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架构范文

2024-07-15

信息系统架构范文(精选11篇)

信息系统架构 第1篇

1.1 单服务器模式

在企业信息系统刚上线之初, 用户数量比较少, 使用频度也较低。在这个情况下, 一般会采用单服务器模式, 即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装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 共享所有硬件资源。

单服务器模式, 具有系统架构简单, 易于管理维护等优点, 系统出现异常也能得到快速诊断和处理, 但系统本身硬件资源和负载能力有限, 无法支持更大规模用户的使用。

1.2 多服务器模式

当企业的业务深入发展, 规模逐步扩大, 用户人数开始增多, 信息系统的使用位置也变得广阔, 不单单局限在办公室时, 原来单服务器模式的系统架构很容易遭遇性能瓶颈, 诸如系统登录变慢、打开页面变慢、数据处理变慢或无响应等。这时, 作为企业的IT管理者就要开始思考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升级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架构就会从单服务器模式转变成多服务器模式, 来尽可能利用到更多的硬件资源, 提高系统性能。例如, 通常会把原来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分离, 将其分别安装在两台物理服务器上, 二者之间用光纤或者网线进行通讯。这时, 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就变成两个独立运行单元, 互不干扰, 独占各自服务器上的硬件资源。企业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因此得到一定提高, 但是适用于系统初期使用过程中的架构优化。此架构具有架构简单, 方便维护管理等优点。

随着企业应用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承担的逻辑处理和运算任务越来越繁忙, 越来越多的用户请求和访问需要得到及时快速的响应和反馈。这时, 原来比较简单的一台应用服务器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架构将会受到挑战, 在高峰时间, 应用服务器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端都有可能成为制约系统响应能力的瓶颈。基于此, 对于企业信息系统架构来说, 需要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一种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横向扩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服务器硬件资源如何强大, 单一服务器所能达到的性能上限总是有限的, 所能支撑的系统负载也是有限的。考虑到这个因素, 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层面, 就需要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来增强硬件性能, 提升系统响应能力。

该架构通常由一个 (或者多个) 应用服务器、一个 (或多个) 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管理器 (Load Balance) 以及服务器集群 (Cluster) 组成。通过负载均衡管理器来管理用户请求, 对请求进行分流, 引导至低负载的服务器上, 减少高负载服务器的处理任务来平衡多台服务器的性能。在服务器层面, 通过服务器集群 (Cluster) 来协调多个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讯。服务器集群就是指将众多服务器集中起来进行同一种服务, 在客户端看来就像是只有一个服务器。其可以利用多个计算机进行并行计算从而获得很高的计算速度, 也可以用多个计算机做备份, 从而使得任何一个机器损坏但整个系统仍旧能正常运行。在数据库层面, 也有数据库集群来进行管理、协调多个数据库实例之间的同步和更新, 比较常见的数据库集群有Oracle的RAC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和SQL Server Clusters。

在上述多服务器集群的模式中, 还可以进行业务逻辑上切分, 划分和重组业务单元。比如, 将整个信息系统划分成用户权限管理 (User Access) 、主数据管理 (MDM) 、用户交易 (Transaction) 管理、工作流管理 (Workflow) 、报表服务 (Reporting & Dashboard) 以及数据库备份 (Database Backup) 等业务功能模块。在数据库层面上, 拆分原来逻辑上单一的数据库, 将其分成一个个子数据库, 负责相应的业务单元。在整个系统层面上, 具体制定某一台或某几台服务器去执行响应的功能, 这样对于访问频度高、请求响应率高的业务, 可以多增加服务器计算资源, 形成集群来处理。对于访问频度低、请求响应率低的业务, 可以相应减少服务器计算资源。如图1 所示。

另外, 在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中, 除了保证系统正常高效运作, 保证用户使用体验之外, 安全性 (Security) 也是重中之重, 是一个贯穿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当信息系统架构变得庞大、复杂之后, 如何确保零宕机是每一个企业对于IT部门的一个最基本但最关键的要求。没有安全稳定的企业信息系统去支撑复杂的企业业务, 任何系统架构的设计都是空谈。在上述多服务器集群的架构中, 也需要考虑采取诸如高可用性 (High Availability) 、异地备份 (Remote Backup) 、容灾恢复 (Disaster Recovery) 等安全保障措施。

2 从硬件角度分析企业信息系统

从硬件角度来说, 信息系统从上线之初起, 企业就需要选用高品质、高可靠性的硬件产品, 比如企业级处理器, 企业级硬盘等。随着硬件产品的不断迭代和更新, 也需要淘汰掉过旧、负荷比较大的硬件产品, 适时增加新型硬件。比如, 从系统存储角度来讲, 固态硬盘 (SSD) 结合高端存储技术和设备, 在企业当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而传统的机械式硬盘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3 结语

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架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在现代企业中, 信息系统架构的升级思路。希望能够引起广大企业IT工作者的共鸣和思考, 让信息化之路在现代企业中越走越远, 越走越顺。

摘要:目前,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信息化的概念不断深入应用, 各种类型的企业信息系统层出不穷。在一个大型企业中, 核心系统有诸如企业资源系统 (ERP) 、制造管理系统 (MES)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H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以及主数据管理系统 (MDM) 。围绕着这些核心系统, 还会有许多不同的客制化子系统与核心系统进行关联和集成。企业信息系统无论是从应用的规模上, 还是从应用的复杂程度上, 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基于此, 信息系统架构的升级成为了大部分企业深入发展、扩大规模时碰到的一个首要问题。笔者试图从系统架构、硬件、程序、数据库角度, 对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升级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架构,系统优化,软件开发

参考文献

[1]李智慧.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陈康贤.大型分布式网站架构设计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3]子柳.淘宝技术这十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信息系统架构 第2篇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属于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由信源、信宿、信息处理、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信息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分离和选择信息、对于信息进行分类与识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衡量M IS 的优劣,主要通过以下标准:需求信息的确定性与有效性、信息的可采集性与可加工性、能否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能否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进行分析与判断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判断。同时,必须考虑到随着信源、信宿、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的变化,评价MIS 的标准的具体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信息处理的方法与要求也随之改变,如何在发展中使得现有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变化,保持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一直是MIS 面临的挑战之一。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由于MIS 的基础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因此MIS 必然是随着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为使用单位带来很多的优越性的同时,也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概括起来,目前,采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面临以下新的需求:

(1)随着M IS 的深入,各种信息数据共享的需求逐步提高,同时,M IS 也面临着不断提高的安全要求。

(2)管理对信息数据统一查询、提取、管理的需求,种类日益增加,数量日益庞大,要求的速度越来越高。

(3)对经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缺乏集成,难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内外用户提供全面、详细、快速、准确的信息。

(4)目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支持的功能还局限于事后追踪,还不能够支持如:辅助决策与机器学习等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效,就必须结合技术发展的成果对于信息系统来进行重新思考。现代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MIS,同时易于进行功能的扩充,需要利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来进行MIS 架构的重新分析与设计。软件架构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代表的是面向系统的高层结构指导思想,是对软件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与分析,对于设计大型复杂的应用系统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软件体系结构的思想来设计架构,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应该如何设计模型,以及应该如何利用模型来表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主要原则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模型要能够充分反映出软件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2)模型要能够形成一个总体框架,同时易于控制与扩展;

(3)模型应该能够反映出软件运行时候的动态关联;

(4)模型还必须能够反映出基于软件生命周期的软件功能演化总体过程;

(5)同时,模型还必须能够支撑软件功能的发展变化,并且保持其健壮性与稳定性。依据现在的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模型能够划分成为结构模型、框架模型、动态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等种类,其中:

a。结构模型偏重于系统内部各个构件的关系;

b。框架模型偏重于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布局;

c。动态模型偏重于软件系统内外的变动与演进;

d。过程模型偏重于搭建软件体系结构的总体流程与步骤;

e。功能模型偏重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功能构件化与功能模块化。

这里,根据需要,舍弃了比较抽象的框架模型、动态模型与过程模型,选择采用以功能模型为主的系统结构描述方式。分层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分析

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属于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们大都开发于不同的数库,使用了不同的软件结构,都来自于对管理实体内部的物质流、资金流、增值流等流程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后,实现的基于运行状态的数据管理。

总结起来,其一般性的结构都采用树型结构,在系统程序进行总的控制下,基于同步模式,有多级子系统实现其设计功能,基于树型结构的M IS 曾经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逐渐增加了对于MIS的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原有系统的缺陷,也更为敏感。在软件系统日益复杂和庞大的今天,面向专业领域的软件架构的成功设计能大大降低系统开发的时间和各方面的费用,提高系统的健壮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对系统的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在面向专业领域的软件架构的实施原则中,三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分层次、面向对象、模块化,这也是如何改进、弥补原有系统的缺陷的几个最主要方法。其中,模块化即按照功能或者应用的不同,将软件划分为若干部分,一个功能就是一个模块,这些功能的组合就是一个软件。比如一个营销网站:管理商品的就是商品模块,管理客户信息的就是客户模块,管理订单的就是订单模块,每个人完成自己担当的模块,以提高效率,开发完成之后这些功能的组合就是一个营销网站。当然,一个大的模块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的模块。

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方法有许多的优点:

(1)模块化遵循传统SA/SD 方法遵循的软件设计原则(如:信息抽象、信息隐藏及模块独立性等),易于实现或修改。

(2)模块化实现的软件,能够很好地同分层次、面向对象等设计理念相结合。

(3)模块化实现的软件,其功能相对独立,因此在架构上可以分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易于进行软件复用。同时,请注意,面向对象技术的本质就是模块化的构件思想,通过对于对象的数据抽象与数据封装,形成具有模块化功能的构件,然后根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模块功能层次性划分,从而在保证了各个模块的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层次性功能模块,形成了

