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思维论文范文

2024-06-20

习作思维论文范文(精选10篇)

习作思维论文 第1篇

一、淡化命题, 在自由表达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中小学习作的起始阶段, 只要学生有话可说就可以了, 比如写人的文章, 可让学生在写“人”这个范围内, 自选素材, 自拟题目。既可写自己身边的人, 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写教师和同学, 可写大人, 也可写小孩;可写好人, 也可写坏人……只要能用具体的事例写出所写之人个人的外貌特点和所作所为就可以了。

同样, 写记事的作文, 无论写什么事, 只要学生能写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一一叙述清楚就可以了。学生既可以自由发挥, 自由表达, 也可凭借佳作引路进行仿写。即使是一件坏事, 也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的。只要学生把事情写清楚了, 也就达到作文的目的了。

总之, 只有让学生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 才会把自己新鲜的思想真实地表达出来, 使他们的小思想在自由表达中得到解放, 闪出一个又一个创新的火花。

二、淡化文体, 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一般要重视文体。比如写人、记事、抒情、状物一定要写记叙文, 介绍一件手工作品或发明创造就要用运说明文的体裁, 在学生习作的初期过分强调某种文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新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 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应用文、读书笔记、日记。这就把学生作文的文体要求放宽了。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应淡化文体, 激发学生在习作时的想象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可以假设各种情境, 也可以看图作文和续写作文, 不强求一致, 怎么想就怎么写, 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一) 假设情境

在教学中, 我常常假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根据所假设的情境, 凭借生活的经验和规律展开想象去构思。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设计这样一个片段:一天中午, 天气酷热, 在一家冷饮店前, 站着一个吃冰淇淋的人, 这时过来一个人, 无意间碰撞了吃冰淇淋的人, 那人手中的冰淇淋掉在地上, 衣服上沾满了奶油。设想被撞的人和撞人的人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年妇女和小男孩;二是学生与学生;三是老爷爷与小女孩;四是小女孩与小男孩。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四种假设情境写出四种不同的场景, 分别写出双方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 要求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利。此类文章学生乐于写, 而且写出来立意新颖, 想象丰富, 思路开阔, 创造力极强。

(二) 看图作文

想象孕育着智慧, 孕育着创造。而看图作文无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创新思维的有利途径。优秀的画作学生非常喜爱看, 于是我隔三差五地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漫画进行想象作文, 同时为他们提供一幅幅意义深远的作品, 使之正确理解表达内容, 拓展其思维。训练时, 我重在训练质量的提高, 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发展, 联想是否丰富、是否合理。日积月累, 学生受益匪浅。

(三) 续写作文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章的内容留有一部分空白, 此类文章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设计一系列问题作提示,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续写中发展创新思维。

三、淡化章法, 在求异中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小学生习作时, 如果过分强调这些, 就会导致作文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没有了个性特色。在指导学生学生习作时要强调自我创新, 提倡放手, 在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前提下, 再讲究章法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范文引路求异法

在习作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范文引路进行求异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赞美春天的文章。我收集了多篇写春天的名作, 同时让学生自己收集, 然后请学生研究所有文章的异同点, 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经过详细比较分析, 学生感受颇深, 写作思路顿时开阔, 好文章也随之诞生。

(二) 同题求异法

命题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为训练有序的逻辑思维而安排的, 如何在命题作文中写出新意呢?此类习作题目三年级写过, 到五、六年级还要求写, 初中阶段同样写, 教师应在立意、选材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 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同题求异”的思想更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表达中, 每写一次, 都要有不同的突破和不同的收获。

教师还要抓住生活中的有利契机, 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同题求异。有一天中午, 我们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几个学生来得早, 在教室里“挤油”, 由于得意忘形, 竟挤到门边, 门“咚”地一声关上了, 随着门的震动, 门玻璃“吮当”一声掉下来碎了。于是我抓住这个素材, 在黑板上写下了“门玻璃破了”这一题目, 提醒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写, 于是有当事人和目击者写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有的作了深刻的检讨, 有的从爱护公物的角度去谈, 也有的引以为戒……后来几位学生自己筹钱配上了门玻璃, 于是又有学生用表扬的语调去写, 说他们知错就改。这样的同题异作使学生再次得到了创新的体验。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要: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的想象。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改革习作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好教材和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向创新方向发展。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玩”思维导图 第2篇

【摘 要】阅读到综合实践,再到写作,这一路走来,思维导图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思维导图运用的冰山一隅,从这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中,切切实实的明白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能起到积极地导向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作文教学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38

思维导图与我的课堂教学虽说结缘于阅读教学实践,但至今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个“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实践专题。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单元学习,所以个个精神饱满,激情高涨,都想一探究竟,玩出个新花样。于是,接着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思维导图基础,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自学本单元的第一课单元导读。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你的学习内容。

