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侗族文化范文

2024-08-18

苗族侗族文化范文(精选5篇)

苗族侗族文化 第1篇

在当前的黔东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的地区,民众由于受到自身的文化素质低的限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相应的热情,并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对当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服务的质量不高

在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是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且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首先,就是体现的信息建设方面,由于在广播电视覆盖率在该地区还较低,很多的群众基本上听不到广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群众大多数都是居住在经济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而且,即使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也由于常年没有进行资金的投入,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维护,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就跟不上,在有线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上比较高,并且,由于很多群众都是居住在分散在偏远的地区,架设线路太长,所以要想进一步发展困难非常大。

(二)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职能的缺失

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政府在其中应该是起到一种主导的作用,但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对公共服务产品投入力度小,这不仅仅是政府相应的职责没有做到位,更是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偏远地区,人民群众除了对生产生活等物质性需求外,很多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产生兴趣,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在职责上的基本上处于架空的状态,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在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

本来就是缺乏相应的公共财政资金。基本上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行财政立项,就不会有专门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立项。从中可以看出,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就基本上处于一种缺乏政策保障。究其原因,就是广播电视台公共服务供给监督和问责机制的缺失。

三、如何促进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树立为民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理念

在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为民服务为基本导向,这不仅仅是公共服务必须要遵守的规章,还是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的价值取向。只有为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更好地推动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文化建设,为此,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原则,要让政府创造有利条件,使得民众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过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所谓的经济效益,如果是提供一些有偿的服务,在费用方面也必须要控制在合理的情况下,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清晰地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实施分阶段来实现。

(二)提供多元化的供给主体机制和方式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知道,公共文化产品不能离开政府的有效参与,但是并不是等于包办,所以,人们应该要对政府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中进行理性分析和期望,与此同时,还就必须要对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文化市场实施严格的控制,根据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供给方式,或者可以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由政府、私人和非政府组织的方面,三者之间可以进行补充,使得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在市场体制上,一定要重视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让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力量。

在非政府的组织主体上,我们可以支持和鼓励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通过这些组织相应的群众生产大量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才能有效地沟通的作用。

另外,在政府和非政府以及私人方面,切实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在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供给方式,稳步推进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结语

苗族侗族文化 第2篇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20日在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人民法院院长 刘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2009年法院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2009年,我院在县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关心和上级法院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工作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文明法院”为目标,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2009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我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全面加强各项审判执行工作,全年共受理各类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996件(含旧存),审执结968件(含旧存),结案率达97.8%,挽回各项经济损失2600余万元。——刑事审判树立正确司法理念,强化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准确把握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审时度势,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年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29件(含林业刑事案件),判处被告人157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刑罚24人,审限内结案率达100%。审结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犯罪案件63件,判处的被告人114人;开展集中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非法经营犯罪的专项审判活动,审结了我县首例倒卖假烟案件。依托审判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

——民商事审判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全面理解和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案结事了”这个目标化解民事纠纷,实现化解纠纷与保护权利的有机统一。全年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475件,其中调解206件,调解率超过43.36%。审结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债务纠纷等与民生相关的民事案件201件,审结购销、借款、保险等合同纠纷198件,审结各类林业民商事案件27件。

——行政审判认真把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工作重点,妥善处理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全年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6件,审结6件。

——执行工作应对挑战,服务大局,全力加强执行清积兑现。全年执结各类执行案件353件(含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结案率 为96%,结案标的694.13万元,净执结率为96%。按照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及省委政法委关于认真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法院关于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题活动的部署,我院从今年1月开始,对2007年12月以前立案,尚未执结的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行政非诉执行案件进行了集中清理。经过摸底排查,我院共有历年执行积案152件,其中根据市中级法院的指令,转兄弟县市法院执行4件,实有积案148件。在148件执行积案中,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38件,被执行人为特困群体、特殊主体、重复上访、挂牌督办等重点案件8件,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102件。经过集中清理,全部执行到位40件,达成执行和解协议4件,部分执行48件。共为法人、公民执行到位标的180余万元。同时我院将涉及政府机关的案件作为此次清积的工作重点,12件“涉府”案件已执行10件,执行到位标的21万元,另2件已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院的涉府积案清理工作经验,被《人民法院报》,省高院《执行工作简报》推介,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好评。

——我院除审结上述案件外,审结其他案件5件,其中再审案件审结2件,申诉案件审结2件,裁定不予受理1件。

(二)进一步健全审判管理,大力提升公正审判、高效司法的能力和水平

我院根据省高院的规定和市中院的要求,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原有制度的利弊,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对原来实施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进行了系统改进,出重拳加强审判管理,构建了完整的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监督检查和奖惩 相结合、及时纠错、重在提高”的案件质量管理新机制。制定了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案件质量评查管理实施细则》,做到按月评查、每案评查,按月通报点评到人,奖罚到位。彻底触动了每一位办案人员的“质量神经”,产生了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效应。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详细的《司法绩效实施办法》,分别以业务部门和办案人员为对象,将每一个案件从立案、送达、审理、调解、当庭裁判、上诉、执结率、执兑率、被投诉率等环节细分为若干项目后,具体量化为绩效评查分值,逐一进行评估,健全了业务评估体系。与此同时,我院克服了审判管理的行政性、滞后性、片面性等缺陷,制定了《审判流程管理实施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全方位、效能型的审判管理模式。还为每一个业务部门及办案人员建立了质效档案,分别按每月各业务部门及办案人员所结案件数、审理天数、适用程序、文书制作、个案得分等情况逐部门、逐人填写,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业务部门案件质量与效率,办案人员业务水平提供了重要标尺。每月按时公示各业务部门及办案人员的质效得分及排名,将司法质效成绩作为评价业务部门与办案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与奖惩紧密结合,对质效成绩差的业务部门与办案人员给予警示,对质效成绩突出的,在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使审判管理的成果及时转化为队伍管理的效果,激发了队伍活力。在今年全市法院司法状况考评活动中,我院司法状况考评工作名列全市法院系统第三名,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三)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和要求,我院于2009年3月至8月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统筹兼顾,将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与“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分步安排,同步推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审判工作,以审判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抢答赛,创新活动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县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出了表率。同时,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大力建设“学习型”法院,在每周五开设“法官讲堂”,组织干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和业务知识,由中层骨干轮流授课,经过半年系统学习,进行全院干警考场练兵,将考试成绩作为年度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警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工作作风得到很大转变。

