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训练范文

2024-06-28

实质训练范文(精选8篇)

实质训练 第1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有效,阅读教学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对语言训练的内容以及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她为什么又说 “随便说说罢了”呢?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重视复述训练, 经常进行复述练习,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等方面加以训练。

信仰的实质美文 第2篇

020

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宗教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030

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内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信仰有不同的形态,也许冠以宗教之名,也许没有,宗教又有不同的流派,但是,都不能少了这个核心的东西,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信仰。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伟大的信仰者,不论宗教上的归属如何,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往往具有某些最基本的共同信念,因此而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导师。

040

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

050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标准不是看他是否信奉某一宗教或某一主义,唯一的标准是在精神追求上是否有真诚的态度。一个有这样的真诚态度的人,不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佛教徒。还是苏格拉底式的无神论者,或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者,都可视为真正有信仰的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相信人生中有超出世俗利益的精神目标。它比生命更重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和献身。他们的差异仅是外在的,他们都是精神上的圣徒,在寻找和守护同一个东西,那使人类高贵、伟大、神圣的东西,他们的寻找和守护便证明了这种东西的存在。

060

实质训练 第3篇

我们在教材中发现, 对不同类型力量的定义出现了本质上的区别, 举例如下:

(一)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1]。这里的“力量”实质指“力”。

(二)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 是力量和速度的有机结合[1]。在这里“力量”的实际意义指“功率”。因为功率=力量×速度。

(三)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1]。在这里涉及到时间因素, 根据“冲量=力×时间”的公式, 此时所指的“力量”实质是“冲量”。

二、从物理学角度对“人体运动”和“力量”的进一步认识

为了表述准确起见, 在这里将“力量”统称为“力”。

(一) 人体运动的实质:

指在有外界阻力的条件下, 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肌肉运动的机械能, 肌肉运动的机械能再传递为人体外部运动的机械能, 克服了外界阻力做功, 从而使人体产生运动。这里强调了运动的实质是功能的转化和传递。如下图:

(二) 力与速度的本质:

力是改变物体初始运动状态的唯一客观存在。在很多情况下, 对“力量”更准确的解释应是指力对时间的积累量, 即冲量, 记为I=F·T;或动量的改变量, 记为I=mvmv。 (这里v。指初始速度, 一般v。=0;m是人体的质量) 。

速度是物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为P=F·V, 力与速度是表达其它形式的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快慢 (功率) 的两个可度量指标。

(三) 力与速度的关系:

力与速度是两个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概念, 只要有机械功率输出, 有力必有速度, 有速度必有力。

(四) 运动训练的本质目的:

运动训练的本质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力, 也不仅仅是增加速度, 而是增加人体机械功的输出。只有有了机械功的输出, 人体才能对抗、克服外部阻力, 发生位移。由物理公式W=P·T=F·V·T=F·S (W指功, T指运动时间, S指位移) 不难看出, 机械功是力、速度与时间的有机结合。

(五) 概念的分类。

将功率、力和速度进行分类, 将有便于在训练中的应用。

1、功率的分类。

可分为化学能的功率, 记为P化;肌肉输出的功率, 记为P内;肌肉功率传递给人体直接克服外界阻力的功率, 记为P外;肌肉功率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而消耗的功率记为P另。P外又可分为对人体运动起正向作用的功率, 记为P另;P外以及对人体运动不起正向作用的功率, 记为P外+。例如:在100米跑中, 促进人体向前移动的功率为P外-, 而人体左右摆动的功率记为P外-。在训练中, 要尽量增大P外+, 减小P外-;尽量增大P外, 减小P另。它们之间的简要关系为:

2、力的分类。

根据力所克服的对象不同, 力可分为:肌肉克服内部阻力 (如肌肉粘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 而产生的力, 叫内力。记为F内;肌肉传给人体其它部位 (如手、脚躯干等) 克服外部阻力 (如物体重力、摩擦力等等) 而产生的力, 叫外力, 记为F外。

如上图, 在实际情况中, 例如在人体位移时, F外并不与人体目标位移方向一致而是偏离一定的角度。记与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为F外+, 偏离位移方向的分力为F外-, 其偏离角度为θ, 则F外+=F外-·cosθ, 它们之间的简要关系图为:

3、速度的分类。

根据参照物的不同, 速度可分类为:肌肉相对于骨杠杆运动的速度:记为V内, 和人体相对于地面运动的速度, 记为V外, V外又可以分为与目标运动方向一致的速度, 记V外+, 和偏离目标运动方向的速度, 记为V外-, V外+又可分为动作速度, 记为V动+, 位移速度, 记为V移+, 另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应对外界刺激而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导给肌肉的速度, 即所谓的反应速度, 记为V应, 它们之间的简要传递关系如下:

三、小结

(一) 2000年编的《运动训练学》对有关“力量”的解释存在不确切性。表现在有时指的是“力”, 有时指的是“功率”, 有时指的是“冲量”。

(二) 从物理学的角度能更清晰地阐述“力量”, 从而更本质地理解人体运动的实质和运动训练的目的。人体运动的实质是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和传递;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加人体有效功的输出。

(三) 对训练目标起最直接作用的是:P外、、、, 即人体输出功率的能力、在运动方向上的正向作用力的大小、正向速度的大小、运动员的反应速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 可提高这些指标的量, 这也是训练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91, 192.

实质董事责任探究 第4篇

公司董事在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中起到引航掌舵的作用, 董事的每一个决策均关乎公司之生死存亡。然而, 许多非公司董事希望拥有对公司管理的控制权力, 却又想逃避董事责任, 更有甚者以手中握有之控制权作出损害公司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对于公司中的非法律上的实际控制人造成公司或第三人利益损失, 我国法律并未有较明确的实质董事之概念及问责机制, 使社会中追逐不法利益的人得以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却免于处罚, 违背社会公平正义之原则。

二、提出问题———典型案例回顾

大连一外资企业经营收入可达亿元, 但财务报表却显示连年亏损。2007年经大连国税局查证, 该企业通过外方幕后实际控制人实施避税。

1997年大连某机电公司与新加坡一家公司合资。经调查发现, 表面上外方将大连公司的外销产品以低价销售给香港的关联公司。但其实际控制人———新加坡母公司则派人在大连公司以香港关联公司的名义与国外的企业进行交易, 而产品则由大连直接发往世界各地, 资金结算却是远在新加坡的母公司来控制完成。外方利用了地域和管辖权上的盲点, 通过关联交易把本应属于大连某机电公司的利润转移至香港, 从而实现避税。

“影子董事”在国外幕后操纵公司交易, 却侵犯着我国公司乃至国家的利益。可见, 实务中有的董事为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 任命无实权、无能者为名义董事, 自身则垂帘听政, 或者不以董事之名却直接行使董事的各种权利。

三、实质董事责任之比较法分析

(一) 英国———实质董事二分说

英国最早在判例中提出将公司董事分为三类, 即法律上董事、事实上董事与影子董事, 而后二者合称为实质董事。且认为事实上董事与影子董事之概念互为相斥。事实上董事虽未被公司以合法形式予以委任, 但却能以董事之名行事, 对公司事务进行指导决策;然而影子董事则未以董事之称, 仅隐蔽于其他名义董事之影子下, 在公司经营活动中担当发号司令、掌舵引航的角色。

另外, 事实上董事与影子董事虽均非法律上“名正言顺”的董事, 但事实上董事无论在公司治理还是在代表公司对外经营谈判过程中, 均用董事之名, 可认为事实上董事明确表示同意并承担公司相关事务与责任, 因此, 其应与法律上董事平等承担法律所规定之义务。而影子董事在仅在特定情况下 (如不法交易、董事失格等) 方可适用法律之相关规定。

(二) 美国———以股权多寡为标准之控制股东制度

持有相当股数之股东希望取得公司经营的主导决策权, 但又不希望通过法定途径进入董事会, 因此选择隐身幕后, 以其手中所持有的多数股数推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信担当名义董事, 从而满足其控制公司决策的同时无需承担董事责任的欲求。此为“控制股东”。美国学者Adolf A.Berle与Gardiner C.Means于1932年出版《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 以股权数目之多寡将公司控制形态分为五种:一是全部控制 (80%股权) ;二是多数控制 (50%至80%) ;三是法律方式之控制, 股权未达50%, 但通过法律方式如委托书等对公司进行控制;四是少数控制 (20%以下) , 但通过委托书吸收分散的股权, 以控制公司;五是经营者控制 (少于5%) , 在公司股权十分零散的前提下, 经营者得以控制公司。

