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2024-06-07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精选12篇)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1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违纪,教育方法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型的办学模式,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中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学生管理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违纪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怎样更有效地将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应用到中外合作办学特殊模式当中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1.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特点及学生违纪的主要类型

1.1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特点。

1.1.1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近几年的招生学生均以专科为起点,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录取控制线普遍较低,专科与本科层次学生的各方面差距较大。2008年招收的学生中,英语成绩多数在60—80分;2009年招收学生中,英语成绩多数在50—70分;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及生源的下降,2010年所招收学生的成绩更是直线下降,英语成绩多数在60分之下,总成绩在200分左右。80%学习成绩和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会遇到很大的学习困难,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对我院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认识不深,很难付诸于行动。刚进校学习时虽有一定的目标,但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很难持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忽视考试作弊的严重性。有些学生把不良的嗜好带进大学,如迷恋上网打游戏,甚至于有赌博行为。有些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缺乏毅力,因此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1.1.2 学生个性发展较强,心理问题突出。

在对我院学生的家庭情况摸底当中发现,一个班级34人当中,就有11人属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环境使得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

1.2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违纪行为有其自身特点。

2009—2010年的三个学期当中,本校清退学生22名,占处分学生总数的0.92%;退学5人,占处分学生总数的0.21%;考试作弊占总处分人数的54.17%;日常管理违纪学生占总数的46.25%。而国际教育学院的违纪学生当中,考试作弊占总处分学生人数的34.44%,日常管理违纪学生占总数的63.33%,其中日常管理当中,因为缺课受到纪律处分所占比例为62.22%。这些数据显示,当前以专科为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违纪行为主要集中在考试作弊与课时缺损上。而学生因为不愿意上课,逃课引起的纪律处分所占比例最大。

2.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违纪学生的再教育管理

2.1 学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后,办学理念,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将影响他们。

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模式的新颖性,以及针对性的“一对一”教学改革,极大地增进了违纪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我院将雅思培训课程搬进课堂,采取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在提高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也带动了因基础差、听不懂而逃课违纪的学生,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针对该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有针对性地由易转难。同时这种方式也杜绝了学生上课不听讲、睡觉等不良习惯的产生。我院“3+1”模式的学生,完成国内的学业后,即将奔赴国外学习、生活,对违纪学生的再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出国深造、顺利完成学业。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问题,对违纪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也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效。

2.2 日常管理细致入微。

表1为我院2007、2008、2009学年学生因为缺课而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退学(强制休学)处分的情况表。表2为某一学期一个年级六个班级学生缺课情况的对比图。

从表格情况看出,将日常管理细化到每天的迟到、缺课、请假,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参照,可以分析出每个班级的整体情况,也可以找出缺课多的群体,而这些群体与缺课违纪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将这些人员的再教育纳入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将会带动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以及推进办学模式向前发展。我院在近两年尝试将每天迟到、请假、缺课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做到辅导员、书记、院长,亲自查迟到“送你进课堂”,学院督导下课堂“学好在课堂”,外教老师专项辅导“课堂外增长”。如此的管理模式尝试,不但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违纪学生有了一种紧迫感,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发生违纪行为。

2.3 建立家长联动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境相对较好,许多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能够主动与学校沟通,在子女教育上花费很多心血与资金,学校更是承受着家长的重托。学生在校情况应多与家长汇报,发现违纪苗头及时向家长了解情况,例如缺课达到警告水平,经过教育后,仍然有发展势头,要及时通报家长,共同教育。学生违纪后一定要及时通知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适当的时机请家长来校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对学生在校情况有所了解。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要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上的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教学和专业课程教授时,要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共同督促,鼓励其努力,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特殊的学生群体必然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建立预警机制。

新生入学后,要对他们进行入学后的教育,将各种违纪行为进行详尽的讲解,从心理上杜绝其违纪行为的发生。管理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缘由;学生工作者也要具备对事物发展的预测性和针对性,对萌芽状态的违纪事件要有敏感性。管理工作者要充分了解违纪行为的发展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违纪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开展专题性集中教育,进行阶段性整治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3. 今后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及后续研究

对以专科为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处理违纪学生的重点应针对违纪学生的思想特点,既要用纪律和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又要用情感开启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真正认识自身的错误所在,认识到自身接受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模式的优势所在,鼓起他们改正错误的勇气,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后我们将对以上的教育方法进行跟踪调查,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对合理之处进行推广应用,将影响违纪学生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丁青.刍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商界, 2010, (8) .

[2]谢丽, 李广霞.大学生考试违纪的心理及对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4) .

[3]叶颖华, 刘国华.探析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与引导[J], 2009, (3) .

[4]曹焜纯.浅谈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5) .

[5]宋筱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8) .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2篇

1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高职学生在发展的问题上面临四大类:出国深造、出国就业、国内就业和在国内继续深造,其中有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国内就业。

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就日益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择业能力和择业经验,在就业时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进退两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此为全面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谋求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新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融人到就业指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就业工作,笔者发现学生在临近毕业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主动投人到就业的大浪潮中去,为即将步人就业市场而做充分的准备,但同时也发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就业还存在一些间题:

2.1就业意识薄弱,就业仓促

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由于接受教育中会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平时未考虑到国内就业因素的实际情况,当临近毕业时无法明确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毕业感到束手无策,一时无法适应社会,而在国内就业的压力下“饥不择食”,再加上学校和社会为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临近毕业的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这种现象加剧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毕业生在就业间题上的盲目性,也为其毕业工作后违约或离职埋下了隐患

2.2人生发展规划不明确,错过很多机会

刚来大学的新生,他们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给他们灌输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学就好了。新生以为上了大学,生活就有了保障,或认为毕业离自己很遥远,学习_L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有的同学本可以在经过白己努力之后出国深造,但由于没有准备好而失去了机会;有的同学由于平时没有抓好学业,不符合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资格,在等待和拖延中浪费了时间,到毕业时没有让人认可的成绩以找到工作

2.3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自信心不足

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少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都曾感到疑惑:我们这个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同学相比有什么优势?我们没有普通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课程多,英语成绩也都差不多,我们如何竞争的过他们?