我院以建设现代文明法院为目标,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强基础硬件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审判庭二期工程挤进国债项目笼子,坳上法庭已建成投入使用,新厂法庭的建设正在加紧施工,江东法庭建设已立项。

——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内容进一步细化、量化,实行“一岗双责”。有力推动了全院党风廉政建设。此外,我院还针对廉政建设的要求,多管齐下,经常性地进行党风廉政教育,时时给干警敲警钟。如最高院颁布“五个严禁”和省委政法委颁布“六个严禁”后,我院不但及时组织干警学习了 相关的内容,还要求干警人人都能熟记“五个严禁”、省委政法委“六个严禁”,人人随身携带“五个严禁”和 省委政法委“六个严禁”的小卡片,在办公楼前放置醒目的“五个严禁”和省委政法委“六个严禁”警示牌,时时提醒干警。今年,干警中没有发现一人有违反“五个严禁”和省委政法委“六个严禁”的行为。

——狠抓涉诉信访工作,全面落实司法为民各项措施。一是全面落实信访接待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全年共接待来访群众1236人次,处理群众来信27件;二是实行院长接待日制度,每周星期一安排院长或副院长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共接待来访群众270人次;三是建立信访电话公开承诺制度,向人民群众发放了5000张印有公开信访电话的承诺卡片;四是制定重点防护期涉诉信访预案,抓好重点时期和国庆六十年的信访维稳工作;五是不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全年为涉诉信访群众申报解决司法救助资金8万元,依法为困难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10余万元;六是找准方法,化解矛盾,一年来,利用院长接待日,共化解了付建杰、王云香等一批老上访户的切实困难。

——注重提高人文关怀。院党组号召全院干警注重关注民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双联”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为困难企业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最关心、最迫切的生活问题,为困难企业捐款3310元。积极响应县红十字会的倡议,全院干警为因意外受伤的县职中学生谢超靖捐款3500元。在助残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全院为残疾人捐款3000余元。进一步深化“平安送百姓、服务进万家”和开展“一村一警”活动,走访群众1220户,提供法 律咨询350人次,提升了法官形象,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四)更新思想观念,服务县委、政府工作大局

今年以来,我院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在党组一班人带领下,统一思想,将转变观念贯穿到各项审判工作中,提高司法水平和服务大局的能力,保证解放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紧紧依靠县委的领导,围绕县委“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县城”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各项审判和执行职能,依法办案、公正执法,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服务大局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和谐,更加注重维护稳定,努力创造我县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一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县委、政府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把计生案件作为非诉行政执行的重点来抓,在执行中,做好宣传工作,加大执行力度,全年共执结计生案件87件,有力地支持了全县计生工作的开展。

(五)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监督

——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贯彻县委各项工作部署,坚持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向党委、人大汇报制度,自觉地在司法活动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法院工作的正确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畅通联络监督渠道,就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工作认真向县人大常委会做专项报告,并根据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提出整改方案;积极配合人 7 大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办理人大常委会转、交办案件,全年共办理转办件14件,已全部办结并答复。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监督。今年以来,我院聘请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10名社会公民作为法院廉政监督员,加强民意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参加旁听重大案件庭审12件,现场接受监督。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陪审员增选工作的通知》,增选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10名人民陪审员,组织陪审员参与审理各类案件186件,较好地发挥了人民陪审员的监督和宣传作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开庭;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发布,我院共公开发布民商事、刑事、行政和执行等各类案件生效裁判文书233份。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法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我院连续四年保持省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司法状况考评工作位列全市法院系统第三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市法院先进单位,坳上法庭被评为全市法院优秀法庭,司法警察工作在全市法院争先创优考评中进入先进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领导、政府支持、人大政协监督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各位代表和委员为促进法院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院的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个别法官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在服务大局、促进科学发 展上自觉性不高;二是个别法官司法能力不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不多;三是个别法官司法为民意识不强,对群众诉求还存在冷漠、推诿拖拉的现象;四是我院底子较薄,基建负债较大。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是县委“大干三年促大变”的开局之年,我院总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至上”统领法院工作,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加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效力,进一步加强法院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靖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遵循这个工作思路,2010年我院将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在抓队伍促发展上下功夫

实现法院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队伍建设是关键。我院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化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突出学习效果,使法院干警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均得以提高。进一步加强干警思想教育,要让干警明确“大局意识、为民意识、政治意识、公正意识、国情意识、忧患意识”,从而促使干警摈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要着力加强队伍的司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法官认识和把握大局、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法律政 策精神以及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更加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提倡干警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做一名德行良善、坦荡正直的人。同时将充分发挥廉政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使社会监督纳入常态化轨道。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违法办案现象,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贪赃枉法的行为,建设为民司法的法官队伍,造就和谐稳定的司法环境。

