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范文

2024-09-14

80后范文(精选12篇)

80后 第1篇

如果不算夸张的话, 完全可以说, 抗震救灾以来, 全国人民在这一代身上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前景和国家的未来。欣喜之余, 我们油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何种意义上收获了新一代?是地震和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壮举, 激发了新一代, 还是这一代早已长成, 抗震救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换一个角度来说, 到底是我们重新发现了这一代, 还是我们重新发现了评判这一代的标准?

按照传统的说法, 应该是“灾难教育了新一代, 全社会抗震救灾的声势, 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 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苏醒, 并受到感召而以自己力量投入其中”。诸如此类的说法在今天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次抗震救灾确实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一面, 展示了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面。中央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临余震不断的一线, 国家第一次为普通公民的遇难而降半旗哀悼三天, 其顺应民意、凝聚人心的感召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世界各国感同身受, 这一代人岂会麻木不仁?同时也必须看到, 这种说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因决定论”色彩, 即使这一代是在外部气氛感染下奋起, 至少内心已有足以让他们奋起的因子。正如徒步进入震中的军人, 没有体力是不行的;连轴转地抢救伤员的医护人员, 没有技能是不行的;在第一时间自发奔赴一线的志愿者, 几乎与抗震救灾同步展开, 即便上代人的世界观影响了他们, 这个影响也不是单向的, 而是一种双向互动。不光着眼眼前, 更要放眼长远。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身具有的素质, 才是决定他们表现的根本因素, 这一代的内在素质才更让社会和国家欣慰, 才更有持续的价值, 才是这一代作为中华民族之延续更为靠得住的根基!

然而, 当我们对新一代的表现刮目相看之时, 也不能不对自己何以需要“刮目”才能“相看”进行深思。现代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 “刮目相看”通常是因为原来的期望低了, 所谓“刮目”其实就是重新确定期望值, 甚至重新确立评价标准。直到地震之前, 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 社会还带着忧虑的眼光看待之———因为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起步之后, 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 会不会让他们弱不禁风?他们普遍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的宠爱会不会让他们唯我独尊?他们的人生目标与大学有着过于紧密的联系, 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会不会让他们丧失合作精神?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世俗化, 会不会让他们不知何为崇高?如此等等。所有忧虑不能说毫无道理。社会的急剧转型, 人类从未经历的“独生子女一代”, 对成长中的新一代不可能不产生负面影响。爱之越深, 忧之越深, 心中越是没底, 期望自然也就越低。但正如地震在让不那么坚固的建筑倒塌的同时也显示了未倒塌建筑的坚固一样, 抗震救灾中风华激越的新一代, 以自己的所作所为, 让社会不但重新评价了他们, 也重新评价了自己和自己已习惯了的评价标准。

这一代在具体价值观上极其多样, 但在终极选择上, 有自己的坚守;这一代在生活倾向上具有全球的来源, 但在民族特性上, 有自己的传承;这一代有个性张狂的一面, 但张狂同样表现在他们奉献的时刻;这一代有独来独往的习惯, 但在重大事件面前, 他们照样会融入社会, 在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即使枝叶有些散漫, 无碍根基同样扎实!

我曾和一个5月11日因采访熊猫新闻而无意中陷入卧龙灾区受困100多个小时, 并成为当地抗震救灾“副总指挥”的“80后”记者同场作报告。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改革后一代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及其原因时, 这位“80后”的回答平实无华却又极其深刻:“有了机会, 我们才能表现, 面对责任, 我们自会担当”。

新一代在等待着机会, 机会来自上代人的信任。除了像地震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场合之外, 社会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让他们能更多、更好地担当责任, 并以出色的担当建立社会对他们更多、更深的信任?

80后还是90后 第2篇

我想,我们是有个性的。出生与八十年代末,那时改革开放已差不多十年了。十年过去,刚刚改革时的疯狂已有所消减。于是,这时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再像80年代初的小孩那么任性与拗造。我们比他们少一份拗造,于是我们多了一种个性。

我想,我们是有勇与谋的。比80年代初的人少一种冲动,比90后多一份稳重。因为我们年纪不是太大,于是我们不必承担太多;但是对比90后我们又是大哥大姐,于是我们少了一份约束。于是,我们即不冲动也不懦弱。我们有太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学会了想80后请教,我们又懂得在关键时刻保护90后。一番磨练后,我们不仅有勇,还有谋。

我想,我们已经成熟却又保持纯真。80年代初的年轻人早已长大,甚至已经有了家庭。在复杂的社会中,他们已渐渐失去对梦想的向往。而90后的孩子们,他们还在与网络游戏为友,在青涩的青春期摸索中。我们这些89年出生的人,差不多都已经18岁了。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今年要面临高考。18岁使我们忽觉自己的长大,而高考又使我们不免对未来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抱有幻想。我们正在踏出象牙塔。为此,我们变得成熟,但却仍不失童真。

80后题材热荧屏80后题材热荧屏 第3篇

讲述80后婚姻家庭故事的电视剧在市场上正呈走热趋势。从《蜗居》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大女当嫁》,都取得了收视佳绩。这些作品聚焦80后的生存现状和各种人生困惑,并在电视荧屏上营造出“剩女现象”。

反观现实生活,80后女性中确有不少单身剩女,也有一些80后正处于婚后瓶颈期,因此,生活中的矛盾和故事性愈加丰富,情感也更纠结,这成为创作此类题材作品的一个普遍社会审美心理。而且,当下“三高”特征的剩女越来越多,此类电视剧正好契合了这群受众的诉求。本月上马的剧目,如《单身“女王”》以“剩女”为切入点,展现的都市生活百态;《八十年代新一辈》讲述80后婚姻生活中两代人的情感碰撞。

另外本月还有几大亮点:

《李春天的春天》开拍

近日,被称为宋丹丹版《杜拉拉》的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在北京开机。该剧由导演于淳执导,宋丹丹、许亚军、李佳璇等主演。

电视剧讲述了职场女性的情感传奇。李春天(宋丹丹饰)在婚礼上遭遇情变,意外中认识了已婚的梁冰(许亚军饰)碰撞出了爱情火花,并最终走进婚姻殿堂。宋丹丹对大龄女性的情感演绎驾轻就熟。另外,青年演员李佳璇对观众来说也不陌生,她在《血色浪漫》《谁为爱情买单》《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剧中均有精彩表现,而她出演的电影《租期》《非常夏日》也曾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获奖。在剧中李佳璇饰演李春天的闺蜜刘青青,这是一个伶牙俐齿、直率洒脱的时尚女人。李佳璇与宋丹丹在剧中有很多对手戏。据悉,《李春天的春天》目前正在北京紧张拍摄中。

《摩登新人类》即将开机

由北京大汗天下传媒公司与桦榭集团合作拍摄的时尚都市偶像剧《摩登新人类》即将开机,胡歌、陈柏霖、陈意涵、姜超等港台及内地明星将加盟。

一群职场新人类,在摩登都城中转动成长“魔方”,在情感与事业,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矛盾挣扎中,经历了种种挫折与历练,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摩登新人类》中感性、理性、知性、野性的四个女人和优雅、痞气、酷劲、憨厚四个男人间的故事。据介绍,该剧情节跌宕起伏,戏剧化矛盾冲突强烈,是一部献给年轻观众的电视剧。

《“粥”游列国》即将上马

近日,一部讲述粥店故事的情景剧《“粥”游列国》即将开拍。

《“粥”游列国》聚焦社会热点,反映人生百态,是一个以平民视角叙事的百姓故事会。该剧风格轻松诙谐,也是一部反映当下速食文化的作品。

《“粥”游列国》将塑造一群鲜活可爱的人物形象:悻然海归的李斯特、丢失了著作的乡村作家毕有用、好心办坏事的灵动少女金灿灿,他们聚集到惠儿开办的“品味小酌”粥店。于是,随着开门大吉,各色人物走进小店,一幕幕充满的笑声的人间趣事由此上演……

制片方介绍,“粥不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必备饮食,还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融合。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环境之间都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天人合一、地球一家。粥文化需要不断挖掘和保护传承,这也是我们投拍此戏的主旨。”

2010年3月电视剧拍摄制作立项表

题材类别剧名集数拍摄日期制作周期报备机构

全职岳母302010.53个月上海容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婚姻围城282010.46个月深圳市龙霸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金枝玉叶452010.36个月上海朗运影业有限公司

八十年代新一辈352010.44个月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婆婆妈妈282010.56个月北京东方在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李春天的春天242010.46个月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单身“女王”262010.46个月北京拉风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大厨302010.46个月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摩登新人类302010.46个月北京大汗天下传媒有限公司

实习生242010.43个月北京海合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傻春362010.424个月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粥”游列国502010.33个月北京汇铭鸿嘉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想说结婚不容易202010.43个月山东省人文艺术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十年302010.58个月深圳市龙霸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岁月骄阳302010.38个月广州瀚潮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董古董奇遇记202010.33个月四川峨眉电影音像有限公司

