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研究范文

2024-08-15

实验性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实验性研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2000例危重症患者, 男1276例, 女724例;年龄3~94岁, 平均 (52.6±7.3) 岁。疾病类型:38例儿科急诊, 22例肿瘤科急诊, 68例妇产科急诊;143例急腹症, 176例心血管疾病, 317例脑血管疾病, 72例消化道急性出血, 184例呼吸道疾病, 126例中毒患者;187例多发性创伤, 264例颅脑外伤, 102例胸腹外伤, 124例其他严重创伤, 106例四肢骨折, 其他危重症患者共有71例。

1.2 急救情况

1.2.1 急救设备与急救人员

(1) 急救设备:车载呼吸机、心电图检测仪、多功能除颤一体机、血氧分析仪、机械通气基本器具、血压和血糖测量仪、清创缝合包、止血袋、输液泵、冰袋、担架床、夹板、颈托、多种急救药品等; (2) 急救人员:分为不同的急救组, 各组均由1名急救医师、2名担架人员、2名护理人员以及1名司机组成;其中, 医师均为全科救治医师, 具有3年及以上救治危重患者救治经验, 护理人员均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同时, 所有的医护人员均经系统专业的急救培训。

1.2.2 急救原则

(1) 急救电话接收后3 min内即出诊; (2) 实现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度的急救原则; (3) 坚持就地、就急以及就患者的意愿等实施救治, 即对搬动困难的患者就地实施抢救, 救治采取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救治顺序, 同时, 救治时, 尽量遵照意识清醒患者的意愿或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3]; (4) 救治措施的实施均依照院前急救的专业性规范及要求进行; (5) 患者进入救护车后必需全程实施心电监护以及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

1.2.3急救措施

本文患者中, 主要采用机械通气、CPR、呼吸机吸氧、心脏电除颤以及夹板颈托等固定处理等多种急救措施;急救措施实施前短时间内先对患者行简单评估, 以有针对性开展急救工作。同时, 护理人员全程加强急救护理, 并通过质量控制路径加强对护理效果的控制。

1.3 评价指标

对急救整体情况以及成功抢救率分别统计, 同时对急救差错、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分别统计分析, 并对患者 (家属) 进行问卷调查 (全部收回问卷) , 对急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救治情况

本文选取的2000例患者中, 至救治现场时死亡7例, 抢救中46例死亡, 其余患者均成功抢救, 排除至救治现场已死亡的7例患者, 本组选取患者的成功抢救率为97.69%;另外, 对抢救中的急救差错与护理差错统计后显示, 1993例 (排除7例至救治现场已死亡患者) 患者中, 急救差错4例, 占0.20%;出现护理差错7例, 占0.35%;急救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很低。

2.2 急救满意度调查情况

经问卷调查显示, 1993例患者 (家属) 中, 对急救情况满意者为1974例, 满意率为99.04%;不满意率仅为0.96%。

3 讨论

120院前急救是重要的急救环节, 且在当前的急救流程 (院前、院内以及重症急诊监护) 中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是缩短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的时间, 并争取最佳抢救时机的重要抢救方式, 可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并利于院内急救等各项救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120院前急救的开展情况为例, 对120院前急救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120院前急救的开展应可能缩短救治电话接收距离现场救治的时间, 为此, 可通过建立120一体化急救网络缩短开展救治前的时间;一旦接收到急救电话, 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 就近赶往救治现场, 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2) 救治中, 应保证有序进行, 应严格按照急救专业培训的相关要求, 并在统一的指挥与安排下进行, 并严格遵照科学化的救治原则, 按照先急后缓、先轻后重等顺序开展救治, 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整体急救效果。 (3) 急救工作的开展需要配置经专业培训且急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以能应对各种急救中出现的意外性问题, 并保证救治质量。同时, 配置的急救医师应尽量为全科性的临床医师,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高效化开展[4]。本文即为全科急救医师开展具体救治工作, 效果显著。 (4) 急救护理工作中可实施质量控制路径, 即通过科学化的护理顺序和护理时间等的调整, 保证护理过程的有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并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通过尽可能提高护理效果, 更利于整个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良好的救治质量[5]。 (5) 采用齐备与先进的急救设施设备。日常即通过严格检查, 保证急救车内设施设备的齐全性;另外,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救治设备, 为良好的急救效果提供可靠的基础;同时, 还应保证设施无应用故障, 以防止延误救治时机。笔者所在医院即注意加强日常对急救设施设备的完善和质量检查, 对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急救结果统计后显示, 急救成功率高达97.69%;急救中出现的急救和护理差错分别为0.20%和0.35%, 均比较低;另外, 对患者 (家属) 调查显示,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高达为99.04%。

总之, 120前急救作为重要的急救环节, 应从急救时间、急救人员、急救措施、急救质量以及急救设备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 以利于急救成功率的保证。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性研究分析120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情况, 以为120院前急救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120院院前急救的2000例危重症患者, 均在统一的调度下开展规范有序的院前急救, 对整体急救效果 (急救成功率、急救差错率和护理差错率) 以及患者 (家属)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分别作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达97.69%;急救中出现的急救和护理差错分别为0.20%和0.35%, 均比较低;患者 (家属) 对急救效果的满意率高达为99.04%;整体急救效果理想。结论:应从急救时间、急救人员、急救措施、急救质量以及急救设备等方面加强120院前急救的全面保障, 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急救成功率,实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373-2374.

[2]彭菊红.120院前基本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3) :67-68.

[3]李艾娥, 简雪莲.回访120急救住院患者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 (11) :1044-1047.

[4]陈安清, 李红霞, 张媛, 等.黄石市120呼救现状与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 (1) :58-60.

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第2篇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2、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

原《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实验性研究 第3篇

摘 要:在当今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尽力,学生没兴趣。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教与学的提高还是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拓展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

现在大部分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基本状况是根据各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方向开设课程,内容五花八门,形式陈旧老套。且很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置专门的公选课专任教师岗位,公共选修课教学基本处于“玩票”的性质,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在学校的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无从谈起。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感悟不同,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解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强,有较明显的群体性,所以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的当代大学生。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的讲授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全校性的公选课来说,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五花八门的经验理论和陌生的公式法则让学生昏昏欲睡,直至丧失听课的乐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找到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图片、音频和视频合理有序的穿插在教学课件中,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

再者,教师要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和重点难点,充分烘托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与课程内容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内涵与时代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课堂教學中,应该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沟通,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羞怯感。注意情感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模式的更新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点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教室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学模式的更新依旧要围绕着课堂展开,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思路,完全有能力比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2.1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兴趣点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纪,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味的灌输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学。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在于要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内容上,应该把寓教于乐的思想运用于课堂之上,并且要增加分析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合理的穿插在课件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进行多维度比较,启发多角度思考

很多学生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简单地用眼睛来解读所看到的事物本身,运用自己的文化认知来做判断,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做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时代感的,有局限性的,它是某个语境下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认知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时都是在“误读”。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某个事物或概念从多个角度来诠释,用多个纬度来把握分析。如一些社会上比较有争议的伦理道德问题,错与对很难下定论,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产生的情境、当地的风俗、法律条文等多维度、多角度来认识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接近更准确的事实。

2.3 基于历史中思考,宏观地认识课堂

政治、经济、哲学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教师在讲解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要把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讲清楚。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与唯物辩证的思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演变、历史发展的结果,学生需要学会这样的宏观的思考方式,切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3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方式

高校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拓展其知识面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区别于很多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上可以更有实验性与创新性。

3.1 运用网络平台,创造第二课堂

网络和移动技术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快速更频繁,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高度的兴趣和使用度。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拓公选课的虚拟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来,开通微博微信,建立论坛,创造出真正能够实现沟通的虚拟课堂。

3.2 培养实践能力,创造多媒介教育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侧重点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中“教”与“学”的旧格局需要突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

进程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除了传统的公选课教学方式

以外,还可以倡导在室外教学,通过变换环境的引导来提升学生

的兴趣点;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在相关学院的教室、基地开展教学,在现场真实氛围的感染下,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动手实践。

3.3 进入生活,切实体验课程的生动性

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相关内容,利用学校附近的历史人物景观或实训实习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社会变迁的真实情境,既增加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也加深了生命的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训练,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对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又能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

4 结语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与造就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综合素质。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让多维的思考方式能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态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珍视人生。

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教学效果更有成效,这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

[2]王果,王与.新建本学院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

[3]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4).

