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与破解之道

2024-09-22

难题与破解之道(精选12篇)

难题与破解之道 第1篇

一、教学学术运动发展的两个阶段

系统考察和反思世界教学学术运动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到它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博耶在1990年出版的《学术水平反思———教师 的优先级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这一重要著作中提 出的“教学学术”概念为突破口[1],引发了世界范围对教学的本质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大讨论。这是在学术的视野中对大学教学的深刻战略反思,并由此引发了“大学向何处去? ”的时代反思,这种在高等教育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 对即将跨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实践和理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博耶一生服务于美国教育事业,曾经担任过纽约大学校长、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美国教育部长)等重要学术和行政职务, 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不仅是他置身于美国高等教育战略高度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他对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异化、恶化的学术生态之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更是他对大学校园文化回归以育人为本的大学之道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为将其理念更快地付诸实践,博耶和他所领导的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多年中深入考察、透析了美国大学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建美国本科教学、恢复和谐多元的大学学术生态,在师生共同组成的“学者共同体”中创建健康、美好、高效的大学生活的许多具体构想和政策设计[2]。

1997年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教育学家、心 理学家舒曼接替博耶成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与博耶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的经历和身份不同,舒曼在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研究等专业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正是这样的学术背景和志趣,决定了舒曼继承、发展并深化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路径选择:他将教学学术从理念和宏观战略、政策层面引向微观,深入到不同学科、深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和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并创办了各种教学学术期刊,创建了专业化的教学学术研究团体,举办了各种学术会议,使教学学术在实践层面发展成为一场全球范围的学术运动[3]……由此引领教学学术迈入第二阶段。

舒曼对教学学术理念和实践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教学学术概念的理论拓展,从当代学术规范的视角探究与回答“教学何以成为学术?”。在《学术水平反思》中,博耶并未对教学学术概念展开细致的描述, 很容易使人们将教学学术等同于好的教学。“我很惊讶对于四种学术的描述仅有十页……聪明的作者留下了大量的工作给读者。”[4]舒曼认为有必要对好的教 学 (excellent teaching) 和教学学 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以及“学 术性教学 ”(Scholarly Teaching) 这三个常 常容易混淆 的概念加以区分。在舒曼看来,大学教学很多都是经验性的,尽管可能产生好的教学,但却无法积累和持续改进。而“学术性教学”则前进了一大步,教师开始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学习本学科如何教学的知识,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学术”则还要再进一步,教师以学术的方式开展教学,公开发表教学成果、接受同行的评价,并且实现教师共同体的知识持续积累。舒曼将其称之为教学的公开化(being public)[4]。

舒曼指出,各学科的知识在不断积累进步,而教学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曾发生过实质性变化。与充满创造性的科研相比,教学停滞不前,许多人因此轻视教学,把它当作经验性劳动,这是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内在原因。舒曼所倡导的是一种使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学术导向,由此创造出“坚实的教育学”(Pedagogy of Substance), 让大学教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成为成熟、规范的专业领域[4]128。

其次是深入到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研究,教学学术运动也在此过程中演 变为教与 学的学术 运动 (Scholarship ofTeaching and Learning Movement)。教学学术界的 著名学者休伯和哈特钦斯认为:“所谓教与学的学术,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数据掌握基础之上的教学。”[5]就是要“找寻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收集并且分析数据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探索对于学习新的洞察,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而这一运动的主要目标则是“在于如何形成一种机制和规范,让教师们在他们的课堂上及专业中,产生教学的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5]24印第安纳大学的安东尼·奇科(Anthony Ciccone)教授则用了一个更加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教与学的学术:“如果学习能够用冰山来比喻的话,那么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浮于水上,教与学的学术就是要去研究那些处于水下的那些看不见的、只能很模糊理解的部分。”[5]3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极强的学科性。舒曼提出了“教学作为共同体的公共财富”(Teaching as Community Property) 的著名观 点 , 促使美国数学学会、美国历史学会、人文艺术学会等专业组织和学会把本学科的教学学术列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6]。在美国和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大量的“学科教学共同体”(disciplinary teaching communities)建立起来[7],越来越多的教师就学科教学问题展开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和共同研究。一个超越传统心理学、学习科学、教育学圈子之外的更大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快速成长起来,“过去属于教育学专家的独立领地和问题现在越来越为所有大学教师所共享。”[7]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积累,并且很快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这对大学教学研究乃至整个学习科学和教育学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教学学术运动推动了大学评价、管理、服务的政策和体制创新,特别是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的创新。教学评价一直都是世界教学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教学记录采集、教学评审制度特别是同行评审机制的建立、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学术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仍有待深化发展[5]。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学学术运动与教师发展的深度结合。教学学术提升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层次和水平,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将科研和教学内在结合的学术成长之路,美国的许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都把教学学术当作关键的指导原则和教育哲学。在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引之下,教师发展中心正在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研究中心、教师共同体培育中心、教学成果共享中心、教学创新项目中心[5]。

二、教学学术运动面临的三大难题

在过去的25年里, 教学学术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面临着许多困扰其深化发展的难题:其一是缺乏名牌大学的参与和引领;其二是教学学术成果发表形式的单一与丰富教学创新之复杂程度不相适应;其三是对教学评价,特别是教学创新评价的学术规范在理念、方法论和实践操作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非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是教学学术运动的主战场,教学学术运动在名校中的发展与名校在社会中的使命、地位、影响力远不相符。一流名校中,只有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少数大学的教学学术研究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名校以科研为导向,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科研竞争愈演愈烈,名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被捆绑在科研竞争的战车之上抽身乏术,从事教学学术费时费力,成果却未必能够得到现有评价体系的认可和重视,导致教学学术进入名校困难重重。

然而,教学学术又不能不进入名校,任何国家的名牌大学都承担着培养国家民族精英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学正是完成这种使命的基石,名牌大学对本科教学的忽视,其后果短期内虽然显现不出来,然而一旦爆发,将会是系统性、灾难性的,对此大部分名校掌门人均有清醒的认识。这一难题无疑是教学学术运动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成果发表是影响和阻碍教学学术运动深化发展的又一难题。教学学术的探索者们一直在尝试建立一套包括共享教学档案(教学视频、文档资料、学生成果等)、期刊、图书等在内的成果发表机制,但始终无法准确、全面、客观地传达动态、复杂的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全部内容和有价值的信息。学术论文是传统科研最成熟的成果发表形式, 但对于教学来说却未必如此,教学是一个全息的动态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论文却只能用几页文字来表达、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都难以得到保证。而且撰写专业的教学研究论文对于非教育学背景的学科教师来说,具有极高的专业门槛,其水平和质量往往很难被教育专家理解和认同。实际上,许多教师对发表学术论文并不情愿,他们加入教学学术行列的最大愿望,是有效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教学学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探究的舞台和同行交流的机会[5]9。他们的成果也多以小组会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发表在各种非正式的会议论文集中,这事实上构成现实中教学学术成果最普遍的发表渠道。

近年来,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学成果发表的内容、形式,降低了发表的门槛,让更多教师以更自由、多样的方式与同行展开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教学研究社区。教学资源分享网站就是其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典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大纲、教案乃至教学视频发布出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接受全世界同行和学生的评价,其他教师可以完整地看到原始的发布内容和评价,其信息量不仅比单纯的教学论文大得多,而且比抽象的论文更加生动、直观、亲切。信息化的发表形式受到广大教师普遍欢迎和认可,更重要的是优质教学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可再用、拓展、可共建共享的立体化、全媒体教学资源。如何从教学学术的视角总结和规范这种成果发表的新形式,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游戏规则,提高教学成果质量和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这是当前教学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如何对教学过程和成果展开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 这是影响教学学术运动深化发展的第三个难题。国外评价教学最常用的是学生评教和同行评价。学生评教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访谈的方式,由于学生的记忆往往是片段的、模糊的、不稳定的,再加上学生背景、学习动机、认知水平的多样性、复杂性,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都难以保证。教学的同行评价在国外发展迅速,许多期刊都采取同行评价的形式, 一些大学也基于教学档案进行同行的匿名评审。但教学的复杂性让同行评价的实施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如常用的观摩课、论文评审、教学档案评审等形式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未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信息,特别是复杂的教学创新的真实现况及其未来前景。另外,评审专家的主观偏好和局限也往往影响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上述的评价都是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结果显然无法对教学产生及时反馈、调控,因此其价值也十分有限。如何让教学评价常态化、过程化、开放化、学习化? 将教学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教学成为一个能及时、不断地反馈、调节、改进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显然需要教学评价理念、规范和技术工具、方法论的全面创新。

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教学创新?现有的大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创新的认可和包容度并不高,导致许多教师尽管有好的想法却不敢投入其中, 少数教师大胆尝试却无法得到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如何调整大学教学评价的政策、体制、机制,鼓励、支持教师从事教学创新?如何在大学校园之中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 对于教学创新可能的失败给予包容? 这恐怕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更深层次之难题。

以上三大难题长期以来严重困扰着教学学术的健康发展,始终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当前我国大学正在不断加强和重视对教学的规范管理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深入研究和借鉴世界教学学术运动的经验与成果,与世界同行携手探讨教学学术三大难题的破解之道,对于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 在高校教 学领域的 深化发展 , 特别是以MOOCs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新潮流的出现, 为解决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时空舞台和发展机遇,在这股浪潮之中,中国和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三、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新潮流中破解教学学术三大难题

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席卷全球,创造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大学堂,不仅给全球学习者带来福音, 而且正在改变着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游戏规则”和教学、管理、服务、评价体系。MOOCs的兴起是一场教学领域的时代变革,正在推动大学实现从工业文明的课堂向信息时代学堂的转变、从传统“三中心”的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从教师个体“小农经济”式的低效重复性劳动到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团队协同创新的转变、从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到自主化、个性化、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在互联网所创造的教育新时空中推动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是教学学术研究全新的时代课题,其深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MOOCs大潮正在把教学学术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为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教学学术深化发展的三大难题提供了时空舞台和新思路。

其一 ,MOOCs大潮本身 就是由名 校引领的 。MOOCs世界中最 具代表性的“三 驾马车”———ed X,Coursera和Udacity均源自世界顶尖大学 。ed X由哈佛大学 和麻省理 工学院的 两位校长 一手促成 ,而Coursera和Udacity则是在斯 坦福大学的支 持下 ,分别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创办的。目前,全世界已有数百所名牌大学把自己最优质的课程制作成MOOCs在网上运行,仅Coursera一个平台就有来自全球119所名牌大学的1035门课程, 吸引了超过1300万的学习者[8]。随着MOOCs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投身于MOOCs的名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名校为何如此重视MOOCs?因为MOOCs代表了大学的品牌形象,一门MOOC放在网上,不仅要接受全世界的检阅,而且成为向全世界展示其水平和实力的窗口。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名牌大学的教室,却在互联网创造的新时空里有机会与这所大学的课程、教授“亲密接触”,从中获得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甚至“唯一印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一门MOOC放在网上 , 就是与全 世界的同 类课程“打 擂台”。过去大学之间的竞争集中在科研领域,教学由于其封闭性而无法进行比较。MOOCs则带来了新的“竞技场”和“游戏规则”,互联网上的课程竞争在名牌大学之间愈演愈烈,对追求卓越的名校来说,哪家也不敢长期“缺席”,而一旦参加,就必须用尽全力开发出与其身份相符的优秀课程来。因此,名校从领导到名牌教授,都不能不重视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的学术水平。这就将教学学术在名校中的价值和地位凸显出来。