侠盗一枝梅352010.44个月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审死官302010.66个月上海华敏泰格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洪武纪事352010.34个月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

人鱼恋242010.64个月西安美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菩提树下502010.510个月四川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

风尘误22010.33个月安徽电视台

百家姓传说402010.47个月广州华晟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中华红拳王302010.58个月广西喜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金沙302010.410个月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酸枣82010.42个月北京金尊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家国春秋402010.512个月上海颁德影视有限公司

八月桂花遍地开352010.410个月电广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十三行262010.712个月东莞市典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金陵秘事402010.49个月深圳市新原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容闳402010.36个月珠海世嘉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国色天香352010.34个月广东南方电视台

华山一九四九302010.67个月广西喜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兵临城下302010.410个月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盘龙卧虎高山顶302010.36个月延安信天游影视传播有限公司

打仗322010.48个月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青春突击202010.53个月武警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

乡村“财神爷”302010.63个月北京黑龙电视艺术中心

米脂姑娘262010.64个月西安凯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西川坝子的风流女儿们252010.48个月四川省经济电视制作中心

西部警官242010.33个月中国电影资料馆

无情道202010.33个月浙江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十八香252010.46个月汕头市金鼎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80后”批评什么? 第4篇

连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前几日,一位“70后”的朋友感慨道,现在国内大小展览,“80后”作为主角登台的情形越来越多了。这是件好事儿,说明“80后”长大了,有些甚至可以独当一面了。不过,我也很理解他所以感慨的缘由,即“80后”的青年,包括那些曝光率日隆的、在艺术领域内的各色活跃分子,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批评观和价值尺度呢?而这些似乎经历得太少的小青年,是否能够肩负起社会的新使命?

细想之下,我渐渐觉得如此的质疑实在容易变成伪命题。换言之,“80后”的价值观必须与其他时代的人迥异吗?抑或只有与前、后的时代彻底地隔绝,才是“80后”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吗?我看不然。

近几年来,“80后”的年轻艺术家已经太习惯于特立独行了,他们的唯一财富似乎就是从与众不同中获得的。然而,简单回望一下短短的人生路径,不少“80后”又的确心虚:如果真要拿阅历作为衡量,那么他们几乎就是“虚无”的代名词,有些策展人甚至还不断地撺掇着,展列那种苍白和稚嫩,以此作为“博君一乐”的噱头。可话说回来,有过酸楚、艰涩,甚至炼狱般磨难的艺术家,在这个时代又能实现怎样负责任的作为呢?平心而论,正是“虚无”和“老于世故”,在双重折磨着“80后”的身心。有一些这个年龄段的朋友也曾向我吐露,如果说“虚无”是个“劣根性”,那么他们宁愿如此下去,因为青春的艺术之神似乎真的曾向他们暗示,“敲打算盘”的日子终归不是艺术人应该的选择。

其实,“80后”的前辈们何尝没有过这般矛盾的境况?他们也曾不断困惑于生存到底是不是第一位的问题。就这点,“80后”的虚无又是真正值得的。因为,若能将这样挣扎的心绪维持,“80后”还是大有希望的。生命乃亘古的主题。“80后”中的一部分真正在思考的艺术分子,他们独立的标志或许正是如前行者那般对于这“无量诸苦”的彻悟。

然而,彻悟之余更应关注的是建设。只知逃避,不能成为“80后”的秉性。这个世界的“思想”并没有多大变化,每一天、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剔除的、古老的恶。当“80后”自认为放眼寰球之时,他们是否真切地关注过那些或美或丑的周遭;当自认为体悟民生之际,他们能否勇敢地宣布将为世界带来更丰富而绚烂的明天?如果真的需要批评的价值观,那么首当其冲的,就该是为如此多元共融的未来而奋斗。

再展开说,这就是“80后”亟待具备的、有着批判性的历史观:从俗世中学会重生,从往昔中习得教诲,进而为共同生存的土地,添加崭新的艺术力量。惟其如此,才知道我们为何创作、为何批评,为何又要建设。当庸庸碌碌,或者惊天的宠辱袭来,我们也才能明辨是非,知晓怎样做到不惑于外物。当然,这些都已远远超越了“80后”的年龄限制,指向的是人类造物的终极归宿,成为我们永恒追寻的理想。批评,就是为了无限趋近于它。

落实到操作上,当“批评”开始,我总能忆起19世纪英人兰陀(Landor,W.S.)的几句诗行:他迷失在欢乐逝去的时候,迷失在自然喝令着人们遵命、听话的时候,“I see,and know not why,Thorns live and roses die”,他明白,不过又在询问,为何如此?——“玫瑰枯萎但刺儿却在”。批评不是掐灭鲜花的刀剪,批评更不应该只有刺。斗争那丑陋的,是为了犁田、播种,挑衅那无知的、自负的,是为了给智者、贤人留出通道。然而,更关键的是,应该给恶从善的包容,给愚昧向往光明的可能。

那,“80后”该做什么?是的,请揭露那些虚伪的,挑战那些专断的,激励那些病馁的,鞭策那些后进的!惟其如此,夫复何求?

段君(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有时候跟一些对批评还有兴趣的艺术家朋友聊天,他们会很直接地问道:你们所谓“80后”的批评家在主张什么?观点是什么?跟老一辈批评家有什么不同?你们有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面对尖锐的发问,我们不能支支吾吾,这是从事批评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新一代批评的建立,同样是告别老一辈批评家的过程。告别老一辈批评家,就是与过去拉开差距,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要求,也是老一辈批评家中开明人士的愿望。在很多场合,我都听到了这些批评家对年轻人寄予期望的表达。

在我的批评观里,差异是一个始终强调的原则。业内通常把我们这一代称为第四代批评家。第四代何以成立?我想我们首先应当非常清楚,自己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筹码,向老一辈批评家说再见。我们这一代人批评观点的建立,必须依靠我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基于现实经历对未来的想象。我们的现实经历是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批评家?

1980年前后出生的、有志于美术批评的年轻人,现实经历对其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大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我自己来讲,1990年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新的技术对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年轻人对新技术的主动参与。新技术在视觉艺术或图像层面对日常生活最大的改变,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早期的电子游戏荧屏,后来的网络图片视频,以及现今正迅速扩张的录像监控画面。

电子媒体(包括电子游戏、电视等)图像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我在这里主要描述一下网络图片视频,以及监控录像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逐步普及,当时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可能是中国最早、最快上手网络的一代人。对网络各个层面的精深体验,是老一辈批评家无法体会的,网络并非单纯获取信息这么简单。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网络上低像素的电子图片和视频,已经构成年轻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视觉景观,我们年轻批评家必须在这一领域确立自己的批评优势。老一辈批评家的长处在于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深入理解,家国理想也从来都是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我们不能弃之不顾。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对政治社会历史的了解,最终是为了建立我们自己对当下的判断。

最近我一直在观察绘画模拟电子图片或视频的现象。我认为绘画的前景不是题材更新,也不是风格的翻新塑造,而是与未来如何建立联系,绘画图像如何与新技术结合产生当代视觉景观。低像素的网络图片或视频,已经制造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图像,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此紧密,对此熟视无睹或重视不足,都意味着保守。在年轻人的生活中,虚拟的网络图像甚至已经构成更大的现实。而网络图像除了因技术和传播存储等特点造成的新视觉景观,更重要的是网络图像能够穿越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稀释长期纠缠不清的文化冲突问题。

理想的网络未来,在于无障碍的图像传递,尽管目前网络图像的传播还受到很严厉的监管,但它的技术天性是反对任何限制的,而且目前以更新技术突破监管限制的能力已经很强,无界浏览很容易。网络是人类迄今为止能最大限度分享的新技术,它可以超越对立思想,典型如中西文化问题,它已经耗费了过去无数学者的精力,我们年轻一代批评家更不能在这一问题上转圈。中西文化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课题,它形成时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变化的缓慢,以及信息渠道的狭窄。学者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或图像,构建想象中的中西文化模型。而网络将信息来源无限化,迫使学者重新评估过去建立的文化模型,新模型却开始进入流动状态。更重要的是民众对网络信息,尤其是图像更为直接的观看,已经可以形成更为个人化的直观判断。文化对立问题在海量的观看中被模糊化,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真正被稀释。但效果如何,尚需假以时日。

因为兴趣的关系,我对监控录像的画面有持续的关注。除了很多新媒体艺术对监控录像的直接使用,我也关注用其他传统方式,比如绘画或摄影对监控画面的模拟描绘。监控录像因为储存空间的限制,它的画面同网络图像一样,也呈现出低像素的面貌。电子或数码媒体的特殊视觉,对图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当然更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它们对人类心理和活动行为的干涉。在我们这个时代,监控录像已经逐渐扩大化,在车站、宾馆、政府、电梯、地铁、赌场、医院、学校、银行、工厂、商场、公路、机场、加油站、办公室甚至卫生间里,每个人都在监视下工作和生活,这种感觉有点像年轻人在老一辈批评家的注视下进行批评一样,时常让我们感到焦虑。