[4]陆文龙,贾颜.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12).

基金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城院发【2015】42号——湖南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资助项目。

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方法研究 第4篇

中国动画产业目前呈现出一片高涨的热情, 各地高校也纷纷设立动画专业, 旨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动漫人才。同时, 在这片热潮背后透露出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多少动漫高校修身养性, 把精力投放在对动画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本文论述了目前高等院校动画专业课程中短片创作课程设置的现状, 对实验性短片创造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实验性动画短片课程简介

在动画行业里, 实验是高于生产的审美升华, 是先进意识与生产技术的创新, 只有通过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创作和传播, 以先锋实验动画短片为基准不断地探索, 才有可能提高民众的审美标准, 才有可能提高中国动画的国际美誉度。我们在培养动画设计专业人才的时候, 必须强调实验性短片的重要性, 是实践性教学, 是检验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性短片的教学实践, 强调其与新技术的结合, 并努力在艺术鉴赏、审美情趣上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培养具有全新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动画人才。

二、加强对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成熟的动画产业发展要经历“实验性短片——商业性长片——新一轮的实验性短片”的模式, 即动画片的起步从实验性短片为起点探索和检验市场, 从动画短片身上看到艺术表现力和商业价值等方面蕴涵的巨大潜力, 然后才生长出了动画系列片和动画长片的枝叶, 获得市场认可后, 再制作动画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市场, 最后由商业长片的开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验性动画短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画形式, 长久以来坚持不懈的对动画进行创新, 为当今的商业动画长片提供了先锋性的实验意义, 使商业动画长片的生命力更加的顽强。综上所述, 加强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是培养具有全新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动画人才的重要根源。

三、各高校动画专业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研究现状

在国外, 西方先锋动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实验性动画短片具有细致的教学研究体系。在教学研究的方式上, 会取用某一时期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动画作为一个课题, 从结构、节奏、以及视听语言特点等艺术价值对其深入的解析。长期的教学研究使得国外实验性动画短片书籍整体水平很高, 涉及面广, 每一个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而中国动画教学研究, 市面上充斥的都是一些诸如3D, 2D动画制作技术教材。也就是说在中国不缺“教你怎么做动画片”的书籍, 缺少“什么是真正的动画艺术”, “如何成为动画艺术家”方面的书籍。

1. 初级阶段动画学科建设的不完善

在动漫学科建设上, 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 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欠完善。全国各院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有的教师甚至是设计专业半路出家转动画专业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用旧的设计专业教学, 导致动画专业学生能力与动画行业的社会需求没有接轨。

2.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

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 表面看来是涵盖了动画学科所有的课程, 但是课程的设置不系统, 也就是无论是“卡通漫画专业”还是“游戏美术”专业的学生, 都接受一样的动画课程, 没有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 自然是“样样都会, 样样都不精”。另外, 在几个课程间的连贯性设置也不完善, 前后课程之间未能够进行有目的地、适度地连接等。如在开设“短片制作”之前, 相关的“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没有跟上, 课程的设置脱离了动画制作的流程。

四、对实验性动画短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思与探究

重视动画短片课程学科的建设, 根据动画学科特点, 建立学科教学大纲, 明确学科教学目的, 调整动画短片授课计划。在正确把握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整体方向的前提下, 笔者提出一下几条建议:

1. 制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我们动画设计专业当前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动画师, 并使之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随着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动漫制作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加, 从单纯绘画技法的需求向创造型人才转变的趋势转变, 具有技法和创造复合型的人才大受动画制作机构的欢迎。结合社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动画专业教学的首要关键任务, 也是大学教育所承担的责任。

2. 教学形式需要多样性和灵活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能力

动画短片设计是应用性设计, 是理论到实践转换的过程, 是由设计思维转为直接的艺术表现的过程。不同于集体创作的商业动画长片, 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创作有更广阔、更自由的个人发挥空间。因此, 在实验性短片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利用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主题, 传递细腻的情感, 注重心灵的刻画。不管是商业动画长片还是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创作, 原则就在于创意和想象, 这就要求从事动画事业的人务必具备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并且建立在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上。

3. 提高学生对动画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属于影视艺术的动画片, 综合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艺术样式。短片制作课程之前要求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基础课的学习, 如必要的绘画基础课程、视听语言等课程, 这样可以承前启后, 并会促使学生开始进入短片制作的状态。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艺术修养, 以及综合文化层面上的感悟中积累起来的创作素材, 自己如何将艺术与生活整体化的共鸣。一部优秀的实验性动画短片应该是发自创作者真诚的思想感情和建立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而沉淀出来美的精神展示, 带给所有观众以健康, 愉悦, 和良性启发意义的作品。所以说在实验性动画短片创作之前, 只有领会了真正的实验性短片创作的本质和动机, 才有可能创作出让观众愉悦身心的艺术作品。

4. 举行相关的开放性的动画短片的比赛,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及探索出更多形式的动画作品

在各年级甚至是各高校进行教学观摩, 交流中相互学习, 提高各自的动画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大媒体关注力度, 发动社会关注动画短片制作以及教学。多方面地保持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创作和传播, 而且动画人也要保持一颗长久的创作精神。

总结

实验性动画短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对动画表现手法的娴熟, 受困于软件的运用, 更主要的是突破传统固有模式, 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 寻求最佳教学方案, 使实验性短片教学与整个专业学习紧密相连, 克服短片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提高教学成效, 建立健全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为我国民族动漫产业建立优质高效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薛燕平, 《实验性动画短片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期

[2]常虹, 《艺术动画》,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期

[3]周鲒, 《动画电影分析》,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4][英]莉斯.费伯, [美]海伦.沃尔特斯《动画无极限》2004年6月第1版

[5]徐庆东《经典动画赏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实验研究 第5篇

提取小鼠视网膜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

RNA电泳

用PCR扩增。先以检测引物EL4d检测基因表达情况。引物如下: EL4d-s 5 TAAGCACGCTCTATCTCCTGTTCG 3

Tm 63.1 EL4d-a 5 TCCAAATACTCAACGCCTTTCG

Tm 62.0

268bp 扩增时使用了55.6, 56.5,58.4,60.4,62等5个梯度,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说明EL4基因的表达丰度良好。

再以全长基因扩增引物EL4和EL4r同时扩增目的基因。两对引物如下: EL4-s 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a TCACATTGGGGTTGCTTTGGTCTG

Tm 67.9

1190bp EL4r-s ATCGGTACC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r-a ATAGAATTCAATTTACTCTCCTTTTGGCTTCCCGT