其二,MOOCs创造了教学学术成果发表的新舞台和新形式,并促使教师以科研的方式开展教学。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网络课程至少必须以学习科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三个不同领域的前沿成果为依托,并实现三者的内在融合。这就使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人文与科技前沿。MOOC课程本身就是一件学术价值和科技含量都极高的学术成果,开发一门这样的课程,其难度、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学术回报与成就感并不亚于某个领域孤立的科研项目。MOOCs将教学学术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期”“关键期”,在MOOCs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实现快速 成长,是我国教学学术研究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

其三,大数据在教学学术研究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引发了学习科学和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管理的手段、技术、方法创新和方法论变革。在传统课堂上,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研究是一件颇为费时费力的工作, 尤其对于缺乏教育学背景的普通学科教师,更是存在极高的专业门槛,严重制约了广大教师加入到教学学术的研究中来。MOOCs创生了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大数据采集系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轨迹被自动记录下来,不仅十分全面、准确,而且极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劳动。教师不仅可以借助智能化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而且还能借助个性化的学习档案采集、分析,深入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经历,从而实现传统课堂无法想象的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基于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与智能分析,以往潜藏在冰山之下的学习规律正在被不断揭示出来,许多过去难以把握的复杂关系,现在都可以成为研究和把握的对象,我们可能无法解释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却可以超越因果关系直接把握其关联性,并通过巨型数据库的全新处理方法进行预测、辅助决策,这是人类探索和驾驭未知世界的一种新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将大大提升人类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应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之未来的能力。对于教育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领域来说,这种新理念、新思维的创生,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工具和方法论[9]。

教学评价的理念、模式、手段也在大数据时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门课程放在网上,就做好了接受来自各个国家、各种背景学生评判的准备,这些学生中不乏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高人”,他们会从不同学科、背景、视角审视名教授的课程,自由发表评论、质疑甚至批判性的意见[9],这就在互联网上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生自组织评教体系。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中文MOOCs学习者来说非常熟悉的“果壳网MOOC学院”。MOOC学院吸引了60%的中文MOOCs学习者,拥有90万活跃用户,是目前最具人气的中文MOOCs学习者社区。这里以课程为单位设立讨论区,学生“晒学习笔记”,就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特别有趣的是,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打分和评课的版块,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推荐课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近期,果壳网完成了名为“2015全球MOOC排行榜”的研究,基于社区学生的评课数据筛选出最受中国学习者欢迎的50门MOOCs课程,在MOOCs学习者和大学教师中激起了强烈反响[8]23。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加入到“果壳网MOOC学院”,这里正在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感受、获得第一手教学反馈数据、进行教学反思的跨时空、跨文化教学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新舞台。在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之下,新型评价模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正在互联网创设的新时空里快速涌现、成熟壮大。教学学术研究正在渐入佳境,展现出未来全球化大学美轮美奂的新课程、新学堂、新学子、新教师、新型师生关系。

“精准扶贫”新战略难题的破解之道 第2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贫困人口较1978年减少了6.7亿,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扶贫任务。最新数据显示,到2014年我国农村仍有7071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扶贫工作十分紧迫。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扶贫战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重要的任务和重大的责任。

减贫遭遇“最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生产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然而,我国减贫任务依然繁重,减贫形势更为复杂。此前出台的减贫政策基本实现了条件稍好地区的脱贫任务,余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移民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是实现我国千年扶贫目标、小康目标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同时要转方式、调结构,压缩淘汰一部分过剩和落后的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会涉及财政、就业等与扶贫工作关系密切的多方领域,也对扶贫提出一定挑战。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精准扶贫”战略调整面临的三类主要难题

精准扶贫意在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即通过“靶向疗法”,定位定向扶贫,总攻绝对贫困。虽然自2014年初推进至今,精准扶贫工作日渐机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过程中,“脱靶”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实施扶贫新战略、精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首要难题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确定谁是扶贫对象,但在对象的确定方法与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贫困人口的“规模排斥”问题。国家按照年收入2300元作为贫困标准,并以县为单位实行“规模控制”,即通过收入统计上的百分比确定贫困规模。打个比方,假如全省平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比例是10%,那么对于县管理下的农村就按照10%的人口选出贫困对象。换句话说,贫困人口不是按照人头数出来的,而是按照比例“制造”出来的。在这种格局下,各地(市、州)、县、乡(镇)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数量)未必与实际的贫困人口规模一致。

其次是贫困人口的“区域排斥”问题。我国于2014年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三地州(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共14个片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但这种“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部分“插花式”的贫困村(户)排斥在精准识别范围外,甚至导致“为连片而连片”现象,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成效,往往以非贫困区甚至相对富裕地区为基础整合临近的贫困片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而将真正的甚至是大量的贫困村排斥在外。

除此以外,由于扶贫工作人员优亲厚友及工作失误造成的“误识”、“漏识”问题,更是不在话下。

(二)针对性个性化精准帮扶是第二大难题

因致贫原因不同,贫困户对帮扶内容有着不同需求,精准帮扶应针对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但从现实层面上看,因户制宜的扶贫理念虽有价值,却难以实现,并演化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减贫措施简单化。实践中,为了降低工作强度,不少减贫措施被简化为提供部分资金、赠送一些生产资料、修建或改造贫困群体住房,甚至只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减贫效果与可持续性。

第二,门槛要求“挤出”绝对贫困人口。部分减贫项目有门槛要求,需要地方先行进行资金配套,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不放弃项目,采取虚拟配套或者挪用其他资源,进而减少了其他社区的减贫资金(资源);而一些扶贫项目通过组建合作社进行,要求入社的扶贫对象配套一定数量的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部分绝对贫困人口因无法承担只能选择放弃。

第三,扶贫项目与贫困需求不匹配。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多省市坚持“两个70%”政策,即财政扶贫资金中70%要用于产业开发,产业开发项目资金具体使用中70%要直接到户。但相比起产业开发,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对于沟、渠、路、水等生产生活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致使减贫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偏离;部分产业扶贫项目甚至完全脱离产业发展规律,只关注生产环节,忽略市场营销,进一步破坏了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产业基础。

(三)提高扶贫效率的精准管理是第三个难题

精准管理即对扶贫举措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动态调整扶贫对象。但是,当前的扶贫情势远不同于以往,贫困人口的点状分布、致贫原因的复杂化和各种返贫的不确定性,我国主要采取的单一垂直式扶贫管理难以提升效率,使新规定中以年为周期的贫困人口动态识别面临高昂的执行成本。目前,识别一个贫困户的平均成本约为30元,完成一个乡镇识别需要耗时1个月,总成本约1万元,全国592个连片特殊困难县,每年仅此一项支出就接近6000万元。与此同时,在扶贫项目的开展中,贫困人口大多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导致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使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扶贫管理面临困境,容易导致扶贫行为短期性和扶贫资源浪费。

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升级贫困人口的识别方式

首先,贫困识别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包括了失业率、贫困率等多重指标。而我国依然以一定区域内的收入贫困线作为根本依据,成为开展“精准识别”的重要掣肘。因此,要修正我国当前机械按照规模和区域进行贫困识别的方式。需要在国家现有自上而下测算贫困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构建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体识别参与制度,修正和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在关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同时,对片区外的贫困群体采取一视同仁的减贫政策,确保片区内外的贫困群体不仅被识别,而且得到精准帮扶。

其次,总结“准确度高、易操作且成本低”的识别方式。在贫困户的认定中,为了更实际地监测贫困人口的变化,政府应在瞄准效益的基础上将行政成本纳入考虑范围,总结更多如贵州省威宁县的“四看法”识别经验,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等简单易行、又能最大程度保证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方式。这里的“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第三,逐步推行“参与式”的横向识别。生活在同一农村的居民最清楚“谁是真正的贫困户”。因此可在农村社区内部实行公开测评和比选,由农户自我申请或集体推选,通过民主评议、对象摸底、公示,最终确定扶贫对象。对贫困人口的管理采取村管户、乡管村、县(区)管乡分级管理责任制,特别是乡镇一级要加强政策衔接,及时将返贫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路径

联系我国当前的扶贫形势,要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更为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按照不同致贫原因,重点加强“四个一批”发展。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将扶贫重点放在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上,发展因地制宜、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将扶贫重点放在实施“易地搬迁”上,把这部分贫困人口就近搬迁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做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暂时性贫困人口,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他们面临的医疗费用问题上,帮助他们尽快康复,有需要的话,还要给予发展生产与就业的后续扶持。

为明确扶贫任务和完成时限,实现2020年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要将贫困县扶贫攻坚的前线指挥部,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行挂图作战,制定“施工图”、“进度表”、“工作台账”。按照不同的帮扶需要,将工作流程、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帮扶干部名单等全部上墙公示,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每个县区在做好片区整体规划和年度推进方案的同时,每年主攻一些特困片区,每个特困片区攻坚任务分三阶段完成:2015-2017年为集中攻坚,2018-2019年为巩固提高,到2020年则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在确定了精准扶贫路径与工作进度的基础上,还需要落实四个方面的责任,鼓励多方参与扶贫开发。首先是落实党政责任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调查、部署和协调责任;其次是落实贫困县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的主体责任;第三是落实中央部门为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提供足够资金支持的责任;第四是落实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包括党政机关等单位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责任,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扶贫责任,工业资本对农业的反哺责任等,而在落实社会资本扶贫责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贫困户的参与程度与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提供者。

(三)建立健全更高效的精准扶贫管理体制

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首先要在“扶贫对象退出机制”上下功夫,实现精准脱贫。通过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将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现状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省级指标为基础,由市级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各贫困县区特点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办法,考核期结束后,对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县区可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没有完成的县区可实行“一票否决”。进而对贫困县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政策导向。