(二)在拓展法院发展空间上下功夫

人民法院是党委领导下的重要政法力量,法院的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政府的支持。要主动关心了解县委、政府工作大局,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做到简单的事情不复杂化,复杂的事情找准方法。把审判工作自觉放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切实转变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的观念,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提高政策执行力。从靖州实际来看,就是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利用司法职能服务好怀通高速公路建设、209国道改造、金大地大型水泥厂建设等重点工程,公正高效地处理好涉及全县大局稳定的各类案件,为靖州的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在拓展法院发展空间上,还要结合“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利用审判职能公正高效服务群众的同时,主动深入群众,走访慰问,沟通交流,解决困难。宣传法院职能和正面形象,提高法院的社会公信力。

(三)在抓管理促公正上下功夫

审判管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公开、公正、高效、规范、有序的审判工作运行机制;向改革要效率,要质量,要公正,要 威信。我院将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审判管理制度,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建立科学、严密、高效的审判权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使审判资源得以合理地配备;以改革推动发展,在法律和司法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寻求方法的创新,继续探索适合我院实际的审判管理模式。通过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常规评查、互动评查、专项评查、重点评查等形式,强化干警工作职责,促进办案质量提高。建立承办案件质量个人电子档案,及时了解案件质量状况。探索公告送达新模式,减少公告送达比例,提高办案效率。推行以举证、质证、认证、辩论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以及巡回办案方式,提高审判活动透明度,减少当事人诉累,降低诉讼成本,使人民群众产生对司法应有的信任和期待。

(四)在抓审判工作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我院将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能力、司法权威的关键环节,不断推进司法改革与法院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提升我院干警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现代文明法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整合审判工作监督力量,努力建立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审判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对案件审判、执行运行过程实施全程跟踪、有效监督。同时将继续强化审判组织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院长、庭长对案件审判的监督指导作用,把强化职责与加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节约、效益、人文的理念,规范政务服务和后勤管理。继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培训、使用、管理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职权。

(五)在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

我院将继续按照精力向法庭集中、力量向法庭加强、政策向法庭倾斜、工作向法庭贴近的思路,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和政协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和办法,从人员配置、物质装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法庭建设。要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多方支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进一步完善三个人民法庭的建设。国务院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法院的诉讼费收入同比下降70%,办公、办案经费严重不足,已影响到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我院将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妥善解决经费保障问题。同时要继续加强基础硬件建设,抓好法院三级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公设施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各位代表:

旧日的岁影带着我们的留念已渐行渐远,年复一年,鲜艳了数千年的新春祝福,又在我们彼此之间深情的问候。回顾止于今日,扬帆又在明天。发展需要科学和人才,这样的发展才能跨越和久远;发展需要安定和有序,这样的发展才能和谐而甜美;发展需要实干和奉献,这样的发展才能坚实和高尚。在发展的进程中,我院将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和忧患的情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县委正确领导、政府支持、人大政协监督和上级法院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苗族侗族文化 第3篇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媒介,余秋雨,多彩贵州

“文化旅游业是贵州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业, ”贵州省为了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特地精心构建了“多彩贵州”这个品牌形象。2007年7月27日, “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省决赛在贵州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当天的《贵阳晚报》在第4版综合新闻中对其大力加以报道, “据介绍, 舞蹈大赛自从今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 在短短的一个多时间里, 全省报名人数就突破十万……在全省各地举行的数百场海选中, 将黔中大地变成了一个盛况空前, 想舞就舞的大舞台。”除了《贵阳晚报》等纸质媒体对“多彩贵州”进行热情洋溢的报道和宣传外, 贵州电视台更是一马当先, 将这一艺术盛况直播给全国各地的观众朋友们, 让他们在欣赏赞叹贵州原生态舞蹈艺术之余, 对这块土地的神秘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网络新媒体也毫不示弱——“多彩贵州印象”网站在舞蹈大赛决赛期间对5场决赛进行网络直播, 大大方便了网民朋友们。可见, 在贵州省大力打造“多彩贵州”这个旅游品牌的过程中, 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充当“多彩贵州”这个品牌的“鼓吹手”。

在当今信息时代, 贵州省充分意识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多彩贵州印象”网站的建立就是这种时代意识的结果。该网站于2007年4月18日开通, 由省长林树森亲自为网站授牌, 由省委书记石宗源亲自点通该网站。可见, 在数字化的今天, 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了贵州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一支生力军;贵州省要将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离不开大众传媒巨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无与伦比的宣传作用。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一、应用新媒体网络