Tm 67.8

956 bp 扩增时使用了56.1, 58.3,59.7,62.6,65.5等5个梯度摸条件,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但低温有杂带,高温特异性强。由此可见,直接用带有内切酶的克隆引物EL4r扩增基因即可,用65℃最佳。

引物EL4

M2000

引物EL4r

质粒电泳

实验性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死后间隔时间;CT;面积比;平均CT值

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推断一直是法医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以往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推断,借助于各种尸体现象或者昆虫的衍生规律等,但个体死后尸体的变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定量分析,所以这些方法应用起来误差很大,限制性强。

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进行活体损伤鉴定、个人识别等,为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由于它的无损伤性,在法医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其广阔的运用前景。

2006年肖坚等[6]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后,首次应用螺旋CT其进行扫描,发现CT值及部分脏器形态学变化与PMI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2014年,李晓娜等[1]通过CT观察家兔不同死因脑CT影像变化规律,可通过其推断PMI,本实验探索家兔死后心脏影像变化规律,尝试为PMI推断提供一个新指标。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家兔132只,体重2.0~2.5Kg,雌雄不限。

(2)主要仪器。NeuViz双层螺旋CT机(中国东软公司),采用2×10mm高速陶瓷稀土探测器,可进行大范围高速螺旋扫描,扫描一次可获得两层影像。Max Viewer (Version:1.0.0131,东软公司),CT影像专用浏览软件,可多参数分析处理影像。

(3)实验分组。在25℃~32℃、55%~70%湿度条件下适应性饲养7天,分别用缢死[2]、失血性休克[3]和空气栓塞[4]三种方法处死。根据检测时间的不同,随机将各死因家兔分为一个对照组(死后即刻)和实验组(死后3h、9h、15h、21h、27h、33h、39h、45h、51h、57h、63h、69h、75h、81h、87h、93h、99h、105h、111h、123h、129h)。各时间点每组各取一只进行解剖观察,其余均保存至下一时间点进行心脏CT扫描。

(4)CT扫描检验参数如下。层厚0.75㎜、层距2㎜,管电压120KV、电流250mA、时间1.0s。获取CT影像后,用Max Viewer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与测量。为减少实验误差,避免个体差异,统一选取位于第八胸椎平面的CT影像作为心脏CT影像,选择连续的3层作为分析对象[5],分别测量心脏组织的平均CT值、第八胸椎的心脏组织面积和第八胸椎(包括髓腔)的面积。

(5)螺旋CT扫描后,各组随机选取1只家兔进行尸检。重点观察家兔心脏的大体变化,并与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实验过程均拍照记录。

(6)最后通過Max Viewer影像分析软件获得各参数值后进行相应统计分析,得到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及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PMI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结果

观察分析CT影像图像可发现,兔缢死0~27h内心脏面积基本无变化;27h后心脏面积开始减小;死后51h,心脏面积进一步缩减,出现大面积低密度腐败、气性区域,CT影像仅呈现部分残存的心房、心室壁,中心充填腐败气体;63h后心脏面积快速减小;129h,仅有部分心脏组织残存。失血性休克组和空气栓塞组家兔死后心脏变化与缢死组类似,只是变化时间上稍有不同。

综合兔缢死后不同时间的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可发现兔缢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基本无变化,27h以后逐渐下降。心脏组织平均CT值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大约死后39h达到高值55.0HU,然后又逐渐下降。PMI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的决定系数(R2)为0.955,相关系数r为-0.952,PMI与心脏组织平均CT值R2为0.722,r为-0.718,表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及心脏组织平均CT值均随着PMI的延长而下降,有较强的负相关。经t检验,两项参数均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同方式处理兔失血性休克以及空气栓塞组两项参数可发现类似的变化规律。各组相应回归方程如表1、2所示。

比较各组心脏CT影像跟尸检结果,规律基本一致。心脏面积在0-33h内基本无变化;33h以后心脏面积出现液化、腐败,面积体积减少,随着腐败的发生进展,心脏组织呈散在泥状粘附于尸体底部。

三、讨论

实验发现兔不同死因死后129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随着PMI的延长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机体死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呈下降变化趋势,初始变化不显著,一定时间后开始下降,分析认为个体死后不久腐败刚开始,并没有产生大量腐败气体,所以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随后在血液中大量腐败细菌以及胸腔中腐败细菌的作用下,心脏组织逐渐被腐败细菌分解消失,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心脏面积逐渐减小。失血性休克组在死后33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其变化趋势相对比较慢,而另两种死因组,在死后27h内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不显著,但其变化趋势相对比较快,分析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处死后,全身血液量减少,特别是心脏内血量更少,而血液是腐败细菌良好培养基,在缺少血液的情况下不利于腐败细菌生长繁殖和腐败气体扩散,故失血性休克处死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变化相对缓慢。

跟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变化规律相似,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PMI呈负相关。死后27h内,心脏组织平均CT值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心脏中蛋白质的变性和水分的丢失所造成。在随后腐败发生阶段中,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不断下降。结合传统尸检结果,认为这是因心脏发生自溶、液化及腐败细菌在心脏中繁殖所引起。

由于各组织器官CT检查影像学指标比较稳定,可定量分析,且目前检查技术手段成熟,应用广泛,采集信息快,2~5min内即可完成,这些都使影像学技术成为一种推断PMI的新的技术方法。本实验应用螺旋CT技术扫描兔死后心脏,获得相应影像学图像,同时结合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多参数变化规律,建立各指标与PMI之间变化趋势图及二项式回归方程,以期准确推断PMI。不足之处是实验在沈阳8月份的夏天进行,动物腐败进展比较快,主要反映温度对尸体变化的影响,没有反应实际办案中尸体变化的多因素影响;其次本实验只是动物实验性研究,距实际应用于推断PMI还有一定差距。以后可进一步加深应用影像学技术推断PMI的研究,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应用各器官各项指标,扩充资料库,总结规律,争取早日将影像学技术应用于法医实践中。

四、结论

(1)据试验结果可知,心脏组织平均CT值与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均可用于PMI的推断。二者相比较而言,心脏组织平均CT值变化对于推断早期PMI更靈敏,心脏面积/胸椎面积比变化对于推断晚期PMI更灵敏。

(2)不同死因死后的心脏的多项参数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有细微差别。

(3)为推断PMI提供了一个崭新、客观、准确的指标,可作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娜,郑吉龙,单迪,纪伟,兔不同死因死后脑组织CT影像学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解剖科学进展,2014 Mar,20(2):145~150.

[2]施新猷.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42-347.

[3]余艳红,赵克森,龚时鹏,孕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年5月第10卷第3期.

[4]张大新,余珊,王玲,空气柱塞演示模型制作及教学应用.卫生职业教育.VoL.25 2007 No17.

