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24-07-24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精选12篇)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1篇

笔者认为, 技评等级的高低、考核得分的多少、小组间的相互总结、个体的自我审视, 甚至教师的口头鼓励, 不论是何种评价, 都需要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作为依据, 以衡量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小学体育课上, 哪些可以作为评价标准?或者说评价标准如何制订和执行,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促进与提高的作用呢?

一、评价标准的分类

(一) 常规性标准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 没有统一的课堂常规是不行的, 尤其是一些简单而基础的动作。这一类的评价标准是固定的。如, 集合时要做到“快、静、齐”, 多快叫快?不超过10秒;多静叫静?嘴巴不发出声音;多齐叫齐?四列横队平行, 前后相距一臂, 左右相距一肘, 无人站在队列外面。有了这个标准, 教师就能轻松地对学生的列队进行评价, 如, “今天同学们集合得不错, 速度快, 没有声音, 就是第四组的距离稍微远了点, 请排头注意调整到一臂距离”, 这种评价远比“同学们今天集合得非常好, 老师很满意”更有意义, 因为前者不仅肯定了做得好的地方, 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坚持下去, 还在细节上给了学生意见与建议, 让其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空间。

(二) 项目标准

这个标准主要是根据各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技术动作或基本体能而设定的分层评价标准。其实际作用是将学生分类,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直观的标准找到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 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这类评价标准的制订要依据以下四个标准。

1. 根据动作技术形成的阶段制订评价标准。

如, 将跳绳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分为:一个不会跳;会跳一两个;不能控制节奏 (需加垫跳) ;能控制节奏 (不加垫跳) 四个阶段, 分别用○△√☆来表示, 将学生第一次原始情况登记上墙, 并对进步的学生及时填报, 采取升级夺旗的方法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学生一方面对照标准可以了解自己跳绳的状况,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 并且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会进一步提高练习兴趣。这要比笼统地组织学生不停地跳效果要好得多。

2.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订评价标准。

在动作泛化阶段, 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 从而找到切入点, 最后掌握整体动作。如, 投掷课的教学重点是合理的出手角度, 教师可在课前在投掷墙上根据高低画出蓝黄红绿区, 在地上根据远度也标出蓝黄红绿区。什么叫角度合适?站的区域与投中的区域颜色相同就是合适, 学生可以根据投掷能力的不同, 选择远近适合自己的色区, 找到合理的出手角度。这种评价标准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重复动作中乐此不疲。

3. 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 降低难度标准。

如, 五禽戏每套有五个动作, 如果五个动作全部学完再测试评价, 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 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学一节过一节, 并进行记录, 最后综合评定、考核成绩”的方式会更客观, 并促进学生对后续武术内容的学习。

4. 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制订评价标准。

如, 跳高练习时布置四组不同高度的跳高场地, 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皮筋代表“行、好、强、棒”四种层次, 完成了“行”就可以向“好”发起挑战, 依次进行。这样, 一方面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又给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

教师是有计划地提要求, 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掌握。评价的重点实际是心理或技能发展中必经或必须掌握的关键, 看似与整个动作无关或不重要, 但实际上掌握之后, 会为今后的技能、体能的发展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参与度标准

这实际上是根据教师设定的常规性标准和项目标准,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给自己设定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师设定的标准对自身学习情况做出的判断。这种评价体现出学生的自主精神, 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 是教师设定的标准在学生身上内化的过程。参与度标准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参照此评价标准可以表达出内心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如, 某学生在障碍课后如此评价自己:“我胆子很小, 开始我怎么也不敢跳, 后来我看到同学们都跳过去了, 我也就下了狠心, 不管三七二十一, 居然不知道怎么就跳过去了, 我好兴奋, 接下来的练习我就很轻松地都跳过去了, 再也不害怕了, 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勇敢!”

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参与度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认真投入、尽力完成获得的进步, 哪怕很小也不应该被忽视。这一标准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所在的层次, 即自身的身体素质;其次, 让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 明白所需付出的努力;最后, 让他们学会了客观地评价自己, 包括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 是否真正取得成效等等。通过对自我参与度的评价, 学生的自卑感逐渐消失。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他们不会为自己技不如人而沮丧, 而努力后的进步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标准制订的原则

(一) 评价标准要合理、有针对性, 符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 符合“跳一跳, 摘桃子”原则

如, 自制器材“小火龙”有尾巴, 落地还会滚动, 投得远近没有可比性, 将“看谁的小火龙在天上飞的时间长”作为评价标准, 就避开了小火龙的弊端, 将学生的兴奋点 (红红的尾巴在空中飘着, 真漂亮) 放在了它的优点上。

(二) 评价标准要具体, 不要笼统地说“好”或“不好”, 评价标准要细化并唯一

如踏步, 当教师在踏步时随着节奏喊出“小手甩起来121”, 学生就会出现两臂大幅摆动, 有高有低, 参差不齐;如果改成“手臂抬平121”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前者标准不唯一, 会使学生出现多种表现。

(三) 评价标准要直观、可操作, 方便学生自我评价并对动作的掌握有促进作用

如, 跳竹竿舞最重要的是节奏, 节奏跟不上会踩到竹竿或夹到脚。如果评价标准是“看谁的节奏对”, 观察的学生就会“傻了眼”, 同时练习的学生多了, 每组都有十二三个, 那么多条腿在动, 根本看不出谁对谁不对, 跳的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教师的眼睛也是从这只脚移到那只脚, 从这个人移到那个人, 但总觉得眼睛不够用。而如果评价标准换成“看哪组跳得整齐”, 看似好像与节奏关系不大, 但实际上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集体行为, 一样的节奏, 一样的动作, 节奏动作都对了才能整齐, 所有的人都将目光从个体中抽离出来, 关注整体。而整齐, 作为一个集体目标, 它又需要每一个个体去为之努力, 将个体行为纳入整体利益中, 更大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四) 根据生成动态调节评价标准, 成为另一个兴奋点, 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课堂评价标准大多是教师在课前制订的, 它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熟悉和以往教学经验的积累。但是,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发现预设的评价标准在课上不能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甚至出现负面效果时, 教师要及时改变评价标准, 提高或降低要求, 将标准进一步细化。如, 二年级跳皮筋单元, 由于在第一节课的“小马过河”中, 不论是“蹦、踩、带”的基本动作练习, 还是小组合作完成成套动作, 表现都堪称完美;于是, 在第二节课的“马兰花”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大,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对“马兰花”的基本动作“勾”无法完成, 更别说成套“马兰花”动作, 对此, 教师立刻将对成套动作的评价改为对基本动作“勾”的评价, 从动作姿态、人与皮筋的位置、使用不同高度的皮筋完成“勾”的动作三个方面, 指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动作进行评价。通过观察、体验、反馈、练习, 大多学生掌握了动作, 并很快完成了成套动作的学习。