技术中性,监控平等,年轻人同样能够通过如同监控录像般的艺术系统,观察和窥探老一辈批评家的工作。告别老一辈批评家,是一句口号,是为了更好地延续批评事业,它应当是建设性的。我从来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在我们年轻人对自己的时代进行判断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具有更强的信心。

盛葳(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从2007年艺术批评家年会“当代艺术意义再讨论”,到今年初当代艺术文献展研讨会“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主题,联系上下文看来,艺术界和批评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都在“雾里看花”,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更难以谈得上判断,于是学界急切地希望厘清一些线索。批评家们为此所作的贡献值得尊重和肯定,然而各种会议的召开和活动的频繁举办,却也难以把握中国当代艺术诸问题,解决之道当然也就只能落在纸上谈兵。

论及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的发展,最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或许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在。但情况或许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振奋。原因一方面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依然笼罩在上一辈艺术家“后文革”图像范式的阴影中;另一方面是创作观念的简单化,像“卡通一代”、“图像转向”这样的创作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而言,不过是在表现对象上有变化,但本质上依然未能摆脱“反映论”限制的尴尬。或许这无法简单地通过一代人的创作来解决。无论如何,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也有一些新的倾向是值得注意的。譬如,对个人体验的再现,对自己成长经验的碎片化描绘是具有共性的一种倾向。这些作品的画面氛围大多显得相对阴郁和自闭,在具体处理方式上与艳俗艺术、玩世艺术所具有的明亮、鲜艳的视觉效果大相径庭。在画面结构上,缺少英雄主义的布局,转而呈现为片断化的非联系性组合。这些画面有悖于常人所持有的“独生子女优越论”,该论点认为这一代人无疑都是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状况下长大的。然而,事实上,这些作品的画面给人的感受恰恰与上述论点相悖。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年龄、社会环境和实际成长经验的差别。如同年轻一代难于理解政治生活在前辈艺术家创作中的必要性一样,前辈艺术家也无法对“孤独成长”这一事实感同身受。从宏观层面上看,从“外拓”到“内省”的变化也符合现代人在居住城市的不断扩张、人生轨迹不断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当下语境中重寻、解放个体自我的生存理想。

伴随着中国整个20世纪和新世纪初叶的历程。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矛盾、1980年代刘骁纯“重建中国精英文化”的呼声,一直到目前“审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脉络。或许这也是一个“85新潮美术运动”的未尽之业,尽管在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总结“89现代艺术大展”上,抽象类的绘画占据了展出作品总量的10%,但它却未能形成主流,批评家的关注点也更多地聚集在社会性的作品上,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观点可为佐证。今天,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讨论和抽象艺术的活跃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势态之一。这一点,或许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错位现象,眼下在欧美已然学院化和商业化的抽象艺术在中国的语境中却转变为一种非常具有当代实践意义的艺术——由时空原因造成的这种移位现象,我们在易英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到。在《学院的黄昏》一书中,他认为中国现代艺术家的自律是从1980年代中国艺术家对古典主义艺术的学习中获得,而不是如西方艺术史中那样由批判现实主义来承担的。或许,正是抽象艺术这种疏离具体社会现实的象牙塔,符合了建立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想象。

“审美现代性”进入艺术批评家的视野,是这几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热点之一。就近段时间的实践看来,就有殷双喜、李旭、高名潞等批评家和策展人策划的多个抽象艺术展及多个“抽象”主题的研讨会召开。因此,“审美现代性”和“抽象艺术”成为当前艺术创作和理论的一个新焦点。从民国时期开始,它如同一根隐性的线索,

在抽象艺术以及几乎中国当代艺术的所有层面中,无论是作为图式的“东方”,还是作为思维方式的“东方”,都有勃兴的趋势。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入境:中国美学——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东方想象:2006年首届年展”、“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主题展‘东方’”等,都与此直接相关。尤其是最近两年,“东方”在实践和理论的多层面形成为一种迅猛的趋势。一方面,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强度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国际交流中,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而更多地认同本土文化所致。对于艺术家和批评家而言,采取此视角的主要有如下两类。第一类是有西方留学或工作经历,他们能更容易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认同“东方”文化,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最容易把握的艺术策略;第二类是官方主流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对于他们而言,“东方”是与新世纪中国崛起的文化政策直接相关的内核。对于倡导“东方”的“海归”人士而言,“东方”是他们实现自我身份的途径;对于“东方”的否定者而言,西方现代化是一种有效的批判性力量。无论如何,当代艺术的创作都是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能否通过“东方”的思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并不在于使用多么“东方”的符号,而在于将“东方”的深层思维方式方法论化、当代化和视觉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创造出日本“物派”(MONO-HA)这样的艺术并非那么容易。

卢缓(上海美术馆研究人员):“80后”艺术批评,是“80后”艺术这一概念的派生产物。当“80后”艺术开始以一种事实形态,而不是理论形态的称谓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时,这一现象在艺术批评领域的自然延伸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正因如此,“80后”艺术批评这一概念在产生初始不仅被预设了价值立场,而且被预设了特殊的连带关系。

“80后”概念的产生是学术界基于对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学问题——即由独生子女政策与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共同影响的一代新人,以及由社会学问题所引发诸多现象的认识和阐释。然而,这一热点问题却并没有成为一个显学,关注者众而研究者少。对于“80后”问题的研究并非完全基于一种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的考量,或者说,这一问题本身虽然有着其学术意义,但是被提出与展开的动机和策略,却是时效性需要的产物。

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即中国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绝大多数有着学院培养的背景。虽然中国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领域的社会现实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以致毕业者面临了重新的选择和转型,但是它却决定了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尤其是从事当代艺术的年轻艺术家本身便是当代艺术体系内的产物;虽然可以从视觉形象与符号语言上寻找到诸如卡通化、动漫化等诸多被归纳为“80后”艺术形式特点的元素,但是却无法抹杀“80后”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式,都是在当代艺术(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现实。可以这样说,“80后”艺术中被归纳出的种种特质,固然有着艺术家本身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的影响,但也是预先习得的思维方法与符号选择、运用方式与表现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目前的当代艺术中,可能存在着“80后”的问题与观念,却并不存在所谓的“80后”的方法。他们存在与展现的情境,仍然是由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经验所构成的、既有的、并仍然在发生效力的方法性语境,对于一批还在成长中的艺术家而言,以年代为标尺的群体划分只是一种权宜之计,“80后”艺术的学术概念势必有待整理与发展,甚至被更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概念所淘汰。

我们有理由认为,“80后”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基于当代艺术记叙与阐释的需要,毋宁说是在日益火热的当代艺术市场的“促使”下所产生的指代,一种基于市场定位与差异化的迫切需要而创造的市场化品牌。当越来越年轻的艺术家、在刚走出校门便迅速进入到热闹的流通体系中时,绝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对于自己的创作与定位有一个冷静的认识和反思,以至于非常轻易地接受既有的创作观念方法论的现成改造,成为了某种程度上这个已经被预设的“自己”形象的代言。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用在年轻艺术家身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样作用于之前已经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一方面,成熟艺术家对于艺术符号的话语权占有及其业已发生效力的言说体系,可以有效地转化甚至消解这种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尚未形成自己固有面貌的年轻艺术家而言,这种对于当下文化特质的归纳与投射,不但有着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艺术尽快地在当代艺术的话语体系中产生意义,进而是效益。排斥政治、消解崇高、去专业化、卡通艺术等等特质部分适用于年轻艺术家自身的想法,而更多的可能是接近于他们按照当代艺术“解题方法”所得出的“标准答案”。这一答案又在经营机构与媒体,有意无意的强调中反过来凸现了“80后”一代所被赋予的文化身份,导致了事实上的“80后”在概念与实体上的互相强调。

与“80后”艺术的情况相类似,“80后”艺术批评的概念同样被赋予了如下的连带关系:首先,与技术变革、尤其是网络平台发展所带来的批评风格与话语形式转变的天然关联。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更大范围艺术批评的参与提供了便利,进而从批评主体与言说方式上消解了艺术批评的精英化倾向。与此同时,艺术批评的门槛降低也导致了更多情绪化、口号化等负面现象的出现,而这种现象在对于当代艺术批评有效性的讨论,逐渐深入与当代艺术批评话语构建逐步展开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艺术批评领域的现象与年轻一代的艺术批评参与者构成了潜在的对应关系。

其次,“80后”批评被认为与“80后”艺术的阐释、评价天然关联,并由于关联场域的影响被赋予了基本类似的价值立场。受到一种类似与“自我言说”观念的影响,“80后”艺术批评家被认为与新兴的“80后”艺术具有天然的话语权,这种基于知识体系与价值标准一致性的假设,赋予了“80后”艺术批评同样“年轻”的问题领域与关注对象。应该承认,这种认识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对于“80后”艺术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短期性需要与策略性意图的产物,因而“80后”批评如果接受上述的话语逻辑,便很容易成为制造“80后”意义的共谋。进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一类基于大众文化理论与时尚文化观念的,更注重实践感受与话语阐释认同,而不是大众文化学科背景的学术考察,一种对于“80后”艺术问题更侧重于“立言”而不是“批判”的“80后”批评将成为各方面的需要与宠儿。由此,被定义了的“80后”批评仅对“80后”艺术创作产生效力,以致受到“80后”名义下的那些价值描述在话语和对象上的双重限制,进而成为艺术生产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再度审视“‘80后’批评什么”这个问题时,重要的不仅仅是内容、方法与话语,而是艺术批评如何在当代艺术的体系中更好地发挥其批评作用。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80后”,既然是一个预设的概念,又岂在有无之间?