软件的总体运行框架,从而实现了安装不同层次、基于体系框架、进行软件功能的调整。

1)这就为软件功能的调整带来了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

2)软件设计者能够依靠框架、基于模块、针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改进。通过将问题分解,既降低了问题的直接难度,又易于分层次进行实现。

3)由于对象及其操作都封装在一个抽象数据类型或对象中,因此,易于采用模块化的实现方法。而采用层次架构的含义,是指将软件的框架设计成为相互独立、彼此提供服务与接收服务的层次结构,其中,各个层次接收下一层次提供的服务,并且为上一层次的功能提供服务。为了实现易于维护、软件重用等特点,需要对于层次的功能进行明确划分,对于层次之间的接口进行精确定义,同时适当地进行数据、业务流程的抽象,可通过建立拓扑约束模型等方法,增加层

次设计的抽象性,同时明确层次接口的约束条件,如果软件的规模确实非常大,还可以考虑各个层次之间实现基于不同应用的数据交换协议。同样,层次架构的采用,能够对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实现,产生良好的作用:通过接口的约束,能够实现功能模块化;通过层次设计抽象,能够促进模块功能泛化;通过层次间功能划分,能够实现功能的标准化,同时保证稳定性、健壮性与灵活性;通过建立拓扑约束模型,能够实现系统功能设计的抽象性;通过采用数据交换协议,能够保证软件的拓展性与软件可支持系统的规模。

总的来讲采用分层次架构来实现,有许多优点:

(1)能够支持软件设计的抽象。可以从上而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同时,能够在设计阶段将功能实现的具体细节与软件系统的框架的实现完全区分开来。

(2)实现了功能的稳定性与灵活性。通过保持各个层次功能的相对独立性,能够实现功能的可靠维护,同时,易于进行功能实现方法的调整,进行功能的拓展。

(3)提高了系统开发的可重用性。提高功能的模块化与实现的层次化,能够在模块与层次规模上进行软件的重用,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

(4)支持模块化。模块化遵循传统SA/ SD 方法遵循的软件设计原则(如:信息抽象、信息隐藏及模块独立性等),易于实现或修改,同时,基于模块化实现的软件,能够很好地同分层次、面向对象等设计理念相结合。

(5)能够结合面向对象技术,也是采用分层次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抽象数据类型概念对软件系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软件开发已经非常重视使用面

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数据抽象与数据封装,因为抽象,所以能够描述大多数实体及其关系;因为封装,所以就能够根据实体之间的关系变动进行数据抽象,通过数据抽象与数据封装,就能够比较好地为功能模块化、软件层次化、架构体系化提供支持。根据软件架构的分层次思想,针对MIS 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与研究,发现该分层次架构。能够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MIS 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确保对信息流的掌控,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而信息流则是对管理实体内部的物质流、资金流、增值流等流程的运行状态的表达,因此,MIS 基本上可以游离于物资流、资金流的日常运作之外,不应该过多地涉及或者绑定业务流程的变动。这样,可以在设计上按照逻辑而不

是依据流程来实现对于数据的控制,因此,能够采用同步模式与异步模式相结合的工作原理。其次,MIS 应该按照管理实体内部的层次来划分业务逻辑层次,可以按管理实体内的职能部门划分模块。在统一规划好数据关系、编码方式和共享的单一数据源后可以按职能模块分别开发,然后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流动,某些条件不成熟的部门甚至可以暂时不参与MIS 系统的运行。这样,可以在设计上按照分层次的软件体系结构来实现系统。最后,M IS 的作用是向各类管理人员提供更快、更准、更有价值的经过提炼的信息,因此,除了减员增效以外,MIS 不应该因为物资流和增殖流的运行状态改变或优化而改变,其设计理念应该是确保管理者运用MIS 提供的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更有利于管理实体效益的决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上。这样,可以在设计上利用专门的数据资源层来进行数据的相关处理,实现信息数据的集成管理。

为了保持MIS 的可扩展性,除了采用分层次架构进行系统的设计外,还需要确保系统能够随着高新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扩展、充分利用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图形化技术、GPS/GIS 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信息交换技术、中间件技术、在业务应用这一层次上,由系统来提供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数据获取与数据输出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基于分层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主

要优点是:

(1)可以支持系统的层次化设计;

(2)可以支持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3)易于进行功能的调整与实现;

(4)易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5)能够很好地同面向对象等设计理念相结合;

(6)在架构上可以分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易于进行软件复用。最终,能够支持实现全面支持嵌入式终端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功能的自动化、智能化。通过采用基于分层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就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能够利用高新科技与信息化技术进行可扩展性设计与模块化实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以下各点:

①能够确保将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信息集成处理,统一管理,充分利用;

②确保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整合现有的内部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和OA系统,重构起具有统一角色和权限、安全稳定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③确保能够为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提供信息互动和信息共享,以期能够不断提升信息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M IS 应该是发展变化的,MIS 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好的MIS 应该是基于软件结构的、可扩展性的、分层架构的、基于模块化的。结束语

一个MIS 的真正生命力应该位于其感知变化、跟踪变化与适应变化上,因此一个好的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是能够满足以下要求的:

(1)能够满足用户目前的需要;

(2)能够进行扩展,满足用户今后的需要;

(3)能够与不同的系统、平台进行数据的交互;

信息检索系统架构分析 第3篇

1 信息检索的应用、意义及场景

1.1 应用

信息检索是指搜索信息的科学, 在文件中搜索信息或是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 无论是在相关的独立数据库或是超文本的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技术就是指依照用户的信息需求从信息的集合中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更广泛、更有效、更快捷、更全面地在信息海洋中吸收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1.2 意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科技成果倍增, 新的学科领域不断产生、研究和更新, 科技文献数量、种类急剧增长, 同时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又加速了文献信息的传递与使用, 文献信息的传递、使用和交流又促使新的信息不断产生, 人类社会已步入了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这种浩如烟海而又极其分散的文献信息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特别是对于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如何迅速准确的查获到自己所需文献资料, 关系到科研项目的成败。信息检索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在未来的社会中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1.3 信息检索设计

1.3.1 场景设想

在软件机构建立一个软件文档信息检索库, 软件文档库中存放软件工程过程中的所产生的所有文档, 项目管理师负责上传文档到统一的软件文档库, 项目的每个用户均有统一的搜索。

1.3.2 场景设想的合理性分析

为了进行搜索, 用户先指定一个能反应信息需求的查询, 接下来, 对用户查询进行分析和扩展, 扩展的查询与倒排索引进行匹配, 检索出一个文档子集。对文档子集排序并把排在最前面的文档返回给用户。为了提高排序的性能, 我们收集用户反馈信息, 并使用这些信息对结果重新排序, 最丰富的用户反馈形式是在返回结果上点击文档链接。

2 信息检索系统框架

根据场景的设想, 从用户界面、文本处理、提问处理、搜索、排序这几个方面简要阐述软件文档信息检索的架构, 信息检索框架如图1所示。

2.1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的作用是帮助用户理解和表达信息需求, 并帮助用户指定所需的查询, 在可用的信息源中进行选择跟踪搜索结果。

查询输入软件文档信息检索的输入为文本形式, 用户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的主要方法是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些关键词如“空管系统软件需求规格”等, 输入查询的描述采用动态生成查询建议列表, 当用户输入“空”子查询时, 表单实施显示查询建议“空管系统”, 自动填充或自动生成查询建议, 以方便用户和节约用户时间。

查询输出当显示查询结果时, 界面输出的是相关文档, 将文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提交给用户, 如软件文档摘要、包含查询关键词的标题、标题组合、包含作为短语匹配的查询语句。

用户反馈是帮助我们进行查询重构, 主要思想是让用户指出, 对于查询哪些文档是相关的, 哪些文档时不相关的。也能让用户指出从文章中抽取哪些索引项是相关的。软件文档信息检索系统通过这个信息, 可以重构一个新的检索集合。

2.2 文本处理

文本处理时一个以产生排序函数为目标的复杂过程。构想出表示文档和查询的逻辑框架, 该逻辑框架通常基于集合、向量或者概率分布, 如图2所示。

输入一个能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查询, 对此查询进行与文档类似的分析与修改操作, 典型的操作包括适当的拼写校对和禁用词消除等。

输出文档和查询的逻辑框架, 该逻辑框架通常基于集合、向量或者概率分布。

2.3 检索策略

假如已经有了倒排索引, 给出信息检索策略, 常用的信息检索策略模型有布尔逻辑模型、模糊逻辑模型和概率模型等几种方式。

(1) 布尔逻辑模型。这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严格匹配模型。用户可以根据检索项在文档中的布尔逻辑关系提交查询, 搜索工具根据事先建立的倒排文档结构确定查询结果。标准的布尔逻辑模型为二元逻辑, 所搜索的文档要么与查询相关, 要么与查询无关。利用这种模型进行查询, 其查询结果一般没有按照内容的相关特性排序。

(2) 模糊逻辑模型。它在查询结果处理中引进了模糊逻辑比较, 并且按照相关的优先次序排列查询结果, 这样就可以克服布尔逻辑模型信息查询结果的无序性。

(3) 概率模型。它是基于贝叶斯概率原理而提出的, 根据词条、文档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词条间和词条与文档间的概率相依性来进行信息检索。

3 信息检索带来的影响

3.1 促进生产实践

信息检索是人们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开发智力资源的有力工具, 它能帮助人们传播知识和利用知识, 使知识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2 资源管理

原来获得的信息传统途径, 现在几乎全部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得到, 而且更快、更新、更准确。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学校图书馆开始向以电子信息和虚拟信息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转化, Internet创造了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实现了资源共享。随着学习社会化、终身学习体系的诞生和进一步推进, 网络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起来。Internet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学校综合教育信息资源, 它是提供Internet上的可用于学校综合教育过程的,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