三、评价标准的表达方式

(一) 讲解示范

讲解是课堂上使用最多的表达方式。教师在认真讲解的基础上, 要具体指导评价过程, 使学生尽快掌握评价方法。对于示范, 除了通常讲的不同体位的示范外, 教师还要会做正确动作的示范、错误动作的示范、夸张动作的示范, 并具有模仿一切发生过的动作的能力。

(二) 口令提示

在动作进行当中, 要给出标准, 可以在不影响节奏的情况下发出单音口令, 如, 在50米跑练习中, 当学生快到终点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步频发出“冲冲冲”的提示音;在徒手操练习中, 教师可根据节拍发出“手臂抬高5678”等动作规范指令。

还有些动作可编成顺口溜, 如, 针对侧向投掷动作, 可创编“身体向右转, 两脚分开站, 右手持球右腿弯, 蹬地转体快快投”。基于此, 学生可熟记儿歌, 边唱边做动作, 随时检查动作的准确性, 给自己或他人一个准确的评价。

(三) 场地器材设计

通过场地或器材在色彩、位置、重量、形状上的变化, 在高度、远度、路线上给予限制或约定, 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这种无声的标准更有杀伤力。如, 在蹲踞式跳远练习中, 根据远度的不同拉三条线, 并在旁边插三块牌子, 分别画上微笑脸、大笑脸、狂笑脸, 学生在获得评价的同时还能获得快乐与满足。

(四) 通报表格上墙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2篇

评价标准之我见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二十多年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追求高效实效课堂不仅是文化课教师的核心工作理念,更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中心内容。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如何打造初中高效体育与健康课堂,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找出一条既符合我校实际,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提高身体素质。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真正实现高效、实效呢?对教师而言,努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专业专向素质。作为课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是课堂教学高效实效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和爱好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思维和激发点,是学习某一项技术和技能,长期坚持和钻研的强有力保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选择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

如果是女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如健美操、排球、跳绳等女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如果是男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男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安排一些游戏来进行身体锻炼。将生硬的教学内容转换成新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在玩玩乐乐中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

按性别、基础和爱好等分组,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共同提高。这样,学生们人人有所长,人人有所练,也人人有提高,有所获。

4、科学锻炼,注意安全

伴随体育与健康运动的开展,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意外伤害或是运动损伤,将体育与健康卫生保健知识贯穿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性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师生平安。

5、打破常规,注重实际

即打破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和特点而有所创新,大胆尝试,好使学生体会到上体育与健康课如同在做游戏,在参加什么比赛,而不再受上课的所谓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从而积极锻炼起来,满是快乐、满是笑声,这样虽大汗如洗却无淋漓之苦。

6、有始有终,注重头尾 上好课,开始和结束都很重要。准备和放松活动做的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愉快,减少伤害,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快乐体育”、“轻松体育”。

7、合理评价,注意实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又是对学生不足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语言的准确性、对教材的正确理解等。也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真实、有效。

衡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是否成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汗、会、乐。”

1、“汗”,就是要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出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汗”代表学生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如果生理负荷的量或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就达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会”,不但是指要使学生学会某一项动作技能,还应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说,如果是一节技能学习课,那么就应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如果是一节游戏课或者体能发展课,就应使学生在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基础上,学会通过这些游戏等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

3、“乐”,不单是指要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还指学生要乐于学习,即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勉强的学。这也是上好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最重要的一点。

当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安排。塑造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绝对需要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时刻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才能保证上好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

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

评价标准之我见

单位:滑县半坡店乡第一初中

作者:秦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3篇

1.体育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明确

体育教学目标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要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教学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其服务应在两个方面转向:一是在目标的空间上应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即打破以往的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传授体育文化(技术、知识)、培养体力能力和习惯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教学体系;二是在目标的时间上,既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学校期间对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志向、爱好、习惯和能力,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打下基础,即在目标上指向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

2.体育教学组织、形态上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形态上,改变被动的、身体训练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教学组织形态.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线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性.在对以往的“三段式”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在由浅入深体验成功中,逐步懂得体育、热爱体育.还要加强平等教育(不但强调客观时、空、量的绝对平等,更要注意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相对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开发集体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研究集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如学习集团论和小组学习法等),利用学生的互帮、互学、互动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内容方面继续强调要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特别是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和教学目的的教材体系,改变把“素材”当作教材的错误教材观.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显在教材意义(健身和技能培养的功能)和潜在教材意义(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和情感的作用),并根据这一观念建立起一套教材研究、教材组织的方法论,建立有中国色的教材理论体系.在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向不同学段逐级分化和从规定性向选择性方向转化;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只注重发展身体素质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从考虑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出发;还应及时吸收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4.评价理念、内容不断完善

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既要评教学效果,又要评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将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既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等.

5.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体育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对上一阶段所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又可作为对下一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依据.这样,三种评价相互渗透,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

(2)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锻炼能力等)是难以量化的.而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必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对学生来说,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来表现的内容,包括意志、情感、态度、兴趣等,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一个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随时评价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定向学习状态.

