国跨国经营进入渐进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 中国企业在外投资规模和地域范围显著扩大, 数目增加;涉及领域逐渐扩展到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以及医疗卫生等多个行业, 投资主体向着多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和团体性企业转变。中国的跨国经营正在加速追赶世界范围的步伐。

(三) 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中国跨国公司进入调整发展阶段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受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 出现了过快增长以及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中国跨国公司由此进入为期5年的调整发展阶段。这使刚步入成长期的跨国经营人为地放缓脚步, 虽然在投资领域和地域方面仍在继续扩展, 但对外投资明显放缓, 相较与前阶段的144521万美元, 此阶段下降到99400万美元 (杜奇华, 白小伟, 2008) 。放缓的态势直到1998年政府提出发展海外投资新的战略方针, 鼓励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对外投资, 才基本结束。

(四) “走出去”战略促使中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阶段

从1999年至今, 中国跨国公司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以及投资管理体制的改进。这一时期, 中国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多年发展经验, 开展跨国经营。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激增, 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1999年的17.74亿美元, 增加到了2014年的1028.9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 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中国的跨国经营,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蓬勃开展。

二、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分析

(一) 中国跨国经营的整体现状

根据上述划分以及商务部《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跨过经营的变化。其一:我国跨国公司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 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积极开展跨国经营, 截至2013年, 国有企业流量占比降至四成。其二:投资流量和存量迅速增加, 投资流量以1078.4亿美元挤进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的行列, 投资存量则以6604.8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其三:区位分布相对集中在亚洲的同时, 积极向其他区域扩展, 例如2013年对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的投资分别实现了132.7%、51.6%、33.9%的较快增长。其四:直接对外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 在跨国经营的各个行业都能发现中国资本的身影。此外, 中国跨国公司还采取跨国并购等方式, 积极参与到跨国经营中, 目前, 我国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跨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影响中国跨国经营的母国因素

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实施跨国经营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 政治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鼓励跨国经营, 积极深化国有制企业改革, 坚持公司制的大方向,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掌握全球经济合作的最新发展形势等, 中国积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等, 大幅提升贸易自由度。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 我国的开放程度在逐步加深, 同时, 我国对审批权限的下放以及手续的简化, 进一步刺激中国的跨国企业利用有利的环境, 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 法律因素, 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能有效地规范和指导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 同时, 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但目前我国并没有系统的《海外投资法》, 相关规范主要由1989年《境外贸易、金融、保险企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009年《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条例组成。在立法层级、立法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程尔宁, 2010) 。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 审批环节较为繁杂,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海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

最后, 技术因素, 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国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企业在进行产品出口时, 常因技术壁垒等原因被扣留或召回。据《2014年TBT通报与召回情况分析报告》, 通过对欧美加三地的召回原因分析, 发现主要召回产品集中在玩具类、家用电器以及厨房设备、服装鞋帽和灯具类, 召回原因集中在化学品伤害、窒息、触电、烧伤等危害。居高不下的产品召回严重损害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利益和我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跨国企业需要重视技术研发, 达到进口国的标准,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除以上因素外, 国内经济状况和文化传承等对跨国经营的影响结果没有那么明确的量化指标, 但也会影响我国的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中国的跨国经营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速度快, 目前, 中国的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调整和适应, 我国跨国公司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涉及行业领域多样化、投资额度激增、区域分布集中程度高并逐渐分散等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我国的跨国经营将进一步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中国的对外投资保障制度, 规范中国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精简审批环节, 减少乃至消除多头审批管理情况, 为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清扫道路。

第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我国应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计、年检和绩效测评, 对出口商品的检测标准应该尽可能与世界接轨, 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 例如欧盟内制定所涵盖的EEC指令, 在各国的影响力最大, 我国虽然不是其签署国, 在出口车辆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等方面也应多参考其标准, 减少技术壁垒等问题。

第三:制订较为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一个企业“走出去”, 除了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更重要的是“品牌输出”。目前我国国际知名品牌较少, 且以国有成分居多, 中国的跨国公司应利用好后发优势, 借鉴国际上其他跨国企业的经验, 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路. (2011) .构建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史企境外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国有资产管理 (3) , 42-45.