其次,要尽快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推动扶贫事业“社会化”。当前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已经下放到县,并由省市扶贫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然而,为了改变因地方政府对微观扶贫活动介入过深而产生高额监管成本的现状,提高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扶贫项目的效率与可持续性,需要在现有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工作基础上,应尽快构建一个集组织人员、传播信息与整合资金为一体的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其中的组织人员功能对接扶贫志愿服务方面的社会团体力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事业;信息传播功能对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工作成果,及时发布扶贫需求与资源供给信息,促进社会扶贫资源良性互动,促进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资金整合功能对接扶贫基金会,结合精准扶贫,设计公募项目,既实现扶贫项目融资渠道的拓展,又可提升扶贫资金的管理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破解之道 第3篇

A预计未来一年内还会有2~3次加息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从紧政策,则是适当收缩货币供给,从而使总需求的规模得以控制,是基于中国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考量而出台的,货币从紧可有效遏止投资及消费需求过度,缓解流动性过剩,合理引导社会通货膨胀预期,通过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来缓解通胀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实施货币从紧政策,主要运用的手段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五大工具。从紧政策是对当前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趋向的一种肯定,也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运用结构性调控手段,如不对称加息、发行定向央票和进行窗口指导等。同时,抓住贸易顺差减速的良机,继续采用特别国债这一非常规手段,大力收缩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

2008年利率上调的幅度及频率仍然将视CPI涨幅而定,货币政策工具仍有操作空间。比如利率, 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物价水平相对较高,一些短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中存在着加息的压力,仍有上调空间,预计未来一年内还会有2~3次加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7.5%的历史新高,尽管仍可上调,但上调空间已不大。

当前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从紧的,但在不同的区间和时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应有不同的力度和因应。次贷危机使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雨雪冰冻及地震等灾情。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来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对策和政策。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从紧后,楼市出现拐点,股市呈现震荡。进入200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罕见灾难的多重冲击,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由此放缓,通胀压力却极可能再攀新高。尽管有政策转向的市场要求,但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会一蹴而就,如果由紧转松,宏观调控将进入“灵活从紧”的新阶段。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国际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缓。

中国的中小企业已感受到资金紧缺的阵痛,全国有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其中,仅广东就已有3万家大小工厂倒闭。除了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外,重要的因素还来自从紧的货币政策。

B中小企业所受到的资金压力比大中型企业更大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抑制通胀的加剧,央行决定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银行的信贷规模将有所压缩。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从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会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所受到的资金压力比大中型企业更大。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经济背景: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对外有升值,对内有贬值;加入WTO与金融全面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其次,看看中小企业融资的中观金融环境:中国金融体系残缺、金融体制缺位;中国金融产品稀缺、金融通道不畅;中国信用体系缺失、信用机制失灵。再次,中小企业融资的微观运行基础也不乐观:中小企业极度缺乏融资通道与路径;中小企业融资亟待路径优化与模式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亟待构建国际化、标准化的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组合模式与路径优化:目前,52万亿金融资产,银行占了47万亿,形成一行独大的格局,银行成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信托作为补充,更为灵活方便。要加快直接融资市场建设,建立以信托市场与资本市场为主导,逐步与间接融资市场并驾齐驱的多元化、资本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

在我看来,信托+银行+海内外资本市场+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流组合模式。中小企业最终都要进入资本市场以实现发展,银行贷款+信托+PE+上市的组合模式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外资金融机构、外资基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条有效通道,而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融资的关键。

信托公司是唯一联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信托公司可以跟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金融往来、同业拆借;在资本市场,可以发起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可以做投资银行、并购重组业务。另外,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信托资金可以直接投资,如果中小企业被信托公司看上,那信托公司可用信托资金对其进行股权投资。信托公司正是因为这种优势,有利于资源整合,能发挥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国信托专家斯科特指出:信托业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信托制度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正如英国法学家梅特兰所说:“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独特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这不是因为信托体现了基本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它的灵活性,它是一种具有极大弹性和普遍性的制度。”信托其独特的外部管理方式即委托人委托其他人而不是亲自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的优势,为无法亲自管理事务的人提供了绝好的契机:通过设定信托,委托人便能从理财之累中脱身出来。“信托+银行+海内外资本市场+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种主流组合模式将会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深化。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及信用体系建设也将会获得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C上市是中小企业

最方便、直接的融资渠道

中国将要推出的创业板,上市门槛较低,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这也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目前通过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数量有限,创业板的推出,中小企业就获得了最方便、直接的融资渠道。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选择权,中小企业寻找风投难的现状将会大幅地改善。创业板推出后,更多传统行业中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将会被发掘出来。传统行业并不意味着落后,并不意味着没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传统行业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经营模式的转变,能够捕捉到先机的传统企业将引导行业内的重新洗牌。在这方面,传统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往往更敏感、更灵活,也往往能够捕捉到这样的先机。现在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宏观的思维、国际化的眼光。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并着力构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那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取得上市的成功呢?在我看来,中小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是多元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中小企业要取得上市成功,必须具备相应的上市准入条件。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门槛各不相同,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不少中小企业想在海外上市,却遇到了不法中介机构,花了钱却难以上市,所以,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要注意中介机构是否具有合格的资质、成功的经验、优秀的团队、雄厚的实力、广泛的资源。

(作者: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

难题与破解之道 第4篇

家族企业指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 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 企业中的家族地位非常强势。家族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 家长制的权威领导, 凝聚力强

家族成员彼此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 能够相互信任, 了解程度非常高, 并且存在较大的利益共同点, 凝聚力很高, 干劲足, 能够在很短的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家族企业中有一位绝对权威的家长在掌控企业, 可以使公司的决策速度最快;内部信息沟通顺畅, 执行也非常得力。

(二) 管理制度执行难度大, 容易任人唯亲

由于家族企业内人员都是亲属关系, 在制度上管理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现象。家族外人员不被信任, 晋升渠道受限。家族企业在继承人选择上, 容易出现相互争夺, 导致公司分裂。

二、日本家族企业传承办法

日本现今商业领域中基业长青的百年家族企业比比皆是。如三井、住友、伊藤忠、三菱等大型企业的历史起码都在一两百年以上, 甚至很多是三四百年前开创的商号。他们的事业能很好的传承发展跟接班人的选取有很大关系。他们挑选接班人主要原则为:依据品德与才能选择家业继承人和严格教育子女, 培养后代刻苦精神, 重家业而轻血缘。

(一) 日本企业在家业传承上实行长子继承制

延续家业是家族企业最重大的事。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由于子孙分家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必定会失败。为了让家产避免分散保持完整, 能继续保持商业竞争优势, 家业一般由长子继承, 其余的子孙分配的财产极少。长子继承制虽然存在不公平, 但能带来明显的竞争力。

(二) 不拘泥于血缘远近亲疏, 唯德才是举

日本企业家业传承时也会遇到没有子嗣或后代不堪重任的情形, 但他们不拘泥于血缘远近亲疏, 唯德才是举, 用收养同姓亲族或异姓男子的方式解决接班人问题。甚至只要年龄小自己15岁以上, 不管是胞弟或堂弟, 都可以收为继承家业养子。另一方面, 即使有子嗣, 但其品行恶劣或资质愚钝不堪托付家业的, 也可以从清贫但有才德的百姓家中择而养之, 成为他姓的养子, 改名换姓后成为家业继承人。

三、美国、德国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培养方法

美国大部分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也都会在家族内选择, 但美国家族企业通常要制定一些完善的规则制度来培养接班人, 获得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经验与阅历, 使其具备担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在美国, 大多数家族企业的现任掌门人从十几岁起就到家族开办的企业中打工、做兼职, 从小接触公司, 了解公司的运行情况, 感受创业之艰、守业之难, 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德国, 则推行以“家族基金”为核心的继承管理制度, 延续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而非直接管理。如著名的出版业巨头———贝塔斯曼家族就是通过家族精神与基金会最终实现了六代人的传承。“家族基金”通过公司监事会来负责挑选、监督企业的管理者。“家族基金”使家族成员不直接参与公司管理, 企业的日常运作和发展则交由有跨国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 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有保障, 避免了家族继承人因才德不足而败家的风险。

四、成功选择家族接班人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够长存100年以上的几乎没有, 正如中国古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诅咒的那样, 不知有多少财富基业在不肖子孙的手里灰飞烟灭。中国企业的家业继承一般更看中血缘关系, 很少传家业于女婿, 更何况是陌生人, 儿子再不行往往也让他继承, 最终企业破产倒闭, 这些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国内家族企业接班人挑选与培养问题上, 应综合日本及美、德两国的成功办法, 同时兼顾我国文化传统与国情,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 从家族后代中培养挑选, 选有才德之人

这是中国家族企业最愿意采用的继承人选择方法, 所谓“上阵父子兵”、“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交接顺利, 则企业能够平稳过渡, 如果交接出现问题, 则可能导致企业的严重内耗, 甚至灭亡。但企业家决定采用此种方法, 就必须从小有意识地培养选定接班人, 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有吃苦精神、热爱企业的品德。此法可以避免子孙不肖带来的衰败隐患, 使得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很少发生。如李嘉诚学习美国企业的办法, 开董事会时专门安排两个小椅子让两个儿子旁听, 从小了解企业, 培养责任感。事实证明李嘉诚培养的接班人———两个儿子李泽楷、李泽钜非常优秀。

(二) 企业仍然保持家族化色彩

吸纳忠诚称职的管理者加入这个“家族”, 通过这些忠诚的管理者来协助后代经营。这是一种家族企业继承人挑选的部分改良之法, 折中之法, 但如果出现后代与忠诚管理者意见相左的局面, 则结果并不理想。

(三)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原则, 聘请职业经理继承

企业的创始人让子孙们只拥有所有权, 但通过公开招募, 给予适当的股份予以激励, 借助于社会培养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权;子孙们享有源源不断的经营利润。但这容易造成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沟通鸿沟, 圈子内外壁垒分明。往往经理人在经营决策上更看中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措施, 而不愿采纳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 所以家族子孙与职业经理人的沟通渠道、和谐关系必须处理好。

(四) 家族企业公众化、社会化

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 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 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 逐渐向社会组织靠拢, 成立一些基金会, 借助基金的有效运作, 依靠有效的法律和制度就能运转下去。

破解干部选任难题的探索与思考 第5篇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不断创新实践,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启示。本版今日特别刊出江西、山东等地的实践经验,以资各地借鉴。

提名主体不规范、提名责任主体不确定,怎么办?

