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2024-09-10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精选11篇)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第1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积极主动地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1 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现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因此他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也“够用”就行了,可以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1.2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若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则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因此对高职学生应实施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只单单从职业技能上区分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专业针对性,总是大而广之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时期对不同职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1.3 高职学生本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

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多余,是形式主义,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2.1 应试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不只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本身认为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传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许多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认清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致使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既对社会上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又使校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2.3 学生结构的复杂性

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些都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终身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转化为行动。提高学历学位、参加短期培训、到企业生产岗位挂职以及利用假期参加校内短期集中培训、在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培训等,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3 根据学生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针对学生对素质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从市场需求和就业能动性上去引导他们,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及其命运,是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曹阳.浅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2).

心理学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第2篇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入疏导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说理的方法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尽快地从情绪化中走出来,带领学生认知自身的行为,并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刚刚进入校门之后以及在毕业之际需要工作岗位之时,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大规模爆发伤心、痛苦感情的高发期。还有很多例子就是在校期间,年轻人因为恋情的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有负面的情绪出来。这些时候都是需要教师来及时的引导学生,告别负面的坏的情绪,回忆自己做过的高兴的开心的或者是成功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心理历程的回味来促使学生改变过去只是凭着主观和意气办事的做法,慢慢恢复自信心。深入的疏导法对教师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提升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重视沟通技巧,更要注重沟通态度。学生们往往更加欢迎热情、和蔼以及善于沟通的教师,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意识,定位为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了解学生的品行、思想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使心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营造轻松的学生氛围

辅导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想要学生卸下心防、打消心理戒备,就要教师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有着很深的心理戒备,是不会轻易的被打开心防的,教师也就无从疏导。还有,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疏通和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致命的偏见。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就业和社会压力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均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障碍,有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做到排解,否则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还会被心理包袱困住拘束,产生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建立一定树立比例的“心理疏导室”,聘请心理医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给予详细的讲解和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下评论,更不能反应冷淡,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应在较为活跃和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和咨询。高职院校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不但会很好地为学生排解问题,同时还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

3、健全干预机制

浅论成功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成功教育 高职教育 学习兴趣 信心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了为企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其生源与本科高校相比较差、学生自制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甚至造成消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影响着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

据调查,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学习困难或厌学的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因学习困难而主动或被动退学。笔者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事例。因此,如何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成功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1 什么是成功教育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由老师帮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模式。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并最终积累为个人强大的自信心,促进后续的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对于屡屡受挫的学生来说,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往往被忽视或掩盖,成功教育就是要为这些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重新体味成功,使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以恢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产生自我渴望、自我激励,养成积极的心态,并通过反复成功,获得自信心。

2 为什么要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的对象群非常广泛,它适用于各类人群,尤其是高职学生,这是由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据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相对模糊的学习目标使得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持续学习能力不佳。成功教育就是通过不断地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树立具体、清晰地学习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根据一项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面对学习,35.8%的学生认为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43.9%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有17.6%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目前的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44.6%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大。调查者也从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获悉,学习压力大,害怕被学校劝退而来咨询的学生也为数不少。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屡受挫折,未获得过成功感 ,长久的挫败感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信心。

再次,学生学习方法欠缺。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不计划,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只是单纯完成作业,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这样基本的过程。由于学习的主动和探索性不够,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到乐趣,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他们学习信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成功教育旨在通过教师辅导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厌学的学习态度,一步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最后自发的走向人生的成功。

3 怎样实施成功教育

关于如何实施成功教育,根据成功教育家刘京海的观点,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和资质成功。首先由教师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激励他通过努力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并通过反复成功,恢复成功心理,形成基本学习习惯,提高基础知识和能力。其次变单纯的教师帮助为主的成功方式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成功方式。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与尝试,增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即令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最后弱化教师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循环学生可以逐步做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4 实施成功教育需要注意方面

4.1 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首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前要摸清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学生在个人兴趣上的成功要适时鼓励,促使学生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其次,学生体验成功的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各种有益身心的实践活动,包括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不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信心。

4.2 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学生的成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作为教师更要抛弃“生源决定论”的悲观想法,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学生在通向成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帮助,我们实施成功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所以要不失时机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3 培养学生平凡的成功意识

现实社会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功利色彩,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些所谓的成功目标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在对高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的时候,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他们尽了力,哪怕取得再小的进步,我们也要承认和鼓励,并激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不断进步。

4.4 成功教育可以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我们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修复学生的成功心理。

我相信,通过在高职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中开展成功教育,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快感,一定可以修复学生的成功心理,逐步引导他们走出挫败感,培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最终树立起勇气和信心,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激励自我,获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徐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17).