朱小钧(中国文化报美术部副主任):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批评注定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领袖,但青年人可以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因为部分有效合理组合之后的力量远大于出色的个体。我认为大家只有抱团前进,集体发声,才可能在信息量激增的当下发出最强音。“集体发声”也是我策划展览“青春纪”时的操作方法:我邀请了7位兴趣相近的青年朋友共同讨论和阐释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并将大家的批评文章结集放在画册中;在展览现场,每张作品旁边也有作者的创作构想和不同批评家的作品分析,我试图利用这种“多重解读”,让观众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今天的当代艺术,模仿和挪用正在成为标准模式。许多当红艺术家的图式都从国外模仿而来——就像王菲初学卡百利和比约克一样,从声音到造型的挪用,成就了这位亚洲偶像——而在当代艺术界,里希特的艺术作为一个标本,也影响了一批中国艺术家,不过还好,批评界的前辈们还没有像罗大佑那样的感叹:“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

青年艺术家群体面对的情况则更复杂。网络时代,信息数量的剧增和传播速度的迅疾,使得青年人要面对更多选择,有时甚至无所适从,标准在不断地被模糊,规则的端口也变得多元,消费主义成为一种现实的态度——而作为消费主义集中体现的“流行性”,则促使市场上的“流行风格”直接影响了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走向。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了众多似曾相识的作品,有的几近“雷同”,把这种“雷同”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流派”的做法变成了市场惯性。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很不负责的。

作为个体的青年艺术家,很多人选择了“多元化”的创作方式,摄影、绘画、雕塑、多媒体都乐于尝试,高产量创作,频繁参展,不再依靠个性化的“图式”取胜。我们很难从一两幅作品来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而是要持续地关注和研究。

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对青年艺术家的研究和评价系统,否则今天新一代的艺术家的评判和筛选标准很快就会被画廊和拍卖行所左右。在应对同市场争夺话语权的“博弈”中,我们其实充满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独立批评,拒绝广告文字。殷双喜等数位都在公开场合对此观点明确,青年批评家亟需形成自己的独立背景,尽快建立起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讨论和阐释框架。

从最早的巴黎到当今的纽约——越来越多的表征显示,下一个中心在北京。“全世界都用贪婪的目光看着中国”,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主席克劳弗两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这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如果说当代艺术有“阴谋”的话,那么青年艺术家群体将承担起“破冰”重任。

中心转移的表征之一,即是市场的“热钱”急速增长,这使得青年批评家和策展人在寻找赞助方面机会更多。只要有好的学术性展览规划,现在比10年前更容易找到资金来举办。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在价值标准和判断多元化的当下,如果说那些知名大牌们愿意摆谱谈价,青年艺术家则更容易和策展人达成一致意见——大家都在寻找机会。用学术展览表明立场,是建立评判标准的方法之一。

80后90后高三作文 第5篇

张扬如怒涛卷出千堆雪,个性似暗柳末梢如钩月,成熟像傲立风雪含香梅,优雅是花开茉莉一点香。

我们是初醒的晨露,灌醉了拂面的清风。懵懂的心灵清澈,灵动,唤起睡眼惺忪的世界,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太阳的注视下,显得熠熠生辉。简单,纯洁,使整个花园跳动着璀璨的星光。

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看世界,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悬浮的一粒尘埃,也恰好填充空气为背景的画面的空虚;那呕哑的一只飞鸟,却也刚刚打破天空灰蒙蒙的死寂,昏暗中透出一种深邃,深邃而凸显一丝神秘,令人神往,引人遐思。蓦然,才发现,我们都还是孩子,一个不谙世事,有着天马行空般想象的孩子。

躺在碧得欲滴的草地上,那一抹新绿仿佛流入了心底。我们正如沐浴阳光的小草,渺小而不甘落后,平凡却热情四溢,柔弱亦经得起风雨。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梦想是我们的动力。我们不甘心被时间的洪水冲走了卑微的影像,我们要用舞动的身姿秀出独特的自己,用坚定的步伐奏出梦的旋律,用灵魂的歌唱展示青春的活力!

我们,自信而不自负,活泼又不失风度。我们捎带风的狂傲不羁,又携手雨的温润与平静;我们内心荡漾着水灵动的涟漪,更蕴含着山的稳重与聪智;我们如水晶般的简约,亦有夕阳漂染下彩霞的绮丽。虽然小时候常听的童话已幻为泡沫随小美人鱼被打散在无情的.浪花里,但我们却正用行动为自己心中的神话续写一个美满的结局。不甘在世俗的网中随波逐流,便甘愿化作天空的一缕羽衣,守护属于自己的一抷静谧。因为追求而坚忍,因为坚忍而显得稳重,因为稳重而散发唯美的气息。于是,我们便编织出了夕阳下漂浮着的五彩斑斓的梦。

当平凡的我们赶上了不平凡的时代,我们便又了更广袤的空间。计算机飞速地更新换代,让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这些咬着鼠标出生的孩子们,在虚拟的空间里驰骋,玩味着或真或假的信息,编织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非主流的骄傲崛起,更彰显了我们追求不平凡的特质。郭敬明那伤感的文字,是细腻心灵的呢喃低语,那黯淡颓唐的画面,可知是敏感心灵的冷静深思?

有人说我们叛逆,可我们只渴望独立自主,哪怕经历风和雨,也要向海燕一样拼搏努力;有人说我们轻狂,可我们只渴望秀出自己的豪迈,哪怕遭遇流言蜚语,也要像青松一般傲然挺立,展示飒爽英姿。

“60后”在左,“80后”在右 第6篇

偌大的餐厅里,早已经坐满了人,我举目四望,看不到一个熟识的,只好在距离门口最近的地方坐下。已经有4个女孩围在桌子旁,她们看起来都那么青春靓丽,说说笑笑,标准的“80后”一代。

不一会儿,看到这张桌子还有空位置,又过来了4位女宾。嘿,巧得很,看她们的年龄,都在40出头了,应该是“60后”无疑。

左右这两拨人,我全都不认识,人家自成一个小团体,说笑热闹,我并没有扫兴的感觉,当一个旁观者,也蛮有乐趣。

每当一道菜上桌,“80后”们总是毫不客气,小手轻轻一挥,盘子就转到她们面前,比如那道女人们都喜欢的菜——松仁玉米,再转回我这边时,基本只能看得到盘子底了。她们抢着吃一道菜,往往是因为能美容、减肥。

“60后”们吃菜不多,基本也不动转盘,看到有萝卜和南瓜一类的素菜端上来,会互相提醒,客气地谦让:“吃吧,这个有营养,对身体好。”

“80后”们大口喝着雪碧,议论着谁在哪工作,谁已经买房了,谁出嫁了,谁又娶了,谁打算跳槽。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是一副五彩绚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切似乎已成定局,卻又因为年轻,如果愿意,还可以重新洗牌。

“60后”们慢慢嗑着瓜子,脸上挂着淡定的笑,她们问候彼此的父母和老公,说孩子在哪上学工作,有没有对象。已过不惑之年,对很多名利都已渐渐看开。正聊着,忽然想起从前的一件趣事,笑着叫彼此的绰号,然后感慨着说:“真快呀,日子只轻轻一晃,都这么多年了。”

“80后”们,彼此忙着留QQ号、手机号,约定什么时候大家再聚会,或者去哪旅游,或者呆会儿散了酒宴,再去哪K歌。

“60后”们,在手机上慢慢输入对方的号,笑着说,以后常联系呀,听说广场有个中老年舞蹈班,咱们一起去学。或者,你家儿子还没对象呀,想找什么样的,我给留心着点儿,一定找个好姑娘。

挖掘“80后”潜力 第7篇

关键词:“80后”,潜力,激励,管理

0 引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开始接轨;以及对大学生扩招教育政策的调整, 这些时代背景造就了“80后”他们所独有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发展, “80后”逐渐进入社会劳动生产力大军, 也是由工业化社会转向知识型社会的过渡期, 他们逐渐进入社会, 并发挥着中坚力量, 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 正是伴随着“80后”这一群体的崛起, 许多企业管理者把以前积累的很多管理方法用在“80后”身上才猛然发现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所以, 如何管理并挖掘“80后”潜力的课题就摆在了每个企业管理者面前。