(三) 韩国———表见代表董事制度

韩国法中, 公司业务决策由董事会决定, 但需由一自然人将决策付诸实践。因此, 韩国商法第389条第1款规定, 由董事会之董事选人代表董事, 代表公司并持有业务执行权限。然而, 实践中出现许多非代表董事在公司承认的前提下取得代表权, 此为韩国商法所称之“表见代表董事”。

(四) 日本———表见董事制度

在日本立法中, 与实质董事之概念相似的是表见董事, 该表见董事是行为人接受公司的表见授权, 具有足以使相对人相信其为公司董事的表象, 从而使该表见董事与法律上的董事承担日本株式会社法所规定的责任。此制度近似于韩国的表见代表董事制度, 也可被认为实属英国法中的“事实上董事”之概念。

四、我国法之实质董事责任探究

(一) 实质董事之内涵

1. 概念

目前, 我国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公司“实质董事“之相关责任, 但实际上在不少金融条例中, 已出现与规范“实质董事责任”内涵相类似的责任承担规则。

《证券法》第69条规定了判定实际控制人责任之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 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等责任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并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而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 实行过错原则, 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006年施行《证券市场禁入规定》对实质董事违反基本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加以规制, 情节严重的, 中国证监会可以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 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可见, 我国法律已出现“实际控制人”、“直接责任人”等概念, 同时对此类责任人的责任实行过错或过错推定归责原则, 并施以连带责任之承担。实际上此众多法律概念正是“实质董事”所能涵盖的内容, 笔者认为可将对公司实务起实质控制作用的非法律上董事者 (包括对公司实际操控的控股股东、发行人等) 统一定义为“实质董事”, 即未经公司股东会合法选举, 但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 对内管理公司事务, 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的人员。从而建立统一的责任构成判断标准, 为实质董事责任定性, 以便于司法实践之进行。

2. 事实上董事与影子董事

英国判例将是否以董事之名行事的实质董事区分为事实上董事与影子董事 (幕后董事) , 笔者认为有理。此分类有助于区分两类董公司所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事实上董事, 虽未合法登记在册, 却以董事之名管理公司内外经营, 可认为其已受公司之委任。此明目张胆的控权行为人应与法律上董事履行相同的法律义务。而影子董事, 以“总裁”、“总监”等非法律名称管理公司或退居幕后, 使自己的亲信成为董事并当其傀儡加以控制, 此类“董事”应对公司承担善良管理义务与忠实义务, 并在出现不当行为时承担相应责任。

(一) 责任定性———名义董事与实质董事之双重责任

当实质董事的不当行为引起公司或第三人利益损失时, 名义董事 (法律上董事) 与实质董事均难逃其责。名义董事作为公司合法登记在册的名正言顺的管理人, 本应对公司严格履行勤勉、忠实和促进公司盈利等义务。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受损, 名义董事毫无疑问首当其冲应承担首要责任, 即第一位责任。实质董事的存在本来就是非法律所倡导, 无论公司是以有利于公司管理或其他理由产生实质董事, 只要实质董事行为不当, 扰乱经济秩序, 损害公司、第三人或其他集体利益, 公司中的名义董事都难辞其咎。实质董事则承担第二位责任。第二位责任以过错或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予以确定。此双重责任之确立, 扩大了受害人请求损害赔偿的责任人范围, 也有助于减少公司利用实质董事管理公司经营的现象。

(二) 责任构成

1. 实质董事身份

实质董事责任的构成, 首先应认定该行为人是公司的实质董事, 且区分其为事实上董事抑或影子董事。

(1) 是否有“董事”称谓。“董事”称谓之有无用以区别事实上董事和影子董事。上文已做叙述, 此处不再赘述。

(2) 是否对公司管理产生实质影响。行为人能掌控公司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 并由公司上下依其决策、命令行事, 可认定为对公司存在实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对专业顾问所作出的专业建议进行选择并听信, 并不能断然认为该专业顾问即为实质董事。应根据专业顾问的资质、公司决策对专业建议的抉择与判断该“建议”是否具有如同命令指示般的强制性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