[2] 刘智峰.成功教育——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金钥匙[EB/OL].http://www.cxjyw.net/Article/ShowInfo.asp?InfoID=11600(春晓教育网).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英语教育 第4篇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源复杂,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是经过正式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整体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的水准。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来自中专、技校、职业中学, 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不能到到教学要求的水平。学生的英语程度的两及分化严重。在实际的分班中, 两种水平的学生往往会分到同一个班级, 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

2、师资情况

由于软硬件水平较低,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 通常会请大量的外聘老师。这部分教师往往是聘请的普通扁校的退休教师, 甚至是一部分的在校研究生.他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 一时难以适应高职英语“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外聘老师具有不稳定性, 并且少数外聘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临时调课、停课, 这些都直接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 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些基础硬件设施不足。语音设备落后, 或者语音设备不足, 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

3、教材选择

教材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材料,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英语教材应强调实用性、趣味性, 加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昕、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语言当作技能训练, 而不仅仅是知识传输。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仍旧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不仅与学生的专业没有太大关联, 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有的甚至采用十年前的教材一成不变, 内容老旧, 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脱离了实际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学无所用。

4、教学模式

英语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指出, 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 高职英语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 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由于教学时数少, 内容多等客观因素, 很多院校依然采取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讲解语法和翻译课文为重点, 用大量的时间去对单词、短语、句子结构等进行分析。很少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最多是在课后练习时穿插提问, 使讲求实效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最终成为了应试教育, 让“以实用为主”成了一句空话。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方法的浅显见解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足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索。要建设一支岛质量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其次, 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地适应并胜任自己的岗位。再次, 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 还要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教师投身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也是学校存在的意义。高职高专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在学校的时间获得学习上和技能上的提高。强扭的瓜不甜, 教学过程中不是逼迫学生学习, 而是让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他们的的英语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明确目标, 解决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致命明学习英语与他们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建立短期学习目标。其次,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工具, 也是学生练习语言的工具。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选用一些实用性强的, 与时俱进的教材。教材里的文章能够得到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 调动他们的兴趣, 与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采取的讲授型,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动教, 学生则被动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 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题目, 思考很久也无从下笔。为什么无从下手?原因很简单, 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过这篇文章, 没有告诉过大家应该怎么写这些文章。这个例子反映了, 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所带来死板。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 一方面要接受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还要接受职业教育, 这部分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要进入社会。而社会则需要的是能够积极主动创新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我们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有填鸭式的讲授型教学方法, 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不在以讲授为重点, 而是以讲方法, 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而不是一个个听话的机器人。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既是职业教育, 又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对外语人才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承担的重任也越来越大。本文就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初步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教材,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高职教育中的企业责任 第5篇

但是,要让众多企业都来积极履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国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条例或法律法规来规范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就比较容易拒绝这方面的合作,或者让合作流于形式。虽然我们强调,企业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内省的社会责任意识来主动参与这方面的合作,但却不如政策法规那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实质性、持久性问题。其次,在缺乏政策法规的背景下,再从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来看,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具有较强的学术地位、合作资本,诸如师资力量、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优质的生源都是合作的底气、合作的话语权的体现。因此,当企业面对办学有明显弱点的高职院校时,会算计合作过程能否带来好处,当发现合作并不能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不能互助共赢时,纵使牵手过也难以深入。因此,校企双方要主动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就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效率、效益等问题。笔者站在企业的角度谈两点粗浅认识。

搭建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

融合的桥梁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极少数是自主创业外,大部分是面向企业输出,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那么大学的文化底蕴就可以跟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合作就是文化之间的互动、互补,是校企之间知识技能灌输之外的价值观传递、交汇。

