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子范文

2024-05-31

牧草种子范文(精选5篇)

牧草种子 第1篇

1 种草养猪牧草品种有哪些?有欧洲菊苣、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美国籽粒苋、鲁梅克k-1、紫花苜蓿、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红豆草等。这些牧草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粗纤维含量较低、易消化、适口性好,单位面积土地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2 如何选择牧草品种? (1)牧草鲜饲方式:牧草种植时间选在春夏季节,种植籽粒苋、聚合草、菊苣等多汁牧草,鲜草添加量占日粮的15%~30%,每10头猪配套1亩牧草;(2)牧草制成草粉添加到精饲料中饲喂的利用方式:种植品种为苜蓿、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等,夏秋季节可以利用鲜草,冬春季节以草粉形式添加到日粮中,牧草粉的量占日粮的8%~15%,每10头猪配套种植苜蓿0.5亩。

3 如何购买牧草种子?各地畜牧部门都设有草原站,建议与当地区、县草原站联系。

牧草种子播种前处理方法 第2篇

在播种豆科牧草前, 应对硬实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一是擦破种皮。可以用碾子碾压或用碾压机处理, 也可以将豆科牧草种子与一定数量的碎石、沙砾混合后放于搅拌震荡器中进行震荡, 直到种子表面粗糙起毛, 但未压坏种子即可;二是变温浸种。此法适用于土壤湿润或灌溉良好的地方。通常是用热水将种子浸泡24 h后捞出, 白天放到太阳下暴晒, 夜间转至凉爽处, 并经常加一些水保持种子湿润, 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 就可据墒播种;三是用酸处理。在种子中加入3%~5%的稀硫酸或稀盐酸并搅拌均匀, 当种皮出现裂纹时, 将种子放入流水中冲洗干净, 略加晾晒便可播种。

2 接种处理

在新垦土地上首次种植豆科牧草, 在同一地块上再次种植同一种豆科牧草, 或者在过于干旱而酸度又高的地块上种植豆科牧草, 都要通过接种根瘤菌来增加根瘤数量。常用的接种方法有: (1) 干瘤法。就是选取盛花期豆科牧草的根部, 用水洗净, 放在避风、阴暗、凉爽的地方慢慢阴干, 在播种前将其磨碎拌种; (2) 鲜瘤法。就是将根瘤菌或磨碎的干根用少量水稀释后, 与蒸煮过的泥土混拌, 在20~25℃条件下培养3~5 d, 将这种菌剂与待播种子混拌; (3) 根瘤菌剂拌种。就是把根瘤菌剂按照说明配成菌液喷洒到种子上, 1 kg种子拌5 g根瘤菌剂。在接种根瘤菌时, 不得与农药一起拌种, 不在太阳直射下拌种, 已拌过根瘤菌的种子不与生石灰或大量肥料接触。接种同族根瘤菌有效, 而不同族相互接种无效。

3 去芒处理

对一些禾本科牧草的种子要进行去芒处理。去芒可以采用去芒机或用环形镇压器进行压切并筛选。

4 浸种处理

超低温在牧草种子保存中的作用 第3篇

温度是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超低温种子保存技术研究已成为目前种子保存中研究的热点。因此, 许多国家的有关实验室开展了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超低温保存以及种质库建立的研究, 我国在牧草种质超低温保存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1 超低温保存技术

超低温保存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保存技术。常用的冷源有干冰 (-79 ℃) 、深冷冰箱、液氮 (-196 ℃) 等。最常用的是在液氮 (Liquid Nitrogen) 条件下保存, 因此超低温保存又称液氮保存, 这种方法是将种质材料 (包括种子、组织体等) 保存在液氮中, 以达到更长期的保持生命力或活力的目的, 在超低温条件, 几乎所有的细胞代谢活动和生长过程都停止进行, 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 而细胞活力和形态发生的潜能可长期的保存, 基因发生突变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样可长期的保持细胞的遗传稳定性。超低温保存能长期、安全、稳定地保存种质30~50年以上, 并具有低消耗的特点, 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且有利于国际间进行种质交换, 并为遗传育种和理论研究提供较好的材料。因此超低温库保存种质是植物种质保存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在植物种质的长期保存上逐渐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2 超低温保存原理

在超低温条件下, 调节和控制细胞生长代谢的各类酶的作用受到极大抑制, 使细胞内部的生化反应十分缓慢, 甚至停止, 可以避免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 细胞和组织不会丧失形态发生的潜能, 被保存材料可以大大减少甚至终止代谢衰老过程, 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种质的目的。