也有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怀着等等看的心态,总想着还会有更好的机会,最后错过r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为自己找到的工作的发展前景或待遇比不上以前的单位而感到不平衡。还有一些同学在面临就业与深造的选择时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不清楚对于自己来讲,是先就业更有利于职业的发展,还是继续深造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2.4继续深造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外合作办学原本是为了增加教育供给,在满足公众求学需求的同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紧缺和急需人才,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办学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上与我国的教育接轨还存在一些距离。因此,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择继续留在国内深造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升学考试上,如数学等基础课上遇到相当大的难题。

3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开展以就业为短期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特定的就业指导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在大学的时间只有获年,因此应合理充分利用三年的时间。

3.1一年级—认识选择期

由于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高中很辛苦,_卜了大学就很轻松了。新生刚开始进人学校,大学的教育体系与高中的完全不同,因此此种思想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误导。为此,当学生刚人学时,要对他们的这种观念进行适当的疏通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让他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早做就业准备。

3.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毕业生分析个人特征和职业环境,评估职业发展机会,指导他们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的放矢去进行就业准备。针对学生于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对未来发展状况茫然的现实,新生一人学,应该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了解,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学生通过测评工具和专业人员的辅导,使他们在了解自身人格、动力特征因素的基础I,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个良好的进程

3.1.2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

可针对不同的专业,将每年本专业,本校,及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请教老师、学长,查阅网络、报纸等方法进一步了解近儿年就业情况,熟悉社会就业的形势,同时可以将毕业生填的《毕业生推荐表》发给学生,让其了解专业所需技能,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目标并朝着目标而努力。

3.1.3与专业课程设施相配合,加强出国和涉外知识的宣讲。

可以请专业人士讲解出国的政策所需材料,国外大学的就读方式、费用等方面信息,让有条件出国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由于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遗憾。还可请专业课老师讲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请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或毕业生介绍就业经验,让新生刚人学就能找准方向,为以后可能跨专业就业,继续深造,在国内就业或是出国留学做好收集资料及课程准备

3.1.4鼓励学生学好门外语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来讲,他们相对普通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很大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会有一些教学、外教资源,鼓励督促学生熟练的使用自己专业方向的外语,鼓励其通过外语考试,如参加雅思,托福等口语考试,提高其语言水平3.1.5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

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个性中的长处,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的成功就业积累经验,赢得筹码。3.2二年级—确定努力期

在大一学习期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学生们在进人大二的时候,就应该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朝此方向而努力,要了解每位同学的基本想法和方向,针对不同想法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2.1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包括学生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为以后能更好的就业找到合适的方向。

3.2.2填写毕业后的发展意向表,明确发展方向

针对直接找工作的,帮助他们了解找工作的途径,关注其专业方向的企业,鼓励其多参与有关社会实践。针对留在国内深造的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把他们“捆”在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钊一对出国的学生,帮助他们寻求准备出国的一些资料信息,确定目标。

3.2.3了解就业信息,学习就业技巧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获得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指导。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技巧,可引导其参加校内选修课或培训班,如礼仪礼节,撰写突出自己长处和特色的简历,面试技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3.2.4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学生的专业、学历,都给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关,要求学生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有良好的口语基础。同时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如机械专业的有AUTOCAD认证,Solidworks中高级认证,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电子专业的有电工中高级认证,维修电工培训;经济管理专业的有物流资格认证,报关认证,预算员培训等。通过获得技能证书,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尽快的融人工作。

3.2.5提倡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实习的环节中积累经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议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以及到校内外实习,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熟悉按劳取酬的工作方式,并在实际1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3.3三年级—实习实战期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三是一个就业的实战阶段,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出国的学生基本卜已经办好手续,继续深造的学生基本也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本阶段的培训主要针对留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处在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早日做好就业准备。

3.3.1要加强思想教育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关系到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追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帮助和鼓励,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并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3.3.2组织各种专题讲座

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思想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专场的就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可联系前儿届木专业毕业的校友给同学们讲就业心得和经验。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多联系,了解最新就业动态。

3.3.3鼓励学生要把握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应聘

在进人学校和其他渠道的双向选择交流会之前,要求同学们“动”起来,通过学校的、浏览网上的、报纸上的各种信息,也可通过校友、家长及其他可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以及土动前往不同企业单位了解就业信息等途径,使同学们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找多渠道进行见习、实习。鼓励学生把简历投给本专业方面的企业,或投给其他比较感兴趣,又可以胜任的企业单位。同时对学生的找工作过程进行追踪,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3.3.4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就业

将就业政策及时的传递给学生,鼓励同学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4.结束语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存在差距。本文从立法体制、设计部门及运行体制、施工部门及运行体制以及政府监督体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异同。对建筑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建筑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46-01

一、前言

伴随着杭州G20会议的召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当前,我国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存在差距。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能为健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以及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等方面提供思路。使建筑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建筑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介绍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它不仅仅是施工质量,在建筑产品质量系统中还包括了设计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安装质量等等。质量目标包括了建设地点、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建筑物的功能以及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并且要满足公众的需要。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做好工程设计,以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其次是必须做好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建设项目完善的质量体系。

三、中外管理体制比较

(一)建筑业立法体系的比较。

从国外的立法经验看,一般是议会授权政府或专业机构制定法律,对某个问题的宏观方面进行规范,然后根据法律的授权条款由授权机构制定相关的条例以对法律进一步细化。制定出来的法律既维护了法律的稳定性又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进行增添和修改、完善。

而我国则相反,常常是先制定暂行规定、通知、决议等,由于宪法中授予了行政部门充分的行政立法权,因此这些暂行规定、通知、决议都是法,然后再根据这些暂行规定、通知、决议等的执行情况进行修改,最后上升为法律。导致建筑业管理没有系统性,政策变化无常,这种立法程序存在较大随意性,对建筑业的发展不利。

(二)设计组织及运行的比较。

由于体制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设计单位大多都是私营的,只有极少数是国营的。我国沿用前苏联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前全部都是国营或集体性质,现在虽然出现了部分合资、私营设计单位,但毕竟仍是少数,外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西方国家的设计单位有综合性的,有单一专业性的。大多数设计单位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很高,也有很多结构工程师、专业工程师,属于个体自由职业者。如有某某建筑师事务所、某某结构设计事务所、某某暖气工程设计事务所、某某弱电工程设计事务所、某某给排水工程设计事务所……

我国的建筑设计单位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即各专业、各工种比较齐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设计单位也都是综合性的。对英、美、德、日本等国家设计机构的调查研究及与我国设计单位的比较研究表明,工业发达国家设计单位的组织特点有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以私营为主等。

(三)施工组织及运行的比较。

对于承包商资质等级的管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做法不大相同。

我国对承包商资质的评定有着严格的规定,承包商承担的工程必须与其资质相一致。例如在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两个序列。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等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有关部门制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资质实行年检制度。

在欧美国家则没有对承包商资质的评定制度,在工程承发包时由业主对承包商的承包能力进行审查。无论是由政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评定,还是由业主对承包商的承包能力进行审查,其工作的重点都是对承包商的技术能力、施工经验、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进行考察。企业的规模是指企业的经济规模,也就是企业生产或经营规模。

(四)政府工程质量监督职能的比较。

国外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法规条例,通过专业机构实现对工程的审核并颁发施工许可证,通过专业人士或机构实施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颁发使用许可证。具体过程包括对设计质量的监督和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其中对设计质量的监督是通过获得由国家认可的专业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的技术审核工程师,由政府主管官员委托的专业工程师来进行技术审核。