规范行为细化流程消除“潜规则”

党内外群众高度关注的党的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规范选人用人初始提名权。近日,江西九江市委组织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就当前干部初始提名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结合本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难点1:一些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反映,“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党委有了人选意向,再让组织部去履行程序,或由书记办公会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直接考察的现象。

难点2: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就说明不能把“得票数”作为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正是由于这种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时有了过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往往带来提名的随意性。

难点3:组织上考虑对空缺职位进行配备时,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较难获取相关信息,导致一些条件好、有优势的干部无法参与自己理想岗位的竞争。

难点4: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的权力主体即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这是制约落实提名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明确干部推荐提名环节的责任主体,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出现用人失误也无法追究、无人负责。

对策一:规范初始提名方式,解决“怎样提名”

干部的提名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推荐提名的用权行为进行一些规范,努力消除一些“潜规则”的不良影响。①单位推荐提名。单位党组织集体推荐领导干部初始提名人选的,必须在民主推荐得票较多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后才可推荐。对于个别提拔任职的,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民主推荐不集中的人选,必须实行民意否决,让更多群众充分行使其参与权和选择权。②个人推荐提名。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未经组织部门审核、未按照规定程序推荐提名,或者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均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如果在常委会上某个领导临时推荐提名,也必须提出书面推荐提名并署名,凡未署名提名,一律不得确定为考察人选。③会议推荐提名。主要是结合每年的干部年终考核,召开民主推荐大会,通过党员干部或群众以民主推荐方式,填写推荐表,提名推荐人选到组织部门后备干部人才库中,以便于培养选拔。④组织部门推荐提名。组织部门的推荐提名,主要是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进行提名。⑤公推公选提名。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式之一,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公选推荐提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更能反映干部任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对策二:细化初始提名工作程序,解决“如何提名”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推荐提名中的民主,科学合理地提名任用干部,按照“缺位公推”的原则,应该对干部初任始提名的工作流程进行细化:①发布空缺职位预告及推荐提名公告。在推荐提名干部前,组织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会议或通告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就推荐提名空缺职位、任职资格、推荐提名条件向全社会进行公布。②个人自荐和民主推荐提名,初步确定推荐提名人选。空缺职位发布后,符合任职资格和职位条件的领导干部可以到组织部门领取自荐表,进行个人自荐报名;也可通过党委(党组)进行集体推荐提名或联名推荐,提出初步推荐意见。③汇总统计,初步提出参考人选。组织部门对推荐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众多推荐结果进行严格审核,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和考核结果,根据推荐对象的德才表现、工作业绩、自身特点以及推荐职务的需要和得票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差额确定每个职位的重点推荐提名对象。然后将差额推荐提名名单提交常委会研究确定。④二次推荐提名,差额确定考察对象。根据第一次公推确定的初步人选,组织部门分别到提名人选单位和推荐任职单位再次进行较小范围的民主提名推荐。最后,常委会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民主推荐结果,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后,每个职位按照3∶1的比例最终研究确定正式考察人选,实行差额定向考察。

对策三:健全干部初始提名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明确提名责任人和推荐责任。要明确提出,以党委(党组)名义通过内部测评、集体研究后向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提名的,本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组织部门名义推荐提名的,组织部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领导干部个人名义提名的,由提名者个人承担责任。其次,明确责任追究情形。例如推荐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再次,明确责任追究时限。由于业务及工作能力的限制而不胜任本职工作,至少需要经过一年时间的试用期限才能被发现。因此,对于推荐提名人的追究期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如果是在提拔任用前有问题,在提拔任用后一经发现,不论任职时间长短,都应追究提名责任人的责任。对提拔任用后犯了错误对提名者的追究时限,应以一年试用期时限为宜,如果在试用期内出现问题,应追究提名人和考察组人员的相关责任。

“带病提拔”、“考察失真”,如何防止?

“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行不行

近年来,江西南康市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选任过程中推行“双向锻炼”、“离岗学习”等制度,有效防止了干部“考察失真”、“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能力

难点:后备干部库动态管理不够,能够真正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比较少,在某一职位尤其是重要职位、热点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干部库难以提供适岗性强的参考人选。对策:为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南康市对各单位推荐的后备干部原则上要经“双向锻炼”,即市直单位后备干部要到乡镇挂职锻炼,乡镇后备干部要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干部初始提名一般从有“双向锻炼”经历、且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中产生。每年开展一次民主推荐科级后备干部工作,建立或更新科级后备干部库,从基层单位反映优秀的后备干部中,按计划遴选出挂职锻炼对象,锻炼时间根据工作需要从3个月到两年不等。锻炼单位负责对锻炼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锻炼干部进行考核。

对经考核表现突出、民主测评反映良好的,列入离岗考察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工作表现一般、民主测评不称职票占20%及以上比例的,回原单位任职或平职交流;工作表现较差、考核不合格的,是领导干部的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一般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并进行调整交流。离岗学习考察干部表现

难点:由于多种原因,组织部门在追溯考察工作中经常遇到不愿、不敢说真话的现象,考察的可信度不高,难以为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提供正确依据。

对策:除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破格提拔的干部考察外,其他干部提拔使用都要实行“离岗学习”考察。

该市制定出台《科级领导干部离岗学习考察实施细则》,对经挂职锻炼后确定为拟提拔任用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将考察对象免职调离,安排到党校待岗集中教育学习2个月。教育培训期间由市委组织部和党校对学员分别进行离岗考察、培训考核。为提高考察可信度,考察从三个层面进行,既到学员原工作单位考察,又延伸到挂职锻炼工作单位考察,对经历过2个及2个以上工作单位、而在现单位工作又不满3年的,还要延伸到前一个工作单位进行考察。由于免去考察对象现任职务,调离了干部原工作岗位,考察时干部群众更愿意讲真话,有效提高了考察的可信度,一些在原工作单位了解不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考察的科学性。“离岗学习”期满,经离岗考察符合提拔条件的,予以提拔,并根据专业特长以及岗位需要,安排职务。不符合提拔条件的,回原工作单位安排或平职交流,其中不宜担任领导职务的改任非领导职务。

高分低能、论资排辈、人情干扰,如何解决?

“两推一述”落实民主公开

近年来,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山东胶南市在甄别“高分低能”干部、防止论资排辈、排除人情干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效果良好。

群众公认中获应试资格,工作积累中找应试答案

案例:2008年4月,在公开考选过程中,胶南市有单位反映,个别同志把工作丢给别人,把精力放在了应付考试上。经调查了解,确有少数同志业务能力一般,工作业绩平平,但在公务员、职称评定、单位内部竞聘等考试中,具有较高的应试技巧。

对策:针对“高分低能”现象,胶南市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让民意来甄别干部。采取了“先推后考”的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参加公开选拔,必须具备后备干部身份。二是让科学规范的考试机制来甄别干部。严把“命题、考试”两个重要环节,在命题环节,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偏重于考生平时知识积累和储备;在考试环节,加大面试成绩的比重、加大面试中岗位能力测试的比重,提高选拔考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两推一述”树立正确导向

案例:2008年,在部分单位调整中层干部时,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出,能否不开展竞争上岗,照顾一下那些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的同志,特别是那些即将达到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同志。

对策:对此,胶南市明确规定,要晋升中层岗位,除特殊工作岗位需要、特别任务需要等情况外,必须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要确保在任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能力素质作为选任干部的主要指标。二是公开透明,用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的“阳光化”运作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中层干部选拔中推行“两推一述”办法,即:民主推荐初步人选、个人演讲陈述、二次推荐确定人选。让民主公开贯穿于干部选任的整个过程,既赢得群众的支持,又整治平衡照顾的不正之风。

异地交流力避“人情干涉”

案例:2007年5月,在公开考选科级干部面试环节中,有个别人猜测面试主考、副主考、考官是哪些人,并私下议论。有的人因此感慨“躲不开人情风干涉”。

对策:在具体操作中,胶南市采取考官异地交流制度。与有关城市建立了考官互动机制,采用公开考选面试考官跨市异地交流办法,把相互之间抽调考官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同时做到异地命制试题。考官、考生每场面试前分别抽签确定考场及编组顺序,实现了考官、考生的有效回避。

观点:

选人用人就是要让人民满意

雷世界

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是干部选任工作坚持人民满意价值取向的本质要求,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所在。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规律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把握。规律性把握,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是选人用人最根本的规律。组织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门选人用人的实用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其中最根本的应该也必须是人民满意的最高价值取向。实践性把握,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抓住了这一因素,就抓住了公信度的根本,掌握了提高公信度的主动权。现实性把握,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让群众得实惠最现实的体现。中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求,立足在群众得实惠,而得实惠的最终体现在群众是否满意。

落实人民满意的科学选人用人观,必须鲜明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干部有序竞争、优化舆论宣传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在解决当前选人用人中的一些与人民满意价值取向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用人导向问题是增强干部选任公信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组织一心一意想干部、干部一心一意想工作”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结构化选拔机制。遂宁探索实施了“四票制”考核推荐选拔干部。通过A票,即“领导票”,体现党管干部管人与管事相结合;B票,即“身边同事票”,体现党内民主和身边干部的评价;C票,即“服务对象票”,吸收广大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参与,体现基层民主;D票,即“自我业绩票”,体现自我推荐、凭实绩竞争,收到了坚持和完善民主的双重效果。同时,推行干部选任报告、公示、发布制度,提高社会层面对选人用人的知晓度、理解度和支持度。

人才困局与破解之道 第6篇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编制的《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在新的形势下,民航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短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

人才困局

人才问题,困扰着整个中国民航,尤其是通航。金汇通航董事长李启勇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在组建通航公司时缺飞行员、机务、航务,只能向别的航空公司挖人,抢部队转业人员;我们的机场建好后投入运营时,缺管制、气象、通信等人才,只能自己培养一批,高薪挖一批;更进一步,我们的企业还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由于人才不足,深深困绕着企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各类飞行员执照约31000张,其中私人执照仅有1951张,当中还包括非中国籍人士的502张。对此,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通航处处长冯红升表示:通航专业的人才培训是通航发展60多年来最大的历史欠账。目前,我国航空院校的培训主要针对运输航空,对通航人员的培训缺失严重。

此外,通航留不住人才也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慢,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没有吸引力,因此年轻人有的不愿意来,来了也不安心,总想着往条件好一些的运输航空靠拢,再加上运输航空公司本身对飞行员的巨大需求,使得通航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峻。

总的来说,我国通航培训市场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专门的政策和业务指导。通航飞行员培训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新疆天翔航空学院院长郭发仁表示:国家有关于通航发展的专项补贴政策,但此项政策却没有覆盖到培训机构。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景一宏也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关于通航培训的专门法规,整个市场仍处于不规范的状态,竞争很激烈。

其次是硬件条件欠缺。一方面是我国培养通航人才的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校长关立欣在2013年通航大会的通用航空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全国仅有7家141部飞行训练学校,26家61部飞行训练机构,绝大多数训练规模比较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场及飞行教员的匮乏,尤其是飞行教员的缺乏十分严重。对此,景一宏表示:“目前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依旧是地面设施和飞行教员的紧缺。现在教员数量最多的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大概有300人左右,剩下的航校加起来也只有100多。”