液体有两种固化方式, 一是不连续地固化成晶体, 二是连续固化成玻璃体。液体冷却中最终固化方式取决于晶体成核速度、生长速度与温度下降速度的竞争结果。任何液体只要有足够的降温速度都可以进入玻璃态。要使纯水发生玻璃化, 降温速度需高达1 010 ℃/s, 这是常规的冷却技术难以达到的, 然而通过添加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 可以显著降低形成玻璃化所需的降温速度。通过添加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 可以促进保存材料组织在结冰早期进行保护性脱水, 阻止冰晶生长, 从而使之较易达到玻璃化状态。液体固化成玻璃体, 实际上还是液态存在形式, 其不会对组织和细胞造成伤害。生物细胞在慢速降温过程中, 进行保护性脱水时, 若冷却的速度稍微加快, 细胞内的自由水来不及扩散到周围溶液, 细胞内就产生大量的冰晶, 产生冰害, 导致细胞死亡。但如果降温速度很快, 细胞质溶液“固化”, 细胞内形成对细胞不致伤害的微小冰晶或仍保持非结晶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 这时细胞内的水不是冰晶, 而是玻璃态的水, 对细胞器和细胞膜不构成直接伤害。细胞内含物一旦发生玻璃化就能避免细胞内结冰, 从而达到超低温保存效果。

种质保存的目的是要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 超低温保存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原生质体、胚发生培养物, 茎尖分生组织、珠心细胞等经超低温保存后均能再生表型正常的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的RFLP分析表明其核糖体基因与对照相比没有变化。研究表明, 花粉经液氮保存后, 不会丧失萌发率。细胞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以及抗性经液氮保存后也都没有改变。

3 超低温保存技术在牧草中的应用

种子冻存具有简洁方便的优点, 而且因为种子遗传基因含量充足丰富, 冻存了种子基本上就冻存了整套遗传信息。而且许多种子在低温保存时, 种子生活力降低较快, 如林木种子通常在4~-20 ℃低温下保存, 但大多数情况下, 保存几年后, 种子便丧失生活力。而种子超低温保存中, 对大多数种子, 自然含水量一般在液氮保存的安全含水量范围内, 即液氮长期保存后种子有一定发芽率。当然对一些种子, 进一步干燥种子可以提高超低温保存后种子发芽率。因此, 种子超低温保存中可依据植物种类和工作目的而区别对待。

种子的超低温保存, 含水量高低以及脱水方法是关键因素。含水量过高会造成保存材料在冷冻和解冻过程中受到冻害甚至死亡, 过低又会造成脱水伤害影响其活力。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脱水伤害和降低含水量, 保存材料的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正常种子超低温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一般在9%以下, 有的含水量下限值达到2%, 仍能保持很高的发芽率。对于迅速要求保存、量大、易获得种子的植物可以直接保存于液氮中;对种质保存质量要求高的种类, 有条件时还应该研究超低温保存中可获最高种子发芽率的最佳种子含水量, 并结合种子质量的其他指标, 如活力、出苗率等, 确定种子超低温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人们在超低温保存研究中观察到, 许多植物种子超低温保存后发芽率也像花粉保存有提高的现象。这种刺激作用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较多的研究报道认为, 种子含水量在适宜范围内, 解冻速度对大多数植物种子的液氮保存影响不大。种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遗传信息, 超低温保存能够避免单一保存无性系可能造成的基因特异性丧失, 并且保存起来也经济、方便。

另外, 材料在入液氮前都要进行适度的脱水或预培养, 不经脱水而直接入液氮, 可能因为组织的含水量太高而导致胞内结冰, 冻融时导致膜系统的破坏, 种子也是如此, 进行适度脱水有利于保证超低温保存后的高生活力。

孙丽萍等选择了若干种牧草种子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 发芽试验结果表明, 菊科牧草莎蒿、苦荬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下降显著, 属于不耐受超低温贮存类型。试验中选择的禾本科、豆科、藜科牧草均属液氮耐受类型, 其中华北驼绒藜、木地肤种子贮存效果最好。李荣辉等对多年生黑麦草及红豆草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电导率、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 探讨超低温保存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在自然含水量状态即可直接投入液氮中保存, 保存时间的长短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显著;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差异不显著, 红豆草种子冻后发生了有益的适应性变化;含水量不是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重要因素, 多年生黑麦草和红豆草种子超低温保存最适含水量范围分别为9.2%~11.8%与5.6%~9.0%。

近20年来, 人们先后对可可、椰子等10多种热带植物种子和驼绒藜、木地肤等9种在常温下难以贮存的牧草种子进行了超低温贮种技术 (LN2, -196 ℃) 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有些植物的种子经超低温贮存和处理后, 大大延长了种子的贮存寿命, 而且还表现出复醒萌芽快、植株健壮、抗病性强等特点, 但有些植物则表现为发芽率、发芽指数显著下降等不耐超低温贮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强, 任敏, 刘祥君.种子耐贮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248-255.