企业文化跟高职教育文化之间从内涵来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文化熏陶,强调学习过程的平等、自由以及个性化发展。而企业文化是需要职工通过工作实践,感受各种激励机制,要注重行为纪律、效果。有的企业会抱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及接受有一定的时间差,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上岗后会有诸多不适。这种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就要让学生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认知企业文化。例如,企业要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要让职工爱岗敬业并有劳动后才有所获的幸福感认识,要让职工认识到职业发展生涯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这些基本的认识都可以在校学习过程中间接获得。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不同企业之间都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战略建设,有的企业唯利是图,有的缺乏个性色彩,有的缺乏内涵,有的企业则善于总结、创新,形成优质的、有品位的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合过程中,就会让企业认识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端正性,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校企互动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用工,不能满足于使用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还需要职工具有创新潜能,不只是停留在机械操作事务上。另外还需要职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诚信的职业道德,环保的科学发展观,这都需要跟校方管理层一起敦促传道授业的教师对在校高职生进行前期灌输。越早在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及实训实习中种下良好的文化熏陶种子,就越容易让高职毕业生全面发展,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追求。当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顺利通过校企合作,融入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后,企业的新老员工就能顺利沟通,减少磨合时间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得到提升,也会一同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以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的企业过于看重合作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合作中的育人社会责任。或者说,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没重视。因此看不到企业文化跟校园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也就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从现代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品位的提升除了向消费者宣传外,还需要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让合作的高职院校来一同把关。这样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既可以短期内上岗熟练操作,又可以长期自觉为企业文化传承、弘扬贡献智慧。

在校企合作中,文化的对接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不能固守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来培养职业人才队伍。企业本身也不能花太多时间、精力进行新职工的企业文化再培育。当两者进行融合、互相嵌入后,就可以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之间搭建互相促进的沟通桥梁,为在校生、在职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让人的全面发展跟校方、企业一起共荣共赢。目前,广东省教育厅很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以及对母校的满意度调查,每年都会邀请第三方(如麦克思(MYCOS))进行客观跟踪调研,而母校对毕业生的影响力,除了职业训练之外,就是校园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了。例如,2014年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居全广东省第一位。但是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却在全省排名第26名。该校还总结认识到对在校生的培育,还缺乏对体育企业的了解。这也就说明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及校方管理层都希望更多地了解现实运营中的相关企业。而对口的企业应需嵌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对母校的全面教育有更好的满意度,让高职院校有更好的发展竞争力,让企业文化从高职院校职业训练施教过程中就得到认知,这对有关利益各方而言,都将受益匪浅。德国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越是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如果我们能深刻认识到人才发展过程不能存在文化意识的短板,就可以让企业积极走上向高职院校输出企业文化这类精神产品,加强文化建设的合作道路,从而履行好对职业教育有利的社会责任。

nlc202309012249

转变观念促进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的

利益平衡

有的高职院校以为校企合作就是需要企业提供师资,提供实训基地,最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伸手来要的做法,是因过于从院校角度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形成的,如果索要的需求物跟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相冲突,就会影响到合作的深化。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建立契约关系的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然后再在各方之间维系总体利益,保持总体利益平衡。因此企业无须抱怨高职院校过于倾向于索求,可以从企业经营利益再平衡的角度出发,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首先,从人才拥有到人才共享的转变角度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远见,有持续发展力的必然会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岗位再培训。因为知识的更新,技术、工艺的更新都是日新月异的,谁保持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积极跟进了,谁的发展劲头及后劲就会持续充足。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具备提供面向在职职业人员再学习培训的能力,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供发展的辅助力量。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合作机会。例如,派遣能工巧匠给予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传、帮、带,让在校生、实习生能获得较强的工作技能,同时,可以根据协议,让高职院校提供对等利益,让企业职工接受再学习培训,重点在于理论前沿的再学习。这种合作可以互相减免彼此的费用,合作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谁优先掌握了新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前期优势。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提供人才输出、技术输出,担心经验、技术的泛化、扩大化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通过合理解决。因为高职院校也在寻求科研方面的突破,无论什么层级的高职院校,都会注重。对于科研力量薄弱的院校,企业可以开展经验交流层次的合作,让高职院校开办理论学习班,让企业提供对实习生的一线技能指导。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企业可以提供研发资金,这样企业的技术可得到晋级,高职院校也能留住高素质的师资人员。