[2]任永菊主编, (2012) ,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P181-182,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杜奇华, 百小伟, (2008)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4]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14) , 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2015-05-22, 取自:http://tjtb.mofcom.gov.cn/article/zhuantdy/b/201409/20140900725494.shtml

跨国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冲突,并购中介

跨国并购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支付手段, 购买外国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或资产, 从而实现对其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或完全控制。

一、外资企业并购的特点

(一) 跨国并购行为日益趋向全球化;

(二) 跨国并购涉及领域更加广阔, 新兴产业之间的并购最为活跃与成功;

(三) 股票认购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和手段;

(四) 强强联合成为当前跨国并购中的亮点;

(五) 目标市场发生了变化。

随着跨国并购浪潮的不断涌起, 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

二、外资企业在中国并购的现状分析

(一) 外国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史

并购在我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事物, 我国现代的企业并购活动最早始于1984年的河北省保定市, 从1984年至今短短20多年的时间, 并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并购法规, 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并购高潮的涌现。

(二) 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时存在问题

1. 法律方面的问题

(1) 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企业并购的发展, 同时在中国并购中也受到影响。

(2) 缺乏科学、高效、透明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

2. 企业产权不清, 治理结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跨国公司的并购意愿

在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 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标的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风险。一是要收购的目标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不清晰, 收购标的本身就蕴涵了巨大的风险;二是由于产权不清晰,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收购后的企业组织将难以通过产权来实现对资源的内部优化配置, 并形成跨国直接投资的内部化优势, 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3.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为企业并购设置了障碍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为企业之间产权交易设置了障碍。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间开展并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4. 文化间的差异不利于企业的并购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并购重要的是实现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从有形资源到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源的整合,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中, 双方公司来自不同的国家, 政治、经济背景不同, 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有时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不可避免。

5. 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服务水平较低限制了跨国并购的发展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投资活动, 而且并购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因此, 被称为“财力与智力的高级结合”的跨国并购, 仅靠并购企业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 它需要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我国则恰恰缺乏这种国际性的中介机构。国内的一些评估机构又隶属国资管理部门, 在评估时, 既是法规的制定者又是实际操作者, 结果往往是导致评估操作的不规范。

三、促进跨国并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组合不等于整合”的理念

并购并不是两个或几个企业的简单组合, 更不是组合的摊子越大成果就越辉煌。“大”只是浅层次的目标, 做大并且做强才是终极目标。真正增强竞争力, 抵制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 才是并购的目的。

(二) 健全和完善外资并购法律法规, 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逐步实现法治的时期, 因此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本国法律保障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 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 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三) 规范资产评估制度, 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资产评估制度, 努力提高评估水平, 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 以实现既保护国有资产在外资并购中不受侵害, 同时又保证外资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目标。建立一支能够为外资并购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国内中介机构, 进一步扩大涉外律师队伍, 或者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为我国服务等。

(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畅通外资并购的市场渠道

资本市场是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跨国并购的重要平台, 要想真正成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基本平台, 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二是当市场发育相对成熟, 监管制度相对健全时, 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二级市场, 适当允许外资通过收购流通股来达到并购的目的;三是建立上市公司国际并购审查制度, 防止国家相关的优惠规定被纯粹的投机性外资所利用, 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产权市场建设。

(五) 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

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海外文化的差异,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在并购前期要了解被并购的企业的文化和冲突。

2. 吸取双方公司文化的精华来制造共同点。

3. 整合经理参与并购后的企业管理。

跨国并购是很复杂的, 涉及到多方面比如制度、文化、经济等, 现在国家提倡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已经有联想并购IBM的PC机业务, 中国企业要更好地走出去, 需要总结和借鉴国外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并购的经验,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而且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中国企业应尽快地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 并且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创新出自己的理念, 使中国的企业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淑红, 曾铮.国际投资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跨国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海外投资 国际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就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市场,最初主要以在海外建立销售分公司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的跨国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应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砺。

1. 现行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对策

在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如何做出有效的引导与推动,已经成为影响这项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境外加工贸易、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资合作、森林资源开发等业务先后出台了专项的支持性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放宽外汇管制、增加政策性银行信贷规模等。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众多缺陷,对外投资管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1.1现行管理体制缺陷