[2]李荣辉, 曹社会.超低温保存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质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7 (6) :588-593.

[3]张耀宏.牧草类的超低温保存[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 1993 (2) :43-45.

种子丸衣技术在牧草生产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种子丸衣,黏着剂,牧草种子

种子丸衣是利用水溶性和易分散的黏着剂与种子充分混匀, 使每粒种子涂上一层黏着剂, 然后根据不同的目的加入相应的固体丸衣材料, 随着种子不停的滚动, 固体材料黏附在种子表面, 最后形成丸衣种子。

1 种子丸衣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 国外应用种子丸衣技术历史悠久。早在1866年, 美国人Blessing就提出用面糊处理棉花种子以方便播种, 此后, 种子丸衣技术得到不断改善和发展, 应用范围也在扩大。牧草种子多半既轻又小, 有的还带芒, 常常给机械播种带来麻烦, 并造成播种不均匀。美国北美作物育种中心就是用种子丸衣这一简便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种子丸衣, 就等于给种子“穿”上一层外衣, 使之形成整齐而光滑的丸粒。在种子丸衣的过程中, 大部分的芒将从种子上脱去, 另一些芒则被卷曲于丸衣中。丸衣化后, 种子表面光滑, 质量增加, 均匀一致, 这样便能顺利通过排种机构, 保证播种作业正常进行。

2 种子丸衣的不同用途

2.1 帮助作物移植生产的丸衣

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用石灰丸衣牧草种子在酸性土壤上播种, 保护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使植株开花早、叶多、根粗、增加产草量。

2.2 抑制除草剂残效的丸衣

早期使用的除草剂残体容易损害新作物, 利用活性炭丸衣种子, 可消除除草剂的残效。

2.3 延续发芽的丸衣

这是指种子包衣后, 土壤水分向种子内的移动减慢, 结果使种子发芽延迟, 随之也延迟了生长和开花。用这种丸衣种子栽培杂交种, 因为用于杂交的双亲开花期往往不同, 通常父本开花早, 因而影响授粉。把父本种子进行丸衣, 调节授粉期的一致性, 增加杂交种的产量。

2.4 抗流失的丸衣

这是把水软黏着剂黏附在种子上, 这种丸衣种子播下后, 一旦遇水便与周围的土黏在一起, 限制了种子的流动。抗流失的丸衣种子可用于在水土易流失的斜坡上进行播种。

2.5 微量元素丸衣种子调治作物缺素症

一些微量元素, 如锌、钼、镁、铜等比较缺少, 微量元素的丸衣节约了这些元素的使用量, 可达到丰产的目的。

2.6 促使蓄水的丸衣

淀粉连接多聚物有吸水的能力, 用淀粉连接多聚物丸衣种子, 提高了种子的抗旱能力, 有助于出苗。另外, 还有除草剂丸衣、肥料丸衣等。总之, 利用种子丸衣的方法多, 目的性强, 促进了农业生产。

3 我国种子丸衣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种子丸衣研究起步晚, 最早的应用研究是在1981年。当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农牧渔业部畜牧局的支持下, 开展了飞机播种豆科牧草种子丸衣接种根瘤菌技术的研究。具体做法是:将根瘤菌接种黏剂黏在种子外面, 然后再裹上丸衣, 使其丸粒化。

牧草种子很小, 只能浅播。如果没有丸衣保护,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 不仅影响种子上的根瘤菌数, 而且也影响根瘤菌的固氮力。种子经丸衣接菌后, 在恶劣干热条件下保留一段时间, 仍保持相当的根瘤菌数量和较高的固氮力, 有利于幼苗及早形成有效的根瘤, 及时为作物提供氮素。另外, 根瘤对土壤中的盐分很敏感, 当全盐含量为0.247%时, 2 d就全部死亡。而丸衣接菌者, 4 d后每粒种子上仍有活菌。可见丸衣能减轻盐分对根瘤菌的危害;根瘤菌不耐酸, 在p H值为4.5的酸性土壤中4 d以后全部死亡。而丸衣接菌者, 6 d后每粒种子仍有活菌。丸衣可减轻酸性土壤对根瘤菌的危害。由于丸衣保护了根瘤菌, 因此丸衣接菌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盆栽银合欢的试验证明, 在栽植后的一个月, 丸衣接菌比拌种的叶绿素含量提高12.5%, 瘤质量提高26.7%, 固氮酶活性提高28.0%, 植株干质量提高22.5%, 植株全氮含量提高8.1%。