[5]金征宇.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实验性研究 第7篇

1实验材料

1.1 药物

黄连:川连, 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Pranch.的干燥根茎; 吴茱萸: 芸香科植物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以上药品均购于云南鸿翔中草药有限公司。蜂胶: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91102。以上药品, 均经过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药植鉴定教研室杨树德教授鉴定。利血平注射液: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 批号:100203;枸橼酸铋钾胶囊 (丽珠得乐)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批号:090403。

1.2 蜂胶胃三联浸膏的配制

以上三药提取浸膏按黄连:吴茱萸:蜂胶=6:1:0.5的比例混合配成成蜂胶胃三联复合制剂。

1.3 实验动物

清洁级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 (18±22) g;清洁级SD大鼠, 雄性, 体重 (180±25) g;均由四川医学科学院提供, 合格证号:SCXK (川) 2008-24, 0013195、SCXK (川) 2008-24, 0013194。实验前动物先适应性饲养3天, 给予标准普通饲料和充足的饮用水, 自由进食、自由饮水。

2方法和结果

2.1 蜂胶胃三联对利血平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2.1.1 方法

取小鼠50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 即正常组、模型组、枸橼酸铋钾组、蜂胶胃三联高、低剂量组, 每组10只。各组按表1所示剂量分别灌胃给予不同生药浓度的受试药物, 给药体积均为0.2ml/10g, 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灌胃给药1次, 连续给药7天。于第6天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小时, 末次给药1小时后, 正常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利血平造模, 给药剂量为10mg/kg, 6小时后, 颈椎脱臼处死, 打开腹腔, 将胃取出, 向胃内注入10%甲醛溶液2ml, 并置于同等浓度的甲醛溶液中, 固定30分钟后沿胃大弯剪开, 用生理盐水洗净胃内容物, 滤纸拭干胃表面的水分, 观察溃疡点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溃疡的最大直径, 计算溃疡指数[1]。黏膜完整:0级;点状出血直径≥1mm, 1~5点为1级;6~10点为2级;10点以上为3级;条状出血1~5条为4级;6~10条为5级;>10条为6级。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1.2 实验结果

2.1.2.1 各组小鼠胃内表面大体标本观察

正常组小鼠胃黏膜光整完好, 无溃疡面及出血点;模型组小鼠胃表面充血明显, 胃内有咖啡色物质, 多处可见有点状及条索状溃疡;枸橼酸铋钾组小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胃内偶见有点状溃疡;蜂胶胃三联低剂量组小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偶见有点状溃疡;蜂胶胃三联高剂量组小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胃内黏膜稍红, 但几乎无溃疡。

2.1.2.2 各组小鼠胃溃疡指数比较

见表1。

t检验;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2.2 蜂胶胃三联对无水乙醇型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2.2.1 方法

取大鼠50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 即正常组、模型组、枸橼酸铋钾组、蜂胶胃三联高、低剂量组, 每组10只。各组按表3剂量分别灌胃给予不同生药浓度的受试药物, 给药体积均为1ml/100g, 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灌胃给药1次, 连续给药7天。于第6天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小时, 末次给药1小时后, 除正常组外的各组大鼠均灌服无水乙醇1ml/只, 1小时后用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 腹主动脉取血, 离心取上清液, 待测MDA、SOD、NO含量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取胃固定观察溃疡情况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溃疡的最长径和最宽径, 按公式计算溃疡面积[2]。S=π× (d1/2) × (d2/2) , (式中S为溃疡面积, π为圆周率, d1为通过溃疡中心量取的最大长径, d2为通过溃疡中心量取的最大横径) 。

2.2.2 实验结果

2.2.2.1 各组大鼠胃内表面大体标本观察

正常组大鼠胃黏膜光整完好, 无溃疡面及出血点;模型组大鼠胃表面充血明显, 胃内有咖啡色物质, 多处可见有明显条索状溃疡;枸橼酸铋钾组大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胃内偶见有点状溃疡或条索状溃疡;蜂胶胃三联高剂量组大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胃内无咖啡色物质, 偶见点状溃疡或小而短的条索状溃疡;蜂胶胃三联低剂量组大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 胃内有少量咖啡色物质, 偶见有点状溃疡或条索状溃疡。

2.2.2.2 各组大鼠溃疡面积及抗氧化指标测定

见表2。

t检验,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3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迄今为止其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吐酸”、“嘈杂”等范畴。古方左金丸, 是元代医家朱丹溪用于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一首名方, 即有“呕吐吞酸”、“嘈杂嗳气”等症状, 与胃溃疡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相符。近年来, 蜂胶的药用价值倍受关注, 它具有增强调节免疫、抗炎杀菌、生肌防腐、抗Hp等多重功效, 并且与胃黏膜具有较好的黏附作用, 形成一层薄膜能增加药物局部浓度, 延长药物在胃黏膜的作用时间, 维持它在低pH值胃环境下的杀菌活性等[3]。笔者将蜂胶与中药复方左金丸相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制剂运用于胃溃疡的治疗。经过前期蜂胶胃三联治疗Hp感染的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该方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该方毒理学研究均取得肯定的效果。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用药组可以明显减轻利血平引起的小鼠胃黏膜损伤, 降低溃疡指数;可明显减轻乙醇致大鼠胃溃疡, 减小溃疡面积, 提示其抗溃疡作用确切。

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在急性胃黏膜损伤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其损伤的机制主要与氧自由基产生过多引起细胞膜流动性下降等有关。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损伤[5], 故机体内环境中SOD的活性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自身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6]。丙二醛 (MDA) 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得到的终末产物, MDA在体内的含量常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 从而间接地反映出细胞受损程度。MDA的测定常常与SOD的测定相互配合进行, SOD活力的高低是间接反应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而MDA的高低则是间接反应了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一氧化氮 (NO) , 在体内作为一种反应性极强的自由基, 兼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效应分子, 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NO作为一种胃肠道非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释放的主要抑制性递质, 主要是通过维持胃黏膜上皮的完整性、促进黏液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流、黏膜损伤后修复等多种途径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7]。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蜂胶胃三联具有使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及NO水平升高作用, 尤其以蜂胶胃三联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其疗效略优于枸橼酸铋钾组, 可以推断蜂胶胃三联预防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有效预防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有关。

摘要:目的:观察蜂胶胃三联预防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选取利血平致小鼠胃溃疡模型及无水乙醇型大鼠胃溃疡模型, 分别观察蜂胶胃三联不同剂量及枸橼酸铋钾对上述胃溃疡模型的预防作用;并检测乙醇型溃疡大鼠各组用药后血清SOD、MDA、NO水平。结果:蜂胶胃三联能有效预防利血平所致小鼠胃溃疡及无水乙醇型大鼠胃溃疡的发生;并可明显增强溃疡大鼠SOD活性, 降低MDA含量, 提高NO水平。结论:蜂胶胃三联对利血平及无水乙醇所致的胃溃疡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作用有关。

关键词:胃溃疡/中医药疗法,@蜂胶胃三联浸膏/治疗应用,小鼠,大鼠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62.

[2]吕圭源.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91.

[3]李平, 周华, 楚更五, 等.近十五年蜂胶及左金丸的研究进展情况回顾.中医研究, 2007, 20 (7) :62.

[4]董秀云, 王立新, 周丽雅.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国消化杂志, 2002, 22 (9) :526.

[5]李冀, 柴剑波.丹参饮抗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6, 24 (4) :588.