在黔东南州等民族地区, 传统媒体有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这些传统媒体由于区域限制、水平及设备落后等因素, 在本民族地区以外很难见到, 不能在本辖区以外达到介绍宣传民族地区丰富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要求。这种现状对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其文化旅游业就有一定的限制了, 因为这些传统媒体只能对本地区的观众进行信息传播, 外地的观众朋友无法获悉这些媒体的内容, 对民族地区的各种信息便不能及时知晓, 这样就导致该地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藏在深闺不为人知”。那有人不禁要问:“要宣传贵州民族地区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话, 到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电视台打几个广告不就行了吗?”这种说法容易, 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贵州民族地区目前正在依靠文化旅游业来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要拿出一大笔广告费对贵州民族地区这种目前急需大笔资金投入的地区来说, 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除此之外,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 一次或者几次广告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 所以拥有能够长期有效宣传自身的媒介对贵州民族地区来说, 是一个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 这些民族地区应大力应用网络新媒体, 这便可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例如:在网终技术推广后, 黔东南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数字化的黔东南的口号, 于2002年8月建立了黔东南最大的门户网站——黔东南信息港。这个网站是中共黔东南州宣传部、中共黔东南州委外宣办的直管网站, 可见该地政府十分重视本地的网站建设, 身体力行地用网络来达到宣传黔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在“黔东南信息港”中, 有一栏叫“原生态艺术专栏”, 对该地区的各种独特的原生态艺术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和报道, 图文并茂。网络传播使千里之外的网民只要稍动鼠标、点击几下、便能了解民族地区奇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这就有效克服了贵州民族地区本地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介受众面窄、不能有效对外宣传自身的缺陷, 为外地的朋友们认识贵州民族地区打开了一扇窗户。因此, 以黔东南为首的贵州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如果能有一个品牌媒体宣传自己, 便能让自己的优势旅游资源迅速为大众所知, 从而事半功倍地打入市场。但关键问题是贵州民族地区在经济总体方面来说仍是相对落后的地区, 没有知名媒体。所以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出击, 力邀海内外媒体来贵州民族地区考察、拍摄、宣传这儿的原生态文化。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 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 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黔东南等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精神—大力邀请海外媒体和旅行社来此考察, 让这些媒体和旅游机构体验这儿的原生态文化, 并为之“心动”, 从而回国后进行宣传或组织外国朋友前来旅游。一传十、十传百, 相信这些苦心不会白费、一定会收到长期效益的。主办节目, 吸引大牌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贵州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优势, 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节目, 从而吸引海内外的广大媒体前来拍摄、报道。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 一旦对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节目进行报道, 势必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2007年7月23日~8月3日“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艺术节”就表现了当地政府极尽所能打造品牌节目、通过民族文化亮点吸引海内外著名媒体前来采访报道、从而有效扩大宣传面的策略。该项活动的时机选得好, 既在黄金暑期, 又在“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 民族风情、原生态这些概念已得到了大量的宣传、已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所以“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艺术节”一经举办, 便有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吸引了海内外媒体100余家、记者400余名前来采访报道。在这些媒体中, 有国内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 该电视台无疑是国内最具权威、受众面最广的电视台, 她派出的记者在此采访报道, 必将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还有国外的著名媒体, 如路透社、美联社等, 这两个通讯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如今都被这次节目所吸引, 派记者前来。众多海内外著名媒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和报道贵州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 势必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感受到贵州民族地区的独特神奇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而大大促进其民族文化旅游业。

三、借助文化“媒介”名人提升自身知名度

贵州民族地区所发展的是民族文化旅游业, 所以应挖空心思在“文化”上大做文章。在这方面, 黔东南带了个头, 做得非常突出, 贵州其他民族地区应大力借鉴。2007年7月17日~7月23日, “原生态黔东南对话余秋雨”活动举行,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 引起了几乎所有贵州媒体的关注, 《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等15家媒体立即派出采访小组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精彩的相关报道还将通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著名媒体向广大观众朋友们发布。这次活动成功地提高了黔东南的知名度, 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是对象选择得十分正确。黔东南等贵州民族地区目前大打“文化牌”旅游, 自然需找一位文化名人为自己大做宣传。余秋雨学者当仁不让堪称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 而且还是一位“媒介名人”。说他是著名文化学者, 是因为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说他更是一位“媒介名人”, 是他在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独占了四本, 书本读物是大众传播媒介, 他的作品如此受欢迎, 拥有上千万读者, 所以说他是“媒介”名人毫不过分, 更何况他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抛头露面”, 充当评委或讲授文化, 为广大观众朋友们所熟悉。我们甚至可以说, 余秋雨这个名字已经被符号化了, 这三个字就代表着“文化”, 所以非常受大众的欢迎、拥有很高的人气。在“原生态黔东南对话余秋雨”活动中, 工作者们就是想通过各大媒体报道该活动, 将余秋雨的名气、人气和符号义移植到黔东南身上, 从而让更多人关注黔东南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文化。

四、巧借歌舞产品通过媒体宣传自己

一说起贵州民族地区, 不能不提到这些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这些民族风情独特的歌舞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大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原生态艺术的魅力。因此, 贵州民族地区就要巧妙借用这些歌舞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 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蝉之歌”组合演唱的侗族大歌在2006年青歌赛中荣获亚军, 而这种音乐产品正是黔东南“土生土长”的产品, 所以说“侗族大歌”在中央电视台一举成名, 相当于是给黔东南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无形的广告。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起“苗族歌后”阿幼朵, 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 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 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阿幼朵是贵州黔东南的骄傲, 她每一次登台演出都在为家乡争光, 为苗族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电视上, 她演出时总是身穿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 被人们誉为“无字史书”的苗族服饰可以堪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美丽苗族歌星阿幼朵身穿这种服装登台演出, 不仅让人大饱眼福、一睹“无字史书”服饰的风采, 更把苗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播给大家。这一切借助电视等媒介的巨大传播力, 随着她那美妙的歌声, 飘向海内外。随着贵州民族地区的歌舞艺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一次又一次地与海内外人们亲密接触, 贵州民族地区也就走进了无数朋友心间。

1. 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传播学效果理论中, 有一个术语叫“沉默的螺旋”, 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 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表明观点时,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 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而使这种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即使自己赞同它, 也会保持沉默。“这样, 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地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的意见”。从而形成统一印象的舆论传播效果。在贵州民族地区利用媒介发展其民族文化旅游业时, 便巧妙地运用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例如, “多彩贵州印象”网站建立时, 省长林树森亲自授牌, 省委书记石宗源亲自点通;黔东南成功举办了“原生态黔东南对话余秋雨”活动。这些名人在受众心理上可产生威信效应, 于是大众传媒对这些活动大加报道, 塑造了一种强势的舆论:贵州具有多彩的民族文化、黔东南是原生态文化中心。这样的印象在受众中通过人际传播, 影响越来越大, 持这种观点的人群越来越多, 而持不同意见者只得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这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见。统一印象的舆论传播效果从而得以形成, 即贵州作为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得到认同。