1“80后”的特点

1.1 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80后”基本属于知识型员工, 他

们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 具有较高学历,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大多个人素质较高, 视野开阔, 求知欲强,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他们适应能力也较强, 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能尽快适应工作、学习新技能, 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效率。

1.2 注重具有功利性地实用价值“80后”出生的历史背景造就

他们这一群体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等等都极大的影响到“8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造成家庭对小孩的极度宠爱和过度关注;自小就成长在宽松的生活条件和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下, 造成“80后”对物质生活享受要求较高, 表现出注重物质利益, 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1.3 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分析, 当一

个人的匮乏性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时, 那么他的更高级的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逐渐占据主导地位。“80后”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时代, 并且大多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 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 喜欢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扬, 实现心理自我价值的满足。

1.4 跳槽频繁, 缺乏忠诚“80后”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占有特

殊生产要素———知识, 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 这就决定了他们有资本有能力去选择工作;同时, 从小就养尊处优的他们对物理工作环境也很重视;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公司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具有特殊要求。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他们会很容易地寻求新的职业机会。

2 充分挖掘“80后”的潜力

2.1 抓好人才测评工作在特殊环境下成长的“80后”优点很明

显, 缺点也较突出。比如, 现在“80后”已经开始步入社会, 并逐渐形成社会主流, 但是毕竟还年轻, 工作经验比较少, 社会阅历比较浅, 个性比较突出, 对于企业来说, 要找到合适的人才确非易事。因此, 企业在招聘时, 应针对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招聘方式。现在比较流行的情景判断测验就是不错的选择。这一测验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选拔“80后”, 让不同特点的“80后”匹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

2.2 形成心理契约抓住员工的心心理契约强调在员工与组织

的相互关系中, 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 还存在着相互期望, 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80后”强调个人价值, 自尊心强, 强烈要求独立自主, 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作为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 并让他们参与重大任务, 给他们机会表现自己;真诚地关心员工, 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 而且要关心员工的生活, 随时注意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 让员工在公司有温馨、温暖的感觉;开展娱乐文体活动, 以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 人们从内心深处是反对被“管理”的, 尤其是对于有个性的“80后”, 他们在各种规章制度束缚和监督严管下, 可能丧失他们本应该有的激情和创造力, 管理者应该适当放手, 充分相信他们, 给予他们一定自由权, 达到“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境界。

2.3 通过MBO (目标管理) , 激励他们的潜力针对“80后”富有

激情, 有创造力, 自我表现欲望极强, 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己价值的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MBO (目标管理) 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80后”可以借助MBO来证明自己, 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通过MBO来挖掘他们的潜力, 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并最终实现企业赢利的目的。通过目标管理, 让“80后”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提供机会给他们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将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2.4 以人为本, 实行员工弹性管理现在企业特别注重人, 关心

人, 实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人的个性。著名的Google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公司的员工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完成, 不会强迫每一个人都得呆在公司, 坐在格子间完成任务;公司的上班时间也是不固定的, 只要你能在规定时间内把固定的工作任务完成就行;员工在上班时间可以到处走动, 互相交流, 谈话内容可以与工作不相关;公司为员工免费提供咖啡, 提供点心等自助食品。现在的“80后”崇尚自由, 好彰显个性, 不喜欢被约束, 对公司的条条框框比较反感, 对上级也不畏惧, 所以对于“80后”的管理尤其适合借鉴Google公司的方法, 尊重“80后”个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激情。

2.5 为“80后”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企业管理者在设计培训

课程时必须考虑到“80后”的典型特点, 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课程内容, 选择培训方式, 使“80后”能尽快顺利融入团队。对于“80后”员工, 在设计入职培训的内容时, 可以在传统培训内容基础上, 注意将对企业的忠诚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岗位相结合, 将个人工作能力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在培训方式选择上也可以更“现代化”一点, 比如:博客、E-mail、MSN、QQ及QQ群等都是“80后”经常接触使用的工具。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学习与新颖的培训方式, 相信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6 实施“青蓝工程”现在很多企业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掌握

了丰富经验的员工年龄比较大, 有些甚至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 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几十年,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看问题比较准, 解决问题也快, 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无价之宝, 但他们有些时候也会因此变得很固执, 不愿意做出变化, 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于“80后”来说, 由于他们刚进入企业, 还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方法, 处理事情还不够成熟, 但他们年轻, 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激情。鉴于以上两代人的特点, 企业可以实施“青蓝工程”, 为每一位新员工有针对性指定一位老师傅, 让他们跟着这些有经验的师傅在一起学习直接的经验, 对于他们快速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7.

[2]余桂玲.“80后”员工管理要点.载《消费导刊》.2008.4.

[3]张雯.如何面对“80后”员工管理的挑战.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7月号下.

[4]张雪松.“80后”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计.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4月号.

[5]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6] (美) 罗伯特.L.马西斯 (RobertL.Mathis) 约翰H.杰克逊 (JohnH.Jack-son) :人力资源管理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潘新新.80后员工的特性及其多元化激励措施.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 (上旬刊) .

80后 第8篇

“80后”, 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多为独生子女, 覆盖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年轻一族, 在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的消费市场。这些人成长于消费环境复杂多变、商品文化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文化环境中, 同时“80后”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 使“80后”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全新迥异的生活理念和鲜明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 合理消费取向指导下的时尚消费

“8 0后”消费者成长于各种时尚要素交织、突出潮流的经济社会, 传统消费观念在新兴宣传媒介的影响下受到了莫大的震撼, 他们喜欢走在消费潮流的前端, 对各种时尚商品充满渴求和欲望。调查显示, 接近46%的“80后”消费者认为时尚消费更符合他们的消费方式。

此外, 因特网的出现, 也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购物迎合了“8 0后”快节奏的生活, 前沿化、时尚化的消费观念, 网上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也愈加成为“8 0后”消费者的购物新选择。

2. 追求自我成熟表现与消费个性心理的个性消费

在调查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20.1%的“80后”消费者的对消费方式的选择倾向于个性消费。“8 0后”消费者在成长过程中商品广告和网络语言充斥, 在网络和社会的影响下, 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的需求多样化, 消费复杂化, 买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 选择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的产品, 注重自我感受。他们选择商品的标准不是质量的“好”或“不好”, 而是“喜欢”或“不喜欢”, 他们的消费主张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3. 花明天钱, 圆今天梦的超前消费

调查发现,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 “8 0后”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物质追求上更加感性化, 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超前消费已经被“80后”消费者所广泛认可, 他们敢于“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

80后”信贷消费的比例也相当高, 刷卡、透支已成为很多“80后”的日常经济行为。有研究人员分析认为, “80后”的消费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家长们的默默奉献, 另一种信心来自他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确信。

4. 通过品牌形象来引领生活目标的品牌消费

“80后”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品牌意识, 调查显示46.1%的“80后”消费者认为名牌“代表时尚、提升品味”;37.5%的“80后”消费者认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品位的标识”。

“8 0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标准不是品牌的历史和价值, 而是品牌形象给自己的感觉, 他们通过品牌信息来引领生活目标。耐克的“Just do it”、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的品牌形象与“80后”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形成了有效地契合, 为他们提供了新生活形态的指导, 品牌本身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价值理念。

二、“8 0后”服装品牌忠诚度现状

1. 品牌忠诚度的含义及其价值

品牌忠诚度是指由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使消费者对特定的品牌产生感情依赖, 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 多次表现出来对某个品牌有偏向性的行为反应。它是一种行为过程,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品牌忠诚度是顾客对品牌感情的度量, 反映出了一个顾客转向另一个品牌的可能程度。

品牌忠诚度可以提升品牌价值, 品牌忠诚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降低营销成本, 增加利润:营销中著名的“二、八原则”, 即8 0%的业绩来自2 0%的经常惠顾的顾客, 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仅是开发一个新客户的七分之一。

(2) 易于吸引新顾客:根据口碑营销效应, 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 因此一个满意的、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顾客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3) 提高销售渠道拓展力:拥有高忠诚度的企业在与销售渠道成员谈判时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经销商需要通过销售畅销产品来盈利, 品牌忠诚度高的产品更受欢迎。

(4) 面对竞争有较大弹性:现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忠诚度高的品牌, 由于消费者改变的速度慢, 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发新产品, 完善传播策略。

2.“80后”消费者服装品牌忠诚度现状

品牌忠诚度是品牌忠诚程度的度量指标。笔者在文献研究基础上, 结合“80后”特点, 通过对天津地区158名 (男67、女9 1) “8 0后”服装消费者忠诚度的实证分析, 归纳出其品牌忠诚度现状:

(1) “80后”消费者中有超过一半 (53.16%, 84人) 是无品牌忠诚者。这些消费者会不断更换品牌, 对品牌没有认同, 对价格非常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80后”消费者追求时尚和张扬个性的心理。