实验性牙髓炎保存活髓的研究 第8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建立牙髓炎动物模型

(1)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20只,体重1.7~2.2 kg(由长沙市开福区东创实验动物科技服务部提供)。在兔两颗下颌前牙舌面钻孔,深达髓腔。(2)用浓度9×108cfu/mL的变形链球菌液导入髓腔。2次/d,一般3 d可建立牙髓炎模型。

1.2 实验分组

随机将成功建立牙髓炎模型的20只兔子下颌2颗牙齿中的1颗作为实验牙、另1颗作为对照牙,并记录。实验组在牙颈部钻孔进行冲洗引流,对照组使用碘仿糊剂覆盖牙髓,玻璃离子充填。

1.2.1 实验组双孔引流

将兔固定于兔台上,75%酒精消毒兔下颌牙唇舌面,清理舌面钻孔,玻璃离子充填;在兔牙唇面颈部用5.5号自攻自断螺纹钻钻2孔,分别插入制备好的5号小儿头皮静脉针,并将其固定于牙齿上;玻璃离子将引流孔4周封闭,再接2支5 m L注射器,1支用于抽负压,另1支注入抗生素,结束后小儿头皮静脉针胶管部用酒精棉球堵塞,留置小儿头皮静脉针进行引流;每日冲洗1次,冲洗前清理引流管中的引流液,再重复前述冲洗操作,直至处死动物。见图1。

1.2.2 对照组处理

将兔固定于兔台上,75%酒精消毒兔下颌牙唇舌面,清理舌面钻孔,髓室内置碘仿糊剂,玻璃离子充填。

1.3 标本收集

于术后1、3、5、7 d分别处死5只兔子,拔牙,立即用10%福尔马林固定。组织HE染色,光镜(×40)下观察两组炎症的控制情况。见附表和图2~9。

注:第1天、第3天、第5天,P>0.05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第1天炎症4例,愈合1例,牙髓组织血管扩张减轻,坏死组织被清除,炎症渗出仍能存在;对照组炎症5例,愈合0例,牙髓组织血管扩张明显,仍见坏死牙髓组织(图2、3)。实验组第3天炎症0例,愈合5例,牙髓组织无坏死,血管无扩张,成纤维细胞粗大,排列整齐、有一定的方向;对照组炎症3例,愈合2例,牙髓组织仍可见明显血管扩张,渗出明显,成纤维细胞细小,排列紊乱(图4、5)。实验组第5天炎症0例,愈合5例,牙髓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增粗;对照组炎症1例,愈合4例,牙髓组织血管扩张减轻,渗出吸收,成纤维细胞增粗(图6、7)。实验组第7天炎症0例,愈合5例,成纤维细胞排列紧密有序;对照组炎症0例,愈合5例,成纤维细胞排列有一定方向(图8、9)。两组数据经χ2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牙髓炎极易走向坏死,是因为牙髓处于密闭的髓腔中,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临床上,干髓疗法、塑化治疗、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炎的有效方法,但无论是根管治疗或其他牙髓治疗方法,都是以牺牲部分或全部牙髓活力为代价。

既往学者[3]的研究都表明牙髓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我防御能力和自身修复潜能。从实验结果可以知道,术后第1天实验组5例炎症牙髓1例为轻度充血,占20%;对照组5例仍为重度充血的炎症牙髓。实验组由于是炎症控制的早期阶段,80%的炎症牙髓仍然处于充血状态;牙颈部引流后20%的炎症牙髓充血轻微,说明牙颈部钻孔进行冲洗引流后,有助于髓腔压力缓解,血管扩张减轻,坏死组织被机械清除;而对照组仍为重度充血,说明牙髓炎症没有得到控制。原因可能是碘仿糊剂开始向髓腔内释放游离碘,还没有起到消炎和收敛作用,炎症分泌物也没有及时引流,血管扩张和坏死组织仍然存在,所以对照组仍为炎症牙髓。

术后第3天实验组5例实验性牙髓炎全部得到控制,占100%。原因可能是牙颈部钻孔,建立髓腔引流,一方面有利于抗生素注入髓腔,另一方面有利于炎症分泌物及时引流,坏死牙髓组织由于冲洗和引流而被及时清除,髓腔环境得到改善,牙髓组织自身防御能力增强,为牙髓组织的成活提供条件;细菌产生的炎症分泌物由于引流的作用而持续排出,消除了分泌物对牙髓的刺激;创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及生长,促使肉芽组织形成,为活髓保存成功提供物质基础,提示在牙髓感染早期即去除抗原物质,及时治疗,可以避免病变扩散[4]。对照组5例实验性牙髓炎有2例得到控制,3例仍然为重度炎症。原因可能是碘仿能缓慢释放游离碘,具有消炎和收敛作用,减少创面渗出物,保持创面干燥并且对组织无刺激性[5],但髓腔内的炎症分泌物不能及时引流、排出牙齿外,牙髓细胞在TNF-α、IL-1等介导下,释放氧化产物、蛋白水解酶及多种炎性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增多,同时前列腺素和白三稀酸还可趋化白细胞,促进白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灭作用,部分白细胞在吞噬过程中蜕变,释放溶酶体酶,牙髓组织出现小脓肿或部分坏死,牙髓防御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术后第5天、第7天实验组、对照组的炎症牙髓基本得到控制,可能和兔牙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有关,自身抗感染能力较强;也可能和标本过少有关。但是术后第5天对照组仍有1例的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和髓腔引流不通畅有关。

综上所述,牙颈部钻孔引流后,髓腔压力得到缓解,炎症分泌物得到引流,为髓室炎症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要:目的 探索牙髓炎保存活髓的方法。方法 将20只成功建立实验性牙髓炎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按时间分为1、3、5、7 d 4组;每只兔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随机将两颗下颌前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牙颈部钻2个引流孔,分别插入制备好的5号小儿头皮静脉针,头皮针周围用玻璃离子密封,再分别接5 mL注射器,1支用于抽负压,另1支向髓腔内注入抗生素液,冲洗结束后,头皮针两端胶管用酒精棉球填塞,头皮针作为引流管保留;对照组使用碘仿糊剂处理。分别于1、3、5、7 d处死兔子,收集牙齿标本,显微镜下观察炎症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第1天5例中炎症4例,愈合1例;对照组5例中炎症5例,愈合0例。实验组第3天5例中愈合5例,炎症0例;对照组5例中愈合2例,炎症3例。实验组第5天5例中愈合5例,炎症0例;对照组5例中愈合4例,炎症1例。实验组、对照组第7天全部愈合。结论 牙髓炎进行牙颈部钻孔引流能有效保存活髓。

关键词:牙髓炎,活髓,保存,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147.[1]FAN MW.Operative Dentistry and Endodontics[M].Second Edi-tion.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142-147.Chinese

[2]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39.[2]PI X.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M].Third Edition.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4:32-39.Chinese

[3]钟锡鹏,韦文波,周琳,等.人滞留乳牙牙髓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特征及图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84-1486.[3]ZHONG XP,WEI WB,ZHOU L,et al.Nitric oxide syntha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e analysis in people retention of deciduous teeth pulp tissue[J].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2007,23(10):1484-1486.Chinese

[4]YU QH,PAN XL,XU XH.The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n the pulpal response after experimental pulpal exposure in rats[J].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2006,40(6):471-473.Chinese

实验性研究 第9篇

一、大学实验性论文研究与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态度不端正。

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大部分毕业生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找工作上,对于毕业论文采取应付了事的轻视态度。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有效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平时不够用心研究,到最后采取抄袭或虚拟数据等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数据过少或质量偏低等现象,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2. 选题和标题不准确。

随着高校不断的招生,近年来许多高校导师指导毕业论文在6~12人之间,毕业论文管理条例对论文撰写过程的具体管理规定不够明确,致使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验性论文的选题多数来自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多老师由于事务繁忙对学生论文不加以重视。同时只有少数学生对选题具有科学的理念,教师对选题的理念也不基于实际,缺乏科学理念。具体表现为,选题和标题太大、题文脱节、文字过多、不一目了然。

3. 摘要不全面、引言交代不清。

摘要顾名思义就是摘取论文的要点,它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摘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引言也称前言或导言,是论文的开头和引子。引言通常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介绍前人在与本题课相关的研究中已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 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你将要在研究中解决的问题。 (3) 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即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科毕业学生由于课时之多,缺乏论文写作的实践,导致不清楚摘要和引言作用、不清楚它的写法,胡乱摘抄,杂乱引言。