此外,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业主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强调业主应承担的质量责任应主要从政府对他的要求和作为建筑产品的购买者对建筑产品提出的需求进行考虑。一旦查处工程质量存在问题,首先追究业主的责任,促使业主加强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选择。加强对整个建筑过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的杜绝业主为私利与承包商勾结制造伪劣工程的可能性,这很值得我国现阶段建筑企业学习借鉴。

我国虽然很重视政府的质量监督,“质量第一”也提了很多年,但迄今还存在大量的“政策空子”“政策障碍”“政策打架”“政策不力”等政策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目前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政策,但尚不完备。一是激励的作用不大,缺乏系统性,缺乏权威性,缺乏政策到位。二是政策覆盖面窄,不能适应建设行业隶属关系复杂、专业众多的实际需要。三是奖励资金渠道没有疏通。四是虽然实行质量否决权是国家的重大质量政策,可事实上在执行政策时并不到位。

四、总结

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投资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建设项日,这些项目的开发都带动了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等,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4篇

一、学生状况和特点分析

1) 学生入学成绩相对普遍偏低, 各方面综合素质表现差强人意。按照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录取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录取的学生, 普遍考分较低, 在中学教育模式和这一阶段的教育中, 并非是成功者或是十分成功者, 他们总有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 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学生在校内集中体现出缺乏自律自控能力, 漠视纪律, 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同时在他们身上又展现出较高的情商, 突出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联络能力, 更多的同学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 只因缺乏学习兴趣和适合的学习方法, 造成成绩的不理想。

2) 学生入学动机多样, 主动报考比例低。学生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种是家长和本人报考前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深入了解, 经过仔细的考虑, 主动选择报考。

第二种是因在中学阶段多种原因造成整体成绩不理想, 还想继续升学深造的想法, 无挑选余地的选择。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父母经商做生意,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但疏于教育管理, 学生本人不愿意继续上学, 但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和紧迫, 也不想过早让孩子走入社会, 家长做主让学生报考。

3) 学生性格特点多样, 在校表现泾渭分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同学性格特点对比显著, 少部分学生成绩在同学中相对较高, 甚至非常优秀, 他们各方面表现突出, 是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主要来源, 这部分学生可以算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另有较多同学对继续学习非常抵触, 玩心很重, 不服从管理, 大小错误不断, 更想摆脱学校和家长的管束, 按照自我意愿随心所欲, 这部分同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对象, 要牵扯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 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重, 思想比同龄人成熟更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好, 经商做生意的比例较高, 不仅能够负担较高的学费, 还能为学生在校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生活条件, 这些学生因家庭原因, 较早接触社会, 见多识广, 交际能力强, 有广泛的个人爱好, 头脑灵活多变。

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1) 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鼓励学生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重视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 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发挥引导作用, 充分认可和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点, 向学生宣传说明参与科技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支持、帮助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的比赛和活动,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集中到科技创新上来, 把科技创新的意识渗透至学生的观念之中。

2) 增强全员服务意识, 健全和完善适合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制度。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规范长效的制度保障, 学校、学院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 使其科学化、规范化。

要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独特性, 设置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确奖惩标准, 确实发挥制度机制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杠杆作用。

3) 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塑造健全独立人格。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培养中处于主体地位, 所以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现和培养学生中优秀群体, 调动激发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利用他们思维不拘于定式, 想象力天马行空, 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见多识广的特点, 尊重他们个性中积极向上的素质, 引导他们将特长用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

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养成, 体会团队的重要和乐趣, 学会遵守纪律和感悟纪律的重要性。

4) 在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 发挥学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比赛, 优化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 在学生干部中灌输科技创新的思想, 以学生干部群体为榜样和模范, 对学生加以影响。组建和扶持大学生科研及社团, 选拔配置专任指导教师, 加强这些社团的建设、管理与指导, 发掘和培养骨干成员, 社团内部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使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得到不断延伸。

5) 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 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 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 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 如果没有广泛的知识面, 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开发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拓展教学场地和内容, 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J].北京教育, 2007.

[2]吴凤彬, 胡泊.简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 2011.

[3]周仲魁, 夏菲, 梁丽萍, 唐燕玲.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外英语教学从体制和地位看,中西方英语教学体制和教学地位的比较。

【关键词】中外教学体制 地位 比较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掌握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据此,英语教育也同等重要。本篇论文主要集中于中外英语教学的比较,即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的英语教学与母语是非英语的国家的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从19世纪早期开始,这种义务教育的理想便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政教界的领导人物指出,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实上是得力于教育之普及。1830年到1850年间,伟大的教育家如霍瑞斯?曼HoraceMann、巴纳德HenryBarnard等人就不断地四方奔走,以求得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支持。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许多州开始设立公立学校普及教育。州立大学与农业学院、技术学院方面也都有惊人的成长。20世纪初期,人人应接受高中教育的理想已经在美国获得广泛的支持,紧接着,大学及学院的选读生人数也大大地增加。

英语的教学在英国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贯穿始终。英国的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分为专业的英语教育和英语培训两个方式。专业的英语教育包括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英语文学等方向。英语培训是专门为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设置的。对英语研究感兴趣的学习者自由选择英语研究的方向、英语文学、英语教学等。选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修读英语培训课程,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其专业的学习。中国的高等英语教育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的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英语的专门应用人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1-2年的英语的学习。

一、中英教学体制比较

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更多的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等英语的学习。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更多注重英语技能的培训,大学开设英语培训课程,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时间实际情况选择提高英语的不同方面,可以专门提高听力技能,或者别的英语技能。中国的学生英语作为必修课程学习,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进行英语的技能培训,并且伴有英语的四级、六级国家英语测试。

二、英语教学的分支比较

英美国家的英语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水平的英语技能培训。涉及专业的课程如英美文化比较,作为一门专业学习而并非英语的专门学习。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氛围专业和非专业两个方面。专业的英语学习划分细致,课程设置以英语为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重点,训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培养双语的科技人才――能正确使用中文英文交流、工作等。

三、英语教学的地位比较

中国:我国的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息息相关的[3]。国际政治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好坏和当时贸易关系的热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还曾指导语种的取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对外交往的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外语教育寄予了更大的期待。21世纪又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时代,尤其在我国加入 WTO 之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是急剧上涨。因此,英及其他外语的教学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副部长吕思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话时指出“外语教学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这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地位的最好概括。