3.3 消极影响

3.3.1 侵犯个人隐私

随着智能检索技术即可以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 分析用户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检索请求, 自动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智能、快速、高效地检索, 信息检索变得更加便捷, 它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效益、带来方面的同时, 也把很多系统的漏洞和个人隐秘信息展示在大众面前, 使得个人信息成为被侵犯的重要对象。通过网络信息检索,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获取他人个人信息, 甚至他人隐私。智能搜索引擎的发展, 给我们的信息检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其中存在严重的侵权问题。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将当事人的真实情况, 比如姓名、单位、图片、以及生活细节等个人详细信息公布于众, 打破了当事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特别是对方有可能只是个无辜者。

3.3.2 信息污染

一方面是信息急剧增长, 另一方面是人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找不到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导致信息泛滥的出现。一些错误信息, 虚假信息, 污秽信息等混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 使人们对错难分, 真假难辨;人们如果不加分析, 便容易上当受骗, 受其毒害。人们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 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的毒害, 它导致了一些行为偏差。

4 结束语

科技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正处在急剧变化之中, 大批知识密集型工业相继涌现, 边缘科学大量出现, 如果不懂得信息检索, 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困难, 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就可以使信息的查询过程更有条理性、计划性, 避繁就简, 事半功倍, 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所以, 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避免重复劳动。科学研究具有继承和创造两重性,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 积累、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惠.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浅议[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2]Ricardo Baeza-Yates, Berthier RibeiroNeto.现代信息检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杨玫.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 2004 (03) .

[4]严扬帆.谈谈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必要性[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9) .

信息系统架构 第4篇

1.1 模式描述

不管你选择哪种实现,有几个常见的核心概念都需要进行了解。第一个概念是独立部署单元。如图4-1所示,微服务架构的每个组件都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部署,让每个单元可以通过有效、简化的传输管道进行通信,同时它还有很强的扩展性,应用和组件之间高度解耦,使得部署更为简单。

也许要理解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服务组件。不要考虑微服务架构内部的服务,最好是考虑服务组件,从粒度上讲它可以小到单一的模块,或者大至一个应用程序。服务组件包含一个或多个模块(如Java类),这些模块可以提供一个单一功能,例如为特定的城市或城镇提供天气情况,或也可以作为一个大型商业应用的一个独立部分,例如火车票的余票查询系统。在微服务架构中,正确设计服务组件的粒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接下来的服务组件部分对这一挑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微服务架构模式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它可能是一个分布式的架构,这意味着架构内部的所有组件之间是完全解耦的,并通过某种远程访问协议(例如, JMS, AMQP, REST, SOAP, RMI等)进行访问。这种架构的分布式特性是它实现一些优越的可扩展性和部署特性的关键所在。

微服务架构另一个令人兴奋的特性是它是由其他常见架构模式存在的问题演化来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解决方案被创造出来等待问题出现。微服务架构的演化有两个主要来源:使用分层架构模式的单体应用和使用面向服务架构的分布式应用。

提示 : 单体应用, 即一个应用就是一个整体。

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持续交付开发促成的。单体应用通常是由紧耦合的组件组成,这些组件同时又是另一个单一可部署单元的一部分,这使得它繁琐,难以改变、测试和部署应用。这些因素通常会导致应用变得脆弱,以至于每次有一点新功能部署后,如果由于这些新功能引发了异常,那么整个应用就不能运行。微服务架构模式通过将应用分隔成多个可部署的单元(服务组件)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服务组件可以独立于其他服务组件进行单独开发、测试和部署。

另一个导致微服务架构模式产生的演化过程是由面向服务架构模式(SOA)应用程序存在的问题引起的。虽然SOA模式非常强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抽象级别、异构连接、服务调度,并保证通过IT能力调整业务目标,但它仍然是复杂的、昂贵的,它很难理解和实现,对大多数应用程序来说它过于重量级。微服务架构通过简化服务概念,消除调度需求、简化服务组件连接和访问来解决复杂度问题。

1.2 模式拓扑

虽然有很多方法来实现微服务架构模式,但三个主要的拓扑结构脱颖而出,最常见和流行的有:基于REST API的拓扑结构,基于REST的应用拓扑结构和集中式消息拓扑结构。

基于REST的API拓扑

基于REST的API拓扑适用于网站,通过某些API对外提供小型的、自包含的服务。这种拓扑结构,如图4 - 2所示,由粒度非常细的服务组件(因此得名微服务)组成,这些服务组件包含一个或两个模块并独立于其他服务来执行特定业务功能。在这种拓结构扑中,这些细粒度的服务组件通常被REST-based的接口访问,而这个接口是通过一个单独部署的web API层实现的。这种拓扑的例子包含一些常见的专用的、基于云的RESTful web service,大型网站像Yahoo, Google, and Amazon都在使用。

图 4-2

基于REST的应用拓扑结构

基于REST的应用拓扑结构与基于REST API有所不同,它通过传统的基于web的应用或者客户端应用来接收客户端请求,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API层。如图4-3所示,应用的UI层是一个web应用,可以通过简单的基于REST的接口访问单独部署的服务组件。该拓扑结构中的服务组件与基于REST API拓扑结构中的不同,这些服务组件往往会更大、粒度更粗、代表整个业务应用程序的一小部分,而不是细粒度的、单一操作的服务。这种拓扑结构常见于中小型企业等复程度相对较低的应用程序。

图 4-3

集中式消息拓扑

微服务架构模式中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集中式消息拓扑,如图4-4所示。该拓扑与前面提到的基于REST的应用拓扑类似,不同的是基于REST的应用拓扑结构使用REST进行远程访问,而该拓扑结构则使用一个轻量级的集中式消息中间件(如,ActiveMQ, HornetQ等等)。不要将该拓扑与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式混淆或将其当做SOA简化版,这点是极其重要的。该拓扑中的轻量级消息中间件(Lightweight Message Broker)不执行任何调度,转换,或复杂的路由;相反,它只是一个轻量级访问远程服务组件的传输工具。

集中式消息拓扑结构通常应用在较大的业务应用程序中,或对于某些对传输层到用户接口层或者到服务组件层有较复杂的控制逻辑的应用程序中。该拓扑较之先前讨论的简单基于REST的拓扑结构,其好处是有先进的排队机制、异步消息传递、监控、错误处理和更好的负载均衡和可扩展性。与集中式代理相关的单点故障和架构瓶颈问题已通过代理集群和代理联盟(将一个代理实例为分多个代理实例,把基于系统功能区域的吞吐量负载划分开处理)解决。

图 4-4

1.3 避免依赖和调度

微服务架构模式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决定服务组件的粒度级别。如果服务组件粒度过粗,那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架构模式带来的好处(部署、可扩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然而,服务组件粒度过细将导致额外的服务调度,这可能会导致将微服务架构模式变成一个复杂、容易混淆、代价昂贵并易于出错的、重量级的面向服务架构。

如果你发现需要从应用内部的用户接口或API层调度服务组件,那么很有可能你服务组件的粒度太细了。同样的,如果你发现你需要在服务组件之间执行服务间通信来处理单个请求,要么是你服务组件的粒度太细了,要么是没有从业务功能角度正确划分服务组件。

服务间通信,可能导致组件之间产生耦合,但可以通过共享数据库进行处理。例如,若一个服务组件处理网络订单而需要用户信息时,它可以去数据库检索必要的数据,而不是调用客户服务组件的功能。

共享数据库可以处理信息需求,但是共享功能呢?如果一个服务组件需要的功能包含在另一个服务组件内,或是一个公共的功能,那么有时你可以将服务组件的共享功能复制一份,因此违反了DRY规则。为了保持服务组件独立和部署分离,微服务架构模式实现中会存在一小部分由重复的业务逻辑而造成的冗余,这在大多数业务应用程序中是一个相当常见的问题。小工具类可能属于这一类重复的代码。

提示 : DRY,即don’t repeat yourself.

如果你发现就算不考虑服务组件粒度的级别,你仍不能避免服务组件调度,这是一个好迹象,可能此架构模式不适用于你的应用。由于这种模式的分布式特性,很难维护服务组件之间的单一工作事务单元。这种做法需要某种事务补偿框架回滚事务,这对此相对简单而优雅的架构模式来说,显著增加了复杂性。

1.4 注意事项

微服务架构模式解决了很多单体应用和面向服务架构应用存在的问题。由于主要应用组件被分成更小的、单独部署单元,使用微服务架构模式构建的应用程序通常更健壮,并提供更好的可扩展性,支持持续交付也更容易。

该模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提供了实时生产部署能力,从而大大减少了传统的月度或周末“大爆炸”生产部署的需求。因为变化通常被隔离成特定的服务组件,只有变化的服务组件才需要部署。如果你的服务组件只有一个实例,你可以在用户界面程序编写专门的代码用于检测一个活跃的热部署,一旦检测到就将用户重定向到一个错误页面或等待页面。你也可以在实时部署期间,将服务组件的多个实例进行交换,允许应用程序在部署期间保持持续可用性(分层架构模式很难做到这点)。

最后一个要重视的考虑是,由于微服务架构模式可能是分布式的架构,他与事件驱动架构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的复杂的问题,包括约定的创建、维护,和管理、远程系统的可用性、远程访问身份验证和授权等。

1.5 模式分析

下面这个表中包含了微服务架构模式的特点分析和评级,每个特性的评级是基于其自身特点,基于典型模式实现的能力特性,以及该模式是以什么闻名的。

特性评级分析整体灵活性高整体的灵活性是能够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由于服务是独立部署单元,因此变化通常被隔离成单独的服务组件,使得部署变得快捷、简单,