2. 内容为王。

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其民族文化旅游业, 虽大力借助大众传媒来宣传报道自己, 但新闻报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精神活动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吸引力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成败关键也是看其文化内容能否抓住游客、影响游客。从“核心竞争力”观念看, 文化内容就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其发展成败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 贵州民族地区应一方面保护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 使其在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下不致濒危, 一方面还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工作, 将其最有吸引力的亮点充分挖掘出来, 再辅以市场化的运作展现在世人面前, 便可从根本上确保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魅力。

3. 媒介融合。

“多彩贵州印象”网站是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定的贵州主流网络媒体, 是宣传多彩贵州最重要的网络媒体, 其成功运行反映了媒介融合的趋势。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中国电信贵州公司、贵阳国际旅行社、贵阳黔粹行工贸有限公司、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7大股东共同投资成立多彩贵州印象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融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整合了新闻单位, 又采用公司制、面向资本市场、联手了信息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中坚力量, 所以是集多种优势于一体:政策上的扶持、新闻资源丰富、资金雄厚。这种媒介融合首先实现了多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势互补, 网络媒体在信息传递上不受距离、时间、数量的限制, 且成本低廉, 这些技术上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新闻资源和内容上的优势结合起来, 使平面传播变成立体传播、线性传播变为互动传播、地域性传播变为全球性传播, 多种媒体联合运作大幅降低了新闻信息采集和节目制作的成本, 全面提高了新闻信息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其次, 媒介产业和信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融合使媒介集团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企业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资源互补, 提高了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使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 这是贵州省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离不开媒介的支持。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媒体来宣传自身是产生经济效益的一条捷径。贵州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旅游业重点培养为支柱产业, 必然在大众传媒的利用方面是不遗余力地下功夫。让我们共同关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让各种媒体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浩孙晓丽: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浅议, 《贵州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2]黎颖: (主题) “舞动”贵州 (副题) “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终极战幕今晚开启, 《贵阳晚报》第4版, 2007年7月27日

[3]邵培仁:《传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2004年1月第8次印刷, P268

[4]加拿大旅行商及新闻媒体到我州隆里古城等地考察, 2007年7月23日, 网络链接:网上黔东南 (http://www.qdnnews.com/)

[5]吴剑平: (引题) 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省决赛第1场—— (主题) 《锦鸡舞》拔得头筹, 《贵阳晚报》第2版, 2007年7月28日

贵州侗族文化摘抄 第4篇

瑶族来历

相传古时候,评王征战高王,出了一个赏格,凡能杀死高王者,给予重赏,并将三公主赐与其为妻。文武群臣深知高王的凶恶,无人敢应。瑶族始祖“龙犬盘瓠”应征计杀高王,取回首级。评王大喜,封盘瓠为“南京会稽山十宝殿”大王,并把三公主许配给他。盘瓠和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

粤桂湘边境的“过山瑶”认为“龙犬”是他们的祖先,故不吃狗肉,而且把狗当神仙崇拜。史籍《搜神记》、《后汉书》以及瑶史诗《盘王歌》、《过山榜》均有记载。《连阳八排风土记》亦云:“瑶类犬也。始于古高辛氏,出猎获大镦卵归,复以盆,数日视之,化为犬,及长异状惊人,命名盘匏。时尚蛮叛高辛,榜谕有能擒蛮魁者,妻之以女。盘匏闻谕,遂衔蛮首,以归高辛。以人不可配犬,欲更前谕,盘匏摇首摆尾不去。女心许之,盘匏即负入南山居焉。后生五子,分为五种:曰瑶、獠、猫、狼、僮,散居滇、黔、楚、蜀深山穷谷之中。”根据此记载,瑶人把狗视为自己的祖先,故不吃狗肉。

瑶族过去有为数不少的人不吃狗肉。现在不吃狗肉的人少了。这些不吃狗肉的人,认为狗是人的好朋友,打猎时,狗是得力助手;不打猎时,狗又为人看守家门。因此,每次打猎归来,瑶家总是以猎物的头和肚肠喂给狗吃。如果集体狩猎,狗也同人一样均分一份猎肉。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善良的瑶人认为,狗死了不应再宰杀煮吃,应该埋葬地下,给予人的待遇。

布朗族的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单,不论男女都喜欢青色、白色和黑色。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着宽大长裤,包头巾的颜色为黑色和白色,一般是老年人才包白色头巾。有纹身习俗,妇女上身穿紧身、细袖管的无领短衣,用布带作纽扣;发盘于头顶,并包大包头,其颜色为黑色;下着长裙,并以花纹图案镶脚边。姑娘们喜欢打扮自己,爱戴野花或是自己纺织的彩花,以红颜料涂抹双颊、染齿为美。喜欢嚼自制槟榔,其槟榔非槟榔树结出的果实,而是用石灰、旱烟叶、栗树嫩尖配制而成的一种代用品,爱尼话叫“鲁吧”,她们身上时常带有一个装有“鲁巴”的盒子,走到哪里嚼到哪能里,时常嚼得满嘴通红,就连吐出来的唾液都是红色。嚼“鲁吧”既可以保持染过的牙齿不退色,又可以保持牙齿不患病,还可以防口臭。据说嚼槟榔的人很少牙疼。