2. 执行职务过程中

实质董事责任, 实际上就是一种职务责任。行为人之损害行为 (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应发生在执行公司职务、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 而并非以个人名义作出的个人买卖、侵权等行为。以个人名义的小买卖、小投资或偷摸拐骗应认为是合同责任或侵权责任范畴。

3. 存在过错

实质董事责任要求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若法律对公司经营和市场交易过分苛刻, 将导致公司管理阶层畏手畏脚, 无法尽力施展才能, 从而限制社会经济的交易往来。因此, 只有实质董事故意或重大过失情况下造成损害才得以构成责任。

4. 本公司、公司债权人或第三人利益受损

实质董事之决策、指令违反法律法规或怠于行驶决策权, 导致公司自身利益受损或因此使公司债权人无法行驶债权或使第三人利益受损, 且此结果与实质董事之作为或不作为存在因果关系, 为实质董事责任的客观要件。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的快速发展本该对公司的内外管理与交易给予足够的空间与尊重, 才能更好地顺应并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分配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 公司的自治管理并非毫无限制, 需遵循法律规范之调整。因此, 法律虽未阻止公司中实质董事管理的存续, 但当实质董事的决策违反章程、商业规则或法律规范时, 则应与名义董事一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正是公司社会性双重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宁磊.影子董事[D].山东:山东大学.2009.

部门预算的实质 第5篇

预算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 即用财务数字 (在财务预算和投资预算中) 或非财务数字 (在生产预算中) 来表明预期的结果。西方与我国习惯所用的“预算”含义有所不同。我国的预算一般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一定期间的收支预计;西方的预算是指计划的数量说明, 不仅仅是金额方面的反映。

二、预算的体系

预算在形式上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附表。按照不同的内容可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类。

经营预算是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成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生产成本预算、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其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是销售预算。

投资预算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 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编制的预算。投资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 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前述的各种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中的资料, 都可以折算成金额反映在财务预算内。财务预算亦称“总预算”。

三、预算编制方法

常用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法和项目预算法。

1. 零基预算法

(1) 零基预算法的含义

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 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视为重新开始, 即以零为基础。根据组织目标, 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 并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 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 是按重新排出的优先次序, 即按每个方案与其他同时点方案相比的优点进行的。

美国一些州政府还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于部门的设立, 称为“日落法”。每年年终, 现有的各个部门, 特别是一些临时设立的部门, 像太阳落山一样将宣告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时, 各部门必须向专门的审议机构 (在美国是州议会) 证明自己确有存在的必要, 才能像“旭日东升”那样更新开始。

(2) 零基预算法的程序

零基预算法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在审查预算前, 主持这一工作的主管人员首先应明确组织的目标, 并将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定量目标和非定量目标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次序搞清楚, 建立起一种可考核的目标体系;二是在开始审查预算时, 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 要求是在下一年度继续进行的活动或续建的项目, 都提交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 凡是新增的项目都必须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 所有要继续进行的活动和项目都必须向专门的审核机构证明自己确有存在的必要, 所有申请预算的项目和部门都必须提交下一年度的计划, 说明各项开支要达到的目标和效益;三是在确定出哪些项目是真正必要之后, 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四是编制预算, 资金按重新排出的优先次序分配, 尽可能满足排在前面的需要, 如果分配到最后.对于一些可进行但不是必须进行的活动, 已无多少剩余的资金可供分配, 那么最好将这些活动暂时放弃。

(3) 零基预算法的优缺点

根据国外企业的实践经验, 其优点主要有:有利于对整个组织作全面的审核;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有利于克服组织内部各种随意性的支出;有利于上层主管人员把精力与时间集中于战略性的重大计划项目;有利于提高主管人员计划、预算、控制与决策的水平;有利于把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 以及实现的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些缺点主要有:所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物力极其可观, 每年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计划逐一进行审查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在安排项目的优先次序上难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主观性;比较适用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企业组织内的行政部门和辅助性部门, 对于制造活动那种具有明显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组织则不太适合。

(4) 采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负责最后审批预算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参加对活动和项目的评价过程.真正负起责任来。二是主持者必须对组织目标有透彻的了解。三是要必须发扬创新精神。那种既能够增加效益又能够降低成本的方案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设想出来。零基预算法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创新。