1.1.1多头审批管理,审批环节复杂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表面上看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实际上职能交叉,管理内容重叠。各部门从各自的管理权限和部门目的出发,制定出各自的管理办法,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造成混乱,极易产生矛盾。

1.1.2国家对海外企业的监管不力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非法经营、投资移民、资本外逃等问题。这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系中一直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不无关系。我国对对外投资的监管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

1.1.3严格的外汇管制影响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国际、国内融资能力。为适应我国境内投资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需要,外汇管理局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但总的来说,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担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家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筹措和贷款担保仍限制得过多过死。

1.2解决现行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缺陷的对策

如何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1.2.1构建新型监督管理体系。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应减少对企业商务活动的限制和干预,包括跨国经营的投资决策和经营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政府政策的重点不应是审批环节上的管制企业,而应通过产业和地区促进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首先,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管理者,政府需要把握战略实施的全局,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统计分析制度,适时进行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其次,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动态,对于拟投资和已经投资的项目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经济和技术安全以及是否违反我国以及东道国法律法规方面,进行必要的监管和限制,以便建立风险预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1.2.2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法律的制定,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提供法律保障。为鼓励企业“走出去”,我国应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建立必要的对外投资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措施来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

1.2.3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促进体系,发挥政府作为这项事业宏观发展的推动者和引导者作用。具体促进措施方面主要是,首先,取消受贷企业出具1:1财产抵押或以担保来获取贷款的政策限制。其次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定位应更加清晰,适度扩大资金规模,扩大保险和担保范围,确定合理的信贷保险费率,满足各种新兴业务的需要。

2.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对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的极不明确,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国际投资方面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服务信息,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结果往往造成投资的失败。

2.1.2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企业内部机制。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企业缺乏作为独立利益主体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没有落实到位,缺乏海外筹资融资、生产经营、国际市场营销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盈利同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受到了自身的限制。

2.1.3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对管理者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既熟悉国际市场环境,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精通涉外企业管理和经营业务,竞争意识强,在国际市场能够开拓进取,左右逢源。目前在我国的诸多海外企业中,仍有一些经营人员的素质同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甚至有些派出人员不具备起码的国际贸易常识和惯例,不懂经营管理,不懂当地法律,没有财会知识,甚至不会当地语言,这就很难适应大规模跨国经营的需要。特别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就很难实现。

2.2解决对策

2.2.1制定明确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跨国经营战略应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每项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必须服从于整体战略。

2.2.2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跨国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培育跨国经营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培训,特别是要掌握当地的语言,熟悉当地文化习惯,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其次,在国内发掘和招聘已经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现有人才。同时大胆启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当地化战略,这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地化。

2.2.3構建跨国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针对我国在对外投资上普遍存在的投资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以一个实力较强的主体骨干企业为核心,在市场机制力量的作用下,遵循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兼并、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联合众多关联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即通过所谓的“强弱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和增强资本运营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主体企业为核心层来构建跨国企业集团,即通过“强强联合”组建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泛、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

2.2.4加强自身积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和技术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为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每年要有充分的用于技术研发的开发资金,保障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公司的自身投入,国家也要保持对科研的高投入。

参考文献:

[1] 张素芳.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 陈小强.中国跨国公司经营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王志乐.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牛蒙,女,1988年1月生,山西运城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国际化运营与发展。

跨国发展 第11篇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组成并主要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 以本国为基地,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一个工商企业, 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 而不管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或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第二、该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 并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第三、该企业的各个实体间相互分享知识、信息及分担责任。

二、发展历史

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的出现与资本的大量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 资本输出迅速发展了起来, 随之出现了少数跨国公司。在那时,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企业尝试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 进行跨国性经营。例如, 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胜家缝纫机器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进行经营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跨国公司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有突破和发展。二战后, 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

三、经营特点

(1) 跨国公司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为其战略目标, 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相反, 国内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

(2) 跨国公司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是以控股的方式进行控制, 而国内企业则以契约的方式来对国内企业中一些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实行控制。

(3) 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 都全面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商品、信息和管理等的交易活动, 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且必须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 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因此, 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享有高度的控制权。而国内企业的涉外经济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企业涉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 存在较大偶然性, 它的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 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