6.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性.一方面是指扩大学生对外来教材的选择(如选择性教学的趋向);另一方面扩大学生头脑中对学习内容的判断和方法的选择余地(如发现式的思维性学习的趋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以学生的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为主线设计一个单元或学时的教学,强调技术教学系统与学生心理认识走向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

总之,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与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体育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4篇

一、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策略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学习(教育)的效果,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1]“从哲学上看,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一定的关系。”[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依此对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这种评价标准的构建需要采取适宜的策略。从体育课堂教学的性质和价值来进行分析,构建质量评价标准需要采取如下基本策略。

(一)认识体育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三种需要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所提供的成果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程度。如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我们应站在人的生命立场和主体视野,将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相联,按“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要素”[3]来对应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

1. 自然生命发展的需要

人的生命是以物质(身体)的存在为前提,身体的存在为人的生命赋予了现实价值和意义,这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是自然存在的生命。身体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都必须通过身体才能实现。人作为非特定化的存在,身体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对于处在生长关键期的学生来说,身体运动的条件刺激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本能需求。就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强化体能、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体型健美等是基于自然生命层面而言的,是促进身体发展和完善的代名词,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对其身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来到这个世界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赋予他们的种种潜在的可能性,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身体练习中,得到最佳的发展和完善。

2. 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

人在自然生命发展的同时,需要精神生命的发展与之协同,只有这样自然生命才能得以升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精神生命可以这样来理解。可以将之当成是和人类文化所创造的“观念”、“意识”、“思维”、“智慧”等概念相一致的生命存在形态,以此认识精神生命的实质。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身体练习为载体,在发展自然生命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生命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兴趣、培养个性等都是属于精神生命层面。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来说,精神生命的意义可从“自我完善”和“共同发展”两方面来概括。其一,自我完善,也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行,修养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精神上的活力,让自己快乐幸福地生活。其二,共同发展,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价值。

3. 社会生命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命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上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的交往与交互关系。人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社会生命发展的相辅,只有通过社会生命的发展才能体现自然和精神生命发展的存在意义。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就是属于社会生命的层面。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身体运动练习形式,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频繁的师生和生生交往与合作机会,为学生社会生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三个维度

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必须对其质量的构成维度进行正确的理解,知道构成维度的基本要素,清楚这些维度的内在实质。笔者以主体性、实践性、文化性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基础,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从“想学”、“乐学”、“会学”等进行“线”、“面”、“体”三个维度的构建,以形成可进行考量和判别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维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

1. 体现主体性的“想学”

以体现体育课堂教学主体性的“想学”,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基础,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线”维。如何实现学生的“想学”,将体育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性行动,需要对学生“想学”的内在实质进行理解,将“想学”视为学习的基础,是首要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实践操作时,需要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体育学习意识建立必然的联系。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完善,尊重学生身体的发展差异,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的人格,正确处理学生的社会适应等因素,才有可能让学生“想学”。

2. 体现实践性的“乐学”

“乐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面”维,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保障。只有学生的“乐学”,才能保障体育学习任务的完成,才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是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如何实现学生的“乐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并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体育学习过程相联系。“乐学”既是体育学习的一种过程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绪状态。我们只有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体育学习内容相联系,顺应学生身体的发展规律,尊重体育教学的基本发展过程,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才会使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状态。

3. 体现文化性的“会学”

“会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体”维,以体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关键。如何实现学生的“会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和知识,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体育学习能力相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思维概念,合理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才能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会学”状态。

(三)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内在的三个层次

通过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然、精神、社会”三种需要,理解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维度,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还需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层次进行分析,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体育课堂教学为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特征。从认识论和教育学的立场来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这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与“学”活动,“从知识内在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4]来作为教学质量分层依据,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技能教学、知识技能教学、体育价值教学等教学难易程度的特殊性来进行分析,由此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层次。

1. 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任何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都是以特定的符号作为表征的。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是由一个一个紧密相联的符号(动作符号),通过人的运动认知活动转变为能客观表现的行为活动。这里所讲的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本身就是知识,“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5]。从某种意义上看,作为符号的身体练习技术动作,其实只能告诉我们技术动作本身所具有的操作性知识,即通过“身体‘感受—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效应器’的动作学习过程”[6]。当对技术动作进行重复性的练习后,具备了对技术动作掌握和有效完成的能力,但这仅仅是某一技术动作的运动技能形成。此时的体育教学只是处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层次,也只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单纯的“身体发展”需要。这一层次重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练习。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强调学法指导。

(3)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之中,促使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形成。

2.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身体练习的逻辑形式是指,人认识自身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组合方式,具体包括由技术动作组合构成身体练习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任何通过技术动作的组合,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所形成的运动技能,都经历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系统化与综合化等逻辑思维过程,都包含着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果说“符号——运动技能教学”,所表明的是学生对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那么,“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所体现的是学生认识如何形成身体练习的方式和过程。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没有“逻辑——知识技能教学”这一教学过程,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内化的,它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运动技能存在。这种存在是短暂的,会随自身身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被弱化。如何将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7]。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层次,这一层次注重技术、技能与知识的联系。这里的知识有健身、竞赛、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其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调适等方面的健身知识,及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方面的规则要求渗透在具体的身体练习之中,让学生体验。

(2)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

3. 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身体练习的意义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和完善。这里讲的生命包括物质、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内涵,具体体现在身体的发展和完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方面,这是身体练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技术动作所构成的身体练习,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或“假定性”的意义。这种普适性或“假定性”意义的存在,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活动体验中,领悟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从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在人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通过体育学习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并能终生受用的,是对体育学习意义的领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想层次,“这一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让教师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8]。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如下主要特征:

(1)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概念思维,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需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2)针对具体的身体练习,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建立必然的联系。

(3)引导和调控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

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构建时,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对于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容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生命化教育’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规划教材内容、以过程和结果结合作为评价手段、以内外力相结合作为质量的保障”。[9]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为前提,“想学”、“乐学”、“会学”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维度,按教学质量内在的基本层次,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的身体体验