4. 材料与方法不清、结果与分析不明朗、讨论不深入。

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会利用文献资料,不擅长更新知识和观念,因而难以在选题范围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更多的仅反映为理论和方法的照搬。直接的结果就是实验材料与方法含糊不清,设计不科学、无根据、不能重复、或者抄袭。同时多数情况下材料与方法和结果分析重复。结果分析中出现图表重复、数据不准确、无统计分析或深入分析。因此也难以从论文的过程或者结果之中得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缺乏依据、发展性。

5. 文献不可靠、文字表达不精炼。

论文之中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也缺乏科学的引导,对参考文献缺乏合理的利用性。一般文献过少或过多、无代表性、缺乏问题分析、抄袭无据可查。在论文表达的过程当中论文结构前后不呼应,叙述语句不通畅,文字口语化,专业术语缺乏科学性。在文献表述上资料来源不明确或者不注解,标注无规范,格式不规范、排版不美观。

二、开展大学实验性论文研究的注意事项

1. 端正态度。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过程、一种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做事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就业与适应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对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的功底,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学生应该从心底注重论文的写作过程,端正态度。

2. 选题。

选择课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首先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需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而选题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材料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时学生应该从专业强项或兴趣出发进行选题。术业有专功,兴趣有偏好。毕业论文的写作尤其是实验性论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个人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这样避免选题的盲目性,避免学生借助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途径进行生搬硬套的抄袭,又能和毕业实习与将来就业相协调。

3. 潜心研究。

实验性论文多以考察实用性为主,有的虽无理论上的突破,但它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实验、生产工艺流程、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而实现论文的经济社会价值。实验性毕业论文以素材丰厚、扎实、真实性为前提,素材不真实可靠,就无所谓科学研究。因此对实验要潜心研究,精心采购实验原料、准确操作实验、用心记录实验数据现象、全力分析数据结果、细心挖掘、寻机研讨探讨性问题。实验性论文绝不允许凭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取舍素材,实验数据或观察现象必须真实,不能为得到预想的实验结果而进行拼凑、更改。论文的实验部分必须清楚详细地说明实验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实验方法、过程以及结果,根据论文提供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以判断理论和实际价值。

三、大学实验性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带本科生写论文的经验,笔者认为一篇好的实验性毕业论文除了注重选课题、精心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外,还要关注论文撰写的技巧。因此从如下六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写作技巧。

1. 研究什么。

研究什么即如何确定标题引言,选题或标题要准确表达。一般实验性选题或标题多为:论文类型的表明、研究材料的体现、研究方法的体现、研究内容的体现、创新性体现、表达水平体现。

2. 为什么要研究。

为什么研究,也就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研究的必要性,即引言。引言的撰写可以从国内外代表性文献中清晰阐明本课题研究进展,从目前现有材料、技术、方法设计、效果分析存在问题,明确课题的理论意义、技术开发意义、生产应用意义、社会经济意义,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形成自己研究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新设计、新设备、新思路。引言不抄袭、紧扣题、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出发,论文做到层次分明、文献标记有序、用词斟酌、语句通顺、标点准确。

3. 怎样研究。

从材料与方法的确定进行研究。要求实验材料简便易得、价格实惠无污染、稳定可靠。方法除了借鉴现存的方法外要有创新,要科学设计实验方法。注重实验方案影响因子的全面性、实验因素梯度设置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试验方法的完整性,并提出注意事项。材料与方法要求引用文献有据可查,自创过程表达完整、别人能重复过程,材料、药品、试剂标明出处及处理过程与效果,仪品、设备表明型号及厂家,全文材料与方法内容都归于此,不要与结果分析重复。

4. 结果怎样。

实验结果出来了,要通过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处理,使数据真实可靠、图表制作科学直观、数据准确、具有实际规律性。结果分析要求在结果基础上分析,要做到方法内容,图表内容不重复,先文字后图表,多采用看出、显示、表明、揭示、提示等文字表述方式。

5. 还有什么要研究。

依据实验过程的数据和结果分析对实验论文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同时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解释研究结果如何支持你的答案,解释研究结果如何与该主题现有的相关知识相吻合。讨论部分避免重复叙述数据结果,避免重复摘要和引言内容,避免冗长的文字堆砌,避免提出研究结果不支持的结论,避免强调和暗示未完成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指出研究所获得的新的重要结果和结论,阐明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如何的重要、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识、如何影响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与文献比较的差异性,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新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 根据什么研究。

选用参考文献要突出文献的代表性,一般查找国外内、高档次的刊物或平台或科研者著作研究、选择经典、新近文献。突出相关性,要与论文研究的课题或者创新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要求突出原创性要能查看原始文献。通常参考文献不宜过多突出数量性,20~30篇左右。文献书写格式要规范,依据不同的学校要求认真撰写,一般为:全部作者.论文名称[J].刊名,年,卷(期):页码。或全部作者.著作名称[M].出版地:出版社,年,版次:页码等。而文中文献标记一般是全文统一作者后或全文统一引用完后进行。

总之,从论文整体上讲要求有中英文摘要,具体来说中英文摘要一般从实验方法和结果出发,文字精炼、300字左右、中文定稿后再译、主要意思翻译。论文内容全面包括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文字精炼、作者单位基金标记要全名、有序、无争议,注意文字修饰和排版。尽管目前在毕业论文撰写各个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深入充分了解论文写作特点,科学设计,潜心研究,就一定能够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摘要:实验性毕业论文 (设计) 研究与撰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性毕业论文质量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本文从大学实验性论文研究与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深入探讨了大学实验性论文研究及其撰写的技术方法,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验性,毕业论文,研究,撰写

参考文献

[1]李石妍, 刘志民.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106-108.

[2]吉文华, 周畅.本科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62-63.

[3]李可可.高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0 (1) :48-50.

[4]翟忠和.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 19 (3) :75-77.

[5]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6 (2) :51-53.

[6]朱齐平, 刘进志, 郝长生.大学本科 (工科) 毕业设计的现状与改革[J].当代教育研究, 2007, (12) :53-55.

高校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研究 第10篇

一、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当前的发展状况

教学实验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工具, 通过教学实验, 学生能掌握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测试方法、数据处理方法, 促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提高[2]。因此, 教学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是一项较为基础的工作。几乎所有学校自建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教学实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教学实验体系建立相对完善, 各项规章制度比较齐全, 人员配备比较合理, 运作起来比较高效稳定, 很少出现突发状况。但因教学实验发展时间较长, 目前也暴露出仪器设备老旧, 实验内容老套等问题, 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科研实验不同于教学实验, 它是以研究型和创新型为主, 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及运用, 通常会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验对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精密度和操作人员的科学素养要求较高, 因各个学校办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同, 科研实验的起步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总体来说, 科研实验的管理体系不够成熟。