信息系统架构 第5篇

关键词:B/S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 当前行业前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目前,社会物流业迅速发展,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同比增9.5%;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迅速,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企业群体,市场日趋成熟。

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成本及效率是成本重要因素,信息及时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我国41%物流企业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中,多数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又据2008管理软件调查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但仅有14.3%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重组乃至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促使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对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成为企业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要实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物流企业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2 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MIS技术、数据库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公告信息、供货商信息、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库存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人员协同、过程优化,从而达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周期,降低服务总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想适合公司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信息系统的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微软Windows Sever XP操作系统和MySQL数据库,采用基于B/S模式三层WEB结构,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来辅助系统分析和设计,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使用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实现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运用信息系统方法论和网络设计理论,结合现代物流基本原理,参考国内外主要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思想,在充分分析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业务流程信息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S/的LMIS信息流程图,对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和软、硬件配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开发流程,使用Rational及UML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根据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及用例,画出各个角色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结构图,画出各个模块的类图,设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最后用JAVA技术实现J2EE架构(B/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3 系统的功能描述

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小模块,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货商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分模块,添加细节,功能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部门信息)、职位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职位信息)、用户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信息)、权限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权限信息)等功能。

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公告信息等功能。

供货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供货商信息等功能。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车辆信息和车队信息等功能。

货物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商品信息、商品分类信息和商品型号信息等功能。

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仓库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等功能。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图

2.4 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是基于J2EE体系构架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J2EE体系架构的优势,简化了多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可适应用户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J2EE的Session Bean和Entity Bean技术,实现了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中间层的业务层采用的是Tomcat应用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的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在采用三层结构的B/S模式时,各层采用的技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每层实现的技术都很多(如JSP和ASP;Tomcat和Eclipse;MySQL、DB2和SQL Server)。采用自主开发的编辑工具,模块化编辑,提高开发效率。

系统开发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用户授权认证、数据库连接池。B/S下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连接池访问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强了并发性,而且对后台何种数据库要求不高,更换数据库比较方便。此外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充分运用了UML来优化本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运行测试,对上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快,由于其物流地分散等特殊性的限制,使其信息管理的落后,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必将推动物流行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44-48.

[2]张锡平,林亨,徐超等.2008中国物流总成本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6.

作者简介:

信息系统架构 第6篇

现今管理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制造资源计划、准时化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企业物流迭代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层出不穷,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可将先进信息技术及现代管理思想融人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现代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先进的管理方法思想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效益,但是如何将他们融合,构建符合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信息系统,进而优化企业资源发挥其最大效果是值得研究探讨的。

企业信息系统(EIS)和ERP既有区别也有联系。EIS的范畴更加宽泛,它涵盖了企业的各项计算机事务处理。Raymond McLeod与Jr George Schell在他们合著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给出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概念是: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以整合协调的方式为各个组织单元从事可计算性工作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而ERP可以说是EIS的一类,ERP是用来形容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方式,它是从企业信息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制造信息系统衍生而来的,扩展到整个企业,ERP实现了从整个组织的高度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有效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ERP是一种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信息系统[1]。

1 制造型企业特点以及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如果按照具体产品类别来划分,制造型企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电脑数码产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家电,服装,食品,家具,汽车等等商品的加工制造企业,同时也包括半成品零部件制造,原料加工制造等企业。不同的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工作流程差别很大,其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商业规则也不同。在对制造型企业进行信息系统分析,屏蔽具体产品加工工艺和流程的差别,只抽象出制造企业本质的特点和业务流程来做系统分析。

制造企业一般是根据客户定单和市场需求,开发产品、购进原材料、加工制造出成品,以商品形式销售给用户,并提供售后服务。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生产制造各个环节向需方移动。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流,而且不同的信息流用于控制不同的活动,这些信息流和业务活动联系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各类控制和管理目的,就形成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从各种繁重的日常事物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投人到决策工作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就不能简单地对现行系统进行模拟,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在系统开发时融进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改变企业原先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效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

市面上有不少企业信息系统的软件,比如SAP,ORACLE,QAD,用友和金蝶等,这些软件系统一般都包含了企业主要的业务模块和解决方案。但是通用信息系统并不能满足各个具体企业特定的需求,必须对通用信息系统做客户化工作,以适应企业具体要求。并不是所有ERP软件都适合某个特定的制造企业,也不是越贵的越好,选择的ERP软件必须适合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需求。企业实施ERP系统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投入产出的效益,也要考虑实施的风险等。

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少益处。从国际国内实施EIS成功的企业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预期效益,比如降低制造流通成本,计划制造效率更高,对传统业务流程改造使其更加合理,数据信息事实准确等。具体的例子来说,跟单员可以随时查询订单执行的情况,可以查询仓库存货数量;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物料情况;财务部门可以及时获得生产成本相关数据;物理上分散的工厂或仓库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质量控制突破定点检查的限制,可以实现全过程控制,并对大量数据处理分析,进行改进。

制造型企业虽然管理运作方式各有不同,产品加工制造模式不同:按单生产,按库存生产,按销售计划生产,OEM(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等。但是模式大致可以概括成管理层次及运作模型,如图1所示。

从商业计划到车间运作,该模式的计划和执行的重点是在以支持市场需求。客户所需的交货期是以商业运作及绩效的评估为标准。在该层次模式中,高层管理计划是以每月为期,运作管理计划以每周为期,计划执行部分是以日或小时来计,完成了所有环节。因此,实行该层次运作模式后的特点之一是来自高层管理的计划逐步分解细化,并在工厂实施执行。将制造企业中每个领域的计划联系在一起并相互支持,形成系统层次的协作。

2 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分析

EIS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手段,是提高效益和利润的工具,有效达成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信息系统本身其并不是目的,必须要和企业实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相结合。在分析当前企业运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设计。

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小,主要是企业内部系统运作可以采用C/S三层体系结构;若企业规模较大,有面向外部业务,可以选择B/S三层结构,其安全性较好,便于维护,但是数据处理相对较慢。数据库选用ORACLE开发,应用程序以及界面可用POWER-BUILDER开发,它可以和数据库方便的结合,开发速度较快。对于交互分布式流程,选用CORBA中间件技术,功能比较强大。

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分为三层,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最底层是分布式数据库,有多个物理分散的数据库构成,但是由统一的DBMS管理,因而在逻辑上是统一的。由于制造企业可能存在多个工厂,车间或者物料部门(仓库),各个独立的部门单位拥有各自的数据库,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中高层管理者或者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查询,只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DBMS接口操作。中间层是应用层,包括企业的各主要模块(子系统):销售管理,产品结构数据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人事管理,仓库管理。在应用层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扩展模块:DSS模块,CRM模块,SCM模块。最上层是用户层,通过统一的用户接口进行人机交互。

3 系统开发及具体模块功能实现

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必须关注产品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均衡。注重持续改善,包括产品本身以及加工工艺流程;组织开展减成本活动,但是要注意适当的程度。不能因为注重生产效率而忽视产品质量,也不能因为降低成本而影响产品质量。构造的企业信息系统也必须反映这些方面的要求,突出实践性效果。制造型企业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缩短交货期,降低库存,提高工作流程效率。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按照系统开发的步骤来完成。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更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系统发展战略,明确组织总的信息需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计划,包括拟建系统的总体目标、功能划分,规模以及所需资源,把规划的系统建设分解成若干开发项目,分批分期进行系统开发。形成可行性报告和系统规格说明书。系统开发主要是根据系统规划阶段确定的拟建系统总体方案和开发项目的安排,分期分批进行开发。每个项目的开发包括系统调查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系统设计,系统测试,系统切换和评价等工作。常用的系统分析和开发方法有几种:模块结构化方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系统开发完成后进入运行和维护阶段,是系统实现其功能,获得效益的阶段。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及时完善的系统维护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组织的目标、战略和信息需求也必须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当现有信息系统或系统某些主要部件不能通过维护来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时,整个系统或者某个子系统就要淘汰,进行新的系统建设和开发。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概述如下:

首先确定企业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系统边界。将企业对信息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应用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为问题建立模型,使企业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最终形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深入描绘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定义有效需求。需求分析可分为问题分析、需求描述和需求评审三个阶段。

系统分析的主要工作包括:明确用户的需求、系统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功能分配、设计成本进度管理、编写系统规格说明等。系统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数据流图法(DFD),实体关系图(ERD)和统一建模语言(UML)。对制造型企业组织结构,数据流以及运作流程进行分析,建立实体与工作流程的映射关系,构造概念模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这阶段要注意各个岗位和工作职责在系统中如何映射,同时要关注提升业务流程效率。

在明确了所要开发系统的各种需求,下一步着手实现软件功能。软件开发设计由设计、编码和测试三个基本活动组成。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进行数据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在已确定系统总体框架下,进行功能模块划分,确定模块的性能要求和功能。功能模块本身以及模块之间要体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功能模块的实现,可以采用面向对象进行设计。OOP具有继承、封装、多态等特性,是基于信息驱动的。继承性增强了类的共享机制,实现类或对象复用,简化系统开发。在开发中考虑使用COM构建组件、ADO技术以及ASP等技术。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个单位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撑环境,设计出数据模式(包括外模式,逻辑模式和内模式)以及典型的应用程序[3]。在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数据项列入一个综合的数据字典,用数据结构表达数据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定义数据库的逻辑特性和物理特性,建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当前可采用的数据库产品选择比较多,功能性能也比较全面,比如ORACLE、DB2、SYBASE、SQL SERVER、FOXPRO等。根据企业的规模需求,数据结构和资源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产品。