学生的身体体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体验决定着一切教学活动的存在与实现(决定性),隐藏在体育教学中一切现象的背后(隐蔽性),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长期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学科学习的根本特性(单一性)。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体体验是一种过程状态,不是某一具体的学习结果;身体体验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身体体验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使自身身体的发展不断超越原有的状态形成新的平衡;身体体验是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使学生从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体体验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身体练习来感悟体育的价值。它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承载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人格品质的培养,适应能力的发展等体验活动,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来看,学生的身体体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见表1)。

(二)学生的动作规范

体育学习内容大多是具体而形象的身体运动技术动作,这些动作都有其技术的规范和要求。正是因此有了身体动作的规范和要求,才有技术可言,才有质量标准,才能由多种身体动作按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组成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完善的身体练习。某一技术动作不管是作为健身,还是竞技比赛或身体娱乐,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都得遵循自身的本质特性运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动作规范应从技术动作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应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连续过程来进行考量,其相对稳定的行为特征可参见表2。

(三)学生的主体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向是学生的发展。学生阶段作为人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对人生命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身体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觉性存在。在人的身体发展过程中,需要身体运动来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需求。为此,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将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是非特定化的不完善、需要发展的人。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当成一种自觉性行动,将外部的刺激与自身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自觉的主体性行为。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精神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方面的行为特征(见表3)。

(四)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见表4)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

(五)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一项基本素质。合作能力通常是指与人共同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合作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身体练习形式,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频繁的师生合作机会,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对此,合作能力可以从学生与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环境三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价值判断(见表5)。这里的与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环境进行合作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学生与同伴合作最容易,与教师合作相对要难一些,能够与场地器材环境合作好是体育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框架

当我们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保障有一定的质量;这种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为目的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想学”、“乐学”、“会学”三个维度所构成;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质量可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五方面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见表6)。在实际操作时,可依据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内容,针对自己所在地域、学校、学生的情况,分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建立具体操作的评价标准。

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几点说明

(一)关于导向性评价标准基本指标框架

本文所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一种“导向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标准,即通过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理形成评价标准。原理性的标准与具体操作的标准处于不同的层次,具体评价标准可从基本的原理性标准推导而来。导向性评价标准能作为教学的导向,明确学生如何展示他们掌握体育学习的程度,期待所倡导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出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导向性”的“原理性”标准构建,为建立“国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

(二)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求全和面面俱到

在本文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所列出的教学行为都是各个层次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在每一节课中并不一定都会出现,也不一定是某一层次所特有。本文所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像目前普通使用的评价标准那样遵循“全面性”原则,只突出了学生的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五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表明,全面、完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应有一定的总体把握,而不是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指标体系,而应该关注质量评价标准的实用性,看是否能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用。

(三)对三个质量层次划分的进一步说明

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大国,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特别是场地器材)存在巨大的差异,致使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参差不齐。我们可以使用统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但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就不宜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往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基本上是使用同一标准,采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的方法,“优点”被肯定得大而空,“不足”被指出得具体而细碎,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而用“三个”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评价各种不同水平的体育课堂教学,就可以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一个较大的理论背景,使评价结果纳入相应层次的标准体系之中,使评价者所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具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被评者能够知道自己的教学质量,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层次,能使被评价者将自己的具体情况与具有导向性意义的标准直接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09-31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307-309.

[3]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191.

[4]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5]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1-36.

[6]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47-148.

[7]邓若锋.健身知识技能教学及操作例析[J].体育教学.2011(7):23-24.

[8]刘志军.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35-41.

体育课评价标准 第5篇

1、教师教学能力(35分)(1)教学准备(6分)

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恰当;场地器材分布合理。

(2)教学方法(8分)

讲解简明扼要、术语准确,口令响亮清楚;示范动作正确、站位适合;培养学生举趣和能力措施有效。

(3)教学组织(6分)课的结构严密紧凑;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得当;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4)教态仪表(5分)

着装整齐、端庄;教态和蔼可亲、严慈相济;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影响。(5)辅导帮助(5分)

保护帮助得法,纠正错误得当有效,辅导方法合理有效,对学生耐心细致。(6)思想教育(5分)结合课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抓住偶发事件正确教育引导。

2、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20分)(1)新授教材(10分)完成动作35%-45%。(2)复习教材(10分)完成动作55%-65%。

3、学生表现(25分)(1)学习态度(15分)

注意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2)意志情绪(5分)

具有进取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情绪饱满。(3)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5分)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关系互相协作。

4、各项生理心理负荷(20分)(1)生理负荷(7分)

生理负荷的量度与生理负荷过程合理。(2)心理负荷(6分)心理负荷变化曲线合理。(3)课的密度(7分)

课的一般密度合理,练习密度25%-40%。

(三)评课的方法

课堂观察法: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同时记录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把评课的重点落成学生身上。

反思讨论法:课后由施教者围绕教研活动的主题方向,对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然后听课者讨论评价。一方面帮助施教者总结提高,另一方面为听课者提供讨论内容,引发思考。

小组评议法:把听课教师分成小组进行听课,课结束后按组讨论。分组评议面广,议题多,既可对照课堂记录进行适当的量化,也可根据观察记录评点,全面解剖或微格分析。在评议中启发内省,在内省中强化提升,最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各小组的评议意见要列表汇总,上交市或县教研室,由主持者对其归纳整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并反馈到施教者和听课者,这样的评课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应用听课、评课,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使其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体育课,听评什么?