二、目前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共存的关系

目前, 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实验, 轻教学实验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态度。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国家重视发展科教兴国, 注重高科技高技术的发展, 大力推动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水平, 高校作为高科技的储备库, 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希望所在, 因此, 高校注重发展科研是大势所趋。科研能力能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水平, 具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可以提高高校的地位和知名度, 很多高校自身也愿意多进行科学研究, 以求跻身于一流名校。科研实验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学校对科研实验的投入较大, 花费较多经费建立高水平科研实验室, 购置高精度仪器设备, 在政策上为科研实验开绿灯等。而教学实验的投入则相对较少, 很多老旧的仪器设备没有更换, 实验室环境较差没有得到改善等。虽然很多高校早已提出了教学实验改革, 但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改革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教师态度。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首先, 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会有科研工作一项,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 否则无法通过考核, 面临失业危机;其次, 很多教师职称评比时, 会有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学术论文的要求, 这意味着教师要想晋升高一级的职称, 提高行业内学术地位, 必须要承担科研工作;再次, 经济利益上, 教师承担科研工作, 可以得到科研经费,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等,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基础做铺垫, 使自身的科研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 很多高校教师很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工作, 而在教学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对减少。

3学生态度。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的压力, 学生早已不安分于简单枯燥的教学实验, 不满足于从教学实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 他们更追求新知识和高层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验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增加他们的兴趣, 因此, 部分学生对教学实验敷衍了事, 满腔热情的投入到了科研实验中。

三、改善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1. 从根本上理清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

长期以来,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被人为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工作方向, 甚至二者各自发展, 互不干涉。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理清二者关系尤为重要。教学实验是科研实验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是顺利进行科研实验的前提和保障。教学实验验证的是基础理论, 通过教学实验, 学生能对基础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对科研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 通过教学实验, 学生学会了使用各种简单仪器、设备, 明白了其运行原理, 增强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测试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 为进行更高层次的科研实验打下了基础。科研实验是教学实验的升华。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每一次探索, 都是以所处时代的前沿领域为目标的, 都是以孜孜不倦的研究为手段实现的, 只满足于现状, 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会停滞。同样, 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基础, 停留在教学实验的层次, 不注重探索和创新, 就永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甚至被时代所淘汰。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只有注重科学研究, 大力发展先进技术, 掌握一流前沿知识, 才能永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撇开教学实验的科研实验会缺乏基础, 撇开科研实验的教学实验会丧失创新的动力,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做好教学实验,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做好科研实验,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方法引用到教学实验中来, 又能指导教学实验, 推动教学实验的改革。

2. 学校政策上平衡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学校应根据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各自发展状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从管理层面合理制定相关政策, 平衡二者关系, 协调解决二者矛盾;扬长避短, 促进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相互融合, 共同发展。教学实验所面临的改革刻不容缓, 可部分高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以及学校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 尤其是长期以来受经费制约严重, 教学实验改革困难较大;而科研实验发展较晚, 但政策上给予的支持相对较多, 经费相对充足, 这就造成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矛盾。因此, 高校制定的政策应适当向教学实验倾斜, 对教学实验给予一定的支持, 解决现实困难, 加快教学实验改革的步伐, 避免厚此薄彼, 实现二者均衡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往往较为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忽视了制度体系的建立, 造成部分科研实验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且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 很多仪器设备只供本实验室人员使用, 因此很多仪器设备重复购买率高, 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善科研实验制度和设备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将教学实验的成功经验借鉴到科研实验中, 制定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 由学校统一管理科研实验, 打破学院、系所的界限,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 可以将新的科研实验成果和实验方法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去, 指导教学实验内容和方法更新, 充实教学实验, 提升实验教师的素质,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推动教学实验改革。总之,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不是互相矛盾的两个个体, 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

3. 转变教师思想, 重视教学实验。

将教学实验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内容中, 对于职称评比, 增加教学实验一项内容,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 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鼓励教师多参与教学实验。对于部分专职实验教师, 应积极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验中来, 对于这部分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 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更贴合于教学实验的方法;同时, 尝试专职实验教师轮岗制度, 让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验室呆一段时间, 熟悉各个实验室工作情况, 掌握更多教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实验做准备。

4. 转变学生思想,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 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 既具有严谨科学态度, 又具有勇敢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通过教学实验获得的, 学生的科研素养是通过科研实验培养的。因此, 学生必须同时参与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 均衡发展各方面能力, 不可顾此失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 以及各自的重要性,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实验。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同时, 鼓励学生多投入一些时间参与教学实验, 夯实基础;改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实验趣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验的热情;改变教学实验考核方法, 加大考核力度等。同时,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相结合, 开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倡导“需求牵引型”学习。

四、展望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 高校必须对这两类实验同等重视。目前出现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发展不均衡现象, 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只要通过合理的调整和正确的引导, 是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实现二者共同健康均衡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蒋绍敏.教学实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4, 6 (23) :107-108.

实验性研究 第11篇

1 DIS实验系统的优点

1.1 体积小,简单易操作

案例1 摇绳发电

实验背景

“摇绳发电”是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4)中“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教学内容 “做一做”中的实验.如图1所示,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当导线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导线形成闭合回路,便在电路中形成感应电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跳绳发电”实验作为“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这堂新课的引入实验,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实验过程

如图2、图3所示,将周长是120m左右的导线绕成9匝,每匝周长约为13m, 将9匝导线用细绳固定起来,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灵敏电流计相连.两个同学快速摇动导线,在灵敏电流计上观察到指针的偏转.

DIS实验过程

如图4所示,将一段长3米左右的导线的两端分别穿过普通跳绳的两个手柄后,再分别与微电流传感器相连,微电流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如图5所示),当学生手握跳绳的两个手柄“跳绳”时,由于“绳”在切割磁场,故在计算机的显示屏上出现了如图6所示的“电流—时间”图象.由图象可得,摇绳发电的电流的最大值在1 mA左右.

传统方式与DIS方式的比较

1.2 步骤省,快速得到结果

案例2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背景

用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可知,通过路端电压U和总电流I的多组测量值.如图7所示,分别用电压传感器与电流传感器测出路端电压与电流,利用DIS自带的

重制定奖赏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个性的学习共同体和个人评价办法.评价要激励共同体内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要充分关注共同体内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共同体内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通过组建云环境平台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网络小组合作,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等活动,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生与学生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学生对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在学习共同体内,同学间以网络学习为媒学习,架设了一座沟通思想、交流小感悟、相互安慰鼓励、互帮互助的心灵之桥,可以是平时学习生活上的良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挚友,可以一块儿学习,还可以一块游玩.数据处理功能,在计算机屏上直接显示U—I图线,进而确定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

传统实验过程

如图8所示,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接入电路当中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进而改变电路当中的电流,分别记录不同的电流与路端电压,根据这些数据在作出U—I图象,进而来确定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

DIS实验过程

(1)如图9所示,连接电路.

(2)将滑动变阻器电阻调到最大处,闭合电键.

(3)将软件的采样设置为“按点采样”,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不同的电阻时,分别获取不同的电压与电流的值,在计算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10.

(4)如图11所示,对图形上的离散点进行线性拟合,获得一条拟合直线,直线的截距即为电动势,斜率即为电源的内阻.

实验结果:电动势的电动势为1.37 V,内阻为1.8 V.

传统方式与DIS方式的比较

在传统方式中,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实验步骤有:实验操作—读取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作图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DIS方式中学生所经历的实验步骤有:实验操作—软件操作(包括读取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作图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可见,从实验步骤而言,DIS方式比较省时,能够快速得到实验结果.

1.3 省时间,避免反复繁琐

案例3 研究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

实验背景

弹簧振子是“简谐运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模型.弹簧振子的周期是由振子的质量m与弹簧的劲度系数k共同决定的.如果能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同一个弹簧振子的周期保持不变,则必将加深学生对弹簧振子的理解.

传统实验过程

(1)如图11所示,将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吊钢球.把钢球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下一段距离A,放手让其运动,A就是振动的振幅.用秒表测出钢球完成n个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t/n就是振动的周期T1.