企业要认识到人才是流动性的,技术、科研变动性也是很大的。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显示合作的意愿与实力,与高职院校建立起情感纽带,那么人才得到展示的舞台扩大了,跳槽的意愿也会降低,技术、科研资本就会得到有效巩固。人才共享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就会增强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提升彼此的社会形象。

其次,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角度寻求合作。曾有专业人士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因进行调研,抽样的对象是江西省的450家企业。发现被调查企业都有同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来谈合作项目。而且还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有不同的利益视角。反过来,如果高职院校要区别不同类型的企业,来分别签订不同的合作协议,实际上也难以实施或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都只是彼此满足短期利益来谈合作。例如,大型企业给予订单方式培养人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给予顶岗实习。这类合作方式都还只是将学生当作输出性的劳动力产品来分门别类地进行合作。如果高职院校只是满足于输出,只考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那么也无须奢谈校企合作的深入性问题。

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酝酿新的改革,计划将部分本科院校转为职业教育院校。我国的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已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新时代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罗思高(Scott Rozelle)率领团队专门研究中国职业学校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却发现职业院校教育质量非常低下。他建议高职院校要花大量的在校时间认真、规范地教授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高职院校需要为2030年以后的中国培养人才。罗思高教授并不认为通过顶岗实习短期性地提供简单的操作训练就是职业教育。而高职院校如何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呢?企业是否可以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例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校企的合作契约点转变为增加与高职院校一同共建共享学习空间的合作协议?

从广东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以图书馆、网络中心大楼为载体的学习共享空间还有待发展(有的高职院校的馆藏资源还未达到办学的硬性指标)。企业可以通过社会捐赠、捐助的方式,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部分购书经费或其他非正式出版资料。一来扩充了馆藏规模,二来通过共建谋求共享,可以让企业的职工一同共享高职院校的图书资源(含数字资源)。这样,以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方式为纽带,实际上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合作效果。因为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建立企业信息中心、情报中心(或图书馆),而只能有限提供馆藏建设经费,提供馆藏资源,让高职院校内的专门图书情报人员来设立企业特藏阅览区,就可弥补大部分企业无法自建信息中心的不足之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学习内容,避免被社会各界诟病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进行职业前期训练,进行顶岗实习为主,让社会大众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误人子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这个建议也是一种可行的简易操作方案,已有先例。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跟企业之间就有图书文献服务方面的合作。

信息资源是一种创新建设的战略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社会财富。在信息社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产业价值,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工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几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应用,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合作,可以降低企业信息资源获取成本,也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硬实力。同时,因为是以捐赠、捐助方式开展共建,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慈善公益形象,更进一步彰显企业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依赖全社会来共同推进。随着高职教育的转型深入,校企合作将成为高职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企业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看待这方面的合作,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一同发展。

(责任编辑:罗志荣)

论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第6篇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音乐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汇集各种文化凝结而成的精华, 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还蕴含着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内涵。想要学好音乐, 只懂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从人文、地理、历史、美学等多方面有所积淀, 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之美。尤其是即将以教师为职业的高职音乐专业学生, 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够提升自身素养, 符合岗位需求。人文教育能够通过文化、课程、环境的影响, 使大学生对历史、政治、哲学、美学、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积累, 提高大学生的品位素养, 使他们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素质准备。

(二)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升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和谐个性。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一方面通过知识的填充丰富学生的专业储备, 一方面通过人文教育课程、多样化的校园生活和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 培养学生健康、坚强、独立、具有创新意识的精神个性。

(三) 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等特性。人格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现状甚至未来发展、人生命运具有巨大的决定作用。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更是塑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的学府。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要传播音乐之美, 更需要健全、完善的人格, 才能更好的完成音乐教育职责。人文教育有助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和和谐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文明程度, 对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开展

(一) 更新观念, 提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 有部分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对人文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 只专注于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 认为学好音乐理论和技巧就够了, 对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道德、知识、情感等内容较少关注,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不到发展, 影响以后的进步和成长。要推进高职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开展, 应改变这一现状。首先, 高职院校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 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对于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确立人文教育对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其次, 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师的思想更新, 使其认识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重视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和学生成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与人文教师增强沟通交流, 在协作中促进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发展。另外,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偏科, 对专业课和其他相关的人文学科做到一视同仁。