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听课评课中,往往只从教师一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这样很难准确、科学、全面地对一堂体育课进行衡量。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既可能影响听课评课的效果,还可能对都是教师产生一些误导,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体育课的听课评课过程中,首先就应明确体育课,到底应该听评什么,也就是说,听课评课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依笔者所见,具体说来,一堂体育课的听课评课必须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方面

首先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案的编写是否清楚,是否切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是否将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巧、启迪思维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看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灵活合理,课的结构安排是否恰到好处,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防止与纠正错误动作、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控制,都应是分析评价体育课的内容。

再次应看教师的仪表和行为。教师是否服饰整洁大方、举止从容镇定,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吐字清楚、准确、富有启发性,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上课是否充满信心,是否正确运用口令和手势;一位好的教师要能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威严,又能体会到教师的亲切。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课堂上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评课时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首先应看学生上课过程中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可从学生的精神是否振奋、精力是否集中、学习氛围是否活跃、是否遵守纪律、听从教师指挥等方面进行听课和评课。

其次要看学生课堂中是否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学生之间是否团结协作,再要看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

(三)教学内容方面

体育课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娱乐学生身心的目的。但要使学生按受知识、积极思考、自觉练习教学中所传递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所传授的体育基础知识必须是先进的,科学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的搭配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组织的好的教材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容易理解、掌握和应用。

(四)场地器材方面

许多听课评课在这方面更是不够重视,或者根本就忽略了这方面。诚然,不少学校场地器材已基本完善,但是也有大量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不能达到要求,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听课和课后评课,更应视这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应看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运用现有场地器材的能力,以最大的可能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学生分组轮换,器材分配是否合理,还要看教师使用器材替代物的情况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教师想方设法在场地器材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搞好体育教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科学地听好、评好一堂体育课,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看课的内容安排是否适度,课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场地与器材,以及一堂课运动密度、运动量大小等方面。以引导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去发现一堂课的成败得失,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教研员如何评体育课的若干问题分析

评课是对体育教育目标、各项教学指标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各方面做出价值判断,是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它涉及到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全过程,以及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技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结合课程改革,作为经常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线教研员,有必要对评课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评课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都是因学习目标不同而设定体育课类别的,例如,考核课、展示课、评优课、交流课、研讨课、常规课等。因此,我们评课时,不能仅仅只是针对“体育课”三个字而言去进行评价,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针对教师设定的体育课类别,带有一定导向性的评价。按照教学类别墅去评方案的设计、修改、实施,完善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客观性原则:任何评课,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过程中某些不足和问题,指出优点、亮点和提出改进方法,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评课过程中,都应针对教学效果的完善和提高,客观地去进行评价。

3、策略性原则: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如何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尺度?也就是“人本”和“文本”及其关系的的体现(人本即以人为本,文本即以课标、教材为本),是需要评课者依据事件过程的本身,结合其纲领性文件的标准去进行评价,使上课教师心悦诚服地按受评价和指导,才是策略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4、思想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尤其成功,都能体现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教育思想指导的体育教学活动是没有灵魂的体育教学。《课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健康第一”。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核心所在,才会评出具有驾驭体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优秀教师的可能。

5、主体性原则: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乐学、好学的体现不是指某个学生、某部分学生某个方面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层次性的体育教育全过程。因此,对那些不能体现教学主体,搞选拔甄别、运动训练式的体育课不应该评为好课。

(二)评课的要求

1、理论为先导:任何体育教学活动成功的范例,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典之作。任何一位有教学指导能力的体育教师,也一定是有着厚实的理论功底。体育教学只有在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依托下,各种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器材、设备才有可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体育教学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2、《课标》为依据:任何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都应该依据《课标》。这是专家们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为本学科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是使具体教学活动能进行对照的标准。因此,评课人员除了对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外,还应对《课标》精神掌握得比较透彻。

3、研究为基础:任何体育教学的成功,都是在不断思考、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完善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和教学器材,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法,才有可能研制出好的教学方案。那些靠排课、练课的形式把自己的方案强加于学生,是绝对不可能展示教学风采的最佳效果的。只有师生双方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沟通和碰撞,才能使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4、条件要正视:我国地域辽阔、层次多、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要正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要鼓励因地制宜、因“材”(器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体育教学格局的存在。既要鼓励设备和条件好的学校创建特色,也要鼓励设备条件正处于发展中的学校上好体育课。

除此之外,评课的人还应注意做好五个结合,即严谨治学与热情鼓励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辅导交流相结合,实践运用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分段指导相结合,创新改革与规范实施相结合。

(三)评课的内容与方法 评课之前,至少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听取授课教师课前介绍课的设计与实施意向。如果听得不明确时还可以询问,实际上就是在听课、评课前做一些调查工作,多掌握一些信息。其次是查看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案。如:目标明确、教材搭配、场地布置、教具运用、运动负荷、重点难点。其三是记录。有经验的教学评价者,常常是边听、边看、边记。三项工作在听课之前完成已构成对教学活动的初步认识了。如何听课、评课呢?我们认为也有“听”、“看”、“记”三个方面。

1、“听”:重点和难点简明扼要,讲解和示范精练准确,学生和教师互动活跃,形式和内容完整统一。

2、“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常规的规范性,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教学气氛的和谐性,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器材运用的多样性,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保护方法的安全性。

3、“记”:高度和远度记适宜程度,组数和次数心中有数,心理和生理都应兼顾,心记、仪器记、听课记笔记。

上述十六句话代表着如何进行评课的十六个方面。当然我们应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十六个方面。如:重点、难点已不再只是过去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而应从《课标》中五个领域中去寻找从一个教材单元计划的深度、坡度、程度中比较;从学生的基础、能力中去分析;从教师自身条件、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去考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按受和运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概念去评价时,并不是让我们忽视体育的学科性和科学性,而是以不同的权重、方式、内容去客观地反映体育教学实质性、本质性的教育活动全过程。

浅谈优质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第6篇

[关键词] 优质体育课 评价标准 备课 学习兴趣 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算一节好的体育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体育课的评价。

一、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备课基础

无论哪个学科,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认真准备,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努力钻研和处理好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备课中精心准备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汇总广大教师的思想,将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各种最好的教学措施都考虑在备课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而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取新型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使学生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摆脱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都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利用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大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真正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任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选拔制度,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使学生和教师把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评价制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二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三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运用。

三、优质体育课,必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授课中,我们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来编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技术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满足兴趣,实现目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空前的发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比如,由学生选定热身的组织形式和练习内容,由各小组自行组织实施,学生可以创编热身操,也可组织游戏,教师只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愉快的热身,并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热身时便发挥出主体作用。还可以让学生自制辅助学具,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也就浓了,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成为放羊式的教学,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体育课才会成为有效而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