牧草种子 第5篇

1.1 试验材料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别名“白车轴草”,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原产于欧洲和小亚细亚,我国的西南、贵州、湖南、新疆等地均有野生分布,长江以南各省有大面积栽培。它是豆科多年生牧草植物,植株低矮,根系发达,寿命一般均在10年以上;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比其它三叶草强;适宜的土壤为中性沙壤,最适土壤的pH值为6.5—7.0,pH值为4.5也能生长,不耐盐碱,耐践踏,再生力强[1];种子小,千粒重为0.755g。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别名紫苜蓿、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历史,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江淮流域也有种植,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最适生长的日均温15—20℃,高温、高湿对其生长不利;抗寒性强,主根粗壮、发达,抗旱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土、粘土均可生长,适宜的土壤pH为7—8[2]。种子千粒重为2.104g。

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别名“苇状狐茅、高羊茅”,原产于欧洲,天然分布于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野生种分布,北方暖温带及南方亚热带都有栽培,是欧美重要的栽培牧草之一。苇状羊茅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极广,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和生态环境中生长;抗寒、耐热、耐干旱、耐潮湿,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上均可生长,耐酸碱性土壤(pH值4.7—9.5能常年生长),并有一定的耐盐能力;适宜在年降雨量450mm以上和海拔1500m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区生长。苇状羊茅长势旺盛,每年生长期达270d左右,寿命较长,繁茂期多在栽培后3—4年[3]。种子千粒重为2.487g。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别名“黑麦草、宿根黑麦草、牧场黑麦草、英格兰黑麦草”,等。多年生黑麦草原产于西南欧、北非及亚洲西南部,是世界温带地区最重要的禾本科牧草之一,在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都有种植,长江流域以南的中南山地区及云贵高原等地有大面积栽培。多年生黑麦草最适合温暖湿润的温带气候,适宜在夏季凉爽,冬无严寒,年降雨量为800—1000mm左右的地区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耐热性差,35℃以上生长不良,分蘖枯萎;耐寒性较差,-15℃时不能很好生长;对土壤要求较严格,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粘土地上生长良好,也可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长,适宜的土壤pH为6—7[4];种子千粒重为1.836g。以上所用试验材料均购自安徽省合肥市万讯园林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①直接发芽。将4种草种分别用蒸馏水浸种24h和48h,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芽。②氯化钠(NaCl)。处理时分别用不同摩尔浓度0、21mmol/L、66mmol/L、110mmol/L、200mmol/L的NaCl溶液进行湿润发芽床和实验[5]。③硝酸钾(KNO3)。处理时分别用不同浓度0.05%、0.1%、0.3%、1%、3%的KNO3溶液进行湿润发芽床和实验[6]。④浓硫酸(H2SO4)。用98%的H2SO4溶液浸泡种子,在25℃下进行实验。⑤双氧水(H2O2)。用30%的H2O2溶液浸泡种子,在25℃下进行实验。

1.3 试验处理

各试验均采用纸上(TP)发芽。在试验过程中,每个样品精选种子,首先用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2h,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然后将每个处理都做2个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发芽数的统计均采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规定的采用不再继续萌发时的整周日数表示,如7d、14d、21d、28d。出芽标准以幼根长达种子长度为准,且幼根呈长锥形,粗壮;细而发暗或腐烂、带病、无根尖或畸形的按不正常芽计算。不发芽又未出现畸形、腐烂等不正常状态的种子以新鲜计算[7]。

2 试验结果

2.1 处理一

分别将白三叶、紫花苜蓿、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共计8个样品各2个重复,分别放在温度为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

由表1可见,在0℃时有少数草种露出芽头,且浸种时间48h 的要多于24h的,但均未达种子长度。由此可知,在寒冷情况下,4种草种均不能发芽。随温度升高,种子发芽率开始上升,在15℃时已超过50%;在25℃与35℃时,4种草种发芽率变化不大。此外,从浸种时间上来看,24h与48h的差别不明显。

2.2 处理二

将4种草种浸种24h后分别采用摩尔浓度为21mmol/L、66mmol/L、110mmol/L、200mmol/L的NaCl溶液处理4种草种,放在温度为25℃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