(二) 改革课程设置, 增加人文课程比重

人文教育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利于音乐课堂的顺利开展和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文教育的不足将直接对音乐专业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 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音乐内涵层次肤浅等严重的后果, 最终影响学生音乐专业的学习效果。

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观念、认识等原因, 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 甚至缩减人文课程比重, 不仅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的形成十分不利, 对学生音乐专业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 增加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人文课程比重, 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法律等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方面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从艺术、美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等能力。

(三)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在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校园环境,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 不仅要加强校园环境、图书馆、师资队伍、校园社团等的建设, 还应有组织、有计划的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中。首先, 应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多读书, 多进行技术交流、实践。其次, 应充分组织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表演、演讲, 或组织学生到中小学院校参加试讲活动, 以此增加校园学术氛围,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论高职学前教育中的职业化教育 第7篇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为特色, 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岗位分析为基础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数量, 以满足市场中岗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具有特色的一大专业, 该专业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为目标, 对学生的职业化有较高要求。职业化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三个维度中[2],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目前国家出台了一些方针政策, 指导学前教育的发展, 同时加大学前教育和不同层次幼儿园的建设力度, 这意味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大提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是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还有很多不足, 如教学存在盲目性、理论与幼儿园实践脱节等。王丽新[3]对幼儿园中在职教师和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对比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较单一;教学活动内容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学机智与灵活性需要加强;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弱;教学活动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欠缺。因此, 如何抓住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机遇, 培养出熟练掌握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化幼教人才, 避免学前教育中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的两难境遇, 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成为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的关键点。

一、合理设置培养课程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 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

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 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

通识公共课中, 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 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 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 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 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

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 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 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 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 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 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 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 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 加强职业性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 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 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 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 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 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 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 除欣赏经典作品外, 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 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 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 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 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 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 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

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在实践和实训中, 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 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 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 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 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 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 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 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 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 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 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 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 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

实践证明,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 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 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 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 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

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 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 集中开展专项活动, 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 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 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 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

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以跳、唱、画为特点, 同时包含其他教师的基础技能如“三字一话”。现在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跳、唱、画相结合, 激发幼儿的感观, 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这些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 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 除了配置不同专业技能的学前教育教师外, 还应设置多元化师资弥补学校自身教育远离幼儿实际教育情境的缺陷, 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综合需求。如实行双导师制, 每名学生配备两位专业指导教师。一名为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 一名为实习单位选拔的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两名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理论、技能和实践实训指导。同时, 定期聘请学前教育的专家、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学、答疑解惑和职业化指导, 以此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组成结构, 建立多元化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幼师人才, 关系到学生入职后是否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因此,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必须时刻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从课程设置、职业认同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培训, 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总之, 高职学前教育中的职业化教育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 方能满足新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性的分析, 结合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 提出高职学前教育中的职业化教育可以从合理设置培养课程;培养职业认同, 进行职业教育指导和多元化师资配置三方面实施。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职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燕.重视幼儿教师的品性教育[J].文教资料, 2013 (10) :106-107.

[2]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3]王丽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1 (3) :97-99.

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体育健康教育 第8篇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 也属于职业教育。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需要培养能够分别适应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 并且有着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专业性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是学生面向社会之前的一个过渡过程, 也是学生能否养成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时期。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中注重健康教育、实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情况、增强身心健康素质。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医学模式转化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体育教育结合健康教育的发展是高职高专教育中体育教育能够实行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体育不仅仅是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更好发育的措施, 更是防止和抵御疾病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健康教育正因为对于学生身心影响的重要性, 逐渐成为了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健康教育对体育动机和意识的培养

健康教育对于体育教育、体育锻炼中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和心理意志品质培养与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学习创造了良好时机, 让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 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体育意识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课动机分类大致分两种, 分别是指向体育课本身的直接动机, 指向体育课结果的间接动机。直接与间接动机也是有所联系的, 直接动机和体育锻炼是直接联系的自觉行为, 而间接动机以体育锻炼为动力, 并且以其为目的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也为我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在当前的学校体育发展中是密切结合的,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阶段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对过去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提高与升华, 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的, 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来说,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就是要对体育锻炼活动、卫生保健工作、健康教育的再加强和完善。学校已经不单单以“应试教育”为主, 而是逐渐地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如此的发展趋势下, 体育教育方面也在由片面的生物学评价或者运动技术向综合性评价不断转变和完善, 逐渐地形成从对人才的培养到最终“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2. 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健康教育在于身心两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更全面的知识基础, 尤其是在心理学、医学、保健康复、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由于我国之前对于健康教育的不足, 使得对于师资培养远远不够, 难以满足当前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所以, 首先进行师资力量培养是必须的, 通过各种可行方式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现代体育思想和知识结构的培训学习, 并不断地和各级部门密切配合, 对培训教师进行考核, 取得合格资格后再允许上岗。同时在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体育卫生教育专业, 使体育专业课程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 不断结合完善。