网络通信设计,内外网通过代理服务器链接,可以实现HTTP代理、SMTP/POP邮件代理、上网用户管理等。由于内外网互通,必须有一定安全机制保障公司内部数据和应用系统免受病毒和黑客攻击或非法访问等。

在应用程序开发阶段,接口设计、I/O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也是比较关键的。具体设计细节不加阐述。

本文以三个子系统为代表说明功能模块的分析和开发:总排期模块,成本控制模块和质量管理模块。

生产计划总排期是生产管理相当核心的内容,要运用运筹学方法,数学规划最优化理论,甘特图等使得生产效率成本达到最优目标。生产计划排期涉及到企业的大多数职能部门,交互的信息量比较大。总排期数据输入输出图如图3所示。反映总排期的必要输入:制作什么,何时制作,何地制作,如何制作,制作多少,制作过程需要的时间,有多少物料可用,交货日期,机器设备信息,预计的返工和报废比例以及其它要求等。总排期输出的结果: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仓存计划以及订单进度等信息。

物料及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依赖于计划排期输入项的数据文件信息的准确性。其中:BOM是研发部的职责,目标是保证99%的BOM准确性;确定生产运作的流程或工序表是PIE的职责,其目标是达到98%的流程准确性;库存准确是生产部及仓库的职责,其目标是98%的仓存记录准确性。

动态成本控制子系统:成本预测模块、成本计划模块、成本核算模块、成本监控模块和成本分析模块。成本预测模块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采集得到的数据预测产品成本和制造费用;成本计划模块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对产品产量和成本进行计划分解,用于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模块在采集数据和人工录入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和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资料,有利于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成本变动趋势,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强化成本控制有利于成本预测和决策,满足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监控模块是对产品产量和成本实时监视,及时反馈生产现场产量情况和发生的成本。

动态成本控制系统的实施实现了成本数据的动态反映和动态成本控制及科学成本管理,提供了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决策支持,将成本控制与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相结合,建立了严密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将产品零部件的相应成本与采购成本相比较,决定自己生产还是采购。

质量管理子系统,依据先进质量管理理念TQM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结合ISO质量体系,以及各类产品认证进行标准化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从原料及零部件采购,来料检验,加工过程到成品组装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全面的质量管理是指对产品质量影响的所有因素全方位分析和控制,包括人的因素、设备维修、物料、加工工艺、测试方法等等。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是QC在各物流或生产环节进行检测,填写检测结果,QE编制测试计划,设计测试项目和方案,形成产品质量报告。检测数据繁多,数据分散,缺少整体间的联系,难以利用以往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导致质量控制程度不高,分析困难。如果采用质量管理系统,可以将生产环节品质信息及时输入质量系统,上下游环节都能立即看到,及时快速地采取应对措施,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质量管理系统,可以对历史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宏观上的质量瓶颈。

4 系统的扩展及其发展方向

如果制造型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运作,还需要针对外部的供应商和客户,那么对于系统是可以引入扩展模块,比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还可以引入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内部系统和外部服务的无缝连接。对于企业系统内部的扩展可以引入专家系统或DSS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也日益成熟,但是大部分制造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少数大型企业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电子商务使得客户可以在网上看到企业主页,参观该企业的“电子展厅”,查看相关目录、性能、价格和其他信息,在网上定货,并可通过反馈消息提出意见等。销售子系统在接受到定单后,结合企业自己的销售预测数据,得出总的预测销售量。然后根据企业的设备、人员、生产能力、库存等(能力不够时可考虑合作企业,采购或者外包,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建立虚拟公司)制定主生产计划。采购子系统根据生产子系统的生产排期,物料清单,物料库存等,结合采购信息,供应商的供应条件,计算出什么时间、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即确定最佳定货点和定货批量,及时向供应商发送采购定单。

供应商也可通过网络,有权限地访问生产厂商的看板状态,而不用等待生产商的定货通知,自己随时扫描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并由此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提供多少该类零部件,及早做好物料准备,而不是等到客户下了订单才开始准备。这可以缩短交货期,实现供需双赢。这种信息的共享使买方的工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如同一个公司似的运行,两者的库存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大为降低[4]。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SCM、CRM、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EC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等功能全面集成,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适应网络经济的充分柔性的企业信息系统[5]。现代企业信息系统要充分体现全面的业务流程支持、多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融合及开放式的系统设计的理念,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也将向着基于SOA体系结构的系统功能组件化、系统架构Web化、系统平台开放化等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结合制造企业的实际特点分析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从管理层面和信息技术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由于不同制造企业业务流程模式和组织架构的差异,决定了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制造企业可根据本文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架构,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和特点,适当改造就可以规划和构建适合本企业本行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干.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与ERP的区别与联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9):122-124.

[2]徐宏斌,薛恒新,吴士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综述[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

[3]樊东,赵雪梅,等.Oracle与PowerBuilder实战演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4]李柏姝.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现代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2(1).

[5]肖开锋.浅析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1(8):86-89.

[6]陈新安.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在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5).

[7]饶元.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模型与集成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2006(10).

医院无线临床信息系统架构及实现 第7篇

医疗行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具有灵活、方便性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安全、稳定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和有效了。目前,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医院纷纷采用以WLAN为基础的医院无线网络,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院秉承“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理念,处处为病人的健康、安全为己任,力争做病人所信得过的放心医院,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领导非常关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关注信息化与临床服务的结合点,对医院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战略性方针。在开业的第一年(2007年)就率先在省城杭州推行了整体化的电子病历系统、无线临床信息系统的试点工作,目标是解决临床医师在大病历、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大量的文本书写所花费大量宝贵时间的问题,让医师有更多时间为病人服务,更多时间贴近病人。实现移动查房,医生能够在床边阅读病人的医嘱、检查、检验结果,包括PACS系统中的图像,浏览电子体温表单,可根据病情直接开列医嘱,及时把医嘱、检查、检验申请单下达到相关科室,及早安排预约登记。真正实现病人的信息在“移动中”让医护人员共享。

2 方案及实施

2.1 无线网络的架构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取代了常规LAN中使用的线缆介质,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与可移动性。

无线网络技术带来的核心优势就是移动性,医院信息系统非常庞大,无线网络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才能满足建立“以人为本”医疗模式的需要。

2.1.1 选择无线产品和设计的原则

医院要求零维护无线局域网覆盖及其他无线业务设计,必须满足医院无线网络的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可兼容及可扩展性。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可兼容及可扩展性,进行方案建设时,力求做到网络结构清晰、合理并具有扩展能力;硬件配置先进、可靠,能够满足网络及软件运行的需要;系统软件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和维护;包括以后医院VOIP及病人定位等服务。

2.1.2 无线网络架构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网络拓扑描述如下:

移动数据终端(Symbol MC50):MC50是移动数据终端中首款结合了增强的PDA改进结构,优化了操作企业级应用程序性能的产品。在MC50安装通信软件,接入无线局域网,实现终端在CCM上的注册。最终实现了病区护士、输液室护士、手术区等使用MOTO MC50的护士间的通话联系,也同样完成了与护士服务台的IP话机工作通讯,MC50与手机等终端高质量的语音通话。完成了病人呼叫到护士服务台后,由当班护士通过IP电话通知持有MC50、正在病区巡视或处理其他治疗项目的护士,及时去处理病人的呼叫请求,或护士之间的相互协调处理工作的通讯;

病区移动终端(MOTO MCA):它是第一个集成了Intel Health技术的移动临床助理终端。Intel Health的技术允许在MCA T10Y上可以完成:医护人员的医嘱及各类检查结果查询及执行、临床记录笔记和拍照、RFID标签阅读等。Intel®Centrin的移动计算技术和高速无线连接,为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增添了强有力的助手。

2.2 医师、护士移动查房

医师移动终端,基本上可实现无纸化的查房、医嘱处理、查阅各类检查、检验结果和影像图像等关键信息,查阅电子体温曲线图及护理的记录。可根据病情直接输入医嘱或修改医嘱。护士的手持移动终端EDA(MC50等),查对医嘱,现场输入生命体征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把数据传送到数据中心,同时可采集护理评估记录等数据.

我院移动查房系统最大特点的“整合”。包括界面上医护人员能够直观的操作所有的临床指令,即界面的整合;另一类是在书写病历过程中,相互数据的流通,即数据的整合。这两者都做到,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集成移动查房。

2.2.1 界面的整合

移动查房时,能够最直观看到已经开过的医嘱、检查、检验项目和数据、病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同时可下达医嘱等指令。

2.2.2 数据的整合

主要有电子病历系统与HIS、LIS、PACS等系统数据的整合。病历书写中,特别是入院记录中,大量用到了病人基本信息数据。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入院记录直接采集了HIS中病人的基本信息数据,减少了医生书写工作量,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

2.2.3 数据的共享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把原有的分离、孤立的数据整合或实现共享,病案首页与HIS数据的整合,病案首页中大量重复了HIS系统已经存在的数据如:病人基本信息、费用手术、转科情况等。所有这些信息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进行了集成,可以自动采集数据。一般体格检查表、专科检查表的结构化的模板设置,既方便医师的输入又能兼顾相对标准化的选择。

2.3 门急诊无线输液管理系统

系统的应用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关键技术是二维条形码标签、无线网络、手持PDA(MC50)、RFID的无线呼叫和接收系统。该功能的实现改变了病人大声呼喊甚至举着输液袋到护士站去找护士的局面,给护士和病人营造了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2.4 营养点餐系统

“营养点餐系统”与医师的饮食医嘱及时共享,后勤人员及时(每天上午9:00)来到病人床边预定第二天就餐明细,根据事先制定的菜单让病人选择,用EDA刷病人腕带或直接查找到病人后,录入病人各餐次的就餐明细。通过无线网络,把住院病人信息、病区医师医嘱、护理执行、病区食堂的点餐、配菜、采购等流程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使病区营养点餐流程更流畅,真正营造了一个无病人投诉的温馨的就医环境。