(2) 习惯购买者在“8 0后”消费者中同样占有很大比例 (1 1.3 9%, 18人) 。该部分消费者对品牌没有表示不满, 有固定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购买时目标明确。但是促使他们作出选择的原因可能是某种产品的价格优惠、广告宣传、独特包装, 购买其他品牌的服装不方便, 习惯购买某个品牌, 销售促进等。

(3)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 3.9 3%是满意购买者。他们对品牌已经比较满意, 而且已经产生了品牌转换风险忧虑, 也就是说购买另一个新的品牌, 会有风险。但是他们的购买行为会受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影响, 卖场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4) “80后”消费中情感购买者所占比例最小仅有10.13%。这一层次的消费者对品牌有特殊的好感, 欣赏产品的广告, 品牌是他们情感与心灵的依托, 他们的购买行为不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这类产品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 且不易被取代。

(5) 调查同时显示真正的忠诚购买者只有很少一部分 (11.39%, 18人) 。这一层次是品牌忠诚的最高境界, 他们不仅对品牌产生情感, 甚至引以为骄傲。他们对品牌产品的价格不敏感, 关注品牌产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出现质量问题时, 也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忠诚度, 同时会向他人推荐忠诚的品牌。

三、基于“80后”服装品牌忠诚度现状的品牌忠诚营销策略

品牌忠诚营销是指企业围绕建立客户忠诚而全面展开的各种市场活动和策略。忠诚营销是一种销售策略, 旨在通过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相互沟通, 使消费者产生对产品或企业忠诚和信任, 使企业提高消费者忠诚度而获得长期效益。因此, 品牌忠诚营销的目标是赢得并维护品牌忠诚消费者, 同时提高销售量和品牌的价值。

1. 服装品牌塑造鲜明的个性, 提高顾客认知度

“8 0后”消费者张扬个性, 追求个性化生活, 他们选择服装产品时更喜欢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他们认为选择品牌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展现个性。耐克的运动装备定位于年轻消费者, 耐克的“Just do it”独特的品牌个性将“80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品牌才能与他们形成共鸣。

服装企业需要创建与“80后”消费群相似个性的品牌, 将“80后”生活中的一些个性元素与品牌诉求结合起来, 融入产品研发和传播策略中。同时将品牌形象与“8 0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价值观有效的契合, 增加“8 0后”消费者的认可度和信赖度, 增从而提升品牌忠诚度。

2. 服装款式打造流行时尚, 提高顾客感知度

注重时尚, 关注流行也许是“80后”消费者最重要的消费特征, 他们追随时尚、新鲜、前沿的消费潮流。鉴于“80后”消费者的时尚需求, 一方面要使服装产品的款式、外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努力塑造出别具特色的产品风格, 另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策略向目标“80后”消费者传达时尚风格, 企业应该围绕时尚来展开营销活动, 使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向“80后”消费者传递这种时尚信号。

3. 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顾客满意度

产品质量关系着品牌的生死存亡, 如果产品质量出现下滑, 那么品牌忠诚则很难继续维持。可以说, 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 都要依靠产品的质量。一块响亮的品牌, 必须是由过硬的产品质量作为基础。企业在保证最基本的服装产品质量同时, 调整结构, 从制作方法、制作技能以及原材料的选择等层面下工夫, 从这些基本方面提升产品的质量, 从而达到提高顾客对服装产品的满意度, 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可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4. 持续创新, 提升品牌价值

“8 0后”消费者群体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 其品牌偏好和价值取向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作为面对“80后”的品牌, 要注意不断地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 不断保持创新, 保持对“80后”市场的灵敏嗅觉。对于“80后”消费者来说, 只有不断变化而不背离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品牌才是让俺们能够继续追随的品牌。

5. 采取针对性特色的娱乐营销

“8 0后”消费者在消费上的娱乐倾向较为突出。有关研究表明, 娱乐是“80后”新一代消费者的业余生活的主题, 娱乐消费占他们日常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80后”消费者玩的时候更希望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们这种娱乐消费带来的娱乐营销。娱乐营销即借助娱乐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与消费者实现互动, 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 从而促进产品或服务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

6. 注重顾客关系管理, 提高顾客忠诚度

顾客关系管理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它选择和管理最有价值的顾客以维持并发展与其一种长期的相互受益的关系, 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是顾客的资源价值管理, 通过对顾客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企业内部达到资源共享, 为顾客提供更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 吸引和保持更多的顾客, 通过更有效地管理顾客关系, 可以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企业可以向“80后”消费者展示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 传达新产品的消息, 建立顾客信息反馈系统, 顾客的新需求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 顾客对产品或品牌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代表品牌利润源泉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产, 品牌忠诚度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利润, 提供应付激烈竞争威胁的时间。品牌忠诚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中心结构, 品牌忠诚关乎企业的营销战略, 对品牌忠诚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玲吴杰:解密80后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2]康俊:8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营销学苑

[3]瞿艳平程凯: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论品牌忠诚度

[4]王元勇王增明:强势品牌创建与发展[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2

[5]冯军孙习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忠诚营销理论及其实施

[6]邢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对服装品牌忠诚者营销策略的几点思考

[7]Christian Gronroos,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M].McGraw-Hill/Irwin

“80后”何必自我指认? 第9篇

这样看来,“80后”这个词在艺术界的大红大紫就有些让人莫名其妙。从群体划分的逻辑来看,“70后”、“80后”、“90后”显然是以年龄为标准,而不是像英国的“YBA”一样以“艺术”本体为主要依据。那么,是什么使得“80后”艺术家成为一个艺术圈广泛议论的名词?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媒体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开始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自主盈亏,从高度统一走向各具特色。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媒体生存的重点。因此,“制造”焦点逐步取代了“发现”焦点。“80后”便是这一过程的直接产物,如果不是“80后”,或许也会有别的类似名词诞生。

其二,是市场的力量。回顾10年来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70后”、“80后”与艺术市场兴起的时间基本一致,并且有着直接而巨大的联系。随着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天价”艺术品之外的、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家和作品;另一方面,刚走出学院的艺术毕业生也需要一种群体性的认同、共识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求生存之道。

我们很难从艺术观念、艺术创作、艺术品的角度来界定谁是“80后”,什么是“80后”代表性作品。如果这一现象具有研究价值的话,更多地可能是对于艺术社会学,而不是对于艺术自身。“80后”并不是一个艺术内部的问题,它代表了媒体、市场、观众甚至学界的求“新”的潜在意向和现代主义不断革新的本能,但结果并不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今天,“80后”的外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时尚、一种流行。很难想象一个今天二十出头的年轻艺术家在30年后还被冠以“80后”的标签。

务实的“80后”教师 第10篇

关键词:“80后”教师,务实,主要特征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曾经说过:“‘80后’是‘不装’的一代。”我们有时候为捞取一些什么,颇要装上一番。而80后的人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拆穿你。”确实,现如今,法制精神、公平诉求、竞争意识已得到了“80后”的广泛认同,上几代人(起码是在他们这个年龄时)不曾想过的诸如考研、求职、买房、购车等问题,“80后”都要真实地面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存环境,“80后”少了些“革命的浪漫精神”和指点江山的豪迈激情,多了些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早来的世故。所以笔者用“讲求实际”(务实)来概括“80后”教师区别于其他年龄段教师的主要特征。

一、敬业观:要默默奉献还是要“展现”

从传统价值观看,默默奉献的教师是值得嘉奖和更多人学习的,他们勤恳且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急于在短时间内作出成就,也认为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是要受到足够的磨练和积累足够的经验才会有一定的成就。于是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新教师一定要有‘吃萝卜干饭’的经历,坚持默默奉献,才能有所作为。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对“80后”教师的敬业观是区别于老教师“默默奉献”式的,而是趋向于注重“个性展现”。在教师团队中,“80后”教师推崇的是展现,适时地及时地全面地展现自己,认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意足以把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另一方面,他们讨厌繁琐又乏味的简单重复,那些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一次又一次地在实践与巩固中检验自己、磨练自己的方式是不受“80后”教师喜爱的,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拖沓或工作效率不高。“80后”教师不甘于默默奉献,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并因此而觉得自己不必经历太多的准备期就足以“发光发热”了。因为不拙,所以更不需以勤补拙。由此可见,“80后”教师是很难接受默默奉献式的成长过程的。传统社会推崇的是谦虚、中庸、集体至上,而“80后”教师身上更多体现的是自我肯定和个人主义。所以相对而言,“80后”教师的敬业观表现得更激进或者说更高效。

二、工作作风:墨守成规还是“个性张扬”

身处于团队中的“80后”教师不喜欢也不习惯低调地生活、小心翼翼地做人、行事,不想像老教师那样成长,不会因为自己是青年教师而处处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锋芒深深埋藏,不敢违背既定原则,也不轻易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80后”教师属于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的行动派,只要他们下定决心,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拦他们的;只要他们认为是值得的,违背一些社会约束也是可以的。他们不会过多计较“个性张扬”给自己带来的“危险”,只追求活得真实、活出自我。所以“80后”教师的工作作风是属于“个性张扬”的。

某幼儿园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了关于病假与结构工资挂钩的问题。园长提醒教师们、尤其是怀孕期间因为要去例行孕检而请病假的教师,尽量注意保护身体,少请病假,因为一旦请的病假日期跨年的话,将直接影响两年的结构工资。

与会的很多教师中有一位刚刚怀孕的80后教师小S。一贯个性张扬的她听了这话便觉得很不舒服,她马上反驳:“怀孕的妇女本就受国家保护,她们的孕期检查或是孕期反应也不是自己能决定和改变得了的。所以提出保护身体少请病假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再说这么不通情理地规定她们的结构工资的扣罚是不是不太合理,难道就不能再人性化点?”