3. 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是目前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提高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 所以要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并且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得学生难以自由发挥和全面综合发展, 多侧重于技术培养, 却忽视了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创新、健康、体能等等。体育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以学生健康发展为首位, 对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练能力培养, 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够快乐地进行体育活动, 给学生提供不断完善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对自身健康、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注重起来, 只有更新体育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

四、体育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 全方位地对学生身心进行引导和提高。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的组织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差别。教师教学中如何进行讲解和示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气氛等等, 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挑战的。健康教育在理论上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这对体育教学基础有很大的帮助, 有理论依据、数据组成、效果成效等等, 避免了只关注技术掌握, 为成绩去运动、练习的盲目性等体育教育问题。

因此, 体育教学应在全面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运用体育手段和方法, 进行独立锻炼, 进一步培养体育情感, 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 使“健”“美”成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 逐渐形成体育意识, 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

五、健康教育的作用

1. 健康教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是有益处的, 但是方法要正确, 不然也会伤害人体。所以, 健康教育在体育保健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对运动量进行合理安排, 运动中要有合理的保护措施, 在体育课的学习中, 让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

体育课事故偶尔发生是难免的, 所以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我们要培养正确的现场急救措施, 做到迅速、正确、有效, 尽可能地挽救伤者生命、减缓伤者痛苦, 为之后的治疗创造条件。

2. 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同时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要保证身体正常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神经系统和以大脑为物质基础的健康发展。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锻炼, 使身体健康发展, 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形式多样, 其中蕴含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因素。田径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奋发进取、吃苦耐劳、开拓竞争、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辱观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的心理素质。体育健康理论教育教学,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其他形式教育所不能及的, 所以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终身的, 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六、体育对健康教育的实践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 实践对认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健康教育对体育有着指导作用。人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得以证明体育实践成为新的方式方法, 促进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 形成良性的循环。

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等等, 提高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视, 通过对人体体能、健康、心理等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 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为高职高专体育健康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结语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内容、发展途径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体育健康教育仍然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最终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受益, 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付克翠, 谢东, 苏祝捷, 陈菊平, 韦汉国.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3)

[2]谢清.中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01)

[3]张龙, 徐玖平.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现状及对策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第9篇

关键词: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高职体育,整合

在高职教育体系当中, 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正在心里以及生理成长发育的成熟发展阶段, 该段时间的发展都尤为重要。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性比较强, 由此对于专业的教育较为重视, 对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并未重视。由此高职教育的体育方面也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方面全面共同发展以及改革完善。通过对高职教育体系的改革,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体育教育的改革, 从而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

1 概述

高职体育要实现主体、素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的整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培养技术性的专门人才为任务。相关的高职学生应具备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 掌握该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专门的知识。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都应在高职教育内进行积累和转换。从而能适应其生产、管理、建设以及服务等相应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职教育体系当中, 体育是较为重要的教育体系和部分。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的战略当中, 高职的体育教学肩负着新时期教学育人的重要使命。当前, 随着高职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和持续推进, 体育教学是高职体系教育模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模式, 首先应了解高职教育体系的明确定位根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定位;其次将高职体系的改革作为高职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高职体系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了相应的发展和创新。

2 高职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体系的发展和定位

新发展时期, 高职体育教育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体育创新的能力, 实现高职体育教育的素质以及创新教育。同时为学生增加学生的以后的“健康首要”、“创新求知”的整体的教育以及教学的思想。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合起来, 并且将高职体育教育以及教学的重心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到实现健康以及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由此, 在新的时期, 高职体育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实现终身体育的锻炼能力。同时还应实现职业化的以及实用性的体育教育以及教学。高职体育教育要讲品德、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实现有机的结合和发展, 由此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持续提高学生适应复杂的工作以及社会环境的能力, 这也是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发展趋势以及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思想。