美国: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在美国的地位并不高。Renate Schulz认为,“和别的国家比起来,美国的语言政策比较无力,外语教学课程准则 curricular guideline 和系统成果评估 systematic outcome assessments 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需要学习外语就能够完成中等及中等后教育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的国家。”多数州要求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学过 2-3 年外语即可。学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质量差,就连美国总统的某些翻译人员素质也不尽如人意。然而,20世纪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外语教学领域发了显著的变化,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习外语的人数增多。据美国外语教学理事(ACTFL for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对1994年秋季公立学校外语的就学情况进行的调查,在7至12年级之间正在学习外语的人数为 6,095,668(占阶段学生总数的33%)。这比1990 年增长了 3.8 个百分点。而根据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CAL for 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对1997年美国外语教学状况的统计,开设外语课程的小学比1987年增长了 10 %(占小学总数的 31 %),小学注册学习外语的人数达 400 万(小学生总人数为 2701 万)。导致变化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于学习外语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整体讲,中外英语教学从体制和地位看,英语是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西方学习英语的体制较为灵活,中国的英语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体制相对单一。

【参考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 第6篇

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确定的“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行政监管的措施,推进“两个平台”(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和中外合作办学颁发证书认证工作平台)和“两个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和中外合作办学执法和处罚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决定组织开展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工作。

1.评估对象

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实施境外学士学位以上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2.评估性质

合格评估。标准依据国务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及相关文件要求而制定。

3.评估周期

原则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的办学年限及培养周期进行定期评估。

4.评估方式

采用单位自评与实地考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5.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有条件合格和不合格3种。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将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反馈到办学单位,指导改进办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评估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通过评估,发现办学质量及效果突出的中外合作办学典型,大力宣传、借鉴好的办学经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

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指标体系

备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指标体系有9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备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有8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

三、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说明

(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体系指标说明

1.办学宗旨

(1)机构定位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培养层次、人才类型、服务面向等方面是否定位明确、合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定位是否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2)办学思路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念、质量意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方面是否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要求。

2.管理体系

(1)管理机构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情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成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管理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设立了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设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且中方组成人员不少于二分之一;是否建立了管理机构发挥作用的机制,确定了符合法规的议事程序,对中外合作办学发挥了领导和监督作用;管理机构是否与学生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服务;管理机构是否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向社会公布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办学基本情况,是否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关于招收学生、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财务状况等办学情况报告。

(2)管理队伍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人员情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是否三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聘任的外籍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资历结构,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构成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备比较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建立了评价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等。

3.资金资产管理

(1)资产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产管理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中外合作办学资产;固定资产是否产权清晰;是否独立设立固定资产账户,对固定资产的数量、单价、使用年限、使用部门进行记录;大型、精密、贵重资产报废和转让是否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并完成固定资产清理程序;是否存在改变按照公益事业获得的土地及校舍的用途的情况等。

(2)资金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金管理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向社会公布;是否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是否以人民币计收学费和其他费用;所收取的费用是否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有无抽逃办学资金、挪用办学经费的情况;是否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外汇收支活动以及开设和使用外汇账户情况是否符合和遵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依法进行审计的报告情况。

4.质量管理

(1)招生和学籍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招生和学籍管理方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依法制定了招生录取管理办法,对于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是否纳入国家下达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在学校年度招生规模内按照专业招生目录分列执行,并满足同地区同批次录取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层次的招生是否符合国家研究生学历教育招生录取规定和程序;对于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历、学位教育的是否招生录取标准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录取标准;招生录取工作是否严谨规范,是否有比较完整的原始档案材料;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样本是否报审批机关备案,是否与审批内容相符,是否实事求是;是否依法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学籍在境外教育机构注册情况。

(2)教学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式是否体现外方教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是否开设了必要的国情课程和实践活动等。

(3)教学质量监督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依法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是否建立了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执行情况等。

(4)文凭证书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文凭证书管理方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建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规范的颁发文凭证书的管理办法;颁发的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执行;颁发的外国教育机构的学历、学位证书是否与该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相同,并在该国获得承认;所颁发的文凭证书是否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相符。

5.师资队伍

(1)师资评聘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建立了中外双方师资评聘标准和评聘制度及执行情况;所聘任的外籍教师是否满足具有相当学位、职业证书,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等基本要求。

(2)师资状况

重点评估中外双方师资队伍是否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包括整体学历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等;外方合作者是否从本教育机构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任教,是否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中发挥了作用等。

(3)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按法规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是否制定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及相应的保障实施措施及执行情况。

6.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状况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设施是否能够满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包括:校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多媒体教学设施、案例教学条件、计算机及网络等。

(2)教学设施建设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建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教学设施建设规划、维护制度及执行情况;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中外合作办学者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中外合作办学者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否从年度净收益中,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

7.培养质量

(1)毕业成果质量鉴定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毕业成果的标准或要求是否明确,是否与所获得的文凭证书水准相符;毕业成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毕业成果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毕业学生获得文凭证书必须提交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报告等成果。

(2)学生满意度

重点评估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收费标准、颁发文凭证书等内容知晓情况,保证学生知晓的措施及执行情况,该内容与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是否相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认可;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等。

(3)社会评价

重点观测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质量的评价。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毕业学生就业率;学生工作单位对毕业学生评价;毕业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8.社会效益

(1)办学单位内部效益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引进的教育资源是否对办学单位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及辐射作用等。

(2)办学单位外部效益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引进的教育资源是否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教育发展结合紧密,以及所产生的作用。

9.办学特色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色等。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体系指标说明

1.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否与获得《项目批准书》时的承诺、与招生简章及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相符等。

(2)培养方案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学制年限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士学位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否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同时实施中国高等学历教育和外国学历学位教育,并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和外国教育机构学历、学位证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是否满足双方的学术要求。

2.项目管理

(1)管理机构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履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中国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否接受中国教育机构的管理;管理机构是否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到了领导和监督作用;管理机构是否与学生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管理机构是否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向社会公布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办学基本情况,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的招收学生、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财务状况等办学情况报告。

(2)资金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取学费和使用资金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国教育机构是否依法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财务进行管理,并在学校财务账户内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收支业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向社会公布;是否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未跨学年或者学期预收,是否以人民币计收学费;所收取的费用是否主要用于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有无抽逃办学资金、挪用办学经费的情况;是否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3)招生和学籍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招生和学籍管理方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否依法制定了招生录取管理办法,对于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是否纳入国家下达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在学校年度招生规模内按照专业招生目录分列执行,并满足同地区同批次录取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层次的项目招生是否符合国家研究生学历教育招生录取规定和程序;对于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历、学位教育的项目是否招生录取标准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录取标准;招生录取工作是否严谨规范,是否有比较完整的原始档案材料;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样本是否报审批机关备案,是否与审批内容相符,是否实事求是;是否依法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学籍在境外教育机构注册情况。

(4)教学质量监督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否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对于实施中国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教育机构是否对外国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和引进的教材进行了审核,是否对所提供课程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对于颁发外国教育机构的学历、学位证书的项目,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低于该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要求;是否建立了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及执行情况。

(5)文凭证书管理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文凭证书管理方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否建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规范的颁发文凭证书的管理办法;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的项目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执行;颁发的外国教育机构的学历、学位证书是否与该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相同,并在该国获得承认;所颁发的文凭证书是否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以及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相符。