孩子们接到学习任务后,争先恐后的行动起来。为了不让孩子们走弯路,我及时顺势引导:看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分别是什么?孩子们听到我的引导,立刻茅塞顿开,个个嘴角微微上扬,仿佛瞬间明白了许多,便忙碌着开始画了起来,没过多久,我巡视了一圈之后,发现孩子们把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要求、活动的内容以及要注意的事项都清晰地罗列出来。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已呈?F出他们对本单元要做的事情,要去看的书,要学的内容,然后要准备去做的事,重点是做什么,都一目了然的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后来的教学不用我说,孩子们已经清晰地知道每一个时间段,他们的学习任务及预习准备的方向是什么?当每一项任务或者每一项内容学完之后,个别孩子们还会在思维导图上,把已经完成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同时还来提醒我,老师,我们这个内容已经完成了,我们下一目标是不是该做“„„”什么了。所以我觉得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能帮学生梳理学习任务思路,同时也帮师生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因为很多内容学生从思维导图自发式的就能提前学习了,有的时候就可以跑在老师的前面了,跑在前面的这些同学就可以带动后面的同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这难道不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吗?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更激发了我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将“思维导图”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来呢?这一“玩”,又让习作教学如同锦上添花,思维导图更让孩子们喜欢上了习作教学。

在中段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既形象又直观。它的视觉感非常强,孩子们对它的理解比原来生硬的板书效果好的多。首先思维导图罗列出来后,孩子们愿意看。其次,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孩子们看的时候一目了然。

班里有一位学生原来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一般会把作文提纲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出示在黑板上,按理说课堂上她也听了,板书也看了、记了,可等她写作文的时候这个提纲就又看不懂了,这个时候,家长也会打电话问我,然后孩子也在群里问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也没办法说清楚时,我还是要在群里给孩子们讲提纲要点,这样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比较麻烦。后来自从用了思维导图以后,我先是学课文的时候用,当孩子们会画思维导图线条以后,我就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始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罗列提纲。没想到这个原来写作文最头疼的小女孩,她画作文提纲的时候,竟然用思维导图能清晰将自己习作思路表达出来,我想,既然思路很清晰,她写作文也就困难不大了,虽然说她平常积累词汇量不是很多,但最起码这个整体的布局谋篇方面,她已经不是过去的“问题学生”了。

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时,我通过思维导图为教学手段,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习作教学。

第一步:向学生介绍本单元习作的相关要求,自由选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围绕习作要求自由想象并把要点记录下来。

第三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寻找习作内容的切入点,围绕主题想用什么内容来丰富它,画一画本次习作的思维导图,再根据导图完成习作,巡视一圈之后,我还发现,学生制作的习作导图基本画出了文章结构和写作要点,而且更富有趣味性。

以前在习作练习前,我总是让学生打腹稿、列习作提纲,为学生的习作指引方向,然而我发现习作前列提纲较为适合优等生,对于基础较弱学生来说:要用通顺的句子概括文章段意,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有了思维导图,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把阅读教学中导图的画法迁移到习作中来,学生借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学会为自己的习作“布局谋篇”,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在动笔前已经有了这样的“习作导图”,写起来思路清晰,不遗漏,保障了习作的质量。

课后,我在班里做了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导图比以前的列提纲简单多了,按学生的话来说“只写关键词语,不用再写句子(段意)了,简单方便”。多数同学表示自己将会把这样的导读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习作中去。

思维导图让我深度反思:

1.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把握了文路,为阅读铺路搭桥。《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等,这些核心的阐述就是要理清文章思路。思维导图在文章中的合理运用,就是为学生篇章阅读指引方向,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握纹路,梳理文章脉络,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3.提高效率,为习作布局谋篇。快速阅读,为课外阅读提质。

4.让“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成熟,进入深度再思考。(1)预习课文,以学定教。(2)复习知识,梳理总结。

5.对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亟待面对,加以提升能力。

(1)关键词提炼较困难。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毕竟阅读能力有限,对关键词的提炼不能达到准确掌握,甚至有些还是错误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课堂上的创新思维 第3篇

1.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语言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语言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他们的语言冲动绝不会等到语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语言都框定在语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厌学误区。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2.挖掘习作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1)情节扩展式。例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竺爷爷的动作,推想他的内心活动,把这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鸟也有人性》;根据《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我长大了》;根据《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我的榜样》。(3)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练习。

二、强化创新训练是关键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习作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习作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掀翻,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象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象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竞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上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请你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象,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象的甜头,从而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营造愉悦氛围是保证

1.营造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精神状态。

2.营造氛围有利于学生放胆表达。习作课上让他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定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过去的习作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现在,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无论是写人、记事或者是写景状物,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倾吐,只要文通字顺,言之有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如一次习作训练,以“笑”为写作范围,展开想象。我先启发学生,笑有多种多样,有大笑、微笑、苦笑……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可以选择任何题材和体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没有了顾虑,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老师的微笑》,有的写《他笑……》,有的写《一个不会笑的同学》,学生尝到了自由表达的甜头,习作积极性高涨。

3.营造氛围有利于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习作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

4.营造氛围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习作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错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就习作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习作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习作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创新首先要求学生习作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各显其能,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表达。内容要给人陌生感,要让学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独立的认识,写出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力求写出贴近时代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习作。其次要求语言创新。字词的不同组合方式,巧妙改变语言搭配习惯,能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坚决杜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语句畅通的基础上创新出生动活泼、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使原来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传统的语言表达手法不再成为唯一。如写榕树,我带领学生看学校里的榕树,要求同学写过的比喻句其他人不能再写。谁先用,谁就有这句话的使用“专利”。这样做,使学生们写出了如“一棵棵榕树像绿色的帐篷”,“又像撑开的一把大伞”,“枝条粗细不匀,叶子一般大小,真是迷人”等等,这些优美的、与众不同的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习作思维论文 第4篇