2. 项目预算法

项目预算法基本上是一种寻求最有效地调配资源以实现目标的系统方法。

项目预算法强调选取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也就是要对不同方案实现目标的效果和所需的费用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 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来选取最佳方案。选择的标准一般是:以最少的费用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 或是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果。通常要采用数学模型对费用和效果的变化模式以及费用和效果的关系进行定量化描述。

项目预算虽然主要适用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也同样适用。事实上, 在许多大型企业中,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定计划与制定预算脱节的现象。制定预算一般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制定计划是企业的计划部门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时。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很少能够完全搞清楚技术开发、工程、销售、人事等部门计划的实际经费需要, 而这些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有时也会发生夸大实际的经费需要。

编制预算, 应注意把握预算的实质, 把零基预算法和项目预算法结合起来。根据工作实践, 日常开支类预算编制宜采用零基预算法, 而专项项目类采用项目预算法编制预算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范炜著:从政府审计谈推行绩效预算的改革路径取向.《审计与理财》, 2004年11期

[2]潘飞郭秀娟著:作业预算研究.《会计研究》, 2004年11期

浅谈“负面报道”的实质 第6篇

新闻报道的基石是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有正面的, 也必然有负面的。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现象, 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只强调正面报道, 而把负面报道打入冷宫, 或者给负面报道增高各种不平等的出入门槛的做法, 实在是对媒体进步发展的戕害, 实在是对公民社会知情权的戕害, 实在是对新闻报道汇集历史点滴、真实记录历史这一终极使命的戕害。

负面报道, 究其本质而言, 是一个并不科学的概念, 或者也可以说, 所谓的“负面报道”其实是不存在的。新闻报道只有经得起社会检验和历史考验的真实报道和带有欺骗性的虚假报道, 而无所谓“正面报道”或“负面报道”。真实的“正面”报道是可贵的、有益的, 真实的“负面”报道同样也是可贵的、有益的;虚假的“正面”报道是可憎的、有害的, 虚假的“负面”报道同样也是可憎的、有害的。这里的“正面”与“负面”都是带引号的, 比之于客观的真实与虚假的绝对性, “正面”与“负面”明显带有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的相对性。因此, 用“正面”与“负面”为新闻报道做标签, 就像是把“有没有翅膀”作为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分类标准一样, 是粗糙的分类法, 没能触及事物的本质。

学者张威在他的《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 是这样描述“负面新闻报道”的, “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 犯罪、性、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的报道重点。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负面报道来说, 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 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政治上, 它往往站在与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

张威的这个“负面新闻报道”的定义, 在业界被普遍认同, 但笔者认为, 他的这一定义, 抓住的仍然是“负面新闻报道”的表象特征, 而没有敢于触及所谓的“负面新闻报道”的实质与要害。

“负面报道”当中的“负面”二字是一个定性的说法, 这里面隐藏着“谁给报道定性”、“定性的标准具不具有普适性”诸如此类的一系列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比如说, 法院审理一起某部门要员的犯罪案件, 对于检察院调查取证、提起公诉与法院的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道, 可以说是对检察院、法院工作的正面报道, 同时在这个报道中揭露出某部门要员犯罪行径以及在整个案件中暴露出来的在监管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失职失察, 也可以说是对某部门或某一社会领域的“负面报道”。同一则新闻报道既可以是正面报道, 也可以是负面报道, 关键是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来加以判断, 站在谁的形象与利益角度说话。不仅仅是上述的那个显而易见的假定的例证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所有所谓“负面新闻报道”尽可以作类似于此的忖度。负面新闻报道既不是一个体裁类型, 也不是题材类型, 因此, 它不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科学的概念, 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流传的说法。

站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切弘扬真善美的新闻报道和一切鞭挞假丑恶的新闻报道都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只要它不是片面的失实的报道, 它就会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把“弘扬真善美”规定为“正面”, 把“鞭挞假丑恶”规定为“负面”, 不过是在一个更深的、更为隐蔽的层次上暗含了阶段性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