3.培养条件

(1)政策环境

重点评估中方教育机构是否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是否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等。

(2)教学设施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利用的教学设施是否能够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活动的要求,包括:校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多媒体教学设施、案例教学条件、计算机及网络等。

4.师资队伍

(1)师资评聘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否建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中外双方师资评聘标准和评聘制度及执行情况;所聘任的外籍教师是否满足具有相当学位和职业证书,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等基本要求。

(2)师资状况

重点评估中外双方师资队伍是否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包括整体学历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以及外籍教师的比例等。

(3)师资培训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否按法规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是否制定有师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保障实施措施及执行情况。

5.教学组织

(1)教学计划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充分体现项目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是否能够体现外方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开设必要的国情课程、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及实践活动等;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等。

(2)教学大纲及教材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是否规范、科学、合理;是否有科学的教材引进和选用制度,引进了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教材;教材选用的整体水平和使用效果等。

(3)教学方式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科专业的特点,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语言是否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等。

(4)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是否完整、齐备。教学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等;教学档案包括:学生学籍材料、成绩登记表、课程考核的原始材料等。

6.培养质量

(1)毕业成果质量鉴定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毕业成果的标准或要求是否明确,是否与所获得的文凭证书水准相符;毕业成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毕业成果指中外合作办学毕业学生获得文凭证书必须提交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报告等成果。

(2)学生满意度

重点评估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收费标准、颁发文凭证书等内容的知晓情况,保证学生知晓的措施及执行情况,该内容与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是否相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认可;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等。

(3)社会评价

重点观测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质量的评价。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学生就业率;学生工作单位对毕业学生评价;毕业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7.社会效益

(1)办学单位内部效益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引进的教育资源是否对办学单位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及辐射作用等。

(2)办学单位外部效益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引进的教育资源是否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教育发展结合紧密,以及所产生的作用。

8.办学特色

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色等。

中外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比较 第7篇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由“区域试点”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5〕171号),选取青海、云南等九省市进行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首批试点工作。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机构、资金渠道、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问题,而我国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有必要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归纳,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2国家公园的基本概念

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掀开了人类自然保护思想运动的大幕。截止2012年,国家公园已从美国发展到世界上的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国家公园及保护区的认识和概念混乱,直到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简称IUCU)大会上才通过并出版了一套能普遍使用的国家公园及保护区术语和标准体系。此后该定义在世界各国介绍推广,现已被全球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依据IUCU给出的定义,国家公园是指那些被指定用来为当代或子孙后代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采或占有行为,可以提供在环境上和文化上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和游览的机会的陆地或海洋地区。其主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游憩机会。其入选标准为具有一定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特殊价值的动植物成年样本且未受人为干扰或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由具有科研及游憩价值的地貌、史前遗迹等组成的特殊景观。

3中外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比较

在研究比较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之前,需明确什么是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体制论指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社会实施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活动的实施体制。因此,国家公园管理组织机构与相关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其核心在于各层次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责、权、利的分配。而责、权、利的分配又涉及国家公园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等方面。

就全球范围内,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可归纳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型三类。本文选取典型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及我国云南省最早开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比较对象,着重对中外国家公园的机构设置、资金管理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建议。

3.1管理机构设置

美国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行者。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其管理模式以中央集权为主,实行国家、地区以及公园的三级垂直领导管理体系,即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管理地区分局、国家公园管理处。共有七大地区分局,每个地区分局统管该区域内的各大国家公园管理处,与地方政府无关。

德国虽与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但在国家公园管理上却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德联邦政府只负责政策发布、立法等面上的工作,而具体管理事务则全部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在德国,州环境局(部)负责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处,负责国家公园日常运营管理工作,联邦政府部门不参与具体管理。

日本兼有上述两种体制,属综合管理型。在国家公园管理中,中央政府部门参与的同时,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私营和民间机构也十分活跃。其中,日本的国家公园分为国立公园、国定公园、地方自然公园三个等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因等级差异而不同。其中,国立公园由国家指定并管理;国定公园由国家指定、地方(都道府县)管理;地方自然公园由各都道府县自行指定与管理。

目前,我国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主要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普达措旅业分公司、碧塔海自然管理所。其中,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为国家公园行政归属单位,负责公园规划建设以及社区发展;普达措旅业分公司为国家公园经营单位,负责公园旅游规划、投资以及旅游接待等事务;碧塔海自然管理所负责国家公园内森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另外,普达措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资源按行业分别归政府专业部门管理,并受到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控;园内各级保护区又由各级政府进行管理。

中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国外三大管理模式下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设置有明显差异,但各级管理机构职责分工明确,对国家公园各项事务统一管理、规划,且政企分离,企业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中。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存在分条分块的情况,即不同资源分别由不同政府专业部门管理,而对于同一资源又由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交叉管理。另外,普达措旅业分公司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该企业又是由迪庆州政府一手创立,政企难分离,地方政府实际上承担了资源保护与开发双重职责,很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2资金管理

国外国家公园资金主要来源均为政府财政拨款,区别仅在于中央集权垂直管理模式下,财政拨款主要来自中央政府(部门),而在其他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在国家公园总经费中占据重要地位。由表2可以发现,在美国、俄罗斯、荷兰、新西兰,国家公园经费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拨款,而在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地方财政也提供重要支持。另外,国外(除俄罗斯外)国家公园自营收入均不为国家公园资金主要来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国家公园运营企业自筹和旅游经营收入。政府财政拨款仅对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碧塔海自然管理所等行政编制单位的人员、业务经费提供支持,而诸如景观规划建设费、设施维护费及运营成本等庞大经费则依靠运营企业自主筹集。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两期建设投入3亿多资金,完全来自管理机构和经营企业的自我筹集和旅游经营积累,其中门票收入是资金重要来源。因此目前普达措国家公园发展资金严重匮乏。

另外,个人或企业捐赠、基金会等融资方式在国外国家公园资金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美国,几乎每个国家公园都接受过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帮助。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国家公园基金会,该基金会年均能筹集数千万美元的捐款,为美国国家公园以及项目支持提供了大量经费。日本、德国、澳大利以及加拿大等国国家公园也均设有专门接受社会捐赠的机构。而我国普达措试点目前则主要依赖于旅游经营收入,中央及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力度有限,在建立和发展社会捐赠机制方面未予以足够重视。

3.3特许经营制度

在特许经营制度方面,我国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主体为地方政府组建的国有企业,而国外国家公园则是通过一系列招投标制度或申请核准制度,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均可遵循相关制度申请特许经营资格。中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比较如表3所示。

国内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范围一般都是园内必要的食宿、娱乐设施等,但有区别的是,我国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门票也属于特许经营企业营业收入范围。在国外,不同项目经营权一般归属不同经营主体,且特许经营期限一般较短(在美国,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在澳大利亚,经营期限更是一般不超过12个月),从而确保特许经营主体受到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严格监督和监管。而我国普达措国家公园主要旅游服务项目均由普达措旅业分公司负责经营。该企业为国企性质,长期持有经营权,故对于经营项目开发及其运营方式均有较大的自主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监督监管力度相对薄弱。