一、自主探究,初绘导图,点燃思维火花———“写得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择材料是指导习作的第一步。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的,这个“中心点”与每篇习作的主题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读后感”教学伊始,教师和学生们玩猜猜看的游戏。教师出示与一本书相关的一些信息,可以是书中的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件事、一个人等,让学生们透过这些信息来猜书名。同时根据游戏,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随后借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学生们充分预习并完成前置学习单的基础上组织课内交流反馈,让学生了解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基本上包括内容简介和读后感想两大部分;同时明白要想写好读后感必须做到内容简介要略写,读后感想是重点等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借助书中印象深刻的某个细节,梳理“感点”,总结出自己最深的一个感受,结合老师的板书绘制思维导图,并结合导图试着完成读后感的初稿。

二、比对例文,完善导图,理清思维层次———“写得好”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明确主题,理清思路,列好提纲”。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读后感”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绘导图,学写感想”的基础之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完善导图,来理清思维的层次,继而达到把感想写具体、写真实的目的。具体操作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1.对比范文,发现问题。教师出示两篇范文(小军劣作+小丽优作),引导学生进行比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小军习作中的问题就是感想写得不够具体,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把感想写具体”。2.绘制导图,具化感想。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小丽的范文,梳理小丽是怎样把感想写具体的,并绘制思维导图,进而总结出一般写感想的方法是结合文句谈感想,联系生活谈感想,引用资料谈感想,联系未来谈感想,等等,让原本摸不着、看不见的感想变得清晰、明白起来。3.运用导图,写好感想。(1)同伴互教,巩固方法。请学生当小老师把刚才从小丽身上学到的写感想的方法讲给同学听,达到巩固的目的。(2)学习借鉴,完善导图。让学生学用小丽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丰富感想,完善思维导图,理清习作思路,为写好习作奠基。(3)借助导图,写好感想。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最新绘制的导图,改写感想,争取把感想写具体、写真实、写深刻。

三、多元评改,创新导图,鼓励思维发散———“显个性”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利用范文教习作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习作陷入模式化的怪圈。所以我们在习作评改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习作个性的培养,要在他们学会的基础之上,拓展思路,鼓励个性表达。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多元习作评价表(表1)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自评、互评、师评”的基础之上在班级中寻找一些有个性的习作进行展评,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个性的表达方式,强调读后感关键是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给自己的读后感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五步习作新思维之我见 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阅读 批注

一、缘起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关键尺度,也是作文教学成为语文学科教学核心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对习作的普遍畏难心理让作文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制约学科水平的提升。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担心写作文,不知道如何写出彩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素材抓取能力,文章质量不尽如人意;(2)学生缺少最基础的语言积淀,缺少写作方法,不知如何把生活中的素材,妙笔生花写出来。

基于现状,笔者就“五步作文教学法”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习作,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习得语言文字、方法技能等,通过感悟、背诵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展示自我中获取快乐,收获成功。

二、思考

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读物。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些读物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学习?怎样写使文章美起来?学生在阅读中强化自我,反思与感悟,教师系统给予学生最基本且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指导,自主发现潜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其次,教师应有长远眼光、意识,不只限于方法及技巧的指导,更需要有一定的对平日生活素材积累的意识引领。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选择自己乐意的形式及主题自主写作,在形成写作的兴趣下培养学习习惯。

三、实践

阅读,是每一个公民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作文写作更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精美语段、生活阅历、个性感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对所阅读文章中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色等加以思考及整理,形成自己的能力,在以后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及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

1.于阅读中发现,赏佳作之路

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在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要立足课本,立足课堂。优秀的美文往往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有的选材独到、有的立意新颖、有的情感真实、有的背景合理等等。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他人之长,可以实现由学会知识内容到学会写作方法的转变、由被动阅读到自主阅读的转变。这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若学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阅读与整理上,很难从文章中收获更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对文章语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部分经典语句加以反复研读,在咀嚼与揣摩中品味,欣赏其中的精妙,丰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批注,然后课内交流。引导学生触摸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从内容分析转变到方法学习,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感悟文本的方法等。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籍为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的认识打开了一扇窗户,这里的书籍不只是学生所学习的教材。教师应有意识开出书单,引导孩子们增加对有益课外书的阅读面及阅读量。在学生掌握了基本阅读方法、技巧后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开阔视野,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汲取更为鲜活的营养。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阅读不仅仅要广泛,更需要规范。唯有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写作方法,才能实现“读好书”的愿望,实现指向写作的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筛选,在阅读中探索作者选择素材和写作的方法,在鼓励中提高写作兴趣。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作文书籍到儿童文学、经典名著,交叉进行,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2.于批注中提升,思佳作之意