3 高职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3.1 通过改革课程发展

要推进身体的正常持续发展, 提高身体的体制, 推动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课程发展应持续改变一运动技术教育体育的破旧体系。提高学生体制、提高体育的竞技能力以及推动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以此为目标的高职体育教育以及教学体系。通过在高职学生的发展阶段, 注重与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达以及同时将体育锻炼、卫生保健教育的课程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高职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实现高职体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有效培养新时代的新型高职学生的目标而持续奋进和发展。

3.2 通过改革体育课程的编制

通过增加高职体育教学的选修的内容, 通过将高职体育的课程纳入到体育的教育课程当中。通过多样化的原则和方式进行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整体范围和框架, 同时对体育以及体育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以及大纲的调整和改革, 通过增加高职学生的身心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 对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3.3 通过改革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改革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上, 通过提高高职体育教材的科学、实用以及趣味性的基础之上, 要在体育教学体系当中, 将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结合起来。高职体育教育体系以及教学课程当中, 应注重提高体育教学以及增加身体的锻炼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等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运动的原理以及生理效果、体育运动的健康增益的知识, 同时还将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安排在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当中, 从而适应体育教育以及健康相结合的发展, 高职体育的教学体系不仅重视达到相应的体育竞技技能目标的练习, 同时还应明确达到身体锻炼的精炼。当前我国相关部分的高职院校产生了相应鲜明的时代性的特征。例如在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当中融合瑜伽、街舞、搏击以及踢踏舞等灵活以及样式多变的模式。甚至部分院校设置了棒球、垒球以及保龄球等场地要求较高的场地和项目。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受到高职学生欢迎的基础之上, 同时也便于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自行学习和练习, 同时也符合了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3.4 通过改革高职体育教师体系

要实现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的整合和发展, 还应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和体系, 相关部门提供了对高职教育队伍的优化以及结构, 建立训练型、教育型以及科研型结合的教育体系模式。相应的教学型高职体育教学体系, 通过在高职校园当中开展校园的文体活动, 而训练型的高职体育教师体系应承担高职院校的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竞赛等各种体育竞赛任务。而科研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职教学体系的学科建设、竞技体育以及科研等任务。不同类型的师资的人才分工合作, 同时有效推动高职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从而创造高职体育教育以及教学的新局面。

3.5 通过改革体育成绩考核制度

通过提高高职学生身体体质为重点的成绩考核体质, 改革以运动竞技评价以及达标体育成绩的体制以及方式。同时应根据体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同时还应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施, 通过强化激励通过将学生的进步模式和体系纳入到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当中。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技术考核模式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 从而将技术考核、身体素质以及体育理论知识以及课堂的临时表现综合起来进行考核, 建立综合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

4 改革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及内容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所反映出来的现代体育教学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上进行改革, 同时还应持续发展和探索高职体育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

通过以健康首要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解了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合理的体育教学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增强体制、健康以及提高体育的教学素养等基础目标。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以及体育技能教育的多元化体系。明确了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程的多元化价值体系, 从而建立了更为人性化、实际化以及多元化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根据该种体育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种发展状况进行实际考量以及改革。

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方面, 高职体育以及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内容的人性化特征。教学开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逐步深入发展体育观以及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发展, 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 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体系。而教学内容以人为本, 实现了体育项目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的内在联系以及统一, 实现了项目内容的多样化特征。从而实现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特征以及适应学生的兴趣以及个性。

参考文献

[1]杜吉香, 赵晓虎, 井红艳, 等.健康教育的结构式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2]李克, 丰力, 李占文.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1) .

[3]许为民.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4]肖特.对高职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1) .

[5]许志良.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4) .