(2)改变振幅A后,重复实验步骤(1),测得周期T2.

(3)改变振幅A后,重复实验步骤(1),测得周期T3.

(4)比较周期T1、T2、T3、…的大小关系.

实验结论

同一个弹簧振子的周期是固定的,与弹簧振子的振幅无关.

DIS实验过程

(1)如图12,把两个软弹簧、滑块和气垫导轨组成弹簧振子.

(2)静止时,振子处于平衡位置.先将振子拉开较大的距离,使振子作振幅较大的简谐运动,用DIS超声波传感器实时监测滑块的振动,绘制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得到如图13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

(3)减小振子的振幅,得到如图14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

(4)将上述两个图象粘贴到画图板中,进行适当的平移,得到如图15所示的图象.

实验结果

从图象分析我们非常清楚得出结论:弹簧振子的周期与振幅无关.那么,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分别改变振子的质量和换上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上述不同情况下的位移—时间图象.综上所述,弹簧振子的周期与振子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传统方式与DIS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实验手段来做实验则实验过程直观、明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秒表的使用技能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但比较费时.实验步骤中的(2)和(3)可以说是步骤(1)的重复.在DIS实验中,DIS数据记录和图象描绘短时完成的功能使实验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但在实验过程,必要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没有具体落实.因此,DIS实验省时间,避免反复繁琐.

2 DIS实验系统的劣势

DIS与传统实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例如:实验装置体积小、实验过程步骤省、实验完成时间省等.当然,DIS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2.1 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传统实验的优点在于形象、直观,物理意义体现得比较充分,但有些实验的定量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DIS实验能够准确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定量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准确性高的特点,但很多的测量都是由传感器完成的,中间过程的省略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的缺乏.

2.2 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实验要充分体现过程,才可以准确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学生虽然知道了利用DIS获取的实验数据,但对于DIS在“实验数据是如何得到的”这个问题存在比较大的困惑.DIS内部的结果复杂,如果要想像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那样,使学生去理解DIS的内部结构,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2.3 DIS案例体系不够完善

如果将DIS仅仅用在教材中所介绍的实验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将DIS用在其他如探究性实验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但DIS实验的开发需要开发者有动手实验的爱好和敏锐的洞察力,处处留心物理教学中出现的物理情景和在物理教学中碰到的种种教学困难.DIS实验的开发对于开发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DIS作为一种诞生不久的新事物,其案例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广大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来不断完善DIS案例体系,有了强大的案例体系,DIS的使用将更为广泛.

2.4 DIS不够真实

有部分教师认为“DIS实验”不够真实,因为在从实验数据的采集到实验结果的得出的过程中,我们是看不到具体的实验数据是如何处理的,甚至怀疑:生产厂家为了使实验的结果更接近理想情况,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软件程序的设计过程中,利用DIS“自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改,输出的数据不是真实的实验数据,而是进行了处理的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厂家这样做可以使软件“实验现象”明显,更有销售的市场.

3 DIS工具论

3.1 DIS“工具论”

新课程侧重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有些利用DIS的实验中,由于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了实验结果,故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本人认为DIS只是作为学生认知的一种工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明了许多认知工具,例如望远镜、显微镜.同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DIS成为了实践验证、探究未知的工具.若将DIS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意味着DIS不仅仅将DIS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有应用DIS来进行拓展性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实验仪器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中仿真实验的研究 第12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所谓物理实验, 就是根据物理学研究目的, 选用适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装置, 用人为的方法让实验现象再现, 并加以观察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活动"物理实验的内容包括力、热、电、光等科学技术研究的各个方面, 它是一切科学实验的基础。大学中的物理实验课程已经被设定为必修课程, 这一规定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 同时也是训练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的开端。大学中物理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而是涉及各个领域, 这说明, 理工科个学科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性, 同时也说明了物理实验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出现, 实验教学改革也进一步的落实, 实验改革在落实上相比其他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 实验教学主要依靠的是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跟进, 实验改革最大的目标就是放手给学生去动手实验, 然而很多学校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使用, 限制实验是开放的时间等等, 学生操作难以进行, 学习成果自然不会提高。立足于实验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仿真实验的诞生无疑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福音。特别是作为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教学软件的一个新的发展, 仿真物理实验已经成为高校物理实验改革的亮点。仿真物理实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预习准备的学习环境, 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之前, 做得一切准备工作。

2 对于仿真实验的认识

2.1 仿真实验概述

所谓仿真实验, 是相对于真实实验而存在的, 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实验过程中所触及的对象与事物是否真实, 在真实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工具、实验对象都是以实物形态出现的, 而在仿真实验中, 不存在实物形态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的实验仪器及设备进行操作。仿真物理实验被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应用于现代教育中, 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一种实验技能领域的学习型软件, 能够帮助教学对象进行思想的建构, 同时完成实时的操作, 辅助学生在开始实际实验操作之前进行实践训练。仿真实验主要提供了一种以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非实在性的实验空间, 其本质是由计算机模拟实现的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2.2 仿真实验的特征

⑴仿真性。仿真性这一特征从其名称中就不难看出, 作为一款辅助型软件,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了真实的实验过程, 为学生虚拟一种真实实验的环境, 同时在仿真实验中的一些实验设施与实际中的实验设施几乎相同,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真实的感受实验的过程, 如同置身真实的实验环境一般。

⑵交互性。与真实的实验环境不同, 仿真实验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感, 使其与计算机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 同时可以自由的对实验的设施进行操作和选择, 减少了了实际操中的一些束缚。

⑶灵活性。仿真实验最大的特点,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改变最大的就是他的灵活性, 学生在进行传统的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教师不敢放手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 当然这里有许多的原因, 如设备的维护、购置、费用等等因素。仿真实验的研发就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 仿真实验易于扩充维护, 操作方便, 可以随时开放, 反复实践, 提高办学效率, 而且仿真实验灵活方便, 便于实现资源共享。

3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3.1 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仿真物理实验主要结合了网络, 建构了多媒体的教学平台, 为课堂的教学环境带来了创新点,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新鲜感。同时仿真物理实验也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是苦恼于课前的实验准备和课后的实验复习, 实验室的短暂的学习时间, 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实验课的认知需求, 仿真实验的出现, 大大缓解了这些压力, 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对于提高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2 仿真实验可以节省实验经费, 保证实验项目和数量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存在一些实验经费与实验设备置购得难题, 特别是一些近代的物理实验, 需要的实验器材价格昂贵, 同时在操作上也相对复杂, 出于对资金的考虑, 很多高校无力开设这些实验, 实验课程的缩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一些正常的学习进度。仿真物理实验的出现大大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了好的仿真实验软件, 那些耗资大的实验同样可以开设, 从而保证了实验的项目和数量。

3.3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的结合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学习的辅助,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 大型的实验无法与理论的学习很好的结合, 也就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仿真实验的出现, 让实验的辅助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特别是一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实验, 由于设备等原因很难在实际中得以再现, 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就很难到位, 利用仿真实验, 在课堂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将这类实验重现与学生面前,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 将一些概念和规律引入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理解一些物理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摘要:物理实验在传统的教学中, 已经成为一个固有的形式, 然而, 就当前的高校物理教学来看,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仿真实验的出现。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创建的一个可视化操作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 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目的的实验形式。这种新形式的物理实验模式, 将会开启高校教学的新形式, 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同时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仿真实验,FLASH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蒲.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3) .

[2]赵英.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体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3 (11) .

上一篇:并联机构下一篇:数学实施