四、好的体育课,一定要将预防运动损伤放在第一位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滑囊炎、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等。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要从根本上预防运动损伤,平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预防运动损伤,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使学生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不必要的学生损伤,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2.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

3.授课中要对学生加强保健指导

教学中对学生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学生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要认真做好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指导学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

优质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张建祥.浅谈体育课的兴趣.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1993.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7篇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转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学改革中, 为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重甄别与选拔, 重视学习结果, 重视知识记忆;而是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学习过程, 以及能力提高。这样也拓宽了评价的内容, 同时考虑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然而, 不得不说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是一套国家的总纲领, 如何把它真正贯彻到条件迥异的郊区中职体育教学, 使它的具体操作性加强, 将中专生体育课综合情况的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合理, 从而促进中职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仍是中职体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是一名有11年中专体育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 将评价方法作为切入点, 客观的分析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转变, 希望能为中职学校体育工作者,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提供帮助, 更好地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广泛贯彻。

1 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中, 体育教学的评价往往重视学生体能的评判,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的信息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如今的中专生, 普遍学习习惯较差、意志薄弱、缺乏组织性、纪律性,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差, 这样只是用一把尺子即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 那么分数会与实际能力脱钩, 根本不利于中专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的发现与发展;不利于了解中专生的需求;对于中专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都是不利的。冷冰冰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 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所以终结性评价、绝对评价、定量评价都是比较片面的评价, 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

2 初探见解

在过去的教学大纲里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作了很细的规定, 各年级的学生该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 学生该考什么, 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 主要是对体能、技能的评价, 学生每达到一个技术层次就有一种相对应的评定成绩, 它注重的是一种结果, 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评价标准, 我们以往认为这是客观的, 但用现在的思想来评价既不是公正的也是非人性化的。应该根据《课标》提出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 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比较客观准确。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 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在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基础上, 又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而使评价体系更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

2.1 教师评价

在教师评价中, 要尽量的表现出对学生的“爱”,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学会去“欣赏”学生, 当学生表现比较好的时候, 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 会让学生感觉到被重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 要经常“夸奖”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找到每个人的长处,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语言、手势来表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适时适度的表扬,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记得07年笔者在中专二年级的双杠教学时, 要求学生要认真、严肃, 不能使用音乐, 练习过程比较枯燥。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多夸奖学生, 给学生自信。一位素质较差的女生在第三次课才能在帮助下完成支撑摆动———外侧坐———前摆挺身下, 基本上做到直腿、绷脚。“做的好, 非常棒!”笔者及时表扬道, 并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从那以后那位学生无论是做何动作都很积极认真, 在最后的双杠套路考核中动作流畅、规范。所以中专教学中, 老师要更有耐心、爱心, 多夸学生, 给他们更多的肯定与赞扬, 激发出他们巨大的潜能。

2.2 学生的自我评价

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应是学生本人。体育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我们学生评价自己, 让他们对自己在体育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中专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 更客观地评价自我, 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从而形成自己的新见解, 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新我期待, 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能有针对性做出自我改进, 进一步完善自己。中专生心里都有一杆秤, 对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表现都有一定的评价。也许在某些老师眼里他做的并不太好 (力量、速度、协调等素质较差) , 但他的态度认真、动作用力, 但他知道他自己很努力了, 通过学生自评, 体育教师也能更客观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及时给予鼓励与认可, 激励学生。

2.3 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应结合实际。对基础较差、体能和运动能力不强, 但学习态度认真练习积极, 进步幅度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在组内也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虽然成绩相对不理想, 但能获得同样高的评价, 使之有信心参与体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还有助于同学间互相了解, 促进团结, 共同进步。评价方法:采用本组组员评议的方法逐个评价。各小组由组长负责落实并做好标记。在评价过程中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发展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 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通过互相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显著的提高, 能力也得到加强, 练习效果明显好于从前。

2.4 小组评价

通过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使课堂中心变成多元、灵活型态, 促进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 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意识, 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 通过小组评价能使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在中专二年级的双杠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组织小组间的比赛, 每组都选出两名动作最好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每位学生做完后其他学生主动评价, 说一说好在哪、差在哪, 如何改正错误动作等, 学生边看边思考, 让练习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课上气氛更活跃了, 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非常高, 整个套路动作完成的比较好。

3 结果与分析

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 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才能获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戴。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向终身体育发展, 才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个中专生的闪光点都得到有效的展示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健康、快乐充满课堂。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法方进行阐述, 试图探寻一条更有利于提高中专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希望能在教学评价中提供有效的帮助, 为中职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郊区,中职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初探

参考文献

[1]李振斌, 杨小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8) .

[2]侯吉林.《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现状的不足及其发展趋势[J].渤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7 (4) .

[3]姚蕾, 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1) .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8篇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 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 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作为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备受关注。在一些体育课程的教材与文章中也提到了该理论及其应用, 但在实践运用中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就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该理论做一探讨。

对一个事物的评价, 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者多个指标。比如, 要判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每个人都可从不同角度考虑:有人看体育成绩, 有人看提高空间, 有人看是否团结协作, 这时就要根据这多个因素对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 (称为因素集u) ,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 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 (称为评判集v) ,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 (称为模糊矩阵) , 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 通过计算 (称为模糊矩阵合成) , 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上述过程即为模糊综合评判。

在中学模块教学中采用多元模糊评定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 在模块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该评价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学生体育成绩多层次模糊评价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专家访谈法

针对目前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标准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向有关专家和学者及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做了实地访谈调查, 就当前提出的多层次模糊评价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 问卷调查法

调查样本为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和无锡市中学体育教师, 调查对象随即抽取229名学生和20位中学体育教师, 针对学生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基本情况, 目的是了解其研究现状和动态, 对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标准现状