园长一听这句句在理的话后,立马补充道:“这其实不是共性问题,我们可以以后私下里谈。”

小S更不服气了,立马接口:“谁说这不是共性问题,我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这样因为怀孕而引发的影响到收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位即将怀孕的青年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所以绝不是个性问题,可以私底下敷衍了事过去的。”

园长被噎在那儿翻了半天的白眼。与会的其他教师尤其是年龄稍长的教师都在暗地里赞叹小S的个性张扬和大胆的对校内一些“潜规则”的质疑。

绝大部分“80后”教师不会把话憋在心里,往往为了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冲破一些观念和阻碍,于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就会被界定为个性张扬。上述提到的案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很难评判个性张扬的褒贬,但有一点是值得提一下的,如果“80后”教师的张扬是有理可循的,那么他们的张扬就值得赞赏,因为这表明他们个性真实和坦荡。

三、升迁、奖惩、专业发展:循序渐进还是“立竿见影”

比较来看,上几代的教师们更信仰“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成功法则,他们接受领导对自己一层又一层抽丝剥茧似地考量与评估,会为自己设计一段足够长的专业发展期限。常常有老教师这样规劝80后:“别急,我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没关系,慢慢努力吧,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总要经过这么多阶段的,别老想着一步登天!”老教师认为只要不断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投入实践中,在不断地被赏识再实践中做到小步走不停步。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人不经过千锤百炼是无法换取成功的。

倘若你怠慢了对“80后”教师及时的升迁或奖惩,“80后”教师就会认为你不了解他,或是根本不具备洞察他们的好眼光。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胜任了,还是有失误了,“80后”教师都希望得到最及时的处理意见。在他们看来,有必要“及时又紧凑”地安排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因为,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有太多的事等着他们去经历、去体会。于是工作中的“不高效”除了不能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工作激情外,更是延误他们享受精彩生活的不小阻碍。这样看来,循序渐进、反复斟酌的升迁和奖惩方式必然变得不对“80后”教师的“胃口”。

因为“80后”教师务实,所以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做什么事情都会想“立竿见影”。初入“职场”他们就想获得一个职位,然后通过职位换取钱财,然后用钱财进行及时的消费。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即80后的消费观来解读他们的“立竿见影”。我们发现,80后的消费观是偏向奢侈的。“80后”一代经历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进程的洗礼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他们喜欢及时行乐,既要投入地工作,更要投入地享乐。老教师会认为与自己相比,“80后”教师活得更实际,更会花钱。

受消费观的影响,“80后”教师对升迁、奖惩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是“立竿见影”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受挫反应:是坚强还是软弱

关于“80后”的受挫能力,是社会舆论相当关注的。这其中包含两方面对立的意见。

一部分人认为“80后”受挫能力差的人占大多数。他们认为,由于“8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总是要比现实高出许多,所以相对而言他们的受挫能力就大多较弱。调查显示,各年龄层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百分比为:20世纪80年代31.7%,1970—1974年25.4%,1975—1979年29.9%,20世纪60年代22.7%。因此,“80后”心理更容易波动,情绪变化大,抗压能力差,当目标的实现存在困难时,容易产生动摇,不利于职业生涯管理目标的实现。再聚焦学校里的教师群们,现在教师的压力普遍比较大,社会的关注、家长的期望,都压在了教师的身上。相对而言,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于是一些“80后”教师在面对压力和困难的时候就显得比较脆弱,有时候需要别人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才能走出困境。大多数“80后”教师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比较苦恼和无奈。同样,上几代教师也面临着这些困难,但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找办法解决,一个方法不行再换另一个方法,他们所具有的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80后”教师强。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80后是很坚强的,他们有很强的受挫能力。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说:“‘80后’从小要上那么多课程,英语、钢琴、声乐、跆拳道、专业课———我们小时候哪儿见过这么多课程?‘80后’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承受以往代际人群童年时代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

(说明:这段文字摘自于一名80后教师的日记,源于该教师在工作3年后,关于自己身处一个女性占多数、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的团队中遭遇挫折时的感受)

8小时占一天的比例为三分之一,比重不算大,但对于我等泛泛之辈来说,分量着实不轻。首先,俺们的生计全靠其维持,这年头,吃喝拉撒睡,哪个不要钱?!更何况,谁叫自己靠山没找好,不像人家有24小时的ATM机围绕,所以,哎,一切只能靠这8小时了;其次,作为80年代出生的新新之辈,俺们还是很有抱负的,8小时成功与否是确立自己社会地位的一杆标尺,我等又怎能马虎?!所以,对这8小时我一向都认真对待。

偏偏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个道道,你越是看重一样东西,越是认真地对待它,得到的结果却越是伤人心,实在是伤人心啊……怪只怪自己没本事,也别怨天尤人,谁叫你不懂得在脸上抹浆糊,只知道一天到晚把喜怒哀乐露在脸上,还以为人家爱看哪?还有,谁叫你妈从小只教你认字,没教你认脸谱,傻傻地还指着被人认同,其实暗地里,早就被人揣了几脚咯。所以,哪个是人,哪个是鬼,你这辈子也别指望分清了!

8小时的生存空间实在有些拥挤和压抑,让人常常喘不过气来,实在忍不住时,就动笔发泄一把,形成文后,不求与人共勉,只求给自己树面镜子,好好照照,以备日后成长、蜕变之需。姐妹们,一起好好加油吧。让人看扁的日子会渐行渐远的……

从这则案例我们不难看出,“80后”教师也并不是那么软弱的,当他们碰到困难后,他们会自我调节,自我调侃,比较乐观地克服自己的心理坎坷。

可以这么说,经历金融危机、股市大跌、大幅裁员等多方面的考验,“80后”教师肩负的担子也并不轻,这更需要他们学会坚强,慢慢从一个特立独行的青年个体蜕变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人。

80后、90后 重新定义旅游 第11篇

以往说起旅游,常常是报一个旅行团,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地看景点,看的景点越多,拍的照片越多,代表着一次旅行的成果越丰硕。这样多次下来,看着自己的足迹,似乎也有走遍大江南北之势,甚是豪迈;甚至参加诸如欧洲6国15天的旅行团,除去来回飞机上的时间,平均在一个国家估计待不了两天,时差还没倒过来,人已经回到国内了,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这样的旅行除了花钱和折腾,似乎很难有更多的意义了。

这似乎就是我们印象中传统意义的旅行:一张行程单,景点观光和疯狂血拼。而对于传统旅行的定义和状态,正在80后、90后的人群中悄无声息地进行颠覆。

主力军80后、90后首选自由行

国家旅游局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一组数据: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只占全年国内出游总人数的3.6%,出境游中65%的客源不是由旅行社提供服务。这意味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散客化”趋势明显,个性化的“自由行”已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旅游方式。

“跟团游太糙,背包游太累,自由行刚刚好。”引领这场旅游观念变革的,是逐渐掌握话语权的80后和90后,大数据也证明了这样的观点——去哪儿网2015年发布国内旅行者出行习惯行为报告显示:在消费者年龄段中,22~30岁年龄段出行占比最高,说明当下有一定经济基础的80后、90后已经成为出行主力。

业内人士表示,与60后、70后相比,80后、90后热衷“自由行”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崇尚自由的个性;其次,吸收旅游信息的途径更多,例如网上找攻略、各类点评网站、微博等;第三,可以突破语言关,出境旅游时,基本的英文交流不是大问题;第四,工作、生活压力大,需要释放,旅游是“避世”的一种轻松享受,自由行可随心所欲,更为奔放;第五,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旅游,去认知世界,开阔视野。

这些,足以让这群人对“旅行”有着新的理解和践行。

休闲游成热门

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出游诉求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经历”阶段。这一阶段的旅游者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是“可看、好看”。如今,那种可看、好看,却人挤人,“花钱买罪受”的旅游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80后、90后的需要。当他们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花钱买享受”的时候,旅游已然开始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