这里的 “批注”,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困惑及思考记录下来,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一两个简单的符号,表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思考深入。使用 “批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得阅读具有阅读主体的思考性,更有深度、有个性、有快乐。可以从语言词汇、选材问题、结构安排下手。(1)语言词汇。文章中的词汇应能让文章色彩斑斓,能在阅读中增添作者所表述的主体形象,和作者有同样感受。(2)选材立意。选材立意是文章精彩的关键,选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章品质的好坏,好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比如学生摘录:我们的工人师傅把花坛里的花剪得整整齐齐,有模有样。花坛中间的形状是一只拖着找到“美食”的蝴蝶,十分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图案代表什么吗?告诉你吧!美丽的蝴蝶代表我们,那“美食”就是代表我们考出来的好成绩,为获得珍贵的美食,别出心裁吧!学生批注:作者把自己比作蝴蝶,把好成绩比作美食,这个立意新颖,像学生盼望自己考得好成绩,从父母那里得到奖品,得到美食。(3)结构安排。好的材料要好好安排,就像要找好的裁缝一样。结构安排得好坏能够强化作文表现的力量。学生摘录:我先重重地捏了一下他的鼻子,毫无反应。这可把我惹火了,我用力翻开被子,看见两只臭脚,一只朝左,一只朝右。我轻轻地挠了两下懒爸爸的大脚底,“嗯……嗯……”终于把他叫醒了。可他的上眼皮还在不停地同下眼皮打架,穿袜子的时候还会闭着眼睛不停地打哈欠,那样子真是太好笑了。你们说我的爸爸像不像一只贪睡的大“老鼠”?学生批注: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详细写了爸爸的“老鼠”性格,从长相到做事,没有一处不像老鼠。

3.于背诵中积累,汇习作之泉

背诵可以将平日所整理、搜集的各种精美语句、语段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遇到实际场景时能灵活使用,为作文锦上添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来说,背书的好处很多:首先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应对所要应对的文字;其次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更为具体地掌握其中的表达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词汇、句子和段落的积淀;再者背诵可以锻炼思维能力,确保大脑皮层保持清醒,激活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新问题。

想让学生具备汲取他人文章所长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强化指导。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和研读,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词语、文学知识强化,在自主背诵中及时领悟文章内涵、陶冶情操,并将各种语言材料分门别类保存在脑海中,应用于自身写作。

在这里,笔者特别推荐循环记忆法。当天背出来的内容,第二天再背一次,隔三五天再背一次,隔一周再背一次……这样循环三到四次,就能形成终生记忆。还有熟读法、尝试背诵法、浮现形象法、结对子背诵法等。积极采用各种办法让学生参加背书活动,在课堂内外让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在阅读时间,我尽量与学生一起背,减轻学生课外背诵的负担。学生在这个时间内通过与同桌之间的合作,一个背出文章内容,另外一个说出意思,背诵就不再是机械单调的重复,就成了一种共同参与的乐趣。笔者依据班级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到学习委员处背诵过关,学习委员率先在语文教师处背诵,然后设计好记录表,记载学生的背诵情况。

学生背了,奖励笑脸章,一个月统计数量。根据数值,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奖品。奖品有本子、笔、讲义、橡皮等。以一个月为考核周期,对表现比较好的加以表彰奖励,让学生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4.于生活中采撷,积写作之材

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均应是他们未来习作的重要素材,应做好记录和整理。将记录的笔触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闪念,都可以记录下来。另外,鼓励学生把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记录整理中,学生们的习作发生了可喜的转变:能够娴熟使用素材、巧妙组合词汇和句子,完美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发现未必十分惊天动地,但每一个小点滴均可以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充满生机与生成。

5.于实践中挥毫,吐心灵之声

对各种素材的得当应用,可以适时勾起阅卷老师的兴趣,自然可以赢得他们的青睐。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恰当的热点素材应用中,绝不可随意拼凑,生拉硬搬。在写作时稍加指点,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倾听心灵的声音。(1)提高写作的能力。拟题要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先入为主。同时,文章的开头应尽量新颖,结构清晰,主题明了,结果引人深思。(2)以创新评价吸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如教师给一篇书写很糟糕但构思较新颖的作文打分:“96分——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减10分——错别字太多;减6分——由于书写不端正。”带减号或加号的评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不足及闪光点,在今后的习作中避免或发扬,既具有激励性又有发展性。

总之,构建了有效的五步习作教学这种模式,学生能从审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把读和写密切联系起来,从阅读中找出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经过归纳、训练,比较自如地运用于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实现“要我写——我知道怎么写——我会写”的成功转换。

参考文献:

[1]左一旸.“老鼠”爸爸[J].作文世界(小学版),2013,(z1).

[2]梁晨.那一抹淡淡梅香[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9).

[3]王华.两种设计一样精彩[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7).

[4]徐永森.小学生创新材料作文指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习作思维论文 第6篇

一、在悉心观察中窥探生活的本源“美貌”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习作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生活、体悟生活之后的真情倾吐, 需要学生不断地介入生活进行不断学习和理解, 重新构建自身独特的教育结构, 从而创造出比观察生活、自主思考更高层面的作品。每一个生命个体一开始就具备了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天性, 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考量正是需要在习作练笔中不断延续的优质品质, 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不断提升重要推手, 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重点。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 推荐雏鹰争章》 习作中, 如果没有前期的有效准备, 而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大讲习作方法和策略, 学生终究难以写出精彩的习作来。因此, 在教学这篇习作之前, 教师应先引领学生将关注的视角投向生活实际, 认真细致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只有在悉心体悟和观察的基础上, 学生内心才能形成良好的表达素材, 原本生活中各种美妙的情感和瞬间才能浸润学生的内在心灵。 有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生也才能够在练笔实践中真正懂得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策略。 因此, 学生只有真正形成用心感受、观察生活的心灵, 才能选择其最佳的策略和方式进行表达, 才能开掘出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闪光点, 从而树立从生活资源中挑选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在情境创设中还原生活的本来“容颜”