现行的体育成绩评定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定方式, 没有考虑到体育课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 也不能反映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建立,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目前, 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种, 一种是把获取运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标准;另一种是淡化技术, 强调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评价观念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社会的影响, 还有教育自身导向的原因。这两种评价观念和思维定势, 多年来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它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 调查与结果分析体育成绩评价问题向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49份, 回收问卷248份;回收率99.9%。

3. 文献资料法

1.从表1、表2、表3中可看出, 有37%的学生对评定体育成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是不知道的, 37%的学生是不清楚的, 只有26%的学生是知道的。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统一评定体育成绩具体内容, 二是没有相对应的评定标准和细则。

2.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4) , 45%的学生认为运动成绩、技评和理论评定体育成绩模式来评定体育成绩是科学合理的, 42%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 只有13%的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这种评定体育成绩模式是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但13%的学生认为用运动成绩、技评和理论来评定体育成绩不合理, 这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5) , 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把合作学习和进步幅度作为评定你的体育成绩是合理的, 它能从各方面来客观地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序发展。

四、多层次模糊评价标准

综合考虑事物多种因素, 用模糊集理论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评判标准的优劣。

设给定两个有限论域:U={u1, u2, …, un}, V={v1, v2, …, vm}。这里U是学生体育成绩综合评判的因素所组成的集合, V代表学生评语所组成的集合。模糊综合评判是一个模糊变换问题:X·R=Y

式中“·”表示合成运算, X是U上的模糊子集, 评判结果Y是V上的模糊子集, 模糊关系R可看作一个模糊变换器 (见下图) 。若已知Y和R, 求X;或已知X和Y, 求R;就构成模糊综合评判的逆问题, 需要求解模糊关系方程。模糊关系方程是法国学者E.桑杰斯于1976年根据医疗诊断的需要提出来的。这类问题相当于已知评判结果和模糊关系, 求评判者对各种因素的权数分配问题。这种问题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对发展专家系统起指导作用。

现举例:评价学生体育成绩来说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U={u1, u2, u3}, V={v1, v2, v3, v4}。这里u1代表模式一, u2代表模式二;v1表示合理, v2表示比较合理, v3表示不合理。设学生进行评判。例如对于模式一, 有45%的人认为合理, 42%的人认为比较合理, 13%的人认为不合理, 全部结果记作:

对于模式一:Vu1= (0.45, 0.42, 0.13)

对于模式二:Vu2= (0.72, 0.2, 0.08)

这样就构成一个模糊矩阵:

L=L1 (y) +L2 (i) 模糊矩阵

设学生认为在评价体育成绩时主要是倾向于模式一、模式二、两者都要兼具, 则学生对体育成绩评价标准的三个因素的权数分配X=【0.5 0.2 0.3】。

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为Md=f (y, i) 。

这是根据最大最小运算得到的, 还需作归一化处理。因为0.49+0.49+0.02=1, 用1除各项得到【0.49、0.49、0.02】。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 模式一和模式二都认为合理的占比重最大, 达49%。

调查结果表明, 有98%的学生认为模式一和模式二来综合评定体育成是比较合理的, 从而得出多元模糊评价模式三 (运动成绩、技评、合作学习、进步幅度、理论和体育品德) , 它能从各方面来客观地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序发展。

五、多层次学分评定的几点建议

(一) 多层次学分评定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 坚持模块分层次教学与分层次评定学分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学生认知和身心共同发展规律, 以多层次学分评定为核心, 加快模块分层次教学与分层次评定学分的有效整合。

(二) 多层次学分评定一定要牢固树立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有差异是正常的, 无差异是不正常的思想观念。在学分评定过程中, 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的层次性和学分评定的层次性的一致性,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平台上得到客观合理的学分认定。

(三) 由于人的形态、生理和心理及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发展也是非同步的, 对形体上或生理上有明显差异的学生, 设置一些特定项目来评定。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才能收到预期的评价效果。

(四) 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定。体育能力是指个人具有自我从事体育锻炼的本领, 即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 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从事体育锻炼。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知识, 还应向学生传授从事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后者更为重要。

(五) 在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标准中, 应加强对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合作创新能力和进步幅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从而形成由运动成绩、技评、合作学习、进步幅度、理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式。

六、小结

新课标下体育优质课评价标准的探讨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优质课,评价标准

对体育优质课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重视, 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争论的焦点。以往对体育优质课的评价主要侧重教师方面, 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语言、应变能力、教学的即时效果等[1], 而较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教师尽情地表演, 学生极力地配合, 于是体育优质课的评价就成了体育教师的“表演课”。还有的地方评价标准甚至引入了心率曲线和心理曲线[2]。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 体育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因此, 新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对体育优质课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很显然, 以往的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那么怎样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加体现出《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由于师生背后的社会基础不一样, 社会地位不一样, 社会角色不一样, 所以师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便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学生对体育课认识只是停留在具有游戏特性的作为社会体育的体育, 而体育教师则把体育课上升到作为学科的体育, 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 (见表1) 。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差异, 导致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与现实中的体育课之间的反差太大,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失望太多, 他们便逐渐不喜欢体育课, 于是便出现了不少“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出工不出力”、“运动不心动”、“夏天躲阴凉, 冬天晒太阳”等普遍现象。对此,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曾特别指出:“必须坚持让同学们动起来, 必须保证让孩子们到阳光下, 到操场上, 到大自然中去锻炼。……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4]。因此, 体育优质课应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使其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要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给学校体育提供了更广泛地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人们对新课程理念及指导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 加之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规定, 习惯于传统指令性计划上课的教师感到无所失从, 在“学生健康第一”的旗帜下, 体育课又变成了“放羊课”、“快乐课”,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减压、负, 偷工减料, 唯恐学生过量运动、受伤, 基本的运动负荷不再强调, 运动技术规范也不作要求[5], 这些误区的出现对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 体育优质课必须要在内容的安排上, 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 要确保体育课有实际的活动密度和强度的要求, 在活动中积极开展以轻器械为主的大密度、小强度的练习。以此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提高耐力素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此外, 还要提倡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培养体能类项目 (尤其是耐力性项目) 的兴趣。如把1000m跑改造为趣味性的定向运动、跳绳比赛、有氧健美操、骑自行车等运动形式。