2.5 手术室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病人入关前:手术室护士可在病人术前通过登陆无线手术管理系统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检验检查报告。用EDA刷病人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的同时查看手术病人的手术安排信息、麻醉安排情况,记录手术开始时间。

病人入关后:手术室洗手护士用EDA先刷抗生素输液上的二维条码,再刷病人腕带,确认身份并执行。待准备开始麻醉后,记录麻醉开始时间。

病人出关后:手术完成后,洗手护士用EDA刷病人腕带,默认手术结束,记录手术结束时间,通过EDA可看到手术的开始、结束时间。在离开手术室时,记录离室时间。这样的流程记录了各过程的关键节点的信息,有效保证了病人安全,达到了JCI认证的要求。

2.6 电子体温单和电子式三卡

病区的常规的“输液及注射卡、口服药卡、治疗卡”全部推行电子表单,同时延伸到EDA中。借助EDA的实时床边数据采集,根据医嘱自动生成每床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糖、出入量等,系统汇这些体征信息,自动生成体温护理文书,由病案统计室批量打印存档。为减轻护理的繁重手工的操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7 检验标本的安全管理

在医师开列检验医嘱后,护士执行时,打印出印有检验项目名称、病人信息等的标签(二维条码),标签粘贴在试管(另一张留给检验科,便于扫描),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时间详细记录(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有效监控样本准确采集,及时送达和检验结果安全有效的整个采样检验的全过程。

3 实施结果及展望

3.1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让医师、护士的时间更多地交给病人,体现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于细微处见爱心”的宗旨。

病区医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决策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通过移动查房系统或放置在医师办公室的台式电脑,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直接查阅医嘱资料、病程记录资料、检查数据、检验数据、手术资料、病人生命体征资料、下达医嘱,护士核对执行;医生还可以在书写病程记录的过程中随时使用检查、检验数据,辅助医生快速完成病程记录等文书的书写工作,把医生的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病人身上,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护士使用手持EDA后,无论到床边把病人生命体征实时录入、查询医师的医嘱、护理评估数据现场采集等,都充分体现的无线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强大优势。

3.2 实现传统医疗质量控制方法和监管模式的变革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运行,把护士围着病人的床边转,及时按医师医嘱执行操作的各环节的状态(时间病人、操作内容)全部记录,护士接药确认、输液配置、注射、接瓶、巡视,口服药服用、检验标本接送流程、体温单的生命体征数据、入院评估、每日护理记录、重症护理记录数据采集等等操作均变得有案可查,使医疗质量从原来的“终末管理”转变为“环节控制”,和“实时的、全过程”控制:

3.3 展望

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真正实现了“让医师、护士的时间更多地交给病人”理念,体现绿城医院“做医就是做良心,做人就是所人品”的高风亮节准则。严格遵循JCI认证的要求,把病人的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这必将是医院发展的最终趋势,赢得病人,赢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主编,病历书写规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

[2]魏永华,李包罗.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集成.200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外医院信息化高层论坛论文集.

[3]李包罗.医院信息学-信息管理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4]Institute of Medicine,The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55-56.

[5]李小华,刘晓辉,傅军,等.“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与体会.中国数字医学,2007,2(3):42.

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第8篇

关键词:SSH,MVC,架构设计

1. 引言

为加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按照天津市商务委员会的部署要求, 天津市市场运行监测快速反应系统正式启动。天津市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预计涵盖商场、超市、批发交易市场、餐饮等多个行业共有监测企业282家, 监测点1168个, 监测商品涵盖55个大类, 244个品种[1]。受众如此广泛的系统需要一个非常高效的软件框架。

框架技术对于软件开发来说, 意义重大, 不仅可以简化开发流程, 更利于后期维护。本文就天津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的框架技术进行分析, 重点探讨struts、hibernate、spring等MVC结构框架的内容。

2. 基础架构设计

常见网络软件系统的架构有3种基本形式, 分别是C/S架构、B/S架构以及C/S与B/S结合架构。软件技术发展阶段不同, 所用技术不断变化[2]。20世纪90年代伴随计算机网络深入应用, 采用C/S架构较为普遍。C/S架构是一种典型的两层架构。这种架构中, 作为客户端的部分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因为显示逻辑

和事务处理都包含在其中, 通过与数据库的交互达到持久化数据, 以此满足实际项目的需要。进入21世纪伴随Internet/Intranet的推广, B/S架构相对多了起来。B/S架构的全称为Browser/Server,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rowser指的是Web浏览器, 极少数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Browser客户端, WebApp服务器端和数据端构成所谓的三层架构。B/S架构的系统无须特别安装, 只有Web浏览器即可。因为客户端包含的逻辑很少, 因此也被成为瘦客户端。天津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的使用客户数量多分布广泛, 数据上报的工作逻辑相对简单, 瘦客户端B/S结构非常适合, 使用方便, 简单, 高效。

3. MVC结构设计的应用

B/S结构的软件结构能够采用不同的代码框架, 为了便于维护, 天津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按照MVC (Model, View和Control) 结构来设计.视图 (View) 是网站的界面, 它从模型那里得到数据并指定这些数据如何显示, 既是整个网站内容的呈现,

(controller) 定义了系统的行为, 它负责接受用户的事件 (如鼠标单击等) , 并将事件映射成相应的行为, 再交由模型处理;而模型 (Model) 则负责整个系统的逻辑和数据管理。

MVC衍生出了许多种框架技术, 最主要的如SSH技术, 分层架构。

4. SSH框架技术

SSH技术即struts、hibernate、spring技术的缩写, 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开源框架技术。

4.1 spring技术

Spring技术起源于2000年, 它是Rod Johnson通过一些成功的商业项目构建起来的基础框架技术。在2002, Rod Johnson发布了《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一书, 并伴随着书的发布, 同时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开发框架技术, interface21开发包, interface21也就是书中阐述的内容的具体实现。后来, Rod Johnson在interface21开发包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充, 使其发展为一个更加开放、清晰、全面、高效的开发框架——Spring。2003年2月, Spring框架技术正式成为一个开源项目, 开始发布。Spring是一个解决了许多在J2EE开发中常见问题的强大框架。

4.2 hibernate技术

在Java世界里, Hibernate一直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从Gavin King加入EJB3.0 EG, 负责制订EJB3.0的持久层规范;到Gavin King非正式退出JDO EG, 并且充满个人情绪的对JDO2.0规范进行攻击;到《Hibernate in Action》的发行;再后来到Hibernate3 Alpha的发布;最后再到JBoss 3.0 PR的发布。Hibernate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内,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开源软件发展成到今天令业界瞩目的主流的O/R Mapping框架技术, 在当前的Java持久层框架中, 最流行的O/R Mapping产品分别是Hibernate, JDO以及TopLink。而Hibernate往往就是项目开发的首选, Hibernate的轻量级ORM模型逐步确立了在Java对象关系映射架构中的地位, 而且它的许多设计还被Java EE标注组织吸纳成为EJB3.0规范的标准。

4.3 struts技术

Struts这个名字最初是金属架的意思。开发者希望通过Struts这个框架技术支持JSP、Servlet、Java, 然后在Web系统项目中的使用这门技术[4]。

2001年春天, 在apache的网站上发布Struts的第一个版本的时候, Struts技术只提供了一种将视图和业务逻辑分离的Web应用方案。在使用Struts框架技术之前, 系统开发人员基本上都是在JSP页面里将业务逻辑的Java程序代码写入, 尤其是涉及到数据库以及页面表单数据交互的情况, 开发人员要在每一个页面中写入连接数据库程序代码, 形成了大量的冗余代码, 这样影响了每个页面显示速度以及性能, 在执行页面代码的过程中, 页面中的程序代码要对内存中Java对象进行读取, 这样就影响了系统的性能。所以当Struts这种Web应用技术出现的时候, 每个开发人员都把它视为一种利器, 把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所以在2001-2003这两年的时间里, 大量IT公司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Struts技术作为框架。

Struts的一大优点是它是开源软件[6]。Struts本质是在Model2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MVC架构, 采用的主要技术是Servlet、JSP和custom tag library用户自定义标记库[7]。Struts是运用MVC的体系编写的一个Web应用的一个框架, 可以说是一个传统MVC设计模式的一种改进类型。

天津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采用了Struts的框架技术, 如图2, 它的View层主要包括商户和操作管理人员与系统的交换界面例如数据报送, 数据的统计图标显示, 商品数据报送, 通报表彰, 政府的公告和公文, 企业的形象展示等;Controller层主要包含了对View层的事件逻辑处理例如页面间跳转, 操作过程中的异常处理, 各种数据过滤分析指令。Model层是数据管理层, 主要对企业报送的数据进行操作, 如不同形式报表数据的存储, 企业数据及商品价格数据的操作和分析, 获得各种报表, 及同比, 环比, 基期, 比重等统计数据。

5. 结语

天津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系统软件采用Struts框架具有开发方便, 低耦合, 代码重复利用方便, 编写整洁, 利于标准化的特点, 开发更有效率, 维护也更加方便。有利于快速获取市场数据, 催进天津市场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万吉, 李彦丽, 金瑛.天津市商贸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条件及对策分析[J], 《中国电子商务》2011, (12) .