[6]姜一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7 (8) .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校园文化;语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状态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在制定校园建设与发展方案时需要学校将学院硬件建设作为重点,认为建设校园文化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教育;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过于重视管理制度,对文化熏陶完全没有概念,导致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共同发展。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味地加强制度管理,接二连三颁布新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学生也不能感受到学校的精神。当前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理念,使文化与知识分离的越来越远。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准就是教学质量,这样的观念不但使培养的人才存在缺陷,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而且还造成了教学工作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混乱,这也直接地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

二、高职语文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交际活动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交际性和工具性。学生想要学习好其他课程就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的高职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高职课程受到实用主义观念、功利思想和专业化理念的影响,语文课程被大部分人忽视,语文也由原本的核心课程转变为边缘课程,甚至部分专业已经取消了语文课,高职学校流失了大量的语文教师,多数教师无奈之下只好转教其他学科,这也是当前大部分高职学院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却是语文教育。

(一)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生可以通过外在的活动来引发内在的变化,进行知识构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文化载体,可以反映出生活,对生活进行服务。可以将语文课当做是一场喜剧,学生就是其中角色,可以进行阅读和赏析,最终走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感受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学生进行体验和写作,可以感受到人生和爱的真正含义,学会用同情心、平常心关注社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地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质以及人文素质。

(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德素质

以语文教学为基础,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作品中的情怀、美感,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生真理,培养学生的美德素质。

(三)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唐宋诗词印上》、《大学语文》等教材都具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这些作品。当代学生大多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欠缺,这也影响到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解读,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感受到古代贤者的处世方法,当这些学生走进社会后,会发现对社会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也阻碍了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高职语文教育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发展,进而能够促使校园文化快速、高效地发展。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文教学的参与,校园文化就不能算是文化。高职院校的最终使命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这个使命在履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也就是要不断推动语文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庆;汪小斌;;高职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2]杨柳.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J].老区建设,2012(14).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第11篇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 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 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其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 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 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 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 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 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确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 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

不同的课程定位, 直接影响着学科如何设置、如何运作、质量体系如何保障的问题。视高职语文为工具类基础课程的院校, 高职语文多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设置, 语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改善、课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都做得井井有条, 以语文文化统领下的校园人文文化丰富多彩。这类院校有细分为两类:第一类过分夸大了语文课程的功能, 语文课程设置“复制”现象突出。该类院校有一个理念上的误区, 即认为没有较高的语文知识基础, 就没有学生的高素质, 因而不考虑专业差异, 复制本科的文科课程模块移植到高职, 如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 三年中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现代汉语》三门语文类必修课, 同时又开设了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书法》、《演讲与口才》三门选修课。这个课程单不难看出学校的“苦心”, 他们非常看中学生的人文文化修养。但细作分析, 语文课程的课时偏多, 留给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明显不足, 有“喧宾夺主”之嫌;第二类, 文饰现象严重, 实效性差。其表现就是将语文课程作为课程做秀, 开设语文课程, 刻意于课程体系完善, 但在施教组织和方法上却是搞形式、走过场。

二、摆正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 宏观上对语文的功能, 普遍认同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说多教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 , 语文教学才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 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圣陶先生在这里破解了“语文是什么”, “语文与学生”两个难题, 鲜明地指出“语文是工具”, 语文是“个个学生善于使用”的工具。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又明确了语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 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 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 进行思想交流;要学会做人, 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形成文明的素质;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既是一门课程, 但它绝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课程, 语文的教育性和育人性作用超越了课程本身。

其次, 高职语文教育在不同高职专业中的功能各不相同, 要具体分析。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但从宏观的文科、理科、综合等专业类别的课程体系看, 高职语文担负的职能是不同的。如语言文化大类的专业, 语文类主干课程是其主导性的专业课程, 为了确保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上都会有侧重, 特别是在语文课程设置上, 将从专业角度形成语文学科群, 通过次对高职语文承担的只能再分解;高职的理科、工科类专业, 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定性, 再加上高职学制周期短, 总课时量少, 语文的“工具性”突出, 课程门类明显减少。

再次, 高职语文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高职学生。高职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的文化起点较低, 使日后的高职文化理论教学难度增加;成才期望与职业认同反差大,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定较困难, 容易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差;高职学生“伤痕心理”较为普遍, 即升学失败者和成长受挫者的心理阴影较重, 许多学生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的这些心态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到学习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学该如何应对?最关键的还是立足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 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强烈的教育感化功能。一篇好的文章所塑造的任务形象和动人情节和优美景色, 会在不同的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有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高职语文机要善于利用蕴涵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榜样的“形”、语言的美、科学的“理”、情感的“真”去感化学生, 帮助他们找回成才信心, 坚定理想信念。

上一篇:民营A股上市公司下一篇:中学足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