安顺苗族民族服饰

苗族妇女多以染麻或假发与头发互参揉在一起,盘髻于头顶。服饰多以麻、棉织成,或以丝绸裁定。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故苗族服饰亦呈现出多样化。裙有长裙、短裙、花裙、青裙、蓝裙、黑裙、筒裙、褶裙,衣有和服式,旗帜式、黔东南式、几何式等,裙大都有红蓝黄三色条纹,据说象征金河江、长江、黄河,绣绘以花鸟鱼虫或抽象几何图案,尤以盛装最为华丽,久负盛名,一生只穿两次,一为出嫁,二为入葬。其图谱相传为苗族祖先居住地之山脉、平原、花鸟鱼虫,或说是苗族古老的历史记载符号,故有称苗族服饰为苗族史 书之说。头上多插有木梳或竹梳,呈牛角状,意为蚩尤子孙,农耕民族。多戴银耳环和银项圈(大多有锁)、银手镯(古代为铜手镯)。腰围以宽大厚实麻或棉线织成的腰带,或白色、或青色、或黑色、或蓝色。多缀有银珠、银链,行走煌煌作响,如铃乐贯耳。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一个刚进入成熟期的女孩,在母亲的指点下,从种棉(有的地方 种麻)、纺线、织布到染布、缝衣,几乎很快就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至于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在背带等)作为士种珍贵曲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在这些刺绣品中,妇女们对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带布)极为珍视,因为这种衣背花的刺绣,特别讲究针法和花纹图案的对称和工整。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练刺绣能手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谈恋爱时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纯挚的感情,绣织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上面。布依族喜欢青、蓝、白三种颜色的衣裤(裙)。青年男子爱包有条纹和青色的头帕,穿对襟短衣,着长裤(筒裤);妇女仍保持明清时代大襟短衣百褶长裙的特点,短衣领口、衣袖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图案镶制,长裙则为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制。着长裤者,裤脚镶有蜡染刺绣花边。少女或以自纺长花帕镶假辫髻首,或以方锦帕蒙髻,上绣花鸟鱼虫。女子衣裙多绘有几何纹或花鸟鱼虫蜡染图案,围腰绣有花草,朴实无华,典雅大方。佩银铜质耳环,戴银发簪铜手镯银项圈。所需布料大都为自种自织自染之土布,五色俱全。

摩梭人生三部曲

1、生命的起点:取名仪式

摩梭人生下孩子后,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生下的当天就要请达巴或喇嘛举行这一仪式。

举行取名仪式时,由达巴或喇嘛坐在上火塘念经,同时,主妇将已煮好的米饭或其他饭团糅成一个锥形物,放在一个大盘子的中央,其上半部插上五双筷子,象征着高山和青松,底部周围放上煮好的一只全鸡、香肠、蛋、猪膘肉等,再烧上一炷香,一起供奉在念经者的面前,以祭祀神灵和祖先。诵经至中途,由家庭主妇或小孩的外婆抱着小孩双手和掌跪着面对念经的达巴或喇嘛,念经者一边念一边用经书轻叩小孩的头部,念的内容多是向有关神仙祈祷,念毕叫三声所取的名字,并在小孩额上抹上一点酥油,祝福小孩长命百岁,吉祥如意。然后主妇将盛有祭祀物的盘子,按老幼之序,依次将手掌向内,对着糅成的饭堆及其所插的筷子片上下挥三次,以示祝福,同时说些吉利话。然后祭祀祖先,主妇将这些祭物每样取少许盛于一个祭碗内,念过家庭所有祖先的名字之后,用燃烧的香柏叶熏一下祭祖物后,走出房屋,将这些东西抛向屋顶,让乌鸦来啄食,一般都要祭上三碗。祭祖完毕便祭家中上、下火塘神,在上、下锅庄放上每样少许祭物,最后留下一腿鸡肉、一块猪膘肉、香肠、一碗甜酒和一团饭,送到小孩生父家中,一为道喜,二为祭祀生父家的祖先和锅庄神,余下的则每人分享一点儿。

在取名仪式前,达巴或喇嘛首先要向小孩母亲的属相,以此确定要给小孩所取的名字。达巴根据小孩出生时的时辰和母亲的属相所处的方位来取名。达巴将时空划为四方四角和中央,并赋予“角瓦阿”即土、木、火、铁、水:中央为土;东方为木;西方为铁;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又将十二属相安排在四方四角,即在东方的属相为虎、兔;南方的为蛇、马;西方的为猴、鸡;北方的为猎、鼠;东北方的为牛;东南方的为龙,西南方的.为羊;西北方的为狗。而属相和五行随时空每年旋转至一个方位,因而一个人的属相也随时空而转至相应位置。但在旋转时,以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女性逆时针而转,男性顺时针而转。达巴根据这些进行推算:假如小孩的母亲生小孩的当年,其属相所处的方位是在东北方,小孩若为男性当取“依若”(牛儿),若是女孩则取“依姆”或“依若玛”(牛女);如果方位在西北方,男孩取名为“苦苦”(属相狗的男孩);若是女孩则取名为“苦姆”或“苦苦玛”(属相为狗的女子);方位在西南方,男孩取名为“优苦”(羊儿),女孩取名“优姆”、“优若玛”、“优玛”(羊女)等等。

喇嘛给小孩取名时,同样有四方四角、属相和五行属性等内容,与达巴取名有些相似,但在四个方位上所赋予的名字与达巴所取名字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达巴主要以四方四角的属相取名,个别的以五行属性取名,如东方属木,有的就名为表示木的“思格”、“思格此尔”(男性)或“思格玛”(女性)。而喇嘛在四个方位上以四种宝物的名称为为小孩取名,如母亲生小孩时属相方位在东方,男孩取名为“优抓”或“优抓次尔”,女孩取名为

老北京过年

新正伊始,节日气氛异常浓烈,内容丰富多彩。有常年遵循的惯例活动,有庙会市场商品贸易,有民间艺人献技演出等等。这种气氛自大年初一之后,到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再掀起一个小高潮,直到二十五日“填仓”,才逐渐恢复正常。

祭财神:是正月初二的主要内容。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财神是谁?说法亦不统一。因为他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来路自然不同,归纳一下,财神应属道家范畴。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破五:正月初五日叫“破五”。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回娘家,叫“归宁”。商号于这天筹备次日开市。第二天凌晨,掌柜的带领伙计们上香、烧百分,并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谓之“送神”。随后“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侗族鼓楼的社会文化意义探讨 第5篇