再次是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众所周知,航空业的专业人才不同于其他行业,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达到运行要求,这就决定了培养一个合格的航空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此外,通用航空专业人员培训费用相对较高。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景一宏透露说:“就中国民航大学朝阳飞行学院而言,拿到航线执照的飞行员的培训成本大概在70万左右,如果加上高性能飞机的培训,则需要80万~85万。”然而,对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飞行员培训情况,他们的综合费用折合人民币约为50万元,仅为国内费用的六成左右。

破解之道

通航人才紧缺的现实,除了给业界带来很多挑战外,也给中国乃至全球飞行训练机构及相关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目前注册的通用航空飞机总数为22万架,拥有近70万名飞行员。而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同时又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国家,飞行员数量却只有3万人,其中2.2万人在运输航空公司飞航班。由此可见,中国潜在的飞行员配需市场很大。2013通航大会航空培训论坛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仅在飞行培训领域,中国未来10年内将至少需要15000名通用航空飞行员,然而目前每年经过培训并符合要求的通航飞行员仅在1000人左右。如果加上航务、机场管理、航空器材保障、维修等相关领域,需求人数将达5万人,而中国目前总从业人员只有13000人。此外,据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透露,未来全国将规划建设100个飞行服务站,总共需要技术人员超过1000名。对此,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王霞指出:“这一切都离不开航空培训,这十年也将是航空培训快速发展的十年。”此外,新疆天翔航空学院院长郭发仁也表示,中国通航培训市场需求很大,通航快速发展只是时间的问题。事实也正如专家们所说,未来通航培训市场前景非常大,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群体开始进军通航培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然而,通航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想跨越通用航空发展的人才瓶颈,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策层面。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副司长刘峰在2013通用航空高峰论坛上指出:要加强通用航空人才培育建设,按照《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培养飞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鼓励社会力量、境外资本投资兴办通用航空人才培训机构,拓展培训渠道和培训资源。但是,具体如何从从政策层面破解难题呢?对此,王霞提出了她的观点。她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二是需要民航局内部做出一些调整。她认为首先需要教育部加大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飞行学校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降低准入门槛,国土资源部门在机场建设方面施以援手。另外在民航局内部,减少培训学校的申办手续;尽力拓宽飞行员成长源头,形成合理体系;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飞行教员的培养基地,建立教员资源库:完善飞行训练、事故的等级标准,优化不安全时间统计数据。

其次是社会层面。建议鼓励国内多办一些成熟的通航培训学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培训学校多了,人才多了,这个瓶颈就自然跨过去了。郭发仁也同样建议充分利用国内现有条件,创办更多的飞行培训学校。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有一些比较空闲的空域和条件良好的民航机场,气象条件好,可飞天气多,日照时间长,为飞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难题与破解之道 第7篇

从客观上看, 地方大学虽然存在诸多差距和劣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大学就不能有所作为和获得发展机会。从科学的观点看, 地方大学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比如, “船小好掉头”, 地方大学规模相对较小, 体制机制相对灵活, 因而其办学形式方便灵活, 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机动能力强, 尤其是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又如, 由于地方大学生于地方、长于地方,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存共荣历史, 它的命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 可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 绝大部分地方大学所在地还拥有“区域特色资源”。例如:世界级或国家级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自然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 科技资源, 等等。这些都是地方大学的优势和潜力。由此可见, 上述优势与劣势的并存注定地方大学的发展是希望与困难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那么, 地方大学如何融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 真正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应该是着力于重构教育理念、再造办学理念, 走出一条规避劣势、扬长避短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洛阳师范学院于2008年提出了“两提三增” (提高质量、提升层次, 增强特色、增进效益、增加活力) 的办学理念。

“两提三增”办学理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修正与重构, 有其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上的旨归。正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首先, 从哲学层面来看, “两提三增”办学理念旨在揭示地方大学转型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它昭示的是一所大学的领导者的理想追求。其次, 从中观层面上看, “两提三增”对当下地方大学的职能任务、活动原则与经营模式作了质和量的规定, 科学规范地引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再次, 从微观层面上, “两提三增”办学理念极具可操作性, 对如何破解地方大学发展中诸如资金“瓶颈”、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办学经营模式等问题都作出了正面回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因此, 作为一种办学理念, “两提三增”既是形而上的“道”, 又是形而下的“器”, 是“道”与“器”的结合, 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两提三增”必须通过“苦练内功、服务地方”来实现。苦练内功是“根”, 服务地方是“本”;“根”需要不断夯实, “本”需要不断加强。反过来讲, “苦练内功、服务地方”的过程, 本身就是“提高质量、提升层次, 增强特色、增进效益、增加活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苦练内功”的核心与目的即是“提高质量、提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功能, 人才质量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 是地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大学的首要终极追求, 好的质量声誉可以吸引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 提高办学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发展。一所在市场化过程中能够赢得广泛社会赞誉的大学, 必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典范。因此, 地方大学的社会声誉要通过为社会提供教学与研究的优质产品来实现, 不但要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 而且要获得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就业市场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价。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解决了高校面临的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 即“人往哪里去”和“质量怎么保”的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作为豫西唯一的文理兼具、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地方大学, 近年在打造中学名师、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升考研率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谋划与建构, 确定了“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服务师范教育、培养应用人才”的服务定位。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本为本、以师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以本为本, 就是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 适度举办研究生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师为本, 就是把打造优秀师资作为终极目标, 确立在本区域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围绕这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进有退、有主有次、有急有缓, 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衔接, 初步建立起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同步耦合的信息反馈机制。

得益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 学校在“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上频出新招。学校先后探索创立了培养优秀应用人才的“翔梧班”, 从已经毕业的三届学生来看, 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达到“双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教师教育人才的要求, 学校近年启动了“名师实验班”工作。经过多年试点建设, 学校获批教育部“教师教育人才模式培养创新实验区”, 这是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成果。从总体上看, 在“两提三增”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尤其是师范教育成效卓著, 在全省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5年位居全省高校榜首。在扩大优质生源方面, 2010年全校大部分院 (系) 的大部分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率均超过100%, 一些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率甚至在400%以上。在就业方面, “就业质量高、就业去向广”成为一大亮点, 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6.72%, 名列同类院校前列。良好的办学声誉远播省内外, 仅2010年来校学习考察的外省学校就有十几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提三增”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来实现。地方大学要凸显自身价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有所作为, 在千帆竞发的竞争格局中保持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势头, 就必须始终遵循“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 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动力站”“助推器”。笔者认为, 地方大学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学校获取资源支持和“推销”毕业生的正道。长期以来, 不少地方高校习惯于埋怨政府、社会对学校不够重视、不够支持。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大学, 我们自身也要反思, 学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 理应成为支撑和引领地方发展的“千斤顶”和“领头羊”, 但除了少数学校做得比较好, 大部分学校做得还很不够或者根本做不到。因此, 地方大学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兄弟院校建立互动、合作关系, 求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随着主管体制的改变, 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高校积极主动参与, 地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也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因此, 地方大学尤其是校长一定要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带领学校走出“象牙塔”, 把学校与地方的深度结合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紧、抓好。

首先, 要通过学校与地方的深度结合, 有效整合并规避校地双方的资产流失、资源浪费。一方面, 在争取地方社会资源“为我所用”的同时, 也将本校的科研资源、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比如,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实现共享, 避免同一个区域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 要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放开社会资金的进入,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到来,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势必形成一个高潮, 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充分抓住机遇拓展融资渠道, 在互惠共赢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建设。《易经》有云:“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在不能也不可能从政府的财政收入中直接获得与学校规模和发展相匹配的资金来解决财政困境的情况下, 要学会审时度势、随势而变, 要学会“借船出海”。洛阳师范学院与其他同类院校一样存在着负债经营状况, 我们在“向管理要效益、向增收节支要效益、向结构调整要效益”的同时, 启动了“内外互促”模式的改革, 建立了校地“双赢联盟”建设新模式, 在办学空间拓展方面, 2009年以来我们利用社会资金建成了4栋学生公寓, 首次成功地解决了2010年因扩招带来的宿舍不足问题。

其次, 要通过学校与地方的深度结合, 解决“学校怎么办”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想方设法进一步促进学校“增强特色、增加活力”。纵观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学校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多元化, 学生的选择越来越自主化,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化,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没有质量保证, 也许会被淘汰。长此以往, “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不但不能有效解决, 反而会走进死胡同。因此, 要通过与地方的全程化深度合作, 着眼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确定办学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从而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活力, 并最终促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在办学过程中, 我们一贯注重与地方的互动、互通与互助, 努力寻找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瞄准豫西乃至中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校内优势资源和优势能力, 大力推行特色战略, 若干特色优势逐渐形成。一方面, 我们针对区域基础教育师资需求, 打造了“一体两翼”的育人特色;另一方面, 我们借助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依托河洛文化国际研究基地, 打造了“河洛文化”区域特色, 这些特色深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首肯和兄弟院校的赞扬。下一步, 我们将在继续固化、发扬上述特色的同时, 密切关注省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动向, 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理念、经验和做法,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造上提高水平、形成特色, 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

难题与破解之道 第8篇

所幸的是, 这种虚假浮夸的文风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 纷纷撰文痛斥此种现象, 并从更深层次上探讨形成的原因, 指出解决的途径, 寻求“突围”之策。近两年, 湖北语文高考作文阅卷开始下大力气“纠偏”, “华而不实”的作文不再受宠, 相反朴素实在的作文受到了青睐, 阅卷点选出的满分范文均是“有着实质内容的文章”。该省阅卷负责人说, “浮华”作文不再有市场, 朴实的文章得分迅速攀升。高考作文在返璞归真:写议论文, 看重的是学生对观点的证明过程, 要求层层剖析、有说服力;记叙文则要求考生寓情于事、于景。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符合高中生的生活特点。2009年和2010年, 江苏省在作文阅卷问题上, 针对这种浮夸的文风, 更是采取了更具体有效的因应措施, 下大气力纠偏:其一, 评分标准及细则, 按议论文体和记叙抒情类两大类分别划定评分标准, 每大类分五个档次, 散点拉开, 严格评分;其二, 评分坚持以立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 全面衡量;其三, 坚决打压奢靡浮华的文章, 肯定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清新质朴的文章。从该省2009年所选出的满分作文来看, 确实是清新质朴刚健的文章, 读来如清风拂面, 令人振奋。

然而, 我们又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 此种“突围”收效甚微。从各省所选出的为数甚多的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中, 却捡拾到为数甚微的真正清纯、刚健、独抒性灵的文章, 而且这些文章还很幼稚, 文字技巧和观照世态人生的方式还很稚嫩, 严格意义上说, 还算不上真正的“优秀作文”, 只能算“拨乱反正”时期的“产物”。其余的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多无足取, 都残留着浓郁的浮夸文风。另外, 从各地教师备考情况来看, 大多教师仍然是热衷于引领学生写此类“浮夸”文章。在一次省级高三语文备考经验交流会上, 与会老师在谈及指导学生备考作文之道, 绝大多数经验仍然是离不了上述“套路”。问之, 则曰:“学生整日呆在学校里, 几乎与社会隔绝, 不读书、不看报, 你怎么让他书写真情实感?没办法, 只好投‘人’所好, 比拟葫芦画瓢!只要能得高分, 过了高考关就行, 以后的事我们也管不了了!”