可见,同为特许经营制度下,国外国家公园的经营特别注重政企分离,对园内必要旅游经营项目进行分类,均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受到管理机构的严格监督监管。而国内施行组建国有企业委托管理的形式,政企难分离,运营企业又未能得到政府财政足够的资金支持,难免会以经济效益为先,忽略自然资源保护。

4结论及建议

总体而言,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差异明显。国外国家公园通过管理机构统筹设置、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特许经营制度等市场化方式,有效协调了国家公园内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相对而言,我国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管理机构设置上政企难分离,运营企业承担着较大资金压力,地方政府和企业“重经济效益,轻自然保护”的倾向较为显著。为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在党中央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时代背景下,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才能使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运营有法可依。

2)由国务院设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或委托省级政府对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行直接监督和管理,国家公园主要资金来源应为政府财政预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拥有对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权,以避免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而国家公园得到政府财政的充分支持,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教育性。

3)建立国家公园分级制度,并设置相对应的资源配置制度。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保护地为主的分级管理模式,而这些保护地也必将成为国家公园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国家公园分级,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目前保护地分级成果,减少国家公园改革阻力;另一方面,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行政、财政等资源有序有效的配置。

4)学习国外国家公园广泛施行的特许经营权制度。通过招投标或申请核准制度,将使得园内经营项目逐渐转向市场化运作。对经营项目分类授予特许经营资格,且将经营期限缩短,以便实现有效监管。这样,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才能够逐步将管理重心转移到自然资源保护上。

参考文献

[1]叶文,沈超,李云龙.香格里拉的眼睛——普达措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孙绵涛.体制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4.

[3]刘琼.中美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丰婷.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覃阳平.国家公园发展障碍分析-以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J].林业建设,2015(6):39-45.

[6]何寿奎,王茜,顾剑.准公共项目公益性损耗补偿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4(4):111-114.

浅谈中外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8篇

首先, 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并规定其具体的工作职责。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起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 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其次, 要求强制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该标准包含了关于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特定人群的营养成分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程序的要求等八项内容,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与公布, 并供公众免费索取。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 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没有国标与地标的, 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第三,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其它部门进行制定与实施。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 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依据。

近两年“食品安全”不仅是国内灸手可热的名词, 在国外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 而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那么其它国家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美国

美国实行的是多个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部门组成, 有12个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 但美国联邦政府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是美国农业部所属的FSIS (负责肉、禽及蛋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 和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所属的FDA (负责农业部监管之外的食品的安全监管) 。FDA和USDA负责制定《食品法典》, 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的修订, 在2008年修订了消费品安全法后, 在2009年又通过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 为各级政府有效的保证国民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与技术指导。

日本

在技术上, 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是日本重要食品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在管理体制上, 日本内阁在2003年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职能协调, 而各级地方政府也设有相应部门, 对管辖区域内的食品生产行为与流通进行检查与监管。日本民众有着很高的食品安全意识, 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相当完善, 违法企业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并付出巨大的违法成本。另外, 食品追溯制度是日本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管理手段, 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对产品的生产流通信息进行记录, 以求出了问题可及时的溯源。

欧盟

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欧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局” (EFSA) , EFSA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不负责制定规章制度, 其主要职能是对整个食品生产过程, 从农田到餐桌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开展涉及食品安全的科学研究、信息收集以及风险评估, 为立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欧盟有近20多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 包括最重要的食品欧盟食品法、欧盟食品安全与动植物监管条例、动物健康条例, 在此基础上, 欧盟还不断致力于法律的修订与改进, 整个强大而全面的法律体系, 使得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或条例规定, 为保证创建安全的食品环境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韩国

有多部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韩国政府重视其修订与完善,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不断深入的进行补充与修改, 使到食品安全标准与法律体系更加的完整与合理。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包括农林部 (负责农畜产品的食品安全管理) 、海洋渔业部 (负责水产品的食品安全管理) 和食品药品安全厅 (负责已加工的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管理) , 上述三个部门国家食品安全政策委员会的协组织工作下各司其职的同时, 相互协调, 使得韩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完整而高效。

浅析中外建筑事务所的管理与体制 第9篇

1. 大型设计院的压力

大型设计院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政策的制定倾向设计院的既得利益。事务所的业务性质被政策局限在传统设计院的补充上, 使其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阻碍了小型建筑事务所通过合作取得大型项目的机会。

这也导致大量在职公职建筑师在设计院以外挂名从事第二职业。引起“一些单位与个人间的矛盾, 同时加大注册管理难度”。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大型设计院与行政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改正, 设计事务所与设计院间的竞争也趋于正常化。这正是市场细分的结果, 从当前设计市场可以看到, 人们以前担心的诸如设计事务所抢走大型设计院的项目的情况并没有演变为恶性竞争。设计事务所因为自身的灵活机制, 开辟了更多的设计领域, 为我国建筑整体品质提高加速。

2. 企业形式

当今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企业形式单一, 市场较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以两个方面特征区别于传统设计院的。“以行业内名人领衔成立;采用合伙人制的企业形式 (无限责任公司) ”。

建设[2000]285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以下简称设计事务所) 是指具备一级注册执业资格 (或取得高级职称的) 、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合伙设立, 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合伙人对设计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另外, 该管理办法的附件《建筑工程专业事务所资质标准》中提到申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资质条件为“……至少有三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为发起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分级别……”, 执业范围则参考的是注册建筑师的标准。

以合伙人制作为设计事务所的基本企业形式固然有利于规范市场, 但是单一的企业形式并不利于青年未成名建筑师成立其设计事务所。在大型设计院中无法得到重视的青年设计师正是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一种机制鼓励和扶持没有名气但有足够能力的青年建筑师, 我们的事务所必定会成为著名建筑师们的摆设。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比较分析

1. 专门化程度

事务所的专门化, 不仅包括设计领域专门化, 还可以理解为在事务所坚持原则上的一种划分。在发达国家, “建筑事务所以对建筑的认识和追求来分为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类:组织事务所或称之为商业性事务所 (Corporation) , 与建筑家工作室, 或称之为艺术性事务所 (Atelier, Studio) ”。

“组织事务所是提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换取报酬的由建筑师组成的公司, 通过以图纸等设计文件对项目的预期计划为商品的价值交换过程, 获得投资回报及赢利的经济实体。”因此, 设计是作为生意和业务 (Business) , 设计项目是作为一个经济工程 (Project) 而被运作, 对时间、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 “多快好省”的设计是赢利的保障。