由表2可见,4种草种的发芽率与盐的浓度有很大关系,低浓度盐分(21mmol/L)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盐分与发芽率呈负相关,但影响程度会因种子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与表1中25℃下4种草种的发芽率对照可知,在4种草种中苇状羊茅耐盐性较强,多年生黑麦草次之,紫花苜蓿与白三叶较差。从整体趋势推测,对每个草种来说,肯定有一个临界值让其发芽率为0。

2.3 处理三

将4种草种浸种24h后分别用浓度为0.05%、0.1%、0.3%、1%、3%的KNO3溶液处理4种草种,放在温度为25℃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

由表3可见,在0.05%—0.1%浓度范围内,硝酸钾对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有促进作用;在0.05%—0.3%浓度范围内,硝酸钾对苇状羊茅种子的发芽率有促进作用。与表1中在25℃下4种草种的发芽率对照,可看出能使3种种子的发芽率提高4%—20%。但在1%—3%浓度范围内,硝酸钾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明显下降。此外,我们发现硝酸钾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的发芽无促进作用。

2.4 处理四

用98%的H2SO4溶液浸泡种子时间分别达到3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8],放在温度为25℃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结果见图1。不同浸泡时间处理对4个牧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各不相同。白三叶、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3个品种的发芽率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峰值变化,而苇状羊茅的发芽率在30min内都呈增长趋势。

注:1.紫花苜蓿;2.白三叶;3.苇状羊茅;4.多年生黑麦草。

注:1.白三叶;2.苇状羊茅;3.紫花苜蓿;4.多年生黑麦草。

2.5 处理五

用30%的H2O2溶液浸泡种子时间分别达到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8],置入温度为25℃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图2表明,与浓硫酸处理的效果不同,30%双氧水的不同处理时间除了对白三叶的发芽率有所降低以外,对其它3种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均有促进作用,尤以紫花苜蓿最为显著。

3 结论与分析

本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同的牧草种子对其发芽率有着不同的效果。对白三叶而言,用0.05%的硝酸钾溶液处理可达到的发芽率最高,比正常情况下提高到10%左右。对紫花苜蓿而言,用30%双氧水处理60min效果最好,发芽率可提高35%。对苇状羊茅而言,用0.1%的硝酸钾溶液处理或用30%双氧水处理60min均可达到最高发芽率,比正常情况下提高10%。对多年生黑麦草而言,用98%的浓硫酸溶液处理10min可达到最好效果,使发芽率提高18%。

用浓硫酸处理种子,在一定时间内发芽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这是由于浓硫酸对种皮的腐蚀需要一定的时间,其长短与种皮的结构有关。只要酸腐蚀以打破种皮的栅栏层屏障后,就可解除硬实,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而当浸泡时间延长至整个种皮崩溃、伤及胚时,发芽率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胚的受损伤程度加大,此时发芽率与处理时间呈负相关。这时的种子即使能萌发,其幼苗已被损害,不能正常生长。因此,浓硫酸的适度处理时间应使种皮结构受到破坏而又未伤及胚时为最好,此时可增加种皮通透性,有利于种子吸水膨胀而提高牧草种子的发芽率。

硝酸钾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促进种子萌发的化学物质。但有报道证实,硝酸钾并非对任何种子都有发芽促进作用,此次试验结果也证明了硝酸钾溶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的发芽无促进作用。此外,本次试验还表明,高浓度硝酸钾溶液对提高种子发芽率也无促进作用。

摘要:主要对白三叶、紫花苜蓿、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这4种野生牧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通过温度、NaCl溶液、KNO3溶液、浓H2SO4溶液、H2O2溶液等不同方法对这4种草种进行处理,对提高野生牧草种子的发芽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对发芽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牧草种子,处理方法,发芽率

参考文献

[1]程荣花,邓菊芬,等.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1)∶12-13.

[2]杜文华.紫花苜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调空[D].甘肃农业大学,2005.

[3]郭孝,张莉.苇状羊茅生产性能的综合研究[J].草业科学,1998,(4)∶24.

[4]赵忠祥.多年生黑麦草的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9)∶7.

[5]李昀,沈禹颖,阎顺国.NaCl胁迫下5种牧草种子萌发的比较研究[J].草业科学,1997,(4)∶50-53.

[6]苗中芹,张秀省,杨重军.不同处理方法对栾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3)∶159-160.

[7]李汝国,王玉杰.关于快速测定棉种发芽率方法的研究[J].种子科技,2002,20(2)∶99-100.

上一篇:营造课堂新氛围下一篇:腕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