在侗族社会里, 族人依然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遗风, 保留着对祖先的记忆和对龙蛇图腾的崇拜。鼓楼的主要用材是杉木, 要通过侗寨老人们的斟酌选材。当然, 杉树在当地也被认为是一种“神树”。侗寨《进寨歌》里说:“在我们冷剩定岑昂……有一株九抱大的水杉……是保佑寨子的神树[1]。可见鼓楼是侗族侗寨人们心中的“神树”。侗族在建寨选址时, 通常在基址的中央竖一根杉木作为建筑地标志。在没有鼓楼的地方, 为了春节期间踩歌堂, 则临时砍一棵杉树, 并立于场坪中, 当做“鼓楼”, 人们围着它进行传统活动。族规里讲, 鼓楼建成后, 私人住房高度不准超过鼓楼高度。以上这些都说明侗族人的这种“中心柱”情节和原始柱崇拜有着某种联系。这种中心柱不仅代表着当时村落的社会活动中心, 它还象征着一种能够庇护村寨的神力。

鼓楼不仅是侗族人内心深处的精髓栖身之所, 同时还体现着一种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在侗族《祭祖歌》中有提到:“未置门楼, 先置地土。未置门‘寨门’, 先置地‘萨柄’”。将“楼”与“萨柄”相提并论, 也就是说侗族村寨中的“萨堂”与“鼓楼”相对应。萨堂是供奉萨神之所, 它反映着侗族人民对女性的崇拜。在侗族鼓楼中, 虽然没有摆放祖先牌位, 但是“楼” (中柱) 的“竖立”则应该具有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男性的生命符号。“在各个时期和大多数文化中, 中心的未置常常用来给神力或一些其他的崇高力量以视觉表现”[3]。

2 家族的标志

现存的600多座鼓楼, 遍及通道、龙胜、三江、从江、黎平等县较古老的侗族村寨。侗族村寨是以“斗”这个具有血缘联系的单位构成的, 较大的村寨一般有几个“斗”组成, 那么每个“斗”都会有自己的鼓楼。如果一个寨子只有一座鼓楼, 那么就说明了这个寨子当中生活的都是同一姓的人, 或者很大一部分是同一姓的族人。当寨子中出现大量不同姓的人, 则要各自修建本家族的鼓楼以示区别。也就是说, 有一些建寨较早而人口较少村寨几个“斗”共建一个鼓楼的比如贵州从江高增乡占星村, 全寨仅有一座鼓楼, 作为村寨的象征。

鼓楼被视为家族的象征, 作为侗族人集体荣誉感的象征。就是这种原因才促使侗族人竭力去建筑属于自己的鼓楼。有时候仅仅通过鼓楼的建筑情况, 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兴旺或者衰微。在侗族地区有“腊卡”、“腊更”寨的区别。“腊卡”寨指的是较先定居某地的群体, 而“腊更”则是后来迁入的或者投靠在“腊卡”寨的人群, 他们得到了“腊卡”寨的容留和无偿的接济, 所以履行各种义务, 给“腊卡”世代送礼, 并且永尊“腊卡”为长辈。鼓楼的外在形式以及规模则表现出了这种等级关系。处于“腊更”地位的寨子, 其鼓楼的规模大小、鼓楼的层数以及装饰程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贵州从江县往洞乡的牙现寨, 其鼓楼形式就受到信地寨鼓楼的限制。牙寨鼓楼是六边形九重檐攒尖顶, 各层翼角均无起翘和装饰, 而信地鼓楼则是八边形十三重攒尖顶, 飞檐翘壁。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侗族鼓楼不仅村寨的象征,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族或者村寨的地位的象征。再比如从江县高增村, 从外在来说, 该寨子是一个整体, 但实际上这个寨子又可以划分为3个小寨子, 而且都分别建有作为自己标志的鼓楼。杨姓家族是最早定居在高增的, 他们则居住在上寨, 他们的鼓楼也是最高的, 被称作为“父”。而居住在下寨的吴姓家族来到寨子的时间稍晚些, 他们的鼓楼则相对低矮一些, 被称为“母”。住在寨子中间的坝寨, 这个寨子则是新分离出来的新寨, 因而鼓楼的高度必须低于其它两座鼓楼, 这被称为称为“子”。由此可见, 鼓楼的外在形式也表现着这种主次关系。

3 鼓楼的认同文化

侗族村落作为一个小群体社会, 受到原始崇拜的影响。在血缘族姓观念生成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成自然的种种文化规范。在表层生活现象之下, 潜在的是村民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由相通的个人感受所构成的集体认同意识。这种集体认同意识, 对鼓楼的含义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对个人之属于村落的认同仪, 最先开始于某个人的命名仪式, 也是新生者的重要人生礼仪。婴儿满月时在鼓楼进行第一次命名活动取奶名。当此人成长到11岁或13岁时, 要在鼓楼里全“斗”人的面前进行第2次取名, 这次命名久称为“鼓楼名”。在其他地方的取名不被“斗”内人所承认, 也不承认另外的命名场所。在这种类似于“成人礼”的鼓楼取名仪式表示着他 (她) 被社会正式接纳。社会对个人的认同还表现在丧葬仪式上, 比如按侗族习俗, 凡年满60岁以上正常去世的人, 或者有名望但未到60岁的正常死亡者, 按照习俗都可以享受灵枢摆设在鼓楼和在鼓楼坪上举行隆重葬礼的待遇。