四、蓬勃发展的原因

近几十年来, 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自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在全球确立以来, 资本积累速度的加快及资本逐利的本性受单个国家尤其是小国的资源与市场局限无法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 战前的殖民地开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各国列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战争方式获得的资源与市场很可能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失去。另外, 战争也破坏了生产力和资本扩张的机制, 破坏了生产力和资本向纵深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条件。显然, 从战争转向合作是解决这一矛盾更可行的途径, 于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调节, 由资源争夺转向资源共享, 从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 逐步成为战后各国的共识, 这在实际上便构成了跨国公司化在战后迅速发展深层次认识的基础。

另外,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强烈要求逾越国界, 导致了一个国家的市场无法承受如此规模经济分工;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发明费用不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国家所能承受得起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跨国性的组织的集体力量或通过协调才能解决。因此, 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必然产物。然而, 生产力的发展只构成一体化的充分条件, 而并非必要甚至唯一条件。

五、引发的危险

1. 经济领域

(1) 国际贸易影响。1993年, 全球跨国公司已达37万家, 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从1982年开始,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截至1992年底, 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2兆美元, 其中三分之一掌握在排名前100名的大的企业手中。1992年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总计达5.5万亿美元, 比商品出口额高出1.5万亿美元。可见, 在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作用明显比国贸易大。事实上,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总体的呈上升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2) 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战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 绕过了贸易壁垒, 使得其产品的竞争力得到大大提高;从能量及原材料上来看, 这明显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另外, 这也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顺利进入东道国及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并易于获得商业情报信息。

(3)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私人信贷, 补充了发展中国家进口资金的短缺;跨国公司资本的大量流入, 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资本及管理经验, 着力发展加工工业的出口, 一些工业部门提前实现了技术跳跃, 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资本的大量流入,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模式和与其相适应的贸易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 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 实施工业化模式和与其相适应的贸易模式, 大体上可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替代工业化三个阶段。

2. 政治领域

(1) 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主权形成挑战。东道国政府根据国家主权原则的规定, 为维护本国的正常的经济秩序, 需要对跨国公司进行必要监督、管理、制止甚至惩罚一些非法经营活动。东道国的对外政策受到影响和左右。跨国公司通过利益集团及代表其利益的政党的政治资金介入东道国的国内政治。因此, 跨国公司充当了东道国对外政策决断的幕后决策者。

国际关系规则和处理国家关系的手段受跨国公司的影响。“冷战”期间,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因此“零和规则”成为当时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要规则, 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收益是建立在另一个国家的损失基础之上的, 这种收益和损失正好相互抵消即所谓的零和。

(2) 国际冲突的增加。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鼓吹霸权理, 极力推行霸权主义。跨国公司所追求的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 需要主权国家放松对外来资本和商品的管制。而主权是国家最基本的属性, 它意味着一个主权国家对内事物和人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但近些年来, 为打破国家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 一些学者极力宣传主权原则过时论并主张民族国家的瓦解。这与冷战时期以军事、政治霸权为目的的做法背道而驰。

六、小结

跨国公司依靠母国政府的力量使世界其它国家 (地区) 向跨国公司的贸易与投资开放。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是趋势性、垄断性及竞争手段的残酷性著称, 它在国外获得的巨额利润有助于其自身及母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巨额利润对国际收支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支持其国内及跨国公司的国际商业经营活动。当跨国公司向海外拓展市场时, 如对外贸易投资, 在受到东道国的限制时, 母国政府常常出面帮助干预, 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势力强使东道国做出让步。跨国公司在主权国家对外政策形成过程中充当幕后决策者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以跨国公司和利益集团为主体, 是借国家的外壳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行为, 其对外政策除对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作用外, 在文化、科技等领域亦发挥着双重作用。

摘要:近几十年来, 市场经济的确立及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内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本文从跨国公司发展历史、经营特点及发展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浅析了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引发的危险。

关键词: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原因,危险

参考文献

[1].阿有梅.跨国制药公司与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比较与分析.郑州大学, 2010.

[2].百度百科.跨国企业.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2012-10-08)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906.htm.

[3].余明.对维信公司实施标准成本体系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 2009.

[4].尤骅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博弈.商场现代化, 2011 (3) .

上一篇:大同煤矿下一篇:经济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