全球高端旅游生活平台Travelzoo旅游族发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海岛休闲游、美食之旅、历史遗迹探寻成为时下最热的三大出游主题。温泉、自驾、运动、养生等主题游也不再小众。仅有3.4%的受访者表示,尽旅程时间去最多的景点,而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6%,这标志着走马观花逛景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Travelzoo旅游族发布的报告来看,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家人作为出游的对象。带上家人去旅行,是80后的普遍心态。近日大热的明星真人秀《带着父母去旅行》收视飘红,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与家人一起旅行的期望和需求。

带着家人一起旅行,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能兼顾一家人的需求。父母要观景,宝宝爱去动物园,老公想去看场球赛,老婆对美食流连忘返。一家人的出行目的呈现差异化,常规的团队游很难满足一家人的需求。80后、90后人群因为语言能力强,出游偏向自行安排行程,除了可以照顾到家庭内部的各个成员,还可以深度体验当地风情,追求不同寻常的体验。

告别“买买买”旅行时代

另外,报告中只有0.1%的受访者表示对购物仍然保持极大的热情。反之,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将更多的消费花费在旅行的质量提高上(酒店、美食及娱乐)。这宣告着80后、90后群体挥手告别“买买买”旅行时代。

天猫全球购、亚马逊、小红书等跨境电商和海外代购的蓬勃发展,让国人对于洋货有了平常心。发达的物流、与国外市场接近的价格,让消费者不用走出国门就能随心购买海外商品。因此在旅行内容的需求上,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精神层面的投资,深度体验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带着父母在伦敦看一场歌剧,在泰晤士河畔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一起探寻隐匿在东京市井街头的百年老店,近距离观赏匠人对东洋工艺品的精雕细琢,再去享受一顿米其林餐厅的饕餮美食;再或者是全家自驾,在美国的1号公路来一场随心所欲的公路旅行。

80后、90后更愿意在社交圈里分享旅行中品尝的美食、体验度惊艳的SPA和偶遇的美景。他们希望父母们在回忆此番旅行的时候,不是炫耀买回来了多少大牌的衣物和珠宝,而是对这一路新奇体验的无尽回味。

就像学者于丹说的:“旅游是养心的过程。把旅游分为三层境界;最浅的一层是你邂逅了你从没看到过的风景。第二层是你邂逅了一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方式;第三层,也就是最高的一个层次是,你突然遇见了你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这或许也是新生代中流砥柱们对于旅游所追求的意义。

境外游:追求深度体验

一大群头戴红帽子的国人组成的旅游团,跟着一面小旗子,不管到哪里都要疯狂购物,下车拍照上车睡觉,这是西方人眼中的标准中国游客形象。然而,近两年来各旅行网站发布的旅游趋势调研表明,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游形象正在发生改变,一个鲜明的迹象是中国游客正在放慢节奏,开始追求休息和放松的度假休闲,并且开始愿意在住宿和美食方面花更多的钱。

Travelzoo旅游族发布的调研发现,中国大陆旅游者对于境外游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表现出对高品质度假体验的极大热情。75%的大陆用户希望以休息和放松为目的安排自己的旅行,以自己的节奏探索旅程。64%的大陆用户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海外旅游的质量,愿意在酒店、美食和娱乐上花更多的钱。

旅游的类型中,休闲度假受到了欢迎。阳光与海滩度假得到75%的认同,其次自驾游为41%;美食和美酒为39%。当涉及住宿预算的时候,中国大陆用户手头相对是最宽松的,愿意每晚花169美元,而亚洲的平均花费为140美元。中国大陆用户对于品质的需求更多反映在住宿的选择上,海滩度假村、精品酒店和奢华酒店是期望的选择。

nlc202309081117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总经理葛磊表示:“如果说这几年旅游消费变化的话,中国旅游消费正处于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因为从传统上来讲,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就是参团,去更多的景点看更多的东西,但现在消费的趋势正在进行多元化的拓展。”他表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海外旅游的首要动机是观光,渴望了解世界,因此,每次行程希望尽可能多地安排景点项目。其次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海外购物游,中国游客在巴黎、伦敦、纽约、汉城等各大购物商场的血拼是逐年火爆的场景。如今人们不再只是为了赶去景点拍照,不再是为了疯狂购物,而是为了减压而出行,追求慢节奏,希望在一地待更长的时间,更好地享受当地的文化和美食,这种慢旅行的方式在城市白领中间受到特别的欢迎。

而从各大旅行社推出的线路也不难看出,像新马泰十日游、欧洲四国十日游等“串连式”的旅行方式正逐渐被“泰国六日游”、“济州岛四日游”等单一式的目的地取代。葛磊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长途的单一深入式线路更受游客喜爱,更利于游客深入感受当地风情。

旅行进入“指尖”时代

移动互联网强力渗透日常生活,在旅游中也是如此。

根据Analysys易观产业数据库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1季度》研究显示,2016年第1季度,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移动端交易规模达到1155.6亿元,在线旅游市场移动端渗透率达到74.2%,表明在线旅游市场移动端的预订量已全面超过PC端。而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也显示,2015年出境自由行移动订单占在线总订单量超过75%,而201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45%。这表明:用户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更方便地获取优质的旅游点评、旅游攻略、游记等供决策参考,得到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以及完整的旅游产品购买、消费体验,这样可以缩短旅游决策时间,并进行旅游结伴社交。

调查数据显示,旅行移动端的使用人群中,25~35岁的80后占比超过50%,18~24岁的90后占比接近20%。此外,习惯用移动端“定制”旅游的人群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他们大多提前一周或者提前一天预订机票和酒店。而他们购买最多的旅游产品为酒店(42.8%)、景区门票(38.8%)与度假产品(35.5%)。记者了解到,用户在去哪儿旅行、携程无线上购买机票的比例较高,在携程上购买酒店产品的比例突出,在门票方面同程旅游表现较为突出。各网站移动端的用户产品购买情况略有差异,这与该网站PC端的主营业务之间关联较为紧密。

另外,旅行者也开始习惯“边走边订”,在移动端购买交通接驳、移动WiFi、当地玩乐产品等,其中交通接驳产品的预订比例最高。2015年出境自由行中有48.6%用户选择预订;移动WiFi位居第二,有36%的用户预订,移动WiFi一般用于查找交通、景点、餐厅,以及社交发朋友圈和微博分享出游体验,在自由行中使用率极高。

可见,越来越多消费者利用移动互联网规划和预订行程,旅行开始进入“指尖”时代。

80后每月拿多少钱 第12篇

嗨嗨:本科, 安徽人混广州, 未婚。毫无存款, 还欠债7000。唯一开心的是上个月找了份好工作, 税后5000。

Apple:专科, 05年毕业, 一无所有, 负资产。

qingcheng621:专科, 05年毕业, 一事无成。经理更替, 面临走人。

猎鹰女孩:专科, 86年, 年底结婚, 3500元/月。

flowfeeling:本科, 工作一年, 月薪7000+。

杨过哥:本科毕业四年, 月薪8K, 上海混着, 烦恼着。

y y 0 5 2 1:本科毕业4年, 成都呆着, 税后5000—6000。

lijiabin2008:07年毕业, 刚跳槽到北京的一家韩国企业, 工资3700, 感觉太少!

Qingrongzeng:83年上海, 德资销售税前4.8k+600补贴。

fatfishan:都是做什么的啊, 月薪这么高!!!郁闷啊, 本人青岛, 不过就是工资太少了, 一千多, 现在想换工作。

liuniice:你们的工资怎么都这么高啊!本科, 80年, 武汉, 工资1500。

tp19:80年, 深圳南山, 失业中, 积蓄两位数, 创业失败负债累累啊!准备摆地摊。

lzc1637:男, 85年, 现在山东一小外企混着, 月薪3千, 卡里有一万, 不敢动, 准备辞职时交违约金的。

ghost8263176:明年重点大学硕士毕业, 已签约深圳一家公司, 年薪13万。

乱飞的小草:看了这么多人的信息, 我觉得我最惨, 我是83年, 由于上学迟, 今年刚毕业, 大学很差, 目前在北京, 一月1000多一点, 连吃饭住宿都不够。

发条fish:81年, 北京硕,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刚参加工作, 税前5800 (基本工资) 。

80后每月拿多少钱

j u s t七夜:柳州, 本科。护士, 收入:1 2 0 0+。

p a n q i 0 3 9 0:小本。成都工作4年, 年薪8-12万。普房一套, 月供5 0 0 0, 年底买车。

我们看到大多数行业和求职者还是看好薪资是朝一个上升的通道发展, 渲染现在已进入低薪时代不免危言耸听。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值论价的时代。敬业精神、智商学识、沟通能力、工作经验、协作精神、性格特征、学习能力才是决定工资高低的因素。

目前有些企业将大学生视作廉价劳动力, 有人说这是多了就有挑头, 价钱自然就降下来, 完全否合市场规律。大公司只要精英, 博士, 小企业也牛了起来。但不可否认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经验, 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 是工作能直接上手的, 同时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工资水平也起着决定因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80后】相关文章:

上一篇:达标评价下一篇:大数据下可视化分析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