作文“突围”为何这样难呢?学生的作文为何困守“围城”而“突围”如此之难呢?

一、困守之因

1. 教学权威理论缺失, 使当前的中学作文陷入极度混乱和高度自由状态

作文是什么?我们作文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教作文?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作文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这样的争论一直存在, 教学理念没有形成统一的, 更没有权威的文献从理论上对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刻的阐释, 对作文教学的整体规划、阶段性的任务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进行策略性指引, 广大语文教师都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在自家的“一亩三分田”里, 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进行大同小异的耘作。往往是新学期伊始, 几位老师简单商量后拿出一个不成熟的写作训练方案, 然后但凭个人的修为进行高度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训练, 两周一篇作文, 写作时间少于管理, 作文收交后, 教师完成任务式地进行简单批改之后, 返还给学生, 顶多再加一个简单的讲评。整个训练程序由于缺乏科学理论强有力的支撑、科学策略指引和技术性导向, 显得极度混乱和高度自由。虽然有些资深、有名望的老师, 凭着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较深刻的体悟和认知, 进行指向性较明确的、较系统、较科学作文训练, 而且也颇有成效, 但他们的经验、策略和技术往往极具个性化, 不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更不能成为其他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准则和规范。大多数教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意而为, 从高一到高三, 都这样训练学生, 那么高考作文有这样一个结果, 就可以理解了。虽然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在“表达与交流”层面也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和规范, 但这种纲领性的文件, 同样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具体的策略和技术的指引, 又因为缺乏宏观上的监控, 作文教学同样处于极度混乱和高度自由状态。广大老师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感觉处于尴尬境地, 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往往不尽人意。新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 作文教学状况和学生的作文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高考作文仍然一团糟。不要说学生, 即便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好作文的审美标准都模糊不清, 焉能进行科学的作文训练, 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

2. 极端功利化的指向, 使作文的本质被严重异化

长期以来, 受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驱使, 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价值的作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 知识之学, 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写作活动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如此做的结果是, 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流失。作文教学的失衡和异化现象颇为严重。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的学生高中毕业了,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 不知道怎样写文章, 提及中学的作文教学, 感到痛苦而茫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 学了十几年语文, 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上了大学还要补语文课。此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从孔子《论语》“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开始, 到曹丕把文章与“经国”、“不朽”相提并论, 古人认识到文章不仅具有“独抒性灵”、“美教化、美人伦”、“言志”、“尚用”的功能, 而且具有治国安邦的作用。现代作文教学理论认为,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回归本真, 放飞思想, 通过写作来涵养品格, 荡涤心灵, 使写作成为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基础, 通过写作陶冶情操, 并启发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的智慧, 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从而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而我们学生的作文现在竟然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为了“金榜题名”, 将来混个一官半职, 能解决生计问题, 衣食无忧。写作的本质被完全扭曲和异化。其具体表现为:

(1) 教师参照高考优秀作文的模式, 抽象出一些所谓规律性的问题, 并将之转化成学生写作的模式和规范, 譬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并在高考作文中得到充分展示的几种构思的模式、崇尚奢靡浮华的语言风格、取材历史文化、苛求历史人文内涵、排斥诗歌和记叙文体, 大搞文体歧视等等, 都是写作严重模式化的明证。有些老师甚至从文章的立意方面也进行了一番梳理, 规定所有的高考作文视具体情况要往规定的名义上努力, 绝对不允许“旁逸斜出”。更有甚者, 一些资深教师煞费苦心地编写出了“万能写作公式”, 按文体的不同将文章的写作思路程式化、公式化、模式化, 甚至规定什么文章采用什么模式等, 这更是受功利主义的趋势, 将作文教学推向一个形式主义的极端。笔者和某名牌中学的名师在座谈时, 谈及当前的高三作文备考, 该老师非常有把握地说:“我年前一般不搞作文训练, 高考前三个月, 按照一定的写作模式进行强化训练, 收效明显, 大多学生的作文都能得高分!”

(2) 学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 从头到脚, 全部被老师进行了“包装”, 苍白虚假、浮华、虚伪, “声音”完全失真。如此做的结果是, 学生扭曲了真实个性, 失去强烈真诚的情感冲动和思辨冲动, 失去了本真的情思和心灵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伤痕累累了, 精神家园已经荒芜了, 他们的人格个性已经折损了。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却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 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由作文的虚伪最终滑向人格的虚伪, 从言不由衷的同一的话语滑向双重人格。于是, 把追求人性的完整舒张与生命潜能的开掘为最高鹄的教育, 悄然间似乎已经将自己原本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神圣职责永远地固化为迷人但不可及的“乌托邦”。

3.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已经失去了其健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 走向初衷的反面

高考作文命题由于其特殊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 当然要增加一些限制和条件,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 这当然无可非议, 但应自然、亲切、质朴, 表达对广大考生的关爱, 便于考生能在尺幅之内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 这从建国后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开始走向诡谲和凄厉, 先后出现了限制性很严的材料作文、伪开放的话题作文、新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式的变种作文等形式, 而且还增加了诸多的限制和条件, 让广大的教师和考生眼花缭乱, 稍不留心作文就会出现审题失误, 甚至跑题。无怪乎有些语文教师戏言:“高考作文跑题是正常的, 不跑题是不正常!”从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 命题者往往耍一些小聪明, 或布下“迷魂阵”, 让考生眯眯瞪瞪, 彻底走向迷失;或部下一个小圈套, 诱使学生纷纷中箭落马, 命题者却躲在一旁“掩嘴胡噜而笑”;或走向虚飘浮华, 让学生在云山雾罩中走向飘渺和虚幻, 从而彻底失去自我;或者设计一个冷僻、怪异的题目, 让考生思路枯竭, 穷尽心力无法应对, 最后彻底“缴械投降”。从作文命题的内容指向来看, 全国和分省高考作文均没有一个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精神和价值目标, 往往是东躲西藏, 玩“空手道”, 打“太极拳”, 而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却偏爱在考生思维和知识储备缺失的地方命题。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 已经失去了其健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 走向初衷的反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9年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 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 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 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 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 又多了一种本领, 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 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 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 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该作文题要求考生在互相关联中进行多向性、思辨性、多元性思考, 思维难度之大、头绪之繁多为历年来高考作文题中少见, 稍不留心就会写偏, 其审题的指向性连有关的专家和资深教师都争执不休, 更遑论学养不高的莘莘学子。在当年的某省的阅卷现场 (作者曾参与当年的高考阅卷工作) , 要不是专家组心存仁慈、刻意降低审题标准, 恐怕该省的80%的考生的作文都会按跑题或偏题处理。所以, 当今的学生最怕作文, 更怕审题失误, 因此厌倦作文, 怕作文, 正像一位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高中时间已发表20余篇的文章) 说:“我感觉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 一看见作文题头脑就发胀!”有如此可悲的结果, 恐怕与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不无关系吧!

4. 受高考各学科的挤压, 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被日渐蚕食, 已处于十分逼仄的生命领地, 写作活动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渐行渐远

当前, 虽然各省的高考模式各有所异, 考试科目也有差别, 但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必考科目, 有的省在语文、外语学科的高考中增加了分值, 这本来是件好事, 高考有意引导考生重视语文和外语的学习, 然而事与愿违, 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被日渐蚕食, 已处于十分逼仄的生命领地, 写作活动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渐行渐远。究其原因, 首先是, 语文学科的学习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 其提升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不可能短时间凸显学习成效, 不如其他学科提升得快, 而且成效明显, 于是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 在学习语文成效不理想的情况下, 就注重学习提升快的学科。其次, 中学阶段, 从家长、学校到学生, 重视数学、外语的学习, 淡化语文学习, 这好像是一种风尚, 这两门学科相对而言比语文学科容易提升, 因此, 学生把大部分课下时间都用在这两门学科, 另外, 节假日请人给学生补课主要也是补数学与外语, 却很少有学生补语文。次之, 受学校学科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影响, 各任课老师都怕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落后而影响自己发展, 因此, 都在千方百计增加作业量、抢时间等, 受高考各学科的挤压, 语文学科处境危艰, 日渐被学生冷落。因此, 语文课堂上学生随便听老师讲 (有的学会上语文课在做着其他学科的作业) , 下课铃声一响, 语文课本赶快合上, 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权威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高中生在校时间每天用来学习语文的有效时间 (含语文课、自习课、早读和晚自学) 约为48分钟, 远远少于外语学习时间 (约为146分钟) 和数学学习时间 (约为153分钟)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语文课本学习马马虎虎, 新课程标准指定的名著阅读篇目很少有人读, 报纸杂志几乎不看或者很少看, 各种文学活动、文化活动很少参与或者不参与, 写作更成了“望天收”, 两周一次作文, 学生不感兴趣, 随便应付, 于是, 写作水平低下。到高三了, 要参加高考了, 语文教师出于无奈, 就给学生印发点范文, 让学生读背;提供几种写作模式供学生模仿。受学生基础的制约,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求学生能得高分, 但希望其语文成绩不严重滞后, 不影响其升学。如是而已。

二、突围之策

1. 时代呼唤权威的适合中国中学教育现状的作文教学理论

(1) 能从宏观上令人信服地科学阐释作文教学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作文是什么?我们作文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教作文?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作文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对作文教学的整体规划、阶段性的任务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进行策略性指引, 并能使之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理念和行动策略, 规范并科学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

(2) 能够科学解读和诠释新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教学的价值目标、情感的审美指向, 写作和训练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策略, 使广大教师能正确并深刻认知课程标准的实质, 规范并科学地制定写作训练计划, 优化训练策略, 摒弃个性化经验和技术, 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3) 能从理论上揭示中学作文的发展规律、优秀作文的审美特征以及学生作文的努力方向。

2. 广大教师应淡化功利主义思想, 科学施教, 倡导健康、清新的文风

有人将当前作文的弊端完全归罪于当前单一的高考选拔和考试制度, 此说未免过于偏激。不错, 当前的作文弊端与当前单一的高考选拔和考试制度不无关系, 但不是关键因素, 主要是在当前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 缺乏科学的写作训练目标、行为策略和行动技术的指引, 广大教师缺乏科学实效的指引, 因而只有从功利主义出发, 搞一些规范, 制定一些套路。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在这方面, 很多教师都深有同感。高考作文和平时的写作训练并不是对立的, 应该是和谐的统一。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立足于学生的写作实际, 参照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典范的文学模本, 遵循写作规律, 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训练计划, 引导学生回归写作的本源, 倡导健康、清新的文风。主要做法是:

(1)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亲近自然, 认识人生, 多角度观察, 注意积累真实素材。

(2)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 丰富学养, 并能从中提炼出写作的技术手段, 譬如标题技术、构思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情节艺术、提炼主题的艺术等。

(3) 引导学生打破条条框框, 灵活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来独抒性灵, 书写真情实感。

(4)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回归本真, 放飞思想, 通过写作来涵养品格, 荡涤心灵, 使写作成为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基础, 通过写作陶冶情操, 并启发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的智慧, 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从而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诚如是, 当前流行的浮华的文风就能得以摒弃, 学生的写作就能回归健康、清新的文风。

3. 高考作文的命题应健康、清新和纯朴

高考作文的命制者应在充分考虑到在高考选拔和甄别人才的背景下, 从人文关怀出发, 命制健康、清新和纯朴的作文题。

(1) 命题的价值指向应明确, 要有连续性, 让考生训练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不能一年一个样, 东一榔头、西一斧头, 让学生如坠十里迷雾;

(2) 内容指向要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 有真情实感, 使学生有话说, 或者能充分表达学生的写作才能, 不能玩“空手道”。

(3) 命题形式要做到真正的开放, 而不是“伪开放”, 少些限制和束缚, 不“设伏”, 不捉弄学生, 不误导学生, 不与学生为敌, 使学生能自由畅达地书写自己的心志。

(4) 作文形式应该清新、朴素、自然, 不搞花架子, 要把考查的目的和指向明确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不受题目愚弄的情况下, 放心大胆地写作。

4. 在当前特殊的高考背景下, 教师应强化责任感, 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语文阵地, 科学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

受高考各学科的挤压, 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被日渐蚕食, 已处于十分逼仄的生命领地, 写作活动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渐行渐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形成的原因也很多。我们在无力改变当前教育环境的情况下, 只有努力改变自己。

(1) 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各学科的竞争, 要采取有效手段守住自己的语文学习阵地, 尽可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课堂效率, 保证学生投入有效的适量学习时间。

(2) 要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写作规划, 辅之以科学的训练策略和手段, 按照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 分期、分重点训练, 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呈现阶梯式提升。

(3) 要采用多种语文学习形式, 如文学社团活动、写作比赛、请名家讲课、演讲、名著赏析等, 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举办专题讲座, 系统地给学生讲解文学之道, 写作技巧, 使学生写作有据可依。

(5) 彻底摒弃浮华的文风和各种模式套路, 倡导学生健康、清新的文风。

5. 期盼各省阅卷专家组能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引领健康、清新的文风

如何破解体育器材与场地不足的难题 第9篇

体育课对体育器材的要求比较高, 可是由于多种原因, 学校体育器材在配置上不尽人意, 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的缺少, 使学生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这就给体育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破解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缺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体会, 总结如下:

1. 提倡学生从身边找器材。

笔者发现, 学生身边的材料比较丰富, 报纸、可乐瓶、绳子等, 都是可用器材。只要把这些用于体育课, 体育课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报纸可以一物多用, 整张报纸可以顶风跑, 可以折飞机进行投掷, 团起来可以作垒球用。另外, 在持轻物投掷时, 还可以让学生自做沙包, 这样既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积极性。

笔者曾利用了废报纸上了堂体育课, 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用报纸折飞机时, 只讲了些折飞机的基本要求后, 同学们便充分发挥自己的现象力, 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飞机, 有大有小, 有的机翼大头小, 有的长长的, 有的扁扁的, 还有三角形的, 并都给它们取了名, 大点的美其名曰为:航空号、冲天炮等, 小点的飞机称为:小蜜蜂、机灵鬼、可爱多等。

2. 发动学生制作简易体育器材。

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 场地器材极为有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课, 可以通过启发鼓励来激发学生自制体育器材的兴趣, 一方面补充体育课上器材的不足,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发动学生制作简易体育器材要注重经济性, 应教育其尽量利用废旧物品, 但也有的学生为了自制器材的美观, 或为赢得老师同学的好评, 花费较多的钱物来购置材料 (甚至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这样做) , 这就违背了自制器材的初衷, 会造成学生的攀比, 自制器材的开销增大。如某教师的体育课上要利用“铁环”, 鼓励学生自制“铁环”, 结果发现有学生的“铁环”是用不锈钢焊接做成的, 其他学生对这铁环羡慕不已, 这种结果可想而知了。所以,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制器材时, 必须说明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 以减少学生家庭的经济开支。如利用农村废旧木棒比较多的特点, 发动学生制作接力棒、体操棒、武术棍、木剑等, 用橡皮筋制作栏架、跳高架等, 利用废旧足球、排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 用木桩制作“山羊”, 用砖头、水泥、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等。

3. 及时认真维护好场地器材、自制简单的器材, 是应对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有效办法。

羽毛球拍断了线, 几分钟就可以修好。篮板坏了, 自己就可以修。还可利用简易的材料自制体育器材, 学校留下的铁丝做成铁环, 废旧的木棒做成体操棒, 等等。

4. 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实际情况, 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分组轮换教学法。教学内容一般是新授内容与复习内容搭配。如新授篮球基本技术时, 在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四个篮球的情况下, 按学生情况在组织上分为若干小组, 只留一个小组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其他小组安排他们已掌握的教材, 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进行练习。这样轮换教学, 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 又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5. 对闲置体育器材合理运用, 创新组合。

一些器材如果把它们重新合理地组合一下, 不但可以重新发挥器材的作用, 还可以创造出很多新游戏, 甚至新运动。学校的器材室里常年堆积着一批光板乒乓板和毽子 (学生不会踢) , 笔者让学生以羽毛球的形式来玩这两件东西, 反响还蛮好, 学生还给它取个名字叫“飞毽”。课后笔者结合学生的意见给这个游戏制定规则, 现在很受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欢迎。如果教师细心地去寻找闲置器材的特点, 也可以创新组合出很多深受学生欢迎的游戏。一些器材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闲置, 不能使用, 可以通过灵活改变其用途来达到利用其价值的目的。像云梯这些危险的器材, 就可以通过改变其用途来达到使用目的。云梯的铁架是很稳定的, 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活用云梯。把两根拔河绳固定在云梯的两端, 一根向下, 一根在上。下面的这根离地面近点, 大概20~30厘米就可以了, 上面这根离下面这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大概为一个人高就可以了。这样就成了一个绳索桥, 可以在上面进行游戏了。通过改变云梯的用途, 达到了利用它的目的。

6. 课表优先安排体育课, 发挥场地器材最大功效。

难题与破解之道 第10篇

(一) 争取国家政策融资。

修水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扶贫贷款、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专项扶贫资金。在教育、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 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除国家的扶贫专项资金外, 还有中央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定点帮扶, 各垂直管理部门也可直接向其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当前, 应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 加大向上争资金、争项目的力度, 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 集中精力跑项目、争资金、促发展, 力争新上一批国家扶持的民生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努力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 盘活国有资产融资。

要进一步规范国有资本运营, 通过产权置换、转让和委托经营等方式, 尽快把国有资产整合盘活。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在城建资金筹措上做起文章, 由“投资”改向“融资”。建议探索组建“修水县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以企业举债的形式, 通过向金融机构和吸引社会资金等多种办法, 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 合理利用、优化配置, 全方位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当前, 特别要抓住土地市场不景气、市值较低的时机, 加强城镇土地盘整和清理, 做到应收尽收, 变过去“卖地筹资”为“储地融资”。建议探索组建“修水公路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统一经营管理县政府历年对公路、交通建设投入所形成的经营性资产, 县政府安排的公路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公路、交通系统其他优质资产等, 充分发挥其在公路交通网络建设中的融资作用。

(三) 加大招商力度融资。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难题的“生命线”来抓。一要树立先进的招商理念。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 集中精力, 强化措施, 全力以赴抓招商, 牢固树立“一切服务于招商、一切服从于招商”的新理念。同时, 在招商引资结构上要由单一的工业型向农业、旅游业、服务业拓展;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投资质量、产业配套拓展。二要采取灵活的招商方式。要大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大力开展上门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网上招商, 发扬钉子精神和蚂蝗精神, 盯住不放、贴紧不松、粘住不脱, 千方百计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修水。当前, 特别要根据修水资源和项目实际, 积极整合包装一批资源优势项目, 引进外地客商来开发矿产、交通、城市公用设施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潜在的经济资源, 以借力加快发展。三要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浅层服务为深层服务, 变随机服务为系统服务, 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做到守信践诺, 努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要让每一位来修水投资的客商安心创业、放心发展、舒心生活、开心发财。同时, 要鼓励民营企业大胆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合资合作, 实行“银企挂钩, 财税帮扶, 资源整合”, 对县域重点民营企业、成长型企业、税源型企业进行全面扶持。

(四) 激活民间资本融资。

个体民营经济积累着不小的民间资本, 将其转化为民间投资, 有助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政府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行业和领域, 允许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城镇公共事业, 认购或承包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设施、城镇公益设施,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牢固树立“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 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 充分发挥我县在外务工人员众多, 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务工者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优势, 坚持用好措施聚集民间资本, 用好项目盘活民间资本, 用好环境吸引民间资本,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支持和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通过实施免费培训、提供信息服务、购买就业岗位等措施, 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就业平台。

(五) 加强银企合作融资。

盘点电信诈骗类型与破解之道 第11篇

一、刷卡消费

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消费场所刷卡消费若干元等,如用户有疑问,可致电某号码咨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转接服务。在用户回电后,其同伙即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及公安局(法院、检察院)金融犯罪调查科的名义,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用户到银行ATM机上,进行所谓的更改数据信息操作,或是根据其电话指引进行所谓的加密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将受害者卡内的款项转到不法分子指定的账户。

二、引诱汇款

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存到XX银行,账号XX”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有的事主碰巧正打算汇款,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即可能未经仔细核实,将钱直接汇到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还有的事主因拖欠别人钱款,收到此类诈骗信息时,自认为是催款的,没有落实真实姓名,便匆匆把钱汇走。

三、显号软件

不法分子使用显号软件,冒充电信局或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显示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或以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四、汇钱救急

不法分子通过网聊、电话交友、套近乎等手段掌握了受害人的家庭成员信息后,首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骗使受害人手机关机,利用受害人手机关机期间,以医生或警察名义向受害人家属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生病或车祸住院正在抢救,甚至谎称遭到绑架,要求汇钱到指定账户救急以实施诈骗。