三、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因素 (主要设在室外) , 教学环境开放, 教学空间较大, 学生身体活动的空间大, 人际交往频繁而复杂[6]。同室内教学相比, 上课时学生比较难管理, 课堂秩序难以控制, 受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 此外还存在场地、器械等安全问题, 体育课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而引发一系列的纠纷案件给学校、体育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令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履薄冰, 从而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 在体育课堂上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尽一切力量来消除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安全隐患,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 学生的安全问题更应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

四、重视传授科学的健身方法,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促进身体健康

Judith Rink曾指出:无论你在开展什么教学, 坚持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过渡到校外[7]。谁掌握了把运动过渡到校外的“技术”, 谁就把握了享受运动先机。“有技术”的人更有希望感受到健康和快乐。因此, 体育优质课要在传授运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 告诉学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群, 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以及何时、何处进行锻炼,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坚持锻炼, 增强体能, 促进身体健康。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受身高、肌肉类型、心肺功能、神经类型等多种先天性因素的影响, 差异很大。体育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价值,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微小的进步, 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给予他们希望, 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汪晓赞, 季浏.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一堂体育与健康课——两位专家心中的好课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 4:69-70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9:192

[3]毛振明.学校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5

[4]杨贵仁.让同学们动起来[J].体育教学.2004, 1

[5]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43

[6]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4

体育课评价标准的两种制定方法 第10篇

一、用离差法制定评价标准

在制定评价标准之前,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 合理地定出各等级 (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人数百分比例, 用前一届学生各项目考核成绩作为建标数据建立评价标准。见表1。

1. X为本届学生的实际测试数据, 为前一届学生某项目考核成绩的平均数, S为标准差。

2. 若是计时项目, 则评价等级反向, 即表中的“优秀”等级为“不及格”等级, “不及格”等级为“优秀”等级。

二、用综合评价法制订评价标准

运用综合评价法制订的评价表如表2所示:

1. 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占总分的40%, 依据选定评价内容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分。

2.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占总分的30%, 依据《体育课成绩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3. 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占总分的15%, 由教师指导, 主要从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 以及在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着装、纪律等两个方面, 进行自评和小组内互评, 最后得分为: (个人评价总分+小组评价总分) ÷2=个人学习态度与行为总分数。

4.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占总分的15%, 主要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 先由学生自己评价, 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打分。最后得分为: (个人评价总分+小组评价总分) ÷2=个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总分。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 观念更新 角色转变 评价 课堂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新的教学理念,如:“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体育为健康服务,体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在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未必是好课,过去认为不理想的课却也未必差。在新课标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是同行老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主体)的评价。两方面的比例各占40%,另20%由“上帝”来评价。如果说学生就是上帝,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学生方面的评价就占60%。如果学生都说这堂课好,非常喜欢,这节课应该是一堂好课;同时老师也评价的确是一堂好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应付,“出工不出力”,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才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個“主角地位”,学生仅是“配角”的情况截然相反。新课标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所以说,“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提高、身心愉快为中心的课”是好课。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能力。直到下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那才是好课。

四、课堂教学创新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自由空间和创新天地,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耳目一新。所以说,“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最关心的是领导、同行权威的评价,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事实上,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喜欢课的教学内容。经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内容是球类运动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科学巧妙地进行安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做的“饭”学生“吃”起来才可口,才爱吃。

2.喜欢课的形式和方法。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讲究艺术性,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挑战,使体育课有特色、有趣味。如课堂上多采用比赛和游戏,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锻炼欲望,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

3.喜欢课的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场地要精心布置,保证学生运动安全,体育器材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要新颖美观,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才称心如意、爱不释手。假如踢足球变成踢石头,打篮球变成打烂球,这样的器材谁喜欢玩呢?

4.喜欢课的老师。常言道:爱屋及乌。同样道理,学生如果喜欢这个老师,相信也会喜欢他的课。因此,老师在努力提高讲课能力和技巧的同时,要逐渐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朋友似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12篇

1. 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误区影响着体育学习评价的方向。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异同上,在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的相互联系上,在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与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的相互关系上,在对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认识上,甚至在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上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使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层次模糊,导致课堂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受到影响。这种体育教学目标认识的不一致,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反映出来,对体育教学的方向产生了影响。[1]

1.2 评价指标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学习评价过于强调评价功能的鉴定和选拔的功能,因而在评价指标上也往往呈现出单一的现象,往往以一个人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等“显性指标”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意志、兴趣、态度、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进步度等“隐性指标”因此,“可见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体育的认识能力还是很差,再者,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这样不仅损害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同时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有负面作用”。[2]

1.3 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和标准不科学。

从评价的性质上划分,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以及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细致的对照观察、体验,以超越‘自我’的境界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3]从评价方式上划分,评价又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目前,在大多数中学里,体育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只注重了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达到的水平,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策略

2.1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

在新一轮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中,学习评价既是改革的重点,又是改革的难点。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和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在理论方面的知识,而学生一般也不阅读体育课本,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要让学生喜欢体育课,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爱上体育,为此,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体育这门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在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如此体育教学评价才会更加有意义,才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可行性。

2.2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判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保证教学达到预定目标。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只注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基础差异、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无法准确评价先天客观条件不同学生的后天努力程度。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除了要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身体素质提高以外,还要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课堂常规的执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情况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2.3 从体能、技能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

体育是一门实践课程,如果这门课程最后以一个数字来表示成绩,就太绝对化了,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有些学生具有体育的天分,不用怎么学习和练习,体育成绩就很好,而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一般,却始终在积极地参与,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进步,那么,这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在体能成绩评价中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教材提供的幅度进行评价,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鑫.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3):33.

[2]张翔.新课标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76.

上一篇:掺杂材料下一篇:老年腹壁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