著名学者皮亚杰说过:“ 一切只是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习作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就是要借助直观形象的还原方式指向原本的客观存在。 纵观整个习作过程, 学生就是要运用内心的语言展现、重塑客观存在的种种美好, 但学生如果无法有效连接内心语言与现实生活, 真正有效的写作将永远都无法发生。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理应为学生复原生活的本真, 创设具有浓郁生活情境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浸润其中, 给予学生深度观察的机会, 唤醒学生沉睡的习作灵感。 例如, 小学五上习作1 的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借助一两个典型的事例描写一位老师的特点。 很多教师都喜欢结合本单元中描写老师的课文, 引领学生写作方法的层面传授写作技巧。 这当然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但如果仅仅限定在技术层面, 习作教学真正的灵动感就无法形成。因此,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将思维重新回溯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感受不同老师的别样特点, 进一步拓展老师选择的范围, 回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点滴细节, 将教学环节触发到学生最为柔软敏感的地方, 激发学生内在的强力情感。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 并以生活为样本, 快速找到与写作结合的素材资源, 从而为突破这篇习作的难点奠定了基础。

三、在真实体验中品味生活的本来“真情”

中国有句谚语:“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仅仅凭借课堂教学中和一本有效的教材, 学生要想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 将是一件难事。 生活教育理论鼓励学生要“ 学做合一”。 纯粹的观察与体悟只是记忆中的抽象事物, 在一般情况下难以真正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裹挟出来, 而仅仅形成个空无的架子。 很大程度上, 小学习作教学的精髓便在于引领学生走出课堂, 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在丰厚的生活资源中自由徜徉, 让习作灵感荡漾在学生脑海意识之中。 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更应该是生活发现的引路人, 与学生一起感知生活的美好, 共同体验生活的真情所在。 例如, 在教学《 二八月, 看巧云》 这一习作时, 如果全部宅在教室里, 富有个性的习作将难以产生。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秋游或者春游活动, 引领学生在现场观察天空云彩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在观察中相互交流、现场描述, 并在必要时引领学生进行适当地记录。 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对教材的例文进行创造性补充: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 根据我们已经形成观察结果, 你会怎样来写呢? 从而将写作方法在这样的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分享。 另外, 值得强调的是, 教师还可以结合综合性探究课程, 借助深入实际的综合性实践方式将学生的身心印象现实生活, 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资源收集、整理素材, 引领学生历经观察、分析、反思、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认知途径, 形成翔实的探究材料。

四、结束语

总之, 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理应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知, 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有效的生活情境,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大胆创造, 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摘要:生活一直都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伴侣, 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灵感和素材。通过在悉心观察中窥探生活的本源“美貌”, 在情境创设中还原生活的本来“容颜”, 在真实体验中品味生活的本来“真情”三方面进行研究, 从而借助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真实体验,习作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4) .

关于影响小学生习作思维的初步思考 第7篇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一、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多是观察事物或实际生活感受的简单习作,但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产生的很多问题。

1.缺乏写作兴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没有观察留意周围事物的习惯,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体会,导致习作时无话可说或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从而使学生对文字表达形成淡漠的态度。

2.思维混乱,文不对题。比如,写春天的作文写到了夏天;顺序混乱,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时间、空间、因果顺序,顺序的混乱使整个文章结构混乱;事件描述不清,对事物的认识不清晰,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突然插入其他描述,在整个习作中突然插入和文章不相关的描述等等。

3.词不达意、有话想说却说不具体。应该简写语句的地方过于啰嗦繁杂,应该精写的地方却一笔带过;详略不突出,用词不准确或不恰当等等。

二、从认知角度对写作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习作要求通常是对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刚刚发生过的事物进行描述,在老师确定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以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现阶段作文通常是“总—分—总”结构,即学生想写的是什么,具体描述你所写的事物,最后写感想或总结。可以看出,学生习作问题通常出现在“分”,即具体描述事物的阶段。学生的习作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表达,是表象通过某种认知结构的再现,虽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他的认知是错误的,只能说他的最终表达不符合写作的要求。学生的写作通常从表象出发,通过语言以认知结构的方式再现表象,而表象通常是以零散的片段构成的,并不能构成清楚的记忆链条;其次,学生的认知结构薄弱,对事件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的体会不深,使本来已经零散的表象不能被纳入整体的认识结构;再次,对于所摘抄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利用,仅仅是描述的机械堆砌。用认知学的语言来说,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无法通过再现表象,并以一定的认知结构把表象通过信号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再现表象、信号化的语言、认知结构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当人们遇到新的事物,在认知过程中会调用原有图式同化刺激(或变化),如果成功,则达到认知上的暂时平衡;如果不能,人们则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同化新事物,直至达到认知上的平衡。可以看出,认知是一个以角度、深度、广度为维度的、立体的认识事物的框架,并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认知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刺激,而丰富的刺激也促进了同化和顺应作用的不断循环,丰富和发展了图式,达到认知上的暂时平衡,智慧得以发展。

设想的解决方案为多体验是学生增加直觉的好方法,直觉是回忆的入口,是写作的起点。我们说写作是表象的再现,而表象的再现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感官体现和空间时间感,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上的远近、高低、宽窄,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比如,要求学生写作大海,如果一个没有去过大海而仅仅凭着电视或文章描述的人怎能感觉到大海的壮阔,又怎能知道海水的苦涩,当然海边空气中那海水淡淡的咸腥味道更不要说了,这种直觉体验是不可替代的。立体的、多方位的直觉体验不仅使回忆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对材料的选取也会有的放矢。学生在经过直觉体验的步骤后,头脑中会有一些零散、模糊的记忆片段,这种片段不稳定,时多时少,教师要要求学生把这些零碎的片段尽可能多地记下来。