[2]李海涛.MVC设计模式在JSP开发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 (10)

[4]顾庆传, 孔浩, 徐小华.基于MVC的struts在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08)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研究 第9篇

房产测绘是获取房产管理数据的主要手段, 是数字房产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房产测绘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其他集成都成了无根之草、无水之木。研究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 对于解决数字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的快速获取、更新, 保证房产业务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GIS实现房产测绘与房产GIS一体化集成的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

房产测绘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模式——CA D模式——C AD和G IS混合模式三个阶段, 目前正向测绘与房产GIS一体化集成阶段发展。

在手工模式阶段, 房产测绘的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都是依靠手工来完成的, 提供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纸质的图形和表格。此时的房产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单机单用户的MIS阶段, 房产测绘在信息系统中的集成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将属性信息录入MIS系统, 图形成果的利用也只限于发证时将纸质图形粘贴到证书上作为证书的附页。

随着电子测量技术和CAD技术的发展, 房产测绘逐步由全手工模式进入CAD模式。外业测绘可以通过电子测量仪器 (如全站仪、GPS等) 快速获取测量数据, 同时基于CAD技术开发的房产测绘系统利用CAD软件的绘图、编辑、制图功能快速地生成房产测绘成果。CAD模式较手工模式是一次大的飞跃, 实现了房产测绘由提供单一的纸图和表格向以提供电子数据为主的方式转变, 为在MIS系统中集成和利用房产测绘成果创造了条件。在MIS系统中可用OLE技术调用CAD系统或通过封装CAD功能的ActiveX控件来浏览和打印房产测绘图形成果。此时对房产图形的集成和利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功能简单, 主要是浏览和打印, 还不能够进行基于图形的查询分析。二是属性数据的利用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录入的方式进入MIS系统。

在手工模式和CAD模式的阶段, 房产测绘主要还是以制图为目的的。随着GIS技术在房产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人们迫切希望房产测绘系统在满足制图的前提下, 能够发挥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功能。特别是GIS技术应用后, 基于图形进行房产处理的模式 (以图管房) 在信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房产测绘作为GIS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 如何J决速地实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此时房产测绘开始进入CAD+GIS混合模式阶段。在这一阶段, 基于CAD技术的房产测绘仍是主流, 可以采用实体编码技术和外挂数据库技术对原有基于CAD系统开发的房产测绘系统进行改造, 以满足向信息系统和GIS提供信息的需求。数据转换是人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数据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CAD系统本身的交换文件 (如:AutoCAD的DXF) 生成GIS数据。这种方式直接简单, 但后期需在GIS系统中进行二次处理的工作量极大。这种方式对属性数据的处理无能为力, 属性数据还需要在GIS系统中再次进行录入处理。二是通过房产测绘系统生成的明码格式的交换文件进入GIS系统, 这种方式需要编写专用的数据转换模块, 开发的难度和工作量大, 通用性不强。这两种方式部分解决了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集成的问题, 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另外, 基于CAD系统开发的房产测绘系统中极易产生垃圾数据, 系统对数据的检查和清理十分麻烦, 影响了集成的效果。

目前房产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房产的提出, 迫切需要研究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相关问题。

1 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内涵

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不同于CAD和GIS混合模合下通过文件交换的数据共享,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集成。一体化集成应包含两个层次的集成:一是房产测绘信息采集的集成。二是测绘数据与GIS数据的集成。房产测绘信息采集的集成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 即房产测绘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采集。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是GIS有别于CAD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基于CAD模式的房产测绘系统虽然解决了在计算机中快速绘图、编辑和输出的问题, 但由于CAD数据结构的限制,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查询能力弱,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维护比较困难。现有的基于CAD管理图形和外挂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的数据组织方式应向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转变。

测绘数据与房产GIS的集成是集成的最高层次。当前空间数据库技术在GIS应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房产测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房产空间数据库提供一体化的图属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可以把这个集成理解为房产测绘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集成后的效果应是房产外业测绘、内业处理、成果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更新、数据应用的流水化和程序化, 数据入库实现信息不需要二次手工处理、入库前后信息不损失。

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能够更快、更好地为房产信息系统提供满足GIS应用要求的数振, 从这一点上讲, 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

2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优越性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可以解决传统的测绘图形信息采集与属性采集分头进行而存在的关联性差、数据一致性难以维护等不足之处, 避免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所需的二次加工和处理, 提高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 可以大大缩短数据采集的周期。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直接面向数字房产GIS需求进行数据采集, 直接生成符合GIS要求的房产测绘数据, 避免了传统测绘的CAD数据格式与GIS格式之间繁琐的转换, 可直接将数据写入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 并提供了直接基于空间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房产测绘系统难以实现的。一体化集成的测绘系统所具有的数据快速入库和高效更新的能力正是数字房产系统所迫切需要的。

3 基于COM GIS的测绘信息系统技术路线

基于对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内涵的分析, 本文研究提出了以GIS为核心的总体技术路线, 即。

(1) 采用GIS数据存储方式来存储房产测绘数据, 实现房产图形信息和房产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

(2) 基于组件式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辑和绘图功能, 实现房产图形的编辑绘制和属性信息的录入。

(3) 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入库与更新。

房产测绘任务分为房产基础测绘和房产项目测绘。房产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是房产分幅平面图。

房产项口测绘的主要内容是房产分丘平面图、分户平面图和房屋共有面积分摊计算。为了达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的日标, 必须开发房产测绘管理系统, 以完成房产测绘成果向数字房产空间数据库的入库和更新。

房产编辑绘图模块、测绘仪器联接模块和数据转换模块和参数定义模块是四个子系统的公共功能模块, 在实际编程实现中, 这四个公共功能模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具有基本测绘功能的程序框架, 在框架基础之上增加房产测绘分摊计算功能和房产测绘成果输出功能构成房产项目测绘子系统, 增加基础测绘成果输出模块构成房产基础测绘子系统, 增加测绘成果备案和成果入库功能构成房产测绘成果管理子系统。

整个系统基于组件式GIS技术来开发,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系统基于组件式GIS开发平台进行功能扩充, 开发房产基础测绘系统和项目测绘系统。测绘人员测绘完毕后直接生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测绘管理人员在对测绘成果进行质量检核后, 将测绘成果入库。系统可利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将该GIS数据格式直接写入到空间数据库中, 完成数据的入库。在数据需要更新时, 再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将选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提取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再由测绘人员实施修补测。修补测完毕后, 再将成果更新入库。

在系统中, 成果入库完毕后, 图形数据的更新只能由测绘和测绘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 房产管理的业务人员只能进行读取和显示, 这样。可有效地保证房产测绘成果的权威性。

4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在大连市数字房产的开发中, 根据大连市房产状况, 总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老数据转换子系统完成对原始测绘成果 (分幅平面图、分层分户图)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入库。

对新开发的房产测绘项目和需补测的房产测绘项目采用基于GIS的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 外业采集采用基础测绘子系统, 内业分摊计算、成果输出打印等采用项目测绘子系统, 成果更新入库采用测绘成果入库子系统。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在吉林市数字房产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现了房产图形信息和房产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 实现了房产测绘对空间数据库的快速入库与更新, 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更新的速度, 保证了空间数据库的现势性和权威性, 保证了房产业务的正常运行。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房产测绘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GIS手段集成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内涵和优越性, 分析了基于COM GIS的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技术思路, 给出了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

参考文献

[1]肖计划, 刘海砚, 栾晓岩.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一体化概念模型研究[J]-测绘工程, 2007 (6) :23-25.

[2]肖计划, 刘海砚, 张吉才.设计模式在地图制图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5) :60-63.

[3]安晓亚, 孙群, 肖强, 等.基于地图信息传输理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 2008 (3) :112-116.

[4]马旭东, 陈艳艳, 史玉龙, 等.利用MapGIS数据建立ArcInfo地图数据库的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1) :89-92.

[5]胡国超, 熊远远, 杨武年.基于GI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广州市MG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例[J], 测绘科学, 2009 (2) :10-13.

[6]孟祥飞, 王卫.ArcGIS数据与CorelDraw数据的转换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3) :32-35.

[7]刘慧慧, 杨齐青, 孙晓明, 等.1∶50000数字地理底图在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 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 :18-23.

[8]简灿良, 袁存忠, 黄梦龙.基于ArcGIS的数据库地图制图研究[J].福建电脑, 2008 (11) :4-6.

[9]夏春燕.基于产生式规则的交通违法处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硅谷, 2009 (10) :130-133.

信息系统架构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MSOA;标准化;信息系统

1 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且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及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处理传递数据及工作,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各信息系统,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迅速,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项目背景及概述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管理对象是文件和记录。文件是企业活动的依据,行为的准绳,是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体系都是基于一系列可作为依据的文件和资料(如文件、表格、图纸等)来实现的,所以文件资料管理的好坏,对体系的有效运行尤为重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再次批准、回收和作废等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率低、易出差错、文件更改、评审工作量大,造成不愿进行文件变更、评审工作,使得文件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记录管理一直是体系管理中的重点,如何对记录的产生过程进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对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是记录管理中的难点。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目标是利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念,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记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解决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的该要的文件没有、该存的记录没存、有效文件和作废文件并存、文件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做事找不到依据等许多不良现象。最终实现企业文件、记录的有效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减少差错,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功能架构

3.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管理系统功能

3.1.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程序文件、管理手册、记录格式等各类受控文件的起草、审批、发放、传阅、评审、变更、作废、查阅等的管理,它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对文件管理规范要求开发,能提高90%的文件管理效率。

3.1.2 自动生成文件管理规定的各类文件清单,较人工管理更为准确、快捷。

3.1.3 对文件的审批、发放、变更、作废、评审等文件管理过程均有记录。

3.1.4 支持文件的变更管理与版本控制,可方便地查阅历史版本。

3.1.5 时效性文件的自动作废和文件评审的提醒。

3.1.6 外来文件的识别登记、合规性评价、符合性评审功能全面实现体系对外来文件的管理要求。

3.1.7 管理记录归档功能将游离在各个专业系统之外的所有电子版文档进行分类管理、版本控制,为企业文件的全面受控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3.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系统架构