建筑的地位象征性地转化为一个人在寨中的社会地位, 而建筑物的主要部件主承柱也成为村寨人的荣辱标志。比如代表村寨胜利的斗牛牛角被挂在主承柱上, 则表达一种喜悦与自豪的情绪, 斗输了的斗牛牛角也被挂在主承柱上, 是一种悲惨与荣辱的标志。再比如大铁钉钉入主承柱则表示着斗与斗、寨与寨之间的重大事情已被决定, 永不翻悔。就这样, 通过在鼓楼内进行的一些习俗仪式向个体表达着这种集体认同, 而礼仪所使用的场所空间——鼓楼也因此成为了有活力的传承着集体认同意识与发挥功能的有机体。那么, 在鼓楼中所进行的各种民俗文化事项, 使村落成为了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

4 侗寨鼓楼功能分析

4.1 仪礼休闲场所

鼓楼的名称及功能, 如吴浩先生研究所述发生演变:氏族社会——称“堂瓦”, 为氏族成员公共居处, 也是氏族祭祖之所;亦称“百”, 为氏族长居住之所, 也是众人祭祀和议事之所。款制社会——称楼或鼓楼, 即是祭祖、仪式、迎宾之所, 也是款组织击鼓聚众和断案之地。近代社会——沿称鼓楼, 是村寨或族人祭祖、仪式、迎宾、娱乐之所。

侗寨鼓楼有许多种用途, 其中最重要和最严肃的恐怕要算聚众议事和排解纠纷了。鼓楼通常为男人活动场所, 女人只有祭祖、集会、迎宾或对歌时才能进鼓楼。南侗地区, 村寨中一般建有两座公共建筑, 一为鼓楼, 一为堂萨。堂萨是供奉萨神之所, 它反映侗民对女性的崇拜, 是母权的象征。如今各地保存下来的较为古老的鼓楼, 门楼的门槛一般1m高左右, 这门坎就有隐含有“女人不入楼”的意思, 因为妇女都穿裙子, 跨过楼门很不雅观。每逢重大节日, 村民在鼓楼坪举行对歌, 女歌队所占的位置通常靠近堂萨的方向, 而男歌队则靠近鼓楼。由此也可以看出侗族社会中母权和父权的对立和共存。鼓楼作为村寨的文化活动中心, 其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娱乐的中心。

每逢佳节, 侗民们都会聚集鼓楼进行大型的欢庆活动。吹芦笙、踩歌堂、唱侗族“大歌”、迎宾送客都在鼓楼和鼓楼前的鼓楼坪进行。每年的春节, 从初一到初八, 侗族各村寨相互拜访, 鼓楼便成了幸福和快乐的海洋。

(2) 重大仪式举行的场所。

如祭祖、葬礼仪式等多在鼓楼举行。

(3) 具有公益功能。

村民们如果捡到失物, 不知主人是谁, 就会将物品放在鼓楼, 以便于失者认领。村民们还会在鼓楼柱上挂上草鞋, 供过路需要之人使用。

(4) 村民们平日休闲的场所。

闲暇之时, 村民们便会聚在鼓楼, 夏天休憩纳凉, 冬天烤火取暖, 聊天解闷。

4.2 击鼓传信——鼓楼

侗语称鼓楼, 至今没有统一的名称, “楼”、“百”、“堂瓦”、“堂卡”, 均没有鼓的含义, 早期的“鼓楼”是否已立楼悬鼓, 不能妄言。

明万历三年本《尝民册示》中, 始有“鼓”与“楼”一齐出现。而将“鼓”、“楼”并称的时间见诸于文献的就更晚了, 大多于清代至民国年间, 如清乾隆年间《玉屏县志》和清嘉庆李宗昉《黔记》中的“鼓楼”, 和《沅州厅志·艺文志》张扶翼《鼓楼记》所述:“邑治旧有鼓楼, 创自弘治年间, 规模宏壮, 巍然为一, 现多久倾颓。“那么, “楼”中置鼓, 即在“罗汉楼”、“聚堂”的基础上, 增设“长鼓”, 就演变成现在的鼓楼。而且增加了一项新的社会功能:击鼓传信。姜玉笙因此说广西平原流的地方“村南通黔, 村北通楚, 各建鼓楼一座, 取戍鼓戍之遗制也”。“鼓楼”的基本性质依然是聚会的场所, 只不过是悬挂了长鼓, 以利召集众人, 所以楼中无鼓的的鼓楼亦广泛存在 (至于鼓楼有登高眺望作用一说, 不足为信, 原因是有的鼓楼层数低矮, 无法眺望, 而体形高大的鼓楼又重演密集, 视线不佳) 。鼓楼作为村寨的政治中心,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

(1) 聚众议事功能。

大约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开始, 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 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款组织社会。鼓楼是“款首”订立款规、解决族内纠纷、评议生产、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4]。

(2) 击鼓报警功能。

侗族有个习俗, 一般居民 (即使是有钱有势的富户居民) 其房子不能高过鼓楼。因此鼓楼是侗寨里最高的建筑物, 楼内放一面大鼓, 作为传讯报警的工具。如遇到急事、大事, 登

楼击鼓, 寨民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根据鼓点的轻重缓急不同有警报和喜报之分, 村民可以通过鼓声分辨是警还是喜。

5 结语

鼓楼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侗族人民理想的化身, 也是侗族传统文化中最闪光最具魅力的一部分[5]。鼓楼的社会功能随着村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鼓楼需求的不断增多, 鼓楼不仅在建筑艺术方面得到了发展, 其社会功能方面也日益发生了变化。从最早作为氏族首领居住或聚众议事场所, 发展到“罗汉楼”青年男子唱歌夜宿、祭祖、聚款、歌舞娱乐、迎宾送客的场所, 直至今天, 鼓楼在结构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个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

参考文献

[1]杨秀绿.侗族鼓楼美学探幽[J].贵州民族研究, 1989 (3) :49.

[2]冯祖贻, 朱俊明.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3]刘锋, 龙耀宏[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复习课方法下一篇:思想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