五、猜猜我是谁

不法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在电话中让受害人猜猜他是谁,当受害人报出一熟人姓名后即予承认,然后谎称近期将来看望受害人。隔日,再打电话编造因赌博、嫖娼、吸毒等被公安机关查获,或出车祸、生病等事由急需用钱,向受害人借钱并告知汇款帐户。

六、高薪招聘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高薪招聘“公关先生”、“特别陪护”等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当受害人到达指定地点再次拨打电话联系时,犯罪分子并不露面,声称受害人已通过面试,向指定账户汇入一定培训、服装等费用后即可上班。步步设套,骗取钱财。

七、廉价诱饵

发送短信内容为“本集团有九成新套牌走私车(本田、奥迪、帕萨特等)在本市出售,另有防身武器出售。电话XXXX。”此类骗术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理,谎称有各种海关罚没的走私品,可低价邮购,先引诱事主打电话咨询,之后以交定金、托运费等进行诈骗。

八、借种生子

近两年来,“借种生子”的骗局屡见不鲜。虽说骗子表演非常拙劣,可是上当受骗的中青年人并不在少数。

一般发送短信内容为:“我本香港富婆,因为车祸老公丧失生育能力,现觅身体健康、朴实厚道的男子,或借精,或同居,生育子嗣,事情绝对保密,事成之后有重金回报。有意者请回电XXXX。”此类骗术是利用人们贪色贪财的心理行骗。当受害人回拨电话之后,对方必有女子用嗲声嗲气的甜美声音回复说:我期待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可心人,不过为了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还请你先往XX帐户汇款750元,作为身体检查费用,待与医院联系妥当即通知你前来检查,检查合格即签署借精生育合同……有些女子则谎称“借种生子”是背着丈夫进行的,为了保密,请汇保密费若干元,并请汇路费若干元,以便女子赶赴约会地点,租房同居,实施“造人计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是,当受害人将款额汇到指定帐户之后,再拨对方电话,便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九、法院传票

假借法院的名义,电话通知市民要出庭应诉。此类诈骗电话一般打到当事人家中或单位的固定电话,要求接电话的当事人领取诉讼传票。电话内容均由一段电话录音播出,并指示当事人按电话键进入下一级内容。接着,有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员先以事主涉案为由进行恐吓,最后以提供“公证账户”为由,要求当事人将名下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诈骗账户。

十、购车退税

冒充税务等国家工作人员,让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通过银行ATM机转账获取税款。当受害人到银行准备用ATM机时,犯罪分子称自助银行退税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让受害人按照犯罪分子电话提示操作,借机划走受害人的钱。

十一、网络交友

骗子在网络、报纸等媒体刊登个人条件优越的交友信息,吸引事主,在网络和电话沟通中,用甜言蜜语蒙骗事主上当。

十二、恐吓敲诈

“我是黑社会的,受人之托,要你身体的某个部位,要想消灾,就把钱汇到XX账户。”犯罪分子随机拨打受害人的手机,并进行恐吓。

十三、入会服务

“电脑预测彩票中奖号码,推荐代炒股票保证盈利,不赚不收费。”犯罪分子利用大众的投机心理,花言巧语劝受害人“入会”,借机收取会员费,服务费等。

十四、你中奖了

骗子通过短信等途径,向手机用户随机发送虚假中奖信息,当事主拨通电话号码后,会有人千方百计说服事主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税费”等。

十五、无担保贷款

骗子通过手机短信或报纸、网站发布无担保贷款信息,如果事主与之联系,对方会声称贷款必须先付保证金或部分利息,会要求事主自己办理一张银行卡,先打一笔钱到“企业验资款”账户上,证明企业的还款能力,然后开通电话查询功能供其查询。实际上,犯罪分子利用新办银行卡的初始密码,就把钱转走了。

预防诈骗七招

一、当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应先与家属沟通。

二、如来电显示为“0019”等开头的号码,系境外电话不要回。

三、通过软件可设来电号码,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

四、不要轻易使用不熟悉的银行业务,确有需要可咨询银行工作人员。

五、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

六、民警、税务人员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设密码。

七、税务、财政部门对消费者退税时都会通过电信、报纸等权威部门公告,不会打电话或用手机发送短信。

下面是防范电话诈骗顺口溜,请大家牢记——

第一当数避害型:利用大家爱子心,谎称子女受伤了,虚假绑架来骗钱,遇到此事不要慌,多方联系来确认;

第二要算利诱型:帮忙贷款低利息,低价能买高档车,谎称你已中大奖,天上不会掉馅饼,当心掉下大陷阱;

第三就是撞骗型:冒充领导能办事,冒充通信欠费了,冒充银行刷卡了,冒充公安犯罪了,一一甄别不轻信;

第四则是遇巧型:海量群发汇款信,让你误当债权人,千万不要马大哈。

记住客服号码

中国移动10086,中国联通10010,中国电信10000,工商银行95588,中国银行95566,农业银行95599,建设银行95533;

坚持“三不”的原则,不听不信不打钱,注意保护您信息,不让他有可乘机,保持警惕和冷静,不贪不要不受骗,

如有情况无法辨,请与亲人急联系,如需帮助来报警,警察助您脱困境。报警电话110,警察出面事搞清。

补救措施五招

如已上当受骗,可采取五项补救措施:

一、一旦汇款后发现自己被骗了,可在第一时间拨打中国银联专线95516请求帮助。

二、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向派出所报案。

三、看对方的账户是哪家银行的,然后用电话拨打该银行的客服电话,输入你汇款的目标账号(骗子的账号),在提示输入密码时连续5次输入错误,这时该账号会自动锁定,时间是24小时,这宝贵的24小时将使对方无法将钱转移,避免损失扩大,也为警方破案提供时间。

四、为防止骗子用网上银行转账,可及时登录该银行的网上银行,登录时输入目标账号(骗子的账号),密码连续输错5次,该账号网银将被锁定24小时。

五、及时和要汇款的银行柜台联系,将被骗的情况向银行工作人员反映,请求帮助。或直接打报警电话110。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的难题与破解 第12篇

一、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的难题

1.中小企业领导及财会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足。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是指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型理论和技术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 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中, 已经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许多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区域网络系统, 利用信息优势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的效率, 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 已经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 有些中小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错误地认为:企业规模小、业务都在国内, 没有必要实施会计电算化。甚至有的小型企业连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都不完善, 更加重了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难度。

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欠缺。会计电算化, 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经验还可以, 就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保养和维护, 存在着畏惧心理。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难以胜任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工作。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不够熟练, 一旦出现故障, 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

3.对传统手工模式的改造缺乏深度。会计核算的手工模式, 最大的弱点就是信息的处理、反馈不及时, 没有管理功能, 流程重复等。而一些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 并没有对传统的手工核算模式进行深度分析, 这样, 就无法做到减少中间环节、合并同类项目和重复项目、调整有关业务流程, 使之更加符合计算机和核算与管理的特点, 按照计算机管理的特点重新规划业务流程。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针对自身特点对会计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重新设置, 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中小企业难以找到人机结合的最佳点, 更谈不上通过会计电算化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实现会计核算的革命性变革。

4.网络技术的某些缺陷对会计电算化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电算化, 必然受到网络技术的某些影响, 比如,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网络安全问题, 都会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进展。因此, 怎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的信息不受到恶意攻击, 不受到通信线路干预的影响等问题, 就成为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的传输和保存集中在网络系统中, 数据处理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 对于电子数据的修改、转移、篡改、非法拦截、获取、伪造、删除、隐匿等行为都可以做到不留任何痕迹。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网络环境, 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也面临着失效的风险和难题。

5.重视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财务管理功能。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推行了数十年, 但是, 即使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进行了会计核算电算化, 而没有把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工作融入其中, 因此, 还不是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如前所述,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是指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型理论和技术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 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因此, 会计电算化软件应同时具有财务分析、成本管理、财务预测和分析、财务控制和预警等功能。至少应当将目前的会计核算软件和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软件相兼容。但是这项工作不仅中小企业没有做好, 同时也是大中型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

二、破解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推行难的对策

1.通过学习研究、走访调研, 转变中小企业领导人和财会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各企业建立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 进行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业务等,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也就成为电子商务条件下必然的会计核算模式。在网络时代,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比如, 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 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 建立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等。要做好以上工作, 必然要提高中小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

2.加强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加强“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实行统一的业务培训, 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有会计软件应用技能, 还要有计算机知识的宽展培训, 使会计人员能够应对一般性的计算机故障。在培训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会计骨干人员对本企业传统手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和改造, 使会计软件和本单位实际会计业务更加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许多高校加强了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都是比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应该积极吸纳这些人才, 一来可以加强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二来可以改变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更应该吸纳高校毕业生, 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档次, 走出由“内部人”控制财务的误区。

3.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管理。对重要的操作日志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 使会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对身份认证和内容的检查等, 实行更科学的管理。组织有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会计专业人员共同的科研队伍, 专门研究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4.加快会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换。管理型的会计软件同时具备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数据分析、预测、规划、控制、预警等多种功能, 是企业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工具。它可以满足管理者日常企业管理的需要, 也可以满足投资者、政府财税部门和银行系统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而且, 可以提供对企业财务决策、战略发展决策有重大作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因此, 可以说会计软件的管理型转变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更应该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方案, 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综上所述, 破解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最关键问题是会计软件的“管理型”转化, 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 将会使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 决策更加合理化, 增长速度更快更高。

三、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型”转化案例分析

案例:某公司老板参加一个商贸洽谈会遇到了一个投资H型彩钢板流水线的项目, 他利用软件作出了正确判断。具体信息如下:

(一) H型彩钢板流水线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数据资料 (见表1)

由于该公司刚刚安装启用了“管理型”会计电算化软件, 老板立即把数据发回公司, 要求公司会计人员进行一下财务预测, 以便对是否投资该项目作出决策。

如果公司没有推行“管理型”会计电算化, 遇到这种情况, 要反反复复计算很长时间, 数字还不一定准确, 很难当场定夺, 甚至不会想到事先应该进行财务预算。由于银狐公司新近启用了“管理型”会计电算化软件, 财务人员把以上数据输入电脑, 马上就运算出单位有关预算的资料。

(二) H型彩钢板流水线项目财务预算数据 (见表2)

通过以上财务预算表可以看出, H型彩钢板流水线项目是一个盈利893.72万元的好项目, 值得该公司进行投资。于是, 该公司老板立即和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并找到了一些中小企业客户, 签订的销货合同,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100%, 由此可见, “管理型”会计电算化软件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好帮手。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已经摆到了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日程之上, 并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如果企业能够尽快地完成这一转化, 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取得丰硕的投资收益。

摘要:文章结合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一些难题, 提出了更新观念、招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的功能、提高企业整体系统功能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破解难题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功能,网络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王欣荣.浅谈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9 (12)

上一篇:思想教育中心理阻抗下一篇:谐振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