城市经营实质的探索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经营,城市总资产价值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改革从政府推动改革向改革推动政府的世纪。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建立公共行政为目标的“改革政府”的改革,一方面,使政府逐渐从市场领域退出的同时,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政府又面临着从经营城市、营销城市的高度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挑战。

一、什么是城市经营

西方学者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城市经济学提出了“城市企业”的概念,认为应当用企业的方法来管理和经营城市。国内著名城市学家朱铁臻认为,所谓经营城市,就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让市长进市场。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经营城市的理论依据,在于城市是有价值的实体。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切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载体,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因此,城市是有价值的客观存在,是城市社会漫长发展中集聚的巨大财富,通过经营城市可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城市增殖经营

计划式的城市经营与市场导向的城市经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计划式城市经营没有将城市看成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系统, 而是将城市看成了一个受政府控制的封闭系统, 将所管辖的城市看成“诸侯封地”来经营。在这种观念下,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 只能是“守城经营”。守城经营只能是城市存量资源的经营;恰恰相反, 市场导向的城市经营观是将城市看成市场体系中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开放系统。在现代统一市场体系中,构成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城市的土地资源之外, 其他资源处于高度的流动中, 城市虽然具有使生产要素集聚的功能, 但城市不能固化这些要素。正如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的本性是在不断地循环中增殖一样,现代经济的增长也是生产要素在不断地高速流动和不断地快速密集中完成增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规律决定了现代城市经营的目标定位,只能是适应城市间要素的高度流动和高度密集的要求,在参与市场的竞争中实现城市的增殖经营。

从城市增殖经营的观念认识现代城市系统,现代城市由四个系统构成。

1. 城市接纳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和增殖的环境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城市物质环境系统 (硬环境系统)。该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城市的土地要素;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城市基础实施要素, 也叫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公共生态环境要素。二是以人为载体的城市社会环境系统 (软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文化形态、知识存量、服务效率。文化形态是由城市特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综合。知识存量是指存在城市中人力资源和教育系统中知识的总和。服务效率包括市场供给私人服务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

2.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产业系统。

城市产业系统是指在城市提供的环境系统平台之上存在的企业群落。支撑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并不局限在工业领域,可以是旅游业,也可以是商贸业,但不论是什么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都表现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从统计学角度看,城市化的程度与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 (周天勇2001)。

3. 由城市环境、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活综合形成的城市形象系统。

城市形象由四部分构成: (1) 表现城市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CMI);城市理念是特定的城市历史、城市精神、城市发展目标的浓缩; (2) 以城市市民和城市各种组织为载体的城市行为识别系统(CBI),城市行为是城市理念和文化在城市的社会表现,又具体表现为城市的市民的素质、品位,以及城市的民风、诚信、私人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3) 城市产业结构识别系统(CIS),是旅游城市,还是商贸城市、或是制造业、资源型城市等; (4) 以城市建筑风格、街道等构成的城市景观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CVIS)。

4.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

城市的制度变迁来自两种力量:一种是自下而上来自市场推动的民间力量,称为市场推动的制度变迁;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来自政府推动的官方力量,称为政府推动的制度变迁。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审批、监管、政策等手段,但能够带来城市增殖的城市管理是具有制度创新内涵的创新。

如果从价值形态来看上述四大系统时,城市环境属于城市固定资产价值。分为有形的固定资产(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固定资产(社会环境)。城市固定资产具有像固定资本的特征,一次性投入,在多次性使用中,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物质环境的价值是这样,社会环境价值也是如此。如通过教育形成的一个城市知识储备和培育的城市信用体系等都是在长期中形成,渐渐地转移。此外,城市的固定资产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所以城市固定资产形成主要通过渐进地积累过程形成。

三、城市经营的实质:提高城市总资产价值

城市产业经济系统属于城市流动资产价值。无论构成企业生产要素以何种物质形态存在,在一个现代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构成企业的物质要素都可以最终以资本价值形态进行流动。由于城市产业资产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所以城市产业资产可以通过集聚的途径形成。

城市的形象或城市品牌价值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来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大系统内在价值外在化的结果,另一部分来自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营销投资形成的价值,由于这两部分价值并不是对存在物质直接标价,它们都依赖于某种物质实体而存在溢出的无形资产。所以将这部分资产称为城市溢出资产。