在阅读中巩固所学的字词比单个字词机械地重复效率高得多。这是因为阅读材料中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信息量大,可提供较多的记忆线索。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即在阅读中识字,能把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易于辨析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就是把识字同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和智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教学经验表明,大量阅读是加快识字进度、巩固提高识字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样,学生学习字词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学习字词,才能弄懂字词的意思并正确运用。从认知角度看,要理解一个词语,必须构成它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想。联想的事实愈多,理解的意义就愈充实,从而有利于抽象和概括。而阅读正是提供了这种联想和概括的条件。同时,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的范型,是模仿的榜样。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过程中心理上的需要。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训练写作的有效手段。

上述几个设想并不是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针对性决方法,甚至有些务虚,但是从理论上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涉及认知和认知转化,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认知刺激的广度、深度和角度都提出了要求,以上三个手段并没有主次,互为辅助,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符合认知科学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认知能力有效发展。

摘要:简单探讨了认知结构的定义,认知机制及认知发展对学生习作的影响。

关键词:表象,再现表象,语言,认知结构,图式

参考文献

习作思维论文 第8篇

聊起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我们常常诧异于学生习作水平差距之悬殊。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生动,有条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有的学生习作内容很真实,感情也真挚,但寥寥几个字,只有事情梗概,没有细节描述,没有详略安排,更谈不上恰当的表达方式,不能深切地打动人。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发现造成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

1.从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看,存在理念偏差的现象

审视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习作要求的梯度: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了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及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课标中虽然没提及小学生习作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有所渗透,尤其是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的六年级习作教学中。有了六年级的铺垫,将来达成这些目标就会容易一些。但许多老师没有深刻理解叶老话中的“初非必要之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凭着“只要能写长,文章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经验走路,结果字数倒不少,内容却大多如流水账。

据我了解,处于一线的大多数六年级老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目标的有效实施是有欠缺的。

2.从教学过程看,存在着方法指导缺失的现象

课标强调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小学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写作建议中还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面对宽泛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各不相同的经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大致讲一下习作要求,读几篇例文,就让孩子开始写作。有的对拓展习作材料这一环节还比较重视,至于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常常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材料取舍的指导,没有安排内容先后和详略的指导,没有细节描写的指导,没有条理清楚地表达的指导,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就像未加管理的禾苗,饱满的有几株,大多数淹没在岌岌荒草中。

3.从教师的教学评价上看,存在着效能失却的现象

翻开孩子们的习作本看老师的评语,字里行间的确闪现着对学生写好文章的鼓励,但缺少一些对文章技巧的指导———“要把这件事写详细就更好了。”“这件事的过程基本上写清楚了,但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再具体些,文章就会更出色”“象山旅游,好玩在哪里呢?”这些评语无疑成了马后炮,很少有学生会再根据这些评语重新审视习作。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文章技巧的指导提至习作前,落实在构思、起草等写作实践中,效率会大大提高。

4.从学生的习作态度看,存在着作前疏于思考的现象

现实中,孩子们普遍在习作前疏于思考。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学生往往稍作思考就匆忙下笔,然后边思考边写作,停停顿顿,磕磕绊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很少能做到习作前先通盘考虑。胸中没有成竹,要想写出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的文章,也就是难题一个了。许多老师也教过学生列作文提纲,但由于提纲条款过于整齐,格式过于呆板,只能粗线条表现习作过程,却不便于表现思维中细节的部分,再加上学生怕麻烦,很少被自觉运用到习作中。而画思维导图可以用各色彩笔绘制,绘好的图案就像一朵欣然怒放的焰火,绘制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

三、策略内涵

本次实践探究主要是针对学生起草习作前的思维过程而设想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依托思维导图,学会在习作前思考,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构思,提高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2)教师层面:探索依托思维导图的六年级课堂习作指导的模式。

四、策略实施

1. 依托思维导图,寻求途径和方法,达成学生层面的目标

(1)范例导引,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为了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我指导一学生画好简单的思维图(如上图),出示在投影中,并让那个学生说说绘制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思维导图有了最初的印象。

(2)扶放结合,尝试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着手教全班学生如何尝试画思维导图。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并把这几个字圈起来,然后问孩子们:围绕柳树,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师生讨论,交流。有的说,可以写它的生长环境;有的说可以写它一天中看到的好风景;还有的说,可以写蝉、小鸟和它的美好生活……教师相机伸出一根一根的线条,每根线条上相应写上一些关键词。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哪些线条上的内容应该重点写,末端还可以辐射出哪些小线条,再写上关键词。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3)大胆放手,绘制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基本掌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绘制了。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习作主题:人间有真情,写作技巧上要求会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我要求孩子们根据积累的日记材料,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鲁××同学确定了上课时肚子难受的事作为写作内容,我就以此来绘制思维导图。她从主题圈中伸出五条线条,分别是开头、赵老师发现我肚子难受、赵老师帮助我、我的脸色慢慢恢复了、结尾。她把“赵老师帮助我”作为了重点,从线条末端又伸出了许多小线条,写上了关键语句,还标上了写作序号。思维导图虽然还有些稚拙,但已有板有眼了。