3.2.1 MSOA采用B/S结构开发,基于浏览器运行,客户端免安装,目前支持IE7以上版本的浏览器,以及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等浏览器。

3.2.2 MSOA可运行于winxp、win7、win8 PC操作系统,也支持在iOS、andriod、win8系统的平板电脑上运行。其中体系文件管理、表单管理移动版还可在iOS、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运行。

3.2.3 MSOA采用自主研发的三层架构开发,具备数据校验功能,能很好的防止地址栏和SQL注入攻击。

3.2.4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作为数据服务器,科学的数据结构设计,优化的数据操作命令使得系统在大量并发操作的情况下,都能流畅地运行。

4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应用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应用的意义

4.1.1 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后,文件管理流程大致经过文件的送审核、会审、批准、印刷、盖受控章、分发号等标识、填写发文登记、收文登记、受控文件清单或记录清单、转发、传阅等过程,表格填写工作量大,管理手续多,差错率高。

4.1.2 文件管理环节多、传递速度慢,文件往往制定好后要等待数周才能完全传阅至使用者手中执行,时效性差。

4.1.3 文件的修改、作废麻烦,造成文件主管部门不愿修改和作废文件,文件的适宜性得不到保证。

4.1.4 文件管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

4.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深化应用

文件是整个企业活动的依据,企业行为的准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MSOA以文件管理为基础,通过文件条款化,将各项制度直接应用于日常的检查、考核中,开发了制度符合性检查、经济责任制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

5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系统实施过程

5.1 项目启动:约一个月。

5.2 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包括需求调研、详细设计、二次开发,时间约为一个月。

5.3 系统实施:包括现场安装、培训、试用、功能改进,时间约为两个月。

5.4 投用、功能完善:系统投用,功能进一步完善,时间根据具体工作情况而定。

信息系统架构 第11篇

运行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5。

3.5.1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包括基础档案、计量档案、运行档案的管理。

3.5.2运行参数管理

运行参数包括终端参数与测量点参数,参数需要在主站系统中维护并下发至终端。

3.5.3权限密码管理

主站系统通过权限平台进行系统权限的管理,用户分为超级管理员与系统用户两类。超级管理员可以进行权限的分配和密码的重置,但不能够登录主站系统。系统用户可以登录主站系统,并进行个人密码的修改,但不能进行权限分配。

3.5.4终端工况管理

主站系统可以对终端工况进行分析,能够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终端未上线情况,终端、测量点、总加组任务缺失情况,数据采集缺失情况,终端通信失败情况。3.5.5报表管理

主站系统提供自定义报表功能,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定制日报表、月报表等各类报表。

3.6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6。

3.6.1终端安装

根据终端安装任务,填写终端安装工作单内容。首先从库中领出终端。根据采集点分类,是客户采集点还是关口采集点,完成终端安装档案,如客户名称或关口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安装人员等信息。通过终端参数管理功能,根据现场安装人员提供的终端各项参数,完成系统中终端相关参数如脉冲配置参数、电能表或交流采样装置配置参数、总加组配置参数、终端电压电流模拟量配置参数、跳闸轮次的设置。

自动建立终端表计采集关系,并通过实时数据召测功能与现场终端采集电能表数据进行校对,验证参数设置是否正确,采集数据是否正常。

3.6.2终端拆除

根据采集点分类,分别制定拆除工作单,完成工作单内容如客户名称或关口名称、终端编号、终端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拆除人员等信息。终端拆除后, 系统自动拆除终端下的采集点档案信息如终端与电能表、客户、计量点等之间的关联, 并保留终端本身的参数等信息。

3.6.3终端更换

根据终端更换任务,填写终端更换工作单内容。首先参考原有终端类型或型号,从库中领出同类型终端。根据采集点分类,完成终端安装档案,如客户名称或关口名称、终端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更换人员等信息。通过终端参数管理功能,根据现场安装人员提供的新装终端各项参数,完成系统中新装终端相关参数(如脉冲配置参数、电能表等)的设置,同时保留被拆除终端的档案信息。

自动建立新装终端表计采集关系,并通过实时数据召测功能与现场终端采集电能表数据进行校对,验证参数设置是否正确,采集数据是否正确。

3.6.4终端检修

根据各类型终端的运行情况与使用年限,按年度编制《终端检修计划》,填写检修终端、检修日期、检修人员、检修内容、检修材料等。如对年度检修计划进行审核批准,并将审核通过的年度检修计划分解成季度、月度检修实施计划。依据检修计划,对终端零配件进行批量检修、更换或软件升级。检修实施时,须在系统侧召测终端参数、采集点参数以及表码等实时数据,配合现场完成终端调试、参数的配置及数据的校验。

3.6.5现场消缺

对于系统中发现有故障的采集点,登记采集点的缺陷或故障的详细信息,向营销系统发送终端消缺工作单请求,根据实际情况在营销系统中对工作单进行处理,并返回处理结果,同时触发终端更换工作单或终端检修处理工作单的生成。

3.6.6现场巡视

根据系统中采集点运行情况,可以编制和审核现场巡视计划,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

3.7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功能结构图如图7。

3.7.1群组设置

(1)群组分类。根据业务对象不同,系统提供终端群组、客户群组、计量点群组及线路群组。每种群组按类别又可分为业务类群组和查询类群组。其中,业务类群组通过向群组下终端下发组地址的方式,完成相应的业务功能;查询类群组无须同终端通信,通过设置群组档案关系满足日常查询功能的使用。

(2)群组操作。系统群组支持的操作,主要包括群组信息操作及终端操作。群组信息操作包括各类群组的新增、修改、删除操作;终端操作包括向选定群组内添加、剔除相应终端,同时提供向特定终端下发组地址的功能。

3.7.2终端参数设置

终端参数部分主要终端参数的系统设置、保存及参数下发操作。

3.7.3终端保电

该部分通过向终端下发保电投入命令,来设置终端在指定时间内自动保电;通过下发保电解除命令取消终端保电。系统可通过指定终端、批量终端及终端群组等多种方式完成向终端的保电投入、解除命令的下发。

3.7.4终端剔除

终端剔除时,终端对除剔除、对时命令以外的任何广播命令和组地址命令均不响应。仅有向终端下发剔除解除命令,才使处于剔除状态的终端返回正常工作状态。

系统可通过输入或选择终端编号或群组编号下发剔除投入或剔除解除命令到相关终端,同时对下发情况进行记录,对于未成功的操作记录予以客户展示。

3.7.5电量定值控制

该部分主要提供终端电量定值的设置、保存及定值下发功能,同时对设置及投控情况进行日志记录。

电量定值设置及下发,可通过查询条件、终端群组等定位指定终端或批量终端进行定值下发。除定值下发后,系统通过向终端下发控制投入、控制解除命令完成终端控制。

3.7.6值班日志

该部分主要完成对操作人员的系统操作的记录功能,如参数下发、控制下发、增删终端、增删表计等。

除系统操作记录外,系统还提供相关的操作环境、设备配置等信息的录入功能。系统提供值班日志的查询汇总功能,通过日期、人员等条件,查询操作员、操作时间、操作对象、重要参数、操作前后状态、操作内容、操作结果等信息。

3.7.7前置机中继站运行监视

该功能提供对系统前置机及通信中继站的运行监视、展示功能。前置机监视内容包括:监视前置机的实时工作状态,并进行结果展示;监视使用中的各通信通道的通信状态。中继站运行状态监视包括:实时展现中继站的运行状态,工作环境参数。

3.8公共查询

公共查询功能结构图如图8。

3.9配电业务管理

配电业务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9。主要介绍变压器监测分析和线路监测分析。

3.9.1变压器监测分析

(1)实时数据分析。该功能通过完善的配电信息设置,可通过档案查看特定变压器,并对其实时数据进行召测,在数据召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曲线、图表展示。

(2)峰值数据分析。系统可通过对特定变压器的数据召测,完成特定时间段内的峰值查询、告警及分析。系统可对日、周、月、年等时间段的峰值进行提取分析;分析源数据为电压、电流、功率、需量等数据。

(3)电压告警统计。系统可按日、周、月、年统计每台变压器的最低电压、最高电压值及出现的时间。通过与预设的电压阈值对比,可进行相应的系统功能告警。

(4)负荷率分析。系统可按日、周、月、年统计每台公用变压器的最大功率值及出现的时间。通过与预设的功率阈值对比,可进行相应的系统功能告警。

(5)利用率统计分析。系统可通过变压器数据采集,来完成变压器的每日利用率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统计公用变压器的日、周、月、年的利用率曲线及峰值,以供分析。

(6)三相不平衡分析。系统可根据每台公用变压器24 h的整点电流自动统计日、周、月、年的三相不平衡率及出现时间,通过与预设的功率阈值对比,可进行相应的数据提取及告警。在此基础上,要对相应的不平衡率进行分析展示。

3.9.2线路监测分析

(1)实时数据分析。该功能通过完善的配电信息设置,可通过档案查看特定线路,并对其实时数据进行召测,在数据召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曲线、图表展示。

(2)负荷率分析。系统可按日、周、月、年统计每条线路的最大功率值及出现的时间。通过与预设的功率阈值对比,可进行相应的系统功能告警。

(3)利用率统计分析。系统可通过线路数据采集,来完成线路的每日利用率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统计线路的日、周、月、年的利用率曲线及峰值,以供分析。

(4)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分析。通过全年历史数据,系统可分别计算线路、变压器、客户的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查询、汇总及曲线展示,以满足不同查询需求。

3.9.3台区监测分析

上一篇:社会矛盾分析法下一篇:二次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