“建筑家工作室是独立建筑师或有相同志向的建筑师组合。本质上是以文化批判创新和艺术实验为目的的建筑艺术创作团体和建构的工匠作坊, 经济运行的维系及发展则只是其附属产物。其目标是精神的独立和艺术创作的独立。”

目前的中国, 我们常混淆两者间的差别。找准各自的定位对建筑事务所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性质的细分不仅有利于建立起盈利模式, 更有助于整个“实验建筑-商业建筑-反思 (实验建筑) -商业建筑 (提升) ”良性互动的建立。

而在商业性事务所中的设计领域的专门化的优势明显:

以美国SOM事务所为例, 它擅长于商业摩天大楼设计, 很少涉足其他类型建筑。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ADP公司, 是300人左右大公司, 但仍专长于超净车间、医院及高校建筑。

长期推动某方向的专门化设计, 资深设计人员可拥有相对较多的经验, 也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该领域内的固定合作伙伴, 更熟悉专用的建筑产品。这不仅意味设计更加得心应手, 还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优势。

中国现在的建筑事务所“仍然比较广泛”, 以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例, “成立一年多来, 除了设计完成了承德等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之外, 还承接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前期和设计工作。”

2. 企业形式与规模

“美国目前约10000家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最小的只有1人, 最大的1800人, 其中约85%的在6人以下。其形式可以是合伙人制、私人公司、专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 而且还可以采用有限—合伙人制公司 (如SOM公司) , 其中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占大多数, 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公司很少。”

“英国90%以上的公司不超过6人, 40人以上的只占1%, 几家较大的设计公司集中了20%以上的建筑师。”“有限—合伙人制公司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企业形式, 在15年前还不允许有这种性质的企业成立。”

英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中, 大部分是新型的“有限—合伙人制”, 这比我国现在广泛常用的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更易控制风险和保障合伙人的利益。

国内大部分业主对于传统设计院的极端信任, 以及相应设计保险制度的缺位都给一些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开办建筑事务所带来极大的困难。小规模的项目 (如房屋装修) 正变得越来越多, 《物权法》的颁布也使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增多成为趋势。但大规模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出现还亟待各种注册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 以及市场对建筑师的信任。

3. 管理结构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规模事务所“典型的人员构成模式是1个~2个合伙人 (或注册建筑师) , 1个办公室助理, 1名兼职会计、2名~3名实习生。”

美国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只有一个老板, 公司归他一个人所有, 英文称为Sole Proprietorship, 一般小型事务所多是这种类型;一种是有几个合伙人;公司归合伙人所有;英文称Partnership;第三种是股份制公司 (称Corporation) ;持股人都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由于持股人 (Stockholder) 拥有的股份数量不同, 在公司的地位及发言权也不一样, 一般比较大的事务所都是股份制。”

因此, 建筑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保证自己对项目设计的控制权, 起主导地位的建筑师往往掌握着事务所大部分的股份且不对外出售, 即对事务所的行政和管理起着决定作用。建筑师不仅需要进行设计, 还需要对项目进行管理, 才能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意图执行。而对于骨干的奖励模式可以看出老板建筑师对员工分层对待的特点。这几个层次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董事长 (持有股份, 领导事务所) ;董事 (持有股份, 对决策具有影响力) ;副董事 (享有年终分红) ;建筑师、设计师、项目经理 (工资) ;技师、绘图员 (工资) 。

三、挑战

1. 提高建筑师自身的管理素养。

管理方面的素质对于项目和运营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有赖于引起教育体系的共识。

2. 促进多元化的企业形式, 建立设计保险制度。

增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3. 明确建筑事务所定位。

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专业化程度, 设计适合的人员构成模式。合适的模式能够使事务所的项目进行得更加顺利, 更可以使员工产生必要的归宿感。

摘要:中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程度不够, 企业形式单一、缺乏风险应对能力, 管理结构不够成熟, 建筑师受管理教育较少, 新兴事务所不注重行政制度等。本文从分析中国建筑事务所的现状入手, 对比外国事务所的成功的发展经验, 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外建筑事务所管理制度与行政制度的对比研究, 找寻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各种设计师事务所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提供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事务所,经营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卫更太:欧美的小规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勘察设计, 2006, 04:28~30

[2]王早生:美国、英国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市场管理制度考察报告.中国勘察设计, 2005, 04:15~18

[3]李武英 支文军: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评析.时代建筑, 2001, 01:25~28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10篇

一、主讲与助教相结合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设计教学进程时,一般都会在大学一年级强化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但是在第三学期开始接触全英的专业课教学时,学生还是觉得难度很大。虽然通过语言强化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专业课会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尤其是理工类的课程。由于对关键词陌生,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当他们还在思考某一个词的含义时,外方教师已经完成了整个知识点的讲授。部分学生会就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果这个问题能够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现象来解释,那么学生可以消化吸收。但是如果遇到的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外方教师在解释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更多的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个名词或者某个问题,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学生越加听不懂。这对这类问题频发的课程,可以采取主讲与助教相结合的模式。由外方教师主讲,当遇到外方教师与学生沟通出现问题时,由中方教师负责讲授。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理解能力。

二、两阶段授课

因为外方教师进行讲授时,每门课程的讲授学时仅有20-40学时。如果是汉语教学勉强能够完成绝大多数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但是引入全英文授课后,教学进度会受影响,仅能就部分核心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多数知识点草草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学。这样做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架构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两阶段授课法。第一阶段,由中方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双语讲授,利用计划学时一半的时间帮助学生架构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第二阶段,由外方讲师进行全英文的集中讲授。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时就会容易很多。外方教师不用再担心学生不理解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提高授课的难度,引入更多相关专业更前沿的知识。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课堂教学。如果担心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还存在困难,可以继续沿用主讲与助教相结合的方式。

三、讲授与辅导相结合

在教学方式上,国内教师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课堂上更多采用教授的方法,而国外教师更多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时的体验过程,通常会选择presentation、tutorial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某一特定题目的陈述,或者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需要在理解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小组报告。因为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别,使得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参与式学习的模式,会遇到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配备中方教师,进行课外辅导,一方面,解答知识点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沟通交流的能力。

以上三种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类型、难易度,分阶段实施。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课程,可以选择主讲与助教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消化吸收,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难点、重点较多,需要多学科知识铺垫的课程,两阶段授课法比较适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吸收更多较深入的、前沿的学科知识。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模式较理想。一方面,中方教师可以学习国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教学进程的角度看,在低年级,比较适合两阶段授课法,让学生从中方教师的双语教学向外方教师的全英文教学过渡。随着年级的上升,英语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向主讲与助教相结合过渡,再到讲授与辅导相结合。中方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抛开中方教师这根“拐棍”。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模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过渡方法。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但是长期实施容易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利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外教师在配合过程中,由于文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产生冲突,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专业、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部分课程由外方教师进行讲授。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效果,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采取了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模式。本文提出了主讲与助教相结合、两阶段授课和讲授与辅导相结合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模式的适应情况,以期提高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质量,推动中外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两阶段授课

参考文献

[1]高佳琪.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展望,2015(27):284.