(4)有效点评,改进思维导图。绘制好思维导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例,根据习作训练重点,师生进行当堂点评,针对图中欠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优化习作思维。上面鲁××同学的思维导图就作为代表性图例,当堂讲评,肯定了优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清晰,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明确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落实了,只是题目“人间有真情”太宽泛,应改一改。后来她改成了“胜似母亲的关怀”。

(5)起草习作,物化思维导图。完成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开始习作,把作前的思考变成文字呈现出来。

如果孩子们在第三学段中养成了习作前根据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会审视自己的习作思维,那么要达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的习作目标也就容易了。

2. 依托思维导图,探索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达成教师层面的目标

(1)绘制思维导图,拓展习作素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拥有素材,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了。还是以上面所举的“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为例。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问孩子们,围绕柳树,可以写些什么?除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孩子们还说到可以写它一年中的变化,可以写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可以写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还可以写看到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妇女在洗衣服……随着一根根线条的添加,孩子们惊叹道竟有这么多内容可以来写作。

(2)审视思维导图,取舍习作材料。这个环节,主要是审视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与习作话题关系紧密的,取;与话题关系不紧密的,舍;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作为习作的内容。像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素材都写到同一篇习作中去,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其中的一些素材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比如,可以选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作为写作内容,也可以选择生长环境、一年中的变化、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等作为写作内容。

(3)细化思维导图,丰满习作细节。这个环节中,要指导学生确定习作重点,并考虑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上例中,如果把柳树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作为重点,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相依相存、温馨和谐的生活再现出来。如果把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或妇女在洗衣服作为重点,则可以进行场面描写的训练。

上面三个环节其实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作为一个范例提供给孩子们。他们可以模仿着来画“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条小鱼”“我是一株蒲公英”等的思维导图。

(4)交流思维导图,优化习作思维。孩子们画好了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5)依托思维导图,开始习作呈现。经过了前几个步骤,学生呈现习作的速度大大加快,往往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大概400字的习作,而且每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也能较好地落实。

与同事们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习作指导课的模式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不仅六年级可以用,其他年级也可以用,只是在细化思维导图的环节中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习作思维论文 第9篇

在日常生活中, 同学们由于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往往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和美好的愿望, 请你以“我好想%%%%%%”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我好想遨游太空”“我好想有个温暖的家”“我好想快快长大”……2.展开丰富想象, 做到语句通顺, 感情真实;3.不少于450字。

这样的作文要求很明确, 一篇想象性或一篇因某件事而引发思考的作文, 重在自我情感的表达。而居然有学生驻笔不动, 是因为情感的孤寂?想象力的贫瘠?经历的平淡?……我想不出来, 也不敢想象。

自从接手这个班级, 因为知道班级学生的底子薄弱, 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环节上脱扣, 一开始, 我就有想法———既然“学生写作缺乏个性, 也在于他是在没有个性的环境中成长的。长久地接触没有个性的文化, 长久地接触低俗文化, 不要指望他能写出有个性、有魅力的文章”, 我就继续尝试把作文的修改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以求得富有个性的作文。

当我开始实施教学计划时, 现实的学生作文修改却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学生作文抄写马虎, 作文态度不端正, 内容空乏, 无话可说, 甚至有学生出现抄袭、雷同现象……导致我无法将计划进行下去。想想传统的作文教学, 往往是走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作文—老师批改的老路子, 作文题材缺乏新意, 作文教学缺少指导性的措施。简引导、简讲评、少交流、少自我修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我必须了解学生作文的现状, 多方面寻找原因并积极思考对策。

一、加强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

农村小学,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多数限于课本的对话, 很少有自主阅读的经历, 总体上阅读的量很小, 从而导致习作思维的僵化, 再加上他们写作基础较差, 若遇到生僻的文题就不会感受到写作的愉快。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长在农村、生在农村的学生家长教育思维、思想滞后, 学校图书馆不定期开放, 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的机会, 除了几本教学用书外, 很难获得课外书籍, 也就无从达到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的要求。

另外, 作文教学在实践中缺乏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相应措施, 同时, 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正常的写作教学, 使他们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教师布置文题或半命题, 学生按部就班进行草稿并作文, 这样传统的作文教学流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批改作文老套:读作文、改错字、打等第, 给学生作文套上条条框框, 评语单一, 缺乏鼓励性,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写作和数理化解题不太一样, 一般而言, 作文只有好与不太好之分, 未必有对错之别。

二、多举行课外活动, 增加切身体验的机会,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亲身体验, 缺少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的机会, 对付作文作业, 只是无病呻吟, 甚至抄袭现成的作文, 应付了事。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要采取必要措施, 如多举行与作文要求相关的课外的活动, 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有真实的感知, 这样才能写出理想的文章, 使学生也乐于作文。

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时, 缺乏对美的感知, 缺少对生活中美的素材的挖掘, 只是更多地照本宣科。要做到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 教师就要在作文的“立意”上下功夫, 自觉求得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顺其自然, 让其自然流露, 还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 往往只说“先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 把表达自我情感的机会交给学生, 这正是了解少年儿童思维特点的因势利导。

三、大胆放手,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增强学生完善作文的自信心

教师要将从传统的作文批改的误区中走出来, 在修改的基础上, 还应注意作文的评讲, 评讲时要有针对性, 要讲明每次作文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在下次作文课堂上及时地反馈给学生, 从而达到作文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 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修改中来, 尽可能把评价权留给学生,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作文修改权交到学生自己手里, 让学生自己学习修改。这样做, 并不等于教师就无所事事、可以放任自流, 其实,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这样做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还应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同时, 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技巧。