要维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管理系统运行,需要有形资产的投入,但城市管理系统的存在价值并不简单是有形资产投入的直接转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的价值渗透在这个城市的经济系统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将管理价值的存在形态称为附加资产价值。由此可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城市的总资产或总价值=固定资产价值+流动资产价值+溢出资产价值+附加资产价值

上述对城市总资产价值构成的分析是静态分析,一个城市总资产增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构成城市总资产各部分的增殖具有以下特点:

1. 土地租金的涨落是一个城市环境资产增殖快慢的综合标志。

一个城市的环境资产是否增殖,取决于城市环境资产的质量高低,城市环境资产质量的高低,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资产总量下,对城市流动资产的吸引力。环境资产质量越高,接纳的流动资产越多,就意味着环境资产的利用率越高,环境资产的增殖速度也就越快。受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性约束,环境资产增殖最终表现为土地租金的上升。

决定一个城市土地租金的高低有多种因素,如土地基础设施的投入, 土地位置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但推动城市地价上升的主要因素来自产业的推动。如果没有产业推动,无论怎样往土地上进行投入, 地价也很难向上升。当然,要形成产业推动,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环境资产。由于环境资产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构成, 所以,在产业推动下导致的土地价格上升,并不仅仅是土地价格提高的结果, 实际上是整个城市环境资产增殖的结果。

如果推动土地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完全是产业推动,而是过度房地产投机的结果,那么土地价格的飚升及其导致的泡沫经济,不仅不是环境增殖的标志,而是环境资产贬值的先兆。

2. 城市流动资产增殖的标志是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衡量整个城市总资产增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的经营活动推动的城市环境资产质量提高,溢出价值和附加价值的提高,在城市经济发展上最终表现为城市G D P增长。

3. 城市溢出资产是否增殖,表现为城市的品牌价值。

由于城市溢出资产的构成,来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溢出和城市形象设计和营销形成的附加价值,所以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增殖,一方面是一个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增殖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的反映。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城市营销,也不能过分夸大城市营销的作用。城市形象营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城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溢出价值凝结为城市品牌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在城市营销中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4、城市管理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

存量管理是没有制度创新的按部就班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不可能产生增殖。使城市管理产生增殖的只能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增量管理。管理创新形成的附加价值,对整个城市系统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失败的城市管理,不仅会出现减量,严重时也会形成“差之丝毫,缪之千里”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涂文涛方行明:《城市经营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让中国城市共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郭克莎:《市场营销》.商务印书馆, 2003

[5]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冰岛幸福感的实质 第8篇

But it did not.

“The economic crisis had a limited effect on happiness,”according to health scientist Dora Gudmundsdottir.25%of Icelanders reported greater happiness.What was going on?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hit hard.But one thing about living in a small community is that everyone you know is within reach,”newspaper editor Karl Blöndal explained.“Those who lose their jobs are not alone.”

Here was the truth about Icelandic happiness:it is a collective.

Iceland is like a small town in many ways.If your car is stuck in the snow,someone will always stop to help you.In fact,trust levels are so high that it’s not unusual to see six-year-olds walking to school alone in the winter darkness.

According to a recent United Nations report on world happiness,happiness is evenly distributed in Iceland.That is,most Icelanders are more or less equally happy,while in other nations—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Latin America—happiness levels vary a lot.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ople are greatly happier living in societies where there is less inequality of happiness.”

参考译文:

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冰岛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看起来这个国家的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但其实并没有。

“经济危机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健康科学家朵拉·古德蒙兹多蒂尔说。25%的冰岛人称自己感觉更幸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人受到了严重打击。不过生活在小群体中,其中有一点就是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在你身边,”新闻编辑卡尔·布隆达尔解释道,“那些丢了工作的人并不孤单。”

冰岛幸福感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集体。

在很多方面,冰岛就像一个小镇。如果你的车被卡在雪地中,总会有人停下来帮助你。事实上,这里的信任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看见六岁大的幼童在昏暗的冬天独自走路上学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质训练】相关文章:

实质内涵05-13

商业实质05-19

把握实质06-02

实质内容07-23

实质意义07-30

实质有效09-03

把握问题实质06-11

构建实质法治09-13

人本管理实质08-09

实质性参与07-03

上一篇:商业类型下一篇:反思日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