[2]芦文娟,朱柯冰.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15-17.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前景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12-01

1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前景研究的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1979年11月,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领中国大学校长一行,赴美国考察,这一举动掀开了中外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合作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已经开始起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400多个。

(1)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和国际关系日趋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一方面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以突显本国优势;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从而使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征。

(2)各国民办教育兴起的大趋势。近10多年来,民办教育又焕发生机,迅速发展,形成了教育“私营化”的大趋势、大潮流。几十年之前,在多数国家,民办高等教育还不存在或者是处于边缘地位。而今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转型国家,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在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3)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使中国教育面向世界。中外合作办学成为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跨境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高等教育领域尤为突出,迄今为止,跨境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还处在一个不断尝试和摸索的阶段,并且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

2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有合作办学模式

(1)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2)单方投资与双方投资;(3)局部合作与整体合作;(4)外方教师为主与中方教师为主;(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6)全日制与非全日制;(7)单文凭与双文凭。

2.2 现有合作模式带来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努力与国外的名校合作,从总体上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高,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就办学模式而言,传统的学历教学致使学校的责任较大,而且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相互了解程度的不同,这就使得我们所设计的教学规则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偏差。非全日制合作模式的办学成本较高。教师需聘请专家级学者,支付多次国际往返旅费等等。单文凭合作模式,虽入学门槛较低,但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教学水准将无法切实得到保证。选择双校园的学生,还要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证。双文凭项目生源不足,目前办得很成功的仍然不多。

3 以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例

(1)合作办学项目的类型多样化:与加拿大汉伯学院合作的中加国际商务管理项目采用“2+1+X”模式;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中加学分互认)采用“2+2”和“4+0”培养模式及全英文教学。

(2)从管理和教学来看,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实质性地引进了国外大学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

(3)从师资构成来看,体现了国际化与高水平。拥有一支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国外留学背景的全英文教学团队和经验丰富的专职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同时,还常年聘请10~15名高水准的外籍教师。

(4)从专业和课程来看,是按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而设置。如: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协会合作的会计学专业(CGA方向)以及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合作的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采用“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执业资格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被列为宁波市第一批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

(5)双向招收学生。学院现有国内学生800余名,来华留学生200余名。

4 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及办学模式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

(1)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办学模式。办学模式是办学理念的一个体现,从办学模式上就可以看出该合作项目的一个办学状况。例如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与加拿大汉伯学院合作的中加国际商务管理项目采用“2+1+X”模式,是浙江省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并被教育部誉为“国内同类合作项目的成功典范”;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中加学分互认)采用“2+2”和“4+0”培养模式及全英文教学,是宁波大学特色招生专业。这些都很好的展示了采用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能很大程度上给合作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2)要形成相对高效的管理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到学校外事、教务、财务、教学等多个部门联合管理,中间难免会出现沟通不到位,管理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各部门职责,逐渐把国际学院做大做实,形成规模,配备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做好中方多部门内部以及与法方管理层的沟通与协调。

(3)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还需不断提升水平。合作办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实践水平跟上工程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学校应形成长效机制,定期送教师去国外进修,拓展他们的外语及实践能力,保持前沿的知识技能储备,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 第12篇

学生满意度概念主要来源于顾客满意度概念。顾客满意度理论由美国学者卡多佐 (Cardozo) 最早于1965年提出。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与否与期望值对比后的感觉状态[1]。受顾客满意度理论影响, 学生满意度理论则是:学生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 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在整个教学服务的进程中, 将自己对教育机构的感知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感受[2]。

目前, 学生满意度分析方法通常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生校关系”管理的模型和工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将学生满意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质量评价。我国的学生满意度调查开展和推广的很晚, 进度也比较缓慢, 只是在部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在实施, 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中也增设了“学生满意度”指标。[3,4]

在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大环境下,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对于提升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L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 L大学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L大学自1999年开始与澳大利亚W大学合作开展中澳联合培养办学项目, 该项目设国际商务、会计学 (国际会计方向) 、金融学三个本科专业。该项目分为两个阶段, 大一、大二在L大学完成第一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雅思考试, 达到均6分的成绩便可进入第二阶段即大三、大四, 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L大或者澳大利亚W大学完成, 毕业后都可以取得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 该项目已招收15届学生, 已有10届学生完成学业, 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学生质量和就业都效果良好, 成为国内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典范。

(二) 调查样本概述

本调查面向L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内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学生, 无记名形式问卷方式, 采用学院教师设计的“中澳合作办学学生调查问卷”, 包括学生本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对学院满意度评价和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活动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等30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00份, 每个年级学生100份, 收回297份, 其中有效问卷2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6.97%。总体上看, 样本选择在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分布合理 (表1) , 保证了调查数据采用的合理性。

(三) 学生总体满意度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L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总体评价较为满意。其中, 评价为满意的102人, 占35.42%;基本满意的163人, 占56.60%;不满意的23人, 占7.98% (图1) 。项目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具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其中, 大一新生中评价满意的仅7.55%, 基本满意的占74.06%, 不满意的达18.39%;大二学生中评价满意的略有提高为18.50%, 基本满意的占57.22%, 不满意略降为24.19%;大四毕业生中评价满意的大幅提升到48.28%, 基本满意的为50%, 不满意的仅为1.72% (图2) 。说明在项目中时间越长、学习的越深入, 对项目的满意度越高, 特别是在国内外学习的经历, 学生的收获很大, 对项目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 学生分各项满意度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 学生对中澳合作项目不同内容的满意度也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 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文化活动、就业指导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均达90%以上;对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考试方式的满意度居中, 在80%-85%之间;而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选用的满意度相对较差, 均不足80%, 尤其是教材选用满意率只有了55.12%, 说明L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选用等方面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总体满意度的提升。

三、小结与思考

(一) “学生满意度”应该作为国内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开放, 吸收和借鉴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 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 采用先进的方式方法, 是改进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二) L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满意度整体评价较好, 但不同年级学生的评价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高年级学生的满意度远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出国学习的学生满意度高于在中方学习的学生。因此, 合作办学项目首先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 提升低年级学生对项目的认可度和关注度, 同时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5]。

(三) 在L大学和W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 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选用等方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水平。因此,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在中外双方合作院校的沟通与对接, 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与原版教材选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

摘要:利用学生满意度理论对L大学久负盛名的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满意度比较分析, 意在通过比较分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差异, 为进一步改进L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白长, 廖伟.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6) :14-19.

[2]林卉.我国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测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1) :124-126.

[3]韩志玉.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6) :60-64.

[4]李荷迪, 朱永苏, 谢颖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以N大学中美合作办学“2+2”项目为例[J].宁波广博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 101-103.

上一篇:汽车保养维护下一篇:复杂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