新课标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学习写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让学生将作文读给同桌听, 同桌听不听都要读, 做到自我修改与他人修改相结合, 让同桌、小组之间互相修改对方作文。“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沟通见解”。学生在掌握了方法、弄清了过程之后, 还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提高。

四、以身作则写文章,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拓展学生习作思维

“学生作文没有按照试卷上的要求完成450字, 留有好大的一段空白”, 这不能说明学生写作水平低, 我在平时作文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引导的欠缺, 也是平日作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激发和引导方法上的缺省;学生没有把这样的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不愿想象、懒于思维甚至无法思维。静心细想, 在实际教学中, 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作文抄写不认真, 一些教师大声训斥其态度不端正;有几个学生一篇作文只写了短短几句、草草了事, 一些教师大肆抱怨学生不爱写, 抱怨学生作文水平难提高;学生作文抄袭作文选, 一些教师二话不说, 随手撕去……这样的作文教学态度是在一步一步扼杀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何不因利势导, 端正其态度、诱导其思维、激发其信心?那么, 教师自身的写作状况又如何, 教师本人一年写多少“作文”, 每次作文有发自于心的下水文否?何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作文。这可能是现代作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作思维论文 第10篇

一、精布局,设创新思维之境。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兴趣和爱好又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努力地去适应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因此,每节习作课我都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创设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编写童话》这一习作时,我把预先画好的山水林屋画和剪好的十余种小动物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并用一条白布遮住。在走上讲台的同时,以极其神秘的口气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的这节习作课与以往不同,将会有很多小伙伴前来参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愿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呢?”在学生热切的期待中,我顺手扯下那块神秘的布帘,由此进入了习作的主题。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自由习作的思维,诱发了学生爱思考、敢想象的天性,变画面为文字,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他们自然“趣”字当头,“敢”字为先,落笔无阻,学得轻松,写得顺畅,在各自梦幻般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可以说,情境还给了学生一块热情的土地。

二、慧视英,树创新思维之标。在平时教学中,我大力提倡写作冒尖,引导学生超前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都把习作教学计划张贴到班级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学生学有目标。这样,语文素质比较好的同学就能提前写作。每每这时,我都会因势利导,在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们,尤其是对选材独特、立意新颖的同学,在文后为其下“你的习作真棒!……如能……效果就更好了,请试试看!”之类的激励式评语,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点拨、期望跳起来摘桃吃,把习作修改得更好。之后,进行优选,把好的文章发表在班级自办手抄报的“佳作欣赏”一栏,并通过邮箱向《小学生导刊》《中华少年》等刊物投稿,以此增强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把他们树为文棒,在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要继续努力,让他们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又让优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让成功喜悦伴着小作者的才思弃旧图新,走向作文的成功。

三、巧设题,开创新思维之源。基于我对习作教学的执著与热心,我常给学生出“六自”习作题。即让学生自由审题、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选材、自由表达、自由修改,一句话,自己想写生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他们走进作文的热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正体会当家作主的感觉。另外,我会不失时机地结合主题班队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训练题,如开学初,开展完第一次班会活动后,《我自信我能行》这一习作;在开完春季运动会后,设计《眼中的英雄》《×××你好棒》等题目让学生去练写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回眸焦点人物,我口说我心。我还会根据天气变化,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风云雨雪、霜雾虹霞……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烦写、怕写,变成了现在的愿写、想写。尤其是课内外练笔,更为学生作文创造了契机,根本不用启发,你只需蜻蜓点水式的点拨,学生便会把一篇篇佳作捧到你面前。他们或补充课文中由于某些原因省略了的有关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进行细节描写,或续写悬念式的结尾,或对某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或对文体进行变换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广、巧、妙的训练题的设计方式,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源。

四、速构思,引创新思维之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也是多元的、多彩的。这些促使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习作,有了巧妙的构思,再加之高效率的成文速度,能更好地把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流,引向更高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二十年后的我》习作时我首先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巧设导语如下:“同学们,甜蜜而美好的是回忆,让人充满幸福和企盼的是展望。20年后,你们都羽翼丰满,长大成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生么样子呢?或许你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人物;或许你博览群书,集中家之长而成为知名的作家;或许你早已荣登南丁格尔的领奖台,成为一名解人危亡的白衣天使;或许20年后,你和我一样,持一根教鞭,站三尺讲台,在做着无怨无悔的的默默育人……相信20年后的你们,个个有朝气,人人有作为,是这样吗?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勾画一下自己美好的未来。”结果班级13名同学仅用了25分钟就写出了20年后的家乡、学校、老师、同学等的变化。其中张同学在写《20年后的我》时,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老师们,欢迎来到丹丹娱乐广场,这是我从小就追求的梦,如今它实现了,让大家和我一起欢呼吧!记得20年前,我很笨,也很贪玩,父亲一再向我施加压力让我考上高等学府,我自知不是那块料,所以悄悄地跟妈妈学起了生意经,在她的掩护和帮助下,今天我成了丹丹娛乐广场的总裁,让大家和我一同感谢这位让我梦圆的母亲!下面就请大家尽情潇洒……”这样,限时而作,快速成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之流汩汩流开去。

上一篇:高速电火花线切割下一篇:脑力劳动与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